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6:51

教学资源的特点

教学资源的特点篇1

关键词:教育学;学科;优质;教学资源

一、优质教学资源的概念界定、分类与特征

关于教学资源的界定,教育理论界尚存争议,有学者将教学资源定义为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及环境[1];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资源就是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2]。尽管认识有别,但人们通常认为,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所能运用到的各种资源。换言之,教学资源就是为支持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提供的系统、素材、环境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的综合。

优质教学资源相比一般教学资源而言,更具先进性、引领性、独特性和创新性。优质教学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具备先进教学水平,同时能够保持一定教育教学领先优势的,支持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概念资源的综合。优质教学资源在高等学校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优秀的教学团队、优化的课程内容、完善的教学体系、优秀的教学条件以及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

高等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具有下述特征:

第一,优质教学资源一般依托于重点学科的建设与打造。这些重点学科是国家战略发展与重大需求的人才与科研基地,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及体系建设中具有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第二,优质教学资源离不开特色专业。特色专业是高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点的突出体现,能够集中展现高校的办学定位,具备较高水平和鲜明特色,经过长期建设而形成,拥有较高社会声誉并获得大众认同。第三,优质教学资源拥有专业的学科教师骨干团队。这些骨干教师具有高超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支结构合理、水平出众、效果优良的精英队伍。第四,优质教学资源具有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经过了充分考虑和实践检验,既是教授者个人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是相关学科知识的科学组合。第五,优质教学资源内含精深的教学内容和合理优化的教材,其教学内容及使用教材必然融入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并体现学科发展新方向,具有教授者独特的专业见解与学科创新内容。在此基础上,优质教学资源极有可能产生突出的教学成果。第六,优质教学资源是动态的、生成性的,是不断更新、改进与发展的,一般具备科学合理、动态灵活的管理机制。

二、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的分布统计

教育学在今天具有丰富的内涵。根据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我国高校学科共设置13大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其中教育学门类下设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三个一级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中又下设了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十个二级学科。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规定教育学门类教育学类包括教育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5个目录内专业和小学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言语听觉科学、华文教育6个目录外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重新调整为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八个基础专业和华文教育一个特设专业。

为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与共享,教育部出台系列政策,启动多项工程,进行各种优质成果的评选和奖励。本文主要从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与教学团队,国家教学成果、国家精品课程与国家精品教材几个方面对教育学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的分布进行考察。由于教育学一词的使用具有语境特征,我们需要对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做必要的限定。本文所说的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涵括了教育学类、教育学专业、教育学学科等内容。

1. 教育学部级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与教学团队分布统计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它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重要的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教学、科研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重点学科建设对于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自1986年开始我国共进行了三次重点学科的评选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国家重点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07]4号),2007年重新考核批准的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校11所,重点培育学科学校3所(表1)。

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精神,设立了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部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旨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截至2010年,教育学部级教学团队共计13组,其带头人均为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的本学科(专业)的专家(表3)。

(3)教育学国家精品教材。为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促进“十一五”规划教材质量的不断提高,教育部高教司自2007年起开展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选工作。根据我们能够查找的三、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的特征分析

1. 优质教学资源以师范类大学为主,师范类大学中又以教育部直属院校占绝对优势

从表1来看,国家重点学科及重点培育学科主要分布在师范类院校,占总数的近72%,从表2也可看到,2007年开始的教育学类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更是如此。根据对优秀教学成果获奖学校的统计及表4、表5的显示,在获奖的36所院校中,非师范类院校只有厦门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聊城大学6所(如果不算有师范院校背景的西南大学和聊城大学只有4所),仅占获奖院校总数的16%,而且这些学校的获奖项多为1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师范类院校占了获奖院校总数的84%;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以11项的绝对优势位居榜首,华南师范大学以6项的获奖数目位居第二,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并列第三(各5项),首都师范大学以获奖数目为4的优势排在第四位。像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这些重点院校更是在获奖院校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在28项教育学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中,北京师范大学有2项;在38门次教育学高等学校本科国家精品课程中,北京师范大学有6项;在10种教育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北京师范大学有3项。这些成果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师范类院校自身的教育学传统优势,另一方面更主要在于这些学校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带动。

2. 优质教学资源在师范类高校分布特色明显,优质教学成果凸显在国家重点学科中,以部级教学团队为其担纲

从表1来看,国家重点学科主要分布在师范类院校,在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的11所高校中,师范类达到7所,占绝对优势,而且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中,拥有重点学科的院校基本都获得过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从表2可知,52个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点中,师范类院校占了41个;从表3可知,13个教育学类部级教学团队,仅有的两所非师范类院校聊城大学和西南大学都有着师范院校的前身。由此可以看出,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定和部级教学团队的组建大多都集中于师范类高校之中,这也就不难理解优质教学成果获奖也主要集中于师范类院校的现象,而且这些院校优质获奖成果都显示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学团队的特色。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其获奖的部级精品教材《外国教育思想史》,就有着国家重点

学科政策的支撑及外国教育史部级教学团队的担纲。这种现象出现,一方面有利于各院校通过国家重点学科的地位优势、教学团队资源特色提升自身专业学科以及学校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它也极易造成某些院校对某一学科的垄断,这是极不利于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的。

3. 优质教学资源以院校独立完成为主,院校间合作完成为辅

在本文考察统计的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中,由院校独立完成的占获奖成果总数的九成多。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院校自身独有的教育资源优势与人才优势有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各院校略带功利性地分散开发教育资源的某些缺憾与不足。据此,笔者认为,应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做到资源共享,甚至强强联合。

综上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国教育学优质教学资源可谓成果显著,但在优质教学资源的分布与分配上,还需完善与改进。教育学类优质教学资源是师范类大学尤其是教育部直属师范类大学占据绝对优势,一些非师范类院校尤其是国家重点综合大学也应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逐渐开发有自己风格与特色的教育学教学成果、精品课程以及精品教材。其次,各院校尤其是重点师范院校间在优质教学成果完成中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共享机制,减少教学成果中的交叉与重复,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的优势互补与综合利用,进一步提升优质教学成果的“含金量”。最后,应加强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更新,走出一条数字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之路。优质教学资源的建立本身是为了促进学科发展与学术繁荣,以期间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应将各种丰富多彩的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与归纳,并在实践中加以积极利用与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丰富优质教学资源本身的同时,使它的社会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 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7-268.

[2] 李如密,何小忠. 教学资源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苏教育研究,1999,6.

教学资源的特点篇2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红色资源 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它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效率,一节成功的政治课和有效的导入是分不开的。课堂导入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组织教学之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方法,设计运用简短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如果课堂导入得当,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课堂导入新颖,能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思考、沟通情感、明确目的,为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奠定基础,达到教学要实现的目标。高中政治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导入的素材也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应用本土红色资源作为课堂导入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果。

一、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的原因

1.本土红色资源在学生身边,便于开发利用作为课堂导入资源。

本土红色资源具有地域性、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在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的生活。因地制宜地开发本土红色资源作为高中政治教学课堂导入素材,形成资源本土化,可以丰富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效率。

2.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总是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利用本土红色资源作为课堂导入素材,会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新奇,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集中在教学的内容上。同时,也可以消除他们对学习政治课的枯燥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本土红色资源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学生最感亲切,感染力也强,应当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感情的课程资源。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发生在家乡革命斗争,使学生从本土特有的红色教育资源中,受到更有效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树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高中政治课具有自身特点,本土红色资源并不能随意用于高中政治课堂导入,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如此才能促进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提高及社会化的发展。我认为,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

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必须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社会需要,适应高中政治教学的特点和实际,从具体的地域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学生特点出发,发挥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2.时效性原则。

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必须根据教学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的发展实际,及时反映出社会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内容。

3.特色性原则。

本土红色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各地的红色资源在种类、数量、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红色资源的特色性。

三、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实例

【多媒体展示】

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后,广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929年的九十月间,主攻广西的俞作柏、李明瑞不听中共劝告,贸然联合张发奎公开宣布反蒋,仓促出兵,结果不出几日,遭到失败,革命处于低潮,中共在南宁已不能立足,面对突变的紧张局势,邓小平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经中央批准,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10月20日,邓小平率警卫部队押运的军械船队到达恩隆县(今田东县)平马镇二芽码头,与当地农民运动相结合,执行中共六大的决议,开展武装斗争,开辟革命根据地。

――节选自《邓小平在田东的日子里》

教师:“在背景材料中,邓小平为什么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学生:“从当时革命失败的实际出发,面对当时的具体情况所作出的果断决策。”

教师:“从唯物论角度看,‘审时度势’体现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一切从实际从出,其实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这一节就来讲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利用学生熟悉的红色资源,配之师生对话,很自然地导入课文内容。

四、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要做到简洁性。

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3-5分钟为宜,内容力求高度概括,图片不宜过多。如果时间过长,内容复杂,图片过多,既不能保证教学时间,又容易引起学生厌烦。

2.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要有灵活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导入方式多样,为老师普遍采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反复地运用同一个内容进行课堂导入,就会引起学生反感,降低导入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群体灵活选择不同的本土红色资源作为课堂导入素材,不要生搬硬套。

3.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要有科学性。

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应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系统基础之上,做到准确无误。

4.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要有针对性。

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要针对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导入教学要在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巧妙运用,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兰芳.新课程标准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4,(16).

[2]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3]刘德富.怎样做好课堂导入[J].科学大众,2008,(02).

[4]张精玲.精心设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J].甘肃教育,2008,(04).

教学资源的特点篇3

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库存储方式建设模式

1引言

目前,国内对网络教育资源的组织建设工作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上,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已经涌现出一批成品。其中,不仅包括国家组织人力物力开发的资源库,各省市乃至各个学校也在进行小规模的资源建设,以及一些公司企业也致力于此,以打开教育资源这一前途广阔的市场。

2国外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现状

在对国内现状进行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国外的资源建设情况。除了基于Internet的免费在线杂志,大多站点不直接提供在线下载,而是以资源目录的方式介绍给用户,并提供一些教育资源属性,如:作者、主题、学科和关键词等。当用户找到自己所需资源后,在浏览器中填写表单,注明个人信息、通讯地址和支付方式。在美国,很多教育资源库采用信用卡支付,只要用户帐号的资金有保障,都可快捷的获取特定的教育资源。如美国Adobe公司建立的educationalresource()。教育资源内容既有面向基础教育的K12资源,还有各种专业资源,如保健、航天、历史文化等。资源形式以文献居多,以及大量的课程计划和方案,而视音频资源相对较少。对于教育软件或课件也以在线定购,邮寄或快递方式送货。资源中心有其特定服务对象,只有具有该网站访问权限的用户才能使用资源,如波士顿学院图书馆为林奇教育学校提供专门的资源服务。总之,国外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位,大都根据实际的教学和科研需求而提供相应的内容。资源来自教育机构(如教育部)、社区、高校、公司或致力于教育的个人等多种渠道,资源库之间的数据流通主要通过提供其他站点的链接或搜索引擎来实现。表面上看起来零散的资源却能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和我国的网络教育资源组织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原因在于国外的信息渠道比较丰富,除了因特网还有大量的图书馆和资源中心,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而我国在资源服务方面,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因而必须集中人力、物力组织大规模的教育资源建设,使网络充分发挥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优势。

3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模式

随着我国基于Internet教育的迅速发展,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四五年前教育资源库(特别是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库)进入人们的视野,到目前已发展成具有多种建设模式和各类服务目标的不同形式的资源库。从存储和建设两方面来看,主要经历或并存着以下几种模式:

3.1资源存储方式

主要包括文件目录存储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1)文件目录方式根据教育资源分类方法,将其存储在服务器上不同的目录中,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对资源进行管理和操作。这种存储方式的特点是资源管理直观、简单。远程访问时速度快,可通过http或ftp方式直接将该资源文件下载到本地。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安全性差,易受病毒侵蚀,易被他人盗用和破坏。目前采用这种存储方式的教育资源库比较多,如:K12资源库、四结合资源库等。(2)数据库存储方式是将资源文件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对教育资源的管理都是基于对数据库的操作。所有的资源都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储,数据间的关联性强,并通过数据表产生关系映射。这种存储方式的特点是资源管理效率高,定位准确,容易备份,能保证资源信息的完整性。由于资源数据都存储在数据库中,安全性好,抗病毒能力强,并且对用户来讲,资源文件的存储方式是透明的,很难被盗用或直接访问。然而,由于要把所有关于资源文件的信息都存储在数据库中,必然对数据库性能要求较高,必须保证大数据量资源的读取和存储不会产生错误,同时也会延长访问时间,服务器端的应用程序必须先将资源从数据库中读取出来,再传送到客户端,这也加大了对网络带宽的要求。这种存储方式一般要采用大型数据库,如oracle数据库,北京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信息资源库就采用这种存储方式。

目前各类教育资源库对教育资源属性的管理都采取了数据库存储方式,以便于资源的检索和定位,而对于资源文件本身的存储则各有不同。由于这两种数据存储方式各有利弊,往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折中的办法,如将数据量小的资源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保证其安全性,而大数据量资源,如视音频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仍可采用文件目录的管理方法,并加以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

3.2资源库建设模式

资源库建设模式是教育资源整体的分布和组织情况。总的来看,目前主要有三种资源库建设模式。

3.2.1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并不局限于一个网站中,它可以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站点组合而成,形成一个以地域范围为单位的教育资源网。就一个城市而言,可以形成包括城域教育资源中心系统,区、县教育资源系统和学校教育资源库系统的三层资源组织结构。每一级资源库向上一级提出资源和服务需求或将零散资源提交上一级整合汇总,因而上级对下级来说以资源中心的角色存在,如图1所示。

图1城域教育资源的三层组织结构

①城域资源中心:安装在城域教育网络中心,它通过软件和网络把各区县的资源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综合化的教育资源共享、交流和交易系统,为学校间、地区间开展有关教育资源的各项活动提供理想的大平台。

②区、县资源库:分别安装在各区、县(市)教育网络资源中心,它通过软件和网络把该辖区内各学校的资源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供本辖区共享和与全市交流。

③学校资源库:分别安装在该地区的各个学校,学校资源库为各学校建设、开发和使用教育资源提供灵活、方便、高效的局部环境。东莞市城域教育资源网即采用这种结构。必须强调的是,资源中心不仅包括教学和学习的素材,还包括各种工具资源,如:搜索引擎、讨论组和邮件列表。相邻级别的资源库能以多种渠道进行数据沟通,包括计算机网络和卫星宽带网、电视节目和光盘等多种方式。对于卫星宽带网,接收端只要安装特定的设备,就可定期下载成套的教学素材和课程资源,这对于因特网络不发达地区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3.2.2分布式资源库系统

分布式资源库系统和资源中心的类似之处在于二者都是由多个资源站点所构成,但前者所包括的各个站点并没有主次之分,它们之间是对等的关系(peertopeer),如图2所示。

图2分布式资源库系统

每个资源站点包含其他站点的资源索引和简介,而并没有实际的物理存储,当站点A的用户检索到当地的资源时可直接使用,而需要B或C站点的资源时,站点A会提供将其他站点的资源传送给用户。整个资源网络的结构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他们在每个站点都能访问网络中的所有资源目录,而无需关注资源实际的物理位置,任何涉及到远端访问的操作,当地站点会自动启动资源为用户服务。

各站点间没有从属关系,形成了一种自由竞争的局面,尽量争取更大范围的用户。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每个站点的效益,但为了谋求共同发展,这并不是独立的竞争,它们必须遵循一致的规范,以保证其他站点的资源索引能够被收录到本地数据库中。这种资源组织方式能够避免行政手段对资源建设的过多约束,能促进资源质量的提高,如校际通公司对城域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方案就采取了这种模式。

3.2.3学科资源库

这类教育资源库建设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资源站点只存储某一学科的资源,用户能够快速检索和定位所需资源。为了便于对各个资源库进行管理和使用,可建立所有资源的索引库,即这个库中并不存储实际的教学资源,而存储资源的物理位置,即资源索引,用户只需访问此站点,就可了解到各个学科资源的基本情况,当需要下载或购买某一资源文件时,通过索引站点的来访问其所属的学科资源库,比如佛山地区教育信息网教育资源的建设方案就采取的这种模式,如图3所示。

图3学科资源库

学科分类是资源内容划分最基本的依据,因而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便于组织和管理,可将每个学科进一步细化到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并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自身的特色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和运营方式。由于各个学科的资源相对独立,因而在进行建设时能够并行工作,有利于提高整体运作效率。

总之,上述的3种资源库建设模式并无优劣之分,要根据因各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资源建设工作可以由不同性质的机构承担,如当地的电教馆或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政府机构往往有可靠的资金支持,并通过行政手段保证资源建设的顺利实施。但随着教育产业化呼声的高涨,必定要有企业的介入,使教育资源建设引入产业化机制,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相关的企业单位不断涌现,如校际通、科利华、K12、国之源等大都涉及到了城域教育资源库的开发工作,使得当前的建设模式呈现为:由企业开发出教育资源库的通用平台,并和地方教育部门合作,让地方以最小的投入,建起本地的教育资源库并共享全国的教育资源。

4结论

4.1自扩充式的教育资源库系统

随着因特网上数据的不断膨胀,其中不乏大量有价值的教育信息。但是这类教育资源处于一种零散的分布状态,且形式、内容各异,尽管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指向目标,但不利于用户的直接检索和使用。

教学资源的特点篇4

关键词:军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一个图书馆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它的因素很多,它包括文献、设备、经费、技术、人力资源等因素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但是最主要的因素是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近几年,由于部份院校的转型、教学任务的调整,图书馆也要把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重点加强特色资源的建设,确定走“学科特色型”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军队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现状

特色资源是“学科特色型”数据图书馆建设的基础。特色资源是各图书馆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军队院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教学和科研活动围绕军事斗争准备全面展开,具有军事特色的文献资源大量涌现,已经形成了整体特色的信息资源体系。另一方面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化,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加快,作战样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军队院校教育由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转变,军队院校各个图书馆近几年大量涌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型的原生文献资源,形成了独特的、特殊性的文献体系信息资源体系。

2.军队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的主要特点

军队院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最突出的是自身专业特点、学科特点,在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文献资源原生态特点等,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2.1院校性质的特点

军队院校由于受各军兵种和院校教育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近年来,随着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化,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加快,作战样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各院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原生文献资源,这些原生文献资源反映了这所院校的自身性质,也是这所院校特色资源的主要部份,它主要包括院校所属人员编撰的图书、教材、期刊、论文、研究报告、教案、想定、案例教学资料、教学科研成果资料、讲义、教学参考资料,本院校的博士、硕士生的学术论文,本院校组织召开的各种学术会议文献等。这些都是使用率较高的、具有本院校自身特色的很有价值资源,由于长期积累,已经形成规模。

2.2院校学科的特点

军队院校由于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和培养对象等特点,各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差别较大,各自的特点也较强。有的院校本身就是重点学校,也有的院校在专业设置中,有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等。所以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都要优先投入和重点建设,由于进过长期的重点建设和对资源的重点收藏,这些资源收藏的结构比较完整,收藏的面比较广,内容比较丰富。从这些资源反映出这所院校的学科特点,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3图书馆的馆藏特点

军队院校图书馆在经过长期的建设后,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源,形成了整体规模。由于受到各院校的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资源建设也各有特点。特别是在某一学科、某一研究领域已经形成规模,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无论是院校的性质、院校的学科还是图书馆的馆藏等特点,已上三种特点而产生的资源,都是在围绕着本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等活动中所产生,具有自身特色、学科物色,这些资源就是本院校的“学科特色型”资源。

3.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

3.1加强学科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学科特色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本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馆藏、反映本馆特色,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影响力和整体服务水平,进一步突出本院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的特点。军队院校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特色文献资源,已经形成了具有军事特色的、完整性的文献资源体系,各院校也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独特的、特殊性的文献体系,这些特色资源是支撑本院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体,也是建立学科特色数据库的基础。军队院校各图书馆在特色信息资源库建设中,既不能与现有的数据库重复,还要注意馆与馆之间数据库的建设,达到互通有无,不重复建设。所以各图书馆只需要有针对性地、能充分体现本院校学科物色的、能充分反映图书馆馆藏特色的资源进行汇总和加工,建立起具有本院校学科特色的数据库。

3.2加强对原生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原生文献资源是军队院校最具学科专业特色、使用频率最高的信息资源。原生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是军队院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既是教育训练信息化条件建设内容,又是院校教学工作评价的要素。由于军队院校教育由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转变,教学、科研活动围绕军事斗争准备全面展开,具有军事特色的原生文献资源大量涌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手段日趋成熟,对原生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和利用的要求愈加紧迫。所以加强对原生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当前图书馆的主要任务。原生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对本院校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的建设,保障学院重点科课题开发和研究,提高本院校学科物色数据库的质量。

3.3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军队院校图书馆建设的“学科特色型”数据库,可使馆藏特色信息资源得到迅速的增长,反映出各院校的专业特长和学科特色,达到馆与馆之间互相补充的目的,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馆藏文献的价值,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但是,在目前军队院校图书馆中,个别有实力的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比较完整,其它各院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存在着大小不整齐、内容不全面,发展的不平衡。各院校图书馆在特色数据库建库中仍然存在本位主义,各自为政,自建自用,这些特色数据库一般都仅限于在本院校的校园网上供给本校师生使用,没有完全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3.3.1建立技术成熟、性能稳定的系统平台

全军院校一个馆的建设要靠技术成熟、性能稳定的系统平台作保障,选择一个好的系统平台,对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非常重要。在平台的选择过程中,应当特别关注其主要功能,主要包括数字资源采集和加工、数据库的检索与、数字资源的管理等,达到资源数字化、存取网络化、管理分布化等目的。对全军院校图书馆来说,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对系统要求更高,系统平台首先是要规范化和标准化,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各院校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和使用,也影响到特色数据库可持续发展,即使是“学科特色型”数据库也不可能永远不变,发展要有连续性,内容更新要有及时性,所以,各院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一定要采用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其次是要系统性能要稳定和兼容能力要强,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军队院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数据库的转换,直接影响到军队院校各图书馆的互联和互访。所以,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需建立统一的、技术成熟、性能可靠的《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系统》(MADL)的平台,建立在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上,才有利于能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4.实现特色服务与个性化服务

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特别是特色数据库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发挥学科特色资源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军事训练的需求。所以,“学科特色型”数据库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提供特色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全军数字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对特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建立在统一的系统上,采用统一的平台、统一的页面、统一的检索词表、统一的检索、统一的表达方式等,使服务面变的更广、信息检索更为彻底、检索结果更加准确,能够提供 “一站式”的服务,服务水平达到“资源新、速度快、检索准、内容全”的要求,能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的需求,使特色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就更加深化。

教学资源的特点篇5

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 段兆兵

摘要: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种类的多样性,而且表现在同一种课程资源具有多样的课程价值。不同种类和具有不同价值的课程资源对课程开发活动提供资源保障。但是要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就需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现(开发的关键),而且要突出特色。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观;特色开发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来隐藏在课程不同环节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地实现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已成为广大教师与课程改革的组织者和研究者必须面对的共同任务。课程资源这一与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既感到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术语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

根据信息资源学的观点,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客观存在或存在物。教育资源是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指教育系统中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教育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功能的各种资源。教育技术学研究认为,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物质基础,是指那些与学习者有意义联系的一切客观条件。[1]这些观点为我们认识课程资源提供了参考。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2]由此可见,课程资源与教育资源有各自包含的领域,二者论述的对象不同。而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则与课程资源互有交叉,人们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论述这几种资源的。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的条件,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学习的条件,课程资源是课程发展过程中要利用的条件。这些划分,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存在状态。

对于课程资源,已有人进行类别的划分和品种的甄别。这种区分,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课程资源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说明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多样性。托斯顿·胡森( Torsten Husen)和纳维尔·波斯特尔斯威特(T.Neville Postlethwaite)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将课程资源分为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3]泰勒(Ralph W.Tyler)从现代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课程计划的三种来源,即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4]坦纳夫妇( Daniel Tanner & Laurel N.Tanner)从社会、知识世界与学习者的本质对课程来源进行了探讨。[5]在我国,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和探讨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而展开的,目前已成为课程理论界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有人将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和条件性两种。[6]有人对课程资源系统进行分析,将课程资源分为思想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几个子系统。[7]有人对课程资源按照不同标准作了分类,根据来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根据性质,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8]这些分类,虽然标准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但也为我们认识课程资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基于以上认识,如果把课程资源的存在视为一种像生态系统一样的系统的话,我们就可以勾勒出课程资源系统的大致轮廓,描绘出这一系统的虽略显粗略而又生动的图景。这一系统是由人、材料、工具、设施、活动等五种要素构成的,[9]这些要素组成了有些是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本身具有的、可直接加以利用的资源,有些是为达成一定的教育或教学目的而特地设计出来的资源。人的思想观念、活动方式,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工具的形态、功能,设施的形状、大小、用途,活动的方式、场所等构成了极为丰富的、可为课程发展所用的资源形态。这样,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甚至不同的学生家庭,就会有不同的课程资源。这一课程资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不断发生着信息和能量的转换,从而使资源不断地进行排列组合,生发出无限多样的资源形态。当然,我们可以把世间万物都当做课程资源,但只有可以引入课程领域的资源才可以视为现实的课程资源。

认识到课程资源种类的多样性只是认识了课程资源的一个方面,对于充分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还是很不够的。实际上每一种课程资源的功能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也是丰富多样的,就是同一种课程资源在不同的教师面前,其性质和功能也是不一样的,从而体现出课程资源多质性的特点。[10]在不同的教师眼中,同样的资源会有不同的作用,对课程的实施会有不同的价值。同样的一座建筑,数学教师可能看到的是线条等几何意义。美术教师可能看到的是形状、线条和颜色等美学意义,经济学教师则可能会更看重建筑的具体位置及其经济意义。这样,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就不仅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上,也表现在资源价值的多样性上,还表现在资源间的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上。

二、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开发的关键

课程资源现就是人们对课程资源的态度和看法。课程资源现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也影响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度和效果。可以说,正是课程资源现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起着导向、维持和监督作用,成了影响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因素。美国哲学家赫舍尔在解释存在的意义时说:“最高的问题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关切”。“对存在的关切超越存在”,“一切存在都是被阐释的存在”。[11]课程资源相对于人来讲是外在的、对象性的,它不会自觉地进入课程领域,需要主体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去认识和开发。同时,课程资源具有价值潜隐性,如果离开了人的意识活动,课程资源隐藏的价值就难以被认识,更谈不上有效开发与利用。

正确的课程资源现之所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是有多种原因的。首先,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和探索还处于初始阶段,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尚未形成。在目前人们对课程资源还存在模糊认识,有的教师连什么是课程也不清楚[12]的情况下,课程资源对他们来说就更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如果不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现,不帮助教师去分析和探索课程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和在课程目标实施中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一句空话。其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要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课程资源观。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3]这对于长期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的教师来讲,将是教学行为方式的变革,是一种角色的转换,是一种范式的自我更新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做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没有对课程资源明确而清醒的认识,没有切实有效的开发利用方式,这种变革、转换和更新就不可能实现。第三,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专业的自觉和理性是影响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等主观领域对教师工作成效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要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首先需要去分析课程的目标、内容,也要分析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要去认识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的种类、分布,还要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产生的效果。也正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能力得到发展,对教育、教学、课程,特别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得到提升,最终形成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观。也就是说,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当然,只有教师得到良好的发展,才可能实现对课程资源更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形成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动态过程,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增长和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要促进教师课程资源观的形成不能急于求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而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缺乏往往会制约教师正确课程资源现的养成。因此,在目前尤其要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研究。研究的方向应该是服务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研究的重点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对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种类和存在状态的研究,对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以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关系研究,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过程、步骤与利用方式、方法的研究,以及对具体学科的课程资源及其开发模式的研究,更应重视总结广大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其次,抓好对教师的培训和提高。要提高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对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以及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的意义的认识。及时向教师介绍课程资源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推广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总结出的好经验,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使教师在培训中接受新的课程资源理念,逐步形成对课程资源的正确认识。第三,广大教师要注意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形成科学的课程资源观。良好的经验是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而经验的形成不是随意的、自然的,要依靠主体的积极思维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写作、录像、研究等方式进行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课程资源观。当然,实践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对人的发展具有肯定性价值外.还包含对人的发展的否定性因素。[14]因此,教师的反思要克服经验主义的消极影响,不要被自己的经验束缚了手脚,成为纯粹的经验主义者,而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理性的分析,及时地“扬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课程资源观。

三、课程资源开发要突出特色

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就是要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学校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资源开发更加合理有效。

我同地域间各种资源在种类、多寡、存在状态和结构上差异很大,沿海与内地之间、北方与南方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平原与山区之间、水乡与干旱荒漠区之间、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汉族聚居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在自然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出此,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出地制宜,要体现出地域特性、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不盲目追求课程资源的统一性,不要羡慕有些地方课程资源的优越性,应保持不同地域间这种资源的多样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把地域资源局限变成区域资源开发,特色资源开发。以体育课为例,利用草原可以学习骑马运动,利用山地丘陵可以开展登山运动,利用沙丘。可以开展爬沙丘、滑沙等运动。[15]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价值观、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对面都不相同。这样,课程资源的开发就要尊重民族差异,充分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继承性和独特性,处理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保持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将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转化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有效实现特色开发。仍以体育课为例,如蒙古的摔跤、藏族的舞蹈、朝鲜族的荡秋千等许多民族传统体育和民间体育活动项目[16]都可以被引入课程。

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性和任务,其所在位置、历史传统、培养目标、办学宗旨、师生结构、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方面各不相同。大学与小学之间、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之间、重点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新学校与老学校之间、地方学校与企业学校之间存在着很大区别,在管理方式、教学方法、办学理念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具体来说,每个学校的教师、学生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身心发展特点、个性发展特点上有巨大差异,每个学校的校园面积、建筑风格、社区环境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千差万别。各有优势,各具特色。城市学校可以更多地开发校外公共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街道等资源,而农村学校则可以利用更现实的动植物、山川、江河等自然资源。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各向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应该把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与特色学校的建设问题结合起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促进特色学校的建设,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注意培育并优化学校的课程资源结构。

目前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仍然主要是按学科的方式来呈现的。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作用。有些学科以训练人的思维,开发人的智力,训练人的心智操作技能为主要任务;有些学科以陶冶人的情感、情操,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而有些学科则以训练人的动作技能和某些操作技巧为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不同课程的目标要靠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来实现。基础性、工具性课程目标的实现要开发书本等课程资源,以此来训练人的认知能力;技术性、操作性课程目标只有通过操作和练习才能实现,工具和设备就必不可少;情感性、人文性课程目标主要通过陶冶、体验、渲染等方式来实现,那么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和品格的环境等资源就是必需的了。可以说,不同的学科都有实现其目标的“特效”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特色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这里有三点应该注意:一是,既然不同的学科具有适合自身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要注意开发最适合各自学科特点的课程资源,不盲目仿效其他学科教师的做法,不去“依样画葫芦”,弄巧成拙;二是,课程资源具有多质性,也就是说,同样的课程资源可以为实现不同的课程目标服务,不同的学科可以运用同一种课程资源,因此,应提倡课程资源共享,这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三是,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如果没有最适宜的课程资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资源代替。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组织者,是其他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的价值观、知识现、学生观、发展观等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开发利用方式和开发程度的大小。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认知策略、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有对事物特有的看法,有自己的经验、兴趣、爱好、专长和个性特征,在教学中也有不同的风格。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每个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专长,做到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具有自己的个性。三是,教师也要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分享他人创造性的成果,取长补短,学习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方法,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成为不断成长进步的新型教师。四是,要注意发挥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教师是开发课程资源最基本的力量。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主动性,也要发挥学校教师集体的作用。只有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注:

[1][9]杨蕾,钟志贤.RBL:为研究性学习打开一扇门[J].教师博览,2002,(2).

[2][8][10]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3]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12.

[4]Ralph W . Tyler.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 culum and Instructicn[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5] Daniel Tanner & Laurel N.Tanner.curriculum Development:Theory into Practice [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London: Collier Macmillan Publishers,1980.

[6]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开发利用途径[J].上海教育.2001,(12).

[7]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1]薛晓阳.知识社会的知识现[J].教育研究,2001,(10).

[12]钟启泉等.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8).

[1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4]徐继存.教学理论反思与建设[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116.

教学资源的特点篇6

【关键词】高职语文 教学资源库 建设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24-02

当前,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语文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建立开放共享的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做好与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兼容及整合、建立更新与维护长效机制三方面论述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一、建立开放共享的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

开放教育是21世纪职业教育的趋势,开放共享的高职语文教育教学观,要求各高职院校将本校内封闭的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开放出来,供校内校外的学习者自由参考和学习。建设开放共享的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材为中心,学习者通过教学资源库资源的开放获得高职语文教学资源的共享;二是学习者的自由,开放共享的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的丰富资源及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能突破种种限制和障碍,使学习者获得极大的便利和自由。开放共享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对学习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历等无过多限制。凡是具备一定文化基础,对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基本理解和操作运用能力的学习者,均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把握学习时间、地点、进度等。开放共享的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亦旨在推进实现人人享有接受终身教育权利的中国职业教育进程快速发展。

然而,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本位主义利益思想的驱使,各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育教学资源库往往容易封闭,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改善:

首先,应注重培育开放共享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建设是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方面。但是,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因此,所有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者和授课教师、学习者,都应该在学院的校园文化生活中,树立文化共享、知识共享、团结协作的观念。只有这样,在高职语文的隐形课堂中,师生们才能合作学习,分享彼此的经验,培养彼此的合作精神,从中得到语文能力的提高。在此,文化管理者和资源库的建设者,更应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念,使高职语文教育教学资源库能为更多的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服务。

其次,应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中的运用。构建终身教育教学体系,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重要的支持,为未来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尤其是高职语文这类训练、感悟及应用集合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无论是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软件应用还是硬件建设方面,现代教育技术都能对其课程资源库提供有力的支持。正是因为有现代教育技术,开放式的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提供的自由化学习才能突破传统高职语文课堂的封闭式学习。把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构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平台,建设数字化终身教育资源,发挥数字传媒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数字化远程教育,使之将来进入社会学习者的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络,构建终身学习激励机制。要实现这些突破,必须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中的运用。

最后,应注重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的社会服务性。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步入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名课程”与“名服务”已成为未来高端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高端继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知识的消费是持续不断的而非学历教育中的“一次性消费”。所以,高职语文课程紧贴时代,授课灵活多样,教学创新将是各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必须不断开发优化课程项目,成立课程研发部。而企业由于经营多年,各方面的资源已经积累颇深,如果能在学校这个平台上共享企业的文化资源等,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企业本身也必定能在服务社会中更快地向前发展。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要突破封闭和保守,可大量引入企业文化、企业文本案例等。

二、做好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与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兼容及整合

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建设,而专业教学资源库比课程教学资源库的需求量更大、覆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影响力更大、引领作用更突出,两者在“共享”的理念上高度一致,因此,做好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与各专业特别是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兼容和整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从目标上看,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是大多数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中公共基础课部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都具有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都是为适应中国职业教育高速发展而设计开发的。第二,从内容上看,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是高职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建设、教学图片、视频等素材积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则主要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工学结合特色课程体系、专业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职业资源、行业资源、就业资源等。与专业教学资源库整合后,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将更能针对高职语文课程本身进行素材积累,也将更加具体和详细。第三,从兼容上看,可最大限度避免重复和浪费,而且,将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纳入特定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统筹考虑,才能同时提高课程教学资源库的质量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质量与效率,实现公共基础课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的最终目的。

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与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兼容及整合,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由课程基本资源和专业拓展资源组成。二是课程基本资源是能反映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方面的核心资源,由课程概况和基础训练模块组成。高职语文课程概况包括课程简介、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课程导学、课程评价标准等。基础训练模块由模块概要和基础教学单元组成,模块概要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指导等。基础教学单元则主要是助学指津、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试题库等。三是专业拓展资源是高职语文课程紧密结合各专业特点,将专业特色贯穿应用于各教学环节,形成的较为成熟、具有多样性的资源体系。例如,结合各专业特点的高职语文教学案例库、行业应用文书资源库、企业文化讲座库、结合专业的高职语文在线自测系统、配合专业实习实训的语言文字应用指导环节等。对应各种专业的教学资源应相对独立,调用自如。

此外,与行业企业联合建设,使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内容更加符合职业需求,逐渐涵盖各类专业岗位所需的相应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教学理念创新,探索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语文教学体系。

三、建立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更新与维护长效机制

现代意义的高职教育并非培养只会操作机器的“工具化”的“半人”教育,它应当使受教育者既具有实践技能、专业特长,又是一个在精神和心理上健全的人。然而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今高职院校部分毕业生文化底蕴缺失、综合素质较低下并因此对职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是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高职语文应在不断改革中寻求新的教学切入点,如力图在把握语文学科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探求学科特质与综合素质的结合点,把高职“大学语文”这一传统课程资源重建为一个为不同专业类别服务的课程资源体系,使之在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构架中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

因为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任务较为艰巨,涉及内容广,后期的更新与维护长效工作不容忽视,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结合各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变化不断调整更新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的内容。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快,专业建设是不断创新的过程,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只有紧密关注和跟随相关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更新变化,密切配合专业教学的新需要,才能确保课程教学与专业教学及社会需求同步。许多资源库建设的负责老师容易有一劳永逸的心态,后续的更新严重不足。不少学生反映许多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往往存在更新速度慢的情况,他们还表示,网上课件很多都是传统教材的电子化,授课视频少,特别是引人入胜的内容不多,与专业联系不紧密,比较接近中学的内容。因此相关人员应及时做好系统的升级和管理工作,建立资源库使用评价办法,紧跟各专业教学资源的更新,定期整改补充。

其次,应积累高职语文资源库的内容,不断提高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些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在初期建设当中,只提供课程负责人、师资队伍、教学计划及其他简单材料,至于课程教学的实质内容涉及较少,授课视频更是不完整,多数尚未达到全程上网的要求。因此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各种类型资源的收集、储存和整理。特别是对于一些课件、习题、视频等应注意分类和管理,对于一些书刊、报纸等纸质材料应注意数字化处理和保存。尤其应重视与专业活动相关的新型综合型资源的开发,因其能有效提高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质量,大力增强语文综合教育的育人功能。

再次,应做好后期技术维护保养。应进一步加强质量保障与过程监控,评估机构可通过提取网上资源的状态信息,如网络连通状态、访问量、PV流量、资源更新状况及师生互动等,并及时资源库的建设及应用状况评价报告,以此督促建设团队密切关注应用,持续提升质量。由于资源库的后期维保工作较为复杂,可以将其技术工作用招标方式确定给专门公司进行常年维保。

最后,应提高高职语文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质量的高低和应用的推广与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管理人员、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息息相关。特别是学科教师,不断受到新的挑战。为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尽快适应新环境下的教学,各高职院校可积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讲座、培训和专项竞赛等形式,提高高职语文教师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其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对各种资源的检索、应用能力,培养其在课件制作开发方面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龙.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2]陈以海.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

[3]杨明.关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教学资源的特点篇7

一、把旅游资源分类与分布教学作为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知识点

旅游资源的范畴非常广泛,在我国的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并极其丰富。因此,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清楚介绍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属性及成因、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的吸引程度等几种常用的分类方法着重进行教学,以此帮助学生梳理我国的旅游资源的种类。其次,在了解旅游资源具体分布的基础上,再深入对旅游资源分类分布作进一步教学,使学生既学习了旅游资源的分类知识,又联系紧密地掌握了其相应类别旅游资源的分布方面的知识,从而较全面地掌握我国各类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为区域旅游资源组合分布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重点把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点、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及方法、我国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分布等知识点的关联教学,并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加以夯实。

二、注重旅游地理知识与关联学科的关联教学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应在旅游资源分类与分布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区域旅游地理及旅游资源的组合分布等关联教学。在具体执教时,首先要定位好我国旅游区域的划分,并按旅游区划再分省或分片区、分大区进行教学。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对不同的旅游区划展开进行教学,重点学习各旅游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分布的组合,对旅游环境、气候特点、交通条件、民俗风情、历史与人文、自然变化、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组合、旅游线路的设计与选配、景区的规范建设、特色旅游项目、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的相关组合等问题进行关联性教学。

三、注重旅游地理与旅游专业相关联的学科知识衔接与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效进行旅游资源的分类教学、区域旅游地理与旅游资源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将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分布及区域旅游资源组合知识、导游技能知识、旅游热点、国内外旅游消费发展趋势、旅游景区管理、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区域经济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学科或问题相结合进行关联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和讨论,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学以致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旅游地理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旅游地理知识能力和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把旅游地理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能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搞活旅游地理教学,更好地体现出旅游地理学知识的实用性特点。

四、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实地参观考察活动

这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旅游地理教学的许多内容虽然不能逐一实地参观考察,但为了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旅游资源的实地参观考察,对教学是十分有益的。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在考察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问题,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更准确地掌握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的参观考察活动,应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做相应的安排,并恰到好处。

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推进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改革,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对旅游地理的教学,应与时俱进地运用现代科技和现代教学手段推进教学改革,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旅游地理教学的很多知识和地理信息,单靠理论和文字表述是非常有限的。只有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很好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可以有效促进旅游地理教堂改革:通过运用多媒体可以直接播放教学图片、专题片来丰富教学内容,使旅游地理教学更加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通过制作课件,将教学内容专题化,把教学内容与相关图片、动画、录象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上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进行网上互动教学;运用行动导向教学和模块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知识的学习会更扎实和更有效。

教学资源的特点篇8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教学 网络资源 重要作用

基于高等学校课程安排轻松,学校教室、寝室条件设备齐全,大学生在校学习以及生活基本与网络合体,区分不开。对此现象,教师不能强制斩断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而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网络资源带入教学之中,特别是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上,教师要学会将网络资源和教学合体,让网络资源的的丰富性充分被计算机教学应用,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

一、网络资源的特点及优势

(一)网络资源的特点

所谓网络资源就是计算机网络中各方面信息的汇总,集合一起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的信息量全面、覆盖面广的特点显而易见,除此基本特点之外,网络资源还具有动态更新速度快、资源共享性能、沟通反馈性能等特点。

(二)网络资源的优势

网络资源的优势体现在对其特点的应用之上。1.网络资源动态更新速度快,高速处理各方面的信息,让民众能第一时间得到社会信息以及学习资源,及时性的掌握最新信息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2.网络资源在网络平台的共享性,使资源的应用上方便快捷。3.网络不仅仅是存储信息的作用,其微博、贴吧、各种聊天工具、电邮等网络工具,帮助使用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信息反馈。网络资源的是集信息存储、信息、信息共享、信息反馈于一身的大平台,不仅仅帮助群众增长见识,提供便捷服务,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性

网络资源特有的优势,决定了其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一)传统大学计算机教学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课程。传统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是教师在讲台上讲,适时配合在黑板上演示。其讲述的内容都是围绕书本或者辅助教材,其信息面狭窄以及缺乏实践操作,学生无法在实践中领会课程,消化课程。更严重的是,不能进行实践操作,导致学生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薄弱,不能有针对性的提升和完善。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没有网络平台,导致学生获取的知识落后,在见识上“out”。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有其固定的流程模式,即先对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后上机操作。然而上机操作也只是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演示,并没有扩充教材以为的知识信息。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总结来说就是死板的教学生书本上的内容。没有扩充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无法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劣势显而易见。

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

(二)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想突破传统教学的狭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进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体现。①为教师提供教学素材: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备课工作。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课程最新的资料,在对网络资料和课程内容整理的过程中,也可以有效的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案,帮助教师灵活教学,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终端平台,将课程需要的备课资料通过网络共享资源库,直接在课堂上输出,为教师课前准备提供了方便。同时,网路共享平台对信息资料的储存,可以随时对已搜集资料进行编辑,更新和补充。②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网络资源以其快速的网页浏览、网页搜索系统,帮助学生有目的性的收集资料。网络资源对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实践操作,还是一项课外学习。在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同时,也扩充了对社会的认识,扩宽了视野。同时,学生应用网络资源可以在对信息的搜索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③超链接的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通过对Internet的远程登录,FTP、超级链接等手段,可跨地区的检索信息,教师可以随时登录系统网址,通过学生储存的网络资源,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教学。④远程教学[2]:远程教学就是远距离教学,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的可在课堂之外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在自己方便的地方,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连接计算机,“面对面”进行教学,并由网络资源库上的教学资料,做到真实的教学效果。

(三)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性

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具有丰富的资源内容、强大的交换信息功能,同时还不受时空的限制,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优势。通过网络资源的特点优势,以及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简单总结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下:

网络资源辅助计算机课程设计工作。在课程方案设计中,教师针对当前课程内容,在网络资源中检索资料,综合分析制定教学方案。如果教学方案的设计脱离了网络资源,那么教学方案的设计只能全部依赖于书本上的内容,然而书本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只依赖书本做教学方案设计,犹如多此一举一般。大学阶段的学生已经是大人了,自主理解能力很强,在教材的理解上不需要老师深刻提点,老师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上,只能要自己的思想比学生超前,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结合网络资源做优秀的教学方案,从教学魄力以及教学能力上征服学生。网络资源促进了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可以建立QQ群、BBS论坛如此类的互动平台,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面掌握学生的动态,在长期的交流中和学生建立深厚的朋友关系,促进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

三、结语

由于网络资源与计算机平台息息相关,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网络资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利有弊,在网络资源的使用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会对网络资源过分的依赖,从而教学目的可能会被忽视。所以,在对大学生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学生对网络资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力度,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文富.基于网络资源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研究[J].金山,2009,(12).

上一篇: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解范文 下一篇:班级文化的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