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公积范文

时间:2023-03-13 17:11:22

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其他资本公积 会计处理 列报

一、其他资本公积成因分析

资本公积是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前者在“资本(股本)溢价”明细科目核算,后者在“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核算。资本公积的核算规定散见于相关的各项具体准则,其中,尤以其他资本公积的核算最为繁杂。

其他资本公积不是由所有者投入引起的,其形成与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有关。其他资本公积可进一步分为两大类:一是资本公积中具有损益性质的、未实现的持有收益,即累计利得或损失最终结转损益的资本公积项目,这些项目暂时、过渡性地计入其他资本公积,最终将转入利润表中相关损益项目,不再属于所有者权益。一类是具有资本性质的,即累计利得或损失结转权益的资本公积项目,转为“资本公积――资本(股本)溢价”,最终在所有者权益内核算。

这样,资本公积已不具备纯粹的“准资本”性质,内容繁杂,项目来源多为企业持有的资产、负债或权益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因此,其他资本公积核算的内容易受市场等因素的变化的影响,不确定性较大。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涉及的资本公积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日: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金融工具重分类)”科目(或在借方)。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资产负债表日,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或做相反分录。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发生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差额)”科目。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减值转回时,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出售时,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或做相反分录。

三、长期股权投资价值变动及其处置涉及的资本公积

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或做相反分录。处置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时,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或做相反分录。

四、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涉及的资本公积

转换日,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时,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类科目、“累计摊销/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开发产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投资性房地产)”科目。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投资性房地产)”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五、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或损失涉及的资本公积

资产负债表日,借记“套期工具”等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套期工具价值变动)”科目,或做相反分录。满足条件时,转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计入当期损益。

六、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

资产负债表日,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外币报表折算差额)”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在处置境外经营时,应将相关的折算差额转入至当期损益。或做相反分录。

七、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涉及的资本公积

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股份支付)”科目。行权日,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股份支付)”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

八、可转换债券的发行、转换涉及的资本公积

发行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付债券”、“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股份转换权)”科目。实际转换时,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股份转换权)”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

九、递延所得税涉及的资本公积

资产负债表日,与权益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

与直接计入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做相反分录;与直接计入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做相反分录。

十、其他资本公积用途分析

企业的资本公积可以转增资本。但对于其他资本公积能否转增资本,企业会计准则(2006)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由于其他资本公积所属项目的累计金额最终要结转到损益或权益项目,因此其他资本公积账户,应该不能随意冲减,即其他资本公积项目不能转增资本。为避免某些企业为达到转增资本的目的而虚增资本公积,会计准则有必要对此做出明确的限制。

十一、其他资本公积与相关概念分析

实务中,应避免混淆“其他资本公积”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等相关概念。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

利润表中“其他综合收益”就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综合收益的核算主要体现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项目的明细增减变动中,但是,导致其他资本公积增减变动的项目并非都属于其他综合收益,如利润表中的6、7项目就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也就是说,只有其他资本公积中具有损益性质的、未实现的持有收益,即累计利得或损失最终结转损益的资本公积项目才属于其他综合收益。权益性的资本公积项目则不能作为其他综合收益对待。

此外,由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核算的内容杂、范围广,实务处理中可考虑在“其他资本公积”项下增设三级明细科目;同时,如同“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在报表附注中的披露,“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项目也应在报表附注中进行详细披露,反映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动,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这也有利于提高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编制的准确性和效率。

因此,单独核算“其他综合收益”,以为资本公积科目减负,使其回归其准资本的性质,这也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思路之一。Z

作者简介:

资本公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资本公积;营业外收入;利得和损失

我国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第五条中提到“以现金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营业外收入;2000年由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七十条中提到“企业与债权人进行债务重组时,……以现金清偿债务的,支付的现金小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2006年由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第四条中规定“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营业外收入。上面是以债务重组为例来说明我国的一些业务处理曾经在资本公积和营业外收入之间反复变化。那么究竟什么是资本公积?为什么在处理这些业务时会反复变化呢?本文从资本公积的本质出发,结合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来讨论资本公积核算内容的变化。

一、资本公积的本质

资本公积是指由投资者投入,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但不构成实收资本的那部分资本或者资产。资本公积与实收资本虽然都同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但两者有所区别。实收资本一般是投资者投入的、为谋求价值增值的原始投资。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注册资本制度,要求企业的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金相一致。我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制度》规定,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企业的注册资本金应当与实收资本相一致。因此,实收资本属于法定资本,无论从来源上还是资金金额上都有比较严格的限制。当投入企业的资本超过法定资本时,也就是存在资本或股本溢价时,由于法律的规定而无法直接以实收资本的名义出现,则该部分内容保留在了资本公积中。所以,从本质上说资本公积具有资本的属性,属于投入资本的范畴。资本公积也可以说是准资本,当条件具备时,资本公积可以转化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与留存收益也有本质区别,留存收益是企业净利润的转化形式,资本公积与企业的净利润无关。

二、资本公积核算内容的变化分析

(一)资本公积原核算内容分析

原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下。“资本公积”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庞杂,被戏称为“聚宝盆”。其核算内容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的非现金资产准备、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关联交易差价和其他资本公积七项内容。其中其他资本公积包括现金捐赠、债务重组收益、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如果根据资本公积的本质对上述内容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有许多内容不具备资本公积的本质,不应该通过资本公积这个科目进行核算。例如接受捐赠等。

1.关于接受捐赠、债务重组收益和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的分析。接受捐赠、债务重组收益和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由于不具备投资的属性,在新准则里作为企业无偿获取的经济利益计入了“营业外收入”,参与利润表的核算。不再通过资本公积核算。

2.关于股权投资准备的分析。“股权投资准备”在权益法下核算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严格来说,“股权投资准备”也不具有资本公积的本质。因此在新准则里不再设置“股权投资准备”明细科目。但将这部分内容记入到“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详见下面分析)。

3.关于拨款转入的分析。拨款转入是国家对某些企业的拨出专款,专门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待该项目完成后,形成资产的部分记入“拨款转入”明细科目。“拨款转入”可以认为是以国家作为捐赠主体的捐赠行为。在新会计准则体系里引入一项新的会计准则――政府补助,在新颁布的政府补助准则里对这种情况重新进行了规定,根据政府补助准则的规定,拨款转入属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是投入资本的概念,因此与资本公积无关。具体规定是: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记入到“递延收益”科目。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转入“营业外收入”科目,记入到利润表。

4.关于外币折算差额的分析。根据《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工商外企字[2006]81号)的规定,外商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只能采用收到出资当目的即期汇率,不再使用合同汇率,也不使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与其相对应的资产类科目也不使用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这样,外币投入资本折算差额以后就不存在了,资产类科目在期末仍分别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进行处理。虽然“实收资本”账户的金额不能反映股权比例。但并不改变企业分配和清算的约定比例,这一约定比例通常已经包括在合同当中。

5.关于关联交易差价的分析。新《关联方披露》准则规定,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企业与关联方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企业只有在提供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才能披露关联方交易是公平交易。因此,新《关联方披露》准则认为关联方交易是不公允的,已经在报表附注中进行了披露,不需要再单独核算“关联交易差价”。

(二)新准则下资本公积核算内容分析

在新准则里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利得和损失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这部分内容通过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来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这部分内容一般通过资本公积来反映。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中,资本公积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新会计准则中,将资本公积和营业外收入严格区分开来。新会计准则从资本公积的本质属性出发,还原了资本公积的本来面目,体现了资本公积是资本性投入的本质属性。取消了和资本公积属性无关的会计科目,只保留了“资本(或股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两个明细科目,前者从字面意思看很好理解,体现了资本公积的本质,主要核算企业收到的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后者的核算内容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它不再用于反映现金捐赠等内容,而用于反映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其他资本公积主要内容包括:

1.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

例1,甲公司2005年1月1日向其100名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00股股票期权,这些管理人员从2005年1月1日开始

连续在公司服务两年,即可以每股5元的价格购买本公司100股股票。该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20元。公司估计每年管理人员离开公司的比例为10%,第一年有10人离开公司。第二年有8人离开公司。甲公司每年会计处理如下:

2005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 9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0000

2006年12月31日:

借:管理费用 74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4000

假设剩下的82名管理人员在2006年12月31日行权,甲公司股份的面值为1元:

借:银行存款 41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64000

贷:股本 82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196800

分析:在这种业务里,资本公积也体现了它的本质特征,具有准资本的特性。

2.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

倒2,甲公司对乙公司的投资占其有表决权资本的比例为40%,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当期乙公司将自用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该项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为100万元。假定不考虑所得税费用的影响,甲公司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其他权益变动) 4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000

当甲公司处置对乙公司的长期投资时,将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相关金额转入投资收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400 000

贷:投资收益 400000

3.存货或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例3,甲公司是房地产开发企业,2007年3月10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租赁合同,将其开发的写字楼整体出租给乙公司使用,租赁开始日为2007年5月10日。2007年5月10日,该写字楼的账面余额为4500万元。转换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5月10日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为4700万元。

2007年5月10日。甲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借:投资性房地产――写字楼(成本) 47000000

贷:开发产品 45000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0

当甲公司处置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将转换日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当期损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0

贷:其他业务收入 2000000

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

例4,甲公司2008年2月12日按每股5元购入乙公司100000股股票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8年12月31日,该股票每股市价为6元,2009年12月1日。甲公司以每股7,5元的价格将乙公司股票全部出售。

2008年12月31日,股票公允价值发生变动: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乙股票(公允价值变动) 1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000

2009年12月1日,出售该股票时将以前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当期损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00000

贷:投资收益 100000

5.金融资产的重分类

例5,甲公司因持有意图发生改变,于2008年10月1日将2006年1月1日购入的面值为50万元、期限为5年、票面利率为6%、每年12月31日付息的乙公司债券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日,乙公司债券公允价值为52万元。账面摊余成本512035元。其中,成本50万元,利息调整12035元。

重分类日: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乙债券(成本) 520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乙债券(成本) 500000

――乙债券(利息调整)12035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965

在该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将其他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7965

贷:投资收益 7965

分析:通过对以上例题的分析发现,每类业务都有两个共同点,第一,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是个暂计科目,最后都转入了损益;第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基本产生于公允价值变动之时。公允价值是我国新采用的一种计量属性。虽然在我国已经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公允价值更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它所反映出来的财务信息对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更加有用,但因为我国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公允价值在我国还缺乏广泛的应用的条件,为了防止某些企业滥用公允价值变动或公允价值和成本间的价值转换来操纵企业利润。应先将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参加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待收益实现后再转入当期损益。这样看来。资本公积最终反映的内容就是其本质――资本(或股本)溢价。

资本公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本公积会计核算资本溢价公允价值

财政部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新准则”)中,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拟对新准则下资本公积科目设置及主要账务处理进行分析,以期对新准则的理解和运用有所帮助。

一、资本公积概述

资本公积是指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在不同类型的企业中,所有者投入资本大于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差额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股份有限公司,表现为超面值缴入股本,即实际出资额大于股票面值的差额;在其他企业,则表现为资本溢价。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

资本公积与实收资本虽然都属于投入资本范畴,但两者有区别。实收资本一般是投资者投入的,为了谋求投资利益的法定资本,与企业注册资本相一致,因此,实收资本在来源和资金上,都有严格限制;资本公积有特定来源,另外有些来源形成的资本公积,并不需要由原投资者投入,也并不一定需要谋求投资利益。

资本公积与净利润不同。在会计中通常需要划分资本和收益的界限,收益是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结果,可分配给股东。资本公积是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一部分,具有资本属性,与企业净利润无关,所以不能作为净利润的一部分。

二、资本公积的会计核算

新准则中规定,企业形成的资本公积在“资本公积”账户核算。该账户按“资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两个明细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其贷方登记企业资本公积的增加数,借方登记资本公积的减少数,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资本公积实有数。

1.资本溢价

(1)一般企业资本溢价

企业创立时,要经过筹建、试生产经营、开辟市场等过程,这种投资具有风险性。当企业进入正常生产经营,资本利润率一般要高于创立阶段,这是企业创立者付出了代价的。所以新加入的投资者要付出大于原投资者的出资额,才能取得与原有投资者相同的投资比例。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中按其投资比例计算的出资额部分,应计入“实收资本”账户,超出部分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账户。

(2)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溢价

在股票溢价发行时,公司发行股票的收入,相当于股票面值部分计入“股本”账户,超过股票面值的溢价收入(含股票发行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计入“资本公积”账户。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借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等账户,贷记“银行存款”等账户。

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的,按股票面值和注销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借记“股本”科目,按所注销的库存股的账面余额,贷记“库存股”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账户,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应借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低于面值总额的,应按股票面值余额,贷记“库存股”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应借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3)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涉及的资本公积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在合并日按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享有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借记“应收股利”科目,按支付的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贷记有关资产科目或借记有关负债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本溢价)”科目;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应借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4)拨款转入形成的资本公积

新准则规定,企业收到国家拨入的专门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的拨款项目完成后,形成各项资产的部分,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同时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2.其他资本公积

(1)股权投资价值变动

股权投资价值变动是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投资单位按其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将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增减而增加或减少,以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基本保持一致。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变动除了实际的净损益会影响净资产外,还有其他原因增加的资本公积,企业应按其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账户,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

(2)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应按该项房地产在转换日的账面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账户;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或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摊销”、“累计折旧”账户;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存货跌价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账户;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库存商品”、“无形资产”、“固定资产”账户。同时,按该项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日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3)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在重分类日按该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公允价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账户;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账户;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

(4)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企业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应在重分类日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等账户;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对于有固定到期日的,与其相关的原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的余额,应在该项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在资产负债表日,按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的摊销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账户。对于没有固定到期日的,与其相关的原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的金额,应在处置该项金融资产时,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账户。

(5)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及减值损失

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账户,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按其差额,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上升的,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

(6)套期保值产生利得或损失

资产负债表日,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属于有效套期的,应按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借记“套期工具”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被套期项目产生损失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7)递延所得税涉及的资本公积

资产负债表日,预计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按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中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资本公积范文第4篇

对于资本公积的会计核算,准则规定,企业形成的资本公积在“资本公积”账户核算,其贷方登记企业资本公积的增加数,借方登记资本公积的减少数,期末余额在贷方,反映企业资本公积实有数。该账户按“资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两个明细科目进行会计核算。

一、资本溢价的会计核算

(一)一般企业资本溢价企业创立时,要经过筹建、试生产经营、开辟市场等过程,这种投资具有风险性。当企业进入正常生产经营,资本利润率一般要高于创立阶段,由于企业创立者在企业创立初期付出了代价,所以新加入的投资者要付出大于原投资者的出资额,才能取得与原有投资者相同的投资比例。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中按其投资比例计算的出资额部分,应计入“实收资本”账户,超出部分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账户。

(二)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溢价在股票溢价发行时,公司发行股票的收入,相当于股票面值部分计人“股本”账户,超过股票面值的溢价收入(含股票发行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计入“资本公积”账户。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借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的,按股票面值和注销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借记“股本”科目,按所注销的库存股的账面余额,贷记“库存股”科目,按其差额,借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应借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低于面值总额的,应按股票面值余额,贷记“库存股”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一股本溢价”科目。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应借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三)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涉及的资本公积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在合并日按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享有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借记“应收股利”科目,按支付的合并对价的账面价值,贷记有关资产科目或借记有关负债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股本溢价)”科目;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应借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四)拨款转入形成的资本公积准则规定,企业收到国家拨人的专门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的拨款项目完成后,形成各项资产的部分,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有关科目,同时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贷记“资本公积一股本溢价”科目。

二、其他资本公积的会计核算

(一)股权投资价值变动股权投资价值变动是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投资单位按其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将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增减而增加或减少,以使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基本保持一致。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变动除了实际的净损益会影响净资产外,还有其他原因增加的资本公积,企业应按其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二)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应按该项房地产在转换日的账面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按已计提的累计摊销或累计折旧,借记“累计摊销”、“累计折旧”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存货跌价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库存商品”、“无形资产”、“固定资产”科目。同时,按该项房地产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时,按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日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借记“资本公积一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在重分类日按该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公允价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企业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应在重分类日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等科目;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对于有固定到期日的,与其相关的原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余额,应在该项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在资产负债表日,按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的摊销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对于没有固定到期日的,与其相关的原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的金额,应在处置该项金融资产时,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及减值损失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上升的,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六)套期保值业务形成的持有损益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套期保值业务成为一项新的核算内容。套期保值业务一般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投资套期等类型。资产负债表日,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计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属于无效套期的计入当期损益。

资产负债表日,预计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按原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中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与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资本公积范文第5篇

那么公司账面资本公积是否可以用于弥补亏损?按照现有法规,答案是否定的。我国早期《公司法》规定:“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并未禁止资本公积弥补亏损,2001年三联商社重组郑百文时就采用资本公积来弥补累计亏损。2005年《公司法》修订后,在允许公积金弥补亏损的同时,增加了一项禁止性规定,明确“资本公积金不得用于弥补亏损”,该项规定沿用至今(参看现行《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八条)。2012年证监会监管指引《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后存在未弥补亏损情形的监管要求》重申严格执行公司法规定,并要求不得采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同时缩股以弥补公司亏损的方式规避上述法律规定,向投资者充分揭示因重组可能导致上市公司长期不能弥补亏损的风险,使某些上市公司意图通过资本公积补亏、变相恢复账面利润的意图再次破灭。

当企业出现亏损时,并不存在一种特别的“资本公积”资金可以被用来弥补亏损,只是账面数字划转。从资产负债表上看,“资本公积补亏”只是意味着“所有者权益”栏下各个项目之间的金额调整,从而改善公司财务报表数据。

从法律角度看,资本公积补亏的结果是为公司日后的利润分配行为清除障碍,“无盈利不分配”是各国公司法普遍奉行的一项利润分配规则,其目的是维持公司资本的完整性,保护债权人利益。由此衍生出“资本公积不得用于派发股利”的限制。而允许资本公积补亏,则可能导致变相用资本公积进行利润分配。

对于正常情况下持续经营的公司,资本项目(股本或资本公积)不允许直接转化为利润,不能用来弥补亏损,具有一定合理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预计以后年度的利润无法弥补公司的巨额亏损,或公司进行破产重整、股权重组等情形时,资本弥补亏损也是可能的甚至是必要的,因为此时的公司已不再是正常的公司,此时用投入资本或资本公积弥补亏损,实质上是公司的资本重组,一刀切地禁止资本公积补亏并不合理。

首先,资本公积补亏并不减少所有者权益总额,债权人保障并不会因此直接减少。以ST超日为例,公司原有资本已被消耗殆尽,严重资不抵债,虽然账面上还保留着巨额正数的股本和资本公积项目,但并无实际意义,此时新进投资者投入资本,事实上是对前期亏损的补偿,并有利于加强债权人保障。

其次,禁止资本公积补亏,严重限制了巨亏公司重组后的分红,将不利于巨亏公司重组。对后进入的股权投资者来说,由于前期巨额亏损,即使公司走向正轨后,也难以获得正常分红,这与当前的鼓励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政策导向也是相违背的。此外,对上市公司来说,现金分红是上市再融资的条件之一,意味着重组上市公司后难以获得再融资。这会降低潜在投资者的重组意愿。

再次,目前《公司法》更加强调公司自治、股东自治理念,有些情况下“资本公积补亏” 更有利于公司发展,如果公司相关利益者能够达成一致,该做法未尝不可。

资本公积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资本公积; 转增资本; 动机与时机

一、资本公积简介

(一)公积金与资本公积

公司公积金是指公司为了扩大经营,或为了弥补意外亏损,或为了巩固公司的财政基础,作为股东原始投入资金的补充,将本期净收益的一部分甚至全部留存下来,从而形成公司的留存收入。

公司公积金又可分为法定公积金、任意公积金和资本公积金。

法定公积金是指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在年终结算时,对上年的税后利润在分配前,扣除不少于10%的部分,用于弥补经营亏损和发展的准备金。当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由此可见,公积金是为了防范经营亏损风险和为公司发展准备财力,公司法以强制性规定要求公司将盈利的一部分作公积金,正是为了保证公司的财力储备。

任意公积金是指公司的上年税后利润在扣除不少于10%利润额的法定公积金后,或者法定公积金已达公司注册资本的50%,不再增加时,由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会(股东大会)决定再从利润中扣除若干份额作为任意公积金,任意公积金与注册资本的比例没有限制,完全由公司权力机构根据发展需要扣除。

资本公积是指由投资者或其他人(或单位)投入,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但不构成实收资本的那部分资本或者资产。即资本公积从形成来源看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额中超过法定资本部分的资本,或者其他人(或单位)投入的不形成实收资本的资产的转化形式,它不是由企业实现的净利润转化而来,本质上属于资本的范畴。

(二)我国法律法规对公司公积金转增资本的规定

目前对于公司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的规定,主要涉及《公司法》和国家工商总局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及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规章,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对公司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都有不同的限制性规定,其中《公司法》和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比较一致,而《公司法》和国家工商总局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不尽一致。

法律法规规章对公司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的不同规定:《公司法》第一百六十九条规定“公司的公积金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或者转为增加公司资本。但是,资本公积不得用于弥补公司的亏损。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制度》第八十二条规定“资本公积各准备项目不能转增资本(或股本)”及第八十三条“企业的盈余公积可以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或股本)”。国家工商总局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第十九条规定“……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应当说明……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按照上述规定其对“公积金(包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可以转增注册资本”这点是一致的,应没有什么疑义。但其对公积金转增注册资本时的限制规定有所不同,《公司法》限制“法定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所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得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企业会计制度》限制“资本公积各准备项目不能转增资本(或股本)”,而《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限制“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的,……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

从上述涉及的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在用途上,资本公积是公司的风险资本金,是公司发展的资本后盾之一,其主要用途是转增资本,扩充公司资本金。在金额上,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应该考虑“百分之二十五”的限制性规定,使留存的该项公积金不少于转增前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五。

(三)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会计实质是所有者权益内部会计科目金额的转移,借记“资本公积”,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内部资本结构的调整并不会导致权益总数的变化。前已述及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质”和“量”的规定表明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并不仅仅是会计科目的借贷关系,而且也是公司所有者权益内部的结构调整。对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者而言,掌握好相应的动机和时机,才能促使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实现最大效益。

二、企业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动机与时机选择

(一)基于增强公司的信誉和实力的选择

1.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公司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措施后,公司的股本会增加,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都被摊薄,流通股股东不会获得实际利益,但每股股价降低后有利于公司吸收更多的投资者投入资金。例如:某家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3.00元,每股公积金2.00元,每股未分配利润1.50元,总股本1亿股;实施10转5后,则变为每股净资产2.00元(根据公式:转增后的每股净资产=转增前公司净资产总额/转增后股份总数,得:(3.00元*10股)元/(10+5)股

=2.00元/股),每股公积金0.50元(冲减数额=(5/10)股*3.00元=1.50元),每股未分配利润1.00元(1.50元*10股/(10

+5)股=1.00元),总股本1.5亿股。因为市盈率=每股净利润/每股市价,所以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每股净利润下降时,股价也会随之降低。股价下降,降低股东投资成本,还有利于活跃交易;一些新股民也乐于购买低价股,觉得这样做风险比较小,使公司吸收更多的投资者;另外,因为主力庄家往往会借“大比例送转股”的机会炒高股价,老股民也乐于跟庄。活跃交易可以保障公司的资金源,增强公司的股本扩张能力,有利于公司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发展后劲。

2.扩充市场获得比较优势

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后伴随着股份数额的增加,每股市价会下降。一方面,低价股很容易被市场穿上一层“股价低风险小”的外衣,有利于公司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投入资金,老股民因为每股成本摊薄,风险降低,也会继续持股待涨。这样最终会扩大公司的股东群,使公司在整个资本市场的宽度上占据优势。另一方面,由于表象与实质的误差,转增后更容易隐藏股价波动从而利于资金筹集。例如:某公司有1亿股,每股市价6元,实施10转10后,有2亿股,每股市价3元。若每股市价同时上涨10倍,则转增前为每股60元,一共60亿元,转增后为每股30元,一共60亿元。转增后摊薄的股价使价格波动具有更好的隐蔽性,股价涨至30元比飙升至60元较不容易引起投资者的关注,每股只需涨至30元就能相对顺利地实现60亿的融资目的。

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资金链,公司拥有了足够的资金进行项目开发、企业兼并、拓展市场等活动,最终获得比较优势。

(二)基于达到上市目的的选择

我国企业上市有许多条件要求,其中《公司法》第152条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上市必须符合下列资本条件:1.公司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五千万元;2.持有股票面值达人民币一千元以上的股东人数不少于一千人,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达公司股份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四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百分之十五以上。可见,上市条件有对于公司资本和股份的最低要求,为了达到上市目的公司必须想办法使公司资本和股份达到这一要求,而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往往是最快捷最便利的方式。

(三)基于增加股东利益的选择

1.获得避税利益

纳税人开展股权投资业务无非是希望获得高额回报。当投资者是自然人时,其获得的股息性所得要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当投资者是法人时,如果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双方适用的所得税率不一致,则其分回的税后利润往往涉及补缴企业所得税的问题。公司在分配股利时应充分考虑税收因素,进行相应筹划,以帮助投资者获得更多的净收益。

首先,企业支付股东股利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用各项公积金或者未分配利润额转增资本(或股本)的形式比较常见。这种方式的实质是公司向股东分配股息、利息,股东将获得的股息、利息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企业的实收资本。根据通常的规定,自然人股东获得股息、利息要缴个人所得税,但有例外。《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资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7]198号)规定,股份制企业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不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对个人取得的转增股本数额,不作为个人所得,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股份制企业用盈余公积派发红股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对个人取得的红股数额,应作为个人所得征税。根据以上规定,对自然人股东而言,同样是用股东权益转增资本,税收待遇却有区别。在同等条件下,公司会优先考虑用资本公积而不是盈余公积或未分配利润来转增资本。

其次,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不但使股东少纳了个人所得税,公司也能获得节税利益。按印花税相关税法规定,当纳税人的“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的合计额增加时,对增加部分要按万分之五的比例缴纳印花税。企业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时,印花税的计税依据没有任何改变,则无须多缴税。而企业用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印花税计税依据相应增加,则要纳税。所以,公司会优先考虑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国税发[1997]198号文中所述的“资本公积”是指股份制企业股票溢价发行收入所形成的资本公积。而与此不相符合的其他资本公积分配个人所得部分,应当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因此,企业在进行此类筹划时会注意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擅自扩大可以享受优惠的资本公积的范围,否则会被税务机关界定为一种偷税行为;二是公司对股票溢价发行收入所形成的资本公积需单独核算。

2.通过负面效应来影响现有股东的利益从而实现控股目的

由于转增股本与送股一样,都有摊薄每股收益与每股净资产的效应,势必会影响下年度的利润分配以及下年度的每股盈利指标。因此,公司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措施,在实现股本扩张、规模融资的同时给投资者带来的大多是短暂利益而无法保障投资者收入的稳定性。

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负面效应会使许多现有股东抛售所持该公司股票,而部分“有心人”就会大量购买该公司股票,以实现控股的目的。此时的投资成本低,可购股票数量大,所以是实现控股目的的最佳时机。

鉴于此,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便成为短线客炒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企业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后,股价下降,此时部分大股东会大量购入该公司股票,当他们拥有的股票份额足够多时就会勾结庄家疯狂地抬高股价,误导更多的投资者作出对公司的发展前景以及后期经营业绩有很好的预期,从而高价购入该公司股票。在适当的时机,大股东又会尽量压低股价,迫使部分投资者抛售该股票,他们则会再次以低价购入。因此,大股东总是以低价购入高价卖出,恶意炒作股价达到圈钱的目的。企业借助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后股价的“隐藏性”,使得他们的圈钱行为不容易被发现,进一步证明了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作为圈钱途径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三、我国企业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特点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多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股本扩张大部分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为主。从历史统计可知,公司大比例进行股本扩张,基本上是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为主。因其不属于利润分配范畴,不需交纳个人所得税,通过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可以让上市公司大股东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合理避税。二是转增企业盈利能力相对较好。最近三年的分红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上市公司股本扩张的可能性与其上一年度的业绩水平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三是转增集中于中小盘股。统计发现,总股本小的公司股本扩张要求较为强烈。

我国企业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现状透露出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经理人为谋取自身利益滥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方式融资

资本公积是企业发展的储备金,是公司增强自身实力的可靠资金来源,因此,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增加每个投资者的投入资本,进而扩充股本,增强公司实力。但目前我国企业每年大量的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不一定都是为了这一目的,部分企业只是把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作为调节利润,掩盖会计舞弊、圈钱等违法目的的工具。不少经理人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也仅仅是为了融资,缺乏长期战略规划的远见卓识。这些现象不仅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更重要的是扰乱市场秩序不利于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融资约束力较弱

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方式融资约束力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关市场机制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面。我国证券市场发育不成熟,国家法律法规也还不完善,所以企业在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市场和国家也不能引导其健康发展,只能由企业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第二,投资者对资本公积转增资本过度喜欢使得企业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没有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第三,企业自身对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没有任何限制性规定,只要企业有需要有能力就可以实施这一措施,根本不需要考虑后果。

(三)我国证券市场发育不成熟给股价炒作提供平台

一般来说,在新兴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比较喜欢用股票股利和转增股本的方式进行分配,以满足投资者稀释每股收益,炒作股价的要求,而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较多采用现金股利方式进行利润分配,以保证股东收益的稳定性。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也很不成熟,所以很多利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炒作股价的行为还不能很好地通过市场机制反映出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后股份总数增加,每股市价下降,相应的很多指标结果也都会发生变化,仅通过市场机制而没有考察真实情况根本不能全面地反映公司状况。更何况,不成熟的证券市场机制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国家相关部门也没有制定出更加严谨、缜密、完善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来规范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因此,部分企业就利用这些漏洞通过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途径进行股价炒作。

四、完善我国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调整公司资本结构

我国公司普遍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股权资本比例过度偏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股权融资成本较低。我国公司中派发现金股利的公司较少,配股、转增股不需要现金流出,几乎不需要成本,所以公司大多采用送配股、转增股的方式派发股利。第二,股权融资约束力较弱。股权融资没有到期还本付息的“硬约束”,股权融资是一种“软约束”,它是永不到期的无需还本付息的可以自由支配的低成本资金来源。所以,股权融资备受企业青睐。第三,债务融资困难。首先,债务融资有到期还本付息的“硬约束”,公司必须具备或者预期具备到期还本付息的条件才有能力进行债务融资,而且,债务融资的数量和资金使用期限都是受公司财务状况及发展前景影响的,公司必须有一个系统、详细、全面的融资规划和筹划方案才能进行高效、健康的债务融资。其次,债务融资的债权人会比任何人都关注公司到期还本付息的能力。债权人会提出各种有利于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条件。例如:最近3年持续盈利,最近5年利润总额不低于3 000万元,流动比率不低于2,速动比率不低于1,净资产负债率不低于100%等前提条件。除此之外,债权人还会对债务人进行信用等级评级,一般只有信用等级较高的公司才有可能获得大额长期借款。因此,债权人的高要求无疑增加了公司债务融资的难度。

针对我国公司资本结构中股权资本比例过度偏高的现象,以及产生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原因,笔者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症下药,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完善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合理调整公司资本结构,从根源上解决滥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的方式实现股权融资目的的问题。

(二)完善对经理人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受我国现行工资制的影响,公司经理人的报酬与经营业绩并不显著相关,因此部分持股经理人会借助资本公积转增资本进行间接谋利。基于此,要调整资本公积转增资本规范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完善对经理人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让公司经理人的报酬与经营业绩紧密结合。公司可以对经理人实行绩效考核工资制,报酬与股利结合等机制,以规范经理人行为,防止经理人为了个人利益借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扰乱市场秩序。

(三)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应本着“表里如一”的原则,做到实事求是。很多公司会借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隐而不彰的功能进行会计造假、圈钱等非法活动。所以,对公司进行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监管机制是很有必要的。笔者建议,对上市公司证券的分析应将该公司的资本结构、发展前景与现状、股价波动相互结合进行分析,而不能凭借某些单项指标下结论。与此同时,还应增加对上市公司制度规定的实质性要求,并且提高审计质量要求。

(四)完善税收法律制度,防止税款流失

我国税法规定,股份制企业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不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分配,对个人取得的转增股本数额不作为个人所得,不征收个人所得税。鉴于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方式进行利润分配,笔者建议我国税法应开征股份制企业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的个人所得税。因为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后,股东所持股份数增加,与股票红利是一样的效果,股东也会凭增加的股份数获得以后年度企业利益,所以应征收个人所得税。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经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09-16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S].2006-01-01.

[3] 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S].财会[2000]25号.

[4] 揭开四大表象背后三大动机――深入寻找高送配公司[N].中国证券报(广州),2009-11-30.

[5]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S].国税函[2010]79号.

[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份制企业转增股本和派发红股征免个人所得税的通知[S].国税发[1997]198号.

[7] 关于公司法施行后有关企业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S].财企[2006]67号.

[8] 大唐金融.www.省略.

资本公积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资本公积;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一、前言

资本公积为企业在发展经营阶段中基于外界捐赠、财产的重新估算增价以及股本溢价而构成的专项公积金。其同企业的根本经营收益并无关联,而是同企业的资本密切相联系的贷项。资本公积的形成需要投资方向企业投入资金,因此其所有权由投资方掌控,同时投资的金额将高于法定资本。我国近几年对于该项会计科目的研究内容虽较多,然而对其概念的界定却没有形成全面共识,各个业界学者则保持者不同的观点。本文由传统会计准则及其会计制度管理相关资本公积会计核算的实践业务囊括内容入手,进行了新旧会计准则中资本公积核算产生内容变更的相关比较分析,并探究了具体成因,挖掘了当前资本公积科目核算内容包含的相关问题,对有效应对变更差异、合理解决资本公积科目问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基于新会计准则的资本公积核算变化

1.原会计准则资本公积科目具体核算

原有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规定,资本公积为一项较为特别的会计科目,其包含的核算工作内容类别丰富、较为复杂。设置则涵盖资本溢价、赠予企业非现金总体资产以及股权投资、外币折算与关联交易差额、转账拨款、他类资本公积会计明细科目等,用于核算与之相对的具体事项内容。上述资本公积中他类资本公积的会计核算则涵盖现金资本的赠予、债务重组、公积转入、明确不能支付的相关款项等。

2.新会计准则资本公积核算

新会计准则规定,资本公积会计核算形成了显著的变更,同原有资本公积内容比较,规定进行了全面精简,只包含资本溢价以及他类资本公积会计明细科目。同时贷方登记的相关企业其资本公积提升数、借方资本公积登记降低数以及期末的余额总量位于贷方,映射出了企业具体资本公积的实际总量。新会计准则规定的资本公积会计科目实践核算的具体内容变更主要变现在两方面内容。第一方面为减少的内容,即将六类非经常的损益会计业务进行了减除。为同国际领域会计准则操作体系实现良好的对接,其资本基金会计科目将不会囊括一些非经常损益的具体项目。即新会计准则下,资本公积的会计核算科目去除了政府拨付款项、外币具体折算以及关联交易的相关差额,授予捐赠以及企业债务重组的具体收入、应予以支付却不能履行的资金款项等。另外,新会计准则将资本公积之中的他类资本资本公积会计科目明细内容中的具体核算事项也进行了对应的简化。另一方面,新会计准则也丰富了一些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其中资本公积增加了资本溢价以及他类资本公积会计核算明细内容。资本或股本的溢价会计科目,在核算阶段中,涵盖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一般类型企业资本溢价的核算、股份企业发行股票的具体股本溢价。同时还丰富了相同控制模式下,企业经营合并相应的资本溢价。相同控制管理下,企业经营合并构成了长期持续的股权投资,因此应于合并日依据获取的被合并对象权益账面体现的价值份额,进行长期股权经营投资的会计科目借记,并依据享有投资对象企业已经宣布却没能发放的各类现金股利以及资金利润,进行应收股利会计科目的借记。依据支付具体的合并对价相关价值,进行资产科目的贷记,也可借记负债会计科目,依据相关差异额度,借记也可贷记资本公积其中的股本溢价会计科目。当其中冲减有限,则需借记有关盈余公积,也可进行利润分配之中没有进行利润分配相关会计科目的借记。再者他类资本公积之中的核算项目内容也实现了优化丰富,主体包括,基于权益法规定核算模式,增加了长期的股权投资相应变动业务,企业自行应用的房产;通过存货转成利用公允价值原理进行计算的房地产经营投资项目业务;将用于出售的相关金融资产以及企业从保有直到逾期投资经营进行二次分类的具体业务内容;用于销售金融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更新与贬值的经济损失、递延税包含的资本公积具体业务;基于权益结算相关股份的支付以及通过转换形成企业债券权益内容的明确等业务。

三、新旧会计准则下形成资本公积会计科目核算变化的根本成因

1.同国际准则全面对接,促进会计信息综合质量的优化提升

传统会计准则以及会计体制令较多非经常出现的损益项目列入到资本公积内容中,囊括了捐赠授予的资本收益,企业重组获取的收益、政府机构专项投入款项、关联易存在的差异以及应予以支付却不能担负的款项内容。其最终目标在于预防企业、特别是上市股份公司进行的不良盈余操纵以及将会计报表非法粉饰的做法。当前,国际会计管理准则内容中相关非经常损益明确的定义为,企业通过非日常的经营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动,包括流入以及流出,应将其认定为营业发展的收支内容。

2.将历史成本作为根本计量基础,剔除外币差额折算

外币资金的资本投入为非货币的投资项目,当企业获取投资方投入的外币形式资本时,新会计准则规定,应利用交易日,也就是期汇率进行折算,将不再应用合同内容约束规定的汇率进行折算。同时向企业投资的外币资本同对应的货币项目形成的记账本位币总体额度将不存在折算的相应差价。

3.新会计准则中会计科目以及核算贴近国际领域,有效预防利润造假

新会计准则为贴近国际领域,令会计科目与核算内容增加了股权的长时期投资、房地产项目的投资、保有直至期限规定的投资、可进行出售的相关金融资产以及可变化成债券的相关科目,丰富了项目内容。该类新增项目之中包含有关资本公积会计核算科目的内容,具体目标则在于预防公司利润造假,导致其虚增以及虚减现象。一旦投资价值形成了变更,倘若令相应的价值变更归记到公允价值损益之中,将会令公司利润形成波动,并较易变成一些公司企业为实现利润的虚增与虚减而应用的不良手段,为此应令其归入资本公积之中的他类资本公积科目内容之中。

四、结语

总之,新会计准则为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将资本公积科目核算内容进行了优化变更,对提升会计信息总体质量水平极为有利。我们只有科学探寻新旧会计准则的存在差异,进行有效对比分析,方能优化会计准则的完善发展,令其指导企业、单位的经营建设,并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盖地,杜静然.会计准则变迁的自组织演化机理研究[J].会计研究,2010(06).

资本公积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股东权益债权人利益

一、资本公积金的界定和用途

根据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原理,一个企业的资产主要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负债,企业要按合同或者规定到期还本付息。另一部分是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所谓净资产,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所有者权益按其构成,分为资本、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三类。“资本公积是指所有者所共有的、非收益转化而形成的资本,主要包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接受现金捐赠、股权投资准备,以及其他资本公积等” 就我国的上市公司而言,资本公积金主要是由于股票溢价发行而形成。我国上市公司A股股票面值统一为1元,发起人股东通常将其账面净资产按略高于1元的价格折股,流通股股东则以远高于面值的价格认购股票,发行价格高于1元的部分则作为资本公积金入账。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资本公积金属于公司股东的原始出资。

关于资本公积金的用途,1999年修订的公司法和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规定是不同的,1999年修订的公司法第179条规定,公司的公积金主要用于弥补亏损、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转增资本。这里的公积金主要包括法定公积金、任意公积金和资本公积金,也就是说1999年的公司法并没有明确规定资本公积金不可以弥补亏损。只是这三个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的顺序没有交代清楚。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3号《弥补累计亏损的来源、程序及信息披露》对上市公司弥补累计亏损的来源和顺序做了规定,公司当年对累计亏损的弥补,应按照任意盈余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积金的顺序来依次弥补,仍不足以弥补累计亏损的,可通过资本公积中的股本溢价、接受现金捐赠、拨款转入及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部分加以弥补。而新颁布的公司法第169条则明确规定“资本公积金不能用于弥补亏损”。

二、为什么资本公积金不能用来弥补亏损

1.从资本公积的来源来看,资本公积金主要是股本溢价所得,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它不能用于企业的亏损弥补,原因是企业的投入资本通常被视为企业的永久性资本,根据资本维持原则,投入的资本不能任意支付和分配给股东,资本公积是企业所有者投资的一部分,具有资本的属性。它不是来源于企业的经营行为,与企业的利润无关,如果用资本公积金来弥补亏损,它不是资本的收益,而是资本的发回;企业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后,如果当年还有盈利,则要分配给股东红利,这在事实上是一种变相抽逃资金的行为,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债权人的利益,这是不允许的。在正常情况下,资本是不能转化为利润,企业根本的目的是保护债权人的权益,保证资本的增值而并非减值。所以,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角度来看,资本公积金是不能用来弥补亏损的。

2.从政府立场来看,如果允许企业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则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就会增加,政府就能增加税收,可为什么公司法还要规定资本公积金不能弥补亏损呢?为什么政府要放弃这一部分税收呢?从企业的立场来看,用税前利润弥补亏损,企业就可以少缴所得税,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企业赶在新公司法实施之前公告决定用资本公积金来弥补亏损呢?这看似矛盾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原因。《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审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第五条规定“公司三年是否连续盈利”作为企业是否能首次发行股票的条件,为此,一些公司为了能上市融资,而又不符和“三年连续盈利”条件的,他们在期末为了做靓报表,就用资本公积金来弥补亏损,而不用税前利润来弥补亏损,这样虽然上缴了一些企业所得税,但报表上却显示企业年末是盈利的,就可以通过证监会的这一“三年盈利”的硬性规定而获得上市条件,以便能融资,更好的圈钱。而实际上这些公司通过用资本公积金来弥补亏损掩饰了他们的实际经营情况,等上市了,股票也发行了,钱也圈了,可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早晚也会露马脚出问题的,于是就屡次出现了上市公司因经营不善而破产的案例,其结果损害的是广大中小股民的利益。 所以,为了避免这一继续用资本公积金马弥补亏损从而做靓公司报表的现象,修改后的公司法第169条就明确规定了“资本公积金不得用来弥补亏损”。这一规定表面上看虽然减少了政府的税收,但却保护了广大股民的利益。所以,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来看,资本公积金不能用来弥补亏损。

3.根据有关规定,企业分红的基本前提是账面有未分配利润,对于亏损企业而言,必须已弥补了以前年度亏损并按规定计提了盈余公积、公益金后的未分配利润,才可向股东分配,账面有未弥补的亏损,就意味着无法现金分红。这是以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的直接原因,但这显然并非是实质性的原因。众所周知,我国上市公司在利润分配回馈股东方面历来是铁公鸡,很少有出手阔绰的上市公司,更何况这些亏损累累的公司呢。笔者认为,之所以会有如此众多的公司热衷资本公积金金补亏,关键的动因还是两个字:圈钱!

为落实“国九条”,证监会“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根据规定,上市公司应实施积极的利润分配办法,并将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与再融资挂钩,现金分红作为再融资的条件之一。这一条款目前普遍被称为上市公司强制分红。

也许正是这一条触动了一些上市公司的神经,近期以来,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一下子由冷而热。就这些巨额亏损的公司而言,其资产重组的主要动力就是再融资,而当再融资与现金分红挂钩时,其账面累计的巨额亏损显然就成了障碍。对于那些希望能在这个市场成功圈钱的企业而言,为了能够分红以满足再融资的条件,以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因此对于已经上市的公司来说要想发行新股继续融资门槛又提高了,根据《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关于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审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规定,上市公司三年的分红派息情况如何是决定公司能否再次发行股票的一个重要条件。而如果公司年末没有盈利是不能分配红利的,于是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能继续发行新股,能更好的继续融资,就不惜一切手段以达到分红派息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动用公司庞大的资本公积金来弥补亏损,以达到公司的年末报表看起来是盈利的,从而能给原有股东分红利,以便能继续融资,能继续发行新股。而事实上公司是在没有盈利的情况下分红利,即把股东的资本又变相分给股东了,这也是一种变相抽逃资金的行为,违反了资本维持原则,侵犯了公司债权人的利益。这种行为也掩盖了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欺骗了广大不知情的股民,如果公司在又融资后经营不善破产的话,受害的往往又是那些不知情的中小股东,所以,无论是从债权人的角度还是从广大中小股民的角度来看,都不能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

4.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将会降低企业的内在价值。这是因为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将会使企业失去了以税前利润弥补亏损的机会。这其实是公司的管理层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因为公司的资本公积金主要来源于溢价发行股票所得,也就是主要是流通股股东贡献出来的。“但是,此时上市公司为了未来的再融资,就利用流通股股东贡献的资本公积金进行弥补亏损,导致公司现金流的流出与税负的增加上,因为上市公司净利润亏损有一个持续五年用税前净利润进行充抵的税法规定,所以侵害了全体股东的利益。而且,这种侵害还体现在日后的净利润分配中,因为这其实也涉及利息税问题,如果不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公司的分红与转增等利润分配会延续,在这样的背景下,是不可能产生实质现金流的。但如果用资本公积金弥补亏损就会使分红提前,降低了公司的内在价值。”

总之,无论是从公司债权人利益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广大流通股的股民考虑,还是从公司自身考虑,资本公积金都不宜用来弥补亏损,新公司法第169条中关于资本公积金不能弥补亏损的规定是正确的。

资本公积范文第9篇

关键词:资本公积 会计核算

我国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时提出资本公积概念,随后对其构成内容及核算进行过多次改革。

资本公积会计核算历史沿革

根据财政部2000年末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的《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及2003年的《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三)》规定,当前资本公积明细科目具体内容包括:资本(股本)溢价、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关联交易差价及其它资本公积。由于“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及“股权投资准备”是未实现的“资本公积”,是所有者权益的一种准备,所以资本公积各准备项目不能转增资本(或股本),只有等非现金资产、股权投资处置时,“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及“股权投资准备”转入“其它资本公积”之后才能转增资本。关联交易差价待上市公司清算时再予以处理。

这些规定与原《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相比,在资本公积的核算上,做了较大变动:将原在“接受捐赠资产准备”项目下核算的内容,改在“接受非现金捐赠准备”项目下核算;将原在“其他资本公积转入”项目下核算的企业接受的现金捐赠,改在“接受现金捐赠”项目下核算,后又改在“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下核算;将原“住房周转金转入”项目核算的内容取消;取消了“资产评估增值准备”、“被投资单位资产评估增值准备”两个项目;取消了“被投资单位接受捐赠准备”、“被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准备”和“被投资单位外币资本折算差额”三个项目,其核算内容改在“股权投资准备”项目下核算;增加了“拨款转入”项目,将原在“其他资本公积转入”项目下核算的国家拨入的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项目拨款转入资本公积的部分,改在该项目下核算;用“其他资本公积”项目代替原“其他资本公积转入”项目;将债务重组收益及债权人豁免的债务纳入“其他资本公积”项目下核算;增加了“关联交易价差”项目核算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所得超出公允价值部分的差额。

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一是为了理顺资本公积各项目的关系;二是因为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企业已经没有了此项经济业务;三是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由“公允价值”计价改为“账面价值”计价所致;四是修订了原制度的错误;五是为了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交易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即为了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各种可能虚增利润的特殊情况所作的规定。

从资本公积会计核算剖析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理念缺陷

用账面价值替代公允价值

为了遏制上市公司在资产重组中滥用公允价值现象,我国各具体会计准则均回避公允价值的运用,从而强调账面价值,但公允价值仍然在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中作了定义及运用,这是令人困惑的现实。

公允价值概念的提出和应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结算的金额,是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一般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符合决策有用观这一财务会计目标的要求。目前公允价值已被越来越多国家、地区的会计准则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也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属性在各项准则中予以运用。

1998年,我国股份公司会计制度中规定:将企业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的增值计入资本公积中的“资产评估增值准备”明细科目。但在2001 年《 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后,企业间资产交易主要采用“账面价值”计量。相应地,资本公积的明细科目中不再包括“资产评估增值准备”科目。其实这种做法不恰当,它使会计实务中某些业务不能得到准确的反映。

笔者认为,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最大问题是对会计改革过程中个别企业或较多企业运用“公允价值”、“协议价格”、“评估价值”随意操纵利润的现象,没有提出可行的科学解决方案,而是采取禁止使用“公允价值”、“协议价格”、“评估价值”的原始办法,过分强调使用“账面价值”这一不科学的做法。如果用账面价值作为计量标准进行会计处理,无法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不能客观公允地披露相关会计信息。所以,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取消“资产评估增值准备”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应该恢复“资产评估增值准备”的核算内容,以反映企业因股份制改制或兼并重组所导致的资产评估增值。

误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会计原则。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活动频繁创新的现代会计社会里,受到世界上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推崇。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89年7月公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之一,其中指出,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信息如果想如实地反映其所意图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我国在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1997)中首次提到了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具体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即有关各方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应当按照其关系的实质进行判断,而不能仅仅依据其法律形式加以确定。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正式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企业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为了遏制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及债务重组操纵利润,现行制度规定将债务重组收益及非公允关联交易收益计入资本公积。除此之外,还把拨款转入及接受捐赠作为资本公积,并规定准备类资本公积不能转增资本,从资本公积这个科目的核算内容及有关规定可以看到会计标准制订者希望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高一点,对于一些有水分嫌疑的收益不进入当期损益而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同时还对其转增资本作了限制。

会计制度具有引导及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的功能毋庸置疑,但是这种“引导与规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这些会计标准出台后,利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操纵利润的现象减少了,对于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确起到了良好作用;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为了规避这些规定,增加了交易成本,其代价是与国际惯例背道而驰,而且实际上由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产生了更多不是以市场规律而是以会计规则为导向的经济行为,并带有更大的欺骗性。

会计准则的一个指导思想是“发现实质”,也就是会计准则制订时,不是以准则直接认定交易事项的实质,而是让编报者和审计师去发现交易事项的实质。只有形式与实质不符时才启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准则制定者的任务是指导编报者和审计师如何发现实质。实际上,对于我国资本市场出现的许多非理性经济行为,笔者认为更多应从披露入手,从政策入手,而不是从会计确认和计量入手。

把行为性失真当作规则性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分为规则性失真和行为性失真,前者是准则制定者的失误,后者是准则执行者的失误。就准则本身而言,很多准则过于理想化,如果是严格解释和运用,应该是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有些准则往往柔性十足,赋予企业管理当局很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这种准则是“原则导向型”的。但是事实往往相反,企业管理当局错用或滥用了准则制定者赋予的会计选择权,结果造成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这时准则制定者为了遏制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也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出台了刚性十足的“规则导向型”的会计准则,但由于交易和事项的复杂多样性,以及企业管理当局交易安排和组织设计,最终导致即使正确运用会计准则也无法真实公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结果造成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这就使会计准则制定者陷入两难境地,为了防范行为性失真,必须以规则性失真为代价;为了防范规则性失真,又得以行为性失真为代价。会计标准制订者将债务重组收益、非公允关联交易收益计入资本公积实质是以规则性失真换取行为性失真,也就是为了防范行为性失真,付出了规则性失真代价。如果是规则性失真,则修订会计标准是必要的;而如果是行为性失真,则不能修订会计标准,而应从加强执行(包括信息披露及监管机制)监督会计标准执行。我国在遏制利润操纵的会计处理过程中有两方面是不恰当的:一是过度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忽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没有找到理想的平衡点;二是错把行为性失真当作规则性失真,从而不断修订规则,如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等准则的修订,实际上,公允价值的滥用更多是行为性失真,而不是规则性失真。

从全面收益观的角度还原资本公积本质

笔者认为,资本公积应还原其本来面目,只设三个明细科目,即资本(或股本)溢价、资产评估增值准备和其他资本公积。西方把所有权权益分为缴入资本和留存收益,缴入资本是股东投入的资本,资本公积只能核算股东投入超过股本或实收资本的溢价部分,至于接受捐赠、拨款转入等是一种利得,不能在资本公积核算,类似于我国的营业外收入。美国会计要素有十个,除了我国现有的六要素外,还有利得与损失以及业主投资与分派业主款等。根据FASB的SFAC No.6定义,利得是指“一个企业由于主要经营活动以外的或偶然发生的交易,以及在某一期间除了收入和业主投资引起的影响该主体的所有其它交易和事项导致的业益(净资产)增加”,利得主要来源有四类:偶发或非经营活动的收益;企业与其他主体间的非交换性资源转移,如接受捐赠资产、赔偿费收入等;持有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动;自然灾害或其他环境导致的利得。

当前对资本公积的这些规定主要是基于反数字游戏的需要,而不是会计规则的改变。根据国际惯例,笔者认为我国当前资本公积核算大部分项目属于利得,而不是资本投入,对现行的明细科目可以如此清理: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其他资本公积、拨款转入、债务重组收益、非货币性收益进入营业外收入,股权投资准备计入投资收益或递延收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合并进入资本(或股本溢价),关联交易差价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核算,为此建议废除《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并恢复修订前的《债务重组》及《非货币易》准则,确认债务重组收益及非货币易收益。这样,会进一步消除或缩小会计与税法在损益上的确认差异,减少企业的纳税调整。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内在要求,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今后应继续推进会计国际协调,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经济发展要求和国际惯例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会计基础,降低我国企业在海外进行筹资的费用。

还原资本公积本色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标准制定者要与会计监管层配合,通过高质量的会计标准和监管政策激励上市公司及时提供清晰、透明的资产重组、关联交易及资产减值等会计信息给投资者,以此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资本公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资本公积 资本溢价 其他资本公积

一、原准则制度对资本公积核算内容规定及其性质用途分析

(一)原准则制度对资本公积核算内容的有关规定

1993年7月实施的会计改革,资本公积会计科目首次纳入我国会计核算体系,当时的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包括三项: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2000年12月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资本公积”科目下设置了7个明细科目:资本(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准备;接受现金捐赠;股权投资准备;拨款转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其他资本公积。此后又陆续规定利用非现金资产进行债务重组产生的重组收益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核算;对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交易产生的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设置“资本公积――关联交易差价”科目核算。

(二)原准则制度下性质用途分析

我国原会计法规制度对利润与资本公积的确认和计量未能实现逻辑的一致,例如,与营业外收入有同样性质的项目如接受捐赠取得的收入、债务重组收益等,被确认为资本公积;捐赠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等被确认为营业外支出,进入了利润表。防止企业在资产交易中的利润操纵行为是原准则制度这种不对称会计处理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以监管、防范利润操纵为目的的制度调整并未能达到其目的,反而导致资本公积性质不清、核算不规范。

二、新准则体系下资本公积的核算内容及其性质分析

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资本公积科目下只设两个明细科目:资本溢价和其他资本公积。对资本公积的核算规定散见于各具体准则中,现将其归纳如下:

(一) 资本溢价及其构成

资本溢价是资本公积中最稳定的项目,资本溢价是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额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新准则对资本溢价的核算内容进行了扩展,根据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资本溢价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以下交易或事项:

1、投资者直接出资形成

投资者直接出资形成的溢价,是指投资者投资时的出资额超出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包括资本溢价以及股份公司的股本溢价。

2、债务转换为资本形成

债务转换为资本形成的资本溢价,指企业将重组债务转增资本,按股份公允价值总额与相应实收资本或股本的差额。根据新《债务重组》准则,将债务转为资本所取得的债务重组利得,确认为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3、政府拨付的专项应付款形成

根据新准则,政府投入企业的非政府补质的“专项应付款”在已使用并形成固定资产时转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4、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形成

根据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合并时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或者与合并时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以发行股份作为合并对价时),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溢价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5、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行使转换权利形成

可转换债券持有人将其持有的债券转换为股票,按可转换公司债券的余额以及可转换公司债券权益成份的金额,分别借记“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利息调整)”科目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按股票面值和转换的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贷记“股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

6、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含交易费用)与面值的差额

根据新《权益工具及其列报》准则,股份有限公司按法定程序报经批准采用收购本公司股票方式减资的,按注销股票面值总额减少股本,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含交易费用)超过面值总额的部分,应依次冲减“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低于面值总额的,低于面值总额的部分增加“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二)其他资本公积

新准则下的其他资本公积是指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根据2006年会计准则,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主要是以下交易或事项产生:

1、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有关的

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重分类。

2、与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有关的

企业将作为存货或自用的的房地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按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待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应转销与其相关的其他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损益(其他业务收入)。

3、与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有关的

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在增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的同时,相应增记或减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会计科目。

4、与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有关的

资产负债表日,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要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与之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则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而不构成所得税费用。同样,如果企业已记录递延所得税的利得和损失再次发生变化,也要相应结转已记录的资本公积。

5、与发行可转换公司债有关的

企业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按该项可转换公司债券包含的负债成份的面值和权益成份的公允价值分别入账,分别记入“应付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科目与“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行使转换权利,如前所述,应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金额转入 “股本”以及“资本公积――股本溢价”科目中。

6、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有关的

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或其他方提供服务的,应按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在行权日,企业根据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股本”(“实收资本”)或“库存股”,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7、套期保值产生利得或损失

资产负债表日,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属于有效套期的,应按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借记“套期工具”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被套期项目产生损失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三)新准则体系下资本公积性质用途分析

新准则下体系下,“资本公积――资本溢价”科目以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下核算项目众多,且分散见于各具体准则中,尽管如此,但这两个明细科目下所核算的内容性质是统一的。其中列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都与投资有关,性质上都属于投资者投入资本的一部分且都有相应实际资产流入企业,实收资本账户与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账户金额之和反映的才是真正的投入资本。而列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各项目,性质上属于持有的资产、负债或权益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产生的利得和损失。

由于性质明确统一,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资本公积的用途也很明确。鉴于新准则体系下“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暂时性、过渡性的性质,显然既不能将其用于转增资本、也不能用于弥补亏损。排除“其他资本公积”项目后,资本公积只剩“资本溢价”一个项目能转增资本。

参考文献:

[1] 苏喜兰.资本公积会计核算的新旧对比[J].财会月刊(会计),2007,(3):36-3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上一篇:资本论范文 下一篇:资本主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