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3 16:58:53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工资差异;性别歧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162-06

引言

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差异问题一直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力是不同质的,劳动者在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人力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在质上是有差异的,这是产生工资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补偿性工资差异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并无差异的劳动者,在从事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不同的工作时,他们的工资也会有所差别。这种工资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补偿”劳动者在不利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下而导致的额外付出。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认为,偏见和导致劳动力市场非竞争性的因素可能带来的针对某一群体的歧视,从而导致从属于不同群体的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异。经济学者在对性别工资差异进行研究时,一方面通过发展工资差异的分解方法来分析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存在的工资差异问题,另一方面又不断对这些工资差异的分解方法进行修正和扩展,从而将工资差异的研究推向深化。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变化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为观察性别工资差异提供了一个平台。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女性获得了更多的就业选择。1978年城镇单位女性职工占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2.9%,到2008年增长到37.6%。诸多研究表明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性别工资(或收入)差异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于2010年12月1日起联合组织实施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劳动收入相对较低,两性劳动收入差距较大。18~64岁女性在业者的劳动收入多集中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组。在城市低收入组中,女性所占比例为59.8%,比男性高19.6个百分点;在城市高收入组中,女性仅占30.9%,明显低于男性。数据同时揭示,城市在业女性的年均劳动收入仅为男性的67.3%,且不同发展水平的京津沪、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在业女性的年均劳动收入均低于男性。

本文利用2009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城市地区成人数据库的样本,运用Oaxaca(1973)工资差异分解法和Cotton(1988)工资差异分解法,通过对控制变量的选取,采用不同的方式设定工资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并对男女劳动力群体的工资方程进行回归,再根据估计结果分解出性别工资差异中可归为歧视效应的部分,并计算歧视系数。

一、数据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校区的罗莱纳州人口中心(the Carolina Population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和中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国家营养和食品安全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utrition and Food Safety,and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合作建立的一个抽样调查数据库。CHNS采用分层、多级、整群随机抽样,以家庭为样本单位,调查范围从北到南覆盖了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南、江苏、湖北、湖南、贵州、广西这9个具有不同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程度的省份。

本文选取2009年CHNS的截面数据来考察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状况,由于本文关注的重点是城市劳动力市场,因此去掉了所有农村地区的样本,只保留了城市地区成人数据库中非农就业者的样本,并剔除了缺失基本个人信息和相关就业、收入信息的样本观测值,所获得的信息完备的样本数为1 102个,其中男性样本数650个,女性样本数452个。

(二)Oaxaca(1973)和Cotton(1988)性别工资差异分解方法

Oaxaca(1973)依据Becker的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结合工资决定方程,提出了两群体间工资差异的分解方法。分析过程如下:

Oaxaca(1973)将歧视系数定义为:

其中:(Wm/Wf)表示劳动力市场上可观测到的男女工资率之比,(Wm/Wf)0表示不存在歧视时的男女工资率之比。

将等式两边分别采用对数的形式表示,(1)式可变换为:

ln(D+1)=ln(Wm/Wf)-ln(Wm/Wf)0 (2)

(2)式中工资差异被分解为两部分,其中ln(Wm/Wf)0表示不存在歧视的情况下,两群体的工资差异;ln(D+1)表示歧视导致的工资差异,即劳动力市场中歧视的程度,ln(D+1)/

ln(Wm/Wf)则度量了歧视对性别工资差异的解释能力。

由于ln(Wm/Wf)0是不可观察的,因此Oaxaca(1973)对此做出了两种假设,一种假设认为,在不存在歧视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结构是以男性为基准的,即无歧视的情况下男性群体面临的工资结构也适用于女性;与之相反地,如果认为不存在歧视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结构是以女性为基准的,就可以得到另一种假设。

为了估计男性和女性群体的工资结构,使用最小二乘法对工资方程进行回归可得:

其中,Wm和Wf分别表示男性和女性群体小时工资的均值;X′m和X′f分别表示男性和女性群体的劳动力特征均值向量,m和f分别表示男性和女性群体的工资方程回归系数向量。

则性别工资差异的分解式可以表示为:

在Oaxaca(1973)给出的以男性和女性这两种工资结构为基准的假设下,(6)式中的ΔXm和(7)式中的ΔXf 代表的就是不存在歧视情况下的男女工资率之比,即ln(Wm/Wf)0,其影响可以用歧视系数D来表示。

由此就可以将性别工资差异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不同群体的劳动力特征差异所导致的工资差异;另一部分则是由劳动力市场歧视导致的工资差异。

Oaxaca(1973)的分解方法是衡量工资差异的经典分解方法之一,在工资差异和歧视问题的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该方法存在着要如何对作为劳动力市场无歧视时的工资结构进行选择的问题。Cotton(1988)对Oaxaca的性别工资差异分解方法进行了改进。Cotton认为应该首先估计无歧视的工资结构,然后将其作为参照进行工资差异的分解。因而,在Oaxaca分解方法的基础上工资差异的分解式又可进一步表示为:

其中,β*表示无歧视时的工资结构。

(8)等式右边的第一项表示可由观测到的劳动力特征差异来解释的性别工资差异,第二项表示男性劳动群体成员特征价值被高估所导致的性别工资差异,第三项表示女性劳动群体成员特征价值被低估所导致的性别工资差异。第二项和第三项之和即为劳动力市场歧视所导致的性别工资差异。

对于无歧视时的工资结构系数β*的估计,Cotton提出将每个劳动力群体的人口比重作为其工资结构的权重来进行计算,即:

其中pm 和pf分别表示男性和女性劳动力在劳动力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以上的Oaxaca(1973)性别工资差异的分解方法以及Cotton(1988)对其进行改进后的分解方法,其基本思路都是将性别工资差异分解为可由个人特征解释的部分和无法由个人特征解释的部分,通过将可由个人特征解释的工资差异从总体性别工资差异中扣除求得余下的不可解释部分,从而衡量出“歧视”的大小。

二、性别工资差异的实证分析

以下通过对不同控制变量的选取来估计工资方程,再根据工资方程回归和估计的结果,运用Oaxaca(1973)分解法对性别工资差异进行分解。

首先,将仅针对个人特征变量进行回归的工资方程设定如下:

lnW=β0+β1edu+β2exp+β3expsq+β4hhsize+β5mar+β6pro+ui

其中,lnW为小时工资的自然对数;edu为受教育年限;exp为潜在的工作经验年数,潜在工作经验年数的计算方法是将个体的实际年龄减去受教育年限再减去6,即得到作为工作经验的年数。expsq为工作经验年数的平方项;hhsize为家庭规模,即被调查样本中个体的家庭人口数;mar为婚姻状况虚拟变量,在婚为1,否则为0,非在婚的状况包括未婚、离婚、丧偶、分居及其他情况;pro为省份变量,设立江苏、山东、河南、辽宁、湖北、湖南、黑龙江和广西虚拟变量(贵州为参照组);ui为随机误差项。

仅对个人特征变量进行回归的工资方程的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下页表1中系数(1)、系数(2)所示)。

根据中国职业分类大典的标准,结合所使用的样本数据的特点,本文把职业划分成以下六个大类进行分析,其分别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办事人员、工人、服务业人员以及其他职业。

将控制了职业相关变量的工资方程设定如下:

lnW=β0+β1edu+β2exp+β3expsq+β4hhsize+β5occ+β6sta+

β7own+β8mar+β9pro+ui

加入的与职业相关的控制变量为:

一组职业类别的虚拟变量occ,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办事人员、工人、服务业人员(以其他职业类别作为参照组);一组工作岗位类型虚拟变量sta,包括为他人或单位工作的长期工、为他人或单位工作的合同工,以及其他(以个体经营者为参照组);一组所有制虚拟变量own,包括国营单位和集体单位(以私营单位为参照组)。

使用最小二乘法对控制了职业相关变量的工资方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1中系数(3)、系数(4)所示)。①

从表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否控制了职业变量,女性的教育回报率均高于男性。具体来说,若只对个人特征变量进行回归估计,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女性的工资提高10.5个百分点,男性的工资提高9.23个百分点;若控制了职业相关变量,由回归结果可知,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女性的工资提高4.75个百分点,男性的工资提高4.63个百分点。工作经验对男性的影响不显著;而在控制了职业变量的情况下,女性的工作经验回报显著为负,这说明年龄大的女性在收入方面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从职业类别来看,男业人员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女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相对较高;从工作岗位类型来看,男性个体经营者的收入要明显高于长期工、临时工及其他类雇佣类型,这可能是源于个体经营者需要在工作中投入更大的精力和一定的资本,而女性作为长期工则会在工资收入方面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从所有制类型来看,男性在国有单位的工资水平要明显高于私营单位,而女性在集体单位的工资水平要明显低于私营单位。

运用Oaxaca工资差异分解法,分别对不控制和控制了职业变量的工资方程回归结果进行分解,可以分解出劳动力特征差异以及人力资源禀赋对性别工资差异可解释的影响,加总可得性别工资差异可解释的部分ΔX′,进而可求出歧视系数。具体的性别工资差异分解结果(如下页表2和表3所示)。

“男性回归系数”表示利用Oaxaca分解法而基于歧视存在时女性的工资被压低的假设;“女性系数”表示利用Oaxaca分解法而基于歧视存在时男性的工资被抬高的假设;采用Cotton分解法加权后的工资回归系数则是基于歧视存在时男性的工资被抬高的同时女性的工资被压低的假设。由Cotton性别工资差异分解结果可知,男女小时工资收入自然对数的均值差异为0.279,在不控制职业相关变量的情况下,总差异中的0.0246(占总差异的8.80%)可以被劳动力个人特征或人力资源禀赋差异所解释,其余的0.2544(占总差异的91.20%)为不可解释的部分,可归为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作用;在控制了职业相关变量的情况下,总差异中的0.0645(占总差异的23.13%)为可解释部分,其余的0.2144(占总差异的76.87%)为不可解释的部分,可归为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影响。显然在控制了职业相关变量的Oaxaca以及Cotton工资差异分解结果中,性别工资差异可解释的部分显著增加了。通过对性别工资差异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否控制了职业相关变量,经验因素都对扩大男女之间的工资差异起到了主要作用,教育因素都显著地缩小了男女之间的工资差异,说明提高受教育水平有助于缓解针对女性的工资歧视。

结论

依据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城市地区成人数据库的样本,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性别工资差异进行分解。在控制职业相关变量的情况下,比较 Oaxaca(1973)工资差异分解法和Cotton(1988)工资差异分解法分解结果可知:以男性工资结构为基准采用Oaxaca分解法对男女工资差异进行的分解,不可解释的部分占总体性别工资差异的比重为72.45%;以女性工资结构为基准采用Oaxaca分解法对男女工资差异进行的分解,不可解释的部分占总体性别工资差异的比重为83.22%。采用Cotton分解法的加权后的无歧视工资结构作为参照,来对性别工资差异进行分解,得出的不可解释的部分占总体性别工资差异的76.87%。对Oaxaca分解法加以改进后的Cotton分解法,估计出的歧视程度,大于通过Oaxaca男性指数分解所得的歧视程度而小于通过Oaxaca女性指数分解所得的歧视程度。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对女性的工资歧视,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更大限度地减少性别工资歧视的现象,政府应当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来提升女性的人力资本水平,尤其是工资水平较低的女性的人力资本水平,来增强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改善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所处的不利地位。此外,还应当进一步完善保护女性劳动权益的法律体系并健全劳动力市场监督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来约束用人单位的行为,对建立劳动关系、确定工资报酬、职工培训、职位晋升、保险福利待遇等问题加以规范。同时,还要加强对保护女性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以提高社会尤其是女性对公平就业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Becker,G.“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

[2] Cotton,J.“On the Decomposition of Wage Differential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70,1988.

[3] Oaxaca,R.“Male-female Wage Differentials in Urban Labor Market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vol.14,1973.

[4] 张丹丹.市场化与性别工资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1).

[5]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11,(6).

[6] 蔡,都阳,高文书,王美艳.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8.

[7]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0.

[8] Gustafsson,B,S.Li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Gender Earnings Gap in Urban China”,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vol.

13,2000,p.305-329.

[9] 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2003,(2):379-404.

[10] Shu,X,Y.Bian.“Market Transition and Gender Gap in Earnings in Urban China”,Social Force,vol.81,2003,p.1107-1145.

[11] 张丹丹.市场化与性别工资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1):32-41.

[12] 杨菊华.两性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得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8,(7):10-19.

[13] 迟巍.中国城市性别收入差距研究[J].统计研究,2008,(8):54-58.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长江电力上市发行方案评估交易

长江电力上市后,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电上市公司,树立了大盘蓝筹股的良好市场形象,扩大了三峡工程的影响面和接受度。长江电力的成功发行上市,有利于三峡工程建设和长江水力资源开发,探索了大型工程与资本市场有效结合的新途径,为具有综合效益水利枢纽工程的上市提供了经验,也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整个发行上市筹备工作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市辅导规范运作,第二阶段为材料的制作、方案的研究及发行申报阶段,第三阶段是发行具体实施、挂牌上市阶段。长江电力在发行上市过程中,特别注重处理了以下技术性问题。

1确立规范治理、诚信运营的指导思想,集中完成上市辅导,在较短时间内使公司具备上市公司基本条件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股份公司设立后要进行为期一年的上市辅导方可申请上市。公司设立后与中信证券共同确定上市辅导工作,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上市辅导管理办法》等法规要求,从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运作、财务会计等多方面制定辅导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

经过近半年的完善组织体系、建章建制、’处理改制后续事宜等紧张工作,长江电力基本满足了上市公司的要求,具备了发行上市的基本条件:产权关系明晰,股权结构符合有关规定;公司已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规范系统的内部决策和控制制度,形成了较有效的财务、投资以及内部约束和激励制度,公司的决策制度、内控制度及信息披露制度符合上市公司要求;公司建立健全了财务会计管理体系,公司拥有的各项资产已经办理完毕相应法律手续;公司已实现独立规范运作,资产、业务、人员、机构和财务独立完整,主营业务突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公司与控股股东三峡总公司的关系清晰,关联交易行为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公司相关制度的规定,公司己经形成明确的业务发展目标和未来发展计划。

通过开展上市理论辅导、制度建设、专项治理等综合措施,到2003年5月,公司符合《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及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它发行上市条件,顺利提前通过北京证管办的辅导验收,为实现2003年年内上市创造了必要条件。能够提前半年完成上市辅导,除了监管部门的支持外,最主要的是公司辅导态度端正,在券商和法律顾问帮助下,辅导工作抓得紧凑和细致,规范运作措施到位。

2制定并报批满足各方面需求的上市募集资金收购三峡机组总体方案,为成功发行上市奠定了坚实基础长江电力上市筹备之初就提出鲜明的指导思想,即要使上市工作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国家、证券监管机构、三峡总公司、投资者要能找到一个利益的共同点和切合点。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长江电力上市需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顺应国家改革发展需要;从中国证监会的角度看,资本市场必须有质量优良的上市公司作基石,长江电力上市要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从三峡总公司角度看,在向长江电力出售三峡发电资产过程中需理顺电力生产关系,确保三峡工程顺利建设和运行,同时要在资产定价和控股权益方面确保总公司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利益得到保障;从投资者角度来看,长江电力上市要是一个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口报的诚信公司、有投资价值的公司。长江电力上市与收购资产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充分考虑了上述4方面的利益诉求,竭力造成多方共赢局面。

根据2002年三峡总公司改制重组确定的上市战略思路,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资委、国务院三峡办等部门的支持下,三峡总公司研究制定了长江电力发行上市募集资金收购三峡发电资产总体方案,并于2003年5月底获得国务院批准。该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和有关考虑如下。

2.1关于上市总体方案

长江电力决定发行A股。经综合考虑母公司三峡总公司资金需求、长江电力收益能力与持续融资能力及资本市场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发行规模为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100亿元,募集资金投向用于收购三峡工程首批投产的4台机组;为充分利用三峡首批机组投产的社会效应,发行时间考虑选在三峡首批机组投产前后。

长江电力上市前仅有葛洲坝电厂机组,装机容量271.5万kW,如果收购4台三峡机组,装机容量提升到551.5万kW,可成为我国第二大电力上市公司和第一大水电上市公司,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实施上述上市方案后,长江电力总股本规模、总市值均将居于A股前列,市场影响力和对A股资本市场的贡献度均将较大。

2.2关于三峡发电资产收购方案

三峡机组收购方案作为股份公司发展战略和本次股票发行募集资金投向的中心问题,涉及到转让方式、机组定价、公益性资产的处置等诸多问题。三峡总公司对三峡发电资产出让过程中如何保证国家利益高度重视,提出三峡发电资产的出让要在确保三峡工程完整性不受影响,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兼顾资本市场接受程度的原则下进行。在这样的原则下确定了发电资产出让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投资总体测算,资产合理划分,单台机组核定,动态调整出让,确保社会功能”5个方面,在资产评估公司按国家规定评估并经国资委核准后,在评估价格的基础上确定交易价格。基本思路是将三峡工程资产划分为经营性的发电资产和防洪航运等公益性资产,发电资产视实际情况逐步出让给长江电力,未出让的机组委托长江电力统一经营管理,三峡总公司不另设电力生产运营部门,公益性资产由三峡总公司负责管理。

所谓投资总体测算,是指由于前期机组出让时工程尚未竣工,因此出让发电资产时,应对三峡工程总投资进行合理的测算以核定发电资产价值。资产合理划分,指三峡工程是具有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资产按其功能和效益可分为经营性的发电资产和非经营性的防洪航运等公益性资产,长江电力收购资产范围应界定为发电资产,防洪、航运工程等非经营性公益资产由三峡总公司负责管理。依据1992年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的分摊原则,三峡工程总投资的75%分摊为发电资产,25%分摊为防洪航运等公益性资产。单台机组核定,是指以单台机组为发电资产价值及其范围核定的基础。动态调整出让,指发电资产出让的方式和节奏应根据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三峡总公司对资金的实际需求等因素动态确定。确保社会功能,指发电资产出让必须确保防洪航运等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三峡总公司为此专门成立枢纽管理部统一管理公益性资产,协调防洪、发电、航运效益的发挥,确保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物理整体性和功能整体性不受影响。

上述方案和技术路线的提出与实施,成功探索了收购大型在建水电工程发电资产新思路,探索了大型在建工程与资本市场对接的路径。

2.3高标准编写招股说明书,精心完成发行材料制作与申报

招股说明书和发行申报材料的编制过程实际上也是公司接受审核监管,促进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以满足上市条件的过程。在长江电力精心组织下,由中信证券牵头,德恒律师、中洲光华、中诚信等中介机构积极参与,从2003年3月份至5月份,公司和中介机构一起认真进行了有关基础材料的收集工作,及时办理了有关法律文件和证明文件,在进行提炼、分析和开展一系列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了约10万字的招股说明书,经反复修改,按计划完成了多达1200页的申报材料。2003年6月3日上午,全套申请文件上报中国证监会。

招股说明书是投资者获得上市公司信息、对上市公司股票进行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招股说明书的编制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发行审核能否顺利通过。在新股发行实行核准制之后,强制性信息披露成为新招股说明书的编制原则。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编制要求,长江电力上市团队高度重视编制,在招股说明书中客观阐述了包括发行人在业务、市场营销、技术、财务、募股资金投向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障碍的风险因素;如实表述了募集资金的使用和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披露了财务资料和资产负债表中主要项目的重要事项、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的情况,披露了诉讼或仲裁事项;管理层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进行了讨论分析,对收入、成本、盈利方面变化趋势进行适当预测;重点列情了关联交易。

2003年6月3日长江电力将发行申请文件报送中国证监会后,即在主承销商中信证券等中介机构的支持下,积极与证监会进行沟通,并根据证监会的要求对申请文件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修订。在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初审完成后,公司又通过与证监会进行充分沟通,争取到了召开专场发审会的政策。2003年7月出口,经过全体委员审议表决,全票通过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

3合理确定三峡首批发电资产的资产评估、交易价格与交易实施原则。长江电力发行募集资金的投向是收购三峡工程首批发电资产,具体标的是三峡工程首批投产的2号,5号,3号,6号机组及其对应的发电资产。

(1)评估方法

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规定及根据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转发国资办\\\\[1996\\\\]123号《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的通知,国有资产整体评估以重置成本法为主,中国证监会也要求上市资产的评估主要依据重置成本法。因此,评估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和市场惯例,经征询主管机构意见,决定采用重置成本法对发电机组进行评估。

评估机构对三峡工程首批投产发电机组的评估,是以2003年5月对日作为资产评估基准日,依据国务院批准的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概算和报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备案的业主执行概算,按照现行价格、利率和施工水平,测算出三峡工程总投资;根据三峡总公司阶段性财务竣工财务决算办公室编制、国家财政部门批准的《三峡工程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暂估入账财务报告》,将主体工程资产划分为公益性资产和发电资产,确定发电资产的价值。最后,确定拟转让发电机组的评估价值,即单套发电机组的重置价值=机组本体价值+三峡工程发电资产的共用部分价值÷26。

(2)评估过程

发电机组的资产评估工作历时7个月,根据国家有关资产评估的法律和国家有关法规与规定,评估机构本着独立、公正、科学和客观的原则进行了资产评估。评估工作主要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为做好机组的资产评估工作,三峡总公司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依据财政部认可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阶段性竣工财务决算暂行办法》,编制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暂估入帐财务报告》,对三峡工程的总投资测算、费用分摊、发电资产的划分、单台(套)机组入帐价值作出详细、明确、合理的分析计算,确定了总投资测算、费用分摊、发电资产划分、单台(套)机组价值内容的原则和思路,为评估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确定了评估工作的基本思路。

第二阶段是现场评估。评估机构在2003年1月开始进行评估方案研究,制定了总体方案,4月上旬评估人员进入现场,经过资产清查、现场评估、评定估算、撰写报告和内部审核阶段几个阶段,6月25日出具了正式报告。

第三阶段是国资委审核。国资委组织专家组对评估报告进行了详细审核,经过专家组反复分析论证后,国资委于2003年7月11日下发了《关于对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转让三峡工程首批投产发电机组资产评估项目予以核准的批复》。

(3)评估结果和交易价格的确定

根据《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转让三峡工程首批投产机组资产评估报告》,三峡总公司转让给长江电力的三峡首批投产组于评估基准日2003年5月31日的评估价值为1,835,119.95万元;完工后重置价值为1,875,347.67万元。该报告已经国资委《关于对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转让三峡工程首批投产发电机组资产评估项目予以核准的批复》核准。

本次交易是在非公开市场上所进行的集团内部定向交易,交易双方是母子公司关系,资产的实际控制权并没有转移,这与外部交易有本质不同。经双方协商,交易价格的确定以国资委核准评估价值为基础。具体来说,收购资产的交易价格以评估价值为基础,加上评估基准日至交割日因机组完工增加的价值,扣除评估基准日至交割日期间计提的折旧后确定。根据中发国际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的评估结果,2003年8月31日,公司与中国三峡总公司签订了《2号、5号机组价格确认书》,4台机组的交易价格平均为46.75亿元。4台机组的交割手续已分别于2003年9月1日和10月1日完成。

(4)交易价格的验证

为慎重起见,三峡总公司在资产评估规定的程序之外,按照首批三峡机组交易时的市场实际情况,又会同券商和财务顾问公司中信证券、中诚信财务顾问公司进行研究,分别选取收益现值法、可比资产对比法和收购市盈率法等3种价值估算方法对交易价格进行了测算。综合考虑到三峡工程发电资产投产后单机发电量存在逐年下降趋势以及蓄水进程等其他风险,而且三峡总公司并没有出让资产的实际控制权,上述市场化价值区间的确定是合理的。超级秘书网

4制定符合公司特点和市场要求的发行方案,合理确定发行价格,果断选定发行时机

4.1发行方案的核心工作

长江电力是2003年A股发行规模最大的股票,发行时值市场近两年来的最低点,如何确保发行成功,平稳与市场对接是发行体、承销商和证券监管机构共同担心的问题。在通过证监会发审会审核后,与证监会沟通确定发行方案、发行价格以及发行时机便成为了发行上市最核心的3项工作。

主承销商和副主承销商密切配合,深入分析市场状况和长江电力发行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国内已有的超级大盘股发行方案,经与证券监管机构沟通,本着维护投资者利益,平衡发行人与承销商利益风险的原则精心制定了发行方案:

(1)发行方式:网不向法人投资者(含战略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和一般法人投资者)定价配售(下称‘网下配售”)与网上向二级市场投资者定价配售发行(下称‘市值配售”)相结合。网下配售由主承销商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组织实施,市值配售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进行。

(2)发行价格:本次发行价格为4.3元/股,发行市盈率为17.99倍(按2003年预测加权平均每股收益计算)。

(3)发行数量:公司本次共发行人民币普通股23.26亿股,其中网下向法人投资者定价配售为10.467亿股,占本次发行总量的45%(含战略投资者15家,共获配4亿股;战略投资者锁定期限18个月,一般法人投资者锁定12个月);向二级市场投资者定价配售发行数量为12.793亿股,占本次发行总量的55%。

(4)网上网下回拨机制:若市值配售认购初步中签率低于1%,且低于网下初步配售比例,在不出现市值配售中签率高于网下配售比例的前提下,从网下配售向市值配售回拔不超过2亿股;如网下配售认购不足,而市值配售有超额认购,则将网下配售未获认购股数拨到市值配售;如市值配售认购不足,而网下配售有超额认购,则将市值配售未获认购股数拨到网下配售。

4.2发行方案的特点

本次发行方案设计在保证“三公”原则的基础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以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安定为前提,做到既实现筹资需求和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又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树立长江电力在证券市场中的良好形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1)发行定价较为合理反映了公司价值,为二级市场留下空间

长江电力首次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关键是定价机制的设计。按照体现对长江电力未来经营业绩的预期,体现长江电力的真实价值,避免国有股权过度稀释,给二级市场留出一定盈利空间,为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作应有的贡献的原则,发行人和主承销商根据长江电力的电价、电量以及赢利预测的实质性重大变化,设计了主要依据2003年预测、参考2004年预测的定价机制,根据监管部门的核准,确定每股4.3元的发行价格。上市当日收盘涨幅达43.7%,为二级市场留下了足够的获利空间。从投资者反映看,这一方案和定价准确把握了市场要求,为长江电力良好市场形象的树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2)充分发现和选择优秀投资者、优化股东结构

合理的股东结构对于维持公司股价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网上发行无法选择投资者,因此选择投资者的任务主要通过网下发行来实现。根据国内投资者情况,本次发行将投资者区分为战略法人投资者、证券投资基金、一般法人投资者及网上投资者四大类,从而实现对不同的法人投资者锁定不同的持股期限。

(3)均衡每批上市股票规模,把握股票解冻节奏,减少市场冲击

一般而言,新股的发行,短期内将打破市场原有的供需均衡,而大盘股的发行,对市场的影响作用更大。本次发行借鉴以往大盘股一次发行、逐批上市的方式,通过对不同的法人投资者锁定不同的持股期限,均衡每批上市股票规模,避免股份集中上市对市场的冲击,实现在二级市场上的软着陆,维持二级市场平稳运行。

(4)平衡网上、同下投资者利益、权力和义务

在初分比例基础上确定的回拨条款,实际上是一种根据市场反映情况调整网下、网上比例的机制,基本功能有二:一是充分体现市场化的公平原则,最终的网上、网下比例按照市场选择来确定;其二是安全机制,避免了特殊情况下因网下、网上初分比例不合理可能带来的对发行的不利影响。过去法人投资者在进行网下申购时往往只需预付一定的定金即可,以至法人投资者在网下申购时往往可以“以小搏大’,二级市场上的广大投资者对此一直强烈反对,因为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进行网上申购之时都是需要全额缴款的。本次实现了所有投资者都全额缴款的做法。

从发行体的愿望看,在7月中旬通过发审会后希望尽快推出,已充分利用首批机组发电的社会效应。但长江电力是2003年A股市场发行规模最大的项目,由于市场已持续低糜,监管机构对推出时机非常慎重,不希望长江电力的发行对市场有过大的冲击。发行人、主承销商和副主承销商,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广泛地向基金公司调研后,坚定地认为10月份是发行的最佳时机,价值投资理念的目前市场的主流、市场具有充分的接纳意愿和能力、投资者的“期待”气氛浓厚,明确提出尽快发行。经与监管机构充分沟通,最后得到了监管机构支持,批准于2003年10月28日发行,这个时机既准确地判断了市场反应,又充分地利用了目前电力市场供不应求、三峡发电机组投产并已被收购的现实和社会效果。

5高效率完成了发行上市组织工作

发行上市实施阶段工作复杂,工作量大,发行人明确提出要从投资者关系的高度落实发行上市每一个环节。长江电力和中信证券均对本次发行给予了高度重视,专为本次发行聘请了财经公关公司,并成立了长江电力首次公开发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发行工作的总体策划与协调。专门为该次发行建立了由双方领导团队牵头协调、优化配置全部相关资源的六大工作组——投资者关系组、路演推介组、信息披露及机构联络组、发行配售与资金组、宣传与媒体联络组和后勤保障组。

为了在投资者中树立公开、透明的发行体形象,增进投资者对发行体的了解,除了法定要求的网上路演外,本次发行路演推介组还安排了北京、上海两地现场路演推介会及数场投资者见面会,在有限的时间内与机构投资者和一般投资者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确立了公司良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形象。对发行上市宣传工作作了精心策划,实施发行前低调,仅作公司基本面的简单宣传。随着发行工作进展,路演推介、媒体投放宣传有序进行,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国证券等节目及时报导长江电力竞争优势以及投资价值,长江电力逐步为市场认知,为成功发行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氛围。通过宣传引导,监管机构通过优质发行体的推出,改善市场结构,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的意图也被各方面所充分理解和接受。

资金后台工作,作为事关发行成败的一项工作,涉及预约登记、要约申购、缴款、配售和退款等内容。长江电力与主承销商一道在发行期内及时准确完成了预约、审核、申购、资金交收、配售、通知等各项工作,严格按照发行监管部审定的发行方案规范运作,准确处理了十类、十几万组数据,未发生一起差错,无一投资者与承销商和发行体产生争议。在中国民生银行的配合下,申购资金解冻期满后两个小时内完成了全部余款退还工作,充分保障了投资者权益。在10月28日~11月17日的20天时间内,长江电力和主承销商中信证券、财经公关公司九富投资、收款银行民生银行等中介机构组成的发行上市项目组密切配合,共同打好了最好一场收获的战斗。路演推介组、发行后台与资金组、宣传与媒体联系组、后勤保障组等4个工作组同心协力,高效率完成了发行上市工作,路演推介到位,申购配售有序,资金流转及到帐准确、及时、安全,市场反映良好,推出了企业形象,通过发行工作和投资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成功实现与资本市场平稳对接。路演推介到位,申购配售规范有序,资金流转及到帐准确、及时、安全,信息披露准确完整。

与以往大盘股发行对比,各项数字结果均优于其它大盘股发行结果(表1)。从发行期间的市场反应和结果来看,发行时机选择恰到好处,发行方案设计合理。公司首批12.793亿股股票顺利于2003年11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交易代码为600900。上市首日开盘价格6.23元,收盘价格6.18元,相比发行价格,涨幅达43.7%,成交7.5386亿股,交易额为46.94亿元,换手率为58.93%。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3

胡总书记审时度势地对我国金融工作提出了指导方针,具体到我国证券基金市场,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结构与进行机制”,既强调了我国证券基金市场当前工作的重点,又指明了今后工作的目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建设工作坚定不渝的目标,综观世界各国,凡是经济强国都具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具有融资筹资、分散风险、价格发现、优化资源配置等众多功能,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和腾飞的重要因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日韩两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积聚的风险对经济造成损失的经验教训,是很好的启示。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积聚一些潜在风险,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有效防范和规避市场风险,必然成为当前我国金融工作的重点。

基金业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主体之一,在资本市场中展现了巨大的活力。现在无论是基金数量、基金总份数,还是基金管理资产总规模,都创下历史新高。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表示,截至今年9月21日,341只基金总规模为18962亿份,金额达30228亿元。随着新基金的发行,以及老基金的分红、分拆等持续营销的深入,这一发展趋势还将延续。沪深证券交易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28日,沪深两市流通市值总计为8.56万亿元。以此计算,基金规模已经达到流通市值的35%,占到了市场1/3强的比例,基金所一直奉行的价值投资理念,也随之成为主导市场的投资理念。作为一种特殊的集合投资制度,基金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提高投资收益、锁定市场风险。

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基金的投资是通过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研发之后再投资的,追求长期获利的价值投资理念是基金公司一贯的宗旨,这与市场中散户的投资行为不同。在这种投资理念下,首先,基金公司不会成为市场中助涨助跌的投机力量。其次,基金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在信息的获取、上市公司质量的判断、投资时机的选择上更加专业,比普通投资者更有能力获利,并保障回报的稳定性。投资者选择通过基金进行投资,无论从自身收益角度看,还是从市场平稳运行角度看,都是有利的。

第二,利用价格发现功能、寻求市场投资理性。

供求间的竞价机制是市场价格发现的主要形成机制,作为我国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基金,应该在我国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和价格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资产定价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在资本市场诞生前,企业价值的确定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净资产来决定,净资产的定价仅仅具有财务核算上的意义,是一种静态的定价过程。资本市场发展后,企业的定价就转变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上市可以让更多的人分享企业成长的收益,前提是给予企业一个比较合理和公允的价格,这需要机构投资者的理性判断和行为。在这一点上,基金所奉行的价值投资理念,可以很好地指导投资者在合理价格水平上进行投资,平抑追涨杀跌所造成的价格波动和价值扭曲。

第三,拓展投资渠道,抑制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过剩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目前全世界均有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存在,我国流动性问题也非常复杂。流动性过剩的直接结果是资产价格升高,产生泡沫,甚至引发通货膨胀,投资者面临着资产贬值的风险,同时也对经济的平稳运行目标极为不利。基金业在政策的允许下,可通过积极拓展投资渠道,如发行QDII基金,合理疏导资本流向,来缓解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目前管理部门大力推行企业债,引导资金投向国债、企业债等稳定的固定收益品种,也是缓解流动性过剩的有效办法。创新投资品种,拓展投资渠道,一方面扩大了投资者的收益来源,丰富了规避系统风险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对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机遇与挑战并存!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关联日益紧密的全球资本市场,给我国基金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基金全球化的运作也对基金业在全球性的风险控制、稳定收益率的获取等方面提出了挑战。我国基金业肩负着建设我国和谐资本市场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

银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以来,就以“为百姓家理财,务求全心全意,所作旨在富民;与天下人运筹,务求精益求精,所为功在强国”为经营理念。而在当时,老百姓参与基金投资的还很少,可以说,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职能和责任,预测到全民理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趋势。作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我们也始终坚定价值投资理念,坚决杜绝价格操纵和内幕交易等行为,尽最大的努力维护市场稳定,并通过科学的投资,为投资者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保障他们的利益是我们的根本职责,这一点我们始终坚信不疑。

经过几年的发展,银河基金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产品线,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目前公司旗下有5只开放式基金,绝对数量上看并不多。本着精耕细作的原则,我们将每一只都做成精品:银河银泰、银河稳健、银河收益,均被权威评级机构――晨星和银河证券基金评价中心评为五星基金;银河银富货币基金今年三季度的收益率超过6%,遥遥领先其他货币基金,甚至超过债券基金的水平;银信添利是一只发行不久的“债券+新股”型基金,3月份成立至今,收益率超过10%,为投资者提供了一条稳妥的避险增值的途径。凭借优良的表现,这些产品获得了媒体“银河五星军团”的赞誉,也得到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同。作为一家为老百姓进行委托理财服务的专业机构,投资者的信任是我们几年来获得的最大财富。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4

1. 全面研究控制成本途径,提升成本管理水平的总体思路

全面研究控制成本,确定了提升成本管理水平的总体思路:以推行全面成本管理战略为导向,改善成本管理思路,拓宽成本管理视野;以“市场化精细管理”为基础,延伸会计核算,做实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2. 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成本研究,制定科学的成本控制目标和措施。

面对大部分矿井生产区域紧张,地质构造复杂和部分矿井进行复采造成煤炭质量先天不足,以及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等一系列新的问题,煤业公司除了坚持多年积累的降成本的方法以外,更重视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成本研究,制定科学的成本控制目标和措施。

2.1加强成本的刚性控制,细化成本指标分解,明确成本管理责任,增强成本预算管理的控制力,把控制成本的功夫做到家。克服潜力挖尽的思想,严格防止大手大脚的成本消费倾向。

2.2坚持依靠科技降成本。坚持向工程设计要效益。本着安全、优质、低耗的原则,优化巷道工程设计,减少废尺废巷,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减少巷道套修率;坚持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积极推进供电系统“四遥”功能实现变电站无人值守,实施高效节能水泵改造,实现排水自动控制,积极引进推广新型节电装备和技术;

2.3坚持加强机制调控,巩固市场化精细管理的成果,通过价值链管理实现人财物的有机结合,达到控制成本费用目的;

2.4坚持搞好物化劳动消耗控制,对可控成本费用认真进行分析,控制物化劳动消耗,严格实行定额预算管理,加强劳动消耗考核;

2.5坚持开展增收节支活动,加强游离于市场化精细管理价格体系以外的一切费用指标的控制,确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和绩效工资挂钩考核,使全部预算指标都能确定责任主体。搞好创新增效、小革小改活动,坚持开展大清理、大回收活动,广泛开展修旧复用工作,积极组织废旧物资、设备让售工作。

通过以上举措,煤业公司近年总体经济运行比较平稳,全面完成了各项成本指标。

3. 以“市场化精细管理”为基础,延伸会计核算,做实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本着“扎实推进、逐步完善、务求实效”的原则,煤业公司推行市场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全面转,在全面建立了符合公司实际的内部市场运行机制和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地在全公司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推进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的规范运行,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使我公司的生产经营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3.1钱家营制定和完善了内部银行核算管理办法,按照管理会计的方法,严格核算各市场部、各基层单位盈亏情况,探索出一个具有特色的市场化核算模式。

对回采、掘进、开运、机电等各专业市场部所属单位按照每月有量可计的产量、进尺等完成情况,以及年初制定的结算价格,采取纵向结算的形势,按月拨付销售收入。同时,本着“有偿使用”的原则,部门、单位间相互提品、劳务,一律按照公司统一的价格、通过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这一平台,由服务单位向被服务单位结算劳务收入,内部银行进行审核记账,以此形成相关单位的收益和成本费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形成链式结算。其次、结合井口物资超市的推行、将物资管理和材料费用的归集同划卡领料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对物资材料的特色管理和日常管理。有效地调动了各单位的生产积极性及工作服务质量。

各主要生产单位在控制支出、增加收益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效果,每年产品市场节约费用80万元;开拓运输市场节约费用100万元。

3.2赵各庄完善了基层区科内部价值管理,整合改造了区队成本管理流程。

突出抓了两个关键环节。一个环节是,在形成价值管理的价格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区队内部全面的市场化交易规则,区队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电力、劳务、可控设备及配件均按区队内部市场价格进行结算。区队下属车间、点班等单元称为相对独立的成本的成本核算单位。各单元承担相应的生产成本责任,并分项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结果进入单元的收入分配。各单元内的岗位员工依据劳动价值及成本核算进行工资分配。各单元之间为交易双方,经济往来按区队市场价格进行有偿结算,形成了区队价值管理的运作机制。另一个环节是,规范了区队内部单元和员工当日劳动量和收入分配的考核认定程序。单元当日按工作量获得工资总量,由上级主管进行考核,由同级相关单元进行认定,日清日结,公开透明。

职工收入稳步提高,切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人均工资提高了23%。

3.3荆欢矿建立了 “单项工程管理系统”。

在单项工程的管理方面。贯彻了分层次、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使得这一费用支出的管理控制更加趋于有效合理。为此,专门开发了“单项工程管理子系统”,首先,由施工单位按照安拆工程和单项工程的完工情况录入工程量,其次、由生产技术部相关部门对工程量进行核定,最后,由财务部根据年初预算的分解情况,审核工程量、并划定结算价格,内部银行通过系统进行归统并记账,作为核算单位的单项工程收入。这样做,改变了过去那种对单项工程的粗放式管理,实现了结算过程的内部牵制,有效的控制了成本支出,节约工程支出8%。

3.4积极谋划经营管理信息平台的研发和完善工作,为市场化精细管理的顺利推广提供技术保障

在充分分析研究实际情况下,制定了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架和思路,并委托中国矿大等国内名校编制开发,主要包括“内部结算与核算子系统”、“物资管理子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加工修理子系统”、“单项工程管理子系统”、“薪酬计算子系统”、“基层单位日清日结子系统”、“效绩评价子系统”等各个模块,其中:物资收发存实现了一体化管理,其中,配合井口物资超市的全面运转和物资支领卡的有效运作,目前已实现对物料消耗的日常管理与监督,极大的提升了物资材料消耗的管理水平。预算管理子系统对各生产施工单位完成的工程进度情况,根据工作面实际情况细化流程、明码标价、月度结算,年度总量控制的管理模式。薪酬管理子系统和绩效评价子系统对生产单位的效益完成、绩效考评、日清日结等情况也实施了行之有效的管理。设备资产实现了准确的精细管理,市场化结算、核算、绩效评价、日清日结实现了网络统计计算和透明公开,有效保证了链式管理的开展和各项经营核算数据及时、准确的传递。

推行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实行内部产品和劳务的有偿分配、结算和费用总额控制,极大的调动了基层单位增收创效、节支降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全员参与节支降耗的生动局面。煤业公司原煤成本逐年下降。

作者简介:董玉成 1972年9月 男 河北省丰润县人 现为会计师 将进高级会计师 研究方向为会计实践与理论。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5

而就在两年前,上证指数还迷茫在1000点的时候,两个市场总市值不过3万亿元。仅仅两年时间,变化已是翻天覆地。中国资本市场已经从原来的全球新兴市场第四位,当仁不让地跃升为第一位。

24.5万亿元的总市值,相比于2006年21.087万亿元的GDP总量,意味着中国境内股市证券化率(股市总市值/GDP总量)已经达到116.33%,而此数字在两年前仅为16.8%。有关资料显示,美国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为130%,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约为100%,东盟国家则大约为70%至80%。

不管是与西方成熟国家比较,还是与周边新兴市场比较,仅从证券化率看,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一个资本大国正在崛起。

自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破冰以来,以股改为核心的一系列资本市场制度性改革取得重大成功,资本市场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此期间,资本市场在基础性制度建设、发行体制改革、上市公司质量以及投资者结构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在经过两批试点之后,股权分置改革进入全面推行阶段,按照“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操作原则,股权分置这一羁绊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得以妥善解决。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从市场基础制度层面消除了中国股市与国际市场的基本差异,解决了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相悖的局面,中国股市在发展中第一次出现各类股东利益一致的价值取向,市场由此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重大制度的解决,资本市场逐渐恢复了“本原”,融资功能、价格发现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发挥。统计显示,目前两市上市公司家数超过1500家,今年上半年沪深两市共有45家公司完成了新股首次发行(IPO),加上再融资公司,上半年共有106家公司实现股市融资,总计筹资额达到1879.57亿元。同时,自2006年开始,各个行业龙头、大型央企相继在境内市场发行上市,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相应有所提高。股市的财富效应也吸引大量资金源源不断流入,目前沪深两市账户总数接近1.25亿户,市场成交也不断活跃,上半年沪深两市股票日均成交2027.18亿元,比去年日均成交增长440%。

蓝筹股的集体上市不断改善上市公司的结构,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来自多个方面,首先是蓝筹股的不断发行上市,如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大量银行股的发行上市,中国境内的主要银行基本都已上市,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等保险巨头也相继从香港市场回归,金融股的高盈利使其成为目前两市第一盈利行业,大大提升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其次是股改之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上市公司的经营与公司治理不断改善,业绩充分释放,实质性重组代替了此前的财务重组。以央企为代表的资产整合、资产注入成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手段。第三是上市公司清欠工作的推进和管理层激励机制的引入,在解决历史“欠账”等遗留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基石”质量的提高,表明中国资本市场逐步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证券市场真正成为“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得以发挥。股票市场一向被称为经济的晴雨表或温度计,但此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代表性不高,因此晴雨表或温度计的作用并不显著。而随着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行业代表性越来越强。如银行股、保险股的上市,中国铝业、中国神华、中石油等龙头的回归,丰富了目前上市公司各个行业龙头品种,随着不久的将来,香港市场红筹股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大型央企的A股发行,上市公司结构将得以大大改善,资本市场将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

在股市市值不断续写新高之时,机构投资者、中介机构等迅速成长。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近年监管机构工作的重点之一,在这样的发展思路下,证券投资基金的规模得以空前壮大,从年初基金净值总规模刚刚突破1万亿元,不到一年时间,基金总规模已经跃升至2.8万亿元,成为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他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也加大入市步伐,保险资金入市比例提高、QFII额度不断攀升、券商与银行的股票理财产品规模加速增长。历时三年的券商综合治理工作也于上月底结束。截至目前,19家证券公司被责令关闭,7家公司被撤销,4家公司被撤销业务许可,14家公司和9家营业部被暂停业务,一批涉嫌刑事犯罪的公司及其责任人被移送公安、司法部门调查。经过治理整顿,证券公司的遗留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优质券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一批优势券商的上市与发展壮大,中国资本市场上也必然会成长出自己的“高盛”、“摩根”。

资本大国的崛起需要强大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的中国股市,两年时间就将证券化率从不到50%提高到超过100%,而美国完成此阶段用了7年的时间,韩国用了4年。从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的发展历史来看,一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以日本、韩国等为例,经济腾飞阶段都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大发展。而现在,中国股市正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做大做强并从大国经济走向强国经济的主战场。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6

目前我国对劳动力成本的计算,依据的是国家统计局和劳动社会保障部建立的窄统计口径的“职工工资”核算体系。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职工工资”并不能准确反映出我国劳动力的真实构成,不能客观反映出社会用工的真实成本,存在较多的问题和缺陷,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

一、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核算体系

我国把全社会的就业人员分为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农村就业人员以及其他就业人员类。其中,职工、其他就业人员(包括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各单位外方和港、澳、台方工作人员),通过劳动取得工资和劳动报酬,被界定为“单位就业人员”,属于“劳动报酬”统计范围。与之相对应,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农村就业人员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获取的是经营性收入,不属于“单位就业人员”范畴。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受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和乡镇企业雇佣人员)虽然也是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收入,但是其劳动收入目前尚不统计入“劳动报酬”。我国对全社会就业人员的划分如图1所示。

在一定时期内,各单位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被称为“工资总额”。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工资总额”的计算如公式(1)所示。

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工资(1)

与“工资总额”相对应,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就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被称为“劳动报酬”,其在数值上等于职工工资总额和其他就业人员劳动报酬总和。劳动报酬=职工工资总额+其他就业人员劳动报酬(2)

围绕“工资总额”和“劳动报酬”基本指标,可以派生出若干二级指标(表1)。所有指标共同组成了我国目前的“职工工资”核算体系。

二、我国劳动力成本核算的缺陷

从目前看,我国对劳动力成本的统计核算已经明显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计口径较窄,不能反映保险、培训等较大范围劳动力成本变动

我国对“职工工资”的统计,长期以来归为“人口与就业”大项,主要是从劳动者角度核算其基本收入来源;并不是从雇主角度核算其综合用工成本。前者与经济总需求相联系,而后者影响的是经济总供给,两者并不属于同一范畴,因而从严格意义讲,目前我国并没有真正反映劳动力成本的指标。已有的“职工平均工资”、“平均劳动报酬”等指标只能部分反映劳动力成本的变动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2004年12月开始着手建立的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人工成本不仅包括雇佣劳动力所支付的工资、劳动报酬等直接成本,还包括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等间接成本。“人工成本”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用工总成本,是衡量劳动力成本的较好指标。

根据2005年人民银行研究局对全国部分地区企业人工成本的抽样调查结果,宽口径的人均人工成本要明显高于窄口径的“职工平均工资”。以上海地区为例,2000—2003年上海人均人工成本要远远高于同期职工平均工资,而且两者差额呈不断扩大之势(如图2所示)。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会大大低估我国的劳动力成本。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上海地区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7304元,比同期人均人工成本49341元低22037元,仅为人均人工成本的55.34%.尽管目前工资报酬在我国企业人工成本中还占较大比例,但是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劳动者素质的日益提高,工资报酬在人工成本中所占比重会逐步下降。如果仍以“职工平均工资”和“平均劳动报酬”等指标来反映劳动力成本,其偏差将会越来越大。

(二)统计范围偏窄,不能反映我国劳动力的真实构成

目前我国对“工资总额”和“劳动报酬”的统计仅仅局限于“单位就业人员”的狭小范围,而将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就业人员排斥在外,并不能反映目前我国劳动力的真实构成。

从劳动力的存量构成看,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2004年我国“单位就业人员”总数为1.11亿人,仅仅相当于同年全国就业总人数(7.52亿人)的14.76%,相当于城镇就业总人数(2.65亿)的41.89%.绝大部分的全国就业人口和城镇就业人口并没有被“职工工资”核算体系所覆盖(其中仅游离在统计范围外的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人数就高达5515万人)。“职工平均工资”只是少数人的平均工资。

从劳动力构成的动态变化看,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6年第3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在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中(不含乡镇企业),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6.4%.而在企业用人需求中,私营企业的用人需求最大,其需求比重为25.9%;个体经营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也较大为9.3%,超过国有、集体企业(7.2%)、外商投资企业(7.9%)和港澳台投资企业(5.5%)。据此推算,私营和个体企业的用人需求已经占到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的34%.没有任何理由将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如此庞大而且不断增加的私营和个体企业就业人员排斥在“职工工资”的统计范围之外。

(三)指标体系不健全,不能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特征

大量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在城镇劳动力市场内部又存在着城市工和农民工市场二元结构。在城市工市场中,工资水平较高,且有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较高的工作稳定性。而在农民工市场由于传统体制惯性等因素,就业机会、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普遍歧视(谢嗣胜、姚先国,2006)。在每个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是自由流动的,但是在两个市场之间则不流动,即使流动,身份也是固定的(胡放之,2005)。对劳动力成本的衡量,不能脱离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核算所使用“职工平均工资”、“平均劳动报酬”等均值指标会掩盖掉城乡之间,城市工与农民工之间劳动力成本的巨大差异。

农民工虽然是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却为数众多。据《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5),目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其中仅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人数已经占到城镇就业总人数(2.65亿)的45.28%,是“单位就业人员”总数(1.11亿)的1.09倍。单从人数上看,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工资变动会对全社会劳动力成本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

如果以农村户口员工数超过50%为标准,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的数据,可以将所有行业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居民服务其他服务业7个行业,其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超过50%;第二类是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等12个行业,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不足50%.我们对两大类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进行分类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差距不大,随着改革深入各行业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职工平均工资”呈发散形态。比较图4、图5可以看出,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使用农村劳动力超过50%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在数量和增长速度上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使用农村劳动力不足50%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在数量和增速上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正是由于90年代后大量农民工进入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居民及其他服务业这些竞争性领域,大大压低了这些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使得整个社会的劳动力成本产生分化,形成竞争行业和非竞争行业的二元结构。

近年来我国工资成本大幅上升,但是农民工的工资却增长缓慢,与城镇职工工资收入的差距不断增大,使得一些用工比较集中的地区甚至出现“民工荒”现象。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珠江三角地区12年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外来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一直以来维持在650—750元之间,无论是从绝对水平,还是增长速度上看,与同期官方统计的职工平均工资都形成巨大反差。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经济统计要准确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要为经济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劳动力成本关系到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快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潜在压力,从而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策产生影响。当今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对于劳动力成本统计问题都非常重视。早在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和OECD的专家就合作完成了“劳动力市场关键性指标”(KILM)项目,该项目建立了对劳动力市场多种指标和特征进行国际比较的统一框架。按照这一框架,各国对于劳动力成本统计应当覆盖到全社会所有就业人员;对于劳动力成本的计算应当包括工资、保险福利费、教育培训费等因雇工所发生所有直接和间接费用支出。目前无论从覆盖范围、还是统计口径角度看,我国现行的职工工资统计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也不能完全满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需要。针对目前我国在劳动力成本统计核算方面的不足,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转变低成本竞争观念,充分认识劳动力成本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劳动工资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而且已逐步成为全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做好劳动力成本的统计工作意义重大,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首先我们要彻底转变劳动力成本越低越好的旧观念,实践已经证明单纯靠低劳动力成本进行竞争的道路已经是越走越窄。加强劳动力成本的基础核算工作,有助于我们了解和关注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基本状况,促进社会各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转变低工资、低投入、低效率、低效益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扩大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全面科学核算劳动力成本

在对劳动力成本进行统计核算过程中,应当更多站在雇主角度,全面综合计算工资报酬、社会保险、教育培训等直接、间接费用,客观反映劳动力的综合用工成本,为国家制定正确的宏观管理政策提供依据。劳动力成本的统计范围应当覆盖到所有获取劳动报酬的就业人员,这当然包括我国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就业人员。尤其是乡镇企业就业人员的劳动力成本,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的用工成本,应当有针对性地率先建立典型调查制度。

(三)完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扩大劳动力成本统计范围

目前我国对劳动工资的统计是建立在正规单位的年报和定期报表制度的基础之上,不能反映私营、乡镇、个体企业等“非正规单位”和规模以下未建立统计报表制度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变动情况。应该在完善统计报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劳动力成本的抽样调查制度,以扩大劳动力成本统计范围。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按单位从业人员多少进行抽样;规模以上企业按行业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多少和经济类型抽样;规模以下企业(单位)和个体户按行业、营业收入、规模抽样,推断出总体总量指标,以增加劳动力成本统计的覆盖范围。

(四)建立基础数据平台,完善劳动力成本指标体系

加强劳动力成本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需要政府加大有关投入,责成或设立有关机构,将其作为一项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建议由政府建立一个包括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各个行业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基础数据库。同时,改进完善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力争获取全面、准确的劳动力成本信息,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例如,目前我国对劳动力成本的统计核算采用的是基本都是均值指标,均值指标只有在方差较小的条件下才能说明问题。农民工与城市工用工成本存在较大差异,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阶段特征。应当增加结构性指标来完善劳动力成本的统计核算。

(五)加强统计基础工作,提高劳动力成本统计质量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政策 资金结构 融资形式 融资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优化配置资源的决定因素。因此,铁路建设投融资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铁路建设,充分利用良好的货币信贷政策。利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优化铁路建设的融资结构,真正实现铁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确保《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顺利实施,和谐铁路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一、我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概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结构,间接作用于供需总量平衡;而货币政策直接作用于供需总量平稳,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结构。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政府通过协调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极大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998―2004年,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方针、保持社会总需求的稳定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适度增长,财政资金和国债配套贷款拉动了投资增长,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2005―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5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标志着实施近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调整了取向。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信贷资源合理配置和国民经济结构优化,与宏观调控政策总体要求基本适应,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企业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如企业债融资比重明显上升,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信贷资金的依赖。2006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产业政策的要求,为抑制过度投资加强货币信贷总量调控,引导信贷结构优化,引导投资和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中长期贷款的37.6%投向基础设施行业。

2007年,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形势,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六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引导信贷结构优化。

2008年,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以及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是2003年以来稳健货币政策及稳中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延续和加强,明确地向社会释放了未来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风险加大的警示信号和总量政策导向,有利于引导和调节各类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

2、信贷政策

从信贷政策实践看,中央银行信贷政策措施覆盖了宏观调控的方方面面,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投资政策和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已经成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间接融资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发展要求金融宏观调控必须努力发挥好信贷政策的作用。根据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要求,政府将不断优化信贷投向,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机协调配合,实现信贷资金优化配置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我国目前信贷政策的重要方面有,一是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向国家政策需要鼓励和扶持的地区及行业流动,以扶持这些地区和行业的经济发展。二是限制性的信贷政策,通过“窗口指导”或引导商业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和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产业、行业及地区过度投放,体现扶优限劣原则。三是制定信贷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和促进金融创新,防范信贷风险。

1998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实施贷款规模管理,信贷政策主要是通过人民银行向各金融机构分配贷款规模来实现的。信贷政策的贯彻实施依托于金融监管,带有明显的行政干预色彩。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政策正在从过去主要依托行政干预逐步向市场化的调控方式转变。依法履行中央银行信贷政策职责,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提高信贷政策调控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

2004年以来,国务院采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方针,积极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在注重总量调控的同时,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产业政策的要求,加强贷款结构调整。

2008年,以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紧缩货币信贷总量以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又要防止“一刀切”,保证经济发展中的“软肋”和需要加快发展的行业或领域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信贷支持。除了继续用好利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经典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加强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以外,最关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信贷政策有效引导和调节信贷结构的积极作用,不断优化信贷资金结构配置,促进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信贷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之一,需要与货币政策协调运用。信贷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工具,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战略和产业政策,着力解决“市场失灵”或“市场分割”状态下的资金结构性配置问题。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根据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着力解决市场有效运行状态下的资金总量调控问题。由于我国企业外源融资主要依靠贷款,在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信贷资金的配置结构将受到信贷政策的影响。在认真执行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贷款结构,加强对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信贷支持。

3、利率政策

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利率政策在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合理的利率对发挥社会信用和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9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强调生产要素价格的合理化与市场化,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是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2003年,确定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我国的利率调控主要根据利率水平和结构,即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货币政策需要,通过灵活运用利率杠杆,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以及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我国的利率水平调整综合考虑物价总水平、宏观政策和社会资金供求状况,以及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宏观调控注重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我国铁路建设的资金结构及资金成本

1、铁路建设资金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8%~9%,而铁路的平均增长率只有1.4%,其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铁路在承担大量公益性运输的基础上,其中货运请求装车率仅为35%左右,造成了重点物资运输的紧张;95%的货物运输是国家重点物资运输,如煤炭、粮食、石油、化工产品、棉花等,不仅运价低廉,而且有的还免征收建设基金;旅客运输突出表现在“春运”、“五一”、“十一”期间“一票难求”。我国铁路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紧缺产业。

铁路建设资金的缺口问题始终制约铁路的发展建设。自1986年以来,我国铁路投融资体制开始尝试多种改革,逐渐形成以铁路建设基金和银行贷款为主,以外资、国债资金及铁路建设债券为辅的格局(见表1)。铁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铁路建设基金和国内银行贷款。长期以来,铁路建设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计划经济配置资源的方式使市场化融资受到限制,筹资方式主要以国债投资和国家资产实物投资、地方财政投资、铁道部投资三种形式为主。1998年国债开始注入铁路建设,截至2002年底,铁路建设共使用国债341.2亿元,重点用于西部铁路建设;政府的实物折价和政策性投资主要为土地折价入股及税收返还资金等作为资本金投入。1998―2002年地方政府财政支持47.3亿元,主要用于地方和合资铁路的建设。铁道部的资金来源仍然主要依靠铁路建设基金等财政性资金和银行贷款,2001年和2002年,这两项资金来源占到了81.3%和82.1%,从根本上反映了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方式单一的问题。

2003―2006年,铁路建设资金结构不断改善,资金使用成本和风险不断降低。在大力发展合资铁路建设中,深入探索多元化融资方式,不断扩大合资建路规模和社会投资比例,新建铁路普遍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资金渠道进一步拓宽。地方政府和企业投入铁路建设的资金明显增加,4年共投资458.7亿元,占13.2%,尤其是2005、2006两年,地方政府和企业资金所占比例均达15.6%,两年之和比九五多50亿元。2006年底,包括所有客运专线在内有41个合资铁路项目在建设中,投资总规模为3735亿元。但在2003―2006年,铁道部资金中债务性资金比重为39%,其中2006年达到49%。

铁路融资资本结构仍然存在不尽合理的方面。铁路建设基金的数额及未来增长有限,受国家政策影响因素较大;国内银行贷款资金成本较高,融资风险较大。一是资金综合成本较高,财务负担沉重,对未来盈利和资本积累产生较大的风险。二是铁路具有大量的沉淀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许多存量资金闲置,造成筹措巨额增量资金的缺口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三是国家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直接影响着铁路建设投资需求和融资成本。在经济景气时期,商品和资金价格会出现普遍上涨,而钢铁、建材等铁路建设材料价格上涨会直接导致铁路投资需求增加;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则会加大铁路建设筹资成本,融资规模和市场化融资的程度远远不足。因此,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制定相应的铁路融资策略,降低未来铁路建设融资成本。

2、资金成本

铁路是具有准公共性、经营的自然垄断性和投资的资金集合性的产业,铁路建设项目类别具有差异化的性质,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公益性项目。这类项目一般是出于国家政治、军事、国土开发所需建设,社会效益高,主要满足社会需求,这类项目应由政府财政拨款或低息贷款。二是基础性项目。这类项目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公益性,基础性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主要有新建铁路干线、复线、电气化改造等项目。一般以政府融资为主,也可视项目的受益程度采取多种筹资方式,政府可提供政策性贴息、产业补助金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个人资本进入投资领域。三是竞争性项目。该类项目的经济效益取决于市场要求,注重经济效益,为项目融资提供了平台。这类项目主要处于经济发达的地区,经营条件和内外部环境比较宽松、客、货运收入较高的区域。由于项目融资投资回报率显著,往往是社会资本竞相进入的投资领域。针对铁路建设项目类别,一要充分把握国家的货币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利用各种融资工具,拓展新的融资渠道;二要合理调动铁路行业内部的沉淀资金,优化调整融资期限结构,结合具有高、低成本的资金,组合多种融资工具,控制融资风险,有效降低铁路运输企业融资成本,减轻未来运营成本负担,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铁路建设低成本融资。

资金成本是铁路低成本市场化融资的一个重要方面。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包括资金筹集费用和资金占用费用。资金筹集费用指资金筹集过程中支付的各种费用,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支付的印刷费、律师费、公证费、担保费及广告宣传费。资金占用费是指占用他人资金应支付的费用,或者说是资金所有者凭借其对资金所有权向资金所有者索取的报酬。如股东的股息、红利、债券及银行借款支持的利息。作为资金成本一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资金成本是较满意的财务结构前提下的产物;第二,资金成本着眼于税后资金成本,即考虑筹资方式的节税效应后的成本;第三,资金成本强调资金成本率和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根据以上资金成本的特点,广义的资金成本是企业筹集和使用的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的成本;狭义的资金成本仅指筹集和使用长期资金(包括长期负债和权益)的成本。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要付出代价。由此可见,铁路建设项目融资渠道与国家的货币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密切相关,在满足铁路大规模建设的前提下,利用金融市场多种融资工具进行组合,寻求尽可能低的资金成本,使融资总体成本与铁路行业的盈利能力相匹配。

三、利用货币信贷政策实现铁路融资的主要形式

1、国家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

铁路公益性项目在融资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国家继续发挥其财政投资主渠道作用,进行倾斜投资,加大投资力度,同时,对铁路采取优惠的税收政策和灵活的价格支持政策,以及大量的财政补贴或政府出面担保获取优惠信贷。另外,国家应通过法令的形式明确规定铁路建设征地代价的原则标准,使铁路项目建设有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还包括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资,充分发挥区域性铁路建设地方政府投资的重要作用。

2、债务性融资

铁路基础性项目和竞争性项目均可以进行债务性融资。铁路债务融资主要包括国内银行贷款、外资和铁路债券,其资金成本要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的货币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确定。国内长期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一般高于同期铁路的总资产报酬率,资金成本过高限制了铁路的盈利能力,收益受到极大的影响。随着还本付息压力的逐渐增大,债务融资应有一个限度。负债规模的指标为资产负债率。铁路适度的负债规模可以通过铁路的总资产报酬率水平和资金成本来判断。第一,如果铁路总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利率,则能够通过举债获得避税优惠;第二,铁路总资产报酬率小于负债率但大于负债利率与资产负债率的乘积,股东利益开始受到侵蚀,逐渐落入债务陷阱;第三,铁路总资本报酬率小于负债利率与资产负债率的乘积,铁路处于亏损状态。可接受的负债规模由多重因素决定。以铁路年度经营净利润为正的目标值,可以根据一个阶段平均税前利润,假定未来平均税前利润以一个年均率增长,在该阶段的利率水平下,根据债务融资的敏感性分析确定可以增加的负债规模,从而计算可以承受的负债规模极限值。有研究数据表明,2002年铁路的总资本报酬率已经低于债务融资的资金成本,尤其是低于国内银行贷款利率,加之考虑到未来银行利率上调的可能性,使铁路的负债空间可能更小。

债务性融资工具有几类。一是国内银行贷款,是目前铁道部主要的筹资方式。基于铁道部独特的信用资质和当前国内银行充裕的资金状况,国家开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对铁道部放款的态度十分积极。由于我国的利率管制,借款成本的弹性较小、债务成本偏高、负债空间有限,对经营构成一定的压力,信用优势没有在融资成本上体现,铁道部良好的信用资质无法得到“变现”。二是铁路债券,在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行次数最多、累计发行量最大,铁道部根据我国利率水平处于较低时期的有利时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创新铁路融资方式,加大了铁路债券融资的力度(见表3)。2007年中国铁路建设债券600亿元分两期发行完毕,创年度企业债券发行量最大规模。铁路建设债券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扩大规模发行,充分发挥了市场定价作用,满足了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丰富了债券市场投资品种,对扩大债券市场容量和提高债券交易活跃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有资深人士认为,铁道部目前负债率不算太高,铁路发债空间仍然很大。但是我国铁路发展对债券市场的利用程度不够,发行主体较少,仍然需要进一步拓展发行债券的市场。三是利用外资,主要包括有世界银行贷款、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以及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国家政府提供的贷款,外资的数量十分有限,存在一定的汇率风险。2006年,铁路建设吸引外资27.72亿元。

债务融资总的策略是以银行贷款和铁路债券为重点,控制总量规模,积极争取大额铁路建设债券。除此之外,随着金融工具创新速度的加快,铁道部还可以争取发行境外铁路债券、铁路可转换债券和分离交易的可转债等,丰富铁路债券品种。另外,债务融资与项目资金需求匹配,尽可能延长还款周期,资金期限以中长为主。

债券融资可以分为公募债和私募债。公募债的投资者众多,融资成本低于银行借款,铁路债券融资的空间很大,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受规模额度的限制。私募债的投资者一般为特定的机构投资者。银行间市场集中了大量以保险公司为代表的专业投资人,资金非常庞大,融资成本相对较低,铁道部可以积极争取在银行市场间直接针对特定投资人定向募集资金。

3、股权融资

在工业化时期,股权融资是市场经济国家铁路建设的主要融资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铁路发展过程中,对较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普遍的铁路融资方式是以资本市场融资为主、政策援助为辅、适度利用国外资本,资本市场融资在铁路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需要先于或同步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资本市场上为铁路大规模建设迅速筹集大量资金。股权融资包括公募股权融资和私募股权融资。

公募股权融资是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是发达国家铁路公司采用较多的方式,可以募集到较大规模的资金,而且具有可持续性。如大秦铁路是我国铁路重要的煤运通道,是第一条以路网干线为主体的上市公司。2006年,大秦铁路首度亮相国内资本市场,以超过700亿元的市值成为A股前五大上市公司,创下全流通新股发行以来最大的网下配售冻结资金额纪录。大秦铁路发行上市后,实现了铁路投融资改革的突破口,太原铁路局持股73%,其他六家股东持股6%~7%,其余股份由社会股东持有。

私募股权融资是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有合资或项目融资,通过设立项目公司,共担项目开发与经营的收益和风险。铁路私募股权融资项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经营边界清晰、规则明确、经济效益可预期并达到社会平均资金收益率以上、建设周期短的项目,可以向一般财务投资者募集;二是专用运输线路、运量可确定的项目,可以向相关供给方和需求方等战略投资者募集,如与发电集团共同开发煤运专线项目;三是社会效益明显的项目,可以向沿线地方政府的投资公司募集,如城际客运专线、地方铁路等。

考虑到铁路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沉没成本高等产业特性,资金规模大、时间紧、股票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预期等因素,铁路公募股权融资应采用“存量换增量”的滚动开发方式,即设立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收购成熟的铁路资产,使铁道部实现资产套现,进行自主增量投资。

4、内源性融资

铁路自有资金是所有资金来源中铁道部最可控、运用最灵活的部分,资金成本主要体现为机会成本。一直以来,铁道部坚持尝试、探索努力自有资金收益率。加大自有资金在未来线路建设所需资金中的比重,不但能有效缓解集中筹资的压力,还对于降低线路建设成本也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全路常规的沉淀资金超过1000亿元,以各种形式分布在全路各个单位。通过不断优化管理全路的沉淀资金,可使用于线路建设的自有资金潜力有较大的扩张空间。在未来几年内,随着铁路运力的不断增长,自有资金的总量会随之扩大。

5、其他融资

(1)信托计划。积极的探索市场化融资方式,如信托计划、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贴现等新的融资领域。2001年以来,随着《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信托公司步入快速规范发展的轨道。信托投资公司通过发行“资金信托计划”这一直接融资工具,使社会投资者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成为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个创新方向。适于铁路建设资金筹集的主要是资金信托业务,它可以组织社会上大量的闲置资金运用到铁路建设中来。采用信托计划进行融资具有以下优势。第一,资金成本较低且付息期限灵活,信托资金利率和付息期限由委托人指定,可灵活调整,而银行贷款一般为固定利率、按季付息,目前长期信托资金一般为按年付息;第二,手续简单、灵活方便,目前信托产品实行备案制,事先无需审批,只要委托人和受托人自主商定,事后备案即可。

通过信托计划所募集的铁路建设资金进入,其中长期资金可以由部直接拨付到项目上,到期后归还;短期资金参与铁路建设,资金的进出十分频繁,需要建立一个操作载体,并代表铁道部不断对外筹集资金,从而保持资金水平稳定,向建设单位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2006年,由中海油控股的中海信托向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发行一年期银信合作结构化信托融资产品,为铁道部募集30亿元低成本资金。另外,经国务院同意,部分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将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试点,投资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时,铁道部也将向保险资金定向募集项目资金。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多种形式的资本都逐渐进入到铁路投资领域。

(2)产业基金。投资基金是“集合投资、专家管理”的市场投融资工具。产业投资基金的一般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集中投资、分散风险。投资基金是通过发行基金受益凭证等方式聚合分散的社会资金,以信托方式交由基金管理人集中投资,因此具有规模化投资特征。这种“聚合资金、集中投资”的效应,有助于突破某些产业在投资规模方面进入壁垒,同时也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为投资组合提供广阔空间。二是专家运作、专业保管。按照“经营管理与保管分开”的原则,投资基金由富有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基金管理人经营管理,由信誉良好的银行等机构负责托管,基金受益人(投资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投资基金运作的这种制度安排保证了基金资产安全和高效规范运作。三是品种繁多、创新性强。投资基金可利用一切投资工具进行投资,是众多投资工具的组合,为投资者的多样化投资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投资基金还可根据投资者不同的偏好进行投资工具的创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种个性化需要。四是理性投资、运作稳妥。在资金运作层面上,投资基金作为由机构投资者进行的专家运作,通常以追求资本增值为经营目标,投资行为较中小投资者更为理性。既有利于培育资本市场,也能够促使被投资企业规范其行为,促进被投资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铁路融资的重点是建设项目的资本金融资,吸引各类社会资本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铁路尤为重要。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是以股权投资方式进行投资的市场投融资工具,能够为铁路项目筹集大规模的项目资本金。有利于降低铁路企业的债务率,减轻债务负担;同时也有助于提高铁路的债务融资能力,优化融资结构,降低未来经营的财务风险。产业基金的基本特征使储蓄能够转化为对产业的直接投资。铁路通过应用产业基金,可以将部分储蓄积累转化为对铁路项目的股权投资,既为众多的、分散的社会资本提供了一条风险适中、收益相对稳定的有效投资渠道,也有利于扩大铁路的股权融资规模、优化融资结构。铁路产业投资基金属于封闭式基金,主要是对铁路非上市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资产流动性相对较差。建立基金在投资项目的退出机制至关重要,对吸引基金投资人、保障基金投资者的利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供选择的退出渠道有四种:一是被投资企业直接上市(IPO),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股票;二是在与被投资企业签订投资协议的同时,签订股权回购协议,事先约定由被投资企业回购的条件等内容;三是直接向其他投资者转让股权;四是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实现退出。

四、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的融资风险

1、政策风险

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的最大风险是政策风险。铁道部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铁路建设经营的实施意见》后,至今还没有其他相应的正式的文件或政策。铁路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收益周期相对较长,在社会资本投资铁路的过程中,利益主体如何协调才能形成多赢?尽管产业投资与资本市场相联系是其他领域惯用的资本退出机制,也是投资铁路的社会资本可探寻的一条道路,但是制定透明度高和可操作性强的公平规则,以及规则的约束和指引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新出台的有关政策,在融资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融资各个环节的操作风险。要根据政治、经济环境及市场的变化,适当调整战略,抓紧机会,调整债务结构,保持及增强项目的竞争力。

由于铁路的基础产业特征,建设成本巨大,铁路的债务利息、折旧、资本金规模等因素深刻影响着铁路的经营效益,与净资产收益率关联度很高。各国在大规模建设铁路时,都会创造条件控制建设成本,国家或地方政府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无偿增予土地、减免税收等。因此,控制铁路建设成本既是社会资源有效运用的需要,也是推进市场化融资的必然要求,应遵循铁路建设的国际惯例,争取国家政策,控制融资成本。

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利率变动而引起的利息额变化给债务性融资项目所带来的财务损失。我国的利率市场尚不完善,即使在近20多年来利率市场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利率也不完全是由市场机制确定的,在很大程度上由中央银行控制,中央银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调整利率。近年来,利率的不断调整使铁路建设项目面临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利率变动对债务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债务利率同收入利率不对称带来的问题。目前国内金融市场还没有开发出浮动利率贷款和浮动利率债券。当市场利率下降时,会面临比较大的利率风险。另外,铁路建设项目的现金流量大,其现金流入主要为每天的客货运运输收入,由于现金流入是连续的,而现金流出(经营费用和贷款本息)是间断的,在同一时段内,必须支付高利率的负债利息,同时以低利率或零利率存入现金收入。利用外资的铁路建设项目,同样要承担相应的汇率风险,主要来自于汇率变化对项目债务结构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及时分析利率走势,在利率水平较低的时候,锁定利率品种,规避利率风险。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包括铁路运价和经营的双重风险。铁路运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应该拥有一定的自主经营权,包括一定的价格决定权和经营收益权。因此,国家放松对铁路运输业的价格管制,确立铁路运输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将为铁路经营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国家放松对铁路的运价管制,既有利于铁路运输业的经营和发展,又有利于不同运输方式的公平竞争,更有利于统一的交通运输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形成。为铁路建设项目融资建立良好的市场化融资机制,有利于吸引社会向铁路注入资本,促进铁路行业的发展。由此可见,运价风险将对铁路的经营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从宏观调控的社会理性出发要求控制铁路运价、稳定社会物价;铁路运输企业从自身的经济理性出发要求运价调整到位,改变其在市场竞争中失利的状况。为将政府的社会理性与铁路运输企业的经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必须改革现行的铁路运价形成机制和管理机制。改变铁路运价水平过低、运价结构扭曲、运价管理过度集中、运价形成僵化的状况,建立反映铁路运输产品价值、市场供求关系,体现保本、还贷、缴税、微利的运价形成机制。将国家对铁路运价管理由具体管理转变为总体水平控制,即国家确定铁路基本运价,并建立基本运价与物价指数联动机制,适时调整基本运价;允许铁路运输企业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上下浮动,运价浮动标准由铁道部制定,报国家有关部门备案,赋予铁路在规定范围内的运价定价权与浮动权,从而实现铁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铁道部首度披露引资渠道 06年利用外资逾27亿[EB/OL].中证网,2007-04-15.

[2] 杨靖:一条通往A股的铁路[J].中国企业家,2006(16).

[3] 彭化英:铁路投资:机遇还是陷阱[J].新财经,2006(7).

资本市场工作总结篇8

这里召开全市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工作会议,根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的意见。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9年我市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工作,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对2010年全市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工作进行安排安排。刚才,张书杰副秘书长传达了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韩国全主任宣读了市委、市政府对森源电气和为其成功上市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中介机构的惩办决定,裴文谦主任宣读了2010年我市上市后备队企业名单。森源电气、瑞贝卡公司的负责同志介绍了上市工作和再融资的体会和经验,讲得非常好,很受启发,其他企业要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根据全省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市政府第66次常务会的要求,主要就做好今年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正视差异,肯定成果。进一步增强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紧迫感

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依照市委、市政府“化危为机,跨越发展”总体要求,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扩内需、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迎难而上,共克时艰,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76.2亿元,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1亿元,增长13.1%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双11增长目标。一年来,2009年。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和上市及预备队企业,紧紧抓住国内资本市场改革带来的良好机遇,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呈现出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大、融资渠道多、上市后备资源丰富的显著特点。

企业境内上市停滞近6年。去年境内上市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一是企业境内上市实现新突破。市自2003年瑞贝卡IPO后。森源电气、远东传动轴两家企业上市申请获证监会批准,其中森源电气已于今年2月10日顺利完成股票发行上市。一个省辖市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两家企业IPO申请通过证监会审核,国内是不多见的目前,市已有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数量居全省第二位。

为历年之最。其中,二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实现新跨越。去年全市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突破50亿元。股票融资9.82亿元(森源电气IPO融资5.72亿元、众品食业完成增发6000万美元)债券融资11亿元(许继集团发行公司债8亿元、瑞贝卡发行公司债3亿元)私募股权融资2.78亿元(恒源发制品、青山金汇两家上市后备公司私募2.78亿元)项目BT融资6亿元;资产拍卖、典当融资21亿元。特别值得一提的瑞贝卡公司的公司债发行,填补了省公司债发行的空白。

后备企业上市进程不时加快,上市后备资源也得到补充。全市进入和即将进入上市辅导的企业达到6家。其中,恒源发制品、美特桥架、瑞泰发业等3家企业已完成上市辅导备案,恒源发制品正在进行上市辅导验收;西继电梯、新天地药业、华丽包装等3家企业正在进行股改和审计,将在下半年进入上市辅导阶段,三是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取得新进展。经过近年来的精心培育。其他后备企业也在依照计划有序向前推进。

规范操作,四是证券交易市场焕发新活力。辖内三家证券经营机构依法经营。严格内控措施,坚持了证券交易市场平稳健康运行。2009年,全市证券交易量达到937.26亿元,增长131.13%营业收入到达1.57亿元,增长80.46%利润总额1.17亿元,增长85.71%

胜利组建市投资总公司,五是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初见效果。市政府充分整合利用市本级国有资源、资本、资产、资金等要素。并健全完善了投融资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政府投融资能力。各县(市、区)也分别组建完善以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的投融资平台,市、县两级政府投融资体系框架初步成型。2009年,市、县两级投融资平台实现融资20多亿元,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有三点深刻的体会:一是政府在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回顾近年来我市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工作。各级政府对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融资工作的认识高度、重视水平、工作力度决定着这项工作的效果;其二,企业是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主体,企业的自身条件和素质、企业家的信心和态度决定着企业能否继续健康发展,能否取得上市和融资的胜利;其三,政府和企业的合力是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工作取得效果的保证,政府的政策扶持、职能部门的贴身服务、企业的积极主动都是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强大动力。2009年,罕见的困难和挑战面前,战危机、保增长的重大考验中,全市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工作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极其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各地、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协力推进的结果,金融系统辛勤工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此,代表市委、市政府对为我市发展利用资本市场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各县(市、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银行金融机构、证券经营机构以及各中介机构、相关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差别和不足。一是发展不平衡。就企业上市工作来看,肯定成果的同时。长葛市已有3家上市公司,县将有2家上市公司;经济开发区有2家在辅导企业,魏都区有1家在辅导企业。而其他县(市)上市工作还没有明显的进展。这种不平衡既有各地产业特点和企业基础不同的原因,也有地方政府工作力度方面的因素。二是认识不到位。个别县(市)对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一些企业思想观念陈腐、看眼前不看长远,上市工作中左右摇摆,信心决心缺乏,工作进展缓慢。三是政策有棚架。一些县(市)对省、市政府出台的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税费奖返、权证变卦等方面兑现不及时、服务跟不上,影响了企业上市的积极性。四是能力不适应。局部同志对资本市场知识学习不够,对多种融资工具了解不多,工作推进中茫然无措。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落实责任,明确任务。扎实做好2010年金融和多渠道融资工作

市委、市政府为坚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确保增长双11%力争增长双12%发展目标。要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圆满完成,必需强化金融支撑,做好金融和多渠道融资工作。前不久,省政府根据全省经济发展的形势,确定了2010年金融工作的主要目标:即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合计不低于去年水平,达到3700亿元,其中新增贷款2700亿元,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直接融资方式融资1000亿元。其中,省政府分解给我市的目标任务是银行新增贷款119亿元,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家,通过资本市场融资46亿元。当前国内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形势下,完成今年我市金融工作的目标任务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我必需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动身,牢牢抓住当前的机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胆创新,真抓实干,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融资目标任务。

市政府已将新增贷款120亿元的目标分解到各县(市)和金融机构,1.关于银行机构新增贷款问题。2月底召开的全市金融工作会议上。李亚市长对全市金融工作进行了布置布置,对确保完成今年金融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这里,再强调一下各县(市)及各家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的目标任务:一是各县(市)新增贷款要确保完成60亿元。其中,禹州市16亿元,长葛市16亿元,县10亿元、襄城县10亿元、鄢陵县8亿元。二是市区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要确保完成100亿元。其中,市农发行9亿元、工商银行13亿元、农业银行13亿元、中国银行11亿元、建设银行11亿元、交通银行7亿元、邮政储蓄银行2亿元、银行8亿元、农村信用社26亿元。三是驻郑股份制银行新增贷款力争完成20亿元。各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与上级行联系,为我市争取更多授信额度,努力实现信贷早投放、早见效、早收益。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与驻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联系,搞好服务协调,积极争取更多贷款。市金融办、市人行要加大督促协调力度,对金融机构新增120亿元贷款的目标任务,要实行月考核、季通报、年终兑现奖惩的制度,促使银行金融机构圆满完成全市新增贷款任务。

而我市目前还是空白。省政府要求我市2011年底前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6家,2.关于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问题。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完善我市金融体系、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三农”重要举措。省已组建1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5家、贷款公司1家,2010年的目标为2家。为确保完成以上目标任务,市金融办和银监分局要加强指导协调,原则上6个县(市、区)各分一个指标,今年力争完成2家。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难点是引进发起法人银行。各县(市、区)对这项工作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引进省外法人银行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加大政策激励,给予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租建办公用房等优惠措施。最近,省金融办将组织部分县(市)法人银行多的地区开展“招行引资”活动,各地要提前做好准备。

培育企业上市是发展利用资本市场的工作重点和基础。去年10月以来,3.关于企业上市工作。现阶段。证监会对上报IPO资料,预审速度加快,过会率提高,发行家数增多。但目前我省在会企业只有5家,后续报会企业严重缺乏,这对上市后备企业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更重要的市经过近几年的培育,上市后备企业已达到30家,一批企业已经具备或基本具备上市条件。因此,一定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推动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2010年我市上市工作的目标是确保远东传动轴完成股票发行上市胜利,力争35家企业完成上市辅导,2家以上企业上报IPO申请。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努力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确保远东传动轴等企业股票发行上市胜利。远东传动轴已通过证监会发审会审核,1跟踪服务。目前正在准备股票发行工作。市金融办、县政府要贴身服务,配合保荐机构搞好谋划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股票发行上市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股票发行胜利。同时,对今年有望启动IPO企业,要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有新的企业股票上市发行。

加快辅导和上报上市申请工作。要牢牢抓住当前股票审核发行速度加快的机遇,2规范改制。做好充分准备,加快上报企业的IPO资料。后备企业中,没有完成改制的要尽快完成改制,已完成改制的要尽快报备。电缆桥架、恒源发业、瑞泰发业要力争今年二、三季度完成辅导验收,上报IPO资料;西继电梯、新天地药业、华丽包装要尽快完成改制和审计,争取在二、三季度进入辅导期,四季度要完成辅导验收;裕丰纺织、黄洋铜业等企业要尽快与保荐机构联系,争取今年完成改制。长葛市、魏都区、经济开发区对上市辅导企业和拟上市辅导企业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项目用地、资金保证、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财务指标较快增长,使其尽快具备上市条件。

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目前,3夯实基础。市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公司治理结构大多不尽合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各层次资本市场虽然具体监管规范不尽相同,但都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评价规范,企业要想利用资本市场,就必需通过努力全面达到拟进入的资本市场的监管规范。因此,要从基础抓起,切实做好后备企业的培育工作。一是引导企业规范运作。企业能否胜利上市,关键在于企业自身素质。随着我国法制进一步完善,企业信息的透明度逐步增强,企业一些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和产权变卦行为很可能成为企业上市的阻碍。因此,要引导上市预备队企业依照《公司法》证券法》有关要求,完善股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防止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等方面进行规范。通过不时完善制度,规范企业行为,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效益,加快向现代企业迈进。二是实行动态管理。市金融办要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成长情况,每年对上市预备队进行一次适当调整。今年我市对2009年上市预备队企业进行了调整,增加了5家,调出了5家,继续坚持30家的规模。同时,要进一步对全市上市资源调查摸底,积极在现代农业、现代商业、现代物流业等领域扩展上市后备企业,加强我市上市工作后备力量。三是加强业务指导。市金融办要定期组织上市后备企业培训班,通过专题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企业负责人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增强利用资本市场的信心和决心,促使企业规范运作、加快发展。

推动企业多层次、多形式上市。市金融办等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都要认真研究国际国内资本市场的新动向和发展情况,4扩宽渠道。协助更多的企业通过多层次、多形式上市融资。对主板上市,要把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产品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纳入后备资源库;对守业板上市,要按照“两高六新”要求,组织力量深入细致排查,加快调整空虚后备资源;对境外上市,要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境外上市操作水平。今年,继国内守业板胜利开市后,国内三板市场(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国内股票挂牌市场)将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新热点。规模较小和主板上市有障碍的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内三板市场和海外资本市场的新动向,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工具和方式很多,4.关于多元化融资工作。大家知道。除股票融资外,债券、信托、产(股)权转让、融资租赁、典当拍卖、项目BTBOT融资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融资工具。因此,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必需在加强企业上市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实现融资结构的多元化。

引导上市公司再融资。企业上市只是企业做强做大的第一步。上市公司要实现继续健康发展,1选好项目。就必需依照证监会的要求,不时规范、完善和提高,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实现再融资。目前,许继电气、瑞贝卡定向增发工作已经启动,黄河旋风再融资准备工作也在进行。市金融办等部门和相关县(市、区)要搞好跟踪服务,像抓企业上市一样推动上市公司再融资。今年要确保许继电气、瑞贝卡完成再融资工作,力争黄河旋风、元化生物再融资实现新突破。各级各部门对上市公司再融资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要本着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的原则,积极协助协调解决,力争今年上市公司再融资突破20亿元。

加快企业发展。近3年来,2引进私募。市上市后备企业共引进私募资金4.67亿元。私募资金的引进,不只壮大了企业实力,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而且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促进了企业业绩稳定增长。目前,国内外各种股权投资基金很多,基金经理到处寻找投资项目,很多企业也都有这种需求,但往往洽谈得多、胜利的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企业达不到基金公司对企业的要求。股权投资基金对企业的选择有多种要求,但基本的有三条:一是要有上市发行股票的计划;二是企业财务管理要规范,特别是经营业绩反映要充分;三是企业设立以及股权变化要规范,没有潜在股权的争议。因此,上市后备企业一定要从基础做起,规范运作,才干获得私募基金的青睐。目前,市已有不少企业具有引进私募的意向,并且已具备条件。万里运业要加快工作进度,确保上半年私募资金到位;银行引进股权投资工作要抓紧推进;其他企业也要积极与私募基金加强沟通,力争私募融资突破2亿元。

优化融资结构。去年我市债券发行工作实现了新突破,3推进债券融资。今年要积极向前推进,力争取得更大进展。市投资总公司5亿元城投债项目和瑞贝卡集团5亿多元企业债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力争上半年完成申报工作。市发改委、工信局要继续做好中小企业集合债发债企业的选择和担保方式的探索,条件幼稚时,要积极推进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工作。市人行要积极协助上市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各上市公司要主动做好对接,以争取更大的协助,获得更多的融资额。

满足建设资金需求。去年全省信托融资390亿元,4积极利用信托产品。占全省直接融资总额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信托融资潜力巨大。过去,市对信托融资也进行过一些尝试,但发行规模较小。今后,利用信托产品融资将是利用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方式。各县(市、区)和市投资总公司要积极研究创新型信托产品的运作方式,发挥信托融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聚集区发展中的作用。

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目前,5发展典当拍卖机构。全市已有拍卖行13家,去年成交额近20亿元;典当行10家,去年成交额达9000万元。典当、拍卖行业为我市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市商务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相关机构的管理,引导他规范运作、扩大规模、快速健康生长,力争使今年的成交额突破25亿元。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市投资总公司、中原电气谷与相关企业签订了魏武大道等乡村重点建设项目6亿元BT融资协议,6稳步推进项目融资。今年中原电气谷、技师学院等单位项目BT融资也达成了合作意向,市投资总公司和项目单位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项目融资尽快落实。各县(市、区)产业聚集区和新城区建设中也要积极运用项目融资工具进行融资,以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三、优化服务,加强领导。为经济金融和谐发展发明环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标志。近年来。全市金融生态环境不时优化,吸引金融资源能力不时增强,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的水平有所提高,经济金融坚持健康和谐发展。但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导,优化服务,同心协力地为经济金融和谐发展发明更加优良的环境。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结合正在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1.要切实加强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明确金融工作的牵头单位,做到有分管领导、有专人负责,并要空虚和壮大金融协调和服务工作力量。市政府将把各地、各部门融资工作纳入全年目标考核体系,年终由市金融办牵头进行考核。

进一步简化办事顺序,2.要狠抓政策落实。各县(市、区)政府对省、市政府出台的支持企业上市的税费奖返、费用减免、上市奖励等政策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市财政、国土、住建、工商、环保部门要认真落实我市扶持企业上市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为企业上市提供政策优惠和高效服务。市金融办、商务局、工信局要积极借鉴外地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政策措施,不时完善我市发展利用资本市场的政策体系。

对企业的或有债务较为关注,3.要争取银行支持。各银行机构在贷款投放上要向拟上市企业倾斜。从近期发审会审核企业上市情况看。特别是对拟在守业板上市的企业尤为关注。各家银行要认真研究贷款担保方式的创新,减少重复担保和互相担保,对企业原有对外担保过多的问题,要创新思路,保全债务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协助企业解决或有债务的困扰。市金融办及相关部门要加强与有关机构的沟通协调,为企业顺利上市发明有利条件。

要为在市开展业务的证券保荐(经营)律师、会计师、拍卖典当、资信评估等中介机构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4.要优化执业环境。各县(市、区)政府和市金融办、商务局、工信局等部门。协助中介机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希望各中介机构能够充分发挥业务精、接触广、信息灵等优势,给予我市企业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资本运作能力,通过政府、企业、中介机构三方共同努力,推动我市发展利用资本市场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各级各部门要时刻坚持对金融风险的高度警惕,5.要防范化解风险。当前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密切关注、监测各种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加强与人行以及证券、银行、平安监管机构的沟通联系,制定防范金融风险的应急预案,确保信息渠道疏通、反映迅速、处置果断。特别是要对非法集资、非法证券交易活动严密监控,做到早发现早处置,确保金融运行平稳和社会大局稳定。

上一篇:资源回收范文 下一篇:减少噪音污染的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