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范文

时间:2023-11-02 19:45:3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1

关键词:经济危机;当代表现;启示

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004-02

资本主义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危机,2008年之前,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被认为是历史上空前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堪称资本主义历史上爆发的危机中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性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危机。但从2008年这场起源于美国次级贷款问题的金融危机来看,这次危机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过去更为突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综合表现

(一)危机表现的综合性

当前这场危机是从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虽然起源于美国金融领域的次级贷款,但是由于链条效应,危机先是从金融机构最初的数万亿美元的次贷危机损失开始,紧接着是10万亿美元的房贷危机,然后又冲击到了60万亿美元的企业债市场,尤其是规模不断膨胀的金融衍生品,更是使这场危机的影响空前广泛。危机不仅出现在金融领域,也蔓延到了政治、社会等其他领域,既有虚拟经济,也有实体经济层面。如美国许多大银行、保险机构、企业的纷纷倒闭,失业率的不断攀升,消费需求的减少等。综合来看,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美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甚至可能演变成为深刻的社会危机。

(二)危机范围的全球性

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发生在资本主义的中心地区――美国,但从影响的范围来讲,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危机也迅速地向边缘国家和地区扩散。不仅包括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且也涉及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经济。世界银行2009年年初时预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大幅下滑,将新增5 500―9 000万赤贫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09年处于长期饥饿状态的人口将从危机前的8.5亿飙升到10亿,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比例超过18%。事实上,当前发展中国家整体发展严重倒退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危机影响的严重性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华尔街风暴,从而波及全球,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升级,全球主要央行采取联合降息行动,其中2008年10月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加拿大、瑞典和瑞士的央行将各自的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来减轻全球金融系统的压力。紧接着,中国央行也加入了减息行列,将基准存贷款利率下调27个基点。这一行动,充分证明了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

(四)危机处理的差异性

20世纪30年代危机爆发时,各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危机爆发初期,迟迟未见各国政府有任何有力的干预措施来救市,直到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上台后美国实施一系列新政。而这次危机爆发后,不仅各国政府的干预救市措施比较快速有力,而且还呼吁全球各国共同联手应对。比如国际组织方面,欧盟15个成员国会议、G7集团会议、G20集团会议等,都号召大家尽力相互协调配合,共渡难关。尽管各个国家、集团的利益不同,矛盾重重,所采取的对策措施也未必就能奏效,但政府面对现实积极干预的态度与20世纪30年代危机时的情况却是大不相同的。而其背后的原因,恐怕是处于国家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取得长足发展,离开国家的干预、全面的宏观调控是行不通的。

(五)危机持续的长期性

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并蔓延全球以来,全球经济学家们使用了许多英文字母来描述金融危机的走势。经常用的有四个英文字母,即V、U、L和W。金融危机刚刚开始时,经济学家大多用V来形容金融危机的走势,认为经济虽出现了下滑,但不会很严重而且时间也不会太长,见底之后很快就会复苏。但将近两年过去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情况。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当代启示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苏联东欧模式的失败、解体,世界范围内对社会主义的质疑声越来越多。但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2008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仅在中国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越来越少了,甚至英国《每日电讯报》都在头版头条宣称:“同志们,我们现在都成了社会主义者。”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提高了抵御大风大浪的能力,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如一些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出现信贷危机或信任危机的大国”。相比之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世界怀疑和否定资本主义的人却越来越多。《世界报》曾发表文章指出,华尔街金融崩溃,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柏林墙”已经倒塌,美国金融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历史的终结。

事实上,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来看,虽然近年来资本主义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并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合理性表现却越来越多,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导致的一些问题,使得这些调整看起来并没有真正“医好”资本主义的“病症”。究其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大垄断资本集团,与资产阶级国家政府之间是相互扶持、相互配合的,无论是放松监管还是救助这些企业,其目的都既是为了这些垄断财团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二)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一,就是在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如何才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关键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私有制本质决定了经济危机的最终不可避免性,而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公有制制度相联系的经济,虽然也具有一般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但也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本质特性,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减小危机影响和规避并防范危机的。

如,我国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没有发生大的挫折,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9.6%,这是世界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以至被世人称为“中国模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具有明显的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可以把市场机制的活力和宏观调控结合得更好,而且还可以针对市场的缺陷和不足,十分重视政府在社会总资源配置中的引领和协调作用,从而较好地避免和防范危机。

(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改革,提高监管水平

当代社会发展表明,金融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动脉,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加强管理,充分利用,金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领域改革,更要加强金融领域的监管,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虽然金融自由化可能会增强金融的活力,但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监管的放松。所以,长期以来金融自由化思潮的盛行,是导致美国金融监管方面不断出现漏洞的主要原因。比如,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其中的原因很多,但金融监管不到位,使得美国次级贷款创新出的金融衍生品过度膨胀,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最终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才是导致本次危机爆发的根源。

总之,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金融监管。如果为了金融发展而放松监管甚至取消监管,不仅不可持续,还是危险的。尤其是金融发展如果只为了追求高利润,缺乏科学发展的意识,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最终只会造成自身发展与市场发展的失衡,从而影响整个经济领域的发展。事实上,本次金融危机中我国资本市场之所以影响较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

(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际经济关系协调的产物,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它无论对世界经济整体发展还是对各国、各地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仅是中国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需要。正如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的发展同世界有着重要的关系。”事实上,中国在应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比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提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一些国际经济问题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对中国扩大内需的举措给予积极评价,并认为中国的举措将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机遇。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强调,在目前的危机中,中国能够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办好自己的事情,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帮助与贡献。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2

增长减速

为了说明发达资本主义的增长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来看看美国在整个“二战”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最初的20年,美国全部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平均增长率基本相同。但1980—2000年间的增长率与1950—1970年间的增长率相比,明显放慢。减慢的意义可以从这样的事实看出来:如果1950—1970年的增长率不持续地减退,那么美国经济在2000年将比其实际水平高出大约20%。

这种显着的放慢也是伴随着技术的重大飞跃(所谓“新经济”)和提高了在第三世界的剥削的全球化的扩大而发生的。像计算机、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即使考虑它们对办公室工作和库存管理等的所有影响,也仍未提供资本主义维持较高增长率所必需的重大刺激。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未接近主导了20世纪大部分经济史的以汽车为中心的地面交通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长时间的刺激效果。

尽管有停滞趋势,但核心国家的资本确实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趋势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在第三世界,情形并非如此,这可以从以下三点看出:(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般工业国的增长率普遍下降;(2)富裕国家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于刚经历非殖民化的穷国的较大增长作出了贡献;(3)然而,不平等交换和欠发展的进一步恶化等状况很快抓住了这些贫穷国家。它们中的很多采取了由北方鼓励的战略:增加制造业出口(由寻求低工资劳动力的多国公司所促进,并由寻找新的贷款市场的外国银行融资)。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剩余作为利润和债务利息流向富裕国家。不利的贸易条件、相同市场上日益增加的竞争和核心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共同导致了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和增长率的决定性下降,同时很多贫穷国家出现负增长。

因而第三世界国家除少数例外在增长率上遭受了20年的严重下降,而且很多国家降到零以下。现在,随着一个新时期的全球增长减慢,它们的状况已从严重发展到严峻了,这可以以阿根廷的深重经济危机和最大的外债拖欠为证。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2000年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写到,使金融不稳特别是威胁欠发达国家的潜在问题还没有消失,1995年墨西哥和1997—1998年亚洲的金融/外债危机很可能是三幕剧的前两幕。2001—2002年围绕阿根廷比索的灾难很清楚地代表了第三幕的开始,但是该剧的剩下部分如何展开,我们仍不得而知。

资本过剩的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下半期,很多经济学家指出,商业周期已成为过去的事物。“信息时代”的“新经济”如此有效,以致资本家在对当前和未来状况有更确定的了解的情况下,将作出更理性的决定。然而,卡尔·马克思的洞见,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障碍是资本本身”仍然是真理。经济增长减慢的最通常的原因之一是,投资率趋向于超过最后需求的增长。在经济上升期中,为了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增加市场份额所需要的产出的快速增长导致创造出过剩的生产能力(闲置的工厂和设备)。当需求的增长不能达到设计规划时,公司会出现大量未使用的生产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货。于是进一步的投资被抑止了,因为面对相当多的过剩生产能力,公司不愿意投资——这有时被称为“资本过剩”。

应当清楚的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资本不断地面对这一事实:投资的主要障碍是投资本身。尽管投资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产品市场的最终饱和所限制。每一个大公司在竞争的持续推动下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斗争,最终使投资的有用贡献转化成为其反面。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剩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任何一次经济减速中都发挥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寻求保护它们利润空间的大企业往往通过减少其生产能力的使用而不是减价(主流经济理论引导人们如此期望)来保护它们的利润空间。

制造业生产能力的使用最高点在1964—1975年的10年间,而最低点在1975—1984年间。初步的数据显示,自1983年以来,2001年是生产能力年平均使用水平最低的(过剩资本水平最高的)。

像上面所指出的,由于公司极不愿意在面对相当数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存货时投资,增长减速是自我强化的。这种情形今天在高科技中,特别是在电信领域特别明显。

生产力万应灵丹

面对增长减速,经济学家经常转向以提高生产力作为万应灵丹。生产一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动机,因为它被期待着能作为内在机制运行以推动这一体系的自我扩张。它被设想成这样运行:(1)技术的提升和/或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产生不断增长的劳动生产率;(2)相应的资本剩余的增加被用来降低价格和/或提高工资;(3)其中任一种方式将导致需求增长;(4)需求的增长又成为资本扩大生产的刺激力量。

在1980—2000年间真实发生的事情和这种教条根本不同。从1980年开始价格没有下降,也没有出现可能支持需求的有意义增长的工资增长。植根于实际工资停滞的每小时产出和每小时实际工资之间的鸿沟意味着,从1980年开始从生产力增长中获得的几乎全部好处被资本作为剩余价值剥夺了。制造业部门既没有降低

价格,也没有提高工资,以跟上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这(和新的工厂工作的缺乏一起)不能为产出的增长提供有效需求。相反,就业持续地在服务部门扩大,而服务业中的很大部分工作工资极低或者是非全日制的。

日益攀升的债务

债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通常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它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推进对外贸易,为季节性产业提供运行资金,补充对私人企业的投资,而且当然也通过国债的方式帮助在税收和支出之间达到平衡。债务也能刺激经济。例如,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积蓄购买新房、汽车或居室家具。当以信用卡购买时,没有房产抵押、信用卡贷款就不能发生的经济活动发生了。当资本家贷款建立一座新厂或一个零售店,或一家医院贷款建设一栋新病房楼时,经济最初由建筑中的工作岗位的创造所刺激,后来由新机构中的人员充实和供给所刺激。

债务作用的重大变化发生在1980—2000年间,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决定性地减速了。从1945年到1980年,全部未偿还债务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相当稳定。主要和“二战”开支联系的政府债务下降,但相应的别的债务,如公司的、消费者的和金融机构的债务却增长了。甚至在1980年以前,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越来越大地依赖私人债务的作用。这种债务刺激消费者购买并推动建立生产能力。但是在1980年之后,未偿还的私人债务的增长以更快的速度飙升。也就是说,它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到2000年,未偿还私人债务总额是GDP的2.15倍,而全部债务(私人加上政府)达到GDP的3倍。生产性经济现在全部地依赖于如山的债务,这种依靠债务而维持的经济生命需要越来越多的债务。

而且金融部门持有总债务的越来越大部分。这里我们又一次将1980年看作经济变化的一个关键点。从1945年到1980年,金融债务占GDP的百分比增加了20%。在以后的20年中,它上升了70%。单单金融部门的未偿还债务总额现在几乎占GDP的90%,并且占非政府未偿还债务总额的35%。

到衰退阶段消费部门债务仍在增长,这是这次衰退迄今为止表现得相对温和的主要原因。尽管十多年来实际工资没有增长、失业率在增加,工人仍力图维持开销。然而要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被突然打断是不可能的。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家庭债务第一次高于家庭可支配收入。

资本主义

如上所述,服务部门是投资和就业的重大领域之—。另—出路是投机,实际上,这只是的另一个说法。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部门不再局限于生产、雇佣和投资的需要的范围之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已变成一个不断增长的自主挣钱形式,这在衍生市场尤其明显。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从另一种金融工具衍生出价值。例如,一种金融期货就是在未来某一时刻购买某种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或债券的协定。衍生工具倾向于放大收益和损失。如果一种衍生工具所基于的利率或股价上升了,通过衍生工具获取的利益将飙升。另一方面,如果它所基于的金融资产下降了,那么衍生工具的价值可能骤然跌落。金融价值升降的速度增加了个体参与者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整个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的风险。

最近安然公司的破产凸显出衍生市场已变得多么大。圣地亚哥法学院教授弗兰克·帕特诺伊(Frank.Partnoy)说:“不规范的场外交易衍生市场,在20年(有些情形甚至1O年)前并不存在,现在却构成了总衍生市场的90%,成兆的美元每天在冒险,……安然在1985年创立时仅仅是一个能源公司,但是最后它成为一个胀破肚子的场外衍生交易企业。仅在2000年,它的与场外衍生工具有关的资产和负债上升了5倍多。”

美国公司包括金融机构债务的大规模扩大显然是和这种广泛而日益增长的投机活动相关联的。安然只是这种情形的一个放大的例子。结果是,如果作为基础的经济变衰,或推迟结算日子到来的金融工具新形式没有经常地引进,那么金融结构就越来越摇摇欲坠,越来越易于酿成灾难。

无人知晓这将导向哪种结果。最好的情形是,债务堆积和债务结构日益增加的不稳定性将限制经济从周期性的下滑中摆脱出来。最坏的情形是,一个严重的金融崩溃可能进一步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生产能力过剩和金融不稳定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几乎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经济学家》杂志2001年8月25日载文说,“这一次全球衰退”和前半个世纪的衰退有如下方面的不同:“和以前衰退不同,这次衰退面更广。例如,1991年世界衰退中,美国经济下降,但是日本、德国和新兴的东亚继续繁荣,从而缓和了世界需求的不足。到今天这次衰退还不深,但是它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多国家同步发生的衰退。这中间有很大的风险。近些年,通过贸易和投资,经济越来越连为一体……由于美国和日本投资崩溃,这些国家大幅削减从东亚的进口。但是东亚国家脆弱得多的需求导致它们相应地削减不仅从美日而且从欧洲的进口。一个更长时期的美国(和全球)衰退的可能性因此大大地增加了。”

处于体系边缘的穷国在世界经济的普遍危机中受到的伤害将最严重。如前所示,不发达国家在过去20多年中人均经济增长率停滞了(除极少几个例外),这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经济问题。

展望

新自由主义坚持认为,创建自由市场,即解除国家加给市场的所有限制将最终造福于所有国家。然而,资本剩余的利用和市场的调节机制间并没有那样清晰的关系。当停滞趋势持续时,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明显。当在生产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投资机会减少时,尽管新技术提供了机遇,越来越多的资本剩余投向了大幅扩张的金融中。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金融市场愈益成为国际性的。全球化成为这样一种秩序:资本在全球每一个角落寻求利润机会。统治性的意识形态欢呼全球化的加速,宣称这将有利于所有国家。然而结果是绝大多数国家增速严重下降。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意味着停滞趋势和金融危机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所有地方都面临着大量闲置的生产能力和堆积如山的债务。在这种体系结构中,没有任何明显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对于利润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当今社会背景下,资本主义正处于社会化生产的大工业阶段。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形成尖锐矛盾,并且由于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所决定,不可从根本上化解。随着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被扩展到全世界。曾经创造出巨大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已经无法控制这一地下怪力,资本主义已经难以承载它所创造的财富了。尽管世界历史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世界市场以及经济全球化都由资本主义主导,但是这一内在缺陷注定世界历史将突破资本主义的栓桔。

“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前夜’。资产阶级创造了世界性的生产、金融、知识体系,创造了超越历史的生产力,为世界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而正是这一巨大的生产力最终成为资产阶级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资本主义生产创造出的无产者是先进生产力的真正使用者,作为大工业的产物,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也是社会共同利益的代表者,是最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阶级。这就决定了它们必然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引导世界历史突破资本主义的主导。

世界历史的发展实现了不同地区、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最重要的是实现了人的思想的解放。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强调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他将社会中每一个体的自由解放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结合起来,认为个人是未来世界历史的真正主体。而每一单一个体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在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个人得到解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个人的解放是一切人解放的前提和条件。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共产主义的根本原则。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世界历史现阶段表现的全球化,也就同样表现出不可逆转性。从而,对于世界历史和全球化,正确的做法是不忽视,不否认,正确看待,选择正确的方法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的发展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向的过程中,推动了世界市场拓展,优化了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等的配置,推动了社会化大生产,并且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则形成了极大的贫富差距,加剧分配不均。在现实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全球化存在的内在缺陷呈现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到1837年,危机再次爆发并波及美国,再到1847年危机影响整个欧洲大陆。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形成大范围波动,甚至影响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稳定,形成全球性的危机。资产阶级所形成的全球化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可避免地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内在矛盾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资产阶级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会被无产阶级所取代。这也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只是一个阶段,并非历史发展的最终形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4

【关 键 词】希腊共产党;经济危机;观点;看法

此次全球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对于希腊共产党而言并不是一种意外。早在2000年召开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时候,希共就预言:“随着各地区帝国主义中心或其内部竞争和冲突的加剧,不久的将来人类可能经历一场全球性的危机。”①

世界经济危机是当前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两大特点之一

希共认为,对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要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希共在2008年11月6日发表的准备提交给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讨论文章和在2008年11月21日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都指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主要趋向和特点有两个。一方面是“世界市场中的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日益深化并在过去的四年中成为一种主导趋势”②,这种趋势由于“美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受到质疑和不断丧失而增强,具体的表现是:尽管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它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在下降。同时中国和欧盟大大提升了它们的地位,而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步上升。”③另一方面是全球资本主义发展出现减缓直至发生经济危机的现象。“2007年第四季度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放缓并一直持续到2008年,其标志是它可能演化成一种危机。这种发展减慢的趋向在发达国家经济中体现得更加明显。2007—2008年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1.3%,远低于2006—2007年的2.7%和2005—2006年的3%。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放慢最初的表现是发生在金融行业的危机。美国的建筑业和其他产业都发生了危机,这一危机是美国金融资本过度积累的结果。不断演化的危机蔓延到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盟成员国。”④

希共分析指出,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将加剧帝国主义中心或内部的竞争和冲突,并可能导致政治上的危机。希共代表在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资产阶级国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掌权者不顾及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反而十分焦急地关心可能对它们的政治稳定构成威胁的危机难以控制所带来的危险。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

希共多次强调,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新自由主义要对此次危机负直接责任。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个别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是生产的无限扩大同人们的购买力相对下降之间的矛盾。而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基本矛盾爆发的阶段性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希共对此次危机原因的分析反映了这一基本观点。希共政治局在2008年10月2日就世界经济危机问题专门发表的声明中分析了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美国和欧盟成员国以金融行业出现破产倾向的形式爆发出来的经济危机现象是无政府的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表现。”⑥希共政治局委员在去年11月21日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发言中强调:“近来美国和欧盟经济形势再次突出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无法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袭来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之间这一基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矛盾被激化并强烈地爆发出来。问题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而不是货币流通。相互竞争的公司和行业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矛盾。各部门毫无秩序地不平衡发展加剧了生产和人们消费之间的矛盾。同时,金融系统的投机行为随之增加。因此,危机通过对生产力的破坏和企业的关闭与被接管来表现自己。”⑦

希共认为过去几十年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加深了贫富差距,对经济危机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提交给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的文章中,希共指出:“在过去三十多年中,资产阶级的政策从凯恩斯主义逐渐转向了新自由主义政策。这种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显著表现就是从国家干预下‘松绑’经济中的战略部门,恶化劳动关系,从而降低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这样,人民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通过增加个人抵押贷款来维持。在遭受如此剥削的重压之下,个人抵押贷款呈现了爆炸性的增长。”⑧希共代表在去年11月21日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发言中强调,“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右翼、左翼、中左翼和中右翼政府所进行的资本主义结构调整战略还不仅仅是一种新自由主义管理模式。事实上,这种战略反映了历史上资本主义在国际上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以追求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内在倾向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宿命,未来也是如此。”

新凯恩斯主义并非治理危机的解决方案

希共认为,帝国主义为挽救经济危机和拯救资本主义制度所采取的“任何政策都不能缓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腐朽性。工人尤其是共产党应该反对这些欺骗性的观点:‘调节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心灵净化’和‘人道主义’。”⑩“在治理危机方面制约资产阶级选择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自7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已经经历了三次相对严重的危机。”

“各种版本的资产阶级政府——旧自由主义的或是社会民主主义的——都不能避免无政府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果。随着劳资这一基本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将遇到更加深刻、更加严重和无法治愈的矛盾。这些通过公司赚取利润的股东食利者们甚至不知道公司的地址和公司生产什么,它们是腐朽的剥削制度的象征。”

真正的现实出路在于联合行动以推翻现存的权力体系

在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第十次会议发表的讲话中,希共政治局委员指出:“我们应该最大程度地利用现在的形势以推动工人阶级以及它同其他社会阶层在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团结合作。而且,工人阶级应该增强同阶级敌人遭遇的战斗力,在同阶级敌人斗争中巩固人民力量的先锋队。现在的危机要求工人阶级予以坚决的反击,要求工人阶级围绕着有利于劳动人民的反帝国主义目标进行阶级斗争。工人阶级应该坚持毫不妥协的抵抗和斗争,而不是和解、妥协的路线,后者会有利于资本主义治疗它的创伤。人民应该攻击这头‘受伤的猛兽’,而不是给它时间以疗伤和恢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内共产党的战略应该在以阶级为导向的工会运动中、在反帝国主义运动中、在以引导人民实现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计划生产和工人管理为目标的人民联盟中积聚力量。所有这些都要求推翻现有的各种资产阶级政权。”

在希腊国内,希共于2008年10月2日发表的声明中,呼吁人民要痛斥当局采取的欺骗性政策。希共指出:“新民主党政府必定继续推行所谓的有利于大资本和垄断资本的改革。主要的反对党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也不会提出一种替代性的解决方案。在左翼联盟的支持下,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误导和宣传的是一种关于在资本主义制度内进行财富公平分配的陈旧的和已经破产了的政治理论和幻想。”

针对希腊的现实情况,希共强调,“虽然我们目前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政权的所有条件,但是,当前的形势表明可能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加速发展”。

为此,希共提出了具体的斗争目标。如:“为失业者和青年提供租房津贴。向获得家庭住房的年轻夫妇提供无息房贷。停止查封和拍卖由于房贷债务无法还清的劳动工人的房产。银行扣押房产和拍卖欠债者房产的权利必须在法律上被废止。取消所有贷款的复利。住房贷款的全部利息应从纳税收入中扣除。与当前失业者签约的贷款应保持不变。为人民住宅计划的实施提供国家保障。现代化的安全的住房应保持在低价位运行。根据人民的最近需求来提高实际工资。人们的基本工资应达到1400欧元,退休金应达到1150欧元,在整个失业期间的失业救济要达到基本工资的80%。解雇工人要付全部工资。个人(不包括儿童)所得税的征收起点应提高到15000欧元。取消用于农村住宅和人们日常所需的、供暖和交通所需的消费品和燃油的增值税。”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5

马克思在其众多的著作中,并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危机理论。马克思给经济危机下的定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经济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并且带有周期性,经济危机既是经济方面的矛盾,并且是各种矛盾的总爆发,马克思以此揭示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必然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消灭不了的,呼应了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的著名观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过程

1.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

19世纪40到50年代马克思的著作《哲学的贫困》标志着经济危机理论的萌芽,并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周期,以及周期的几个环节,包括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随后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生产周期的环节作了调节为繁荣、生产、过剩、停滞、危机,反复循环。在《共产党宣言》中,他通过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揭示了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首次把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使经济危机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成熟

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产生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著作中,其中阐释了危机理论的基本框架。马克思指出简单商品流通中,危机就可能出现,当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的时候,经济危机的就存在了出现可能性。其次,马克思证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生产过剩是固有的,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使经济危机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3.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

19世纪60年代,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经济危机理论,揭示了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此时的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研究的重点放在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首先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出现的可能性,揭示并分析了这种可能性存在的两种形式;其次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这一问题,揭示了危机从可能变为现实的几个前提,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活动,以及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形成。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转化

马克思揭示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流通中,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失调会直接造成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就存在发生的可能,在这种流通过程中,买卖统一,简单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在这种交换形式下危机发生的可能很小。但当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得到发展,(W—G—W)之后,买卖双方不一定再是统一的,买和卖成为独立的行为。当买卖不一致,就存在生产过剩而引发危机。其次马克思指出危机存在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条件,包括生产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其次达到一定程度的生产,第三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最后就是生产中不同资本的竞争。

2.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从生产与消费的二者来看,资本家的目的是获得最大化的剩余价值,所以不断的创造出剩余价值,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而消费力相反缩小,这时生产力越是发展,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就越不协调。生产作为生产力的表现形式,消费作为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生产和消费的不协调就演变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一旦发生就会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

3.信用制度导致经济危机存在

马克思对信用制度作了公正的评价,有促进的积极作用也有其消极作用。信用一方面能够对生产扩大起加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制度不断超过资本积累的限额,提倡的透支消费和违约率导致了市场的虚假需求。这时经济危机很有可能爆发。信用制度使得收入与消费需求就不再限制,市场中会出现虚假的需求与资本,从而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张和盲目扩大;最后爆发全面的经济危机。

4.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具有周期性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有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四个阶段。运作过程是萧条期,资本主义生产停滞,为复苏做准备。复苏期资本主义的经济恢复增长,各种矛盾得到缓和。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生产就进入高涨期,高涨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再次不断积累、激化,最终经济危机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断周期循环。

5.对经济危机的影响辩证的看待

辩证的看待经济危机两面性的影响。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积极的一面,经济危机的爆发会使落后的生产模式淘汰掉,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更新了固定资本,为后期的生产打下基础,促进后期发展的生产力。经济危机的消极影响是众所周知的,经济危机不仅对资本主义国家乃至对全球的影响都非常大,对经济破坏力很大,严重阻碍了全球经济、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浪费社会财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断深化。

二、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综述

马克思并没有在其著作中提出一个完整的危机理论。“在马克思生前出版的著作中,关于危机的理论探讨只不过是一些警句式的简短评论。”即使有这些困难存在,但是不缺乏国内外学者对其理论进行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1892年,考茨基出版了《爱尔福特纲领解说》一书,他分析的重点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趋势及其长期生产过剩理论,“震撼世界市场的现代的巨大危机,是生产过剩的结果”。但考茨基并没有充分展开这一观点,他确定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生产过剩,但是他并没有将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联系起来,他只是和“与商品生产有必然联系的无计划性的结果”联系起来了。在他看来,危机存在的可能还在于生产者对产品需求的无计划性,以及在生产方式的机构变得越来越复杂,互相依赖的系统也日益复杂,这就增加了危机存在的风险。最后“信用也是使现代生产方式具有弹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说明了信用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是危机发生的可能原因。考茨基的观点是长期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成为西方学者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导向。1910年,鲁道夫•希法亭,进一步发展了消费不足论,并在《金融资本》一书中对比例失调理论做了新发展,他认为消费不足是比例失调特殊的变现,只是经济危机的条件中的其中一个。他认为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没有找到均衡是危机的根源。其后希法亭使用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规律来分析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他第一次利用利润率进行研究,并发展了这个理论。1913年,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一书中将重点放在了纯粹的消费不足论,在此书中她将资本主义积累的长期趋势区分于其周期形式。她忽略了生产的重要性,过于重视消费,认为其才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最终动力,只有通过消费需求才能生存,因此提出了纯粹的消费不足是经济危机的唯一可行因素这一观点。1994年,英国的克拉克在《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视角》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整理和评述了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发展史,全面的概括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并通过不同时期和不同观点两条主线的危机理论,进行罗列和评述。书中根据经济危机的根源将经济危机理论分为消费不足论、比例失调论、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原则、生产过剩等。克拉克指出,“危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传统中一直发挥着核心作用,但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为薄弱、最有待发展的领域。”克拉克认为危机理论的任务就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不稳定性。

(二)经济危机的类型

奥康纳把危机理论分为周期性危机理论、结构性危机理论和局部危机理论。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学者阿特韦尔著有《60年代以后的激进政治经济学》一书,书中阿特韦尔对各类经济危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比例失调论、消费不足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论、国家财政危机论等,最后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危机理论处于中心地位。

(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王洛林在1998年著了《经济周期研究》一书,书中总结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的周期理论,并对周期性下了定义,他的研究重点在于经济周期理论。2004年,《利润与私有制经济问题》的作者唐有东,他的研究重点在于利润率下降是具有周期性的。随后一些学者发表的期刊论文,谢富胜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1975—2008年美国经济的利润率》中观点是利润率周期性的下降导致了周期波动。胡婧发表于2014年的《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再研究》,文章界定了经济危机的相关概念,在阐述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创立和内容,再次,分析马克思对其实质、根源、周期性、对信用制度等作了论述,最后对马克思经济危机主要内容的再认识。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进一步分析及建议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成就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提出相关经济危机理论的观点和思想以后,不断有国内外著名学者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使得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不断丰富完善,如考茨基在《爱尔福特纲领解说》阐述了长期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随后希法亭发展了消费不足论,比例失调的根源就是固定资本的存在,并利用利润率下降的规律来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随后克拉克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做了整体综述,并对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危机理论作了评述。

(二)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的不足

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以发展和完善,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看待经济危机问题时具有片面性的特点,忽视了危机的意义及其影响,如何科学应对经济危机,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发展和传承问题。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中考茨基忽视了经济危机的重要性和其影响,没有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并且他将一个生产部门内的生产过剩跟有限的消费能力决定的普遍生产过剩混淆,将周期的原因指向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希法亭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分析背离了正统马克思主义,抛弃了生产过剩趋势的论述,认为危机只是因为市场的不完善所引发的商业周期的阶段,危机是投资周期所固有的。希法亭的理论没有说明危机的必然性,对于希法亭的比例失调论我们可以说是对资本主义缺陷的分析,没有看到劳资之间的阶级关系层面上,而是只看到了资本家之间关系的表面上,这种观点容易变为改良主义。卢森堡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盲目扩大生产所以认为经济危机的唯一根源是消费不足。

(三)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的建议

1.科学看待马克思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爆发对全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不仅打击了经济,还包括政治格局,文化、生活方式等都有影响。一方面,对世界经济带来了严重的阻碍,社会财富大幅下滑,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经济危机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体系的弊端,还显示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与制度的不合理。另一方面,经济危机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使落后的生产模式淘汰更新,产业结构得到升级等。

2.重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对我们如今应对经济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使我们充分理解危机的内容、本质及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及时剔除危机出现的可能,其次,可以使我们及时了解危机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以及了解信用能够推动危机的爆发,并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去分析经济危机的问题。

3.科学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应对经济危机

研究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应对经济危机,如何科学应对经济危机呢?经济危机的爆发都是对全世界的影响,所以我们应对经济危机也要世界各国共同携手,其次可以利用政府的作用去应对经济危机,政府采取措施参与经济生活,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第三,在经济方面,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赢。最后,认清本国国情,经济形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

4.传承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自提出以来,后继者不断发展丰富,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某一种理论的认识不是固定不变的,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传承。在新时期,我们要克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误解,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下,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之上,联系世界,肯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敢于和善于同资本主义斗争,在新时期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四、总结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中,提出目前已经解决的问题,以及存在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观点、看法去分析经济危机问题,试图尝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基础上,去解决目前经济危机存在的问题,经济危机的影响,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经济危机的指导意义,以及其传承与发展问题。研究中从经济危机的本质与根源揭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今后应对经济危机,促进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着积极的意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6

关键词:资本积累;有效需求;生产过剩;阶级化;经济危机

一、马克思以前并对其产生影响的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是指正常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断,而且经济危机总是表现为周期性的形式。许多古典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同时也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魁奈(1758)在经济表中研究了货币在社会中的流通规律,构造了一个简单再生产的宏观经济模型。但是如果货币流通中断,进入储蓄而不是消费,那整个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转。因而他的简单再生产模型已经暗含了经济危机的萌芽。

李嘉图(1817)认为资本主义从长期来说会陷于停滞但不会出现经济危机。但马尔萨斯(1820)对此并不认同,认为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而解决之道在于维持地主的消费。西斯蒙第(1825)进一步发展了马尔萨斯的观点,认为资本家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必然无限的扩大生产,生产超过消费,产品难以实现,必然出现生产过剩危机。他建议回复到资本主义的小生产的状态,如此就可以消除经济危机。

虽然以上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理论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他们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只从资本主义的流通领域(分配、交换、消费)解释经济危机,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制度结构,这使得他们的经济危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尽管各有缺点,但是他们的思想是马克思进一步研究经济危机的基础,因而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批判性地吸收了前人的成果从而发展了自己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解剖。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简单的物物交换经济中,社会不会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因为生产产品的同时就创造了对产品的需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是一致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出现在生产与流通之间,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可以退出流通领域;作为支付手段可以延迟对商品使用的交付,因而货币取得了独立的存在形式。因此马克思所说:"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而这些关系就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追逐剩余价值的规律。

(二)信用机制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

信用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杠杆和催化剂,它使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并且加重了经济危机对社会的破坏作用。但马克思认为信用不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它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机制。因此马克思说:"信用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高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即危机,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以周期的形式不断发生的,并且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更加严重,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马克思在论述固定资本周转的时候涉及到了这一问题。他总结到"无论如何下面一点是很清楚的:这种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周转组成的包括若干年的周期,为周期性的危机造成了物质基础"。

三、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系统地论述经济危机理论,而是散见于各处零星的论述之中,因此后人从各个方向发展了经济危机理论。虽然他们各执一端,但总体来说有四个主要原因:消费不足、部门比例失调、一般利润率下降、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

(一)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米哈尔・卡莱斯基(1933)认为社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但当资本家花费较少时,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利润率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收入两极分化和垄断因素造成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产生了矛盾,因而资本主义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卡莱斯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对有效需求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卡尔・考茨基(1891)、罗莎・卢森堡(1919)、保罗・斯威齐(1942)、埃内斯特・曼德尔(1962)都认为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与卡莱茨基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他们都是从资本主义的交换领域来解释危机,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制度结构。

(二)比例失调论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1894)认为经济危机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而比例失调是由于无知。他说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经济,因而社会生产在各行各业缺乏协调统一,同时它追求资本增值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造成了社会的生产过剩,这时就出现了经济危机。而鲁道夫・希法亭(1910)也认为经济危机是由社会各部门比例失调引起的。他认为固定资本的存在、卡特尔的扩大与发展、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融合导致了利润率平均化不能实现,因此由利润率平均化导致的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被打乱,这时经济危机就产生了。他是从市场结构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更没有探究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三)资本主义的动力机制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7

关键词:西方国家 财经危机 制度困境

当今世界总体和平,经济发展稳定前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不断的加剧着局部动荡。西方国家的财经危机既是金融危机的内容,也是金融危机的作用的结果,纵观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财经危机并不是偶发现象,正是资本主义的制度困境充分显现。随着连番发作的金融动荡、经济衰退和债务危机,也越来越看清资本主义国家的财经危机泛滥、金融资本主义的失控,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制度弊端,再加上社会不平等、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等因素,让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前景更显困境。

一、从西方国家的财经危机探析其中的制度弊端

进入到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回顾与展望都呈现着一派忧虑和迷茫,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事件引发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此次财经危机既凸显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深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变化的集中体现。西方世界持续的经济低迷、金融动荡等情况,加剧了社会失业率的上升,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如何尽快的摆脱经济和财政金融困境成为西方国家共同面对的新课题。发生财经危机的西方国家存在 一个共同点,就是国内储蓄水平较低,在经济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依托欧元区以及社会福利还比较容易筹集资金,一旦经济状况不佳,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缩,这些国家就难以筹集充足的资金来满足双赤字与偿还到期债务的需求,从而出现债务危机。

有一些学者从这些国家的政策方面寻找原因,普遍认为当前的财经危机 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自由主义,由于经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引发社会经济危机;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社会劳工关系的不平等加剧了原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些学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辩护都是从多个层面展开的,当然,西方国家财经危机的发生不仅仅是源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制度原因,更重要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原因。

二、对西方国家财经危机的制度困境分析

(一)国家资本主义泛滥

国家资本主义并不是一个新词,早在19世纪末的西欧,就有学者已将其提出。资本主义的本性是追逐利润和扩张,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作用下,剩余价值和生产量难以均衡时,就会导致社会不同阶层矛盾的激化,从而引发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很多西方国家已经认识到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弊端和制度原因,也有国家政府相继对经济运行和财富分配的直接干预,以50、6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和福利制度实施为标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才获得广泛发展。这种依赖政府解除危机的方式并不能解决经济危机,反而使得国家债务急剧上升,从原有的社会私有企业破产转变成国家公有破产。

(二)金融资本主义失控

资本主义经济在利益的驱动下,金融资本的运作越来越独立化,让西方国家金融资本主义的特征日益凸显。为了实现金融资本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很多西方国家开始对各种金融资本进行限制,试图削弱其他各国对资本项目的控制权力。自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以来,新自由主义鼓噪和极力推行的私有化、松弛市场管制、弱化金融监管的恶果,美国制造业部门所创造的利润占国内总利润率从1975年的约50%下降到2005年的不足15%,这也意味着自由资本主义经济彻底破产,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三)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加剧了财经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的资源配置和分配结果看似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但实则不然。近几年的经济社会现实也越来越验证了这个猜想。西方国家发生财经危机以后,社会失业率明显增多,且社会失业率显示了社会贫困与不平等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被视为中产阶级社会中坚力量也在明显衰落,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就决定了财富必然向少数人手里集中,加大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不难发现其深层次的原因。欧盟国家脱离实体的经济政策衍生出养懒汉的高福利政策,使得国民不愿意劳动乃至不懂得如何劳动。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或者支持哪个政党给出20%最富有人群拥有大约60%财富的猜测,明显不符合财经危机后的资本主义社会现状,这个比例也将会不断扩大。

(四)周期性财经危机加深危机矛盾

西方经济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是普遍共识,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更多地是由世界经济内在因素引起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每一次激化,由此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在严重打击和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也必然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嬗变与发展,如何判断世界经济的某次波动是否周期性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金融变动也必然会引起表现其波动规律的世界经济周期或非周期性的改变,很多西方国家政府干预已难以改变危机矛盾,西方经济出现了繁荣期拉长、衰退期缩短、波动幅度减小的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发展中国家为西方国家的产品提供了新市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物品进入西方国家,全力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全面通货膨胀,为西方国家政府对财经危机后经济调控提供新空间。

三、结束语

西方国家的财经危机周期性出现,给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较大影响,同时也显示出全球纵横联系这一世界经济走向,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经济基础不同,仍然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制约因素,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要正确认识和看待经济全球化这一现状,分析西方国家财经危机,认识引起西方国家财经危机现实原因,不可操之过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洪流中,抓住发展机遇的同时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余燕.后金融危机时代财经类中职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新探[J].经济视角. 2013(18): 173-17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历史过渡性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采取经济刺激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基于此,探究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对应对危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

(一)金融危机的现实诱因

次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2007年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简言之,是指缺乏支付能力而信用程度又低的人无力偿还买房时的抵押贷款所引发的一系列金融问题。

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和利率保持较低水平,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由于这种金融衍生品信用要求低,在市场上十分畅销,不少金融机构将其同其他行业的次级证券捆绑出售,结果大量金融残次品充斥美国以至世界金融市场。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和短期利率提高,促发次级抵押贷款本身高于普通贷款的还款利率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也使购房者出售或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更加困难,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危机。

金融危机是由于“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泛滥造成的。“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作为金融衍生品使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便会在金融市场上交易,且既可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断交易,又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流通,买房时抵押贷款的偿还问题由局部扩展为全局问题、由地区扩展为全国乃至全球问题。

(二)金融危机的历史根源

此次金融危机并非单纯的次贷危机造成的。探究其根源至少包括以下六点:一是互联网泡沫。美国的it产业曾如日中天,带动美国经济走向繁荣,其中也隐含着大量泡沫。二是房地产泡沫。美国一直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反而企图以房地产业的繁荣来进行掩盖。进入21世纪以来,美联储连续降息,金融机构简化购房手续,不需首付款即可发放贷款,甚至在信用等级评定上造假以鼓励次级抵押贷款,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日益膨胀。房地产泡沫同过去没有解决的互联网泡沫合二为一,导致金融市场的风险迅速累积。三是虚拟经济泡沫。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之一在于虚拟经济的主要成分之一——金融业严重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四是财政泡沫。多年来美国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由此维持经济运行。五是消费泡沫。美国鼓励家庭靠借债来支持超前消费,目前家庭债务已超过15万亿美元。六是出口泡沫。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业优势决定了美国必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出口高科技产品。但美国在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却以出口管制政策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导致贸易严重失衡,贸易逆差与日俱增。为解决财政和贸易双赤字问题便依靠在全球发行美元、国债、股票以及大量金融衍生品,通过这样的虚拟渠道,使全世界的实体资源不停地流进美国。

金融危机的实质解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因此,资本家表现出的本性本质上是资本的本性。而资本的本性就是“为发财而发财”。马克思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金融危机是金融资本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后经济危机的特殊表现,源于资本家贪婪的本性,是资本家贪婪的代价。

(一)金融危机由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矛盾引发

金融危机导致了全世界的恐慌、混乱和经济下滑,其实质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间的矛盾而引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其一,危机作为周期病,这个周期过程是:谋求最大利润—科技进步—个别资本获取超额利润—科技进步普及—超额利润消失—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下降……如此循环往复,显现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所有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国家都会周期性地陷入试图绕过生产过程而赚钱的狂热阶段。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造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其二,危机作为制度病,其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起的各种矛盾发展到特别尖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时,才爆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通过对现存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强制地使资本主义生产规模与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之间的比例得到暂时平衡;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由此而得到暂时的缓和,资本主义生产经过停滞之后,又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没有消除,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重新高涨,各种矛盾又开始激化,在一定时期又引致下一次危机的爆发。

其三,危机作为基因病,其爆发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本性。由于虚拟经济的存在,使资本家进一步谋求最大利润成为可能,通过销售虚拟产品,资本家绕过了生产过程而达到赚钱的目的,但是生产价值终归是由生产劳动所产生的,所以这一规律违背了价值规律,从而产生了危机。在资本家不断追逐剩余价值和高额利润的同时,危机也在不断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经济危机就爆发了。

(二)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早就洞悉到资本主义进步作用中包含的历史过渡性,科学揭示了各类经济危机的病根。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剖析充分肯定资本主义“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另一方面,正是资本的弊端导致了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中,虽然已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包含危机的现实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但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却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不可能建立起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关系。

(三)金融危机伴随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

第一,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个别企业内部的生产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资本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尽力改进生产技术和完善劳动组织及经营管理。但是,由于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个别资本家自己决定,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破坏。当这种比例失调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引起大量商品过剩时,就会引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受剩余价值绝对规律和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支配,资本主义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因而要求市场也相应扩大。但是,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使广大劳动者陷入失业和半失业的贫困状态中。与社会生产扩大的趋势相比,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萎缩,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严重对立。当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时,市场上的大量商品就找不到销路,就会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引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关联

(一)虚拟经济不产生剩余价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已经论定,商品在流通中不产生任何利润。比如期货、股票、基金、股指等,只是有价物质(或说特殊等价物)的有形转移和膨化,是价值或剩余价值的无机再分配,只能将其视为一种特殊商品的流通。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经从侧面揭示了资本主义虚拟经济所必然蕴藏的潜在危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等于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前者说的是价值源泉(可变资本)问题,后者讲的是价值形成(不变资本)问题。如果不了解两者的区别,就可能错将“价值源泉”等同于“价值形成”,从而否定价值形成过程中非劳动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得出“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的片面结论;或者错将“价值形成”等同于“价值源泉”,从而否定价值源泉的唯一性,得出“机器设备等物质生产要素也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错误结论。

(二)借贷是剩余价值的预期支付

马克思指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的巨大增长和各种投机活动的大量兴起,又为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但是,手中堆积着大量商品的资本回流却非常缓慢,数量非常少,“以致银行催收贷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于是崩溃就爆发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社会产品是剩余价值的有形存在,而预期就是虚拟和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存在。金融危机的发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企业为了追求更多利润,不断扩大规模,于是选择在金融市场上“借贷过度”;可当产能相对于全社会购买力相对过剩时,企业资本周转出现困难,逐渐丧失偿还贷款能力,于是引起连锁反应,导致货币紧缩,形成恶性循环,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首先,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大批中小资本破产,大大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从而在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同时,使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再次,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危机的爆发不仅使失业人数剧增,而且也使在业工人生活状况恶化。最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从而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参考文献:

1.周文丽.金融危机让《资本论》热销[n].北京日报,2008-10-20

2.张克难.《资本论》热销说明了什么[n].报,2008-10-30

3.张晓辉.金融危机深化 全球苦觅良策[n].证券时报,2008-10-17

4.龙在天.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原理看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j].国外理论动态,1999

5.崔向阳.《资本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j].当代经济研究,1998(6)

6.高新宇.《资本论》中金融危机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思考[n].沈阳教育学院报,2005

7.李志远.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再认识[j].当代经济研究,19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上一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文 下一篇:权益资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