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5 17:21:46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篇1

关键词:楼古镇;乡村旅游;关中民俗体验地

引言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向传统农业领域的延伸,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资源,以旅游为目的,通过旅游业的推动,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发展形成一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的新的产业形式[1]。楼观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低下,一是政府缺少统一规划,宣传力度不足,二是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三是受楼观台道展区的影响,发展乡村旅游受到制约。因此,本文梳理楼观镇乡村旅游的现状,发现问题,探寻适合楼观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楼观镇及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

1.1 楼观镇旅游资源分布状况

楼观镇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东西楼观为主的道文化旅游资源;以大秦寺为代表的佛文化旅游资源;以田峪、就峪为代表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以猕猴桃、薰衣草为主的特色产业观光旅游资源;以道情、牛斗虎为代表的民俗旅游资源;以周至碗、黑河鱼、道文化饮食为主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历史传说以及大量的碑文时刻[2]。

1.2 楼观镇及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大楼观地区现已由曲江文旅建成道教文化展示区、延生观景区、化女泉景区、大秦寺景区、赵公明财神文化展示区、曲江农业博览园、薰衣草庄园、玫瑰庄园、百亩葵园,分布于环山路两侧。其中道教文化展示区、延生观景区、化女泉景区、大秦寺景区、薰衣草庄园、玫瑰庄园、百亩葵园均在楼观镇镇域范围内。楼观镇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开发程度高、知名度高,吸引了数量可观且较为稳定的客流。

2 楼观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乡村旅游主要以旅游度假为宗旨,旅游者可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观光、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当地的美食[3]。楼观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低,乡村田野风光未得到开发,虽然楼观景区已建设多年,但是楼观镇旅游服务业发展滞后,其中较为重要的餐饮业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消费高者如楼观印象酒店,消费低者路边摊比比皆是,游客很难享受到既经济实惠又特色美味的餐饮服务。

3 楼观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楼观镇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是拥有稳定且数量可观的游客。楼观镇的乡村旅游需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依托现有旅游资源,以发展特色民俗饮食为切入点,将游客留下来,为游客提供优质、低廉、特色的餐饮服务。特色饮食的发展应以农家乐和特色饮食街相结合的模式进行[4]。这种模式的成功在袁家村特色民俗村和马嵬驿特色民俗村已得到证明,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依托杨贵妃墓,最终实现了对景区的反哺,袁家村也成为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位于兴平市马嵬街道办事处李家坡村,依托道教圣地黄山宫独特的历史资源而建,同时马嵬驿也是唐朝西行的第一驿站,它以古驿站文化为核心,打造集文化旅游、民俗文化展示、休闲体验、田园观光为一体的的民俗体验地。从现在马嵬驿民俗村的经营状况来看,它的模式是非常成功的。它不但吸引了众多游客,为投资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为当地村民增加了收入,同时实现了对周围景区的反哺。

将楼观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与马嵬街道办事处相比较,在诸多方面楼观镇都拥有优势。在道路交通条件方面,楼观镇经由沪陕高速进入环山公路可直达,环山公路路面宽阔、路况好,马嵬驿则需要穿行兴平城区并行使一段不太宽阔的104省道,而且进村道路狭窄,桥窄处行驶不畅;在基础设施方面,楼观镇由于景区建设早、数量多、规格高,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设施完备,马嵬驿进入景区道路状况差、人车混行、道路紧邻水沟且无防护措施,停车场少,厕所狭小;在旅游发展成熟度方面,楼观镇景区种类齐全、数量多、开发程度高,游客量大,马嵬驿则只有杨贵妃墓一处有名的景区;在自然资源方面,楼观镇背靠秦岭,水体资源丰富,猕猴桃种植面积大,马嵬驿则缺少水体资源和美好的田园风光。

依据楼观镇的实际状况,将关色民俗体验地选址在田峪河西岸,该地区紧邻田峪河,可以打造滨水空间。田峪河西岸地势平坦且开阔,无大量建筑物,拆迁量小。该区域紧邻楼观台景区,交通通达、停车便利、客流量大。整个区域划分为特色美食街、关中民俗体验街、休闲广场、住宿区、休闲娱乐区、农家乐区、民俗文化博物馆七大区域。特色美食街以经营楼观镇特色美食和关中地区美食为主;关中民俗体验街以观赏,体验民俗活动为主;休闲广场以喝茶休闲,观看当地特色民俗演出为主;住宿区以关中传统民居住宿为主;休闲娱乐区以各种娱乐休闲设施为主;农家乐区以品尝农家饭为主;民俗文化博物馆展示关中传统建筑、劳作工具、传统工艺等。建筑样式仿造传统关中民居,富有变化,控制街巷宽度和建筑尺度。

4 结论

通过多方面的比较可以得知,楼观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明显优于马嵬驿街道办事处。马嵬驿民俗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楼观镇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现有资源,虚心学习成功经验,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游客留下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饮食体验和丰富的民俗文化体验,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初步选址在田峪河西岸区域建立关中民俗体验地,发展特色民俗体验和特色饮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扬关中饮食文化,实现对楼观台景区的反哺以及帮助村民致富。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2]张蕾,郭晓宁,吉慧.道教圣地楼观台的保护与利用 [J].山西建筑,2007,33(10):70-71.

[3]卢小丽,成宇行,王立伟.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热点-近20年文献回顾[J].资源科学,2014,36(1):200-205.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篇2

关键词:乡村资源开发;秀美乡村建设;影响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秀美乡村建设的影响分析

1.积极影响

当前,江西各地都在积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乡村旅游带来新机会,在其发展的同时对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这将会解决许多就业问题,同时乡村旅游会直接或者间接的使当地农民收入增加,同时也刺激了消费,当地的经济得到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保障。

政府的收入增加,必将投入钱财来对乡村容貌进行修葺,改善不达标卫生条件,同时维护自然环境,使得乡村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达到新农村的标准,树立文明新风尚。与此同时,乡村当中的公共设施和道路必然会得到提升,也为乡村旅游带来更大吸引力。

2.负面影响

盲目的乡村开发会产生过度商业化的情况,环境被严重破坏。乡村旅游的特点和卖点就是当地的民俗特色,对于乡村而言,最大程度的保留当地特色,保护当地环境就是招揽游客的必要条件,若环境被破坏,那么前来进行旅游的游客必然会减少。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如果走样,会导致城市化、模式化和过度商业化,不利于秀美乡村建设。乡村旅游资源的重点在于乡村,乡村是整个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有些地方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对乡村的开发出现走样和商业化现象,过渡模式化之后伴随着的就是巨大的乡村危机,如果不能够合理进行乡村定位,乡村文化的建设很可能误入歧途,最终走向平凡。

二、秀美乡村建设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分析

1.积极影响

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环境质量,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营造了旅游环境。秀美山村建设过程中,重点建设以环境质量为中心的村落文化,这使得乡村的旅游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的改善。简单来解释这一因果关系,旅游场所所包含的几项最重要的元素里就有环境质量,只有环境质量提高到一定水平,环境卫生得到保障,秀丽山村这种集自然环境与人文于一身的旅游景点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比如省内的南昌县,在最近几年的环境正致力,已经基本解决了消除乡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并且在最新的数据统计中显示农村的清除工程覆盖率已经达到了100%,形成了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道路,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可进入性。一些大型车辆和游客等一直为乡村的道路发愁,原因在于乡村道路修理状况很不好,修理起来也非常麻烦,道路狭窄的同时还有些伴随着泥泞或者因为道路材质问题所带来的坑洼。这首先限制了自驾游车辆的进入,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是能够对旅游造成很大打击的。而这也限制了游客的数量,游客达到一定程度饱和之后道路在不进行修整就会造成道路拥堵和乡村内的拥挤,这大大限制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可进入性。所以通过秀美山村的建设,提升乡村道路,可以为乡村旅游资源提供可进入性。比如赣州的石城县,在紧抓生态建设,绿化庭院和道路,并且对乡村道路进行综合政治之后,全县已经有6个乡村被评为省级的生态村了。

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为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形成,从而有助于旅游行为度的实现。上面我们提到了知名度的重要性,村镇文化在中国并不少见,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的村镇文化,但是省市知名甚至全国知名的却没有几个,因此打造自身品牌,形成自成一派的村镇风格是非常有必要的,秀美乡村建设提升了乡村的自身各方面水平,有助于知名度的提升,有助于旅游行为度的实现。

秀美乡村对于当地资源、文化的包装,有利于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形成和提高。乡村旅游无非靠两个方面吸引外来游客,首先是环境和生态,之后就是文化和特色。秀美山村建设斥巨资将本地生态环境包装起来,优化本地旅游资源,更加凸显自身特色,有利于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比如上面所提到的石城村,打造了特色的赣地文化,提升了文化吸引力。

2.负面影响

有些乡村建设不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在秀美乡村建设中,有些乡镇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注重开发又要注意开发程度,不注重自然环境的恢复速度,造成自然环境的过度损害,所以必须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努力改善和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不要因为信息的爆炸放弃和遗忘传统文明和本地特色,不盲目跟风、不重复建设。

乡村的特色景观以及当地居民良好的社会风尚可能会因为过度的开发而失去原貌,不注重乡村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保护就有可能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在旅行社的发展建设中,不注重对古村房屋、古树名木等文物古迹的维护和原貌的保持,就会导致文物古迹无法恢复的结果。在乡村的旅游开发建设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被严格执行,明确各项环境保护的措施,规范施工行为,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同步进行乡村景区、旅游村庄内的废物废水处理等设施建设应与旅游开发,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污水、烟尘、垃圾等污染物,将乡村旅游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的关系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秀美乡村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秀美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整合、保护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基础上,实施合理有效的监督和指导,稳步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产品,大力提升乡村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产品,多方面体现乡村地域的民族性、文化性特色。注重乡村自然景观的保护,避免乡村旅游地的城镇化。重点开发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如依托红色旅游资源而形成的乡村红色旅游,依托独特的田园风光资源等形成的休闲观光旅游以及依托深厚文化底蕴而形成的古村民俗风情旅游等。

江西乡村旅游资源在推动旅游业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贡献。江西绝大多数农村地域广大、旅游空间景点分布分散、旅游活动空间范围大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目前,江西的旅游业正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广大乡村旅游资源已成为吸引游客到城市旅游的主要阵地。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缓解城市旅游的压力,而且能促进旅游者的旅游质量,促进乡村建设更好的发展。

江西乡村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一方面可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调查、发掘、继承,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旅游业,积累一定的资金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建设。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文化也能吸收现代文化,形成一种新的乡村文化,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四、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关系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1.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关系研究的启示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秀美乡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秀美乡村建设创造了更好的环境质量,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秀美乡村的建设不单单为是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更为引入和吸引更多的旅行者的到来从而发展可持续的新型的乡村旅游行业,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了政府和人民的收入,使得秀美乡村的建设能够更加迅速。

江西不是一个靠工业和运输发达的省份,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巨大,乡村旅游资源十分的丰富,但其独特的乡村旅游优势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因此加速江西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使江西省新兴产业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中,要科学的保护环境、合理的利用资源,千万不能贪图利益而过度开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更好地展现农村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遗存优势,严格保护耕地,珍惜农业资源的特点、优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当地风俗习惯和实践,融合了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充分展现江西现代农村的风貌。

2.江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秀美乡村建设的建议

保持乡村旅游资源原真性是抓住本色的核心和本质,是乡村旅游魅力持续不减的基本条件。尽量保护好乡村的自然景观,突出农村天然、淳朴、环保、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趣、闲趣、野趣,尽量展现乡村旅游的农村的乐趣和原貌。

乡村旅行的差异性造就了乡村旅游的良性竞争,秉持着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各个地区利用当地的不同民俗风俗吸引外地游客和本地游客,与此同时,不同的地区也有着不同的乡村活动,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效果。应注重乡土气息的保持与营造,避免商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趋势;注重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体验。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一些乡村旅游产品发生重复,经济效益衰退,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一定要通过系统规划,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科学严谨的管理旅游项目。我们可以对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统一规划,突出不同地区的资源特色,同时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通过与其它资源共同互补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来招揽游客,从而发挥当地资源的整体优势。最后,还要注重乡村特色的发掘、包装与推广;注重一村一品。

目前,游客的体验性与参与性变得尤为重要,乡村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居住在城市的游客能够走进乡村走近乡村,在乡村旅游中体验田园生活,融入田园生活,学习乡村生活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获得在与在城市生活的不一样的体验。

江西乡村自由景观秀美,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极佳,然而对于乡村旅游的广告宣传江西省做的却不是很到位。加强对江西省秀美乡村的宣传吸引大量游客进行体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步。通过有效的宣传,能够招徕更多游客,从而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6.

[2]乔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27-30.

[3]帅丽芳.做好“美丽”文章打造魅力乡村――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案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3,01:12-17.

[4]刘彦随,周扬.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02:97-105.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篇3

新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乡村旅游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重点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国家希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能推动农村经济扩大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版图之中,所以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已受到广泛关注。

一、研究背景

(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旅游发展驶入快车道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连续十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关注“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家提出要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示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乡村旅游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乡村旅游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二)大力推进乡村城镇化建设,乡村旅游发展迎来春天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已成为国家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它所形成的人群聚集、消费聚集、服务聚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助推中国乡村的城镇化建设。

(三)《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正式颁布,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将旅游休闲提高到国家层面,这将极大推动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国务院明确提出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型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各项旅游经济指标表明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一)国内学者对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乡村旅游在欧洲、日本、美国和台湾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状况良好,这些国家和地区都从本地的旅游资源、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出发,选取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近10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国外乡村旅游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分可为政府与市场作用、旅游项目与产品、开发经营模式三大类型的

研究。

1.基于政府与市场作用的研究

在政府与市场作用方面,戴斌(2006)等从成长协调机制来划分国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和混合成长型三种发展模式,他认为来自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政府推动模式和混合推动模式)或者是非官方组织的行业自律和自我保护作用(市场推动模式),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黄海辉(2011)从推动机制来划分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总结出以下三种模式:市场推动型,实行该模式一般是具有完全市场机制的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政府推动型,例如台湾地区和葡萄牙等;政府 市场互动型,政府和市场的两种力量彼此互动、互相配合,例如法国等。

2.基于旅游项目与产品的研究

张宁(2009)等人则通过分析旅游产品结构、旅游活动形式方面的成功经验,选取并分析了日本饭山市乡村游、阿根廷庄园游、欧洲古堡游、法国酒庄游、美国遗产廊道五个成功案例的发展模式。也有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乡村旅游的具体项目―乡村“农家乐”上。王霞(2013)着重分析了美国、日本和欧洲乡村“农家乐”的发展模式并总结出了美日欧三个地区发展模式的特别之处,美国乡村“农家乐”发展模式主要有:农场观光型、农产品购物型、农场度假型;日本发展模式主要分为儿童体验型、自我发展型、康体疗养型;欧洲发展模式可分为传统观光型、乡村科技型、休闲度假型。

3.基于开发经营模式的研究

陈友华(2013)通过对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农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比较,归纳总结出日本农村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六种典型开发模式,即“菅平方式”、“麻绩方式”、“浪和村方式”、“黑姬方式”、“第三部门”开发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模式。

(二)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乡村大国,乡村永远是中国大地上的主导景观。许多学者通过对国内不同旅游资源、不同地域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进行调研,总结出各地的典型发展模式,以期为中国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笔者通过查阅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文献资料,总结关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旅游资源与区域、旅游开发与经营、旅游项目与产品等三大领域的研究成果。

1.基于乡村旅游的区域与资源的研究

马勇(2007)等对成都市乡村旅游产业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表明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都结合当地的区域旅游资源特色,最后他从区域发展的视角梳理出了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四种典型发展模式,即村落式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模式、园林式特色农业产业依托模式、庭院式休闲度假景区依托模式、古街式民俗观光旅游小镇模式。

李东河(2012)以黄山市乡村旅游这个非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代表为例,总结出了“黄山模式”,即以黄山市以当地较成熟的景区发展水平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实施市场外部化与核心带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黄山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成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同时也为类似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成国积(2013)等以重庆酉阳县为例,在分析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基础上,提出了七种适应酉阳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包括复合依托模式、团簇状空间模式、多元一体主题模式、特色型资源组合模式、综合型产品模式、多层次服务设施模式、生态型景区模式等。

2.基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的研究

郑群民(2004)等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但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模式是最佳选择,他总结出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五种开发模式:“公司+农户”模式、“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

李德明(2005)等首先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持续互动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以乡村旅游业为龙头的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农旅结合模式、以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模式(ER-S-E-M持续调控

模式)。

罗明义(2006)通过研究云南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与旅游资源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实际经验,总结出适合云南省乡村旅游的四种发展模式:景区带动型模式、乡村组织型模式、公司+农户型模式、综合开发型模式。

郑文俊(2013)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西南民族区域,他选择了广西柳州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4种适宜柳州市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资源条件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工业企业参与型”、“大型旅游企业主导型”、“政府引导+村名参与型”、“政府主导下的新农村建设型”。

张树民和钟林生(2012)等在论述了旅游系统理论、乡村旅游系统及其驱动因素理论,并选取了北京昌平康陵村、山西皇城村、安徽黟县西递村、林芝扎西岗村等典型案例,总结出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类型与特点,即需求拉动型模式、供给推动型模式、中介影响型模式、支持作用型模式以及混合驱动型模式。

陈友华(2013)首先从旅游项目开发主体、运作方式和收益分配上分析了中日两国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区别,最后他总结出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五种开发模式:“碧风峡模式”、“凤凰模式”、“富春江模式”、“北京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栾川模式”。

3.基于乡村旅游的项目与产品的研究

王云才(2006)认为,我国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完成第一次积累,当前应抓住发展机遇,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产品替代传统乡村旅游产品,他提出了7种旅游新形态和新模式:主题公园与农庄发展、传承地方性遗产之乡村主题博物馆、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基地化之乡村俱乐部、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模式、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发展、区域景观整体与乡村意境梦幻

体验。

刘春(2012)等人以通过研究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当地的实际开发经验总结出了五种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红色乡村旅游型。

张满林(2013)等人对辽宁省乡村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的模式和类型进行研究,总结出嵌入式融合、互动融合、重组融合三种融合模式,最终形成康体养生型、乡村民俗体验型、体育观赏型、探险(刺激)型等多种乡村体育旅游业态。

三、结语与展望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与社会环境差异性大、各地的旅游资旅游与经济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孕育出了多样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本人通过总结国内学者关于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认识到当前相关理论研究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展,研究的深度正在不断加强,研究的框架正趋于

成熟。

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伴随着国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广大群众出游需求日益提升。但是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环境有所欠缺,乡村地区的投资环境、经营环境还有待改善,各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巨大差异性和特殊性,探寻出一种最适合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还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认清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善于学习乡村旅游发展较好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总得来说,我们也要认识到只有以政府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当地村民和社区利益的乡村旅游开发才是持续有效的科学发展

模式。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篇4

>> 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助力精准扶贫攻坚 贵州省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研究 爨乡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的思路与措施 整合地方旅游资源优势发挥文物在旅游事业中的独特作用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提升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品质 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 打造柏杨河乡旅游品牌 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晋北旅游资源优势分析及开发思路 浅谈自贡地质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 荆州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途径探讨 开发苏州太湖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与对策 探析海南会奖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辽宁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与潜优势研究 豆沙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优势研究 家乡的旅游资源的优势 基于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融资路径选择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 基于旅游电子商务的肇庆旅游资源网站的研究 基于旅游资源“公地悲剧”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旅游扶贫路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Z].旅发〔2016〕121号.

[3] 百度百科[DB/OL].http:///item/.

[4] 邓小海,曾亮,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4):94-98.

[5] 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6] 黄承伟,覃志敏.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1):131-136.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篇5

一、研究回顾

有关旅游目的地结构方面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段就出现了,研究内容集中于旅游城市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市场结构以及旅游纪念品的结构等,内容广泛,成果丰富。

由于乡村旅游的起步较晚,因此,对乡村旅游结构的研究从21世纪的2005年才出现,而2010年后的研究发展迅速,绝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2010年至2012年这两年内。研究内容可分为三大类:第一是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结构特征的研究。这类的研究较少,目前只有郭丽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调查并进行了数据统计,对珠三角地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地域结构和游客特征进行分析。第二是对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整合与优化的研究。2009年徐清基于点―轴系统理论,分析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和空间分布现状,并提出构建中小尺度区域乡村旅游的结构模式。2010年张春霞等以广州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为基础,研究得出广州市乡村旅游供给的空间分布的多方面特征。2010年王爱忠等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地理联系率等分析方法,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2011年刘春等研究者引入基尼系数,从定量的角度探究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村落的空间形态,指出其表现出显著地非均衡集中分布特征。总之,研究空间结构的方法较多,大多数是使用了定量的方法进行微观研究,即研究某一个城市的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缺乏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整体的理论研究。第三是对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交融的研究。这类的研究很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乡村旅游是在农村发展起来的,所以它是否能够与农村产业就够很好的交融关系到乡村旅游是否能够健康高效发展。邱云美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而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具有促进作用,二者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高谋洲认为为了规避或矫正乡村旅游的不足,必须加强整体规划和机制设计,提高建设规划水平,充分利用价格机制,加大政府的指导和管理力度,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这类的研究较少,并且都是宏观的理论研究。

二、研究区域概况

椴树岭村属于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相当于进入北部山区的门户,全村有住户286户,人口668人,占地面积2.59平方公里,地形复杂,风景秀美。在十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椴树岭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无论是乡村建设本身还是农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随着“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村党支部成立了自己的“旅游开发公司”,由村党支部书记任公司经理,负责全村旅游项目的招商和开发。椴树岭村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两个优势:(1)交通优势。椴树岭村位于怀北镇的最北端,与北台子、黄土梁、干河峪、八亩地、冷水峪、峪道河等八个自然村一起,沿111国道呈南北条形分布。怀丰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2)旅游资源优势。辖区内有百泉山、幽谷神潭、天池峡谷等自然风景区,都以自然风光为主,山水相连,风景秀丽。椴树岭村果树品种多样,具有山区特色。干鲜果品有板栗、核桃、苹果、梨、桃、山杏等,秋季果实累累,可以供广大游客旅游采摘。同时作为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村民从90年代初就依托本地丰富的生态资源搞起了民俗旅游,成为全镇乃至全区的民俗旅游“领头雁”。如图1所示,这些都为椴树岭村的乡村旅游也发展奠定了基础。(见图1)

三、研究方法及结果分析

(一)研究方法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出椴树岭村旅游资源的结构。然后采用深入访谈的方法,对该村的10户民俗户中的从业人员进行访谈,主要询问他们的年龄、学历等。同时,对椴树岭村的游客进行调查,在一周时间内,每天选择100个游客,一共是700个,询问他们的来源,即是北京游客还是外地游客,或者来自北京城区还是郊区,还有旅游方式,即自驾游还是跟团旅游。

(二)结果及分析

(1)资源结构:对2012年内,游览幽谷神潭景区、紫云山景区、天池峡谷景区、百泉山景区以及参加民风民俗活动(农耕、垂钓、篝火)的游客数量进行了统计,其中由于百泉山在秋季有山果的采摘活动,因而把百泉山景区分为观赏和采摘两部分,结果如表1所示。可见幽谷神潭景区的游客数量最多,其次分别是天池峡谷景区、百泉山景区、紫云山景区、民风民俗活动和百泉山秋季采摘活动,不难发现,自然资源在椴树岭村的旅游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民俗旅游只占一小部分。(见表1)

根据表1的数据,总结各景区以及民俗活动的游客人数所占的比重,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椴树岭村的自然旅游资源所吸引的游客量占到了游客总量的90%,民风民俗的旅游只占到10%,说明椴树岭村虽然有着市级民俗村的称号,但是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民俗特征的作用,没有形成成熟的民俗旅游体系,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旅游的文化内涵的提升,使得民风民俗与自然旅游资源一起发挥作用。(见图2)

(2)从业人员结构:选择了当地的10户民俗户,一共有51口人,基本上都是在家乡发展乡村旅游的,所以我们把这51口人都归为从业人员,对其进行访谈。主要询问了他们的学历和年龄,把学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其以上四个级别;根据被访问者的年龄特征,把年龄以40岁为界点,分为40岁以上和40岁以下,具体结果。(见表2)

由上表可以发现,其中初中学历的人数最多,有29人,其次分别是小学、高中、大专及其以上;在年龄结构上,很明显绝大多数是40岁以上的农民,总数达到45人,而40岁以下的只有6人。另外,一般40岁以下的人员学历是高中或者大专及其以上,40岁以下的是小学或者初中学历,所以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3)游客结构:选择一周的时间,对周一至周日的游客结构进行调查,每天选择100人,总量为700人。主要询问他们的来源地,来自北京城区还是郊区或者是市外,旅游方式,是自驾游还是跟团,结果见表3。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周一到周三,北京市区和北京郊区,即北京地区的游客站大多数,北京周边的游客数量为零或者极少数,从周四到周日,北京郊区和北京周边游客的数量均有上升。在旅游方式上,很明显是以自驾游为主,也有很少的是在旅行社的组织下进行旅游的。(见表3)

把客源地统计起来如图3,可知来自北京市区的游客比重最大,其次是北京郊区、北京周边,而把前两个加起来可知北京本市的游客比重占到了88%,因此可以说,椴树岭村的客源地以北京本地为主,只有10%左右的游客是来自外地,而且是北京周边地区的。总结一下旅游方式,700名游客中654名是自驾游,占到了94%,只有6%的游客是跟团过来的。所以椴树岭村在对外宣传方面还不够完善,今后应该考虑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不同客源地的游客。(见图3)

四、建议和思考

(一)调整旅游资源结构,充分发挥民风民俗的特色旅游作用

对2012年椴树岭村的全年接待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可以把5-10月份划分为旺季,最高的是8月份,这是因为椴树岭村夏季平均气温比市区低4-6℃,是天然避暑的好地方,能后吸引大量的游客。其余月份为淡季,尤其是冬季的三个月份。(见图4)

在冬季的三个月份里,建议椴树岭村可以结合特殊的节日,如农历十月份的祭祖节,农历十一月份的冬至,腊月的腊八节以及正月的元宵节等,推出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相对于冬季的雪景,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够吸引周边的游客前来,让人们在欣赏漫山雪景的同时,领略乡村民俗节庆时的独特,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内涵,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二)吸引当地的或者外来的旅游规划人才,提高经营者(从业人员)的素质

针对椴树岭村的旅游业从业者学历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并且年龄是以40岁以上的当地农民为主的情况,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旅游规划专业人才的引进,提升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年轻的经营者也更能够制造出有创意和特色的活动内容,使得乡村旅游具有更多的活力。尤其是村党支部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更加应该引进比较专业的人才。随着椴树岭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显见,也可以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并留住当地的年轻人在家乡就业,留住当地的人才更有优势,因为当地的年轻人比外来人才更加熟悉旅游地的情况,有利于他们对比新旧政策,制定出更好的发展方案。

(三)做好宣传工作,提升民俗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

由于绝大多数的游客来自北京地区,只有10%左右的游客来自北京周边地区,说明椴树岭村只是市内人们放松心情的选择地,在市外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而椴树岭村目前也是打着“京郊旅游”的旗帜,主要目的是吸引北京市的游客,所以对外的宣传还不到位,或者还没有开始采取对策吸引外来游客。

椴树岭村北临河北省的赤城县、滦平县,西临河北省的怀来县、涿鹿县,这些地区到椴树岭村的距离跟北京市内到椴树岭村的距离相差不是很大,实地调查时所获得的北京周边的游客信息基本上就是来自这些地方的,有些人是自驾游,也有些是旅行社组织的,但是很少。无论是从距离上还是人们的需求上,这些地区在今后发展成为椴树岭村的外地游客主要客源地的潜力较大。今后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京外的游客更好的了解椴树岭村的旅游资源情况,一边吸引更多的北京周边的游客前来游玩,欣赏自然美景,体验农家乐和民俗活动的乐趣。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篇6

据国家旅游局初步统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14年,全国农家乐超过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2亿人次,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乡村旅游人数已占到全国游客总量的三分之一。近几年,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的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高于20%。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乡村旅游定会迎来新的机遇。政策的利好和收益的提高,吸引了更多投资资金的追逐,然而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形式趋同,结构单一,公共设施配套欠缺;缺乏监管,乡村生态的破坏;缺乏营销管理,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薄弱;过快的追逐收入增长,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本人认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原因,为各方利益追求者均在寻求各自眼前利益最大化,即农民,村集体,政府,及投资方,均在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博弈的时候,容易进入囚徒困境,产生外部不经济,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平衡各方利益,寻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平衡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农村休闲恬静的生活。相对于其他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由于距离近,更能吸引周边居民前往消费,刺激了当地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并不是所有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都能成功,许多由于过度开发,不仅没给村里带来经济效益,更是由于过度开发,导致农地受损,人民收入更不如前,使得劳动力外流,造成经济的恶性循环。

一、乡村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不同国家对乡村旅游概念有所不同,我国学者郭焕成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一种旅游形式。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萌芽于20实际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双线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后不久,各地便纷纷开展乡村旅游,如广西阳朔县,安徽黄山堂口村等。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模型,人们对于自身精神层面建设的需求增大。乡村旅游由于旅途时间短,地方特色浓厚,发展迅猛。在各种政策利好前提下,乡村旅游发展又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1、随着访客增多,公共设施不完善立显。2、规划无序,生态破坏。3、地方特色淡化,住宿及农副产品趋同。4、商业产品价格高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概况

1.国内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方面。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马波,1998)。(杨建翠,2004)根据成都的区域地貌特征,对成都近郊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入深入的研究,将其开发模式划分为丘陵、低山区和平原区等并以城都市郫县和龙泉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伍勤忠,2008)在进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时提出了乡村旅游得四种发展模式:农业观光型模式、农业生态型模式、农业示范型模式、农村民俗型模式。当前中国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向规范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缺乏整体规划、旅游产品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不规范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等。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特色导向、农业产业导向和政府扶持导向逐步转向如今的市场导向,这些问题将会逐一得以解决。(郭焕成,2010)2.乡村旅游在国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影响等方面(王素洁、刘海英,2007)。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和农业的关系、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乡村旅游运行机制、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的计划、组织和政策等几个方面。在探索乡村旅游内在成因和作用机制,增加理论深度的同时,也要强化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意境塑造、乡村环境保护的专项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姚治国,2007)

三、中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目前乡村旅游根据区位、依托资源、制度、发展路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旅游模式。发展模式分为四大类:大城市周边的“农家乐”;农业园区旅游;古村落。古镇旅游;农业或农村的胜景和绝景游。然而我国乡村旅游投资分为三种类型:政府投资、乡村集体投资、农民个人投资。

(一)政府投资。很多时候,政府为了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会牵头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政府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方面一般在公路、停车场、绿化、环保设施、医院、等基础设施,并以门票,经营性,收入,税收作为资金回笼。

(二)乡村集体投资。乡村集体投资在乡村旅游中主要关注于游乐项目,综合服务部等,资金回笼方式主要为经营性收入。

(三)农民个人投资。当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农民均希望通过乡村旅游带动自身的收入增加,而对于农民个人而言,由于自身资金有限,在乡村旅游的投资建设中,多数依附于自身的土地和房产进行改造。所以农民主要围绕着农家乐、客栈、特色小商品店等进行投入,而也是通过这些经营性渠道获得收入的增加。

(四)客商投资。除以上三种投资方式外,客商投资也是常见的投资方式之一。客商投资,通常在大规模旅游设施建设中,如酒店、餐厅、娱乐设施、综合服务部等。而资金回笼方式通常为大型经营性收入。可见,乡村旅游投资模式丰富多样,一般为多种组合。每个投资主体都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容易造成在追逐各方利益的博弈中,产生“公地悲剧”。

四、经济学原理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一)市场失灵: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外部性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乡村旅游建设中,部分居民在开发利用果园、林地进行旅游经营时,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该资源的享用,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当事人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是过度的开发破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于存在负的外部性,市场无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即市场失灵。具体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超过社会总利益利的追求最优开发水平应为。两者相比较,显然。那么负外部性导致了过度开发。

(二)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十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因为它不能满足人类的理性要求。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由于涉及的多方面的利益,囚徒困境非常普遍,每一个经营主体都有个体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大多数经营者都想着自身情况出发,如当地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村民来说,村民最关心的是自身的收入是否增加,若有A和B两家农家乐,对于环境保护问题,若保护环境,对于这两家企业来说,增加收入为T,而不保护环境增加收入为T2,由于保护环境的长期性和外部性的特点,投入用于保护环境建设的资金往往比T大得多,由于村民往往只先考虑自身眼前利益,所以容易选择不保护环境,这样进入了A和B两家农家乐都陷入了保护环境的“囚徒困境”。

(三)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五、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一)以政府牵头,制定乡村规划蓝图。通过政府规划,能更有效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滥用,破坏生态等现象。且政府部门拥有更多规划及管理方面的人才,能更有效的调动各方资源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二)教育农民,提高村民在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政府可实行激励机制刺激农民,但另一方面要组织农民进行教育,提高当地农民科技文化知识。而在精神层面需要提高农民的归属感和可持续发展观。让他们了解到当地特有的生态资源和民俗风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

(三)提高管理人员水平。目前,许多乡村中,一般由村支书,担任管理角色,由于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管理理论知识,对乡村旅游建设没有长远的规划。所以在乡村旅游建设中,教育水平的提升是很必要的。部分乡村中,由于村民归属感不强,当乡村旅游建设发展起来后,农民收入有所提升,部分年轻劳动力还是外流到城市中。在很多案例中看到,一旦乡村旅游品牌成功建立后,许多当地原住民,更愿意把房产和土地出租,以收租的形式获取收入来源。一旦原住民离开,乡村旅游的核心文化也会随之淡化,商业气息更为浓厚,乡村旅游业随之衰落。

(四)丰富产业结构。丰富产业结构,使第一、二、三产业交融发展,有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能创造倍数式的利润。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均以乡村旅游观光为主。单一产业另游客感受过于单一,吸引力减弱。若以乡村旅游观光为龙头产业,增加互动体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特色建筑群建设等,定会大大增加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满意度。但在丰富产业的同时,应注重当地民俗风情及核心资源,避免景区复制,丧失当地特色。

(五)完善法律机制,以政府牵头,制定当地乡村建设法规,从而使各方利益平衡,保护当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已较为成熟,在欧洲很多国家,均修有乡村旅游相关的法律制度。当地农民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开发,自行约束,但是由于欧洲乡村旅游投资方组成较为单一,多为当地居民,所以在监控方面较为简单。

(六)重视科技及信息技术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的应用。现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科技及信息技术渗透在各个领域。乡村旅游建设中,无论在市场营销还是人才管理方面,对不能忽略互联网信息科技的运用。很多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都是通过驴友发掘,通过互联网进行病毒式的传播,进而引起政府规划人员的重视,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而作为产业融合的动力,科技和信息更是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条件。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信息的海量增长以及旅游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品牌宣传的新手段,借助网上潜在游客的大数据,更有可能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出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旅客的需求。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由于起步较晚,无论在管理,规划等方面均有所欠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剧增,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所展开的关于乡村旅游建设中法律、法规,管理,科技应用,教育,培训,等政策迫在眉睫。另由于不同地区,风俗文化不尽相同,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应尊重地方原有的乡规民约,不能“一刀切”,做到多方面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高谋洲,2008:《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乡镇经济》第3期。

[2]保继刚,2004:《旅游地地理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马波,1998:《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

[4]杨建翠,2004《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农村经济》第5期。

[5]伍勤忠,2008《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广西农学报》第2期。

[6]王兵,1999《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旅游,学刊》。

[7]杨雁,2002《中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对比》,《兰州学刊》第2期。

[8]王素洁.刘海英2007《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旅游科学》第21卷第2期。

[8]姚治国、苏勤、,陆恒芹、潘轼、冯书春,2007:《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透视》,《经济地理》27卷第6期。

[9]王文萍,2007:《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济南城郊乡村旅游开发为例》,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郭焕成、吕明伟,2008《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经济地理》28(4):640-645.

[11]WilliamsJ,LawsonR.CommunityissuesandResidentOpinionsof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1,28(2):269-290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篇7

(一)国内对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链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对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价值方面的研究。赵承华(2007)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并认为延伸和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建立品牌乡村旅游企业,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产业链整合的主要路径。张晶(2012)认为实行产业链纵深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周格粉,肖晓(2013)首先认为全产业链模式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渡模式,并提出产业融合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模式。

(二)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

目前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链的研究较乡村旅游多出些许,但主要是从产业链视角出发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厉无畏,于雪梅(2007)认为培育创意人才,完善创意产业链是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环节。邢华(2009)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价值链的整合,并提出以产业链末端—版权贸易为主线整合产业链。陈少峰(2010)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链的经营与运作,产业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扩展以及产业要素挖掘与整合。纵向产业链的延伸,可表现为文化创意产业内、外部资源共享,即产业内、外融合;横向产业链的拓展,可表现为产业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即产业规模效应的体现;产业要素的挖掘与整合,可表现为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链的深度化和专业化经营。金元浦(2010)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概括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创意环节,秉承“创意为王”的理念;第二环节,生产环节,采取“内容为王”的措施;第三环节,销售环节,坚持“眼球为王”、“渠道为王”策略。

(三)国内对创意旅游产业链的研究

国内针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相对较多,且主要集中在融合的机理、路径、模式及策略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且系统,并且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但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对二者融合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有关于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欠缺,且主要集中在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方面,研究的不够全面、系统、深入。柯涌晖,赵明,陈白璧(2011)认为闽台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了创意产业价值链,完善了旅游产业链条。李洋洋(2011)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模式分为了延伸性型、重组型和渗透型三种,认为延伸型的产业融合模式出现在产业链的生产制作和消费环节,延伸了原有产业链条;重组型的产业融合模式解散了原有的产业链,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链条;渗透型产业融合模式扩展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内涵,提高了产业增值能力。王爱玲(2009)以“紫海香堤艺术庄园”为实证研究对象,认为其成功是现代观光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从产业链的设计、经营和营销各环节充分融合的结果。

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意象不强,农耕文化尽失

“乡土情结”是众多乡村旅游者的重要旅游动机,对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的偏好,是实现乡村旅游消费重要影响因素。但现阶段,一方面受城市强势文化侵入,本土文化弱化影响,另一方面受社区居民文化自觉、文化自豪、文化保护等意识欠缺影响,使得乡村旅游地的传统农耕文化流失,乡村意象弱化。

(二)项目单一雷同,缺乏主题创意

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对“经济精英”、“创意人才”有较强的依赖,但根据霍华德的“三磁铁理论”,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在就业机会、人才聚集方面存在显著劣势,因此,在旅游开发上欠缺“创意大脑”;其次,由于乡村旅游地的开发普遍存在融资困难,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创意环节的资金的投入十分有限,普遍是照搬照抄,且不结合本土地域优势及特色,使得项目单一雷同,缺乏地域特色。

(三)乡村环境恶化,生态功能弱化

乡村旅游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农业化学物质及废弃物污染、污染企业转移农村导致的工业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污染。但受政府对农村污染控制问题还没有系统的、足够的重视,且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扶持措施不力,以及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等因素影响,乡村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美、生态好的意象日益弱化。

(四)忽略市场调研,营销模式固化

乡村旅游地的营销首先缺乏与市场的对接,乡村旅游地自发进行市场调研及市场分析的凤毛麟角,因此,营销模式和手段的选择没有实际指向性。其次,乡村旅游地的营销模式落后,网络营销、植入式营销、创意营销及联合营销所占比重极低,全国范围内建成“信息化乡村旅游景区”的数量屈指可数。

三、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建议

乡村旅游产业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互动融合,在第一个创意阶段,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在第二个生产阶段,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旅游者观摩;在第三个营销阶段,建立起文化产业现代化的营销网络,起到足够吸引消费着注意力的目的,而在第二阶段的乡村旅游经历则又刺激着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在两者的互动影响中,创意性文化旅游产业就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创意旅游者;在第四个消费阶段,与第三阶段作用类似,在此阶段,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产生感染效应,促使消费者对该文化创意相关的乡村旅游感兴趣,而反过来,在第二阶段的旅游经历又增加对该文化旅游产品的认同感;第五个后续环节,实质上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重组,通过建设主题公园,举办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节庆等方式向旅游市场延伸,从而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创意环节

从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结构来看,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形成依赖于乡村旅游活动能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且有吸引力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所形成的核心要素。因此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建设要从创意环节入手。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的融合阶段,两个产业可以在项目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利用,创意、创作相互借鉴等方面进行互动。具体说来,首先,应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维融入到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研发、设计和资源规划中,立足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性的本质,深入挖掘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将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资源作为创意乡村旅游的创意素材,增强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原创力;其次,立足于乡村旅游产业的现有资源,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资源,即: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科技化和数字化的创意理念,实现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环节资源的互补融合。

(二)生产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生产环节的融合阶段,一方面,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过程”作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销售,供乡村旅游者观摩,丰富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产品素材,如:独具创意的舞台演出、创意影视作品、大型歌舞“秀”等等,都可以成为旅游体验的过程;另一方面,将“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创意性、艺术性及科学性的包装和生产,供乡村旅游者购买,提升创意乡村旅游产业产品的综合功能价值。

(三)营销环节

针对于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营销环节的融合阶段,该环节决定了策划、组织等环节成本的回收和盈利状况,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满足观众的文化体验质量,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通过现代宣传手段能更好的达到推广效果,且大大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旅游者观看、欣赏或购买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如:影视作品通过现代电影技术能更好的展现实景旅游地,而且剧组拍摄往往能吸引众多媒体跟踪报道,对拍摄地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宣传作用;而实际的旅游经历又能刺激消费者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因此,在营销主题、内容、形式、渠道等设置上,不拘泥于模式化的处理,实施灵活的富有创意的运用。

(四)消费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销售是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价值的最终环节。文化旅游消费者完成文化旅游产品的体验和消费后,一次完整的文化旅游活动才实现。销售环节是创意乡村旅游产品与受众互动体验的关键环节,旅游者的满足是保证创意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创意性乡村旅游产品要具有很强的精神感染效应,成功的创意乡村旅游产品必定满足了旅游者的某种文化诉求或创意诉求,能刺激旅游者前往创意乡村旅游地体验;且旅游者在消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时,其相关的旅游经历又能增加对创意乡村旅游产品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五)后续环节

创意乡村旅游商品、知识产权的出让、品牌的扩张、影视动漫等是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衍生环节。创意乡村旅游消费结束后,一部分旅游者还可能购买相关的衍生产品,如《快乐星球》图书、《印象·刘三姐》旅游演艺的光盘等。另外创意乡村旅游品牌的扩张,创意乡村旅游企业知识产权的出让等。该环节能进一步挖掘和创造价值,对创意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意乡村旅游衍生项目的开发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都处于快速发展中,二者的延伸型融合发展有益于延伸各自产业链条;重组型产业融合有助于构建新型产业链条;渗透型产业融合有利于拓宽产业链条,实现价值节点的增值。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二者能够在产业链的各环节实现最高级别了渗透型融合。

乡村旅游资源研究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弱势群体;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文军,广西大学生态与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环境景观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博士;李星群,广西大学商学院讲师,硕士;陆明,广西大学商学院2005级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5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5―0066―03

一、调研背景

近20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迅速成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亮点。目前国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比较成熟,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果,近5年以“乡村旅游”为专题研究的学术论文就已超过400篇。这些研究已广泛涉及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产品开发、景点区规划、市场营销、发展模式、经济文化冲击、资源基础与保护等主题。相比之下,对于已开发乡村旅游村落中的经济弱势群体却鲜有关注,相关研究显得严重不足,相关论述零星分散,缺乏对已开发乡村旅游村落中经济弱势群体的研究。虽然近几年来广西的乡村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在广西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对广西乡村旅游的研究还比较少,且不系统,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只有10余篇论文对广西乡村旅游进行了探讨。研究层面主要基于宏观和个案研究,研究内容基本是如何开发乡村旅游,缺乏对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落中的经济弱势群体的关注。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的存在,对旅游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十分不利。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极大地影响广大村民开发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利于广西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对广西乡村旅游开发尚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尤其还缺乏对广西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方面的研究,“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课题组于2006年5月~2006年12月分批对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村屯进行了调研,旨在系统研究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乡村旅游开发对广西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以期揭示乡村小型民营旅游经济发展机制等问题。调查范围涉及整个广西区域,主要调研的县市包括龙胜、阳朔、恭城、临桂、灵川、资源、灵川、桂林市近郊、乐业、田东、田阳、南宁市近郊、武鸣、靖西、东兴、北海市近郊等县市,调查村屯或乡村旅游景点共32个,调查对象为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及对照样本(未进行乡村旅游经营的村民)。为保证本次调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次调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法与深度访谈获得第一手调查资料。问卷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法,调查完即回收问卷,未能完成调查的样本不列入统计分析中,共完成调查样本250份,其中有效样本213份,对照样本264份,其中有效样本232份。深度访谈在征得被采访人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录音后整理,每次时间为2~3小时,共完成12份样本调查。本论文的内容取自调研中与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村落中弱势群体的收入现状调查模块和一些实地调查内容的总结。虽然乡村旅游经济实体样本与其对照样本数不一致,考虑到样本比较多,分析的准确率会高一些,加上本论文的分析是用百分比来表示,因此,对照样本多出部分在分析中没有剔除。

三、经济弱势群体的特征分析

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指城乡中那些被排除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外,不能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缺乏必要而稳定的经济来源,处于贫困状态或接近贫困状态的人群。农村经济弱势群体是经济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是指农村中的贫困人口及低收入者的集群,它包含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两部分。农村经济弱势群体也指现阶段我国城乡中那些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乃至被排除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外的不能平等享受或不能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以至于缺乏必要的、稳定的经济来源而已经处于贫困状态、接近贫困状态和趋向贫困状态的具有农民身份的人群。唐玉凤等(2006)认为农村弱势群体也指目前在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

在项目研究中,我们将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村落中的经济弱势群体界定为乡村民营旅游经济实体及其对照样本中经济收入处于“下等”和“中下”的村民群体。与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相比,旅游乡村中经济弱势群体具有明显的特征,除具有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社会地位低、承受能力差等一般特征之外,其特殊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经济收入是指相对收入而不是绝对收入,即强调其经济状况是与本村其他居民进行比较,可能纯粹就经济状况而言,在全国范围内,这些弱势群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弱势群体;其二,这些弱势群体一般拥有改善自身条件的机会,但由于经济基础差、文化水平低、年龄过大等诸多因素导致贫困或相对贫困;其三,乡村旅游开发村落经济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旅游乡村其经济弱势群体的状况是有区别的。

四、经济弱势群体的现状与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广西乡村民营旅游经济实体调查样本中,收入处于“下等”和“中下”的有37例,占总数的17.4%。在未创办民营旅游经济实体村落中村民收入处于“下等”和“中下”的有110例,占调查样本总数的48%。以全部样本来分析,广西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的比例为33%。在广西开发乡村旅游的村落中,已创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37例样本中,我们发现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仅有4例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其他均为文盲或小学学历,占总数的89.2%。对于未创办乡村民营旅游经济实体的对照样本,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仅有3例,其余均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总数的97.3%。综合课题的前期研究,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与其最高学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即文化的贫乏是导致其家庭收入少的主要因素之一。从未创办乡村民营旅游经济实体的调查数据我们得出,232个有效样本中,缺乏经济基础的占有185个样本,占总人数的比例为80%。数据证明了经济因素是广西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不能生产自救或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他因素导致乡村居民创业难的主要有年纪大、身体差或有残疾、有病、要带小孩、担心风险、性格不适合、没兴趣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占

样本总数的20%。经济弱势群体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普遍现象,综合调查结论,广西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经济因素,主要有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者,如缺乏创业基金等的村民;文化因素,主要指拥有信息、知识资源量少的人,如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创业的能力等无法创业的弱势群体;生理因素,主要有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与病人等。

五、经济弱势群体的帮扶对策

(一)建立健全经济弱势群体的帮扶机制

建立合理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是实施旅游开发乡村中经济弱势群体帮扶战略的重要保证。应根据“帮扶战略”的要求构建一套制度化、常规化、人性化的运行机制,为解决旅游开发乡村中经济弱势群体问题提供各种保障,并注意措施和运行机制的灵活性。帮助旅游乡村中经济弱势群体提高素质、转变观念、开阔思路,增强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的意识,以教育培训为主,增强已开发乡村旅游村落中经济弱势群体的自我造血功能。

(二)改进扶持方法。完善二次分配机制

改变当前对旅游乡村弱势经济群体的救助方式,变生活救助为旅游扶贫开发救助,在旅游扶贫开发中,方式由现金和实物援助为主转变为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援助为主,扩大在技术、项目、培训和销售等方面的有效援助。将乡村经济弱势群体的援助纳入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的大环境中加以考虑,旅游开发项目和人工需求应该重点照顾村落中的经济弱势群体。积极稳妥地推进旅游开发乡村的分配制度改革,既要使资源在市场调节作用下实现优化配置,又要兼顾社会公平,特别关注村落中的经济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利用税收杠杆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调解力度,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开发村落村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护和救助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

(三)重视乡村教育培训,健全科教扶贫长效机制

在乡村旅游开发村落,科教扶贫是对经济弱势群体最根本、最彻底的扶贫,是扶贫的长效机制。实施对经济弱势群体救助单靠一时的送钱送物势必陷入“扶则解贫,不扶返贫”的怪圈,难以从根本上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应该着眼于建立救助弱势群体长效机制。研究表明,旅游乡村中经济弱势群体的文化素质低是造成其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村民的收入与他们所具备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密切相关。要做到乡村旅游开发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同步进行,对于经济弱势群体要改变传统的生活救助为科技救助。加大教育援助将有效促进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增强其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获利能力。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就业培训,建立“校一村”科技帮扶体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为弱势群体提供多种职业、多种技能的培训服务,以改变其文化低、劳动技能单一的状况,使其尽快就业。此外,解决好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的子女受教育问题,不使家长的贫困和弱势延续到下一代也非常重要。

(四)建立乡村旅游股份公司。探索多种形式的发展模式

当前广西各地乡村旅游经济多是各自为政,乡村旅游开发村落的旅游开发多以市场化形式进行调节。为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村落中经济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在乡村旅游开发村落中成立旅游公司,建立村级董事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其目的是以分散的农户为基础,组合成团体,在协作中提高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求生存、图发展,以统一的面孔对外。董事会要以旅游乡村的公共旅游资源为基础,村民均是公司的股东,每户村民都有基本股份,村民通过多种投资获得更多的股份。公司可以由村民自己经营,也可委托经营或聘请管理公司进行经营管理,也可将经营权作股份转让经营权,村民从分红中获得利益,从参与管理或被聘为工作人员之中获得就业机会。

(五)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旅游乡村经济弱势群体的保障问题仅靠一家一户是无法解决的,要从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人手,强化村级组织功能,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帮助、扶持有脱贫致富愿望和条件的经济弱势群体尽快脱贫致富。在搞好村级班子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农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村民依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益农则农,益旅则旅”,积极为广大村民特别是那些经济弱势群体搞好服务,依靠集体的力量改变旅游乡村的整体面貌,走向共同富裕。

(六)建立公共资源补偿基金,建立健全村级保障体系

上一篇:线上线下教学方案范文 下一篇: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