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0 17:20:28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篇1

是这个启蒙老师,父母,教会了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是这个启蒙老师,父母,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学习;是这个启蒙老师,父母,在我们犯了错之后帮助我们改正。

是父母,让我们见识到了天空的宽阔;是父母,让我们见识到了大地的宽厚;是父母,让我们见识到了山峰的雄壮;是父母······

当我们遇到难题的?r候,是他们出面?我们解?Q;当我们在睡觉、休息的时候,他们还在钻研如何去正确地教育我们;当我们流泪的?r候,他们也在偷偷为我们流泪。

其实父母为我们做了无数有意义的事。他们索求的是什么?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学习,不受苦,将来过上幸福的日子。

我们只要在小学打好基础,初中到高中的5年咬紧牙关,忍一忍,别人在玩的同时你在努力,别看这短?旱?年,只要你付出了它能给你50年的幸福!

我的父母曾经对我说:“一定要记住啊,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去做人。如果做人没有基本的诚信,那,我们即使不上学也要先学会如何去做人”

父母教育我们的话,有些孩子可能会觉得他们在唠叨,不爱听,不耐烦。其实你们错了。他们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唠叨,是教育你如何做人、长大后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去幸福、快乐地生活的无价之宝啊!

父母其实不光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他们也是我们的朋友:陪着你笑、陪着你难过、陪着你学习······

请记住这句话吧:父母其实没有唠叨的时候,如果你不这样认为,那你错了。如果没有父母的教育,你就不可能幸福。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篇2

当我们在谈论孩子的艺术启蒙时,其实不该纠结于让孩子几岁学画画,或者是看凡・高的画展还是齐白石的画展,我们应该更关注如何挖掘并保护孩子的艺术天赋,如何让他在艺术之旅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在艺术教育、设计、艺术创作、艺术管理领域有着20多年的实战经验的John O Smith教授,看上去却很是年轻,充满活力。他非常关注儿童艺术启蒙的话题,并且有很多好的想法和建议。于是,我们把中国父母在艺术启蒙道路中的困惑和烦恼一股脑儿地“抛”给他,看他如何“接招儿”。

确实,每个孩子都有艺术天赋,都是天生的艺术家,然后呢?

我们想提升孩子的艺术修养,于是带孩子去最好的博物馆,看最好的艺术展,而小家伙只是匆匆地跑过来看了一眼,就拉着你要走,那时候该怎么办?

我们“按图索骥”,找了很多办法让孩子体验各种艺术形式,比如给他一个相机,但宝宝第一次兴致勃勃,下次就不想再拍了,唉,郁闷!

究竟怎样评判孩子的艺术作品,难道什么都要说“真棒”吗?

当孩子进入“应试”教育的行列之后,艺术对他究竟还有什么帮助?

在艺术启蒙这条路上,我们到底该怎么做?John O Smith教授一一分享了他的看法。

自然而丰富的艺术环境

他首先提到的是,如果想让孩子爱上艺术,比如喜欢画画,那么家里确实要给他非常自然而丰富的环境。就好像是想让孩子爱阅读,那么家里应该到处都是书、父母自己就有阅读的良好习惯一样。丰富的环境包括一个孩子可以自由创作的工作台或艺术角,各种各样可供他尝试或有创意的艺术工具或玩具。这样的环境其实就是发掘、保护孩子艺术天赋的沃土。另外,父母自己的好奇心、对艺术的喜爱程度,也会影响孩子。John特别提到,他在中国看到特别多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都在低头看手机,孩子无所事事地闲在那里。他说:“真的希望父母能多和孩子玩起来,其实艺术就在生活中,艺术启蒙就在和孩子的相处里。”他建议可以利用手机上丰富的信息和孩子进行各种亲子互动,但不要让手机成为亲子关系的屏障。

引导的技巧:兴趣+分享

至于孩子看艺术展不感兴趣的话题,他回答:“其实我们成人也有着自己各种各样的审美标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欣赏同一件艺术作品,哪怕它非常知名。我们也可以让孩子挑选他感兴趣的那部分。其实,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成为艺术启蒙的基地,比如海洋馆、科技馆、博物馆。”但是,他也同时提出,经过有趣、有效的引导,也可以让孩子学会欣赏一些艺术作品,比如事先把作品背后的故事或创作者的经历讲给孩子听。在美国的学校里,老师多会通过让孩子们互相分享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帮孩子打开艺术视角,关注到更多风格的艺术作品。他建议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也经常做这样的艺术分享,相互接纳和 引领。

价值感的呈现

对于艺术体验,他最想告诉父母的是,除了形式要多样,还应该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比如给孩子一个相机,之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和孩子一起把精美的照片挑出来,冲洗后镶在漂亮的相框中在家里展示;或者给孩子制作一个网站、把作品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看到、欣赏,总之,就是要让孩子能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那么,孩子就会更愿意参与到这样的艺术体验中来。

自我的表达

现在,绝大多数父母已经跳脱出孩子的绘画或艺术作品“像与不像”的桎梏,但是也意识到草率的“真棒”并非能真的帮到孩子。于是,我们问起到底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孩子的艺术作品的话题。John和我们分享了他的评判标准:表达。他说:“不管这个孩子最后的作品是什 么形态的,只要它里面表达了足够多他想表达的思想、情绪,就是好的作品,我会觉得很了不起。因此,我作为儿童艺术课程的指导者,也会更关注孩子在创造时在想什么,在表达什么,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人生的领悟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篇3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育;家庭教育

玛利亚・蒙台梭利是20世纪继福禄培尔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实践家。蒙台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之后于 1907 年创办“儿童之家”,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与实践,并逐渐形成了其影响深远的幼儿教育思想体系与教育方法。①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是一种尊重儿童成长自然规律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儿童成长自觉精神的教育,是一种增强儿童成长自制能力的教育。蒙台梭利主张教育应该伴随生命的开始,它不仅仅是幼儿园中应用的教育模式,更应伴随孩子教育,开始在家庭中应用起来。

目前,蒙台梭利的教育著作被翻译成了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培训机构,以蒙台梭利名字命名的学校遍及 110多个个国家和地区。②从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看,蒙台梭利教育方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③

一、有准备的环境

家庭是人类来到世界上的第一站,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所学校,而家庭中的父母则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环境的重要性,她认为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环境是儿童教育的第一要素,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但并非所有的环境都符合幼儿心理成长的需要,都能激发儿童内在的生命潜能。为了能对儿童做出及时的反应,在儿童进入环境之前,必须做精心的准备,并不断地改善。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是永恒的求知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并将他们纳入自身。” ④儿童并不是被动经验的接受者,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引起学习者兴趣的环境中,儿童会有目的地、自由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同时产生自己的想法,由此会带来积极的想法。

同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股巨大的“内在生命力”来源于大自然及儿童生命本体,父母和老师不应该对儿童的发展过多的加以干扰,只需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与心理发展规律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教育环境,让儿童在其“内在生命力”与外界良好环境的交互作用下,得到最好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父母,要为孩子提供“有准备”的家庭教育环境。包括优美的居家环境、悦耳的音乐、正确的母语环境、丰富的文化环境以及选择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幼儿玩具与学习材料,并且要经常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吸收大自然的养分。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父母,其实自身就是孩子环境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待生活的方式、对待长辈的一言一行、对待小孩的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二、适宜的环境

在《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中,蒙台梭利对“适宜的环境”作了阐述:“正在实体化的孩子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自己特殊的环境。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那里得以发育一样,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保护;这种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营养,在这种环境中所有的东西都倾向于欢迎它,而不会对它有害。”“环境是适宜的,不适合于孩子的环境,他的潜能也就不能得到发展”。

在蒙台梭利看来, 教育的目的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与之相关的首要问题就是了解儿童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社会给予儿童的帮助就是创造适合于儿童成长的环境, 使阻碍儿童发展的障碍物尽可能减到最低限度。

蒙台梭利认为:“科学的教育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儿童自由的原则―――这种教育允许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儿童天性的自然表现”。⑤大人绝不能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放松对儿童的约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⑥

有的学者将适宜的环境总结为:自由的观点;结构与秩序;真实与自然;美与气氛;适合社会性的发展。

蒙台梭利每次演讲时,总会提出这样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她认为一般父母对孩子呵护得很仔细,什么都帮孩子做得好好的,表面看起来是父母的一片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借鉴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父母就要给儿童自由,让儿童自由选择,儿童的自然天性才能得到自然表现和发展。但这种适宜的环境,不是给儿童绝对的自由,不是放纵,而是建立在有纪律基础之上的环境。

三、有效的应对策略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⑦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成为培养和造就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人的重要阵地。当前,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对于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具有积极意义。

(一)营造一个充分自由表达和活动的空间

我们每一位父母都认为自己爱孩子,甚至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一切。但是,除了爱,父母更应该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而科学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呢?它是“依照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孩子各个年龄段生理、心理成长的变化情形与需要,并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启发或诱导孩子心智与体能的有效活动,让他们发展成为最有用、最有效率、最幸福的人!” ⑧

儿童是一个“精神的胚胎”, 在适宜其发展的环境中, 儿童的潜能就能自发的展现出来, 这就是蒙台梭利所指出的童年的秘密之所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认识到:幼儿首先是一个人,同时也是一个成长中的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孩子应建立一种真正平等的关系: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分享孩子的快乐和感受、分担孩子的悲伤和意见。

(二)营造良好爱的家庭氛围

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告诉我们:儿童拥有一种精神生命, 他们是天生好动的、活泼的, 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 赋予他们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们不断发展。既然儿童天生具有这种主导本能, 我们家长应尊重这一事实, 做一个有心人, 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每一个不寻常的反应, 看看是否是由于自己的过失而导致了矛盾冲突, 坚决避免孩子心理饥渴而带来的负面影响。⑨

目前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有些家长就会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这一个孩子身上。特别是拥有高学历和高社会地位的家长,在对子女教育的过程中常常拿自己作标准,觉得子女起码要达到自己的水平。基于这种心态,有些家长不免一味地按自己的想法办事,认为孩子就是成人的附属物,把孩子当作手中的泥巴,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

我相信,只要将蒙台梭利教育充分、正确地运用于家庭教育中,与学校的教育相结合,就可以使孩子全面受到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熏陶,营造出孩子成长的绿色环境,从而促进孩子个性的发展,渐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83-485.

[2] 包林运.蒙台梭利:对孩子充满信心.[J]教师博览,2010(10)

[3] 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243.

[4] JAIPAVL LROOPNARIN主编.儿童早期教育流派.[M].美国:PRENTICE-HALL出版公司,2000.220.

[5] 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8.

[6] 玛利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全书[M].万信琼.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7.

[7] 黄静.关注家庭教育后台资源,开拓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改革新思路.[J] .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3)

[8] 陈栎宇.父母必懂的蒙台梭利教育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3.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篇4

【关键词】孩子教育对策建议

现代是我国科教腾飞,人才竞争的时代,也是孩子素质教育的时代。对每位家长而言,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新时代的佼佼者。于是,如何教育孩子,成为家长特别关心的话题。如果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将是无可弥补、终生遗憾。而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开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奠基。《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生难忘的。而父母对孩子影响尤为重大,往往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因此,家长要学些家庭教育知识,转变旧观念,改进教育方法,只有正确教育孩子,才能取得可喜成果。现结合成功与失误家庭教育实例,浅谈几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1.加强对孩子品德教育

品学兼优的孩子不是天生,而是父母精心培育的结果。孩子一生下来就受父母熏陶,他们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这样,父母的品德行为,言谈举止等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孩子,对孩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影响。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品德修养的表率。有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从小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有位品学兼优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优秀学生干部,他的父母是品德高尚的普通工人,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有的家庭忽视了孩子品德教育,以为孩子还小,不懂事,长大了自会改正。恰恰相反,孩子一旦养成不良的坏习惯,没有及时教育,就很难改正,而且越陷越深。有个孩子,小时候,天真活泼,倍受家人宠爱,当父亲多次发现钱包少钱时,明知是孩子所为,不闻不问,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没有及时教育,结果养成了游手好闲的坏习惯。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甚至有的还更严重。从小不重视品德教育,后悔莫及。新时代要的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家长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品德教育,要教育孩子从小有爱心、同情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随着孩子不断成长,父母也要不断注视孩子的品德行为,要配合学校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人。

2.注重孩子智力培养

孩子一生下来并非都是聪明的,而是父母无数个点点滴滴的启蒙教育。尽管有的孩子天赋聪明,但是,不加以启发引导,不一定能成大器。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就是生动写照。所以,早期开发孩子智力,挖掘孩子潜能是必要的。教育家研究证明,对孩子智力开发愈早愈好,但是要讲究方法,否则,效果适得其反。所谓方法,一要选择适合孩子心里特征的内容,买些少儿故事书、动画册等有利于孩子接受的读物。二是科学恰当辅导,讲究时间观念。以游戏为主要的途径和方法,在玩耍中尽可能让孩子去亲身感受周围事物,用愉快的教育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与能力的提高。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三要符合孩子接受能力,不能片面追求文化知识,过高要求,限制每天背诗几首,写多少个字,数学多少题。这样,有碍于孩子的发育、心理发展和求知兴趣。总之,孩子需要父母早期启蒙引导,不断的教育,努力的培养,才能越长越聪明。

3.为孩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

学习需要环境,环境造就人才,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培养优秀的人才。有一位全省理科高考状元,父母是中学教师,母亲是图书管理员,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还有父母的付出和关爱是不可少的,他们从小就给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喜欢看什么书就买或借什么书,在孩子学习时间,从不打扰他,连电视都不开,偶尔有客人,也是小声谈话,绝不喧哗,让孩子安静地沉浸在书海里。现在有的孩子家庭生活条件好了,大彩电、电脑、音响等样样齐全。亲眼目睹有的父母在看电视,孩子在旁边做作业,甚至有的家长常约朋友聚会、打麻将、喝酒等,这无形给孩子极差的学习环境。有位孩子在小学时候,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后来因母亲爱打麻将,父亲爱喝酒,他根本在家里呆不下去,干脆到网吧里玩,结果成绩一落千丈,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这难道是孩子的过错吗?跟家庭环境没关系吗?可想而知,孩子的行为是家庭环境影响。所以,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4.培养孩子毅力和自信

关心孩子学习是家长的职责,培养孩子毅力和自信更是父母的重任。许多优秀孩子都有坚强的毅力和对自己充满坚定的信心,不管孩子家庭条件有多好,但是,没有坚强毅力和坚定信心是很难达到顶点。有的孩子在大树下乘凉,以为大树是自己的保护伞,无忧无虑;有的孩子在风雨中长大,体验生活的艰辛。有个偏僻的山旮旯里,连续考上三名清华大学的优秀生。他们父母都是农民,目不识丁,只会说:“孩子,要走出这个穷山沟,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这是多么纯朴的一句话,竟能给孩子产生巨大的毅力,然而用事实证明,山里的孩子并不比城里孩子差,只要有坚强的毅力,对自己有自信,定能取得成果。而城里的孩子有的缺乏坚强毅力,有的生在福中不知福。因此,父母有必要让孩子吃点苦头,体验一下艰辛生活,进行吃苦磨练,让自己去锻炼自己的毅力,领会自己的价值。

5.重视孩子综合素质培养

现在很多孩子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结果出现许多软弱无能,性格怪异等不良现象。通过对某校1000多位孩子调查发现,有近视占40%,性格内向占15%,肥胖占9%,厌食占18%,厌学占13%。有位肥胖孩子说:“我喜欢吃,吃越多,妈妈越高兴。”另一位体弱的女孩说:“我一回家,妈妈就让我吃,我最怕的就是吃,吃比做苦。”天真的孩子说出真心话,可父母还是蒙在鼓里,不知体胖、体弱是何因。医学研究证明,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都会影响孩子健康。孩子健康没保证,还谈什么素质。有的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从不让孩子做家务,有的孩子已读小学四五年级了,上学还要大人天天接送,这到底是真爱,还是溺爱?以后上了大学,怎能自理生活呢?没有其他技能,怎能适应社会;父母老了,孩子什么都不会做,怎能孝敬老人?所以,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身为孩子父母千万不要过分宠爱孩子,古人云:“宠狗上灶,宠子不孝。”要教育孩子热爱劳动,适当做些家务事,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若有爱好音、美、体的孩子,家长应加以鼓励,不要扼杀孩子的特长,努力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篇5

很多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从小就注意多方面地给孩子开发智力、灌输知识,而往往忽略家庭教育。熟不知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作为启蒙教育,是一项带有根本性质的奠基工程,是百年树人的起点。

一、家庭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理智的家庭氛围。全家人要建立好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教育目标要一致,严格要求孩子,事事处处做好孩子的榜样。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

二、家庭要对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过滤,不断培养孩子的能力。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育时代一去不复返,传统一元化道德观念的瓦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环境的多种德育源的产生和发展,社会道德层面上多种道德信息的传播,大量道德媒体的辐射,社会影响因素在孩子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明显增强。这些都使家庭道德教育在大环境中走出了封闭模式,直接面临社会变革的八面来风。开放时代的到来,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力减弱,社会控制逐渐松弛,新生的各种道德问题和道德难题横亘于父母面前。

三、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先天优势来发展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才能。

比如有的孩子天生的好噪子,音质纯美、音域宽广,这就为培养他们成为歌手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可能性;有的孩子生来好观察,这就为他们学绘画、搞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记忆力好的孩子,学外语可能会成功;好思考的孩子,学理科搞思辩可能有乐观的前景……根据孩子的遗传素质,因势利导,让孩子如鱼得水,能有效地发挥他遗传优势,培养他成为有大用之才。

四、家庭担负着培养孩子多种能力的责任。

父母要努力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生活技能”,不单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社会心理能力。这是一个人能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也是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

每个做父母的人,都迫不急待地希望有一种灵丹妙药把子女教育好。但现实生活中,对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有一把现成的钥匙能完全解决问题,必须老实地、及早地、长时间地从根本抓起。

1、磨炼孩子性格,培养意志品质。

古今中外卓有贡献的政治家、科学家的成材告诉我们,他们并不都是高智商者,但他们有一共同点,就是坚韧顽强奋斗精神。这种意志品质并非天生,是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家长抓住少年儿童这一关键时期进行培养和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父母要学会正确、理智地爱孩子。天下父母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但对爱的理解和所爱的方式却有不同。爱并不都意味着给予和一味满足。合理的要求,给予满足是在施爱;不合理的要求,不给予、不满足,也是爱。过分的溺爱往往会使子女走上歧途,甚至遭到毁灭。

其次,要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对孩子的要求满足与否,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尺度,但这个尺度要有时代感。要孩子学会控制启已的欲望,如推迟满足时间,改变满足的等次、数量,增加一些积极意义的满足兑现条件等。孩子在等待满足的过程中,在自己的最初要求和实际结查出现差异的情况下,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会通过意志来控制自己的欲望。有的孩子因为父母不答应某些无理条件,又耍又闹,这样家长应采取回避、转移目标或耐心劝说等办法使之平静。教育孩子多学欣赏,少想占有,在生活中,要教孩子学会欣赏美的事物,告诉他世间多少美好的事物是买不来了。

再有,要经常鼓励孩子向困难挑战,磨炼意志。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指出,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劣性刺激”。例如饥饿、寒冷、劳累、困难等刺激,放手孩子,给锻炼的机会,不要处处包办,多鼓励。总之,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比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更重要,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孩子小时候父母是他们的救星、保护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应与孩子的成长同步,了解孩子每时每刻的心理和要求,尊重他们永远独立的人格。中国的父母爱孩子,为子女的牺牲精神远远超过西方,但不尊重儿女又是同病,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从而与孩子在心理上拉开了距离。所以,要尊重孩子就必须了解孩子。

要了解朋友对孩子的重要性,要善待孩子的朋友,不要成为儿女眼里把所有好朋友赶跑的敌人。还要了解孩子的童心特点。人们常常忽略这样一个事实,有时候欢乐的获得,并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孩子有时亲手制作的一个不成样的东西,他也会玩得津津有味,然而,许多父母不会留意。总之,对孩子不能只局限于安排好衣食住行,更应注意给孩子情感上的满足,让他们感到父母对他们完整的爱。

3、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育孩子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孩子人生幸福的保证。以情感教育为例,在教育中,要使孩子感到自己是生活在人群当中,要和周围的人们建立起真挚的情感,要善于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考虑他人利益,这里首先要教育孩子从爱父母、爱别人开始,为他们分担忧愁和不幸。要教育孩子养成与人为善、将心比心、谦让、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美德,同情帮助老人、病人、残疾人等。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篇6

关键词:弟子规;感恩教育;情感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66-02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其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经过贾有仁修订并更名为《弟子规》,最终成为影响深远的儿童启蒙教材。其内容以《论语·学而》中的第六章概括了历代对童蒙的要求,具体列举出了儿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行为规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被誉为“便于诵读讲解而皆切于实行”,“使蒙稚之民咸知大义”。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性高贵之所在。“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一直是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善行,是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产生的主动寻求回报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一个人情感品质健全的表现,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有些人只知爱自己,不知爱别人,因此,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儿童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爱,感激他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他人作为正常心理反应,是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怀有感激之心。

《弟子规》非常重视对儿童的感恩教育,第一条“入则孝”的内容就突出说明了这一点。“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为子女付出了无私的爱,孩子对双亲的感恩之情是人类的天性,但这种天性若不及时加以引导,感恩的心很快就会泯灭,习惯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却把孝顺遗忘脑后,长大后不懂孝道,对他人没有爱心、不知感恩。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使其首先懂得孝敬父母,未来才可能把这种感恩的心推及到身边所有的人。“入则孝”阐述的是子女在家中与父母相处时的行为规范,该条目共有六层意思:第一,及时答应父母呼唤,虚心接受父母教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叫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能迟缓,对待父母的要求不能拖延,对待父母的教诲和训诫要恭敬顺承。孝首先要培养的是敬,一切人伦之道都是以恭敬之心为基础的。当孩子对父母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就会自然而然地以温柔恭敬的态度对待父母,在家里尊重父母的孩子在外才能尊重别人。值得一提的是,顺承父母并不等于放弃儿童的主体性,因此这种教育与当代的主体性教育并不矛盾。第二,悉心照料父母,时时让父母放心。“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子女要体贴用心地侍奉父母,要常常向父母问好、报平安,以免父母忧虑。这些行为虽然都是日常小事,但时时处处都要求子女心怀感恩、心中时刻惦记着父母。当一个人爱护父母成为习惯后,他那种懂得感恩的心态会由此及彼,由己及人,扩散到与每个社会对象的交往过程之中。第三,不任性而为,不藏私物品。“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再细小的事情也不要擅自做主,而应先征求父母的意见;再微小的物品也不可以私藏,以免惹父母伤心。子女信任父母也是孝的一种表现,任何事物都应让父母知情。如果任性而为,因此让父母担心,就是不孝的行为。第四,用心了解父母好恶,无条件满足父母心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喜好的事物要尽力成全,父母厌恶的事物要尽力避免;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子女要对自己负责,不让父母担忧或蒙羞;不论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如何,都要全心全意地孝敬他们。这正是因为孩子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感恩的情怀并不因为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改变而改变。第五,劝说父母应采用委婉的方式。“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孝顺并不等于百依百顺。人无完人,父母也难免有过错,当他们犯错时,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态度诚恳,和颜悦色,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付出,同样要以感恩的情怀作为基础。第六,父母生病时孩子要精心侍候,父母去世后子女办丧事要心存哀戚、合乎礼节。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守孝三年,“居处变,酒肉绝”似乎已经不太现实,但是典籍中所蕴藏的精神价值并没有过时,它强调的是子女应对父母怀有感恩之心,重点并不在于恪守形式。父母不幸去世,每个孝子自然而然地会有感怀之情,想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不辞辛苦地把自己培育成人,“子欲养而亲不待”,悲伤的感情自然会流露。中国历来重视葬礼,《论语·学而》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教化世人,以此来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行和反哺报恩的观念。由此可见,《弟子规》中所蕴含的感恩教育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首先,把父母作为感恩教育的情感服务对象,才最为切实可行。因为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升孩子的道德品质才更加适合儿童的发展心态。可以看到,《弟子规》是以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为教育内容。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人类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是最容易被唤醒和激发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把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进行迁移放大,就会普及到所有社会成员。因此,把父母作为感恩教育的情感服务对象,让孩子学会感父母之恩、报父母之德,其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培养一种家庭美德,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责任感和人格意识。其次,把家庭生活实践与感恩教育相结合,才最容易获得成效。因为情感教育更加注重感性体验而非理性研究,所以必须将感恩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加以教育和诱导,培养儿童感恩的情感,爱的种子才会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开出美丽的感恩之花。

总之,《弟子规》作为我国古代童蒙教材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而感恩则是孝悌仁爱的情感基础。作者把感恩教育蕴藏于孝道教育之中,由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开始,培养孩子知恩图报的意识,循序渐进地提升儿童的道德品质。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重视感恩教育,培养儿童感恩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毓秀.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李迎春.从《弟子规》谈幼儿的感恩教育[J].决策探索,2008,(12).

[3]任民.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的情感向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篇7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可以用声音来反映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以及人类的思想感情。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对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都很高。教师可以通过吹、拉、弹、唱、跳等途径让儿童获取美妙的感知,让他们一步步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关注能力,感受更多的情感。通过音乐对儿童进行熏陶,引导其领悟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促进儿童的成长。

二、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同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学前教育的发展,很多家长对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甚至有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一个优秀的幼儿园提前排队等;但是还有一些孩子家长对这方面的理解存在欠缺,认为儿童学前教育不重要,随便选择幼儿园,甚至有些家长选择了教育水平较差的幼儿园。这种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趣味性

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依然存在,教师认为只要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这种机械式的授课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的教材差不多相似,如《种太阳》《我有一只小毛驴》《ABC字母歌》等不断重复着,没有新意。与这些启蒙的歌谣相比,学生更喜欢的是流行音乐,从欣赏流行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快乐。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注重现实性,忽略學生的真实想法

目前很多家长都开始重视儿童学前教育,一个良好的启蒙环境能够让孩子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对以后的小学、初中学习等有很大的帮助。但孩子没有选择权,家长才拥有最终决定权,他们才是主导者。打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旗号,这样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过于注重现实性,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

三、解决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问题的方法

1.加大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重视程度

加大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重视程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加大对外在条件的投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人类借助五觉才能够深入了解世界,而对事物的认识是从视觉开始的,听觉还是其次。大家喜欢欣赏流行音乐是因为它能够打动我们的心。事实上,音乐也可以看出来,视觉与听觉完美结合的音乐更是让人陶醉其中。音乐教室引入多媒体不但能够完善教学设备,更能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例如,当教师教儿歌的时候,生硬的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反感。如果教师在屏幕上播放深受大家欢迎的卡通动画片,有趣的故事情景更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生能够快速进入状态,打着拍子一起合唱。其二,幼儿园要完善师资结构,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聘请专业、有能力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适当提高薪酬,使教师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2.幼儿园音乐教育要因材施教,融入兴趣元素

实施有效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就是幼儿园。在幼儿园中,幼儿是一个团结的小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不过,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幼儿的兴趣爱好也各有不同。为此,音乐教师应该了解时代前沿信息和音乐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及时引导,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授音乐知识,提升幼儿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3.家庭教育进行音乐启蒙,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音乐启蒙的主体不只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尤其是父母日常的影响。孩子的年龄还小,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学习父母的日常生活习惯。有的父母喜欢看音乐节目,孩子自然会陪伴在他们身边一起欣赏美妙的音乐。这时候,父母要注意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适合让孩子欣赏。父母要选取适当的音乐,在不让孩子反感的情况下教他们学习一些简单的节奏、旋律,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

四、结语

父母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篇8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源于父母成功教育孩子的现象,从孩子在父母教育下学习说话、走路的教育现象中总结出“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的内涵在于尊重生命规律,以“花苞心态”取代了“功利心态”,以“先骄傲,后成功”等诸多先进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教育事业及和谐社会的发展。

赏识教育并非表扬与鼓励的简单结合,而是通过赏识幼儿的行为结果来强化其行为,通过赏识幼儿的行为过程来激发其兴趣与动机,通过创造环境来指明幼儿的成长方向,通过适当提醒来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只有运用赏识教育才能取得接近于父母教育孩子那般高水准的教育成果,幼儿教师只有用心关爱、尊重、理解每个幼儿,才能帮助幼儿在尊重与鼓励下不断进步。

二、赏识教育方式的应用

1.营造良好的启蒙教育环境。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幼儿教师必须在尊重、关爱幼儿的基础上,多多了解幼儿,多与家长沟通。放下身段,耐心倾听,平等协商,真诚沟通,才能得到幼儿的喜爱和支持。为启蒙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发现幼儿的闪光点。赏识教育的关键在于发现幼儿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以积极的态度赏识每一个幼儿,不失时机地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并采用艺术性、启发性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热爱、真诚与信任。

有一次笔者教幼儿认识苹果,在经历看、摸、闻后,笔者将苹果竖切分给小朋友们品尝,这时有个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苹果应该这样切,能够看到小星哟!”一边说,她一边做出横切的工作。按照她的方法横切苹果后果然发现了“小星星”,笔者在全体小朋友面前表扬她“××真聪明,老师要谢谢你,你的细心发现让我也看到了小星星。”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能够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引导幼儿以更加积极、自信、上进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3.做幼儿的知心朋友。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幼儿的成长几乎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育。教师必须走进幼儿的心田,放下身段做幼儿的知心朋友,与幼儿平等沟通,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安慰、鼓励,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启蒙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例如,对于一位没有将事情做好而自责的幼儿,教师首先要让幼儿重新树立起信心,然后再帮助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教师可以先对幼儿的能力表示肯定,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再将自己小时犯错的“糗事”与“小朋友”秘密地分享,或是列举名人幼年时的典型事例,帮助幼儿重树信心,加深对教师的感情,认识到生活中难免出现困难,只要坚定信心、积极努力,终能取得一定的成功。

4.创造有利于幼儿成长的条件。每个幼儿都渴望受到赏识,那些性格较为内向甚至自卑的幼儿对赏识的渴望更加强烈。教师不仅要发现每个幼儿在各个方面的闪光点,还需要主动创造有利于幼儿受到赏识、得到成长的环境条件。例如诗歌朗诵、歌唱比赛、画展、故事会等活动,为幼儿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

5.实现家园教育的同步。幼儿教师需要加强与幼儿家长的交流和沟通,尽力促进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向家长传授赏识教育等教育理论、方法,通过父母讲座、家访、父母专栏等形式帮助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启蒙教育相关的知识,正确关爱、教育孩子,掌握幼儿启蒙教育的方法和艺术。

三、对赏识教育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应用的几点建议

1.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欣赏与鉴识。赏识教育不仅要有“赏”,还有体现出“识”,即不仅要欣赏、表扬幼儿表现出的闪光点,肯定、鼓励幼儿的进步,还要鉴识幼儿的行为与思想,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味地欣赏、纵容,在初现苗头时便要加以引导、纠正,避免赏识教育成为不良意识、行为的保护伞。

2.赏识教育的手段在于激励与法度。赏识教育离不开宽容和激励,同时也离不开约束与批评,即不仅要让幼儿在“蜜罐”中成长,还需要在幼儿出错时体验到“黄连”的味道,以免过度的宽容与激励助长了自大等不良苗头的形成。合理利用挫折教育、抑制批评能够锤炼幼儿使其得到更好的成长。

3.赏识教育的范围在于校园与家庭。在幼儿园表现不良的幼儿多是家庭教育不良的孩子,幼儿教师必须真正重视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用心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上一篇:酒店管理行业介绍范文 下一篇: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