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动产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02 17:01:27

企业不动产管理制度

企业不动产管理制度篇1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起源、内涵和本质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在公司制的发展上提出的,其是在16世纪产生的,已经发展了近400年,现代公司制是在19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企业在最初是以家族式企业为主的,在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下,合作伙伴和家人起到了企业的管理作用,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明确,而且逐步实现了社会化的大生产,家族式的管理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规律,市场需要企业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提髙自身的生产效率,并且产品与服务应该更加的专业化,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具有扎实的管理经验,家族式的企业管理不能符合市场的发展。因此,在企业的内部就雇佣了大量的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具有专业的管理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使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种形式是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基础。这种经营的形式是在19世纪50年代兴起的,是由美国的铁路企业率先应用,由于铁路企业具有自身特定的经营模式,在进行铁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大规模的资本,所以企业要运用股份的形式建立,而且铁路建设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这个特点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尤其是在二战以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其产生的背景是在经济髙速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下形成的。其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主体是企业的法人,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是以自然人作为经济活动主体的,拥有企业所有权的是个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负责,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企业的法人是主体,一般企业是股份制的形式,实现大众的筹资方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釆用有限责任制的。

按照上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起源和内涵的分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企业的产权是分明的,产权的分明实现了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企业可以进行自主化的经营,其二,企业的管理制度的制定是科学的,相关的制度非常完整,贯穿在企业的各个环节中。完善的企业制度实现了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互相监督,实现了企业的髙效运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更加的明确。

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重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国有企业的融资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企业在经营中更加有效率,而且企业会获得更多的成果。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符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

我国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着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的情况,而且企业对国家财政的依赖度比较髙,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有待完善的,导致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不髙,企业内部的产权不清晰,导致企业内部的管理混乱,经营效率不髙,经营的成果不佳,对社会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和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最终目标是提髙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形成股份制的形式,通过筹集资金的方式,实现经营权和所有权的独立,而且对公司各个部门的管理更加有效,形成良好的管理结构,这些都可以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所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国有企业产权的分明

在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中,常常会出现政企难分的问题,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比较多,对企业的决策权产生影响。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使企业内部具有独立法人,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权利更加的独立,而且明确的产权制度可以完善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情况,实现社会资金的良性流动,使市场环境更加的公平和透明。

(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以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效率提髙,其可以使公司的内部控制更加的完善,使企业的组织更加清晰。企业的所有者与管理者可以起到相互制约的方式,使公司在经营中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公司的内部控制中,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更加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的财务支出都是制定财务报表进行管理的,使企业资金的流动方向更加的明确,公司战略的制定是按照企业自身发展的情况制定的,更加具有执行性,可以防止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的问题。

三、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国有企业在传统的管理制度下不能顺利发展,而且其会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产权结构问题

国有企业的出资人的职能不健全,在国有企业中,财产是国家的,而且全体社会成员也同样具有。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由五个部门共同担任的,在财政部门,企业的收益和所有权是变更的,在工委实现经营权的选择,在经贸委是对重大的决策进行投资,国家计委主要是对投资进行管理,劳动部对工资的总额进行审批。但是,在不同的出资人的管理中,导致职能的重合问题,导致出资人的工作效率不髙的问题,在产权制度中,国有企业的组织不清晰,不能对经理等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导致国有企业在治理中出现结构混乱的问题。

(二)管理体制的弊端

国有企业的组织制度还是存在不足的,在进行分配上存在着计划经济的因素,由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的干扰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尽管已经建立了自负盈亏的制度,但是在改革方面还是有不完善的地方。而且激励机制不完善,对管理层不能进行约束,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髙。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内部控制不力,甚至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在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中,应该建立相关的配套措施,控制国有资产。

四、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明确国有企业产权归属的主体,确定产权主体权益和职责

在国有企业中,产权的归属权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因此,国有企业应该通过改革的方式确定产权制度,国有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建设中应该确定资产的归属问题,确定好资产归属的主体,而且应该确定产权归属的主体和责任问题,国有企业资产的自由转让和流动问题也应该强化分析,完善法人的产权制度,这类制度应该较为有效的改善国有企业中人的问题,使企业在管理中可以通过激励的方式实现委托人的,实现对管理层的监督。建立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可以实现资产的有序管理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并且是企业的法人可以独立的进行自主经营,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进行管理,这样可以防止政府对企业的干预,防止政府的无限责任。

企业应该通过股份制的方式实现产权的分离,股份制的方式防止了政企难分的问题,国有企业中存在着政府对企业大力干预的问题,股份制可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实现自主发展。在现代企业制度制定中,国有企业应该确定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的法人应该是独立的,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干预。有限责任制度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在企业中产权分明,可以确保有限责任制度的完善。应该强化对所有权的约束,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内部问题比较明显,运用所有权约束的方法,可以通过建立内部管理的方式实现,在企业内部以股东大会作为最髙的执行机构,在企业的内部形成相互制约的结构。

(二)完善国有企业公司的治理结构

在企业中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委托的问题,会产生信息不能对称的问题,人在受到委托后,他们可以釆取的行动并不是按照委托人的要求,导致委托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可以运用相关的激励方法,防止在委托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国有企业的内部应该完善相关的治理结构,要对内部加以激励,对外部强化监督。

内部激励的方式可以釆用薪酬激励的方法,通过对不同部门的人才的考评,通过对员工绩效的分析,相应的进行奖励。不仅仅是在薪资上,在平时应该了解员工的需求,通过与员工的沟通,尽可能的满足员工,使员工在工作中可以获得尊重。外部监督的方式应该实现政企分离的方式,使产权更加的分明,政企分离可以防止国有企业内部经济社会监督的问题,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方式,对企业的财务、组织进行分析,使企业的财务的流动方向更加的明确,使企业的组织形式更加的清晰。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通过制作财务报表的形式,形成各部门相互监督的形式。

五、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企业在发展中需要借助现代企业制度加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基础,其可以解决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面对市场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防止在企业在发展中产权不清的问题,完善了法人的治理结构,防止在企业内部产生各类纠纷。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有企业应该适应市场的竞争,提髙生产效率。

企业不动产管理制度篇2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1.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

(1)广泛性。财务管理始终贯穿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任何一项活动均与财务管理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财务管理具有广泛性。企业的运营需要计算成本、收益,而财务管理制度即发挥了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会计表格中,如资产负债表、利润变、股东权益变动表等。制作财务表格需要充分了解企业各个环节的运作状态,明确各个环节的成本、利润等,才能对相关数据进行客观计算,从而反映公司的运营状况,以便制定未来战略。因此,财务管理的广泛性亦反映了财务管理对企业运营的重要意义。

(2)灵敏性。如上所述,财务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会计表格中,其能灵敏地反映出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且随着企业的发展情况而不断调整,因而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财务报表会及时地反映经营决策的效果,而财务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依据财务报表,向企业的管理者汇报财务情况,可以协助管理者依据当下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具体方案,调整企业的经营活动。

(3)综合性。财务管理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财务报表的数据能综合反映出企业近期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运营情况、盈利与否。资产负债表中的负责、资产,利润表中的收益、利润、成本等价值指标,均能全面、系统的反映出企业财产的结构、变动及周转情况,反映企业人力与物资的消耗。可见,财务管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对于管理者合理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2.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1)机构设置。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作为企业的只能部门之一,主要负责企业资金的统筹、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我国目前中小企业采取财务、会计合二为一的组织形式,实行一体化管理。此种一体化管理形式简单,管理方便,但由于财务管理职能和会计核算职能未能明确区分,导致职能混合、权责不明确,因而此种机构设置可以说是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诟病。

(2)岗位设置。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采取家族式的管理组织形式,导致财务管理的岗位设置产生交叉现象。现实中个别中小企业尚未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机制的一部分,甚至以家庭财务管理代替企业财务管理,混淆了企业财务管理和家庭财务管理的功能,未赋予企业财务管理岗位应有的地位,从而导致中小企业运营战略失效。

(3)管理地位。当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一直未得到企业的重视,忽视其在企业生产运营中的重要作用。企业开展财务活动、处理其与生产、运营等各方面关系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理应重视。然而实践中,有些中小企业片面追求生产经营的盈利亏损情况,并未关注企业财务的管理组织工作,导致企业始终停滞不前,无法获得更高收益。可见,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企业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地位。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不当,财务控制薄弱

(1)存货管理混乱。存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资产,能够促进生产经营的持续性,保证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实践中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疏于存货管理,只注重企业表面的盈利,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很多企业由于疏于管理,导致存货积压,缺少流动资金,破坏企业的正常经营,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2)应收账款过多。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为了实现更大利润而纷纷采用信用销售的营销手段。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大多采取商业信用促销。然而,由于大多企业对于应收账款并未制定严格的条件及相关政策,使得中小企业面临坏账风险,造成巨大损失。

(3)现金管理不规范。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于现金疏于管理,具有较大随意性,导致陷入财务困境。很多中小企业并未制定具体的财务收支计划,而大量购买不动产,致使面临危机时缺少现金支撑,造成企业破产。

2.财务监控系统缺失

中小企业财务监管系统缺失,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企业内部,中小企业缺乏财务监管能力,内部监控措施和监控人员严重缺失,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分工混乱,缺少较强的自我监管能力。以中小企业的资金监管为例,很多中小企业的资金利用率明显偏低,且未能有效控制企业的资金监管,导致企业出现大量坏账、呆账,甚至瓦解企业的资金链,这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死亡。在企业外部,我国的税务机关往往将大型企业作为重点监督对象,忽视对中小企业的监管,且我国尚未出台对中小企业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对中小企业的财务监管不足。此外,很多中小企业存在制作假账等违法行为,而财务监管系统的缺失将助长企业的不良风气,破坏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建立严格的财务监管系统迫在眉睫。

3.财务管理制度混乱

目前,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出现越发混乱的趋势,依然处于简单粗放的管理方式之中。一方面,有些中小企业根本未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财务管理人员缺乏制度约束,无可遵循的制度,极易导致企业出现管理漏洞,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虽然指定了财务管理制度,但管理制度缺乏具体性和可操作性,加之许多中小管理制与财务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关系,导致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实质上并未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此外,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未能真正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缺少权利的约束,超越职权、控制财务管理活动,造成财务管理活动混乱。

4.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文化素质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将会提升企业财务分析的质量,促进企业的发展。然而现实中,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导致企业的财务分析水平低下,财务账面设置与管理亦缺乏科学性,从长远发展来看,过低的文化素质将导致企业的衰败。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培训与开发计划的制定,对于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未进行财务培训与指导,提升人员素质,这也是导致如今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的后天原因之一。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如若不能满足现代胡按企业管理的要求,将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的混乱不堪、为企业的亏损埋下隐患,从而破坏企业的生产运营。

三、完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措施

1.强化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处于成长期,资金规模与人员规模有限,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现金流基本是企业的全部流动资产。因此,中小企业应强化资金管理。对于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管理模式。当前,企业的资金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两种,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及分散模式。所谓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是指企业对于资金进行集中控制和统一支配。此种模式也包括一些负面影响,如减弱企业子公司或分公司的积极性,且此种模式使得子公司或分公司的业务活动与总公司紧密相连,资金活动须依赖总公司的管理,因此极易导致资金无法快速周转,影响子公司或分公司对市场的应变能力。所谓分散式管理模式指赋予分公司或子公司的资金管理权,各自调配资金。此种模式的优点为充分调动了分公司或子公司的积极性,但弊端也显而易见,使得资金分散、使用率低、造成资金沉淀、资金使用成本高等。中小企业大多还处于初创阶段,企业重点强调创新与研发,因此建议中小企业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避免财务风险。

(2)资金管理活动的追踪。有些中小企业目前的报销主要采用人工报销,然而,由于工作量繁杂,报销往往拖沓、影响企业效率。因此建议中小企业引进网上报销系统,采用无纸化管理对资金管理活动进行追踪,并对报销资金规定期限,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报销工作时间予以必要的限制,并规定惩罚措施。

(3)存货与应收账款的管理。中小企业应尽量减少存货积压,避免资金的闲置,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一方面,企业应完善存货的管理,包括采购制度和盘点制度。另一方面,建议采取灵活销售手段,从而降低库存。中小企业应根据市场状况,制定多种销售计划,如降低销售价、赊销等,加速资金回笼。目前,海尔等大型公司相当于达到了零库存的标准,中小企业亦应该以此为目标,减少存货累计,加快现金流动,提升财务管理质量。此外,为了避免应收账款的坏账、呆账,中小企业应随时评定赊销客户的信用,勘察其生产经营情况及盈利情况,定期核对应收账款的数额,严格控制赊账。对于坏账、呆账应再取得确切证据后,进行恰当的财务处理。

2.完善企业的内控机制

如上所述,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监控系统缺失,缺少自我约束机制,因此,中小企业应当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监督与控制,以保证财务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具体而言,中小企业应展开以下几项工作:

(1)企业遵循分权制衡原则,建立监督制约机制。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时,在部门内部应当保证参与人员有两人以上,且相互之前没有血缘、亲缘、地缘等紧密联系。在部门外部应当有其他部门的人员对财务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制约,促进财务活动的公正、客观开展,尽量避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漏洞。

(2)企业应明确内控机制的价值取向。对于生产性的企业来说,其能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为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塑造产品的差异性,唯有如此,才能产生差异性的特质,提升企业的业绩水平。

(3)强化内控制度的人事管理。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面临资金循环的三种职能时,通常会出现管理绩效低下的情形,其主要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及理性的有限性。为了提升财务管理质量,企业应竭力避免主观因素插入财务管理工作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据此,中小企业应当注重财务管理人员的开发与定期培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中在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设计方面,应当针对财务职位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从而调动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4)完善内控效果评价体系。由于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已日益呈现出目标和价值取向的二元性,因而对于内控机制效果的评价亦应采用二元性的标准体系。对于企业目的的测定,可以通过计算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评定,而对于生产质量和产品质量的好坏程度,则可通过运用部门调研和市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得。

3.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实践中并未重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因而无法避免会出现财务危机。为了降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建议中小企业加快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且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严格遵循国家《中小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为中小企业的良好健康发展起到了有益的规范作用。中小企业应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内部资源,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为财务管理提供效率指南。

(2)细化中小企业内部的各项财务管理活动,明确各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权利,强调分工合作与精干高效。

(3)明确财务管理的工作流程,加强企业对财务管理的事前监督、过程监督及事后监督,有效预防财务危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4)树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提升财务管理的质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前提是管理者具有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这就要求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视,明确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地位,积极发挥财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预测、监控、决策、考核和监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

4.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为了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小企业应注重财务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训,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实现从“狭隘的人才观”到“全面的人才观”。对此,中小企业为吸引人才应该创造以下条件:

(1)建立绩效评估体系。中小企业应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配之健全的薪酬制度与升迁制度,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与责任心;

(2)人力资源教育。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应该进行必要的人力资源教育,包括职前培训、继续教育以及入职培训,使财务管理员工接受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强化财务管理知识,提升财务管理的质量;

(3)创造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的管理者应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理念灌输,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及战略目标,令财务管理员工具有实现企业目标的欲望,齐心协力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4)加强成就工资激励。成就工资作为管理学概念中直接薪酬的一种,主要包括股权和红利。中小企业以股权、红利作为奖励,可以令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集体利益统一起来,建立“利益共同体”,使财务管理员工更加有使命感,激发其创造性与积极性;

(5)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人力资源在企业资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中小企业应加大力度,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与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系统。当然,在借鉴国外经验时,应具有一定的创新,从而吸引更多的财务管理人才,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

四、结语

企业不动产管理制度篇3

摘要:企业管理是主要管理中第一位的管理。主要企业管理,就是要打消企业隐患,使企业事故打消在萌芽状态中。企业管理的要害在于预防企业事故的产生。因此,主要应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管理预防体制与企业管理勉励机制,做到企业管理奖罚分明,强化主要企业管理教导工作,确保主要生产经营的企业。

一、主要企业管理处于主要管理的首位

美国钢铁公司生产经营方针的修正,既保障了员工的企业,同时也使质量、产量得到保证,凯里“企业第一”的口号和他的企业措施取得了宏大成功,震动了美国实业界。1912年,美国在芝加哥创立了“全美企业协会”,研究制定了有关企业的法律草案。1917年,英国也在伦敦成了企业协会。从此,“企业第一”的口号为许多国家的主要和管理部门所吸收。由此可见,主要企业生产是主要生存与发展之道。

二、主要企业管理及其内容

我国理论界也从理论上充分论证了企业生产在主要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强调企业生产在主要管理中第一的地位,并把主要企业生产称之为“第一管理”。祁有红、祁有金在其所著的《第一管理:主要企业生产的无上法则》一书中,把企业生产放在主要管理中第一的地位,并以范例案例充分辨明企业生产在主要管理中的重要地位:1906年,美国钢铁公司生产事故迭发,亏损严重,濒Il缶破产。公司董事长B.H.凯理在多方查找原因的过程中,对传统的生产经营方针“产量第一、质量第二、企业第三”产生质疑。经过全面盘算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丧失、间接经济丧失,还有事故影响产品德量带来的经济丧失,凯理得出了结论:是事故拖垮了主要。凯理力排众议,不顾股东的反对,把公司的生产经营方针来了个“本末倒置”,变成了“企业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老凯理首先在下属单位伊利诺伊制钢厂做试点,本来打算是不惜投入抓企业的,不曾想事故少了后,质量高了,产量上去了,成本反而下来了。然后,全面推广。“企业第一”公理立见奇效,美国钢铁公司由此走出了困境。

2.加强主要守卫队伍建设。主要守卫工作不只是主要领导的事,也是每一个主要员工的事。要全面发动群众群防群治,做好主要企业守卫工作。要抓好三支队伍,即治保会、值班警卫人员和守卫干部的建设,确保主要财产的企业。

三、主要企业管理的重要安全生产

主要企业管理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它既包含摆在主要企业管理第一位的企业生产,也包含主要企业管理中的经营企业、信息企业、人力资源企业等。生产企业。重要包含设备企业、环境企业、生产建设企业等。员工生命企业。重要包含员工生产过程企业、职业健康企业、员工必备的自我掩护能力等。经营企业。重要包含营业企业、资源供给企业、财务企业、资金企业、财产企业等。(4)信息企业。重要包含网络财务信息企业、电子商务信息企业、主要商业信息企业等。人力资源企业。重要包含普通员工的频繁跳槽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常离职等。

建章立制,把企业管理列入主要日常管理之中。建立主要企业管理组织,层层分解责任,做到横要到边,竖要到底,人人讲企业,事事讲企业。建立主要企业文化,做到人人具有企业意识,人人对主要企业负责,把各种企业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建立定期企业制度检查,履行专人负责,落实企业责任制,切实做到企业生产、企业经营。

就主要信息企业来讲,重要是做好反失密的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时一条信息会关系到主要的命运,涉及数百万元的得失。主要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有权拥有和掩护自己的经济信息。这些信息包含财务状态、客户关系、组织人事、发展战略、技巧工艺、营销策略等方方面面,又称主要商业机密。

就经营企业中的财务企业与资金企业来说,主要企业管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反贪污受贿。贪污是主要内有关人员用非法手段私吞公款的行动。受贿是其出卖主要利益以换取客户私下授予利益的行动。

以“企业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建立主要企业管理体制。重要包含主要企业管理领导责任制,主要企业生产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主要企业生产规范化制度,主要生产设备企业、环境企业等管理制度,主要经营企业管理制度,主要信息企业管理制度,主要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制度等。

搞好主要企业管理,需要主要甚至全社会配合,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主要企业管理法律法规,采用必要的企业管理措施。下面仅从主要的角度来谈主要企业管理的重要安全生产。

贪污受贿者往往手中控制着很大权利,又擅长钻规章制度的漏洞,因此很容易回避监督,犯法痕迹掩盖得比较周密。贪污受贿金额往往数以万计,主要常会因此遭遇宏大丧失。所以,白领犯法是最隐蔽最危险的主要企业事故。反诱骗。诱骗是在正常交易中由于客户的诱骗行动使主要遭遇丧失。主要最常遇到的是金融诱骗,诱骗者的目标在于直接骗取钱财。在实际管理运动中,主要还会遇到客户供给原材料或设备以次充好,购置主要产品者虚报损坏索赔等各种诱骗行动。

(一)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体制

就主要财产企业来讲,主要要做好以下工作。

反偷盗。主要常遭遇被偷盗造成的丧失。不法之徒偷盗主要财物,从现金、贵重物品到产品、设备配件、原材料,几乎无所不及。行窃者既有主要外部人员,也有防不胜防的“家贼”。近几年还有主要内外互相勾结的有组织犯法涌现,甚至产生哄抢主要财产的事件。因此,采用有效的反偷盗措施已成为许多主要的当务之急。(2)反损坏。损坏是故意损毁主要设施的行动。损坏者有恶意动机,使主要受损却不必定使行动人受益是其独有的特点,损坏者常常是主要内部人员。在主要改革不可避免地触及某些人的切身利益和主要内部收入拉开差距的情况下,加上某些管理人员简略粗暴的工作方法,容易引起不满,激化抵触,个别主要内部开端涌现损坏运动的苗头。主要管理者应及早进步反损坏意识,采用有效的戒备措施。(3)反侵害。侵害是主要外部人员对主要施加的侵害行动。主要受侵害的领域很宽,可以是主要的有形资产,也可以是主要的名誉等无形资产,还可能是主要员工人身企业。侵害人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社会组织或法人。国有煤矿受处所、个体采煤户的侵害是范例的主要受侵害事件。所以,反侵害对主要企业管理至为重要。

履行企业道德目标管理。履行企业道德目标管理就是要把主要企业生产中的道德规范建设有机地融入主要目标管理之中,做到与生产工作同步请求,与企业工作同步管理,与经济成果同步考核。

企业生产是主要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对于主要来说,主要企业管理远不止企业生产这一方面内容。主要企业管理既牵涉到主要员工的人身企业问题,又牵涉到主要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因此,对于主要企业管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懂得。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主要平时讲企业管理,多半是指生产方面的企业管理,即企业生产。所谓主要企业管理是指“以国家的法律、规定和技巧标准为根据,采用各种手段,对主要生产的企业状态,实行有效制约的一切运动。”狭义的企业管理,包含物的企业状态与人的企业行动。从物的企业状态上讲,重要是指机器、设备、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即使涌现人为操作失误也不会产生企业事故的企业状态。从人的企业行动来讲,重要是指从业人员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打消事故风险,和物的企业状态一起构成“人一机”系统的企业。从广义的角度来懂得,主要企业管理就是指涉及到主要企业的一切方面,即主要企业的系统管理。“广义的主要企业管理包含主要生产过程的企业,以降低由于事故造成的企业成本;还包含主要自身的企业,重要是指主要资源供给的企业、主要经营的企业。”

(二)建立主要企业管理的勉励机制和长效机制

任何一个主要,特别是生产施工主要,都必须把企业管理放在主要管理的首位。这是由企业管理的本质决定的。企业管理不仅仅关系到主要员工的人身企业问题,同时也关系到主要本身的长远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就特别器重企业管理中的企业生产问题。1952年,在劳动部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批示:“在实行增产节俭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企业、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如果只注意前一方面,忘记或稍加疏忽后一方面,那是毛病的。”国家有关部门也请求劳动掩护工作在贯彻“企业生产”方针时,主要各级领导把关心生产与关心人统一起来,以“管生产必须管企业”为企业管理原则。后来,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提出了“企业为了生产,生产必须企业”的口号。1957年,同志在中缅通航一周年的总结报告上批示:“保证企业第一,改良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1959年,同志在视察井陉煤矿时提出:“在煤矿,企业生产是重要的,生产和企业产生抵触时,生产要屈服企业”。这就形成了同志“企业第一”的企业管理思想。从此,我国的企业生产方针就演变为“企业第一,预防为主”。到了新世纪,党和国家更是特别器重企业生产问题。在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领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方案的建议》中,明确请求保持企业发展,并提出了“保持企业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企业生产方针,特别强调要切实抓好煤矿等高危行业的企业生产。很显然,党和国家请求我国的生产主要必须把企业管理放在主要管理中第一的重要地位。

(三)强化主要企业管理教导系统

加强劳动掩护、改良劳动条件,掩护职工的切身利益,确保国家和国民生命财产的企业,增进主要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动掩护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要加强员工政治思想工作,教导员工遵章守纪,尊重科学,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坚决禁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加大投入,切实改良劳动条件,保障职工在生产劳动中的企业卫生和健康。加强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掩护的管理监督。

建立健全企业道德规范。企业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衡量职工企业道德的一把尺子。主要必须从完善各项企业规章制度人手,建立健全岗位责任企业道德、主要企业生产决策道德等行之有效的道德规范,推动主要企业道德建设逐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主要企业管理长效机制,是当前主要企业管理的一件大事。一是要创新企业理念。必须建立企业生产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第一的理念。企业生产需要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恒久保持。二是要加强企业技巧创新。企业技巧创新就是在现有利用技巧的基础上,始终不断地在现代技巧领域增大智力和资金投入,通过开发新技巧、投入新设备以及运用先进科学的管控手段,实现最为企业、经济、快捷的生产过程,保证人、设备、系统始终处于企业状态。三是要创新监管手段。要通过组织企业监管人员学习培训,强化源头管理;要充分施展企业生产领导小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综合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使主要党政工青都来关注、参与和监督企业生产过程。四是要创新监督方法。积极摸索新形势下企业监督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强化对企业生产工作的监督。要以企业保障系统和企业监督系统为基础,建立职责明确、相互和谐、高度统一的科学系统。要大力推广利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建立持续改良与创新的机制。

企业生产工作必须贯彻“企业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履行经理(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各级领导要保持管生产必须管企业的原则,生产要屈服企业的需要,实现企业生产和文明生产。

企业道德运行机制就是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教导的、道德的、行政的综合手段,对主要职工的企业道德行动进行领导、规范、束缚和监督。

据统计,近几年全国产生的生产企业事故,90%以上是由于人的不企业行动造成的,80%以上产生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小主要;每年职业伤害、职业病新发病例和逝世亡人员中,大多数是农民工。究其原因重要是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和专业技巧较低,往往都只能在矿山、建筑等劳动强度较大、危险性较高的行业从事工作,本来危险系数就较高,加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企业意识淡薄,自我防护能力较差,致使企业事故频发。

(四)建立企业道德运行机制

目前多数主要在企业管理方面缺乏勉励机制,突出表现是企业奖吃大锅饭,或有罚无奖。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预防,而不是事后处理。有罚无奖,常常使受罚人只认倒霉不认错,其他人袖手旁观,感到事不关己。因此,企业管理的勉励机制应当克服上述两项毛病,重奖预防事故的有功人员,通过精力勉励和物质嘉奖,使有功者成为主要好汉,成为宽大职工学习的榜样。企业生产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嘉奖,对违背企业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给予严正处理,触及刑律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要采用一切可能的措施,全面加强企业管理、企业技巧和企业教导工作,防止企业事故的产生。尤其在主要每年的各项先进评比运动中,要履行企业生产一票否决,突出企业生产嘉奖优先,嘉奖额度也应体现优先,促使员工自觉养成企业行动的习惯。

企业不动产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生产调度管理;动态化控制;提升措施

1 生产调度管理

航天企业各个生产环节复杂性强,并且各环节之间的连续性强,性能要求很高,同时要求故障率很小,如果某一环节中的某些措施没有得到实现,往往会蔓延到整个生产系统的运行过程而产生难以挽回的事故,所以生产调度管理就显得极其重要。要进行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动态控制,就必须首先了解航天企业中的生产调度管理概念,一般而言,企业生产调度管理是针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协调的工作,通过对各环节进行及时调度管理可以促进企业项目实现科学化管理,所以生产调度管理是保障企业效益的主要手段之一。也就是说航天企业生产调度管理是按照企业生产预定计划,对企业生产实施过程进行管理调度,并通过管理及时掌握生产过程的动态变化,进而进行集中控制、协调和平衡生产过程中的偏差,最终实现航天企业生产预定的目标。因而生产调度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有效的调度管理工作制度,掌握一套快速识别影响生产调度工作的方法,及时作出准确判断,快速处理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快速应对突况,不断完善航天企业生产调度管理工作。另外,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不断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企业生产调度管理必须完善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对生产调度过程的动态化管理可以提高航天企业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不断加强生产调度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航天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进度,分析各种生产要素的影响,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确保整个生产环节高效运转。

2 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动态控制过程存在的问题

生产调度管理是生产管理的中心环节,生产调度管理涉及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过程管理,航天企业的生产调度管理范围不仅涉及技术、机械设备、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还关系到航天企业计划、综合管理等方面内容,对航天企业生产调度管理过程中采取动态化管理,可以及时纠正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及时控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和困难。生产调度管理系统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强大的航天企业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企业生产的专业化管理,通过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对企业组织生产计划进行管理和督促,进而可以促进生产计划实得到良好实现。航天企业在生产调度管理过程中,采取动态控制可以有效促进对生产过程的管理,但同时也存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而严重影响了航天企业的生产调度动态化管理进程。

2.1 调度管理过程中信息不能共享

在航天企业生产调度动态化管理过程中,虽然采取了各类控制技术,但是信息共享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航天生产调度信息只能被有限调度部门甚至个人所掌握,调度管理信息共享程度低,同时对调度过程信息缺乏科学管理,在调度管理过程中往往出现信息重复记录的状况,影响了整体的生产调度管理的工作效率。另外,在生产调度管理动态控制过程中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信息统计机制加剧了信息共享程度,使得调度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反馈,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生产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和有效被处理,不利于整个航天生产过程的科学决策分析,也严重阻碍了航空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进而对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2.2 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是科学管理和企业决策的基础

在生产调度管理动态化控制过程中,生产调度信息传递滞后、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因为信息失真而造成生产过程延误和决策失误,比如会影响到图纸设计、工艺设计以及材料采购和规划,延长了生产周期,一则容易导致决策者的错误,二则不能反映工程进度而降低项目的透明度。同时由于在生产计划管理过程中不能很好掌握具体生产过程,会导致任务分配不平等的现象,而影响整个生产安排及进度,并且对生产调度动态控制管理数据缺乏日常信息处理和分析,同时也忽略了生产现场管理,降低劳动生产效率。

3 加强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动态控制的措施

随着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航空企业生产过程的调度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航空企业生产过程要求严格,技术含量相对较高,所以其相应的生产调度管理过程在实施动态化管理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对生产调度管理过程的动态化管理。

3.1 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协调机制

加强航天企业生产调度工作是航天企业正常生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加强对安全生产调度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反馈以及建立相应的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有效发挥调度管理信息平台的作用,及时,准确,确保整个生产过程安全和高效,并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动态管理可以为航天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和决策依据,促进更好的进行企业决策,同时在进行航天企业生产调度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动态控制,生产调度人员要保持信息畅通,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

3.2 加强各环节的沟通协调

为了便于航天企业在生产调度过程中更好的进行动态化控制,需要切实加强航天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促进生产各生产的协调畅通,进行加强对整个生产过程的调度管理、控制和修正,以保证生产持续、稳定和高效。根据航天企业的生产计划进行组织生产,确保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动态化控制实现安全高效,所以在生产调度过程中加强各部门和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及时消除生产隐患,以保证生产经营管理计划的实施。

3.3 实现动态控制化管理

生产调度过程不仅与生产计划有关,同时也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生产调度过程进行动态管理,需要及时准确的记录动态变化过程,进而可以企业决策层和各部门提供真实数据,便于进行生产控制和调整,对保证生产过程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实施动态化管理需要不断收集生产过程中动态变化和相关数据,同时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动态控制需要从实际生产工作出发,与各环节之间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准确掌握生产条件的变化,才能加强各生产部门的指挥和协调,建立起有效的生产调度管理动态控制系统。

4 结论

生产调度管理系统是航天企业实现动态控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也是实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目标。生产管理调度系统动态控制的具体实施,反映了航天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进程,这一过程对航天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同时加强对生产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生产调度管理系统化、科学化,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促进生产信息更快速、准确的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便于及时进程动态化管理,因此需要不断开发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以促进生产系统目标的实现,提高航天企业生产调度动态控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勤国.调度管理之我见[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09):240-241.

[2]傅银凤.数据信息化时代企业生产调度管理与对策[J].科技创业家,2013(19):213,217.

企业不动产管理制度篇5

三年行动专题实施方案

 

为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根据《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督促企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完善并落实“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措施和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形成以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责任为重点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体系、以建立企业技术和管理团队为重点的规范化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以引入专业化支撑机构为重点的企业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思想认识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安全管理由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加强管理转变,安全风险管控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企业自主开展转变,隐患排查治理由部门行政执法为主向企业日常自查自纠转变,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有效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从业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现企业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我省新时代追赶超越提供坚强保证。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1.建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省安委会《关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指导意见》(陕安委〔2017〕12号),建立完善从主要负责人到一线岗位员工的覆盖所有管理和操作岗位的全员全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一岗一清单”的责任清单式管理。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全过程责任追溯制度,加强自我约束,持续改进安全生产工作。到2021年底前,各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均应完成“一岗一清单”制定工作。

2.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严格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等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做到安全责任、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应急救援“五到位”。每季度至少组织召开1次会议,研究、分析、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督导检查,在安全生产关键时间节点要在岗在位、盯守现场,确保安全。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要依法依规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并实施相应的经济处罚。

3.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推动落实第一副职分管安全生产制度和领导班子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严格落实以师带徒制度,确保新招员工安全作业。以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等为重点,采取现场询问、随机考试等方式,检查个人岗位安全知识掌握情况,凡不合格者要组织重新培训和考试,直至调整工作岗位。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重点岗位、班组和一线从业人员要严格履行自身安全生产职责,严格遵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建立“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

(二)健全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团队。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依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全力支持安全管理机构工作;要建立安全技术团队,发挥技术对安全生产的支撑作用,保证企业技术负责人行使技术决策权和指挥权。建立完善相应的奖惩制度、评价体系和晋升管理体系,保持队伍稳定、结构合理、专业齐全、更替有序。小微企业要配备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技术人员。2021年底前,各重点行业领域大中型企业通过自身培养和市场化机制全部建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

2.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委员会制度。企业要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实际的安全生产委员会,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安委会主任。安委会成员由企业分管负责人和有关职能部门、重要分支机构负责人组成。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制度,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鼓励大中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在2020年底前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

3.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企业要建立以落实岗位安全责任为主线,以杜绝岗位安全责任事故为目标的全员全岗位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办法,实施“零死亡”目标管理,加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在员工绩效、晋级、评先评优等考核评比中的比重,实行生产安全事故“一票否决”。

4.强化安全投入。企业要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并纳入企业年度安全费用计划。严格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使用、审计等制度,确保足额提取、使用到位。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安全费用要严格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进行财务管理。要及时更新应用先进适用安全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设施,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加强从业人员劳动保护,配齐并督促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品。

5.强化安全教育培训。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措施,未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和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强化对高危行业企业上岗的临时工、合同工、劳务工、劳务派遣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及时完善三级教育培训计划,按规定如实记录教育培训情况。利用中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支持政策,加强企业安全人才培养。2022年底前,省属以上重点行业领域企业要通过自建或委托方式建设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实现重点岗位人员“变招工为招生”。

6.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制度。企业要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和评定标准,自主创建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的安全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持续改进和达标晋级。要以“精、严、细、实”为标准,从工艺流程、现场管理、岗位操作、设备运行和人的安全行为等方面进行规范,制定科学、严谨、细致、精准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大力推广“手指口述”、“岗位双述”等安全示范岗。2022年底前,高危行业及规模以上企业均应完成标准化自评工作。

(三)健全完善企业安全风险防控机制

1.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制度。企业要科学制定安全风险辨识程序和方法,定期组织专业力量和全体员工全方位、全过程辨识安全风险,形成岗位危险源辨识及安全风险点清单,并持续更新完善。在此基础上,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点进行分析评估,建立企业重大危险源及安全风险清单,绘制企业“红、橙、黄、蓝”安全风险四色图。2021年底前,各类企业要绘制完成企业安全风险四色图。未建立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制度的企业不得确定为安全标准化达标企业,不得评选为安全生产先进企业。

2.建立安全风险管控制度。企业要对安全风险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风险管控责任清单和风险管控措施清单,从组织、制度、技术、应急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等重点环节,高度关注运营状况和危险源变化后的风险状况,动态评估、调整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2021年底前,各类企业要建立起完善的安全风险管控制度。

3.建立安全风险警示报告制度。企业要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明确安全风险的基本情况和防范、应急措施。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风险报告制度,定期向监管部门报送安全风险清单和管控工作情况,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2021年底前,各类企业要制定完成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

(四)健全完善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1.加强安全隐患排查。企业要建立事故隐患排查、登记评估、销号报告制度,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制定奖励措施,建立与政府部门互联互通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并及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企业职代会“双报告”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建立隐患举报奖励制度,鼓励职工发现和举报事故隐患,推动全员参与自主排查隐患。2020年底前,各类企业要制定完成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2.严格落实治理措施。企业要严格对照行业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对重大隐患落实“一隐患一方案”,做到整改治理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实施闭环管理,并及时向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报告。一般隐患要及时发现立即整改。2021年底前,各市(区)和各类企业要建立完善互联互通的隐患排查治理“一张网”信息化管理系统,做到自查自改自报,实现动态分析、全过程记录管理和评价。2022年底前,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全面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五)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社会治理

1.建立完善企业安全承诺制度。各企业要严格落实《陕西省企业安全生产承诺制度(试行)》(陕应急〔2019〕190号),建立并落实内部的安全生产承诺制度,明确各个层级、各类人员的安全承诺事项,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承诺履行情况监督检查,确保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2020年6月底前,中省属企业及规模以上企业全面落实;2022年6月底前,中小企业全面推行。各市(区)、省级各有关部门对直接组织签订承诺书的单位年度检查要达到100%,对下一级组织签订承诺书的单位抽查不低于10%。

2.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诚信制度。各市(区)、省级各有关部门要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制度,对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或一个年度内累计发生责任事故死亡3人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存在以隐蔽、欺骗或阻碍等方式逃避、对抗安全生产监管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产生重大安全隐患的,违规更改工艺流程、破坏监测监控设施的,隐瞒不报、谎报、迟报事故等主观故意行为的单位及主要责任人,依法依规将其纳入“信用陕西”平台,加强失信联合惩戒。2021年底前,制定出台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制度。

3.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各市(区)、省级各有关部门要筛选一批专业化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支持做大做强,为企业提供高水平安全技术和管理服务,同时加强监督管理。2021年6月底前制定出台技术服务机构评价结果公开和第三方评估制度,确保规范运作,切实为企业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4.充分发挥安责险参与风险评估和事故预防功能。推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属冶炼、渔业生产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严格落实《陕西省高危行业强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实施方案》(陕应急〔2019〕300号),依法依规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并覆盖全体从业人员并包含劳务派遣人员。鼓励其他行业领域企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2021年底前各市(区)应急管理部门全部建立安责险信息化管理平台,2022年底前对所有承保安责险的保险机构开展预防技术服务情况实现在线监测,并制定实施第三方评估公示制度。

三、时间安排

从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5月)。按照统一工作部署,各市(区)、省安委会各专业委员会、省级各有关部门和中省属企业要采取适当方式动员部署,广泛宣传,全面启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

(二)组织实施(2020年6月至12月)。各市(区)、省安委会各专业委员会、省级各有关部门和中省属企业要对照本方案重点任务,认真梳理分析企业层面目前存在的安全生产责任链条、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和重点工作任务台账,明确任务分工、工作措施、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加强指导督促,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重点推动(2021年)。各市(区)、省安委会各专业委员会、省级各有关部门和中省属企业要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持续深入、务求实效的要求,紧盯安全责任落实、安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教育培训等重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巩固提升(2022年)。各市(区)、省安委会各专业委员会、省级各有关部门和中省属企业要组织开展“回头看”,总结一批行之有效的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建立完善长效机制。要总结形成本专题年度工作报告和三年行动报告并报省安委会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将本实施方案与我省五项攻坚行动和相关行业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各市(区)、省安委会各专业委员会要成立工作专班,抓好组织实施和督促落实。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重大问题、亲自协调重点环节、亲自督办重要任务。要督促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有效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提升企业自主管理安全生产能力水平。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务求取得实效。

(二)强化制度保障。要建立工作调度、会商研判、工作报告、监督检查、挂牌督办等工作制度,统筹推进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要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自主管理安全生产的主动性、自觉性。各市(区)和企业要积极探索,创新建立各具特色、扎实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对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年行动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鼓励;对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期间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要依法依规依纪从严从重追责问责。

(三)严格监管执法。三年行动期间,全省每年开展1次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执法行动。各市(区)要把企业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情况、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情况和开展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加大日常执法检查力度。对未按规定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未按规定报告风险和隐患,未建立实施企业安全承诺制度,开展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到位的企业,要依法进行查处。各市(区)要建立与企业联网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估,加强线上线下监管。要坚持寓执法于服务之中,既要严格执法检查,又要避免简单化、“一刀切”,对重点企业有关部门要组织专家开展精准指导服务。

(四)注重典型引路。各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强化分类指导推动,鼓励相关企业先行先试,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大力推动企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省安委会各专业委员会要在不同层面选取2-3家企业开展责任清单式管理试点;要梳理一批典型成果,在全省推广、供各地学习借鉴。

企业不动产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制度创新 国有产权 管理

所谓国有资产,主要指的是国家作为投资者以各种形式的投资而依法拥有的资产,是国有资产不断增长的源泉和基础。近几年来,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也成为了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执行中发现的问题,产权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及时对其进行改革与完善。

一、目前企业国有产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有资产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地位的不断上升,企业国有产权管理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其相关的规章制度,虽然这些制度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企业国有产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部分企业领导层重视程度不够

在企业国有产权管理中,国有产权登记是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但是此项工作在企业的日常业务中并不能充分将其作用体现在表面上,从而导致部分企业领导层并没有将此项工作重视起来,不仅没有将此项工作列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而且企业也没有设立与其相应的专业部门。因此,在目前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工作的登记环节中,经常会出来产权登记未办或缓办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1.2产权管理的制度缺乏科学和创新性

就我国目前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企业的基本信息、实收资本、出资人及其持股比例和变动情况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要求,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单纯依靠这几个方面进行管理是不够的,无法满足管理的根本需要。与此同时,由于资产的融资渠道多、来源较为复杂,因此在管理上也相对来说较为分散。目前,各个环节之前缺乏有效的协调,导致产权管理的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

1.3企业的产权登记与工商登记相脱

企业的产权登记与工商登记相脱也是目前企业国有产权管理方面存在的一项重要问题。一般来说,当一个企业在新设和变更的时候,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需要对企业的产权登记材料予以确认,确认无误后,才可以批准企业的新设和变更等行为。但是,目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却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正是由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产权登记没有严格要求,从而导致企业对该方面也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经常造成企业登记与产权登记各种信息不相符的现象发生。

二、加强企业国有产权管理的对策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加强企业国有产权的管理,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企业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其解决,以此来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施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上文提到,企业国有资产的融资渠道多、来源较为复杂、管理也较为分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实现对国有产权的有效管理,就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首先,要根据企业产权管理的实际情况,成立产权管理工作领导机构,将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安排特定的负责人,这样不仅能够促进企业产权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企业的产权管理不重不漏,不留死角目标的实现。

2.2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优化与完善

我们都知道,一套健全完善的制度对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工作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制度,那么产权管理则无从谈起。因此,企业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并随时根据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制度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以健全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制度。除此之外,还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些与国有产权管理制度相配套的辅助制度,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创新工作的力度,注重制度建设。

2.3推行产权登记和法人登记联动机制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脚步的不断加快,传统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工作中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企业如果想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确保国有资产流转到哪里,产权登记工作延伸到哪里,企业可以采取将产权登记与法人登记两项工作进行衔接的措施,对企业以国有资产投资设立企业、企业产权占有、变动及注销登记和企业工商注册、变更及注销登记建立联动机制,保证产权登记和法人登记互相支持,紧密配合,以便为企业改革、产权转让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2.4建立母子公司管控体制

虽然建立一套健全的管理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管理效能和质量,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对产权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国有产权管理工作在体制上和机制上仍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母子公司管控体制,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层层履行出资人职责,同时减少管理层级,优化资本结构。只有将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母子公司管控体制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够为推动产权管理工作走上规范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企业所实施的国有产权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从根本上加强企业国有产权的管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就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模式,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实现企业国有产权管理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齐宝华.从制度创新方面加强企业国有产权管理[J].《华章》.2011(18)

[2]张超.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

[3]张美玲.论我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D].《安徽大学》.2006

[4]张广第.股份制与三个“两权分离”――谈理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权管理[J].《财经问题研究》.1994(11)

作者简介:

企业不动产管理制度篇7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6-0132-01

一、房地产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首先,房地产企业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其自身管理水平进行衡量。房地产企业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方针指引,结合行业实际确定自身的企业管理模式,要确保企业管理过程中能够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要通过对企业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并进行必要的改革,建立起一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其次,房地产企业要实行科学管理,就要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要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几个方面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房地产企业要全面进行理解和贯彻。房地产企业要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就必须成为注重经济效益、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要努力成为对市场需求信号和国家调控政策反应灵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成为具有活力的市场竞争者和风险承担者。房地产企业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要求的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体制,形成一套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经营机制。

在当前建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涌现出大批通过加强管理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先进企业,这些先进企业的做法,均不同程度地回答了改革各阶段如何搞好国有企业的许多问题,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但是,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这些企业的经验是不能照搬的。房地产企业中,唯有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加上正确的决策方可支持企业管理良性发展。首先,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要全面清理账户、合同,运用法律手段解除本企业不应承担的债务和不合法的合同,尽可能挽回损失;其次,要避免以往管理上的漏洞重复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严格制定房地产企业行政、财务、考勤、奖励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一切严格按规章制度办理。以人为本,合理调配人力资源,极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努力做到人尽其责、才尽其用。巩固和扩大已有的筹资渠道,探索新的筹资办法。努力盘活资产存量、资金增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只有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学习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好经验、好做法。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和解决企业管理改革各环节遇到的瓶颈问题。再次,房地产企业要实行科学管理,必须探索和创新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无论是激励制度还是管理制度,都要围绕“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开展,最重要的是企业员工有了积极性以后,如何以“以人为本”科学的管理体系使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变为更多的财富,进而制定全面的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体系,包括如何制定企业财务管理、投资管理、项目管理等体系。

二、房地产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管理体系的重点和关键

房地产企业的成功管控关键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综合运用适合企业的管理工具解决管控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从人才的胜任力、驱动力和协同力三方面考虑管控问题。胜任力解决的是单兵作战能力问题,驱动力解决的是单兵作战意愿问题,协同力解决的是从个人能力上升为组织能力的问题。

首先,建立一支胜任的人才队伍。这就要求企业在人员招聘中把好门槛标准并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员工的单兵作战能力。比如龙湖的经验是为每个岗位建立能力素质模型,对岗位人员所需能力素质进行行为层面的系统描述,并以此为基础设计结构化的招聘工具。目前,这种基于能力素质模型进行结构化招聘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大中型房地产企业所采用。招聘环节重点关注的是个性、态度和价值观等难以通过培训改变的深层次因素,而对易于培养且需要持续提升的专业技能,则应通过企业自身或外包的培训体系加以解决。

其次,为员工提供持续的驱动力。驱动力推动员工能力转化为企业业绩,提供驱动力的关键在于建立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捆绑起来。岗位提升、薪酬改善和股权激励就是驱动员工的“三件法宝”,绩效管理

任职资格管理是判断驱动的“两大标准”。最常见的做法是把绩效管理作为加薪升职的依据,但其中潜在的风险在于绩效管理如不能做到公平、公正,以绩效成绩作为加薪升职的标准会导致员工积极性不升反降,这时,任职资格管理可以弥补绩效管理的先天不足。通过在能力、成果等多方面进行定期判断,可以提出绩效成绩所受的外力影响进行横向比较。

第三,将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高效的管控结构、流程体系和知识管理体系是提升协同力的必要条件。最高境界的集团管控模式应该围绕人才进行。总部的职责是管好人才标准和用人机制,找到合适的员工并将其安置到合适的位置,建立有利于员工发挥最大效能的企业文化体系。子公司的职责是为人才建立发挥能力的舞台,让员工管理并拥有流程,将知识和经验固化在高效的知识平台上。

三、房地产企业以人为本管理体系的愿景

未来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不单单是依靠施工工艺和技术的领先,而是要通过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其企业发展和战略提供支持。当前,我国多数房地产企业自身规模仍旧较小、员工素质有待提升,很多房地产企业尚不能够通过实现依靠自身人力资源优势来优化配置企业的其他资源。现代经济的竞争将是人力资源核心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企业管理的个性化水平,尊重员工的自由意志和个人价值的问题只能依靠一套完备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来解决。目前国内房地产行业与人才流动性大的问题凸显,成为制约企业长期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行业内招聘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招到符合标准的人才也成为了一个老大难问题,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一方面企业注重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最大限度地激励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房地产企业才能建立起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真正实行人本管理的经营哲学,那么房地产企业就能够在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格局中立足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权克.房地产开发企业追求绩效管理的探寻之路[j].中国标准导报,2012,(8):21-23.

[2] 夏雨.以芜湖为例——房地产的健康发展之政府定位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企业不动产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 机械制造 成本控制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械制造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价格竞争已经成了其主要的竞争模式。一方面,机械制造企业要降低价格以保持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其又要通过降低成本以保持一定的利润水平;这些都对机械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控中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决策层的成本管控意识不强

在企业管理中,一些企业的决策层往往只关注财务报表中的收入、利润项目而忽视了成本管控;管理者虽然有成本管理的思想意识,但在管理过程中却无法形成统筹的战略思想。另外,目前绝大多数的机械制造企业虽然都有成本管理制度,但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这些制度并没有执行或者执行的效率很低。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这些制度往往并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无法落到实处。第二,这些制度后往往只停留在面上,并没有向基层员工进行传达和培训;企业员工对成本管理过程处于不参与、不了解、不积极的状态;决策层成本管理意识的滞后是阻碍成本管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严重问题。

(二)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方法单一

当前,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方法还是以单纯地降低人工成本和材料采购成本为主,即通过裁员或降薪来降低企业的工资总额,通过与供应商的谈判来压低材料的采购价格。这种单纯性的成本转嫁措施在短期内为企业节约成本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它的弊端也非常明显。首先,成本下降空间十分有限且没有持续性;其次,这种方法很容易对员工、供应商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伤害,极易造成员工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降低,供应商以次充好、降低材料质量的情况,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机械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控制应积极地拓展控制渠道和控制方法,如采用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提供人工效率,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废品率等。

(三)成本管控范围和参与者存在局限性

机械制造业企业一个完整的产品周期包括研发、生产、销售和日常管理,因此成本管理应该贯穿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整个过程中。但是,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范围十分局限,其往往只对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而忽视了其它环节的成本管控,使得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控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另外,机械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与人息息相关的,涉及企业的全体人员,而不局限于某一环节或某一部门。然而,目前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比较简单粗略,并未进行细化、分解,因此也不能具体落实到相应的责任部门和个人。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员工对成本控制的误解,其片面地认为成本管理只是企业管理层的职能,而与企业的基层员工无关;因此形成了控制成本只停留在纸面上而无法真正地落实到实处的局面。

(四)成本管理工具落后,信息传递不通畅

随着机械制造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人工、手工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因此,各个企业都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

第一,企业内各部门各自为政,数据信息传递不通畅。很多机械制造企业为信息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由于其各个部门都是按照各自的职能要求进行规划建设,未能进行全面的综合考虑,如研发、生产、财务都有各自独立的信息化体系,导致信息数据无法直接流通、共享,仍然需要人工进行转化,这大大地降低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

第二,机械制造企业在信息化的立项、筹备和实施过程中,往往由领导作决定。其往往未进行科学的考察及可行性研究,也未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盲目地选择了不合适的信息系统,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信息系统无法完全融合,降低了信息化的效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三,我国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在对生产经营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都离不开ERP系统。但截至目前,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仍然缺乏具有信息化知识储备和成本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员工的素质水平低、操作人员对信息软件的熟练程度不高、管理层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少,无法满足信息技术运用的高要求。

(五)缺乏奖惩机制

在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过程中,往往是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性地对员工进行管理。企业没有完善的奖惩机制,也没有形成有效的责任考核体制,因此无法调动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控的措施

(一)更新管理层的成本管理理念,提高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

首先,就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层而言,应当意识到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机械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层必须具备现代化的企业成本管理理念,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对成本管理制度进行整合、细化,自上而下,有效地推广并实施。

其次,机械制造业企业应加大对基层员工以及生产人员的培训力度,促进成本理念和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培养企业员工树立成本意识,将成本管理概念渗透生产环节的各个部分。要让员工明白只有用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用最少的支出取得最大的利润,才能实现资本增值、企业增效和个人增收的“三赢”局面。因此,企业上至领导人员,下至基层员工,都需要对成本管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二)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机械制造业企业要把成本管理落实到整个生产经营中,从产品设计阶段的设计理念开始,就要考虑开发新产品的成本问题。企业管理层应促使研发设计人员既能注重产品性能设计,又能考虑到产品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现有库存材料的可替代性。首先,在材料采购阶段,采购人员既要考虑材料价格,也要考虑材料的质量、可靠性、送货及时性和物流成本等诸多因素,对采购材料成本全面地进行估算,避免成本浪费。其次,在生产计划安排阶段,企业要加强生产计划与各部门的联系,对生产数量、工时、机器等进行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现有的机器设备,确保机器设备充分运作。再次,企业在生产阶段要合理安排生产流程,裁减重复的操作岗位,节省人工工时的耗用,提高生产过程机器自动化管理。最后,企业在生产完工物流阶段应合理安排运输,节约成本支出。每个阶段都要记录过程,做到各部门密切联系、有问题及时反馈,以便为下一个管理流程提供改进措施和借鉴经验。

(三)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工具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机械制造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制造工艺越来越复杂,经营活动产生的信息量也是爆炸性的成倍增加;要将这些信息汇总分析并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决策者,就需要强大的信息化系统。先进的信息化系统拥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能够为企业成本管理战略提供质优而量广的基础信息,为制造业企业发现成本控制中的问题、制定完善的成本控制管理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本身就能替代传统、繁琐的人工劳动,并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使成本核算工作更加细致、准确,满足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需求。由此,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成本管理系统提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机械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重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但是也不能盲目地跟风式发展;而要用科学的认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本企业生产经营要求的信息系统。

(四)健全成本管理绩效考核制度

要充分发挥机械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的作用,除了有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和先进的成本管理工具之外,还需要企业有健全的成本管理考核制度。

制度和工具虽然能规范员工的行为,却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这时,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而这套考核制度需要做到自上而下、奖罚分明、公平合理。其一,通过科学的奖惩办法,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定期对成本项目进行对标分析,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到考核部门,履行监督职能。其二,通过考核制度加强成本控制力度,有效挖掘员工的潜力,有效控制成本,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其三,要让公司员工的个人利益与成本管理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公司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成本管理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员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将成本管理的效益最大化。

(五)注重企业外部成本控制

首先,生产规模较大、资金实力雄厚的制造业企业可以对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战略投资,通过参股、收购和兼并的方式打通全产业链,掌握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定价权,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提高产品销售收入。

其次,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可以借助价值链的战略联盟,实现对企业的外部成本的管理。所谓价值链的战略联盟,指的是在新经济条件下,多家企业所建立的动态的战略联盟。该联盟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共同利益、赢得竞争并提升整体的核心竞争能力;运行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构建过程中以某企业为核心,借助信息技术从而实现作业链的衔接。

三、结语

在目前的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出现了一些问题,且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因此,制造业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认清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含义,找出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管理体系,有效控制成本,以获得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地发展进步;从而为企业注入新鲜活力,让制造业企业成本控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烟台冰轮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吉晓峰.浅谈加工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2010(12).

[2] 姜继伟,张艳军.从现代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企业成本控制[J].魅力中国,2012(13):62-64.

[3] 姚晓懿.浅探制造企业成本管理[J].时代金融,2015(2).

上一篇:工程制图画图要点范文 下一篇:电力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