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论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5-06 17:40:17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篇1

/

关键词:质疑;批判性思维;科学精神;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S)-0006-3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国家的课程目标之一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培养目标中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提出“高中物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目标中又提出“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上述目标均指向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特别提到“质疑和批判”的能力。科学素养以科学精神为核心,质疑和批判则是科学精神的精髓。主要表现为批判性思维。

“批判”一词有多种解释。从教育学角度看,批判是一种思维过程。具有积极思考、自主分析和提出新见的特征,通过求证、反思等手段,培养学生合理质疑和科学批判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必备条件。物理思维中的批判性品质是指: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检查思维过程,善于独立思考,不受暗示干扰,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进行争论。不断分析解决问题的依据条件,反复检查已拟定的假设、计划和方案;善于明辩事非曲直,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哈佛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面对当今知识外储化的现象,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倍显重要。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从态度和技能这两个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思考训练,达到让学生自主思考的目的,同时也符合让学生“会学”的课程理念。高中物理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质疑和批判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高。这是“必修课”,是国家的课程目标之一。

2.忽视批判性思维教育,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形成障碍

“李约瑟难题”不断困扰着我们:“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很多贡献,但近代科学与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楚渔先生从独特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剖析:“古代的科技形态以技术创造为特征,技术创造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中国人口众多,积累的经验多,自然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和发现比西方多。但近现代的发明创造多是以科学理论为主要特征,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模式的西方科学家,故能在近现代科学理论的许多领域独领风骚。因此,中国的科技进步缓慢,与传统思维模式中轻视实证的习惯有关,而要改正这个毛病。必须彻底改变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重新打造我们的思维模式。”实证是与纯粹的理论分析相对应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中的核心是批判与质疑。物理学研究大多使用实证的手段,通过对客观材料的分析,来论证相应的观点。

国人对“诺贝尔科学奖”总是翘首以待。清华大学郑也夫教授认为:“诺贝尔科学奖意味着高端的创造力。中国现今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摧毁。”他说,无论你是在哪儿学习,哈佛、耶鲁、牛津或剑桥。如果你人生的前12年是在中国学校里度过的,那么你就与诺贝尔科学奖绝缘了。你的独立性、好奇心、想象力与创造力都会被中国的教育体制给抹杀。这个体制将学生与老师捆绑在了一起。老师就如一位严父,是不可被挑战的权威角色。这种要求人们不去质疑长辈的顺从精神,已经成为科研创新的一大阻碍。《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分析》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夏谷呜分析了中美两国的高考内容后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两位专家对基础教育的诟病,不约而同地指向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缺失,值得深思。

当下高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合理的教学价值与目的。将教学演绎成教师简单的灌输、知识的反复强化和能力的不断被训练。这种学习以分数为目的,以训练、测试为手段,漠视教学本身的价值存在,我们称之为“追逐名利的学习”。这致使多数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和依赖性。习惯于将书刊的话当成真理,只能分析与解决问题而难以发现与提出问题。缺乏问题意识、质疑习惯和批判精神,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受到抑制,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形成障碍。对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毁伤严重。基础教育忽视批判性思维教育,将会影响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或许会成为“科学强国梦”的障碍。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显而易见,它关乎“中国梦”的实现。

3.高中物理教学是渗透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最佳途径

恩格斯说过,“怀疑――批判”的头脑是科学家的“另一个重要仪器”。“柏拉图的苹果”堪称挑战权威的典范。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善于批判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笛卡儿认为,一切皆可怀疑,唯有“怀疑”本身不容怀疑。爱因斯坦不仅喜欢独立思考,更崇尚批判性思考,他自称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费恩曼写过这样的小诗:“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我想知道究竟为什么我非要知道我为什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费恩曼认为:“在科学中,怀疑和批判是举足轻重的”。正是科学家这种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怀疑和批判是科学进步的原动力,一切观念都要接受经验的考验和批判的理性思维的挑战。这是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准则。

从伽利略无摩擦摆球的理想实验到笛卡儿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信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更重要的还有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汤姆逊、卢瑟福、波尔和海森堡这四代师生在研究原子结构时,都是在质疑和挑战老师观点的过程中。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二十世纪的物理学革命。综观物理学以及科学发展史。那些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大多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的,诸多案例可使学生认识到批判性思维是推动物理学乃至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

物理思维在符合一般规则的前提下,有自己的特色和倾向,在科学思想史上与不同的哲学思想、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想方式纠葛在一起,具有独特的魅力。只有领会科学思想史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科学思维的方法。要通过有意识地引入科学思想史,使学生历史地把握物理学科学方法的来龙去脉以及物理方法的特色和倾向。科学概念和规律被创造和发现的过程,不仅体现出科学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反映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科学思想史教育让学生认识和感受批判性思维,是渗透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4.批判性思维在构建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

“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篇》)的故事,说明知觉是由知识和理论决定的。人在感知时并非一块“白板”,在生活中已获取的感性认识会构成“前科学理论”,并形成对当下的“导向”和“透镜”作用。“导向”暗示观察者向什么方向去观察。而“透镜”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观察到的是什么。

学习概念之前。学生头脑并非空白。他们已从生活中体验并积累了许多与该概念有关的感性认识,并由此形成了一幅被前科学概念和自身经验所主导的物理图景。其中一些观念和前科学概念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会对正确构建物理概念形成干扰。例如,“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摩擦力一定是阻碍物体运动的”等。再如,直接将数学经验迁移为物理判断:既然有I=U/R=R=U/I,就应有“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而与电流成反比”等。还有相似前概念的干扰。导致对新概念的理解困难,如“路程与位移”、“速度与加速度”等。

构建物理概念过程中的主要思维障碍有:感性认识不足、思维方法不当、思维定势影响和相关概念干扰。相关概念干扰就是“前概念”(或称为“前理论”)对构建新概念的干扰。要排除干扰。就需要对信息再次进行辨别、筛选和组织。需要经历困惑、失败、评估、调整与反复的曲折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是这个过程的核心。常见有学生能熟记概念的定义,却不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对“惯性”进行理解时,受前概念干扰,学生易认为“惯性是一种力”,不能真正理解“动者恒动(刹车后还滑动)、静者恒静(重型机械有很重的底座)”的意义,原因是缺乏对前概念的质疑与批判,没有完全排除前概念的干扰。批判性思维在排除前概念的干扰、帮助学生认识物理本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是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实践意义。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篇2

办学理念是对教育定位,教育目标思考所形成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简单说是对“办什么样的学校、学院”和“怎样办好学校、学院”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全面、准确、深刻的把握和认识。国内外著名大学法学院校都有各自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对学校、学院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既是对历史传统和办学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的集中概括。因此,办学理念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对各个法学院校来说,法学教育应如何定位,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法学教育该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以适应地区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切都取决于在法学教育中树立一个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然而,部分法学院校忽视了明确办学理念对法学教育的重要性,轻视了办学理念对于法学教育各方面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从未针对本院校的历史传统、经验、现状以及法学教育发展的情况认真思考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办学理念以统筹全局指导法学教育,甚者只将办学理念当做口号一样,抄袭他人、拿来主义,最终流于形式。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很多法学院校致力于教学改革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和创新,其实只是热衷于照搬其他国家、地区和院校的课程、教材、授课方式等细枝末节,却从没有考量过这些教育成果所反映出的办学理念。

也许,有人会说,办学理念是很抽象的东西,对具体的法学教育指导作用不大,或者认为,同一个国家、地区所采用的法律相同,那么该国家、地区的法学教育也应相同,有没有各自独特办学理念意义不大。WWW.133229.Com其实,有这种想法还是说明没有对办学理念的决定性作用有足够的认识。本文即以澳门的法学教育为例论述明确办学理念对法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澳门法律的特点

澳门各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情况与澳门的法律制度密切相关,欲了解法学教育的情况就要从澳门法律的特点入手。

“葡萄牙化”是澳门法律的主要特点。而“葡萄牙化澳门法的形成当然必须追溯到葡萄牙对澳门实施的非法统治”。葡萄牙人于1555--1557年踞居澳门期间,自发成立了内部自治组织议事会,管理葡人社群的各项事务。居澳葡人议事会成立后,依葡萄牙的法律和风俗习惯进行内部自治,维护葡人社群的利益,同时居澳葡人亦遵守中国法律。葡萄牙于1822年在已颁布的第一部宪法中单方面将澳门作为海外属地列入其领土范围,鸦片战争后欲仿效香港模式改变澳门的政治法律地位,但澳门亚马留总督的殖民行动遭到华人的强烈反对,居澳葡人也不予支持。虽然澳门一直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在国际法上不属于“殖民地”,但是葡萄牙从1849—1976年间却对澳门实行事实上的“殖民统治”。这种事实上的“殖民统治”体现在澳门的法律及司法体系上即:澳门法律体系基本上是由葡萄牙的几部重要大法典组成的,即葡萄牙宪法典、民法典、刑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刑事诉讼法典、商法典六大法典,其次,葡萄牙也专为澳门制定了一些法律,如1975年的《澳门保安部队组织法》,1991年的《澳门司法组织纲要》等,再次,澳门立法会也在其设立之后制定了越来越多的各种法律和法规,最后,澳门总督也通过法令、训令及批示等形式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所有这些法律构成了澳门现行法律的基本渊源;如同葡萄牙法没有经过任何的转化程序而被直接强制置入澳门一样,澳门司法体系中的关键——法律人才也是由葡萄牙政府从葡国输入的,葡国政府直接从葡国向澳门输入葡国法官、检察官及律师等;澳门只使用葡文作为官方语言,法律法令均以葡文创制,澳葡政府及其法院当然也都以葡文作为唯一工作语言。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葡萄牙统治澳门期间,澳门的法律及司法被打上了深深的“葡萄牙化”的烙印。

澳门法律的另一显著特点是正在向“本地化”发展。“澳门法本地化”是1987《中葡联合声明》签署后提出“澳门过渡时期三化”问题之一,具体包括“‘司法制度的本地化’、‘法律条文的本地化’、‘法律语文的本地化’、‘司法官员的本地化’和‘法律在本地民间社会的普及化’等”。至今,“本地化”进程已取得一定成果,如组建了三级法院体系并且本地的终审法院享有终审权、中文被确定为官方语言、原有的适用于澳门的主要葡文法律文本被翻译成中文等;但是,“澳门法本地化”仍然面临许多困难、进展缓慢。

另外,澳门法律先天就与内地、香港及台湾的法律关系密切。首先,“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及澳门(当然也包括香港),都是中国人或以中国人为主的社会,故理论上讲,这几个地区的法律制度当然都应是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其次,澳门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及现代社会生产与生活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避免地要受所处区域内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影响。毫无疑问,澳门与内地、香港、台湾现在和将来都必然会休戚相关,互相影响。法制方面尤其突出,就长久以来的事实看,香港法律实务对澳门法律实务的影响极为广泛。此外,在家庭、婚姻及继承等领域,澳门在相当时期里是以台湾民法典的有关规定为参照。不过,自1979年中葡建交以后,尤其是《中葡联合声明》发表以来,澳门已转为以中国内地的法律为参照。

可见,澳门的法律因其主权和治权变动等原因,呈现出“葡萄牙化”、“本地化”及受内地等地区法律影响等特点。

二、澳门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澳门高校法学教育历史有两个重要的年份,分别是1988年和1999年。1988年以前。澳葡当局未在澳门设立专门的法律教育机构,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于葡萄牙等国的大学教育。1988年下半年,东亚大学(即澳门大学的前身)开设了法律课程,自此,澳门终于有了自己的法律人才培养机构。1999年澳门回归大陆后,澳门法科院系增多,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澳门科技大学、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也开设了法律专业。总体看来,澳门回归至今,虽只逾十年,但法学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从澳门高校毕业的法学人才数目逐年递增,学历层次日益提高。

目前,澳门两所主要的培养法律人才的高校法学院——澳门大学(以下简称澳大)法学院和澳门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澳科大)法学院在学制、课程安排、专业设置、师资、培养目标、生源、授课语言、考试制度等各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不同者居多⑨。总得来说澳大法学院主要提供的是以澳门法律制度为主的课程,辅以少量中国法课程;澳科大主要提供的是以中国法律制度为主的课程,辅以部分澳门法课程。

(一)澳大法学院的概况

如前所述,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澳门长期在葡萄牙的管治之下。1974年之前历届葡国政府都将澳门视为其殖民地或海外省。葡国的法律基本上都适用于澳门,澳门的法官检察官都是由葡国委派的,律师也都是葡国人,因此,那时葡国政府并不感到有在澳门建立高等法律院校的必要。1974年葡国国内发生民主革命,此后的葡国政府对外采取非殖民地化政策。在澳门问题上,承认澳门是中国领土,暂时由葡国管治,即主权归中国,治权归澳门。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葡联合声明》规定中国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在回归后50年内澳门原有的法律制度基本保持不变。为了培养澳门本地法律人才,使法律制度和运作机制平稳过渡,澳葡政府于1988年在澳门创建高等法学教育,即在当年被澳门政府收购的澳门东亚大学内设立法律课程——葡文教学的法学士课程。1991年澳门政府将东亚大学更名为澳门大学,原来的法律课程也改为澳门大学法学院。

澳大法学院葡文法学士课程教学体制和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参照葡国大学法学院模式设立的。教员都是葡国人,教材采用葡国法学教科书和资料,主要是葡国科英布拉大学的教材,教学语言为葡文。学生包括懂葡语的华人居民、在澳门生活或工作的葡国人和葡裔居民以及少数来自非洲葡语国家和东帝汶的学生。

葡文法学士学制为5年。课程设置的科目都是必修课,无选修课。除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和语言科目外,其余有25门法律科目。像欧洲大陆国家的法律院校一样,非常重视民法的教学。民法细分为民法总论、物权法、债法、继承和亲属法各学年和学期科目。根据澳门社会的实际情况,葡文法学士课程学生还需修读中文和中国法。授课以教员讲授为主,在课堂上系统讲授法学理论和概念,分析条文和案例。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偏重考察学生用理论和法律条文解决问题的能力。澳大法学院葡文法学士课程文凭得到葡萄牙的承认,继而也得到欧盟的承认。

澳大葡文法学士的毕业生,特别是懂中葡双语的华人毕业生很多都已经成为了澳门各级法官和检察官、澳门公共行政机关的主管和领导以及法律顾问、华人律师等。从这个角度讲,澳大法学院为澳门主权与治权的平稳过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回应澳门社会的呼声,给华人居民开启高等法学教育大门,澳大法学院于1996年开设了中文法学士夜间课程,2000年又开设了中文法学士日间课程。澳门居民中华人占总人口的95%,而澳门的华人居民绝大多数都完全不懂葡语,中文法学士课程的开设,为不懂葡语的华人居民提供了学习澳门法律的机会,打破了只有懂葡语才能学习澳门法律的局面。中文法学士课程教学制度和课程设置以及授课内容基本上是与葡文法学士课程相同。基本教材是葡文法学士课程所用教材和讲义的中译本。即中文法学士仍提供的是以澳门法律制度为主的课程,这与葡文法学士相同,只是授课与学习语言为中文。

总之,澳门大学法学院的学士学位教育采用的是葡萄牙制,学制、课程安排、专业设置、考试制度等沿袭了葡国法学教育的传统,生源主要是澳门本地学生,培养目标是为澳门培养熟悉澳门法律的法律人才。

(二)澳科大法学院的概况

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的成立较晚,澳科大法学院建院于2000年,但发展较快,建院十年已具备学士、硕士及博士授权资格。澳科大法学院的教育制度与澳大法学院明显不同:其学士学位课程的安排是参照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教学计划订制而成,法学专业课程中内地法律课程的比重较大,除此之外亦包括澳门法律、葡国法律及当今世界主要法治国家的法律和法学理论,授课方式、考试方式与内地各大高校近似,生源主要是内地学生及部分澳门本地学生,培养目标是于内地、澳门均可从业的法律人才。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澳门高校法学院专业教育的特点是差异性较大,即同一个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两所大学的法学院在学制、课程安排、专业设置、师资、培养目标、生源、授课语言、考试制度等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都罕见的情况。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在于开头部分分析的澳门法律的特点,即“葡萄牙化”与“本地化”及受内地等地区法律影响等并存的情况。显然澳大法学院的办学理念受澳门法律“葡萄牙化”的影响较重,这与其发展历史有关,澳大法学院建于葡萄牙管治时期,其培养目标是为澳门培养熟悉澳门法律的法律人才,而澳门法律基本照搬葡国法律,带有浓郁的“葡萄牙化”色彩,因此澳大的法学教育也沿袭了葡国大学的法学教育传统。而澳科大法学院建于澳门回归之后,其第一任院长是曾担任港澳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的萧蔚云教授,可以说澳科大法学院坚持澳门法律应“本地化”的观点,持澳门的法学教育应“本地化”及加强与内地联系的办学理念,与内地的法学院联系较密切,采用内地法学的教育模式,同时兼顾澳门本地需要,更关注澳门法律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三、结论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 中职体育理论课 教学方向 教学策略

近年来实施新课程标准以后,各地体育教师进行了深入实践探索,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对学校体育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目前,中职体育教学中,有计划的系统理论教学工作做得不够好。由于理论课时极少,除了开学和期末,一般都在不适合上室外课的阴雨、雾霾天气进行,而且没有相应的考核,使体育理论教学不能系统化。而且教师存在重技术教学、轻理论传授的思想,缺少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使理论课教学水平很难提高,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体育教师理论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存在脱节情况。

一、体育理论教学在课程中的重要性

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中,体育课的教学任务是教育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中学体育目的和任务”一章明确指出:“体育知识技能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运动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 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体育课的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确定的,可以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制订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收获运动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中职体育理论课的作用

体育理论知识课是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长期体育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理论。通过有计划的教学,学生系统地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不仅能够指导平时的体育锻炼,而且使学生懂得防止疾病、预防创伤的基本卫生保健知识。所以牢固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现实需要,而且是学生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下,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出了新要求。过去体育教师进行体育实践课时,一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注重运动型教学,忽略体育理论教学。而体育理论教学对学生而言,指从根本上理解体育运动学法、练法和健康养护法,从而配合身体锻炼需要进行合理饮食、睡眠、卫生、心理调节等保健方法,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加强体育理论教学,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但传授运动技术,还要把运动技术的健身原理、学法、练法和健康养护法等终身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给他们。这种缺失对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增进健康是一种缺憾。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体育锻炼、欣赏、安全和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锻炼,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效果。

职业教育的性质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方向是就业,需要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职业学校学生一般是十七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的身体尚处于生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如能进行科学的锻炼,则肌肉、力量、肺活量等将有较大地发展,促进大脑中枢神经发育,提高对问题的思维能力,增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因此,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根据职高学生的心理及职业特点,科学安排理论知识传授,形成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三、中职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向

职业高中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有很大的相似性,理论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和方式可以参照普通高中教学。

1.体育课堂常规,包括体育课的结构、组织、基本要求、安全及考核评价等方面。

2.体育与健康相关的内容,包括体育课目的、健康的概念等方面。

3.保健养身,包括运动处方、常见运动损伤、体育保健等方面。

4.比赛知识,包括组织小型竞赛、参与运动会、相关比赛规则及体育欣赏等方面。

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职高学生需要更快速地融入社会生活,在某些方面要有进一步的要求,因此可以在前面的基础上尝试加入一些更深入或更实用的内容。如:

解剖和运动力学,可以让学生明白身体如何运动;对于机械专业学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体育绘图,培养学生空间感,建立空间和结构概念;对于绘画、制图类专业的学生,同样起到促进作用。

武术和健美操,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气质与姿态,增强身体素质;对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工作岗位。

体育保健按摩,了解人体的穴位及解决身体上的不适,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能减轻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疲劳感和不适感,有利于更好地学习。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78-02

进入高中,学生们将会面临更加沉重的学业负担,一方面学生学习的科目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每一科目的学习难度也会增加。而从高中开始学生就要对地理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练习,地理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完整详细的地理知识,还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进而提高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规律的探寻,还渗透了大量的政治、历史、社会等人文地理知识,学生们只有全面了解并掌握与地理相关的学科知识,才会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在宽度和长度两个层面提高地理修养。因此,地理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加深对地理课程的认识,突出高中地理教与学的重要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重要性,通常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可以借此学习地理学科常识

根据高中地理的教学大纲,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以期培养他们对我国及世界地理的关心和热爱。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是朝着丰富性、多样性以及趣味性的方向发展,学生们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会逐渐深化对地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进而体现地理学科的直接教学意义。

首先,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通过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地理教学对地理常识的认识也会不同。在自然地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地理教学内容编排和设计的好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收获地理知识的强度。因此,一方面为了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学生们加强对自然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根据课本教材内容中对自然地理教学重难点分布的不同,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习得基本的自然地理知识。

其次,在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地理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学生们通过自然地理的学习,小至某一地区的地形地貌,大至整个世界的地形、气候的变化和演变都会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学生们通过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直接推进和深化对自然地理知识的练习和探究;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建立全面综合的人文地理理念,丰富对国家和世界地理的认识,提高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强度。高中生正处于知识学习获取的重要阶段,全面的人文地理知识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拓展他们对国家以及世界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这一点在接下来的段落里会做详细的阐述。

2.学生可以借此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高中生在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下,主要会习得基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知识,进而为更深层次地理修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意义,除了地理学科内容的直接传授以外,还能在某种程度上激励着高中生们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从自我做起,为国家和世界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做出努力。

首先,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从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知识中,探究地理演变的利弊之处,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整个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而树立正确的地理观。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摸索和探究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人类文明的形式呈现出大自然的智慧与魅力。因此,学生们在学习探究地理知识时,应该始终秉持着认真敬畏的心态,热爱大自然,尊重人类文明。及时认清当今时代对地理的发展利弊,根据教师的教学理念、并结合自身对地理常识的认识和感受,总结出最恰当的地理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其次,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在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之后,还应该意识到地理观念落实的巨大意义。地球属于整个人类和动植物,学生们要想保护好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一方面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好地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应该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到地理环境中,真实了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以一个专业的地理人的身份和眼光去保护地理环境,并通过若干行为逐步带动和影响其他人的地理观,提高地理学科教学的总体质量,实现高中生对地理的长远学习和发展。

3.学生可以借此优化其他学科的学习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导学生们全面丰富的地理知识,树立正确地理观念的过程中,还能进一步优化学生们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由于地理学科亦文亦理的特性,学生们在学习和掌握地理常识的过程中,会逐步锻炼人文和理性思维,这就直接推动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实现学科之间的教学互补。

首先,根据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性质的不同,学生通过地理教师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讲授学习,会逐渐加深理性思维和主观感受。这种文理兼有的学习心态,一方面可以推动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探究,另一方面也会直接锻炼并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高尚的学科情怀。

其次,高中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会鼓励学生们努力巩固地理专业技能,进而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高中生经过地理教师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系统的教学,已经大致掌握了比较全面的地理知识框架,这些囊括自然和人文的地理知识,往往并不是单一局限地应用在地理学科体系中,还表现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类学科知识中。学生们只有掌握较为全面的地理知识,才会有助于他们对其他各科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高中生在学习上述学科的知识时,往往由于地理知识涉及的范围和强度大小的不同,会表现出对地理知识探究的主动性和决心,从而进一步完善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总结。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问题意识;兴趣爱好;导向

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历来都是一个重要课题,但在我国各层级教学实践中取得的实际进展与效果却始终不那么令人满意。一方面,社会的急功近利往往诱导学生更关注教育的功利目的性,对科学问题的真正兴趣爱好却被搁置一旁;另一方面,在我国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令人担忧,且水平层次不齐,教学资源的区域性不均明显。这无疑在客观意义上给学术问题意识的培养带来了不均和困难。在教师自己都形成和具备问题意识的时候,我们何能奢望他(她)们来塑造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基于此,本文以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为个案,力图分析解释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

一、关于问题意识

关于什么是意识问题,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当总括各界观点,大致有如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的一种形态,一种在学习过程中面对难以解决、疑虑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时所持有的一种怀疑、困惑、焦略,进而想办法去解决的思维状态,是学生主体对客体问题的积极感知。第二种观点注重问题意识的哲学向度,认为问题意识其实就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追问和批判的精神,是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的那种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认识问题的自觉的心理活动。问题意识是对事物好奇、敏感的态度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总结各种观点,问题意识应包括如主体因素、课题因素、需要因素和动机因素四分方面。主体因素指的是问题意识的持有者,问题意识本身指的就是人的问题意识;客体因素则指的是可能带来问题的课题世界;需要因素指的是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认知需求;动机因素指的是主体面对课题世界是所持有的某种心理动机、兴趣、爱好等。

二、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怀特海认为兴趣是专注和领悟的先决条件。不论你以什么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都可以,但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兴趣学习就不会真正进步。兴趣是刺激学习和成长的必备方式。诚然,兴趣不能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和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在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一种对兴趣、快乐和自由的体验。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并规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步骤,强调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问题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也是学科思维的起点。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除了要教给学生基本物理概念、规律及解题方法外,还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认识物理世界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物理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很重要。但在我国传统观念下的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始终没有能够得到重视,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学习主动性较差,导致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的结果。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对教学实践有重要意义。中学学生学习物理课程应该从对复杂多变的物理世界提出问题开始,可以说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物理学习、思考到的兴趣。综上,中学物理教学应该是问题意识导向型的教学,照本宣科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成为好的教学模式。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物理思维的能力。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是在对现实世界有感性认识基础上主动思考的结果,是对现实物理世界深入全面认识的必有之路。换句话说,物理世界的认识、物理问题节有效解决都必须通过人的思维活动来实现,这就是培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在人的内部条件中“问题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情境引发问题,明确思维的方向,不但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中学物理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究的兴趣,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记忆背诵的过程。创造意识是一种重创造的思维习惯,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离开了创造意识,一切创造活动都将无从谈起,而创造意识实质上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是对问题的一种敏感态度。诚然,问题意识不可能脱离现实世界,问题意识应该是基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世界,任何脱离现实世界和问题的问题意识都是空想。显然,在物理教学中,及时把握时机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不满和怀疑,把学生引入“愤”和“悱”的境界,引起他们探索和研究的好奇心,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关键。

问题意识强调学社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是基于问题意识的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体悟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的一种学习方法。该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觉的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学习结果等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处理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是否能提出有水平、意义的问题,以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都会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自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妨碍学生发展的阻力,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可将学生问题意识的行为归纳为:兴趣强烈,乐于动手动脑;大胆质疑,勤学好问;打破思维定势,乐于探究新问题,有创新精神。物理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物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实验探究的思维习惯和周密的理性思考能力,体现着物理学家严谨求实、不懈探索、勇于怀疑、和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重视过程和方法意识,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不懈努力、大胆怀疑,具有发散思维、创新精神的科学态度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意识,也能使学生充分体验主动获取物理知识的过程和乐趣,例如观察、实验、信息采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评价及交流等。通过对物理概念和原理形成过程的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参与意识及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同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新空间,提高多方面能力,使其逐步具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学习的内在因素。在物理学习中,学生要想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需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而积极的学习态度主要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在物理学习中应该为学生设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明确且适当的学习目标,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提高发现问题的机率,也必然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奖励与惩罚是教师常用的强化方式。在奖励时,由于学生既有各种精神需要,是精神的人,同时也具有各种物质和活动的需要,是物质和活动的人。所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机智地考虑多种强化方法,如: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允许学生参加喜欢的活动、以赏代罚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等,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思维总是在一个假定的正确体系下进行的,这个体系就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并把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再者,反思是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学生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四、结论

在有限的学校教学中,学生不可能学会和掌握所有的知识,教师也不应该报这样的心态区教学,且书本知识始终跟不上这个世界的变化。因此,通过有限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无限兴趣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初衷。以便当学生深处陌生世界时不至于束手无策。中学物理教学实践表明,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认识。论文认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中学生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之重点,而兴趣爱好的培养,亦即兴趣爱好导向型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卫.刍议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09(3).

[2]杨健.关于初中生物理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9).

[3] 王俊超.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战线.

[4] 施积国.浅谈物理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师观点.

[5] 陈大治.探究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科教学,2013(11).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势;社会主义;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2-0180-02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已经跻身世界大国行列。然而,与之相悖的却是我国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发展缓慢。在思想上,我们当前面临着来自国内、国外的双重冲击。对内,随着国民受教育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的多样化,群众的思想越加复杂,这样就急切需要有一个标准的价值观去引领各种复杂的思想;对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西方国家的文化、思想不断涌入国门,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想,例如:西餐文化、过洋节现象在我国已经很常见,尤其对80后等几代年轻人影响力极大。因此,想要统一群众思想抵御西方思潮的不断冲击,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以及重要作用:“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是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因此,人民群众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才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科学的去辨别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才能够更加坚定我国的社会主义信念。作为代表无产阶级最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始终是我国教育领域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认识、深化,逐步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准确定位和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一定形式、采取一定方法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全面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受教育者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是无产阶级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教育和武装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实践活动及意识形态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长久以来作为我党重要的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的主要意识形态。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和中国日趋多元化的国情,如何在新形势下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是我们当前教育需要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在全球化的发展驱使之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同样受到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严重影响。首先,是来自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最大的丰富,物质追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此同时,人们的逐利思想随着经济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也变得愈发严重和直接。而与这些“追求”相反的却是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怠慢,这种对精神的怠慢思想和对经济利益的不断追求就更加容易给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反对者提供更容易生存下来的土壤。尽管我们国家一直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冲击,人民群众也越来越多的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甚至为了求政绩,地方政府也开始关注GDP(国内生产总值)、关注经济效益。长久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先辈用鲜血建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长城正遭受着市场经济发展浪潮的拍打。

其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西方文化不断涌入中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民对世界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这就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利用资本对人们的“诱惑力”鼓吹其资产阶级利益最大化的意识形态,用各种方式诋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是不可能行得通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高举“自由、民主、博爱”的口号,认为只有“自由、民主、博爱”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文明和政治体制才是最优秀的。另外,由于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拨,致使部分国内人民质疑我们的“和平战略”,一时间社会上不断出现对我国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反对声音。认为我们的党是“懦弱的、胆怯的”。正是类似这些因素的存在冲击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以积极应对。在社会主义形态下,都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去引导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用科学化的视角分析问题才能剖析出我们“和平战略”的真正目的,我们必须抓紧一切可以抓紧的时间搞建设,才能够在未来全球化的进程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更重要的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更加显现的尤为重要,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教育和帮助人们识别复杂的社会环境,坚定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的信念。

第三,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对于年轻的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一种被动式、强迫性的理论学习,抵触情绪比较强烈。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年轻人已经完全不能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有作用的,在不能够准确了解中国实际国情以及意识形态重要性的前提下,武断做出结论并影响着其他更多的年轻人。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承担者,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够通过有效、创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和挖掘学员的兴趣,导致学生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枯燥的、乏味的、无用的。但实际上,作为一个国家,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无论是什么社会,意识形态都同其他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方式一样对一个国家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傲人成绩,产品出口不断增加,产品多样性不断提高,但是中国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并没有能向我们的“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一样出口西方。

第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仅是在校的学生需要学习的,对于我党的党员领导干部,同样是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的。对于许多普通民众,马克思主义思想已经被淡化,但是,一些党员干部甚至也对社会主义信仰逐渐淡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他们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却否认了这样的成绩背后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改革开放所取得成就的贡献。同时还简单的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是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而来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思想正不断面临被淡化的威胁。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只有这样,党员干部才能够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宣传员,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和重要性。领导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党员干部中的教育推广,不断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准确的认识,让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和掌握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准备的把握和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主要的作用,才能够及时的向群众传播最新的、最准确、能够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思想。同时,我们党也要不断鼓励党员干部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断探索研究,从自身出发认识和发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人们意识形态重要作用。

第五,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环境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薄弱的今天,高等教育课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够适应当前青年人丰富多样的思潮的。只有从教育工作者自身出发首先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不断研究并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性的重新认识,调动学习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积极性。同志曾表示,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要让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在新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也可以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摆脱传统教学的课本授课模式,以新形式的技术为载体,采取更多视觉、声音、网络媒体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观感受和认识,增加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在新的环境下得到较快的发展,就必须要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方式。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篇7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塑造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只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规范大学生行为。然而, 两者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进一步地论证, 整合的路径也需要更为深入地探究。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法制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应充分依据教育规律并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和塑造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 这也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依据大学生特有的心理活动和形成特点, 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问题和新趋势, 开展更为深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 并据此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公共课程, 虽然该课程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规划要求有序开展, 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 针对性教育不足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具有普遍性, 而缺少针对性教育。普遍性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把握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懂得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 大学生能够利用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由心理活动引发的行为结果。同时, 也能够理解他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方式, 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然而, 普遍性的教育活动在规范大学生行为方面有所不足, 尚不能有效地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建立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对此, 针对性教育可以有效弥补普遍性教育的不足, 能够针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具体问题提供思想引导, 并为其指明具体的行为方式。更为重要的是, 针对性教育能够在普遍性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建立世界观和方法论, 避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恶果。

(二) 社会实践体验缺乏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着重课堂教学, 而缺少社会实践体验。[1]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 其优点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将本学科的主要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便于学生们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然而,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能帮助学生们熟练地使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和自我调节方法, 也不能帮助学生们客观体验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恶果后的感受。对此,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能够更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有利于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其本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掌握心理学实用技能。同时,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的教学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们采用社会视角看问题和分析问题, 从而结合课本知识进一步矫正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

(三) 学科交叉式教学缺失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强调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而缺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式教学。[2]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能够帮助学生们在提升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员。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引导性教育的柔性手段, 对于学生们的偏激心理和异常行为也多采取疏导和缓解的方式。由于其劝导力和约束力不强, 因而不能对心理异常并可能采取过激行为的学生起到强有力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予以有效弥补。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们懂得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范围, 了解自身行为的合理边界, 知晓错误行为可能遭受的惩罚后果, 从而理性地调整思想意识并规范自身行为。因此, 法制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 社会变化日益加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并已超出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范围。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已经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所能独立解决和应对的。为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思维健全、身心健康和具有法制意识的高层次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增强理性思维

法制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理性思考问题,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前,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较强, 遇到问题时往往个人的主观感受会影响其理性的思维与判断, 不能客观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并且理性地处理问题。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和宣传, 使大学生在面对疑难问题和思想困惑时能够理性分析问题, 并借助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定推测自身行为可能导致的行为后果, 从而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和依法办事的思想理念。法制教育能够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 能够降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 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 加强行为规范

法制教育能够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有效缓解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前, 大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日益增多, 所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也在逐渐增大。究其原因, 主要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 缺乏对国家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对社会道德的尊重之感。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在帮助大学生构建思想理论体系的同时确立法律信仰, 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要求的行为准则。通过法律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知晓个人权利的边界, 和对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义务范围。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权利, 也没有不受规范的行为。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应当更好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个人的权利。

(三) 提升综合素养

法制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较大提高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当前, 大学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们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 学生们虽然有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但法律知识的欠缺很可能导致其对社会的贡献降低, 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负能量。尤其是当学生们错误地将学到的一技之长用于违法犯罪时, 不仅对其个人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后果, 对于社会来说也会造成较大的人才损失。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较大程度地将专业人才引导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通过强化法制思想和规范行为的手段, 为大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 法制教育也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使学生们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达到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3]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教学育人方面各有侧重, 两者的交叉研究与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心理健康素质和培养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变化, 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思路,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 思想感悟与行为规则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促进学生自我的思想感悟, 而法制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行为规则意识,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地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心理指导和辅导。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的方案, 从而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能够正确面对自身心理问题, 从而在外界干预下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促使大学生自我思想的感悟, 并从内心深处进行思想的转变, 而不涉及对学生外在行为的指导和改变。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能够在法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规则的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法制思想的传播和法律规范的学习, 进而指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规则。基于上述分析,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思想健全和行为规范的优秀人才。

(二) 内在调节与外在约束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想的内在调节, 而法制教育强调对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的调节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通过心理学来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探寻影响心理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进而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对于有心理异常倾向的学生来说,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能够帮助其提高整体心理素质, 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但对其异常行为的约束力度则略显不足。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不仅能够告诉学生们如何理性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即如果学生们不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规则行事, 则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种警示和威慑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做出理性的行为。因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我们不仅应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 还应重视对大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三) 自我发展与社会和谐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和个人发展, 而法制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行为规范和社会和谐, 两者结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心理疏导和心理调节方法, 使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 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助下排除心理障碍, 重塑健康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大学生通常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能够正确地面对和理解所遇到的问题或挫折, 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和良性发展。[4]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强调个体的心理状态分析和心理健康发展, 而在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方式和规则方面略有不足。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更好地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通过法律意识的培养和行为规则的确立, 为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处事原则。基于此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上, 大学生通过自我心理调整, 并在法律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 完全能够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外在行为, 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完美结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应注重系统化和体系化, 在明确两者之间差异的同时加强两者之间的内在衔接和外在配合, 最终实现二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协调一致。

(一) 教学理念和目标的重构

基于上文分析, 单纯地通过教授心理健康知识并不能完全培养出心理健康并且行为规范的人才。为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对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构建。具体的讲, 就是在整体教学思想和原则的构建方面强调由内而外的全面的思想和行为教育, 同时将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与确立行为规则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只有在此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对自我情绪的控制, 自我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行为的规范。

(二) 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

为更好地贯彻新型教学理念和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培养与法制思维培养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科学合理设计的教学体系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前期阶段讲授, 使学生们能够在理解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后, 其目的是使学生们在正确的心理意识下能够采取符合法律的行为行事, 或者即便存在心理问题也能够在法律思想和原则的要求下放弃实施异常行为或者是反社会行为。当然, 教学内容安排也可以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更为合理的制定。

(三) 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

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简单的书本知识讲授永远是单薄和不足的, 只有充分地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讲解, 才真正能够使学生们理解知识的含义和问题的重要性。[5]因此, 在课堂教学之外应增设实践教学环节, 为学生们增添更多的具体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从而实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大学生的目标。在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上, 教学工作者应将心理健康体验和依法行事锻炼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在实践地点的选择上, 可将医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治疗诊所、法律咨询中心、律师事务所、人民法院等列为教学实践基地。学生们通过在这些地方学习和锻炼, 应当能够切身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也能够感悟到因心理因素导致的违法事件给当事人及社会造成的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在教学时间的设计方面, 教学工作者可在每一个重点章节讲完之后, 组织学生们就相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和调查。当然, 教学工作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安排实践体验和调查活动。

(四) 师资结构和配置的安排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由于其专业背景的局限性致使这种师资配置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并非是单纯的介绍书本知识, 而应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法律专业知识, 使学生们充分理解法制思想和法律原则的内涵。因此, 只有法律专业的教师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的知识, 解读法律规范的深意。所以, 在师资结构建设和配置的安排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专业和法学专业的教学人员进行科学搭配, 并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规划合理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教学活动。同时, 不同专业的教师应当积极配合, 相互协调, 更好地将教学计划落实到实处, 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势在必行, 只有充分地将两者结合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 高校需要真正认识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从而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并不是将两个专业的书本知识简单地融合, 并在课堂上通过灌输式的方法予以讲授。两者的整合应是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具体实践经验进行感悟式的理解。同时, 两者的结合还应注意心理疏导与外在约束的配合, 使学生们由内而外地调整心理状态和规范自身行为。只有如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江立成, 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1 (3) :1-6.

[2]张元洪, 孔庆娜.论新形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29 (2) :134-136.

[3]陈新星.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4) :152-156.

[4]姚本先, 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 2007, 30 (2) :485-488.

[5]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4 (4) :48-52.

教学理论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误差理论;数值分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18-02

计算机与数学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科学计算”的研究方法,它的核心内容是以现代化的计算机以及数学软件为工具,以数学模型为基础进行模拟研究[1]。一个实际问题在计算机上的解决需要转化成数学模型,当数学模型不能够得到精确解时,通常要用数值方法求它的近似解,而后再编制成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显然,这些计算方法是数值分析课程研究的对象,只有构造出好的算法才能有效的在计算机上解决数学问题。然而,构造计算方法的手段是近似,研究并分析算法的核心问题则是近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随着授课经验的积累以及对这门课程了解的深入,作者越来越觉得误差的讲解应该成为整门课程讲授的重点和核心。实际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得到解决,每一步都会产生误差。只有一个对误差进行详尽分析的算法才能称之为一个好的算法。下面就误差对算法的影响以及算法的误差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从中可以看出将误差分析在课堂讲授中应当特别作为重点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一、算法的稳定性

用一个算法进行计算,由于初始数据误差在计算中传播使计算结果误差增长很快,就是数值不稳定的[2]。在大部分数值计算教材中都能见到这样一个关于描述算法稳定性的例子,式(1)与式(2)两个公式是相互等价的,但是由于初始数据带有误差,计算结果就迥然不同。

In=I-nIn-1 n=2,3,L,7 (1)

In-1=■-■In-1 n=7,6,L,3,2 (2)

当初始数据带有误差时,式(1)的计算过程使得这个误差急剧扩散,速度为n!,假设初始数据I0的误差为δ,则当n=7时I7的误差为δ的5040倍。而式(2)却能够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步地缩小误差,控制误差的传播。这就是算法的稳定性问题。在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的数值解法中也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例如,分别用欧拉显、隐式格式和改进的欧拉格式计算初值问题y'(x)=-30y(x)y(0)=1在区间[0,0.5]上的数值解。结果如图1所示:

注意到在这个结果里,局部截断误差为2阶的改进欧拉法在h=0.3,0.4,0.5的值相对于局部截断误差为1阶的欧拉隐式公式在这些点的计算结果更加偏离了精确解。这是由于欧拉隐式公式的稳定性高于改进欧拉法。从这一方面也能够看出算法的稳定性问题在实际计算中的重要性。理论上的截断误差并不能正确地反映一个算法计算结果的好坏。

二、病态问题

关于病态问题可以用一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来加以描述,在病态问题中,初值数据的微小偏差会引起结果的巨大差异。因此,在讲述课程绪论的时候也提到了问题的病态性。例如线性方程组1 11 1.0001x1x2=23 (3)

它的精确解为x=(2,0)T。若常数项做微小变化,即考察线性方程组1 11 1.0001x1x2= 22.0001 (4)

此时它的精确解为x=(1,1)T,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常数项的第2个分量只有万分之一的微小变化,然而方程组的解却变化很大。这样的方程组就称之为病态方程组。病态方程组的影响在《数值分析》的几个章节中都是很有必要在课堂中加以解释的。因此,必须要去寻求避免出现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种情形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既要保持原有的解法,又要避免求解线性方程组。解决的方法就是以正交的函数族代替φi(x),用正交多项式做最小二乘曲线拟合,系数矩阵变为对角矩阵,就可以避免利用线性方程组,而能够直接计算出系数。同样的,在插值法的推导以及数值微积分中,由于考虑到求解线性方程组可能会遇到病态方程组或者计算过程比较繁杂,都需要另外寻求解决方案,由此可见,清晰而明了地提醒学生时时需要注意到求解方程组的病态问题,才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在实际求解中实际值偏离理论值的情况,这一点,无论是在算法的讲解还是在实际问题的求解中都是不可避免的。

三、利用误差创造新算法

误差的分析既可以对算法的优劣进行判断,还可以利用误差来创造新的算法。例如,在数值微积分这一章节中的推导自适应的积分方法,复合梯形公式的余项公式中涉及到f(x)在η点的二阶导数f"(η),在实际中由于f(x)复杂或未知,难以通过余项公式来估计误差,而需要改变思路。也就是误差的估计不能使用余项公式,但观察余项公式后,可以引导学生考虑利用区间折半以后的复合梯形公式的余项中f"(η)与折半前复合梯形公式余项中的f"(ξ)近似相等,得到如下的式子:■=■≈■ (5)

对上式进行整理后得到:I-T2n≈■(T2n-Tn)从而只需要折半前后积分值的差的绝对值达到规定的误差限,就可以停止折半的计算过程,最后一次算得的积分值就是满足精度要求的近似值。另一方面,从式(5)还能推导出I≈■T2n-■Tn,仔细比对之后发现的计算结果恰好是复合Simpson公式,也就是说复合Simpson公式可以由复合梯形公式计算得到,而在已知点一样的情况下,复合Simpson公式的计算精度明显高于复合梯形公式,因此,可以用这种方法加速复合梯形公式的收敛。以此类推,在同样的原理下,复合Simpson公式可以加速为复合Cotes公式,进一步加速为最终的Romberg公式。而这个有用公式的得到,就是源自对误差的分析。

综上所述,算法的误差分析与课程每一个环节都息息相关,在讲解算法的时候都很有必要提醒学生时刻注意到对误差进行分析,如果脱离了误差分析,而仅仅在于讲授算法,就失去了算法应用于实际的意义。本文并没有对算法的误差分析方法进行讨论,而是从误差分析的另一个角度剖析了这个内容在课程讲授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舍入误差带来的影响和理论误差公式的应用。通过强调误差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待问题的严谨性与探索性,使得数值分析课程的教与学更加丰富,更加贴近工程计算的实质。

参考文献:

[1]白峰杉.数值计算引论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考古学专业课范文 下一篇:电厂安全基础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