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信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0:08:12

网络与信息论文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1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平台的多样性,可以在地区性的论坛、QQ群、微博、微信、留言板、校内论坛多种平台上传播,因而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很多,了解信息的速度会很快。同学们的兴趣点也也很大的相似性,例如在论坛上发表一篇言论,如果发表的时间合适,标题和内容吸引人,回帖数了集中,段时间内帖子就会顶到论坛顶部,引起众多同学的关注,所以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的形成具有速度快和影响面大的特点。

二、针对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管理的对策

1.注重德育教育来引导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培养学生

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培训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进行中华传统的美德教育,努力营造主流舆论,培养正能量。对网上的不良的负面的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消息,要旗帜鲜明的批评,净化网络舆论环境。

2.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使用创新教育的手段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环境下,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言论,就要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利用好地区性的论坛、QQ群、微博、微信、留言板、校内论坛的宣传作用,占领舆论的桥头堡。例如主动在论坛上发表和同学密切相关的话题,解决同学们生活中的困难,引导同学们正确的网络评论习惯。利用QQ群建立即时互动的网络讨论平台,给大家提供轻松的讨论氛围。利用校园网VOD进行视频播放,引导同学们观看有意义的影片资料。利用校园网FTP发一些学习和生活相关的电子资料,鼓励同学们去学习和交流,引导同学们正确的上网习惯。即使更新校园网信息,宣传好人好事,求职信息等和同学们密切相关的公告。

3.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针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

建立过硬的网络管理队伍,队伍中人员应该是多方面的,有校级领导、院系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老师、网络中心老师、骨干学生干部等。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和领导应当熟悉网络环境,拥有各种网络平台的帐号并能熟练使用,能和同学们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能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喜好,同时能熟练的使用各种网络平台软件,能更新和网络上的各种消息。负责网络技术硬件维护与软件分析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在硬件上要充分使用好网络设备,能控制好网络访问列表,进行黑白访问名单的设置,将不良信息利用技术手段过滤掉;在软件上的层面上对网络信息的进行监控,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网络舆情的大数据分析,建立即时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理的软件系统,辅助领导和老师对网络舆情的动态进行分析和决策,掌握第一手资料。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2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广泛运用,为传统的美术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其权威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美术课堂上,要充分发挥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创新美术教学的理念,为美术教学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推动美术教学的发展。

2网络信息技术对美术教学的影响

2.1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美术课程是一门视觉艺术,而传统的美术课程是以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一味地灌输知识会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其运用到美术教学中,有效地传递相关知识,完善美术知识结构,改变了传统的美术教学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同时,还丰富了美术教案,让美术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把各种美术资源整合起来,优化美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营造出一种比较自由、开放的美术教学环境,便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形成多种形式的美术反馈信息机制,以弥补传统美术教学课堂的不足。

2.2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也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直截了当、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客观演示模式,它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逐渐加深对美术知识的认识,大大提高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了更多学生的注意。

3网络信息技术推动美术教学发展进步

3.1优化美术教学过程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操作让美术教师掌握了美术教学的主导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有层次、有内涵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了美术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努力完成美术教学的目标。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整合美术信息的能力,提高美术教学的整体效益。美术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相关的审美体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演示和最真实的视觉享受,比如将文字、图像、色彩、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连接在一起,把曾经枯燥、抽象的美术课堂转化为生动、形象,集趣味性、功能性、演示性于一体的视觉盛宴,让学生完全置身于美术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冲破地域格局,在绘画的艺术长廊中自由飞翔,更好地实现优化美术教学的功能。

3.2充分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

网络信息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促进了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这从客观上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主动探索、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破传统学习空间的限制,实现美术信息最直接的交换、思考和优化配置,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作潜能。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教学,这样才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每一个学生在个体差异的映衬下,思维变得更加顺畅、灵活、独特;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这对学习美术内容、掌握美术知识、拥有美术技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最富吸引力的图形材料,营造优美的意境或为他们创造最强的视觉冲击。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主导权演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内在求知欲,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优化美术教学的过程。美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随处都可以看到美术的影子。在这种极具艺术性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结论

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中,能够不断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赋予美术教学一定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开创美术教学的新思路。但是,网络信息技术不适用于所有的美术教学课程。美术教师需要适当选择网络信息技术,科学、合理地运用该技术,让美术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有层次、有质感,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真正发挥出网络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最终实现美术资源的共享,让网络信息化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3

关键词:信息论;实验课;研究型教学

作者简介:尚绪凤(1981-),女,山东莱芜人,中国计量学院理学院数学系,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计量学院“信息论基础”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48-02

信息论、错误控制编码和密码学是现在数字通信系统中的三大支柱。信息论基础是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近世代数等方法研究信息的存储、传输和处理中一般规律的学科,主要解决通信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可靠性与安全性的问题,是信息科学和通信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基础理论。[1,2]自从“信息论”课程在信息及计算科学专业开设以来,笔者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经验,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发现采用分组讨论、学生组与组之间进行实验报告互评、分组研究讨论、通过图书馆及网络资源查找并研读相关论文以及学生做研读论文的研讨报告等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比较认可的评价。

研究型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除了学习选用教材上的知识外,还要借阅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作为辅助学习资料,并用一些前沿科学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和研究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并通过图书馆和网络上的相关课程网站及文献检索平台,增加获取知识的渠道,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用书本上的知识解决相关的科研问题。为此,笔者在“信息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而又略高于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研究问题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和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和途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搜集科研论文资料以及阅读文献的能力,逐步使学生养成科学研究的素养。对于研究型教学的范畴,教育专家们 对其内涵和本质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大体可以归纳为: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科学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搜集资料方案设计方案研讨实验验证撰写论文”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进而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研究方法,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因此,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学习和研究融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就是通过教师充分备课,提供基于课程教学内容又略高于教学内容的科研问题,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和探索知识,提供给学生参与研究工作和接触科研问题的机会,从而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逐步培养学生应用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生科研工作做准备。

课题组成员在多年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指导过程中,根据已有的指导经验,发现精干的指导团队、规范的组织体系、严谨的教学计划、新颖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交叉的知识补充等使得数学建模活动在中国计量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倍受学生青睐,每年有数以千计的学子从中受益。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对于一些科学前沿科研问题,他们可以通过已有知识,并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对科研问题会有创新性的想法和思路。只要他们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他们可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会有突破性的成绩。鉴于在数学建模竞赛指导中的经验,课题组成员把竞赛指导中的部分经验方法应用到信息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在过去一年的实践中,已经收到了不错教学效果,并有应用信息论知识相关的科研论文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一、“信息论”课程新的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以最新科研成果做引导

坚持以“理论和实验课相结合,最新科研成果作为教学过程中知识学习的主线”,引导学生探知探究问题,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研究型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活跃的课堂学术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此,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互动式讨论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以网络的BB平台作为创新实践平台,加强学生讨论组之间的互动和问题讨论。特别是要善于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教学和讨论,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拓展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开始每个章节的教学之前,课题组成员首先把与本章节相关的科研问题在BB平台的网络课程平台教学中,让学生先通过这些问题了解主要的知识重点,并通过图书馆和文献查阅,了解相关知识,并且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发表观点,教师补充纠正部分问题,学生发言的情况将作为期考考核的一部分。授课过程中注重跟踪信息处理技术最新前沿问题,通过引入信息论及编码理论知识在文本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像处理等方面的成功应用,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问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的过程。通过对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以致用。

2.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改革实验课教学模式

由于受到教学计划设置的影响,一般一次实验课大约要2个自然班级一块上课,由于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师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很难照顾到全部学生。针对现实的情况,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拥有计算机,并且学校图书馆也有机房提供给学生使用,所以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在每次实验课之前,先通过网络课程网站实验指导书,学生在实验课开始前根据每次实验的指导书完成实验内容,要求每个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对于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发问,教师或者学有余力的学生都可以在平台上对问题进行解答,供学生共享,并且简单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之间互评,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验课时对于一些还没有解答的问题,再在课堂上统一解答。并把每次做得较优的几个同学的实验报告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供全体同学参考和学习,对于作为范本的学生在期末考核中实行额外加分。由于信息论的实验内容大多都是关于编码的实验,需要学生掌握Matlab以及C语言的基本操作代码,在实验课堂中学生们可以进行讨论和更进一步的学习,使得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对于学生学过的“数学软件与数学实验”以及“C语言”课程也是直接地应用,部分实验课程的相关研究内容也可以作为下学期毕业论文设计的后续研究问题。实验报告的撰写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优化教学内容,把科研问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增加课堂的学术研究氛围

自从2003年开设信息论这门课程以来,笔者先后采用过以下三本教材《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4]《信息论基础与应用》[5]和《信息论、编码与密码学》,[6]由笔者所教授的学生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所有最终笔者选择采用《信息论、编码与密码学》这本教材。该教材更侧重于实践应用环节,更适合调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编码的编程能力,弱化编码理论的繁琐证明。

针对自信息、互信息、信息熵、平均互信息及信道容量等是“信息论”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几个关键概念和知识,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选择了一些基于这些知识却能被本科生所能理解的科研题目,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和获取文献资料的途径等学术资料,给出“自信息量在文本处理中的应用”、“Shannon-Fano-Elias编码理论的改进方法及应用”、“图像处理中无损压缩算法研究”、“基于预测编码的图像压缩算法研究”等题目。按照数学建模比赛的模式,以三人作为一组,学生自由组队,自选其中之一题目进行相关的讨论和探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定期汇报交流等环节完成任务,提交研读报告或者学术论文。最终使基础不同的学员都能够提升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和合作的乐趣,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把有创新性观点的科研问题最后撰写成科研在学术期刊上。一年的教学实践之后,已经有两篇论文公开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分别是《A NEAR-LOSSLESS PREDICTIVE COMPRESSION ENCODING BASED ON HEXAGONAL SAMPLING》发表在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和《基于自信息的犯罪网络情报分析与研究》发表在2013年的科技信息期刊上。

三、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课堂教学上,采用板书与多媒体课件并重的形式,利用网络资源,比如:网络课程平台,提供学生访问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相关课程的网站,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本课程进行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途径,鼓励同学了解信息论知识发展的最新成果。

实验课程教学中,网络课程平台上设置主题讨论区,设置相关问题,例如:日常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信息量来刻画;什么是信息,能否举例说明;信息能否度量,如何度量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是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信息的概念,以便于后续章节的学习,让学生把相关的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生活知识联系在一起,便于把抽象的问题具体话,学生掌握这些概念也不会太过于枯燥。同时设置答疑区,可以方便学生有问题可以及时提问,另外其他学生也可以看到相应的问题,教师统一做回复,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提升教学理念,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由于新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验并重,所以笔者采用新的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60%)+课堂讨论表现(10%)+实验报告(15%)+专题研讨(15%)+额外加分(10%)。对于有创新观点的学生可以额外加分,可以很好地调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期末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可以考核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报告的成绩体现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知识的应用能力,并且也很好地反映学生熟练应用软件的程度。

五、总结

在研究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信息论”课程重新进行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全面发展。在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如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将是下一教学周期课题组成员的研究重点。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和突破常规教学方法,积累有用的教学经验,才能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想的专业技术人才。今后笔者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力争把信息论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做得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陈运.信息论与编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D CMacKay.Information Theory,Inference,and Learning Algorithm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李春,邹逢兴,周宗潭,等.《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26-29.

[4]傅祖芸.信息论——基础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5]沈世镒,吴忠华.信息论基础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4

(一)信息论的起源及其基本观点

信息论(InformationTheory)作为一门科学理论,发端于通信工程。信息论的早期研究工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1924年,美国的乃奎斯特和德国的开夫曼尔指出,为了以一定的速度传送电报信号,电磁波必须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即频带宽度。1928年哈特里指出,传递一定量的信息,需要频带宽度与时间的乘积达到一定的值。它类似于一定数量的队伍通过时,道路宽则时间短、道路窄则时间长的道理。信息论的真正奠基人是美国数学家香农(O・E・SHANNON),他从1940年开始从事信息论的研究,并在1948年发表了一篇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信息论的诞生,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香农信息论的基本内容是研究信源、信宿、信道以及编码的问题。他对信息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通讯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通信系统的模型;(2)提出了度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把信息源发出的信息看作是一个随机序列,根据已知的概率,从各种可能消息中选择消息,这可以适用于各种信源;(3)初步解决了如何从信息接收端(信宿)提取由信息源发出来的消息的技术性问题;(4)解决了如何充分利用信道的信息容量问题,指出了在有限的信道里以最大的速度传递最大的信息量的基本途径。

与香农同时,对信息论做出重大贡献的是N・维纳,他从控制和通讯的角度进行长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维纳滤波理论和信号预测的接受理论。他从统计观点出发,把消息看作是可测时间序列,提出了将消息定量化的原则和方法。并提出了度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把信息作为通讯和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运用到许多领域。

总之,信息论是一种从整体出发,把系统看作是借助于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而实现其目的性的研究方法。它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行过程抽象为信息输入、储存、交换、输出、反馈和控制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对于任何实际系统,在运用信息方法处理时,首先必须以信息的运动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根据研究对象与由它发出的信息之间的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把对象抽象成为一个信息输入、存贮、处理和输出的过程并进行信息反馈。信息论认为,信息是一切系统保持一定结构、实现其功能的基础,它与系统尤其是与控制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系统正是通过获取、传递、加工、处理信息而实现有目的的运动的。目前,人们正在用信息论解决各学科中未解决的问题,试图把信息概念和方法用于解决生理学、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问题,一门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识别和利用的科学正在形成。

(二)信息论对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意义

信息是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和高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之间,高校质量管理、监控中心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之间联结的纽带,是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中的基本要素,它使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中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活动协调有序,形成有形网络。

1 信息论的运用将使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手段更加科学。在广泛收集教学管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模型进行预测和统计分析,将信息论运用到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管理者对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效率和准确度,大大提高了对教学管理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使决策建立在高效及时的信息基础之上,最终提高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水平。在省级高等教育管理与监控体系中,施控系统输出认知信息,同时按照一定的原则来确定信息范围,教学管理信息凝聚在选择原则之中,指导管理与监控行为进行,规定管理监控系统的时空秩序,沟通各类施控系统之间的联系,规定各类认知信息输出的先后顺序和场所,进行信息编码,建立起教学系统的时空秩序。对信息从质的方面做出分析,一方面要判明信息过程中的信息类属,另一方面要对信息过程的存贮方式、传递方式、处理方式和使用方式等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量的分析就是要运用概率统计、模糊数学、集合论和有关相对论的数学方法,对信息的主、客观方面和传输、使用方面以及量度和语义方面等做出定量的研究,从而能够运用定量分析的成果,使管理与监控过程更为科学。

2 信息论将使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更加高效。运用信息技术和通讯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人机结合的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系统,便可及时而广泛地收集信息,快速而准确地处理教学管理信息中某些规范化的流程事务,使管理与监控过程快速高效。早在1982年,纳伊曼就提出如果高等教育结构不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手段,它将绝对无法适应这种学生数量迅速增加的压力。信息系统借助通讯网络智能技术来处理质量管理与监控,在减少了教学管理人员人数的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扩大了服务对象、延长了服务时间,并且把教学管理人员解放出来从事更具创造性和个性化的事情。依靠信息系统平台相互传递信息进行信息沟通,确保了指挥协调的顺利畅通,有效解决了各部门之间由于相互割据彼此孤立而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

3 信息论、系统论与控制论互为基础,互相依赖,相得益彰。信息论运用于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是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协同运用,共同发挥效益,信息依赖于组织系统、目标系统才能广泛地收集信息,同时信息系统本身的运行也需要控制论,一个信息流通体系,其信息是指流通与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它用来规定信息的范围、信息的分类、各类信息之间的编码、传输与反馈,它有利于信息系统效率的提高。教学管理中的各种规章制度、指令性和指导性的命令、文件,教学计划大纲,实施的措施和执行情况以及总结报告等都是教学管理与监控信息。

二 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系统模型

将信息论引入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中,就是将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监控体系抽象为一个信息传递的模型。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系统主要解决如下问题:信息由哪里发出或接收;如何采集信息;信息系统活动由谁组织;系统信息如何采集、分析和反馈;系统运行如何控制。为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明确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信息系统中的信源或信息源、信宿、信道或信息渠道、数据采集、数据编码、网上评估、信息与反馈等要素,由此完成一系列各种各样的质量保障活动。如图2所示。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源与信宿,分别叫做信息源与信息接收器。这里主要指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与高校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之间,以及高校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与学校师生之间,他们均互为信源与信宿。关于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与高校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的职能与任务在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论中已经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道,指信息流通渠道。

它是信息有效流通的物质基础,主要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信息管理与监控系统。省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信息系统中,主要包括如下信道:一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通讯工具,以省级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目标系统为基础,建立网上信息搜集系统、网上评估与诊断系统和网上信息与反馈系统。建立网上质量对话、问题咨询、评价咨询、信息、跟踪反馈和教学信息异常情况报告平台。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信箱,使学生与领导,学生与教师,学生、教师与教学主管部门之间形成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能够及时发现教师、学生反映的教学问题。二是行政渠道。省高教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与学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之间,学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与院系之间,通过上传下达,主动听取师生的意见,了解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环节和相关教学信息,并及时输入信息系统,随时进行质量调控。三是调查与对话。学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成员随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检查、考试分析、课程质量评价等方式了解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各环节情况,及时将信息输入信息系统,从而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并通过听课、师生座谈会、咨询研讨、同外单位和群众交换意见,了解学校教学工作情况,并及时将相关信息输入信息系统。

三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流通过程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信息是指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有关的一切数据、资料、情报和符号系统。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过程就是一个信息运动的过程。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监控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采集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的信息采集必须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系统,对信息数据经常性采集,要保证有足够的标本量,以保证信息处理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公正性。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由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负责,按照8个目标39条进行信息搜集,信息采集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各高校的自我评价信息。各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要在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的指导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按照拟定的评价目标体系,做好信息收集工作,提供本学校的自我评价,对相关指标及权重进行量化评分。二是专家的评价信息。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对相关专家的常规调查与咨询,通过随机抽样的专家群直接在网络上通讯评审,根据相关指标对被评大学或其部分学科专业进行评估诊断并量化评分。三是社会评估。由教育部门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中介机构对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制定质量保障法律、法规,规范高校行为。四是基层日常信息反馈。日常信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的评价信息。政府、其它大学、企事业单位人士、高校毕业生,根据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提供的调查问卷,对各大学或其相应学科专业的相关质量标准进行评价并量化评分。另一方面要建立上诉中心,接待学生的上诉;建立省的信用数据库;完善信用制度;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内部应该设立质量举报信箱,收集来自各大学基层的师生的日常信息,大范围地收集基层师生对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并根据相应条款进行加分或减分。

总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是以高等学校的自我评价为基础,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组织同行专家对各所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经常性质量审计与评估,经常收集社会及大学基层的调查信息。各种信息互为参照,根据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量化评分、及时反馈,以此形成一个客观、可信、高效的日常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数据搜集系统。

(二)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信息的评估与诊断

省级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和高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统计、检测、分析、评价和量化。一是评估。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和高校质量管理与监控中心,通过电子程序集成、分类,将来自专家评价、大学自我评价、社会的评价和中心日常信息进行数字化形态表征,客观地评价质量。基于所获数据,分析各高校目标系统中诸指标,并做出客观衡量和判断,经量化得到一定的分值,并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对被评价高校的质量做出公正合理评估。二是诊断。网上评估系统是宏观调控各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质量信息处理后的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指导。

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信息的评估与诊断系统要以客观、公正、实效、及时为原则,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目标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真实性与公正性,并提高快速便捷的数字信息快速分类、保存,建立完善和高效的数据备份系统,追求智能化的管理支持平台,实现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三)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与反馈

在信息分析、评估诊断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反馈,处理管理与监控中发现的问题,是信息方法的关键。所以,信息中主动利用信息反馈,对各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问题、分析原因,以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符合管理者的意愿,创造更高的管理效益。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的信息与反馈系统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向学生、家长及社会提供高等教育的质量信息;二是向政府、大学和其他资助机构提供高等教育质量的数据和信息;三是与其他的高等教育部门合作,制定和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框架;四是就高校学位发放权和高校是否有资格享有大学头衔等问题向政府提供建议;五是对高校教育质量问题进行审查、控制并给改进意见;六是研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方法。质量信息系统是缺乏共享机制的系统,系统中的质量信息资源没有真正得到充分的利用,已满足不了各层次人员对质量信息实时化的需求。高等教育质量信息系统设计要点可归纳为面向质量评估、覆盖各类信息点、系统功能的通用化、适合网络用户的需要以及比较经济的系统运行环境。为此,需要设计开发一系列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网上教研活动系统、网上课堂、网上毕业设计指导交流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招生报名系统、教学计划与课程管理系统、“移动校园”短信服务系统等来提供技术支撑,其中特别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规章制度,包括毕业设计(论文)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选题原则、指导教师的资格等,要体现不同专业特点的质量标准、评分标准、答辩成绩等。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对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而言,要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学校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是关键,因为学校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设计者,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学校学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接受者。因此,只有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与学校质量管理与监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使省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发挥最大的功能,最终使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欧阳光明,郭卫,等,遨游系统的海洋――系统方法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04,106

[2]冯・库贝,信息理论与教育学[M],劳永光译,上海:春秋出版社,1989:216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5

>> 英汉翻译中冗余信息的译法 冗余信息在教学中的应用 从信息论角度谈汉英翻译冗余处理 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冗余信息”策略 简谈信息论视角下的纪录片语义冗余翻译策略 冗余信息在电视广告中的构成要素 电影台词中冗余信息的作用 并行冗余网络中高效信息采集策略设计方案 网络招聘中信息冗余研究 从语用学的角度探析外交辞令中冗余信息的语用类型 冗余信息及其在英语阅读中的积极作用 英语阅读中怎样利用冗余信息 基于内容冗余的Web信息抽取 冗余信息的交际语境顺应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探究 科技翻译中的信息模糊现象及其翻译策略 影视字幕翻译中文化信息的转换策略 图示理论与翻译过程中的冗余处理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软新闻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软新闻编译策略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译文的标题中添加了分句“指导民众避难”,这一冗余信息符合汉语讲究语句对仗的语言习惯。为了吸引中国读者,译者对原文做出较大幅度的改动,增添了适当冗余信息“指导民众避难”,从而对目的语读者更具“接近性”,更好地传达信息,“忠实”于目的语受众,即“编译”,这是网络新闻翻译的突出特点之一。

2.语法冗余。所谓语法冗余,指由语言符号系统本身而产生的句法结构。如:原文:我国首部国家形象宣传片将在北京开拍,该宣传片是我国最近向全世界宣传国家形象的举措之一。译文:The country will start shooting its first national publicity film in the capital as part of latest efforts to boost its image worldwide.(http://.cn/language_tips/zmgxch/2009-11/17/content_11844912.htm)在汉语中,一句话可以有一个以上的谓语动词构成;但英语的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因此,译者根据英语语言习惯,将原文表达的信息进行重组,用主动语态替代被动语态,并删除了中文模式化的语言如“该宣传片”、“国家形象”、“我国”等冗余信息,使原文信息准确、清晰地传递给译文读者。原文中的“北京”则被译成the capital,对目的语读者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3.修辞冗余。修辞冗余常指为了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如为突出思想、加强节奏、分清层次等而产生的超过最少需要量的信息。关于修辞冗余的翻译,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如原文中的冗余信息不具备修辞功能或修辞功能低于表义功能,译文中就应采取省略策略;②如复制原文的修辞方式仍能在译文中体现修辞功能,就采用复制翻译策略;③如复制后产生的冗余既不合乎英语表达习惯又不能表达原文冗余的修辞效果,就应当采用融合翻译策略,将原文中的冗余信息通过使用译语的习惯用语、结构以及各种适当的修辞手段表现出来,如押韵、拟声等。如:原文:“When you fall in love,it is a temporary madness. It erupts like an earthquake,and then it subsides. And when it subsides,you have to make a decision. ”――“Captain Corelli's Mandolin”.译文:“爱情是一种暂时的疯狂。它像地震一样爆发,然后又平息。而当它平息时,你得做出一个判断。”――《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http://.cn/language_tips/news/2011-02/12/content_11990160.htm)此例是摘自“Happy Valentine's Day”网络新闻专题,是“Love Words”栏目十大英美爱情名句排行榜中排行第六位的爱情名句。译文中并没有复制原文修辞方式“when...,”“and when...,”,而是使用融合的翻译策略,将原文重复的修辞方式译成“爱情是……,而当它平息时候……”,这样的译文在保留了原文信息的同时,更加凸显汉语的简洁、明了的特点。

4.文化语境冗余。文化语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文化习俗。二是指社会规范。文化语境冗余是指在特定文化语境中为达到某种言语交际目的而产生的冗余信息。如:原文标题:Facebook generation have more than 1,000 friends',译文标题:社交网络现代沟 年轻人好友以千计。(http://.cn/language_tips/zmgxch/2010-08/02/content_11845481.htm)在原文的文化语境中,Facebook是英国人熟知的社交网站之一,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在译语的标题中用“社交网络”替代了Facebook,这一对中国读者无意义的“冗余信息”。为了使新闻的标题更适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译文中加入了动词“现”。因为这则新闻的内容是关于“英国平均年龄在22岁的年轻人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有一千多名好友,而50多岁的人好友还不足20人。”的最新调查,所以在汉语译文标题中加入了“年轻人”这一恰当“冗余信息”,突出了主题。由此可见,当译到源语特有的文化信息时,如译文读者可接受,尽量保持原文形式,做到“形似”;如译文读者不可接受,翻译时就要进行大胆的变通与再创作,做到“神似”,在信息传递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可灵活运用如省略、复制、融合、增补冗余信息等文化翻译策略,实现语际间异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冗余信息是语言的客观属性,本文从信息论的视角对网络软新闻翻译中“冗余信息”的文化翻译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这为我们研究新闻翻译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在网络新闻翻译中,译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策略,保持译文的冗余信息动态平衡,从而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精确度,保证信息传递的成功,并释放新闻信息交流的深层文化信息,从而搭建起文化翻译的桥梁,最终实现各文化间的平等对话。

参考文献:

[1]Nida E A.Approaches to Ttranslating in the Western World[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1984,(2):12.

[2]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5.

[4]Nida 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126.

[5]廖七一.论翻译中的冗余信息[J].外国语,1996,(2):47.

[6]王金波.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汉英翻译的冗余现象[J].中国科技翻译,2002(4):2-5.

[7]廖七一.论翻译中的冗余信息[J].外国语,1996,(2):47-51.

[8]劭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353.

[9]李赋宁.论英语学习和西方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52.

基金项目:本论文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人文社科类)资助,项目编号:NR2011015。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6

孙奇福,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作为国内较早接触这一领域的青年学者,他一直在探究着这种技术的奥秘,并创造性地取得了数个具有亮点的成果。

网络编码“有缘人”

时光拉回到2001年夏天,那时孙奇福刚被北京大学录取入读本科,当时香港中文大学从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共代招3。名全额奖学金学生,他成为其中之一。“大一的时候,我离开北京,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当时最热门的专业――信息工程就读。”也就是在那里,他遇到了网络编码的引路人。

李硕彦是网络编码的创立者之一,目前为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网络编码研究所荣誉顾问。在大四的一门必修课上,孙奇福认识了李硕彦教授,“我当时被他讲授的数学之美所感染,便在获得甲等荣誉学士学位后选择跟随李硕彦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从此踏上了网络编码的研究之路。”

谈到自己的导师,孙奇福说:“我从李硕彦老师身上学到了一种做科研的严谨态度,另外他给了我极大的学术自由,提升了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博士毕业之后,他继续在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曾前往新南威尔士大学担任三个月访问学者。

2013年底,孙奇福选择回到家乡北京,到北京科技大学任教,由于其所优秀的学术研究能力,他被直接聘任为副教授。现在,从回到北京科技大学至今已过去了3年,而他也已成长为网络编码领域知名的青年学者。

“信息科学问题的解决往往能从数学中找到合适的工具,目前我所取得的一系列网络编码基础理论成果均与拟阵论(matroid theory)及抽象代数有关,反过来信息科学的一些成果也可以用来建模新的数学概念。”和群(group)、环(ring)、域(field)一样,格(lattice)也是一种基础的代数结构。在李硕彦教授创立的代数交换理论中,“cut-through coding”是一类为了达到有服务质量(QoS)的高速率交换而提出的编码方案。孙奇福通过对“cut-throughcoding”的一些工程概念进行数学刻画,对有限格代数结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分类方法,开辟了格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这项通过数学和信息工程的“对话”而得到的成果,目前已发表在Springer纯数学期刊Order上,并已受到夏威夷大学格理论研究专家J.B.Nation教授的注意,在他的博士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最新发表在Order上的一篇论文均引用了孙奇福的工作成果,并对其提出的有限格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刻画。

“虽然我已经在信息科学领域发表数篇所谓的SCI 1-2区文章,其中既包含Proceedings of the IEEE中的文章、也包含3篇T-It文章,但到目前为止,这篇纯数学论文是我最津津乐道的文章,因为这项成果是通信影响数学的一个例子。”

基础夯实者

线性网络编码理论中最基础的定理,证明了对于任意单信源多播网络,只要用于建模信息传输与编码的基域足够大,线性网络编码传输方案可以达到网络的多播容量。而对于无环多播网络,当基域大于网络中信宿数目时,则有多个经典的低复杂度算法可以构建出达到网络多播容量的线性网络编码解。

然而,与其它一些著名图论问题一样,对于有环多播网络,由于缺乏节点的拓扑次序,这些经典算法无法被直接应用,因此如何在有环多播网络中设计高效的网络编码线性解构造算法一直是线性网络编码理论中的难题。孙奇福巧妙地利用拟阵结构的对偶性质,提出一套通用方案解决了该构造难题。此通用方案使得任何原本只适用于无环网络中的构造算法均可间接地应用在有环网络上。该成果已发表在期刊IEEE信息论汇刊(T-IT)中。

类似地,“在无环网络中基于节点的拓扑次序,可以很容易地证明线性网络编码中编码向量的线性相关性,与无环图网络中最小割的本质联系。而在有环网络中,同样由于点集不存在自上而下的拓扑次序,该种本质联系是否依然成立一直是一个开问题。”同样是基于拟阵的概念,孙奇福揭示了有环图网络中依然具有网络编码编码向量的线性相关性与有环图网络中最小割之间的本质联系。该成果已发表在IEEECommunications Letters中。

在网络编码基础理研究的探索中,孙奇福的收获不止如此!自线性网络编码基础定理被证明,多个经典基础研究成果引申出了一个潜移默化的观念――基域越大,越可以保证在该基域上多播网络的线性可解性。然而这并不全面!“我受一种特殊拟阵结构的启发,提出一个名为漩涡W络的多播网络,其对于某些小基域上线性可解,但是对于某些非常大的有限域却线性不可解。”以此为基点,孙奇福对已有的线性网络编码经典理论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索,明确揭示了除了基域的大小,基域的乘法子群代数结构也是影响多播网络线性可解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该重要发现已先后发表在IEEE信息论汇刊(T-IT)两篇论文中。

“教”“研”就是爱好

孙奇福很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回国的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着教学与科研并重。在他的眼中,教课是一种享受。他从不把教学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相关杂志中的精华,都会被他“搬”到课堂上来。另外,孙奇福还很重视教学的深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给他们讲解背后的原理,这对培养他们的严谨性有帮助。”至今他所教授的5门本科课程学生课评平均分全部高于90分。

对于孙奇福来说,科研工作也是“兴趣爱好”。他认为搞好基础理论研究不要管热点是什么,一切的基础理论研究都是要从兴趣出发,“你只有把研究和兴趣结合的时候,才能做一些水平更好、令自己更加满意的结果,做信息论理论方向研究要踏踏实实,我现在大部分精力是在按我的兴趣搞科研的。”

目前,除了网络编码基础理论研究,孙奇福还与不同学者合作,将自己所掌握的网络编码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在各个不同的网络编码应用场景中。他将卷积网络编码从图网络拓展至有环线性确定型网络;将矩阵完成方法应用于分布式无线MIMO系统中,研究建立了线性网络编码于分布式基站的编译码模型并进行性能评估;提出了基于爱森斯坦整数格型划分建模物理层网络编码的理论框架。

未来,孙奇福除了继续开展将网络编码应用于无线通信的“格点网络编码中几个关键问题研究”项目,还将对“多播网络编码线性可解性问题”进一步开展研究,“我们近期的成果已首次明确指出基域大小,不是影响多播网络线性可解性的唯一代数结构参量,并论证了基域乘法子群代数结构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将来我们将沿着这条全新思路进一步完善线性网络编码理论。”他计划首先通过研究若干开问题进一步阐明基域乘法子群代数结构与多播网络线性解的本质联系,之后将基于有限域的标量网络编码取得的新成果,进一步扩展延伸至基于向量空间的向量网络编码以及基于多项式环的卷积网络编码。最后,从多播网络线性解所需编码符号集大小的角度,重新审视比较这三类线性网络编码、建立三者间的新关联。“我希望取得的成果会为网络编码其它研究子领域提供更全面的基础理论支持。”孙奇福说。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替代计量学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2.006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2-0032-06

〔Abstract〕Bibliometrics is finding wider and wider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beca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gress.This article explained the impac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methods and contents of bibliometrics.The conclusions were that as being outcomes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ances,scientometrics,informetrics,webometrics and altmetrics inherit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methods and enrich the subject system of bibliometrics,and form their own unique branch characteristics.Bibliometrics in China was also deeply influenc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especially in measuring methods,studying objects,research contents and applications which have followed the international trend.However,theoretical studying was still needed to be improved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remains to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bibliometrics;scientometrics;informetrics;webometrics;altmetrics

由于人为因素,很多文献难以定量化,特别是文献系统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有效信息难以得到足够获取,也就无法揭示文献的宏观规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推动了数学计算工具和统计学的应用与发展,依赖数学工具和统计学技术的文献计量学顺势得到更快的发展与应用。因此,信息技术进步是文献计量学发展的保障。本研究以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为序,对文献计量学在不同时期和技术条件下的发展进行文献梳理和观点总结,以期理清两者的关系,并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1 文献计量学的提出

1911年,俄国化学家、院士瓦尔金使用引文分析研究化学家对化学的贡献[1],被认为是文献计量学的开端。1917年文献学家科尔(Cole F.T.)和伊尔斯(Eales N.B.)使用“比较解剖学的历史――对文献的统计分析”,介绍了目前仍在沿用的书目计量技术――对出版物按出版国家和学科进行计量与分类[2]。1923年英国图书馆学家霍姆(Hulme E.W.)在科尔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书目统计学”[3]。1926年美国洛特卡(Lotka A.J.)论述了科学生产率的经验规律,旨在通过对发表论著的统计来探明科技工作者的生产能力及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贡献[4],称为“洛特卡定律”。1934年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布拉德福(Bradford B.C.)率先提出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5]。194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齐普夫(Zipf G.K.)提出词频分布定律[6];1955年,加菲尔德(Gaifield E.)系统提出引文索引和引文技术的概念,以及检索科技文献的方法,打破分类法和主题法在检索中的垄断地位[7]。

直到1969年,英国情报学家阿伦・普里查德(Alan Britchard)才正式提出“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这一术语[8],标志着文献计量学的正式诞生,开始从学科角度来研究文献计量问题,并将其定义为“把数学和统计学用于图书和其他文字通讯载体的科学”[9]。随着信息技术在文献检索中的应用,以及1963年《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创刊,以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相继在1973年和1978年出版,为文献计量研究在图书馆和情报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阶段,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文献计量学的大部分工作为人工统计,研究者无法同时处理过多的数据,文献计量学的应用不太普遍。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基本围绕以上几个著名的定律展开,一方面是检验、修正这些经验规律并使之完善和更加具有普遍性(即理论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将这些规律应用于图书馆、情报机构文献管理的具体工作(即实践发展方向)。为了加速文献计量学的普及进程,1980年,国际文献联合会(FID)设立情报计量学委员会并制定近期计划,1982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会议研究文献计量学的课程设置。

2 现代信息技术是文献计量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文献计量学是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来定量分析一切知识载体的交叉学科。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统计方法的普遍有效应用,也使数学计算方法和手段取得突破性进展。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直接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许多有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成为文献计量学创新的核心动力。信息技术进步对文献计量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献计量学研究基础支撑的变化、研究方法的改进,以及文献计量学科体系的完善上。

2.1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文献计量研究基础支撑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计量学已经突破对篇、册、本为单位的文献计量,深入到文献内部知识单元和相关信息上,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越来越丰富和多样:

2.1.1 文献资源建设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文献载体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文献资源建设促进了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文献数据的开发利用。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文献资源的地域分布和院校机构的馆藏多少不是问题的关键,文献数据资源的存取利用与服务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

2.1.2 检索语言与检索系统

文献计量的检索语言从文献分类发展到主题法、引文索引、内容分析等,检索效率和效果的提高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在机器语言上的应用。从信息技术出发,网络搜索引擎提高了检索的时效性;人工语言与机器语言的结合,提高了查全率和查准率[10]。

2.1.3 软件工具与技术实现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改进,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统计分析,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分析软件与工具的出现,包括MATLAB、SAS、SPSS、EViews、Incites、JCR、DA等,使得文献计量分析的内容越来越广泛。

2.2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献计量研究方法的改进

从最初的资料收集到数据的分析处理,现代信息技术为文献计量研究的每一阶段都提供了研究方法上完善改进的机会:从最初的文献统计扩展到数学模型分析、链接分析、系统分析、矩阵分析、网络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文献计量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统学、广义信息科学等紧密联系,使得文献计量学向个性化、集成化、模型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其应用也从原来的核心期刊评价、信息收藏管理与利用,扩大到研究科学发展特点、评价学科竞争力、预测学科发展等方面,从而迅速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

2.3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献计量学科体系的完善

在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下,文献信息呈现多种状态与存在形式,其计量分析的研究领域和途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献计量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发生重心的转移,一些新领域、新分支开始出现:科学文献评价的出现,催生了科学计量学;依托信息测度和信息论,信息计量学应时而生;网络信息资源的即时利用,产生了网络计量学;在线科研环境的出现,促进了替代计量学的出现。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和替代计量学等分支学科的出现,丰富和完善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体系(如图1所示)。

3 信息技术催生文献计量学出现众多新分支

由于文献计量学家来自情报学、图书馆学、科学学、社会学、化学、心理学、物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信息技术进步促使“文献”概念不断扩展,国际文献计量分析迅速发展并成为图书情报领域最活跃的分支学科。“引文关系”既是文献、科学,又是情报,对引文关系的计量分析,使得利用相似信息技术的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等成为具有“相同血缘关系”的近亲,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相近甚至完全重合的地方。作为文献计量学的新发展,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方面各有特色[11]。为此,本研究对信息技术发展催生的文献计量学各分支进行了阐释。

3.1 科学计量学

科学文献的迅速增长,使得研究者对科学进行定量研究,开创了科学计量学。1968年,苏联学者纳利莫夫和穆利钦科首次提出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术语。1978年匈牙利学者布劳温(Braun T.)创办《科学计量学》杂志,主要发表有关科学学、科学交流和科学政策的定量研究成果,探讨科学计量学的各种方法,并为科学计量学研究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2001年温克勒(Vinkler P.)给出基础的科学计量及其学术领域的专业术语[12]。

科学计量学主要用于学术期刊影响研究、学科或机构的论文与引文分析、国家和地区研究与发展状况计量及科技政策研究、各种定律与分布的揭示等,以及对新数据库建构和数据处理方法的创新、新描述性和解释性模型建立、科研绩效评估等方面[13]。一般来说,它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非常相似,有时完全一致,但在研究对象和目的上仍有所区别。文献计量学把图书、期刊等视为正规的有形文献,主要目的是定量分析图书馆等藏书和文献服务活动,增进科学文献、科学情报和科学交流的影响力;科学计量学则分析科学情报(信息)产生、传播和利用的量的规律性,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研究(作为一项社会活动)的机制[14]。科学计量学不仅可用于学科评价,也可用于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评价研究[1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Internet和Intranet上的超文本链接和应用链接产生了知识地图,突破了以往只是对地理分布的知识地图界限的描述,逐渐演化为知识图谱。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是近年来科学计量学最前沿,将应用数学、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理论方法与传统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方法结合起来,用可视化图谱形象展示科学学科的结构与发展。因此,科学知识图谱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新近发展出来的科学计量学新领域。主要用途是学术共同体及其网络研究,学科领域发展研究,研究课题的衍生、渗透与扩散,作者、机构、出版物与期刊等之间的关系等[16]。

3.2 信息计量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信息论研究出现了回归为信息的量和质、语法和语义、传输和使用相统一的变化趋势,不仅克服了申农信息论(即狭义信息论)的局限,而且推动广义信息论的形成与发展,这为信息计量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详尽的计量方法。信息计量学最早由德国学者昂托・纳克(Otto Nacke)在1979年提出,他呼吁将数学方法用于测度信息现象,提出信息计量学是与信息科学有关的信息测度科学,并不断宣传术语Informetrics。同时,信息科学家说服国际文献联合会设立“信息计量学委员会”,拟定一个长期的信息计量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计划。1988年布鲁克斯提出用信息计量学(Informetrics)代替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原因是文献计量学仅拘泥于“数目的计量”,已不适用于现代电子化载体文献的计量。我国最初在1981年将Informetrics译为情报计量学,1992年才将其改译为“信息计量学”。

信息计量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信息计量学”主要探讨以广义信息论为基础的广义信息的计量问题,“狭义信息计量学”主要研究情报信息或文献情报的计量问题,即应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方法来分析和处理信息过程中的矛盾,从定量角度分析和研究信息的动态特性并找出内在规模[17]。但目前对信息计量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狭义信息计量学”,还带有较浓厚的基于文献情报的文献计量学色彩。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计量学将更加依赖现代计算技术和更深层次的数学分析,探索信息的本质以及信息计量的基本模式、方法技术、模拟验证等方面[18]。

3.3 网络计量学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技术如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Web2.0、云计算等发展,网络学术信息传播体系得到快速发展与完善,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专著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传递已经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使得文献计量学的测度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又发生了巨大变化。1997年阿尔明(Almind T.C.)和英沃森(Ingwersen P.)描述了一系列进行Web信息分析的方法和参数,以丹麦和其他北欧国家为案例,提出信息计量方法完全可用于万维网,只不过将万维网看作引文网络,传统引文由Web页面取代,首次使用“Webometrics”并将其定义为包括所有使用信息计量和其他计量方法对网络通信有关问题的研究[19]。1998年英沃森(Ingwersen P.)提出将期刊影响因子用于网页评价,为文献计量学的经典概念和研究方法成功用于网络信息分析开创了新的研究思路[20]。2004年本杰伯恩(Bjrneborn L.)和英沃森(Ingwersen P.)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网络计量学概念体系,标志着网络计量学开始进入发展的成熟阶段[21]。2004年,《美国信息科学技术学会学报》专门出版网络计量学专刊,2005年,《信息科学技术年评》出版了“Webometrics”专题。英国、比利时、加拿大、新西兰、荷兰等国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推动了网络计量学的发展[22]。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计量学是信息计量学在网络上应用的一门学科,信息计量学构成了网络计量学的学科基础。网络计量学研究的理论问题主要是网络信息分布的集中与离散规律、著者规律、词频规律、增长和老化规律、引证规律、多媒体信息规律,以及这些规律的理论解释和数学模型研究等。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网上信息本身,还包括网上文献、文献信息及其相关特征信息,以及网络结构单元的信息计量问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网络计量学已经引起了足够重视,且与文献计量学传统领域的联系很强,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3]。

3.4 替代计量学

随着学术出版数量和方式的增加,发现和选择最相关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传统同行评议和引文检索,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研究者的需要。利用社会媒体、追踪学术产出的在线科研环境,促进替代计量学的产生。2010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教堂山分校图书情报博士生普里姆(Priem J.)首次在Twitter上使用Altmetrics,随后在网站上发表宣言[24],正式提出“Altmetrics”术语。2011年起不仅召开研讨会,而且在社交网站上建立讨论组和发表博文,充分讨论替代计量学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及论文层面计量、科研成果计量、科研发现计量等相关研究内容。2013年,皮沃瓦(Piwowar H.)认为替代计量学会给科研影响力带来全新的变化[25],Elsevier等机构也对替代计量学表示公开支持。到目前为止,不仅理论上对众多指标进行了有效性及关系分析,而且对Mendeley、PLOS、Peer Evaluation、CiteULike、Twitter等网站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开发了ImpactFactory、TotalImpact、Altmetrics等应用平台用于搜集和分析网上各大社交网站和开放存取平台的数据,提供替代计量学指标。

替代计量学研究处在良好的开放存取和开放科学的大环境中,通过建立“研究对象”、“科学发现”等新的计量单元,采用复用率、解答问题程度、使用频率、CoRank-LinkCount、基于点击流数据知识图谱等新型计量指标,充分利用Twitter等在线科研交流网站来收集数据和分析,为替代计量提供坚实的数据源和基础,因此,替代计量的数据并不缺乏。但是,要从政策、过程、技术整体来控制数据质量仍有很大的难度。同时,尽管替代计量学有着很好的前景,仍然会受到学者遵循小数定律和注意力空间限制规律的影响,增加同行评议的复杂性[26]。替代计量的研究和发展框架已初步形成,随着新一代学者在网络环境下的成长,在线科研交流将超越线下科研交流成为主体,替代计量学的地位将日益凸显,在图书馆文献服务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强大[27]。

4 信息技术进步与中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

中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相对较晚,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介绍国外文献计量学的论文。1964年,《综合科技动态・第二分册?"情报工作》的两篇文章翻译介绍了美国的“科学引文索引”[28-29],这是国内最早介绍文献计量学研究[30]。1979年,沈中和再次介绍了“科学引文索引”,大力提倡使用的种种好处[31];赵红州提出科学家最佳年龄定律和科学劳动智力常数,其著作《科学能力学引论》为我国科学计量学的杰出代表作品[32]。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介绍性和应用性论文,如刘植惠1980年撰文向国人介绍了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象(即社会实践中不断产生和利用的各种文献)和具体应用(即估测某一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发展动向及其前景;探索文献资料的增长率;确定核心期刊等)[33];王崇德将文献计量与情报预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34]。1983年胡昌平和邱均平对科技文献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35],并以化学文献为例进行了分析与推断[36]。邱均平对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发展过程及术语界定[37]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并编辑了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教材《文献计量学》。

同时,为推动学科建设发展,《情报科学》和《情报学刊》在1980年创刊,1982年《情报学报》问世,1983年以专门介绍国外情报科学动态的《国外情报科学》编辑出版,带动了国内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总之,这一时期主要是相关专家学者向国内介绍文献计量学的相关知识和学科内容,论文数量比较少(1979-1989年有关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文章仅有547篇),研究基础相当薄弱,缺乏自主性系统研究和综合性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紧跟国外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开始了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王崇德等人在《情报理论与实践》上连续发文,对文献计量学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邱均平等人对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的发展进行了介绍[38]。1995年梁立明的《科学计量学――指标・模型・应用》,1999年庞景安的《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罗式胜的《科学技术指标与评价方法――科学计量学应用》和娄策群的《社会科学评价的文献计量理论与方法》,以及2000年蒋国华的《科研指标与指标》是科学计量学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1999年,徐久龄等最早向国内介绍网络计量学[39],2000年邱均平对网络计量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同时,对分析方法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越来越侧重,邱均平等2008年对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进行了探讨[40],2013年蒋颖对人文社科领域的文献计量学发展进行了解读[41]。

随着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利用及其广泛普及,我国自主开发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及软硬件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计算机辅助的文献计量分析发展加速,文献计量学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学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进行计算机辅助文献计量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特别是大批数据库数字化的研究与出版,也为文献信息的自动化统计和分析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条件。目前在国内的应用与发展,主要是期刊评价、数据库的建设等。北京大学图书馆第一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1992年启动编制,是期刊定量评价在国内全面推进的重要标志,全面拉开国内大规模期刊定量统计与评价工作的序幕。此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推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出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推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中国引文数据库”等等。期刊评价是信息“膨胀”的结果和必然,随着文献计量学的发展,期刊评价更加具有国际化、信息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等特点[42]。另一重要方向是将文献计量学指标用于评价科学生产率,评价科技人才、成果质量、科研机构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力等,使得决策者能够进行有效的定量管理和分析[43]。

伴随着数据挖掘、可视化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文献计量学学者更加重视可视化研究与应用。陈定权、李运景等人对可视化技术与工具进行介绍[44-45],周萍等人利用国外软件和国内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使用可视化方法揭示深层内容[46]。科学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与结构关系的图形,大连理工大学对知识图谱与可视化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并出版《科学计量学知识图谱》、《科学学知识图谱》、《管理学知识图谱》、《隐性知识计量与管理》和《专利计量与专利制度》等专著。CiteSpace、Pajek等免费开放的可视化软件的广泛应用,使得文献计量分析应用越来越普遍。在高校,为了定量衡量学校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影响,机构知识库也在不断改进计量方法,借助替代计量学等指标进行更广范围的影响力评价。

从对1991-2000年我国文献计量学的研究论文(共2 069篇)分析来看,研究论文主要是文献或引文的统计与分析等应用领域,对于基础理论、经典定律的讨论相对较少。尽管文献计量学研究出现了新领域,如网络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等,但大量研究是对已有理论、方法的检验或简单套用,创新较少[47]。从2001-2014年的期刊论文来看,使用“篇名”或“关键词”检索出含有“文献计量”或“计量分析”的论文共1 713篇,发文量较上世纪90年代有所减少。但其新的研究领域,如科学计量学、网络计量学、信息计量学、替代计量学的文章则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

5 结 语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文献统计逐渐摒弃枯燥、繁琐、低效的人工统计方法,开始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文献计量学得以快速发展,并在信息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网络计量学和替代计量学是在特定信息环境和技术条件下,由文献计量学逐步演进而来,它们继承了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丰富了文献计量学的学科体系,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分支学科特征。

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我国的文献计量学发展在短短50年时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献计量学的测度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应用范围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理论研究仍有待深化,对网络环境下的计量分析有待加强。可以预见,信息化和网络化是文献计量学未来发展的新趋势。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全球视野下的学术合作与资源共享,必将推动我国文献计量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崇德.文献计量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8.

[2]Cole F.J.and Eales N.B..The history of comparative anatomy.Part I-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J].Science Progress,1917,11(44):578-596.

[3]Glenn R.Wittig.Statistical bibliography――A historical footnote[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78,24(3):240-241.

[4]Lotka A.J..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Academy of Science,1926,16(12):317-323.

[5]Bradford S.C..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specific subject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85,10(4):176-180.

[6]Zipf 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al of least effort――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Cambridge,Mass:Addisson Wesley,1949.

[7]Garfield E..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association of ideas[J].Science,1955,122(3159):108-111.

[8]Pritchard A.Statistical bibliography or bibliometrics?[J].Documentation,1969,25(4):348-349.

[9]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

[10]李伟超.信息技术对情报学的影响与推动[J].情报科学,2007,25(2):208-232.

[11]刘廷元.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的联系与区别[J].图书与情报,1994,(1):19-24.

[12]Vinkler P..An attempt for defining some basic categories of scientometrics and classifying the indicators of evaluative scientometrics[J].Scientometrics,2001,50(3):539-544.

[13]刘国栋,罗长坤,吴培红.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18(3):137-140.

[14]Braun T.et al.Scientometric Indicators[M].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1985:4-6.

[15]Jochen Glser,Grit Laudel.Integrating scientometric indicators into sociological studies:method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J].Scientometrics,2001,52(3):411-434.

[16]侯海燕.基于知识图谱的科学计量学进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17]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一)[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1):75-80.

[18]郭强,刘俊友.信息计量学导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5-7.

[19]Almind T.C.,Ingwersen P..Informetrics analyses on the world wide web: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webometrics[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7,53(4):404-426.

[20]Ingwersen P..The calculation of web impact[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8,54(2):236-243.

[21]Bjrneborn L.,Ingwersen P..Toward a basic framework for webometric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55(14):1216-1227.

[22]邱均平.网络计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13.

[23]蒋颖.1995-2004年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共词分析[J].情报学报,2006,25(4):504-512.

[24]Priem J.,Taraborelli D.,Groth P.,Neylon C..Altmetrics:A manifesto[EB/OL].http:∥/manifesto,2010-10-26.

[25]Piwowar H..Altmetrics: Value all research products[J].Nature,2013,493(1):159.

[26]邱均平,余厚强.替代计量学的提出过程与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9):5-12.

[27]余厚强,邱均平.论替代计量学在图书馆文献服务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14,33(9):163-167.

[28]Garfield E.科学引文索引[J].王恩光,译.综合科技动态・情报工作,1964,(5):8-13.

[29]Kpbijioba H.B..美国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J].张琪玉,译.综合科技动态・情报工作,1964,(5):14-15.

[30]梁国强.国内文献计量学综述[J].科学文献信息管理,2013,(4):58-60.

[31]沈中和.新颖的《科学引文索引》[J].自然杂志,1979,2(5):322-323.

[32]赵红州.科学能力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33]刘植惠.文献的定量分析研究[J].情报科学,1980,(4):7-13.

[34]王崇德.计量文献与预测情报[J].情报科学,1980,(3):43-45.

[35]胡昌平,邱均平.科技文献分析研究初探[J].情报学刊,1983,(4):104.

[36]邱均平,胡昌平.化学文献的历史发展及其趋势[J].图书情报知识,1983,(4):28-32.

[37]邱均平.关于“文献计量学”术语及其定义[J].图书情报知识,1985,(3):22-25.

[38]邱均平.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情报计量学的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22(3):217-219.

[39]徐久龄,刘春茂,刘亚轩.网络计量学的研究:情报学进展(第三卷)[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9:78-107.

[40]邱均平,王曰芬,等.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1-69.

[41]蒋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0.

[42]林树文,曾润平.期刊评价的产生与我国期刊评价的发展[J].情报探索,2013,(5):43-47.

[43]曹学艳,胡文静.我国文献计量学的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2):106-111.

[44]陈定权.同引分析与可视化技术[J].情报科学,2005,23(4):532-537.

[45]李运景,侯汉清.引文分析可视化研究[J].情报学报,2007,26(2):301-308.

[46]周萍,Loet Leydesdorff,武夷山.中国科技期刊引文环境的可视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6):773-780.

网络与信息论文篇8

关键词:信息论;哲学;本体论;自我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为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噪声中的通信》两篇论文,从而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他指出“信息论(狭义的)的基本结果,都是针对某些非常特殊的问题的,它们未必切合像心理学、经济学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科学领域。”[1]因此,信息论分为广义信息论和狭义信息论。狭义信息论即申农早期的研究成果为主,它以编码理论为中心,主要研究信息系统模型、信息的度量、信息容量、编码理论及噪声理论等。广义信息论又称信息科学,主要研究以计算机处理为中心的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包括评议、文字的处理、图像识别、学习理论及其各种应用。维纳认为“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不懂得它,就不懂得唯物主义。[2]”虽然维纳并没有给出信息的确切定义,但却第一次将信息科学映射到哲学问题上。

此后,信息科学的发展冲击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哲学思想路线,重新开启了对哲学形而上问题的探讨。虽然从物理角度来说,信息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组合起来的信号序列,它借助于某种介质作为通道来传递、加工和贮存。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科学技术建构起了全新的语言环境、精神环境,“把我们从对事物的直接领悟中顺顺当当地推到由逻辑间隔隔开的世界中[3]”,使“知识源保持着一种抽象的控制论意义下的距离[4]”,从而消解了现实中的语言涵义。而现代人类依靠网络空间高速传播的思想,将世界空间缩小,人们凭借大众传播媒介或个人或组织给予的信息来建构起世界的“脑海图景”,并以此来判断世界并给予回应。正如“洞穴”隐喻一般,真实移动的“实体”不再真实,而意识、信息构筑的世界更“实际”,真实的世界成为“符号的宇宙”。哲学家海姆认为虚拟现实表现为七大特征:模拟性、交互作用、人工性、沉浸性、遥在、全身沉浸和网络通信。正统哲学都是基于客观实在现实性范畴框架内的哲学,客体是意识的容器,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明显界限,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化”的语言方式可快捷地扫描人的思想,意识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强化。由此,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信息科学是否揭示并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发问方式。

哲学本以人本意识为主,是自觉之自我的最高意识成就,它依赖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康德建立了系统完善的形而上学之后,尼采宣布了“上帝已死”,海德格尔对“自我”“存在”的考证也对人类自身发展做了完备的总结,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仅余下的任务是语言分析!”,似乎哲学没落到只囿于语言这一狭小领域,但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自我、本体等哲学概念提出了重新思考的空间。信息科学在自身运动、发展的进程中,呈现出自身历史的反映、自身性质的规定、自身发展的种种可能性这三种自在、自为、再生的基本形态,这三种关于事物历史、现状、未来的间接存在凝结在一个具有特定结构和状态的直接存在物中,这种直接存在的结构和状态被凝结着它的间接存在所规定。也即是说,自我、本体等概念被信息科学尤指信息技术、互联网这一间接存在所规定。方东美先生认为:“希腊人把时间的体系化成空间的体系,然后再就时间来看,表面上是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实践连续性,而这个过去、现在、未来,都可以化成现在的影像。换句话说,是把真实现在变成空间化的现在,这样就便于把过去的影像纳入了现在,把未来的影像也以前瞻的方式把它收到现实当中,然后以一个空间化的现在笼罩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5]。这样一种“了解时间的不重要,才是智慧之门[6]”,因此,哲学关于“我”、“本体”、“存在”等概念的思考由时间、空间的三维方向转向一维的趋向。

此外,分析哲学家卡尔纳普对语义信息的关注,将申农的信息论引向人类领域,认为由于人的选择、接受、记忆的选择性存在,信息本身存在着解读的很大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因此有主观与客观、低级与高级、自然与社会信息等之分。生物信息学认为生物信息包括遗传信息、神经――激素信息、代谢信息和人脑信息等多方面。物理学家T.Stonier在《信息物理学》提出的“信息子”认为“有组织就必然有结构,有结构就必然有信息”。在信息N论中,信息不是具有“粒子性”的能够构成世界的“本原”,而是具有演绎性的能够生成世界的“生元”,信息的“生成”特性使世界本体成为一种过程本体,也就成了一个信息集合体。这些在信息论基础上发展起来众多交叉学科,如量子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物理信息学等等,他们都试图从信息主义解释万物缘由的本体论论调,暂且不论对错,但其提供的视角也是一种哲学尝试。虽然信息科学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剥离了对生命的人文关怀,使其变得些许冰冷,但对一些哲学概念的分析给飘散在浩浩荡荡信息长流中的理论派别提供了一种更深层次、更基础的思维范式,从而推及对人类、宇宙的认识。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26.

[2]N.维纳.控制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62,48.

[3][4]黄小寒.从信息本质到信息哲学[J].自然辩证法,2001(03):15.

上一篇:网购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项目调研报告范文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