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0:28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园林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在城市生态建设中作用逐渐增强。城市园林建设已从封闭式建设逐步延伸到城市建设的方面发展,在现代城市理念和建造技术的支撑下,进入了新的阶段,促进了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为了适应国际园林事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对城市园林建设进行重要调整,使城市园林在我国城市生态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园林建设在城市生态经济中的地位

1.生态经济。生态经济主要指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当中通过人类的经济活动展开的生态活动,通过对人类活动进行协调,促进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具体指的是,人类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进行的经济活动,都可以被归结为生态经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破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且对生态友爱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园林建设的生态经济功能。首先,园林建设的生态功能。在现代城市建设当中,城市污染问题引起了各方面关注,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的重要标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加强城市园林建设,能够有效减少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大气环境。在城市建设的过程当中,建立园林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足够的氧气,从而能够对城市的气温、适度进行有效调整,建设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其次,在现代城市发展当中,园林建设除了能够净化环境之外,还能够起到美化城市的效果。通过园林建设的合理设计,在不同的季节能够体现城市园林的不同风景和特点,能够使园林更加有特色。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通过采用现代设计技术和设计元素,合理地进行园林风景搭配,这样在人们进入园林之时,就有一种真正回归到自然的放松心情,使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能够有效地融为一体,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园林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居民的素质。因此,加强园林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最后,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旅游产业以其生态、环保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推崇,而被看作是无烟工业和朝阳工业加以支持。在进行城市建设当中,政府采取措施扶持园林建设,能够发挥园林在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在我国城市发展中,国家以“挖沟理论”为基础扩大内需。这使我国园林建设从城建部门当中独立出来,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行业。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现实在“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园林在“假日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二、生态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现代园林建设的认识不充分。随着现代园林建设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发展,在进行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并不是传统的简单进行草木种植等绿化工作,而是在园林建设当中,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进行园林生态建设。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与城市的发展特点和人文环境进行园林建设综合考量,同时,园林建设还需要与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进行有机融合。在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改善在城市化建设当中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城市园林建设要积极融入到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当中,为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积极贡献力量。但是,当前在城市园林建设当中,建设思想比较落后,城市园林建设不仅没有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挂钩,在城市园林建设中主要是进行绿化工作和造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环境,但是城市园林在城市生态竞技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2.城市园林建设难以带动生态经济发展。在城市园林建设当中,一方面,需要对当前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对导致城市污染问题出现的污染源进行科学控制,防止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在城市建设当中,还需要对城市空气问题进行进一步净化工作,这样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城市绿化工作,通过提高城市内部的植被覆盖率,有效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和绿化效率。当前,在我国进行城市化建设当中,由于城市规模扩张太快,城市绿化工作和园林建设严重滞后,导致了在城市建设当中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导致了城市建设中水体污染、固体污染和大气污染严重。由于在进行城市化建设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城市发展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在城市建设当中园林建设和生态发展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城市在环境恢复工作中,园林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十分重要的措施。但是,从整体上看,园林建设的功能也被局限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部门并没有积极挖掘园林建设在带动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3.管理员工素质有限,经济作用难以发挥。在城市园林建设当中,园林行业的从事工作人员一般都会被压缩到一个很低的数量。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在国内高校并没有开设园林专业,这样导致了我国高素质园林管理工作者严重匮乏。此外,在国内园林建设当中,很多城市面临着长期工作在一线具有丰富的园林工作经验的老工人退休,但是新的工人还没有完全掌握操作技术和园林建设方法,这样在园林建设当中出现了技术断层,市园林建设无法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进行有效融合。当前,在国内进行园林建设当中往往是一个空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带着一群民工建设具有高艺术要求的园林建设和维护工作,其实际效果不佳。由于我国高校开设园林建设的时间比较晚,为了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我国园林课程设置都是以我国传统的园林建设理念为基础的,并且借鉴国外原理建设的经验。在我国城市园林建设当中,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地理文化特点,因此园林建设必须与当地文化和环境相互契合。但是,由于采取不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园林建设之初就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园林建设的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三、加强城市园林建设,促进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策略分析

1.将市场经济原则应用到城市园林建设当中。在我国城市进行园林建设当中,在园林建设内部会建设小部分的工人欣赏的娱乐设施。现代园林在建设当中是以整个城市作为背景的大园林,并且园林建设由传统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园林服务对象由传统的向少数人提供服务转变为向社会大众开放,并且园林在设计时也实现了审美标准的大众化,园林建设从传统的单独注重欣赏娱乐向着注重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进行转变。园林建设工作也从传统注重局部的独立空间逐步转变为整体城市风格相协调的大空间。为了适应园林建设的这种转变,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当中要认真计算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在园林建设当中将市场经济原则引入,通过城市园林的市场化经营,将城市园林行业转变为一个能够推动城市生态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城市园林假设当中,要使园林行业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对园林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在业务上进行再造,使之能够符合市场经济环境,推动和实现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2.培养高素质园林管理工作人员。目前,在我国园林行业发展中,主要的技术人员来自于国内高校培训。但是,从整体上看,国内高校进行园林培训时,主要集中于园林技术方面,对园林管理、建筑、信息以及经济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教育工作。此外,在进行园林建设时势必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涉及到园林建设的战略规划和风险评估、园林信息的搜集与处理,以及园林建设当中相关数学模式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单纯地通过高校教育很难使学生具备以上综合素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园林建设在推动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必须对我国园林行业的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改革,适应我国园林事业发展需求。在我国园林行业的长期发展中,由于与市场严重脱轨,导致了园林行业管理工作人员难以摆脱专业思维惯性的影响。为了适应现代园林业发展的要求,推动园林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对园林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招聘园林管理的专业人才。3.实现园林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在我国城市园林建设当中,为了有效保证城市的园林建设,加大力度发展城市生态经济,必须认真做好相关的规划设计工作,并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园林建设的当中,要努力实现城市和乡镇建设的一体化,并将区域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有效融合。在进行园林建设时,也需要将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更好地发挥出来,同时,在城市建设中也能够将园林的生态效益更好地发挥出来,提高城市绿地的定额指标,在最大的程度上对城市的生态系统进行改善,不断提高城市的适居度,实现城市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当中,相关单位要确保城市园林建设资金能够落实,并要建立起健全的城市园林建设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园林建设资金能够落到实处。在现阶段,城市进行园林建设时,要实现与生态经济的发展相契合,做到和谐统一、双向发展。

四、结语

加强城市园林建设工作,一方面能够给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有力的价值,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在园林建设当中需要与城市生态经济发展进行结合,发挥园林建设在推进城市生态经济发展当中的积极作用。在城市园林建设当中,首先要发挥园林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作用,其次发挥园林建设对城市生态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后要通过城市园林建设塑造城市形象,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滕明君,周志翔,岳辉,杨玉萍.低碳园林的生态学途径[J].中国园林,2012,(4).

[2]王恩,章银柯,马捷婷,包志毅.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低碳高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J].山东林业科技,2010,(3).

[3]段传宏.城市园林建设的经济性研究[J].北方园艺,2011,(3).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篇2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生态城市建立的条件和步骤,并提出了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原则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它的思路是改变传统经济中“资源一一产品一消费一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一产品~消费一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卒叶I足清洁生产。总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的国家是日本,而我国的循环经济娌沦是从2003年起才进入了实践推进阶段。

1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及步骤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慨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巾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问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服的城市类型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具体的说,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巾,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问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一个城市不管多么贫穷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予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因此,根据现代化进程生态城市可以被分为工业型生态城市、人文型生态城市。

1.2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

国内外研究认为,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持续的社会一自然一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而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大原则,其实也就是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五大条件:第~,生态保护战略。就是把整个生态城市建立成为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理想城市、健康城市、无污染城市、绿色城市和风景城市的综合体。第二,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可以包括污染净化处理设备、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服务体系、社会基础设施等。第三,居民的生活标准。作为生态城市的居民希望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完善的资源利用体系、舒适清洁的环境、齐全的区域生态格局、良好的城市生态基础、可恢复的生态系统。第四,文化历史的保护。就是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文生态文明体系,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第五,将自然融入城市在发展高效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巾,优化投入产出的生产系统,布置合理的经济产业格局,发展绿色产业体系,不会因为城市发展而破坏环境。

1.3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步骤

在目前的研究领域中,虽然人们都认为生态城市不同于以往“绿色城市”、“健康城市”,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却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和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没有以循环经济模式来估量生态城市的系统,即包含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人文、肖费等各方面的设置。要建立好一座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其应遵循的原则和步骤是,首先减少进入生产和肖费体系的物质消耗量}其次,通过精良的售后服务等手段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和服务时间;最后,通过工业净化等人为或自然净化的手段来将废弃物重新变成资源后再次循环利用。经过循环经济的实施,就可以将工业废料或半成品用于农业,把净化后的城市废水用于农业灌溉,把种养的动植物作为工业原料、消费产品,从而将工业、农业、消费连接成为大的循环圈。

2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2.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

2.1.1发展生态农业。耍积极开发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业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还原土地原始状态,形成了生态大农业的良性循环。

2.1.2发展生态工业。工业发展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在产业方向上,关、停、并、转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对新上的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实行集中布点或将其放在非城区的下风方向,避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排放,保持城市使用清洁能源,恒久保持清洁生产,以符合国家的需求

2.1.3发展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以红色旅游闻名于世的南昌,不仅制定了南昌一吉安一井冈山线、赣州一瑞金一于都~会昌一长汀一上杭一古田线、井冈山一永新一茶陵一株洲线和黄山一婺源一上饶一弋阳一武夷山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而且在泰井等高速公路种植了四季常绿的易活植物,树立了一系列井冈山斗争题材的雕塑,让游客们感受到“历史红、山林好”的特色,是典型的文化生态之路。

2.1.4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途径,2002年1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向社会公布了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在方案中规定,今后中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未来5年内,中国将建30家垃圾气体回收填埋场,计划到2015年,建~_3oo家这样的垃圾处理场,年处理垃圾l亿吨。利用垃圾等废弃物发电不仅无污染而且能解决大部分城市的供电不足,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较好运用。

作为被国家授予的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贵阳市分批启动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6大类254个项目,总投资达479亿元。可见,未来的产业结构将是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为主体的大循环体系

2.2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环境优美、宜人是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标志,良好的城市环境能带来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了鼓励个人、企业和城市建设者们提高环境保护的综合能力,应加大立法步伐合理的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对个人,应赋予原先“谁污染,谁付费”条例新的内容,提高个人污染的罚款力度;对企业作到优惠政策引导,从价格、税收、资金、水电等方面优惠那些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于城市建设者而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深度,鼓励节约用水,为此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如涉及到筹建污水处理厂以及铺设相应的管网项目,应尽量参考国际惯例将厂、网分开,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全部进入市场,而污水管网投资则仍主要由政府承担。目前,我国全国人大已经通过并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

2.3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

绿色消费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不仅应涵盖生产过程,还应和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息息相关。要树立绿色?肖费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加大罚款力度和强制实施ISO14000等措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加强“道德”、“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社会舆论来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环境的破坏,必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带有“环保标志”的产品和绿色食品特别畅销。

2.4推行住宅生态化

进入21世纪后,购房和装修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之一。生态住宅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也随着房地产热和经济发展渐入人心。生态住宅是应符合以下三大主题的住宅,即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居住的环境作为生态住宅的主要着眼点在于城市居住环境的系统化、生态化、经济化和人性化,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在建设部的《绿色生态居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的征求稿意见中,对能源、燃气的优化、室内外公用场所等环节都有了相应的规定。

2.5完善绿色循环经济核算体系

据统计,美国20世纪90年代,用于环保投资的额就占工业总产值的12;英国电力公司计划耗用70亿美元的防治费用以达到欧共体SO排放指标;我国每年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2830亿元。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所产生的费用和效益必然是各大中型企业考虑的问题,所以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应增加补充考虑绿色资产、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绿色利润等诸多问题,特别在编制会计报表中,应重点突出绿色会计的核算资料,充分披露绿色会计信息。在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还应客观揭示企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资源、环境污染的程度及所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罚款等情况。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篇3

【关键词】:地铁建设房地产商圈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从全世界范围看,地铁的修建,无疑将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推动房地产升值,促进商业繁荣,催生新的商圈。因此,地铁建设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拉动作用。西安地铁建成后,将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提升西安品牌形象,同时对居住理念和房地产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

国内外城市地铁修建及房地产发展走向

1.新加坡的地铁系统 新加坡的地铁称得上是世界最安全的地铁系统,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盈利的地铁产业。新加坡在发展地铁时,就提出建设“一站式”或“户到户”的交通枢纽网络,争取做到乘客不出站就能中转到新加坡各个角落。政府实行公共交通优先,严格限制私人汽车拥有量;同时,政府还做了大量工作确保地铁的有效运营。例如,政府会出面调整现有公交车线路,以免与地铁线重叠,造成资源浪费,政府还有意限制地铁车票涨价,鼓励民众乘坐地铁。 2.香港地铁运营模式 香港的地铁是国内最早在资本市场运作的地铁公司,其运营模式在各“地铁城市”中最为成功,投资回报率达到15%。它的成功与香港房地产市场紧密协作有直接关系。香港的地铁公司在世界各国都赔钱的情况下,能够赚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充分利用沿线地产增值的优势。地铁公司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地铁与房地产结合起来,给地铁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解决了工程建设部分资金来源。另外,地铁公司历年发展物业所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地铁建设,成为香港地铁发展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3.广州地铁商机效应 广州地铁催生了巨大商机。最明显的是地铁沿线商铺、购物中心的迅速走俏。1993年广州地铁一号线规划刚出台,沿线的商品房开发工程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地铁沿线写字楼日渐走俏。目前,广州市地铁沿线高档写字楼项目达到50多个,占据了目前广州市高档写字楼物业近50%的份额。看到地铁物业的良好前景,不少有眼光的商家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在建的地铁二号线沿线物业和房地产业。广州地铁周围的商圈带动了城市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二、地铁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1.地铁建设对房地产的影响

地铁产业的发展和房地产业是连体的,地铁作为房地产业的增值概念,曾经被无数次放大。首先,地铁的开通对于房地产业是一个契机,交通、商业的改善将带动地价的升值;其次,地铁的开通能使市区距离较远的居民可以快速到达城市各个部位,使城市周边的地段劣势得到缓解,因其居住的便捷性使房地产升值;最后,每一个地铁口都将成为新的中心地段,由此新的房价体系也将形成。目前西安地铁沿线的房地产项目其价格已经比同样区域的其他项目要高出15%-25%。事实上,沿线的地产项目几乎无不在打“地铁牌”。地铁已经成为了新卖点,借助这样的卖点,西安地铁二号线从北到南的房价或已经增值20%~30%,尤其是商业地产增幅更高。

2.地铁建设对城市商圈的影响 由于地铁运行的快速、准时、有序、无交通拥挤的优点,对于钟楼、康复路这样的成熟商圈,肯定会给来购物或者休闲的消费者、以及小额的批发交易者带来很大的便利,从而使得这些商圈获得极大的提升;同时,在西安市地铁运行线路上,连接了西安市的长安区、西咸新区、三桥、韦曲等,这些地区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型物流和交易市场的存在。每一个地铁站,都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商业中心。

3. 地铁建设对旅游业的影响

目前西安在大家心目中只是一个古都形象,感觉西安离现代化城市还很遥远,随着地铁的开通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印象。地铁最重要的是它将激活西安市区的短线游,因为市民的出行将节省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闲暇来游山玩水、放飞心灵。相信在地铁开通之后,西安将迎来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市民的短线游也会更加活跃。解释,西安的旅游业一定会得到更大发展。

三、未来构想

1.策划先行

借鉴广州、南京、成都等城市地铁公司地铁经济开发的成功经验,西安地铁经济开发应以项目策划为龙头,引导整个开发过程。通过项目前期策划,准确定位开发产品,实现与地铁站点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通过项目前期策划,对项目的经济效益、风险以及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为项目的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开发决策的成功率,实现西安地铁经济的健康发展。

(2)差异化竞争

地铁经济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紧紧依托地铁――这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异军突起,进而在将来有可能引导市场的主要契机所在。但优势并不等于竞争力,因此,应通过全盘规划、精心策划、优化设计、科学施工,突出“地铁经济”特色,展现地铁物业拥有的便捷、舒适、高品质、以人为本的独特魅力,进行差异化竞争,从而获取领先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赢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走品牌之路

品牌是一个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是连接企业和消费者的一座桥梁。离开了良好品牌形象的支撑,就好比音符离开了五线谱,西安地铁就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因此,西安地铁经济开发经营必须高度注重品牌建设、品牌积累。品牌的建设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西安地铁应以人为本,从小事做起,从开发、经营的每一个细节入手,做好品牌积累,使西安地铁成为高品质的代表,并通过有效的宣传推广,使其良好的品牌形象深入每一位消费者的心,从而建立起无形的但最有效的竞争优势。

(4)整体营销

西安地铁经济开发应采取整体营销的战略,通过搭建统一的营销网络平台,统筹营销策划,统一规范营销行为,共享营销资源,来充分发挥地铁物业的全线覆盖、产品多样化、开发规模化优势,有效降低整体营销成本,树立地铁物业品牌形象。同时,通过整体营销,引导各个项目在统筹规划下进行准确开发定位,避免内部恶性竞争情况的出现,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协同效应。

【结束语】:总之,地铁建设是古都西安几十年来的大事,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利用地铁建设这一契机提升西安的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将是我们深深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1]丁薇.当房地产搭上地铁……[J].沈阳名盘,2005(12):52-56.[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辽宁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篇4

循环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目前,最权威、简洁的定义普遍认同2009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提法:“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是综合反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型经济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

绿色经济,是一种形象而生动的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描述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绿色经济遵循“开发需求、降低成本、加大动力、协调一致、宏观有控”等五项准则,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目标,将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避免为了短期利益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而最终损害人类总体福利的非人本主义的经济速度的增长。

低碳经济,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或称“碳足迹”)而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自从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目前被广泛引用的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设、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勘探与开发利用、二氧化碳捕获买存、低碳建筑技术、有效利用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等。

两型经济,是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情况下,实施综合配套改革中经济领域对应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支撑,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是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这两个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改革实验区中提得较多、其核心即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标准,主要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高科技和环保、节能型产业等途径予以体现。

从以上四者的定义可以看出,无论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两型经济,基本实质内涵是相同的,其典型特征是共同的,即“节能与减排”;其发展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其衡量标准是共同的,即“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只不过,四者在定义来源、侧重内容、应用背景等几个方面有所不同。循环经济起源于日本与德国的“垃圾经济模式”,强调的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低碳经济起源于欧美等国,重视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绿色经济起源于环保组织的呼吁,侧重对生态保护的重视。两型经济则发端于国内“两型社会”的建设,强调的是资源节约和环境的协调。因此,四者从本质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均是世界面临共同挑战、为了共同目标而需求的新的经济模式的不同称谓而已。为便于政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建议相关政府部门统一使用“循环经济”提法,以使政策更加集中,地方执行部门和公众也易于接受。当然,从城市的区域化管理角度讲,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重点,很多国际大都市把发展低碳城市作为目标,低碳城市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终也是要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可延续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手段的提法,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城市管理者的追求目标来倡导。

二、把握重点,理清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点环节:投资、生产、消费

循环经济是一种广域性、全民性、全程性的开放式(从参与和受益角度)、闭合型(从物质、能量流角度)经济模式,它强调应从投资、生产、消费三个环节统筹考虑。在投资环节,应强调“环评”、“能评”的准入审核把关,应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在宏观经济低迷时,特别是产业的国际化梯度转移中,以各种名目“死灰复燃”,防止“两高一低”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发达城市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从城市向偏远农村转移。在新引进项目时,在“环评”、“能评”之外,还应综合评估土地利用强度、技术先进程度、市场饱和程度、资源依赖利用强度、产业耦合配套程度等,切忌急功近利。在生产环节,应强调产业项目的集中布点、集中截污、集约集群,防止“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应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建立重点企业的能耗与排放的实时监控平台,建立清洁生产审核的监管长效机制。在消费环节,应倡导绿色消费的“节约、健康、环保”消费理念,引导消费者对资源和物品的“重复使用,多次利用”,注重消费过程中废弃物的 “分类回收,循环再生”,倡导“绿色生活,环保购买”的新生活,这其中,作为最大的消费群体之一,政府及相关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应实施强制性的“绿色采购”制度,积极引导培育循环型产品市场。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载体:企业、园区和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应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一般而言,应先后实现企业的“小循环”、园区的“中循环”、社会的“大循环”,企业是经济的载体、市场的细胞。企业的“小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在企业层面推行清洁生产,建设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对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料、废热进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园区的“中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料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社会的“大循环”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立法追求的“循环社会”。日本于2001年起先后颁布《家电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等法律,全面约束和规范政府、社会、企业和园区的行为,使整个日本社会朝循环型社会发展。目前,我国可从国情出发,先从循环型工业园区、社区、循环型区县市试点做起。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在国外,循环经济又被称为“3R经济”,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cycle,“3R”即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从源头节约资源,实现“零排放”。当前,减量化在各地方政府中重视较多的是“节能”,更具体点讲是“节电”,当然这是发展循环经济首要要抓的,但绝不是唯一的,还应高度注重节材、节地、节水、节时等。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建筑与制造、交通领域的节材显得尤为重要,耐久性、简约性、通用性应成为社会各界共识;季节性、流域性、水质型缺水应引起南方传统意义的所谓“丰水型城市”的高度警惕;节时也应引入工业制造与政府管理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对只争朝夕的发展中国家是最重要的节约观念;另外在目前国内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一些好的大型项目基于利益动机,为早日多圈地、圈好地,动辄向急于引资的地方政府要地几百几千亩,地方政府迫于“招商引资”压力,也往往以“要多少给多少、低于成本价甚至零地价”的政策来吸引和留住大企业大项目,既给耕地保护和征地拆迁带来巨大压力,更易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再利用原则要求制造产业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要求制造商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呼吁抵制一次性用品,大力发展再制造业。当前,在消费领域应注重抵制一次性用品,如从2009年起,长沙市政府规定宾馆、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七小件”用品,就是很好的做法;在生产领域主要是鼓励发展再制造业,废旧零部件再制造不仅能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其产品性能也不逊于新产品,而成本只为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我国设备总资产已达几万亿元,若其中10%的报废设备能够利用再制造技术形成新产品,将产生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发改委和工信部等部门已开始在汽车零部件、机电产品等领域开展再制造企业和园区试点。资源化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在德国和日本,按循环经济的要求,生产和消费者应该分担解决废弃制品的处理责任。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重要主体:政府、市场和公众

发展循环经济依赖于政府――国家行政及法律机制、企业――市场竞争及淘汰机制、公众――社会参与机制,对应的是应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现代政府应作为发展循环经济义不容辞的主要责任主体,因为循环经济的跨区域性、外部性、战略性,易被短期利益和地方利益目标所压制,只有政府站在全局、战略、民生的高度,充分发挥指导、引导、规范、服务和协调作用,循环经济才能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当前,各地要抓紧时间制定好“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利用好“绿色GDP”及财税补贴奖励等政策大力予以扶持。市场机制主要利用制度经济学原理,将“外部性内部化”,使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与节约、环境的保护与破坏均形成有边界、可核算的成本与效益,刺激企业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如模拟CDM(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开展地方区域性排污权交易、对排污企业的罚款、对非环保产品的市场限入等,通过不断扩大“不节能、不环保”型生产者的责任,刻意扩大“节能环保”型生产者的利益,从而逐步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内生机制。在许多城市,循环型的节能、环保高科技企业还可结合本地资源及市场优势作为战略性优势产业来予以培育,这是符合当前中央经济工作指导精神的。社会参与机制主要是,一方面应通过立法明确公民在循环经济中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应通过宣传教育推动公民在循环经济中参与与监督作用。当前,应借鉴国外做法,重视在中小学教育与社区宣传中增加发展循环经济内容,重视引导和培育“环保NGO(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总之,要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机制与浓厚氛围。

〔课题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0733003)〕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篇5

关键词:会展业;国际旅游岛;优势;问题;城市建设

素有“二十一世纪朝阳产业”的会展业是一项涉及经济发展多个方面并能产生1:9的经济拉动作用的综合性强的服务产业。纵观一个城市的会展业来看,会展业的发展对主办地的硬件和软件都有较高的要求。要么是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各项辅助设施与服务水平较高;要么具备高度的国际开放性和关联性;要么处于有利的地理区位和贸易、资本流动的中心位置。海南在发展会展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季皆可办展,会展业和旅游业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优势

1、自然条件

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一级水平,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0.5%,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布的优质沙滩,年平均气温23.8%,在开发生态型、健康型、度假型会展旅游项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区位优势

对外海南毗邻粤、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位于连结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交通要道上;对内有粤海铁路、东西线环岛高速公路、海上船运、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使得海南具备了便利的内外交通网,为举办会展活动提供了区位优势。

3、基础设施

(1)硬件设施在逐渐完善,会议场馆数量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拥有海南国际会议会展中心,三亚亚太国际会议中心,以及拥有数量众多的会议型酒店,这将吸引大量会议展览在海南举办。如世界500强企业公司将年会纷纷选择在三亚的各大星级酒店中召开。值得一提的是,具有海口地标意义的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于2011年投入使用,使得海南具备了大型会议展览场所,且展馆设备均达到国际展管标准。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已经举办了数十场大型展览和会议,该中心已成为海口会展业的一个“支撑塔”。(2)办展环境不断优化。海南政府部门提出要加快发展海南会展业,已出台《海口市展览业管理试行办法》和《海口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并拿出专项资金扶持会展发展,相关部门也在努力做好会展协调和开展服务等工作,注重加强引导海南会展业同周边会展地的交流与合作。

4、国际旅游岛战略定位与博鳌等相应品牌论坛的影响效益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会展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批国际性和全国性大型展会和论坛纷纷来海南举办。如 “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第11届世界厕所峰会暨世界卫浴洁具、环卫设备展览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大型会议、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博鳌亚洲经济论坛、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每年10月后,大小展会年会也一个接一个。据统计2011年,仅海口会展中心举办的商业展览、赛事活动就有61个,使用面积169万平方米,成交金额541亿元人民币。亚洲最大展览公司之一的世展展览集团于2011年在海口成立了中外合资展览公司。

二、存在的问题

1、虽然硬件上海南已经具备会展业发展的多重优势,但不可以忽视的是海南的会展业规模小、发展慢,在场馆的建设上相对滞后,会展中心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基础较为薄弱,还不能满足参展参会方的多重需求。

2、软件环境上,海南会展业目前整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多会展企业缺乏科学的发展战略及举办大型会展的经验;相关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缺口比较大;会展业市场比较缺乏品牌观。

三、立足国际旅游岛建设,会展业和旅游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优化环境

从德国、新加坡等世界瞩目会展目的地的发展经验看,海南要想成为成功的会展目的地需具备三大关键要素:一则拥有良好的会展业基础设施;二则需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便捷的交通、舒适方便的酒店及相关的服务业配套;三则需持续不断的投入。

2、聚集区位布局优势

纵观国内外先进会展中心城市可以得知,每个会展中心城市都具备自己的办展特色。海南在城市会展发展方面也需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及会展发展要求做好城市会展定位。海南三大会展中心城市海口、博鳌、三亚需有机组合互为补充。海口作为海南省的省会,是海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在会展业发展方面主要以综合性会展为主,博鳌借助于“博鳌亚洲论坛”影响力瞄准国际市场打造“亚洲会都”,三亚则作为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侧重会展与旅游相结合。

3、加大体育国际市场的发展

海南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日渐形成的旅游国际影响力,一些国际性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都纷纷选择在海南举办。如世界小姐选拔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国际斯诺克海南邀请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三亚公开赛、高尔夫球赛等相继在海南举办。根据海南目前特色,国际市场影响力要比国内市场大,为更好地发展会展业,我们需多关注国际市场方面的需求,以国际市场影响力带动更多国内赛事来海南举办。

4、政府主导、以会促展,论坛推动

近几年来,海南会展业得到一定发展,特别是海南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建成,会议产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而展览业则处于刚刚起步状态。海南会展业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会促展,以论坛推动模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育节庆和国际会展品牌,积极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的节庆活动,创新办好具有海南特色的欢乐节,搞好博鳌亚洲论坛等高品端论坛。

5、引进人才、发展会展教育

为了更好地提高会展办展水平,人才是关键。会展业发展需及时引进会展人才,抓好会展教育培训工作。政府、会展企业可先行引进一批办展经验丰富且理论知识强的会展人才,加大会展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培训工作,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水准会展公司进军海南会展市场,引领和激励海南会展公司的发展,一同参与海南会展业发展。各大高校可成立会展管理等相关专业,为海南会展业发展培育一批高起点会展从业人员。目前海南各大高校未开设会展管理等相关专业,这是海南会展业人才发展中极其欠缺的一面。另外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需要较强的英语普及率,海南目前虽然作为国际旅游岛在大力发展建设中,外语导游人才越来越多,但就岛内目前人员的英语普及率是满足 不了海南会展业发展的。所以,海南在发展会展业同时需加大会展人员英语普及率,为海南会展业的发展壮大增足马力。

会展业是综合性极强的行业,根据海南会展业现状,海南会展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多方面的介入进行会展服务和宣传,为会展业发展大造声势。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经在多方面对海南会展业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而会展业的成功发展也可以影响带动海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海南旅游发展,形成会展旅游。

四、会展业的发展将成为海南城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素有:“城市面包”、“城市经济助推器”的会展业,有人曾经形象地称道: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展览,就好比一架飞机在这个城市上空撒钱。从这句风趣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会展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有多大。随着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海南在国际上的旅游影响和地位正在日益扩大。会展业的发展无疑会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经济的建设带来积极的作用。

1、较强的产业带动力。会展业特点之一就是它与旅游业相似,是一个产业带动能力强的行业,可产生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因为它不仅可以带动旅游、商业、物流、通讯、餐饮、住宿等多方面受益,而且能进一步发展成带动区域产业聚集的“动力引擎”并提升区域产业品牌价值。海口、博鳌、三亚将形成海南会展业三足鼎立格局,带动海南沿海周边县市经济发展。

2、较高的综合效益。(1)经济效益。会展业具有低成本、高收入、高赢利优势,能为举办城市带来20%至25%以上的经济利润,这是许多城市大力发展会展业的一个关键所在,也是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2)社会效益。会展是集商务活动、信息交流、观光游览、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产业,是新思想、新观念交流的平台。外来文化、思想、技术、产品可以给发展中的城市带来启示,可以与外部世界进行密切联系,促进城市发展,培育城市独特魅力和影响。而会展业的发展对海南城市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大型会议和展览在海南的举办为海南市民传播了新的国际观念,对海南会展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环境效益。被誉为“无烟产业的”会展业,由于无污染特点是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这正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有利于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城市整体形象。大型会展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方面能产生三大作用。(1)推进市政建设。近几年,海南市政府兴建了大型会议展览中心、东环铁路等基础设施,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为海南会展业发展创造了条件。(2)提高城市知名度。会展展销的是产品是技术,而会展城市也可以作为一个产品来经营和推广。众所周知,海南是个旅游城市,在国内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果海南也能成为一个会展知名城市,那么海南在国内国际上的形象和知名度将会更加提高。(3)提供就业机会。会展业属于服务行业,需要多方面的服务人才,而这点可以为海南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时代在发展,海南也将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大力建设快速发展。在拥有了自然和人为创造的条件下,海南的会展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

参考文献:  

 [1] 罗霞.海南会展业借势谋发展.海南日报.2012-01-13.  

 [2]许凌志.海南会展业发展出路分析.商业营销.2008-11. 

 [3]季红梅.会展业助城市腾飞.宁波日报.2006-11-20. 

 [4] 周志平.城市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管理与战略2008-04.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城市;经济;发展;邮政;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在日益变化与革新,作为国家发展的产物-邮政,要想跟上城市经济发展的脚步,其必须深刻了解和掌握城市经济发展的情况与形式,并根据邮政经济体制的自身情况,以发展的眼光创建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具有特色、完善、服务于人民的邮政体系战略,才可以紧跟日益发展、变化的城市经济态势,并立足于迅猛发展的城市中。

一、建设并提高邮政体系的营销战略

城市经济不断发展,邮政体系要立足于城市经济发展中,就必须在稳固金融业务、物流业务、信息业务的基础上,开发营销战略,随城市发展的态势创建与其相应的营销方式,可与政府、商家、企业或人民建立不同的营销业务,以满足其需求。

二、以“三通四进”的战略扩大邮政市场

(一)“三通”战略

1.“通政” 战略。邮政企业可派出一名高管到市政部门进行洽谈,双方达成合理协议,并进驻市政大楼设立服务地点,便于市政办公人员对邮政业务的了解,并向其有关部门适时宣传邮政业务,促进其知晓度并建立有效客户,从而提高营业效率。

2.“通商” 战略。邮政企业可通过营销人员与中小型企业、商场、写字楼等商家的洽谈,达成合理协议后进驻此地,设立专门的服务地点并派出高管进驻,与其进行事宜的协商或衔接,而且商场可通过邮政自身业务宣传的同时帮助其做宣传,达到双赢的目的。

3.“通民” 战略。此战略除了利用邮政网点的设立,便于市民办理金融业务外,邮政企业还与第三方进行了业务办理的项目,便于市民进行各种费用的缴纳,不仅方便于市民,而且也缓解了第三方业务拥挤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邮政经济的效率。

(二)“四进”战略

1.进商贸市场。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邮政企业需进驻各大商场并建立网点,要看重商场长久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可采取高额投资赚取长久利益的政策,并设立专门的收件发包部门和投送部门,便于商场工作秩序的有序进行,实现长久的经济效益。

2.进写字楼。邮政企业可通过营销人员对本市大型写字楼的应用情况进行考察,然后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并进驻写字楼,与各企业建立业务往来的关系,可在办理金融业务的同时发展邮寄接收与发送业务,或报纸、信函上门服务等业务,不仅方便于写字楼工作人员,也提高邮政经济的发展效率。

3.进社区。邮政企业可对城市较大住宅区进行考察,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进驻创建服务地点,并加强商业电子信息功能的设置,以此方便本区域人民日常生活资金的使用,也可通过商业电子功能办理各种缴费业务,可大大提高人民的知晓度及生活的便利。

4.进校园。邮政企业可与大中专学校和其他高等学府进行业务往来的洽谈,并实际考察学生的日常活动情况,除了建设金融业务外,可根据校内行情创建速递网点,便于在校人员物件的邮寄往来情况,不仅解决校内混乱的局面,也可提高邮政自身的收益。

三、以“核心营销”的战略发展城市的邮政经济体系

(一)建设大客户营销体系,给邮政发展带来新思路

邮政企业的主导业务就是金融业务,所以在核心营销战略中抓住大客户的方式是一项长久发展的思路,邮政可以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为大客户建立个性化服务,提高服务态度,抓住每个大客户的资源;同时还要加强对“三通四进”各企业的服务,适时升级电子商务系统,提高其使用效率。

(二)建设项目营销体系,给邮政发展带来新途径

邮政企业办理的每一项业务都属于一个项目,因此在抓住大客户经济营销的核心项目后,邮政企业可随城市发展形势创建报刊、数据服务、校园服务、节假日业务优惠等项目,来发展邮政的经济效益。

(三)开发创意产业,给邮政发展带来新机遇

创意产业的开发不只是在创意上,而且要付诸于生产与推广上,例如邮政采用明信卡进行邮件的传递,这属于一种创意产业,而邮政经济要跟随城市发展的需求,就要时刻挖掘城市发展的变化,并适时推出新的创意并发行,例如,机场使用邮政创建的登机牌等,都属于一种创意性产业,不仅可以祝福往来的乘客,而且也可通过登机牌作为一种广告宣传。

四、建设并完善人员队伍及经营机制,提高邮政体系在城市发展中的战斗力

(一)人员队伍的建设

1.职业经理人队伍。邮政企业应重视为本企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群,并建立晋升机会,根据每个人的贡献大小采取直接晋升、嘉奖等体制,不仅能够稳定职员对企业的忠诚度,还可以促进其工作的积极性与奋斗精神。

2.中层干部队伍。邮政企业的中层干部人员通过自身的努力及工作态度上升到那个职位,因此其具有广泛的人脉关系,所以邮政企业应适时建立嘉奖头衔,并适当提高其基本工资额度,鼓励、激进中层干部人员发挥其作用,推动其积极工作的态度及执行力。

3.投递员队伍。对于投递员队伍的建设,邮政企业应加强对其专业能力的培训,并建设多劳多得的管理机制,促使投递员人员提高工作态度及效率,以此发展邮递业务。

4.策划设计队伍。营销的基础就是策划设计,因此邮政企业需加大对策划设计人员的培训与其专业水平的提高,并适当设计一些评比活动,挖掘个人潜质并促进其积极性;同时应加强内部硬件设施的购置,并引进先进的素材库等,使设计人员有先进的依据可寻,也提高宣传单的质量。

(二)经营管理机制的完善

1.完善经营机制。渠道的创建和产品的营销是邮政企业经营的两大主要机制,管理层人员可根据不同职能采取适宜的经营管理政策,对渠道部门要求其创建资源等,对营销部门要求其建立专业的适应城市发展的产品等。

2.完善管理体制。企业要立足与长远发展必须具备较强的团队工作者,无论什么企业都应该有一个相互合作、和谐的团队,所以邮政企业应根据每位工作人员的特点,设立严格的激励机制,部门管理制度,来增强每个员工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和上进心。并多创建一些具有团队意识的活动,来提高员工的团队精神,从而促进邮政企业市场部门、营销部门及财政部门等各项职能部门的顺利发展,从而提高邮政体系整体的工作效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邮政体系需要随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态势不断进行完善与建设,才可以使邮政经济发展体系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脚步相吻合,使其立足于长久的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范鹏飞.创新发展网络邮政[J].信息系统工程.2002(10).

[2]谢册,刘中林.邮政企业补偿机制的实现方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3(09).

[3]王为民,张洪芬,张利敏,张俊娟,李学栋.中国邮政业务结构的优化研究[J].邮政研究.2003(03).

[4]赵绪国.高端客户―邮政良性发展的核心资源[J].邮政研究.2003(03).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 彭水县 低碳经济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72

Pengshui 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Countermeasures of Pilot Cities

LEI Yan, LIAO Yingcong

(Chongqing Pengshui Miao and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Committee Party School, Chongqing 409600)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Pengshui combined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protected areas made. Pengshui County must strengthe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the industrial, urba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as well as secur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olicy, in order to embark on a suitable local real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s Pengshui Country; low-carbon economics; countermeasures

1 彭水县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1)发展低碳经济是彭水结合自身特点和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做出的必然选择。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五大功能区战略,将彭水等渝东南六个区县定位为“生态保护发展区”,要求建成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彭水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推进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路子。

(2)发展低碳经济是彭水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彭水目前的能源消费对外依赖性强,同时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增大了发展环境容量的压力。将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彭水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3)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彭水城市化和工业化协调健康推进的重要举措。彭水正处于工业化初期,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同步进行。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将是彭水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高峰期,这段时期也是一个地方在承接产业转移、大规模城镇化历程中,环境资源破坏最大、污染最严重的时期。为此彭水必须重视规划、顶层设计,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

(4)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彭水县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保障。目前彭水县工业和服务业比例相对较低,未来农业将进一步向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服务业发展将主要依靠旅游产业。而彭水县产业转型升级的更大空间则来自工业的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生态环保的前提下,通过循环清洁、绿色低碳生产来将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在低碳发展背景下,彭水低碳能源优势和区域矿产优势的有效结合,将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

2 彭水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2.1 彭水低碳经济发展成绩初步显现

(1)彭水县通过环保“五大行动”的实施,开展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渝东南率先启动PM2.5监测,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94.5%。改扩建县城污水管网,增建乡镇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乌江、郁江水质均满足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全面规范林政秩序,关闭45家木材加工企业,完成各类营造林1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9%。淘汰落后产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

(2)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13年,彭水三次产业比例为18.6:44.2:37.2。举办全国丘陵山区甘薯产业扶贫推进会,成功创建摩围山市级现代农业园。成功引进中国500强企业太极集团打造千亿级健康食品产业园;水电发电量突破60亿千瓦时;工业增加值增长11.7%;完成旅游投资8亿元;建成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发展会展经济,激活城乡消费,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亿元,增长14%。

2.2 当前彭水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低碳产业及项目支撑,彭水目前尚未形成前后连续延伸的低碳产业体系。作为低碳产业标志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彭水均没有形成规模。二是技术人才匮乏,低碳统计、检测等基础性工作滞后。三是清洁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富集,但资源合理利用问题凸出,低碳整合能力相对不足。彭水县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林木资源。页岩气储量巨大,占重庆市的三分之一,清洁能源发展前景广阔。如果彭水利用储量巨大的清洁能源开发富集的矿产资源,在新兴工业方面将大有作为。但目前,彭水整合这些资源向低碳发展的能力相对不足。

3 彭水县低碳经济发展及试点城市建设对策建议

3.1 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推动工业低碳发展

(1)以水电建设为主体,大力发展低碳电力。彭水县水力资源藏量1070万千瓦,水电可开发能力230万千瓦,是重庆市唯一的“水利能源基地县”。乌江彭水电站到2015年总装机量达到175万千瓦,年发电量60亿千瓦时,是全县水电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由于彭水的能源结构以水电为主,因此在工业用电方面具有独特的低碳优势,可利用这一优势来应对高耗能的问题。其次,抓住重庆市作为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的机遇,进行政策和制度创新。重庆市作为低碳试点城市的任务之一是编制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依据。可吸取国外经验,利用智能电网技术获取电力的能源结构数据,制定将电能的能源结构、价格与碳税相联系的制度,能够从规则上确定彭水的能源优势。

(2)以页岩气探采为契机,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彭水页岩气已成为重庆重点开发项目,到2020年将累计投资120亿元,实现年产值42亿元。页岩气发电属清洁能源,利用开采输送余量进行发电,碳排放因子小,利于低碳。建设LNG利用装置,生产家用和工业用LNG,除自用外,并进一步发展支撑重庆天然气汽车的车用清洁能源。建设页岩气化工产业园,将化石能源转化为工业原料,进一步降低彭水工业的碳排放。

(3)利用矿产资源加工低碳能源产品。彭水初步探明矿产资源23种。其中品位好、储量大,具备工业化开采的有近10种,其中,萤石、镁矿、重晶石储量都居全市首位。因此彭水应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工低碳能源产品,比如:利用硅材料生产太阳能应用器件,利用氟盐生产新能源应用器件。

(4)大力推动生物质能发展。积极推进生物质能源项目,规划小型生物质热能电厂、生物质柴油加工生产线、有机肥料厂。积极推进秸秆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工程,探索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发展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质气化,为农村提供高效清洁的生活燃料。全面推广农村沼气建设,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坚持以“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重点,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沼气生态农业模式。各个乡镇建立沼气管理服务网点,管理服务网点负责本项目区内沼气池建设的后续服务工作,包括故障的排除、操作规程和技术培训等。

3.2 以城镇化为契机推动新旧城区低碳发展

(1)以功能需求与传统风貌有机结合为原则进行旧城改造。按照“拆危、留白、增绿”的原则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在功能上,要融合低碳城市的发展观,推广新能源,节能材料的使用。结合彭水土地有限的特点,避免大拆大建,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改良主义方法。

(2)以低碳生态宜居新城为目标建设靛水新城。要将靛水新城建设成对重庆市城镇化转型发展具有独特示范作用的低碳生态宜居新城。新城规划要在加密路网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和建设城市骨干路网建设、城市给排水、通讯电力燃气工程、防洪工程、市政广场及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为打造低碳彭水奠定基础。并在建筑碳减排总量控制、交通、生产等方面制定相应的碳减排目标。

(3)优化城市主要行业规划,健全重点行业管理体系。建筑行业是碳排放的重点,建筑规划要贯彻落实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创新工作机制,切实保证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在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有效执行。同时建立健全公路、水路、城市客运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强化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节能减排责任,分解落实行业节能减排目标,形成对行业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的综合考核办法及相应奖惩措施。

(4)鼓励低碳生活。促进全社会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倡导低碳出行,鼓励市民使用低碳产品,采用低碳膳食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培养低碳生活习惯,引导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时尚,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鼓励中小学创新开展低碳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专题活动,普及低碳知识。

3.3 实现农林业低碳生产方式转变

(1)以“技术+模式”双轮驱动农业向低碳生产方式转变。优先推广绿色低碳农业技术。推广以节能、节肥、节地、节水、节药等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和调整农业土地利用管理方式,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农业固碳增汇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农业模式。引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理念,大力发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模式。通过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发展立体种养殖生产模式。建设“三品”基地低碳农业示范点模式。

(2)以碳交易为契机加快碳汇林业建设步伐。森林碳汇的可再生性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同时,林业是生态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彭水现有森林覆盖率较高,且后备林地资源丰富,具备大力发展碳汇林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彭水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中国碳交易市场逐渐成熟的契机,开发利用林业碳汇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使得碳汇林业成为一种新的战略资源储备,为未来碳交易市场化铺开积极准备,为企业自愿减排提供更多渠道,实现增加森林碳汇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双赢。

(3)打造农林绿色低碳经济产业链,生产特色农林产品。从产业链的发展角度,积极推动农林中下游产业的壮大,并强调相关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农林业经济效益。实现彭水从自给自足型农业向特色商品化发展方向的转变,注重低碳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依附于彭水自治区内的生态旅游资源、民俗风土,发展休闲农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多途径充分发掘林业的经济功能,大力推进非木质产品的经营,深度挖掘森林低碳旅游资源,适度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

3.4 加强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持

(1)强化和完善碳排放统计、监测、考核和监督体系。加强低碳发展的基础统计和核算工作,建立彭水自治县全行业和全社会的能耗数据和碳排放数据库。对工业企业的资源集约和污染治理情况加强监督管理,建立低碳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2)推进清洁生产机制建立,制定低碳发展相关法规。完善建筑、交通、工业、农林等方面的低碳法规或规章,从法律制度上保障彭水低碳发展。同时,加大低碳发展的执法检查力度,坚决关闭和淘汰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完善执法监测、监理机制。严格执行资源开采权有偿取得制度,完善现有资源补偿费制度。科学评价重点生态保护区贡献,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

(3)加大财政与金融支持:

制定和落实财政优惠政策。设立彭水低碳专项基金,用于低碳项目的融资担保、贴息和银行信贷风险补偿。制定科学合理的鼓励性与财政优惠政策,激励低碳技术创新、引导低碳投资和低碳消费。对低碳重点工程项目给予用地、能源供应、设备折旧、税收等政策优惠。实行绿色财政税收制度,通过税收减免鼓励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采用符合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大对低碳发展试点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减免。分区规划碳汇林发展类型区的重点和优先领域,提出碳汇林业市场发展模式、市场规则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

增强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促进银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商业银行对低碳重点项目予以信贷支持,推动政策性银行对低碳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公共技术服务、公共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进行支持。积极探索“绿色信贷”政策和银行绿色评级制度,制定企业环境违法管理办法和环境分析划分等级标准,制定和细化银行信贷绿色评级制度,对生产、进口、销售或者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或产品的企业,银行不得提供任何新增授信支持,原有的授信要逐步压缩和收回。鼓励担保机构为低碳发展示范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鼓励风险投资机构对属于开展低碳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的企业进行投资。积极通过各类债权融资产品和手段支持低碳发展。探索低碳发展示范试点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

(4)促进科技发展与人才建设:

加大低碳技术研发力度。研究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相关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及低碳节能装备目录,制定低碳技术自主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扩散系列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激励企业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实现低碳技术升级。开展产学研联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大型低碳产业技术的研发政策鼓励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

制定人才引进的激励政策。积极创建有利于人才安居、创业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成立低碳经济发展相关领域的专项人才引进资金,对于在高端紧缺领域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的技术团队制定专项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形成内部独立的培训机制,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专业水平,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激励措施。

参考文献

[1] 彭水低碳战略研究报告[R].2011.

[2] 彭水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R].2015.

[3] 2014年彭水统计年鉴[G].2014.

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篇8

以省部产学研合作为契机,建设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建设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作为科技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重要桥梁,以及作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平台,一直在广州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建设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作为广州市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按照“链接产业、面上推进、省市联动”的思路,选择有行业特色、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农业等领域组建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和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强的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同类企业水平相当的骨干企业,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十一五”期间,广州市计划在省部产学研办公室的支持下,与部属高校紧密合作,新组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00家,培育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0~30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0家,在条件建设、项目研发、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通过省部产学研合作,使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中坚力量。

以创新型企业为基础,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在建设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实施“面上推进”的策略基础上,利用好省部产学研结合的各种资源,在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领域选择一批已建有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与部属高校对接来开展创新型企业示范工作,大幅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为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产业化提供必要的金融与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对技术开发进行持续高强度投入,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辐射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最终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建设创新型企业以产品创新、品牌建设、发明专利和技术标准创造为突破口,引导企业由下游向产业链分工的中上游方向发展,在技术创新中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既要扩大产业总体规模,更要提高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既要做大,更要做强,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按照“一核三极”(一个核心区是以广州东部的科学城、天河软件园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形成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三个增长极是发展沿海港高新技术产业的南部沿海港增长极、发展与物流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北部空港增长极、发展信息服务产业的城市中心建成区增长极)的思路积极引导产业逐步走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支撑和引领广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学研”无缝衔接

在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大框架内,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同部属高校建立双边与多边协作关系,开展成果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入股、联合办学方面的合作,大力促进企业与部属高校之间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工程类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对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工程化能力和产业化能力,提高其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商品化水平。

通过强化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围绕高新技术发展重点领域,整合科技资源,将广州市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技计划项目相结合,建成了一批能直接面对广州市经济建设重大需求的应用型学科,构建起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科技型企业“三位一体”的、无缝衔接的“产学研”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与部属高校的集成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如由华南师范大学、香港健隆投资有限公司承担的广州市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广州市LED工业研究开发基地”,总投入为1.2亿元,其中广州市科技经费支持2000万元,香港健隆投资有限公司出资9000万元、华南师范大学出资1000万元。该项目的开展形成了一个研发中心和一个生产基地。其中生产基地已完成设备的调试和安装,已开始小批量生产包括数码管、背光源、LED封装等产品,已产生了约1600万元的销售收入,初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研究、开发、应用产业链条,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LED芯片研发和生产基地。

由教育部重点建设高校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承担的广州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汽车用高性能粉末冶金制品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经过研究开发,将粉末冶金最新成形技术与机械设计制造技术、液压及液力传动技术、传热技术、物料输送技术、微机控制技术等进行集成,研制成功汽车用高性能粉末冶金制品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可用于成形汽车用高性能粉末冶金零件、家电产品零件、办公机械零件等高档粉末冶金零件,可大幅度降低这些零件的制造成本,提高相关产品制造业的竞争力。具备5000万元以上高性能粉末冶金制品的生产能力,形成全自动粉末成形装备的设计生产能力。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4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以政策为保障,制定鼓励自主创新的配套措施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提高广州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广州市的省部产学研工作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由我局牵头制定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规定》,其中包括促进自主创新的产学研合作、财政、金融、税收、人才、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多项相关扶持政策。此稿经征求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意见,已按反馈意见修改完毕并交市政府进一步讨论后正式。

以专业机构为依托,构建校企技术创新的服务支撑平台

发展和完善科技企业孵化网络,为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起步和发展提供专业服务和局部优化的环境;继续加强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能力建设,以其为龙头,加快建立布局合理、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市、区、镇三级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引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

上一篇: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 下一篇:读书有益身心健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