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0:28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1

关键词:“90”后;医学新生;SCL-90;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79-03

随着时间的推移,“90”后大学生已经逐渐进入高校教育者的视线。由这一群体组成的医学后备军在地域气息浓厚、本土文化发达的新疆地区呈现出新的心理面貌与发展趋势。为了更全面客观的认识“90”后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及咨询工作,本研究对新疆某医学院院校2013年入学的新生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新疆某医学院校2013年新入学的共10个专业的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总人数1686人。收回有效问卷1683份,有效率为99.8%。其中男生531人,女生1152人;汉族985人,少数民族698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塔塔尔族、东乡族、壮族等)。

(二)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道题目,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共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1=无,2=轻度,3=中度,4=较重,5=严重。)统计指标选取该量表的9个症状因子平均分及总量表平均分来了解个体心理症状的程度。

(三)方法

新生入学1个月后,采用慧城心理测评系统,设置“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测试任务。配备指导教师,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全部新生进行统一上机测试。采用Excel和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测试后的四周内对262名学生进行抽查访谈。

二、研究结果

(一)“90后”医学生入学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由表1及图一可以看出,新疆“90”后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86年全国常模(P

(二)“90”后男、女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90后医学新生,男、女生只在敌对因子与偏执因子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P

(三)民、汉“90”后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民、汉90后医学新生在SCL-90量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7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

(四)“90”后医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在独生子女维度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表4可以看出,身为独生子女的“90”后医学新生,在SCL-90量表各因子及总分上都极其显著的低于非独生子女的学生得分(P

(五)不同专业的医学心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

由表5可知,除躯体化因子以外,不同专业的“90”后医学新生在SCL-90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均存存在显著差异(P

(六)报考满意度不同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

由表6可知,不同报考满意度的“90”后医学新生在SCL-90量表各因子上的得分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

三、讨论

由于86年制定的SCL-90全国青年常模较为陈旧,为了更为客观的看待本次研究结果,本文引入了99年全国大学生常模与本次数据作比较,可知,新疆“90”后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86年全国常模水平,但高于99年全国大学生常模水平。由此可见,新疆“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像之前预期的那样糟糕,总体而言仍然是良好的。通过对200余名医学新生的抽查访谈发现:新疆少数民族女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多表现为大学适应困难及学业压力。高校的统一住宿、甚至是民汉合住,让先前生活在偏远农村的少数民族女生倍感压力,她们不得不努力适应新的环境,以减少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差异带来的诸多不适。同时,由于大学课程的进度较快,部分汉语水平有限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业上出现焦虑情绪。在SCL-90的得分上表现为人际敏感、焦虑、抑郁的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学生。

另外,从数据观察到,尽管“90”后的新生刚入校尚未开始专业课的学习,但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出现差异。针对这一现象开展的访谈发现,临床医学专业的新生普遍表示对“学医难”观点的高度认同。入学前后,他们大多都接受了许多来自家庭、社会、朋友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和期许。相对于非医学专业的新生,他们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偏执因子上的得分明显较高。而医学辅助专业的新生(检验、影像、预防医学、药学等)当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系报考临床专业但分数不够被调剂的学生。结合不同报考满意度在SCL-90各因子上表现的显著差异来看,不难理解该类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偏低。

访谈还发现,尽管“90“后医学新生面临各方压力,但他们有着良好的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通过向朋友倾诉、向父母寻求支持、甚至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等途径帮助自己调整心态,以求快乐完成大学的生活与学习。

四、结论

本研究表明,新疆“90”后医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提示我们,新疆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充分考虑不同民族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开展本土化教育教学,另一方面,结合“90”后群体的特点,学校需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医学新生课开展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促成“90”后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成为优秀的医学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童辉杰.SCL-90量表及其常模20年变迁之研究[J].心理科学,2010,4(33)928-930.

[2]刘云,冯江平,卢庭瑞.我国研究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073-1075.

[3]仲稳山,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问题研究[J].中国校医2009,6(23)251-256.

[4]李锐,赵永乐,何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2(24):122-124.

[5]夏叶玲,庄淑云,孙英,等.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人格及心理状况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16):66-67.

[6]金政国,熊英环,方今女.汉族和朝鲜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9(31):1082-1084.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of after "90" medical students in XINJIANG

HU Xin-tao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offic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Urumchi 830054,China)

Abstract: Aim: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after 90 medical students in Xinjiang area. Method: Survey on 1683 freshmen in a 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in 2013 in Xinjiang using the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Result: The overall mental health of the after "90" medical freshmen in Xinjiang is less than the national norm of 1986 and more than the norm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of 1999. In addition of forced and terrorist factors, The other factor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norm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1999.The mental health state of the after "90" medical students in XINJIANG can not be ignored. The school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 trend of after "90" medical students and carry out mental targeted, localized health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level of the students.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2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进入本院的174名新入职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心理调查量表调查新入职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其中男性护理人员53名(30.46%),女性护理人员121名(69.54%),护理人员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26岁,平均年龄为(23.51±2.37)岁。护理人员体重分布范围为46~71千克,平均体重为(57.64±2.59)千克。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护理人员年龄19~31岁,智力正常,自愿接受相关问卷调查的配合。排除标准:护理人员不能有效沟通;拒绝配合或其他原因退出者。

1.3方法

在医院对护理人员进行集中统一培训时,对新入职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要遵循知情自愿的原则,且每个护理人员要单独完成,问卷调查完成后护理人员要统一回收,并做密封处理,之后将收集的问卷调查交于资料收集员,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4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新入行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和影响因素。

1.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相关因素分析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用EPIdata数据库录入数据资料,SPSS19.00统计软件包分析。

2结果

2.1新入职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影响因素比较

新入职护理人员的焦虑得分为(38.18±5.36)分,抑郁得分为(48.56±4.87)分,影响新入职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有年龄、性别、科室、文化层次、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和家人支持等。

3讨论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3

关键词:研究生 心理健康 因素

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在高校本科生中已经开展很多年了。但对研究生来说,相关的工作成效却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从年龄、知识结构、社会经验、生活方式、工作经历、环境与压力等方面都与本科生不同,因而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必须要分析现今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根源。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过高的心理压力,过高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出现焦虑、激动、易怒等情绪,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哪些因素给研究生带来了过高的压力,开展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对研究生心理健康认知的有效方法,是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

一 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

当前,高校非常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专门的辅导员负责心理将康教育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但每年仍有研究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有学生做出不可挽回的行为。综合分析身边发生的案例,可以看到,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不仅仅与其个体心理状况有关,这里面还应该包含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对于在校研究生来讲,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主要有: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家庭和就业。

(一)学业的压力。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与本科生的培养要求是有本质的区别,研究生的培养不但要求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有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因而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导师对其学习和科研的要求更为严格。虽然研究生阶段课堂时间要少的多,但是课下都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并要做出一定的科研成果,还要有所创新。一些学生到了研究生阶段不能很好的进行自主学习,导致了学业任务重,感受到学习的压力。如果学生们面对这些情况不能及时调整和适应,很容易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导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诸如厌学等,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不易处理的人际关系。进入研究生阶段以后,新的人际网络还未形成,与旧同学的关系又开始疏远,使很多学生感到孤独和寂寞;同时旧的人际网络扩大,以往以班级、年级、宿舍为主的关系增加了与导师、同门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好新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导师的人际关系成为很多不善于交际学生的痛处。

(三)情感因素。大学生恋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恋爱问题也是大学生活中最感困惑的问题之一。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已经进入到了成年人的行列,其心智发展都已经较为成熟,但是面对爱情,不是每个人都能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尤其是在恋爱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多学生往往表现的不知所措,一些学生行为上表现失常,如上课精神不集中、无心学习,甚至钻牛角尖的现象,有些更因为情感困扰产生的心理问题。

(四)家庭环境。家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成员是和我们关系最紧密的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经济收入、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都可能影响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关系不融洽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经济困难的学生,父母身体不好的学生,有家庭成员离世的学生,比一般家庭的学生更敏感,更脆弱,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五)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可以说是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最大因素。对于考研的学生大部分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在以后的求职或者工作中获得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每年毕业人数的增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形势不容乐观。在求职的过程中因为理想职位与企业提供之间的差距往往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从而丧失了信心,甚至开始怀疑读研的价值,造成了极度的自卑心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 切实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根据马喜亭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调查研究》一文的调查结果表明,近些年来我国在校研究生大约四成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心理问题达到中度以上的学生有一成左右。因此,针对研究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有必要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开设讲座,普及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使研究生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增强研究生自身的重视意识,提高他们自我调节的能力。

二建立与研究生的长效沟通机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走访宿舍、与学生干部定期沟通、设立心理委员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况,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素质拓展活动,加深学生之间的了解,让他们能够及时纾解压力,缓和改善人际关系。通过各方面的沟通,争取做到最早发现问题,最快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上的困境。

三了解研究生的家庭状况,及时给予帮助,重点给予关注。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学校可以通过提高奖学金额度;扩大奖学金受益人数;建立助学基金;调高生活补贴;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对勤奋好学却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及时的帮助,减轻他们生活负担,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于有亲人离世、父母离异或父母身体健康状况堪忧的学生,我们要重点关注,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做好预防工作。

四加强研究生学业和就业两方面的指导。因为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在少数。学校应该在研究生入学阶段引导研究生做好学习规划,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在就业时给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为他们找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及生源(本校升学人员、外来升学人员及部分社会人员)的日益复杂化都对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生作为社会较高层次的人才,对社会的发展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要求研究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他们常常承担着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问题都令人担忧。因此,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积极疏导,促进研究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对于高校的发展以及研究生的培养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马喜亭;李卫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压力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4期.

[2]张娜,试论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4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思想政治教育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教育的前提。为此,我们以廊坊师范学院2012级新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与2011、2010、2009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研究依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使用的问卷是日本筑波大学心理系松原达哉编制的《大学生健康调查表》(简称UPI)。此问卷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后,经过修订,以其问题数量适中、操作实施方便、信息量大、实用性强等特点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辅助工具,在许多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中效果比较理想。

本次调查时间为2012年11月,调查对象为2012级新生,共统计问卷4242份,剔除无效问卷75份,有效问卷共4166份,有效率为98%。本次抽选调查反映了廊坊师范学院新生的基本特征。参加测试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统计结果

1.新生心理健康基本状况

此问卷共64道题,其中有4题是测伪用的,将其剔除,其余60题是描述症状的,每道题1分,共60分,得分越高者,心理健康问题越多。此次新生心理健康测试得分具体情况见表2。

2.2012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前几年的比较

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得分在0-19分之间的学生有83.6%,与前几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心理健康水平的平均数及比较检验情况如表3所示。

3.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重视

统计中将总分在25分(含25分)以上的作为心理健康与否的界限,本次调查中筛选出359人,占总数的8.6%,见表3。说明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该将其做为工作中重点人群予以重视,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恢复心理平衡。此外,有93名(占2.2%)学生在重点项目(第25题:想死)上划了圈。对这些学生应及时细致地摸清情况,做好相应防范工作。

4.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专业差异

从各学院平均分来看,得分最高的3个二级学院分别是:社会发展学院(13.92分)、文学院(13.28分)、生命科学学院(12.32分),得分后3位学院分别是物电学院(9.82分)、美术学院(9.45分)和经济学院(9.45分)。得分较高的3个学院需要密切关注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5.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

从统计检验结果来看,新生心理问题的平均数在城镇(10.40)与农村(11.31)、独生子女(10.27)与非独生子女(11.18)、本科(10.46)与专科(11.76)的比较来看,后者均高于前者,且差异显著(P

6.专业满意度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满意度是影响新生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专业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共351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84.4%,对专业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学生共576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3.8%。方差分析显示,对专业非常满意的学生(21.6%)与比较满意(9.49%)、不太满意(14.37%)及很不满意的(15.85%)的学生相比,差异极其显著(P

三、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我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绝大多数是良好的,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问卷中得分较高的题目排序(扣除测伪条目)如表4所示: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我院2012年新生得分较高的15个项目与2011年调查结果完全一致,只是其中项目的顺序前后有所变动,但变化幅度不大。说明新生在入学后的适应过程中所反映的问题大体相同;从项目被选择人数的百分数来看,第1项有所上升,但幅度并不太大,说明总体水平与2011年相比差别不大,但个别项目引起的问题有所增加。2012年得分最高的项目被选百分数是57%,2011年为54%,2010年为55%,2009年为55%,2008年得分最高项目被选百分数为54%,2007年得分最高项目被选百分数为52%;2012年得分第15项被选百分数为27%,2011年为28%,2009年为27%,2008年为28%,2007年为25%。项目被选情况与前几年基本一致,说明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虽然良好,但在某些问题上反映比较集中。这需要我们在这些方面多给予关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此外,有1072人感到“有健康或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想要咨询”,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24%;“感到自己在心理方面有问题”有734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6%;“感到自已在健康方面有问题”的共792人,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18%。从百分比来看,分数有高有低。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和辅导员平时日常工作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疏导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比以前有所提高。

调查显示,新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迫倾向明显突出。从条目选择的前几项来看,大多属于和强迫倾向密切相关的内容。说明一些大学新生存在较强的强迫倾向。这与大学生身心处在快速发展过程,很多人对自己要求过高有直接关系。特别是在高中阶段,尤其是在高考之前,心理压力过大,对自己的未来过于担忧,一些学生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强迫倾向与焦虑状态。这些学生中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典型的强迫症。对此,应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对待,采用心理咨询的有关技术予以疏导和矫正。

2.学生对未来前途充满忧虑。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极其关注的问题,对于处在大学校园中的学生来讲,未来的去向是他们极为重视的一个问题,表现“在对未来的担心”和“父母期望过高”方面,使之形成了较强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担心将来的就业问题,尤其是近几年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大学生就业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刚入学的新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令他们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和忧虑,成为心理健康方面重要的应激源。

3.新生入学后的适应问题比较突出。如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人际交往问题,缺乏自信,常常失眠等等。这些问题是新生入学后急需解决的问题,应该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内容。

4.情绪困扰比较普遍和突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情绪困扰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情绪适应不良。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受大学生本身情绪特点的影响,另一方面和入学后学习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压力、恋爱受挫等外在环境和压力有一定的关系。由情绪所导致的偏执倾向明显,如不相信别人、牢骚不满多、容易动怒、易被别人误解等,由此引起的情绪问题尤其突出,在调查项目中,与情绪有关的问题得分都较高。

5.对专业不满是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次调查统计中仔细分析了对专业不满和检出平均数的关系,且进行了统计检验。对专业“不太满意”的共517人,占统计总数的12.4%,对专业“非常不满”的有59人,占1.4%,这两部分学生得分分别是14.50和14.38分,与对专业非常满意的学生得分具有极显著差异(P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5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行唐县某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学高中三年级学生20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04名。

1.2方法

调查工具为scl-90症状自评表及自制的一般项目调查表。scl-90共有90个题目,各题目为5级评分,0=无,1=轻,3=偏重,4=严重,每个因子分最高为4分,最低为0分。90个题目分为10个因子,分别代表不同类别的症状(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因及附加项目),通常因子分≥2分(小于3分)提示存在轻度不良反应,≥3分则提示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问卷同时调查学生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类型、父母间关系、住地社会风气、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被调查学生出生时情况等。

2 结果与分析

2.1学生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共检出阳性38名,检出率为9.74%。

2.2不同行为问题检出率

轻度不良反应学生检出20名,检出率5.13%;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 15名,检出率3.48%。

2.3学生家庭环境因素的比较分析

2.3.1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

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3.02%和55.20%;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4.50%?和52.41%;两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构成基本保持一致。父母职业统计结果是: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29.26%和13.53%,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8.53%和74.25%。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行政领导、一般干部的分别占30.61%和16.06%,从事服务业、商业、工人、个体及其它职业的分别占57.18%和71.82%。两组学生父母的职业分布亦基本保持一致。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

2.3.2 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

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的占18.41%,要求达到中等水平的占35.47%,要求一般水平占42.8%;而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求达到出类拔萃水平、中上等水平、一般水平的分别占31.49%、45.03%和20.18%。显然非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要高于行为问题学生的父母,提示我们父母对孩子采取一致有效的教育方式,施加适当的学习压力,不会导致孩子行为问题,相反,如果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放纵,可能会使孩子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多,缺乏明确的目标,对学生行为问题的产生会起到促进作用。

2.3.3家庭类型

非行为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占5.86%,核心家庭占71.76%,大家庭占11.05%;行为家庭单亲家庭占3.76%,核心家庭占71.81%,大家庭占11.10%。从两组学生家庭类型构成情况看,对应家庭类型的构成保持一致,提示家庭类型与高中学生行为问题关系不大。

2.3.4父母关系

行为问题学生和非行为问题学生父母关系和睦的家庭分别占64.50%和77.84%,对应的非和家庭分别占23.25%和10.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2,p<0.05),表明家庭中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行为问题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3 讨论

国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5.67%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城镇和农村中学生之间比较差异无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高中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9.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男、女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调查的家庭环境因素中,结果显示学生的家庭类型、父母对子女学习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职业与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均没有直接关系,父母关系是影响学生的行为问题最重要的因素。

3.1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

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到他们对不同社会应激的反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健康教育,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同时,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营造轻松的氛围,定期开展心理卫生讲座,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心里干预,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学校方面

从学校方面来讲,要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智力和学习潜能的发挥,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完善人格的保障。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或方法,优化心理教育环境,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对待问题的学生要多给予宽容、温暖和关怀,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正确疏导、引导,帮助解决困难,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不应歧视、放任、漠视,让问题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3.3家庭方面

从家庭方面讲,要培养孩子正常的行为,父母应该尽力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关心爱护孩子,提高照料质量,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安全感。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完全依赖的关系,注重感情的交流,使孩子感知家人的认可和存在的价值。

3.4社会方面

从社会方面讲,要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人,也会受到社会的行为准则、价值趋向、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所以社会应该创造环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互相理解、信赖、勉励,增强社会凝聚力,培养他们对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反过来,和谐社会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智能的发展。这样学生的生活才会充实、快乐,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统一体,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有机协调,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唐小丽,钱梅,盛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职业与健康,2005,9(21):1367.

[2]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6

关键词:无症;心理健康;相关因素;不育症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等,不育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它已成为一项全世界的常见疾病。而无症是不育症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约占不育症的10%,无症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1]。近年来,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2-3]。由于社会、家庭、文化方面的压力,无症病人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长期得不到排解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负性的心理问题往往会对病人的身心造成负性的影响。因此,及时发现无症病人不良的心理情绪,并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促使无症病人平衡心理,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和提高生活质量,显得迫切而有必要。因此,本研究对无症病人进行心理状况的调查,为今后不育症病人的心理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4年—2015年在南京鼓楼医院泌尿男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无症,经穿刺活检确诊病人200例。所有病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年龄29.35岁±5.06岁,26岁~30岁比例较高;来源地农村较多于城市;学历层次分布以中等学历层次较多,专科以上学历不到30%;独生子女占26%。

1.2研究工具

1.2.1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共有90个项目,采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本研究使用前9个因子)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反映有无心理症状及严重程度。采用5级评分法,0分为没有,1分为很轻,2分为中等,3分为偏重,4分为严重,0分以上为阳性项目,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项目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因子分越高其症状越严重[4]。1.2.2病人基本信息表该表为自制量表,用以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年龄、学历、来源地、生育史、夫妻感情、父母的要求、对疾病的了解等。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SCL-90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测试,以揭示他们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测试前每位研究对象填写自制的病人基本信息表,以揭示无症的发病人群特点。本测试采用个体施测法,实施正式测试前,笔者对主试(调查护士)进行培训,明确测试时应注意的问题,然后由主试(调查护士)发放问卷,答题后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11份,回收问卷211份,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4.79%。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本研究主要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其中SCL-90量表用电脑软件进行测算,与“病人基本信息表”汇总整理成Excel表,正态性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与常模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影响病人心理状态的因素进行筛选,采用调整后的R2对模型拟合度进行评价。

2结果

2.1无症病人的SCL-90得分及阳性症状情况(见表1、表2)

2.2无症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对各种不良情绪的判别因子进行分析,对诊断以患有“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的病人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以“强迫”和“敌对”因子最为突出,结果见表3、表4.

3讨论

3.1心理因素和不孕不育之间有密切联系

心理因素与不孕不育两者间存在互动性的循环促进和制约机制。一方面不孕不育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病人极易发生心理失衡等不良现象,尤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病人情感波动幅度最大;另一方面,消极或者乐观开朗的心理反应,会抑制或促进病人的治疗效果。不孕不育不仅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而且对夫妻双方及其婚姻、家庭、社会关系也造成一定影响[6]。无症病人一方面担心自己不能生育,承受着来自自己、配偶以及家庭的压力,易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负面的心理因素又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及早发现无症病人的心理问题并对症治疗很有必要。

3.2无症病人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且日益复杂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无症病人SCL-90总分为1.57分±0.40分,高于全国常模,表明无症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常人,且阳性症状病人的比例远高于阴性症状病人,可见无症病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远大于常人。对于此类病人的护理不能仅关注躯体上的护理,更应注重心理上的护理。针对其高发的焦虑、抑郁、恐怖的情绪进行相应的护理,如术前的心理疏导、后续治疗的讲解,甚至可以运用放松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对病人进行放松和疏导。之前的一些针对不孕不育人群的心理研究认为此类人群的心理问题主要以焦虑、抑郁居多[7-9],因此针对心理问题的治疗也偏向于环境焦虑、抑郁的情绪。但本次研究选择的量表对心理健康的覆盖面较广,本研究发现无症病人在9个因子中强迫因子的阳性症状率最高,其次为敌对,而偏执、敏感、焦虑也是高发的阳性症状。这可能与病人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对压力的自我防御有关。随着心理压力源的增加和心理负荷的加重,无症人群的不良心理症状开始复杂化,如出现一些躯体症状(乏力、失眠、心悸等);在长期的焦虑、抑郁的心理负重感的重压下,病人会出现意外感、否认、忧虑、沮丧、强迫、恐惧、偏执、疑病症等的人格特征[10];其次压力和负性的情绪导致他们对生活中的其他活动兴趣降低,与社会的接触发生障碍,人际关系紧张或淡漠,自尊心下降,挫折感、孤独感、负罪感增加等,不同的病人可能侧重于上述一种或几种心理情绪反应[11]。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时,导致病人的心理问题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3.3影响无症病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原因

不孕症妇女的焦虑症状发生率为26.19%,抑郁症状发生率为54.7%[4]。而男性不育病人也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4,12],且大约20%的男性不育病人需要心理咨询[4]。可见不孕不育人群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的不在少数。而无症病人中绝大部分是非梗阻性无症,此类病人即意味着生殖学上的不能生育,其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也相对更重。本研究显示,近90%的病人父母要求一定要孩子,并有一半以上的家庭表示求子心切,已不能再等;大部分病人目前夫妻关系和睦,但近一半以上对以后的婚姻没有信心;并且病人对手术及手术检查的结果都存在担忧。这些主观上的因素都造成病人心理压力过大,产生焦虑、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等负性情绪和心理问题的原因。本研究将SCL-90的9个因子与列出的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由结果可以看出,来源地为农村的病人“阳性症状”的几率高,此结果可能与社会环境有关,农村的社会环境比较单纯,居民的抗压能力也就相对较低;低学历病人“阳性症状”的几率高,即高学历是不育症病人出现不良心理情绪的“保护因子”,可能是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个体在思想、行为上逐渐接近社会的要求,对人生、社会、家庭以及社会上的其他问题都能产生比较客观的看法,能以从容的态度对待生活,其次学历与经济收入也是相关联的,而经济情况也与心理健康相关[13];父母坚决要求子女有下一代的病人患“阳性症状”的几率高,受我国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计划生育的推广使许多男子成为家庭独子,这些来自家庭、父母长辈的压力和不能生育导致的夫妻感情不和等,都会造成病人的心理负担。

4小结

本研究是针对无症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的一次探索性的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原因分析,为探讨无症病人的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干预提供参考。由于无症病人病情的特殊性容易导致病人出现心理问题,需要提供躯体与心理相结合的整体治疗,而不仅仅是躯体上的治疗。本研究提示需要关注无症病人的心理健康,并要了解病人及病人家属的需求,针对其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并对病人的焦虑、抑郁、恐怖等情绪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4]。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病人基本信息表的指标是经主观进行判断的,缺乏科学合理的量表对病人及其家属的相关属性进行判断,对影响病人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的分析范畴也比较局限,有待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7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本次心理健康测验对象是黑龙江省阿城市一中2004级高中生,测试时间是2004年9月。从所得的有效问卷中抽取一部分作为研究样本,样本的抽取方法是分层随机抽样,每班抽取20份问卷(男生10份,女生10份),共220份问卷。

测验分析采用的工具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m Check List 90),即90项症状校核表。使用的测验版本是汪征宇的翻译本,测验采用五级记分。将所抽样本数据录入电脑,利用SPSS11.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

研究得出,症状总均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学生有3名,占总人数的1.4%。在一个或多个因子上检出的人数是45人,检出率是20.5%。据表1可知,各因子均值(M)由高到低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敌对性>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

有的研究者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等,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对初中到高中生活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很多学生第一次住校,而且进入省重点高中,学生强强相遇,对自己要求较高,学习压力大;2)对学习方式变更不适应,高中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很多学生由过去初中老师的掌上明珠“沦为”普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3)高中生源的差异较大,农村、城市学生聚到一起,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需要协调和相互了解;4)经济、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人面对变化后的不适应而产生心理压力,调整不好就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

2.高中生与常模SCL-90各因子比较

从表1可知,高中生样本数据与常模统计比较后的结果是,高中生样本的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常模(p

从高中生研究样本与常模比较看,学生躯体化和强迫问题较多,应该引起重视,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强迫是指主观上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和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这种强迫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引起“躯体化”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

科学地休息和调控情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闲暇时间有自己的爱好,在饮食上注意调配等措施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强迫和躯体化问题。

3.高中生SCL-90各因子的性别比较

由表2知,各因子≥3分的检出率中,男生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5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焦虑、偏执3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经过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男女生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

从各因子分≥3的情况(检出率)和男女生各因子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发现,在心理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时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有学者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女生在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男生,反映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女生大多感知细腻、思维具体、情感上脆弱、敏感、多疑及自卑自轻,她们产生内心冲突的机会比男生多,因此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同国内有关研究是一致的”。总之,性别的差异是生物基础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三、建议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对在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以下几点建议: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心理教育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室,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学生实际上是赞成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笔者对阿城一中2005级398名学生的调查显示:47.5%的学生赞成学校开展个别心理咨询(赞成课堂心理教学的占24.6%,赞成集体心理讲座的占27.9%)。

学校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工作过程。心理咨询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直接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报栏咨询、网络咨询等等。

3.各学科教学渗透

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要认识到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道理。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通过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不仅扩展了心理教育的空间,而且还有利于各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心理教师不应将自己封闭于咨询室中,要积极与广大学科教师、领导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资料的收集意义重大,许多资料具有保密性,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收集和管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过程;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

学生心理档案收集要全面,既要有班级和学校的团体资料,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各方面特征的资料;既要有数量化的资料也要有非数量化的资料。最为重要的是要从积累的档案资料、数据中分析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不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存贮档案,要为师生和学校提供及时有价值的反馈,为有效开展高中生心理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校园守望者:教育心理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守臣.心理教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4-0363-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少数民族,白族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也有所区别[1]。白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古老而又文化发达的民族之一。白族人崇尚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不断追求新知,有自己的语言、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习俗[2]。该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某师范院校的565名白族大学生进行调查,以便了解白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师范院校一~四年级565名白族学生,其中男生230名,女生335名。按照性别、年级比例抽取530名汉族学生作为对照。

1.2 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3]包含90个项目,10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1~5分分别表示无症状到症状严重,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1.3 测试 全体学生统一测试。培训本科心理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作为主试,使用统一指导语施测,要求被试根据自己最近1周内感受到的情况,如实填写SCL-90问卷中的有关项目,量表当场收回。

1.4 数据统计 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白族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情况 见表1。师范院校白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由高到低的6个因子分别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焦虑、敌对。

2.2 白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 见表2。白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性别白族大学生SCL-90因子分比较 见表3。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相比,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以及总分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565名白族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5.93%,与已有的研究相近[4]。说明民族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影响。白族大学生在强迫、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上高于全国常模,人际关系敏感低于全国常模,有其独特的特点。究其原因,白族大学生中54.7%的学生家庭所在地为农村,5.8%在边疆山区农村,贫困学生占总数的34.9%,特别贫困的有8.3%,原有的社会环境与现有社会环境差异较大,观念也有许多冲突。面对社会环境的压力,白族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焦虑、敌对等问题上表现出较多的症状。

结果还显示,白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汉族大学生多。白族倡导亲仁善邻、热情好客,喜爱交往[5]。但学生原有的生活模式使其对宿舍和班集体中的人际交往持不满意态度的人数略多,对师生关系也表现出不太满意。独特的语言和口音对其人际交往也有所影响。白族的信仰和风俗中较高的道德行为要求、家庭对白族学生的较高期待也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此,白族大学生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因子上均表现出较多的症状。

结果还显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男大学生多,这与白族民间尊崇母系、敬重女性的传统观念相关联,白族妇女的性格勇敢、坚强,乐于承担责任[6],因此,女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我意识较强,应对压力的能力又有所欠缺,在所有因子上得分均高于男生,特别是在抑郁、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症状明显。

可见,白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民族的政治、历史、哲学、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具有独特性,但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结合白族习俗、道德、伦理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弘扬和培养白族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白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徐黎丽.关于民族心理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2002,6(6):95-110.

[2] 杨国才,孙雅丽.本主庙:白族文化的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8(4):61-69.

[3] 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

[4] 佘少华.少数民族师范专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中国临床康复,2005,44(9):56-58.

[5] 郭松年.大理纪行;云南史料丛刊:第3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165-167.

[6] 侯冲.白族文化新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7(4):117-121.

上一篇: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 下一篇: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