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走廊范文

时间:2023-09-28 17:20:36

企业文化走廊

企业文化走廊篇1

关键词:哈大齐工业走廊;物流;对策

一、背景

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提出了“东部调整、中部摸索、西部加快发展”的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了发展东中西部经济规划,这给黑龙江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随着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以及中国对俄贸易圈的不断扩大,给哈尔滨市物流业的发展、壮大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早在2005年3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是省委省政府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新变化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大战略举措。发展区域物流服务体系是促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的基本保障,发展区域物流服务体系,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经济建设和物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现代物流发展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和齐齐哈尔为区域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在内的经济区域。其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67%。2007年其地区生产总值2600亿元,占全省4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379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2倍,是黑龙江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科技人才优势最明显、可供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充分利用黑龙江省优势,打造产业集聚区和招商引资平台,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这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创造了较好的条件,适合哈大齐工业走廊物流发展的优势表现为:

(1)独有的综合性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哈大齐工业走廊物流发展的区位优势表现为:1)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在280余公里的距离内,有3座大中城市,两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形成了以装备、石化、食品和医药等四大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基础。哈大齐走廊的产业涉及汽车、航空航天、机电、现代医药、环保、信息、绿色食品、现代物流业、石油、天然气、农副产品深加工、纺织、新材料、机械制造、装备、能源、造纸、冶金、建材、中草药深加工业等方面为物流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2)无可比拟的人才优势。人才资源是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哈大齐工业走廊具有无可比拟的人才优势,高层次人才资源丰富。三市集中了全省众多的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现有普通高校40所,占全省的72.7%。位居全省前列的科技人才实力,为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3)丰富的低成本土地资源。在全国从严控制建设用地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出台了《哈大齐地区重度盐碱地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规划》,包括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肇东、安达区域内921平方公里的重度盐碱地。这些土地投资成本低、回报快,为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4)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包括哈尔滨与大庆之间的肇东、安达,距离约280公里。区域内哈尔滨至大连、哈尔滨至绥芬河、哈尔滨至满洲里、哈尔滨至北安、拉林至哈尔滨、通辽至让湖路、四平至齐齐哈尔等七条铁路纵横交错,三市之间高速公路基本贯通,与哈尔滨、齐齐哈尔机场共同构成了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上形成了以大庆为中站的两小时经济带。滨洲铁路可以直接通往蒙古和俄罗斯,松花江黄金水道可直达俄罗斯,哈尔滨国际机场是欧、亚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滨洲铁路、绥满公路贯穿全境,与同三、明沈、京加公路和京哈、通让、平齐铁路及哈尔滨、齐齐哈尔机场共同构成了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2)具有浓厚的经济运营环境。在2008年入选黑龙江省企业50强企业中,哈大齐工业走廊共42户,其中营业收入十亿元人民币以上企业共41户,且前十名全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内。哈尔滨29户,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27.2509亿元;齐齐哈尔7户,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1556亿元;大庆6户,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37.4536亿元,为物流产业的有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营环境。

(3)优惠政策为哈大齐工业提供了发展机会。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央11号文件)、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庆市被国家列为首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等一系列倾斜政策相继实施,以及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若干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为经济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哈大齐工业走廊市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哈大齐工业走廊拥有良好的物流发展环境,而且物流业发展也相对较早,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哈西市场、动力哈南市场、龙海市场、哈南军供大厦、道外滨江街、道外港务局院内物流企业比较集中约占整个物流市场的70%,其余30%分布在其他大街巷。“规模小而分散”的局面造成社会化程度低,难以开展大规模、大范围的区域间物流服务。

(2)物流技术水平比较低下。对于形式单一,而且规模较小的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物流来说,集成技术的应用是个薄弱环节。哈大齐大部分小规模的物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都是初级水平。例如,条码技术、射频技术、GPS、GIS等的使用量是相当少。

(3)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集装箱运输周转量少,多式联运无缝连接不够,而陆地运输又过度拥挤,尤其是城市配送运输效率有待提高。启动区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地理上处于闭流区,运输里程利用率基本上是50%。存储设施设备比较陈旧、人工装卸搬运现象比较多,造成物流损坏程度高,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4)交通运力水平低。哈尔滨市交通部门仅核发过230张道路运输许可证,而工商部门提供数据显示:实际从事物流的企业已达1100多户。哈尔滨市物流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很难达到预期的经济规模和投资回报,更达不到交通部门要求的运输能力。运力的能力弱,中心城市现代物流的聚集功能弱、导致车辆空驶率高,物流设施忙时不够用,闲时没人用,运力使用不当影响了

(5)缺乏有效管理机制。行政主管部门突破物流瓶颈的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物流意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受行政体制局限,尚未建立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企业的市场意识还难以适应日益加剧的国际国内竞争的需要。

(6)缺少具有现代化物流知识的专业人才。缺乏与区域物流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专业化人才。哈大齐工业走廊物流需求大,不愁货源,谁干谁赚钱,出现较为普遍的不注重物流知识特别是现代物流知识的学习现象。据统计从业人员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0%,接受过现代物流知识培训的人员不到0.1%。

(7)缺乏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存在功能简单、功能层次低等问题。多数信息系统只有简单的纪录、查询和管理功能,而缺少决策、分析、互动等功能,没有基础设施,无法完成运输、仓储、加工、包装、搬运装卸和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

四、基于优势的哈大齐工业走廊物流发展对策

为了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必须充分利用我省优势,打造产业集聚区和招商引资平台的目标,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的路径:

(1)改革物流的管理体制。主要指物流市场的管理体制,物流产业政策和规章制度及相关物流标准。建议指定领导担任哈大齐工业走廊物流指挥部部长,建立哈大齐工业走廊物流行业行政审批办公室,集中办理物流企业所必需的行政审批,将审批流程集中办理,提供“一站式”服务,减少中间环节。

(2)完善物流体系功能。完善资源整合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通过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形成高效的、有规模效应的、能实现联合运输的物流支撑体系,发展多样化、多渠道的物流方式,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大力推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专业化程度;提高物流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打破“区域封锁”和“圈地物流”开展社会大物流,形成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一体化物流。

(3)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议政府对涉及物流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物流知识的系统培训,提高相关管理人员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提升商城档次和竞争力、推动整个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货运业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高素质、对行业发展研究深、看得准、勇于开拓的管理人才。

(4)建立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本地物流企业和其他各类企业信息接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同海关、银行、协会、学会、流通事业管理局、经贸委、交通局等专用信息系统地连接,逐步将本地物流信息平台和其他地区信息平台对接,特别是把哈尔滨的物流园区、大庆物流园区、齐齐哈尔物流园区等的信息中心实行网络对接,争取实现与全国物流信息平台和国际物流信息平台的连接。

(5)树立现代物流意识。引导企业从根本上增强现代物流意识,改变“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观念,树立现代物流经营理念。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推进指导企业积极重组整合社会存量资源,形成一个完善的、统一的社会物流体系。

(6)大力推广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包括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成功的企业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它的经营战略并选择它的经营业务。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供应链活动的效率性,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经营决策能力。

为了加快市场一体化和转型建设,应当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高教园区创新源、人才库作用,搞好继续教育。广泛吸引海内外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来哈大齐工业走廊创业。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物流发展速度会比其他地区快,沿海发达省份经济发展成功实践,足以说明国家优惠政策的分量。因此,要把政策研究的又深又透,然后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目标规划,才能规划合理的产业布局,才能发挥出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盾.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2] 陆江.哈大齐工业走廊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17):58-59.

[3] 田清.物流产业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帅斌.物流产业经济[M].科学出版社,2006.

企业文化走廊篇2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__段建设情况

根据省委、省政府开发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有关要求,我市自20__年11月开始编制哈大齐工业走廊__段产业布局规划。__段规划总面积25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江北、平房、香房、太平港、群力等五大工业新区及配套物流系统。分为近、中、远期三个开发阶段。远期目标,即到2020年开发利用面积252平方公里;中期目标,即到2015年开发利用面积160平方公里;近期目标,即到20__年开发利用面积80平方公里;并划定35平方公里作为启动区。为把__段建设成我市老工业基地振兴新的增长点,按照“新体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态化”的发展定位,依据我市区位条件和资源集聚能力,重点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汽车工业、机电工业、现代医药工业、环保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__段机械制造业、高技术产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四大产业基地建设的新引擎。自20__年9月16日正式启动到20__年底,五个工业新区共启动面积22,96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0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44亿元,入区开工建设项目142项,完成投资60亿元,51个项目已基本竣工。

二、创建哈大齐工业走廊优良法制环境工作情况

近年来,按照省政府法制办《关于创建哈大齐工业走廊优良法制环境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我办把创建哈大齐工业走廊优良法制环境工作,作为政府法制工作为经济工作服务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主要取得了以下工作成果。

(一)把哈大齐工业走廊创建优良法制环境工作纳入重点工作抓。制定了《创建哈大齐工业走廊__段优良法制环境实施方案》和《20__年创建哈大齐工业走廊优良法制环境工作方案》,印发了__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创建哈大齐工业走廊__段优良法制环境》任务分解表,组织召开了有关部门和区域立法征求意见会。

(二)建立起区域政府法制协调机制。建立了市、区政府法制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并确定每年召开1至2次市、区政府法制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走廊”内规范行政执法、提供优良法制服务、优化区域法制环境等工作问题。有的相关区成立了创建哈大齐工业走廊优良法制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区长担任,办公室设区政府法制办公室,定期研究本区域创建哈大齐工业走廊优良法制环境工作。

(三)建立哈大齐工业走廊行政执法动态监管机制。在哈大齐工业走廊企业建立行政执法监督档案,各部门行政执法人员在哈大齐工业走廊企业进行行政执法,要在哈大齐工业走廊企业行政执法监督档案上进行登记,企业认为有执法违法行为,可以通过档案回执单向市、区政府法制部门进行

投诉。截止目前,全市已在63家哈大齐工业走廊企业建立了行政执法监督档案。

(四)在做好以上工作基础上,督促走廊内政府及政府部门建立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档案和执法人员考核档案。开展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工作。组织各行政执法部门对本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行政执法职责进行了梳理。对走廊内政府及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报备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通过调研,起草了《关于松北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调研报告》。向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派驻行政许可监督服务岗,对入驻服务中心的45个许可实施部门的190个许可项目依法进行了监督检查,有针对性的在工业走廊开展明察暗访。并加强对工业走廊内各级各类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法规教育和培训。对考试不合格以及无证人员要求培训合格后上岗。

总的看前段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和进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相关部门、相关区域领导对创建哈大齐工业走廊优良法制环境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参差不齐,有的部门、区域没有真正把创建哈大齐工业走廊优良法制环境工作纳入本部门、本区域重点工作抓。

二是创建哈大齐工业走廊优良法制环境工作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在实践中创新和完善。

三是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有的行政执法部门在监管中重罚款、轻整改,个别执法人员对查处的问题不是帮企业整改,为企业服务, 而是借机刁难,甚至收取个人好处。

三、对创建哈大齐工业走廊优良法制环境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把创建哈大齐工业走廊优良法制环境工作纳入相关市直部门和相关区的依法行政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纳入市直行政执法部门和相关区行政执法部门的人员行政执法责任制考评。以此保正把相关工作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落实市、区政府法制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市、区法制部门责成专人抓此项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有针对性的开展调研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哈大齐工业走廊创建优良法制环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关区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本区域创建优良法制环境工作。

(三)完善哈大齐工业走廊行政执法动态监管机制。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监督档案的作用,及时为新建企业设立行政执法监督档案,主动走访企业了解行政执法部门人员行政执法情况,畅通信息返馈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及时掌握企业对创建优良法制环境工作意见和建议。

(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一是全面做好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依据的梳理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的清理审查备案工作。二是把市及相关区行政执法部门人员在哈大齐工业走廊行政执法情况,纳入行政执法人员年度评议考核项目进行讲评。三是每年度开展一次哈大齐工业走廊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及时纠正并通报行政执法违法案例。

(五)积极深化集中许可权和集中处罚权制度改革。完善市及相关区审批中心绿色通道,切实把哈大齐工业走廊企业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企业文化走廊篇3

关键词:全域成都;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046-04

2007年6月7日成都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7月19日,市委书记李春城代表市委首次提出“全域成都”的新概念,作为实施城乡统筹的战略思想。在2007年8月的市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的《关于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提出,成都将运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和“三个集中”的原则,完善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逐步形成“一城两带六走廊”的格局。其中,中心城――龙泉走廊是成都市区在空间发展格局中向东延展的规划区域,并对接南充和资阳。在全市产业按“梯度分布、分类聚集、规模发展”原则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确定成龙走廊以机械、汽车等现代制造业、商贸流通产业和文化休闲产业为主。

由此可见,农业不是规划中的成龙走廊的产业重点。但这不意味着成龙走廊的建设可以置农业于自然发展状态,相反,从很多角度看,在成龙走廊上进行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代农业集中区是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增长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基础上,按照产业生态链思想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以此集聚农业相关产业,在地理位置较为集中、资源利用更为经济有效的条件下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的一体化。本文首先对此进行论证,并就如何进行产业集中区的建设提出系统化的设想。

一、建设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的战略意义

第一,从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来看,建设现代农业集中区,从经济、技术、社会各角度而言,都是在目前状况下的最优路径选择。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系关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现代农业集中区能通过投融资渠道的扩展、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改变传统的分散、粗放、初级的农业发展状况,进行现代农业的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的收入。成龙走廊传统上就是以农业和农村人口为主,该区域的三农问题解决,离不开农业发展本身的转型。

第二,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对各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农业集中区不仅是改变农业本身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他第二、第三产业的提升和转型也离不开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发展。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或称为花园城市、田园都市)是一种将人类社区包围于自然或人工绿化的区域之中,平衡住宅,工业和农业区域的比例的一种城市规划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因此,尽管成龙走廊并非在成都市各种规划中定位于现代农业基地,一方面,该走廊地域范围内的自然之美需要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以更有效地对土地进行资源整合和规划建设;另一方面,规划中的走廊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农业的发展进行系统地整合,才能在土地资源和环境上为“田园城市”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第三,从成龙走廊的本底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农业仍然是该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发展模式下都是不可忽视和抛弃的。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仍然是必要的。目前,该走廊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已初有成效,而且在成都市政府和龙泉驿区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下,几个具有典型代表的农业集中区已初具雏形,如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的“五朵金花”休闲农业;龙泉驿区以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建设为起点,龙泉驿区先后规划了成都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成都水产物流市场、三联畜禽产品物流市场等大市场。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土地资源和特色农业产业进行纵深发展,通过建设现代农业集中区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层次,农业仍然会是该地域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

第四,从地理位置上看,成龙走廊位于成渝线上,是成都市向东部延伸的通道,进行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是成渝经济带上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重要的和关键的连接点。

综上所述,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在该地域按照“一城两带六走廊”的规划及定位进行建造的过程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一环。

二、进行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不仅涉及到整个成都市的整体规划,也涉及到该走廊地域内的各次地域经济;不仅事关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事关该地域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必须在科学的、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展开,否则,会带来多方面的不利后果。

(一)要着眼于整体和全局

成龙走廊,是成都市政府在“全域成都”的战略定位和“三个集中”的原则指导下规划的六走廊之一。在“全域成都”理念和“三个集中”原则的基础上,成都将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同时,将加快市域城镇群建设,高质量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对该走廊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定位上,也是在按“梯度分布、分类聚集、规模发展”原则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确定的。

因此,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需要注意一点就是,根据成都市整体的走廊规划,成龙走廊以机械、汽车等现代制造业、商贸流通产业、文化休闲产业为主,这个主体是不能有所忽视的,而且是一切经济发展规划的中心。现代农业集中区的规划和建设,也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统筹安排。在资源的整合和配置过程中,要全面系统,力求均衡,但要分清主次,对重点要有所倾斜和让步。总之,不能仅仅立足于成龙走廊来建设成龙走廊的现代农业集中区,不能仅仅着眼于农业来建设成龙走廊的现代农业集中区,要放眼于“全域成都”和“世界田园城市”的战略构想,从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以建设农业集中区为途径和契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要立足于比较优势

为了避免在成都市域范围内与其他走廊形成低效的竞争格局,成龙走廊的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要立足于该地域的比较优势。成龙走廊,在自然资源禀赋上,较于其他五大走廊,有其明显的特点;在地理位置上,也有其重要作用。从自然资源禀赋上看,例如,该走廊上的主要区域――龙泉驿区,该区地质结构稳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素以“四季花不断,八节瓜果香”著称于世,一直以来都是四川的水果苗木基地。如今的龙泉驿是闻名全省甚至全国的“花果山”、“米粮仓”和“副食园”,是“国家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型三高农业示范片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及“中国水蜜桃之乡”。依托这些自然资源优势和传统农业,近几年来,龙泉驿区大力发展以花果产业基础的农业产业和休闲农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格局。桃花沟、枇杷沟、万亩观光果园等,这些地名已成为龙泉的农业标志,传统农业走向了集中,同时也迈向了新型的休闲农业和城市农业。从地理位置上看,成龙走廊是成渝经济带上成都连接重庆的出口带,也是重庆连接成都的进口带,重要的交通通道位置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重要枢纽地位。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三联畜禽产品物流市场的建立,不仅基于该地域的特色农业产业,更为看重的是其独特的交通枢纽地位。

成龙走廊的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整合该地域的优势资源,综合考量成都市六大走廊的整体规划,明确本地域农业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市场定位,这样才能既避免市域范围内的无序竞争、重复建设,同时确保本地域农业产业在更高层次的持续发展。

(三)要树立产业生态链理念

现代农业集中区,绝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单位或农业加工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简单集中,更为核心和关键的是集中区内产业生态链的形成。产业集中区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位于生产销售各环节的关联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共享地方资源,减少信息沟通和市场交易在空间和时间上阻隔,使地方资源能最有效的使用,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交易费用。因此,在集中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集中区内的企业,要根据产业生态链的要求,进行积极地引导,力求集中区内的相关产业的平衡发展。

现代农业集中区,则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生态链建设,担负着更为重要的功能。首先,是农业本身的产业化和现代化问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面,这涉及到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和市场化。传统农业分散化、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需要在改革土地制度的基础上向规模化和产业化转变,才能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产出并增加收益。当然,这意味着农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除了意识需要革新之外,更重要的是农业产业化后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其次,也是现代农业集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和加强的,就是在农业产业生态链上,除初级农业产业外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不同程度加工和研发的相关企业和研发中心的集中。这不仅是传统农业成功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同时对解决初级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农民问题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再次,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农业集中区,不能为集中而集中,更不能借着集中的名义对农业用地进行吞噬,尤其在“世界田园城市”的战略构想背景下,如何维持农业生态环境,也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三、进行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建设的具体构想

那么,如何进行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笔者在长期关注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成龙走廊上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所谓“集中区”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的建设构想。

(一)全面、综合地整合该走廊的农业资源,确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及产业定位

首先,全盘清点成龙走廊的农业资源,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确定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其一,基于优势自然资源而形成的花果种植业。在该走廊地域内,三圣乡的鲜花种植,龙泉驿区的水蜜桃、枇杷、葡萄及猕猴桃等水果的种植,在其传统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市场中业已形成独特的口碑。在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渐推进,地方政府在大力挖掘和利用自然资源和市场资源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大张旗鼓的重整和改革,并且有些已取得明显的成效。如三圣花香的“五朵金花”,目前已成为成都市最为集中的乡村休闲中心。根据该成龙走廊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现代农业集中区可以集中于三圣乡的花卉和龙泉驿区的水果。三圣花乡可定位于以休闲及观光农业为主,拓展鲜花产业的发展层次和空间;而龙泉驿区整体上可定位于水果之乡,以果业本身的产业发展为主,以休闲和观光农业为辅。其次,基于特殊地理位置和交通要道的优势,成龙走廊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一来可以选址于交通便利的地方,如成渝高速公路旁或城东客运中心附近;二来可以放眼于成渝经济带的整个农业,即不仅仅立足于成龙走廊的优势农业。如农产品物流中心,市场交易中心等等。

(二)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首先是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需要对农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就目前成龙走廊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市场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但距离产业化和现代化还有相当的距离。也就是说,分散的、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有所改变,农业产业仍旧处于初级阶段及较低的层次。没有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就不可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集中区。

第一,是初级农业本身的产业化和现代化问题。实践已经证明,农业要向产业化和现代化迈进,必须进行农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不管是由分散走向集中和规模化,还是由粗放走向集约和科技化,都需要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和公司化经营主体的参与,仅仅依靠政府的投入和努力是改变不了现状的,而且效率低下,但政府的主动引导确是需要先行的。具体来说,如三圣花乡,分散的农家乐式的经营模式可以保留,但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如大中型花卉种养基地,以鲜花为加工材料的相关产业或体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在地方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在改革土地流转制度的基础上引进公司企业进行经营,实现规模化和市场化。而龙泉驿区的水果种植,在地理位置上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集中,如桃花沟、枇杷沟等,但由于分散经营,规模化和产业化不足,导致水果产业发展受限,果农靠天吃饭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在这方面,龙泉驿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大胆的改革。首先是为了土地的有效流转,建立了土地产权制度。在确权颁证的基础上,推动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确权颁证后的土地流转,农民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护,农民能更放心地把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自己赚取土地租金和工资,收入有保障且有所增加;土地流转使得规模化能得以实现,土地产出效益大幅提高;土地流转为城市资金进入农业,为工业反哺农业打开了通道。如今,龙泉驿区开始酝酿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实践产业发展高度集中。

第二,初级农业能否真正产业化和现代化,现代农业集中区能否真正建设起来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还在于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研发的发展,即农业产业生态链的构建和完善。就成龙走廊目前的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现状来看,主要的问题仍然在于农产品的市场出路上。以三圣乡为例,尽管休闲观光农业已基本成熟,花卉种植也初具规模,市场化明显,但各竞争性企业规模较小,同时经营模式单一,市场定位雷同,使得彼此之间竞争相当激烈,常常出现产品滞销,导致资源浪费。其实,以花卉为原材料进行深层次加工,不仅可以拓展花卉的市场发展空间,避免在初级市场的低效竞争,同时能提高产业层次及增加收益。再以龙泉驿区为例,虽然进行了土地产权制度的探索,建立了公司+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一方面,大部分的公司在产业环节中,仅仅充当着批发商的角色,而且在整个过程中,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因此,农户的收入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另一方面,在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过程中,对农产品的研发和进行深度加工的企业引入很少,因此,该地区的水果产品的出口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因此,该地区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立,首先是高效的物流体系的建立;其次是产业生态链的纵向发展,包括产品研发、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的集中建设和运营。

(三)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避免政府的短期政绩和投资商的短期投机行为,运用多种有效方式实现投资和运营的长效性

在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过程中,产业生态链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是集中区能否持续存在并发挥其预期功能的必要条件,在这种状况下,政府要在科学地、系统地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引导。但目前这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有三个:一是政府的短期行为。政府着眼于短期的政绩,圈地建设这样那样的中心,但最终可能仅仅是一个空壳;在引进公司投资方面,缺乏系统规划,为引进资金而盲目接受企业在该地域的投资,并提供大量的优惠条件,有时甚至损害农民的利益和农业自身的发展。产业生态链很难形成,农业进一步产业化的产业通道不畅,仍然脱离不了原有的生产和市场形态。二是投资公司的短期投机行为。许多公司采取短期承包的方式,通常是在水果产出旺季时赚得盆满钵满便离开。这样的做法,事实证明带来了这样的后果,公司注重短期收益,以最大产出为目标,因此在水果种植上,采取所谓的先进技术或引进所谓的新的品种,却使得原有产品的品质及口味特色大大降低;与此同时,传统特色在盲目的、短期的规模化过程中丧失殆尽,特色农业受损,农民的状况更不可能得到长期的改善。三是有些公司借投资的名义进行圈地运动。这不仅损害农业生态,也损害农民的利益。

因此,在现代农业集中区的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立足于统筹城乡、资源整合、生态保护的高度,着力于集中区的功能定位和持续发展,在融资方式上,探索出对投资企业有更长和更有力的约束作用的合作模式,如在合作时间的长短、出资比例及方式、管理制度等多方面予以严格的要求。当然,企业是自由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主体,农业企业在集中区的聚集,最终还在于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政务效率、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吸引力及集中区自身的自我发展和集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向阳.产业集中、产业集群与区域产业竞争力提升[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4).

[2]李磊,陈果.成都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新――以成都市成新走廊规划研究为例[J].规划师,2007,(10).

[3]陈永正.“现代农业集中区”构想[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08,(1).

[4]城乡一体成都打造“走廊式”空间布局[N].四川在线―天府早报,2007-01-18.

企业文化走廊篇4

关键词:扩散效应;增长极;哈大齐工业走廊

增长极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地区纷纷制定了经济发展规划,力图打造区域增长极来带动经济发展。学术界对极化效应的著述较为丰富,对扩散效应的研究则较少。虽然打造区域增长极能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会带来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问题,从而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一、扩散效应的发生机制

(一)增长极概述

根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理论,由主导产业中的创新企业在某些大城市进行聚集而形成的产业之间密切协作关系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这些企业通常是位于城市中心,具有生产、贸易、金融、信息、运输、服务和决策等多种功能,就像一个“磁极”,能够对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产生吸引作用,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生产要素扩散到周围地区,从而既促进自身的经济增长,又推动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佩鲁将这样的“磁极”成为增长极。增长极包含了两方面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分别指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生产要素的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前者容易造成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后者使得增长极的发展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2]。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在经济开始起飞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当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扩散效应占主导。关于生产要素,笔者认为,不应仅包括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还应包括信息、制度和文化习俗等更广义的范围,它们共同作为扩散效应的载体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扩散效应的发生机制

扩散效应的发生主要可以概括为在中心地区影响下以区域生产要素量的聚集和质的优化等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本文中笔者从产业带动和区域环境改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产业关联带动扩散效应的发生。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产业关联的方式主要有产品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和投资联系。当中心区的产业经济处于发展时期,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扩大,但由于运输成本的问题生产企业只利用当地的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对周边地区产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很弱。另外,创新企业获得的高额垄断利润产生强大的吸引力,造成了周边区域内资本和劳动力的净流出,进一步延缓了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整个区域内极化效应占主导,扩散效应不明显。

当中心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处于成熟阶段,众多厂商的进入使得市场竞争性增强,新产品的生产趋于标准化,中心区的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为进一步获得竞争优势,厂商增加了对区农业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甚至将生产线转移到区,使得中心地区产业对当地产业的前向关联效应增强。前向关联效应的增强又进一步带动了资本和劳动力从中心区向区的回流,促进了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整个区域内的扩散效应不断增强。

2.区域环境的改善促进扩散效应的发生。这里的环境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经济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形、水源、矿产、气候等等。人文经济条件包括人口、能源、法制、行政效率等等。不同要素禀赋的地区受扩散效应波及的程度和方向都不同。扩散效应具有选择性。从扩散效应的空间方向来说,扩散效应的强弱和距离成反比,并且通常沿着铁路、公路等交通线输送,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从扩散效应的波及程度方面来说,扩散效应受到区不同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政策措施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拥有较高的市场效率和投入产出水平,使得扩散效应回流的生产要素能够在当地得到更优的配置,从而带来区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而这样的地区往往成为新的增长极。总而言之,一个地区受扩散效应的影响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综合经济环境相关,与前者成反比,与后者成正比。

二、“哈大齐工业走廊”概况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简介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指由黑龙江省的省会哈尔滨经大庆到齐齐哈尔,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为837.1平方公里的新型工业经济园区。这三个城市形成一条直线,从哈尔滨到大庆,从大庆到齐齐哈尔,各100余公里,沿途包括位于哈尔滨和大庆之间的安达和肇东两个县级市。“哈大齐工业走廊”位于松嫩平原腹地,该地区以肥沃的黑土著称,草场广阔。走廊内及周边地区盛产玉米、大豆和中药材, 奶牛等畜牧业发展迅速; 食品和药材加工原料充足。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是黑龙江省装备、石化、食品、医药工业最为集中的地区, 科技人才实力较强。走廊绵延280余公里,三市之间高速公路基本贯通,基本上形成了以大庆为中站的两小时经济带。

(二)“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经济情况分析

2006年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的gdp分别为2 094.1亿元、1 620.3亿元和481.6亿元,人均gdp分别为21 374元、60 493元和8 860元。从gdp角度可以看出,哈尔滨、大庆两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要大大高于齐齐哈尔市。三市的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重化工业特征,第二产业产值占到三市总产值的55%。其中大庆市的第二产业最为发达,2006年产值为1 387.7亿元,占该市gdp的85%,第一、三产业产值分别为50.8亿元、181.8亿元,分别占该市gdp的3%和12%。哈尔滨市的第三产业最为发达,2006年产值为1 010.8 亿元,占该市gdp的48%,第一、二产业产值分别为312.4亿元、770.9亿元,分别占该市gdp的15%和37%。齐齐哈尔市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为121.1亿元、141.9亿元、218.5亿元,分别占该市gdp的25%、30%和45%。①

三、“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扩散效应分析

黑龙江省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规划中将重化工业作为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从短期来看,笔者认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会产生巨大的极化效应,而扩散效应相对较弱。但从长期来讲,扩散效应将会逐渐超过极化效应,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一)短期内“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在省域内的扩散效应较弱

1.投资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得资本和劳动力向走廊内净流入,区的经济发展暂时难以获得足够的生产要素支持

“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经济基础要优于省内其他市区。政府在用地政策、财税政策、科技与人才政策、投资政策等方面都给予了很大优惠措施。经济基础和政策环境的不平衡使得工业走廊的经济规模在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前,生产要素不可能向区大规模流出。区在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情况下难以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使得在发展初期,“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扩散效应较弱。

2.将重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短期内对地区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产业发展定位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除食品工业以外,其他产业都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周边县市的经济结构以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缺乏足够的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经济基础的巨大差异使得“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产业链条难以迅速延伸到周边地区,对区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另外,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业特征使得“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创造的就业数量有限,难以有效解决周边地区的就业问题。

3.市场垄断的存在限制了扩散效应的延伸

扩散效应的发生需要在中心地区与地区之间存在一个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需要存在一个专业化分工和彼此竞争的企业群体。笔者认为,扩散效应与区域内市场的垄断程度成正向相关。垄断使得市场交易内部化,厂商数量变小,市场规模萎缩,创新能力弱,从而对区域内产业带动作用小。垄断企业发展产生的扩散作用较弱。

首先,垄断企业内部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削减了同行业企业的市场空间。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规模庞大,并且原材料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大部分环节在企业内部完成。这种企业内部一条龙式的生产方式虽然可以节约成本,但也阻止了各个环节上外部企业的进入,造成市场垄断,挤压了区同类企业的生存空间。

其次,单一的产业结构和稀少的企业数量限制了服务行业的发展。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数量较少,并且产业结构单一。结构和数量的特征使得这些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以直接为主,从而市场中介等生产服务类企业无法发展,市场交易不活跃,对周边地区就业机会的创造较少。

最后,社会保障的不平衡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哈大齐工业走廊”内国有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要高于非国有企业职工,更高于周边县市的劳动者。社保水平的差异使得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区内国有企业高素质劳动力过于密集,即使人力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下降也难以将其配置到资源稀缺的县市。区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本支持,经济发展缓慢。

(二)长期内“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在省域内将带来较强的扩散效应

随着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区内的人力资本价格和土地价格将会上涨,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城市化问题将会凸显。生产和生活成本的上升使得工厂和劳动力外迁,生产要素流出规模的扩大促进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市场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并有能力承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的产业转移。

1.“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扩散效应将首先沿着滨州铁路沿线传递

滨州铁路是贯穿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交通的主动脉,又有哈大高速相伴随。三市处于广阔的松嫩平原上,交通十分发达。随着“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进一步开展,三市的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由于滨州铁路沿线经济基础优于其他地区,扩散效应的发生必然沿着滨州铁路进行,带动沿线肇东、安达、杜尔伯特三市县经济的发展。三地产业将被纳入到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条中,进而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2.“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扩散效应将率先依托周边县市食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实现

工业走廊内部及周边地区发展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规划将食品加工工业作为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农业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地区农业生产也将呈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特征。伴随市场消费需求的扩大,一些从事食品加工生产的乡镇企业将会涌现和聚集,从而使得食品加工业将会先于其他产业形成规模,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将会加速当地资本和劳动力的积累,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扩散效应与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步扩大

“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首先将促进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座城市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市区建成面积的进一步扩大,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市民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次,将促进市郊及乡镇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市城市化进程必将对其他地区产生示范效应,使得当地的软、硬环境建设向现代化建设的标准看齐。环境的改善不但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也会产生新的聚集效应,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化水平。扩散效应与城市化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四、提高“哈大齐工业走廊”扩散效应的政策措施

在可预期的时间范围内,“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将对区域内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但如果政策措施处理不当,有可能加剧极化效应,大规模的扩散效应则无法实现。二者的不平衡可能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凸显,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稳定。这些可能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与中国目前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相背离,因此必须合理规划,把握正确的经济发展方向,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

1.要结合地方特色大力发展农牧产品加工工业。“哈大齐工业走廊”内拥有肥沃的黑土和广阔的草场,但长期以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产值一直不高,就业效应和财富效应较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资金和技术,以及科学合理的规划。当地政府应该将农牧业的发展提高到和工业发展同等的地位上来,将农牧业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定位为面向全国以及世界市场,并加强政策和资金、技术的扶持力度。应该加快食品工业产业升级步伐,实施标准化生产,对农牧业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开发新产品,注重营养价值的提高和口味的改善,加强品牌建设,建成以绿色食品为特色的新型食品工业体系。

2.加快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对国有企业负担的社会职能进行剥离,如学校、医院等机构通过资源整合让其自负盈亏,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减少国有企业在生产链条各环节的垄断程度,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市场竞争。对企业的福利制度进行改革,由免费发放生活用品向提高资金补贴转变。创造良好的环境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服务业。改变资源型城市单一的产业结构,促进各城市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3.加强学习交流,开拓渠道促进人才流动。可以组织各级地方领导到市党校进行集中学习,提高执政水平。同时应当选派专家学者到基层,对当地劳动者进行技术培训,大力发展适合当地产业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建立各地学校教师间的交流机制。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将农村纳入到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当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待遇水平,想方设法留住人才。

4.加强地方信用环境建设,建立有效的融资体系。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政府官员和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其次,加强执法力度,对于欺诈、违规经营以及恶意欠款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再次,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的财务透明度,确保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获得真实可靠企业信息。最后,大力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鼓励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增设网点,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同时应当鼓励农村地区金融创新,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融资体系。

参考文献:

[1]茶洪旺,李健美.区域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30-165.

[2]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4-256.

[3]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6-87.

[4]孙久文.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8-167.

[5]胡欣.中国经济地理[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50-365.

[6]鲍振东.中国东北地区发展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34-267.

企业文化走廊篇5

【关键词】 哈大齐工业走廊;税收优惠政策;原则;问题;支持对策

2005年3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是省委省政府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新变化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又一战略举措。哈大齐工业走廊是以哈尔滨为龙头,以大庆为核心和以齐齐哈尔为骨干,包括沿线肇东、安达等市的经济区域。哈大齐工业走廊是黑龙江省可供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最丰富、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的地区。应以“走廊”建设为动力,抢抓机遇,充分利用本区域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准确定位发展方向,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一系列对策,进而全面推动哈大齐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的意义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其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历史的原因,哈大齐工业走廊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大企业为主、重工业为主的特有经济格局。本区域国有经济比重偏高,国有企业中老企业多,困难企业多,债务及不良资产比重高,负债率高,使得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参与国企改革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因此,无论从产值比重还是就业比重看,非公有制经济明显偏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同时,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垄断性企业比重较大,资源枯竭型产业面临产业转型中的困难。

(二)投融资机制尚未理顺,资金短缺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投融资机制尚未理顺,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投融资体制下所属企业的自筹资金以及银行贷款,由于投融资机制尚未理顺,吸引外资力度不够,引资规模小,筹资渠道单一,因此资金短缺依然是制约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

军工企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市场机制不健全,经济效益不高。因此,拓展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税收优惠的空间,争取国家财政和全国各地方的资金支持是加速振兴的必由之路。

(四)基础设施等级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哈大齐工业走廊地区虽然交通运输比较发达,各种运输方式齐备,但是线网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基础设施等级较低。同时,由于本区域投资来源渠道较少,地方财力又有限,因此,真正可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使得哈大齐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五)税收负担沉重

黑龙江省和我国东南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两者在税负上的差异所导致的经济实力的分化也不容忽视。黑龙江省税负重的原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所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大部分向东南沿海地区倾斜,而且在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原有中央给予东北地区的减免税优惠及以税还贷政策被取消,导致税负加重;二是除了少数消费品原税率较高之外,资源型初级产品的税负居高不下。

为了加强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需要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采取适度的倾斜政策,使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在改造、改制和振兴中能借助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并通过税收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外部力量参与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

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的原则

为了进一步推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战略的实施,促进黑龙江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对目前的税收政策和税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支持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在运用税收手段促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战略实施中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是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税收支持,必须充分考虑黑龙江省的基本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的黑龙江省与过去的东南沿海在开发战略、开发性质、市场环境、工业化的农业基础、工业条件、开发的制度背景、优惠政策的效应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不能照搬照抄沿海开放城市及经济特区税收优惠的模式,一定要认真研究最适合哈大齐地区的税收援助方式。

二是税收政策要有利于哈大齐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哈大齐地区以机械制造业和重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而这些产业恰恰是国有企业和重污染行业,是地方财政的纳税大户,其税负水平明显偏高。因此在制定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税收政策时,应注意将区域税收优惠政策与产业优惠政策结合起来,促使哈大齐产业结构优化。可考虑逐步出台一些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资源枯竭型的地区和产业,比如煤炭、钢铁化工等能源和原材料主产区和产业在实施转型中给予一定的减免税照顾。

三是推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税收政策必须充分体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限制污染行业的发展,对那些耗能高、档次低、污染重的工业,要通过加成征收等措施予以惩罚和限制,避免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确保哈大齐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在运用税收手段促进哈大齐地区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不能片面强调税收的作用,忽视投资硬环境对引导资金流向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应该看到税收手段同样也具有局限性,哈大齐地区经济发展只有在交通、通讯、电力、能源等基础设施之类的外部环境率先实现发展,以及税收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的条件下,税收支持政策才可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否则会造成短期投资的增多,投机行为的扩大,不利于投资在不同发展区域的合理流动。

三、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存在的不足

现行的税收政策较大地促进了发展,但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具体的适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偏向东南沿海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优惠政策过多地向东部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地区倾斜,为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创造了极为优惠的外部环境。但同时这些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也干扰了投资的正常流向,从而出现了东南沿海地区投资过热而哈大齐地区过冷的不正常现象,使得本来就在地理区位和发展条件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更为强大,基础设施更为完善,人才、技术、产品质量等优势更为明显,使内地与沿海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滞后有碍于产业结构优化

哈大齐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区域优惠为主,产业优惠为辅,虽然也体现了对基础设施、先进技术的扶持,但优惠的目标、重点及手段都不够清晰,未能充分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功能。由于采取了普惠政策,从根本上影响了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及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先导产业的引资效果,形成了不合理的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初衷相悖。

(三)地方税制不健全影响了哈大齐地区经济发展

1994年税制改革时提出“合理分权”的指导思想,以后又多次提出要加快地方税制的改革步伐,但这项改革明显滞后,现在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地方税制。现行地方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税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在中央;地方政府管理权限太小,几乎所有的地方税种的条例及大多数税种的实施细则,都是由中央制定、颁布,省一级政府只有制定一些具体的征税办法的补充措施的权限,使哈大齐地区很难将政策的统一性与因时、因事、因地制宜的灵活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淡化了税收在地方的作用发挥,地方税制稳定性差,地方税收入规模不足,加剧了地方财政的困难状况,从而阻碍了整个税制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完善。

(四)以直接减免为主的税收优惠方式不利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

税收优惠有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两种。直接优惠包括减税、免税、降低税率等,主要适用于建设周期短、利润高、风险低的盈利企业。间接优惠包括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提取准备金等,主要适用于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获利小、见效慢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项目投资。目前,哈大齐地区建设中虽然强调了对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间接优惠形式的运用,但以减免税等直接优惠为主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建议

(一)给予哈大齐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为推进振兴战略创造条件

可以考虑在一定时间内给予哈大齐工业企业一定的税收倾斜,以保证哈大齐地区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对于到哈大齐地区投资的外资实行优惠税率;给予企业兼并重组优惠,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给予高负债企业欠税豁免,帮助困难企业减负;针对哈大齐地区老工业企业留存收益少、负债率过高甚至资不抵债的情况,予以优惠或豁免;继续实施再就业鼓励政策,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二)注重产业优惠与区域优惠相结合,实现税收导向与经济政策协调发展

通过税收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相互配合,引导资金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哈大齐地区具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石油、石化、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重型机械制造、汽车和船舶以及飞机制造等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在全国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哈大齐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客观趋势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重工业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哈大齐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在于减少重工业,而在于优化重工业的产品结构,在于增强重工业的竞争力。同时税收政策应该体现对科技产业的支持。

(三)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赋予哈大齐地区一定的税收立法和征管权

根据哈大齐地区的特殊情况,适当下放部分税收管理权,使哈大齐地区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运用税收政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允许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级政府在区间内确定执行标准;应以振兴哈大齐地区为契机,给予哈大齐地区一定的税收立法权,扩大其税收征管权限。同时,扩大税收管理权限。

(四)完善优惠方式,实现税收优惠多元化

哈大齐地区应尽快完善现行税收优惠方式,实现由直接优惠为主向以间接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多元化方向转换。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急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急需对能源和机械制造等重工业进行挖潜改造,对该地区实施税收优惠应尽量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以及再投资退税等间接优惠方式,以保证投资者较快收回资本和获得较高利润,减少投资风险,为哈大齐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于雪丽,孟晓颖. 哈大齐工业走廊齐齐哈尔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对策研究. 理论观察,2008,(2):9-11.

[2]李桂荣,宋淑萍.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税收政策支持. 税务与经济,2005,(4):62-64.

[3]陈辉. 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战略选择[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11):628-629.

[4]安体富.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调整的原则和取向[j]. 辽宁技术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627-628.

[5] 郑国洪. 外商投资税收优惠制度重构研究[j]. 理论与改革,2006,(3):102-103.

企业文化走廊篇6

关键词:环首都经济圈;科技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上半年,京津冀经济圈GDP总值为13915.74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国总量的9.5%,从投资情况来看,京津冀完成投资5963.16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0.3%。从此可以看出,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10中国最佳信用环境城市廊坊被称为“联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也是外界对廊坊区位优势的确切表达。廊坊这座年轻城市依托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创造性地提出同城一体概念,而同城是廊坊对接京津最显著的特点。近年来,北京人洗澡泡温泉到廊坊,采摘蔬菜水果到廊坊,休闲保健到廊坊,购买家具到廊坊,北京人把一些大学和科研院所搬到廊坊,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设置在这里。随着两市一体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北京、廊坊同城效应日渐显现(光明日报)。在这一极为有利的背景之下,廊坊要想加速经济的腾飞,必须要吸收和培养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而廊坊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也恰恰说明了科技人才将在廊坊市未来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廊坊市9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与京津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建成了廊坊包装、通用机械等4个省级技术开发中心,8个省级科技园区和25个科技示范基地,全市70%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科技开发机构。开发新产品300多项,涌现出汉王系列产品、砷化镓、纳米测控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质的名优产品,有的产品已占国内市场70%的份额,为廊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构建环首都经济圈,实现同城化,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端人才支持。而廊坊市地方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中起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高校在人才、智力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高校不仅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而且高校科研人员也是地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10年11月13日在亚洲大学校长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2010年7月,中国政府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今后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高等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坚持走有特色、高水平的科学发展之路,更加重视发展理念的转变,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

笔者通过对廊坊市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走访发现,产业互补双赢,是京廊同城一体发展的基础。为更好吸引北京密集的智力、科技资源,廊坊建设了一批廊坊科技谷这样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清华科技园、中电45所、中科院清洁能源研发中心、华为技术服务中心等研发机构已相继落户,中科院理化所、空间科技中心等也与廊坊签约,即将入驻科技谷。新能源产业在廊坊异军突起,如光伏产业。不难看出,科技产业在廊坊已经兴起,科技人才的培养已经提上日程,大力实施人才高地工程,努力构筑廊坊人才高地,使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海外留学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构建环首都经济圈,实现京津廊同城,要强化“同城”理念,建立相关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开展京津廊高端人才培养。

当今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复合型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有效吸引、激励和开发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尤其是杰出人才,谋求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最大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从一定意义上说,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正因前所未有的时代需求承担着推进国家自主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类人才既能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成果,又能超越前人的成果,能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具有首创精神的人才,同时能够在多个领域有所建树。京津廊同城化为廊坊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经济提供了条件,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别人的科技成果,没有自己的自主研发,廊坊要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必将遇到瓶颈。因此,廊坊市应该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科技人才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廊坊市市委书记赵世洪表示:用最好的服务把京津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人才、企业项目吸引进来,成为我们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动力的一个重要源泉。有了源泉,同时又拥有大批可以继续开发利用这一源泉的科技人才,廊坊的经济才会加速持久地发展下去。

廊坊市高校一直积极承担服务本地经济发展这一社会责任,为廊坊市各个领域输送了许多骨干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廊坊市的人才培养也紧跟廊坊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如有些学校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及专科的文秘、物业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商务英语、应用英语、物流管理、高分子材料、工程监理等专业都是为廊坊市的经济发展而服务的。如根据廊坊本地的特点,廊坊师范学院2009年起专门开设了高尔夫专业,就是配合廊坊市发展而设的。廊坊市每年举行的各项活动,如5.18和10.18由高校的学生担任翻译、服务等工作。随着廊坊城市的发展,会展经济为廊坊经济主导产业之一,而廊坊各个高校的毕业生也活跃在廊坊市的各个领域。在京津廊同城化效应日趋显著的条件下,廊坊市各个高校已经认识到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科技人才的紧迫性,以应对京津廊同城化之下廊坊经济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地方高校的科研创新只有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中做贡献,才能获得地方的支持和回报,才能使自身发展获得不竭的动力。因此,适应廊坊市经济在京津廊同城化背景下的需要,廊坊市各高校应该把培养兼具创新型和复合型的人才放在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的首要位置,这样才能实现高校自身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 于桂霞,朱俊义.区域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科研工作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54-55.

企业文化走廊篇7

关键词:东坡文化;产业集群;运行机制

“东坡行”旅游文化产业走廊以东坡文化为核心内涵和产业文化基础引擎,以“东坡行”为品牌引领,以东坡行迹的各相关城市为产业关节点和互动关系,形成主题性旅游和文化产业特征,由最初各地松散自主的经营模式逐步走向紧密统一的经营实体。本文将就这一构想探讨一条行之有效的运营机制路径,以达到启动、整合、完善、成熟“东坡行”产业走廊的目的。

由于东坡行迹遍及天南海北,地域广泛,千差万别,这既是“东坡行”产业走廊的优势,但同时也是整合管理统一运营机制的困难和劣势。涉及许多不同的行政区域,东坡文化遗迹分属不同的所有体制,可以加入这个产业构想的部门单位多种多样,跨越许多领域部门,差别很大,利益诉求不同,想要整合到统一的运营机制中来,困难不小。我对这个统一运营机制的基本构想是由易而难,由简而繁,从最初的松散磋商机制到最终的统一实体构建,逐步整合融和各方面的利益,将原来各自为政的分散化、碎片化的东坡文化效应集合成放大倍增的产业集群效应。让参与进来的各方都能感受到整合后带来的实在利益。

首先,成立跨地区运营机构“中国东坡书院”,组成“东坡行”同一品牌下的产业走廊常设议事机构的秘书处。在有东坡行迹的各地对应成立下属“东坡书院”,如“眉山东坡书院”“杭州东坡书院”等。现在有许多城市都有“东坡书院”,其功能是纪念坡当年的文化事功,或作为当地研究保存坡文化的事业机构,功能比较单一。“东坡行”产业走廊的“东坡书院”要大大拓展机构的功能,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构建功能和协调功能。既协调当地东坡文化产业各参与方,又要担负起协调本地与其他各地与东坡文化相关的事宜,在“东坡书院”总院的引领协调下,构筑彼此呼应的“东坡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将各地“东坡书院”协调下的东坡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东坡行”产业走廊链条中的联系环节。“东坡书院”还要成为“东坡行”产业走廊的研究机构,为产业规划未来的发展走向,解决产业规划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成为产业发展的智库和咨询机构。所以,“东坡书院”要尽可能地集合国内外各方面对产业走廊发展有作用的专家,对接产、学、研各个环节的需要。另外“东坡书院”还要为“东坡行”产业走廊的议事机构提供日常服务和秘书事务处理,为产业走廊的决策提供帮助和推动。

其次,成立“东坡行”城市旅游文化产业走廊高峰会,继而逐步过渡到“东坡行”城市旅游文化产业走廊理事会,最终成为“东坡行”城市旅游文化产业走廊集团。由松散磋商机制逐步发展成立跨区域的产业实体。由当初各自经营的单一实体集合成“东坡行”同一品牌下的多元产业集群。“产业走廊高峰会”由国家文化旅游相关领导部门的推动下、由东坡行迹城市的主要领导参与,形成固定的磋商机制,讨论推动“东坡行”产业走廊的启动和发展,并负责在各自所在城市的实施推行。既可多边磋商,也可在统一战略下的双边磋商,相邻地区磋商,合作关系先由相邻地区逐步演进到整体。逐步推进本地区相关产业合作集成到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集成。在高峰会磋商机制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再升级成立理事会,成为“东坡行”产业走廊的议事决策机构,由眉山(东坡出生地)、开封(北宋首都,东坡科举地)、黄冈(东坡之名形成地)、杭州(南宋首都,东坡治所代表地)、常州(东坡归隐、终老地)等地担当常任理事,并担当相应的会费义务、其他东坡行迹各地轮流定期选举非常任理事,组成常设议事、决策和执行机构,来协调产业走廊发展形成过程中的问题和利益诉求。推动维持产业走廊的形成和发展,待产业走廊形成一定的形态和规模以后,引入资本机制和产业集团运营机制,,用股份制、合营、联营、租赁、连锁加盟、BOT、电子商务等各种可行方式打造产业走廊实体治理模式,用集团董事会、总经理,事业部方式替代原来的经营机制,使各地的东坡文化旅游产业事业步入现代企业化管理模式,形成彼此呼应的统一文化品牌的,以东坡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体。

最后,一个横跨广大区域、整合众多部门领域资源的产业集群的形成绝非易事,众多的差异性和各自的利益诉求肯定需要各地各方抱着弘扬东坡文化的理念,追求正当合理的利益,来磨合各自的差异化目标,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改善原来各自为政的狭小利益追求,形成倍增放大的集群利益追求。形成东坡文化新的利益增长点和文化弘扬点。这里面困难不小,难处很多,但绝不是不可推行。在统一国家、统一文化下的区域差异、部门差异、实体差异,总比不上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族群、不同法律、不同社会、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经济货币环境产生的困难来得大。世界上可以有联合国、有世界贸易组织、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奥运会,我们国家可以组织“一带一路”,可以参与“金砖五国”等跨国机构,我想也一样可以在我们认可尊崇的坡文化的一致理念下,以东坡达观的心胸来构筑“东坡行”产业走廊。这些国际机构的创立机制、运行机制、处理纠纷争端机制、合作机制都可以作为我们创立“东坡行”城市旅游文化产业走廊启动、运行、发展的借鉴参考。作为学人,我深信可以在东坡文化的观照下,众多有识之士可以构想、参与、推动“东坡行”产业走廊的这一设想。文化人可以贡献研究成果、创意设想,企业家可以参与经营贡献心力,政府官员可以积极推动,协调各方,社会人群可以贡献市场,接受体验,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注入东坡文化的光辉,来改善我们生活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刘小川.品中国文人・坡[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企业文化走廊篇8

一、充分发挥内蒙古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的战略作用

发挥内蒙古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战略枢纽作用。内蒙古向北联通蒙俄两国、对内毗邻八个省区,是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东北、华北沟通大西北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东南沿海、京津冀等经济腹地“西出”的重要通道和枢纽。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内蒙古有条件为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腹地通过内蒙古与俄蒙以及欧洲腹地合作提供便利,更好地为全国开放大局服务。

发挥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的国际物流基地作用。凭借便利突出的区位优势,内蒙古以口岸为节点,对内连接各大经济腹地、对外连接俄蒙的运输体系已逐步形成。充分发挥口岸优势,以跨境战略通道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尽快打通我国与蒙俄的国际大通道和其它重要通道,构建连接腹地、对接蒙俄、沟通欧洲和中西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国际大通道,有助于提高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要素配置效率,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发挥中蒙俄经济走廊资源能源合作的战略作用。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国内蒙俄煤炭、木材等各类自然资源的主要输入地区,已配套建立起了一批进口资源的加工基地,已成为中国能源进出口的重要通道,也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跨境能源中转站。未来一个时期,充分发挥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资源能源合作的战略枢纽作用,有助于丰富我国能源进口渠道,保障能源安全;也有助于降低我国与俄蒙产能合作成本,进一步加强与俄蒙产能合作,推动区域资源能源合作的利益分享。

发挥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制造业基地的作用。俄蒙的机电、小型机械、家用电器等产品短缺,需要大量从中国和内蒙古进口。内蒙古正加快打造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发展制造业能够得到政策、资金支持上的优势,能够为内蒙古发展制造业提供基础保障。将内蒙古建成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既利于加快产业转移,推动内蒙古产业转型升级,又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做大做强外向型制造业。

发挥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的跨境文化旅游基地的战略作用。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地区有着悠久的草原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内蒙古与俄蒙在历史文化、民俗习惯有相同之处,在开展跨境文化交流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同时,内蒙古位于环渤海地区的腹地,文化合作的潜力和消费市场巨大。依托境内外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地域、民族文化,加强国内外旅游合作,有助于丰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内容,提升其内涵。

二、着力构建“轴与面结合”的网状战略通道

经贸通道布局影响着经贸合作的走向,通过优化通道布局,推进经贸走廊建设,对盘活通道沿线地区经贸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内蒙古是连满欧亚联运大通道、绥满欧亚联运大通道、津蒙欧亚联运大通道四条联通欧亚的铁路通道必经之地,优化通道布局,通过通道建设带动区域开放是构建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其中,以满洲里、二连浩特为节点的两条欧亚大陆桥是我国通往欧洲最便捷的运输通道。经满洲里的欧亚通道对内以大兴安岭城镇片区为支撑,对外可辐射东北经济区。二连浩特位于呼包鄂城市群、锡赤通城镇带向北开放的交汇区,呼包鄂城市群、锡赤通城镇带又位于环渤海腹地,总体上看,经二连浩特的欧亚经贸大通道内部支撑力较强。甘其毛都及策克、乌力吉口岸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重要口岸,其中甘其毛都和策克出境货运量在1000万吨以上,是对蒙战略资源的重要通道。构建经甘其毛都及策克、乌力吉口岸和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的经贸通道既能填补内蒙古西部欧亚大通道的空白,又能推动内蒙古西部地区积极参与经济走廊建设。珠恩嘎达布其口岸通道战略地位突出,从地理位上看,京、津、唐地区经过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到达俄罗斯、蒙古国是最便捷的通道。构建经珠恩嘎达布其口岸的欧亚大通道,内部依托锡赤通城镇带位于环渤海的腹地,同时向东与朝阳、锦州可连成锡赤通朝锦经济带。

为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通道,应加强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协同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跨经济走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提升道路通达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紧密、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三、围绕中蒙俄经济走廊有效推动产业和资源的战略整合

完善产业布局。产业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基本支撑,也是内蒙古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一环。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国际经贸货运通道和主要交通干线,以区域中心城市,以沿线城市重点产业园区为支撑,有效对接蒙俄和我国经济腹地,形成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多极支撑的产业布局十分必要。

加快构建跨境运输体系。跨境运输体系的建设依赖于商贸物流、跨境运输中心、信息化和运输协调机制的整合。首先要完善商贸物流体系。物流设施的建设是商贸物流体系的基础保障,应加快建设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同时,整合物流企业资源和信息资源,培育和发展大型物流集团和专业物流企业,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应优化物流节点布局,围绕煤炭、石油、木材、矿产品等进口资源及食品、服装、机电、建材等出口产品,建设以中心城市为主物流节点。其次,在原有中欧班列的基础上,构建以呼和浩特为中心、以中蒙俄经济走廊覆盖和辐射地区为主要货源地的中蒙俄欧跨境运输体系。同时,应依托内蒙古现有的大数据产业基础,对整个中蒙俄经济走廊上的跨境运输物流信息进行搜集、整合、分析,建立辐射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跨境运输信息平台,为全程运输协调机制提供信息支撑。

有效提高贸易畅通水平。口岸发展水平、贸易的结构及贸易平台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贸易畅通的水平。为此,首先要整合口岸资源,提升口岸的综合开放水平。继续推进口岸通关能力建设,支持俄罗斯和蒙古国对应口岸通道、联检、仓储、换装、信息化等设施建设,尤其是推进内蒙古电子口岸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口岸升级为常年开发口岸。发挥内陆港的承接作用,推动呼和浩特、包头、海拉尔等内陆铁路口岸和巴彦淖尔市现代农畜产品物流园区铁路港的开放发展。推进口岸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内陆口岸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有序推进“单一窗口”和“一站式”通关,实现口岸管理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其次,利用好贸易平台,进一步办好中蒙国际博览会、中国・二连浩特中蒙俄经贸合作洽谈会、中国・海拉尔中俄蒙经贸洽谈会等展会。再次,应创新贸易方式,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对蒙、对俄贸易专项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建立健全境外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在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重点市场建设展示中心、批发零售网点、售后服务中心及备件仓库。

四、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带动全方位开放

加强与沿线产业合作。内蒙古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经济技术的互补性,为内蒙古与蒙俄通过产业合作,培育外向型产业提供了合作的空间。首先,应发挥内蒙古与蒙古、俄罗斯之间各自产业的比较优势,开展产能合作。其次,要加强与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和地区能源矿产等传统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这一方面能够培育符合自身发展优势的外向型产业,又能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再次,完善产业合作发展的平台,尤其是要加快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工作,鼓励开展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为沿线各国开展优势互补合作提供试验区和先导区。此外,应鼓励乳业、钢铁、水泥、玻璃、电解铝等企业走出去进行产业合作,建设海外生产加工基地等。

加强与我国经济腹地的协作。与我国经济腹地特别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是内蒙古参与中蒙俄走廊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扩大全方向开放合作的重要方向。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强与发达地区在多方面、多领域的密切合作,推动腹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内蒙古延伸,延长产业链条,共同打造跨区域、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例如,可以主动接受京津冀发展的带动作用,推进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建设,构建京津冀核心协作区。与东北地区的东部地区的朝阳、锦州的互联互通建设,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供重要平台。同时,要建立与腹地之间互联互通的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共享平台,吸引港澳台资本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合作发展“飞地经济”。

上一篇: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下一篇:一体化产业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