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工作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2 17:10:25

农村工作基本知识

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 农村经济 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一)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

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最落后的发展水平。虽然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才的严重匮乏。西部农村人力资源情况总体为这样一个情况:乡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低。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率高,高中、高等教育升学率低导致的,造成了农村人才严重匮乏。

(二)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至今,西部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西部经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发展问题:城乡发展差距正在加大,尤其是农村经济与城区经济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三大产业的不均衡发展。据统计主要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的农村地区的产值里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比较靠近城区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的贡献率很低。偏远乡村的生产基本上都是简单的自给自足为主。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农村经济的冲击

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地发展。随着我国几家大型电子商务公司淘宝和京东等电子商务馆在西部的建立,更是加速了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可是这些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是在城市和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城镇地区,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基本上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基于农村落后的传统经济,西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急需要大力的发展。

(四)国家“惠农”政策给大学生进村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工作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工作重心之一。为此,我国出台的很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具体的举措诸如农村税改革,种粮补贴、养殖业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政策,鼓励发展农村道路的政策,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等等。这些举措和政策对于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消费需求,扩大农村市场和内需,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等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这些都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便于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施展他们的才干。

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农业发展需要不匹配

大学生村官工作主要有两类:社会类工作和经济发展类工作。其中经济发展性工作主要是涉及到如何发展农村产业,带动全村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等问题。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运用大学生村官们的实践应用经济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关于农业经济学类的知识,例如关于种植、畜牧和养殖类的农业经济学知识,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于这样的非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即使农村存在很多的经济资源和机遇,也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经济和农学类知识和能力,他们无法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和机遇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对农村政策法规的了解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每年都出台一系列关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现在的高校很少普及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大学生村官相关的政策法规的知识和许多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也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导致了他们对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的了解不彻底,所以导致很多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法规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农村工作中来,这样就容易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新农村建设以来,西部地区在农村交通、饮水设施、环境改造、医疗卫生配备、文化教育投入、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从全方面来看,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与沿海发达等地区相比,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薄弱,制约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还有部分农村还存在不通马路或公路,比较偏远的贫困农村存在交通难、物流困难等问题。西部偏远农村还有的农村没有自来水,存在安全饮水问题,通信网络覆盖率极低,这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生活和工作就很难适应。

(四)农民知识文化低,沟通困难

西部农村人口受教育呈这样一个情况: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1.78%,初中文化程度占52.1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5.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49%,全地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处于中下等水平。另外,据调查,许多农村的村官和书记等文化水平也不高,许多村官文化水平处于初中或初中水平以下,像大学生村官这样接受高等教育的村民为数不多,即使村里有几名大学生,他们也都不愿留在农村发展,许多大学生毕业了都奔向自己喜欢的城市去发展,这样,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才可言了。这对于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和文化水平低的农民沟通便成为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工作面对的首要问题。

三、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正能量

(一)利于给农民发展经济树立信心

大学生村官是党中央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而出的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党中央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基层党政干部后备人才而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另外,由于所有的大学生村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和通过公开选聘,竞争择优,专门培训后而选出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村官成为人们比较羡慕的工作,当地政府和领导也会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这样,对于当地农民来来说,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相当于财神爷的降临,相当于成为他们致富的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予了他们建设家乡,发展经济的信心。

(二)利于促进农民们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

西部农村还残存封建落后的观念和思想,这些封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现代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他们会用他们活跃的思想、超强的学习能力、新的经济知识和发展观念融入到农村中来,必定会对农村农民们传统落后的观念带来冲击和改变,将会给农村村民们输入现代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新思想或观念,特别是经济发展思想或观念。

(三)利于促进农村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农民致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农村最佳的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突破原有传统的思路,发展现代农村电子商务,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途径。对于早就在学校接触到电子商务知识和应用的大学生村官来说,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实施绝对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农村具有发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他们就能够利用电子商务解决农村很多经济发展问题。

(四)利于新知识、新技术在农村传播和推广

在农村中,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但是在西部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农村长期存在的传统小农生产意识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其次在于目前西部农村缺乏长期推广和普及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或缺乏长期带头人。

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一)村官工作要与自己长期职业规划相协调

很多盲目的高校毕业生报考大学生村官,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等问题,他们进入农村入职后不久,发现自己很难适应大学生村官这份艰苦的工作,或者是这份工作不是自己所擅长的工作。让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目前村官工作与将来工作的作用,引导他们把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与当前的村官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便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大学生职业规划协调发展。

(二)传统经济与现代电子商务共同发展

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是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解决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的问题,因为电子商务有着成本小、市场广、全天候、简单易操作等等优势。此外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多样,都可以适合各行各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方面一定要把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电子商务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起来,让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电子商务)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三)重视农民知识技术的培养和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西部农民素质低下是制约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和素质,培养现代化的新农民。在所有的农村工作内容中,要想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现状,只有要先从改变村民们的知识、技术和转变他们的发展观念为先,不然大学生村官工作会遇到重重的困难。

(四)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或就业

由于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西部农村农民除了务农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就业渠道,为了生存需要农村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不得不出地区务工,只有过年或春节期间才回农村老家,劳动力转移导致了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缺乏。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如何把大批在外地区务工的劳动力招回家乡服务等问题。

(五)深度挖掘农村各种经济资源

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好,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西部农村丰富的经济资源没有被深度的挖掘和缺乏发现这些经济资源的人才。作为有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就要为挖掘和发现农村中深藏的各种经济资源,充分利用所学经济知识和能力,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发现它们的市场价值,发展这类相关产业。

(六)政府要不断完善各种保障机制

有关部门应该制定激励和保障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各项政策,这些政策关系到了大学生村官所关心的工作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职位晋升以及以后的职业选择等方面问题。为了落实好大学生村官工作,西部地区或当地政府还需要结合本地区情况不断完善和补充政策和法规方面的内容以至达到各项制度和政策的完善,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全力以赴地致力于当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梁雪娇,肖湘雄.当前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析[J].理论界.2012(02).

[2]杨仁德,向华.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问题的思考[J].西部农业科学.2009(01).175-176.

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基层党员;培育;科学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1)05-0050-03

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做出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工作情况及农村党员科学文化素养的现状,本课题组于2010年7月底至8月底开始在湘、鄂、渝、黔四省边区进行社会调查。本文将依据调查中掌握的信息和得出的相关数据,简要阐述大学生村官在培育农村党员科学文化素养中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困境,并相应地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于1995年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2009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等12部委联合《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标志着选调工作向全国推开。截至2010年4月,我国在岗大学生村官人数已突破18万人。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部署,全国61万个行政村将有61万名大学生村官在岗,加上有的省、市一村两名的标准计算,大学生村官人数将达120万人。[2]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大学生村官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他们在培育农村基层党员科学文化素养、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的活力。据上述样本地乡镇主要领导反映,由于年轻的大学生村官思想解放、头脑灵活,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后,使得村级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能力结构明显优化,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梯队态势,整体素质和组织能力得到提高,在他们被充实到村级干部队伍后,村级班子的管理水平得到改善的行政村占样本地的63.43%。他们在与原村干部的合作共事中,一些先进思想也在慢慢地影响着原村干部和村民们的思想观念,比如当他们教村干部使用电脑、上网获取信息、将资料录入电脑的知识和技术后,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明显增强,这增强了农村干部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和埋头苦干的责任感,使原来死气沉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重新活跃起来。

(二)改变了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精神面貌。近年来,83.7%样本地农村大批有能力的农村中青年党员纷纷外出务工,使文化层次偏低、年龄偏大的在乡村干部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82.3%的样本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急需注入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点。无论从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还是从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看,大学生村官相对于目前农村村级干部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他们的到来不仅改变了这支队伍的结构,还带来了新的事业观念、新的知识技术、新的工作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3]这些现实使68.7%样本地原村干部们切实感受到不能落后于“外来人”的紧迫感,他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都受到冲击,工作热情得到激发,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三)为基层组织带去了信息和知识。96.87%的样本地乡镇领导反映,大学生村官是具有现念、现代管理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新型人才,他们可以凭借聪明才智引导越来越多的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以他们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新知识影响和培养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帮助村干部们养成主动上网查询各类农产品需求信息的习惯,更主要的是将有利于便利他们主动把握获取各类知识和致富信息的途径。所以,87.37%的样本地村民对此感到满意。

此外,大学生村官充分发挥其文化优势,经常组织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宣讲并示范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给农村带来新气象、新面貌。

二、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实施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理性地看到其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困境。如: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较年轻的党员一般不愿留在农村务农;留在农村务农的党员对农业科技知识没有兴趣或兴趣淡泊;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脱节;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党员群众相互之间存在隔阂,缺乏充分沟通的平台;农村基层党员获取科技文化信息的渠道仍然比较单一等等。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对于大学生村官开展各项工作,培育农村党员思想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都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基层党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课题组随机抽样的15个乡镇31个行政村的237名党员中,25-40岁的36人,占15.2%,40-50岁的62人,占26.2%,50岁以上的139人,占58.6%。村党支部书记和村长中,高中学历的53人,占22.36%,初中学历的184人,占77.64%。95%的基层党员对于农业生产的种养殖技术、良种更新信息、农产品的需求信息是被动地通过乡镇政府的信息平台获取,只有约5%的高中学历者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他们获取有关信息的媒介大多是过期的农技类报刊杂志。以上数据和材料显示,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党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基层党员的这一现状,对大学生村官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对自身建设不够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呈现出社会关系复杂化、经济主体多元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等特点,87.36%的村党支部传统的党的活动方式受到了冲击。外出流动党员增多,使集中开展活动难度加大,82.7%的农村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流于形式,削弱了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这无疑对大学生村官借助组织力量开展科学文化传播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三)大学生村官对农村缺乏充分的认知。虽然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职责很清楚,但由于他们在走进农村前对农民、农村、农业认识上的欠缺,再加之他们对农村基层工作的繁杂、琐碎和难度缺乏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也缺乏和农民打交道的经历,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他们工作的开展。调查显示,样本地65.32%的大学生的工作状况与村民期望存在较大差距;45%的村民对大学生带领全村致富的能力提出疑问,认为大学生只有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63%的农村党员认为大学生村官难以做好要求更高的提升农村党员科技文化素质的工作。

(四)农村基层组织党员教育内容和方法严重滞后。调查显示,83.7%样本地对党员的教育流于形式,内容和方式方法没有可操作性,不适合农村党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现状。在教育内容上仍然存在着空谈政治理论的倾向,对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信息、公共关系等方面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教育手段上,也没有真正打破说教定式,缺乏创新。

三、几点建议

解决大学生村官在培育农村党员科学文化素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外,还必须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思想认识水平,加强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职前培训,提供更为便利科学的有效的工作平台。

(一)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村级党总支(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道桥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高农村基层党员科学文化素质,培育良好的学习风气,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体现。

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当前加强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抓好几个重要环节:(1)创新学习理念。要教育广大农村党员充分认识到学习不是单独的行为,与生活、工作中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互为一体;学习是一个人、一个单位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成长的动力,使先进的学习理念真正成为基层党组织、农村党员的自觉行动。(2)创新学习机制。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学习组织、检查学习、考核学习、评价学习的制度,通过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等形式,逐渐形成一种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3)创新学习方法。克服以往机械灌输的学习方法,尽量采用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如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通读原著与重点析读、远程教育与辅导讲座、理论学习与专题研讨、中心发言与讨论交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等方式,切实激发党员干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4)创新学习内容。要从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入手,鲜明地突出农村各类适用技术培训这个重点,引导农民群众增强致富本领。要突出学以致用,多采用活的教材,多用身边的人和事,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党员群众持续增收、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目的。抓住上述几个环节,推动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大学生村官搭建一个好的组织平台,有利于他们开展农村党员科学文化素养的培育工作。

(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针对大学生村官缺乏对农村的了解、缺乏工作经验的情况,高等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做好大学生村官任职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1)开设介绍农村党员科技文化素质实际的通识选修课,由有涉农经验的老师主讲,让大学生对农村党员科技文化素质现状有抽象的间接了解。(2)利用寒暑假组织本科二、三年级和专科二年级学生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和生活的艰难,了解农村工作的繁杂和难度,了解农村党组织成员的科技文化素质现状。再请乡镇政府的干部对其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说明,让参与的学生对农村基层的真实情况和农村党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有进一步的了解。(3)组织专门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涉农工作的政策法规、农村工作方法和农业科技知识;传授如何准确把握农村实际情况,提高处理纷繁复杂问题的能力,懂得农业经营管理的常识;掌握提升农村党员科技文化素质工作的方法。同时,让大学生村官带着在基层了解到的实际问题来参加培训,在培训过程中通过老师对此类问题的解析来巩固他们对农村基层的了解。此外,要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培养工作,乡镇组织应特别注重抓好对他们的传、帮、带。通过上述学习和培训,大学生村官能够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农村工作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开展农村基层党员科学文化素养的培育工作。

(三)充分利用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平台。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2009年提出的一种针对现实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教育机制和模式预想。平台立足改变目前我国农民培训“自成一体、界限分明、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格局,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社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社区教育的形式,组建专门的工作队伍。这支队伍负责收集相关信息,搭建平台数据库和网站,开发培训课程,提供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以及教育培训服务;同时,还要负责创建培训基金,以保证平台的良性运转,探索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方式;平台将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综合服务体系,通过介入信息服务、资助服务、科技服务以及产供销过程服务,在恰当的时候为农民提供恰当的教育培训和服务。[4]这种平台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把农村和外界建立联系,把农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挖掘出来,同时为农村和外面的世界架通道路,市场有什么需要,农民能生产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和培训;农村有什么好资源,外界有什么资源,需要什么样的契机使这些资源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等等。因而,大学生村官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这个平台网站,根据本村村民的家庭经济发展计划,首先确立一部分思想比较开放、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并开创自己的事业空间的农村党员作为样板,经过平台组织团队、专家团队的设计和策划,为其确定具体教育培训内容、途径和方法,制作专门的课程包,通过授权的形式由大学生村官组织部分课程模块和项目的学习。同时,根据学员学习的具体情况向上级平台反馈学习中的问题和需要,上级平台根据具体的信息在专家库寻找距离最近的相关专家到村进行现场辅导;一旦出现当地专家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可总结问题继续向上级平台提出帮助请求,上级平台则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专家解决问题。经过这样的过程,通过教育培训出来的农村党员学员会很快成为当地的样板和示范,他们将带动更多的群众通过平台的学习参与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中来,真正起到党员的领头羊、先锋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善炜.大学生村官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福州党校学报.2009(1).

[2]胡跃高.2010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4.

[3]姜克梅.关于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的调研报告(2009-4-30).

[4]刘建兰.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建设意义和思路[J].农业科技管理,2010(5).

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篇3

(一)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人才

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最落后的发展水平。虽然制约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才的严重匮乏。西部农村人力资源情况总体为这样一个情况:乡村人口数量多,劳动力素质低。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率高,高中、高等教育升学率低导致的,造成了农村人才严重匮乏。

(二)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很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至今,西部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西部经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发展问题:城乡发展差距正在加大,尤其是农村经济与城区经济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三大产业的不均衡发展。据统计主要以第一产业发展为主的农村地区的产值里大部分都是来源于比较靠近城区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的贡献率很低。偏远乡村的生产基本上都是简单的自给自足为主。

(三)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农村经济的冲击

电子商务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地发展。随着我国几家大型电子商务公司淘宝和京东等电子商务馆在西部的建立,更是加速了西部地区电子商务的发展。可是这些电子商务的发展主要是在城市和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城镇地区,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贫困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基本上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基于农村落后的传统经济,西部农村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急需要大力的发展。

(四)国家“惠农”政策给大学生进村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我国农村建设和发展工作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工作重心之一。为此,我国出台的很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具体的举措诸如农村税改革,种粮补贴、养殖业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政策,鼓励发展农村道路的政策,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等等。这些举措和政策对于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消费需求,扩大农村市场和内需,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等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这些都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便于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施展他们的才干。

二、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农业发展需要不匹配

大学生村官工作主要有两类:社会类工作和经济发展类工作。其中经济发展性工作主要是涉及到如何发展农村产业,带动全村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等问题。这方面的工作主要运用大学生村官们的实践应用经济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关于农业经济学类的知识,例如关于种植、畜牧和养殖类的农业经济学知识,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于这样的非专业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即使农村存在很多的经济资源和机遇,也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经济和农学类知识和能力,他们无法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和机遇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缺乏对农村政策法规的了解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每年都出台一系列关于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法规,但是由于现在的高校很少普及关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大学生村官相关的政策法规的知识和许多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也很少关注农村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导致了他们对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法规的了解不彻底,所以导致很多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法规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农村工作中来,这样就容易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新农村建设以来,西部地区在农村交通、饮水设施、环境改造、医疗卫生配备、文化教育投入、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从全方面来看,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与沿海发达等地区相比,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薄弱,制约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还有部分农村还存在不通马路或公路,比较偏远的贫困农村存在交通难、物流困难等问题。西部偏远农村还有的农村没有自来水,存在安全饮水问题,通信网络覆盖率极低,这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生活和工作就很难适应。

(四)农民知识文化低,沟通困难

西部农村人口受教育呈这样一个情况: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1.78%,初中文化程度占52.1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5.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49%,全地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处于中下等水平。另外,据调查,许多农村的村官和书记等文化水平也不高,许多村官文化水平处于初中或初中水平以下,像大学生村官这样接受高等教育的村民为数不多,即使村里有几名大学生,他们也都不愿留在农村发展,许多大学生毕业了都奔向自己喜欢的城市去发展,这样,农村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才可言了。这对于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和文化水平低的农民沟通便成为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工作面对的首要问题。

三、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正能量

(一)利于给农民发展经济树立信心

大学生村官是党中央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而出的一项伟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党中央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造就基层党政干部后备人才而作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另外,由于所有的大学生村官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和通过公开选聘,竞争择优,专门培训后而选出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村官成为人们比较羡慕的工作,当地政府和领导也会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这样,对于当地农民来来说,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相当于财神爷的降临,相当于成为他们致富的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给予了他们建设家乡,发展经济的信心。

(二)利于促进农民们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

西部农村还残存封建落后的观念和思想,这些封落后的思想观念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现代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他们会用他们活跃的思想、超强的学习能力、新的经济知识和发展观念融入到农村中来,必定会对农村农民们传统落后的观念带来冲击和改变,将会给农村村民们输入现代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的新思想或观念,特别是经济发展思想或观念。

(三)利于促进农村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农民致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农村最佳的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突破原有传统的思路,发展现代农村电子商务,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新途径。对于早就在学校接触到电子商务知识和应用的大学生村官来说,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实施绝对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农村具有发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他们就能够利用电子商务解决农村很多经济发展问题。

(四)利于新知识、新技术在农村传播和推广

在农村中,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但是在西部取得的效果却不是很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西部农村长期存在的传统小农生产意识严重阻碍了新技术、新知识的推广,其次在于目前西部农村缺乏长期推广和普及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或缺乏长期带头人。

四、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建议

(一)村官工作要与自己长期职业规划相协调

很多盲目的高校毕业生报考大学生村官,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等问题,他们进入农村入职后不久,发现自己很难适应大学生村官这份艰苦的工作,或者是这份工作不是自己所擅长的工作。让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目前村官工作与将来工作的作用,引导他们把自己的长期职业规划与当前的村官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以便大学生村官工作与大学生职业规划协调发展。

(二)传统经济与现代电子商务共同发展

传统的小农经济发展模式是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解决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的问题,因为电子商务有着成本小、市场广、全天候、简单易操作等等优势。此外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多样,都可以适合各行各业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方面一定要把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电子商务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起来,让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电子商务)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三)重视农民知识技术的培养和转变发展观念

当前,西部农民素质低下是制约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和素质,培养现代化的新农民。在所有的农村工作内容中,要想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现状,只有要先从改变村民们的知识、技术和转变他们的发展观念为先,不然大学生村官工作会遇到重重的困难。

(四)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或就业

由于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西部农村农民除了务农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就业渠道,为了生存需要农村的大部分年轻劳动力不得不出地区务工,只有过年或春节期间才回农村老家,劳动力转移导致了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的缺乏。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如何把大批在外地区务工的劳动力招回家乡服务等问题。

(五)深度挖掘农村各种经济资源

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好,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西部农村丰富的经济资源没有被深度的挖掘和缺乏发现这些经济资源的人才。作为有知识的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后就要为挖掘和发现农村中深藏的各种经济资源,充分利用所学经济知识和能力,结合市场需求状况发现它们的市场价值,发展这类相关产业。

(六)政府要不断完善各种保障机制

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篇4

西奥多・舒尔茨曾言,没有对人的大量投资,就不能享受现代农业的硕果,也不能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富裕,我们经济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人力资本的形成问题。新农业的发展,最缺乏的是“新”农民。新农民应具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基本素质。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科技素质的高低、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程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决定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是助推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重中之重。

培养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提升农民素质问题,素质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要将提升农民的素质作为推进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重点,大力培育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农民。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提升农民素质,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要让农村的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多学、学好知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生力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保证逐年增加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逐步缩小与城区的差距,出台优惠政策,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尽量缩小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并尽量实行向农村倾斜的政策,用立法的形式来强制保证城乡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平,从而实现教育的公平性。2013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318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各方应从制度层面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调整完善相关管理措施,以强化纪律约束,维护财政秩序,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二、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

国务院研究室最新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而美、加、荷、德、日等农村职业培训率高达70%以上。开展农村职业培训,使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最基础、最根本的一项工作。对于种植大户,应对市场和经营管理知识加以重点培训,将其培养成农村社区的示范带头人,采用更系统、更高层次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市场应对能力。同时,应以培养农民的合作理念、普及合作社知识,引导农民主动学习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能力等管理知识,通过软件和硬件支持,强化采集和利用市场信息的能力,激发农民成立和管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趣。只有努力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农村急需的大批人才,才能加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三、推进农村生活文化教育体系

由于我国农村社会长期处在传统的政治文化与的宗法文化影响下,农村社会的落后思想与文化根深蒂固,致使反映时代特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进文化在农村很难得到发展。因此,提升农民素质就是要在农村构建农村生活文化教育体系,用先进文化替代落后文化。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农村文化资源匮乏,活动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农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强化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项目。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落实有关部门责任,以推动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传统的节日、集会,千方百计地搭建文化平台,不断探索送文化下乡的新方法,灵活机动地开展文化活动,真心实意地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例如公益性文化演出活动,送戏剧、送图书下乡活动,农家书屋工程,政策宣讲、科普培训、卫生保健讲座下基层等等,对于推动优质资源输向农村,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意义巨大。其次,创新农村文化建设体制与机制。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基层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以活跃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再次,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积极发展农村电影事业,推动“三农”出版物的发行,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以夯实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基础。总之,构建农村生活文化教育体系,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创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氛围,提升农民的素质,

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21世纪,知识就是效益,没有知识的土地是贫脊的。培养新农民,就是要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依靠知识,创造财富。通过开发农民的潜能,变“体力劳动为主”为“脑力劳动为主”,运用各种知识指导生产劳动,从而创造财富。培养新农民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农民的学习习惯,再学习能力,让农民经常学习,科学劳作,增大劳动中的知识含量,培育学习型的家庭,学习型农村社区。为此,可以组织农村管理者和农民定期学习,为农民提供互相学习、借鉴、参观的平台,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通过学习指导日常工作,从而减少各种损失,提高收益。可以说,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理念,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生存理念,中国农民才能承担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

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主力军。对农民进行素质教育,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新农村在新时期树立新风尚。对农民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也是实现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的有得保障。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篇5

【关键词】学习型新农村建设

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农村就是通过加强农民之间相互学习,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由于目前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停滞和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所以创建学习型农村对于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改造传统农业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型农村的基本特征

坚持有组织的学习是学习型农村建设的一个基本标志。学习型农村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有一个载体来推动和支撑,有完善的学习设施和充足的学习内容,这是形成学习型农村的有力手段。学习型农村的建设不仅仅让农民单纯的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方法,懂得利用知识的价值,把学习作为一种生存状态,能够通过学习接收、了解新知识、新观念, 并自觉地改造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学习型农村的建设基础条件是农民的平均文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在农民的文化程度达到一定要求之前,不能说学习型农村已经建立起来了,而只是在建设之中。

二、学习型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习平台不优

目前,农村农民培训的“主阵地”是有先进技术的农民。相当一部分农村有先进技术的农民力量缺乏,骨干农民后备储备不足,教学知识陈旧,教育质量不高。同时,由于农村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老化,教育设备落后;农民的进修机会过少,知识更新难以跟上形势,教学也难出效益。

2.学习实效不强

新形势下,各种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目前部分乡镇极少对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即使有集中培训,一般仍以理论学习为主,培训模式陈旧单一,培训内容不够规范,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通用性内容多,专业性内容少,理论性的多,操作性的少;农民培训基本上仍是“灌输式”,教需分离现象较严重,培训实效不明显。特别是部分乡镇有些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对农民培训工作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平时把精力集中在抓经济上,而轻视抓农民学习教育,有的以工作忙、人员少、任务重、经费紧等种种理由应付培训工作;选调学习的总是几位“常驻大使”,有的甚至不能如期选派农民参加培训,致使有的农民特别是一些渴求学习的农民多年来一直未参加培训。

3.学习热情不高

当前,一些乡镇培训管理普遍存在培训、考核使用结合不到位问题,出现“学与不学一个样”、“学习与提拔脱钩”等现象,致使广大农民参训热情不高。一些参训农民“身在曹营心在汉”,千方百计找借口请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长时间“脱学”;一些参训农民“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把精力放在钻研和运用理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上,而忽视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学习型农村建设的改进措施

1.建设农民学习阵地,加大农民培训投入力度

乡镇亟需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断改善农民培训的基础条件,打造先进的培训平台,切实提升培训水平。利用村级文化活动场所,购置群众所需的各类实用技术、文化服务图书及音像制品,建立“求知超市”或“农村书屋”,为农民朋友提供图书借阅、技能培训、导学导读、信息交流等服务。

2.组建村民学习小组,提高农民学习实效性

根据村民的不同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和实际需要,分类组建各类学习小组,开展各种不同内容的学习活动。组织种养殖户,建立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小组;组织老年群众,建立健康养生学习小组;组织青年农民,建立思想道德、科普知识、创业就业学习小组;组织农村妇女,建立文艺表演、手工技能学习小组。对中央出台的重大农村政策、党的科学理论、村规民约及本村的实际工作,要分期分批,组织两委干部进行“讲学”活动,既可提高村级干部自身的理论素质,也能够拉近村两委干部与群众的距离。

3.举办各类活动,提高农民学习热情

利用重大节日和农村集市,举办“书香传递到农家”和“科技集市”等活动。加强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宣传、演示及咨询服务等。组织开展“三农”读物乡村行活动,党支部、村委会向农民送书,专业技术人员向农民荐书。组织有实践经验的农业专家、致富能人和科技人员与农民结对帮扶,进一步拓宽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渠道。激发农民学习的热情。

4.强化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学习,培养农民创新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制约农村发展的矛盾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受到国外一些新的先进的农业模式的冲击下,如何提高我国农民的市场竞争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大力推进学习型农村的创建,抓好农民培训,提高全体农民对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技能,是学习型农村创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按照农村生产的需要,通过强化农民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农民的创造技能。把创造学习培训与学习型农村的创建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农民勇于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促进农民文化技术的全面提高。

5.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民信息化知识水平

新世纪农业进入了有传统的农业模式向新型农业模式转变的新时期,充分吸收当今世界先进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对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开发部署是我国农业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升农民队伍信息化知识水平,强化农民内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科技治村和可持续发展农村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通过创建学习型农村,加快农民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努力提高农民队伍对信息化建设的适应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村技术人员在农业模式转变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罗磊.建设学习型农村党组织浅析[J].新农村,2011(5).

[2]临猗.创建学习型农村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5).

作者简介:张海新(1980.10),男,湖北云梦人,湖北大学(孝感学院培养点)农业推广硕士。

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篇6

(一)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不足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法律援助人员已经有过万人,但是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所以大部分的法律援助人员都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在比较偏远落后的农村却很少有专业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但事实上恰恰是落后的农村农民更需要法律援助,他们有着更大的法律需求,所以就造成了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另外,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不足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很多在校大学生完全也可以投身于这项工作中,但现实是他们并没有被充分任用。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农村法律援助制度工作的开展。

(二)农村法律援助的资金不足

农村法律援助制度发展缓慢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不足,并且资金的来源渠道也比较局限,造成了经费不足的现象。现阶段,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相关政府部门自然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工作开展。此外,由于这些农村比较落后,来自社会上的援助资金也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很难正常开展工作,可能导致缺乏必要的办案资源,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办案质量和进度。所以,相关的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应该对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促进社会公正。

二、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只有农民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才能证明农村法律援助制度是成功的。所以,相关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农民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和讲座,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首先,通过宣传可以让农民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有基本的维权观念,进而还要让广大农民意识到法律援助的重要性,让他们知道法律援助就是在他们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帮助他们维权的工具,让他们在最快的时间能获得最大的帮助。只有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建立专业的农村法律援助队伍

提高农村法律援助制度体系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立专业的法律援助队伍,高效解决广大农民遇到的法律问题。首先,这应该是一支汇集专业知识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法律人才的队伍,同时他们还要能够适应农村的法律环境;其次,对于农村中现有的一些“赤脚律师”可以进行免费的培训,在群众中培养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的法律援助人才;最后,国家和学校还要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农村法律援助制度工作的建设中,这样不仅能缓解目前农村法律援助人才匮乏的问题,还能够帮助在校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中,一举两得。

(二)开拓农村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

由于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的,但是对于偏远落后的农村而言,他们的政府资金又很有限,这就需要开拓农村法律援助资金的来源渠道。首先,政府的专项资金还是法律援助工作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最低经费保障制度、开设专项的法律基金、动员社会力量等方式来解决资金问题,保证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完善农村的法律援助制度已成为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在充分分析现阶段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选择切实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公正和司法公正。

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篇7

关键词:法律援助;农村法治;农村普法

中图分类号:D911.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249-02

1 我国农村法律援助的现状

1.1 我国农村法律援助的成就

(1)国家重视并不断加强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特别是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在“五五”普法期间,首次把农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司法部也将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确立为09年全国法律援助重点工作,准备从健全工作体系、畅通援助渠道、扩大援助范围、加大办案力度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人手,从政策上把农村法律援助推上更高的台阶。各地政府响应国家政策,纷纷在乡镇建立起司法所或建立起调解庭,同时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工作。

(2)一些农村建成“民主法治村”影响并带动其他村落的法治建设。响应中央的号召,一些村落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援助工作,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法律知识,也利用党员电教、科技下吞、放电影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有些还按照“符合法律、顺合民意、便于操作、可持续性”的原则,制定了上与法律法规吻合,下与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等并上墙公布,增长本地农民法律知识,建成“民主法治村”。

1.2 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

(1)从全国范围上看,各地方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发展不平衡。在我国,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农村法治建设硬件和软件设施比较齐全,法律援助工作开展顺利。而在中西部等落后地区,法律援助的各项工作进展举步维艰,有些村落甚至还没有开展过法律援助工作。即使在同一个省市,法律援助工作发展也失衡,富裕的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相对于贫困的农村进展和实效更显著。

(2)各地方的形式主义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多地区在发挥地方自治时只是注重形式,疏于实效。许多法制宣传栏形同虚设,宣传内容更新缓慢,内容稀少。工作人员在普法时,工作方式简单,官本位思想严重,不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目前,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地方政府却没有做好有关劳动权利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只是象征性地贴一些法制海报。

(3)司法机关有失公正。我国司法的平等原则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可我国某些城区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对于农民作为当事人的案件,对待农民态度冷淡,甚至不予理睬;在受理农民作为当事人一方的案件中,歧视农民,偏袒另一方当事人,做出不公正的判决,致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

(4)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怠于农村的法律援助。根据我国《律师法》的相关规定律师有履行法律援助的义务。在实践中,某些市、县会有由市、县比较优秀的律师组成的律师演讲团每月或每季度到农村里向农民们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解答疑问、或者赠送法律书籍。但是,这个律师援助阵容还是比较小的,存在许多只为自身利益而袖手旁观的律师,他们下乡宣传法律知识只是为了完成政府交给的任务,并没有认真宣传法律知识。面对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并对法律宣传兴致不高的农民,许多律师也就敷衍了事或知难而退。法律援助被称为法治社会里的“穷官司”,很多律师不愿意接付不起律师费的农民的案件。

(5)大多数村干部和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很多村干部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只知道有法律这么一回事,并不明白用法来管理村寨;大多数农民也没有权利意识,总把自己当作义务人,所以他们对是否以法维护自己的权益无所谓。对于市县在农村的普法工作,如法律知识的讲解、法制电影的放映,许多农民都表现表现冷淡,抱着观望的态度。而农村的法制宣传栏、法律书屋也是无人问津。大多数农民认为农村法治建设是村委会或村干部的事,与自己无关,学不学法照当农民,治村依不依法照按常规办。

2 我国农村法律援助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失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水平高,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而实现法治国家又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各地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不平衡,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也会有差距。根据湖北等五省的问卷调查,当今农民发生纠纷选择法庭诉讼的仅占18%,根本原因在于农民自身法律素质低。

2.2 农村法律援助的专项基金尚未确立

在农村,农民遇到纠纷往往直接找村委会、找派出所处理,或者直接找法官而不到法律服务所咨询,很大原因在于找他们是不收费的,且政府没有法律援助的专项资金帮助他们提讼。缺乏经费保障也制约着农村法治宣传教育的广泛性,使一些大型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不起来。有些地方甚至把法治宣传教育穿插于其他会议或活动中,乡镇司法员的待遇也偏低,很多司法所拿不到国家的补贴,影响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2.3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较低

在我国,除了公、检、法等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求要具备相应的比较专业的法律知识外,对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并无此要求。在倡导依法治国的今天,国家机关采取各种形式要求其工作人员学法并定期检测,但很多都只是形式,很多公职人员对法律仍是只知皮毛。显然这制约着他们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的成效。而在公、检、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多是转业军人,并不都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司法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明显是不利于司法公正的。

2.4 法治宣传教育在农村不易进行。宣传效果低

在缺乏法治统治的中国,特别是在国家法与民间法冲突严重的广大农村,包括道德、宗教、习俗等在内的众多非法律手段,却常常成为广大农民解决民间纠纷的首要途径,而成为事实上的法律途径的“前置程序”。发挥着定纷止争、调和民间关系的重要作用。而法律在人们严重似乎太严厉、太没有人情味,常常成为农民不得已时的选择。基于这样的实际,农民对法律宣传教育往往不屑,很多时候,只有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如免费提供一餐饭等,农民才可能参与到法治宣传活动中。农民的冷淡态度浇灭了宣传人员的热情。还有,很多地方法治教育没有把握住农村和农民的脉搏,教育内容与农村的现事情况和农民的现实思想不合拍,有的调子太高,把道理将空了;有的口气太大,理不在点子上,话不在心坎上,你们不入耳,不入心,不入脑,使得

法治宣传效果低。

3 落实农村法律援助的对策

基于我国是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这一实际,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搞好农村法治建设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那么,落实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新农村,稳定农村发展,推动我国的法治建设。

在上述诸多原因中,笔者认为经济上的原因是根本原因,而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不到位、收效不大是重要原因。因此,笔者认为落实农村的法律援助最主要是有效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具体对策如下:

3.1 建立农村法律援助的专项基金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对于农村的法律援助工作,建立起专项基金实属必要。国家可以用财政的手段予以支持,建立起农村法律援助的专项基金,并且该基金应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该基金用于提高农村司法人员的待遇,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用于农村的普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从而使普法工作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用于填补人民法院减免农民的诉讼费用,从这一角度保障司法平等公正,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其从心理上信任法律。

3.2 充分发挥法学学生的作用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有法学专业,各地方可以开展寒暑假法律援助志愿活动,组织这些法学专业学生深入农村进行诸如法律宣传等法律援助活动,既可以增强他们专业知识、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经历,也可以弥补农村法律援助经费的不足。学生们的青春活力与热情可以感染农民,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优秀法学毕业生的作用。目前,我国法学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合计达30万人,其中本科生为20多万,法律硕士学位研究生2万多人,法学硕士研究生6万多人。当前法学的就业形势颇为严峻,许多优秀的法学毕业生不知何去何从,不知怎样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最终造成大量人才资源的浪费。面对我国农村当前的情况,各个地区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司法所和村委会中设立几个岗位,南法学毕业生担任,农村中的调解员也可以由法学毕业生担任,再怎么艰苦的环境总会有人愿意去。还有,我国目前有些省市建立了村官制度,可以适当选择优秀的法学毕业生担任村官。这样的队伍更加专业,深入农村中,融入农民的生活,便于有针对性地带法律进农村,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针对农村中常见的土地、婚姻、继承等纠纷问题,让这些法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去讲解更专业、更清晰,让农民们更愿意接受,也使得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获取有益的经验。

3.3 以块为单位,分别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篇8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治理;“潜功能”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大学扩招、经济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又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控制力度的“三全之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精英大量外流,出现了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位和断层。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农村出现了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现象,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常留的主要人群。农村社会人才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年龄老化等问题,广大农村在诸如基层党建、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顺畅,农民与乡村的联系变得日益松散;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力、影响力逐渐减小,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和控制,实际上处于建国以来最为松散的时期,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应对。而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潜在地加强着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的控制和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界的新农村建设者。首先,大学生“村官”,填充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还需要大量思想先进、知识丰富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结构、经营模式、文化品位等全面提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弥补了农村人才的缺乏,促进了农村软实力提升,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手段;其次,大学生“村官”,丰盈了后备干部的“蓄水池”。培养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第三,大学生“村官”,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

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聘2万名,连续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200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2009年5月,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待遇等做了一定的界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对于这一计划,人们多从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角度加以评价,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锻炼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同时对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该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功能”,即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力度,提高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社会的领导与治理。

三、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潜功能”

首先,从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及职责来看,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充实了基层工作队伍,提升了基层人员素质,为长期以来陷入僵局的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做了如下界定: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以下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协助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办事、科技推广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务重大事项;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成员职务的,按照所担任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从文件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机构,就是农村“两委”,而且相关文件强调“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这对于改变“两委”人员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英缺位、基层工作陷于停滞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精英而言,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向往城市成为农民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我省农村中大多数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而农村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回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出现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已成为必要之举。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给农村带来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引进新的农业产品, 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寻找到最新最快的农业行情, 指导农民的种植;另外大学生们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 长期受到市场氛围的熏陶, 加上在学校中学到的经营知识, 能指导农民对农产品的营销,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当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带动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和拥戴,也改变了农民对基层工作机构的认识,提升了认同感。

再次,大学生“村官”宣传科学,有利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意识。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教育方面。基于多种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大大影响着教育,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界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都拨大笔经费发展农村教育,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利用农闲时间办各种学习班,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但这些措施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宣传科学,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让他们真实的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也自愿去学习、创造。知识促进经济,只有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另外,大学生“村官”聘任到期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失等情况,但也有些进入公务员队伍,尤其是今年国家和各地方公务员招录中专门为大学生“村官”群体及其他为基层服务的大学毕业生留出了一部分岗位,大学生“村官”在公务员队伍中会逐渐占据一定比例,特别是县乡两级基层政权。这些在农村基层工作过的公务员熟悉农村情况,深知农村需求和困难,这对于基层政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民服务,改变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在农村的公信力和领导力,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广大农民是质朴的,谁能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谁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他们就支持谁,拥戴谁。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农村基层工作输入了新鲜血液,加强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与治理。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进的“显功能”和“潜功能”作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为探索顺利有效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新途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

[2]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

[3]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4]谭浩.提高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努力形成长效机制―中组部负责人就制定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答记者问[D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5.

[5]林墨.“大学生村官”现象追踪[J].公民导刊,2009,2:46-47.

[6]张一强.大学生村官托起新农村的未来[J].农民科技培训,2009,2:15-16.

[7]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21-24.

[8]何伟娟,卢国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9,7:131-132.

[9]王柱国.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上一篇: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范文 下一篇:工艺美术的种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