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主要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13 16:58:55

资本市场主要特点

资本市场主要特点篇1

[关键词]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特征;作用;证皇谐。还娣叮还善笔谐。还娣妒谐

一、资本市场的概念

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本市场理论是最有争议的一个领域。由于资本工具的复杂性、实践性和多变性,导致人们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很不一致。于是对资本市场概念的界定有着很大的差异,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角度使用它们,并且在不同的场合赋予它们不同的内涵。根据多数人的理解,资本市场,是指长期资金市场,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的借贷业务,它是长期资金融通的场所,在我国称作长期资金市场。它由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共同组成。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又统称为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中最活跃、最具创新性与影响力的组成部分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资本市场是转让资本财产(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资本物品)的市场,实际上就是资本生产要素市场,显然,资本市场是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资金交易关系或融通活动的总和。关于资本市场的内涵与外延,学术界还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市场是以融通长期资金为目的的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关系的总和。与此相适应,资本市场不仅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而且还包括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市场及其他一切筹措和运用中长期资金的市场和中介机构。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市场主要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产权市场三大子市场所组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市场不仅包括短期资本市场,而且要发展长期资本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不仅包括商品资本市场,而且要发展人才智力资本市场(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家市场)不仅包括有形资本市场,而且要发展无形资本市场主要是高科技和专利市场)特别是要发展产权市场,这是进行资本经营的关键。最后,还有学者指出,资本市场属于金融市场的别称,货币市场以及银行信贷市场也应包括在其中,笔者倾向于多数人的看法,认为超过一年以上的融资和投资活动都属于资本市场范畴。

具体来说,资本市场可分为广义的资本市场和狭义的资本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可分为储蓄市场、股票市场、长期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债券市场、其他金融衍生品种市场等。狭义的资本市场又称证券市场是政府公债、公司债券、股票及其衍生产品等有价证券发行与流通的场所。其中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又形成了资本市场的核心。

笔者为了更好的阐述本文观点,对资本市场采用了狭义的概念,即将资本市场的内涵界定于长期产权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二、资本市场的特征

目前,虽然各个资本市场由于受各国和各地区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影响彼此存在很大差异,但同时由于各资本市场在动作过程中,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必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借鉴别国成功的运作和管理经验,遵循国际惯例等,所以又具备了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对这些重要的特征加以认识和了解,是目前发展中资本市场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对于培育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际的意义。

资本市场同一般的商品市场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市场参与主体的广泛。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市场参与主体众多,包括证券发行人、投资者、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等证券交易中介机构、证券咨询服务机构、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等。

2.市场交易对象的特殊性。资本市场交易的对象是特殊的商品,是一种由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在内的金融商品。人们购买证券的目的在于获得超过当初投入资金的额外利益,即证券的价值在于能够带来投资利益。

3.市场投资种类的多样性。为了繁荣资本市场,增强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式是多样化、灵活化的,既可以进行现货交易,也可以进行期货交易、期权交易、股票指数交易等。

4.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趋势。随着资本在国际间流动趋势逐步加大,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证券市场,无论是交易规则、交易对象的趋同性,还是证券市场参与主体范围的对外开放,均表明各国证券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5.管理严格,运作规范。完善的资本市场都拥有独立、健全的证券管理法规,实行严格的市场管理体制,并借重于政府与法律的力量,创造了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证券市场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即从发行市场、流通市场和中介组织都实施严格的管理,达到切实保护投资者的目的。其二,每一个环节都是明确的管理重点。在对发行市场的管理方面,管理的重点是“公开性”,管理当局要求发行公司必须如实公开自己的基本情况以利于公众监督。具体措施是实行证券发行注册制:在对交易市场的管理方面,偏重于强调交易行为的公正。

三、资本市场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作用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只有短短十几年的历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成长和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其体现了如下特征:

资本市场主要特点篇2

在市场面方面,各种定价模型的提出生命周期短暂,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我国市场的这两个基本特点出发来综合探索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理念及运行机制。我国深沪股市与西方发达国家高度成熟的股市相比起来,还显得很年轻,还在不断地成长与完善之中。因此,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不但有利于投资者规避风险,获得利益,也有利于我国股票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市场的运行机制分析在证券投资市场中,从需求的角度看,我们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我们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投资的行为。无论是短、中、长线投资,还是技术炒作或基本面投资反映的都是一种投资理念,反映了市场对整个证券市场,相关行业及个股的定位问题。因此,综合来看,这个投资需求的产生来自于从基本面分析出的一个投资理由主要包括公司的成长性,主要方面在行业特征、发展速度,公司的持续发展情况及技术面的投机理由。而在市场中,由于资本对利得的追逐,表现为对不同基本面的板块的供需状况有异,这种投资理由的系统化就逐渐会形成一定的投资理念,以指导投资者进行稳健投资,这就成为市场建立对不同股票的定价模型的基础。而这种定价方式具有萌发、发展、高潮、到崩溃的运行特性,本身就是在矛盾中运行。这种运行方式基本上近似于资本七义国家经济危机的运行过程,因为二者都是由其逐利本性所决定。

因此,在市场投资理念的分析和关注成为成功投资的关键点之二。比如,在市场中由于网络科技股的重新定价反映了对高速成长而没有实际收益的股票的一种理念变化,这种思维的变化最终影响了生物基因类股票的重新定位。而现在市场中开始的水泥加鼠标的运行模式,这种方式的定价又怎样来合理确定股价,公司的这种变化,生产力的这种变化,公司运行内容的变化对公司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这都是值得分析和关注的。这种影响、变化对公司的竟争力的影响会在资本市场上产生怎样的一种变化,市场理念的不断萌发、发展、讨论,争辩将会使资金在股票的技术面有反映。由于理念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不同的操作思维将会给它以不同的定价。因此,作为一位中小散户应尽量成为不知不觉者,追随市场主流资金的流动趋势。在国外市场就是对不同股票的定价机制的产生,在我国市场就是不同板块的资金流向,运行趋势。这点的关键是强调技术面的重要性。

二、投资理念的转变在上述三方面的关系中,是每一个方面都需全面的了解,自己必须成为这样的一个全才吗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基本面决定市场面,决定了技术面。因为任何新的投资理念的兴起都需要基本面的支撑,都需要从基本面的变化来找到其提出、变化的根据。基本面分析的弱点在于其只能够提出一只股票是否有介人或卖出的价值。应该说,从其本身延伸出的投资理念是能够站住脚的。其价值在于判断未来公司所在行业、所在公司的整体业绩水平、成长性水平,从而决定公司股票价格应该相对升高业绩提升还是下跌业绩下跌,决定波段操作介入的时机。市场面反映了基本面的基本特性及其变化趋势。同时也是技术面层面对一类个股的定位的原则性基础。这种定价相对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中国的股票市场,即在资本市场不发达的国家由于没有一个较为理智的投资群体,其投资理念都是源自成熟市场而来。但两个市场由于其所处位置的不同,参与者、机制、环境都不一样。一般来讲,对不成熟市场显得投机性强,个股的波动幅度加大,这是其本身投资理念的不成熟的反映。因此,波段操作显得相当重要。在成熟市场由于不同定价模型的产生都会是一个相对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有一定的连续性。其发展经历如同上所分析的四个阶段。的运行基本上证实了这种变化。在这里加强基本面分析,加强市场投资理念的确定,长线持有,在一种理念发生转变之时卖出,可获得最大收益。因此,它分析的关键是市场对不同生产类型的公司的定价是如何。特别是对新兴产业的定价争论,确立、转变等值得重点关注。

其缺点是理念的形成是不断争论的过程,只有市场才是真正的裁判员在我国股票市场其关键市场理念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其本身不能够建立起有效的股票定价机制。每一种投资理念的变化由于来的草率泊来品,市场本身属于一个和世界金融市场完全不一样的异类。由大量的资金堆砌成的高市盈率的市场按照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运行趋势来看,融入世界金融大市场是必然的事。在全球主要的股票定价趋势情况下,它的发展方向将会是向低市盈率发展。因此,在加入后的年时间对我国股票市场而言,并不是大发展的时期,而是规范的时期,时间长、力度大、影响深远。我国股票市场不具备长期投资的价值。在转型时期我国股票市场将会呈现怎样的运行格局种种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投资理念会怎样变化,这对市场的板块有何影响,值得分析。其相同之处从市场的层面来看,首先由于不同行业的成长生不一样,其定价应不一样,而市场对该类股票在其基本面不发生较大改变之前的定价可从同一板块、同行业的同类个股的总体市盈率来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市盈率标准。

因此,从这点出发,对于由于公司新项目投产或资产重组后业绩得到改善的个股将重新定位。这种分析的原理在于既然大家对该行业持这样一种评价体系,当出现“低评”的个股时将会对该类股票不断买进。这种方法是投资于个股,中短线持股为宜。当然,当某一类个股由于宏观面的好转出现业绩的提升,成长性加快,从而在该公司股价的市场定位方面将相应发生变化。投资理念的短期主要功能仅在于追随成熟市场的变化。解释不成熟市场的原因。由于不成熟市场存在种种不合理的现象,因此,这种市场的一种定价功能就是把不合理的东西合理化。比如提出小盘科技股票倍的市盈率。提出倍的市盈率是正常的。但是这种主要用于解释一种现象的理论本身就不具有起理论基础的稳定性,逻辑上的不严密,因而在指导实践上将显得滞后在现在我国股票市场对股票的定价采用的方式主要是什么。是市盈率法则不是。因为在我国市场不能够建立有效的股票定价模型,因为对股票价格定价的市场原因是以成长性为表象,在资金的推动下、技术面的判断才成为一个股票股价的主要定价基础,表现为现在流行的是比价效应和板块的联动效应。个股炒作看重题材的力度主要涉及业绩方面的题材。要分析其不变化趋势,首先得从长本期来看由于其最终会回归合理化,因此,短期投资理念的生命周期更短,变化更频繁。我国股票的整体来讲是缺乏投资价值,缺乏外国大资金介入的价值。

因此,不管怎样,其价值中枢将逐渐下移,包括绝对方面对夕阳行业和相对方面对朝阳行业。由于市场的不成熟,市场定价机制的不合理,这种定价更多的依据基本面、资金面和技术面来得出的博弈结果。因为技术面在市场的操作中显得比成熟市场更为重要。而市场技术面最关键的在于趋势,短期、中期趋势的分析成为关键。当然技术分析的弱点是多方面的,比如敏感性等。资金面的关键是国家对相关投资仁体的金融监管的松与紧。盘面或技术面的变化反映了基本面的变化情况。因为市场总有先知先觉者在进行趋势的判断,总有擅长基本面分析的投资者在进行分析。大盘能够向上运行的原因在于市场指数以红盘报收,表明市场中的上涨家数大于下跌家数,表明市场中具有这种买入需求的投资者多于卖出的投资者,因此,从基本面、政策面、行业特征得出的一种需求趋向变化是一个宏观性的判定,而通过市场而表现出的需求变化就是各种板块的总体趋势及其演变。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都是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都是能够先知先觉的是少数,大多是不知不觉如技术分析者,甚至是后知后觉。因此,一种趋势的演变所反映的基本面特性或基本面问题是会最终影响它能够影响的范围,技术面的变化就是这种基本面变化的先兆。同时它与市面具有双向的功能。一方面是在市场低迷结合资金面给出一个大概的定价区间,从而创造出市场在现阶段的定价模型。由于定价模型本身的基础不稳定,因此,它在一波行情中就不断的演绎了一个生死轮回,在沉迷中爆发,在高涨中死亡,符合市场本身的特点。盘面分析的关键之一包括技术分析和板块的分析。应该来讲技术形态的趋势是市场整体态势的描述,是对市场进一步运行进行宏观判断。板块分析是反映了市场运行的微观层面,具有生动性、丰富性、直接性。从趋势来看,无沦是技术分析还是板块分析都具有此特点,不过,技术上的趋势变化频繁。板块的运行趋势相对稳定。二者关系是技术面从趋势的层面决定,反映板块的运行动向,板块的运行动向及变化趋势主要是各个板块活跃程度的变化,周期性的变化将对大盘的运行有一定的预示作用。即当处于短或中期处于上升或下跌态势,两者都一致时,这种趋势将继续维持。如趋势发生改变的时刻、下跌、上升的维持当处于盘整态势时,盘面的演变、各个板块的活跃程度及其趋势将率先反映这一点。它的弱点在于盘整态势中,也有表现较好的板块,这时候容易出现一叶障目的弱点。从而得出错误判断。避免的方式是分析上涨的板块活跃度如何,进一步的演变趋势如何,上升和下跌的板块是如何演变,速度、力度的变化如何在从宏观看技术面的运行态势,基本上能够得出一定的分析判定。超级秘书网

三、在我国市场中合理的判断大盘运行态势的原理基本面、政策面和资金面成为市场价值中枢判断的关键。市场面,各种定价模型的提出生命周期短哲,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盘面分析,技术面的分析是关键。关键是进行趋势判定,力量判定。

资本市场主要特点篇3

一、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1.美国。

企业(公司)债券市场的迅猛发展是20世纪后期世界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一般都已建立了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融资呈现出融资优序理论所描述的特征。1956-1982年美国企业内部积累资金占全部资金来源的61%,企业债券融资占23%,股票融资仅占2.7%。1970年代美国高收益债券的出现推动了美国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2001年美国公司债券发行余额超过了商业银行贷款余额,接近上市公司股票市价总值,是股票发行额的16倍,占全部债券余额的30%,占当年美国GDP的36%。美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是:(1)法律法规明确。美国企业债券发行和交易必须遵循的法规有1933年的《证券法》、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1939年的《信托证券法案》,但这些法律要求的企业债券的发行注册都只为了信息的充分披露,而不是为了限制债券的发行。(2)必须进行信用评级。几乎所有在公开市场上发行的企业债券都要经过标准普尔公司或穆迪公司评定信用等级。一般只有被公众认可的公司才能发行企业债券,即要求希望发行公司债券的公司股票已在股票交易市场公开交易一段时间。通常,一家公司只有已在股市有记录并获得一个资信等级后才可发行公司债券。(3)公司债券市场参与各方职责明确。按照规定,债券发行人要履行信息披露职责;债券承销人必须具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全国证券商协会有关资质要求,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债券评级机构必须对公司债券债务还款的可能性作出独立的意见。

2.德国。

19世纪50年代以铁路为首的运输业革命启动了德国的工业化浪潮。工业革命还把德国的银行与债券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全能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工业化阶段完成后,德国国内产品和资本很快出现了供过于求的态势,成为商品和资本的输出大国。同时,德国金融业也出现金融机构的集中化趋势。经营银行、交易所与保险公司的股份公司数从1932年的915家减少到1938年的513家,但平均资金却增加了28%。金融机构的集中化导致了金融寡头的出现,也为政府参与银行业务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政府债券发行任务的完成。二次大战后,德国的经济体系崩溃,市场处于严重的混乱状态,银行体制也被迫实行美国式的银行制度,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和商业银行被分解为若干金融机构。1957年后,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和商业银行三家大银行的后继机构进行重组,恢复到战前状态,形成了欧洲大陆机构密集、效率最高的银行体系。在1950-1967年,德国实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市场经济,主张平衡赤字,债券市场总量较小。1990年代以来,德国债券市场发展较快,主要品种包括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其中,金融债券规模增长较快,占据了债券市场的主体地位。而由于企业债券的发行手续复杂、成本较高,加之金融体系较健全,间接融资发达,公司获得贷款较容易,因此发行数量不大,在债券市场占据份额一直很小。1991年其净增发行债券5.58亿马克,1998年为31.18马克;1998年底,流通中的企业债券名义流通市值只有80亿马克。因此,德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企业债券市场一直不发达,企业债券融资占整个企业融资总量不大。

3.日本。

1890年日本有了第一次的企业债券发行(发行人是OsakaRailway)。而后,日本债券市场发展迅猛。一方面由于战争频繁爆发,迫使政府债券发行急剧扩张;另一方面日本重工业化发展,特别需要大量的长期资金,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措资金的数量越来越大。企业债券余额在大正末期(1925年)已经超过了股票发行余额,1992年是日本企业债券发展的顶峰,企业债券占整个企业融资量比重的26.2%。战后,日本债券种类逐渐增加,但是规模扩张不快。长期资金供给制和主银行制的建立,推动日本形成了以金融债券占主体的债券市场,政府债券比重不到30%,企业债券规模更小。20世纪90年代后,受日本国内经济萧条和金融危机双重打击,日本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负担沉重,授信能力下降,金融债券发行量减少,而企业债发行规模急剧膨胀。到1998年后,企业债券总额超过金融债券;2002年,企业债券在债券市场总规模的占比为9.79%,金融债券仅为5.81%。日本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银行制对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影响较大,总的来说,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

二、发达国家企业债券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1.一国金融制度对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路径有重要影响。作为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企业债券融资市场的发展,对原有的金融制度具有较为明显的路径依赖性。德国的全能银行制与日本的主银行制,使得企业获得银行信贷相对较为便利,甚至使得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债券市场的发展规模及结构,从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进程、发育程度。

2.健康发展的股票市场是企业债券市场顺利发展的时序基础。虽然就企业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而言,企业债券市场是优先发展的,但是就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时序而言,股票市场的发展是优先于企业债券市场的。只有建立了成熟的股份公司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后,企业融资行为才符合融资优序理论,才有可能使企业债券融资规模超过股票,才有可能建立起较为发达的企业债券市场。就我国目前的企业制度状况和金融制度安排来说,距离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要求尚有一段距离。因此,在推动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发展股票市场。

3.明晰的信息披露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技术前提。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企业债券市场,合适地披露证券发行人及所发行证券的有关信息,都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尽管美国在企业债券市场发行方面的要求相对宽松,但却没有出现人们担心的乱发债券、乱融资、大量违约的情况。因此,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必须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即要加强发行人制度性的信息披露,又要推动发行人的自愿信息披露。

资本市场主要特点篇4

关键词:虚拟资本;实际资本;虚拟资本运动;实际资本运动;转型

Abstract:With the Marxist economics concept of fictitious capita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economy,the paper generalizes the forms of fictitious capital,fictitious capital mov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ctitious capital movement and physical capital movement. It also discusses fictitious capital in China's market economy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ctitious capital movement and the physical capital movement as well as their economic influence.

Key words:fictitious capital;physical capital;fictitious capital movement;actual capital movement;transition

一、虚拟资本研究的定位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虚拟资本理论则更多地从实际经济运行的角度,研究了虚拟资本运动的形式、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国内外研究最多的是关于发达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虚拟资本运动等规律。这种研究本质上还是延续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框架,只是强调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征,如强调市场经济中由于金融创新形成的虚拟资本形式和性质的变化。就目前来看,虚拟资本研究存在一定误区,如有些研究将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分析与现代金融理论分析混同。实际上,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在新条件的虚拟资本运动分析,是服从于马克思经济学范畴,不是实际经济具体规律的总结,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也不能将概念互换。笔者认为,虚拟资本理论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内涵,又存在特定背景下的特殊内涵。而虚拟资本研究应包括两类:一类是沿着马克思经济的原有研究思路,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思路的研究突出性质层次上的研究;另一类是从实际经济环境的角度,突出虚拟资本运行的具体特点。具体特点的研究拓展了经济运行研究的视野,为揭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二、市场经济中的虚拟资本

(一)虚拟资本的内涵

最初,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的银行资本结构时,使用了虚拟资本这个概念。马克思认为,“银行家资本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券(汇票)、国家证券(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在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他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他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他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的权利就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的虚拟性是指资本的双重存在性,而与实际资本相脱离的“存在性”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因为其价值基础与实际市场活动无关。实际上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内涵可以体现两个层次上:一是指证券与实际资本分离,证券只是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却被当作有价值的“买卖”;二是指证券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不代表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第一种情况是指一笔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双重存在;第二种情况则是指一笔资本的双重以上的存在。这样,人们将虚拟资本定为,具有资本的形式,而没有资本的内容,并在运动中不断增值的资本形态。

(二)虚拟资本的两种基本形态

市场经济中存在复杂的金融体系,而金融体系中广泛地分布着不同形式的虚拟资本。从范围上看,各类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其他可转让的金融工具等都是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但从虚拟资本对经济的影响角度可将虚拟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商业票据等存在实物对应的虚拟资本形态;另一类是与实际资本相离较远的投机性强的虚拟资本形态。

1. 形态的虚拟资本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1)该类型的虚拟资本的出现与实际经济活动直接相关,即对应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第一种类型的虚拟资本(如商业票据)市场,一方面服务于企业经营的短期资本需求,另一方面这类型的虚拟资本成为人们投资的形式之一。显然,这类型的虚拟资本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作用。同时,通过人们的投资活动,虚拟资本市场具有吸纳社会过剩货币资本的作用,尤其在较高级层次的虚拟资本形式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虚拟资本市场对整体经济风险释放作用更大。(2)该类型的虚拟资本投机性不强。主要原因在于其价格相对稳定,而且价格变动(往往只与货币市场利率有关)也具有可预见的特点。

2.虚拟资本是具有高投机性的资本

存在于虚拟资本市场中的证券,尤其是股票,期权,期货等是现代市场中经济条件下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虚拟资本形态。一般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加强,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的更加精巧与复杂,这部分虚拟资本会长足发展。一方面,这类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越来越远离具体的、单个的资本运动,与整个经济活动相关,但又有很强的独立化特征。另一方面,这类虚拟资本表现出很强的投机性特征。这部分虚拟资本往往由于受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其较高的回报率,从而成为影响实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这部分虚拟资本往往成为人们炒作和投机的对象。

三、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

(一)资本获取与实际资本运动

资本获取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基本条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产业资本运动过程表现为:G-…P…W′-G,G:货币资本来源基本上有两个渠道,即自有资本和外部资本。外部资本获取本质是一种信用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自有资本被认为是低负债的资本获取方式,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往往成为企业首选的资本获取方式。这就是传统的业主制企业为什么是较为安全的资本获取方式的原因。这种资本获取方式对企业生产和投资行为的主要影响是:一方面,自有资本限制了企业的行为动机,尤其是企业的冒险动机,这就是说,这类型的资本获取形式使企业具有了硬的预算约束;另一方面,资本数量约束了企业扩张动机。在企业融资自主的假定前提下,一些理论分析表明,自有资本形式和外部获取资本形式存在某种替代关系,如果外部资本获取的成本较低时,可能促使企业使用外部获取。实际上,外部融资形式是通过所谓资本市场获取,而外部的资本获取通过资本市场——可以是长期的资本市场也可以是短期资本市场,而企业与资本提供者的关系可以是借贷关系也可以是所有权关系。从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这种关系角度,一些理论认为,由于信息的原因和风险的考虑,企业获取外部资本形式并不是任意的。也就是说,企业在两种形式的资本获取形式上不存在单一的一致性的替代关系。因而简单地认为资本市场的资金价格影响企业的资本获取形式是不完全的。

股份制为企业创造了另一种资本获取方式。股份制条件下,企业的产权分为千千万万个股东,每个股东都是企业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资本获取由单个人或几个人扩展到全社会,这就为股份制企业创造了范围广泛的资本获取空间。但是,企业的发展必定受股票和其市场运动的影响:企业所需资本主要来自股份获取(包括初创和再发展);股票的“价值”(收益率)与企业的内在价值相互依赖;虚拟资本市场运动以企业或实际资本运动为基础;虚拟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信心对实际企业资本运动产生直接影响等。

企业实际资本运动主要受行业发展景况、企业本身的内在实力和商品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制约。企业本身资本运动的目的是资本的增值,但所经过程必须是资本生产,不仅受时间的约束,而且要受空间和生产的自然过程的约束。企业实际资本的效率或效益,既受特定行业或产业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又受到企业实际资本之间相互配合的社会总资本的结构和水平的影响,企业的实际资本运动的另一特点是,一旦投资失败或污损、破产,企业整个资本运动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停止,而且有大量的资本损失。资本损失的不仅是资本所有者的损失(有时可能不是),而且是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社会货币资本真实意义上的损失。从企业实际资本损失的影响上看,如果仅局限于特定企业内部,不通过资本关系或借贷关系向社会扩散,这种损失将不会对经济构成威胁。

(二)虚拟资本运动

企业的股票是所有者的代表凭证,以虚拟资本形式在虚拟资本市场运动。虚拟资本运动规律及其与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也从这里寻找。虚拟资本的运动形式像商品买卖一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但是,这种买卖关系与商品买卖不同。商品买卖的最终结果是商品要从流通中退出,而虚拟资本买卖原则上是无限的。与商品买卖中重视商品成本不同;虚拟资本买卖只注重价格,是受益凭证的买卖。

虚拟资本运动最主要的特点是价格运动和虚拟资本买卖投机性。在虚拟资本市场上,进入者都是货币所有者,以投资者身份出现。它们运用资本投资就像企业投资生产一样。这种投资要比真实投资方便,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投资方式的巨大革新。就投资对经济稳定性而言,投资愈是不改变的,对社会经济稳定愈有意义;就个人而言,在股票市场上,越是流动越对自己有利。证券的巨大流动性使证券投资方式称为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投资方式。股票市场具有高投机性与股票价格变化巨大有关。股票价格变化大体上受两方面的因素制约:受利息率的制约,通常人们用利息率表示股票的价格;受企业发展的经营状况等不确定因素的作用。由于利息率的变化是可预见的,从而对所有投资者来说,没有信息上的差别,但企业利润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准确预见的。投资者与企业内部人对企业信息上的差别以及在投资者之间分布不均是虚拟投资市场高投机的重要原因,也是发生内幕交易等不规范交易的根源所在。

(三)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关系

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1)虚拟资本运动具有独立化的特点。(2)虚拟资本运动是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资本获取条件。正是虚拟资本市场的不断运动为企业动员了源源不断的资本供给,因而,虚拟资本运动是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一个前提条件。(3)虚拟资本独立化运动并不能改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虚拟资本基础支配作用: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左右着股票的水平;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而产生泡沫经济最终要回到企业的实际水平。在认识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时,企业实际资本的基础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上述分析的是虚拟资本运动与单个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而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另一方面是与整个社会总资本的关系。一般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虚拟资本运动与整个宏观意义上的实际资本运动更加密切。

四、转型期虚拟资本运动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主要的特点是市场体制的非完整性。尽管如此,转型时期的经济环境中仍然存在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按照一定方式运动,并与实际资本运动相结合,推动经济的变化。

(一)虚拟资本的结构与规模

从发达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看,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对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既有有利的促进作用,也有不利的影响。从有利方面,虚拟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实际资本的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深化。处于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市场发展相对不完善,其中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虚拟资本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不仅是规模上,而且表现在结构单一以及深度不够。如现阶段以股票市场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市场,规模相对于整个经济中的虚拟经济而言,还是相对较小;股票之外的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券资本市场发展落后。虚拟资本的这一特点对实际资本的形成不利,加上政府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市场管理经验欠缺,市场规制不完善,如以商业票据等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发展滞后,等等,已经成为实际资本发展的阻碍因素。

(二)虚拟资本运动表现出更为投机性的特点,并构成对整个经济稳定运行的负面影响

虚拟资本运动的基本特征是投机性,尤其是与实际资本相距较远的虚拟资本形式更是如此,这是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而市场化过程中虚拟资本运动的投机性有自己的特点:(1)相对于大量虚拟资本需求而言,虚拟资本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供需矛盾促使虚拟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加大。(2)虚拟资本的需求主体力量对比差异巨大,使部分需求主体更有可能对市场掌控,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投机性增大,而投机性增大又反过来强化了大众需求主体的投机意识,市场的投机性进一步加强。(3)改革的非稳定预期也强化了广大居民的储蓄意识,风险意识提升也使企业经营行为谨慎了,因而企业层次上的实际资本运动显示出动力不足,加上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体制影响和经济态势的趋势变化,整个经济中出现过剩货币资本的局面,而过剩的货币资本又为虚拟资本运动的投机性加大创造了条件,如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巨大波动现实。(4)体制和政策的过渡性或者阶段性对虚拟资本市场的投机性影响也比较大。

(三)实际资本自身运动以及与虚拟资本运动的关系

成熟市场经济中的实际资本运动与虚拟资本运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的,其中虚拟资本运动具有独立性,而实际资本运动受虚拟资本运动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转型时期的体制和政策的特殊性、经济结构特征以及主体行为特征都将左右两者的相互关系。(1)从虚拟资本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的促进作用方面,由于虚拟资本规模有限,尤其是“投机性”较强的虚拟资本形式发展滞后,虚拟资本对实际的作用将大打折扣。但虚拟资本的购买者的投机性预期,使社会经济中过剩的货币资本由实际资本需求转移到虚拟资本上,从而通过迂回的形式使虚拟资本运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实际资本运动。(2)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定时期内过剩的货币资本以银行储蓄存款形式存在,抑制了虚拟资本市场的规模的变化,抑制了实际资本运动。同时,由于虚拟资本市场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作用相对不足,则实际资本运动通过银行直接获取外部资本。这就是说,实际资本运动更多地是借助非虚拟资本市场的形式来实现。前面的分析表明,股票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股份制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市场是投资主体的投资选择实现的场所,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将促使市场均衡的实现、货币资本的价格的实现、以及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货币资本获取。

转型时期的经济条件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行为。虚拟资本需求受多种因素作用,受人们多元的投资目标影响。不同的投资目标将改变整个经济中的虚拟资本的结构,而在虚拟资本规模(包括投机性较强的虚拟资本和投机性较低的虚拟资本)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过剩的货币资本既没有输送到实际资本形式中,也没有进入到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形式中,而是成为单纯的储蓄形式。这为经济未来非稳定预期创造了条件。过剩的货币资本不仅影响投机性虚拟资本的市场稳定,而且影响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壮大。

处于转型时期的实际资本运动本身也有独立性。因为在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市场发展欠缺包括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不足,实际资本运动更多地是通过政府的自主行为推动的,或者说是通过非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形式,借助政府干预使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相结合,如借助政府主导下的商业银行为企业融资。这样,实际资本运动一定程度上脱离虚拟资本的独立运动。独立化的实际资本运动在政府干预影响下,反过来也影响虚拟资本的运动以及虚拟资本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的积极促进。

以上从几个方面分析转型时期的虚拟资本运动的特点,以及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与发达市场化国家相比,转型时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认识处于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 许均华,高翔.虚拟资本与实质经济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0(3).

[2] 赵海宽.虚拟资本及其积极作用[J].金融研究,2000(3).

[3] 赵瑾璐,张小霞.论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3).

[4] 雷起荃.虚拟资本、虚拟企业与虚拟国家之解读[J].经济学家,2001(2).

[5] 白丽健.试析虚拟资本与证券市场的关系[J].当代财经,2000(4).

[6] 李恒光.虚拟资本的内涵、运行规律及经济影响探析[J].理论与改革,1998(1).

[7] 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8] 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

[9] 梅子惠.虚拟经济与市场经济[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2).

[10]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金融不是虚拟经济[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

资本市场主要特点篇5

关键词:虚拟资本;实际资本;虚拟资本运动;实际资本运动;转型

abstract:with the marxist economics concept of fictitious capita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economy,the paper generalizes the forms of fictitious capital,fictitious capital mov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ctitious capital movement and physical capital movement. it also discusses fictitious capital in china's market economy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ctitious capital movement and the physical capital movement as well as their economic influence.

key words:fictitious capital;physical capital;fictitious capital movement;actual capital movement;transition

一、虚拟资本研究的定位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虚拟资本理论则更多地从实际经济运行的角度,研究了虚拟资本运动的形式、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国内外研究最多的是关于发达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虚拟资本运动等规律。这种研究本质上还是延续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框架,只是强调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特征,如强调市场经济中由于金融创新形成的虚拟资本形式和性质的变化。就目前来看,虚拟资本研究存在一定误区,如有些研究将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分析与现代金融理论分析混同。实际上,虚拟资本理论及其在新条件的虚拟资本运动分析,是服从于马克思经济学范畴,不是实际经济具体规律的总结,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也不能将概念互换。笔者认为,虚拟资本理论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内涵,又存在特定背景下的特殊内涵。而虚拟资本研究应包括两类:一类是沿着马克思经济的原有研究思路,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思路的研究突出性质层次上的研究;另一类是从实际经济环境的角度,突出虚拟资本运行的具体特点。具体特点的研究拓展了经济运行研究的视野,为揭示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二、市场经济中的虚拟资本

(一)虚拟资本的内涵

最初,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的银行资本结构时,使用了虚拟资本这个概念。马克思认为,“银行家资本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由债券(汇票)、国家证券(代表过去的资本)和股票(对未来收益的支取凭证)构成。在这里,不要忘记,银行家保险箱内的这些证券,即使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例如国家证券),或者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例如股票),他们所代表的资本的货币价值也完全是虚拟的,是不以他们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的;既然他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是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的权利就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虚拟资本的虚拟性是指资本的双重存在性,而与实际资本相脱离的“存在性”具有明显的虚拟性,因为其价值基础与实际市场活动无关。实际上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内涵可以体现两个层次上:一是指证券与实际资本分离,证券只是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却被当作有价值的“买卖”;二是指证券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它不代表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第一种情况是指一笔资本(包括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双重存在;第二种情况则是指一笔资本的双重以上的存在。这样,人们将虚拟资本定为,具有资本的形式,而没有资本的内容,并在运动中不断增值的资本形态。

(二)虚拟资本的两种基本形态

市场经济中存在复杂的金融体系,而金融体系中广泛地分布着不同形式的虚拟资本。从范围上看,各类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其他可转让的金融工具等都是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但从虚拟资本对经济的影响角度可将虚拟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商业票据等存在实物对应的虚拟资本形态;另一类是与实际资本相离较远的投机性强的虚拟资本形态。

1. 形态的虚拟资本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

(1)该类型的虚拟资本的出现与实际经济活动直接相关,即对应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第一种类型的虚拟资本(如商业票据)市场,一方面服务于企业经营的短期资本需求,另一方面这类型的虚拟资本成为人们投资的形式之一。显然,这类型的虚拟资本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作用。同时,通过人们的投资活动,虚拟资本市场具有吸纳社会过剩货币资本的作用,尤其在较高级层次的虚拟资本形式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下,虚拟资本市场对整体经济风险释放作用更大。(2)该类型的虚拟资本投机性不强。主要原因在于其价格相对稳定,而且价格变动(往往只与货币市场利率有关)也具有可预见的特点。

2.虚拟资本是具有高投机性的资本

存在于虚拟资本市场中的证券,尤其是股票,期权,期货等是现代市场中经济条件下最具有发展前景的虚拟资本形态。一般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加强,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的更加精巧与复杂,这部分虚拟资本会长足发展。一方面,这类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越来越远离具体的、单个的资本运动,与整个经济活动相关,但又有很强的独立化特征。另一方面,这类虚拟资本表现出很强的投机性特征。这部分虚拟资本往往由于受更多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其较高的回报率,从而成为影响实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这部分虚拟资本往往成为人们炒作和投机的对象。

三、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

(一)资本获取与实际资本运动

资本获取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基本条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产业资本运动过程表现为:g-…p…w′-g,g:货币资本来源基本上有两个渠道,即自有资本和外部资本。外部资本获取本质是一种信用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自有资本被认为是低负债的资本获取方式,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往往成为企业首选的资本获取方式。这就是传统的业主制企业为什么是较为安全的资本获取方式的原因。这种资本获取方式对企业生产和投资行为的主要影响是:一方面,自有资本限制了企业的行为动机,尤其是企业的冒险动机,这就是说,这类型的资本获取形式使企业具有了硬的预算约束;另一方面,资本数量约束了企业扩张动机。在企业融资自主的假定前提下,一些理论分析表明,自有资本形式和外部获取资本形式存在某种替代关系,如果外部资本获取的成本较低时,可能促使企业使用外部获取。实际上,外部融资形式是通过所谓资本市场获取,而外部的资本获取通过资本市场——可以是长期的资本市场也可以是短期资本市场,而企业与资本提供者的关系可以是借贷关系也可以是所有权关系。从企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的这种关系角度,一些理论认为,由于信息的原因和风险的考虑,企业获取外部资本形式并不是任意的。也就是说,企业在两种形式的资本获取形式上不存在单一的一致性的替代关系。因而简单地认为资本市场的资金价格影响企业的资本获取形式是不完全的。

股份制为企业创造了另一种资本获取方式。股份制条件下,企业的产权分为千千万万个股东,每个股东都是企业所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资本获取由单个人或几个人扩展到全社会,这就为股份制企业创造了范围广泛的资本获取空间。但是,企业的发展必定受股票和其市场运动的影响:企业所需资本主要来自股份获取(包括初创和再发展);股票的“价值”(收益率)与企业的内在价值相互依赖;虚拟资本市场运动以企业或实际资本运动为基础;虚拟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信心对实际企业资本运动产生直接影响等。

企业实际资本运动主要受行业发展景况、企业本身的内在实力和商品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制约。企业本身资本运动的目的是资本的增值,但所经过程必须是资本生产,不仅受时间的约束,而且要受空间和生产的自然过程的约束。企业实际资本的效率或效益,既受特定行业或产业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又受到企业实际资本之间相互配合的社会总资本的结构和水平的影响,企业的实际资本运动的另一特点是,一旦投资失败或污损、破产,企业整个资本运动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停止,而且有大量的资本损失。资本损失的不仅是资本所有者的损失(有时可能不是),而且是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社会货币资本真实意义上的损失。从企业实际资本损失的影响上看,如果仅局限于特定企业内部,不通过资本关系或借贷关系向社会扩散,这种损失将不会对经济构成威胁。

(二)虚拟资本运动

企业的股票是所有者的代表凭证,以虚拟资本形式在虚拟资本市场运动。虚拟资本运动规律及其与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也从这里寻找。虚拟资本的运动形式像商品买卖一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但是,这种买卖关系与商品买卖不同。商品买卖的最终结果是商品要从流通中退出,而虚拟资本买卖原则上是无限的。与商品买卖中重视商品成本不同;虚拟资本买卖只注重价格,是受益凭证的买卖。

虚拟资本运动最主要的特点是价格运动和虚拟资本买卖投机性。在虚拟资本市场上,进入者都是货币所有者,以投资者身份出现。它们运用资本投资就像企业投资生产一样。这种投资要比真实投资方便,是现代经济生活中投资方式的巨大革新。就投资对经济稳定性而言,投资愈是不改变的,对社会经济稳定愈有意义;就个人而言,在股票市场上,越是流动越对自己有利。证券的巨大流动性使证券投资方式称为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投资方式。股票市场具有高投机性与股票价格变化巨大有关。股票价格变化大体上受两方面的因素制约:受利息率的制约,通常人们用利息率表示股票的价格;受企业发展的经营状况等不确定因素的作用。由于利息率的变化是可预见的,从而对所有投资者来说,没有信息上的差别,但企业利润水平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准确预见的。投资者与企业内部人对企业信息上的差别以及在投资者之间分布不均是虚拟投资市场高投机的重要原因,也是发生内幕交易等不规范交易的根源所在。

(三)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关系

两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1)虚拟资本运动具有独立化的特点。(2)虚拟资本运动是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资本获取条件。正是虚拟资本市场的不断运动为企业动员了源源不断的资本供给,因而,虚拟资本运动是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一个前提条件。(3)虚拟资本独立化运动并不能改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虚拟资本基础支配作用: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左右着股票的水平;另一方面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而产生泡沫经济最终要回到企业的实际水平。在认识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关系时,企业实际资本的基础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上述分析的是虚拟资本运动与单个实际资本运动的关系,而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另一方面是与整个社会总资本的关系。一般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虚拟资本运动与整个宏观意义上的实际资本运动更加密切。

四、转型期虚拟资本运动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相比,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主要的特点是市场体制的非完整性。尽管如此,转型时期的经济环境中仍然存在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按照一定方式运动,并与实际资本运动相结合,推动经济的变化。

(一)虚拟资本的结构与规模

从发达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看,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对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既有有利的促进作用,也有不利的影响。从有利方面,虚拟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其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实际资本的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深化。处于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市场发展相对不完善,其中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虚拟资本发展相对滞后。这种滞后不仅是规模上,而且表现在结构单一以及深度不够。如现阶段以股票市场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市场,规模相对于整个经济中的虚拟经济而言,还是相对较小;股票之外的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券资本市场发展落后。虚拟资本的这一特点对实际资本的形成不利,加上政府对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市场管理经验欠缺,市场规制不完善,如以商业票据等形式存在的虚拟资本发展滞后,等等,已经成为实际资本发展的阻碍因素。

(二)虚拟资本运动表现出更为投机性的特点,并构成对整个经济稳定运行的负面影响

虚拟资本运动的基本特征是投机性,尤其是与实际资本相距较远的虚拟资本形式更是如此,这是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而市场化过程中虚拟资本运动的投机性有自己的特点:(1)相对于大量虚拟资本需求而言,虚拟资本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供需矛盾促使虚拟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加大。(2)虚拟资本的需求主体力量对比差异巨大,使部分需求主体更有可能对市场掌控,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投机性增大,而投机性增大又反过来强化了大众需求主体的投机意识,市场的投机性进一步加强。(3)改革的非稳定预期也强化了广大居民的储蓄意识,风险意识提升也使企业经营行为谨慎了,因而企业层次上的实际资本运动显示出动力不足,加上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体制影响和经济态势的趋势变化,整个经济中出现过剩货币资本的局面,而过剩的货币资本又为虚拟资本运动的投机性加大创造了条件,如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巨大波动现实。(4)体制和政策的过渡性或者阶段性对虚拟资本市场的投机性影响也比较大。

(三)实际资本自身运动以及与虚拟资本运动的关系

成熟市场经济中的实际资本运动与虚拟资本运动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推动的,其中虚拟资本运动具有独立性,而实际资本运动受虚拟资本运动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转型时期的体制和政策的特殊性、经济结构特征以及主体行为特征都将左右两者的相互关系。(1)从虚拟资本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的促进作用方面,由于虚拟资本规模有限,尤其是“投机性”较强的虚拟资本形式发展滞后,虚拟资本对实际的作用将大打折扣。但虚拟资本的购买者的投机性预期,使社会经济中过剩的货币资本由实际资本需求转移到虚拟资本上,从而通过迂回的形式使虚拟资本运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实际资本运动。(2)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定时期内过剩的货币资本以银行储蓄存款形式存在,抑制了虚拟资本市场的规模的变化,抑制了实际资本运动。同时,由于虚拟资本市场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作用相对不足,则实际资本运动通过银行直接获取外部资本。这就是说,实际资本运动更多地是借助非虚拟资本市场的形式来实现。前面的分析表明,股票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对于股份制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市场是投资主体的投资选择实现的场所,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将促使市场均衡的实现、货币资本的价格的实现、以及企业实际资本运动的货币资本获取。

转型时期的经济条件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选择行为。虚拟资本需求受多种因素作用,受人们多元的投资目标影响。不同的投资目标将改变整个经济中的虚拟资本的结构,而在虚拟资本规模(包括投机性较强的虚拟资本和投机性较低的虚拟资本)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过剩的货币资本既没有输送到实际资本形式中,也没有进入到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形式中,而是成为单纯的储蓄形式。这为经济未来非稳定预期创造了条件。过剩的货币资本不仅影响投机性虚拟资本的市场稳定,而且影响实际资本的运动和壮大。

处于转型时期的实际资本运动本身也有独立性。因为在市场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市场发展欠缺包括虚拟资本市场发展不足,实际资本运动更多地是通过政府的自主行为推动的,或者说是通过非投机性的虚拟资本形式,借助政府干预使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相结合,如借助政府主导下的商业银行为企业融资。这样,实际资本运动一定程度上脱离虚拟资本的独立运动。独立化的实际资本运动在政府干预影响下,反过来也影响虚拟资本的运动以及虚拟资本运动对实际资本运动的积极促进。

以上从几个方面分析转型时期的虚拟资本运动的特点,以及虚拟资本运动与实际资本运动的相互关系,可以看出,与发达市场化国家相比,转型时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是认识处于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 许均华,高翔.虚拟资本与实质经济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00(3).

[2] 赵海宽.虚拟资本及其积极作用[j].金融研究,2000(3).

[3] 赵瑾璐,张小霞.论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3).

[4] 雷起荃.虚拟资本、虚拟企业与虚拟国家之解读[j].经济学家,2001(2).

[5] 白丽健.试析虚拟资本与证券市场的关系[j].当代财经,2000(4).

[6] 李恒光.虚拟资本的内涵、运行规律及经济影响探析[j].理论与改革,1998(1).

[7] 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8] 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

[9] 梅子惠.虚拟经济与市场经济[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2).

[10]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金融不是虚拟经济[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1).

资本市场主要特点篇6

    关键词:会计目标;会计环境;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

    财务会计目标(以下简称会计目标) ,又叫财务呈报目标,作为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连接外部会计环境与会计系统的关键,也是构建会计体系的向导。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会计目标在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受其相应的会计环境影响。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趋同步伐加速。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正确确立一个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特色的会计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环境,就新会计准则的财务目标如何理解,以及在现今我国会计环境下会计目标的定位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会计目标概述

    何为会计目标? 概括地说,它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的境地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具体来说,会计目标涵盖了两个重要方面,即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会计应该为谁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对外公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新的会计准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新准则第4条指出:“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会计目标体现了某一特定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合理的定位会计目标非常重要。会计目标作为整个概念框架的起点,以何种会计报告作为制定目标,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告要素、确认和计量等方面内容的定义和界定,从而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制定,最终对国际会计协调产生影响。

    二、现今会计目标理论的两种观点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着名会计学家井鸠雄士(YujiIjiri) 、恩里斯特·帕罗科( Ernest J Parlock)等人,其主要代表文献有井鸠雄士所着的《会计计量理论》。受托责任观的发展与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休戚相关,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公司制为代表的企业形式开始出现并广泛流行,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资源的受托方(资源经营者)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资源所有者)所支付的资源。委托方关注的是委托财产资源的保值与增值。受托方因此承担合理、有效地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使其尽可能地能够保值增值。受托方有义务及时、完整地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资源管理的情况以解脱受托经济责任。委托方通过相关的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激励和约束受托方的行为。因此,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就是以恰当的方式有效的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为了真实、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反映受托方的经营状况,就必须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在会计处理上,强调可靠性胜过相关性。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关注会计报表中的收益表。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学派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在资本市场、证券市场日益扩大的经济背景下形成的。资本市场已发展成熟,资源分配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决策有用观是建立在社会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之上的。这时的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受托双方不是直接进行沟通交流,而是介入了资本市场。会计目标是为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等类似决策的信息。这一观点更强调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相关性。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会计信息不仅反映过去存在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尚未发生的但对企业已有的经济事项,用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会计计量在以历史成本计量上,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并行。如现行成本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等。重视未来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其存在的不确定性也反映了对会计信息的精确性没有严格要求,不存在对财务报表的特殊偏好。

    (三)两种观点的比较

    会计环境决定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以两权分离为其外部环境,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下都具备合理性。

    1. 两者使用的经济环境不同。受托责任观适用于受托关系明确,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一般可以直接接触,双方都关注受托资源的保值增值情况,这时的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熟。而决策有用观则是在以受托责任适用的基本经济环境即产权分离的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达,在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主导地位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这使得资本市场成为资源提供者和管理者的中间媒介。

    2. 两者强调的会计信息服务对象不同。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的所有者,会计信息要满足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管理者的监督和考核。而决策有用观则强调会计信息对相关利益者的需求。这时的相关利益者呈现多元化,主要包括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等。

    基于以上两点区别,使得两种观点在会计计量方法,财务报告的偏好,会计信息的种类和会计信息质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这两个观点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这两种观点的产生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它们适应了当时会计发展的需要,均有相应的优缺点且由于历史环境的延续性和继承性特征,两者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呈现交替和重叠,表现为融合性,无所谓孰优孰劣。单纯的争论两种观点是毫无意义的,建立在特定环境下的会计目标是必须的前提条件。我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国家,其经济发展也就具有不同于别国的特点。会计目标的定位在顺应会计国际化发展趋势下,还应具有“中国特色”,即体现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因此,我国会计目标的选择既要从实际出发,还要兼备前瞻性。

    三、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思考

    (一)中国特色的会计环境分析

    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使用者,从而就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的不同,相应的会计目标也就不同。鉴于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目标定位必须考虑我国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我国经营管理机制的考察分析

    我国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平等竞争中发挥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作用。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发展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决定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采取委托人(国家授权的国有资产投资机构)与受托人(企业经营者)直接接触的形式。国家是企业的特定代表,担负着所有者和宏观调控者的双重身份。从而,“政府和其有关职能部门”也是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这一点也体现了会计的中国特色。2. 我国资本市场的考察分析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资本市场逐渐介入,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建立,要素资源的分配作用小于政府作用。上市公司为维持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资本募集方式仍受政府的控制,而非如美国这样的发达的资本市场起主导作用。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总体不高,缺乏将有限资源从低效企业向高效企业转移的能力。资本市场已被大股东作为“圈钱”的场所,而相应对中小股东的保护的法规相当不足。我国自1990年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每年上市公司的数量,股票市值和投资开户的数量都在稳步增长。十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仅在1994—2000的几年中,证券市场的融资额就增长了近15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也由1. 38%增长到11. 23%。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证券市场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其发育程度较低,股权的集中程度较高,多数的股份不能流通,机构投资者比例较小,个人投资者比例相对较大。因此,会计信息的重大需求者为非流通的持有者,比例较低的职业投资者表现为业务素质较低的个人投资者。

    3. 资金来源的考察分析

    我国企业的所有权相对集中,国有经济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国有资本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权益资本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还有比例较大的集体、私营、外商和部分职业股民。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供给者。我国企业在融通资金方面对资本市场的利用是很有限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然是采取银行信贷和国家贷款为主的方式,而相对的少部分的资金是从资本市场上筹集。

    (二)我国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需要

    会计目标描述的核心问题是“会计应该为谁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其一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谁,其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根据我国现阶段特定的会计环境,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在总体上可分为国家各职能部门,银行,证券市场上的大众投资者和国有以外的一般投资人。因为它们所处的地位不同、行使职能的不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1. 政府职能部门

资本市场主要特点篇7

关键词:体育市场化 制度规制 改革

引言

体育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正越来越体现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体系的传播。与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和目标相一致,我国体育领域也正亟待制度改革、路径创新,体育市场化是建设体育强国,放大体育关联效应的根本改革方向,也符合我国确定的发挥市场关键性作用的基本改革方向,这方面研究成果较多。当前我国的体育发展正处于从计划模式(举国体育)向市场化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在满足基本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同时,如何实现市场化、实现“行政管体育”与“市场办体育”的分离成为体育改革的突出难题和重点。

我国体育制度演变、特征及体育发展空间

(一) 我国体育制度阶段性演变及特点

建国以来,我国的体育制度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滕占强,2013)。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国家施行计划经济体制,统揽体育资源分配,地方政府被动接受中央政府统一计划安排,“举国体育”是其根本特点,较少考虑体育投入产出问题。第二个阶段主要是指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底初,我国明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育改革有所进展,体育部门明确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改革方向,体育事业也有了突破性进展。第三个阶段主要是指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的改革,以“体制改革与机制转换为核心”为目标,更加明确体育的主要任务,体育组织架构更加完善,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当前,体育领域即将面临第四个改革阶段,以发挥市场的关键作用为基本导向,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随着时间变化,我国体育制度演变与体育发展效率也有显著提升(见表1)。

(二)我国未来体育发展潜力与空间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体育需求更加多元,迎来巨大发展空间。一方面是体育市场潜力巨大。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到“十二五”末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0.7%,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另一方面是增强我国体育国际话语体系空间巨大。当前国际体育主要是西方话语体系,多民族、多元化的体育生态趋向单一化,而这显然不符合体育发展客观规律,多元化发展是体育发展的最终状态。我国体育话语体系正在逐步树立中,且我国体育发展特征与西方大有不同,能够融合多元体育文化,在体育大国的基础上,未来增强体育国际话语权,促进国际体育多元化发展存在巨大空间。

然而,与巨大的体育市场发展前景相比,我国当前仍然突出以行政主导,政府管体育、政府办体育的模式与改革要求是不相互适应的,尽管已采取多种措施,但效果甚微,这就要求分析当前体育发展模式的弊端和未来改革的路径,本文即试图从政府制度规制视角探讨这一问题。

政府体育制度规制现状及特点的理论分析

(一)体育行政审批权未充分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体育局保留9项行政审批权,但仍然保留大型赛事审批权。该项权力直接涉及深度市场化,影响甚大。首先,政府以“看得见的手”影响本可以由市场来调配的资源配置,在制度上形成垄断和办赛“门槛”。在体育赛事需求迅速扩张的条件下,抑制了市场主体的办赛可能性,使得体育消费呈现“哑铃”型,即一端是成本较高的大型职业赛事,一端是完全免费的群体活动。大量中小型成本的赛事由于办赛“门槛”被放弃,而这正是体育产业中实际参与人群最广泛的领域。其次,围绕体育赛事审批而引发的管理费或审批费的收取和使用容易成为“寻租”空间,赛事管理缺乏规范和透明度,随意性较大。

(二)体育资源资产经营及再资本化未充分改革

政府对体育资产包括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国家投入培养的运动员、体育项目品牌等有形与无形资产拥有产权。在传统体育资产产权制度下,行政权与所有权合一,从而体育资产权属缺乏人格主体,体育资产如何保值增值成为沉重问题,如体育场馆经营、体育品牌经营、体育明星经营等资产无法保值增值甚至亏损(成会君,2005)。一方面,体育资产与其他类型国有资产一样,政府部门是把国有资产当做实物形态来保护它、维护它,注重实物形态,控制资产本身,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思维模式,而忽略了市场经济注重价值形态,调节资本的巨大效应,因为只有资本的运动及其扩张而不是实物形态的规模扩张,才能实现价值保值增值(文宗瑜,1996)。另一方面,按照资本效率规律和平均利润率规律的要求,在国有体育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落实明确的投资主体,建立更为有效的委托--关系,从而盘活国有体育资产,使体育资产存量以资本形式流通起来,实现国有资产再资本化,这在我国体育资源资产经营中还少有尝试。

(三) 地方政府竞争影响市场秩序构建

地方政府竞争对市场秩序构建至关重要,本身也构成参与市场的一个重要主体,同时其行为通过影响要素流动及相关市场主体的行为来介入市场活动(周业安等,2004)。在体育市场的竞争中,政府竞争反映在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等横向和纵向竞争。特别是在纵向竞争中,上级政府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赛事资源、体育人才和设施资源等相关资源分配来调控地方政府的行为,另一方面设置一系列绩效考评制度来约束地方决策。地方政府为达成目标 , 一则通过和上级讨价还价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政策,二则通过各种手段和其他地方政府竞争,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流入。如果地方政府技术、制度安排面对市场的能力有限,在上级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就可能采取非市场竞争手段(如地方保护主义),甚至可能采取违法违规的手段;以及对上级政府进行欺骗。这些手段显然会扰乱整个市场秩序。另外,政府拥有的体育资源、行政资源相对较多,还可能通过行政手段等直接限制或打击民间的竞争对手。

(四)体育行政管理与监管机制缺失

首先是政府行政管理权限缺乏监管机制,各级体育组织权责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当前的体育管理具有较强的行政垄断特点,体育部门同时承担了审批、执行、监督、评价职能,决策权力集中而缺乏监督,如我国的体育行业协会只是行政机关的下属事业单位,在运动员资质管理、决定权、违规违纪处罚权、赛事的组织、管理权、联赛的所有权及收益权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排他性特征,与国际体育行业协会有着明显不同。运动员、俱乐部、企业主体等基本没有话语权。其次是体育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刘志民等,2009)。我国体育领域中利用的法规很少,主要有《宪法》、《体育法》等相关条文以及行业管理法规、制度条例共同组成,多为行政法规范畴,监管力度有限,而民事、刑事法规中的相关法律条款在体育领域中应用还不广泛,从而在调节行政办体育、管体育,社会办体育的各种矛盾中缺乏有效监管。

体育市场化改革路径的建议

(一)试点审批权限下放,由点至面探索改革

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有利于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调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双方积极性,更加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主体活力。可以先行试点下放审批权限,渐进式推动市场化改革。体育系统相对于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在结构上和管理上有着明显的单一性和相对的封闭性,有利于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对其他领域的影响较小。可考虑将办赛审批权限、运动员和体育资产管理与经营权限在一定层度和部分领域率先下放,积累经验,科学评估,成熟一批推出一批。

(二)率先放开中心城市改革,由发达至欠发达区域逐层改革

市场化改革要落实到具体区域,首先可落实至经济较发达的中心城市,特别是作为第一梯队的国家中心城市。东部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经济中心区域,居民收入水平、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都相对较高,人口众多,市场空间大。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区体育市场已经较为发达,在多个体育领域和项目上已经逐步与国际接轨,改革的成本相对较小。而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还较弱,对于支撑体育发展的保障能力等方面还不足,且市场活力、商业化需求较东部地区滞后。因而,率先放开中心城市特别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市场化改革,再逐步推向中西部地区可能是适合的改革路径。

(三)率先推动优质体育竞技资源的全面市场化、职业化,释放辐射能力

当前,体育各细分领域全面市场化的条件还不成熟,可以率先推动能够获得丰厚市场回报的竞技体育领域,如大型赛事足球、篮球、网球等主流项目改革,以职业化、商业化、市场化为主要目标,减少政府及相关机构的行政干预,赋予社会组织充分的组织权限和规则制定权限,以职业赛事、国际赛事为纽带,吸引国际高端体育要素如人才、中介经纪企业、营销机构等广泛参与,释放竞技体育的辐射能力。

(四)主动培育市场主体,由行政约束转向政策制度激励

未来应着重转换观念,积极扶持和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体育市场开发和经营,要重点培育体育实体机构如职业俱乐部、单项赛事组织。搭建与国际接轨的国际体育营销网络,培育体育中介、体育经纪、体育科研等主体。重视新媒体时代的体育全媒体体系的构建,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平台作用,提高我国体育的话语权和舆论主导劝。

(五)推动经营模式转变,实现市场化运作

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经营模式,盘活资产效率,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要摈弃传统的政府投资、经营、管理的“一条龙”模式,大力推进政府为辅、社会为主的开发运营模式如BT、BOT、BOOT等,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另一方面,促进体育资产资源的再资本化。摈弃只限于做大规模、做强形态的实体体育资产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体育资产的货币化、证券化、股份化、资本化,组建体育市场相关公司化运营机构和集团公司,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杠杆效应。

参考文献:

1.滕占强.论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嬗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2.何玲等.浅谈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

3.吴周礼.政府职能与体育市场化问题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4(5)

4.张贵敏.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与行政干预的若干问题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6)

5.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R].2011.4

6.《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体育强国战略研究[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

7.成会君等.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

8.文宗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再资本化[J].经济研究,1996(12)

9.周业安,冯兴元等.地方政府竞争与市场秩序的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4(1)

资本市场主要特点篇8

    1.以史为据回溯了我国对市场经济关系的思考与探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2年正式诞生,而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选择商品、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关系的探索早就开始。回顾历史,于光远谈到: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最初均无一例外地选择计划经济体制;从理解和使用上的差异来看,广义计划经济指有计划发展的经济,狭义计划经济指社会资源主要由计划来调节,而不是由市场来调节的一种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一家独存局面早就存在,十月革命后才形成狭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格局。很明显,此处未区分市场手段与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吴易风在分析社会主义国家最初都选择计划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背景基础上,阐述了我国领导人对市场经济关系的探索。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未来社会,“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那么商品生产将被消除”。列宁最初也坚持马恩设想,但在实践中发现排除商品经济关系在生产力水平整体不高的基础上,反而局限生产力的进步,通过引入和利用商品、货币、市场的新经济政策,解决了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过渡时期的难题。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斯大林继列宁之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地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初步解决了这一历史性难题。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以及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我国得到重视和传播,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潜心研读这两部影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着作,结合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研究,科学说明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根本区别在于商品生产为谁服务,科学社会主义史上这是对相关问题获得的第一次明确答案,回应实践提出的商品生产及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条件、范围、积极和消极作用、计划和价格的关系等疑问;陈云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邓小平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问题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是他多次论述这些问题的积淀。有学者归纳我国认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经历,第一个阶段是从“限制论”转变为“补充论”,即从认为市场与计划经济互相排斥,因而应限制市场,转变到认为市场可以作为计划经济的补充;第二个阶段是从“补充论”转变为“结合论”,即从认为市场只是计划经济的补充转变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第三个阶段是从“结合论”转变为“基础论”即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变到要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控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按中共中央基本精神梳理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任务、性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学术界以邓小平经济改革思想和中共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决定决议为基本依据,梳理了改革内容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改革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刘国光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我们要全面地坚持邓小平南方谈话这一精神,它关系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十几亿人民的命运,我们应该把这个精神讲清楚,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李慎明强调,促进和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3.通过比较分析提炼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定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种视角是相对传统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个参照系而言:我国要建立的是公有制资料基础上,有一定的计划指导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第二种是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特定的阶段,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具体形态(吴敬琏,1993);第三种是突出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结合,1992年十四大提出的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权威的定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有从社会制度层面区分;也有从所有制结构不同、收入分配依据不同两方面区别;还有学者从三方面区别: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使得市场活动中的规则、规范和市场竞争产生的后果都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二是计划和协调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大;三是两者的群众基础不同。学者们都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应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特征,还必须有社会主义的制度特性。但在这一问题的对比分析上,有的对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具体环节分析,也有的对照俄罗斯的市场经济路径阐述。高校思政课教科书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性作出了官方背景的也是权威的归结: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在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4.探索性地归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包含的内容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出发,吴易风归纳这一理论的要点:(1)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社会主义经济可以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4)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5)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相同点是方法,不同点是所有制。(6)要避免市场经济滑向资本主义,必须确保所有制上占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社会财富分配始终坚持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从现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着作看,都涉及的内容有:我国经济体制历史沿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与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逻辑关系、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内涵与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和政府职能转变。但在强调市场经济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学科落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重大问题等具体内容方面,不同的着作差异明显。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取向上进行了激烈交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理论上,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已经十分明确,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另一方面,毫无疑问,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具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科学性与阶级性有机统一的双重指导价值,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但是,毋庸讳言,现实与理论有不小的差距。程恩富提出重建中国经济学,超越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认为应该“马学”为体,“西学”为用,重建中国主流经济学范式,他剖析了理论经济学研究和教学的若干问题,评述了近年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若干重大理论创新,指出了中国经济学理论模式的缺陷,构想了对此全面重建思路。他指出中国理论经济学在具体演进中,创新、改革的同时存在若干不良倾向:改革前模仿苏联经济学,改革后模仿西方经济学。我国要重建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注意世界经济和人类经济的发展历史大背景,对照多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以中外多种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经济事物变动的基本现象实证描述为重点,科学凝练符合经济事物本质规律性的范畴和原理。他还强调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专门理论和应用经济学研究者要面对中国现实问题发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凸显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危机,几位经济学教授就“经济学理论多元化与中国经济学构建”问题的谈话从侧面反映了理论交锋。孟捷提到诺奖得主克鲁格曼2009年尖锐地指出:“过去30年,宏观经济学即以卢卡斯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说得好听点是没用的,说得难听点是有害的”。贾樟良强调,要警惕和防止发达国家和金融垄断资本对中国发动“经济学战争”,而新自由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他们的战略工具。“经济学战争”四个方面的主要表现是:第一,高校讲授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际上都基于发达国家利益,这些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利益有损害。其间的诸多理论假设如要素价格均等化、自由贸易等都不现实,通过这些理论,垄断资本打开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实现了金融自由化。第二,“模型误国”。中国经济学研究把西方主流经济学当精神鸦片,在国外刊物,特别是发表数学化论文成为经济学学术研究标准,数学形式主义使中国经济学“殖民地化”,其结果是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实现了支配中国的经济学教育,国际垄断资本面前的中国变得麻木不仁。第三,当代多种范式只要不符合新古典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教条均遭攻击和打压,这里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包括当代一些其他经济学的范式。第四,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研究的停滞。经济学说史上,丑化促进英国、德国和美国崛起的重商主义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美国学派等。

    二、国外学者的有关研究多定性与对比性分析

    国外有不少评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模式等方面的观点。

    1.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多正面评价而不乏微词

上一篇:目前温室效应状况范文 下一篇:航空货物运输的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