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14 17:40:20

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关系

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关系篇1

[中图分类号]G63 眼文献标识码{眼文章编号}0457-6241(2015)11-0019-04

受知识视野、能力层次、思维方式、方法引导等方面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较为单一、浅显。在大多数学生眼中,教材和教师呈现的历史就是真实的,结论就是正确的,少有学生提出质疑,质疑后主动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更少。而事实是,很多时候历史真相不在书本中,它需要寻找更多不同视角的史料,在不同角度的研究中探知真相。本文以穿越时空的《雅典学院》为例,对利用史料培养学生质疑、还原历史原貌进行探讨,一孔之见,向各位同行请教。

《雅典学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之一拉斐尔的巨作,也是后世争议最多的“问题”杰作。作品中50多位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学者、名人齐聚一堂,如柏拉图、托勒密等,这种穿越时空是创作者有意而为,同时也是这幅巨作遗留的“问题”之一。它被很多人视为“科学与哲学战胜神学的胜利”,理解为作者在借机宣扬古典学术与人文主义精神;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幅作品是罗马教廷认可的宗教艺术,作品描绘的只是“神学家用神学调和哲学与占星术的情景”。而通常我们这样概括人文主义的特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现世享受,反对禁欲;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如此两两相对的概括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相对立。《雅典学院》到底是在宣扬人文主义还是表现宗教精神?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要厘清这个问题,就要将关于《雅典学院》和各种史料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关于《雅典学院》的相关资料不难搜集到,但为了更趋客观,在搜集、整理资料过程中,要注意将史实性的和评论性的语言分开,以免影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据维基百科“雅典学院(画作)”和好搜百科“雅典学院”等整理,有关画作本身的资料简要摘录如下:

1508年,拉斐尔应教皇朱利奥二世的邀请,来到了罗马,在那里历时10年为教皇宫殿绘制了大量壁画,其中以梵蒂冈教皇宫内的四组壁画最为出色(总题目为《教会政府的成立和巩固》,壁画分列四室:第一室有四幅,内容分别是神学(《圣礼的辩论》)、诗歌(《帕拿巴斯山》)、哲学(《雅典学院》)和法学(《三德》);第二室是关于教会的权力与荣誉;第三室画的是已故教皇利奥三世与四世的行状;第四室内的四幅壁画,系由其学生按照拉斐尔的草稿绘成。

《雅典学院》以罗马天主教堂为建筑背景,背景上两尊雕像分别为太阳神阿波罗(左上角)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右上角)。画面中50多位学者名人被分解成若干个小组,中间的是辩论,左下的是算术、音乐和语法,右下的是几何和天文。

以上资料是让学生对画作有一个基本的客观认识。在介绍以上资料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并思考三个问题:1.《雅典学院》是系列作品之一,它和其他作品有何关联?(让学生明白研读史料要关注史料间的联系)2.《雅典学院》是受教皇邀请而创作的,作品会含有贬抑教皇或教会之意吗?3.它将宗教象征(教堂)、神话人物和希腊哲人们置于一堂,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在提取画面信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教学的实际需要,重点围绕后面两个问题展开。

研究史料,要关注史料的来源和出处。由于拉斐尔本人生前几乎没留下有关《雅典学院》的资料,在无法获取最原始的一手史料的情况下,教学只能从其他史料并结合画作本身来对这幅作品进行解读、分析。

1.人与神并非对立。

材料1:《雅典学派》表现的是人类对于他的来源和命运的怀疑和不安。所有的希腊的哲人都在这里,各人的姿势都明显地象征各人的思想和性格。对面《圣体辩论》却教训我们说只有基督教的圣体学说才能解答这些先哲们的问题。

――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材料2:“人类的智慧没什么价值,或者根本没有价值”。“真正的智慧只属于神”。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

――柏拉图对话集》

《雅典学院》呈现的是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希腊哲人探讨学术的画面,材料1中傅雷认为《雅典学院》中希腊哲人们探讨的问题的答案在基督教和神那里,他是将其置于系列壁画(神学、诗歌、哲学、法学)这一整体而作出的如上解读。而我们所了解的是: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已经变成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二者间矛盾吗?从材料2中可见,哲人们在研究人与社会,在思考世界的本源时,并没有将神排除在外,反而认为最高的智慧属于神,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古希腊哲人同样具有宗教精神。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希腊哲学和宗教神学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充满矛盾,相反神在哲学家的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人、神并非对立。

2.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教会也对人文主义产生了影响。

材料3:在比萨圣凯特琳娜教堂的祭坛背景画里,正中端坐的是阿奎那,手持《反异教大全》;其右侧是柏拉图,手持《蒂迈欧篇》;其左侧则是亚里士多德,手握《尼各马可伦理学》。

――约翰・埃德温・桑兹《西方古典学术史》

(注:材料中描绘的是14世纪意大利教堂的情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手持的是他们各自的著作。)

材料4:整个人类知识被分为七大门类,或者是七个基本学科。……这种七分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代晚期。在6世纪初的卡佩拉那里,我们第一次看见了这种说法。但到了中世纪,它已经不再是哪一个个人的一时之见了。它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制度。在数百年间,它一直都是教育的根基。

――爱弥儿・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

以上两则材料和材料1、2有何联系?它们相互间又有何关联?从材料1和材料2中,我们知道了哲学家们心中有神,而材料3告诉我们,中世纪的教会也并没有排斥古希腊哲人和学术,相反,中世纪的教会和古希腊罗马文化之间还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材料4很清楚地表明中世纪的教会教育承袭融汇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七艺”(《雅典学院》画面分组或许也借鉴于此)。正是中世纪教士中的精英(他们构成了当时知识界的主体)学习和传递了拉丁作家们的文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托勒密的天文学和古希腊的哲学,我们才能看到中世纪的七艺教育,吸收了希腊哲学的诸多神学体系以及中世纪后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会并没有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视为异端,相反,教会还深受其影响。众所皆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是人文主义的思想源头,而继承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督教文化一样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人文主义者反对的是教会腐败,不是教会。

材料5:伊拉斯谟经常嘲笑经院哲学家、攻击教会的陋习和教士的无知、懒惰和生活上的道德败坏,但他从未怀疑过罗马天主教会的本质和原则,只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基督耶稣的教导从而改邪归正。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伊拉斯谟(1466―1536),是与拉斐尔同时代的著名人文主义者,虽然经常嘲笑和攻击教会,但是他仅仅是针对教会腐败问题,却没有动摇过其。相反,他认为教会腐败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士们的信仰出了问题,所以以伊拉斯谟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实则希望的是借助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引导人们真正认识基督耶稣。正是由于人文主义和宗教神学并非对立,所以,《雅典学院》中才会出现教会的象征、希腊哲人和神话人物共聚一堂的场面,这既是对古希腊圣贤的崇敬,也是人文主义的宣扬,同时还是宗教精神的表达。

以上分析不仅是要学生了解《雅典学院》,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不断质疑:为什么以上有关宗教神学和人文主义、教会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分析和我们所知道的不一样?

除了被误读和夸大的天主教会与古希腊罗马文化之间、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之间的矛盾外,就是“文艺复兴”本身也还有我们不熟悉的另一面。

材料6: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语中rinascita,专指古典文化的复兴,它既不是历史分期的标志,也不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它丰富的意蕴是后人赋予的结果。1858年,在卷帙浩繁的《法国史》中,米什莱以“文艺复兴”作为该书第七卷的标题,此后,这个术语不胫而走,沿用至今。

――赵国新《文艺复兴的另一面

――〈文艺复兴简史述评〉》

材料7: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只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宗教神学观的冲击是有限的。它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而后期文艺复兴几乎遍及西欧各国。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已由佛罗伦萨移至罗马,罗马教皇甚至成为一些人文主义学者、艺术家的赞助人。文艺复兴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而且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展开。它更多的是创新,并因此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文艺复兴”一词到底从何而来?从意大利兴起而后扩展到西欧各国,文艺复兴前期和后期有何区别?从材料6中我们知道了“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以及意大利时期文艺复兴的含义其实很简单,材料7让我们了解到意大利时期的文艺复兴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的传承,而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已经扩展到各领域,更多的是创新,但是也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人文主义艺术和宗教神学的对立。对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我们一般这样定义其性质:是新生的资产阶级借助被教会视为异端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宣扬人文主义,反对教会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从以上两段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今天有关文艺复兴的了解,实则是后来者根据自身所处时代的不同解读而已,导致我们对文艺复兴的认识笼统而模糊。虽然这场运动影响很大,但其在宗教神学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当时人文主义者主观所预期的,更多的则是后人赋予的。正如《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所言:“如果像人们往往所想的那样,以为文艺复兴产生了一种以世俗性为主的艺术,以为奥林匹斯山诸神代替了耶稣和一大群圣徒,那将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文艺复兴艺术首先是,而且主要是一种宗教艺术。”①从这个角度而言,与其说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人文主义者们借着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宣扬人文主义,反对宗教束缚的运动,还不如说是他们看到了教会中的弊端和人文精神、基督教精神的冲突,而希望进行的一场宗教神权下的改革。

以上材料和分析,并不是为了否定文艺复兴的积极意义或颠覆某个观点,只是为了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辨析,并能更客观地看待历史,探知历史真相。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广泛地占有相关史料和了解相关知识。史料与历史知识是相互依存的,教师需要具有与史料有关的历史知识,处理史料证据的活动才能展开,如果没有相应的历史知识做基础,所谓鉴别史料只会变成一种猜谜游戏,反而会失去历史教育的意义。其次,要对各种史料进行鉴别。依据材料说话,尽可能选择可信度高的史料,更要选择不同角度的史料。因为史料也会带有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印记,也有其局限性。所以,需要掌握一定的研读方法,将各项材料进行综合对比研究。

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关系篇2

一、导言

宗教与艺术都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们之间具有许多内在的同一性。首先,原始宗教是艺术起源的摇篮;其次,它们都带有情感特性;其三,它们都运用想象和幻想把握世界;其四,它们都借助形象表达自身;其五,它们都注重对人的研究;其六,它们都具有审美价值。

基督教是最具世界性的宗教,它产生于古罗马时代,发源于巴勒斯坦,出自于犹太教,并有组织的渗入于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之中,到了公元4世纪时,君士坦丁大帝将其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开始风行于全世界。基督教对欧洲的艺术影响深远,不仅体现在中世纪,连文艺复兴时期也不例外。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人文主义是人们公认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繁荣的根本原因。“人文主义”是人们用来反对上千年宗教束缚的有力“武器”,然而,对于基督教同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很多文章阐述得很含糊,尤其是基督教对文艺复兴艺术所产生的积极的作用更是很少提及,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点。

二、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基督教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尽管人们常说文艺复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但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来说,文艺复兴更是在借助和利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世界从信仰维系方式向理性维系方式的变动,使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尺度主要是取自基督教文化的思想资源;而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伟大的艺术作品更是表现了基督教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所谓的反对宗教,其实并不是反对基督教这个文化体系本身,而是针对基督教教会对不合时展的清规戒律(如: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的固守,及教会和教士利用基督教来实现个人邪恶目的的行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基本上都是高级僧侣、宗教学者,甚至还有教皇,如果说他们反对基督教,无疑是不正确的。其实,坚信上帝的存在仍然是当时文化的主流,否定上帝存在的人仍然被称为异教徒。

文艺复兴对基督教文化的继承发展,首先,体现在继承了中世纪基督教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现世的一切都是痛苦、黑暗、虚假和不平等的,而天国则是光明、真理、善良和平等的),同时,也对这种思维模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精神和肉欲、神性和人性,乃至“善与恶”成为了人自身的二元对立。过去人们常常强调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是用人取代神,这只是表面的看法。如果说中世纪人们更倾向于人和上帝对立的话,那么,此时更强调这种对立存在于人自身,是人内心的矛盾性。于是,人自身的善与恶、情感与理性就变成了新的二元对立。

第二,人文主义者进一步突出了对人的自身的复杂性的认识。在原始社会,人是按自然本能行事的人。古希腊人被誉为人类的儿童,因为,他们是按本能欲望生活的人,所以,他们率直、本真。中世纪人们开始按照精神需求生活,基督教的出现,是人脱离自然本能的羁绊而走向人类精神世界的进步标志。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们开始把人类的精神需求和肉体欲望联系到一起,这是人对自己认识的深化。

第三,时代变了,对基督教本身的理解也必然发生变化。比如“上帝”这个概念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对那些遭受现实苦难的信奉者来说,是“救赎”力量的象征;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封建社会初期思想文化的核心,“上帝”变成了必须服从的、令人敬畏的“威权”的象征;而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上帝”这个符号越来越成为抽象的“至善”和“至爱”的象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对基督教重新阐释的历史意义在于,他们完成了把“上帝”从至高的“威权”和“最终的惩罚者”变成了“至善”、“至爱”的终极价值的最初转换。

三、基督教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契机和动力

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不仅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契机和动力,艺术家们创作的题材、内容、风格等也都受基督教的影响。如果说中世纪的艺术是以图案化的形象图解基督教教义,那么,文艺复兴艺术则采用较逼真的手法赞颂上帝。文艺复兴的艺术重视表现人的形象,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所造的生命,突出人的尊严与人在万物中的中心位置,其目的还是为了赞美上帝的创造力,并非反宗教。

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和佛罗伦萨画派始祖的乔托属于圣弗朗西斯教派。他的艺术创作多与宗教活动有联系,最有名的作品是在帕多瓦阿雷纳礼拜堂创作的38幅壁画,内容是描绘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迹,其中《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是最有影响的杰作。乔托采用古典手法,使宗教故事仿佛发生在我们眼前。佛罗伦萨画派另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波提切利的作品以宗教题材在数量上居首位,艺术风格和样式也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尤其是他1500年的绘画作品《哀悼基督》,其中,体现的宗教激情达到了悲剧的顶峰。

文艺复兴的盛期的艺术三杰都为罗马教廷的教皇服务过,从事了大量的宗教艺术活动。莱昂纳多 达 芬奇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他完成的绘画作品不多,代表作中《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等都是基督教题材的作品。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作,被誉为15世纪最动人的人性拥抱神性的作品。他最重要的绘画作品是西斯庭教堂的天顶画《创世记》,后来他在同一地点历时六年完成了祭坛壁画《最后的审判》。1546年教皇指派他为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建筑师,虽然整个教堂综合了几位建筑师的智慧和辛劳,属于米氏的设计成份比其他几位都要多。拉斐尔最有名的是大量的圣母像,色彩配置以红、蓝两色为基调 (红、蓝色分别象征天主的圣爱和真理),代表作《西斯廷圣母》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是古典艺术的典范之作。

四、基督教信仰支撑起了文艺复兴美术在精神上的高度

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而言,基督教更是他们进行创作的精神支柱和灵感来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人与神互为对照的独特思想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品格。对神性的理想犹如灯塔一样鼓励和指引艺术家在精神的迷雾中进行道德批判和哲学思考。

宗教中的“神”代表着人在品格和成就上的理想,对神的信仰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对崇高人格的追求。在西方文化中的伦理与宗教的紧密联系决定了西方艺术的思想内涵与宗教主题也经常发生联系。文艺复兴艺术家从基督教信仰中体会到的人道主义的关爱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促使他们在创作时重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高尚情感,保证了当时作品较高的艺术品位。

当时的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坚持爱上帝与爱人的一致性,追求世俗幸福与天国幸福的一致性。从许多优秀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上帝之爱”与“人间之爱”合一的趋势。如:提香的杰作《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画中新娘手拿花瓶,象征尘世短暂的幸福;维纳斯手托上帝之爱燃着的火焰,象征天国永恒的幸福。波提切利的代表作《维纳斯的诞生》,画中的女神脸上挂淡淡的忧愁、迷惘和困惑,反映了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热衷,使维纳斯并不仅限于感官本身的审美诱惑,而是通过对美的沉思冥想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纯化和超越。女神是维纳斯与圣母玛利亚的结合,是精神美与肉体美的统一。还有前面提到的那些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由于艺术家的这种信仰和追求支撑起了文艺复兴美术在精神上的高度,使之成为古典艺术中高不可及的典范。

总之,基督教文化和文艺复兴艺术一脉相承,文艺复兴时期所展现的宗教艺术的繁荣,正是基督教思想在摆脱了封建的思想专制后发挥出的文化创造力。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是基督教文化传统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割裂了基督教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关系,也就无从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与社会的变革之间是如何统一起来的,也就看不到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变革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法)热尔曼 巴赞著:《艺术史》,刘明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2]苏联艺术科学院美术理论与美术史研究所编:《文艺复兴欧洲艺术》,严摩罕、姚岳山、平野译,人民美术出版社。

[3]阿伦 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

[4]孙锦泉:《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基础》,《历史研究》,1993.5。

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关系篇3

关键词:文艺复兴;美学内涵;艺术

TheWorldBackgroundOftheChineseRenaissanceandAestheticIntension

Abstract:ThereentailsprofoundaestheticconnotationintherejuvenationofChineseliteratureandarts.Theembodimentofloftyspirit.ItsloftybeautyexertsanedifyinginfluenceontheChineseyouth.Thebrightnessofsensewhichiscloselyrelatedwithloftiness.Artisticbeautywithspecialattentiontoart.Thebeautyofcreation,includingtherecovery.rejuvenationandrecreationofbeauty.Soitissignificanttoexploretheseaestheticcontentstomakethemplayactiverolesin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TheRenaissancewasthehumanitycarriesonintheunknowninnerworldsearches,thisexplorationtocreatethesubstantialachievementinthearticle,art,politicsdomain.

Keywords:Renaissance;Aestheticintension;Arts

中华文艺复兴的涵义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以中华科技文化艺术的普遍持久高涨为突出表现和主要特征的,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并且旨在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的思想文化运动、时期和潮流[1]。中华文艺复兴的产生受到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巨大影响。

一、中华文艺复兴的背景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系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是,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对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的否定;艺术风格的更新;方言文学的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一)人的发现

与中世纪对比,文艺复兴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关于人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要求表达人的感情,反对虚伪和矫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谈》。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强调运用人的理智,反对盲从;要求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在道德观念上要求放纵,反对自我克制;提倡“公民道德”,认为事业成功及发家致富就是道德行为。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不可抑制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对一切事物都要研究个究竟,决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精神,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把人们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就是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

(二)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和经院哲学

1.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权威,在当代人中间唤起了对天主教会及神学的怀疑和反感。如:比克的坎特伯雷赠予的辩伪,导致宗教改革运动爆发。从路德的思想也可见一斑,”他个人从独身到结婚,都表明他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世俗的享乐。这说明他接受了文艺复兴的强烈影响。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讽刺、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丑恶。如:伊拉斯谟《朱利叶斯被拒绝》、《愚颂》揭露教会的丑恶,为路德攻击天主教提供了大量有力的炮弹。以上事例都充分说明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助力。从此,世界从不可知、不可为、不可能变为可知、可为和可能。

2.文艺复兴打破了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

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马基雅维利以后,有格劳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米尔顿和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发展起“自然权利”、“社会契约”、“人民革命权”以及“三权分立”等理论。所有这些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三)文艺复兴否定了封建特权和君权神授

1.否定了封建特权

在中世纪,封建特权是天经地义,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文艺复兴则使这些东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丧失了过去的重量。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在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才干、手段和金钱代替了出身门第,成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会顶端的阶梯。米兰大公斯福查原不过是个农民;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则出身商人。封建贵族被剥夺了特权,如果个人无能无为,在社会上也不再是最受尊敬的人,贵族作为一个阶层也不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阶层。

2.否定了君权神授

在中世纪,国家和君主被说成是上帝所赐,为的是拯求堕落的人类。君主是上帝的代表,对君主的服从是一种宗教义务。但人文主义者却把国家看作世俗幸福的工具,它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安全与和平。他们相信,君主如果成为暴君,必为人民所,这是历史规律。他们反对专制,提出自由和平等的口号。自由的概念不同于古代,具有了鲜明的政治内容。布鲁尼把每个市民有同等机会参加政府管理和批评自由称为真正的自由,平等也不再是早期基督教那种在上帝面前的平等,而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布鲁尼明确地提出全体市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四)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人们坚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头脑,相信实验和经验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这种求是态度、这种思维方式、这种科学方法为17、18及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足以表明文艺复兴确实在思想界带来了一次大解放。它称得上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与中世纪的一场大决裂。如果说文艺复兴已经建立起完整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未免夸大其辞,但是,文艺复兴已为这种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一个科学文化的新时代是不容否认的。它首先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和其他外界权威对思想的牢牢束缚。它不但抛弃了神的眼光而改用人的眼光,而且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人、社会和自然。达?芬奇说:“谁要靠引证权威来辩论,他就是没有运用理智。”[2](P47)运用自己的理智,运用自己的头脑,运用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人云亦云,不加思考,把所谓神定论视为超越一切的绝对权威。这就是文艺复兴树立的思想原则。这样,文艺复兴就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从此,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从哥白尼到牛顿,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上帝的立足之地日益缩小。“礼拜堂日趋没落,实验室欣欣向荣。”[3](P32)人类开始向自然挑战,向神学挑战,向人类本身挑战。

二、中华文艺复兴的传统美学内涵

在中国近代史上,正面临着经济衰败,政治动荡。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询中国的出路。梁启超首先提出了在中国进行文艺的复兴,后来胡适等人又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为文艺复兴。中华文艺复兴是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功经验下启迪出来的,它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并且旨在创造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的思想文化运动,中华文艺复兴还蕴涵着深刻的美学内涵。

(一)中华文艺复兴的崇高美学内涵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一种美学内涵就是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为什么这样说呢?崇高是不同于优美的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美的形态“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4](P47)能够给人以特殊的阳刚性质的美感。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先进力量的胜利,往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决不会轻而易举、一蹴而就。正是在这种斗争中,先进社会力量的崇高精神崇高美显示出来了。人类历史上的奴隶、农民起义、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民族解放斗争,都是先进社会力量起来反抗旧制度、反抗黑暗势力的艰巨的斗争,都付出了一定的英勇的牺牲,从而写下了历史上悲壮、崇高、伟大的篇章。无产阶级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最伟大的历史进程。人民群众及其先进代表人物在这一进程中,更是体现了崇高的理想,显示出了崇高的光彩。中华文艺复兴是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我们的中华民族不断壮大不断发展”[1]的思想文化运动,当然就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爱国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体现崇高精神,放出崇高美的光彩。

在时下的中国,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高这一美学内容的开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种‘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社会思潮(包括社会心理、大众文化和学术思潮)正在引起人们深深的困惑与忧虑”,[5](P15)以文学创作为例,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痞子”小说就引起了人们的困惑和忧虑:“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游戏人生的《顽主》,我们都希望《千万别把我当人》,我们大家全都《玩的就是心跳》,并且全都《过一把瘾就死》,‘人’就不是从‘神’回归为‘人’,而是把人变成了‘虫’。‘虫’的生存不是‘人’的生活,人不能忍受‘虫’一样的生存”。[5](P23)显然,在这么一种躲避崇高、拒斥崇高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困惑和忧虑的情绪中,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含的美学内容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要求中华民族儿女崇尚崇高,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你要躲避崇高、拒斥崇高吗?我们就是要对着干,开掘中华文艺复兴所蕴藏的崇高美学内容,重建崇高,崇尚崇高,让追求崇高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风尚。

(二)中华文艺复兴的理性美学内涵

中华文艺复兴深藏着的第二种美学内涵就是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这种美学内容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发现并开掘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前后的情况是,面对千年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以及教会、宗教裁判所的严酷,有识之士们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那里,汲取有关“人的理性”的营养,形成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发展需要的反对宗教教义、经院哲学教条,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的“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尔后,他们又大力宣传“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使许多人认同、接受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而成为了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出现后,就以“人文主义理性”思想、理论作指导,掀起了从神性走向人性,从信仰走向理性的欧洲文艺复兴热潮。热潮掀起后,尽管“人文主义者从古代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吸取自己所需的思想,他们的意见常常是分歧的”,[6](P33)但是共同的人文主义理性“把不同的认识贯穿起来,使之得以成为一个思想体系”。[6](P33)在这个思想体系的制约下,人文主义理性美的光芒照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整个历史过程,使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人们“对自然的观察与实验代替了经院派的繁琐思辨;感性认识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归纳逻辑打破了演绎逻辑的垄断;因果律代替了目的论;理性代替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精神解放,人的地位提高了。”[6](P36)开掘深藏在“中华文艺复兴”里的新中华理性美具有明显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今天,中国大陆人民缺失的是精神和信仰,是对理性的高度重视,封建迷信现象回潮、感望粗俗化、理想追求虚无化、行为方式非理智化等等就是表现”。[7]推动集中体现新中华理性主义,让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遍中国大地的中华文艺复兴,“就是力图以潜移默化方式向中华儿女,特别是青少年‘灌输’包含民主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开放精神的新中华理性,就是对各种理性缺位、缺失的弥补、反拨”。[7]

(三)中华文艺复兴对艺术美的高度重视

对艺术这种人类掌握世界方式,这种美的高度重视是中华文艺复兴的又一种美学的内涵。这种美学内涵也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成功经验的启迪下开掘出来的。

欧洲文艺复兴普遍的表现是对科学、文化和艺术的高度重视,使得科学、文化和艺术高涨,不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抑或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光照青史的突出成就,产生了一批成果累累、功绩卓著、影响深远的大师和巨人。然而,对艺术(包括文学)的非同一般的重视,使艺术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也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对此,欧洲文艺复兴研究专家早就指出过:“文艺复兴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使视觉艺术取得了与‘自由艺术’并驾齐驱的地位,艺术家竭力对当时的生活与思想施加影响。显而易见,人们在克服了中世纪那种把艺术视为手工艺活动的陈旧观念后,进而把艺术看作能在精神和宗教方面发挥作用的宝贵的客体或形象的创作性活动。因此,文艺复兴的艺术起了重要的文明作用。”[8](P92)也正因为如此,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了众多的成就卓越,名传千秋的文学艺术巨匠,如诗人但丁、彼特拉克,作家薄伽丘,画家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文、提香,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建筑师鲁涅列斯基,音乐家帕莱斯特里那、拉索等。

欧洲文艺复兴,特别是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早期阶段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非常重视文学艺术,使之发挥影响生活、改造生活的作用是有深刻原因的。文学是人学,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而为人们所接受的艺术形式,“艺术以其感人的、庄严宏伟的气魄,显示了权威的力量,它仿佛施展了魔法,使人们对它着了迷”,“起到使公民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焦点作用”。[9](P67)这么一来,艺术就成了“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机能”,成了“理解全部人生的钥匙”,而往昔的伟大艺术品则成了“人们获得审美愉悦的不尽源泉”,成了“催人向上的永恒动力”,成了“超越人世辛劳、争斗、烦恼以及欲望的事物”,成了“绝对美的永恒领域的创造物”。[10](P27)艺术的这些特质和作用,就使得它成为最能被人接受的最受人欢迎的人文主义理性载体,而人们通过它比通过其他形式更能接受和认同人文主义理性,以及其他的文艺复兴主张。一言以蔽之,艺术的内在特质和作用是人们特别重视艺术、艺术美的最根本的依据,也是开掘重视艺术、艺术美的这一美学内容的最根本的依据。

欧洲文艺复兴过去了几百年时间,但是,文学艺术及其内在特质和作用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因此,恰如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是欧洲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一样,对艺术、艺术美的重视也必定会是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要的美学内涵。我们理应开掘这一美学内涵,使曾经当过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理性载体的文学艺术,在我们时代里担负起中华文艺复兴新中华理性载体的重任。“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文艺可以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地受到其在各个历史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11]在这段话里所指出的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与我们所说的文艺“因其特质和作用而最能被人所接受”是一致的,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文艺的“最能被人所接受”的“特质”,发挥文艺的“独特的重要作用”、“深刻影响”,让文艺当好新中华理性载体,使中华文艺复兴的重视艺术、艺术美的美学内涵得到充分的开掘。

三、中华文艺复兴美学内涵的发展延伸

中华文艺复兴的实质、主旨是创造新的中华先进文化。从美学的角度看问题,这个“实质”、“主旨”里,蕴藏着中华文艺复兴的创造新美的美学内涵。这“创造新美”指的是,给我们中华祖国、中华民族创造更多的美好的东西,使中华儿女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创造新美”可以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这三个环节就是复美、兴美、创美。

(一)复美

事物的发展是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等等,并且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美好的事物也是如此发展的,这是规律。因此,要创造新的美好的东西,就必须顺应这条规律,重复、恢复低级阶段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并且仿佛是向旧的美好事物的“回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艺术大师、巨匠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挖掘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宝藏,发现古典世界的美。然后,“在断壁残垣的古代建筑的废墟、年代久远的雕刻塑像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手稿启发下”,[12](P57)结合现实情况而创造出新美的东西。虽然中华文艺复兴不是复古,但是,同样不是复古的欧洲文艺复兴的上述做法,还是值得我们中华文艺复兴效仿或借鉴的。这就是说,我国古代的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有必要恢复,并且传承下去。

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在当今的中国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在中国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国家形势不断变好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本土商店“克隆”外国商店,中国人“克隆”美国生活,以至于美国报纸都要惊问“这还是中国吗”的情况,而恢复、传承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就有助于抵制上述“克隆”现象,有助于保持中华文化、中华美赖以立身的个性、特质。

(二)兴美

所谓“兴美”指的是让某种美兴盛起来。时尚、流行色之类的存在为兴美提供了某种依据。欧洲文艺复兴也给“兴美”带来了某种注释或例证。

“乔万尼?戴拉?科萨在他16世纪写的一本有关礼仪的书籍里写道:‘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年龄和社会地位穿着得体,否则就会受到别人的鄙视。’文艺复兴时期,殷实富裕的意大利人崇尚这种观念,雇用裁缝和绣工制作高雅精美的服装”。[12](P62)诸如此类的“兴美”例子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是很多的。这类“兴美”例子启示我们,在中华文艺复兴时期,也应该发挥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能动性,使真正的属于中华民族先进文化范畴的美的事物、现象兴盛起来。只有真正的美兴盛起来之后,反理性、反传统的,诸如将10吨苹果倾入广场水池中,以“演泽生命从新鲜到腐烂的过程”的所谓“行为艺术”,和假冒伪劣艺术才会消失。

(三)创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1]因此,在复美、兴美、创美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还是创美。恢复我国古代某些美好事物的“某些特征、特性”,也是希望在它们的启发下创造出新的美的东西。

对创美的重视和要求固然与人们的审美心理有着求新求奇的成分有关,甚至可以说是由人们的求新求奇心理成分所决定的,然而,也与时展的要求紧紧相连。何以见得?当今和未来的时代是科技、特别是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可以预见,科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将伴随着中华文艺复兴的开展和进行。而这种伴随中华文艺复兴始终的科技、高科技迅猛发展,又必然会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使得文学艺术的面貌、形态、存在方式都发生诸多的变化,使得许多新的艺术美品种能够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下产生。例如,高科技“计算机艺术作品中经常表现的超时空画面,在审美中更增添了几分玄奥的色彩和虚幻的空间效果,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尤其是一些拼贴的图像处理软件,可设置出一些矛盾的空间,构图元素的错位能使画面产生一种戏剧性的幽默或一种幻想中的世界,并能多视点欣赏,还可制作成动画效果,表现出人类超越自然和自身局限的审美理想,折射出人类尽善尽美的渴望”。[13](P17)在科技、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下,许多新的艺术美的品种、形式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下产生出来了。显然,摆在中华文艺复兴中的艺术家面前的一大任务,就是“因”科技与艺术结合之“势”而利导,创造出许多新的美。

综上所述,中华文艺复兴蕴藏着深刻的美学内涵,这些有着相应意义的美学内涵主要有:(1)体现崇高精神,放射崇高美光彩,让中华儿女崇尚崇高;(2)与崇高紧紧相连的新中华理性美的光芒照耀;(3)非同一般地重视艺术、艺术美;(4)包括有“复美”、“兴美”、“创美”环节的“创造新美”。我们理应深入开掘这些美学内涵,使它们在中华文艺复兴,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积极的作用。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人类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参考文献

[1]萧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艺复兴[N].文艺报,2002-01-22

[2]顾良.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资料选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Southfil.Thecapitalismdiscussestheclump[M].NewYork:Rine-hartWinston,1997

[4]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孙正聿.崇高的位置[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7]华力君.“亮出中华文艺复兴的大旗”亮得好[N].文艺报,2000-04-16

[8]SandraJiangsuAttogirl.Renaissance[M].American:People’sFineArtsPublishingHouseinShanghai,2000

[9]白秀兰.追寻古罗马[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

[10]本内施.北方文艺复兴艺术[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11].在中国文联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1-12-19

[12]美国“时代—生活图书公司”.天才复生[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关系篇4

人文主义(humanism)(1)一词是19世纪初才出现的,但是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那时的“七艺”是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古罗马的西塞罗主张人应该受到这七门学科的全面教育,并把这种全面教育称为humanitas。到15世纪末,意大利的学生把文法、修辞、历史、文学和道德哲学这些与古典学问有关的学科称为“人文学科”(studia humanitatis,英文为the humanities),把这些学科的老师称为“人文主义者”(humanista,英文为humanist)。到;1859年,乔治?伏伊格特在其《古代经典的复活》一书中首先将“人文主义”一词用于文艺复兴,接着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也大量运用了“人文主义”一词,他们把这种与古典文化复活有关的新态度和新信念称为人文主义。它是新兴资产阶级所持有的价值观,用以抵抗中世纪封建神学,提倡“人”的解放和自由,打破神学的束缚。它在绘画、雕塑、建筑以及文学等艺术领域都体现了人文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矛盾关系。

一、绘画雕刻艺术方面的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和音乐,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突破了中世纪的宗教传统而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艺术家旨在冲破教会的禁欲主义,努力刻画人体与自然的美,提出与之前有所突破的想法并实践。在中世纪时的一切文化艺术都是为了基督教神学而服务的,以加强基督教对整个西欧社会的统治,其原型为《圣经》题材中的人物。而在这时的人文主义艺术,仍有以《圣经》故事为题材来刻画当中的大量人物,然而在刻画《圣经》中人物的时候,艺术家们开始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模型,赋予了这些作品中更加丰富的表情,这使这些作品体现出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被誉为“近代美术奠基人”和“欧洲绘画之父”的佛罗伦萨画家乔托?迪?波多涅(1267-1337),是文艺复兴美术的先驱者。在他的作品中,主要有帕多瓦城内阿里纳教堂有关基督生平的系列壁画和《哀悼基督》、《犹大之吻》、《逃出埃及》等。乔托用他那独特的绘画技巧,使人物栩栩如生,具有立体感,并在艺术上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文艺复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人文主义的色彩,虽然他刻画的是宗教中的人物。由此可见一斑,人文主义并不是与基督教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与当时的思想有关。人文主义之前的是中世纪封建神学,它禁锢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而当时兴起的资产阶级必须打破那种思想禁锢才能取得自身的发展,他们需要借助某种力量才能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将最为强大并成为人们心头最想解决的基督教思想作为把头,是最有效的,也是能产生影响最大的。

另外,最为人们熟知的人文主义艺术家是“艺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列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是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他在绘画方面的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中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当十二门徒听到耶稣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时,这十二人表情各异,有惊讶、恐惧、愤怒、疑惑、紧张等。为了刻画出犹大的表情,达 ?芬奇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这一副嘴脸,最终完成了这一作品,而这幅作品更加呈现出了“人”这一任务的思想特征。拉斐尔?桑西(1483-1520)擅长于画圣母像,他笔下的圣母,不再是过去宗教画中那种呆板而神秘的圣母,而是美丽、温柔和充满母爱的女性,以现实中的人为模型,使圣母更加接近于有感情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神。

米开朗琪罗?波纳罗蒂(1475-1564)是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他雕刻和绘画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大卫》、《摩西》和《最后的审判》。《摩西》是教皇朱理二世陵墓中的一座雕像,取材于《圣经》中的古代犹太民族英雄摩西。传说摩西在率领犹太人逃出埃及的途中,有人贪图金钱而违反了“摩西十戒”成为叛徒,摩西一怒之下摔碎了刻有十戒的法板,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就刻画了此时摩西的表情。摩西坐在椅子中,头部左转,怒视远方,右脚稍微向前伸展,像是要站立起来。米开朗琪罗将其刻画的栩栩如生,体现了摩西刚毅和果断大气的品质。

也有其它人文主义艺术家,如乔尔乔内和提香等。乔尔乔内的《睡着的维纳斯》和提香的《忏悔的玛格达林》,他们除了技巧上的高超,最主要的是将这些人物的表情以及他们的思想表达了出来。

这一时期的艺术题材大多以宗教为主,他们反对的是当时禁锢人们思想的东西,却没有要消灭宗教,至今为止,人文主义的自由仍保存了宗教中的一些思想。由此可见,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是思想上的突破和转变,将反对基督教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而不是将基督教作为死对头。宗教是作为人的思想的某种映射,其也是人将自己的思想加于这些形象中。如果说文艺复兴反对的神,倒不如说它反对的归根到底是人。

二 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与封建思想

文艺复兴首先发生于文学领域,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的“文学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人文主义抵抗封建统治的思想。但丁的《神曲》是其代表作,这部长篇诗集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部分,描写了作者假托梦幻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引导下游历地狱、炼狱和在碧雅特丽丝引导下游历天堂的经过。但丁在《神曲》中将教皇和一些神职人员打入地狱,而把荷马等古典作家升入天堂,表达了他对教会腐败的鞭挞和对古典文化的崇尚,具有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最为特殊的应属于彼特拉克,他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其《歌集》中表达了对爱情的美好追求,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在他与基督教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在一般看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都反对封建神学,他们之间处于敌对的状态。而彼特拉克在信仰方面保持了他的理性,他在信仰天主教的同时,也将他对天主教的看法表达了出来。他一方面维护基督教的基本教义,相信那些激励人上进的美好的东西;另一方面他看到了当时教会中存在的腐败的东西并大力批判,这些在他的《歌集》中有所描述:“贪婪的阿维农城就像一个袋囊,装满了耻辱、荒淫、奢侈和上天的怒惘,瞬时之间就会被撑开和胀破,它崇尚的不是正义和智慧。而是奢靡和淫荡。”(2)由此看出,彼特拉克对基督教是理性的对待,而不是盲目的屈从或是极端的批判。

无论是批判也好,赞扬也好,他们提倡的主要方面还是一致的。他们都期望着一个由人自由无拘束的发展,而不是仍在中世纪统治下的压抑。

三 结束语

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关系篇5

关键词:中世纪;文艺复兴;罗马;音乐理论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66-01

一、中世纪的影响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形成的丰富的音乐体系,包括乐制、乐律、乐器和音乐理论方面,给后来西方音乐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而基督教(包括犹太教)更是对西方文化尤其是音乐方面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从教会音乐到世俗音乐,基督教的影响无处不在。可以说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在西方音乐艺术的今天。从中世纪开始直到文艺复兴,宗教更是在音乐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

在欧洲中世纪,教会与封建主政权相互依托,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精神统治了整个的社会领域,支配着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在艺术领域,宗教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一切艺术活动都必须为宗教利益服务,符合教义的规范。在基督教早期没有标准的音乐仪式,而采用的是犹太教的仪式、规范,包括日常的祈祷和诗篇。随着罗马教会占据了统治的地位,罗马的主教变成了教皇,为了使教会崇拜活动变得有序,公元六世纪,教皇格利高里一世指导了教会崇拜和音乐的体系化。产生了格利高里圣咏,教会有了它仪式的实体——礼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常用的礼拜其十二门徒共进最后晚餐的仪式。格利高里圣咏是基督教会举行弥撒和每天八次日常祷告时所唱的圣歌。早期的圣咏大部分是单声部音乐。9世纪,出现了最早的复调音乐,称为奥尔加农,是在格利高里圣咏的基础上方或下方加上平行五度或四度。此后,圣咏音乐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为圣咏添加声部,并用一定节奏模式来组织音乐进行,如奥尔加农,二是为花唱式圣咏的拖腔填上歌词,如继叙咏和经文歌。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形成了欧洲自古希腊、古罗马之后的又一个文化高峰,它以面向古人及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为主要特征,是一场借复兴古代文化为名,创造新文化为实的运动。文艺复兴是一场精神领域的大变革,是中世纪通往近代的桥梁。手工业生产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商业贸易日趋发达,经院哲学受到藐视,更重视人性的潜能与人文关怀,这一时期的艺术以人本思想为基础,人本主义也叫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潮流。文艺复兴时期新旧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针锋相对的,中世纪教会强调的是经院哲学、禁欲主义神学,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思想,提倡的则是人类的智慧、对生活的热爱、相信人的力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以古希腊的自由艺术为楷模。表现人的意志、情感、文学、绘画、雕塑和建筑领域的文艺复兴,发端于13、14 世纪之交的意大利,音乐上的文艺复兴时期大致是在1450——1600年,发源地是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在音乐上,当时的人们读了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家的论述后,看待音乐与社会观点开始改变了,音乐不再是经院的理论,更是人们的娱乐和消遣,作曲家不仅是为了取悦上帝的乐匠,更成了受人尊敬的音乐家,艺术批评和鉴赏开始进入西方的思想。人文主义音乐家抛弃了中世纪神秘注意的风格色彩,而追求一种清晰、朴素的世俗性美。15世纪的勃艮第乐派到十七世纪之前的尼德兰乐派,将声乐复调音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勃艮第乐派又称前尼德兰乐派,代表人物是笛费和班舒瓦,他们既创作弥撒曲也有叙事曲和回旋曲等世俗歌曲。其后的尼德兰乐派以奥克冈为首,他在模仿复调技术上由较高的成就,创作以宗教内容为主的多声部歌曲。奥克冈的学生若斯坎作有100多首经文歌,18首弥撒曲,70多首尚松,以创作“模仿弥撒曲”著称。而尼德兰最重要的作曲家是拉絮斯作品繁多,从宗教作品和世作品如 牧歌、经文歌、弥撒曲、诗篇、歌曲等等几乎无所不包,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最著名的作品《忏悔诗篇》是由七个诗篇组成的声乐套曲,前后花了七年时间创作而成。16世纪(1517年),德国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为了对抗罗马教会,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他的《坚固堡垒》成为象征德国新教精神的战歌。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是创造出以德文演唱的众赞歌。众赞歌为单声部,在宗教仪式上广大信徒齐唱,节奏平均,旋律朴素,多采用德国民间流传的歌曲的旋律。16世纪最后30年,众赞歌演变成四部和声的主调和声织体。

三、总结

从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是西方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各种题材和类型的音乐都有长足的发展,其间西方宗教对这两个时期音乐发展的影响渗透到了各个方面,无论是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声乐还是乐器,音乐理论、乐制、乐律的发展都受到了宗教和宗教意识的深刻影响,从古罗马到古希腊的神话,从犹太教至基督教。

参考文献:

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关系篇6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资本积累;封建制度瓦解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的伟大时期,历史上把文艺复兴时期称作为拉开欧洲近代史序幕的开始,也被成为欧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界线。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思想是人文主义,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一批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涌现。这些伟人们创作了优秀的作品让文艺复兴从此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些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表现人的价值和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同样发生着变化,人的价值也被强调到了政治和经济中。人文主义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即使人文主义是一大闪光思想,但是在看待人文主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全面的看待,要看到人文主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过度的强调人的能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人文主义里面的个体精神就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存在的社会背景和产生的原因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大家都以为产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十四到十七世纪。其实在欧洲十三世纪,末期已经开始有了个体精神的出现,只是当时的欧洲在封建制度和教皇宗教思想的统治下,个体精神不能明显的体现出来,否则可能因为违背封建制度或者宗教思想而受到处置。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开始,而且文艺复兴又是打着人文主义的旗号这就为人文主义中的个体思想埋下了种子。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制服和宗教压迫已经开始动摇,人文主义的个体思想随着政策的放松和时代变迁开始不断膨胀,当时许多艺术家和文学家开始在作品中表现个体精神。

人文主义中的个体精神为什么能在文艺复兴时期快速膨胀是有一定原因的。欧洲在十四世纪之前一直受到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的双重压迫,那里的人们受着更加沉重的负担和剥削,那个时候的欧洲压迫要比中国的压迫残暴的多。中国也存在着宗教的影响,但是那个封建制度占主导地位,而且中国信封的是佛教传承的是真善美不干涉政事。但是欧洲十四世纪之前是封建制度和宗教相融合,那时候更加强调教皇的权威和神的能动性,生活在欧洲的人民思想受到神思想的控制,在那种压迫下人们对于神思想的反抗更加的强烈,更加痛恨宗教的控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提出一下子解放了欧洲人民的思想,人文主义中的个体精神不断膨胀、不断强化最后个体精神成为人文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人文主义中个体精神的不断膨胀和过度发展与之前人们长期受到宗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的影响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百家争鸣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但是中国的百家争鸣大多都是思想上的升华,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非常少。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表达的思想,艺术家和思想家们都通过具体的作品表现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都是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其中不乏个体精神的体现。薄伽丘的《十日谈》里面人文主义体现的非常到位,但是里面过度强调了人的能动作用使个体精神也有较为显著的体现出来。米开朗琪罗雕著的塑像《大卫》表现的是一欧洲青少年对于力量和美的体现其中同样包含了个体精神的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也不是只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对于那个时期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丰富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能动性,反抗的是封建思想的愚昧和宗教思想的神制造一切的思想。人文主义刺激了大批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更多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打破封建和神的束缚开始了自己个性的创作。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支配着这些伟大的创作者开始自由发挥自己的精神和创作灵感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个体精神的支配,这些伟人们不互相借鉴和学习,但是他们凭借自己才能和技术创作出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作品。虽然个体精神对于人文主义来说有点过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积极作品。

三、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在欧洲发展史上的负面影响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过度发展和膨胀已经严重失去了人文主义的真正含有。好多人们开始歪曲的理解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人文主义里面对于人的关怀思想也被扭曲。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被过度的强调人的权利和地位,欧洲的各个阶层开始享受人文主义带来的福利。从统治者到下层的人民开始主张及时享乐主义,人们开始变得享受和浪费,统治阶级开始出现了奢靡和腐败的生活作风,对于欧洲原始资本的积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定程度阻碍了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步伐。

四、人文主义个体精神给拉丁美洲和亚洲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欧洲文艺复兴给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注入了伟大的思想力量,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来说是苦难史的开始。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在欧洲的发展各个阶层都开始享受生活,欧洲本土的资源和资本无法满足这些提倡个体精神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欧洲的部分国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开始了残暴的海盗行为和殖民主义。他们向富饶的拉丁美洲和亚洲开始疯狂的掠夺和殖民主义的实施。人文主义个体精神间接造成了欧洲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殖民统治和残酷掠夺。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也推动了亚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崩溃。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衍生的一种思想。对于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和全面的分析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使当时文艺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欧洲贵族开始过上奢靡和享受的不良生活,间接的刺激了欧洲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民造成了灾难性的毁灭,但是却促进了亚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辩证和全面的分析下存在的积极和消极作用都间接或直接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关系篇7

关键词:文艺复兴 新文体 人文主义 历史作用 现实意义

一、引言

文艺复兴是欧洲乃至于世界文化史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重大意义的伟大运动,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体辩论则对欧洲和世界文化史、文学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引起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也促使了当时欧洲不同类型的文学表达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形成了欧洲文学史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人文主义的教育变革也促进了人们对女性文化和女性权利的辩论;伴随新文体辩论所产生的全球性催生了西方世界的帝国支配行径,对我们今天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加快改革开放,促进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及推进全球化等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艺复兴及新文体辩论

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最早产生于14至15世纪意大利的弗罗伦萨,从15世纪开始,文艺复兴从弗罗伦萨传到了罗马、米兰、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等城市,以后又从意大利传到了法国、西班牙、德国和英国。文艺复兴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现,是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新时代,是中世纪与近代的分界和枢纽。它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为维护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展开反对教会神学和封建主义文化的斗争。他们呼唤古典文化的复兴,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尊重,用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来对抗神学思想和经院哲学,以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其实质是欧洲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过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资产阶级为自己登上历史舞台而最终夺取统治地位而进行的舆论准备,是一场革新和进步的文学运动。

2.新文体辩论。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新文体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文体变革的倡导,是文学风格即文学意义的“潜势”,也是体裁的分类,表面上是在复古,实质上是要革新文章的内容、语言、文体风格等。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深刻转型,文学艺术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文学的人文主义主题和描写对象上以及人的世俗生活等内容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语言、体裁、技法等形式上。其中发生于叙事诗及戏剧体裁上的革新和辩论特别引入瞩目。出现于文艺复兴后期16世纪的“古今之争”成为后来的“古今之争”的一次预演。保守派以屠尔诺为代表,革新派以钦提奥为代表,他们主要围绕文学制作是应该固守古典时期制定的创作律条,还是应该根据时代生活的变迁及文学创作与欣赏趣味的变化在内容及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而16世纪初意大利作家阿里奥斯托发表的一部新型的传奇体叙事诗《罗兰的疯狂》立刻遭受了一些墨守陈规的批评家的猛烈批评,如屠尔诺便指责该作的“不符合荷马、维吉尔所遵守的形式和法度”,而钦提奥在为新诗体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揭示了关于“诗艺”即诗的形式和诗的原理这样一个道理。主张传奇体叙事诗应摈弃“单一动作”(情节)这一教条,指出“情节的头绪多”在审美的效果上所具有的优势。而文艺复兴的另一场关于新文体的辩论是围绕着戏剧领域新体裁的“悲喜混杂剧”展开的。其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剧作家瓜里尼创作了一部剧作《牧羊人裴多》,该剧是一部“悲喜混杂剧”,结合了悲剧和喜剧各自的优长,却避免了各自的缺陷,从而是最好的戏剧体裁。与此同时,菲利普・锡德尼的《骗人学校》、《为诗辩护》等都是当时公认的“新学花朵”。当然,像这样的新旧文体辩论的例子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体辩论的历史作用

1.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文艺复兴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和思辨思想的兴起与相伴而生,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首先是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研究领域的转变和拓展。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到安德烈斯・维萨里的《人体结构等这些变化改变了另一科学领域,使人们开始界定那些科学探索中的新兴学科“数学、物理学、生物学、自然科学和地理学等。其次,文艺复兴的科学也从东西方之间不断加强的知识传播中得到额外的推动力。许多希腊古籍在阿拉伯文、波斯文和希伯来文中得到保存和修订;而印刷出版让文学艺术和科学史无前例地结合在一起。另外,15世纪的科学、哲学和法术不分家,使三者都被归在”自然哲学“这个笼统的名称之下。培根的《新工具论》对亚里斯多德的《工具论》的反驳等是对自然科学的一次重大改造,并成为皇家学会在17世纪后几十年中所从事的实验科学的先行者。

2.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既使西方邂逅东方,也使东方邂逅西方,产生了一次东西方文化的大碰撞和大交流。比如,贝宁兄弟(秦梯利・贝利尼和凡尼・贝利尼)共同创作的《圣马可在亚历山大传教》就描绘了不同人群和文化混杂在一起的场景,这个场景既使人想到西方的教堂,也让人想到东方的集市。它结合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当代世界,一个是古典世界。无论是绘画、建筑、还是商品贸易,它们都触及了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的特定属性,具有一种国际风格,而这种国际的文艺复兴的风格既得到穆斯林的认可,也得到基督徒的认可;双方既存在文化、宗教、军事上的冲突,也在文化、物质和商业交流中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并持续并存的环境。

3.促进了不同文学文体的发展。16世纪以来,随着戏剧等在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的兴起,不同类型的文学表达――诗歌、戏剧、散文和小说等――以各种方式对这些社会和政治变化作出反应,而在各地区,反应的方式都有其独特表现。而由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德语等所写成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作品又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诗歌、散文、戏剧和小说等不同文学体裁的发展。

4.促进了女性文化和女性权利的辩论和兴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变革性质使女性展现出另外一种气质。作家们的作品表明在两性关系的许多臆断上的争论,实际上要比男性把持的文学正典诱使我们所相信的要激烈得多。其中,波特拉克的诗歌赞美女性是理想的,但却是沉默不语的,体现贞洁美德的杰出典范。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则反映出男性们对于女性在他们主导文化中的矛盾地位愈感焦虑。其中,佩尔内特・杜・吉耶在其遗作《韵体诗集》中运用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和波特拉克的艺术手法确立起与情人在诗集中的平等关系。

5.历险记、游记伴随着全球探险运动的兴起使人们发现了“新大陆”。中世纪基督教地理的“世界地图”是基督教神造论的宗教象征。他们以耶路撒冷为世界的中心,极少或根本无意于理解或再现更广阔的世界。但是,随着《地理指南》、《马格里布航海图》以及《马可・波罗游记》等影响,为15、16世纪的商业贸易和地理发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样版。地理航行开始塑造今日世界的形象,也使人们找到了“美丽的新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的世界图景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6.催生了西方世界对帝国支配行径的推行以及全球性扩张。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及其新文体辩论的兴起,使欧洲以前所未有的咄咄逼人的态势在世界各地推行他们的帝国支配行径和全球性扩张。人们认为贸易、金融、商品、君主制、帝国军事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都是文艺复兴的关键因素。而航海业的空前发达和新大陆的发现使欧洲人对未知的新事物的变幻无常的恐惧和追求无限财富的贪欲结合起来,无视其他国家和大陆的人民的承受能力而带给他们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苦难和压迫。直到今天,它的影响仍可见于亚、非、拉许多国家的贫困和政治动荡之中,以及构成现代全球经济特点的财富和机会不平等之中,这也奠定了欧洲和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基础。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体辩论的现实意义

1.对推进全球化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及其新文体辩论的兴起,使欧洲以前所未有的咄咄逼人的态势在世界各地推行他们的帝国支配行径和全球性扩张。航海业的空前发达和新大陆的发现使欧洲人对未知的新事物的变幻无常的恐惧和追求无限财富的贪欲。而今天,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人民可以在这一进程中享有更多的好处:共享信息、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合理利用、消除贸易壁垒、旅游业的发展为各国带来经济繁荣和实惠等。

2.努力促进文化交流。在21世纪,文艺复兴的遗产依然像以往那样充满了争议。自从2001年9月美国“9・11”受袭以来,有关东西方文明冲突的事件或战争仍然接连不断,这既是世界文明的悲剧,也是对当今文明的讽刺。那么,今天,随着人们全球意识的加强,我们更有必要加速推进文化的交流。只有不断融入不同文化之中,相互学习,相互理解,才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体辩论”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全体人民追求真的积极性,而今天,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全力推进,各个国家都在以崭新的国际视角来拥抱21世纪。与此同时,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让自然科学家 、社会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在更为自由、更为民主的学术氛围中,探索自然界及其宇宙的奥秘、社会法则和人生真理,为社会主义的文艺繁荣奠定良好的基础。

4.提高妇女的地位,倡导人权。文艺复兴促进了女性文化和女性权利的辩论和兴起,对于父权制社会的运转起着重要作用。而今天,在尊重人权的呼声中,妇女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执政党的人权意识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当然,一些西方国家仍别有用心地利用人权问题来干涉别国内政,这是与人文主义思想和人权的本意相违背的。

五、结束语

文艺复兴是对神权专制的一种反抗,更是对古典文化的一种肯定和张扬。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体辩论是伴随文艺复兴运动一起的欧洲文化、文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文艺变革。新旧文学文体、文学作品、文学流派之间的激烈辩论和思想冲突,凝结成欧洲文学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科学、哲学、东西方文化交流、不同文学文体的发展、女性的权利、新大陆的发现以及西方世界帝国支配行径的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当今文学体裁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全球化的推进,生产力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科技的发展和未知世界的探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2]. [英]Jerry Brotton著:《文艺复兴简史》赵国新译,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7.7。

[3].张世华:《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2。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

[5].朱维之、赵澧:《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8。

[6].刘红中、欧阳哲、胡适等:《中国的文艺复兴》,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2。

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的关系篇8

“文艺复兴”一词,原意系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生”。但是,当时西欧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运动包括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中主要的是:“人文主义”的兴起;对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的否定;艺术风格的更新;方言文学的产生;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发展;印刷术的应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等等。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与其说是“古典文化的再生”,不如说是“近代文化的开端”;与其说是“复兴”,不如说是“创新”。“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它是新文化,是当时社会的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45页。)

如果说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向未知的物质世界进军的话,那么文艺复兴则是人类向未知的精神世界的进军,是在精神世界中进行的探索。这个探索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及自然科学领域内创造了丰硕的成果。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的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首先是人的发现。与中世纪对比,文艺复兴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关于人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在文学艺术上要求表达人的感情,反对虚伪和矫揉造作。如: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谈》。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强调运用人的理智,反对盲从;要求发展个性,反对禁锢人性;在道德观念上要求放纵,反对自我克制;提倡“公民道德”,认为事业成功及发家致富就是道德行为。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不可抑制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对一切事物都要研究个究竟,决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精神,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把人们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就是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地理大发现”的主角哥伦布和卡波特都是意大利人。他们都是在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参加地理探险事业的。哥伦布不顾艰难险阻,投身于充满危险,艰苦的探险事业,就说明他富于乐观进取和积极冒险的精神。趋使他远渡重洋,翻水越浪的动力,是寻找黄金的强烈欲望,也是为了追求现世幸福的渴望。向西寻找去东方的航路,是建立在地球是圆形的科学信念上的,也说明他坚信科学实验的精神及探求精神。可以说“地理大发现”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副产品。当然促成地理大发现还有一系列其它因素及条件,但是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相吻合,是毫无疑义的。

其次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权威,在当代人中间唤起了对天主教会及神学的怀疑和反感。如:比克的坎特伯雷赠予的辩伪,导致宗教改革运动爆发。从路德的思想也可见一斑。路德认为人比君主还重要:“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他个人从独身到结婚,都表明他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世俗的享乐。这说明他接受了文艺复兴的强烈影响 。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讽刺、揭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丑恶。如:伊拉斯谟《朱利叶斯被拒绝》、《愚颂》揭露教会的丑恶,为路德攻击天主教提供了大量有力的炮弹。文艺复兴对新教义的形成发生了影响。伊拉斯谟编辑了希腊文新《圣经》,这个工作有助于恢复被歪曲和被掩盖的基督真正教义。他这个工作为马丁路德制定新教义铺平了道路,无怪乎伊拉斯谟曾半开玩笑地说:他首先下了蛋,然后路德用这个蛋来孵鸡。以上事例都充分说明文艺复兴对宗教改革的助力。从此,世界从不可知、不可为、不可能变为可知 、可为和可能。

第三、文艺复兴打破了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使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其中有英国的经验论唯物主义。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马基雅维利以后,有格劳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米尔顿和洛克等一大批思想家,发展起“自然权利”、“社会契约”、“人民革命权”以及“三权分立”等理论。所有这些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四、否定了封建特权。在中世纪,封建特权是天经地义,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文艺复兴则使这些东西在衡量人的天平上丧失了过去的重量。人的高贵被赋予新的内涵。波吉奥认为,只有个人的美德才是高贵。彼得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在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中,才干、手段和金钱代替了出身门第,成为任何出身的人爬上社会顶端的阶梯。米兰大公斯福查原不过是个农民;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则出身商人。封建贵族被剥夺了特权,如果个人无能无为,在社会上也不再是最受尊敬的人,贵族作为一个阶层也不是社会上最受尊敬的阶层。

第五、否定了君权神授。在中世纪,国家和君主被说成是上帝所赐,为的是拯求堕落的人类。君主是上帝的代表,对君主的服从是一种宗教义务。但人文主义者却把国家看作世俗幸福的工具,它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安全与和平。他们相信,君主如果成为暴君,必为人民所推翻,这是历史规律。他们反对专制,提出自由和平等的口号。自由的概念不同于古代,具有了鲜明的政治内容。布鲁尼把每个市民有同等机会参加政府管理和批评自由称为“真正的自由”。平等也不再是早期基督教那种在上帝面前的平等,而是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布鲁尼明确地提出全体市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第六、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艺复兴恢复了理性、尊严和思索的价值。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开创了探索人和现实世界的新风气。人们坚信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头脑,相信实验和经验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这种求是态度、这种思维方式、这种科学方法为17、18及19世纪的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七、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的瑰宝,永放光芒。中世纪,圣经传说充斥艺坛,窒息了艺术的生命。文艺复兴则不但把圣母变成人间妇女,把使徒像化为对人体的歌颂,而且开始了日常生活和现实人的直接描写。解剖了透视等科学也第一次结合于艺术。西欧近代现实主义艺术从此发端。

以上足以表明文艺复兴确实在思想界带来了一次大解放。它称得上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与中世纪的一场大决裂。在思想内容上,当时那种趋向于直接现实、趋向于尘世享乐和尘世利益的倾向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个性自由是资产阶级展开活动的首要条件。政治平等和政治自由是针对建设贵族和专制统治的。而对现实人和世界的探索和科学研究,也是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所以恩格斯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是和“中小市民阶级发展为大资产阶级的过程相适应的思想的哲学表现”(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50页。)。 如果说文艺复兴已经建立起完整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未免夸大其辞,但是,文艺复兴已为这种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一个科学文化的新时代是不容否认的。从思想方式上说,文艺复兴的意义更为巨大。它首先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和其他外界权威对思想的牢牢束缚。它不但抛弃了神的眼光而改用人的眼光,而且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人、社会和自然。达·芬奇说:“谁要靠引证权威来辩论,他就是没有运用理智。”(注:《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资料选辑》第6辑第47页。)运用自己的理智, 运用自己的头脑,运用自己的判断力,而不是人云亦云,不加思考,把所谓神定论视为超越一切的绝对权威。这就是文艺复兴树立的思想原则。

这样,文艺复兴就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从此,自然科学大踏步地前进。从哥白尼到牛顿,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上帝的立足之地日益缩小。“礼拜堂日趋没落,实验室欣欣向荣。”(注: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张慧君译《资本主义论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人类开始向自然挑战,向神学挑战,向人类本身挑战。

虽然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学者都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局限,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人文主义者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地抛弃宗教;虽然大多数人文主义思想家提到了民主政治的思想,要求民主自由,但无论在思想解放程度、革命斗争精神和政治要求方面,都具有早期的、不成熟的特色。其民主政治的理论都带有早期的不成熟的特点。但它冲破封建枷锁的开创性作用,是任何运动也不能替代的。

有的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不如启蒙运动意义重大。理由有三:第一,文艺复兴反教会的斗争,是在复兴古代文化的旗号掩蔽下进行的;第二,绝大多数的人文主义者都是宗教信徒;第三,启蒙运动中有伏尔泰、孟德斯鸠那样的对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卢梭的民主思想,而文艺复兴时期在这方面是欠缺的,并且他们的反封建活动也仅局限在思想意识领域,没有进一步触及封建制度。因此不宜评价过高。启蒙思想家们则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历史舞台。他们丢弃了前人所披的种种外衣公开向宗教神学和封建君主专制开火。他们用信仰自由和宗教容忍对抗宗教迫害,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象。带有托古改制情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其思想解放的深度与广度,比启蒙学者显然要差。

在具体分析之前: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如何进行历史比较。从本质上说进行历史分析有两种不同的比较方法。一种是静态比较即从绝对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比较;一种是动态比较即从运动、发展的角度对事物进行比较。前者可以帮助我们探讨不同历史事件(不一定同时发生)的共性与特性,作出定性鉴别,进行定量分析,其中包括确定性质上基本相同的历史事件或它们的某一方面在历史进步程度上的差别。例如,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单独加以比较,有助于我们确定两个历史事件各处于什么水平或发展阶段。但是,这种比较实际上是共时性、“平面式”的。我们如果要比较历史发展序列中不同的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对它们作出评价的时候,这就不够了。从形式上看历史分析也有两种不同的比较:即横向的比较和纵向的比较。横向的比较可以是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同一类事件的比较。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同一类事件在不同国家发展的程度,及不同特点。比如: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的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同一类事件在不同时期的比较。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相类似的事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比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动态的比较应该说是对事件进行动态的比较,对运动过程的比较,运动中的成果和作用的比较,是一事件区别于它事件的相对状态的比较。例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也可以作动态的比较。

另外我们还必须明确比较历史作用能否用同一标准。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后人一般比前人认识得更深入,因为后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是在前人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但后人的历史贡献、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则并不一定比前人更大。因此,历史事件的进步性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不同时期的事件。要判断这些,我们必须求助于从运动发展,即从进步的相对性上去进行比较。所谓历史进步性是相对于历史事件特定的出发点来说的;判断历史贡献的大小须以其既有的历史基础为参照。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在发展史上的功绩,也首先应该从它们各自的历史起点来评定,与它们以前的历史相比较。而不能用简单的定量分析一个标准来确定其历史的进步性。因此说文艺复兴不如启蒙运动的观点显然失之偏颇。

因此,由于二次运动所处的时代不同,可以说从15世纪文艺复兴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二者相差三个世纪,对相差几个世纪的事件用一个标准来考察其思想深度显然是不合适的。十四、五世纪和十八、九世纪的人的思想深度,认识世界的能力肯定有所区别。理由很简单。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必然发生变化,近现代尤为明显。无论在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不可能与以前的思想处在一个水平线上。尤其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不但开始真正认识外部世界,更进一步真正了解人类自身。而我们必须承认,对任何一种新思想新事物的认识要经过一个过程。哥白尼的“日心说”就是经过三个世纪的艰苦斗争,最终获得完全胜利并为社会所承认。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面对的外部世界相差甚远,一个要面对的是中世纪宗教禁锢的封闭的世界,另一个要面对的则是已经完成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德国农民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自然科学的许多新观念已经确立,并得到普遍承认;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而这些变革、革命无不是对旧世界一个有力的冲击。基于此基础产生的启蒙思想的确更深入。但是,启蒙学者批判基督教对人的压抑和对尘世生活的否定,要求人的解放和个性自由,这与人文主义者一脉相承。当然,人文主义者的一般论点是,上帝置人于世界的中心,予人以自由意志。而启蒙学者,特别是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则否定了上帝,而从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来论证人的解放的合理性。启蒙运动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宣扬用理性去批判世界的一切,其基本精神正如狄德罗所说的那样,“是推翻偏见,传统、古法、普遍的同意和权威……除了感觉和理性所能证实者之外,不承认任何其他事物”。(注:索布尔《法国革命》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21页。)这正是文艺复兴精神的继续,是完整的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的建立和对宗教从理论上的批判和否定。

启蒙运动反封建特权,要求社会地位的平等,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已经有了反封建贵族的实际斗争。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如卢梭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而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找出一个组织形式,用共同的力量来防守和保护每个成员的生命财产,组织里每个成员虽然和其余的人联合,可是只服从自己,并和从前一样自由。”(注:卢梭《社会契约论》。)启蒙运动反对专制,主张政治自由和共和国,其历史原形之一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共和政治。对平等、自由、共和国的具体理解在两个时代不尽相同,但其反专制、要民主的精神是一致的。而孟德斯鸠、洛克、卢梭等人用“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革命权”等理论扩大了这些要求的内容,并从理论上给予论证,使这些口号具有了更鲜明的感召力。

无疑,启蒙运动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又一重大进步。它使新思想更趋成熟,对旧意识的清除更彻底。但是,启蒙运动本身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在基本精神上,两个运动并无二致。在思想性质上,启蒙运动也没有超出资产阶级的思想范畴而导致一次新的质的飞跃。启蒙运动砸碎了中世纪思想锁链的最后环节,但首先冲破这一锁链的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新思想大厦新添了不少砖瓦,但埋下这一大厦基石的是文艺复兴。应该说文艺复兴在思想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作用也许更大。当然,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地用何者更先进,何者更落后来评价,只是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文艺复兴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西欧史无前例的伟大变革,是启蒙运动的先驱,正如东方天际不先出现启明星不会迎来黎明的曙光一样,我们必须充分肯定文艺复兴活动家们冲破中世纪神学枷锁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这些历史成就是启蒙运动不能替代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它存在着局限性。由于文艺复兴运动未曾具有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可能起到后者所起那样直接的革命作用。如果要求前者能与后者起同样作用,那是苛求于古人,是背离历史主义的。同样,对两者的作用不加区分,混同一样,那只能是主观虚构,也是违背历史主义的。因此,由于两次运动所处的时代不同,不能起同样的作用,因此说文艺复兴不如启蒙运动有思想深度也是不合适的。二者由于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面对的对象也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所面对的砍头的危险,是极其强大顽固的封闭的宗教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事实上但丁被流放,客死它乡;彼特拉克虽死在祖国,却被教会暴尸示众,手段卑劣而又残忍;伽利略、布鲁诺更是为之受尽牢狱之苦。因此,向强大的教会势力开战,不仅需要理想和智慧,更需要勇气和胆量。而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所处的环境就相对好多了,就连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还以和启蒙思想家通信来标榜自己,从这一点上来看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更勇敢、更富于创新精神和牺牲精神。因此二者最好不作抽象的概念比较,而作具体的历史的比较更好,看它们对当代所起的作用,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何影响。

文艺复兴就其思想深度上看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这对于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反传统的、开创性的工作都是最难的。而且思想认识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初级向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任何一个完善的计划都是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实现的。如果没有文艺复兴等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英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是不可能发生了。用长时段的观点来看,在历史长河中文艺复兴是方向性的运动,而启蒙运动则是加速器。

因此,所谓复兴古代文化,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古典文化进行反封建的斗争。中世纪人们思想长期受到束缚,教会宣扬的信条与资产阶级的要求格格不入。资产阶级产生之初,不可能凭空设想出一套适合自己要求的思想理论,而古典文化在其自由和民主精神方面正与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合拍,因而他们从古典文化中寻找思想武器是很自然的。这决不是去寻求什么掩蔽,因为古典文化作为异教的东西本身被中世纪教会视为敌人而在受戕伐。

人文主义者没有彻底地抛弃宗教,这是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之一。但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徒,与中世纪那些默守教规、慑服于教皇权威、不敢作世俗斗争的宗教徒已大不相同。他们不再因宗教而束缚其自由思想。如:薄伽丘着意攻击教会的丑行;瓦拉无情地揭露教会的谎言。文艺复兴总的说来是还没有否定宗教,但是,资产阶级并不是宗教的天敌。任何一种社会形态或者个人都必须有信仰,或宗教或其它。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认为“如果没有神应该臆造出一个神来”。卢梭也认为,宗教表现了真正的人民需要,是文明社会的必然结果。在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时期和确立统治之后,宗教也从未被抛弃过。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无抛弃宗教本身,而在于宗教是否还是束缚思想、言论、行动的枷锁。文艺复兴首先打烂了教会的枷锁,因此说它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

当然,启蒙运动对政治革命的推动更为突出。但是我们不能把历史的因果关系简单地归结于时间上紧连着的事件或现象之间。当然历史的结果不是由原因的机械积累造成的。但我们决无理由轻视较远距离的历史事件的作用。当启蒙运动直接推动革命的时候,文艺复兴正通过启蒙运动和其他途径也在发生着深远的历史作用,只不过不那么直观罢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在世界历史上所起的革命作用都是巨大的,只是它们在各方面的作用和起作用的方式各有特点而已。

上一篇:九年级化学教学措施范文 下一篇:如何理解循证医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