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规划建设范文

时间:2023-10-30 17:24:17

乡村规划建设

乡村规划建设篇1

2012年美好乡村建设规划范本《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总体目标是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到2016年,力争全省4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省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30年,全省中心村全面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完善基本乡村公共服务及支农服务功能,配置小学、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乡村金融服务网点、公共服务中心等11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公交站、垃圾收集点、污水处理设施、公厕等4项基础设施,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聚。自然村为乡村基层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保留乡村特色,改善人居环境,配置健身活动场地、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垃圾收集点。

在设施建设上,道路交通工程应尽量利用原有乡村道路,按交通需求合理确定宽度。在城镇供水半径内的村庄应优先采用管网延伸供水,不在城镇供水服务半径内且具备水源条件的大、中型村庄应采用独立集中供水,小型村庄和相邻村庄可结合实际采用区域集中供水,新建村庄应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按照“村收集、乡镇运、县处理”的模式,逐步实现村庄垃圾分类收集、封闭运输、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规划》根据省内区域差异明显的特征,将全省分为皖北片区、皖中片区、沿江片区、皖西片区、皖南片区,实行差别化的美好乡村建设路径。村庄建设主要采用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特色保护4种模式。在建筑风格特色上,皖北片区总体建设风格宜采用中原地区风格,皖中片区总体建筑风格宜融合皖南民居和皖北民居的特点,沿江片区宜融合江南水乡和皖南民居特点,皖西片区总体建筑风格宜带有部分徽派元素,建筑形式简洁流畅,皖南片区总体建筑风格为徽派建筑风格。

乡村环境应合理利用地形,保持田园风光,结合民俗民风,体现乡土气息。营造体现村庄特色与标志性风貌的村口景观,整治疏通河道水系,改善水质环境,以村口、道路两侧、宅院周边、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为绿化重点,适当布置休息、健身和文化设施,注重营造和谐宜居的邻里交往空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适宜发展旅游业的村庄,合理设置游客休闲设施。鼓励村民积极美化庭院,营造户户皆美景的环境效果。

产业发展上,全省将规划建设淮北平原地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平原区、皖南、皖西大别山等5个农产品生产集聚区,保障传统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兴业富民步伐。

乡村规划建设篇2

【关键词】:城乡建设;设计原则;设计措施;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乡村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的聚落性。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对于乡镇的建设上还是不够重视,而且农村利用土地的自发性很强,一般都是自主建设,从整体规划来看缺乏统一性,基本没有公共基础设施,很多建筑大多都是自发性、盲目性的、随意性,大部分的村镇并没有没有合理的利用土地,浪费了一些优质土地,从而增加了相关部门在改造修建时的成本。在公路建设上,许多村庄住户都是沿路造房,形成住户与道路不合理的结合,私占公路用地,不仅严重影响了交通,而且破坏了村镇整体的整体规划,毫无优美的景观环境可谈。许多新建农村建设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造成了农村原来的自然风光渐渐消失,没有了乡村的味道。针对这一现象应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来调整乡村的不规范的建设,打造农村本土特色是现阶段需解决的重要问题〔1〕。

二、在城乡建设中新农村景观风貌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

乡村建设应以人为本的原则,意在打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乡村景观风貌建设要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下,全面考虑人和自然有机结合,利用人的主观感受作为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出发点。乡村主要时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让农民真实感到他们所在环境的舒适,还要让外人产生认同感,从而产生积极打造与保护好生态资源的坚定理念。把当地的人文特色和现代景观进行结合,把农民的日常活动融到每个设计细节,建造出温馨绿色宜人又舒适的新农村景观〔2〕。

2、村镇本土特色原则

因为乡村的聚落特点,大多数农村建设面貌大多相同,建设大多是杂乱无章,整体建设不规范。当然了,虽然各个村庄在生活习俗、自然环境等方面都相似,但还是有存在许多小异的,这些看不起眼的细微小异形成了农村的独特的个性。所以,在农村建设与区域整合中突出个性来,突出个性的特点可以树立一个农村的良好形象,还能提升整体乡村的知名度,从而促进乡村的发展。建筑有自己的特色,一个乡村也要有自己的个性特色,从各角度看都能显现出本村的特色所在。如果村庄规模小,特色的景观要素也就少,因而乡村景观就要求“小就精,精就细,细就特”的个性设计。要能够体现当地特色,而不是把各景观要素简单地罗列,应是三维的、立体的、多方面的,利用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的观点进行组织,从而形成一个人和自然有机结合的有自己特色村庄〔3〕。

3、景观多样性原则

在农村地域范围内和聚落景观、生产性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是农村景观所涉及的对象,并与农村的经济、社会、习俗、审美、文化、精神、密不可分。农村景观的多样性是现代城乡建设主要体现,包含经济景观、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和乡村聚落景观,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与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和田园生活及农村特有的田园文化。

4、生态和自然相结合原则

生态资源和乡村的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是乡村未来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乡村建设应以自然资源良好的乡村环境为主题。其一,乡村景观生态建设过程中应重视用各地区的景观特色来打造出新的景观格局。改善原有的景观地质,或者是营造生态绿色廊道,或是改变原有地质景观的建造方式、形状、大小形成散布与聚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均匀者不均匀、的景观格局。这些景观空间的建造是在原有的气候、地貌、生物等自然因素的基础上融入了科学的人文思想而形成的,是人类追求自然和谐,进一步的改善对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在乡村风貌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城乡建设。

三、城乡建设中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1、完善结构

完善结构,首先要有新的房舍,在节约能源、土地和材料的基础上建造出具有地狱和民族风情的居民住房,在建造新的居民住房是需强化管理,统一规划。还有新的,还要配备新的设施,包括:广播、水电、通讯、道路、等都是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配套设施。

2、斑块建设

斑块的意义性就是不同于周围的环境、相对均匀物质的非线性的区域。对于新农村而言就是指全部的生活环境,例如:生活公园、球场、房屋、饭馆等等。斑块建设就是指将所有相同的生活放在一个规定的区域内进行合理集中的建设,这样是农村的生活规划景观看起来具有条理性,使之更加规范、达到了美观的效果,消除了杂乱无章的现象。

3、走廊建设

原始传统的农村,每户之间并没有平坦的道路联系,村民们总是要在平坦的道路上前行,这样造成了村民之间的交往的难度,而新走廊建设就是要实现家家户户的相连通的道路联系,即水泥道路家家通,一条主干延伸出许多条支路,而每条支路都能通往每家每户。这样家家户户之间的走动就要比以前简单多了,建设新农村走廊显得新农村更加现代化,同时,也能促进村民之间的和谐程度,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新农村气象。

4、生态工程建设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建设工程建设,是一种利用生态学原理恢复自然生态以及建设人工生态的技术方法和手段,所强调的是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生态建设方法就是完整性―循环―协调―自力更生―共生的生态调控手段设计。生态工程通过对生态系统中五种共生循环再生的合理应用,和系统工程最优化方法相结合,进而设计出多层次的生态工程。

5、发乡村旅游资源

乡村建设应注重本土特色资源条件,因地制宜,适当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当然还要遵循开发和保护、整体和局部、领导指示和当地居民意见相结合等原则。可依据本村具体情况,打造树木园林、田野草坪、农业果园等农业景观,建设农田山庄、农舍旅店、田园茶馆等。在开发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人和自然的有

机统一。

四、新农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纵观国内外农村景观规划发展进程,我国还处于一个相对落后及停滞不前的状态,主要问题在于:一为有部分基层领导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并不到位。二为景观规划工作专业人才缺乏。三为景观规划的龙头作用在农村没有起到充分作用。四是景观规划编制水平偏低。五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景观规划工作任务重。六为农民的思想偏差,因为缺乏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从而没有真正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七为日益变差的农村坏境。

五、景观规划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1、加强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依据各自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与生活习俗等情况合理规划乡村景观。准确定位发展方向,使得各地的规划特色鲜明与生态环境良好及保持可持续发展性。

2、培养一大批农村景观规划师, 进一步提高农村景观规划编制水平,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城市景观规划和农村景观规划不同,不能将城市景观规划的经验照搬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 农村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征,只有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农村景观规划师,做到对农村风貌的有深刻认识,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才能使农村景观规划得以长久的发展。

3、科学制定农村景观规划建设,使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六、结束语:

新农村景观作为城市和自然景观之间的一种过渡,为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人作用于自然景观后的效果,注重乡村景观本身所具有的东西,尽可能的从本土自然资源中去创建,最终打造出 “天人合一”的美丽乡村环境。

【参考文献】

[1]焦燕.生态村镇建设要在传承中创新[J]:中国农村科技,2013,7(12):188-189.

[2]崔琪.村镇建设中生态建材的空间与作用[J]:中国农村科技,2013,9(12):199-200.

乡村规划建设篇3

(草案)

____村位于____内,境内山大沟深,地广人稀,森林资源丰富。总面积1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 亩,林地

亩。总人口

人。村域经济以农业为主。村内矿产资源丰富,重晶石矿资源丰富。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生态农业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二、规划建设期限

自20__年至20__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____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铺设洛柞路至____村油路;修通两条通组公路。架起六座便民桥;解决300人的人畜饮水困难;进行农网改造。拉通有线广播电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和畜牧养殖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对村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

(五)壮大集体经济

搞好矿产开发,发展集体经济。重点开发以重晶石为主的矿产开发,吸引外资开发。

(六)协调抓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加强村民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改变卫生习惯。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努力构建和谐新村。维护社会大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群众就医难。拓宽劳务输出主渠道,发展劳务经济。

四、组织实施

本规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后,提交村民大会审议。由村支部、村委会具体组织实施。广大村民监督执行。不通过村民大会不得随意变更。

____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草案)

____村位于____内,境内山大沟深,地广人稀,森林资源丰富。总面积1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 亩,林地

亩。总人口

人。村域经济以农业为主。村内矿产资源丰富,重晶石矿资源丰富。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生态农业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二、规划建设期限

自20__年至20__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____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铺设洛柞路至____村油路;修通两条通组公路。架起六座便民桥;解决300人的人畜饮水困难;进行农网改造。拉通有线广播电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林果经济和畜牧养殖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有计划地对村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

(五)壮大集体经济

搞好矿产开发,发展集体经济。重点开发以重晶石为主的矿产开发,吸引外资开发。

(六)协调抓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加强村民教育,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改变卫生习惯。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努力构建和谐新村。维护社会大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善群众就医难。拓宽劳务输出主渠道,发展劳务经济。

四、组织实施

乡村规划建设篇4

(草案)

一、基本情况

__街村是凤凰镇政府所在地,商贸繁荣,经济发达。总面积1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53亩,林地4500亩。总人口5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909人。现有3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村域经济以商贸业和农业为主。村内有明、清时代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一条街,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良好的保护开发和旅游价值。村内有个体工商户233户,是柞水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二、规划的指导思想中国文秘之家-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工贸性旅游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三、规划建设期限

自20__年至20__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__街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铺设__街村五、六组(皂凤公路__街段)水泥路。

(2)架起六组两座跨皂河沟大桥。

(3)改造、扩建自来水厂,延伸输水管网,接通五、六组自来水。彻底解决五、六组的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

(4)巩固、改造社川河河堤,实施交通小区外河堤水泥靠板工程。

(5)争取立项建设通子房沟的跨河大桥一座。

(6)建三间两层村两委会办公楼一幢。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以子房为主发展大棚菜和设施农业,保障集镇菜篮子工程,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围绕古民民居保护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1)制定古民居保护开发规划。

(2)成立古民居保护开发旅游公司,实行企业化动作。

(3)抓好公厕、垃圾池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整治环境卫生。

(4)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宣传,利用互联网建立古镇开发宣传网页。

(5)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开发,建设子房寨等景点,围绕中心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6)搜集整理凤凰古镇的一系列历史及人文景观。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沿社川河堤建堤路结合工程,沿河堤栽植垂柳,营造生态景观。

(2)对山坡地带遍植速生生态林,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

(3)有计划地对街道、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

(4)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

(5)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建设高层居民建筑,节约土地。

(6)完善自来水价格调节机制,鼓励节约用水。

5、规范整顿市场,繁荣商贸经济

(1)划行规市,消除马路市场。

(2)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

(3)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公平竞争。

6、加强村民教育,深入开展“五学”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

7、繁荣文化市场,支持鼓励老年协会等群体性娱乐组织,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8、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

9、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努力构建和谐新村。

10、维护社会大局,为村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1、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保障机制

本规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后,提交村民大会审议。由村支部、村委会具体组织实施。广大村民监督执行。不通过村民大会不得随意变更。

__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草案)

一、基本情况

__街村是凤凰镇政府所在地,商贸繁荣,经济发达。总面积1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53亩,林地4500亩。总人口5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909人。现有3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村域经济以商贸业和农业为主。村内有明、清时代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一条街,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良好的保护开发和旅游价值。村内有个体工商户233户,是柞水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工贸性旅游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三、规划建设期限

自20__年至20__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__街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铺设__街村五、六组(皂凤公路__街段)水泥路。

(2)架起六组两座跨皂河沟大桥。

(3)改造、扩建自来水厂,延伸输水管网,接通五、六组自来水。彻底解决五、六组的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

(4)巩固、改造社川河河堤,实施交通小区外河堤水泥靠板工程。

(5)争取立项建设通子房沟的跨河大桥一座。

(6)建三间两层村两委会办公楼一幢。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以子房为主发展大棚菜和设施农业,保障集镇菜篮子工程,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围绕古民民居保护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1)制定古民居保护开发规划。

(2)成立古民居保护开发旅游公司,实行企业化动作。

(3)抓好公厕、垃圾池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整治环境卫生。

(4)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宣传,利用互联网建立古镇开发宣传网页。

(5)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开发,建设子房寨等景点,围绕中心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6)搜集整理凤凰古镇的一系列历史及人文景观。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沿社川河堤建堤路结合工程,沿河堤栽植垂柳,营造生态景观。

(2)对山坡地带遍植速生生态林,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

(3)有计划地对街道、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

(4)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

(5)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建设高层居民建筑,节约土地。

(6)完善自来水价格调节机制,鼓励节约用水。

5、规范整顿市场,繁荣商贸经济

(1)划行规市,消除马路市场。

(2)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

(3)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公平竞争。

6、加强村民教育,深入开展“五学”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

7、繁荣文化市场,支持鼓励老年协会等群体性娱乐组织,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8、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

9、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努力构建和谐新村。

10、维护社会大局,为村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1、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保障机制

乡村规划建设篇5

根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上级文件要求,××村为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研究制定本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如下: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为重要目标,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本村建设成为一个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的新农村。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表现在: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不平衡,人均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缓慢。由于投入不足,缺少统筹规划,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绝大部分村没有排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整体落后。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落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职业技能差,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淡薄,劳动致富能力不强,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不相适应。村级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对山坡地带遍植速生生态林,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2、有计划地对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3、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4、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节约土地。5、合理用水,节约用水。三、实施措施

1、坚持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新农村的建设者、管理者和维护者,是建设活动的力量源泉。村两委要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自,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群众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新农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规划、建设的过程置于村民的监督中,让村民参与规划,参与建设,让他们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当成家业来办、产业来兴、事业来管,把村民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2、加强领导,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氛围。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明确建设目标、措施和远景规划,责任到人,确保工作循序、持续推进,按制定的规划一抓到底。用舆论发动、用典型带动、用服务触动、用政策激动全体村民自发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全村参与的良好氛围。3、把握重点,循序渐进。一是产业建设。增加村民收入是关键,只有村民口袋充实,才有投资建设的能力。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路通、吃水的问题,实现道路要硬化、户户饮用卫生洁净的自来水,提高农户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三是努力做好公共、公益事业。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逐步缩小、农村在公共设施方面的不足。4、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转变村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培育新型农民。依托各种载体,深入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新风貌。深入开展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文化活动、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家庭、邻里和谐。5、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待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帮助开展新农村建设。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试点村,支持试点村的各项建设,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要创新机制,拓宽社会参与途径,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引导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6、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第一线,掌握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好农民群众关心并急切盼望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认真总结其它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巩固和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要注意积累工作资料,在工作结束时要提供一套完整的文件资料。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加强对村的跟踪调研,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重点加以报道,及时宣传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各地扎实推动新农村建设

乡村规划建设篇6

【关键词】城乡统筹 临潼社区 科学规划

一、临潼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一)临潼区城乡规划背景。

临潼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总面积915平方公里,人口66.86万,平均人口密度为762人/平方公里。

(二)临潼区农村现状概括。

1.人口及用地分布

临潼区南部山地区人口分布最低,其次为东部,最为密集的地区是骊山街道办,为临潼区政府所在地,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其次是其周围街道办,主要在城区经济带动下发展,骊山山地区人口分布最少,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发展落后所致,如今出现了大批山区农户搬迁至平原的现象。

2.功能区划

功能区划与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即城市发展带动区非农人口相对最多,其次是城市发展影响区、乡村协调发展区与南部骊山生态涵养区,而农业人口正好相反。

3.教育资源分布

临潼区教育资源(中学和小学)分布较为均匀,几乎每个街道办一个中学,但是从单位街道办面积的小学数量来看。其中铁炉、代王和马额街道办教育资源最为密集,其次是雨金、任留、西泉、行者和秦岭街道办,最为稀疏的是交口和仁宗街道办分布。

4.房屋分析

临潼区各个单位街道办面积的房屋面积分布呈一定规律,大体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增,骊山街道办除外。这样的分布规律与临潼区的地形有密切关系。

(三)原因探究。

1.村镇空间布置分散,受地形和交通条件影响大;

2.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与政府投入不足有关;

3.村镇经济和对外影响力薄弱,反映出城区磁力效应的阻滞作用;

4.村镇社会文化设施缺乏,与村镇的人口结构老化有关。

因此,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应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核心是土地收益的分配;村镇经济要上档次,应强化与所在城区及区域的多元联系。

二、规划方法

(一)AHP分析法。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科学性和对比性相统一的原则;目标性原则;最大限制性和简明性原则;指标的可得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目标层为城乡统筹规划;准则层为经济效益指标,包括:主要收入来源、产业类型、人均土地面积;社会效益指标,包括:人均居住面积、人口就业、社会福利;空间布局指标,包括:交通区位、土地产出、发展备用地;生态效益指标,包括:人均绿地、生活用水量、居住环境。

(二)模型建立。

式中:SSt是社会效益指标评价值,EST是经济效益指标评价值,SLSt是空间布局指标评价值,EESt是生态效益指标评价值,URPm表示第m个单元的综合评价值,xi表示第i 项指标评价值,W i 为第i 项指标权重,n 为指标数量,k 为要素数量,Ws 为评价单元内要素权重。

按评价因子对城乡统筹的重要度,将各评价因子划分为四级,从0-10分打分,并按照分值从高到低分为优(8-10分),良(5-7分),一般(2-4分)、差(0-1分)四个等级。对评价因子打高分说明该评价因子所占的权重大,影响大。

三、规划成果

本着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思想,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新农村建设起决定性因素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重新选址与规划,最终使临潼社区新农村建设在经济,社会,生态和空间上达到效益最大化。

(一)经济目标。雨金街道办经济目标达到理想状态,值在5.97-7.49之间;其次是骊山、新丰、新市、交口与徐杨街道办,值在5.07-5.96之间。斜口、仁宗、穆寨、小金和何寨街道办的经济发展潜力最大,值在2.36-3.33之间;其次为东部的零口与马额街道办以及西部的北田和栎阳街道办,值在3.34-4.27之间;其余街道办经济发展目标处于中等水平。

(二)社会目标。临潼区社会发展表现出团状分布。骊山街道办社会目标达到理想状态,值在5.57-6.60之间;其次是骊山街道办周边的西泉、新丰和代王街道办,以及西北部的徐杨、栎阳、新市和交口街道办,值在4.60-5.56之间。南部山地区的仁宗、穆寨、小金街道办的社会发展潜力最大,值在1.11-1.43之间;其次为马额—铁炉、雨金—任留、相桥—油槐两两组团的街道办,值在1.44-4.05之间;其余街道办社会发展目标处于中等水平。

(三)生态目标。骊山、秦岭和交口街道办生态目标达到理想状态,值在3.81-5.72之间;其次是南部的仁宗、小金街道办以及北部的雨金、栎阳和徐杨街道办,值在2.85-3.80之间。穆寨和马额街道办的生态发展潜力最大,值在1.20-1.95之间;其余大部分街道办值在1.96-2.84之间,生态发展目标处于中等水平。

(四)空间目标。骊山、行者、新丰和雨金街道办空间目标达到理想状态,值在5.71-7.08之间。仁宗、穆寨、小金和铁炉街道办的空间发展潜力最大,值在1.47-2.99之间;其次为徐杨、油槐、任留、西泉和马额街道办,值在3.00-4.05之间;其余街道办空间发展目标处于中等水平。

(五)总结骊山街道办各项指标达到最优,其周边的行者、新丰和雨金街道办也接近最优,相比较北部区域,南部仁宗、穆寨、小金和铁炉街道办相对落后,反映出一个事实:先天的地形差异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影响,但后天的优势产业开发及社区规模化布局对地区经济长远发展起到根本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雯,李嘉林.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启示[J].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2008.

[2]汪冬梅.日本、美国城市化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3,(9).

乡村规划建设篇7

乡村规划建设应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在解决农民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新农村建设,才能在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本人根据近几年来农村规划工作经验浅谈几点意见,供同行们参考借鉴.

1、注重人文环境

乡村规划建设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村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乡村规划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力求在旧村落改造中注意保护原来风貌,保留原有的城墙、街巷、树木及传统的建筑形式,增加了碑、坊、亭、廊和住宅里弄,并依据历史原貌修建了昭明台等具有标志性的传统古典建筑,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旧村落的历史文脉,使得建成后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了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人们对乡村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

2、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乡村规划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尽可能在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3、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

乡村规划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乡村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村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乡村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的空间,作为村民小组、家族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村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村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村民小组、家族内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规划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乡村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村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区域内的景观,又使村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

4、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村民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村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乡村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乡村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村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区的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村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规划区和村民小组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规划区的安全防卫能力。一是在控制规划区和村民小组的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居住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入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三是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交通环境的混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村民小组和宗群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

5、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乡村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村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村民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村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乡村级商业服务设施应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村民方便顺路购买。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存放与垃圾处理也是乡村服务环境的关键问题之一,乡村规划中车辆停放,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的布置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如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以往村民住宅的垃圾处理通常是将垃圾就近、就便放置,没有统一集结地,因而经常发生下水沟堵塞,而造成臭气四散、影响村民居住环境,在住宅小区规划中,根据居住规模设置拉圾存放点,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由乡村委托专人清运和处理,不要让清运垃圾的车辆横穿小区内的小路,避免造成污染的扩散。再者,村民家畜各家应规划饲养场所,要集中管理,不得自由放养,以免粪便影响卫生。

6、注意各种线路的完善

乡村规划建设篇8

关键词:城乡,规划 , 管理建设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w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urban and rural village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new development plan for real life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based on urban and rural village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related content.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规划是一切工作的龙头。科学合理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结合各地当前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区域为平台,协调整合县域城镇体系——镇(乡)域村镇体系空间的规划,明确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形成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1、当前村庄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基础薄弱

村庄规划基础薄弱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尚未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对镇域范围内的村庄问题研究不足,使村庄规划编制缺少了上一层次的依据,仅指望规划师就一个村庄去研究全镇的问题,或者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先停下来,都是不现实的;2.以增城市为例,1∶2000地形图覆盖面不足50%,但从经费上和时间上都不允许开展大规模的村庄测绘工作,给传统的城市规划手段带来了挑战;3.较多村庄规划成果以整治内容为主,未能完全达到法定规划的要求;4.传统规划成果过多注重文本编写和图纸表达,未能抓住当前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厚厚一大本,村民不容易看懂;5.农村较多的地区往往财力不足,难以安排资金进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增城市目前的村庄规划覆盖率仅22%,难以完成2010年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的任务;6.依照城乡规划法,村庄规划的编制主体是镇(街),而当前各地的村庄规划多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镇、村两级投入不足,积极性不高;7.规划费用偏低,设计单位难以引起重视,不能针对农村实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8.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对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进行摸索,尚未有一套成熟的规范和标准指引。

(二)农民住宅无序建设

近年来,受国土政策的影响,以及缺乏合适的农村建房管理办法,除部分农村集体建房以外,农村零星建房的审批处于停滞状态。然而,农民不断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心理和农民婚娶分户建房的客观需求存在,农民建房行为并没有停止,反而更加无序,主要原因有:1.农村用地历史上划分为宅基地、自留地和承包地,但随着人口增加,原先预留的宅基地在80年代基本上用完了,而承包地的承包期从15年到30年一再延长,没有规划新增的宅基地补充,促使较多的农民利用自留地建设住宅,造成了近20多年来建设的农民住宅布局相当凌乱;2.许多村庄缺少村庄规划,又缺少乡规民约,村级领导班子没能根据分户需求和村居规划进行统筹和调整宅基地,放任村民自行解决,也是造成村民占用自留地、承包地建房的重要原因;3.部分村集体通过向农民置换、购买土地等手段,统筹出一些新增宅基地进行分配,但多数采用“人人有权、价高者得”的投标分配方式,甚至有些演变成为村委会创造效益的手段,造成“一户多宅”现象的存在;4.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法律上不能被继承,而私房的所有权属于产权人,农民继承了房屋,意味着可以保住了宅基地的使用权和“祖业”,因此农民往往建设新房后不愿意拆除旧住宅,土地浪费严重;5.村庄规划与国土规划存在矛盾,适合农民建房的位置往往为农田保护区,“用地难”造成了农民建房审批手续上的繁琐,客观上促使了农民未报先建,增城市1999年至2007年期间,增加了1962.65亩农村住宅用地,仅559.4亩地是经过审批的,违法用地情况严重;6.长期以来,农民住宅沿袭自主建设模式,自行组织临时施工队和泥瓦匠进行建设,凭屋主与泥瓦匠口头商定的简图进行施工,或互相模仿,建筑使用功能布局落后,建设技术工艺粗糙,导致房屋质量低下,拆、建周期较短;

(三)村庄建设水平普遍不高

在新的一轮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和农村积极性高涨,但工程建设、整治较多,内涵普遍不足,建设水平普遍不高,主要表现为:1.相关部门支持农村建设的资金有待进一步统筹,未能突出重点;2.农村干部对村庄规划重视不够,并缺乏规划建设常识,常常进行大量的“水泥化”、“钢铁化”和“彩色化”建设,破坏村庄的特色、风貌、文物和古树;3.重新房建设,轻旧村改造,重工程建设,轻环境管理,乱搭、乱建严重,缺乏环境卫生保洁机制,建筑参差不齐,环境脏乱;4.面对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部分农村形成了“坐着等”、“伸手要”的惰性,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5.农民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较大,土地不够集约,如增城市农民人均居住用地118m2,城镇建成区以外农民人均居住用地126m2,与广州市规划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建成区为40-60m2,近郊区为60-80m2,区为80-100m2)。

2、村庄规划建设的探讨与建议

2.1深化认识,增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紧迫感

从外地的经验来看,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客观实际来看,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据问卷调查,60%的农民为了就业、子女读书和改善生活条件,希望到城镇居住。从我县的基础条件来看,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县城和集镇的承载功能和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为农民进城安居乐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2准确定位,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

制定农村建设规划。一是要处理好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要按顺序梯次推进,形成城乡人口相对集中、功能分区科学合理,以县城为核心、集镇为支撑、中心村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布局。二是要压缩农村集中居住点的数量。原则上按一个行政村只保留一个集中居住点进行规划。三是要调整农村集中居住点的布局。按照融入城市型、城镇带动型、中心村落型和专业特色型4种类型进行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

2.3整合力量,加快试点村建设步伐

一是要培植典型示范引导。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30个试点村重点推进建设,充分发挥试点村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按规划统筹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的管理格局。同时,要把集中居住点建设与水利工程、产业结构调整等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要完善功能配套。坚持城市化与田园化兼备的基本理念,切实完善配套设施,努力把中心村建设成为交通便利、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充满现代气息的农民乐园。

2.4标本兼治,严格城乡规划管理

一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宣传农村发展的形势政策,宣传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规划方案,努力形成人人关心规划、个个自觉遵守规划的良好氛围。二是要严格把好审批关。坚决做到“无规划不批准、无审批不建设”,切实保证村庄建设健康有序推进。三是要加大拆违工作力度。实行拆违工作责任制,严肃对待违章建设,做到发生一起、查处一起、教育一片。

2.5创新思路,化解土地制约因素

一是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集中。二是要建立城乡权益置换平台。积极推行“迁新居拆旧房”政策措施,做到迁入一处新房,拆除一处旧宅,复垦一处宅基地。三是要策应全省“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村耕地、建设用地、公共服务资源等有序集聚,实现节约用地。

2.6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把就业、失业管理服务工作、城镇就业扶持政策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创造条件。二是要保障进城农民的子女学有所教。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品牌效应,让进城农民的子女能就近接受优质教育。三是要完善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所有进城落户的农民其农村土地经营权保持不变,并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卫生、养老保险等均等待遇,切实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积极创造条件敞开大门让农民进城。

结束语

因此,城乡统筹发展,科学合理地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城乡规划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控制性,必须严格遵循规划,避免随意建设。

参考文献

[1]邓毛颖.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的探讨与实践[J].中华建设,2008(5):39-41.

[2]杨子江,李兵.孝感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调查[J].住宅科技,2007(5):37-42.

[3]陈安生.新农村住宅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2008(5):13-14.

上一篇: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范文 下一篇:法治教育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