网络与新媒体培训范文

时间:2024-01-02 17:21:03

网络与新媒体培训

网络与新媒体培训篇1

关键词 教师;网络教育传播;干扰因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004-03

信息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未来教育的变革。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的出现,网络教育在教育市场迅速崛起。网络教育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施远程教育成为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形式,并受到了许多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和注目。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教育形式随之发生的变化,势必会影响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研究教师网络教育传播的干扰因素与效果优化策略,是未来成人教育发展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 教师网络教育传播概念的界定

网络教育传播是基于网络媒体的一种教育教学信息传递活动,它是指以网络终端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以网络方式进行教与学活动的一种活动方式。由此可得,教师网络教育传播就是教师培训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网络媒体把教育信息或资源从教师教育培训信息源传递到参训教师的过程,是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平台、助学人员等与参训教师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1]。

2 教师网络教育传播要素分析

教育传播过程是教育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一般来讲,教育传播构成系统的要素有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通道以及受教育者[2]。因此,从理论上来讲,教师接受网络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传播过程。传统的教育传播一般采用香农—韦佛的传播模式,主要强调传播者、接受者、媒体、信息、反馈五大要素。教师网络教育传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把知识面对面地传授给学生,而是由教育培训机构按照一定的培训目标,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以多种信息表现形式呈现,通过计算机网络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以及观念等传送给参训教师的一种教育活动[1]。因此,教师网络教育传播主要由以下几种要素构成。

以参训教师为主体的受教育者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终身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受教育者的范围不断拓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生,他们可能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远程学习者。教师网络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受教育者是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年龄的参训教师,由于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学习,因此参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接受信息。

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同一知识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媒介进行传递,选择有效的媒介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教师网络教育传播过程中以网络为传播媒介,除了要强调知识的传递之外,更要注重参训教师的参训动机与培训需求。

以网络课程或网络教育资源为教育信息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网络教育信息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程内容通常以文本、图片、电子书、视频等多媒体呈现出来。教育信息不仅给参训教师提供了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课程开发者或教师培训者为教育者 信息时代,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者不再是传统的“教师”,可能淡化为远程学习社区的一个虚拟形象,可以是网络课程的开发者,也可以是教师培训机构的远程教育信息的者、培训学科领域的专家,或是学习支持服务的助学者等。他们的思想观念、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影响着参训教师的发展。

以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根据这些要素性质的不同,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这些要素的利弊、缺失,围绕教育传播过程提出相应的效果优化措施意义深远。

3 教师网络教育传播过程的干扰

在理想状态下,网络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者通过教育传播媒介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但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干扰,并不能产生理想的传播效果[3]。图1为教育传播过程结构图。

参训教师自身的干扰 笔者通过参与“国培计划(2013)”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对参训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教师自身的学习动机、信息技术能力、学习自控力、家庭和工作等情况影响着网络教育传播的效果,使培训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具体表现为:

1)在培训中,由于许多教师学习动机与态度不端正,学习过程中只是应付学习任务,造成教育信息资源的浪费,更谈不上传播效果如何;

2)教师自身缺乏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无法顺利获取有效学习信息和资源;

3)远程网络环境下,由于学习者自控力较差,导致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时间的浪费;

4)虽然远程网络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对于教师职业来说,由于许多教师教学工作繁忙、职业怠倦以及个人家庭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协调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5)计算机网络媒体和视听媒体有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但也存在自身的缺陷,长期使用计算机对眼睛的刺激较大,产生视觉疲劳,降低感受效果;同时由于许多网络课程采用专家视频讲座的形式,自始至终画面基本不变,而且时间较长,使学习者缺乏耐心,产生视听厌倦感。

教育信息或资源质量的干扰 在教师网络教育传播活动中,以参训教师为主体,教育者是信息资源的组织设计者,也是教育信息和资源质量的确保者,因此,筛选、组织、设计和开发符合参训教师需求的教育信息内容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教师培训中,许多培训机构缺乏对参训教师进行前期培训需求调研,设计、开发的课程不能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或不能真正满足教师的培训需求。

教育传播媒介的干扰 传播媒体本身具有传递或承载信息的能力,但是同样存在干扰因素。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许多教育培训机构在设计开发课程时,采用新媒体呈现手段,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对新媒体感兴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内容的传播效果。再者,目前国内网络普遍存在网络宽带窄、速率低等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网络学习中常常会因为网速慢而使学习效率不高,甚至产生负面情绪[4]。

虚拟“师生”关系的干扰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利于人际交往品质的形成,更利于教育信息的传递与接收。而在网络虚拟学习环境中,教师远程学习不再是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教育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之间只能借助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沟通,而这种微妙的关系却往往被忽视,造成教育传播中的干扰。受教育者自主获取学习信息,缺乏传统课堂教学特有的学习气氛,可能会导致学习者情感淡漠,甚至产生学习孤独感。

4 教师网络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教师网络教育传播作为传播学范畴的研究问题,依然遵循传播学揭示的人类传播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又呈现出自主性、个性化、交互性、平等性以及多元化等特点[5],同时规律本身又在实践中逐渐延伸和发展。针对以上教育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干扰以及传播特点,笔者提出四项教师网络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建立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学习平台 远程网络培训环境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衡量传播效果:一是教师的参与度;二是操作的无障碍;三是教师远程学习支持服务[6]。在网络培训环境中,应该以参训教师为主体,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以及内容与活动的设计必须以满足参训教师的需求为最终目的。因此,培训者在设计培训平台时,应该注意其页面美观大方、导航清晰明了、操作简单、设置帮助支持。同时,平台应该具备能力测试、学情自动统计、成绩查询、活动报表、优秀作品展示等功能。

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 提高教育信息资源的质量主要是提高媒体资源的质量和学习资源的质量。其中,媒体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信息的传递。笔者认为提高媒体资源的质量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采取适当的媒体资源形式来呈现教育信息,保障教育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二是在保证教育信息有效传递的前提下,使用能够提高教师学习兴趣的媒体资源形式。学习资源的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师网络培训资源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培训者应该建设或选择与培训目标相适应的学习资源,从而增强其传播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媒体优势组合媒体通道 不同的教育传播媒体和通道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为避免因长时间使用同一媒体与通道造成的单一感官刺激,笔者认为可以按照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媒体和通道,并将它们合理有效地排列与组合起来,使人的感官处于交互接受刺激的状态,不易疲劳。同时,又能以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提高传播信息的功效[3]。

通过各种通讯工具增强互动交流 教师网络教育过程中,除了强调知识的传递,还应注重教师在培训中的心理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培训者与教师之间、参训教师之间可通过BBS、E-mail、QQ、YY语音等通讯工具进行答疑解惑或情感交流等互动活动,为教师在远程学习中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服务提供保障条件,使参训教师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5 小结

本文针对教师接受网络教育这一具体化的教育传播过程进行研究,通过了解教师网络教育传播要素,分析其传播过程中的干扰,从而提出建立以教师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平台、提高教育内容质量、利用组合媒体通道以及通过通讯工具增强互动交流等传播效果优化策略,以期为教师网络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文华.对教育传播发展阶段划分的质疑[J].现代教育技术,2001(3):16-19.

[3]方卫华.信息社会教育传播过程的干扰[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3(2):1-4.

[4]曾志,曾苏强.基于网络视频的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2(3):137-141.

[5]李洋,赵海宁.探究网络教育传播[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8):8093-8094.

[6]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网络与新媒体培训篇2

一、藏文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的现状及其原因

1 教学观念落后,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不足

目前许多藏文教师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了解不足,对现代教育信息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没有充分了解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优越性,因此,使教育观念没有转变到现代教育信息的教学方法上。另外,有些藏文教师认为如果在藏文教学中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课件等方法,那么会影响传统藏文书法的学习和使用,并且对发扬藏族传统书法艺术产生阻碍,因此,在藏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产生了消极态度。

2 教师自身的多媒体技术能力不足

绝大多数藏文教师认为传统的藏文教学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他们在常规教学环境下能够表现出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认为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没必要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大多数教师忽略了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好多教师不会用,不敢用,甚至有的不想使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

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教育技术的能力,必须要使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有机地互相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将使教育技术能力充分地体现在实际教学环境中。有形技术通常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物质工具,例如:多媒体技术等,而无形技术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策略、技巧等。目前,许多藏文教师缺乏有形技术的使用能力,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有形技术的运用和掌握能力处于空白或启蒙状态,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很多教师对常规的计算机办公软件,网络资源环境的应用以及藏文输入法软件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没有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因此无法有效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3 缺乏多媒体相关技术的学习和培训

目前有关部门专门对关于多媒体技术的组织培训比较少,即便是对这一方面进行组织培训,培训的内容不够合理,培训效果不明显,更重要的是没有充分的培训时间和专门的培训机构,大部分教师在利用课余时间以自学方式进行学习。对于培训内容方面,只有统一的培训而没有针对不同学科特征性的培训,并且缺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特别是针对藏文教师的关于藏文输入法等有关藏文现代教学技术方面的培训极少。另外关于教育技术考核方面,大多数则以考核是否合格为重,没有将重点放在教育信息技术的实际能力提高,最终使考核目标趋于形式主义。特别是目前全国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测试中没有设立针对藏文学科的考评,因此到目前为止藏文教师只能选择政治、语文等科目进行参加技术考试的应考。

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技术在藏汉双语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1 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双语教师培训,扩大培训受益面、提高培训效果

在林芝地区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关键是要有一支稳定的、合格的师资队伍。有效的培训是双语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高双语教学能力,具备基本的信息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

林芝地区双语教师培训应该因地制宜向培训目标多元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发展。除了集中在培训机构进行的双语教师培训,还可以采用学区培训、送教下乡、校本培训、函授学习、远程教育、自学提高等形式。对于双语教师的培训既包括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还包括一般教学能力的培训。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主要是为了突破语言的障碍,使双语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汉语和藏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一般教学能力的培训在新媒体环境中更为强调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即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培训方式层面应该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包括讲授型学习、网络课程平台支持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作探究活动等方式,不同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学习者特征而定。

2 构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使教师自主学习与合作研究完全脱离了传统教师教研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使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地发生;教师培训可以全天候、跨时空进行实时或非实时交流,解决了工作与学习的相互矛盾问题。目前支撑教师学习共同体平台的几种关键技术有:

2.1博客 (Blog):Blog是继Emai1、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目前互联网发展最为迅速的应用之一。它是以网络作为载体,能够简易快速便捷地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流,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利用博客技术,通过建设教师博客、班级博客、学生博客,教师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教育交互活动。

2.2 QQ等交流软件:QQ等交流软件是一个动态的个人或多人协作的交流工具,可以由多个人参与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探讨,体现出开放、协作、平等、共创、共享的特点。

2.3 网摘:简单地说,网摘就是一个放在网络上的海量收藏夹。它在提供链接收藏的同时,还可以编写链接内容摘要,用户可以对保存的链接进行分类、排序后,分享互联网信息资源,因此它的核心价值已经从保存浏览的网页,发展成为新的信息共享中心,能够真正做到 “共享中收藏,收藏中分享”。

2.4 基于智能手机的微信、APP等信息交流、共享平台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微信、APP等基于手机的交流共享平台使得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建立在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网络学习者个体基础上的,故而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主动适应各种新的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的有效沟通和有效学习开展的水平。

3 建设藏汉信息化双语网络教育资源,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供保障

藏汉双语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就是指利用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化手段,对现有教育资源尤其是藏族中小学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网络化、互动化、多媒体化的共享式资源库。

藏汉双语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该坚持以翻译优秀的汉语教育资源为主、自主开发藏文资源为辅这一原则。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1)对优秀的汉语教育资源进行翻译,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

(2)针对现有藏区规划教材开发配套的教育资源库;

(3)根据林芝地区实际情况,收集并整理林芝地区各级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建立校本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同时可以将这些优秀的校本资源在林芝地区内共享。

4 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林芝地区,新媒体正在悄然改变着藏族人民的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精神世界。随着藏文信息处理技术和标准的统一,藏文能够支持的网络应用逐渐增多,目前已有藏文博客、藏文论坛、藏文即时通讯等以内容和交互为主的藏文网络新媒体。这标志着以藏语为主的网络受众也逐渐进入以自由、共享、开放、个体化为理念的全媒体新时代。在发展成熟的中文博客、播客、微博、维客等网络新媒体中不乏藏区的网络受众,而且蔚然形成很多藏人网络社区。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以上全媒体技术手段来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搭建藏族学生与外界交流的平台。

5 利用全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双语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全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全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传统教学手段长期存在的诸多教学难题,使得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活泼。

在新媒体网络教育条件下学生自主研习,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要求,让学生能在各自的水平上不断地创造 “各自的极限”,使全体学生均获得最大的发展。

网络与新媒体培训篇3

一、新媒介素养:WEB2.0 时代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提升面临的新课题

媒介作为营造和引导舆论的主要载体和手段,成为古今中外执政者赢得政权、巩固政权和进行国家治理的关键法宝,因此有国外学者提出了“媒介政治”[1](P23)的概念。随着媒介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网络这一新的媒介形式对执政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是指为适应在网络时代环境下执政的需要,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网络行政能力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网络行政理念、网络行政道德、网络行政素质、网络行政技能等方面的综合品质。新媒介素养的培养是 WEB2.0 时代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提升面临的新课题。首先,从新媒介条件下领导干部执政所处的社会舆论环境上看,在传统媒介条件下,信息的传播模式是中心化的,政府对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管理实行“党管媒体”原则,传统媒体对于信息的内容需经过“把关人”缜密的审核程序;信息的传播途径是封闭性的,公众只有通过传统媒介才能获得外界信息,在传播形式上是单向的,同时由于缺乏传统媒介之外的大众公共媒介传播渠道,公众信息的途径和传递范围,在时空上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因此,政府对于舆论信息的传播处于完全可控状态。随着媒介WEB2.0时代的来临,产生了大众的“自媒体”媒介平台,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对于网络新媒介的使用热情,形成了公众新媒介素养的迅速提升与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普遍缺失的新的数字鸿沟。同时,基于WEB2.0技术,产生了诸如微博、播客、贴吧、移动多媒体、社群网络等多种创新的网络应用,这些新兴的网络媒介应用形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式和传播途径,形成开放性和去中心化的大众信息舆论空间,由此所产生的舆论多元化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认知和立场,使得政府舆论引导作用被弱化,其社会舆论的主导地位被逐渐动摇。

其次,从新媒介条件下领导干部执政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看,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执政安全。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的转型期和矛盾的凸显期,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涌现出的诸多社会问题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加剧,在新媒介环境下呈现出社会问题网络化趋势。“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逐渐成为一些人的共识,借助网络加速热点问题的“催化”和“发酵”,将现实“小问题”演变为网上“大事件”。而一些领导干部对网络新兴媒体不善了解,对网络民意不够重视,对热点舆论回应不及时,对于新媒介信息传播的规律缺乏认真学习和研究,使得热点舆情疏导不畅,继而演变为舆情危机,处理不好就可能使局部问题变成全局问题、使一般问题变为政治问题[2],给党和政府危机治理和社会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难题。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时也明确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当前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的六个方面的能力之一。为了适应新形势对领导工作的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新兴网络传播媒介的巨大影响力,有意识地加强新媒介素养的培养,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执政能力。

二、WEB2.0 时代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面临的严峻挑战

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多数领导干部已经开始正确认识网络新兴媒介的作用,学习如何处理与新媒体的关系并利用新媒体推动实际工作。但还有一些领导干部不善于同媒体打交道,特别是不熟悉网络新兴媒体,不懂得如何利用网络新媒体提高执政能力。

1.新媒介思想观念陈旧,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部分党政干部对网络新媒介的认识还不够,在实际工作中,对新媒介的认识还停留于过去传统媒介环境下。一是存在忽视的思想。认为网络媒介只是一种技术工具或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对于促进政府本职工作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二是存在管制的思想。认为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一样,遵循“党管媒体”的原则,依靠行政指令和技术手段,可以使其处于完全可控的状态,因此没有必要研究和把握与新媒介舆论沟通及应对的技能。三是存在漠视的思想。认为网络新媒介的信息不可靠,对于网络舆论不屑一顾,忽视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分析和引导工作。四是存在惧怕的思想。当前很多领导干部谈“网”色变,对涉及网络方面的工作反应过于谨慎,唯恐媒体从中挑刺以及网民进行监督,不敢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平台创新政府的工作方式。五是存在轻视的思想。对网络媒介的相关知识不了解,没有认真研究和规范政府网络媒介信息公开和信息沟通制度,也没有制定好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预案,就盲目地在网络媒介上开展工作。六是存在官本位思想。对网络媒体的监督不予理睬,对负面网络舆论不积极应对,对网络咨询回复敷衍了事,不注重媒体正面形象的树立,言语失当,行为随意。

2.新媒介政务平台利用不够,存在运用上的误区

政务网络新媒介平台属于电子政务工程的外网延伸部分,包括政府门户网站和以政务微博为主的新兴网络媒介平台两种形式。近年来,随着政务网络应用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上述两类政务网络平台各自的定位也逐渐明晰。政府网站定位于政务信息公开和政务在线处理,体现政府职能化特征,主要提供相关部门的职能情况、政策法规、在线事务处理等内容;政务微博定位于时事热点和民生信息的,体现公众服务性特征,主要提供政府近期工作安排、社会管理方面的时事要事、热点问题等信息内容。2011 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显示,政府网站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省级网站较好,区县网站较差。另外网站建设水平的地区差距较大,领先的政府网站多分布在东部。在信息服务方面,政府网站对于就业和住房信息的公开程度相对不足,政策文件解读不够,公众信息咨询回复质量不高。为实现服务型网站的建设目标,满足公众需求,还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在其他新兴的政务网络媒介平台应用方面,政务微博发展迅速,2011 年被称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11 月初,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约2万家。其中政府机构微博超过1万家,官员个人微博近9000个;省部级以上政府机构微博35个,省部级以上政府官员微博14个[3]。目前我国的政务微博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思想观念落后,命名、认证和官员微博角色定位,言辞不当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形式化、空心化、名利化”三个短板[4]。对于政府网站之外的其他新兴政务网络媒介平台,例如博客、微博运用的规范方面,政府部门还未出台相应的制度化规定和标准化指南。同时,这类网络媒介平台应用主体的行为除了包含和政府网站相同的组织行为(如官方微博)外,还包括领导干部的个体行为(如官员个人微博)。当前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对于官员在现实社会中公职身份的特殊性和在虚拟社会中网民身份的草根性之间的界定还不明晰,导致其个体行为往往带有组织化倾向。因此,对于信息的内容及话语表达方式的不恰当容易对公众产生误导。亟待建立旨在提高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的培训机制,培养领导干部正确的网络媒介意识,鼓励其积极触网,加强学习媒体传播和新媒介应用知识,熟悉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等各种网络媒介形式的使用方法和沟通技巧,提高新媒介政务平台的利用效率和应用水平。

3.新媒介舆论引导能力不足,存在管理上的误区

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中政府管理类事件所占的数量最多,通过对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的热点排名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2009 年排名前 20 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就有 15 件,其中负面事件14 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 93%。2010 年排名前 20 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 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 75%,直接影响了政府及领导干部的形象[5]。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热点事件最初的起因本身往往不属于重大事件范畴,可以是现实社会中一件“不起眼”的事件或仅仅由于事件中官员的一句话所致,最终却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甚至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表明由于领导干部网络媒介素养的欠缺,导致了网络事件的处置方法和网络舆论的应对能力明显不足,通常表现为一是态度不诚恳,二是回应不及时,三是言词不恰当,四是处置不合理。在网络危机事件发生之初,官方反应迟缓,信息准备不充分,存在重点不突出、事实不一致、敷衍塞责的现象;在事件发展的演变过程中,信息公开不够,舆论引导不足,民意沟通不畅,总是试图以封堵信息甚至抓捕网民的手段,来打压或控制网络舆论场;在事态平息后,没有及时疏导舆情,修复政府公信力,缺乏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完善政府网络问政和行政方面漏洞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另一方面,在平时的工作中,官方网络媒介忽视了对虚拟社会环境下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对群众网上咨询处理不及时,回复信息简单敷衍,对群众焦虑的问题关注不够,对热点舆情引导不足,的信息内容以政府内部工作为主导,与解决群众切身利益和所关心的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正面宣传流于“自说自话”,甚至“自娱自乐”,导致网络舆论宣传脱离群众视野,网络舆情疏导机制不畅通,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响应。

三、WEB2.0 时代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培养与提升的现实路径

领导干部的形象是政府形象的人格化,政府的行政行为更多地体现为领导干部的话语与行动。领导干部作为沟通行政主体与公众的最重要的纽带,必须培养和提高新媒介素养,以政府代言人的身份融入虚拟社会的舆论公共空间,引导并主导网络舆论,加强网络问政。

1.培养网络政治自觉,树立亲网近民的新媒介意识

领导干部的新媒介素养不仅是一种能力培养,更是一种思想意识修养。首先要有高度重视网络的政治思想自觉,把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的培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看待。当前,网络社会的形成给传统社会的政治生活带来了非常重大的改变,包括政治运动的组织形态变化、草根政治的兴起、政治运动的突发性、社会控制的弱化、政治生态的全球化、网络外交话语权争夺等方面,由此拉开了网络政治时代的序幕。在网络政治时代,全球化、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对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府管理过程等内部治理以及国际形象和舆论等外部交往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对我国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果执政者对互联网带来的问题和冲击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应对不力,则会动摇我们的执政基础,危及国家安全,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境内的网络热点事件爆发频繁,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以及领导干部的危机网络舆论应对和处置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新媒介素养是领导干部为适应网络政治时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执政素养。其次,要树立并落实网络虚拟社会中的群众路线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群众路线的核心要义,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提高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必须淡化官员意识,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观,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构筑起领导邮箱、在线咨询、投诉建议、论坛社区等多层次、广领域的“从群众中来”的网络舆情通道,同时建立以政府主流媒体网站为面,以政府及官员微博为点的“到群众中去”的新媒介沟通平台。要转变党员领导干部在传统社会环境下落实群众路线的工作思路,分析网络虚拟环境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探索网络社会群众工作的新举措、新方法、新路子,提高网络民意和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网络社会的舆情动态。在以“自媒体”为特征的新媒介环境中,倾听民声、研究民情、引导民意、疏解民怨,加强网络社会中党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2.加强新媒介运用能力培养,提高新媒介应用技能

网络政治时代背景下的领导干部,必须熟练掌握运用媒体的能力,尤其是要具备应用网络新媒体的基本技能,从会用逐渐发展到善用,培养敢于面对新媒体的勇气,勤于运用新媒体的习惯以及精于应对新媒体的能力。在传统媒介环境中,政府占据了整个社会 80%的信息资源,而在新媒介环境下,网民中的领导干部仅占网民群体的1.7%[6],公众利用新媒介的意识及运用能力正在明显提高,成为舆论信息的主导者。事实上在媒介环境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现实,即客观现实、媒介现实、受众现实。客观现实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媒介现实是媒介为我们报道描述的现实,受众现实是受众接受了媒介的报道,将媒介的报道描述当成客观的现实。从客观现实到受众现实,媒介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领导干部需要具有面对网络拟态环境中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以及思辨反映能力,而新媒介运用技能是领导干部分析和应对错综复杂的拟态环境,通过客观现实,利用媒介现实,引导受众现实,进行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治理的基本功。因此,在知识储备上,领导干部需要学习新闻传播理论,在宏观层面上,把握传媒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了解传媒的运作机理、传播的媒介、渠道和影响;在微观层面上,熟悉网络数字化媒介的结构、功能及其传播信息的特点等,加强新媒介理论素养。在能力培养上,领导干部要主动学习网络应用技术,在掌握电脑操作和基本网络应用知识的基础上,熟悉网络论坛、网络社区、微博、社交网站等各种新兴的网络应用形式,养成上网、用网的习惯,并通过开设博客、微博、在线聊天等方式,适应网络化的表达方式,了解网民间的信息互动模式,学习网络信息沟通的方法,从而加强运用网络媒介的能力素养。在实际工作中,建立网络新媒介环境下党群互动、政民互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经常开展网上调研、举办网络论坛、网上新闻会、网友见面会、组织网友参与热点事件调查,多与媒体沟通,多与记者交往,了解情况,掌握动向,加强新媒介沟通素养。

3.学习媒体沟通技巧,增强新媒介舆论引导能力

培养新媒介舆论沟通的能力,领导干部首先在思想上要对网络民意有一种尊重和敬畏的心态,应该善待网络民意,重视它、利用它。要以一种坦荡的胸怀和诚恳的话语进行交流沟通,没有大而空的说教、没有居高临下的训斥、没有避重就轻的辩解,真正从心底发出民众所需要和接受的声音。要从心里摆正民与官的位置,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观,并以此为根本形成意见讨论的内容,引导网上舆论。其次,要俯下身子,以平等对话的姿态与公众沟通。网络舆论来自社会意见的构成和传播,平等话语权是网上沟通的关键,政府网上舆论的引导,不能采取教条式的灌输模式,而必须以坦诚、平等的交流态度,以具有充分说服力的事实为依据,让公众心悦诚服地接受。其三,语言表达要体现亲和力。政府工作话语和传统宣传话语都不适合网络舆论的沟通和引导,要学习网络的话语表达方式和特点,善于运用网言网语进行交流,避免官话、套话、大话、空话的出现。网上进行的意见讨论多以直来直去的口头生活话语为主,并可以加入一些网民创造出来的流行网络词汇或符号,体现亲民的特点。其四,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网民群体鱼目混珠,素质也参差不齐,另外,某些群众会将现实社会中所遭遇到的政府不公平对待或是对政府工作的某些误解而产生的负面情绪通过网络言论进行发泄。因此,在与网民的交流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尖锐的、过激的嘲讽和调侃甚至辱骂,领导干部都应泰然处之,平和交流,冷静对待。

4.掌握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提升新媒介危机事件应对能力

当前,令一些地方政府非常焦虑的是,当热点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获取信息的速度还不如民众披露信息的速度快,政府知道的信息还不如民众知道的信息多,政府掌握的内容还不如民众了解的情况全面,从而导致政府处理事件的时效往往滞后于事件的发展态势。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信息在传播方式、演变规律、影响效果等方面,具有许多自身的独特性。因此,为提高领导干部网络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首先必须系统深入地研究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规律,了解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借鉴学界理论研究的成果,参考典型应对案例的经验总结,不断摸索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为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其次,从网络媒介信息本身的六大特性看,其开放性、虚拟性、实时性、互动性、偏差性、多变性决定了舆情监测和分析的复杂性,必须应用智能化信息分析处理技术,通过构建计算机网络舆情研判系统,对网络热点信息进行自动地监测和采集,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给出热点信息的统计数据和发展趋势,辅助政府舆情工作人员进行舆情价值分析和发展态势判断,并整理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预警性、线索性和资料性的报告,提高政府网络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其三,要建立起网络危机事件处理的部门联动体系。可在原有的各级政府应急管理联动的组织结构和联动部门的基础上,由宣传部门牵头成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理中心,构建基于政务协同的网络舆情信息处理联动系统,制定危机舆情治理部门的联动协调机制,将大大提高政府危机舆情的响应速度和危机舆情处置能力[5]。最后,在舆论引导方面,必须遵循及时告知的原则,保证事件的官方信息第一时间在网上首发,抢占舆论制高点和首发权,做到官方主流信息先于各种流言和网民信息的,同时通过报网互动,实现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快速、深度相结合,优势互补,使舆论引导及时有效。

5.完善培训评估考核机制,促进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整体提高

领导干部新媒介运用能力是当代领导干部执政的基本能力,必须经由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才能获得和提升。作为中国官员培训的三大基地,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几乎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网络尤其是微博时代下执政方式面临的挑战,并且在第一时间将其纳入自己的课程设计。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关于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标准的规定,也没有制定出统一、专门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因此,相关培训往往局限于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等具体技术培训的范畴内,缺乏对新媒介的思维理念、应用习惯、沟通交流、危机处置、舆论引导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分层的体系化培训。当前,亟需研究并制定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标准和应用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为各级干部教育培训部门和培训机构提供领导干部新媒介素养培训的科学依据和标准指导,并将相关培训内容纳入到干部培训纲要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培训计划中。

网络与新媒体培训篇4

一、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理念

网络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必须把握这种趋势,以理念创新为先导,谋划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格局。1.树立人才教育培训网状关系、网状模式的理念。长期以来,医院对各类人才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基本上是单位内部人对人、点对点的线状关系,由此形成了人才教育培训的线状模式。网络社会的发展,使得医院内部各类人才之间以及医院内部人才与外部社会之间,实际已构成了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网状关系。从关系这个角度看,对医院各类人才思想、行为的影响因子已不仅仅局限于医院内部,外部社会各种关系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医院谋划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应当把握教育培训关系的变化,将外部社会这个重要的影响因子纳入医院人才教育培训的关系体系,以互联网思维谋划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总体布局,推动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长期沿用的线状关系、线状模式向网状关系、网状模式转变。2.树立人才教育培训主体、客体互转互换的理念。网络时代,各类网络空间、自媒体、社交群、工作群等不仅具有社交工具的功能,同时还具备媒体功能、公共空间功能,这就使得每一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随时可以转变成为媒体人(即信息的转发者、者)。医院谋划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要把握网络时代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主体、客体能够轻易实现互转互换的特点,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医院各类人才当做教育培训的主体,纳入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实施体系,推动各类人才由被动接受教育培训向主动接受、自觉参与转变。3.树立人才教育培训线上线下融合运行的理念。当今中国,已快速进入网络社会、信息时代。网络社会这个“大众”对医院各类人才的影响力已逐步超越医院这个单位“小众”,并促使医院各类人才由“单位人”快速转型为“社会人”。医院谋划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必须把握社会这个“大众”对医院各类人才的影响作用,同时兼顾医院“小众”的发展需要,在继续提升以往线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同时,积极运用网络媒介手段和方法,推进线上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探索建立线上与线下充分结合、完整融合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同步运行机制,形成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

二、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渠道

网络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新媒介时代的到来,必须顺应这种趋势,以渠道创新为突破口,带动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发展。1.运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媒介。以往,医院开展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主要采取召开会议、集中学习、谈话教育、发放学习教育资料等方式。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召开会议还是集中组织学习,埋头看信息、低头玩手机的现象比比皆是,因医院工作特殊性,缺课无法补以及学习教育资料发放后扔一边看也不看的情况十分普遍。正如指出的那样:“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作为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组织者,必须清醒看到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网络新媒介时代到来这个大趋势,深度理解并把握医院各类人才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渠道从传统的灌输教育、书本学习转向电脑、手机等网络新媒介的内在本质,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积极主动建立网络平台、网络群,推进会议、学习、教育、思想交流等网络化运行,以传统媒介向网络媒介转型来提升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质效。2.运行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时空。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工作存在“四个难”(时间难统筹、人员难集中、内容难落实、效果难保证),症结在于传统的渠道、方法、手段具有时空局限性。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组织者不仅要重视网络的渠道功能、工具功能,同时还要深刻领悟网络所具有的时空功能,利用网络建立更大范围、更大空间、更广领域、更加灵活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时空,将以往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安排内容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传统时空转变成以网络为中心的时间碎片化利用、人员网络化集中、内容便捷化落实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时空,彻底解决好“四个难”问题。3.运作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形式。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媒介、新渠道、新时空的运用,必然带来培训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形式的全面调整与深刻变革。在此前提下,医院实施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应当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将传统的线下大型、集中、统一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形式转换成为线上线下结合的小型、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实施学习教育资料网络化推送,为医院各类人才提供网络化、无纸化的学习服务,便于医院人才利用碎片化时间灵活、便捷地开展学习,可以有效解决学习时间难统筹、人员难集中、学习内容难落实等问题。再如将集中学习转换成利用网络群开展学习讨论,使得人员参与时间更加自由、时间跨度更长、信息影响更久。

三、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内容

网络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意识形态的发展。必须顺应这种趋势,以内容创新为核心,形成医院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新引领。1.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内容。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简单地说就是凝聚人心、巩固权威、化解矛盾、稳定思想、引导发展。这就要求医院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紧盯发展目标,将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内容的创新作为形成精神引领、价值整合的核心工程。医院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内容,要基于当今中国社会多元化价值并重的发展阶段特征,把握社会网络化的背景,考虑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对医院各类人才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结合深化医改、利益调整、医德医风、医患关系、医疗纠纷、职业风险等具体实践和现实问题,融合国家、社会、医院、个人价值取向,设置多元价值并重的教育培训内容,形成多元价值并列并重的教育培训内容体系,有效提升医院各类人才对教育培训内容的接受度、理解度、认同度。2.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载体。社会网络化发展以及多元化价值并重时代,也推动并要求教育培训载体的多元化。医院实施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应当注重教育培训载体化,更多地运用看似间接实为直接的“渗透式”“隐藏式”“融合式”教育培训方式,将各类活动作为教育培训的新载体。比如:积极推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社会化”,鼓励开展读书活动、义诊活动、专家讲座、演讲活动等各类活动,特别是要注重利用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工具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特点,办好医院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使医院各类人才在主动参与、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影响。3.创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的内容载体。当今社会,人们选择信息的自由度大幅提升。特别是进入网络社会,每天信息量巨大,医院各类人才是否愿意接收信息、接收什么信息、何时接收信息,都取决于其个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内容要想有效到达目标人群,必须转变简单、生硬的传统灌输方法,借鉴现代网络营销理念、思维和做法,以专业化手段、方法和途径,将教育内容糅进微文、软文、图像、音频、视频等医院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人群乐于接受的载体之中,通过网络编发既生动有趣又具有医院价值导向的事迹故事、信息报道、动态新闻等,使得目标接收者———医院各类人才在无意识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和引导。

网络与新媒体培训篇5

论文摘要:教育信息化离不开教师的信息化。总结了许昌学院在教师信息化过程中提升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实践内容.并对实践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教育领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教育领域深化改革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必需人才。教师教育技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成败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技术素养是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意识、态度和责任。许昌学院在努力改善硬件环境的同时,也在教师教育技术素养提高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1组织教育技术方面的相关培训

1.1多媒体教室使用的培训

许昌学院在刚刚引进多媒体教室时,很多教师不会使用也不敢使用多媒体课件,后由教务处牵头,教育技术与信息部组织,联合举办多媒体教室使用的培训。通过培训,许昌学院多媒体教室的申请使用率开始上升,也带动了更多的天来学习和使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

(1)培训目标。正确操作多媒体教室设备,具有排除常见故障的能力。

(2)培训内容。多媒体设备的工作原理、多媒体设备的操作方法和简单故障排除方法。

(3)培训方式。强调各院系必须参加,教师自愿报名,分两批进行。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4)考核方式。单独操作,实践检验,合格者给予多媒体教室使用上岗证书,允许其申请和使用多媒体教室。

1.2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

多媒体教室的使用跟多媒体课件是紧密结合的,继多媒体教室使用的培训之后,许昌学院教务处与教育技术信息部组织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培训。考虑到实际应用情况和教师的计算机基础不同,培训以PowerPoint使用为主,并融合多媒体素材的编辑处理技术。

(1)培训目标。①掌握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教学媒体的特点及选择依据,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教学设计的基本知识;②学会使用常规教学媒体及多媒体进行教学及教学改革;③能够使用PhotoShop及GoldWave,对图片素材和声音素材进行简单的编辑处理;④学会使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

(2)培训内容。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现代教学思想与观念;教学媒体的一般规律及选择依据;教学设计的基本知识;运用PhotoShop进行图片处理;运用GoldWave进行声音文件的处理;运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3)培训方式。培训过程针对不同学科教师采取不同案例的方式进行讲解,切实做好PowerPoint使用与学科专业的紧密结合。采取理论讲授、上机辅导和课下网络课程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在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进行。采取案例教学、混合学习方式,运用成功教育理念,促使每一位接受培训的教师都能学有所长。

(4)考核和评价方式。采取笔试和上机相结合,并加上过程性评价的结果,对培训教师进行总体评价,上机操作则以网络方式上交一份PowerPoint作品为主要考核方式。

1.3网络资源使用的培训

为了提高校园网的利用率,帮助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改进教学和学习,网络中心组织进行了校园网使用的培训。受培训条件的限制,培训在各院、系、部选1}2名网络联络员(一般选择计算机基础较好的青年教师)集中培训,然后由他们负责本部门其他教师的网络知识学习。在这种传、帮、带的影响下,全校教师使用校园网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水平,许昌学院图书馆相继举办了两次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使用培训讲座。使大家全面了解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以及在使用数据库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2为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提供必要的支持

(1)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支持。许昌学院提倡具有多媒体教室使用能力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在配备多媒体教室设备的基础上,强化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管理。除了教育技术信息部教师定期维护和排查设备,保障设备的完好率外,还制定了严格的多媒体教室维护人员值班制度,并公布维护人员电话,保证教师们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期间,一旦多媒体设备出现技术问题,维护人员能够随叫随到,及时排除故障,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2)教学服务平台支持。为了督促和方便教师使用网络资源组织教学,开展网络环境支持的教学,许昌学院教务处专门购买了“天空之家”网上教学系统,并举办了两期培训班,为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便利地使用信息技术提供支持。

(3)数字期刊资源支持。2004年许昌学院购买了万方数据库,后又在学校的图书馆开通了CNKI连接,为教师及时通过网络环境获取最新的学术信息提供支持和保障。

3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运用教育技术

(1)推行学校办公自动化政策。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尽早实现办公自动化,自2006年下学期开始,许昌学院教务处规定:教务处相关文件和表格的发放一律采用网络形式,由教师自行下载,教学试卷、考试成绩的提交必须采用网络形式。此项规定对教师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网络基础薄弱的教师不得不向网络基础较好的教师请教学习,带动了教师学习和利用网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一年多的实践锻炼,大部分教师都能够顺利完成网上提交的任务。

(2)鼓励和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应用教育技术的新理念、新策略。教务处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明细表中,专门列出一项:是否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占据很大的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和督促教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组织教学。

(3)以多种形式的比赛激发教师学习和运用教育技术的动机。许昌学院相继举行了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和网页制作大赛,对获奖教师颁发校级获奖证书,并给以相应的物质奖励,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习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4)开展教研活动,发挥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优势。许昌学院从2006年起开始组织评审校级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以开设课程名称为单元,要求优质课程必须有网络课件和相关资料存放于校园网。制作网络课件的任务自然落到了青年教师头上。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使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形成了以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优势和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优势相结合的教学团队,也更进一步激发了青年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术活动。高校教师的任务是教学和科研并重,并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普遍存在着经验不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许昌学院规定,自2005年起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和主持省级科研项目都有一定数量的现金奖励。丰厚的奖励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使青年教师在科研过程中,自觉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检索信息,跟踪学科最新发展.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

4实践效果

(1)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情况。笔者跟踪研究了20052008年3年来许昌学院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情况。在多媒体教室建设初期,每天上课都会有3}4位教师电话要求帮忙处理临时故障,而所谓的故障无非是教师使用不熟练、不正确。经过几次培训之后,故障率逐步下降。目前,多媒体教室的数量增加了,但是临时处理故障的几率却平均每天不到一次,并且不再有很幼稚的操作问题,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操作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笔者对2005-2007年多媒体教室中多媒体设备的利用情况作了调查,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两年来多媒体教室中多媒体设备的利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2)中国期刊网的利用率。为了解许昌学院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情况,笔者专门到图书馆调出了中国期刊网的访问量。以2006年10月的访问量和2008年1月的访问量作对比,如表2所示。2006年许昌学院教职工数为800人左右,2008年教职工数为964人,学生人数一直保持在一万人左右。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期刊网的访问量和下载量都有所提高。

网络与新媒体培训篇6

一、网络远程培训的优越性

第一,网络远程培训的灵活性。

网络应用于远程培训,其显著特征是便捷、灵活。网络培训最大限度地突破了企业培训的时空限制,非常适合企业职工这一群体。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企业职工可以在工作时间通过远程网络培训终端随时查找需要的信息和业务知识,而网络提供的快速响应可以最大限度节省时间。[1]这样一来,职工培训的意义也就得到了更大的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在应用灵活、注重实效、培养学习力等方面确实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第二,网络远程培训的双向互动性。

网路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资源共享。远程教育培训中信息资源与企业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可以进行全方位的、能动式的实时互动和交流。企业职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相当丰富的实践和工作经验,他们的经验通过远程培训平台可以得到更好的推广,让更多的职工从中受益。网络培训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让教员和企业职工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更好的互动,从而促进大部分职工的工作能力水平。

第三, 网络远程培训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远程网络培训可以采用强大的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培训。可以采用网络培训课程讲解和知识学习各个环节,使网络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传统企业培训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有时根本无法表现这类的展示活动。网络远程培训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使得培训更具趣味性,提高了职工培训和学习的效率。

第四,网络远程培训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

网络培训有利于学员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学员参加网络培训,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职工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定做适合自己的学习课程,最大限度地体现不同培训内容、不同职工的个性特点,开放性地对待不同的培训内容和不同的职工,启发职工创造性思考。这充分体现了网络远程培训的个性化培训的特点。

第五, 网络远程培训内容的前沿性。

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企业培训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紧跟知识更新的速度,可以了解到最前沿的技术和知识,从而为达成企业职工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目标准备条件。

二、企业职工网络远程培训系统

图1:某企业远程网络职工培训应用系统图

上图是企业远程网络职工培训典型的应用系统图,由上图可以将企业远程网络职工培训系统简单的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信息服务系统。通过首页服务可以实现在课程简介和课程公告两个电子信息栏上实现信息、修改和删除,并且能够上传一定量的图片,实现自动的图文并茂,增加教学的生动性。还可以增加一定的网站链接,实现信息的高效化。

第二,用户系统。该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用户远程注册。在首页还可以企业职工输入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提交之后完成注册。将整个网络培训课程的用户分为企业职工、培训师和企业管理员三大类,根据不同的身份给予不同的操作权限。企业职工拥有访问、查找和下载资源以及在讨论区进行技术讨论的权限。培训人员可以对培训资源进行、更新功能。而企业培训系统管理员则是完全的管理身份,不参与教学活动,主要负责系统进行设置和维护。

第三,讨论区。企业职工可以通过讨论区和搜索帖子,进行技术交流。

第四,资源中心。资源中心包括视频媒体、音频媒体、素材库、教学站点、教学资料、电子教案等一系列功能,其中视频媒体、音频媒体、素材库、教学资料、电子教案和软件工具库是提供给企业职工下载的,职工登陆后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下载下来随时学习。

第五,系统管理。该系统集成了以上4大项的所有管理功能,提供一个集中的界面,提高系统管理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其中分为两个管理子模块,其中一个是给培训师用户使用,使其可以拥有一定的权限,对培训内容和课程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编制。而另一个管理子模块则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管理员可以通过它来管理整个网络课程的资源及用户,并且进行系统设置和维护。[2]

三、企业职工网络远程培训中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远程职工培训相对于传统职工培训拥有巨大的优势,但它对于企业网络软硬件资源、企业职工技能素质、培训师素质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企业在实施网络培训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远程网络软硬件条件是实施网络培训的必要条件。

构建企业网络培训系统初次投入的资金巨大,包括购置设备,购买软件,保持高素质的培训管理和系统技术维护。进行网络培训,要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它是基于网络的、便于交互的、界面友好的一套平台软件系统,而且涵盖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从职工培训、培训资源管理直到培训结束,都有完整的管理办法。[3] 而且,网络职工培训需要不断地更新信息,教学资源要时刻保持前沿信息,这需要长期保持一定的投资,才能职工培训的效果使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二,让企业职工尽快掌握网络工具的操作使用是实施网络培训的基本要求。

企业职工对于网络工具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老职工,他们对新的信息技术还没有很好地掌握,而职工进行网络工具操作是实施网络培训的第一步,如果职工对网络培训工具使用不够顺畅,对他们进行网络培训将会耗费更多的资源。所以,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应鼓励职工有意识地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可通过专门组织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或通过开辟专门的讨论区来帮助职工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使他们不至于对新的技术手段有陌生感,同时又不至于犯一些不必要的技术性错误。

第三,实施企业职工网络培训需要高素质培训人才的保障。

网络职工培训对培训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培训教师首先要根据企业本身的行业内容和发展方向设立培训目标和设计培训内容,然后把培训内容制作成可供职工分享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络系统。另一方面培训师要通过网络的交互平台对不同进度、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职工给予不同的帮助和辅导,引导受训职工开展自主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的职工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使企业职工培训更有效率。

四.总结

远程网络培训在企业职工培训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对于传统培训,网络培训具有传统培训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给企业培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个新的培训载体和学习平台,是企业培训发展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结合企业职工的素质能力,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远程网络培训系统,才能通过网络培训提升职工的技能水平,从而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

网络与新媒体培训篇7

[内容摘要] 在影响学校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要改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必须加快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进程,探索出了一个适合学校实际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关键词] 在职教师 信息技术 培训模式

一、培训模式的提出

1、探索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学校教育的紧迫需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并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社会经济及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工作之中,为教学工作服务。

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是广阔而深远的,而对教育的影响用一场革命来形容也不为过。信息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现实反差十分强烈,形势不容乐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信息化的进程,制约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紧迫需要!

2、21世纪的现代教育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给学习者;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以快捷的方式反馈教学信息。它的作用是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殊优势,构建起有效的呈现、传递、处理反馈教学信息的新型教育模式而得到充分发挥的。

21世纪的现代新型教育环境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学生相沟通,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快速实现学习目标,同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没有相应信息技术,就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环境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3、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这也是我们全面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基础。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其处理信息的多样性(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改变我们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部领导和专家指出: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引导我们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核心。要搞好学科教学整合,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探索出了一个适合我校实际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当前的一项急迫任务。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培训模式:

“构建于网络 服务于教学”

二、培训模式说明

1、构建于网络是培训工作运作的环境

为什么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构建于网络这个平台呢?这是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所决定的。

网络技术特点之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个简单的交流模式,而网络技术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不仅可以实现单向传播,更以其灵便简捷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这就解决了集中教学、集中学习的困难。

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二是:海量的信息资源――校园网、互联网中的各类信息;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网络中许多超媒体百科全书;专题网络“图书馆”(反映建设者趣味、关注或擅长领域的专题资源网站),配合网络信息可便捷检索的特点,互联网构成了史无前例的巨型信息资源库。互联网各个终端背后的大脑又是学习过程中极其丰富的智慧资源。

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体;网络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庞大的智慧资源;网络为探究式学习方式提供了极佳的交互手段;网络技术为构筑开放型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而这些特点,是其他媒体、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和相对宽松的。

我校于2002年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校园网,建立了教师电子阅览室,同时校园网进入到每个教师的家庭,教师基本购置了电脑,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网络化提供了硬件基础。近年来又购置了各学科备课系统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容量高达200多GB,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也需要依靠网络这个平台。让广大教师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共享教学资源,快捷便利。

2、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培训的核心和目的。

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培训的核心和目的,也是我们培训工作的落脚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积极参与、努力学习、学以致用,我们的培训工作才能有成效。

三、模式的具体运作

1、学校重视学习网站的建设。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为了支持教师学习网站的建设,花费10多万元资金投入,购买高档专用服务器和磁盘阵列及系列教学光盘,组织专职老师建设、维护更新学习网站。

学习网站主要功能是提供本校的教学资源、因特网导航服务和学习交流、辅导,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平台。

2、信息技术培训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在集中学习辅导中,我们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培训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为前提,以制作课件为结合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制作,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强调培训的目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学科教学中。

培训过程的具体内容是让教师选择一个他们目前在教的或在将来要教的单元作为正规课程的一部分,整合多媒体演示文稿、电子出版物、网站制作于该单元的教学中,让教师能带着“产品”回去,并能使这个“产品”具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完成这个“产品”,需要参与者做大量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工作。在最后,参与者会有一个最终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融入了信息技术的“产品”,并且能够清楚地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获得信息技术的亲手体验不是培训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使教师明白如何才能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他们的教学之中。“产品”的完成,教师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理论,还需要通过实践层面上的训练知道如何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与其他课程实现整合。

例如:有一位语文教师要讲授《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我们首先组织大家使用雅虎、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本校的资源库,结果收集到了《雨中登泰山》的十四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六个教案、二十多幅泰山风景照片和若干篇文字资料;第二步,结合分析课文、借鉴收集的教案资料,确定自己新的教学方案,整合收集来的教学资料,指导学员用PowerPoint等工具软件制作自己的课件。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又溶入学员的智慧、与课程实现了整合,还可以将自己亲自制作的课件应用于教学。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培训效益和实现与其他课程整合,又直接服务于教学工作。

3、施行集中辅导与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师时间的分散性,是造成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基于网络的培训是解决这个困难的有效方法。

采用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采用“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的教学法,解决培训时间安排的困难。

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就是学员的学习是一种基于任务或项目的学习。整个培训过程就是让学员通过学习最终获得一个融入了技术的可用于课堂教学的“产品”。每一阶段都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几项任务,要求学员去展开学习。同时,因为是学员展开实现目标的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与自主学习的环节大致相符:首先,针对面临的问题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第二,基于上述评价信息形成学习需要,并确定满足这些需要的适当资源;最后,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并评价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目标。

我们认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该让所有的教师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让了解的教师更多地参与、让参与的教师更多地深入、让深入的教师更多地带动。以应用为目的,可以帮助教师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素材收集、素材整理等,最重要的是让教师学会利用个人网站和课件开展网上远程辅导教学。让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效率得到提高。

4、认真选择好恰当的培训内容。

配合培训,在课程设计上要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对同一层次的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基本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到知识的迁移性与互通性。

一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注重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课件设计的基本方法、课件评价的基本方法、CAI教学模式等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培训。

二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要注重对操作系统(Windows 9x或Windows2000)的使用、文字处理工具Word的使用、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演示文稿制作工具PowerPoint的使用,注重对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或Dreamweaver)、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Authorware或Flash)应用能力的培养。

5、鼓励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

注重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是培训的又一重要特征。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中,都安排有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活动。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按要求上传自己的作品或将自己搜寻到的资源到学习网站进行资源共享;学员都可以根据需要参考其他学员的学习成果,使用其他学员的支持材料以及搜寻到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6、重视对培训进行评估,保证培训的实际效果。

培训一段时间后,学校要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组织教师参加校外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以实践为主,适时跟进培训服务,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把所学的计算机技能运用到教学中。以培训促教学,以培训促课件制作。制定奖励方法,大力奖励在课件制作、各类业务竞赛中的获奖教师,使我校形成了一个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新风尚。

总之,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培训举措,使更多的教师尽快地了解、参与、深入到信息技术应用中去,相互带动与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

四、几点思考

1.“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比“基本技术技巧”培训更重要。

在以往的教师计算机培训中,我们往往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即如何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等一些基本技能,而很少考虑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和研究,更没有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近几年的培训则非常注重课程与技术的整合。最好的整合训练不仅仅是给教师显示在课程中哪些地方可以应用一些技术,而是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根据其学生的需要和学习风格选择数字化内容,并将其渗入课程。 “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要比“基本技术技巧”培训对教师更有帮助。

2.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

传统的教师培训将知识传授放在中心地位,以为教师一旦接受了关于教学的新知识,就可以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这种空洞理论的单向灌输难免乏味,以至招来“所谓的教师在职培训就是‘用枯燥无味的讲课来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课’”的尖刻嘲讽。同时在结果上也收效甚微,实际上教师对某种教学理论的了解,并不能自动地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所倡导的理论”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

3.大大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就拿网络学习来说,我们一般想到的是如何进行上网浏览、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而培训后,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网络学习”: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即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作为学习的对象,即学习网络本身;网络作为学习资源,即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和信息资源;网络作为学习的环境,即视网络为一个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随着网络技术和人们学习观念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内涵也必定继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亦同此理。

4.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培训之后,教师观念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更多的教师意识到要有更高的掌握信息技术的急迫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更自觉地参与培训活动和课件制作活动中,推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蕴涵在培训中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知道,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判别、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又如,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神化计算机的倾向,导致对待计算机的两种极端态度:把计算机看得深不可测,从而敬而远之;或者把计算机看成无所不能,计算机主宰一切,“人灌”变“电灌”,老师成了计算机的附庸,学生也只是计算机的奴隶。通过培训,我们可以抱着平常心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把计算机视同于粉笔和黑板、圆珠笔和作业本。它只是工具,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用的工具,关键是我们怎么用这个工具,完全没必要把它神化。计算机该用就用,不该用就不用,决不为了表现计算机而冷酷的剥夺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不能自动带来教育的革命。

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艰难、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也需要不断完善,现在的培训模式也是我们探索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它必然存在一些缺点,如培训模式的可操作性表述不很清晰,面对课程整合的新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学习内容等就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在不断的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探索完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推动学校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彩虹,《基于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中小学电教》2002年3月.

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网络与新媒体培训篇8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要想在未来社会中继续保持原有的地位,且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职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需要的职业人才,就应从根本上改变大学教学思想和教学组织管理策略,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信息社会发展方向有机结合起来。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重中之重。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领导组织下,在组织领导机制、基础设计建设、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初具规模,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施校园网建设、电化教育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维护与推广等工作。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校园网络的全面建设与运用,迎合了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一、现状

利用校园网络,我们建立起教学资源库、多媒体网络教学,方便了学生网络学习和交流环境。

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教师自我开发或采购收集网络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素材建立起教学资源库,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提供设备和技术条件,支持校内教师的课件开发工作,实现网络学习、资源共享和网上交流等活动,便于资源获取和协作学习。课件操作主体由老师转换为学生。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平台,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自主选择有意义的学习。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多媒体系统,即多媒体网络系统,把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单机多媒体系统的功能。它不仅具有各种媒体信息处理和人机交互功能,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联机达到了设备共享、人力共享、信息共享,顺应了21世纪信息时代对知识快速更新的要求,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图书馆提供的有关图书资料的信息,包括藏书检索、书籍内容简介、期刊目录、报纸摘要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直接与Internet联结,形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量资源库,方便了学生和老师网上讨论或通过电子邮件交流沟通。

现代教学技术不仅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学,也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自,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独立思考以及对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的应答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传输数据量大、数据传输的实时性要求高,同网络传输速度有限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对信息的合理存储及有效管理认真加以探讨,并通过高速的网络连接手段实现多媒体信息的快速查询与存取。

教师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教材不能合理应用,教学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要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网络特性的教学内容,并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强化多媒体网络意识,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教师使用教育技术媒体授课的思想观念不够。有一小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老的教师,他们认为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就够了,没必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的从来都不上一堂多媒体课,因而他们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也十分匾乏。

教师运用媒体的技术不高。我们技术中心每年都对老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有的老师认为会做PPT就行了,没必要学习技术。特别是新型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引人,教师对新系统的基本操作不熟练,使得每堂课都需有专亚人员为他们纠正操作错误,或者是指导他们操作,严重情况会造成系统罢工而无法上课。

学校对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宣传力度不够,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而运用媒体的技术可以由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就造成了教学与技术的脱节。

另外,信息化人才队伍水平不足,也阻碍了教育技术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本意是为了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可是以上的问题却影响了教学质量。鉴于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硬件配套,重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要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设备资源的优势,减少闲置和浪费,在建设中既要重视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又不放松投影、录像、录音等技术的应用;第三,建立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制定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信息化人才素质标准,制定学科信息化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办培训班对教职工进行各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和能力。

上一篇: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范文 下一篇:移动支付的便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