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5 10:56:50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篇1

??关键词:顾客价值;核心竞争力;关系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顾客价值选择的变迁,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争取市场、赢得并长期保留住顾客的重要性,这使得处于竞争行业的企业不得不开始重视顾客价值的研究。然而,在企业的实际经营运作中,往往会将绝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内部的职能过程上,而将顾客当成与企业无关的资源,从而忽视了企业的战略目标,即满足和留住顾客。这种对于顾客的漠视态度使得企业一方面不能正确识别顾客需求的变化,无法开拓新的市场,另一方面也使得原有顾客的满意度下降,失去现有市场份额。结果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为顾客提供优异的顾客价值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研究顾客价值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对顾客价值概念的界定 ??关于顾客价值的研究,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目前对于顾客价值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不过大体可以认为,顾客价值指的是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 ,是感知利得( Perceived Benefits) 与感知利失(Perceived Sacrifices) 之间的权衡〔1〕。感知利得包括物态因素、服务因素及与产品使用相关的技术支持等质量要素;感知利失则包括顾客在购买时所付出的所有成本,如购买价格、获取成本、交通、安装、订单处理、维修以及失灵或表现不佳的风险。如此一来,提升顾客价值可以经由增加感知利得或减少感知利失来实现。而对顾客价值进行权衡和评价,目的是寻求顾客的真正价值所在,为企业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新的途径。构筑与强化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表面上看,一家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与品质,然而能在全球竞争中得以成功的企业,不论是西方公司还是亚洲新兴企业,均有能力发展出类似的成本水准和品质标准,彼此间并无太大差异,无法形成重大的优势,因此,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而言,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该企业是否有能力发掘或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并在动态的竞争中强化这种专长,通过将这些核心竞争力运用于各种不同的业务之间来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占领有利的战略位置。

??2.顾客价值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2.1 顾客价值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开拓市场的过程中提供了发挥独特作用的空间

??顾客价值概念的提出是社会不断进步、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它与以往的大量营销、产品差异化营销以及目标市场营销具有完全不同的理念。由于顾客价值概念的提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次成为企业创造顾客、细分目标市场和造就新兴市场的原动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客户产品与核心产品在市场中构成了三个相互依托的竞争纽带,不仅可以制造较大的市场赢利空间,同时也为其它市场进入者制造了难以逾越的市场壁垒。顾客价值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细分目标市场和造就新兴市场所考虑的第一重要因素。目前很多跨国公司在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客户群体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就是自身核心竞争力能否在现有的和新的市场中发挥作用。顾客价值首次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细分目标市场和创建新兴市场的关键考虑因素,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在今后目标市场中产品定位所需显示优势的一次重大飞跃。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顾客价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顾客价值的提出依赖于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或者在经营中能够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或被其它企业所替代,那么该企业所创造的顾客群体,就非常容易被竞争对手的产品所仿造和取代,同时由于在现有市场或者新兴市场中遭遇到其它市场进入者的有力竞争,就会使企业所创造的顾客群体和造就的新兴市场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其它经营者所抢占,企业由此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空间。只有企业拥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买方市场竞争中获取稳定的收入和利润来源,而不会被竞争对手所夺取。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拥有所创造的顾客群体以及新兴市场的长期保障

??企业核心竞争力往往具有下列特征: (1) 价值优越性。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2) 不可交易性。无法像其它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3) 难以替代性。核心能力受到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小。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上特征,当企业在创造了一个潜在的顾客消费群体或者新兴市场后,可以给试图进入企业创建的新兴市场与之争夺顾客群体的竞争对手制造不易进入的市场壁垒,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企业的不断修炼的过程中日益增加企业的专业性资产、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知识,可以为企业在所创造的顾客群体、现有的和新兴的市场中对竞争对手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提供持续可靠的技术能力保障〔2〕。

??3. 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 ??3.1 实施顾客关系管理,理顺顾客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企业必须清楚地知道顾客在购买产品是如何考虑得失进行选择的。如果一个企业寻求的是最大化顾客价值,就必须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也就是了解是什么促使他购买你公司的产品:是价值、习惯、身份还是情感? 如果企业真正懂得去理解顾客是如何与之建立起购买关系的,将更有助于企业去创建适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那些只关注产品战略企业之所以被市场淘汰,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从顾客的角度进行经营。而只有当顾客感到下一次仍愿意购买该企业产品(或服务) 时,企业才是一个好企业。

??当然,是什么使顾客购买企业的产品取决于是首次购买还是重复购买,他们关注的重点会有所不同。企业可以调查现有顾客,也需要调查那些没有购买的顾客他们为什么没有购买你的产品,这对于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首次购买的顾客可能更关注价值和品牌,而当他愿意重复购买时,说明他已经与公司建立起了联系———即保持性又让他回来了〔3〕。因此,如果一个企业还处在一个建立顾客基础的阶段,则它需要集中于弄清是什么带来的新顾客;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企业,最重要的是去理解顾客与企业间建立起了怎样的联系。

??理解了顾客与企业的联系中哪种联系对顾客最为重要,就可以知道企业应该采取何种特别的战略来加强品牌联系、价值联系或是保持性联系,最后的结果是企业管理的不再是产品,而是顾客关系。

??3.2 找出顾客最关注的价值领域

??顾客在购买产品时,关注的可能只是以最佳的价格满足他们需求的好产品好服务。什么是好产品好服务? 这不是企业想象出来的,而应该是在顾客心目中他们认为最满意的东西。因此,企业必须分析与顾客建立起联系,要找出对顾客来说最重要的价值领域是什么,还要考察这些价值领域受哪些因素影响。比如,顾客关注的价值包括质量、价格、方便程度或是三者兼而有之? 品牌由哪些因素组成?公司目前所采取的行动如何影响其产品和服务在顾客心目中的价值? 找出这些因素后就可以分析什么样的行动会更能有效地强化企业与顾客的联系。

??3.3 分析竞争对手状况

??分析竞争对手状况的目的是要为企业自己在竞争市场上定位。通常,一个市场上会存在众多的竞争对手,理解谁是你的主要竞争对手以及他们是如何吸引顾客的也至关重要。因为每个企业现有的顾客群代表了其产品和服务的所有可能顾客的子集,企业通常会有两个努力的目标:一是最大化从当前顾客处获得的收益,二是增大顾客总量〔4〕。当然,你的竞争对手同样也会朝这两个方面奋斗。 分析谁是主要竞争对手除了传统的方法外,同样可以从顾客处获得信息,这就需要与顾客进行沟通,了解在你的顾客心目中谁会是你的竞争对手。如果你的顾客停止从你这里购买产品或服务,你必须弄清楚他们会另外做什么。是从别处购买相同的产品或服务? 还是从别处购买相似的产品或服务?或者他们根本就不再消费此类产品或服务? 顾客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找出在你所处的市场上谁是你的关键竞争对手以及他们是通过何种方式满足顾客需求而把顾客从你那吸引走的。这有助于企业更加弄清楚两个重要的问题: ①你为顾客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没有别的解决方式? ②你的顾客从你的企业中获得怎样的利益,从别的企业中能否更好地获得这些利益? 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以及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企业会更明确地知道自己所处的市场地位及其在顾客心目中的形象,也会了解到自己的主要弱点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做到比竞争对手更能满足顾客的需要。

??3.4 集中资源于关键领域

??从上述的分析中企业从两方面找出了需要提高的关键;一方面是通过理解哪些是关键的顾客价值驱动因素;另一方面是通过与竞争对手相比在关键的价值驱动上的相对地位。企业最后要做的就是将资源投入到最有竞争优势的地方———关键的价值领域。要知道,平均投入到产品或服务身上,最终的产出不会是均等的。只要理解了是什么促使顾客与企业发生关系,就应该在哪儿投资。这样,企业可以最佳地分配自己的战略资源,从而最大化顾客价值。过去传统企业习惯于将资源集中于自己认为最需要发展的地方,认为自己最弱的领域都需要提高。例如,假如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在价格折扣方面做得弱一些。但如果你的顾客根本不在意价格打折,也就是说价格因素并不是顾客关注的重点,那么致力于去提高自己在价格折扣方面的政策岂不是浪费资源而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对企业来说,集中资源于关键领域、留住顾客才是最重要的,也最能产生效益。

??4.结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篇2

关键词: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集对分析综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

abstract: some related scholars have ever studied the problem evaluating the core comptitiveness of insurance enterprise. the ir reachers are mainly about how to design index system and fuzzy multi-index evaluation. this article uses the set pair analysis method to evaluate the core comptitiveness of insurance enterprise and provid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ore comptitiveness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ing the index system. provide a new avenue for the core comptitiveness of insurance enterprise.

key words: insurance enterprise;core comptitiveness;the spa model for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index system

1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保险企业进入保险全球化的行列,在这个 经济 全球化的市场格局中,我国保险企业生存和 发展 的关键就是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研究了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 问题 ,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产品与核心能力是企业增强竞争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1]。施建祥、赵正堂从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方面分析了核心竞争力的五大功能,提出制定量化指标评价体系[2]。余明江、简金平构建了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一种模糊物元综合评价模型[3]。

本文是在分析评价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考虑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将集对分析 理论 [4]引入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分析中,为保险企业的定量分析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2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建立

基于对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保险企业的实践,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可分为两类: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这些指标分别基于三个层面:保险企业现有的竞争能力、保险企业潜在的竞争能力和保险企业未来的竞争能力。

在综合考虑保险企业的运营活动的前提下,将保险企业按投资运营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策略规划等指标展开进行评价,以此作为目标矩阵来评价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表1)。

表1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 a1投资运营能力 a11主营业务带给企业的收益贡献率

a12开拓新市场能力

a13保险资金运用率

a14投资收益率

2 a2风险控制能力 a21偿付能力

a22财务稳定系数

a23市场占有率

a24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

3 a3策略规划 a31流程设计的规范与合理性

a32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

a33信息化 网络 建设投入率

4 a4创新力 a41新险种开发比率

a42新产品产值率

a43业务品种更新率

5 a5市场环境及内部运营 a51顾客忠诚度

a52产品赞誉度

a53企业凝聚力

表1中a31为定性指标,由专家评价和调查问卷完成;其余指标为定量指标,根据余明江,简金平定义的 计算 公式如下:

a11主营业务带给企业的收益贡献率=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企业的总营业收入;

a12开拓新市场能力=新经营领域合计营业收入/营业总收入;

a13保险资金运用率=投资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a14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投资总额;

a21偿付能力=净保费/股东权益;

a22财务稳定系数=保险赔偿额的均方差;

a23市场占有率=一个保险企业拥有的经营资源价值数/同业业务总量;

a24新技术年吸收转化率=上市产品所包含的新技术/企业所掌握的新技术总数;

a32高层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正确的决策数目/每年投资决策数目*100%;

a33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率=某时期用于信息化网络建设投入总额/某时期企业保险产品销售总收入;

a41新险种开发比率=(在研险种数+储备险种数+新险种投产数)/现有开发险种总数;

a42新产品产值率=同期内新产品的总产值/一定时期内全部产品的总产值;

a43业务品种更新率=一定时期内保险业务品种的种类/新增业务种类;

a51顾客忠诚度=100名顾客购买本企业某险种产品数量/100名顾客从其他同类产品供应处购买同险种产品数量;

a52产品赞誉度取决于保险公司对 社会 、对客户的贡献程度,由“对企业产品依赖或有好感的人数/对企业产品认知的人数”来衡量;

a53企业凝聚力=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3保险企业集对分析指标评价模型

3.1集对分析概述

集对分析(set pair analysis,简称spa)理论[4]是赵克勤于1989年提出的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被研究的客观事物的确定性联系和不确定性联系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分析其内在的同异反关系,建立联系度表达式:

式中: n——集对特征量;

s——集对中相同的特征量;

p——集对中相反的特征量;

f——集对中既不相同又不相反的特征量,f=n-s-p;

i——差异度标识,i [-1,1];

j——对立度标识,一般j=-1。

而 , , 分别称为组成集对的两个集合在问题背景下的同一度,差异度,对立度。集对同一度是指定问题背景下趋同程度的一个刻画。

3.2评价模型

3.2.1评价矩阵

设所评价对象为a1,a2,...,ap共p个保险 企业 ,每家企业有a1,a2,…,am共m个一级指标,ai企业的一级指标ai对应的二级指标属性值为dij (i=1,2,…,m;j=1,2,…,n),则基于集对 分析 同一度的多目标方案评价的决策矩阵d:

d={dij} (i=1,2,…,m;j=1,2,…,n)

理想方案a0=(d01,d02,…,d0k,d0n)

其中d0k为a0方案第k个指标的值,其大小为d矩阵中第k个指标的最优值。

用决策矩阵的指标值dij分别与理想方案a0中对应的指标值d0j相比较,比值用cij表示,这样可形成被评价保险企业与理想方案指标不带权的同一度矩阵h:

h={cij} (i=1,2,…,m;j=1,2,…,n)

其中,元素cij称为被评价保险企业指标值dij与a0对应指标d0j的同一度,有:

cij =dij/d0j

cij表示被评价保险企业对理想方案的相同程度,1- cij表示被评价保险企业对理想方案的对立程度。

3.2.2由指标的判断矩阵求各指标的权重

根据9位标度法[5],求得判断矩阵mi={bij} (i,j=1,2,…,n),其中bij为各二级指标值aij间的相对重要性,其值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由专家打分确定,其中bii=1,bij=1/bji。

用wij (i=1,2,…,m;j=1,2,…,n) 表示二级指标aij的权重值,其中:

(1)

bi= (i =1,2,…,n) (2)

用wi (i=1,2,…,m) 表示一级指标ai的权重值。根据9位标度法,求得判断矩阵m={uij}(i,j=1,2,…,n),其中uij为各一级指标值ai间的相对重要性,其值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由专家打分确定,其中uii=1,uij=1/uji,其中:

(3)

ui= (i =1,2,…,n) (4)

3.2.3综合评价

评价保险企业ai与理想方案a0的带权同一度矩阵r:

r=h×wt

二级指标对应的ri中的元素aij(i=1,2,,,m)就是第i个评价保险企业的二级指标与理想方案a0的同一度。用ri表示一级指标对应的ai指标属性值:

ri= (i=1,2,…,m;j=1,2,…,n) (5)

根据同一度矩阵ri中aij值大小确定出p个被评价保险企业一级指标属性值ri优劣次序,ri值大者说明某家保险企业在该一级指标方面表现为优。

再由:r= (i=1,2,…,m) (6)

确定p个被评价保险企业的优劣次序,r值大者为优。

3.3 应用 举例

基于表1指标体系,通过对某一地区三家保险企业的调查,得到评价的指标值如表2。

表2评价方案指标值

a1 a2 a3 a4 a5

a11 a12 a13 a14 a21 a22 a23 a24 a31 a32 a33 a41 a42 a43 a51 a52 a53

a1 0.75 0.09 0.30 0.053 1.23 0.13852 0.35 0.015 7 0.85 0.15 0.23 0.65 0.57 2.3 0.2 0.39

a2 0.65 0.075 0.25 0.074 0.64 0.21475 0.25 0.023 6 0.90 0.17 0.17 0.73 0.41 1.5 0.15 0.53

a3 0.80 0.087 0.35 0.065 0.94 0.15632 0.45 0.013 5 0.75 0.19 0.30 0.68 0.60 1.9 0.17 0.47

表2即为决策矩阵d,则理想方案a0为:

a0=(0.75,0.09,0.30,0.053,1.23,0.13852,0.35,0.015,7,0.85,0.15,0.23,0.65,0.57,2.3,0.2,0.39)

以指标a1为例,得到其下对应的二级指标同一度矩阵:

两两比较指标的重要程度,得到判断矩阵:

由公式(1)、(2))得二级指标的权重值为:

a1: (0.334 0.167 0.167 0.334 )

同理可以得到:

a2: (0.334 0.334 0.167 0.167 )

a3: (0.250 0.500 0.250)

a4: (0.250 0.500 0.250 )

a5: (0.200 0.400 0.400 )

对于一级指标,两两比较指标的重要程度,得到判断矩阵:

由公式(3)、(4)得一级指标权重值:

(0.288 0.183 0.288 0.183 0.058)

由公式(5)、(6)得:

a1:r1=0.334×0.9375+0.167×1+0.167×0.8571+0.334×0.7162=0.8625

r2=0.334×1+0.334×0.6450+0.167×0.7778+0.167×0.6522=0.7882

r3=0.250×1+0.500×0.9444+0.250×0.7895=0.9196

r4=0.250×0.7667+0.500×0.8904+0.250×0.9500=0.8744

r5=0.200×1+0.400×1+0.400×0.7358=0.8943

r=0.288×r1+0.183×r2+0.288×r3+0.183×r4+0.058×r5=0.8694

同理可以得到:

a2:r1=0.8638; r2=0.7676;r3=0.9380;r4=0.8125;r5=0.8304

r=0.8562

a3:r1=0.9558;r2=0.7597;r3=0.8452;r4=0.9658;r5=0.8599

r=0.8843

因此,甲:r=0.8694;乙 :r=0.8562;丙:r=0.8843。

于是得到以下综合实力排序:丙 甲 乙

说明在三家保险企业中,丙企业综合实力最强,乙企业最弱。

4结语

本文运用集对分析 方法 ,对三家保险企业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得到了较好的评价效果,说明该方法在保险行业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保险行业 发展 和评价的 理论 基础,为该行业的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 文献 :

[1] prahalad,c.k.and g.hame1.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an,1990

[2] 施建祥,赵正堂.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 [j]. 现代 财经,2003(8):22-24

[3] 余明江,简金平.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钢陵学院学报,2004(3):14-16

[4] 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m].杭州:浙江 科学 技术出版社,2000,3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篇3

企业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其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无疑和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性质和数量密切相关。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的数量则直接涉及到企业规模的大小,而企业规模的大小对于企业的生产成本的高低、市场权力的大小、融资的难易、组织结构的构造和战略的选择等,均具有重要影响。当企业身处规模经济明显的行业时,企业会倾向于采用水平一体化战略,以实现规模的扩张。因为,规模的扩张可能给企业带来诸多的好处:①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的平均成本,然后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打价格战,从而窃取对手企业的生意。这正是边克尔?波特的成本领先战略的基本要义。其成功的实施要求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富有价格弹性,且对于企业难以模仿企业的降价行为。否则,成本领先战略可能陷企业于两败俱伤的囚犯的困境中。②有助于企业率先饱和市场,获取先动者优势。在市场容量有限而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又偏大的情况下,企业间这种基于时间的竞争尤其具有战略意义。③有助于企业获取市场权力,从而获得超额垄断利润。④有助于改善企业的外部融资条件。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融资中的规模不经济、经营的不确定性和高倒闭率、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不足等,均可能增加小企业从银行间接融资的困难,甚至导致小企业不能在最佳时限内获得资金,而坐失良机。大企业的情况则刚好和小企业的相反。但是,企业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第一,过大的规模可能导致规模不经济。第二,规模经济是一个纯成本的概念,而非一个经济效益的概念。这意味着,实现了规模经济的企业,不一定能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甚至可能亏本。因此,正如施蒂格勒所说:“所有关于规模经济的判断,通常都要立足于检验其生存能力的基础上,或至少要以其生存能力来证实之”。这也就是说,企业的最优规模适用市场生存标准。一般而言,当企业身处最小有效规模相对于其可支配资源偏大的行业时,宜制定和执行“一个企业一种产品”的战略,而当企业身处规模经济不明显甚至规模报酬递减的行业时,企业在其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一个企业多种产品”的战略,以得范围经济、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进入高利行业等好处。应当注意的是,新的敏捷制造技术可以使企业充分利用范围经济之利,而相应降低了规模经济的重要性,从而使企业能够以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去小批量地生产个性化产品,而实现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生产的定制化。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视角

制度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不管是正式的制度还是非正式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从而也决定着企业的绩效。一般而言,好的制度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倍增效应,而坏的制度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倍减效应。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可看成是企业制度的竞争。然而,企业的制度有两个层次,一是产权制度,二是组织制度。企业的产权制度就是要以各种委托――合约界定,什么人将从企业的财产权利中获益和如何获益,什么人将承担企业的财产责任和如何承担企业的财产责任,其核心则是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安排。重要的是,主要由于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人们的利己行为尤其是其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普遍性,作为合约的企业的产权制度必然具有不完全性、外部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不完全性意味着企业的一些财产权利由于未得明确的界定而处在巴泽尔意义上的“公共领域”。而这必然鼓励人们为此而展开无序的竞争,其结果是造成企业的组织租金的耗散。外部性意味着企业的财产权利与财产责任不对称的情况可能发生在企业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身上。结果,有些人不能从其增进企业利益的行为中充分受益,而另一些人损害了企业利益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动态意味着企业财产的名义权利、实际权利及其相互关系具有因时而变的性质。企业的组织结构可以看成是由企业的产权制度所决定的企业资源的配置。企业的产权制度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两者间的关系恰似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对内容有重要的反作用:一种内容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一种形式可以表现多种内容,但特定的内容在特定的条件下必有一种最佳的表现形式。因此,企业制度的构造应当遵循因时间、条件、环境而变的权变的原则,努力避免因把在某个时期或某个企业成功的制度简单地用之于另一时期或企业而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尽管如此,企业制度的构造还是存在一些具有普适性的效率原则:即资本雇佣劳动的原则,风险制造者与风险承担者相对应的原则,权力与能力相对称的原则。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环境视角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教授,主要体现在其著名的五力模型和钻石模型中。波特的五力模型强调,对企业竞争力有战略意义的五种行业因素分别为竞争对手的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来自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谈判力和供应商的谈判力。波特的钻石模型实际上是要揭示影响一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因素,与他的五力模型比较,这是一种宏观环境分析。其目的是要“分析国家如何在特定领域建立竞争优势”,或回答“为什么一国企业能够在特定产业胜过它的国外对手”,而其“真正要探讨的是环境对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的长期影响”波特的钻石模型是一个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机会、政府等六大因素所构成的一个分析模式。他强调:第一,在大多数行业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明显降低。所以,要获取以独特的产品或技术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企业就必须借助于常常是融合在一个公司的产品设计和发展过程中的高级生产要素。第二,应当从市场的性质、大小、成长率和国内市场需求转换为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等方面,去把握市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第三,供应商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由上而下”的扩散过程,促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而相关产业内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提升效应”,促成企业的竞争优势。第四,一国的民族文化对企业管理模式从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而强大的国内竞争对手对于激发企业的创新从而发展其国际竞争力必不可少。第五,机会在国家获取产业成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国家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因此,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是企业家和发明。

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

通过对以上三大流派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从资源角度,还是从制度角度,环境角度去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兼容性。由于不同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出了各自独立的解释,分别通过突出强调企业某种能力或某几种能力的作用来说明企业之所以获取竞争优势的原因。本文在综合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作出如下界定:

表1、企业核心竞争力分类及具体内容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篇4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RS);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机制;企业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01-02

0 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社会发展、商业社会中组织演化、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企业必须同时做好促经济、遵法度、重伦理、行公益等四个方面,即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整实施,才能保证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持续的获取更多的利润,最终获得竞争优势。《社会企业》(Business in the Community)2001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欧洲大部分的企业领袖相信,适度地把企业社会责任整合到企业的经营中,可以改善企业的绩效。那么,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究竟有何影响呢?本文着重就CSR对公司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做一个框架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理念的提出和关注始于20世纪初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其作为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内涵非常丰富,这里仅举例说明。

Johnson,H.L.(1971)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四层含义:通过遵守社会规范来追求社会经济目标;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为其增加利润,使长期利益最大化;企业追求多个目标效用最大化,而非单一的利润最大化;确保企业不比其他企业差。

CED(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1971)在“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报告中明确:商业企业承担三种社会责任,即最基本责任――经济功能的高效运行,变革社会价值并用相应的价值观运行经济,改善社会环境。

Archie B.Carroll(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特定的社会对企业所寄托的经济、法律、伦理和自由决定(慈善)的期望,是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之义务。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

事实上,“天-地-人”巨系统及其子系统,均是和谐统一的演化系统,其本质特性就是“系统、循环、统筹、协调”(参见图1)。企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社会经济组织,其本质是在企业和社会、环境、资源之间树立人本和“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保证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此而言,除了履行上述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等基本责任外,企业在深刻揭示“天-地-人”巨系统及其子系统的科学本质,形成和倡导科学本质价值理念,掌握四大系统的平衡技术和能力;把握“和谐社会”的实质,形成和倡导人本理念,积极承担“人本”责任,掌握服务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需求的技术和能力;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实现“和谐社会”理想目标等方面,必须履行相应的CSR,形成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素养”,包括企业发展的科学本质的理念和素养(HQK)、人本理念和素养(HQH)、和谐的能力及行为素养(HQA),即,深刻把握和有效处理好人与自然和人类社会内部各事物的本质关系,使事物和谐发展。

总之,就系统而言,企业社会责任具有时空概念,包括广义的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的总和;狭义的对社会的责任,包括法律、价值导向、社会环境、行为规范、伦理道德、慈善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就责任对象而言,包括对企业本身及其利益相关者(见驱动力相关内容)、政府、非政府团体、社区和社区群众及子孙后代的责任。

2 CSR履行的利益驱动机制分析

从根本上讲,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是相关主体利益平衡及保障的需要,而相关者的利益驱动机制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而最终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利益相关者的内涵是随社会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的竞争进入了利益共享的合作竞争时代,企业间的相互渗透,使得企业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将追求的目标从单纯的企业自身价值最大化向社会的利益共享转变。同时,传统的以股东利益为核心的公司也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也将不再单独为企业的内部资源所有者享有(D.Lavie,2006)基于网络资源“租”的来源揭示了“利益”来源这一重要机制(另文详述)。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外部资源所有者对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确定和促使作用,会促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Ansoff,H.I.(1965)的利益相关者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Freeman,R.E.(1984)则认为利益相关者包括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今天,人们同时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因此,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实体均纳入利益相关者的范畴。我们统称“企业、员工、客户、投资者、供应商、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子孙后代及其利益关系”为“企业与其社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链”。

完整的利益相关者主体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含资源)三个系统的整体和局部利益者及其辩证关系,各系统内部在区域和层次上的利益平衡关系,经济系统中的个体-组织或团体-政府-社区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社会发展中在时间上的代际利益平衡关系。其机制就是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平衡及系统间的耦合(参见图1)。系统间及其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的交换性、“三位一体”性和动态平衡性就是利益主体相互影响和评价分析的基本途径,也是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发展影响的基本途径。

3 CSR对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形成的影响分析

今天的企业社会责任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包含了广义社会责任的全部内涵,其合理履行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兰德公司经过长期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制度层、核心三个层面。按照这一逻辑,准确地讲应主要体现在核心(价值理念、战略资源、核心能力)层、行为规范层和形象识别层。关于后两者,企业CIS系统进行了详细阐述。

按照兰德公司的解释,核心层包括以企业理念和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稳健的财务、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也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CSR本身就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体系的重要内容。其理念的确立和实施,就是实践企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社会经济组织的本质(见“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内涵”一节论述)的过程,即是在企业和社会、环境、资源之间树立人本和“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过程。企业社会责任实施过程中,通过保证社会、环境、资源经济三位一体的合理发展,逐步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体系,从而影响并促使企业文化不断完善,进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图2展现了CSR体系框架及其对企业整体发展的影响框架。这一框架也进一步表明,CSR履行特别有利于发展形成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形成和谐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提高企业社会资本的整合能力和企业平衡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4 CSR对企业战略性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影响分析

资源论(RBV)认为,企业资源的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模仿性和不完全替代性(Barney,J.B.,1991)或资源异质性、竞争性限制(the ex post limits to competition;the ex ante limits to competition)、不完全资源迁移性(Peteraf,M.A,1993),抑或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网络资源(D.Lavie,2006),都能为企业带来经济租,是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源泉。图3揭示了这一竞争力的来源。

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只有具有上述特性的企业战略性的资源才具有这种潜力。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无疑会对作为企业战略资源的社会网络资源、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环境资源、知识资源、品牌信誉,和作为资源的企业核心能力(如企业家能力和素质、组织能力、技术能力、创新能力、战略能力、生产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员工能力及素质、发展能力、关系能力、环境能力等)形成重要影响。如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在满足各方利益主体利益的同时,也获得了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无形资源等(参见图4),同时,或进一步可以通过资源整合,获取强大的竞争优势(参见图5)。

总之,这些影响主要是通过作为战略资源的客体弱关系网络资源和主体核心资源的优化配置或整合形成(参见图6)。

事实上,实践也大致如此。如,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是一家世界前五百强的资源类公司,2001年开始对华进行稀缺资源如Cu-Ni-PGE的勘探开发。本着“One Anglo,One Community”的原则,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维护、社区开发、劳动就业、教育培训、慈善福利等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获得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包括中国政府及所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和社区群众较广泛支持,从而获取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CSR履行将进一步影响企业发展,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引用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共勉:企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社会经济组织,其本质是在企业和社会、环境、资源之间树立人本和“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保证企业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Johnson,H.L.Busines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Framework and issues.Belmont,CA:Wadsworth.1971.

[2]Carroll,A.B.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M].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497-505.

[3]Dovev Lavi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interconnected firms:an extension of the resource-based view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31):638-658.

[4]Ansoff,H.I.Corporate Strategy [M].New York:Mc-Craw Hill Company,1965.

[5]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 [M].Boston,Pitman Press,1984

[6]邓子纲.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层竞争力影响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8,(2).

[7]Barney,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17(1):99-120.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篇5

论文关键词:安徽省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调查分析

本文结合调查数据对安徽省企业核心竞争力做了简单的分析,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媒体,获得的都是可公开的信息。经过整理后得到。企业样本数为40份,企业年收入在500万以上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主要从企业制度,品牌产品,技术,企业文化,战略五个方面来分析。

(一)企业制度领域

表一 企业经营领域和经营方式

经营方式

独资经营

有限责任

其他

经营领域

同行业多种经营

单一经营

多元经营

企业数量

6

32

2

企业数量

8

3

29

占比

15%

80%

5%

占比

0.2%

0.75%

72.5%

目前从企业的制度来看绝大多数(80%)企业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形式,仍然有少数企业(15%)是独资经营。72.5%的企业选择多元经营中国学术期刊网。所有的调查企业目前都有着比较好的盈利水平。

(二)企业产品和企业技术状况

表二企业近三年产品技术状况

有无新产品开发

有无新技术开发

——

企业数量

6

32

2

企业数量

8

3

29

占比

15%

80%

5%

占比

20%

7.5%

72.5%

单纯的从产品技术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创新能力确实不足,仅仅有15%的企业开发了新产品。数据显示20%的企业进行了技术创新,另有72..5%的企业无法获得技术创新的数据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无法获得技术方面的数据无非是:企业没有技术创新,企业未公布相关内容,企业技术属于商业机密。一般而言商业机密并不多,所以可以判定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不强。

(三)品牌知名度

表三企业主要产品(业务)品牌知名度及市场占有率

知名度

地方性名牌

省内品牌

国内名牌

国际

其他

企业数量

24

5

7

1

3

占比(%)

60%

12.5%

17.5%

2.5%

7.5%

品牌知名度是指潜在购买者认识到或记起某一品牌是某类产品的能力。它涉及产品类别与品牌的联系。品牌知名度影响企业的销售量和企业的收入。所以它是衡量企业知名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安徽省大部分企业其主要产品(服务)品牌建设的市场范围局限于地方,占60%,大品牌而言(指国内和国际的)占10%从这一点来看,很可能存在着地方保护的问题,虽然地方保护的问题基本上被人们遗忘,但是品牌的地域性可以很明显的表明地方品牌受地方扶持。

(四)企业文化培育能力状况

表四 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文化精抻

企业经营理念和文化精神

企业数

17

23

占比

42.5%

57.5%

大部分企业已经具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意识。从表四可知现代企业管理论文,42.5%的企业有自己的经营理念,57.5%的企业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神中国学术期刊网。但是,尽管规模以上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已经具有企业文化建设意识,但是通过调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流于表面,没有深入挖掘其内涵,也未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培育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如这些企业的经营理念集中在以人为本、靠质量、诚信、服务、成本求发展;企业文化精神则体现在团结、开拓、发展、创新等方面。这些都是些大众化的口号,没有任何特色。也正因为如此,企业员工的往往表现出缺少归属感、人心涣散的风貌。

(五)企业经营战略

表五企业经营战略

有、无战略

无战略

有战略1-5年

其他

企业数

15

19

6

占比

37.5%

47.5%

.15%

很多企业没有自己的战略,说明企业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仅仅局限于走一步看一步的发展状态。

(六)结论

根据本文的数据显示来看安徽省企业核心竞争的现状:当前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 500 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小而弱大而散,产品质量相对较差,技术创新能力差,企业管理水平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人员素质偏低,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市场反应能力不强。

综上所述,安徽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水平偏弱。这主要表现在:1管理体制上很多企业仍然没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技术开发能力非常弱。这主要表现在研发投入很少,自主研发能力弱,缺少专利技术,新产品开发少,易被模仿中国学术期刊网。企业知识技能资源方面未能有效地构建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3.企业文化培育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没有创建独特的企业文化,员工缺少归属感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不如人意。4、企业影响力较低。企业总体影响力较低,主要体现在其知名度较小。,60%企业的影响力局限于当地或地方,影响面较小。

二、培养安徽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培养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政府可以进一步落实国家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企业所得税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为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政府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大有可为:一方面,建立以资信档案为基础的信用制度,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完善信用制度可以科学地规划有关企业的融资贷款事宜。另一方面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政府可以进一步规划民间的资本市场,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借贷程序科学管理企业的融资中国学术期刊网。由此,既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问题,又给民间资本提供一定的科学增值,使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有了物质保障。三是加强扶持,规范市场。一方面政府要规范市场秩序,成为市场的监督者;另一方面,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在明确一部分重点企业的发展主攻方向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支持。

(二)培养企业的核心技术

由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技术核心,所以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关键。通常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一是加强企业的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的氛围。二是努力创建创新体系。建立一系列的科研管理制度以及奖励制度来调动研发部门的积极性,加强与高校以及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三是灵活选择创新的战略。

(三)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世界已经进人企业战略制胜的时代。企业离不开发展战略中国学术期刊网。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它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遵循长效性原则、全局性原则、竞争性原则、动态性原则。

(四)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与管理机制

一是要加大高等教育的力量,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二是要规范人才市场运作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合作,以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多方面人才;三是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在人才的管理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政策。

(五)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知识产权是企业技术创新、经营运作、开拓国际市场的一种竞争力。政府应鼓励企业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总体战略;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和政策;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和行政执法的力度;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建立知识产权侵权预警机制;建立完善对重大跨国并购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严格评估审查管理体系,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利;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社会服务体系。

企业核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需要持续、稳定、有计划的投入,需要国家、地方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其他企业等多个主体之间的配合和扶持,同时企业自身的持续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三、结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篇6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勘察设计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九十年代中期,对美国大、中、小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这些高层管理者认为,在21世纪他们在经营中将要面临39个重大问题,根据问题的重要程度,在这里仅给出其中前10个问题。(表1)可以看出,所存在的问题大都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而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坏与否,将对企业的竞争力有重要影响。为此,我们将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竞争力就是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过不断优化配置自身资源及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和资源,与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在市场竞争中的系统比较能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决定人力资源成为第一核心竞争力

国内外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定义,依据国内外研究观点综合也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成三个部分来考虑:核心是知识;第二核心部分是制度;最外一层是资源和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社会资源,等等,由这三者有机组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一不可。(图1)

首先从核心来说。说到知识肯定就想到了人,人是知识的创造者,也是知识的使用者,知识和人密不可分,所以也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其次从制度和管理方面来说。制度和管理也是为了人而设定,制度是为了更好的管理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而制度也要靠人去实行。没有好的人才,就算制定了好的制度,企业的管理也得不到好的效果。管理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力资源管理;最后企业虽然拥有资金、技术、自然资源等所有的要素,但是没有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最终这些也形成不了竞争力。所以,是人通过知识的运用和好的制度,管理着企业这些资源,最终才能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从竞争力和人力资源角度分析勘察设计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勘察设计企业管理体制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勘察设计行业受计划体制影响,勘察设计企业的业务承揽很大程度上靠行政保护。因此,其生产管理大多采用自上而下、以职能管理为主的组织形式。随着勘察设计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其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示出来。主要表现为:

1、管理层次较多。设计院一般下设职能部门和专业处,处下属设计组,下级对上级的经济指标和任务指标负责,管理层次一般有4~5级。

2、协调力度大。项目管理在不同层次间运行,管理的工作量较大。处专业划分细而不精,项目的横向交叉较多。职能管理和生产管理杂混于一体,各专业单位一般只能完成本单位所属专业任务,用人机制上显得很不灵活。

3、成本控制未能和经济效益很好挂钩。因大多数项目为指令性计划,下达时费用不明确,造成成本无法确定,从而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4、项目负责人权责不对等。项目负责人只是简单的项目执行者,所承担的工作主要是技术管理和协助职能部门的进度等,而缺乏相应的人事权、财权、技术决策权以及设备、物资、材料的采购与控制权等,而担当的责任重大,造成项目负责人积极性不高。

5、顾客关系得不到良好的维护。由于许多设计任务由政府指派,因此项目组人员的精力大都集中在满足项目完成时间、预算等各项指标上,缺乏与客户的有效沟通,顾客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周,顾客满意度不高。

(二)勘察设计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1、勘察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思考。我国的勘察设计企业原来都是事业单位性质,改企转制的时间不长,许多企业的领导尚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自然也就没有从战略高度来部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他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同义语,其职能无非是工资方案的制定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由人事部门承担就可以了,直线管理者没必要直接过问。这种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使得许多勘察设计企业没有在原有人事部门的基础上,设立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开发部门,没有按照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将员工包括管理层作统一的规划,更未制定出有效的员工评估、任用、激励等措施,使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

2、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缺乏系统的人才招聘、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体制。就目前勘察设计企业的现状来看,许多企业还没有从开发人的能力的角度,制定出符合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制度性和规范性,基本上是一种业务管理。我国勘察设计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员招聘程序不规范,很多企业没有进行岗位职务分析,没有编制工作说明书,招聘成果不高;(2)很多企业没有系统的培训计划,有的企业不愿意投资培养人才,热衷“拿来主义”,企业需要时直接到人才市场招聘。勘察设计企业的培训重点还是放在资质资格等外训上,如何组织和实施企业内训,显得尤为不足;(3)缺乏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没有把职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相匹配,形成互为动力的综合发展途径。

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的薪酬管理和绩效考评机制。勘察设计企业的发展既要依赖于有利创新的环境和机制,更要发挥拔尖人才的作用,因为企业的成败兴衰往往也就取决于几个关键人才,因此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并辅以相应的政策,加大激励措施力度,营造鼓励冒尖、冒尖光荣的浓厚氛围,以形成示范效应。传统勘察设计企业的低工资是个不争的事实,低工资导致优秀人才流失,人才流失又增加了传统企业和新经济接轨的难度。勘察设计单位转制后所从事的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专业技术的突破和市场机遇具有难以确定、不可预见等特点。因此,要鼓励科技人员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同时,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以及绩效考评体系会为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力。

三、以提升勘察设计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构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勘察设计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作用在于如何实现员工隐性知识的共享。一些显性知识经过整理,可以写进资料、书籍中,易于表达。而那些隐性知识,来自于实际的操作和经验,来自于交流和创新,具有极大的价值。这些隐性知识,应该尽量转化为能明确表达的知识,并应尽快纳入企业的知识库。公司聘任的高级专家,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更是公司的核心技术和宝贵财富,也应充分利用,为更多员工所学习。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制定公司的业务流程、健全管理制度、界定岗位职能、规范化操作等等来整理,比如设计工作流程,各项设计工作制度,总监、专业设计工程师、设计员的职责等等,这些,一般公司都已基本具备。但对于隐性知识,还存在着垄断性。目前,该设计院实行的是按学历、证书来分配薪酬的薪酬分配制度,这就拉开了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高学历、取得全国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的员工,收入在普通设计人员的4倍以上,这对于构建企业内部公平标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尤其是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新的薪酬分配制度仅对员工固有的知识进行了分档,这对知识的分享具有消极的作用。因为在这种分配制度下,拥有高学历和证书的员工,更愿意独立去完成某项业务或解决某个工程现场出现的难题,而不愿意去共享他们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共享知识会让他们掌握的隐性知识失去垄断性,随之待遇也会削弱,从而影响到他个人工作的稳定性和个人利益。这种垄断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知识为监理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勘察设计企业潜在的威胁。

(二)改革人力资源部,建立战略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在勘察企业没有进行改制前,各企业都是实行的人事处制度,在设计院这种专业性质很强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就很低,仅仅作为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或者附属功能。比如,员工的信息管理、应届生招聘的信息统计等简单的职能,这些将无法统筹全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将院整体战略和各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统一结合,受职权限制将无法对公司的其他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进行有效管理,难以站在全院的角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造成考核体系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公司的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不完整等问题。因此,对于人力资源部改制,设计院吸收过去组织部门管理干部的经验,在人力资源部设置人力资源总监职位,人力资源总监进入公司的领导团队,参与院决策与管理,从而把全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人事处换牌为人力资源部,工作从人事服务扩展到招聘、薪资管理、绩效考核、员工培训。人力资源部这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实现“将员工作为资源使其效能发挥最大化”。

(三)加大人力资源投入与开发,增加企业人力资源存量。企业人力资源存量的增加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与投资两个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的获取是指外部人力资源进入企业而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过程,主要通过企业外部招聘的方式来获取。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不可能在市场上完全获得,同时人力资源的价值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动态性,随着科技进步和企业的发展转型,企业一些人力资源变得陈旧过时。这就要求企业能够不断地根据市场趋势和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通过人力资源投资,维护企业人力资源的价值,提升员工的人力资源水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能力和潜力。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的主要方式是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员工的教育培训既要考虑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要考虑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使企业经营与员工个人成长协调发展。学习型组织是实现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命运紧密结合的最佳形式,为此,企业必须确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理念,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氛围和机制,把企业塑造成学习型组织,并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增值。

(四)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企业人力资本不断增值。构建以期权为核心的薪酬体系。薪酬制度主要包括岗位工资、年终奖、期权、职务消费和福利补贴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五个方面的利益激励中,最重要的就是产权激励,即让人力资本拥有企业产权,实行人力资本持股。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与物质资本共同创造了企业的全部价值,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同样拥有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合理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企业要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在充分考虑其兴趣、爱好和能力等因素的前提下,通过企业管理人员与员工双方的沟通交流,为员工制定一条符合员工志趣和企业发展需求的职业道路,通过充分授权、给予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提高人力资本主体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地位,并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最佳结合,从而达到人与企业的高度和谐。

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本约束机制。对于人力资本的管理,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必须要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人力资本的约束机制分为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两个方面。内部约束就是当事人双方的约束,是企业和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约束。内部约束主要包括公司的章程约束、合同约束、偏好约束、激励中的约束和机构约束。外部约束实际上就是社会约束,即社会要对人力资本形成一种约束,这种约束主要有法律约束、道德约束、市场约束、社会团体约束和媒体约束。

四、结论

总之,增强工程勘察设计单位核心竞争力,应主要着眼于企业自身能力的成长和竞争力的提高。首先必须挖掘自己的比较优势,研究标杆公司的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资源,即重在企业的组织制度创新和规范化运作;以转化经营机制为基础,拓宽服务领域,增强经济实力,使企业富有生机和活力;以学习创新、科学技术为先导,努力实现勘察设计技术、装备和管理现代化,才能占领市场:注重人才,才有实力;强化质量体系,保证生命力;培养积极的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才能增加凝聚力。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现实的选择应当着眼于先做强,由强做大,以强势企业为核心,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强势企业集中,推动资源的从优配置,在做强的基础上才能成长。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能产业集团)

主要参考文献:

[1]董舜,郭晓光.传统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理性思考[J].商业研究,2004.

[2]方振邦.战略与战略性绩效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吴建南,李怀祖.论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理论与管理,1999.1.

[4]王永长.核心竞争力.企业理论的新发展[J].工业企业管理,1999.9.

[5]周星,张文涛.企业核心能力培育与创造持续竞争优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1.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篇7

关键词:房地产 核心竞争力 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89-01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刺激房市的政策之后,作为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二手房优惠政策的出台使得原本低迷的房地产市场重新散发出活力。房地产产业在这一轮经济调整中似乎得到了喘息。然而,房地产企业却难以摆脱资金密集型的特性,往往受制于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更依赖于银行提供的资金支持。利率、汇率和价格波动都会对房地产价格产生影响,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价格的非理性增长似乎又在预示着新一轮紧缩政策的到来。房地产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政策环境,谋求更深层次的发展。面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

一、房地产产业经营环境分析

1.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利率敏感性较强。2008年9月份以来,央行先后5次调整了贷款利率,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很难依靠自身实力筹集,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融资。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了房地产商的融资成本,使得房地产项目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增加了房地产商的获利预期,提升了项目开发能力。购房者也从贷款利率降低中得到实惠。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国家鼓励房地产企业的政策信号,贷款利率的降低、七折放贷的实施意味着购房者能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住房投资需求。

2.房价上涨是一种常态,楼市泡沫持续存在。近期,房价的上涨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不排除前期刚性需求释放、贷款利率下调、房贷七折折扣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尤其是加上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楼市迅速升温。反观许多行业的不景气,楼市的火爆必然会吸引许多场外资金的流入,楼市泡沫难以避免。

3.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配比,难以解决实际需求。伴随着楼市的火热,有刚性需求家庭购买力的不断释放,加快了房地产的销售,房价则呈现不断攀升的态势。但是,相对于实际购买力不强的消费者来说,更多地则会采取观望的态度,不会轻易买房。伴随着开发商房屋库存的减少,房价的上升又成为了一种必然。然而,我们不难发现,真正满足中低阶层消费者的房源却寥寥无几。供求不平衡再加之供求结构不配比,实际难以真正解决购房需求。

二、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内涵

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著名的竞争战略理论包含一个重要的学说“价值链理论”,他认为企业盈利的关键在于能否创造买方所需要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的创造具有独占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必须创造出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而又能产生收益的价值,这也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企业的价值链则由企业的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相构成,其中:基本活动涉及企业的生产、营销、运输、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涉及人事财务、计划等。因此,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和三大一般性战略是密切相关的,他运用价值链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企业之间竞争的本质,确立了“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专一化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严格控制成本、管理费用及研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差异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如设计名牌形象,保持技术、性能特点、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等等;“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

三、房地产企业的价值链构成

房地产企业的价值链构成也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可以划分为房屋建造、房产营销、售后服务、后勤支持等四个部分;辅助活动可以划分为人事财务、技术开发、材料采购、组织制度等四个部分。房地产企业之所以较其他企业不同主要归因于其基本活动与其他企业的属性不同。房地产企业基本活动每一项都涵盖很多个内容:房屋建造是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对项目可行性的研究、与厂家的谈判签约、工程的具体施工等;房屋营销是房地产企业获利的重要环节,包括对企业整体形象的包装、对具体项目进行的市场定位、广告策划实施等;售后服务是房地产企业生存延续的保障,包括对交房后的项目设施管理、资产管理等;后勤支持是企业项目运作的基本保障,包括对设备的购置、市场预测分析、投资金融服务、细化投资方案等。房地产企业辅助活动也具有深刻的内涵。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开发商更多地扮演着一个“组织决策者”的角色,包括拆迁、规划、设计、施工、营销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很少是由开发商亲自去做,而是以契约的方式与相关组织约定。或者说,是通过价值链这样一个渠道,把企业的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联系在一起,整合两者的资源优势,形成开发“合力”。利用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人事财务活动和技术开发,利用外部供应商的采购进行原材料采购,与营销商合作进行房屋销售。企业通过价值链将竞争优势发挥出来,在组织、安排、决策之后,将竞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房地产企业为了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必须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通过对价值链的分析,可以将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分为两个方面:

1.自身经营优势。所谓自身经营优势就是从房地产企业内部出发,通过对整个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达到在基本活动中最大潜能的发挥。企业盈利的关键在于能够生产出为自身所独占的价值,而这种价值的创造往往离不开自身经营能力的提高。自身经营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优势。二是土地资源优势。土地资源是房地产企业持续经营的重要物质储备,不论房地产企业拥有如何先进的机制、优秀的人才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没有土地,就没有施展这些优势的舞台。三是产品策划优势。产品策划往往是基于对本身开发能力的一种衡量。成本的核算加上对产品主体概念的设计,在节省成本的同时又能策划出相异于其他企业的项目,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企业的策划优势。四是品牌服务优势。房地产企业的品牌是一种房地产商对消费者的承诺,通过这种承诺,使消费者构建出未来可以获得的商品的基本模型。

2.优势互补能力。一是战略优势互补。战略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决策层。决策层的能力直接决定了战略合作实施的有效性。对战略合作能力的考量不仅需要评价战略意图、战略环境、战略持久性,更要综合考量合作对象的长期发展前景,尤其是是否可以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得到更大的效益。这种能力的基础则是源于决策层的素质,主要是其对风险的把握程度。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宏观经济的变革也会对战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二是资源优势互补。房地产开发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开发前期,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往往需要借助于外界资金的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房地产企业需要找到可靠的合作伙伴来监督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在项目后期,房地产企业需要发动广告商、营销人员、相关部门等多方面力量进行产品的营销,实现效益。可以说,仅凭房地产开发企业难以将房地产开发的系统工程完成,更多的是需要利用他人的优势为企业本身服务。创新是企业赖以发展的源泉,需要长期坚持。可以说,创新是房地产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武器。创新会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它的回报也是难以估量的。一旦成功,会成为一种虚拟的助推器,促使房地产企业形成有自我发展特色的经营模式。创新能力的整合将是房地产企业不断壮大形成自我品牌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迟晓英.价值链研究发展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

(作者单位:余姚市东方房产有限公司 浙江余姚 315412)

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篇8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企业信用

由于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速和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式日益高级化,竞争强度也日趋激烈。所以,当今包括国有企业在内所有中国企业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之一就是,如何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培育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企业文化

第一,企业文化的概述。一般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所有成员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企业生存氛围和企业规范的总和,涉及到了公关宣传、品牌、形象设计、产品、营销、生产、人才、制度、规范、企业战略等诸多方面。企业文化是以公共关系、利益分配、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行政管理和企业战略为参照物,其特点是非功利的、非管理的、非经营的、非制度的和非决策的,指向企业员工的精神状态问题是其主要目标,目的就是要在企业员工的内部对一种活泼和谐、积极健康的精神氛围进行营造和倡导。

我国的企业当今在面临国内同行竞争的同时,也面临着和国外企业,甚至是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因为组织是企业的内涵,所以也能够把企业文化称为“组织文化”。文化对组织的影响和意义十分重要,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态度都在深层次上受着文化修养的影响,故而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精神主宰。

第二,企业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发展。一个企业伦理层面上的东西以及全体员工内在的追求是很难模仿和移植的,而制度可以制定,尖端技术也可以学习或引进,所以,在最终意义上企业文化才具有了第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观念形态,企业信用、企业商誉和企业伦理就应该是其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所以企业必须在企业文化上下工夫,才能够发展壮大,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企业唯有诚信至上,才可以百年不衰”这一真理。

第三,企业文化的分析。从构成企业文化的层和核心层来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企业文化的层就是指企业员工的行为模式。就企业内部的管理而言,以人的能力为主的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的凝聚力、创新力、实施力和向心力等的基础和依靠。如中国“海尔”、美国的思科和IBM公司发展的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结论:在这些企业中,团队精神、企业内部群体的配合与协作以及员工队伍的素质才是企业活力的真正源头,而员工的行为模式只是价值观念和企业理念的外在体现。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企业信用

第一,缺失企业信用所引发的问题。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秩序运行中已经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造成了一种难以治愈的社会创伤,已经导致社会信用水平开始整体下降,正在成为导致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降的顽固急症,在深层次成为我国企业运用和适应WTO新规则的问题。

第二,企业信用对企业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海尔”提出的企业信用理念是“真诚到永远”,将信用的作用和影响发挥到了极至;摩托罗拉公司要求企业的每个员工和经理人要对人永远尊重,保持高尚的操守,以“诚信为本和公正”作为核心理念;上述这些公司提出的理念更注重的是一种诚信对待员工和用户的理念,似乎和自身的商业利润没有什么关联。在他们看来,不管是法律制度、权力、还是金钱,皆不可能给人们提供持续长久的力量源泉。你如果把成功建立在自身员工对权势或金钱的暂时屈从上,就不可能从屈从中得到对企业的长远忠诚和真正的创造力。企业只能从人类几千年来的价值公理中获得持续增长的力量,企业短期的繁荣却能够通过很多方式得到,但不会长久。

因此,作为企业文化内涵中深层理念上的重要因素,信用和诚实早已成为了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第三,建设企业文化和企业信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首先,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信用文化建设为基础,加强法制,建立和健全有权威保护的市场主体,即仲裁、检查、监督机构及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权益的机构,要想有效的对企业的各种“反经济信用行为”进行约束,对损害和欺骗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制裁,就必须严格依法治市,进一步地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

其次,要建立企业的信用评价系统和企业的信用管理系统。国外名企的成功经验表明,对于金融风险发生的防范、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社会信用意识的强化而言,采用系统化的企业信用管理,对企业信用评价和管理系统进行实施,意义重大。

再次,企业要积极的参与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的活动中,从自身开始做起,对走私贩私等违法犯罪活动进行坚持不懈的打击,坚决与逃汇骗汇和骗取出口退税等犯罪活动作斗争,对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活动的联合行动要继续深入的开展。

最后,以构筑企业信用体系为基础,狠抓全社会信用文化的观念建设。要使更多的企业经营者和经理人都充分意识到:企业只要讲信用、讲商誉,就可以带给自身更多的效益,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商机。另外,只要对企业的信用和商誉高度重视,就能够赢取更多客户的支持和信赖。

三、结束语

不断地完善和推进企业信用和文化建设,一定能让我国企业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只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信用文化建设为基础,才能够使良好的道德、信誉和信用等社会文化因素成为调整和界定所有利益相关者和企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而且最后能够形成有效和相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提高以及对法制以外和客观经济规律的企业行为进行制约。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姚仲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与顾客价值分析[J].经济问题,2001(12).

上一篇:养老产业盈利模式范文 下一篇:期货盈利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