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提升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30 11:27:38

历史学科提升方案

历史学科提升方案篇1

关键词: 历史课程 习题反思 史料处理能力

材料处理能力是最具有史学特点的一种能力,研究历史不会发现、利用、整理、研究史料,就会毫无建树。面对信息化社会“知识爆炸”的现状,史料处理能力的培养可对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精神,提升迅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题海战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学习资料充斥学生的书包,加强习题反思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材料处理能力。本文试以连云港市2009年中考历史试题第36题为例,从三个角度阐释加强习题反思,提升历史材料处理能力的实践和总结。

为论述方便,现将例题及参考答案摘录如下:

2009年中考历史试题第36题:……(1)从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屡屡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请写出此前清政府此前的对外政策。(1分)

(2)面对中华民族的危难,孙中山和先后领导了中国民主革命。读材料后回答: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

材料二:(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①材料一主张的“政治革命”表现为哪一重大历史事件?(2分)写出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1分)

②材料二认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什么?(1分)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2分)

(3)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试结合1949―1956年的史实,列举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各举一例)(3分)

参考答案:(1)政策:闭关锁国。(2)①辛亥革命。(2分)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移风易俗等。(任意1点1分)②反帝反封建或独立、民主,(1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2分)

(3)政治上:召开第一届全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三大政治制度,等等。经济上:,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进行“三大改造”,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等等,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初步基础。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等。(每个方面任意1点1分,共3分)

一、研究题目构成要素,掌握正确审题方法提升史料获取和解读

历史题目一般由时限、题目中心词、条件限制词、每个小题的分值等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对题目都起着重要影响。审题实际上就是确认题目构成要素,领会题目设计意图的过程。如:“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后”字,“列举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中的“政治、经济和外交上”。由于阅卷的需要不存在半分的情况,每小题的分值很明确地告诉我们答案要点的数量和答案字数的多少。

在历史材料解析题中还包含了史料中提供的信息。如:第(2)问中史料的开头、史料结尾、史料中的“……”两端、史料题头、史料引言、注释、出处等一般都是重点,这些地方会提供时间、空间和人物的立场等有效信息。一段材料中如果存在“;”,则说明材料中有并列的几层意思,如果同时出现几段史料,它们之间就可能存在并列、因果、解释说明等几种关系。根据这些信息回顾课本,一方面可以诱发联想,启发思维,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解答问题准备所需要的课本知识。

可见,掌握题目构成要素,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资料和考试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解读,也就把握了正确的审题方法。知道考什么,才可能知道答什么,怎样答。正确审题不仅是答好问答题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训练史料分析的过程。

二、研究参考答案与题目之间的关系,提升史料的搜集、辨析能力

题目构成要素制约着答案内容,其变动必然引起答案内容之变动,通过答案的表述能不断完善我们对题目的解读和理解,研究答案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1问“……请写出此前清政府的对外政策。”答案为:“闭关锁国”。由“闭关锁国”可以联想到“此后”的“被迫开放”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主动开放”。

第3问答案不仅明确地告诉我们回答问题时“政治、经济、外交”三个角度分别赋分,而且给我们系统地整理了相关知识。通过答案和题干的对比我们还可以总结出: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等成就,进而总结出1956―1966年、1966―1976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成就。

由上述可知,所谓“紧扣题意,条理清楚”,就是答案内容正确反映了题目中心词,并准确按照回答内容词的规定和答题方式等要求来组织与表述,并做到史实全面、史论结合、用词准确、格式得当、字迹工整。可见,掌握答题规律与方法,学生不仅能“举一反三”,而且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盲信不盲从。有效使用参考答案能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培养史料的调动和运用能力,促使学生能客观地描述和阐述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研究答案与教材的关系,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史料的论证、探讨能力

试题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但答案必然依据教材,教材是答案之本源。习题一般都在新情境中考查某个(些)具体历史事物,教材结构体系是一种角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一种角度。党的政策与策略又是一种角度。同一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考查,更有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2问给的参考答案中的“反帝反封建或独立、民主”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表述,在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表述。后半部分在教材中的表述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答案是直接提炼材料和课本的内容成文,通过答案我们能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把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性认识,更新知识结构,潜移默化中提升史料的论证、探讨能力。

由此可见,研究答案时,将答案内容涉及的历史事件归位于教材,从而深化教材、强化历史思维能力,这是研究答案的主要目的和正确、有效使用参考答案的根本要求。

历史学科提升方案篇2

结课是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时,通过小结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新知识加以巩固,并且纳入学生认知结构的一种教学活动。结课教学的意义在于。

1 巩固知识。通过对新知识的归纳、概括和比较,提炼纲要,使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

2 升华认识。通过对新学知识的整理、分析,使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向更高层次升华,以获得对历史规律性认识。

3 发展能力。通过对新知识的思维方法的小结,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中学历史结课的教法及运用例谈

1 整合图示,是以图示来归纳概括全课的一种结课方法。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其特点是将知识结构化,通过提纲与图示不仅使学生对新知得到及时的巩固,而且能将知识的脉络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还能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

运用整合图示法的关键在于依据历史发展的线索,将新学的主要历史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以形成结构化知识。

案例:《国近代史》(110年)

2 知识梳理,是将先后学习的新知识依据它们的内在关系建立起知识链的一种结课方法。其特点是揭示知识的本质联系。这个方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广泛,能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不零散,有规律,有联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化,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记忆强化。运用此法的前提是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梳理与对知识内在联系把握。

案例:《秦的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泰的性质: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统一是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前提;多民族是统一、中央集权巩固发展的必然;中央集权是统一、多民族的结果。

3 结论提炼,是通过对史实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分析,使其符合逻辑性结论的一种结课方法。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作用。提炼结论是以分析史实为基础,运用此法要注意史实与结论相互照应,论从史出。

案例:《清明时期文化》结论提炼

中国史实:李时珍、宋应星为科学技术光辉代表人物,然而壮志难酬,命运悲剧终结。

结果:明清时期由先进到落后封建统治腐朽没落。

欧美史实:哥白尼开创近代自然科学与资本主义生产相结合,近代科学登上了历史舞台。

结论:欧洲近代自然科学诞生,资本主义发展蒸蒸日上。

4 比较,是通过比较达到把握历史时间历史现象的特征及本质认识的一种结课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

案例:《整风运动》

1942年(抗战相持阶段)

原因:为了实现党内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和行动的一致。

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

方式:批评和自我批评。

结果: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了空前团结和统一。

1957年(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原因: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内容:反对、宗派主义、主观主义

方式:团结-批评-团结。

结果:使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党内干部提出大量批评和建设性意见,分子乘机向党进攻。

5 升华知识,是通过分析、归纳史实,以获得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结课方法。这种方法的思维形式是“特殊――一般”,“现象――本质”。升华知识结果的前提是对史实的概括归纳,具体可采用教师分析、学生归纳相结合的形式,最后得到历史的启示。

案例:《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历史现象:休养生息政策,人民安居乐业。

历史本质:恢复社会生产保证剥削来源、巩固封建统治。

三、中学历史结课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结课必须为全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要扣紧教学重点,要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结课要对重点史实知识升华,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学习,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

3 结课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

历史学科提升方案篇3

论文关键词:高校档案;文化育人;功能

高校档案以育人为本职,以传承校园精神为己任,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是发掘历史、营造现在、开创未来的文化宝库和智力源泉。正如挪威档案学家列维·米克伦在第12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报告中提到:“没有档案的世界,是一个没有记忆、没有文化、没有法律权利、没有历史的世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资源,高校档案对于积淀高校文化传统,传承高校校园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是建设先进大学文化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容忽视的重要资源,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档案的文化意蕴

1.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形成的基础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之所在,集中体现了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的积累和沉淀。它体现在大学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教学、科研、管理还是服务等各个方面,无不散发着校园文化的气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更是影响和制约着整个高校的发展。档案是文化的源泉,是文明进步的产物。高校档案承载了高校发展的整个历史,客观真实的记录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文化成果,是全体师生经过几代努力实践所产生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如在长期的办学治学历史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各具特色的良好校训就是校园文化的产物,这些文化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陈列于高校各个时期的各类档案中。因此,我们认为高校档案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蕴育了校园文化,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

2.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高校档案文化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广泛性、创新性与积淀性的特点。高校档案完整而客观的记录了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发挥高校档案文化的作用,不应局限于提供原始档案文件及材料,更为重要的是要从中整理、归纳提炼出具有价值的档案资源,服务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的档案文化在积淀高校文化传统、传承高校校园文化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翔实而丰富的学校档案,对于弘扬学校文化传统,提升大学文化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如四川大学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信”,南华大学的“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等等都是大学精神、作风的反映。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有助于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大学文化,有助于激发师生员工爱国爱校的热情、凝聚师生员工的斗志,从而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校园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打造有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打造有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就意味着要更加忠实于学校的历史渊源、学校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这些历史的“印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并成为师生员工活动的一个显著特性。这些独具魅力的特色在高校档案中都有体现,那些能反映学校特色并体现学校特色特征的特色档案是发展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如特色团学活动档案、特色学科档案等。这些珍贵的档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学校的特色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传承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档案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

高校档案真实而客观地记录了学校创建发展的历史,记录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记录着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成果。高校档案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保存,累积了大量的珍贵档案史料,这些档案史料都是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校创建的历史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生动教材,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是提升大学生对学校理性认识的重要资源,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成绩的展出是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努力进取的重要资源。档案馆的这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这些档案素材,真实深刻、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很好的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感和发愤图强、报效祖国和母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档案具有的这种原始性、客观性、真实性,正是它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处,也是利用档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优势。

1.高校档案中蕴含丰富的知识

高校档案资源中,包含学校的科学技术发明、出版的学术专著等知识含量高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史料价值,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不定期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到档案馆参观,如新生刚进校时组织他们去档案馆参观,不仅能使他们学到历史知识,还能使他们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熏陶。高校可以将档案馆办成文化教育基地,利用档案馆中的科研成果、科学技术发明、学术专著等信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热情。

2.高校档案中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需要大学生不仅仅掌握文化知识,还需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将其打造成“又红又专”的合格人才。高校档案以其客观性、真实性、广泛性为主要特征,内容涵盖了高校发展历程、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信息,其中反映专家、学者科研成就的论文、专著、成果、荣誉及优秀校友的题词等,都能激励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高校档案就不仅仅是存在于档案馆中,而是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学生头脑,达到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高校档案的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对高校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从高校档案的文化属性来论述,主要阐述高校档案的文化内涵与特征、文化价值、文化功能及体现和实现途径。二是从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及作用来论述,认为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形成的基础、是校园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支撑,其作用体现为凝聚作用、样板作用、陶冶作用和警示作用,并从服务观念、服务手段和管理模式等方面探索了开辟档案文化服务高校校园文化的新途径。三是从高校档案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来论述,从高校档案工作与和谐校园的关系出发,探索出其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为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强化现代管理理念、加快开发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发挥提供决策依据作用、发挥档案的教育功能、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四是从育人手段与途径、育人内涵与形式论述了高校档案的育人功能,强调教学科研档案育人、档案信息育人和馆藏档案育人,达到“以史励志”、“以人为镜”、“以境育人”、“以规导行”和“勤奋好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者对于档案文化育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档案文化育人的时代感不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紧密等。所有的研究都是论述积累与沉淀后的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没有强调高校档案文化的时代性与现时性,没有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校档案文化之现代育人功能

1.文化导向功能

高校是各种文化集中碰撞的场所,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缺乏辨别能力,更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在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加以引导,势必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迷失方向、迷失自我。高校档案以自己独特的文化,为大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高层次的文化氛围。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档案中清楚的记录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呕心沥血、努力进取、献身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记录了培养教育学生的各种先进事迹材料。这些珍贵的史料真实的再现了学校发展、变迁、壮大的变化过程,再现了老一代先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以史为鉴,大学生在档案馆中耳濡目染,是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最好的例证和范本。在档案的海洋里,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档案的人文精髓和科学精髓,运用多种方式展现学校精神和特色,突显学校历史和在历史发展中取得的各项成就,让师生员工知晓学校历史,了解学校成就,增强师生员工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主人翁意识,抵制不良心理,营造充满宽容理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真诚合作的文化氛围以及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良好学术氛围。

2.知识传承教育功能

高校知识传承的主渠道是课堂,但档案的知识传承教育作用同样不可忽视。高校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凝聚着几代高校人的拼搏和奋斗,所有这些都能在高校档案中反映出来,对大学生起到教育和激励作用。高校档案以其广泛性,客观真实的记录了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成绩,是一个知识丰富、涵盖面广的第二课堂。档案中的信息元素经过利用者的分析、加工、组合,重新构成了信息单元,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再生过程。高校应重视档案的知识再生功能,善于从中发掘知识宝藏,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多种学习途径,积极发挥档案的知识传承功能。

高校档案是高校几代教职员工的集体智慧结晶,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财富,是爱校教育的历史宝库。高校档案因其原始性、直观性、客观性、知识性和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的优点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生动素材。如档案馆中记载的专家学者的发明专利、著作、获奖证书等,这就是一门无声的课堂,因其客观生动性,比课堂上的苍白说教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让学生受到刻苦学习和勤奋钻研氛围的熏陶。因此,高校档案在知识传播与创新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激励功能方面有着特殊而深远的作用。

3.精神陶冶功能

历史学科提升方案篇4

【关键词】历史教学 一案三板五段 有效性 实践 感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20-02

如今的历史教师正努力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等几个转变。

但在现实的历史课堂中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历史教学目标把握不准,课堂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只求热闹,不问实效。

(二)课堂组织形式较单一,要么以讲授为主,要么运用多媒体辅助过了头,一节课都在视频、音频、屏幕间转换,要么活动太多,场面热闹,实效不强。

(三)教学中未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或是预设太多挤占生成时间,导致课堂缺乏教学机智及艺术性,或是生成过多影响了预设目标的实现,导致课堂的随意性甚至偏离教学中心。

中学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承担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任务,但课时紧,任务重,教学难度比较大。学校为了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设“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有利于巩固历史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增强过程体验、培养学生情操。

一、“一案三板五段”教学模式体现有效教育理念

本文着眼于论述在有限的课时里,借鉴MS―EEPO有效教育的理念,通过“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提升历史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一案三板五段”模式是由“一案”、“三板”和“五段”组成,分别是:

“一案”即使用导学案。

“三板”即板书三方面信息。教师在前板写上三方面信息,一是本节课题;二是本节课型(探究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三是本节各小组的得分情况。

“五段”即完成一节探究课的五个环节。

第一段“复习旧知”,即简单复习学过的内容,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起到承上启下作用,该环节约3分钟。

第二段“解读目标”,即老师对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解读,明确本节重难点,特别是指出跟高考的关系。该环节约2分钟。

第三段“自助学习”,即组织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学习,包括独学、对学、组学,要求学生识记本节的基础知识。该环节约15分钟。

第四段“群学突破”,即展示探究成果。主要是通过学生展示,即由各小组把答案写到本组展板上。该环节约15分钟。

第五段“达标测评”,目的是巩固本节课所学重要知识点,该环节约5分钟。

MS―EEPO有效教育理念认为:要想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以“情景故事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需要对关键项强化3至5次,以做中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5至7次,多要素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需要对关键项强化9至12次,死记硬背为主的教学教法一般需要对关键项强化17至25次”。“教学活动中动静转换的生理心理时间不是40至45分钟,而是7至13分钟。教师在备课中每7至13分钟原则上需要安排1次动中学的时间。其中,动态中学习的时间一般占静态学习时间的10%至30%”,“动静转换不是目的,目的是恢复学生学习的精力和体力”。

在“一案三板五段”模式下,学生在独学、对学、组学中分别可以得到一次强化关键知识的机会。在群学环节,由于一个班往往分成6至9个组,每个组都安排有利用关键知识的探究题,点评时就相当于强化1次,这样强化了6至9次。“达标检测”环节,其实是把关键知识点化为选择题,根据题量的多少(一般有5道题),也相当于强化相应次数。加上下一节课的“复习旧知环节”,关键历史知识点可以在几种学习状态下灵活转换,强化了15至18次。

所以,“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MS-EEPO有效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一案三板五段”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案”

第一步,科组长开学时把备课任务及备课内容分配给本基组每一位老师,每位成员均承担一定的备课任务,即为主备人;第二步,主备人提前一个星期把自己编制出来的导学案初稿打印给本基组每一位老师,各位老师可以在初稿上写意见或建议;第三步,各基组定一个时间、地点,由主备人说课,各基组成员根据预先看过的初稿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大家意见不统一之处要进行协调好;第四步,主备人根据集中讨论的结果,修改导学案,形成定稿,交文印室印发,保证学生人手一份。

以往老师写的教案只是老师自己了解而已,学生不太清楚一节课自己具体要做什么。导学案是师生一节课教学活动的剧本,不仅是老师知道流程,学生也了解具体操作过程,这样就避免了空洞性。

如北师大版历史必修1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导学案设计提纲如下: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知识梳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和发展……

【合作探究一】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区别是什么?

【合作探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有什么区别?

【合作探究三】简要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达标检测】(设计5道选择题)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三板”

我们知道,课题是一节课的标杆,有了它就相当于有了方向目标;课型的标注避免了老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发挥,使其有侧重地开展教学活动;展现学生较在意的小组得分,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如上北师大版必修1第15课时,老师在前板上写出课题“第15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另起一行写课型“探究课”。至于各小组得分情况可另外在墙上挂一块小板,写上小组名称、打分项目(如复习、独学、群学、点评、检测等环节)。

(三)历史课堂教学的“五段”

第一段“复习旧知”,一般老师设两三个小问题,各小组把答案写到本组展板上,实时打分,并引出新课的学习内容。

如北师大版必修2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可以设计三个小问题:(1)井田制出现于哪个朝代?(2)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3)农民与奴隶有何区别?

第(3)个问题就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点燃了学生的热情。这样,“通过精彩的导入设计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对新的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段“解读目标”,需要老师博览群书,多接触一些高考试题,以驾驭本环节课。

如上北师大版必修2第1课,除提一下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外,可以指出2007年高考广东题、2009年高考辽宁题、2010年高考浙江题等都有本节内容,这样学生懂得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在思想上重视,在心理上期待。

第三段“自助学习”,基础知识梳理,最好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填写重要的关键词,约15个。此时老师巡堂,督促学生,提高效率。当学生基本完成时,老师提醒学生对导学案中的探究题进行讨论并形成文字。此时老师要善于发现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导。

第四段“群学突破”,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板书的版面、字体、速度等。接着,老师安排别组进行评判,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质疑,老师认为必要时可快速补充。老师还要牵头确定各组本环节得分,吩咐相关人员记录清楚,以备评价小组使用。

如上面提到的北师大版历史必修1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可叫小组派代表来抽签确定主要讨论的题目,迅速把答案写到展板上,由全班对各组的答案进行评判、打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或者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从设计的探究题(最好具有开放性)讨论中达成,如本节里“合作探究一”可以让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合作探究三”可以让学生懂得各族人民之间要互相尊重。这样,“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融德育工作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第五段“达标测评”,一般设计选择题,各组经过讨论后,迅速把答案写到展板上。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后,各组知道相应分数。老师根据对错情况,有选择地讲评,或叫某个小组代表发言。

以上是完成一节探究课的流程,如果是其他课型,在五个教学环节中可以灵活处理,不必一一俱全。

三、实践思考

“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促进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达到MS―EEPO有效教育的要求。“在发展学生史学素养的视域中,史实教学是出发点,也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学科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实现了。

这种课堂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本教育”理念,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各环节中体现了“动静转换”。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记忆比较牢固,在学习中有深刻的体验,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了。

这种课堂模式下,通过探究题的开放性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历史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了。

各种课堂模式都会有自己的优点,也会存在一定的缺点,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对立,相反,互相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起到“异曲同工”之妙,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我们的历史课堂模式借鉴了广东的生本教育、MS-EEPO有效教育、河北鹰城一中的“一案三型四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

总之,学校现行的历史课堂模式不仅是适合历史科,也适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冬梅.新课程教学研究[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2]王承吉.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孟照彬.基本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J].人民教育,2012(13-14)

[4]刘俊利.史学素养视域中个性化课堂教学的四个着力点[J].历史教学,2013(12)

历史学科提升方案篇5

关键词: 中学导学案 使用现状 反思

一、导学案的概述

笔者探讨的是历史导学案的教学话题,在此有必要先理清“导学案”这个概念。关于导学案的概念,一直没有明确,有人认为导学案是教师制定的,也有人认为导学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的;有人认为导学案就是学生用的“学案”,也有人认为它是教师使用的“教案”。笔者通过研究,尝试给导学案下一个定义。

1.导学案概念

它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应该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的科学评价,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2.理论依据

(1)布鲁纳的“发现说”。布鲁纳曾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的秩序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①。按此理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的学习方法: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联系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或开展讨论,或进行交流,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引发诱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己纠正和补充错误和片面认识。

3.中学历史导学案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兴起了“主体教育思想”,其核心是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1997年,浙江金华一中首次提出了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学案”,并提出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学案法”。江苏建湖中学在1999年提出“先学后教”五步教学模式,其步骤包括:准备―自学―讨论―点播―延伸。随后又出现洋思、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等一批教改名校。它们采取的教学模式虽然名字不同,其实质都是“先学后教”,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值得一提的是山东杜郎口中学,过去她是一个濒临关门的农村薄弱校,1998年在实行“导学案”教学前,教师没有干劲,学生不爱学习,辍学现象严重。实施“导学案”教学之后,高中录取率为98.43%。报考重点高中96人全部录取,占毕业生总数的75%②。从全国各地前去杜郎口中学参观和取经的老师络绎不绝。导学案教学迅速成为全国教育界竞相追捧的教育模式。

二、中学历史导学案的研究现状

根据笔者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进行检索看,导学案的相关文章很多,但有关中学历史导学案教学的文章就比较少了,2000―2015年的文章共有36篇。绝大多数文章都对导学案持肯定的态度。梳理一下观点,比如认为导学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王亮在《借力导学案,打造历史高效课堂》中指出,导学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张方也在其文章中关注到学生主动性的提升,“首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预习、梳理知识,还可以通过习题掌握一些基本的问题;其次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再次可以通过一些往届高考真题或高质量的模拟题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③也有文章提到历史导学案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例如李志在文章中提到“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科学的教学流程、设计是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精选习题、适时检测是高效课堂的显微镜”④。此外一些文章还注意到教师可以通过学案了解学生知识缺漏在哪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等等。

三、中学历史导学案教学的思考

虽然文章里对导学案多给予肯定的评价,但针对导学案的质疑之声始终没有停止。有观点认为,导学案教学让学生来讲,课堂貌似很活跃,但学生知识和水平有限,学生习得知识的效果并不好。也有观点认为,导学案是另一种形式的习题集,变相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与导学案“减负增效”的初衷背道而驰。还有观点认为导学案不适合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导学案使历史课失去历史的味道。

笔者注意到,这几年导学案受到追捧,有一种教育功利主义在作祟。东庐中学、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让许多人眼前一亮,好像发现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捷径。那么导学案教学真的适合所有学校吗?导学案教学真的适合所有学科吗?经过对上述三个教改成功的学校的了解,我们就会注意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农村校,当年改革之初师资和生源都很差。这三所学校为什么要通过集体备课实行统一的教学方案呢,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力量,弥补个人能力的短板。这种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那些师资和生源条件好的学校,恰恰相反,我们希望每个老师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导学案对于理科效果似乎很好,但对于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似乎不太好用。我注意到,在检索文章时,输入关键词“导学案”,文章上千篇,但输入“历史导学案”,仅仅三十余篇,这从侧面说明历史导学案教学不是很普遍。以厦门为例,只有少数几个学校的历史课堂使用导学案。

因此,我认为,历史导学案可以用,但绝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多用,因为初中历史知识点很少,很多课文只有一个知识点。文章浅显易懂,少有艰涩的概念,学生比较好理解。那么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活动可以激活课堂,锻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高中历史课堂则不适用,高中学习是为了学业选拔,为了参加高考,面对那么多知识点,单凭学生的能力是难以在短短一节课弄清楚的。加之现在的高中历史课本,是以专题形式出现的,很多学生的通史知识基础不牢固,很难解决问题。面对高中历史课程内容量大、课时紧张的状况,教师的“讲”至关重要。这样讲并不是说高中不能用,我个人认为,复习课上使用导学案就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注释:

①张奇.《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

②2010年数据,摘自搜狐网2010年7月9日《杜郎口中学另类教改:学生“反”了升学率提高了》

③张方.《以导学案为载体、“先学后教”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环节探讨》,学周刊,2013年第1期.

④李志.《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幕后推手――导学案教学模式》,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2]张良.论“导学案”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01).

[3]贺云芝.历史导学案教学模式反思[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2).

[4]左彩英.高中历史学案教学的思考[D].地点:南京师范大学,2011.

[5]徐敏.高中历史学案导学的实践研究[D].地点:上海师范大学,2014.

[6]福.初中历史课导学案的编制与使用的几点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6卷,2012(11).

历史学科提升方案篇6

关键词:历史档案;茶叶品牌;作用;应用

增强茶叶品牌建设绩效,不仅能培育出消费者忠诚度,也能提高茶叶产品的市场识别度,从而在垄断竞争市场环境下脱颖而出。除了享誉中外的名茶外,我国绝大多数茶企都面临着塑造产品品牌的重任。那么如何增强茶叶品牌的建设绩效呢。从现阶段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茶企习惯于走商业化道路塑造茶叶品牌。这种正统道路尽管能起到增强茶叶品牌建设绩效的作用,但不菲的资金投入也成为大多数茶企的负担。另外,相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将降低茶叶品牌的市场差异性,进而就可能模糊消费者对本企业茶叶的识别度。为此,通过走内涵式品牌塑造的道路,以对茶叶历史档案的挖掘来形成一种文化积淀,最终引起高端消费者的青睐,则是当前茶企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品牌建设模式。

1历史视域下茶叶品牌建设问题探讨

从本文的立论出发,以下提出三个供茶企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1.1茶叶品牌建设的目的问题

茶企管理者面对这一问题或许会回答,茶叶品牌建设的目的当然是市场识别度的形成,消费者忠诚度的建立,以及由此而带来销售收入的增长。这一回答并不错,但却存在着主次不分的问题,即只有在消费者认可了你的茶叶品牌,才会有意识地在购买中形成识别机制,以及反复消费你的产品。因此,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让消费者认可你的产品。在茶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若要让消费者认可你的产品,绝不是通过试用来实现,而是借助外在的元素让消费者感兴趣并愿意尝试,从而最终得到消费者认可。

1.2历史积淀所起的效果问题

接下来就需要解决第二个问题了,即以怎样的外在元素来让消费者感兴趣并愿意尝试。将视角聚焦在茶叶产品上,其核心产品并无法被消费者通过试用来得到认可,那么附着于这些核心产品之上的历史积淀感,则是吸引消费者眼球的重要元素。原因为何呢?不难理解,国人对茶叶的消费已经超越了喝茶本身,其已经成为了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及国人的一种处世态势。针对这些以茶文化为纽带的消费模式,茶企必然需要从产品的历史沿革入手来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从而来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相契合。

1.3效果的具体作用形式问题

既然历史积淀感能赋予茶叶产品一种文化气息,那么又如何将这种文化气息释放出来,来感染消费者并得到他们的认同呢。可见,最终问题就落脚于效果的具体作用形式之上了。破解这一问题需要着眼于当前的产品信息途径上,如网络营销途径、电视广告途径、电台广告途径、平面广告途径等。作用形式的选择不仅要与茶企的经营战略相吻合,还需要与茶企的财务内控目标相契合。总之,效果的作用形式一定是通过特定的信息途径,来使得消费者感知到。

2历史档案助推茶叶品牌建设的作用分析

从以上所提的三个问题中得到启示,历史档案将起到助推茶叶品牌建设的作用。这里的历史档案特指茶叶的历史档案,而该历史档案应是茶叶品种所在地茶企的共享资源。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历史档案的作用:

2.1提品的差异化信息

从品牌的发展沿革中可以知晓,品牌来自于产品的标示,这种标示将形成产品的市场识别机制。在不考虑标示的有形与无形特征的情形下,历史档案信息便能赋予茶叶产品一种市场识别机制,这种识别机制主要以本土茶文化为依托,以可视的文字信息为载体,进而就能与域外茶叶产品之间建立起显著的差异化特质。随着差异化的茶文化信息植入到消费者的观念中,那么消费者便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性的实施消费决策。

2.2提品的文化附着物

在现代商业活动中,厂商的售卖行为已从单纯出售产品的使用价值,延展到了对产品文化元素的推广。对文化元素的推广将为厂商带来这样几个红利:

(1)如同上文所指出的那样,建立起产品市场识别机制;

(2)提升产品的消费品味,来迎合高端消费者的需求;

(3)作为提升本土茶叶产品市场知名度的策略之一。因此,历史档案为本土茶叶产品提供了文化附着物,便能使本土茶叶厂商能够获得以上三个方面的红利。

2.3提品的历史沉淀感

并不是所有产品都需要历史沉淀感,但茶叶产品因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则需要这种感觉。那么如何来理解这种历史沉淀感呢。不难发现,茶叶产品的历史久远性,将能增强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另外,茶叶产品所获得的历史积淀感能增强产品所传递的文化元素,从而将茶叶产品从自用拓展到“礼尚往来”。需要指出,茶企应着力打造自己的高端茶叶产品,而建立在历史沉淀感基础上的品牌推广,更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2.4提品的消费层次感

考察我国的诸多名茶不难发现,这些茶叶不仅在口感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且在历史文化积淀上也自成系统。这种自成系统的文化铺垫,便为消费者带来了产品销售的层次感。

3历史档案的应用途径

根据以上所述,茶企应在以下5个方面有效应用历史档案:

3.1有效筛选历史档案信息

前面已经指出,针对茶叶的历史档案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共资源,且作为茶企业无能力自主完成档案信息的构建。因此,有效筛选历史档案信息需要解决两大问题:(1)档案信息的供给问题;(2)档案信息的我用问题。笔者建议,本地茶文化研究机构、茶叶种植管理部门,应承担起向当地茶企提供档案信息的重任。随着电子档案管理平台的搭建,官方可以在政务网站上开辟专栏,向茶企提供统一的档案信息资源。在对档案信息筛选过程中,茶档案专家应起到技术支持作用。

3.2合理植入到广告设计中

对历史档案信息的利用在于使之能够在商业环境中释放出去,并能获得市场消费者的正面评价和互动。由此,这里就需要解决如何将信息植入到广告设计中的问题。这里需要强调,合理植入到广告设计之中需要考虑到成本控制问题,而作为大多数属于小微企业的茶企而言,在平面图案中植入信息是较为适合的。当然,承载平面图案的媒介则可以是多元化的。关于电视广告、电台广告等,则不适合茶叶产品的信息之需。

3.3科学选择信息通道

在解决了“合理植入广告设计中”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需要选择信息通道了。笔者建议,在销售包装设计和网络营销板块设计中,能够支撑起历史档案信息的。针对销售包装而言,可以在空白处印上茶叶生长的生态环境图案,并在图案之下赋予文化说明(信息来自于历史档案)。这样一来,就能提升该茶叶产品的文化品位。针对网络营销板块而言,则可以在线上销售网页中的醒目位置,给出茶叶的历史档案信息软文,使之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3.4合理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利用茶叶历史档案信息的目的在于提升茶叶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这种软实力可以构成了茶叶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组成要件。但这里也需要注意到,在前面的论述中都是在“我向思维”下进行的策略制订,而未能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和内心感受。因此,还需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具体的建立途径包括:在网络营销中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向中间商获取相关信息。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意在调整茶企的广告宣传策略,所以应引起茶企管理层的重视。

3.5深度挖掘历史档案信息

深度挖掘历史档案信息的目的,在于不断提升对历史档案信息作用的利用价值。那么如何认识深度挖掘的着力点问题呢。通过对消费者消费偏好的分析得出,着力点应围绕着茶叶对促进身体健康的功效,以及茶叶种植纯天然的生长环境来进行信息组织。通过在以上两个方面来挖掘相关信息,进而不断满足消费者对茶叶产品多元化的需求趋势。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茶叶产地也在借助大数据资源和互联网平台加紧搜集本地的茶叶历史档案信息,这些信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为此,茶企应做好档案人才培养工作,使之在对档案信息的挖掘上与时代需求相接轨。最后,针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未来茶叶生产企业还需要在这一背景下加强精益化管理。针对市场人员技能提升方面,数据识别和利用工作尽管属于前期准备环节,但对于培训工作的成效也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应分别建立起单向度和多向度的培训工作。

(1)单向度。针对不同部门员工的岗位需要,培训官应站在大数据时代的高度,强调形成识别和利用数据对组织发展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再强调员工个体在掌握了这些技能后在职业发展中的意义。然后,具体从技术层面向员工进行岗位能力培训。

(2)多向度。需要指出组织各部门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上已经建立起了信息识别和利用的能力。如,在百度中根据输入关键词来搜集信息;在行业网站或企业贴吧中去了解有关信息等。可见,在多向度的培训中就是鼓励员工相互之间交流心得,并在非正式组织中形成学习型小组。

4小结

本文通过对茶叶历史档案重要作用的分析和提炼认为,茶企应从:有效筛选历史档案信息、合理植入到广告设计中、科学选择信息通道、合理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深度挖掘历史档案信息等五个方面有效利用历史档案。

参考文献

[1]陈陪爱.茶企的品牌化战略: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塑造———也谈文化营销[J].市场瞭望,2014,(12):41-42.

[2]黄丽萍.科学营销助茶企快速发展———立伦营销策划机构大红袍案例[J].茶博览,2012,(5):26-29.

[3]月蓝.盯住茶杯建好茶园———谈谈茶叶营销反向思维[J].致富天地,2015,(7):76-77.

[4]刘骏彬.特许经营在我国茶企业品牌塑造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8):52-53.

[5]魏晓丹.论企业市场营销的良性发展[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5):91-93.

历史学科提升方案篇7

关键词:中学历史 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K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238-01

1 中学历史的教学地位

中学历史的教学地位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尤其是人教版中学历史实行新课改之后,对历史的教育教学更加重视了。而对历史科目实行新课改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促进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科目的地位。中学历史的教学地位,是初中低于高中,而且还缺乏知识的延续性,有时在知识点上高中和初中是重复性的,这是历史教学中相对失败的设计。如何把初中历史的教学地位提升到与高中历史等同的地位,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们需要探研的话题。原因是如果历史科目的教育地位提升不上来,有时说教学效果、教学兴趣、教学成绩等等,这些似乎都近于妄谈。总之,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地位上,笔者再阐释一个观点,那就是,要把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的地位等同化,增强历史知识教学的延续性,让学生们和家长们不敢轻视历史科目和历史教育,更不能忽略历史科目的教学地位。

2 中学历史“无趣”的原因

调动学生们对中学历史的学习兴趣,避免和防止学生们对中学历史“无趣”现象的发生,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工作中应该履行的本职和责任,那么,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从查找原因入手,从课堂氛围乏味、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不鲜明、教师责任心不强等几个方面入手,深入查找和探析对历史“无趣”的原因。

2.1 课堂氛围乏味

课堂氛围不活跃,乏味枯燥,听起来让人感到酣然入睡,这些都是历史教育教学中致命的“杀手”,需要广大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去认真总结,尽可能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学氛围浓厚起来,避免“无趣”发生。

2.2 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是不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只是一味地教学传授、学生们则总是被动地接受、记忆等,这种方式在历史教育教学早就应该被淘汰,要想真正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一个路径就是要活化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现状。

2.3 学生主体地位不鲜明

目前,只有很少或极少的一部分学生喜欢学习历史,大多数的学生的态度是漠然置之的,觉得历史不重要。这种漠视态度的产生,一个现实性根源是有些历史老师授课不讲方法,没有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没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述这些都是造成学生们学习历史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需要认真加以改正。

2.4 教师责任心不强

这一点,笔者要把它放在比较着重的位置上去强调一下,历史教师责任心不强是历史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这一层面所在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历史老师简直是一种浑浑噩噩、耗光阴的工作状态。而且,更有甚者,对学生们宣传历史好学、历史无所谓的教学思想,无形中就把历史科目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降了下来。所以说,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调动起学生们高兴趣学习历史科目的积极性,历史教师这一因素一定要调动好,一句话,就是要爱岗敬业、增强历史教学的责任心。

3 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的建议

针对中学历史教学“无趣”的几点原因,可以通过原因来查找不足,也可以通过原因来正视和弥补不足,下面笔者就从调动课堂兴趣、开展教学第二课堂、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历史系地位等方面,提出增加学生们对历史兴趣的几点建议。

3.1 调动课堂兴趣

要想真正改变中学历史相对于其他科目的不利教育教学现状,就要活化历史科目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历史的人缘,也是为了夯实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活化教学方式方法是教师的任务,需要广大历史教师们总结和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制定出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掌控历史教学的先导性。例如,《蒸汽的力量》这一章节,就可以通过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关键是对中学历史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前提,没有兴趣,一起都是空谈。提升历史学习兴趣就是要发挥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然后再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案,来充分营造课堂好氛围,课堂氛围好了、方法灵活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经过多方合力,就一定能获得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开展第二课堂

要想真正地、持续地提高学生们学习中学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单单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课堂教学,还要创造条件开发历史教学的第二课堂,让学习喜欢历史,喜欢历史里的人物、事件和相关的历史故事,要让历史知识彻底在中学生们的脑海中、心目中插根,比如,在学习南京大屠杀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带领同学们到电影院、电化教室收看一下《南京!南京!》,从而既有效地传授相关的历史知识,还起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3.3 举办知识竞赛

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历史知识竞赛是提高历史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举办竞赛前,可以组织或者发动学生们去就近的历史博物馆及图书馆,去深入吸取历史知识,同时,参加竞赛的学生们必须要充分吸取历史知识养料,才有资格参加历史知识竞赛,这就无形促进了历史知识的吸收和提升了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3.4 提升历史系地位

在初中阶段,历史是“副科”的错误认识依然没有被彻底转变,所以学生和家长在课后、课余一般不会再利用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和记忆巩固历史知识,所以要抓住历史课堂的有限时间,尽可能让学生们当堂消化掉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全国广大院校要尽可能多设一些历史系,从国家层面把历史知识和历史科目高度重视起来,这样家长才会关注、学生们才会有动力。

4 结语

毋庸置疑,中学历史学科的地位和重要性都已经超出了它的现有显现价值,因为学生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宝库,同时也可以充分提高孩子们的政治历史思维,为将来进入更高学府从事历史领域的专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学历史科目不容忽视,历史的教育教学要不断探索,必须要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将让老师和同学们受益终身,让历史教育和历史科目的地位彰显出来。

参考文献

[1] 祁国栋.历史教科书编写问题探讨之述评-以《历史教学》杂志组织的专题讨论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李玉红.中学历史教学的得失[J].学周刊,2011(35).

[3] 述东.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7(4).

历史学科提升方案篇8

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初中历史;应用分析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初中课程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将关注教师的成功感转移到关注学生的成功感上,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借鉴不同学科教学模式的优点,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特点总结摸索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应用,将有利于传统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导方式。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含义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以学案为基本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学案进行导学的教学模式。这一重要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学案和导学两个层面的内容,导学以学案为依据,学案通过导学实现思想的深化,两者之间的高效融合,使课堂效率得以提高。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以教师设计的学案为基本依据,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按照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达成共识,实现学习目标,提高学习能力。

二、学案导学在初中历史课程中的应用

(一)以丰富的延伸知识导入课堂

新课改的重要任务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自主性。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生动的导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学生能全身心投入课堂,与教师产生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用课堂知识的延伸内容导入课堂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和新颖的信息,包括历史小故事、历史奇闻异事等,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个故事: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参观军事演习后,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死于萨拉热窝,萨拉热窝事件也因此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这个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疑问,教师可根据此问题正式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内容的讲述,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课堂效率。

(二)以图文并茂的情景导入课堂

情景导入法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与课堂相关的虚拟情节,创设生动形象的具体场景,引导学生学习体验,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情景设计中,需要结合初中历史课堂,在条件允许的学校,配合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学习情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比如,在讲授近代历史《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林则徐》《鸦片战争》等历史影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博物馆,在教师语言引导的作用下,保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切实感受到风雨飘摇的中国近代史,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将其转化为学习动力。

(三)以真实的实践感悟导入课堂

实践导入法是初中历史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的重要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在转变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始终以课堂为固定场所。而实践导入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课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获得丰富的经验,从自身体会中领悟学习的真谛,通过一定程度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清朝历史“康乾盛世”时,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康熙帝和乾隆帝的资料,也可向家长咨询整理,在课堂上,学生之间互相探讨,教师将学生所讲整理起来。对提供有价值、有代表性资料的学生给予积极肯定,对搜集资料不够丰富的学生,教师应指出差距,告知提高的方式。最后再播放一些关于康乾盛世的影像资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同时,搜集资料也是学生主动提高的过程。

(四)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尊重差异也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原则,是保证学生找到成就感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重要阶段。在开展学案导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背景、潜力倾向等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合理引导,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

由于历史课程与个人爱好有极大的关联,有的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懂得较多的历史知识,而有的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背景,对历史知识可能缺乏一定的概念,因此分层教学就成了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尊重学生的差异也是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

上一篇:网络营销传播方式范文 下一篇:房屋建筑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