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康复的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04

产后康复的训练

产后康复的训练篇1

在残疾人康复机构都会配置相应的康复训练器械,这些产品有什么特殊要求?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我国肢体康复训练器械的质量如何?本刊辅具专栏特邀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王保华、于娟娟,分别对我国康复训练器械及其行业发展状况进行介绍和分析。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专家戴东主要从患者所处康复阶段的角度,介绍了康复训练器械应用、选择的有关知识。

资讯

我国康复训练器械行业发展分析

发展势头良好

康复训练器械的概念引入我国,是在19世纪80年代。从1988年我国第一个康复中心成立,并从日本引进我国第一套训练设备至今20年来,康复训练的理念逐步普及。康复消费也从过去医院康复的单一化向家庭康复、社区康复、专业康复机构等多元化发展,趋于合理和成熟,带动了我国康复训练设备的生产和发展。

同时,庞大的需求人群也刺激着相关市场的发展。我国有2977万肢体残疾人,并且已步入老年化社会,使用康复训练器械的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受伤术后者越来越多,康复训练器械产业近10年来发展快速。目前,全国生产康复训练器械的企业约有30家,产值过亿。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江苏、河北、天津等省市。产值在千万元以上的较大型企业大约占30%,产值在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约占50%,甚至更多,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委托加工的贴牌企业。

我国早期的成套康复训练器械基本是仿造国外的产品,近年来,国内企业已自行研制及生产上百种康复训练器械,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由于康复训练设备大多数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企业自己制定的标准大多过于简单,有的企业甚至无标生产,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质量管理机制亟待完善

康复训练器械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结构设计、安全防护、稳定性、机械强度、外观、电器安全、噪声等。考虑不同器械的使用方式、受力情况等,各项性能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材料使用适当、结构设计合理、工艺质量良好,则康复训练器械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靠性。

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近年来检测了国内10余家企业生产的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械产品,检验主要依据企业标准和产品说明书中明示的技术条件。从检测结果看,尽管康复训练器械产品质量相对稳定,没有大的起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目前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委托检验中仅将备案企业标准或企业技术指标作为检验依据。由于企业质量技术人员缺乏标准化基本知识和对标准化工作的了解,不同企业标准间差异过大,检测项目比较简单,缺少能够起到指导生产的技术参数,导致检验结果流于表面,检验报告的含金量不高,不能完全体现出康复训练器械产品的质量水准与存在的问题,很难起到促进产品质量和行业发展的作用。

二是虽然大多数企业标准在技术监督部门已经备案,但地方审标部门对企业标准审核又往往有欠严谨,缺乏专业人员对标准审核过程的参与,标准备案也只是流于形式。例如,有的企业标准过于简单,只有几个外形尺寸;有的具体要求数值及实验方法也缺少科学依据,随意性强;标志、标签有所遗漏,使用说明书寥寥几条,对安装、使用、调节等没有详细说明,缺少注意事项,不能有效指导操作和使用。但这样的企业标准一般也可以备案。

三是部分企业一味追求降低成本,操作流程缺少规范,特别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小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简单,制度、流程等处于动态、快速的变化之中,增加了技术加工流程的随意性,操作人员的规范化意识和质量观念淡化,这就有可能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

行业管理正在加强

为进一步提高康复训练器械的质量,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正确引导康复训练器械生产行业总体质量水平的提高,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牵头,已经申报了《康复训练器械安全通用要求》及《股四头肌训练椅》、《可调式康复训练床》等国家标准。

目前,《康复训练器械安全通用要求》已于2009年12月1日实施。该标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是国内首次,填补了我国在此类产品标准上的空白。规范了康复训练器械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工作,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引导市场有序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国家标准的制定仅仅是质量工作的第一步,标准后的宣传与落实更加关键。新的国家标准的实施,将促使企业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规范产品质量。为了让企业能对康复训练器械国家标准有所了解和掌握,在康复训练器械产品有了统一的国家标准检验依据之后,可考虑进行一次全面的质量抽查和标准的宣传贯彻,促使这一领域产品质量能够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企业必须长远考虑,转变观念,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增强自身技术能力,通过技术和质量、服务和信誉来赢得市场、赢得发展。只有提高科学技术含量,质量为先,诚信为本,才能保证产品市场。只有严格规范市场,才能切实维护广大残疾人的利益。今后,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要随时跟上产品的发展,更新脚步,老标准要修订,新标准要出台。重视康复训练器械质量问题,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生产各环节的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从而有效保证康复训练器械的质量安全。

(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王保华、于娟娟供稿)

知识

安全使用肢体康复训练器械

康复训练器械是残疾人的功能恢复训练的必备工具。针对肢体残疾人不同的肢体功能障碍和心理特征,通过运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等康复训练器械进行训练,可以消除、减轻功能障碍,使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及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注重特殊要求

注重康复训练器械的特殊要求,也就是安全性能,是康复训练器械的首要特点。肢体康复训练器械与一般的健身器材相比,必须充分考虑残疾人的身体特征,避免二次损伤。安全放在首位,防止器械故障。尤其是结构复杂的产品、含有运动件的产品、受力大的产品、电气操作控制的产品等。

使用中应注意

正确安装,包括器械内部零部件的组装连接,以及器械整体的安装质量,螺钉、螺栓、螺母等紧固件应具备防松措施。

康复训练器械与家具、墙壁、其他障碍物之间要具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注意用电安全,加强器械的保养、维护,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修理。

在保障安全的同时,肢体康复训练器械的生产还要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要不断运用最新的科技成果,认真研究、改进产品的材料使用、加工精度、工艺流程、外表处理、造型设计、色调协调等,在有效地帮助残疾人恢复功能的同时,也使残疾人在使用时感到方便和舒适。

主要产品类型

肢体康复训练器械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截瘫、偏瘫、脑瘫、截肢等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残疾人,以及一些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术后恢复期的患者。

按照训练部位,产品一般可分为上肢和下肢训练器械;按照使用目的,可以分为站立训练器械,步行训练器械,矫正姿势、防止畸形的器械,肌力、耐力训练器械,关节活动度训练器械,平衡、协调性训练器械以及综合基本动作训练器械。

目前,市场上约有康复训练器械百余种,常用的约有平行杠、肋木、站立架等30余种。材质涉及钢材、木材、塑料等,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外观形状和用途也各不相同。

(国家康复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王保华、于娟娟供稿)

解读

康复训练器械的适宜选择和应用

不同的康复阶段有不同的康复目标,选用的康复训练器械也各有不同;相应的,承担患者不同康复阶段任务的医院、康复中心、社区康复站也应配备不同的康复器械。

病情稳定后的康复训练

一般来讲,患者病情转入稳定后,就需要开始床旁康复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废用性综合征,为日后功能恢复奠定基础。这个阶段的训练多数以被动活动为主,常用的设备有关节被动活动器(CPM)、气压式循环驱动器及各种良好摆放,用楔型垫靠垫等。

恢复期的康复训练

患者进入到恢复期,应到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的康复科接受全面的康复治疗。这个阶段的康复目的是减少合并症;改善身心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这个时期要使用的康复器械有很多,康复治疗人员应深入了解疾患问题所在,合理选用,才能无误地操作并灵活使用。例如:偏瘫、脑瘫中枢系统疾病常会伴有高痉挛及异常运动姿势出现,降低痉挛、抑制异常姿势、逐步恢复正确的活动是主要治疗目的,常用的器械有:训练床、组合箱、平衡杠、姿势矫正镜、踝关节矫正器、砂磨台、木钉盘、滚筒、儿童姿势矫正椅、儿童站立架、运动垫等;脑瘫儿童的基本动作训练最好是选用在运动垫上进行,因为基本动作主要是翻身、坐起、爬行等活动,使用柔软的运动垫可以避免摔倒后造成的损伤,还可以防止患儿坠落床下。

康复治疗的后期阶段

在康复中心或医院训练一段时间后,患者身体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自理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心理上也对疾病有了一定的适应,康复治疗也就进入了后期阶段。患者可回到家庭,定期到社区康复站接受训练指导,也可以继续一段时间的康复门诊。

社区康复站应配备能维持患者身体机能、具有集体娱乐功能、能开展兴趣手工艺活动的康复器械,如多人站立架、篮球架、套圈、作业桌、绳编、剪纸、书法绘画等,还可以配备可供患者在家庭使用的小型康复训练器械,如分指板、沙袋等。康复训练时应制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多人参加、家属参加的效果更好。训练应在社区康复员的指导下进行,要防止运动量过大给身体造成的负面影响,保持充沛的精力,循序提高身体机能。例如:使用分指板时,穿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佩戴20分钟后要摘下;观察各手指,如产生压红,应及时进行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

特别要注意的是,经常有患者误认为,购买一两件康复训练器械就能解决康复训练的所有问题。但实际上,康复训练器械仅仅是帮助患者康复的“辅助”器具,其本身并不是康复训练的主体;没有正确的指导,或者滥用康复器械,都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康复训练器械的灵活使用

一些康复训练器械的使用非常灵活,对不同状况、不同需求的人,通过不同的使用方式,可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

滚筒:滚筒有多种型号,小一些的可以放置于桌子上,偏瘫患者健手握住患手置于滚筒上,来回推拉屈伸肩肘关节,可抑制患肢痉挛,协调患肢屈伸运动,也可只将患肢置于滚筒上做屈伸活动。

滚筒也经常使用在脑瘫的训练中,在治疗师的辅助下,患儿可骑坐、俯卧、仰卧在滚筒上;还可以钻爬粗大中空滚筒内,训练身体平衡能力,促进运动发育。

砂磨台:砂磨台是偏瘫、脑瘫等患者阶段性恢复上肢功能必不可少的康复器械,可根据患者功能恢复的情况,循序渐进地提高训练难度,如提升台面倾斜角度、增加磨具阻力,还可以根据手指抓握功能不同,通过固定把持、双手把持、最后再到患手独立把持的过程,逐步恢复功能。

木钉盘:用来训练手指的灵活性,改善手做精细动作的能力,与倾斜台共同使用,还能提升腕关节的背伸活动。现在,更多种类的木钉盘被开发用于训练中,颜色、形状、大小、重量各异的木钉,通过视觉、形体觉及重量觉等给患者以不同的感觉刺激,反馈并修正患手的运动质量,开发大脑中枢协调控制运动。另外,木钉盘还被开发成棋类,寓于训练和娱乐一体,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戴东供稿)

案例点评

患者李某,病前曾患有高血压病10余年。2009年8月突发脑溢血,致右半侧肢体活动及言语障碍,当地医院治疗后病情开始好转,可在搀扶下行走数十米,对语言可理解但仍不能表达,右侧上肢及手指不能活动,日常自理需要别人帮助。

两个月后,李某进入北京博爱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师给他制定了利用砂磨台恢复其右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训练计划。

一开始砂磨台的台面置于水平,李某使用双手抓握磨具,由于当时他右手不能握住手柄,治疗师使用弹力绷带将其右手缠裹固定,让他利用好手带动患手进行上肢的屈伸运动。

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李某除了每天坚持康复训练,还在病房里练习用右手写字和使用筷子等动作,他希望再通过一段时间,能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

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运动,李某肩肘关节的一些运动功能逐渐恢复。这时治疗师提升了训练难度,将砂磨台的台面倾角提高到患者可完成的角度,之后,逐渐通过增加台面倾角和增加磨具的重量(加砂袋)等方法,继续提高右上肢的运动协调能力和肌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李某已经可以使用右手抓住抓手用磨具进行训练了。

产后康复的训练篇2

1.1临床资料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对于产后有盆底功能障碍的63例患者给以盆底康复训练(采用Phenix产后生物电刺激生物反馈仪),患者年龄23~38岁,平均产次1.5次,50例为Ⅰ度子宫脱垂,7例压力性尿失禁,1例粪失禁,5例性生活障碍。患者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同时进行护理干预,治疗前后评估盆腔脱垂情况及手测检查盆底肌力。

1.2评估标准①子宫脱垂分三度。Ⅰ度:子宫颈下移至处女膜阴道口内,但不越出阴道口;Ⅱ度A:子宫颈脱出阴道口外,宫体仍在阴道内;Ⅱ度B:子宫颈及部分宫体、大部分阴道前壁脱出阴道口外;Ⅲ度:整个宫体脱出阴道口外,全部阴道壁外翻。②盆底肌力测定:分为6级,当肌肉收缩持续0s为0级;持续1s并重复1次为Ⅰ级;持续2s重复2次为Ⅱ级;持续3s重复3次为Ⅲ级;持续4s重复4次为Ⅳ级;持续5s重复5次为Ⅴ级。检查者用食指和中指按压阴道后壁与盆底肌肉接触,评估质量。

1.3护理干预措施

1.3.1宣教指导孕期盆底肌肉锻炼培训

我国传统观念认为孕妇应以休息、减少活动、增加营养为主,如果孕期运动会导致流产、早产的发生,产生不良妊娠结局。国外有研究认为,孕妇可以进行适当运动从而有效改善盆底肌肉功能,美国妇产学院(ACOG)委员会认为,在没有禁忌症情况下,应鼓励孕妇参加规律的盆底肌肉锻炼。通过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炼,可以减轻对下肢静脉的压迫,有利于自然分娩,减少难产发生,有利降低产后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有利孕妇身心健康,对于保证女性生育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孕妇建册产检、参加孕妇学校开始,宣教盆底肌肉锻炼知识教育,指导孕妇做产前体操,进行不断收缩和放松阴道加强生殖器官肌肉收缩力的培训。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制定妊娠期个体化锻炼计划,适合做多长时间,运动量的大小。孕期训练不宜时间过长,强度过大。对于有早产及习惯性流产史者、羊水异常者、有妊娠高血压疾病及前置胎盘者不适宜行盆底训练。如果在训练中出现有出血、液体流出,出现疼痛、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要立即停止训练并及时就诊。

1.3.2盆底健康教育

住院期间责任护士对盆底损伤、盆底康复相关知识进行健康宣教,指导产妇产后康复体操,自然分娩后24h开始训练,以晨起前和晚上临睡前为好,运动前排空膀胱,禁止饭后运动,注意室内温度,保持空气新鲜,每次持续约20min,运动强度根据各自身体情况进行调整,循序渐进。剖腹产患者以腹部切口愈合后开始训练。宣教产褥期避免感染,1个月内不参加体力劳动,2个月内不宜性生活,避免产后负重,让产妇了解盆底康复的意义,不要因为注意力在宝宝而忽略了自身的休养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

1.3.3产后进行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

产后42d回访时进行常规盆底功能检查,对于有盆底功能障碍者,给予电刺激及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具体方法为:患者排空膀胱后,将盆底训练治疗头缓慢置入阴道内,以产妇自觉盆底肌肉有跳动感而无疼痛为准,最大限度的收缩及最大限度的放松为准置为零标准,给以产妇生物电刺激,再根据生物反馈训练模块,给以生物反馈训练2次/周,10~15次为1个疗程。在进行盆底肌肉收缩力训练的同时让患者回家自行盆底肌肉锻炼,3次/d,20min/次,同时可以在每次排尿时停顿或减缓尿流,训练间断排尿以达到膀胱收缩训练,改善尿失禁症状。期间宣教盆底肌肉锻炼的重要性,并教会正确掌握配合治疗及训练方法,给以技术指导,定时电话随访产妇康复锻炼情况,以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2结果

2.12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改善总有效55例,有效率87.3%;对照组总有效26例,有效率41.3%,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9.071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盆底肌力恢复总有效54例,有效率85.7%;对照组总有效42例,有效率66.7%,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3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国内大量研究调查资料显示,我国45%已育的女性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盆腔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表现,故对于女性盆底疾病的防治,我们应该给以高度重视和关爱。应该向广大妇女宣教健康保健知识,加强广大妇女自身重视更为重要,才能有效积极防治。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盆底肌肉的生物反馈、电刺激训练和治疗疗效早已获得肯定。通过对产妇常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个性化康复宣教指导,让产妇了解盆底康复的意义,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有效增加其锻炼依从性,孕期就可以开始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产后42d正确盆底肌肉锻炼疗效更好,能有效降低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利孕妇身心健康,对于保证女性生育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患者在生物反馈设备的帮助下利用生物信息原理,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通过不同频率的电刺激,盆底肌肉产生被动地收缩,指导盆底肌肉收缩训练,有效改善盆底组织肌力,取得效果后,可转为个体自身行为治疗。故在康复治疗前,对患者要进行专业性指导和教育,有助于患者准确的定位和有效的盆底肌肉收缩,对于提高疗效有重大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亦表明,观察组63例患者中盆腔脏器脱垂改善总有效率87.3%,盆底肌力恢复总有效率85.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积极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康复的疗效。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于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医务人员及社会的宣传引导尤其重要。综上所述,在孕期及产后积极给以个性化康复宣教指导,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盆底肌肉锻炼等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恢复盆底功能,改善盆腔器官脱垂,达到康复效果。

产后康复的训练篇3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52~81岁。经CT证实脑出血8例,脑梗死18例。基底节及内囊病变引起的假性球麻痹18例,脑干病变引起的真性球麻痹8例。23例于入院72小时进行康复训练,3例延长至8~15天进行训练。

1·2吞咽障碍程度的评判标准:参照洼田氏的咽水试验[1]:正常:5秒内30ml温水一饮而尽,无呛咳;轻度:5秒内1次饮尽,有呛咳;中度:5~10秒内2次以上饮完,有呛咳;重度:呛咳多次发生,10秒内不能饮完。

1·3训练方法

1·3·1中、重度吞咽障碍的病人,予以系统的基础训练,即吞咽功能训练。(1)吸吮训练:病人食指戴上胶套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动作,体验吸吮的感觉20次。(2)喉抬高训练:病人把手指置于训练者的甲状软骨的上缘,在训练者吞咽时,感觉它的向上运动。然后让病人照镜子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甲状软骨上,模仿动作20次。以上动作每日2次。当病人掌握了吸吮和喉抬高后,指导病人在吸吮后立即喉抬高。这两个动作的协调一致,就可产生吞咽动作。不断练习,直到唾液不再从口中流出。(3)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颚、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病人做空吞咽动作,每日2次。

1·3·2对轻度吞咽障碍者主要是选择和摄食训练。进食时取躯干30度,头部前屈,健侧在下的卧位。采用最易吞咽的食物,如菜泥、果冻、蛋羹,这些食物易在口内控制,病人将注意力集中于吞咽,而不是咀嚼或吸吮。使用金属勺给病人喂食,每次进食为1/2勺。每次进食吞咽后,嘱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

1·3·3对意识障碍的患者,先采用非经口摄取营养的方法,如鼻饲,等待恢复,一旦意识清楚,病情稳定,即予以基础训练。

1·4训练后效果评定:无效:训练前后无变化;有效:吞咽程度缓解Ⅰ度;显效:吞咽障碍程度缓解Ⅱ度或接近正常。

2结果

本组内囊以及以上部位病损引起的吞咽障碍,康复效果好,多在10天内改善。脑干(双侧)病损引起的吞咽障碍症状较重,康复效果差,1例31天有效,2例无效。

3讨论

康复护理是护理学中一门新学科,是帮助护理对象重建健康的护理。急性脑卒中的吞咽障碍治疗不仅需要采用医疗手段,更需要护理人员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通过26例病人的康复训练,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3·1针对吞咽障碍的程度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训练前,对吞咽障碍程度进行仔细评估,按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轻度吞咽障碍者,以摄食训练为主。中重度障碍者先进行吞咽动作训练,并辅以咽部冷刺激,冷刺激可提高相应区域的敏感性,使吞咽反射更强烈。当产生一定吞咽能力时再利用摄食训练让患者做吞咽练习,以提高实际的吞咽能力。

3·2训练时间和进食的选择:急性脑卒中发病后除及时有效地药物治疗外,要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只要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康复几乎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除脑出血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脑出血可稍延长外,康复应于病后第3天进行。本组有23例均于发病第3天进行训练,2例脑出血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于第8天开始,1例脑干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延至15天后进行训练。急性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多发生于口腔期(口腔咽入口处,随意运动)和咽期(口腔食管入口,反射运动),因此,训练时应选择既有代偿作用又安全的。取躯干30度仰卧位,头部前屈,健侧肢体在下。此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物向舌根运送,减少向鼻腔逆流及误咽的危险。本组26例在训练过程中未发生误咽。

3·3脑干病变引起的吞咽障碍因脑干运动核受损,一般症状重,舌肌萎缩或有肌束震颤,咽反射消失,代偿能力差,故康复效果差。内囊及以上病变引起的吞咽障碍以单侧多见,支配咽喉肌的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未受损,代偿能力强,故康复效果好。

3·4创造合适的康复训练环境。训练时要为病人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无拘无束,整洁的就餐环境,进餐前患者至少有30分钟的休息时间,帮助患者做好就餐准备,如排便、洗脸、洗手、刷牙等。给病人取舒适的。

3·5要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本组1例重度吞咽障碍病人,家属及病人害怕训练时会呛咳窒息,不能主动配合训练,经耐心解释,解除了思想顾虑,取得了很好的配合。因此,训练前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鼓励病人增强康复的信心,调动病人自身的潜力,以顽强的毅力,按康复训练计划进行训练。

3·6护士要指导和监护病人摄食训练:要耐心,不能急躁。注意观察,如一旦疑有吸入即应用床边吸引器将口内与咽部食物吸出。本组26例无1例发生误吸。

产后康复的训练篇4

关键词:康复训练;脑瘫儿童;语言沟通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30-01

有报道指出,与健康成人比较,脑瘫儿童及其家长普遍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1]。在脑瘫患儿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要承担较大的心理负担,还要承受经济压力。作为康复训练的教师,不但要做好患儿的康复训练,也要加强与家长的语言沟通,帮助家长克服心理问题,提高患儿训练的信心,为患儿康复创造良好环境。现就脑瘫患儿康复训练过程中与家长的及儿童的语言沟通作一下探讨。

一参考资料

本文所里列举的康复中心创办于2004年,至今己为453例脑瘫儿童实行康复训练,其中男352例,女101例;年龄6个月至3岁,平均1. 43岁;月平均费用3000元左右。

二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措施

由专职脑瘫儿童康复Ull练教师在每次实施康复训练、前后与家长进行语言沟通,沟通内容不限,沟通时间10 min以上。通过与家长的语言沟通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回家后的康复计划实施等内容,通过对家长的心理关怀,从而增加家长对脑瘫儿童的康复信心。

三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语言沟通的重要性

1.语言沟通的定义语言沟通,就是使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的沟通[2]。语言是传递信息的符号,包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字。要注意的是,所用的符号应当是为发出者和接受者都能准确理解的。当然采用相同的语系是必要的,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困难的是要求双方所用词的含义也要有同样的理解。

2.语言沟通的前提语言沟通的前提是信任,它是语言沟通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与家长之间应相互信任,相互了解,才能沟通与交流信息。它是以脑瘫儿童为中心,属于对家长情感关怀和训练。家长由于长期的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无助和对脑瘫儿童失望心理,交流时面带微笑,语言亲切、温柔,用词准确,赋予同情心,不失时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交流,使家长对有信任感,消除不良心理,对康复训练充满信心。在工作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尽竹我们态度和蔼,但对家长的疑问解释的含糊其辞,操作技术不熟练,对患儿状态分析不全等,就会引起他们的不信任,甚至反感,以致影响家长的情绪,从而导致对整个康复训练产生疑问。

3.常用语言沟通常用的语言沟通有二方面语言、日头语言和类语言。康复教师要将这二种常用的语言沟通有机结合在一起,内容简单、易懂,并注意要通过询问的方式考核家长掌握的程度,以利于以后的语言有效进行。

4.语言沟通的表现形式语言沟通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的,适合康复采用的形式有交谈、座谈、健康知识咨询、健康教育讲座、病友会等。

四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语言沟通的具体方式

语言沟通的常用语语言人人会用,却奥妙无穷。家长是心理相对弱势的特殊群体,对别人的话语比较敏感,对康复打消的语言特别敏感,因为家长的猜疑心理都比较重,尤其是长期做康复训练的脑瘫儿童家长,由于缺乏医学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常有“我怎么生了这样的孩了”“为什么做了这么久没看见起色”“这么多钱花下去到底有没有用”等想法。因此康复打消应以知识和智慧解开家长的心结,在工作中与家长进行语言交流时要全神贯注,倾听家长的意见,在注意语言、语速、语调的同时应用如下语言。安慰性语言康复教师对家长的安慰,是从点点滴滴中温暖人心的,安慰性语言的力量比任何赞美的语言都来得生动、有力,易引起情感的共鸣,能稳定家长的思想情绪。在使用安慰性语言时,康复打消要注意态度诚恳,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应充满关心和同情。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赞赏患儿,但不要做作,以免让家长产生言不由衷、假心假意的感觉。积极暗示性语言很多家长常因为脑瘫训练过程长、训练结果与家长心中预期的结果有偏差,经济负担比较重等而感到灰心丧气。康复教师应抓住患儿在训练过程出现的某些有效进展,适时给予积极的暗示,将会有效缓解家长的悲观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配合。

1.指令性语言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并不仅仅靠在康复中心的短短数小时,更多的是在家庭中不间断的延续训练。这是家长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也是康复打消一定要督促家长完成的。这个时候,比较适合使用指令性的语言,让家长知道这是她对孩了负责必须完成的功课。必须注意的是,该类语言需要耐心、关切的语气,不要用指示、命令或居高临下的语气,以免家长对康复教师产生高高在上、冷冰冰的感觉。

2.鼓励性语言康复教师对家长的鼓励,将会给家长无穷的力量,对家长是一种支持,它能有效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通过对患儿康复训练的阶段对比,让家长收到患儿进步的信息,是对家长最大的鼓励。同时,可以介绍同种病例的治愈情况,让家长看到希望,从心理上鼓励家长。

3.语言沟通切忌伤害性语言常言道:“好言一句二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脑瘫儿童的家长本来就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很多家长都对外界隐瞒自己孩了的病情,以求心理缓和。康复打消在与家长语言沟通的时候,切忌要注意家长的隐私情绪,切忌伤害性语言,避免在交流过程中提到傻了、笨蛋、瘫了等称呼,并避免使用指责、压制、讽刺、挖苦等语言。

脑瘫并非不治之症,只是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人力、则力、物力和爱心才能看到点滴希望,家长的训练态度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做好与家长语言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语言沟通不但能向家长展示康复教师的专科技术水平、职业道德思想,还能展示康复中心的人文氛围,为家长缓解心理问题,树立信心,为脑瘫儿童的康复带来希望。从而让家长自觉意识到只有自己密切配合,持之以恒,将康复训练视为孩了最重要的训练方法,就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而在此过程中,康复打消一定要注意语言沟通的要点,要有职业道德,严格遵照相关规定,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同时注重场合,行为得体,语言运用合适,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路,杨思达,黄利荣,等.脑瘫儿童家长的心理状况比较,中国校外教育,2005, 2( 3) : 267

产后康复的训练篇5

[关键词]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早期康复;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080-01

随着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技术的普及,脑出血患者存活率明显提高,但致残率仍居高不下,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降低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后患者的致残率,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负担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根据康复训练介入的时间不同对32例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后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对照性研究,以探讨早期康复治疗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09年3月我科住院的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32例,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并达到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标准,行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均为首次发病,病灶位于单侧大脑半球,出血量30~50ml,存在中重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排除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32例患者分为两组,早期组16例,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59岁;病程7~14d。对照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60岁;病程3~6月。

1.2 方法:两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必要的内科支持治疗,管理血压,脑保护治疗,治疗过程中配合心理护理,调动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①早期组:患者脑出血发病24h内行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治疗,配合降颅压,脑保护等常规药物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无意识障碍及明显精神症状,7~14d即转入康复科实施系统的康复干预,依次分阶段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急性期卧床时良肢位保持,各关节的被动活动,从简单屈伸开始,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健侧肢体同时协调配合训练[1]。每次10min,电动直立床每次10min,1次/日;逐渐增加主动运动,更换训练,利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作屈伸,内外旋及桥式运动等,每次20min,2次/日。恢复期根据患者康复评定结果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制定下一步训练方案,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训练,及ADL训练。训练方法参照Bobath、Brunnstrom、PNF等技术具体操作,训练程序,下肢按无支撑坐位训练-床上躯干肌训练-床边起坐训练-站位训练-步行训练的程序进行。上肢按肩-肘-前臂-腕-掌指关节功能训练的程序进行[2],每次30min,2次/日。②对照组于术后3-6月才开始系统的康复干预,其训练内容根据患者肢体功能情况制定包括主被动关节活动,转移,坐站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及ADL训练,对肌肉萎缩患者使用低频电刺激,智能康复训练器做主动或被动训练性活动,对痉挛患者使用反射抑制肢位和持续性牵伸手法等。

1.3 评定指标:2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康复训练3个月时采用Fuge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3]评定肢体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ADL。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s)采用表示,t检验及χ2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

2 结果

康复训练前FMA评分对照组明显高于早期组,ADL评分相近,康复训练3月后,FMA评分和ADL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2组间比较,早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 讨论

目前对于早期康复的时间界定是指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即可开始[5],应无昏迷,对疼痛和不适有反应,无明显精神症状,能配合康复训练。并不一定要求患者有良好的交流能力。

脑出血锥颅碎吸溶解引流术后早期康复主要包括基础护理,良姿位的摆放,各关节被动,主动活动,电动直立床及经皮神经肌肉点刺激等。通过反复训练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使神经系统尽快产生新的联系,促进偏瘫肢体功能的康复。有研究表明,脑功能恢复在卒中后3个月最快[6],早期看能明显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ADL能力的提高[7]。

产后康复的训练篇6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15-0029-02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脑卒中存活者中约一半以上会伴随明显的后遗症,其中以偏瘫最常见[1~3]。康复期偏瘫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但由于患者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自理能力下降甚至丧失,使患者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患者家庭造成经济上的困难[4,5]。因此,应当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配合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2009年3月~2010年10月,我们对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给予早期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34~75岁,平均53岁。经临床和CT确诊,脑出血40例,其中基底节内囊出血26例,丘脑出血6例,脑叶出血8例;脑梗死30例,其中脑血栓形成26例,脑栓塞3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全部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住院时间30 d~5个月。

1.2 方法 本组偏瘫患者经确诊后,对脑出血患者及时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及脑细胞保护剂等治疗措施;对脑梗死患者则及时给予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减轻脑水肿及脑细胞活化剂等治疗措施,此两者均在生命体征恢复稳定之后,对偏瘫侧肢体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从而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逐渐恢复,使致残率降低。同时通过深入了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 结果

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64例肢体功能基本恢复,5例需借助单拐,1例仍需他人搀扶方可行走。所有患者在经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心理状态均有显著改善。

3 康复训练

3.1 急性期康复训练 可在发病后1~2 d内进行,此期间应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可减少继发性神经损伤,并为下一步的康复训练做好准备。首先应当保持患者良好的肢置及适当的变换。保持患者上肢肩关节向前,肘伸直,同时腕关节伸展、旋后,指关节外展;下肢应保持在中立位,膝关节微屈,以防止下肢外旋。一般需要在1~2 h内对患者进行变换。转换时应注意不可强行牵拉肢体,要对肢体远端及近端均进行支持。其次,要进行维持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进行上下肢关节各方向的被动活动,让患者采取舒适,充分放松,护理人员手法要尽量保持轻柔缓慢,由近及远依次进行。通常从被动活动开始,随着肢体运动机能的逐渐恢复,逐渐减少辅助频率,直到患者能成功完成主动运动。关节的活动应避免引起疼痛,保持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如果活动时引发疼痛感,可用物理疗法如热敷等,使疼痛缓解后再进行。每天应保持训练2~3次,每次3~5 min。

3.2 恢复期康复训练 一般于病后1~3周进行,此时患者生命体征基本趋于平稳。此期间应通过康复训练进一步恢复肢体功能,以期达到能够正常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各时期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软瘫期:应鼓励患者早日进行自主运动,逐步做到主动运动。应注意用力要平缓,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以引起肢体紧张感和轻度疼痛感为限度。②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及异常的运动模式,以促进分离运动的出现。③改善期:对患者瘫痪情况进行评估。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进行针对性的运动训练。若病情保持稳定,应尽快进行坐位训练,之后进行站立、步行的训练,引导其在不同地形进行步行训练,并指导辅助器的使用方法。尤其在上下台阶时要记住“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原则。在进行训练时要充分注意上肢及手的训练。手的功能通常是最后恢复的,甚至有的患者终身都难以恢复,故应进行手的灵活性及协调性的训练,如写字、拍球等。训练应坚持适度原则,切勿因训练过度而致病情复发。训练同时应对患者的每次进步予以及时鼓励,使其充满信心。生活自理训练也是此阶段的重要内容,应当动员家属协助患者尽量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训练,使其树立恢复正常生活的信心。

3.3 语言功能康复训练 部分患者会产生语言功能障碍。患者口齿不清,说话结巴或口角流涎,情绪紧张可更加重语言功能障碍。针对此类患者,语言功能康复训练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和家属在与患者进行对话时应尽量讲一些简短且易懂的话语,发音要清楚而且语速要保持缓慢,并能耐心等待患者回答问题,话语的主题应当尽量是患者最关心的,并能激发患者交谈的欲望。当患者因不能流畅表达自己的意图而烦躁时,应给予适时的安慰和指导,必要时还可通过写字、手势等肢体语言以弥补口语的不足。

4 心理特点与护理

4.1 心理特点

4.1.1 期望值过高、康复心情急切 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对药物疗效的期望值过高;对被动训练期望值过高,不积极进行主动训练,忽视功能训练;康复心情急切,对患肢的功能恢复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早期阶段即试图完成高难度的功能训练。此类心理特点大多发生于康复训练的早期。

4.1.2 安于现状、萎靡退化、消极等 此心理特点多见于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者,表现为安于现状,怀疑自己身体的恢复能力,训练中不积极主动,依赖性强,只愿接受别人的照顾,不愿主动配合康复训练,部分患者由于未能反复训练,最终导致丧失已经建立的正常运动模式。亦有部分患者对未来缺乏信心,甚至绝望,消极应付康复训练,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4.1.3 急躁、焦虑、亢奋等 患者表现为急躁易怒,原因多为对病情的极度伤心绝望。此类型患者虽然较少,但由于情绪波动较大,对身体的康复极为不利。

4.2 心理护理 ①护理人员应加强脑卒中预后学的学习,深入了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特点。②搞好护患之间的心理沟通,以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以精湛的护理技术和优良的服务态度服务于病患,从而取得他们的信赖,方便及时了解其心理变化。③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要鼓励患者阅读相关的书籍,鼓励同室的病友相互沟通、相互鼓励,从而减少其孤独感,使其一起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要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充分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使患者能够得到医护人员和亲属双方面的关心和照顾,从而引导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5 讨论

有文献证明,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的初期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大脑局部的血液循环,避免患肢关节挛缩和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并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6,7]。由于过去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认识过于缺乏,从而导致很多不必要的残疾发生。现在证实,通过康复训练可以使大多数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对偏瘫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可达到减少残疾的目的[8]。同时,由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身体恢复需要的时间较长,大多脑卒中患者在确诊后易产生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因此心理护理在患者的治疗与身体康复中有着重要意义,心理护理应当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的始终。护理人员要保持高度责任心和同情心,向患者耐心讲解康复训练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协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传园.脑卒中偏瘫41例康复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封三.

[2] 赵彦霞,王莉.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9):123-124.

[3] 陈丽.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30-31.

[4] 李晓均,刘永会,高学英.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对策[J].山东医药,2004,44(23):71-72.

[5] 陈艳红.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配合心理护理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8):1370-1371.

[6] 张义岚.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3):230-231.

[7] 刘秀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0,17(32):93-94.

产后康复的训练篇7

方法:回顾分析某大学在平时训练比赛中受伤的运动员22例,通过回顾这22例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疏导分析,调整运动员的心态从而积极的面对损伤制定科学可行的康复训练。

结果:受伤运动员可以参与到以往训练中,受伤较重的运动员能做一些轻微的运动训练的为8例,受伤运动员积极的接受恢复训练的为11例;受伤运动员心理无法接受现实放弃了治疗的为3例。

结论:对运动员不同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康复措施能快速的恢复运动员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关键词:运动损伤 心理反应 恢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256-01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参与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导致运动员在运动中受到的损伤也在不断增加[1]。运动员往往会因为自身的身体条件因素,环境的因素导致在训练或比赛时受到不同程度上的损伤。运动员受伤后被复杂多变的心理因素所影响,从而心态出现变化,影响了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发展。所以了解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状态能极大的帮助受伤运动员比较快的恢复。现对运动员在受伤后的心理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中回顾分析某大学中在平时训练比赛中受伤的22例运动员。其中网球运动员5例、田径运动员10例、篮球运动员7例。受伤的男性运动员14例,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为(20±1.3)岁,受伤的女性运动员8例,年龄17-22岁,平均年龄为(19±1.8)岁。这些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通过回顾这22例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反应,进行心理疏导分析,调整运动员的心态从而积极的面对损伤制定科学可行的康复训练。年龄、性别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了解这22例运动员受伤后初期、中期、后期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心理反应并进行分析,调整运动员的心态从而积极的面对损伤。运动员恢复:根据不同运动员的心理变化进行身体恢复的措施,制定科学可行的康复训练,运动员自身心理积极的应对,乐观的接受伤痛。医务人员,教练员,队友鼓励并引导运动员的受伤情绪。

1.3 疗效标准。完全恢复:受伤运动员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受伤比较轻的可以参与到以往训练中,受伤较重的运动员能做一些轻微的运动训练。恢复:受伤的运动员比较积极的接受恢复训练,能做一些简单的训练。未恢复:受伤的运动员心理无法接受受伤的现实,放弃接受康复训练。总治愈率为:完全恢复+恢复。

1.4 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在平时训练比赛中受伤的22例运动员中,有8例受伤运动员可以参与到以往训练中,受伤较重的运动员能做一些轻微的运动训练;11例受伤运动员积极的接受恢复训练;3例受伤运动员心理无法接受现实放弃了治疗。见表1。

3 讨论

一般在运动员受伤后会经历三个心理阶段,运动员受伤后初期大多数的运动员一般会在潜意识里否认受伤、情绪比较激烈等心理变化[2]。当一个以运动生涯为一切的运动员刚得知受伤后,往往会面临比较大的落差,考虑到自己的运动生涯是否能继续,产生焦虑、失落、恐惧甚至否认受伤等反应。运动员受伤一段时间后的心理的变化则为,恐慌、期待、消沉等,当运动员在接受治疗时因为身体的疼痛产生恐慌,影响到平常的生活,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有被队友、社会遗弃的自卑心理,与受伤前形成了很大的落差[3]。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痛苦后,运动员则会进行心理安慰,期待自己的身体快速的恢复。当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病痛任然没有缓解减轻时,运动员的心理会非常的暴躁,消沉、不愿再接受治疗的情绪,严重时运动员会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运动员在经过两个阶段后,不同的运动员会出现不同的状况,一种是放弃治疗在本次研究中占13.63%,一种是积极的接受治疗。放弃治疗的运动员放弃了自己的运动生涯从事新的生活;接受治疗的运动员已认清自己受伤的事实并积极的接受治疗,乐观积极的参与康复的训练。在运动员进行身体恢复时,教练员、队友应对运动员给予鼓励,摆脱因受伤带来的失落情绪。制定适量的康复训练能缓解运动员受伤后的焦虑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受伤的运动员应快速的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乐观积极的接受治疗,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心,期待身体能早日恢复重新返回到赛场中去。

综上所述,对运动员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康复措施能快速的恢复运动员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朱宏伟.动损伤的功能锻炼及心理恢复[J].工学院学报,2011,6(2):103-104

[2] 方娅.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J].体育学刊,2012,7(11):22-23

产后康复的训练篇8

关键词 骨科老年患者;康复训练;安全问题;对策

康复训练是指患者在进行手术后通过专业的指导,以物理等方法来辅助患者康复,是骨科术后康复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康复训练的主体是患者自身,但是也离不开医生和护士的指导和帮助。尽管如此,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实际上患者康复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这在高龄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中是常见的。本文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报告。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老年骨科患者78例,给予手术治疗;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72~91岁,平均75岁。

方法: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后1~10 d进行康复训练,为了防止安全问题引发的更严重问题,对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易发安全问题进行了预防控制。

结果

78例患者之中有1例在康复训练时出现了安全问题,包括头晕、胸闷等症状,在发生这种现象后立即给予急救,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取得不错效果,得到及时的恢复。78例患者均顺利进行康复训练后治愈出院,平均住院18 d。

讨论

早期康复训练中的安全隐患分析:①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随着社会发展,各种疾病发生率的增加以及新的疾病的发生,使得医院不得不扩大规模来适应社会对医院医疗能力的要求提高。而医院规模的增大所带来的医护人员年轻化、专业素质不强、经验不丰富等问题,使骨科手术患者的护理问题时有发生,再加上本身缺乏来自院方的系统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这使得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导致护理缺陷问题发生,进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从而引起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不满,引发医疗纠纷。②缺乏对患者的全面评估:缺乏对于患者的全面评估是跟我国的护理模式息息相关的,我的护理模式长期处于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技能服务,而不太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病情观察。所以,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以至于评估失真。同时,医护人员缺乏了主动了解患者病情的积极性,观察、判断、分析与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加上老年患者年老体弱,且大多都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这些慢性疾病极易导致老年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发生不良反应。由于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的不了解、评估不全面,指导该老年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医护患沟通不良:骨科手术患者的康复训练内容是以患者自身的基本情况、认识来源,包括患者自身感受认识和医护人员的观察为依据的,所以良好的沟通是保证康复训练质量的关键。而现实中存在沟通不及时、沟通信息不准确、沟通态度不恰当、沟通方式不适宜等情况,造成患者对医护人员丧失信心,导致康复训练不能正常进行或者效果不佳。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缺乏沟通交流,或是沟通方法欠妥,对患者的解释工作未到位,老年患者对早期康复训练作用的认识不足,不愿积极配合训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医护人员在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跟患者讲话的语气不恰当,容易使患者产生抵触情绪,不积极地配合训练,致使康复训练不能顺利进行。

上一篇:农业经济专业知识范文 下一篇: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