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15 10:56:51

期货盈利模式

期货盈利模式篇1

【关键词】套期保值;基差风险;风险内控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概念和特点

《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定义如下:

“衍生工具是满足所有下述三个特征的本准则范围内的金融工具或其他合约:

1.由于特定利率、金融工具价格、商品价格、外汇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信用等级或信用指数,或其他变量(有时被称作‘标的’)的变动而发生价值变动;

2.不要求初始净投资,或与对市场条件变动具有类似反应的其他类型合约相比,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较少;

3.在未来某日进行结算。”

作为一种新型的风险管理手段,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相比,衍生金融工具在风险管理上具有成本优势、形式更为灵活等特点。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衍生金融工具还具有杠杆性、衍生性、高度的风险性、未来性、契约性、组合性及融资性等特点。

二、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

持有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套期保值,通过对冲,对资产和负债实现保护,以防范标的物价格变动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并投机获利,这就是套期保值。

从套期保值理论上讲,在正常的基差条件下,套期保值是由一个市场(如期货市场)的盈利或亏损来抵销另外一个市场(如现货市场)的亏损或盈利,从而锁定商品的采购或销售价格,转移价格波动风险,实现降低经营风险的目的。

套期保值的本质是一种资产组合,该资产组合的损益由进行套期资产组合的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的差额来决定,即由基差来决定。基差的定义为:

基差=进行套期保值资产的现货价格(P)-所使用合约的期货价格(F)

对于空头套期保值来说,其资产组合由现货市场的多头资产与期货市场的空头资产构成,该套期保值的损益由基差变化决定,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而多头套期保值由现货市场的空头(预期未来购买)与期货市场的多头资产组成,当基差缩小时盈利,当基差扩大时亏损。因此,套期保值并不能消除所有风险,而是把价格风险转换为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波动性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因而基差风险比价格风险更易于管理。这也是套期保值者利用期货市场来进行价格风险管理的原因所在。

随着国内外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国内和国外的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来进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套期保值已成为许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某粮油公司(以下称A公司)的套期保值组合为:在国内现货市场上持有大量的现货豆油以供销售,同时在美国芝加哥现货商品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CBOT)期货市场上卖出并持有了相应数量的豆油期货合约。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头套期保值。

假设现货豆油和期货豆油是同等数量并且以同种货币计量的(即排除了汇率的影响),该组合的盈利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高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实现国内现货盈利。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如果亏损小于国内盈利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情况看,A公司是盈利的;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A公司整体上实现盈利。

该组合的亏损模式为:当国内的现货市场豆油价格低于成本时,A公司出售豆油现货,国内现货亏损。同时,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上涨,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出现亏损,A公司整体上亏损;如果CBOT豆油期货价格下跌,A公司出售豆油期货,在CBOT上实现盈利,如果盈利小于国内亏损时,综合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看,A公司整体上仍然亏损。

无论是盈利模式还是亏损模式,都可以通过基差来说明,即当基差扩大时盈利,当基差缩小时亏损。三、套期保值的内部控制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套期保值存在基差风险。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基差相对稳定且波动幅度较小,期货市场的盈亏与现货市场的盈亏基本保持平衡,从而使套期保值的净损益较小,实现了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的目的。但在某些特殊市场情况下,基差会出现异常变化,不利的变化会导致套期保值者出现亏损。因此,要对基差进行风险管理,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有利的套期保值时机与确定合适的套期保值比例

有利的时机是指基差必须处在正常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降低套期保值的风险;套期保值比例是指套期保值数量占现货持有数量的比例,在基差风险偏高时,就降低套期保值比例。在基差风险高时选择较高的套期保值比例无疑会造成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对套期保值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行分离。

(二)建立合理的基差风险评估和监控制度

1.企业必须知道面临的风险是什么及风险的大小;2.确保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已经预测到。国外的调查研究表明,为管理套期保值的基差风险,企业普遍使用压力测试法和风险价值法来量化套期保值的风险,尤其关注有可能导致巨额亏损的小概率事件。内部控制建设更应着重于对基差的日常关注和研究,建立对企业主要商品价格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的交易数据模型,统计出价格的相关性,确定基差的波动区间,这样就可以揭示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三)建立严格的止损计划以规避异常基差变化的小概率事件风险

套期保值的最大风险就是基差出现异常变化,一旦出现基差不利的异常变化,最佳策略就是立即平仓止损,以避免更大的亏损。这就要求从内部控制上建立监控体系,通过历史模型,确定正常的基差幅度区间。一旦基差突破历史模型区间,表明市场出现异常,就应该及时止损,或者通过内部控制确定最大的可接受的亏损额,一旦达到亏损额,就及时止损。

(四)从组织结构上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

董事会和经理层、交易执行部、风险管理部及监督部门等明确责任,分工协作,制定有效的政策,实行逐日盯市场制度、建立严明的人事制度以及建立能发挥作用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等等。

(五)建立风险准备金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最大损失额×综合风险系数。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历史统计数据,建立科学的经验模型,最大损失额可通过各种统计模型计算得出,比如回归模型、VaR(风险价值,ValueatRisk)模型等,采用矩阵法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最后得出准确的综合风险系数。

(六)加强国际监管和国际合作

期货盈利模式篇2

【关键词】货币政策 盈余管理 融资需要 回归分析

货币政策的波动会给各个行业带来影响。外国学者Kashyap等人以及Ghosh和Sensar分别在1993年和2004年通过本国数据证实了货币政策对公司融资的显著影响。国内方面,2010年,饶品贵提出货币政策的紧缩会提高公司申请银行信贷的难度,而相比较来说,银行更愿意将钱贷给他们认为相对安全的国有企业,所以,在这方面,非国有企业会更加被动。2011年,申俊喜发现,货币政策是具有调控经济增速的作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抑制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在安全的前提下,良性增长。2012年,王铭利在其文章中,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货币政策会对微观的经济主体的会计行为的选择产生异质性的影响。陈耿则在2014年在其文章中指出货币紧缩会加速公司的正向盈余管理。

一、货币政策波动现状与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之间的关系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波动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融资的难易上。金融危机之后,虽然我国的经济状况在逐步好转,但经济增长仍然较慢,金融环境复杂多变,货币政策波动频繁,这给上市公司的融资增加了难度,尤其是那些相对风险更大的非国有企业,所以,他们选择了盈余管理的方式去维持较好的会计账目,以此来达到融资目的。就近几年的形势来看,经济增长缓慢,人民银行多次下调法定存贷款准备金率和法定存贷款利率,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会相应的缓解公司的融资压力,引导其放松对公司盈余的管理。

二、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证明货币政策的波动对公司盈余管理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回归分析以及检验来证实本文观点。

(一)变量的选取

货币政策有着多种政策工具和多个衡量指标,其中,货币政策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贷款规模,进而影响到公司融资的难易,引发公司强烈的盈余管理。所以这里我们选取“法定贷款利率(6个月到一年期)”作为自变量。在我国,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非经常性损益是一个重要的进行盈余管理的操作指标数据。本文选取了上市公司的平均非经常性损益作为因变量,建立模型,证实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的建立

将法定贷款准备金设为自变量X,上市公司平均非经常性损益设为因变量Y,建立模型:

Y=aX+C (公式1)

其中C为随机干扰常数项,a为待估参数。

(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由于收集非经常性损益数据十分困难,经过不懈的收集整理,也只从证监会的《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中收集到了2008年之后的相关数据,2008年之前并没有披露记载,这给本文的实证分析带来了遗憾和缺陷,也希望之后会有更详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根据证监会每年公布的《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报告》中对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结果,通过整理计算得到如下数据:

(四)模型结果

由上面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a=0.11,即法定贷款利率每增加一个单位,平均每个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增加0.11个单位,且介于0和1之间,符合预期。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与法定贷款利率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具体而言:

第一,货币政策的波动对公司盈余有着正向影响,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经济发展的速度减慢,会导致部分企业面临更高的经营风险,出现资金运转上的困难,有着更强烈的贷款需求。但是在货币紧缩时期,银行的贷款利率提高,贷款规模减小,公司贷款难度加大,所以,为了能顺利申请到银行贷款并获得尽可能低的利率标准,公司会在会计账目上处理的更加谨慎漂亮,进行更为有效的盈余管理。而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公司则会放松盈余操纵,因为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公司会比较容易筹措到资金,所以此时的盈余管理会稍有减少。

第二, 与国有企业相比, 非国有企业的往往更容易发生资金短缺。但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银行为了规避风险,防范不良贷款的发生,会更倾向于贷款给国有企业,而非国有企业想要获得贷款和投资,则会面临更严苛的条件,会更加困难。所以,往往非国有企业会有更强的盈余管理动机,盈余管理程度往往更大。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可能反而会比较放松盈余管理。

第三,处于高速成长期和即将上市阶段的公司在具有投资机会的同时也会更多会更加强烈的需要资金支持,所以他们会更强力的进行盈余管理,程度也会更高。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准则

在制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要尽量规范到细节,尽可能减少企业管理者能够选择的会计方法和估算,要进行明确的规范各方面费用,这样就可以减少盈余管理的余地,缩小盈余管理的范围。

(二)加强会计审计的监督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包括合法选择和非规范会计选择,这些盈余管理行为的合理与否则完全地决定于注会的判断,注册会计师依据其丰富的审计、会计经验,能够通过对公司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绩的检查和分析,做出专业判断。所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是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的监督力量。同时,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方面的独立性,通过法律对定期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详细的规定与规范,做好相关信息的披露工作。

(三)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批质量

要想让公司减轻这种过度的盈余管理,商业银行 在贷款审核会计账目时必须练就火眼金睛,能够真正发现公司是否进行了过度的粉饰来换取贷款,并严格杜绝进行盈余操纵的公司的贷款请求,这样,一部分上市公司达不到贷款目的,自然会放弃盈余管理。

(四)激励机制优化

现代的公司治理大多是由职业经理人管理经营,这就为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强烈的动机,管理人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通过盈余管理达到或高于约定的经营利润,针对这种情况,要完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机制,加大监督力度,提高董事会监事会对盈余管理的识别能力和鉴别能力。同时加强激励制度和违规惩罚力度,由此来弱化管理层的盈余管理动机。

参考文献:

[1]熊鑫.货币政策波动引起的应计与真实管理研究[D].硕博论文,2014.

[2]陈耿,包艳萍.货币政策波动、区域金融发展及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J].现代财经,2014.

[3]张雪兰,何德旭.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J].经济研究,2012.

期货盈利模式篇3

期货私募,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更显神秘。一方面它是风险爱好者的宠儿,高收益与高风险相伴,期货私募意味着短时间内财富的迅速积累;另一方面,期货私募在操作上面临门槛障碍、法律障碍、技术障碍等等使得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钱女士向来敢作敢为,上世纪80年代末辞去机关工作下海经商,十几年下来,除了生意正常周转所需的流动资金外,尚有一些银行存款。偶然机会,经在期货公司工作的亲戚介绍接触了期货,但钱女士始终也搞不懂如何进行期货交易,再加上生意压身,对于独立进行期货交易赚取收益,始终不敢奢望。

钱女士深信“富贵险中求”的道理,通过与亲戚所在的期货公司的多次接触,最后决定要通过期货代客理财这种方式为自己赚取收益。为慎重起见,钱女士首先选择了保本保盈协议这种方式。

保本保盈保收益

根据保本保盈协议要求,按照期货私募的门槛,钱女士将10万元直接交给受托方,委托期为6个月,委托期结束,不管受托方盈亏如何,钱女士都要如数收回本金10万元,而且还要从受托方获取15%的收益,即1.5万元。半年后,双方皆大欢喜。

保本保盈协议的实质是民间借贷行为,由委托方直接将资金交与受托方,由受托方出具还款日期、使用报酬的资金使用手续,受托方使用此笔资金进行期货投资,投资方案不受委托方限制,不管盈亏都由受托方承担交易结果。

点评:

优点是保证获得固定的、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相对较高的盈利收益,委托方根本不用考虑此笔资金的投资效果。

缺点是该协议基于双方信任关系所达成,很难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对受托方来讲,有非法集资的风险;对委托方来讲,有收不回本金的风险,因为有时候委托方无法区分建立此种协议的行为是个人行为或公司行为。

委托账户玩心跳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钱女士与受托方之间逐步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钱女士觉得,受托方盈利能力不错,按以上方式操作,盈利的大部分都被受托方拿走了,又考虑到以上方式的缺点,遂决定采取委托账户方式。

钱女士以自己的名义到期货公司开立了属于自己的期货交易账户,按照此种期货私募方式的资金门槛要求,打入该账户30万元作为期货交易保证金,钱女士为该账户的所有人和唯一资金调拨人,受托方成为对该账户进行期货交易操作的人,即指令下单人。

委托账户即由委托方开立自己的期货交易账户,以自己为账户所有人与唯一资金调拨人,受托方成为对该账户进行期货交易操作的人,委托方对受托方的每一委托指令都必须认可。投资收益分配方式与风险承担方案则根据委托方资金规模、风险偏好、损失承受能力以及受托方过往业绩、盈利能力与风险管理水平等确定。此种方式在期货私募中较多采用。

点评:

优点是此种方式能保证资金安全、拥有对资金的主动控制能力,能明确、具体地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

缺点是委托方的收益水平与自己的资金实力、受托方的盈利能力等息息相关,尤其是后者,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对于风险收益分配方案,期货公司给出3种基本选择。

方案一:在6个月委托期限内,钱女士不承担本金损失,且根据资金量大小最多只能获取该账户扣除全部本金后盈利的20%。其余80%的盈利部分归受托方所有。

方案二:在6个月委托期限内,钱女士承担本金损失的10%,且根据资金量大小最多只能获取该账户扣除全部本金后盈利的50%。其余50%的盈利部分归受托方所有。

方案三:在6个月委托期限内,钱女士承担本金损失的20%,且根据资金量大小最多只能获取该账户扣除全部本金后盈利的80%。其余20%的盈利部分归受托方所有。

对于其他分配方案,则由双方共同协商确定。

钱女士认为,第一种方案在收益上与保本保盈协议区别不大,决定不予采纳;第三种方案风险过高,暂不考虑;对于第二种方案,可以凭借自己所能投入的资金规模,争取到更好的收益分配比例。

经过讨价还价,双方决定在第二种方案的基础上,钱女士承担本金损失的10%,再增加资金20万元,使账户资金总额达到50万元,相应地,提高10%的收益分配比例,即获得最后收益的60%。

委托期结束,收益翻番。钱女士很欣赏自己的胆识和勇气,与同等数额的资金投资于生意相比,既不用经受做生意的艰辛,又能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既心跳又刺激,其乐自在其中。

共同账户创共赢

有些时候,钱女士不得不为生意而从期货账户内抽取资金,这样造成账户内资金不足,根据要求,资金不足只能按低比例获取收益。为了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比例或者为了共抗风险,期货公司建议钱女士采用共同账户。

在操作上,钱女士将自己的期货交易账户设为4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共同账户,将每人20万元资金(资金门槛自定,一般为10万元左右)注入该账户,加上账户内自己的20万元共100万元作为该账户的原始投资资金,以钱女士为委托人,与受托方办理有关私募事宜。所有自该账户内的资金调出调入行为均由“朋友们”共同确认方为认可。

共同账户是以多个出资人中某个人的名义开立期货交易账户,以该个人为委托人,并将各自符合要求的资金合并到该账户内,该账户的资金调出调入行为均由所有出资人共同认可方有效。受托方为该账户的指令下单人,所有出资人对受托方的每笔交易指令都必须认可。

点评:

优点是通过此种方式,既可以变小资金为大资金,增加与受托方讨价的筹码,争取到更高的收益分配比例,又可以共担风险、共抗风险。

缺点是此种方式涉及出资人较多,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协调、沟通相互关系。

例如,钱女士以自己账户内的20万元资金进行委托,按有关要求,只能按照20%左右的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如果集合5个人的资金100万元,就可以按照80%的比例对收益进行分配。在风险方面,5个人抗风险能力也远大于单个人。

期货盈利模式篇4

关键词:盈利模式;五大要素;中小型贸易企业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83-01

一、企业盈利模式概述

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盈利则主要来自于企业所选择的盈利模式。所谓的盈利模式就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自身特有的赖以生存及盈利的市场经营运作体系。这一体系的构成有五大要素,即利润源、利润点、利润杠杆、利润屏障和利润家。利润源是指企业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者和使用者群体,也就是客户或目标市场;利润点是指企业可以获取利润的产品或服务,也就是企业自身所拥有的产品或特色服务;利润杠杆是指企业生产产品以及为了吸引客户购买和使用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营销手段、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等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业务活动,也就是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的业务或经营活动;利润屏障是指企业为防止竞争者掠夺其利润而采取的防范措施,也就是企业所采取的能够让自身保持领先或较大市场份额的竞争手段;利润家是指企业内对企业如何赢利,具有极强的敏感和预见性的人,也就是企业内具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上述五大要素基本上可以分为企业的内力和外力两类,几乎所有企业的盈利模式都是以某一两个要素为核心的各要素不同形式的组合。某些企业拥有良好的利润点如拳头产品,Know-How或专有技术;某些则拥有高瞻远瞩的利润家如海尔的张瑞敏;某些可能是掌握着重要的利润源如奢侈品消费群体;或者是几个要素的组合。如何使企业获取理想可观的利润,提升盈利能力,不断完善并调整盈利模式,则取决于企业对其客户、资源、市场、资金以及经营者的占有和掌控。盈利模式,实质上体现了三个核心竞争,即以产品为核心的竞争,以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和以创新为核心的竞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小型贸易企业常用的传统型盈利模式

贸易企业大多数都是采用传统的盈利模式,也就是靠从购销差价即低买高卖上获取利润的办法来实现盈利。可用的几种类型分别是零买零售、零买整售、整买整售等以直接差价销售、存货差价销售或集中采购/集中销售从供货商获取优惠政策等方式,博取市场差价而盈利。

三、中小型贸易企业传统型盈利模式常见弊端和缺陷

(一)客户群体及市场开拓有限,除特殊行业有自己特定的较为稳定的目标市场和最终用户外,其他基本上很难形成,即利润源建立有限。(二)所掌握的产品或者资源有限,除挂靠实体经济,实现关联交易外,贸易企业基本上都不具备自己成熟的定型产品或特色服务,即利润点建设不够。(三)以开展资源推动型或资金推动型的业务活动为主,自身很难建立成熟的销售渠道或者大物流的运行条件,经营模式等单一,即利润杠杆的作用不甚明显。(四)欠缺有效的竞争手段,也就是欠缺针对不同竞争对手或者不同市场及经济环境变化所应采取的有效的应对方案和措施,即利润屏障构建不扎实。(五)经营团队的打造常常欠缺,缺乏长远的企业战略的支撑,经营者多注重短期经营效果,少注重长远发展,即利润家欠缺。

四、中小型贸易企业可采取的几种新的盈利模式

(一)电子交易。在各种日益成熟的电子交易系统上采购和销售,一是可以摆脱现货交易的传统模式束缚;二是实现了物流与商流的分离。交易行为规范,具有防范风险功能。同时,还可以巧用期货市场的远期套保等功能,应对价格“倒挂”。(二)专业做好物流加工配送。完善采购、运输(含仓储、装卸)、销售和服务等各环节。选择并联合行业内大型生产或加工企业,使贸易业务链延伸至物流与配送环节,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综合性特色服务。(三)整合新生资源。利用地方或地域优势,既要整合传统观念上的资源,更要整合新观念上的新型资源及其衍生品和新生市场。通过资源的导入,占领先机。(四)大品牌专业。做行业大品牌的专业或特许经营。精心做好供应商的选择,不但要注重其本身及产品的稳定性、还要注重其品牌和质量的稳定性,更要注重其供货的稳定性。(五)规模经营或资本运作。采用重组、并购、联合经营等手段,通过关联交易实现低成本战略。使经营要素与低成本扩张相匹配,实现低价格、高赢利。

五、转变盈利模式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

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意味着变革和调整。需要重点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同步组织实施:(一)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及符合企业实际运行的各种管控制度和机制。在体系、制度和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上,保证企业所确定的盈利模式中关键要素的组织实施和落实,主要是机构完善、管理职能到位、系统的协调与统一,并保证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支持盈利模式的转变。(二)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任何一种盈利模式的实践和运行,应从基础数据的积累抓起,通过一定周期的实践,采用现代化管理工具和手段,对其进行科学地考核和评价,为企业盈利模式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提供决策依据。(三)综合考虑,统筹安排。主要是要把企业盈利模式的建立和完善与企业战略的实施和管理相结合;把企业的整体经营与各业务产品的盈利模式相关联来考虑;把企业的短期与长期盈利模式相结合来考虑。(四)加强过程的管控。重点在于理顺采购、运输、存储、销售各环节,使其费用降到最低,资金占用最少,获取更多的利润。同时,还要做好库存商品的管理和及时销售,避免库存商品跌价损失的风险。(五)组织做好全员宣贯。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基点,逐步改善管理者及员工的思维定式,建立高效迅捷的信息共享平台,达到上下协调一致。

结语:盈利模式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据市场及环境变化,不断组织完善并加以改进,不仅是企业盈利的根本,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本文在规范的理论阐述基础上,具体说明了盈利模式五大要素的作用以及中小型贸易企业传统型盈利模式及其弊端和缺陷,提出了该类企业拟采用的几种可参考的盈利模式的改进思路,并指出了转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期货盈利模式篇5

【关键词】 公允价值; 盈余管理; 利润调节

一、引言

经历了2007—2008年中国股市的大起大落以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多学者和资本市场参与者将股市的大幅波动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大量使用,这使得公允价值会计成为众矢之的,或被称为金融危机的“帮凶”。一些学者(如黄世忠,2009)认为公允价值的顺周期特征会使股市陷入螺旋式上升和螺旋式下跌的循环。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SEC和FASB、IASB相继修订公允价值相关会计准则①,以使公允价值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然而截至目前,人们仍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心有余悸,公允价值会计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以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具体准则中的应用为分析视角,讨论公允价值会计如何为企业提供利润调节和盈余管理的机会,以期为监管层和资本市场参与者认识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提供借鉴和帮助。

二、公允价值会计简介

(一)公允价值含义

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IAS32)中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07号和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07&133)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双方自愿而非强制清算和销售的现时交易中,一项资产可以转换的金额。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马维华,1999)。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过程中,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模式意味着如果一项资产或负债采取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即使资产不卖出或债务不清偿,资产或负债也应按活跃市场中存在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例如,如果企业拥有的证券投资,但不属于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且存在活跃市场报价的,则应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的证券进行期末计价。这种计价是资本市场中双方和多方进行竞价、交易的结果,因此是公平、公正的交易,符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要求。

(二)公允价值与财务报告目标

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在《会计计量理论》中认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一个完整的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外,还包括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葛家澍、刘峰,2003)。计量尺度指名义货币和不变购买力,而计量属性则包括历史成本、现行市价、重置成本、可实现净值和公允价值(葛家澍、刘峰,2003)。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历史成本是企业采用的主要计量模式,如果要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应当保证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地计量。旧会计准则更多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因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能够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然而,随着股权高度分散化以及报表使用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加大,要求现代企业更多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提供对决策更有用的会计信息。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是会计的两大职能,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职能上进行了大的修改,从旧准则过分强调的受托责任转向决策有用。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强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从这一基本准则中可以看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既强调了受托责任,又强调了决策有用。基本准则是其他具体准则的指引,因此财务会计报告以决策有用为目标,这促使在具体准则规定中大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准则等。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广泛运用是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决策有用目标相一致的,因此讨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具体应用和现实状况是极其重要的。

三、公允价值会计与盈余管理

笔者将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换、债务重组、金融资产的运用进行分析,详细讨论在这些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如何为企业提供利润调节和盈余管理的机会。

(一)公允价值与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必须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的取得。该准则是将原来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用于出租或增值目的的不动产单独加以规范。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规范的基本逻辑过程是:在新会计准则下,如果企业拥有的房地产用于出租或增值的目的,则计入投资性房地产,否则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核算,而房地产企业出售的房地产则列入存货核算。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并按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的,第3号准则进行了详细规定,要求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企业一旦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就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而是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则计入当期损益。由于这一会计处理原则的运用,对于那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企业来说,房地产公允价值如果高于历史成本,确认的收益必将增加企业的盈利。正常情况下,按历史成本计量的房地产市场价格都已上涨,因此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必然增加采用这种计量模式的企业的利润。

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则存在三种可能性进行盈余管理。第一,不再计提折旧。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减少了企业利润,而且一旦折旧政策和使用寿命确定,企业不能随意更改,将导致企业被动地接受折旧费用,成为减少企业利润的一个固定负担。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不再计提折旧,企业不用被动地接受费用项目,却可以根据期末公允价值的变动调节当期利润。第二,根据市场报价确定期末公允价值。但市场上存在的类似房地产信息很多,企业管理层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房地产价格作为参照系,这样就可以提供一些机会来调节当期损益。第三,我国原来的固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如果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则使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巨大差额形成未实现的账面收益,企业通过卖出房地产的时点选择进行盈余管理,例如企业管理层需要增加当期利润,则可以卖出那些有巨大未实现收益的房地产,从而增加投资收益。

(二)公允价值与非货币换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企业之间进行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可以采用公允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交换过程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但是否一定采用公允价值,准则规定了两个条件:第一,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第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如果不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则仍以账面价值作为换入成本,不确定损益。在原有的准则下,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产负债表,但在新会计准则下,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以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差异,都需要计入损益表,这就为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调节提供了机会。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只要安排一项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易,就可以通过双方协商或第三方评估所确定的公允价值来产生利润。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只要被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其差额部分将计入当期损益。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新会计准则提供了企业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机会;正是这种盈余管理的机会,使得那些拥有大量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司有机会通过交换来保证盈利持续增长。企业的盈利往往存在波动,在盈利处于低谷时,企业管理层就可以通过安排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保证盈利平衡增长。

(三)公允价值与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详见《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新准则规定,发生债务重组时,作为债务人是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差额部分进入利润表;而债权人则承担重组损失。原有准则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资本公积,不能产生利润;而采用新准则后,债务人可以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在旧会计准则下,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产负债表(具体为资本公积),而新会计准则则将债务重组收益以公允价值计量,并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规定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才能将债务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通过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豁免,可以将收益反映在利润表中,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每股收益。与传统盈余管理方法相比,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新会计准则也会产生相同效果,大股东可以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方式不断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虽然这些非经常性损益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也不会使戴上ST帽子的公司恢复上市,但却会提高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可能令上市公司的成长出现拐点,将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通过债务重组能够增加公司盈利更多地表现在债务人的债务豁免上,即如果债务人实际支付的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原有的债务账面价值时,都将计入损益。公允价值体现在非现金流资产清偿债务的过程中,如果公司将其持有的资产抵偿债务,资产公允价值高于资产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损益,而资产公允价值仍低于债务账面价值时,则获得债务重组收益,同样增加了债务人的损益。因此,综合的结果是只要付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债务的账面价值,就会产生收益,并影响企业利润。

(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金融资产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最多的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该准则中规定的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文主要从资产的角度研究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因此重点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入手展开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最重要的差别并不在于公司的选择行为,而在后续计量中。准则规定,所有类型金融资产都必须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但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与原账面值的差额在会计处理上并不相同,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按第22号准则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不计入利润表,而应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才计入当期损益。这些规定说明,虽然都按公允价值计量,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计入损益,直接影响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计入所有者权益,并不直接影响利润。这是二者的主要差别。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与企业的股权投资行为有关,如果企业将股权投资认为是短期持有,则可能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否则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旦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被投资单位的股价变动将会引起投资单位的利润变化,可以预期的是,在其他业务增长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被投资单位股价持续上涨,那么投资企业的利润将会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可以预期那些交叉持股的公司,选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将对公司业绩贡献明显。这说明,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方式不同,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盈余管理。

四、结论

本文详细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换、金融资产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对管理层利润调节或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公允价值的应用能够为上市公司提供调节利润的机会,可以为管理层提供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研究结论可以提醒资本市场参与者注意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关注公司内在价值,从而提高投资效率。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3] 马维华.公允价值计量与报告的理论思考[J].会计研究,1999(12).

期货盈利模式篇6

戴尔(DELL)公司创立以前,计算机行业都是由制造商生产后,配售给经销商和零售商,再由他们卖给消费者。戴尔公司认为,电脑的间接销售模式不仅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并且由于计算机部件更新率快,大量的库存积压会使计算机制造商的收益率降低。

基于上述分析,戴尔确定了其公司基于网上目录的直销模式,改进消费者购买电脑的过程,把电脑直接销售到使用者手中。公司凭借互联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向客户直接销售,使公司更贴身的为顾客提供价值及服务。

(二)研究方法

(1)通过戴尔官方网站,体验PC机的购买流程,以了解戴尔产品的品质特征,客户服务方式态度及售后服务的保证,为后续的定量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2)与周围消费戴尔电脑的同学进行访谈和调查。受访者的经济状况有明显的层次区分,不同性别的人数各占一半,大多数为在校学生,小部分刚刚就业。

(3)通过鱼骨图分析法,找出制约戴尔基于网上目录的直销盈利模式的制约因素;通过SWOT分析法,找出戴尔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威胁和机会,分析戴尔的竞争力。

二、戴尔直销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一)基本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戴尔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产品和服务,在过去的几年内戴尔的网上商店销售额在全球保持增长态势,在亚洲的发展逐步增强。

中国目前已成为戴尔全球收入的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自2000财年到2010财年,戴尔中国的收入增涨了11倍,销售量增涨了52%。根据IDC(Internet Data Center)的报告,戴尔现在成为中国第二大计算机供应商,拥有9%的市场份额。

(二)戴尔基于网上目录的直销盈利模式制约因素

戴尔营销模式的主要制约因素有:搭建和维护电子商务平台网站费用高;建立相应的库存和配送系统耗时长;网上交易数量小,商家因为订货过少而承担相当高的订货的价格;整个商品目录庞大;支付和安全认证等技术因素制约。

(三)戴尔基于网上目录的直销盈利模式的竞争力分析

根据对同学们在网上商店购买,使用戴尔电脑的调查与汇总,利用SWOT分析方法发现戴尔网上直销盈利模式的特征。

(四)戴尔网上直销盈利模式运行原理

戴尔公司的主要供应商与戴尔以企业外部网相连,建立了一个供应商门户网站,客户订单每两小时更新一次,供应商根据客户需求立即供货。在戴尔公司的直销网站上,提供了跟踪和查询消费者订货状况的借口,使消费者可以查询已订购的商品从发出订单到送货的全过程。

三、戴尔直销电子商务模式启示

戴尔之所以能在网上直销盈利模式中获得成功,关键因素就是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商业系统,即一个富有成效的供应链以及零库存的经验模式。戴尔主要采取B2C网上商店的电子商务模式,绕过批发商、零售商等中间环节,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到终端消费者。

在计算机行业,企业的存货周期对库存成本具有很大影响,并且该项成本往往最终由消费者来承担。而戴尔公司有90%以上的采购和订单处理是在网上进行的,高效的物流使其存货周期仅为5天,这一优势使戴尔的经营活动的效率得到提升,成本得到降低,在此基础上为客户提供了价值,创造了利润。

期货盈利模式篇7

成长为职业操盘手的第一课

经易期货交易中心总经理

李红宇

1997年进入期货市场,擅长期货交易及理念研究。现为经易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北京交易中心总经理、北方区总经理。中国期货协会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特聘讲师。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1998年我进入商品期货市场,炒郑州绿豆,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用5万挣到了40万,本金翻了8倍。朋友们也因为我的傲人业绩委托我做“集合理财”。

最初募集到资金有1000多万,输赢的节奏很快,期间赶上适合自己的行情,几天就能把资金翻一倍。后来被委托资产达到了5000万,我的信心也随之膨胀到了极点,然而,人在强烈贪欲之念的驱动下往往会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

也是听小道消息――“郑州商品交易所总裁干儿子做多绿豆期货”,于是5000多万的资金几乎满仓跟庄,买多3500手绿豆,当时我一个人的持仓就登上了全国持仓量前10名的排行榜。当天绿豆期货涨了200多个点,1个点1元钱,小战告捷,持仓未出。到了第二天,上午9:07时行情出现异动,尽管内心已经隐隐感到市场即将转向,却始终没有采取行动立即止损,结果不出意料的错过了这最后的逃离机会,绿豆期货价格一路跳水,从4.6万滑落至2万,几个跌停板到封死,5000多万的资金只剩下了1000万出头,我也被清场出局,自此绿豆品种在期货市场被取消。

坐在公司会议室的一个墙角边,围绕在室内椭圆形的桌子周围是我的46位委托人。有对我破口大骂的,有说风凉话的,有安慰我的,还有的女客户不住抹眼泪的……自那次起,我再也不听消息做投资,不管消息来源有多么可靠。

也因为这“致命一击”,让我明白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并对这个市场的威力心生敬畏之意。

职业操盘手和业余投资者的区别是:职业炒家永远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他们历练过大输大赢,经历过血的洗礼,他们甚至可以在看对行业的时候不挣钱,或者在踏空了之后及时止损,而不是和市场“拧”着干。

不论做中线还是长线,不论采用何种策略,仓位都不宜过高,

仓位过重没有回转余地。由于国内的期货市场还不健全,“轻仓、顺势、第一时间止损”,

这样才能保证不被市场发出的“假信号”所蒙蔽。

5万和2000万距离有多远?

金瑞期货市场总监 何鉴晖

2008年2月,一位武汉老太太拿出5万本金投资棕榈油期货,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盘中竟现2000万的浮动盈利,此间,大盘的小幅回调并没有对其盈利构成伤害。有人传言她是民间一位“卧虎藏龙”的投资高手,更多人认为她只是恰巧赶上了这波顺势的行情,一时间议论纷纷,老太太名噪一时,成为多家报纸的封面人物。

然而,辉煌战绩的背后总是潜伏着巨大危机,期货公司首先嗅到了这股血腥气息,在老太太盈利达到800万左右时,曾劝告其获利平仓,却遭遇到了对方的拒绝。3月,市场开始大幅跳水,几个跌停板就将其盈利扫空。5万资金入市,5万资金离场,这是多大的刺激!

期货投机很多时候就像乘坐“云霄飞车”,投机者在入市前要设定止盈目标,防止过度的贪欲而对盈利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便是最优秀的期货分析师也无法准确预测每一次价格变化的方向,9次命中,1次失败,然而谁能说这1次的战败不是致命的呢?!

政府文件明确明年将由“适度宽松政策”转变为“保稳健发展”,这意味着市场还会震荡回落,

但底部已经基本清晰。涨势什么时候确立,就要看市场、看全球经济。

2008年释放的4万亿天量信贷资金,筹建的项目工程大多进行到了一半,

那么明年资金必然会继续投放。2600点、2700点以下的行情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今年年末股市很可能在2700点-3000点震荡。到2011年,上半年处于市场观望期,全球经济会有一个缓冲,下半年3400点是一个坎,过了这个坎,小牛市定论就可以基本被确立。

日内交易的高手

北京首创期货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

贾传鲲

现任北京首创期货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辩证交易法的先驱者,擅长发掘国内外市场机会。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及成熟稳定的盈利模式。

因为期货T+0的交易规则,使得许多炒家偏爱进行日内交易,只是这样的策略却存在许多缺陷。我就认识一位做日内交易的高手,他自创了一套“5秒规则”,即当持有的期货品种在交易时间经5秒钟后依然上走就继续持有,如果向下就平仓。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有异常行情出现,如资金大笔扫单,瞬间上拉价格,总能做到把机会牢牢抓住,只可惜现在我的这位朋友已经身患多种疾病,因为害怕错失机会,以至于上卫生间的时间都没有。

常时间做日内交易的投机者,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和盘感进行炒作,却抛开了市场趋势。有的人研究了5天-10天的分析结果,却在第二天交易时又完全了自己的结论,来来回回进行正反向操作,没有一个持续的方向性。这样做短时间可能收益不错,但是一旦趋势确立了,有可能把先前所有的盈利全都对冲掉。

尽管期货投资更像是一场“投机”游戏,人们嘴上说关注“趋势”,骨子里却更爱好“波动”。为了抓住大的趋势就必须放弃小波动,如果你承受不了每日价格的起伏震荡,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交易时间离开电脑,索罗斯称自己平均一周的时间只有一到两天才会看盘,或许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投资模式。

在期货市场上赔钱的因素很多,有些人听信错误的信息,有些人因为行情不适合自己,有些人则是由于自身不遵守交易纪律……期货投资者常犯的错误可以概括为两种:(1)盲目扩大杠杆;(2)当自己的投研能力被认可,在交易中往往会刻意寻找主观因素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看多的找市场上涨的因素,看空的找市场下行的因素。后一种错误尤其危险,因为这种极端行为更可能产生“赌博”心理,只有当投资者全都离场,价格才能回归价值。

首创期货的贾传鲲自嘲自己正是后者之一。2007年涉足股票市场,收益颇丰。有了股票投资的经验,贾传鲲对期货投资信心满满。“我做过了2次标志易,一次盈利,一次亏损,但这次亏损把可能犯的错误都犯了。”

在交易前我们常常告诫自己不要贪婪、不要恋战,在执行过程中却不自禁的打乱自己的交易模式,和市场较劲。贾传鲲说:“我发现不论如何提高自身的投研能力,也难以克服情绪的影响。后来终于豁然开朗,人为无法克服的缺点可以用客观系统的分析来弥补。”电脑系统通过跟踪市场的变化趋势,不预测价格方向,只会时时刻刻的告诉我们市场处于哪种状态下。由于盘面的瞬息万变,主观判定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常常出现与市场相背离的投资行为。此外,人脑是无法判定“建仓”、“加仓”、“减仓”、“平仓”、“止损”、“止盈”等这些点的确切位置,系统分析却可以帮助投资者找到这些“点”,而你只需要做的是,在“主观”和“客观”达成一致时进行相应的操作;一旦背离,则观望或减仓。

“对于普通期货投资者来说,只要找到一套稳定适合自己的规则化、稳定化的交易模式,即便投研能力只有60%,也能在期货市场赚到钱。”

(1)用“杠杆”撬起收益

目前期货投资者最大的问题在于“杠杆”的使用比率不当。贾传鲲认为最保险的一种方式是,将本金盈利的部分作为风险投资加入到“杠杆”中,比如本金100万,持有1手仓位,这样做的好处是所有的策略都在其资金的使用范围内,不会面临突发行情而导致的爆仓或资金使用率过高无法调整策略的情况出现,即便出现亏损,丧失掉的也仅仅是盈利的部分。虽然这样做刚开始收益率较低,但经过资产的“滚雪球”,中长线亦能够获得满意的收益。长时间下来,收益曲线将十分平滑,不会出现今天赚了100%,明天赔掉70%的情况。从这个角度说,期货这种T+0的交易模式,可以说是最安全的交易模式。

(2)小规则,大作用

2008年10月6日,是全球期货市场灾难性的一天。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期货价格暴跌,金属铜价从51391点一路跳水至31515点,跌停价达到12次。按照交易所风险控制规则,连续三天出现跌停板价,第四天将暂停交易,并强行减仓。而当时的行情是第3天(10月8日)、第6天(10月14日)、第9天(10月17日)、第19天(10月27日)都没有出现跌停报价,一部分空头熟练运用交易所规则在这些时间点位进行换手交易,即重a新开仓,避免了被交易所强行平仓的风险。由于趋势看对,一直持仓到最后,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3)更新你的交易模式

期货盈利模式篇8

【关键词】 货币性薪酬; 股权激励; 盈余管理; 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5-0058-04

一、引言

盈余管理指的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谋取私人利益,有目的的、不是完全中立的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调整和控制的行为,其本质是对财务报告的一种“披露管理”(Schipper,1989)。已有研究发现,薪酬契约是盈余管理的一大动机。基于委托理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所有者慢慢地发现自身越来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来经营企业,于是他们寻求职业经理人来代替他们行使管理企业的职能,这样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相分离。但是,公司实际持有人和人的目标函数并不一致,持有人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他们希望公司的股价能够持续走高,以给他们带来丰厚的报酬;而人则更多地考虑自身是否能够获取最大的报酬。近年来,许多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经营绩效的负相关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怀疑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高管报酬契约是否行之有效。公司管理者为了使得自身效用最大化,有动机采取盈余管理的行为,粉饰真实的财务数据,以期获得最大的报酬。于是如何制定管理者激励机制逐渐成为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管薪酬制定和盈余管理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关系也成为公司财务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针对这些现象,本文利用修正的Jones模型,研究管理层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企业高层管理者薪酬激励制度的改进和上市公司盈余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的经验证据。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高管货币性薪酬与盈余管理之间联系的研究。美国学者Paul. M. Healy早在1985年就已经证实管理层的奖金实施方案与会计决策之间存在着联系。他发现在奖金方案与会计盈余上下限之间挂钩的前提下,管理层在实际收益高于盈余上限的当年将会适当地调减利润,其意图是在保证本期奖金的基础上,最大化以后年度的奖金;而在实际收益低于盈余管理的下限时,管理层将会大幅度地调减利润,增加以后年度获取奖金的可能性。Steven Balsam(1998)通过研究分析得到可操纵性应计项目将会影响管理者的报酬,管理者通常会选择有利于自身的会计方法来调整利润,以增加薪酬。Ferdinand A. Gul等(2003)以1993年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648家企业为样本,验证了以会计盈余为基础的报酬契约会促使公司高管产生盈余管理的动机。另外,部分外国学者也研究了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Warfield(1995)研究发现管理者持股比例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呈反向关系。Kadan(2005)发现公司实行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权的政策会激发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Bergstresser等人(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公司高管持有的股票期权数额越大时,公司越有可能出现盈余管理的现象。

国内学者从高管薪酬视角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较晚,李延喜等人(2007)最早开始了这方面关系的研究。他们通过使用多元回归的实证方法发现:管理层有以实现自身报酬最大化为动机来增加公司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通过应用LISREL模型,王克敏(2007)采用2001―2004年我国沪深两市1 914家公司的样本数据,对高管的年度报酬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而CEO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但相关性并不显著。朱星文等(2008)将盈余管理作为虚拟变量,对管理层报酬敏感性、盈余管理和董事会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公司高管为了达到增加报酬的目的,通过向上的盈余管理来调增会计收益的现象较为普遍。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就管理层激励机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较少,已有的基本上是从CEO的报酬方面来研究的,并且大多存在数据较为陈旧等问题。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特定研究背景,以2010―2013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对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独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三方面)激励机制的制定与盈余管理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获得我国上市公司基于管理层薪酬激励视角的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在公司的实际经营活动中,由于股东和管理者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往往会产生“道德风险”。这种情况下,股东通常会通过设计一个以公司绩效为基础的薪酬激励制度来约束管理者的行为,以减少成本和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风险。然而,已有研究证明管理层的收入与公司长期绩效关系不大,而与短期绩效联系较紧密。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管理层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短期绩效,最终增加自己的收入。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1:高管货币性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在企业管理层的激励方式中,除了货币性薪酬的激励,还有一种方式是股权激励。高管持股的收益与股价密切相关,而股价又与公司的业绩密切相关,这使得管理层为了获得高额的报酬会采取利己的会计方法与程序来增加盈余,使得股价上涨,以期在行权时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2:高管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我国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企业高管的持股比例为零。在高管持有公司股份的情况下,高管实行盈余管理时会兼顾公司的利益,会在自身利益与企业之间权衡,使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最大限度地趋于一致。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3:高管持股时,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的相关程度比高管零持股时低。

四、实证分析

(一)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

企业的净利润一般由应计利润(TA)和经营现金流量(CFO)两部分组成。因为与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无关而与公司的收款活动相关,所以经营现金流量很难控。应计利润可分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NDA)和操控性应计利润(DA)。一般来说,管理层都是通过操纵公司应计利润来改变盈余,因此选择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表示盈余管理的程度。本文拟采用修正的Jones模型来度量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由于应收账款常被认为是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修正的Jones模型中,销售收入的变化减去了应收账款的变化额。修正的Jones模型如下:

其中,TAi,t表示公司i第t年的总应计利润,NIi,t表示公司i第t年的净利润,CFOi,t表示公司i第t年的经营现金流量净额。Ai,t-1表示公司i第t-1年的总资产,?驻REVi,t表示公司i第t年相比第t-1年营业收入的变动额,?驻RECi,t表示公司i第t年相比第t-1年应收账款的变动额,PPEi,t表示公司i第t年固定资产的原值。NDAi,t表示公司i第t年非操控性应计利润,DAi,t表示公司i第t年操控性应计利润。?琢1,?琢2,?琢3的估计值使用各年度的数据,通过公式(2)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求得,?着i,t为残差项。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0―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由于部分指标需要前一年的数据为基准,所以选取了2009―2013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保证准确性和完备性,剔除了以下样本:(1)金融和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样本;(2)期间被ST、*ST、PT等特殊处理的上市公司样本;(3)期间新上市的公司样本;(4)所需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样本等。最终得到可用样本4 350个,其中2010年977个,2011年1 089个,2012年1 125个,2013年1 159个。本文的数据全部来源于RESSET数据库,数据处理运用EXCEL和SPSS 21.0完成。

(三)模型与变量说明

表1为模型变量说明。

为了检验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建立了以下多元回归模型:

(四)实证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

由表2可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进行了向上或者向下的盈余管理。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均为正,说明我国有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进行的都是向上的盈余管理。从管理层激励变量来看,高管报酬对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差额约为6,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年薪的差距较大。高管持股比例普遍较低,中位数仅为0.00021,说明有大约一半的企业高管零持股,这和我国对高管持股的政策有关。高管人员几乎只有在公司初次发行、增发新股和配送股时可以获得公司的股票,并且我国对上市公司高管买卖公司股票的限制也非常严苛,这些都导致了上市公司高管的持股比例不高。从控制变量来看,资产净利润率的均值为4.84%,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良好;资产负债率的均值为43.9%,说明企业债务水平良好,但最大值达到411%,说明部分企业的负债仍然过高;虽然股权集中度的均值仅为36%,但最大值却达到了99%,说明“一股独大”的现象仍然严重;独立董事变量的中位数仅为33.33%,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仍然偏低。

2.相关性分析

由表3 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可知,解释变量SALARY、STOCK与被解释变量DA在0.01显著性水平下的相关性系数均为正,表明高管货币性薪酬、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均呈正相关关系,初步证实了本文的假设。控制变量中资产负债率与DA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企业的债务水平越高,越能抑制公司高管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资产净利润率、资产规模、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均与DA呈正相关关系。另外,从总体上看,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均不高,可预测模型不会出现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3.多元回归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管理层薪酬的替代变量SALARY与盈余管理DA的估计系数为0.007,符号为正,并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这证明了假设1:高管货币性薪酬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即公司管理层有为了获得高额报酬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股权激励的替代变量STOCK与盈余管理DA估计系数为0.057,二者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正相关,说明高管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也说明高管为了获得更多的股权,有动机对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操作,这同时也证明了假设2。

在控制变量中,净资产利润率、债务水平、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分别在不同显著性水平下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净资产利润率为企业评价业绩的指标之一,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利用正向盈余管理的手段来调增净利润。资产负债率与可操纵应计利润呈正相关关系,印证了债务契约假说,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司债务水平越高,管理层越有可能选择增加收入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公司规模变量与盈余管理的估计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所以笔者认为盈余管理与公司规模仅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这基本上符合了政治成本假说,即规模大的公司更易受到监管部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公司内部控制也更为完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的产生。股权集中度变量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表明大股东控制越紧密的企业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独立董事作为监督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的经营决策行为、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的一种重要机制,在理论上应该起到抑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但回归结果却显示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1)我国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虽未在公司任职,但其与公司股东和管理层的联系都较为紧密,很难作出独立的判断,监督作用也不强;(2)从之前的描述性统计中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独立董事比例的均值为36%,仅略高于我国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的最低要求,这说明我国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监督的职能。

由表5可以看出,两组高管的货币性薪酬与盈余管理的估计系数均为正,但在高管持股时,相关性并不显著,证明此时高管的货币性薪酬与盈余管理并无显著联系。可以得出结论:高管持有公司股票时,其利用盈余管理来调整公司利润的动机较高管未持股的公司小,假设3成立。

五、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委托理论,应用Jones模型,以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从高管货币性薪酬和股权激励两个方面探讨了管理层激励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证实了管理层货币性薪酬和持股比例均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管理层为获取高额报酬而进行了盈余管理。通过进一步将样本分为高管持股组和高管零持股组发现:相比高管持股比例为零的上市公司,高管持有公司股票时,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的相关性较低。这说明,在高管的报酬契约中采取以货币性薪酬和股权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管理层以增加报酬为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 陈胜蓝,卢锐.新股发行、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激励[J].管理评论,2011(7):155-162.

[2] 戴云,刘益平.高管薪酬诱发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1):146-150.

[3] 付琳琳,李延喜,冯宝军.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J].技术经济,2011(8):113-117.

[4] 李延喜,包世泽,高锐,等.薪酬激励、董事会监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南开管理评论,2007(6):55-61.

[5] 冯莉.所有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探讨[J].会计之友,2014(34):45-59.

[6] 谭军良.国企高管薪酬激励与公司盈余管理[J].宏观经济研究,2012(11):86-91.

[7] 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权、报酬与盈余管理――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7):111-119.

[8] 袁知柱,郝文瀚,王泽.管理层激励对企业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4(10):181-196.

[9] 周晖,马瑞,朱久华.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4):48-52.

[10] 朱星文,蔡吉甫,谢盛纹.公司治理、盈余质量与经理报酬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2008(2):28-33.

[11] Brad a.Badertscher. Overvaluation and the Choice of Alternative Earnings Management Mechanism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1(5):1491-1518.

[12] Gaver J J., Gaver K M., Austin J R. Additional Evidence on Bonus Plans and Income Managem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19(1):3-28.

[13] Healy P M. 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5(7):85-107.

[14] Nagar V., Nanda D., Wysoki P.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and Stock-based Incentiv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 2003(34):283-309.

上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范文 下一篇:继电保护基本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