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5 17:21:15

网络环境现状

网络环境现状篇1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媒体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本文分析当前网络舆论环境现状,简要阐明治理网络环境的思路。

关键词 微博 网络环境 网络治理

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从宏观来看网络环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和现实的世界。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媒体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作为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媒体,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 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 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在网络环境中与微博相生相伴的一个新名词是“大V”,所谓“大V”是指那些在微博上十分活跃、又有着大群粉丝的“公众人物”。我们通常把“粉丝”在50 万以上的微博用户称为网络大V。自2013 年8 月以来,随着秦火火、薛蛮子等网络大V 被刑拘,网络环境治理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一、网络环境发生的变化

1、微博议程影响公共议程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即公共事件由媒体报道后成为媒介议程,最终形成公众议程的过程。

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微博爆料引起热议,使信息上升为公共事件,进而引起传统媒体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关注,最后问题解决过程、结果得以公开,此时微博中也会形成相应舆论来监督议题结果,最终结果民众满意与否可以在微博中找到答案。

2、传受双方关系的变化

在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有明显的划分,缔结的是稳定、简单的发出信息与接收信息的过程,受众接收信息后做出零散的反馈。

在网络环境中传受双方不仅没有明显的界限,而且可以随时交换身份。在微博中传受者通过“关注”与“被关注”来建立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身份、价值认同基础之上,超越了现实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社交关系,与虚拟社会中的人进行交流,建立起一个庞大而纷繁复杂的虚拟社交关系系统。

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舆论现状

民众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出的社会舆论被称为网络舆论,微博则是重要的网络舆论集散地。目前微博舆论传播与传统媒体舆论传播相比有以下问题:

1、碎片化娱乐化导致真假难辨

伴随自媒体时代到来的还有碎片化时代,这与微博自身“简洁、快捷、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不谋而合。被称为“垃圾时间” 的碎片化时间不足以去完成艰巨的任务,但打开手机刷一下微博还是绰绰有余的,甚至发一条140 字的微博也可以瞬间完成。

碎片化时代亦是速食文化时代,是滋生浅阅读习惯的土壤。人们已经习惯于获取信息时犹如囫囵吞枣一般,看似是知晓掌握了新闻信息,但若要较为全面地讲述新闻的来龙去脉,大多数人往往又是做不到的。因而事实上大多数人对新闻信息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层,甚至只是零零碎碎,模模糊糊的知晓个大概。这极有可能造成对信息的断章取义,碎片化认知又为虚假新闻的产生、错误舆论的滋生提供土壤。

娱乐化则体现在话题和表达的娱乐性上。从每天的微博排行榜上不难发现,如果没有发生重大事件,那么排行榜永远都是被各种“明星”“八卦”霸占着,这类信息的大行其道赚足了眼球。一些具有意义的理性、严肃的社会话题则被冷落。此外虽然一些网络大V 关注到了一些公共、公益的话题,却用调侃的语气来表述,将议题消费成没有任何营养价值的笑料。甚至有些参与者为了博得关注,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公开发表高见,这都可能成为虚假新闻源、错误舆论场。

2、话语权的扩大导致极端情绪蔓延

在网络环境中凡是使用网络的人都拥有话语权,人人都在利用媒介,人人都在阐发观点,人人都在关注并评论各种社会事件。煽情的内容描述、具有冲击力的画面、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的话题创设了独特的微博情境。

短短几年内,微博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功不可没,微博爆料反腐、微博讨薪维权等形成微博正义的情境,成为公众表达关切和呼吁权利的重要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层、贫富差距也日益加大,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矛盾的加剧。许多在社会分配中得不到满足、对生活状况、社会不满的人则利用微博来发泄极端情绪。微博将传受双方建立成典型的松散契约关系,以最短的路径、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使得双方的倾向态度有效交流并迅速放大。更为重要的是往往负面消息的传递速度远大于正面消息,一旦有负面消息传出,微博中会充斥各种消极因素和极端情绪。

3、传播的不稳定导致舆论场混乱

微博引发的关注热点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不稳定的传播现象,政治热点会因不同群体的心态、利益、时间等因素发生转移或消散。进而导致舆论走向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影响着管理者对微博信息的判断,由此产生不可控的风险。

此外,微博活跃用户尤其是各种网络大V,这些舆论领袖也因去神秘化后成了公众眼中的“透明人”,公众对他们的判断会随细微的变化产生不稳定,一旦有负面信息出现,就会使其形象分崩离析,其所倡导的观点就会受到质疑,进而导致影响舆论的态势出现。

舆论场的混乱还体现在许多舆论领袖借助微博平台为炒作而相互攻击,进而引起追随者的跟风,通常情况下导致谩骂等言语暴力,更甚者会上升为“约架”这种实际行动来结束骂战。对信息掌握不完整的受众则成为这类炒作事件的棋子,选择各自支持的阵营来对陌生人进行攻击,此时的网络环境就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极端事件“人肉搜索”也是在这种网络环境中萌发的。

三、网络环境的治理之道

2013 年8 月以来,国家加强对网络环境治理力度,散播谣言者被刑拘,但治理网络环境仅仅依靠行政强制力是不够的。网络环境的自净能力也与行政手段的力度有关,随着强制治理的力度增大,自净能力也会进一步提升。

1、强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

新媒体在碎片时代获得受众,传统媒体从制作周期到不可能更优于新媒体。若想与新媒体竞争,则要把重心放在信息挖掘上。

议程设置的变化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微博爆料之后,议题会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能够真实、准确、迅速地挖掘出信息的前因后果以及做出正确的趋势预测,成为能否正确引导舆论、使网络舆论在可控范围内展开的关键。

传统媒体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与把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制网络环境下的沟通交流与舆论导向。网络热点的多变以及价值观的多元会让民众迷失方向,传统媒体对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则会在尊重多元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为网络管理者指明大的方向,并能够指导网络环境治理工作的展开。

2、提高全民媒介素养

网络谣言的滋生、泛滥,极端情绪的蔓延都需要理性的视角来分析、看待。媒介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更为准确得解读、探索深层次的信息。由于素质水平的差异,一些网民对于网络传播的事件在还未进行核实的情况下,就盲目加入到事件的道德审判中去,不仅加剧了不实信息的传播,还严重侵犯了事件当事人的权利。

媒介素养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普通网民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甚至是一些网络大V 的媒介素养更是有待提高。许多网络大V 并不是刻意去用“求扩散”、“求真相” 的方式来传递虚假信息,而是他们自身并没有意识到在传递不实情况。流言止于智者,从上而下全民媒介素养的提升才能够从根源上根除网络谣言。

3、建立新的新媒体评价机制

收视率、收听率是传统媒体的评价方式。为了博得收视率,各家电视台、报纸使出浑身解数,不惜做出虚假、耸人听闻的节目。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更是发出了“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感慨。但在网络环境下,新媒体仍然是用“粉丝”数量、转发数量、关注程度这些类似于收视率的东西来衡量。

人天然就有猎奇心理,对那些高调、夸张的奇闻轶事感兴趣,流言传播者正是利用这个软肋来左右民众的视野。在去权威化的网络环境中,需要的是去功利化的新媒体,也用去功利化的标准来评价衡量新媒体。进一步改进、完善评价体系,凸显新媒体善治标准,评价微博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用社会价值导向评价新媒体。

结语

网络自其产生之时就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社会生活便捷和海量信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弊端。当前网络充斥着虚假信息,蔓延着消极极端情绪,被商业绑架的网络世界威胁着社会稳定,阻碍着社会发展。良性有序的网络环境的构建不仅需要职能部门加强管理,更需要传统媒体的支撑、全民媒介素养的提升以及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多管齐下才能够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①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

②李勇、彭鹏,《社会转型期中德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11)

③肖怡,《传播结构与舆论生态》[J].《当代传播》,2006(3)

④何瑶、陈晓芝,《从受众视角解读微博现象》[J].《新闻爱好者》,2010(10)

⑤喻国明,《微博:一种蕴含巨大能量的新型传播形态》[J].《新闻与写作》,2010(1)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传播专业2013 级研究生)

网络环境现状篇2

关键词:移动网络环境;学习现状;影响因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设备及移动通信技术不断进步,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人类的学习也向终身化和自主化发展。以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移动学习已然成为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全面进行各个方面的应用研究,使移动学习教育覆盖范围更广,且教育应用功能仍在不断提升。而我国虽然在移动学习领域起步晚,但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也日益成熟,涵盖移动学习理论探索及交互应用技术、教育APP及移动学习平台、教育资源及移动教学设计等,比如教育部的移动教育、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以及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等[1-2]。本研究通过问卷[3]调查本院在校学生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并对该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及分析,为后续课题的开展做好基础工作,现介绍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来自全院6个不同系部的在校大学生作为样本,涉及理、工、文、艺术等学科,以提高研究的代表性和实效性。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本院大学生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识和态度、学习期望以及移动电子设备运用现状等进行调查研究及分析。调查问卷共发放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本研究问卷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问卷和该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问卷。(1)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问卷设计。根据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有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制由4个维度22个问题组成的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现状调查问卷,主要从学习者、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媒介、移动学习环境4个角度设计题目[4-7]。①学习者现状:包括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知情况、在该环境下的学习态度(多选)、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如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持续时间)。②学习资源现状:包括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资源载体、课程APP的功能。③移动学习媒介:包括大学生持有的移动终端设备、信息网络制式、学习设备运用情况。④学习环境:包括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费、对学习环境的要求。(2)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问卷设计。通过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媒介、移动学习环境、移动学习有用性、移动学习易用性及使用态度的信效度进行分析,对该环境下的学习进行多维度验证[8-10]。

2调查结果

2.1学习者现状

2.1.1学习者的基本信息(见表1)调查数据显示,我校能很好地自主学习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学生需要在学习形式丰富且具有吸引力及他人的监督和指导下才能很好地自主学习。提示在针对我校学生开发和设计移动学习资源时,应注重学习资源多样性,在保持丰富和趣味的同时兼顾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2.1.2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认知状况(见表2)表2数据显示我院大部分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听说过移动学习,这为推广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奠定了思想基础2.1.3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态度(见表3)表3数据显示,绝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持肯定态度,大多数学生态度积极,并期待该模式进入课堂教学,说明后续将进行的“基于移动终端的APP课程资源建设与实践———以药物检验技术课程为例”的研究课题在我校信息化教学进程中具有现实意义。2.1.4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见表4)表4数据表明,从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来说,调查对象的学习目的性不强,不同于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且该环境下的学习多发生在查找信息及无目的打发时间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较少,说明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要有学习目标的引导;从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来说,调查对象最喜欢且最常用的方式是使用APP软件进行移动学习,其次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在线学习,说明课程APP的开发具有广泛的需求;从移动学习持续时间方面来说,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单个知识点或者一个视频的时长在6~10分钟更适合移动学习,因此,在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时,适当控制单个知识点的学习时长对于增强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十分重要。

2.2学习资源现状

2.2.1学习资源载体目前可供移动学习的信息载体很多,本研究选择我院使用频率较高的PPT、视频、图片等资源载体进行偏好调查,结果见表5。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最偏好的是PPT,认为其信息量大、与课程结合紧密度高、阅读性好及学习效果佳;其次是视频,其具备的直观性、视觉性被多数调查对象所喜爱;受欢迎程度第三的是文本,其原因可能与案例、习题、操作规程等学习常用资源呈现形式为文本有关。此外,调查对象还关心移动学习资源对自主学习的适用性及资源查看的便捷性。因此,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应考虑到学习者的需求及操作方便性。2.2.2课程APP的功能目前国内的移动学习APP使用最多的功能有资料查阅、资料下载、在线测试、答疑及交流互动等。根据对我院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61.7%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查阅资料;40.3%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下载资料;分别有21.4%、18.4%和10.0%的学生希望使用课程APP在线测试、答疑和交流互动,具体见表6。与传统学习对比,移动学习具有独特优势,比如移动学习设备便于携带、移动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者自主选择性更强,这就要求在课程APP开发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内容,使教学目标更明确。2.3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媒介现状2.3.1移动终端设备的持有现状移动学习离不开移动终端,本次360名(占100.0%)调查对象均拥有智能手机,198人(占55.0%)拥有笔记本电脑,43人持有平板电脑(占11.9%)。因此,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具有广泛的设备基础。另外数据显示,本院学生手机安装的操作系统主要有安卓(Android)系统(60.8%)、苹果IOS系统(37.5%)及塞班(Symbian)系统(1.7%),2.3.2信息网络制式移动学习需要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变革、上网速度的改变、网络模式的变化等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学习。目前我国常用的网络制式有4G、3G和WAP等方式,占比高达94%以上。本次被调查的学生中,100.0%的人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通过将手机接入互联网,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料,并将它们下载到移动设备上进行长期学习。2.3.3学习设备运用情况从学生运用手机上网的时长来看,我院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长为1~5个小时,内容涵盖新闻、视频、小说、游戏、聊天以及信息搜索,下载内容包括手机APP、音乐等。2.4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环境现状2.4.1学习资费状况移动环境下的学习费用对移动学习影响比较明显。本次调查发现,所有调查对象均希望移动学习能在免费环境下进行,其中41.9%的学生只接受免费移动学习,能接受移动学习资费超过10元/月的仅5.3%。具体见表8。2.4.2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环境的要求在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网络速度是制约移动学习的一个因素,大部分学生(占59.7%)认为移动网络制式下的速度较慢;51.9%的学生认为网络速度及其稳定性会大大影响学习情绪和积极性;76.1%的学生受到过网上其他信息的干扰,如广告推送、不良信息等。因此规范移动学习软件的范围和内容、过滤非法信息能有效降低移动环境对学习的干扰。调查中我们发现,要求环境比较安静的学生占33.1%,而对环境无所谓的占了60.0%。这体现了大学生在使用移动学习设备的过程中,不受环境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3影响因素信效度分析

信度是指经多次测量后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信度系数越高,表示问卷或量表的测验结果越一致、越稳定、越可靠。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对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各维度进行信度分析,评定标准见表9。本次调查问卷各项目的Cronbach’sα系数均超过0.70,整体高达0.851,可以直接判断出问卷的各个项目之间具有相当高的内在一致性,也可以判断出问卷的内容拥有比较高的同质性,因此基本可以判断它们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良好。调查问卷各维度信效度系数见表10。分析学生移动学习影响因素的数据显示,各个维度的信效度均符合建议标准[11](Cronbach’s0.7;CR0.6;AVE0.5),所有测量维度的均值均高于4.0,说明学生对移动学习持肯定态度。其中,学生对移动学习环境的评价最高,表明移动学习环境得到学生充分认可;评价最低的为移动学习媒介,原因是个别学生受移动设备或移动网络的影响,导致了参与性偏低。

4结语

本研究中的调查对象均有智能手机,这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强大的先决条件。同时发现在我校进行移动学习发展空间较大。但也应注意到,大部分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移动学习的模式不够了解,缺乏对移动学习的正确管理和指导,导致学习效率较低。因此,除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自我约束力外,还应有专业人士为其提供学习策略,引导其自主学习,创设移动学习目标、情景化知识体系、学习效果反馈体系等,从而实现高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3):12-16.

[2]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21-25,36.

[3]黄家荣,周天梅.移动学习环境下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39-140.

[4]刘根萍,吴凤秀.温州在校大学生接受移动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6):109-114.

[5]熊志刚.移动学习及其资源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6]方针.用户信息技术接受的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7]邓烈君,俞文韬,陈玲,等.高校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以江南大学为例[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22):29-31.

[8]蒋小花,沈卓之,张楠楠,等.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3):429-431.

[9]何小亚,李耀光.初中生数学态度量表的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J].数学教育学报,2013,22(2):37-43.

[10]马强强.高校学生评教的多维度信度、效度分析———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33(6):103-104

网络环境现状篇3

    一、网络环境下会计主体假设研究现状与评价

    互联网的运用使得电子商务和网络公司十分普及。网络公司是一个虚拟公司。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只是一种临时结盟体。它可以由整合、重组各独立公司中密切联系的业务而形成,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或业务发展不断调整结盟体的成员公司,甚至经常解散或重新构建。网络经济的出现动摇了会计假设的合理性,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认为会计主体是多重的权益主体,包括:债权人权益(银行、商品及劳务供应商)、职工权益、政府权益、投资人权益;对会计假设进行创新,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等。

    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但“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难以涵盖非赢利组织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这样的会计主体概念并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含;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同样也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

    多会计主体问题并不是在IT环境下才产生的,也不是IT环境下独有的会计问题。在IT时代尚未到来之前;多会计主体问题就已经存在了。会计主体的含义决定了会计主体在空间上的极度伸缩性,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一个法人实体,也可以是若干个或很多个法人实体。实际上,多个会计主体的集合仍是一个扩大了的会计主体。在IT环境下,虽有多会计主体的运用,但多会计主体实质上是众多会计子主体的集合,仍可以视为一个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企业的投资人或企业其他的经营活动。会计主体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界定了权益的范围,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虽然网络公司是虚拟公司,但严格来说,会计主体并不完全等同于有形的会计个体。会计主体应具备两个特性: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能独立做出决策;对自己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经济行为承担责任。虚拟公司围绕着自己的经营目标,对各个组成方进行统筹规划、任务分配和资源配置,并在期末进行收益分配和责任分担。它是一个整体,对外需对其行为承担责任,对内需进行经营规划。虚拟公司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独立支配的经济资源,需对其控制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因此,它完全具备会计主体的两个特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计主体。

    由此可见,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未因虚拟企业的出现而改变,改变的只是会计主体的形式而已。不能因为会计主体的形成和消失方式发生改变而取消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在网络时代,会计核算的对象仍将是一个特定的主体,会计信息依然要以这一特定主体客观发生的经济活动为惟一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研究现状与评价

    在IT环境下,网络公司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打破联合公司间的时间间隔,属于临时性结盟且分合迅速,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变化多端的种种市场机会。网络公司的组合可以是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各个独立企业可以在网络公司开展业务前组合,也可以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可以在完成一项交易后即行解散,也可以视情况继续维持这种组合关系。企业合并、重组、破产、解散的情况屡见不鲜,持续经营假设有时就不再适用。据此,一些学者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或变持续经营假设为破产清算假设。这些观点就有探讨的必要。因为,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会计核算就要以企业持续的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样,企业才能够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过去和现实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各种债务。从表面上看,持续经营是要解决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有多长的问题,实际上它主要是要解决资本性支出的摊销期限有多长的问题,从而相应解决会计期间的损益确认问题。这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经济利益在相关时期如何在各社会经济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的问题。这里既涉及投资人的利益,又涉及国家的税收问题,网上公司也好,虚拟企业也好,都要同其他企业一样受到国家相关法律的规范。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将破坏不同经济利益体的相互制衡的均势,是不能为不同的经济利益体所共同接受的。

    此外,持续经营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是一个无限的时间段概念,而破产清算是对某一时刻企业经营状况的描述,意味着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终止。虚拟企业虽然也要在企业契约到期或中途解散,但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为了破产,破产清算只是例外情况。更何况虚拟企业也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联合组成的,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虚拟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这有利于实施自身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在IT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是必须遵循的。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分期假设研究现状评价

    在网络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网络迅速的传输功能,克服了会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障碍,以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做出来的报表在瞬间即可形成,而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查阅财务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已失去意义。此外,虚拟企业经营活动的短暂性,使公历年度的会计分期不再适合,需以交易或假设取而代之。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也有的学者认为,在IT环境下,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将受到强烈的冲击,会计假设可延伸到多个主体,不等距会计期间。

    对此,应该知道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一是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二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角度而言,会计信息的质量比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更有意义。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为加快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手段,但这种手段的使用应首先受制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需求。会计分期假设为会计信息的可比和可用提供了保证。随着会计信息加工速度的加快和加工成本的降低,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需求,有可能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加大一定时期(如一年)的会计分期数量,但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并不等于取消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是任何会计环境不能回避的。因此,即使在IT环境下,会计分期假设也是不会动摇的。

    在IT环境下,也不能用不等距会计期间来替代现有的会计分期假设,现代会计分期假设仍是IT环境下不能违反的会计假设之一。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永恒特征之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保证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之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既包括信息内容和信息处理方式的可比性,又包括信息所对应时期长短的可比性,这二者若缺少任何一面,会计信息都将失去可比性,从而失去有用性。如用不等距会计期间取代现行会计分期假设,将使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会计信息失去信息所对应时期长短的可比性,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另外,在IT环境下,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照样有赖于财政税收的稳定,而财政税收稳定的前提之一是均衡地获取财政税收,这就要求均衡地计量企业的应税收益,要求企业在均衡的时期里提供会计信息。从国家权力和法律层面上讲,在IT环境下也不允许不遵守现行会计分期假设。

    四、网络环境下货币计量假设研究现状与评价

    在网络经济时代,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资金在企业、银行、国家间高速运转,资本市场交易活跃,这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IT环境下,由于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易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跨国交易也变得非常容易,既可以用多种货币计量,也可以用统一的电子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

    对币值稳定的挑战并不是对货币计量的否定。货币计量是会计计量在不同计量方式中所作的历史选择,是最合适的计量方式。对币值稳定的挑战,是要改变货币计量的属性,这同改变货币计量尺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否定。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人们用一般物价水准或现行成本这两个计量属性中的一个来替代历史成本这个计量属性,但并没有改变货币计量尺度,也即没有改变货币计量假设。因为一般物价水准或现行成本,都是货币计量范畴的内容。

    用统一的电子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也没有否定货币计量假设。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区别,在于两者占有的空间不同、传递渠道不同、计算所需时间不同。作为综合计量尺度,二者的功能是相同的,在会计上,更注重问题的实质而非问题的形式。货币并不是一个充分稳定的衡量单位,但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可比性,还是有必要坚持币值稳定假设。在IT环境下,能否用多种货币去计量同在一个或若干个会计期间,但不在同一时点发生的同一会计要素,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网络环境现状篇4

关键词:网络;信息管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Zhuang Hao

(Binhai Family Planning Guidance Station,Yancheng224500,China)

Abstract: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to people's lives has brought great convenience,but also gave people in virtually brought information security to the people a lot of hidden dangers.These potential hazards will be a serious threat to personal privacy and company secrets countries.

Keywords:Network;Information management;Security

经济的飞速发展,顺应着网络的快速进步,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是一个网络的时代,在当今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信息管理各方面的问题成为我们当今各个部门和系统讨论的焦点。网络的普及,使得各个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学校,以及部队等等机构都以网络作为信息交互的平台。在网络的大环境下,信息管理的各方面不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众多的企业单位依附于网络的情况下,一旦一个重要信息的丢失,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又必要,也有义务去维护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一、当今网络环境下信息管理的现状

所谓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可以统称为网络信息管理,这是一门技术,所以会引申出网络信息管理这门学科。由此重视的程度来说,可以见得,针对当前网络的大环境下的信息管理技术以及问题,还是相当的严重的。

在技术方面来说,个人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个方面,一是操作系统自身的所携带的漏洞;二是我们目前电脑中所使用的软件,甚至于硬件,都是从国外进口的,由我们自主研发的很少;三是我们的防毒软件存在很大的漏洞,计算机病毒大肆进攻的时候,我们却毫无办法;四是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护问题。以下,就这几点,来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操作系统自身所携带的漏洞。首先操作系统自生所携带的漏洞这一点,是我们乃至世界上目前来说无法避免的问题。现在我们网络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所用的操作系统都是Windows,Linux.等属于C2级别的操作系统。而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IE所携带的漏洞就是网络上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些漏洞如果不及时的解决,都会都我们在网络运行和使用过程中带来许多的危害。

(二)鲜有自主研发的软硬件。中国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与欧美,印度等国家比起来,还是相当的落后的,我们很多的软硬件,都是通过纯进口的方式来获得。这样的方式会加大对我们自身网络信息安全的危害,比如说,有很多软件会携带捆绑式插件,从而影响计算机的速度以及网络的安全,或者再硬件方面潜入监听装置,从而盗取公司甚至于国家的机密信息。这样的弊端让我们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难度更高了一步。对潜在的危险防不慎防。

(三)防毒软件功能的不全面。目前在中国的网络中,防毒软件众多,比如说国产的有瑞星,金山,360等等,国外的有BitDefender,Kaspersky,Mcafee等等。相对于国外的防毒软件来说,国内的杀毒软件是相差太大,不管是在病毒库的容量方面,还是在反病毒引擎的功能以及互联网过滤技术方面,都比国内的防毒软件有很多的优势存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国内的软件公司搞恶性竞争,相互制约,以至于窝里斗,最后的结果只有网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而我们的防毒软件公司在技术水平方面却没有在一场又一场的竞争中得什么提高。

(四)网络传输的安全问题。信息时代,E-mail,MSN,QQ等工具的盛行,很多文件以及信件都用通过网络来传输,有专家开玩笑说,我们的邮递员叔叔要开始转行了。确实,现在寄信的人越来越少。网络传输的方式成为主流,相对于传统的方式,网络传输具有及时性的特点。所以普遍的受到大众的欢迎。而很多时候,我们忽视到的是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在传输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信息的泄漏,从而导致重要文件或者私密信息的泄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针对目前这种情况的几点意见

安全隐患的存在,使得我们的网络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安全的保证,所以,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减少这些隐患的存在。

(一)及时修复系统漏洞,加大自主研发能力。我们的网民应该定时检测系统存在的漏洞,及时的修复系统所存在的漏洞,这个从一定程度上能够杜绝黑客的入侵和病毒的侵犯。这个就要求我们的网民做到具有网络信息的安全意识,从而才能及时的查找系统的漏洞。

同时个人认为,从根本上要解决的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就是我们要加大自主的研发能力,确保我们的技术发展能够跟的上国际计算机发展的水平,从而提高我们解决计算机问题的方法和防御病毒的能力。

(二)加强防火墙的建立以及防毒软件的完善。防火墙就相当于一个房子的围墙一样的,是建立在网络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一道屏障,能够有效的阻挡外部病毒的入侵,以及维持内部网络环境的干净整洁。所以,我们要加强防火墙的建立,使用防火墙的功能监管内外网之间的通信控制和网络运行情况。

杀毒软件方面,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的瑞星是国产杀毒软件中的老大,监控能力在国产软件中算是顶尖的,但是其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就是占用的空间和资源非常的大,并且网络监控能力不行。所以,我们国产的杀毒软件的功能还需要完善。个人对德国的一款Antivir俗称“小红伞”的杀毒软件比较赞赏,不仅向普通家庭免费开放,还具有相当强大的防御和杀毒的功能,并且占用的空间和资源也非常的小,这是我们国内的软件公司应该借鉴的地方。

(三)规范网络管理制度,培养网络技术人才。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当前中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只有在网络以及计算机开发技术上培养出得力的人才,才能应对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其次,我们的监管部门必须制定出规范的网络管理制度,以保证网络的正常发展和运营。

三、结语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同时,又给人们在无形中给人们的信息安全带来了很多的隐患。这些潜在的隐患会严重威胁到个人的隐私甚至于公司国家的机密。所以,我们必须发现问题,并及时的想出应对措施,解决问题。保障信息安全是我们的网络技术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网络技术人员应该要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应明.计算机网络与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2]黄元飞.信息安全与加密解密核心技术[M].上海浦东电子出版社,2001

网络环境现状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自我导向学习 调查

1 现状调查的背景与意义

21 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学会学习”成为信息时代终身学习的必然需要。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教育也应当由教师主导学习的过程转变成为由学生主导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转轨。网络环境下的自我导向学习是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种有效学习策略,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我们以“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策略研究”为题,申报了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并于2011年9月立项(课题编号:[2011]-JKGHAD-0680),其中调查是课题研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按照研究进度,课题组成员于2011年下半年实施了调查。

2 调查设计

2.1 调查目的

当前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态度如何,能力如何?在学习中遇到哪些困难?影响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因素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在对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构成分析的基础之上,并结合澳美等国家自我导向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与访谈问题。

2.2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

2.3 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来自郑州广播电视大学、郑州职业技术学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三所河南省高职院校的学生,其中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主。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8份,其中有效问卷475份,有效回收率97.3%。

3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现状分析

3.1 学习动机调查分析

分析:调查问卷的1~5题是关于学习动机的测试。

由需要而引发的指向学习目标、发生并保持学习活动的心理状态称为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驱力,自我导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应该由内部自我激发。

题1调查结果显示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遇到困难时,43.2%的学生会求助教师或同学,11.8%的同学求助计算机网络,29%的同学会求助教材;题2调查结果,有36%的学生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只有25.2%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制定学习目标。题1~5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与自我导向能力明显较弱,显示高职学生学习习惯了教师导向,虽有成人学习的自我导向性,但这种倾向性相对较弱。

3.2 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分析:调查问卷的6~10题是关于学习策略的测试。

题6、7、10调查结果显示,在丰富的网络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仅有23.2%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有好的学习策略,有34%的学生认为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满足学习需要上有些困难;有5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能有效管理时间,总是能够有效管理时间的人数仅为2%。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中高职学生在学习策略运用和学习效率追求方面相对较弱,提高大学生学习策略应用和学习效率是促进自我导向学习的关键。

3.3 自我规划能力调查分析

分析:调查问卷的11~15题是关于学生自我规划能力的测试。

学生自我导向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学习过程,为此学习前,是否有合理的学习计划就成为自导学习的关键因素,学习计划是进行调节和评价的依据,具有调节、控制和导向的功能。

题11的调查结果是大多数人认为自我规划比较重要,33.5%的学生认为自我学习规划非常重要,认为自我规划不重要的只占到3.5%。这说明学生能认识到自我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制定计划的人数比例却较少,题15只有26.3%经常制定学习计划,3.4%的学生基本不制定学习计划,执行能力也不强,42.3%的学生认为之所以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学习,是因为缺乏意志控制,不能坚持下来。

3.4 自我监控与评价能力调查分析

分析:调查问卷的16~20题是关于学生自我监控与评价能力的测试。

在网络环境下的自我导向学习,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以自己为导向,使学习顺利进行,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题16的调查结果是41.5%的学生有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以及自我评价,只有25.1%的学生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以及自我评价,33.4%的学生基本不做。统计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监控意识和能力不强。

3.5 学习环境调查结果与分析

分析:调查问卷的21~25题是关于学生学习环境调查。

题22调查结果表明,学习资源仍是学生学习最先考虑的因素。题23、24、25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学中教师重知识教学轻策略教学,25%的教师根本不重视学习策略教学,仅有6.3%的教师总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策略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靠自己经验积累和同学习交流,从教师讲课参透获得的学习方法仅10.6%;说明环境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6 学习障碍调查结果与分析

分析:调查问卷的26~30题是关于学生学习障碍调查。

学习障碍是以影响学习主体正常学习为前提,影响其学习潜能的发挥。学习障碍表现为,认知障碍、注意障碍、情绪障碍、意志障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障碍等。

题26调查结果“自我监控、评价能力差”、“缺乏学习方法”两项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61.6%和48.2%,显示学生在网络环境自我导向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学习方法和自我监控与评价。同时,“网络操作不够熟练”"和“学习时间少”仍然占据一定的比例,这说明学生个体能力还有一定的差别。题28、29、30调查结果是大约有61.6%的学生认为网络学习中需要必要的交流与互动;47.7%觉得在网络学习中,教师经常进行情感关怀,但也有12.8%的学生没有感受到这种情感互动;11.6%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孤独感。结果表明在自我导向学习中,学生需要与教师以及同伴进行交流与互动,情感因素比较重要。

4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在丰富的网络信息化学习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没有明确的自我导向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虽有自我导向学习倾向,但是这种倾向性相对较弱。

原因分析: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相对放松。

4.2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缺乏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率较低,提高学习策略和学习效率是促进高职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关键。

原因分析:现有高职教学过程重知识教授,轻学习策略传授,“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的理念并没有真正落实。

4.3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不能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开展自我导向学习。

原因分析: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高职学生使用网络只仅仅以下载课件和共享资源为主,不知道要具体如何进行学习。

4.4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的监控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不强。

原因分析:在网络环境下由于身边没有教师和各种规章制度的监督,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很难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我导向学习。

4.5 在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缺少自我导向学习的氛围。

原因分析: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导向为主,学生导向少之又少。

5 结语

总之,本文通过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自我导向学习现状调查,探讨出网络环境下自我导向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认识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自我导向学习的内涵和实质,为建构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环境下的自我导向学习策略提供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罗丽萍.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及其对学习型社会的意义[D].山西:山西大学,2007:7~8.

[2]赵蒙成.自我导向的学习:概念与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09(1):18- 22.

课题项目:2011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1]-JKGHAD-0680。

作者简介:

网络环境现状篇6

关键词: 图书馆 文献保障体系 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图书馆正经历着有史以来的一次最大的变革。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理论为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及各种大型应用数据库的出现,使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传统出版物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图书馆工作方式的扩展对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完整地收藏各种信息,因此需要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对宏观文献资源进行协调与共享。为此,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高一次文献保障率,加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图书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结合自己从事多年的图书馆工作,就此谈些体会和看法,希望引起同行的共鸣。

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源的建设,二是文献信息网的建设。有学者认为,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减少文献购置费;书刊不必买复本,印刷型文献可以不买或少买。我们认为,图书馆网络化资源共享可以提高文献保障率,为满足读者阅读需求提供条件,但不是说图书馆就不要丰富馆藏。检索数据库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使广大用户提高了检索效率,但作为文献检索的最终目标,应是一次文献的索得和利用,而目前使用的数据库或光盘减缩却大部分属于书目数据库,用户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寻找原始文献。有的一次文献已是根本无法找到,由此使得现代文献检索手段的高效被低效的一次文献索取所抵消,检索文献线索容易,索取原始文献难成为图书馆文献保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所以,现阶段,尤其是中小型图书馆,加强丰富的一次文献资源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区性、行业性合作建立和健全了图书馆文献保障体系,从而加快了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现,使图书馆为用户提供足够的文献成为可能。

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障碍。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图书馆的“地区保护”观念仍然强于“资源共享”观念,大型图书馆由于馆藏资源及技术力量雄厚,在网络环境下,担心自己的文献资源会被过度利用;小型图书馆馆藏资源较少,各自为政,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部门担心自己失去对图书馆及其资源的控制。图书馆中部分工作人员担心网络化后文献资源共享会使自己的工作岗位被极少数的网络信息导航员所取代而忧心忡忡。

2.技术障碍。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计算机硬件设备更新换代较快,软件配置的智能化、多功能效用越来越显著。但由于经费有限,软件升级跟不上网络发展的步伐。因此,图书馆网络服务功能还难以全面实现,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技术还不成熟,图书馆文献资源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进程缓慢。由于我国图书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信息占主导地位,要将馆藏文献资源全部数字化,任务非常繁重而艰巨,预计至少要花费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现有的数字化技术难以适应数字资源转化速度快、准确率高、存贮空间小、传递速度快,既能实现全文检索,又有显示原始版式、成本低等制作要求。

3.资源障碍。

一方面,由于现实馆藏资源建设总体上水平不高,文献收藏的完备程度和保障率偏低,外文文献收藏总量明显不足,而且呈现出逐年削减的趋势,其他书刊重复收藏情况严重,入藏文献品种逐年减少,文献资源建设呈现下滑态势。由于用户在因特网上查询的文献资料多数是外文,这就给用户使用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国上网的图书馆不少,然而上网图书馆制作的网页内容简单,有的只是空心的网页,大多数图书馆上网的文献资源只是书目数据库,只有少数图书馆引进国外的一些期刊全文数据库,还有部分图书馆心存侥幸,仅设有一个空心的主页,其目的是利用其他馆已建好的文献资源,缺乏共同合作的诚意。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文献资料数字化技术还不够成熟,文献资料数据库在各个上网图书馆难以形成规模。

4.价格障碍。

在网络环境下,要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实现全球化共享,必须依靠通信技术的强有力的支持,但是昂贵的电信资费给许多用户带来了经济困难,很多用户为了节省信息咨询开支,宁愿通过传统的馆藏服务方式来满足查询文献资料的需求,因传统的馆藏服务是无偿的,而网上查询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多是有偿服务。因此,网上电子文献信息传递服务的价格如何定位,势必会影响到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

1.合理调整馆藏结构,注重网上资源建设。

图书馆的工作重点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信息资源保障。由于知识的“爆炸”,近年来图书、期刊价格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政府对图书馆经费投入的增加幅度,按照图书馆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的标准,图书馆所能拥有的资源规模和飞速增长的信息总量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树立多种媒体互补的理念,形成印刷型、光盘型、网络型三种信息资源并存的合理馆藏布局。

2.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高文献保障服务能力。

搞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人才是关键。没有合格的队伍一切都无从谈起,现今人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文献信息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随之增强,从而加大了文献资源建设的工作难度。为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强馆员队伍建设,其一,针对文献信息人员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其培训方式可分为开展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在职攻读相关的学位和课程,召开学术会议,开展学术研讨活动,等等。其二,应实行严格的信息人员考核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保证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3.建立文献获取运作机制,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文献需求。

文献资源共享可为满足读者的文献资源需求提供广阔的天地。但其又有局限性,读者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所需的文献。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文献资源共享将很难实现,为读者提供文献保障也将成为空话。为此,图书馆必须建设快捷的文献获取运作方式,为读者远程获取文献资源提供方便。首先,在图书馆建立文献资源共享业务,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必须熟练掌握协作馆、共享联盟及有业务联系图书馆的馆藏状况,当读者提出文献需求时,能在第一时间内判断出这些文献的收藏地点、文献类型等,便于高效率地进行运作。其次,建立文献获取的运作方式,如馆际互借、文献复印、复制、传递、传送等具体办法,并制定相关的规范,确保快速、准确地获取和递送读者需要的文献。最后,建立高水平的网络传递平台,通过快捷的网络资源使共享变得更加简单。

参考文献:

[1]孙风梅.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浅议[J].图书馆论坛,2006,(3).

[2]吕凤霞.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J].图书馆建设,2002,(2).

[3]孙正东.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02,(2).

[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cn,2005,(2).

[5]吕俊生.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文献保障体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2).

网络环境现状篇7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也在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图书馆的采编工作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采编对象与采购途径多元化,还有采编工作一体化等。对于采编人员来说,要认清当前公共图书馆的采编工作现状,转变采编工作观念,运用有效措施提高图书馆采编质量,从而为更多的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一、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新特点

首先,采编对象多元化。对于传统图书馆的采编对象来说,主要是以纸质为印刷载体的文献。网络技术的发展,让信息的载体也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纸质载体转化为光盘、磁带、移动硬盘、电脑、手机等载体并存现象,引发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类型发生改变,有文献信息资源以及电子信息资源,当然还有网络信息资源。当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分为了文献、电子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时候,使图书馆原有的格局被打破,传统的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文献服务的方式难以满足读者的需要。为了进一步适应形势的变化,需要图书馆从原来的阵地服务延伸为阵地服务与网络服务结合的方式。采编人员要明确采编对象的多元化,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进而为公众提供专业化服务。

其次,采购途径的多元化。在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的文献采编的时候,一般采用到书店的现场进行采购,也可以下订单选择邮寄的方式等。在网络时代,图书馆的文献采购变得多样化,既可以在专业化的书店采购,也可以在网络书店采购,还可以在图书中间商所开发的网络系统中购买,图书采购渠道得到了扩展。对于网络手段来说,有电子书店,也有虚拟书店,这些书店都是运用网络虚拟技术进行图书交易。相对比较知名的企业有当当网以及亚马逊商城等,这些文献资料通过采编人员进行整理后为读者服务。

再次,采编工作一体化。在传统作业中,采访人员跟编目人员是相互分离的,其中,采访人员主要是读者文献的购置,书目数据的导入工作不在其职责范围内,有专业的分编人员去整理和分类,这样出现的结果就是新的图书资料来到图书馆之后,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上架,导致了文献的利用率大打折扣。在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中的采访工作与编目工作也变得日益密切,两者使用同一个数据库,著录标准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两者已经在源头上有了联系,工作一体化模式也开始呈现,使得采编工作的工作量得到了减轻,上架时间逐渐缩短,工作成效明显。

二、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的现状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化的不断渗透让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采编工作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编成效有所提高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采编活动的工作量有所减轻。采编人员通过图书馆采编系统就能够查阅和采购、检索和验收相关文献信息,而且各种数据的维护和统计也是通过计算机完成,这样不仅相应的节约了时间还能够减少出现错误的概率。加上采编网络化增加了信息的来源渠道,使得各个出版企业的信息都能得到有效的掌握。总之,网络采购提高了采编成效,成为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新模式。

2.采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编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性很强。但是因为当前计算机的编目规则相对比较复杂,而且有很多属于机读格式,还有一些主题分类的标引等,需要专业素质比较高的人才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但是,当前很大一部分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主要问题有:首先,文化素养问题。在一些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由于地域、薪酬待遇等方面的制约,人才引进相对比较困难,基本上成了为职工的家人解决工作问题的“场所”。这些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限制比较大,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整个群体的文化素养都不是特别高,尤其是在采编工作上,这项工作的专业性比较强,问题变得也比较明显。其次,业务素质问题。如前文所述,采编工作的业务性比较强,如果业务素质不达标难以很好的胜任工作。但是,很多采编人员对于具体的采编流程和注意事项领悟的不是特别到位,在文献资料著录的时候会出现一些小差错。再次是服务意识跟不上。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具体分工不一样,跟那些直接参与读者服务的人员相比,采编部就显得相对比较封闭,跟读者信息沟通不多。这就给部分采编人员造成了一种错觉就是自己只是负责采编工作,其他工作跟自己无关,导致其读者服务意识不强,甚至让采编工作跟读者的需求不能很好的衔接起来。

3.编目的规范化问题突出

就当前情况来看,出版物相对比较多,不规范的现象也层出不穷,编目人员在工作的时候遇到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这就导致编目的规范化问题比较突出。很多公共图书馆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在编目的时候会以套录数据为主,辅助自建数据,验收的速度也跟不上编目的进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重?托岳投?,像图书清点方面、数据检索方面等。编目人员会过多的依赖套录数据,像图书的CIP数据出现问题,版权页的位置有差错等,编目的规划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发展趋势

1.工作观念的及时更新

网络背景下,单纯的手工作业已经不能适应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需求,相互协作,进而实现资源共享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趋势。传统的采编人员从事的工作流程相对比较封闭,像采购、分类以及编目等,跟读者沟通的机会不多,没有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距离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在新时期,采编人员要及时更新思想观念,结合读者需求调整工作模式,对于那些流通次数不多的图书不需要太多的复本,而读者需求量大的图书则可以增加重复购买行为。还要主动跟阅读群体交流,明确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有更明确的文献资源整理目标,运用搜索引擎来查询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建立相应的网络数据专题信息库,从而保障图书馆资源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在建立了专题信息库之后要及时更新与整理,跟踪其网络衔接变化。而对于那些著录不全,给读者检索造成困难的图书要及时更正,进而减轻读者检索压力,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工作职能的逐步拓展

传统的图书馆采编工作流程作业量大,耗时费力,过于繁琐的形式影响了工作效率。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改变了工作的流程,大致包含的有编目、审校以及总校等。采编人员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文献学形式去进行业务流程的编制,这样一来,工作的针对性得到了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采编流程开支,提高了编目的质量,进而使得文献的时效性也得到了保证。与此同时,采编工作也要深化服务,积极拓展新的服务职能。比如,把图书馆中一些优质的文献资源逐步转化为数字资源。图书馆都比较重视藏书,其中一些纸质图书资源由于经历的时间比较长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破损现象,已经不能再进行对外借阅。作为图书馆采编人员,要针对这种状况制定措施,把这些文献资源进行筛选,把价值比较高的一部分图书进行二次的扫描和整理,像地方志、人物传记以及年鉴等特色馆藏,通过压缩、识别等现代化技术的运用,把纸质文献资料转化为数字化资源,进而建立多媒体数字资源库,从而实现优秀的文献资源共享。

3.资源共享的逐步实现

网络背景下,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联机编目成?樾率逼谧试垂蚕淼幕?石。通过图书馆的网络系统,编目人员可以对数据库中本图书馆的书目进行存取,还可以非常方便的查看其它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节约了工作时间。为编目人员的动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采编人员要对信息有高度的敏感性,还要有很强的洞察力与判断力,能够在浩瀚的资源中迅速挖掘出有用的信息资源。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在网络中查找资源。通过资源共享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学科中相对比较前沿性的东西,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网络分析,从宏观角度来找准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跟其他图书馆组成联合体进行图书的编目,保证地区书籍的统一性,极大节约图书的管理步骤,促进资源共享的逐步实现。

结论

网络环境现状篇8

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现状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1 纸质文献资源所占空间面积大、消耗人员多、且利用率持续降低

高校图书馆经过若干年的积累,馆藏基数就较大,又随着近些年一些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教育部评估要求,各校纷纷加大文献购置经费投入和文献采购力度,导致了馆藏文献急剧膨胀,很多高校又因存储空间不足而扩建新馆,增派人手管理纸质文献资源,却因大量馆藏文献老化,缺乏新鲜度,而在网络环境下,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使得纸质文献资源利用率呈下降趋势。如何激发馆藏资源活力,提高纸质文献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纸质文献资源的作用,是图书馆馆员面临的一个迫切的问题。

1.2 数字文献资源的发展势头迅猛,但对读者的获取能力有要求

数字化文献资源因自身不受空间环境限制、获取便利、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凭借着网络的便利条件,电子设备的普及和更新换代,读者们随手一部手机或是电脑就能快速获取自己想了解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多是碎片式且真实性缺乏考究,而图书馆内有参考价值的数字文献资源,却因大多数读者未能掌握科学有效的检索方法,对真正有价值、且能提高其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数字文献内容获取较少。而近几年,高校图书馆注重数字文献资源的建设,利用率虽逐年上升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利用率的几点思考

数字化文献资源固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纸质文献资源的利用价值还是不容小觑的,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应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提高读者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让读者成为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推动者。

2.1 多管齐下的科学开展纸质文献资源建设

2.1.1 利用网络条件建立荐购平台。

这两年高校图书馆采购量已归于稳定,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图书馆的采购应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购买文献资源的比例和形式,使馆藏文献资源建设有针对性,有实用性和可流通性。

2.1.2 图书馆改变管理模式,走出去将读者引进来。

现阶段大学生对图书馆的主要利用表现为:利用图书馆的空间环境设施自习;借阅消遣性图书;查找资格考试资料、论文资料或考研资料,而学术研究型用户则很少。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现有的教育制度造成的。

现在很多高校在推行教育改革,针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出改革方案,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性,改变被动获取知识的格局。此时的图书馆也要凭借自身特点,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做出思考和改变,改变现有重藏轻利用的格局,利用自身的空间环境特点,图书馆馆员发挥其自身主观能动性,走出去将老师和同学引进来,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优势,对老师实行信息服?眨?引导其到图书馆开展教学,让图书馆大量教学资源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发挥。让现有纸质文献资源活起来。

2.1.3利用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图书推广活动

舒适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是图书馆独有的先天条件,图书馆需要利用好这一前提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图书推广活动。

一般高校图书馆馆藏量少则几十万册纸质文献,上百万册的占多数,如此庞大的馆藏文献资源,就算每年有几万册的新书入库量也如同石沉大海,很难体现出变化,再加上读者阅读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会出现许多优秀的图书无人问津而他们所需的图书或学习资料无迹可寻的尴尬情况,由此可见,纸质文献资源宣传力度的大小,直接影响高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资源的利用率。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提供了打破传统服务方式的手段,图书馆馆员通过微信、微博、百度贴吧等方式开展创新式服务,加强纸质文献资源的推荐工作,图书馆设立好书推荐、经典读物推荐、新书推荐、读者推荐、专家推荐、线上图书共读和交流。这些推荐的图书涵盖各个知识领域,为读者的不同阅读爱好提供多样化选择。读者看了相关宣传后,对纸质图书就会产生兴趣进而阅读。通过共读和交流可以加深读者的阅读理解,提高阅读的深度。

2.2 创新服务模式,进行数字文献资源推广

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其中数字阅读是亮点,首次明显超过纸质阅读。其中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阅读率首次过半,达到51.3%;成年国民手机阅读率最高,达到60.0%;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及光盘阅读等都呈增长态势。[1]由此可见,网络环境下数字化阅读方式,必然催生新型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传统高校图书馆如何顺应时代需求,加强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建设,需要从下面两方面入手:

2.2.1 加强培训进行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推广

因近几年教育部评估将数字图书也纳入评估要求,各高校也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但这些丰富的数字资源并不被学生所熟知,特别是一些学术性的数据库,读者在使用上还存在问题,这就造成了图书馆的大量数字资源闲置浪费,利用率不高。

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图书馆需注重图书馆员自身能力的提高,除了开展入馆教育和文献检索课之外,还应有针对性的开展数据库资源利用讲座。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数据库,并熟练的利用数字资源。

2.2.2建立数字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提高其利用率。

因数字文献资源的购置经费昂贵,且还需后期维护。各高校图书馆虽然在数字资源的经费上有所提高但仍有不足,有一些有需求但需求量不大的数据库资源,这时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数字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利用文献传递等方式来减少经费投入,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率。

2.3 纸质文献资源与数字文献资源实行共存互补、共建共赢

网络化的进一步普及势必影响读者对纸质文献资源的利用,近几年来数字阅读虽在不断上升趋势,但大规模地文献资源数字化并不能完全的取代纸质文献,这一趋势会促使图书馆馆藏成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共存互补的混合体。馆藏结构的改变,势必让高校图书馆对两种文献资源合理的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1合理规划馆藏结构,实现共建共赢。

合理规划馆藏纸质文献资源与数字文献资源的结构,尤其要关注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入藏比例,以及不同载体图书的品种、数量,尽可能避免不同载体的文献重复入藏。

2.3.2 根据读者借阅需求,实行共存互补。

注意读者阅读倾向,经常开展不同形式的调查,注意不同类型、层次读者的阅读倾向。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灵活调整采访工作策略,使纸质和数字文献资源共存互补。例如,热门小说等借阅率高的图书,因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有限,经常出现一书难求,排队等候的情况,此时就可以通过电子书进行补充。

上一篇: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降低碳排放量的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