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叙事之老妪的故事

时间:2022-08-20 05:12:09

教学叙事之老妪的故事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为自己的书斋写的一篇文章。作者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亲切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述事曲折,自然动人。

教学这篇文章,应该是双向享受,但面对我校这些底子差、基础薄、兴趣弱的中职学生,文言文教学让人头疼。教学《项脊轩志》,学生听到古文照例哀叹一声翻开了书。

这个班级是同年级我教授的四个班级中最活跃的,也是让老师们喜忧参半的班级。喜的是课堂气氛活跃,忧的是这种活跃难以掌控,说白了就是学生喜欢插嘴。我介绍《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的代表作品,刚写下“阳光灿烂”四个字,就有同学接口说:“阳光灿烂猪八戒!”引起全班哄笑和对剧情的热烈回顾与讨论。

果不其然,刚讲到第二句“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大家的讨论就开始了。方丈,一丈见方。明代的“一丈”约有现在的3.2米。项脊轩有多大呢,大约有3米乘3米,九个平方大小。我做出如上解释,学生又开始插嘴发表看法。我原以为他们会对“方丈”一词嗤笑,可出乎意料的是大家在教室里比画着大小,七嘴八舌说的是为什么这么大的房间归有光一个人住还嫌小,他们十个人一间宿舍不也过来了?我拍拍手请大家注意各时代的居住条件,大家为自己的“蜗居”感叹了一声继续了课程学习。

其实这种情况偏离了教学目标,不能及时刹住车的话会浪费时间,我却并不太反感,这从反面证明了学生是在听课的,他们注意到了“仅”和“可容一人”的意思,而不单单对古文进行翻译,还做了情景的还原、比较与思考。离题太远的讨论我提醒一下,大家笑一笑,也就结束了,耽搁不了时间。课堂氛围轻松,学生的接受度相对较高。若给予漠视,则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参与性下降,专业课的语文境地更加尴尬。课堂教学不是老师的独角戏。

讲到了“家有老妪”,这是个见证归家三代兴衰的老仆,作者通过她向我们展现母亲对他的关爱。在介绍这位老仆时有这样一句――“乳二世”。课下注释解释为:“乳二世,给两代人喂过奶。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大家了然,原来是奶妈。立即有同学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给两代人喂奶,那得有多少奶呀?”全班哗然,纷纷议论:一个奶妈是怎么做到给两代人喂奶的?讨论了两句大家都没有答案,全都目光炯炯地看着我。

我愣住了,我还没有孩子,还真不知道奶妈是如何工作的,面对学生渴求答案的眼神,我只能抱歉:“老师我也不太清楚奶妈这项职业,课下我找找资料,大家也都找一找,然后我们把资料汇总一起来解决。而课下的注释我觉得可以意译成养育,毕竟奶妈除了给孩子喂奶还要照顾小孩子的。”学生略带遗憾地转回了正文学习。

转眼就是一周过去,我在这个班级上《项脊轩志》的第二次课,刚进教室就发现学生都坐得整整齐齐,跃跃欲试。我在心中暗喜大家今天精神很不错,可还没等我开始讲课,学生就举着手争先恐后喊着“我,我,我”。这是在小学才能看到的场景,我一时愣住了。一个学生提醒我说:“老师,你上次课不是让我们找奶妈的资料来讨论嘛,我们找了好多。”原来是学生收集了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介绍。我有些羞愧,这本是我的敷衍之词,自己都忘记了。尽管我课下也在网上查了些资料,但想着这和本课的教学任务没什么关系,准备课下有学生问到的时候再说,没想到的是学生很重视、很认真地当成一项任务完成。

看着大家期盼的目光,我让出了讲台,让他们展示自我。发言有条理,讨论很热烈,我发现不少我没注意到的历史故事,也听得津津有味。大家总结出了“奶妈能否给两代人喂奶”这个问题的答案,老妪这一生的故事似乎就像被凉风吹散了迷雾的远山,一点点显露。第一种答案是可以,用药食催奶不间隔断奶即可,例证主要是现实实例,譬如某同学村里就有人吃奶吃到十来岁的情况,喂奶的时间足可以跨越两代人的最小年龄差;第二种答案也是可以,从古人结婚生育年龄计算,老妪给归有光父辈哺乳时可能刚生下第一个孩子,年纪在20岁以内,等归有光这一辈人出生要再过近20年,奶妈不过三十多岁,又生下一个孩子,给归家第三代做奶妈也是可能的;第三种答案是否定的,持这种答案的同学认为“乳”既有喂奶的意思,又有养育、照顾婴孩的意思,很可能是归家第二代的奶妈,后来又照顾归家第三代,作者用“乳―喂奶”这种表示动作的词语表达老妪与被抚养的孩子之间特殊的亲子关系,也显示了老妪和家族成员间熟悉、亲近的关系。这样作者通过老妪回忆自己母亲的琐事就显得更加可信,情感也显得更加真挚。最后,大家都认为书本中“乳二世”的注释不够准确,应该更改为“养育(照料、伺候)了两代人”。

这次讨论用时约15分钟,尽管最后得出的结论和我上次课时的解释没什么不同,但自己做的饭就是香,大家很有成就感,仿佛齐心协力解决了一个巨大难题,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表情,因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增强了,对本次课的其他内容听得更加认真,反应速度加快。就像陆游所说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教学的内容能否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决不能小看学生那一点灵感的触动,一次天马行空的联想,也许每一次都能是一次惊喜。

惊喜之后,我又有些忐忑,教学设计再完美,实际上课时也会有让你手足无措的教学生成出现。我们总说要呼吁有效生成,反对没有生成的课堂,那么这次十五分钟的讨论是有效生成还是无效生成呢,尽管最后话题还是转到对“乳二世”的翻译理解上,但不能否认“奶妈能否给两代人喂奶”这个主题还是脱离了文本,游离于教学目标和内容之外,并且占用了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语文课是不是成了历史课、娱乐八卦活动了呢?耳畔不由响起“还语文课以语文”的讨伐声。

转念又想,就该对学生离题八丈的发问轻轻带过或完全漠视吗?问题虽然和课堂教学离题甚远,但既然有问题是不是就要想办法解决呢?当然不是说一定要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改弦易辙,但应该在课下或其他时间解决,总不能让那些疑惑“终不解矣”。

面对这十五分钟,我不得不承认这次教学对课堂的掌控度不够。同样是这十五分钟,对这些十六七岁,常被当成“差生”对待的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成功体验。为此,感谢这位为归氏家族奉献终身的老妪。

上一篇:未来新闻的知识形态研究 下一篇:C语言与数据结构的一体化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