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1-15 17:10:15

教学改革的核心

教学改革的核心篇1

一、核心素养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同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归根结底,核心素养是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在内的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培?B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技巧进行引导和训练,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来说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逻辑性,存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议等多向思维。因此说,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与培养学生在数学领域创新思维的过程是殊途同归的,前者对后者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讲过于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小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优化。

(三)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更富有针对性,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小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提升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这也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通过培养核心素养推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第一,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培养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开放式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从优化课程设计入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提升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通过有效的课程引导与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开展数学学习与应用。

第二,通过发挥学科优势培养核心素养,打造现代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过程,而是一个立体式的工程,要依托数学教学文本,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优势。从学科本身来看,小学数学与语文一样,也具有一定的人文属性,同时具有时代性、发展性与实效性,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文本,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在具体实践中,要从情感角度充分挖掘教材,打造现代高效课堂,提升课堂交流程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开放式课堂。

第三,通过加强人文体验提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领会数学之美。在小学教学阶段,一个教学重点就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要在核心要素培养理念指引下,重点强化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生活实践,认识数学中蕴含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字意识,优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四,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培养核心素养,塑造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拆解分析等手段,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空间形象,并在循序渐进的锻炼中,逐渐摆脱辅助道具,实现学生想象力的大幅提升。另外,数学中存在大量的相似原理和数学关系,能够启发学生类推出更多思考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高度重视类比思维的培养和应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结语

教学改革的核心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主体地位;教学改革

通过观察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大多数体育教学所获得的改革效果并不理想,追究其中原因得知,很多学校在对教学实施改革与创新时,其并没有触及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质,无论是丰富理念方面还是革新内容方面,均没有有效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现基于对“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核心地位作用”的认识,结合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可以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用的建议与对策,由此改善体育教学效果,并且笔者希望本研究的叙述能够为有关研究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一、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核心地位的作用及其影响

1.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及热情

在教学活动中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核心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积极性,尤其对于体育教学活动而言,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增强整体教学开展的氛围,使之更加融洽而有助于教学活动得以高效、顺利开展。另外,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核心使得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为教学课堂的“主人”,从而更好地追寻自身感兴趣、喜爱的教学内容,由学生自己掌握教学进程。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核心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核心教学模式,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并且还可以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体育教学质量及水平而言,保障上述两点的根本举措在于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推动以学生为主体核心教学模式,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多,从而增加了他们之间的情感,这样有助于提升教学开展氛围,使得整个体育教学形式被优化、合理化,尤其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汲取教学知识内容。另外,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教学模式,能够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决定讲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由学生决定,并且学生还能控制教学的进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用,这对于其未来发展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体育教学活动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核心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想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则需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及其学习需求,并且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用,使得学生自主参与其中,从而有助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与效率。根据当前大多数体育教学现状来看,不少教师并没有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用,一直将自身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忽视了学生学习实际,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结合这一问题,而提出若干可以更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用的有效途径,以期提升整体教学实效性。

1.在教学计划中做好准备

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用,教师可以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前,做好教学计划准备,尤其将推动以学生为主体核心地位作用发挥视为一个体系化过程,由此保证在体育课堂上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用。另外,在体育课堂推行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兴趣,而且还使得整体教学活动充满生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

2.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的重要避讳在于对学生施加条框性约束,因此,体育教师需要注重教学环境的营造,必须构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创新、大胆探索,只要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教师均可尝试着去营造,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下学习自身喜欢、想要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刘淑芳.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谈如何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J].搏击:体育论坛,2011.

教学改革的核心篇3

关键词:虚拟现实;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188-03

Abstract: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talent market, cultivate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skills, post suit ability of students is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eaching and practice, analyzed the shandong province virtual reality problems between talents demand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Using the mode to build and project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mmarizes the virtual rea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r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rain of thought, measures and achievements and innovations. Better teaching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next step.

Key words: virtual reality; the teaching reform; cultivation of talents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各行各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对一些传统行业具有颠覆性的影响力,如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等[1]。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又称灵境技术。虚拟现实就是利用计算机生成一个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让参与者身临其境一般,产生沉浸感[2]。

1 虚拟现实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

虚拟现实是一个新兴起的行业,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前沿研究方向,是未来社会发展学科的重要技术之一。但是,山东省很多虚拟现实制作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缺口较大。通过调研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设置虚拟现实专业,而设有动漫专业或者多媒体专业,虽然这些专业都涉及到虚拟现实的知识,但是不精。而本科的虚拟现实专业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工作。针对这些情况,潍坊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采用“平台+分岗”模式后,确定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模块是虚拟现实。

2)课程设置不合理。很多学校总是怕学生学的知识不够多,面面俱到,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太肤浅,广而不精,很难对口就业。

3)教学内容不合理。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学校虽然采用项目教学,但是这些项目都是老师自己开发的,不是企业真实项目,不符合企业需求和标准。

4)学生实践能力差。毕业生初到工作岗位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工作适应能力不强,离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3]。

5)教学团队缺少企业锻炼。虚拟现实是一个新兴起的高新技术,很多老师都是现学现教,水平有限,缺乏企业经验。

以上原因致使学生毕业后不能马上胜任公司工作,还需要公司进行培训,这样导致应届毕业生很难对口就业。

2 虚拟现实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011年之前,设置的专业是动漫专业,该专业开设的课程比较广,包括网站开发、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面面俱到,唯恐学生学的不够。这样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广而不精,很难对口就业,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从事销售行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课程组的划分,每个课程组有一位负责老师,负责该课程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内容的制定,并进行项目教学。但当时的大部分项目都是老师自己设计的,并没有企业真实项目。本次教学改革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重组了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对口就业率改善不大。

2011年,先后到山东中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济南万维企业策划有限公司、鼎拓印象有限公司、青岛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调研,主要调研虚拟现实、建筑漫游、平面设计和游戏开发的发展前景。通过调研得知,游戏开发方向非常火,但是主要应用在大城市、国外外包等,像163、QQ都有自己专门的制作部门,所以学生就业比较难;平面设计方向范围比较广,可以融入到其他方向去,没有必要单独开设;建筑漫游和虚拟现实方向在大、中、小城市都用,比如大中型城市中的产品会,小城市的广告牌、店面、建筑效果展示、家装展示、建筑动画等,需求量很大,就业前景好。而且山东省各大高校中基本上没有开设建筑漫游和虚拟现实专业的,精通的人不多,大部分只是会做一些皮毛,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紧缺,市场需求量特别大。

所以,我们将动漫专业改为数字媒体专业,核心模块是虚拟现实,面小而精,与企业一起进行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解决了以上问题。

3 虚拟现实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虚拟现实核心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校企共建、项目主导”的模式,包括订单、项目和工作室。在课程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校企共建的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设层面

采用“共建、共育、共管、共评、共融”的模式。

如图1所示。

1)校企共建课程:通过多次到济南万维企业策划有限公司、济南科明数码技术有限公司、济南鸿清动漫制作有限公司、济南铭途动漫有限公司、潍坊艺景图文有限公司和青岛锐盈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调研以及QQ、电话联系,成立了课程群建设委员会,课程群建设委员会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共同制定了虚拟现实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引入企业项目,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论证课程标准。

2)校企共建师资队伍:人类进入2000年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惊人,而大部分校内教师缺少企业锻炼,掌握的前沿知识远远不够,单靠校内专任教师授课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引入企业兼职教师,核心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请企业兼职教师来讲授。同时,每一位校内专任教师对接一位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校内专任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炼。

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为促进专业持续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与济南鸿清动漫制作有限公司、山东中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易迅麦和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培育挖掘先进资源,对实训室、走廊等进行了统一布置,张贴了企业介绍、往届学生企业作品展示等宣传展板;持续抓好企业家进校园、分岗教学改革、订单教育等活动,使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共融。

4)校企共建工作室:分别与易迅麦和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济南鸿清动漫制作有限公司在学院滨海校区成立了室内设计和数字媒体工作室,主要从事平面广告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室外表现、建筑动画、多媒体设计等工作,提高学生的设计、动手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行业企业要求和标准。

5)校企共育人才:我们和济南万维企业策划有限公司等企业共育人才。即学生入学后前三个学期由校内教师进行授课,第四学期创建订单班,由企业教师入校授课,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进入公司实习,由校外兼职教师协助校内专任教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传授一线的具体的知识和经验[4]。

6)校企共同管理:不仅组建订单班、成立工作室,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进工作室传授专业知识,还聘请企业专家进行就业指导。学生在校和实习期间,都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和校内教师共同管理。

7)校企共同评价:每个学期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的作品,特别是期末考核都请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进行评价。

8)校企共融: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与校园文化融合[5]。虚拟现实实训室和工作室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布置,张贴企业文化、企业简介、企业兼职教师简介、往届学生在企业参与的项目作品、工作室管理制度等。

3.2 培养层面

采用“项目主导+分段式教学”的模式

1)项目主导:每门课程都是项目教学,项目都是从企业引入的真实项目。每个学期所有课程学习结束后,综合这几门课程,利用两周左右的时间进行综合项目实训。

2)分段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段式教学。授课全部在实训室进行,每个学生配备一台电脑,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及时动手操作。每学习完一门课程,都带领学生制作大项目。全部课程学习完毕再进行综合项目训练。最后进行订单,进入工作室和公司。通过企业调研、看望实习生,发现学生对这种培养模式非常认可,提高了教学效果。

4 虚拟现实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

依托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创新实践了“企业工作站、学校工作室”建设改革模式。

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锻炼、学习。依托企业工作站,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

在学校建立企业工作室,引入行业企业技术资源、真实项目和兼职教师,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项目标准的认识以及动手设计、操作能力。

同时,组建了订单班,邀请企业专家进课堂授课4个月,校内专任教师跟随听课、学习,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项目设计能力,缩短了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的距离,提升了对口就业率。

5 虚拟现实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5.1 校企新课程――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要,和济南万维企业策划有限公司、青岛锐盈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专家共同制定建筑漫游核心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目标明确,突出了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特色。

5.2 岗位新项目――引进企业真实项目

虚拟现实模块的很多课程引进了企业真实项目。比如《室外表现》课程引入了济南万维企业策划有限公司的真实项目――厂房设计、幼儿园设计、医院设计、住宅设计等;《建筑表现》课程引入了青岛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真实项目――小公建雪景表现、商业建筑表现、黄昏景别公建、住宅表现、鸟瞰日景、鸟瞰夜景;《建筑动画后期》课程青岛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真实项目――片头制作;《虚拟现实技术》课程引入了济南科明数码技术有限公司的真实项目――校园虚拟漫游等。

5.3 组建订单班――触及学科前沿

由于校内专任教师很难接触到行业最新动态,即使了解到,也很难马上理解的非常透彻,操作的非常熟练。所以,学生入学后前三个学期由校内教师进行授课,第四学期创建订单班,由企业专家入校授课,使学生了解市场和社会需求 [6]。

5.4 成立工作室――工学结合,服务企业

和企业合作,在滨海校区创建了工作室,并按照企业要求布置了工作环境,张贴了工作规则和制度,以及往届学生在企业中完成的作品。教师带领学生接项目,使学生真正参与项目建模、赋材质、打相机、打灯光、渲染出图、制作动画、后期处理、虚拟漫游等制作流程,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前感受企业工作环境。

总之,虚拟现实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实施以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学生的技能、对口就业率,也在同类院校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学生实习、就业单位给予了高度赞赏和评价,一致认为我们实施的“共建、共育、共管、共评、共融”模式和“项目主导、分段式教学”模式非常好,对学生非常负责。

参考文献:

[1] 米锐.虚拟现实技术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2):122.

[2] 刘科文.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10):123.

[3] 张威琪.高职“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4(6):40.

[4] 侯晓音.高职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14(7):70.

[5] 鞠锡田,张翠香.育人为本: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76.

教学改革的核心篇4

关键词:职业特色 高职体育 教学改革 核心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166-02

与普通高校相比,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定专业性、定向性以及实用性的特色。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来说,与一般的院校相比,其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的技能。但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教学重点却与一般院校的教学重点不同,其主要是体育专业技能以及与之有关的职业特点。因此,高职体育教学主要就是培养与体育相关的职业性的实用人才。据此,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突出相关的职业特色,由此通过高职教育培养出符合相关用人单位要求的实用性人才。

1 高职体育教学职业特色概述

1.1 高职体育教学职业特色的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突出职业特色就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就是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依据体育课程的相关内容特征以及职业特色来制定教学的计划,同时依据相关用人单位的要求与标准来对学生进行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化的知识学习以及技能的培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职业化的教育与教学,以此来增强学生毕业后的体育专业技能与素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1.2 高职体育教学职业特色的意义

在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是直接进入社会及工作岗位开始工作的。一般而言,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都是从事社会生产以及服务管理方面等实用性的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对学生之后会从事的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对学生的专业性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较高。对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地突出职业特色,就需要将与体育相关职业的保健类知识、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对岗位的适应能力等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与强化。通过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给学生增加职业特色方面的培训,由此来提升高职学生的基础体能以及在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量,帮助学生在之后的职业道路上得以更好地发展。

2 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更新体育教学的观念

高职院校中,传统的体育教学的观念主要就是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相关的培养与教学的,同时,由于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定特属于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的方向,为学生设计并制定与其专业职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而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此外,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中,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一种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从而为职业性体育教学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促使高职院校中的体育教学得以更好地发展。

2.2 体育课程的设置依据学生的职业特点来展开

高职院校的教育遵循的是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对此,在进行职业体育教学的时候,同样需要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相结合,进而科学、合理地设置出与学生职业发展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方式。由此,职业体育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依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同时还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特点来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此来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同时,有效地提升高职学生身体素养及运动技能。

例如:高职院校中的营业员、空乘以及酒店管理等相关服务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此外,由于这些职业岗位需要较长时间的站立,对学生下肢静力性耐力和腿部、腰部及肩带肌肌肉的力量都要求比较高。针对这种情况,这些专业的学生在体育课就可以以训练学生的形体、拓展训练以及相关的礼仪等方面的内容为主。而学习药物制剂、美容、护士等相关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手腕及手指等手部关节精确的触觉能力,同时还需要相κ褂昧榛畹乃手进行操作。据此,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职业体育的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太极拳、手指操以及相关的棋类运动来提升学生的手部力量,加强学生大脑皮层的灵敏度。此外,对于学习音乐表演等艺术类的学生,需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形象与气质,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的能力,由此就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职业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习礼仪以及体育舞蹈等方面的知识与内容来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好地发展。

2.3 改革高职职业特色体育教学课程模式

对于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可以将整个职业性的体育教学分为3个阶段,同时在每一个阶段都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第一阶段主要就是向高职生教授最基础的体育知识及相关的运动技能的理论,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素质进行培养。同时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医疗卫生保健知识的讲解与培训,帮助学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到第二及第三个阶段的时候,体育教学的内容需要与学生的专业及职业发展相结合,依据相关职业发展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职业性的培养。一般来说,我国高职教育都为三年制的,因此职业性的体育教学开展阶段就与学生的年级相适应。第一年学习的是基本的体育知识及运动技能,到了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时候,职业体育教学活动中就需要依据学生的专业及职业发展的现状来开展与实施。由此,不仅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能够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及职业素养,促使学生在职业岗位上更好地发展。

3 职业特色高职体育教学教材的改革原则

3.1 实用性原则

对于职业体育的教学来说,所使用的教材也需要依据不同专业及职业发展的状况来制定与编写。同时,还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状况来进行编写,使其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特征。这种实用性强的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在学生们之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起到较大的作用,有效地提升工作的质量。

3.2 针对性原则

每一种职业在工作的过程中都会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形成职业病。对此,一定要有效地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帮助学生更好地预防职业病的产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此,就可以在编写职业体育的相关教材的时候,将一些具有保健、矫正甚至是预防职业病产生的方式及方法进行引用,由此对学生们日后的工作有着一定的帮助,能够帮助学生预防相关职业病的发生。

3.3 终身性原则

职业体育的开展主要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特长及职业,同时,体育锻炼还具有着连续性、实用性的特征。据此,对于职业体育的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编写一套适合于学生自身及相关职业方面的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树立起终身锻炼的观念,为学生的终身锻炼奠定一定的基础。

4 结语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同时,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未来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获得一个良好的发展规划,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就需要在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中加强职业特色的结合与发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岳海峰.论突出职业特色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J].当代体育科技,2014(2):92.

教学改革的核心篇5

一、运动核心价值的内涵

身心和谐教育是排球运动的中心任务之一。教育是培养人的,因此,排球运动的核心价值是人的发展。开展排球运动人文教育和思想是高校排球运动所努力的方向之一,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支持和倡导的。树立大学生年追求完美的意识和在奋斗中寻求文明、举止优雅、谈吐自然、稳健得体、敢于冒险和挑战自我的坚强性格,正是我们体育文化应该追求的。先进体育文化通过体育运动扩大影响,并借助教育得以广泛延续和流传。

排球运动是深受广大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对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价值,一直被列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排球教学也在积极适应学校体育教学功能的转化,从排球运动形式的选择到教学目标的设置等都从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各方面考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要充分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所强调的单纯的传授技能、增强体育的教学目标,要通过引导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在体验排球运动乐趣的基础上,掌握排球运动基本知识和技能,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采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在排球运动中提高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参与排球运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使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身价值,进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影响高校排球教学改革的因素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学校教育目标、全部教学设计均指向学生、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强调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积极参与、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公民意识作用下,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体验、运用以及健身、健心的过程,除学生自身外谁也无法代替。但学生同时又是被管理者,只有当他们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智力、非智力和体力上全面投入,积极协同配合并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体育教材,既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又是健身健心的重要手段方法。它以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的体系建造,包含了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念,培养的行为和习惯,集中反映了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和价值标准。教材既是传递的信息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成果;是可预期达到的,也是实际的。因而,教材的建设与贯彻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媒介手段,泛指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的、刺激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交流形式或工具。包括讲课、讲解、示范、教具模型演示、电视技术、讨论、辅导、答疑、练习、游戏、比赛以及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其主要职能是传递信息,促进学生学习。

三、国外高校排球教学领域的教学法介绍

(一)领会教学法

领会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洛夫堡大学的两位教授――宾嘉和霍普首先采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倍受球类教学领域的欢迎,本世纪初引入我国体育教学领域,有关球类教学法的研究逐渐深入,大量的研究成果促进了领会教学法在球类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

领会教学法的以学生认知能力和战术意识的培养为核心,将训练学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作为学习的关键,并根据学生的需要因人而异地教授各种技巧动作。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能够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的兴趣及学习需求,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领会教学法强调对战术的领会与理解,突出的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思考,而不只是动作的简单模仿和照搬,强调学生对排球运动规律及相应技巧和战术的掌握,以及经过思考后的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思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无论能力大小或水平高低,都有机会在比赛中表现自我,体验成功的快感。并能使学生对排球运动深入了解,体会排球运动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排球运动产生深层次的兴趣,进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成功教学法

成功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成功体育的教育思想是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特别是使那些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走出困境,让所有的学生都受到应有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全过程都渗透对学生自信心、创造精神竞争意识及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观念、方法的完善和改变,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从而形成不断追求成功的一种教育过程。“成功”的体验不仅仅是要追求峨陕乐”和“高兴”,更重要的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通过不畏艰难险阻,不断战胜挫折与失败,培养学生的坚强、自信、勇敢以及顽强拼搏精神。成功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不断进取,并获得这种不断进取的能力。

近年来在排球教学领域中还出现了其他许多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如分组教学法、层次教学法、条件控制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球感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在排球教学中的应用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提示我们排球教学工作者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条件等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显著。

四、基于运动核心价值的高校排球教学改革

(一)排球教学中要综合、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教学法

在课堂上,学生是通过大量练习来掌握运动技术的,是通过自己身体活动的感受而形成动作表象来掌握动作技能的。这些肢体活动,不单纯是一个身体运动形式,而且是在大脑统一指挥下的统一学习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思索,以点燃起学生心中积极学习的火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运动器官和思维活动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正是学好动作技能的基础。所以授课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教学法来组织好一堂课的教学,而不能只用单一的方法。如不但要利用讲解、示范等来指导技战术学习,而且要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动作技能,不但要用分解教学法来掌握某些关键动作而且也应分中有合地利用完整教学法把各动作环节及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要运用循环练习法来增加运动负荷,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要运用相似教学法、个别教学法来掌握动作技能技巧。用竞赛法、游戏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在组织和综合运用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作出艰苦的劳动,细心的构思,大胆地组合创新。

(二)合理运用动作迁移

在排球动作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某种动作技能而得到的能力向同等或类似的横向技能迁移的情况可以说比其他球类项目要来得多一些,例如正面上手发球与正面扣球的挥击臂动作。但就排球正面上手发球与正面上手发飘球的挥击臂动作而言,它们虽同属排球发球类动作技术,表面上看动作很相似,但因其挥击臂动作技术在本质和内在联系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所以它们之间的迁移量并不大。可见,技能之间所显示的类似性,并不等于在动觉、运动刺激、运动反应、同一运动反应动作的形式和运动的控制方式等方面的共同性。这就提示我们在排球动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运用动作正迁移的有利效应,又要防止动作负迁移效应的干扰。

(三)在有效操作下适度增加练习量

练习量对学生学习动作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观点似乎认为,练习量越多,练习者在未来情景中的操作越好。排球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改进基本技术的正确性时,采用的方法大多是通过增加触球次数,让学生多做击球练习。运动程序理论与动力模式理论关于练习变异对于动作技能主要作用的研究指出,持续练习相同的动作会导致记忆动作和迁移动作能力的降低。因此, “多练有益”的大量重复练习并不是提高技能操作的最佳选择。练习不能产生完美的动作技能,只有完美的练习才能产生完美的动作技能,亦即练习量只有与其他诸如强调动作方法、注重动作效果、变换操作条件等变量共同作用时,才能产生最佳的技能学习效果。

(四)以社会科学教学理论为指导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社会互赖理论、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活动,运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和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1. 分组。(1)分组规模。小组成员应具有不同背景、特点、个性等特质,以利于集思广益。合作学习小组最多不要超过六人。(2)分组形式。小组结构以异质组为好。教师首先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测试,依照学生现有的排球基本理论、技能和身体素质水平,并且充分顾及学生的性格、性别、学习品质等因素,将全班学生先分成四个等级,然后再进行随机分配,确保组内同质、组间异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效果、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参与的合作教学的目的。

2. 组内活动。(1)组内成员角色分配。每一个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教师的角色。他必须依据课时教学目标,解释和说明课时所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采取检查、倾听、鼓励参与、补充、帮助、给予口头赞扬等措施,促进组内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学习;提供课时教学目标达成的基本标准;进行课时论文完成状况的总结。(2)组内合作学习。以每个学生按照教师呈现的课时学习目标,独立阅读与思考学习材料,并做出完成课时教学目标的预案,然后在组内讨论,共享最终实施方案的形式为最基本的操作形式。当组内出现特困学习成员时,则采用小组加速教学,即在组内使用个别的特殊帮助的学习形式。

教学改革的核心篇6

一、高职应用文的重要地位及教学现状

当今,应用文写作已成为一种管理手段,并成为用人单位要求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应用文写作能力也成为衡量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涉及各行各业的应用性学科,是高职教育中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提供发展途径的多元性,促进写作与工作生活的有机结合。 目前,就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状况总体来说,仍以教师为主进行灌输式教学,造成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者少被动者多、敷衍应付者多认真投入者少,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学生走上社会后连基本的应用文体也不会运用,与现代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极不相符。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课程没有突出能力目标

职业院校应用文写作的教师大多来自普通高校,受的都是“知识目标”的教育,他们观念上最大的误区是学生“有了知识就有能力”。因此课程教学突出强调“知识目标”,没有突出能力目标,教学也较少突出学生能力训练,造成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脱离,学生对于应用文写作往往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写就错”。

2.教学内容没有结合学生实际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材一般都是本科教材的“压缩饼干”,虽然在理论内容上作了较大篇幅的删减,并增补了一些案例,但案例远离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施教时,教师安排的应用文学习内容也与学生当前所处的环境关系不大,使得应用文写作教学与实际应用缺乏紧密联系,学生普遍认为学了没有多大用处,于是消极应付,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

3.教学活动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应用文写作教学模式基本是“理论+案例+训练”,教师在逐章讲授书本内容的基础上,辅之以案例分析、写作训练、课堂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但制约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也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4.课程考核没有突出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应用文课程考核单一化,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考核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没有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评价,忽视学生写作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形式脱离了应用文写作的实用性和技能性,导致许多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具体写作时寸步难行。

二、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课、能力课,肩负着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任。其教学与专业课程一样,要突出高职教育的应用特色和能力本位,这不仅是当前社会发展和企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应用文质量的必然要求。以学生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要坚持以职业行动为导向,其核心是以工作任务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紧扣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突出能力目标,所有教学过程以能力训练为核心内容和核心目的,把能力训练贯穿于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确保能力训练落到实处。

三、教学改革的实施

1.改革课程目标

布鲁那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不但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而且最终决定教学的起点,支配学生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用文写作课程要突出培养学生完成整体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突出能力训练,融入知识和素质目标。要将应用文写作知识的学习融合到能力训练中去,将素质培养融合、贯穿于应用文写作能力训练的全过程,侧重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学生通过该门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掌握应用文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并获得职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2.改革课程内容

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性强、教学任务明确,传统学科体系下的章节式体系已不能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要用行动导向下的项目化教学体系取而代之。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突出能力目标的要求,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贴近职业活动实际,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以活动为主体组织教学项目,用实际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以项目、任务为载体的应用写作课程体系。

(1)以活动为主体选择课程教学项目。按照专业所需求的知识结构、能力目标及综合职业素质,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这门课程可考虑设计三个教学项目,项目活动过程包含相应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内容。

第一个为入门项目,以学生参加比较多的社团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习撰写社团活动策划文案,掌握日常应用文的写法。第二个为主导项目,设置比较综合的任务,以学生会议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学习各类应用文写作技巧及相关知识,并熟悉工作程序。第三个项目为结合学生专业活动设置相关的工作任务,如设计类专业以学生的产品设计为载体,让学生学习调查报告、设计策划书、产品广告文案等文体的写作,将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培养和实际的专业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相关职业能力。这种以活动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体验,选择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项目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对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训练的针对性更强,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同时学生又能够获得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职业能力。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训练任务。工作过程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与职业活动的实际工作过程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熟悉工作程序和提升职业能力。应用文写作课程可在设计的教学项目下,按照工作过程分为若干小任务,即将项目教学内容按工作实际分解为若干可实施的能力训练任务单元。单元训练突出能力本位,将应用写作知识学习、素质拓展融入到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第二个主导项目学生会议活动为例,教师将教学项目按工作过程分解为撰写会议申请文件、制定会议议程、制发会议请柬、撰写会议报告等小的训练任务,每个训练任务将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并要求有明确具体的成果展示。

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特点和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提炼的教学内容、训练任务,具有典型性、实战性。学生通过应用文写作项目能力训练,对写作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和熟悉的过程,感受到应用文是处理日常事务必不可少的工具,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写作动力明显增强,并能很快进入角色。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的设计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文写作教学要突出学生能力训练,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可从设计的训练任务入手,将学生以寝室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并按照任务布置、实施工作过程、交流和检查成效、工作效果评价、知识归纳、训练深化等过程来组织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每个组员和所有组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调动每组组员的积极性,教师应尽量只安排4~5人为一组,设置组长、副组长、记录员、发言员、观察员五个职位,由学生轮流担任,这样避免每组中的积极分子与其他人参与的不平衡。在调动所有组积极性的基础上,教师可规定每组汇报时间,汇报完毕后,任抽其他两组对汇报作品进行点评。这样的方式能有效提高高职应用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为他们毕业后快速融入职场奠定基础。

4.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课程考核要改变一张考卷考核知识点的传统做法,突出对学生工作能力、学习训练过程的考查,可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项目任务为单元,从项目任务完成过程和项目任务作品质量两方面进行考核。过程考核可包括工作态度、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等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如动口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考核重点放在平时写作任务完成的质与量上,与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完全接轨。评价采用小组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方式。评价内容涵盖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作品质量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的评估,每个完成的步骤都将成为学生该项目评价的一部分。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作品展示及交流,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的核心篇7

论文摘要: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我们要突破语文教学简单化、文本化之藩篱,而将语文教学延伸到美学敦育、文化教育,并以开放的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地感知美、热爱关、鉴赏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要求,所以在开放、互动的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关情感;激发其审美想象;挖掘文本背后所蕴涵的手国传统文化内涵;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阅读。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关学教育;文化教育;开放式教学

高职语文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合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特征和综合水平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高职语文毫无疑问应该是高职院校人文精神重要的传承基地和宣讲平台,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系列工程中最为厚实的元素,是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倍增器”。它超越功利性的课程规划,不依附于任何其他课程,但它是隐藏在所有专业背后的“超级航母”。近年来,围绕高职语文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些教学改革模式中,美学教育、文化教育和开放式教学最值得关注。

一、美学教育成为启动高职语文“动力航母”的“芯片”

词有三境之说,语文教学也有三境之论:一是文本教育,即课文本身的教学;二是美学教育,即审美主体对文本的审美观照和审美体验;三是文化教育,即教学主体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文化的阐释,并进而接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和约束。美学教育是达到文化教育这一最终目的的方法和手段。每一次主体对文本客体的审美观照和体验,都是主体思想的一次掘进和境界的升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艺术水平将大大提高,有利于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受和创作实践的投入。

高职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感情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传输的重要发力点之_二。美对人作用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美不是直接诉诸人的理智,也不是道德的灌输,而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和心理,通过反复的情感、心理的浸染陶冶,积淀审美感悟,并形成一种直接看待周围世界的美感直觉,使人从中得到某种教益,获得人格的升华。中国近代美学家蔡元培十分重视美学对人的重要作用。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他指出,美的作用还在于“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即审美的超功利性。“人们在审美中获得的情感自由,却超越了个别、具体实践的有限自由而成为一种普遍的自由。它是在个别、具体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人类普遍形式力量,是在有限的、暂时的实践目的(功利目的)中体现出来的人类无限的永恒的自由本质。所以,审美是人类对自身有限存在的超越和解放”-2 J。美育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载体。

高职语文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的媒介,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宣扬美、培育美和凝聚美的历史重任。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苟子在《臣道》中说:“崇其美,扬其善。”谈的都是文学所带给人的美学社会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文字所蕴涵的情感和美感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情感的舒张和心境的自由,突破定式思维,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品味洋溢在对象形式中的更深一层的生命活力和人生意蕴,把握不朽和永恒的价值。教师在引导同学欣赏文本时,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心灵、人生阅历等极富个性化的角度去解读、感悟,并与文本所蕴涵的审美情感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感受美的共鸣,体验思想的本真。我们要拒绝标准答案式教学方式,代之以主体自身体验后的批判性接受,只有尊重欣赏者的主观异性,欣赏主体才能在此基础上完成一次美的历程和美的感悟,思想才能得到真正的洗礼和飞跃。

高职语文教学仅仅立足于文本本身是不够的,只有站在更高处,才能看得更远,才能知道我们所肩负的使命。没有历史使命的教学是平庸的教学,是不称职的教学。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嵌入这一核心“芯片”,启动大学语文这一“动力航母”。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曾感叹“美是难的”。黑格尔也曾说:“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观念,但是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质的,也还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主体对美的体验千差万别,美学研究千头万绪,美学教育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这些不能成为我们不进行美学教育的借口。只要我们充分认识美学教育的重要作用,就会迎难而上,不断充实自我,提高教学质量。就美学教育的内涵及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美感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带有浓厚的情感因素,浸染着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它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广泛地渗入到其他心理因素之中,成为触发其他心理因素的一种诱因,而审美的各种心理因素及其综合运动过程,最终都要化成审美情感表现出来。从审美感知开始,情感就介入各种心理因素之中。而在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更推动着情感体验的自由扩展和抒发。

作家在编织文学作品时,更是以情感为纽带,可以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作品。《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情者,文之经。”“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艺术家对所反映对象的情感体验是极重要的。艺术作品浸透了艺术家对所反映的生活和人物的情感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文本的阐释,设置特定情境,发掘文字间所蕴涵的作家审美情感,让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和对象的感性形式紧密相连,从而产生带有主体自我色彩的情感体验历程和情感积淀。经过多次的情感洗礼,让主体寻找出并确定审美情感的临界点。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动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谈的都是情感的萌发离不开外界感性的对象,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具有高度审美情感的人对外界感性对象会更加敏感。另外,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过程中不可追求整齐划一,应强调个性化体验;也不可急于求成,应强调循循善诱。

事实上,学生的主观体验是永不满足的磁石,他们有能力进行美的感悟和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文本内在的意蕴,寻找触发美感的原动力。教师通过反复的引导,让学生体验《哈姆雷特》凝重的悲剧美、《浮士德》崇高的理想美、《登幽州台歌》旷世的孤独和悲怆、《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破涕而笑的喜悦。在各种情境的渲染中,体验出各种美的感受。同样是写愁绪,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美的表达和个人感悟,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写出愁的恒长和诗人的无可奈何;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出国愁家恨的永恒和宏大,更具悲剧意义;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出愁的廓大和缠绵;而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却独辟蹊径刻画出愁的沉重和悲哀。同样是愁,却各具情态,深含不同的美的感悟,让我们在体验愁绪的同时,也感受到人创造力的伟大和想象力的无穷。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联想和想象借助于情感的推动,把审美感知和思维联结起来,使审美感知得以超越当下对象的时空限制。正如刘勰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从而既取得了对审美对象感受的相对自由,又取得了更为深广的理解了的感受内容,所以,就审美认识来说,联想和想象是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深入。

联想和想象是语文教学的翅膀。在语文教学这个互动的平台上,在欣赏文学作品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穿过眼前的文字载体,幻化出引人入胜的美妙天地,才能真切细致地体验出作者的情感历程,才能完整地实现一次美的体验历程。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文学语言扩展文本的意境内涵,要求学生联系自我的生活阅历、情感的心理沉淀以及个性化的体验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填补文本所留下的想象空间,突破文本这一方寸之地,体味人世间的真情。

相对于现代文学的外向形式,古人的诗词韵赋,从情感伸展方向来看是内敛的。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想象和联想将内在的审美意境和审美情感转化为更清晰的外在形式,就无法真正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在之美。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只有二十二个字,文本本身描述不多,对于这样的诗歌,如果我们不能想象出诗人登上幽州台时那种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人物形象,如果不能想象出广袤无垠的空间背景和无止无尽的时间背景,就无法体验作者高阔的视野、宏大的取象、深远的托意,就无法理解诗人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后的历史见识,就无法体验诗歌所表现出的雄浑博大、沉郁悲壮的艺术美感。清朝人黄周星在《唐诗归》中评价道:“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就该评论本身来看也是一次审美想象和鉴赏过程。

文学语言潜移默化的美学滋养胜过任何枯燥的说教,它在塑造学生人文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高职语文课堂中的美学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深化,也是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正确方式。

二、高职语文课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道者”

高职语文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一环,它通过对五彩缤纷的文本的审美观照和审美体验,在形象的感知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与诉求,并进而在处世、交友、学业及工作等方面自觉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道德准绳和审美标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约束。语文教学中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教育,高职语文要肩负起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道者”之重任,在有限的课堂空间里,宣扬和传播中华五千年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文学一直非常发达,时有奇峰叠现,代有高峰矗立。历代统治者都将文学作为“载道”的重要媒介和体现对象。《诗大序》中指出:“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教化,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文学被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称为“千秋之盛事,不朽之伟业”,成为科举考试、选拔精英的必要手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哲学、宗教、历史、教育等方面的主张和内涵常常以文学的形式得以展现和阐述,或珠矶毕现,或云蒸霞蔚,或含蕴通幽。就文化教育的内涵及表现形式,主要注重以下内容:

1.以文本为切入点,提示形象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文学以其跳动的文字、精美的韵律和五色斑斓的历史画卷,犹如无数只漂泊在历史长河中的彩舟,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格和内涵。所以,以文本为切入点,更能体现文学的审美特质和包容性质,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但是,体验文学的审美形象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高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要引导教学主体向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延伸和渗透,完成古人与今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与交流,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职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帮助同学踏上彩舟,采撷文化精华的船坞和码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在体验文本审美形象的同时,有意识地提炼、提示蕴涵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比较完整地介绍与之相关的宗教、哲学、伦理、教育、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容,并以此作为开启中国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这是大学语文教学最本质内涵之一,理解并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潮流,也就更接近人性的本身,也就更容易建立自己独特的评审世界的人生思想体系。

《孔孟语录》是语录体散文,十则语录把十条人生最真挚的体验形象生动、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深深地震撼于两位哲人的智慧和伟大的思想。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向学生介绍儒家的思想文化内涵,学生因而能更好地理解后世仁人志士的总体思想特征,并成为解读后世许多不朽文学作品的钥匙。因此,才有了杜甫一生坎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依然要“穷年忧黎元”;陆游一生受排挤受打压,临终前依然表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终生命运不济,杀敌难酬,依然表示“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还有王夫之的“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伟大的不朽诗篇都从儒家思想文化中汲取了力量。

《秋水》探讨的则是存在与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道家思想的思辨性和哲理性。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是通向人生终极的另一条蹊径。在人生关怀和心灵思辨上最具特色,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后花园。通过教师对道家思想文化的提炼与宣讲,学生更易理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淡泊和悠闲,以及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洒脱和旷达。这些思想文化的揭示与引入大大丰富了课堂的内容,让学生在感悟文学魅力的同时,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式,强化思维的变通性,激发他们想象的空间。

2.鼓励学生进行有价值阅读

所谓有价值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将自我的阅历以及体验方式与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当时的感受、创作风格与潮流相融合,深入地欣赏作品本身的文学特质,提取作品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这是达到美学教育、文化教育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我们知道,离开孕育作品的时代背景,离开作者当时的感受孤立地理解作品,就不能正确解构作品的真正内涵和作者真正的意旨,更不能正确体味作者真实的审美情感。同时,我们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学习古代的文化知识和审美情趣,这是学习古代人文精神最直接也是最形象的一种方式。另外,对作品文学性的强调,又保证了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阅读的正确方向,使它有别于庸俗的文化社会学和文学形式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先生曾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文化诗学”理论,他特别强调要把文学作品放在原有的历史语境中去解读,以获取原汁原味的历史精神文化。他以杜甫《羌村三首》中“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为例,阐述了一句普普通通的大白话,在“安史之乱”特定背景下,却能显得如此宁静、安祥和温馨。如果我们能更深入地解读,就会更深入地体会诗人那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儒家思想,这种思想激励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充分了解文本发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细致的有价值阅读,展开丰富的审美想象和联想,体验文本本身所蕴涵的审美情感,汲取其中所包容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取值。

文化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它以文本为依据,以美学为滋养,三者融为一体,并没有十分分明的界限。如果画地为牢,以本为本;则难免割裂高职语文教学的延展性和融合性,与当今高职语文教学改革趋势相背逆。

三、开放式教学成为高职语文课堂新的亮点与特色

开放式语文教学这一概念虽然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但真正成为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宠儿,还是近年的事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学主体的思想日益个性化,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需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需要将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与教学主体的需求、教学文体及时代精神与文化潮流相结合,需要将课堂内容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相联系,将教学客体的基础性与前沿性相联系,将教学主体的差异性与自主性相联系,需要将大学语文课堂变成思想文化交流的互动性平台。

在此过程中,高职语文教师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语文教师部分教学功能退隐。学生通过自身的终端设备,能很轻易地查到所需求的文学作品和资料,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相应的介绍或板书,甚至不需要教师对一些方言作品逐句逐段地翻译,教学主体需要教师对搜索出的文化典籍进行深入的阐述;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自身学术修养、学术研究能力需要不断地提高,不能仅仅满足于比学生多懂得一些文学知识,还需要涉猎更多的文化典籍,需要有更高学术研究能力,需要相当高的文学创作的能力与水平。

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有如下特征:

1.文本链接的无限延展性

这是开放式语文教学向人展示的最醒目的新特征。绝大多数课文关于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等的解说,都能通过搜索方式找到,并加以学习消化j搜索与文本相关的内容,比如作者趣闻、相似主题的作品、相似创作方法的作品、时代背景与创作潮流等,也是轻而易举的事。由文本之一点,链接出浩如烟海的文本材料。当然,互联网的开放性,决定其搜索内容的差异性,有的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及时有效地增加课堂新鲜内容,并进行内容疏通及范式赏析,扩大课堂容量;另一方面,还需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提高甄别、鉴定网络材料的能力,找到正确的文本材料,缩小阅读范围,学习并吸收有益的内容。

2.作业布置的全新模式

高职语文中的课后习题在互联网面前已无任何秘密可言,教师无权不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找答案,所以,语文教师需要革新作业布置模式。对于传统的知识性作业形式,比如字词理解、主题评说、艺术阐释,可根据学生自身语文素质情况,量力而行,灵活处理。在作业中要加大思考的深度,延展思考的广度,引入研究性任务,增加作业的难度,比如将相似作品进行比较性阅读及评说、阐述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创作自己的一些文学作品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文学水平,量体裁衣,布置一些与其水平相适应的挑战性作业,以适应当前高职语文教学发展趋势。

3.教学方式的开放互动性

当今学生的差异化越来越明显,自我表达的诉求越来越强,标准答案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大学语文课堂需要教师放下身段,尊重学生的主体差性,与不同的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互动交流。这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提问与回答,而是双方平等的交流,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及相关资料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看法,教师进行相应的评说,有不同看法时,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甚至可以进行争论。除非极端有害于社会的言论,教师对于此类讨论,可以进行引导,但一般不设标准答案。教学方式灵活多变,既可以是文学欣赏、美文诵读,也可以是话题讨论、诗歌创作。开放互动性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教学主体对大学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参与度越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越高,教学效果越明显。

教学改革的核心篇8

【关键词】核心能力 主客关系 实用性 体验性 启发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81-02

职业核心能力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指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所需专业能力外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能适应不同岗位,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典型岗位就是施工员。它要求上岗人员除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外,更看重个人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解决施工现场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对象是没有任何施工经验的在校学生,在理论学习时缺乏感性认识,只能死记硬背、照搬照抄。一旦到了施工生产一线岗位,则无从下手,连纸上谈兵的能力都不具备,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对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时,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三大职业核心能力,实现高职建筑专业课程教学设计创新。本文试以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为例,基于职业核心能力,针对课程教学现状,提出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法陈旧。虽然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而言,课堂教学方式仍然是灌输式教学,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一言堂”,师生之间很少交流,结果则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听得枯燥,睡觉、玩手机现象严重。

(二)教学内容落后。目前的高职高专教材,不仅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某些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我们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而某些正在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的科学前沿的知识,却仍被我们置于教学大门之外。同时,在工程施工现场常用的某些知识,却在教材上找不到。这就是教学内容僵化落后的现状。

(三)教学手段单一。即便是多媒体教学,也往往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把课堂教学变成声光图像的过度堆砌,造成学生被动接受,不利于培养主动思考;再者,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多媒体教学缺乏系统性、专业性,视频资源不连贯,动画过于卡通,不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分析发现,以上这些原因,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单调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教学环境,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就基本理论教学而言,学生仅凭PPT等多媒体资源被动接受。自始至终,学生很少会独立思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很不相符合。

(四)培养模式死板。有的学校要么仍然停留在中职教学思维上,一味强调工种训练,认为只有基础技能训练好了就有出路,造成学生专业基础差,职业发展后劲不足,没有走出老的思想观念怪圈。要么照搬本科教育模式,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实训教学走过场,轻视个人职业能力培养。

(五)师资专业能力较弱。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有一批年轻教师,他们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有研究生学历,但是在职业能力方面较欠缺,缺乏实践能力和现场工作经验,没法有效开展专业课程的改革。

二、课程教学设计创新的基础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水平。高职理论教学不是无关紧要,不是无足轻重,更不是可有可无。要搞好课堂理论教学,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深入领会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切实转变观念,提高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自觉性、紧迫性的认识;激发积极性,迸发创造性,把教学的各项工作搞好。

(二)完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应积极鼓励和组织专家教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式、新政策以及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或者教学计划,设置具有层次性、渐进性、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按照岗位对人才的职业素质技能要求和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补充专业教学内容。

(三)加大软硬件投入,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设施的优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加大投入,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因此,学校必须加强专业实践场地、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信息化系统等建设,为教学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四)加强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对现有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设计,势必对专业教学老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更高要求。加强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首先学校应当引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鼓励教师进行专业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把重视课堂教学的措施落实到实处。在教学师资的培养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对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积极创造条件,让部分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或其他高校的专家与教师一起,共同分析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或者从事毕业设计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促进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课程教学创新设计

课堂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的四方面要素:目标设计、内容设计、策略设计与检测评价设计,这也就是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路路径。课堂教学创新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能、优化教学过程作为其归宿。

(一)课程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教学创新之源是“课堂教学设计要素”,包含四个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效果检测与评价设计。因此,课堂教学创新就是要基于教学设计要素中的一项、几项或综合各项进行改革创新,施教者要从教学执行者向教学研创者的角色转变。

总的来说,课程教学创新设计的核心,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这里的“动”,既是学生个人的动手、动脑,也是小组团队合作的运作。

(二)课堂教学准备。具体如下:

1.专业资料的准备。作为专业性强的课程,课前资料的准备非常重要。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大量查阅相关规范、标准、案例,选取并整理课堂教学资料,要求越细致越好,做到合适、实用,以四个课时为一个单元。这是课堂设计的基础,是保证课程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例如,施工放线工艺需要准备简单的房屋建筑及结构图纸、放线精度要求、放线步骤、施工周边条件说明等资料。

2.课堂室内教具教材的准备。这里指的教具教材,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具教材。必须贴近职业工作需要,必要时可以采用仿真的手段进行简单加工处理。以施工放线为例,老师需要认真分析每个教学环节所需要的工具材料,而且要以较为简单甚至原始的工具材料,完成各自任务,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技能教学场地的准备。鉴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可以将课堂教学某个环节移至室外,增强学生学习的现场感,模仿实际工作要求,去完成课堂任务。以施工放线为例,需要预先安排足够的平整场地,根据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进行实地操作,可以把相关建筑图纸进行适当缩小,以利于全班各组学生的展开。

(三)课堂教学环节设计。课前基本知识讲解学生分组课堂任务说明任务资料分发小组商议及实施各小组作品介绍与验收老师点评与考核。

(四)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组。将教材内容进行预先分析研究,根据岗位工作要求,进行简化和适当补充,也可以拆分、重组,但是必须突出重点,在有限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大纲的要求即可。

(五)教学方法的创新。根据课程特点,将合作学习、任务导向、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教师的

(六)教学组织的创新。在本课设计时,首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实行了分小组坐班制:对应的把传统课桌椅按照分组情况重新摆放,分若干组坐。其次是师生角色重新定位:教师向教学促进者的角色转化,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只是起到一个提示引导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后是师生占用课堂教学时间重新分配:在课堂教学中,把尽量多的时间分配给学生,充分向学生提供体验教学活动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创新,错了不要紧,体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整合。

(七)教学考核的创新。打破传统上由教师一手包揽、成绩靠考试评定的唯一方式。重新把考核评判权还给学生,教师只需要提供相关专业规范、验收标准即可。在实践中,教师可以站在专业的立场去给学生进行点评,学生不同意见可以反驳、可以相互探讨,小组之间可以互评。在这里,学生能够更深入的吃透本节课的专业知识,甚至引出更为广泛的讨论。这些,都是我们专业课教师特别想要的学习效果,真正体现出启发式教学的优势。

四、教学设计创新的收获

通过教学实践检验的创新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一,实行了分小组坐班制,不论是讨论阶段还是实施阶段,都反映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了,他们自己会推举组长,自己给团队成员分工,一切都有条不紊,其显现的效果是当初意想不到的。其二,随着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发现每个学生都表现出不同于往常的自觉性,都在为团队出谋划策,甚至某些观点想法都让专业课教师大吃一惊,直呼没想到。其三,课堂教学时间的重新分配,让许多教师感觉上课不再吃力,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拉近了,从心理上放松许多,以前那种心累、体累的现象缓解了。其四,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纷纷表示还想再来一次。

总之,在课程教学创新中,要注意目标的适中性、内容的整体性、策略的针对性、评价的客观性。课堂教学创新绝非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全面实现专业课教学目标才是真正的目标与有效归宿,即要极大提高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效率;要极大地提升教学效能;要极大地优化教学进程,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课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就可以推广到其他专业课教学当中,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国祥,等.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构想[J].安徽建筑,2003(6)

[2]周兆银,等.“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3)

[3]张晓岩.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09(34)

【基金项目】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仿真模拟实训项目的研究与实践(2013JGB419)

【作者简介】易 斌(1967- ),男,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技术及教学。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及创造成果范文 下一篇:小学音乐多媒体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