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教学范文

时间:2023-09-28 17:20:36

城乡一体化教学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学校体育 路径 方法

一、农村学校体育开展现状的分析

1. 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教育局仍然以中考升学率为标准,以此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各中小学为了应付教委艺体检查,写一些假材料或者照几张照片就算合格了。主管部门从来不追究真实性,这样所谓素质教育其实只是一句空话。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教师的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越来越来高,学校体育工作者从体育专业院校毕业的占90%,但是,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却普遍偏低,再加上体育教师不注重对新知识的学习及身体的锻炼,不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重视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全面、不规范、不科学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主要表现在:体育教案的编写不规范、教学内容不全面、不具体、实用性差,直接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体育教学大纲、教材、各年级各项体育教学内容、目的、任务,要求、考核标准、考核办法、评分标准以及教学计划、课程的总目标和分段目标不够明确;对一些非常规性的体能训练如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不热心、不积极,没有认真负责起来;运动会、校会、组织整队速度慢、调动队伍的能力不强;训练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也没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训练,教师在教学中讲解与示范能力弱;对口令应用节奏掌握不准,动作术语不清楚,抓不住重点和关键,示范的位置、距离不合理等等。教师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责任感不强。有的教师上课衣着不整,穿拖鞋不穿运动服,穿鞋不穿袜子等,没有注重良好的自我形象,德育教育不能有机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种活动之中,只注重教学任务完成,而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另外,体育教师的地位低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评先、评优、评职称只能等待或靠边站,体育教师得不到公正对待,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体育教学管理、检查落实的制度也不健全,久而久之,形成了“山高皇帝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理,未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应有的作用。

3.体育课开设异常

学校体育是以育人强身为准则,把增强学生体质,改善人体状况作为核心目标,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大的方面说,学校体育是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学校的体育工作将直接影响到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从小的方面说,学校体育对孩子的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孩子造就完美的人格也是极为重要的。

学校体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应为如此,国家教委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足每周三节体育课,确有困难的学校经县级行政部门批准,可暂时安排两节课。

据了解,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一所学校每周安排了三节体育课。一般情况是:小学至初二阶段每周两节;初三在体育中考前开两节,考试后取消;由于多数人们无法意识到体育的功能,这使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也仅仅局限为“玩”、“打篮球”,导致每周仅有的两节体育课也是“放羊式”教学。

4.体育设施严重滞后

在我国大多农村学校中,很少能看到标准篮球场和田径场。有些学校甚至连课间操都无法进行,有的下过雨后学校操场就变成池塘了。所谓的器材就是几个橡皮球,更别说器材室了,体育课就是做操或者跑步。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尽管国家在教育事业上的投资越来越多,但真正用在体育教育上的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中小学的体育设施十分简陋:一块稍大的空地就是操场,操场上也只有几个破旧的篮球架。一些学校曾购置过单双杠、肋木、爬梯、吊环等器材,但由于常年日晒雨淋,无人养护,也是锈迹斑斑,可利用率极低。体育器材室形同虚设,里面几乎找不出可以利用的器材;更有甚者,少数学校的体育器材室里包罗万象,就是没有体育器材。

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农村经济条件所制约。因为经济薄弱,办学效益低,学校也没有能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改善这种状况。但是,学校体育设施的简陋也与人们的观念有很大的联系。由于人们对体育的偏见,使学校体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自然不会在这上面花费更大的财力物力。

二、农村体育教学发展路径和方法

1.体育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转换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运动中去。学校也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

2.学校要加强领导监督,要定期不定期的检查体育教师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严格把关,确保体育课保质保量完成。还要明确规定将体育理论教学纳入体育教学中去,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运动知识,了解国内外体育先进文化。

3.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制定合理科学可行的成绩考核标准,运用多种体育资源,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4.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明确各项经费,保证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体育教师也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身边资源,积极动手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材,来促进各项运动的开展。

5.加强安全教育。体育课本身危险性较大,教师平时要有责任心,课前应对器材进行检查,学生也要作好准备活动。(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樊临虎,山西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9):32-33.

[2] 于向,马跃琪,我国农村初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1254-1255.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2

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要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互利双赢的发展格局,促进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均衡发展,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调研课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解决**区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总结和分析城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全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区城乡教育发展现状

(一) 基本情况

**教育,底子薄,发展快,有特色。70年代,建区之初,只有厂子弟中学一所单设初中,戴帽初中2所,当时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不但在老重庆的9个区垫底,即使在原来的重庆8县,现在的渝西地区也是垫底。

1994年顺利通过四川省“两基”检查验收,成为重庆市第二个“两基”、“普实”合格区县;20xx年获市“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xx年通过了市政府“两基”复查验收,成为全市第二个普及义务教育先进区;先后被评为重庆市“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单位。从1997年秋季开始,我区实行6周岁儿童全部就近入学,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入初中,并依法对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管理,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全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一直为100%,初中辍学率已经控制在1%以内。教育质量稳步上升。

20xx年,在全市率先实行了高中阶段免试入学制度。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及。20xx年成功创建了1所市级重点中学,并于20xx年4月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重点中学。

目前,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24所,其中市级重点高完中1所,中职学校2所,初中2所,小学8所,幼儿园11所。在校学生10999人,在职教职工578人,其中专任教师506人,高级职称37人,中级职称209人。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以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龙头,以实行义务教育均衡投入政策为重点,以完善人事分配制度为突破口,以改革办学体制为依托,有效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1.充分发挥了教育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一是规划先行。20xx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xx——

2020)编制,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目标明确。提出于20xx年前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实现区域内教育发展均衡化;到2020年前,形成与20万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全部城市化的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发展实现标准化、优质化、均衡化。三是保障有力。将投资6亿元,在土地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保证教学用地,改、扩建14所中小学和15——20所幼儿园。该规划一并纳入《**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体制。一是统一经费标准。确保教育投入,自20xx年起,我区在全市率先打破按城市、城镇、农村类别安排经费的做法,实行均衡安排中小学拨款。全区所有中小学均按统一标准安排经常性运行经费,20xx年,按小学每生675元,初中每生1010元安排经常性运行经费。二是倾斜薄弱学校。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校舍维护、电教教仪和图书配备、教师培训等专项经费安排方面非常重视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倾斜,逐步缩小农村与城镇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弥补历史欠账。三是帮扶弱势群体。通过实施“贫困生救助”工程,自20xx年以来我区没有出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现象。20xx年安排经费50余万元,通过“两免一补”、“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女童补助”、“边远学生午餐、交通补助”等项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救助,求助面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0%以上。从20xx年秋季新学期起,对**户籍学生就读区内中职学校免除学费。

3.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师资保障机制。一是消除城乡教师待遇差距。农村中小学教师每月还可得到午餐、通讯、交通等补助,部分农村教师的收入甚至高过城市教师。二是建立城乡学校之间教师交流机制。三是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教师人均经常性培训经费每年不低于200元,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4.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新机制。从20xx年秋季起,**区在全市率先按照“一校两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原则,推行城乡学校“捆绑式”办学模式,构建起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机制。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

二、存在的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用“三把尺子”衡量**教育,把教育放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和框架中来分析,我们发现,**教育还存在一些有 违科学发展观、影响教育健康协调发展、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

(一)横向比:用区的标准衡量,我区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与主城各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与主城经济较发达区横向比,**区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还不够适应,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特色学校、品牌学校树立不够。

(二)纵向比: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1.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硬件投入任务艰巨

历年来,区委、区政府对教育投入较大,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已有的硬件条件无法支撑“双高”需要,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进展缓慢,只有三分之一的学校达到标准。各校运动场地、功能用房、教育装备多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两基”标准,仍然是教育投入缺口较大。

2.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离“双高”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正在实施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对学校的现有秩序冲击巨大。学校现有的协调发展的平衡格局即将打破,新的平衡短期内很难建立,稳定工作将在较长时期内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

3.学校内涵发展还需大力加强

各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效益存在差距,要加强现代学校管理,建立和完善教育均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帮助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三)“314”标尺比: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均衡发展不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在城市区域和空间变大的过程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的规划缺乏保障,相对于人口集中和学龄人口增加的地区,一些学校建设落后,教育设施规模较小,优质教育缺乏的矛盾突出。在城区不断扩展,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渴求让子女接受相对优质的城市教育资源的形势下,出现了城区中小学规模小,用地严重不足、功能用房紧缺、班额较大等问题。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和重庆的宏观政策

20xx年7月,国家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对未来重庆教育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实质性的发展项目与机遇。

20xx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各项统筹之首。

20xx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这十项工程建设,到20xx 年底约需投资4 万亿元。20xx年的中央投资1000亿元,其中有44亿涉及到教育事业发展。同时,按照重庆新的城市化规划,全市3100多万人口的半数以上都将住进城镇。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十一五”期间,重庆将完成总量达13000亿元的投资,其中5200多亿元资金将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到20xx年,重庆将对基础教育投入100亿元,支持基础教育危旧房改造、高中扩建等建设。

20xx年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重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总的来看,从国家到重庆的政策导向将进一步关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为我区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区的发展定位

区委区政府确立了将**打造成中国西部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现代化宜居城市示范区,成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必将促进全区经济形态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事业的高度发展。到2015年前,**区城镇化率将达到100%,所有的农民将转变为市民,同等享受市民福利待遇,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原因在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的构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真正的意义不是农业人口向城市的空间搬迁,而是生产要素的集聚、社会结构的转型、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现代文明的普及和整体提高,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劳动力要素的提高。这对**未来的教育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合格的劳动力、城市居民提出了迫切的、更高的要求。

(三)**区教育的发展实际

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学龄人口减少,家庭的教育消费(包括自身培训的费用和子女的教育费用)逐渐成为家庭的重要消费支出,而且逐渐成为一种市场导向和发展导向的理性投资行为。教育需求由标准型、单一型转向个性化、多元化、优质化。

另一方面,一些学校还不能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多样化、优质的教育需求,让蓝天下的所有受教育者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成为教育为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四、**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区实际,**教育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充足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重心转移,面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城乡互动、均衡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按照分阶段、分类别、再循环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实验。

(一)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思想观念转变

一是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均衡教育价值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理念在于公平正义。旨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让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受教育者普遍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二是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均衡教育质量观。要从关注教育质量的结果转变到构建完备的教育质量的过程监测、督导评估、追究问责等一整套严密科学体系上来。三是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均衡标准化建设观。传统的学校建设标准化大多数仅指硬件建设的标准化,而软件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由于其自身的高难度和外在的条件不具备等多方面原因而被忽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学校标准化建设,其内涵从教育的输入、过程、结果上来看,应该是资源配置的标准化、管理过程的标准化、结果评价的标准化。其中,资源配置的标准化既包括硬件设施、办学条件等硬资源的配置标准化,也应包括人员(校长、教职员工、学生)、经费、信息等软资源的配置标准化。

(二)推进城乡教育布局结构改革

根据**区城乡总体规划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做好城镇人口增长、城区教育容量需求研究;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区政府统一规划行政区域内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按照国家和重庆市有关规定,依据“小而精致”、“小而特色”原则,规划和建设好普通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根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把**中学建设成为市级特色重点高中。结合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规模适当的区域性初级中学、乡镇寄宿制小学和中心幼儿园,20xx年完成双路中学搬迁主体工程建设。结合**区支柱产业布局和行业需求,推进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建好区职业教育中心。

(三)建立健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1.基础教育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探索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1)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资源配置标准化的运行机制

一是在校长的配置上,制定符合**区域特色和统筹城乡教育理念的校长执业标准。二是在教师的配置上,加强辖区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探索构建教师素质测评体系,以此为据优化重组全区教育人力资源,建立教师配置新机制。探索城乡学校教师编制制度改革,城乡学校教师编制实行同一标准;建立教师人事关系集中管理制度,变学校人为系统人,打破教师一校终身制。三是在生源的配置上,加强依法治教力度,进一步规范办学、招生行为。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学生资助办法,帮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不断完善公共教育政策,确保每一个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四是在经费的配置上,推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依法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力争到20xx年前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4%以上。逐步提高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标准,力争20xx年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五是在信息的配置上,推进城乡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机制,力争20xx年完成域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力争到20xx年实现教育信息技术“班班通、室室用”。六是在硬件设施的配置上,实施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有效解决城镇学校容量不足、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不配套、农村学校条件简陋等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到20xx年,完成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塑胶运动场标准化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切实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劳动教育等设备设施不齐和教学仪器陈旧的问题。

(2)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管理过程标准化的运行机制

一是探索以改革办学体制为依托的教育行政宏观层面新突破。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管理,完善教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强化政府教育督政职能。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强化教育行政部门执法责任。健全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探索教育行政部门综合协调、宏观管理职业教育工作的体制。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以民办为主,义务教育以公办为主,实行城乡学校帮扶机制。二是推进以创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为核心的微观层面改革。深化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提升管理效益。

(3)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质量评价标准化的制度改革

一是及时对接全市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制度,实行指标到校与划片招生相结合的办法,合理配置高中生源,适时取消联招考试。二是适时对接全市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适应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学习过程档案和综合面试“三结合”的高校招生录取办法,适合高校自主招生。三是建立全区城乡统筹教育考试中心、质量监测中心、质量评估中心等“质量评价三大中心”。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教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和方法。

2.职业教育以面向市场、面向未来为重点探索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我区行业需求,服务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满足我区支柱产业对技术工人的大量需求。二是完善职业教育职能,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教育培训。统一规划实施,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明确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的目标任务、责任以及推进工作的措施,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合作、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网络,从而面向高中及其以上学历的新增劳动力,开展高技能实用技术培养和培训。

(四)全面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

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

根据标准和相关实施细则,在学校用地、校舍建筑、设备设施、教职工配置、经费保障、信息共享、管理过程、评价体系等方面实行标准化建设。

2.实施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建设行动计划

一是探索“园校互动、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二是建设农民工培训中心及职教培训基地。到20xx年,建成1个区域性、开放式、资源共享型职教实训基地。

3.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

一是构建继续教育新模式。根据创建学习型社区的要求,以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继续教育。构建职业变动、需求联动、兴趣驱动、多元互动的城乡继续教育新体系。二是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以校本教研和教研组建设为培训重点,以域网信息平台和教育论坛活动为载体,为教师展示教学成果、交流教育观念、相互学习借鉴搭建平台,为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成长创造一定环境。

4.实施民办教育发展行动计划

大力扶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建立政府财政性经费扶持民办教育、考核激励民办教育的制度,鼓励民办学校提升办学层次,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到20xx年,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占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量的50%以上、民办学前教育在园幼儿占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总量的70%以上。

5.实施素质教育行动计划

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二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三是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积极推进“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实验,力争到20xx年夺取全面实质性成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卫生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加强学校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五是优化社会育人环境,积极策划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建设(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文化广场)。

6.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行动计划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做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机融合,来增强校园环境的文化感染力。一要充分体现学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突出与时代精神相符的价值追求。二要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将校园文化落实到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和管理过程之中,植根于师生的精神气质之中。三要以师德教育为核心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要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力争到2015年,初步形成一批拥有自身文化特色、个性鲜明的特色学校。

(五)抓好保障,及时总结反馈改革经验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3

关键词:城乡教育 一体化 对策

一、相关理论概述

1.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概念

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城乡居民除了有精神生活上的需求之外,对于物质仍然有相同的需求,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科学性的统筹谋划,使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以及改革体制,使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相互促进和融合,同时也要保证城乡教育在进行资源配置、政策保障以及规划发展和内涵建设等方面做到一体化,促进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

2.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特征

2.1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长期性特征。在内涵和种类上,除了包括城乡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城乡高等教育互动发展和城乡教育教学条件一体化之外,还包括城乡学校规划一体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不过,目前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和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建设都属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城乡教育一体化具有长期性特征。

2.2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阶段性特征。城乡教育一体化除了是我国的教育发展目标,还是一个由最初的教育目标向高级目标发展的过程,但是,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要经历不同阶段的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城乡教育一体化具有显著的的阶段性特征。

2.3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空间性特征。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在实施初期是难以全面展开的,只能是通过一个小的范围,然后进行逐步扩展的过程,从一开始的试点到后来的全面展开。因此说其具有显著的空间性特征。

二、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根深蒂固

破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体制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但是由于建国以来城乡教育二元结构体制就随着国家公共政策执行而长期形成,因此在破除二元体制形成一体化体制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困难。自新中国以来,制度变迁中受到了“路径依赖”的制约是教育改革的幅度较小,没有实质性突破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初始路径选择的惯性影响,利益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城乡教育二元结构体制还将长期存在。

2.转变城乡单向流动的态势较困难

城乡教育一体化对于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除了在人力和能量方面提出双向互动交流的要求之外,在物质以及信息方面依然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不过,从社会方面进行观察发现,虽然有一部分城市教师到农村进行支教,但是不属于主流现象。而农村的教育资源则经常单项流动到城市。例如,乡镇教师向城市流动。除此之外,目前大部分在城市进行经商或者务工的农民也开始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

3.淡化城乡有别的意识形态较难

对城乡教育一体化进行建设除了还注重制度层面以及物质硬件层面的一体化之外,特别要注重的是文化层面的一体化。虽然对制度层面和物质硬件进行建设能够使得城乡教育的外在差距进一步缩小,但是很难让城乡教育内在之间的隔阂得到进一步拉近。当前还属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城乡有别的意识形态早已根深蒂固,要进行淡化是很难的,相反会强化城乡有别的意识形态。越来越多的农民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开始由农村向城发展,进而开始加剧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和融入城市的矛盾,不利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建设。

三、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开展的对策建议

1.促进综合配套改革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和必要手段是对综合配套进行改革。一方面,对教育系统的内部进行改革不仅会受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还会受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由于在发展教育的过程需要得到必要的物质条件,而物质条件则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以在对教育进行改革时,应该要和社会的其他各项建设相互协调及配合。另一方面,对教育系统内部进行改革时,除了包括教育投入制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之外,还包括了学生培养制度、教育人事制度以及入学招生制度。

2.加强小城镇的教育发展

在未来对城乡教育一体化进行的重点发展应该是在农村与城市间相互交叉结合小城镇,而不是在城市和农村。城乡教育进行沟通的桥梁和枢纽是小城镇教育,有利于城乡教育一体化效应的不断扩大。

小城镇的规划建设部门、地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以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战略为基础,根据当地的交通条件、自然地理条件等诸多项的约束条件,对学校布局进行合理设置,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根据小城镇的实际情况,合理的扩大初中以上的学校规模,认真办好小城镇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除了能够满足当地企业对用工方面的需求和小城镇当地居民子女入学的需求之外,也要同时满足在此务工经商农民的子女入学需求。

3.开展城乡理解教育活动

城乡教育一体化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新的城乡文化屏障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学校应该与时俱进,把 “城乡理解”作为内容而开展的教育价值观。城乡理解教育主要指的是以教育为相关途径,使教育的先导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对城乡学生和成人进行引导及教育,通过沟通和交流,逐步树立起相互尊重以及民主平等的意识,同时逐渐地消除社会排斥与歧视,促进城乡人群之间城的友好相处。不过,要实现文化间的融合,除了必须遵从双向性原则和宽容性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守批判性原则以及实践性原则。学校可以通过将文化理解作为主题教育、创造一个具有宽容性的教育氛围以及开展城乡互动的课外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开展城乡理解教育活动。

结语

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对现实条件有着充分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其不是“一波式运动”。要想使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想目标得到实现,那么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其内涵得到深刻理解,才有利于逐步实现城乡教育的互惠互动、地位平等以及城乡文化融合,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科技等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特别是在人力与智力资源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韩林.中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实践与对策研究[C].中国教育学会.首届中国农村教育论坛论文集,2011: 20.

[2]张继远.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4

多年来,开放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开放教育为使教育能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经过多方努力采取了多种积极有效地措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格局。

1.开放教育的学历教育早已深入全国各级城市、乡村。国开放教育自从开办以来,仅开放专科、开放本科(专科起点)和成人大专等学历教育的毕业生就超过了700万人;其继续教育、岗位培训、证书教育,包括大规模社会化和再就业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师范教育,至今累计结业生超过1900万人次;而这些学生中虽然城市的学生占了较高的比例,但近几年来乡村学生的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可以说,开放教育的学历教育在农村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2.开放教育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技术培训以及参与教育部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使得开放教育在农村教育中成果显著。除了农村对农民和农业进行技术培训外,自2004年开始开放教育又开展了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将开放教育延伸到农村第一线;该计划指出要努力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积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培训、大力在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对“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等,该计划开放教育有1100多个教学点参与了试点,招生人超过了30万,可以说对“三农”的技术培训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在农村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3.开放教育的“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必将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再就业,以及农业人口向产业工人转型发挥重要的作用。自2014年秋季开放教育启动了“新型产业工人培养和发展助力计划”(简称“助力计划”),将招生范围扩展到了城市乡村的在职工人和再就业工人;其内容主要包括针对新型产业工人培养特别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产业工人,针对他们开展的对口专业学历教育,针对他们的岗位技能培训、职业能力提升等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及为行业、企业职工培训和职工终身学习提供课程、学习资源等方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其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的劳动力技术水平,为企业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同时为行业、企业技术人才的终身学习和提升提供学习平台,此计划对开放教育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4.开放教育的“学分银行”制度大大方便了开放教育学生特别是乡村学生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开放教育的“学分银行”制度是学生可以从多个学校多个培训机构中的多个专业进行共享和互认学分,从而实现学生从多个学习源中累积学分的目的,进而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一种制度,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学习时段限制和专业限制,并在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同步运行,从而将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从固定学习制改变为弹性学习制。第二,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学生只要学完一门课就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只要参加技能培训或者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也能获得相应的学分,然后按获得的全部学分累积出总学分;同时,学生自主选择并任意安排学习时间,学习时间可以时断时续,但其学籍和已获得的总学分都不受影响,因而“学分银行”尤其适合产业工人和农业人口边实践、边学习的特点,使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直至学分累积到规定学分总数后即可获得相应学历或者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说,“学分银行”制度有利于满足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方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其允许乡村学生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自主选择,推动了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二、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开放教育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发不平衡使得城乡教育的差距不断扩大,这在开放教育中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办学机构分布、办学条件、资源建设、教学评价、质量监控、师资配置等方面,这些差距的直接结果就是城乡教育发展的更不平衡,这不但阻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更影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概述如下:

1.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目标和评价目标均不清晰当前,学术界关于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概念、目标、性质等方面存在争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决策者并不清楚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没有明确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需要处于何种状态,也没有明确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确切内涵,这些重要问题的不明确状态,就会导致不同群体对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理解上的偏差,并最终出现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目标和评价目标均不清晰的混乱局面。事实上,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城市开放教育与乡村开放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融为一体,每个教育关系主体都可以发挥和充分利用对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且各个教育关系主体之间要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一个持续高效稳定的发展系统,也就是说,理想化的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指开放教育城乡教育组合在一起时,具有二者分开时所不具备的系统性能。但在目前条件下,由于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现目标和评价目标均不清晰,国家开放大学总部的决策意图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被各级办学机构机构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并选择了不同的执行方式,因而出现了不同的运行结果,使得运行结果与决策者的最初设计大相径庭。

2.开放教育对城镇化带来的重组和矛盾重视不足,导致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面临更多的曲折我国城镇化进程已经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郊区人口呈现出以下特点:郊区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交通堵塞等原因导致了人口和产业向不断向郊区扩散,同时,农村人员进城打工后居住地域普遍郊区化等,于是城镇化导致的全国范围内的产业、人口等方面的重组将不可避免,“人口城镇化”[2]和“空间城镇化”难以同步发展的矛盾将逐步显现出来,开放教育对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重视不足,必将导致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变得更加曲折更加漫长。

3.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在日常管理、职责分工、师资配备、经费保障等制度上存在固有的瓶颈开放教育在教育日常管理制度方面,以县级教学点为主要的基层办学机构,这种管理制度在县级层面无法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因为各县级教学点的学生基本都是在县上就读开放教育,而不是在县以下的乡村读开放教育,这导致各级开放教育办学机构在城乡一体化方面的权责不清,乡村开放教育难以获得有效的管理和资助;在师资配备上,教师资源配备长期以来倾向城市,农村教师资源十分薄弱,专业人员少、待遇低、年龄老化、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加之乡村的道路交通、医疗卫生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远远落后于城市,这使得专业技术人员愿意到乡村工作,这使得开放教育的管理级别即使延伸至农村也无法实现师资的合理配备;在经费保障上,开放教育教育明确了总部、省级、市级和县级各自的经费保障责任,但是这种经费保障责任使得发达地区的乡村与落后地区的乡村差距越来越大。

4.国家开放大学总部统筹管理不足,对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规划不充分国家开放大学总部没有将农村及乡村教育纳入统筹管理的范围,更没有将城乡一体化纳入开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划之中,这使得农村及乡村开放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始终停滞不前,正是由于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对城乡一体化缺乏顶层设计,加之城乡二元结构下固有的经济差距导致的教育二元差距,使得开放教育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还在持续扩大。

5.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设计者与乡村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作为开放教育政策的设计主体,与作为开放教育乡村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两者的价值取向分歧主要表现在对乡村开放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以及开放教育在城乡发展立场上的差异,以及开放教育对乡村教育应偏重于农业还是偏重于工业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偏重于农业”重点强调乡村开放教育应该将乡村经济、文化、卫生等方面的发展作为乡村开放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偏重于工业”重点强调乡村开放教育应该将农村城镇化发展作为乡村开放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内容,从而将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过程中提升乡村开放教育学生的工作技能,客观地讲,“偏重于农业”的乡村开放教育阻碍了乡村人群向城市流动;“偏重于工业”的乡村开放教育过多考虑了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服务,却忽视了乡村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违背了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道路,此外,国家开放大学总部更多地考虑了农村开放教育的社会职能,强调开放教育首先应当担负起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工作;而乡村学生则更多地将个人生存与发展作为乡村开放教育的首要目标,并重点强调教育的个人发展功能,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对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6.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动力不足首先,开放教育的各级教学点包括省级、市级、县级教学点都会因为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而损害其自身的利益,因而他们落实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积极性不会高。第二,由于现有的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是以城市开放教育模式作为参照标准,所以乡村开放教育在实现过程中将成为城市开放教育的简单复制,这将使乡村开放教育丧失自主性和独特性、使乡村开放教育基本依赖于城市开放教育资源并模仿城市开放教育发展的模式,但这绝不是乡村开放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三,开放教育的分级管理体制使得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制度设计难以激发各级执行者内生性需求的功能。当开放教育各级执行者的内生性需求不足时,需要制度的引导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制度的设计者尽管可以提出因地制宜的灵活性原则,将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现目标交给各级开放教育执行者负责,但各级开放教育执行者由于资金不足、政策支持不够、没有足够的地方政府帮助而在设计相关的规定以及方案时,定位不准确,仅从决策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建立了符合自身需求的制度,并没有充分协调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这种设计由于过多地考虑了执行群体自身的利益,缺少激发执行群体变革的动力,因而将导致制度执行过程中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微观表现与决策者期望获得的结果有较大差距。

7.规划和设计主导的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容易使其实现形式表面化从理论上说,国家开放大学总部可以利用自己的规划,设计并组织利用教学资源,减少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组织成本和运行成本,以保证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顺利地执行。但是,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主导的规划和设计却会遇到难以克服的运行质量和效率问题,首先,是因为国家开放大学总部的宏观规划和设计可能和微观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而使制度的潜在效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在国家开放大学总部主导下的规划设计、既定的运行环境与各种实际的运行条件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新的规划设计必与不同的利益集团在面对重新分配财富、收入和管理模式时,就会产生责任不明、运行效果不好等问题,这种利益的博弈会使运行效率大打折扣,尽管表面上仍然会执行新规划和新设计的推进,但是却会通过消极的方式应对,从而使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流于形式,或者说只是表面上的一体化,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教育一体化。

8.开放教育的分级办学系统造成城乡教学条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开放教育过去以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体传播教育信息,近十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和快速普及,开放教育也迅速将传播媒介由广播电视转变为以计算机、智能手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媒体,但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特别是计算机在农村的普及率相当低,甚至可以说,农村与城市的计算机网络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导致农村开放教育首先在开放教育赖以存在的基本媒体方面即信息技术媒体方面,就与城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另外,因为乡镇经济发展不均衡,各级开放教育对基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优惠政策力度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开放教育在城乡之间、农村之间、乡镇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办学场所、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

9.开放教育城区和农村教育经费差距持续扩大开放教育的分级办学系统只延伸至县级教学点,开放教育农村的学生只能在县级教学点上学,因而开放教育县级教学点有学费收入、每年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但开放教育在农村没有对应级别的教学点,因而也不可能有学费收入、更不可能有经费投入,将就造成了开放教育城区和农村教育经费及其投入上的差距持续扩大。

10.开放教育城区和农村的师资力量差距还在持续扩大开放教育的各级办学机构都是广泛聘用当地的教师作为主要的教学力量,通常城区教师的水平和能力高于县级教学点的教师、有些县级教学点的教师存在待遇差、条件苦、教育教学手段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师资供不应求甚至聘请不到需要的专业教师等问题,因而造成了开放教育城区和县级师资力量的差距持续扩大。综上所述,开放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存在的实现目标和评价目标、价值取向的差异、对城镇化带来的重组重视不足、统筹管理不足、规划不充分、实现动力不足、实现形式容易表面化以及固有的瓶颈等问题导致了开放教育城乡一体化在日常管理、职责分工、师资配备、经费保障、目标实现等方面的发展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5

(一)城乡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和科技上的引进等各方面,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村面临教师资源缺乏,学校条件艰苦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倡导大学生去支教,然而,这毕竟只能是一时的办法,不能解决长久问题。城市中的学生接受更先进的教育、享受更优秀的教师团队的教育、丰富的学习资料和高科技的学习工具等,农村的学生想要享受如此待遇则需要付出更大的艰辛与努力。

(二)城乡教育的选拔结果上不公平在艰苦的学习环境中,许多农村学生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在择校问题上又面临了不同的境域。许多地区实行地区保护政策,报考分数均有户籍限制。由此,要想与城市的学生进入共同的大学,农村学子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教育结果上的公平要求达到学生的学业上实质性的公平,教育质量上和目标层面的均等。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二、文化视角下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归因

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没有在实质上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因此而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问题如不解决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违背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威胁社会的稳定。因此,寻求造成不公平的原因,想出解决办法成为目前面临的重要难题。近年来,研究此方面问题的学者越来越多,各学者分别从经济、政策、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探讨。其中文化因素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部分,在文化方面,根据环境的不同,有学者按照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视角进行剖析。总体上来看,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都影响着我国教育的现状。文化对城乡教育的影响重大,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事业全面的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文化因素。

(一)传统文化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影响文化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表现在思想、行为、认知等各方面。首先,总体上看,在研究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文化根源时我们不难发现,在传统文化中教育理论相对薄弱。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首的传统思想中,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尤其孔子的教育思想更是传延至今,“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思想,尊师重道的和谐师生关系等一系列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纵观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公平思想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其次,具体而言,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状态之中,文化传统中等级制度分明,讲求秩序的同时忽视了公平的重要性。受缺少民主的文化传统影响导致我国城乡教育中本身就缺乏公平意识。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制度,尊重权威思想与现代文化中提倡的自由、民主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传统文化强调的伦理道德、修身养性促使国人养成了保守、忍耐的文化理念。

(二)城乡文化对城乡教育公平的影响城市与乡村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生活圈,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大不一样。受不同的地理环境、乡土人情、生活环境等的影响,二者的差异和异质性特点是形成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现实原因。无论是城市文化还是乡村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丰富内涵,二者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城市文化具有崇尚理性、重视革新、思想开放的特点;乡村文化中有着较强的风土人情气息,思想保守,重视经验的特点。与城市文化相比,乡村文化中更富有传统文化韵味。城市中以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农村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远远快于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高新技术的率先使用,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并没有得到真正缓和。相反,农民成了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近年来由于机械化的使用、生活来源单一、收入较低的农民纷纷进入城市。农民工群体大量涌入城市,一方面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支持;另一方面,出现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困难的尴尬局面。与城市居民的不公平待遇,塑造了农民是弱势群体的心态。由此产生的城市文化优于乡村文化,处于文化之中的农民学子将自己划分为劣势的一方,成为“心理弱势者”。

(三)家庭文化对城乡教育公平的影响从结果上看,城乡文化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学生所处生活文化环境的不同。在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中,家庭、学校、社会是个体发展面临三个重要环境。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受到家庭文化、学校文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是个体生存发展最重要的环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农民进城务农人数的增加,农村中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有的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一次,家庭教育的缺失,儿童对亲情的渴望导致许多问题儿童的出现。在农村,辍学现象严重,许多子女失去学习兴趣,还没有成年就加入了进城务工的队伍。从长远上看,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小。

(四)学校文化对城乡教育公平的影响学校文化影响学生的发展,教育资源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第一资源。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全国城镇初中生均经费3479元,农村初中生均经费2190元,相差1269元。农村初中生均经费仅为城镇初中生均经费的60%;全国城镇小学生均经费2855元,农村小学生均经费1847元,相差1008元。农村小学生均经费不足城镇小学生均经费的70%。教师的城乡配置状态也不容乐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总体上仍然存在教师编制过紧、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偏低等问题,尤其是英语、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师资缺乏。

(五)社会文化对城乡教育公平的影响长期以来,城市和乡村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村公共财政投入严重缺失的体制原因。国家财政对农村文化教育信息建设无力顾及,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社会文化更多体现的是精英文化主导的主流文化,而这种主流文化更多以城市文化价值观为主导,乡村文化价值观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位置。比较而言,城市文化能够较快吸收、体现、适应社会文化,而乡村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反应相对迟缓,往往呈现出与社会文化的种种不适应。如农村学生从学校转入职场所需转型时间比城市学生明显偏长,适应社会能力明显偏弱。

三、结语

城乡教育的差距体现在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造成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从文化角度讲,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的影响、城乡文化的差异等。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问题日趋暴露,城乡教育公平是所有教育公平中影响最大、最具根本性和决定性的类型。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的客观上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实践。树立正确发展方向,唤起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转型、文化创新和全面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公平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和方向。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6

【关键词】城乡统筹 职业教育发展 政策创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以加快农村建设,逐渐消除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中共对城乡关系思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城乡兼顾、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进一步提升,也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转型矛盾和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的解决策略。城乡统筹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和新机遇的基础上,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战略,是党和政府为改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它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社会性。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既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涵,也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因此,在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也应与这一大方向相一致。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当前职业教育的政策创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或称城乡二元体制,是指由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带有二元特征的种种规定、法律和制度安排。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城乡职业教育差距产生的制度根源。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公共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城市偏向”,即政策的研究制定以城市为中心,忽略了对农村和广大弱势群体的应有关注。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政策明显带有城乡二元结构的烙印,突出表现为政策的城市取向。比如,在职业教育制度供给方面,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度设计时忽略了城乡之间在教育发展环境、教育资源、办学条件上的差异,基本上以城市教育和工业发展需求作为制定政策、建立制度的标准,难以发展出具有农村特色的职业教育,更难以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城市偏向型的职业教育制度供给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要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政府就必须打破传统二元管理模式的限制,以城乡职业教育资源的双向互动为节点,构建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框架,在城乡职业教育的规划和管理中考虑到“四性”要求,即“发展规划的全局性、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发展过程的双向性、发展速度的协调性”,而不是简单地从“城市倾向”到“农村倾向”的转变。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质就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对职业教育分离发展的束缚,把城乡职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城乡居民以平等的身份享受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发展机会,以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优化城乡职教教育资源配置和调整职教政策为手段,来实现城乡职教资源的优势互补、双向流动,最终达到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具体来说,一方面要统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构建一个以区域为中心、打破城乡界限,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统筹职业教育的发展,保证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必须公平公正。在以往城乡二元结构中,城市在职业教育上往往拥有比农村更多的政策优势和财政供给。要改变这种城市偏向,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差距,国家应对这种不平等问题进行研究,制定立足于长远发展的公平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经费、办学体制、硬件、软件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农村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因此,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还要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目前的困境,制定和完善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补偿制度,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起点,最终达到尽快缩小城乡职业教育的制度性落差,实现制度上的平等,以构建城乡协同发展职业教育新格局。

二、统筹政策规划,将职业教育纳入社会经济整体规划中

规划是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基础,建立健全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机制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城乡一体化互动的重要前提。应该把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把职业教育规划纳入社会经济整体规划中。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作用,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统筹城乡发展两大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城乡统筹一体化战略,在城乡统筹视野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央在多个文件中指出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就应包含这个基础,应有结合本地特点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任务和要求,有充足的职业教育发展财政支出预算。

长期以来,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教育大多注重普通教育,认为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因此在农村教育中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使本就捉襟见肘的农村教育经费大多流向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本就落后的农村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各市县教育规划应把农村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和优先发展的位置,全面、充分地反映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把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战略和推进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财政保障范围,有效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同时各地方政府还须制定发展职业教育的专项规划。中央提出现阶段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这四大工程与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系极大,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这四大工程,制定好职业教育的专项规划,对职业教育实行目标化管理,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有力支撑,作为实施城镇化战略、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就业优先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

总之,应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融入国家各项重大战略之中,使城乡统筹职业教育与各项国家战略实施协同发展。

三、改革经费投入政策,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补助力度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突显,政府在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近年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与职业教育要承担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使命、实现其自身内涵发展的要求相比,资金短缺的问题仍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而,政府有必要加快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从根本上改善职业教育的资金供给状况。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要从政策上明确职业教育投入在整个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并能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要能够保障政策的落实,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管理与监督,做到及时到账、专款专用。对职业院校与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以及农民工的转移培训,各级政府要尽力而为,力争不断扩大培训补贴数量,以体现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另一方面,政府开拓资金投入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这也是解决职业教育资金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企业征收职业教育税和人才培养费,对自主进行员工培训或捐款资助职业教育的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等政策,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全社会积极投资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同时,在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还应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对其实行补偿投资,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和公共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确保农村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随经济增长而持续增加,加大实行城乡职业教育均等化发展的财政政策。职业教育发展的“城市偏向”政策,使得大部分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流向了城市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则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由于城市与农村财政实力的差距,造成农村职业教育投入长期严重不足。而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起点的不公平主要就表现在教育基础设施的不公平配置方面。相对于城市职业教育优越的教育环境和师资条件,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办学设施设备、师资条件较差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在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方面通盘考虑、协调布局,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城乡职业教育设施设备的衔接和互补,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动、城乡共享”。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并实施规范化的农村职业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农村职业学校和装备齐全、资源优质、服务质量高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和技术推广、开发的中心基地,以此来缩小城乡职业教育的差距,推动城乡职业学校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城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平台。

四、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市场的建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公共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市场机制在促进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互动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能使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得更好,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成效会更大,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要有公平的外部市场环境做保障。因此,引入市场机制是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快城乡职业教育的市场化改革,加强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市场引入力度,形成公平合理的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竞争机制。

首先,要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市场化。一直以来,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以政府为主,较为单一,导致职业教育办学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存在办学效率不高、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等不良现象,所培养人才多为地方经济服务,造成了城乡人才流动的樊篱。因此,职业教育发展要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市场化改革,用市场机制冲破当前职业教育中城市与农村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界限,统筹办学格局,吸引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特别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持,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在各地区、各部门流动,在流动中优化组合,实现办学主体、办学形式的多元化,从而形成合理的教育布局,更好地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服务。

其次,要促进招生市场的城乡一体化。长期以来城市职业学校在招生上存在着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形成了生源的单向流动,因此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就有必要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招生政策,把城乡生源看成是一个整体,切实根据自身的办学能力与市场需求提供学习机会,在学校招生与学生意愿之间形成双向的自愿选择状态。同时,对于农村职业学校招生难的问题,一方面农村职业学校应努力提高办学效率,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政府对于报考农村职业学校的学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学费、设置优于城市职业学校的奖学金制度、帮助就业等,以此来吸引生源,缩小生源差距,保证农村职业学校的正常运行,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最后,要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现象。劳动力市场是学生就业的重要平台,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必然会影响学校的招生与发展。因此,要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就必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消除城乡不公平的就业竞争,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对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确保城乡劳动力都拥有公平的就业机会,尽可能减小甚至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对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的阻力,构建一个城乡一体、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五、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以区域统筹为重点的城乡职业教育集团

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革除教育资源要素流动的壁垒,冲破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通过统筹实现城乡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使城乡职业教育和谐发展。因此,统筹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应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整合教育资源,通过政府主导、城乡合作、校企融通、市场引导等多种途径,积极进行城乡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在城乡统筹思想指导下,形成以区域统筹为重点的城乡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笔者认为以区域统筹为重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

第一,通过政府统筹整合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政府对职业教育办学资源的整合,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部门应从城乡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制定公平合理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政策以及对相对薄弱的农村职业教育的资源补偿配置政策;二是政府应利用政策的导向性,鼓励职业学校与企业积极进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以强带弱,充分利用城市职业学校的优势资源,通过送教下乡、工学结合等多种途径,使农村职校生和农民都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三是通过政府协调,整合培训资源。目前,各地农业、劳动、科技、扶贫等不同部门都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培训资源,政府部门必须建立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局限,形成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合力;四是通过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整合资源。民办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导和调动民间力量、社会力量参与兴办职业教育,对现有的民办职业院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产权整合,走集团化办学道路,组建股份制集团化的职业学校,提高民办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办学硬件共享,在区域内建设好一个或多个实习实训基地。职业院校的特性决定了其办学硬件建设应注重学习场所建设的情境性,但长期以来,我国同一地区隶属不同管理部门的同类职业学校林立,专业重复设置,教学设备重复建设,面对有限的社会资源和政府资源,城乡职校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有效的合作,造成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为此,政府可通过宏观调控,形成院校联盟,两个或三个同类学校可共同建设一个标准的一体化操作室或模拟车间、校办工厂、校外实习基地、多功能教室等设施,实现硬件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同时也可以解决农村职业学校硬件配置严重不足的问题,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

第三,改革教师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优质师资的城乡流动。师资是办好教育的基本条件,教师素质是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条件,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支撑,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除了保障硬件设施齐全外,还要兼顾“软件”建设,即师资的培养工作。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市中心”的发展取向,具有较强的制度惯性,城市集聚了大量优质的职业教师资源,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优于农村。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差距,应着手建立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规划机制。政府应加大对城乡师资的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农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工作和城乡职业教育师资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引导城市职业院校对农村职校进行对口支援,主动担负起农村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达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目的。

城乡统筹战略方针的提出,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此,政府部门应基于城乡统筹的政策要求,加快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政策创新,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从而缩小城乡职业教育之间的差距,实现职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顾馨梅,苏君阳.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与社会价值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16-20.

[2]张小林.城乡统筹:挑战与决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0.

[3]姜作培,马亮.职业教育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良性互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6):55-61.

[4]马树超.对职业教育发展未来30年的展望[J].教育与职业,2008(27):9-11.

*本文为2012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江苏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制度配置的研究”(课题批准号:B-a/2011/03/009)的子课题研究成果。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7

第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总量短缺。可以说教育投资短缺是个全球性问题,但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穷国办大教育”的事实使教育投资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可以从两个方面论证这个观点:首先,可以从公共教育经费总量得到说明,据杨东平的研究,近些年我国年度公共教育经费一直维持在170亿美元左右,约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的1.5%,而这1.5%比例的公共教育经费,却用于培养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即大约2.4亿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教育。因此从世界角度来看,我们不可以不说我国是在以极不对称的经费维持着众多的教育人口。其次,可以从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得到说明,这一指标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整体水平。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而实际情况是,据杨明研究,1992年发达国家除日本和西班牙外,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都在5%以上,其中挪威等均在7%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2%,最不发达国家平均为2.8%。而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2.0%。另外根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的研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91年为2.86%,此后持续下降,最低为1995年的2.41%,2002年回升到3.32%以后,又开始下滑,2004年下滑到2.79%(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调高了2.3万亿元)。教育资源配置总量严重短缺是当前城乡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现在我们出发点就是在这样的资源配置总量短缺背景下来考虑城乡教育资源的协调与优化。

第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这里讲的结构是指城镇与农村二元体系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表现为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模式。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差异具体反应在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城乡师资力量差异、城乡升学率差异、城乡辍学率差异、城乡教学仪器设备条件差异、城乡开课率差异等诸多方面。根据袁振国的研究,2001年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我国城镇小学的生均经费平均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还有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乡差异、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城镇均为农村的1.6—3.4倍之多。另外结构失衡也表现在初等教育(小学)、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中专、技校、职中)、高等教育(大学)三级体系结构下的失衡,具体表现为这三级教育中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基础教育按人口比例来讲大部分在农村,这样也就间接的造成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

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探讨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途径的实质,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中找到一种均衡,靠单一的配置模式是行不通的。

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共同属性,就是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现阶段我们依然强调政府应该对教育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尤其是对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强调政府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赋予政府更多的权利支配教育资源,这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等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的。

明确了政府在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在全国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分配给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比例要进一步加大,加大经费投入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措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又主要是因为体制上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而县、乡两级政府公共财政困难,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和贫困县、乡财政更是困难重重,却要承担基础教育的筹资重任,县乡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拨款微乎其微。再加上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教育“口子费”(即为弥补农村教育费附加不能满足教师工资发放而余下的资金缺口,而向农民收取的费用),目前农村学校的经费来源就只有勤工俭学收入,其他渠道很难筹集到资金,这些微薄的经费来源导致每年出现巨大的经费缺口。因此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

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原本师资数量少、学历低;职称低的中小学,一部分年轻教师离开了教师工作岗位,下海创业、经商、甚至打工去了,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雪上加霜。剩下的教师基本上是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年龄严重老化、知识老化,所以要想尽千方百计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要从数量、年龄、学历、职称等多方面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3)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

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落后,设施设备老化,或者干脆就缺少设备,这主要表现在硬件上,比如房屋简陋、桌椅破烂、音体美等教学设备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奇缺等等。这都需要政府投入财政经费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4)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其实是改善办学条件的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大学生教育实习、大学生援教、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软件教学等多种方式,把城市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通过这种手段间接输送到农村基础教育中,弥补农村学校资源的不足。

(5)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

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就是要改革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即改革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央管、中学教育省市管、小学教育县乡管的管理体制。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农业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远利益,属于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这是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一切问题的根本办法。其次,就是农村学校要从人事方面激励教师积极性,从招生方面扩大生源,从教学方面改善教学质量。

(6)拓宽城乡教育融资渠道

拓宽城乡教育融资渠道,如通过专项资金、贷款、引进投资主体等方式,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筹集教育经费,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逐步使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条件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摘要]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表现出总量短缺和结构失衡的特点,在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中政府应起基础性作用。应该从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拓宽城乡教育融资渠道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

城乡一体化教学篇8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均等化;泰尔指数

党和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并出台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十二五”规划等诸多政策文件。党的十报告更是具体提出到2020年要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宏伟目标。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领域之一的义务教育,由于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教育制度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与城市义务教育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严重失衡。

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提出的发展新思维,使城乡结合起来,共同发展。近些年来,城乡一体化被不断推进,并取得了积极进展。本文采用泰尔指数对2007―2012年东部地区各省份的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进行分析,探索这些年来我国在义务教育均等化领域的成效,为实现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目标提供建议。

一、城乡一体化与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研究与实践

国外对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较早,而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较典型的是马克思的城乡融合理论。但是,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数量远远高于农村人口数量,因此,国外有关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研究比较有限,有的理论主要是从教育公平展开的,其中比较经典的就是科尔曼的教育平等理论、麦克马洪的教育公平三类型说、胡森的教育平等三阶段论。此外,各国政府为实现教育均等化,还开展了多种实践举措,主要表现为通过立法保证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明确划分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权和实现教育券制度。

上述表明,国外关于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研究较多,但直接关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义务教务均等化的研究并不多,有的成果大多是从公平正义方面研究教育公平问题,没人融入城乡一体化的背景情况。

我国对城乡一体化中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的20世纪90年代之后,尚处初级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不均等现象、原因以及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方面。如鲍传友①(2005)指出,造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校政策等制度根源。石绍宾②(2008)指出通过建立“以中央为主”的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来解决城乡教育差异问题。陈冲③(2011)从制度保障角度提出了通过拓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渠道、改善义务教育资源分配格局、消除户籍制度等建议。

上述研究为我国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实现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但目前国内学者对城乡教育均等化的研究及对策多从宏观层面探讨,从区域及具体省份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指标说明

1.研究方法

目前,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实证研究常用泰尔指数法、基尼系数法、变异系数法、综合评价法和因素分析法④。以上这些方法均能在一定程度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结果,但已有的研究往往都使用单一的变量进行分析,即在一次研究中要么从地域差别入手,要么从城乡差别入手,这就很难准确反映出一个区域内城乡均等化水平的差异或城乡均等化水平在区域间的差异。

由于泰尔指数具有可分解性,不仅能反映整体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还能进一步按区域或城乡进行分解,反映区域―城乡两维指标的均等化水平,所以本文采用泰尔指数进行区域―城乡的双变量分析,以得出更具参考价值的结论和建议。

区域―城乡的双变量泰尔指数计算模型如下:

式中,N={1,2,……n}为东部地区小学生的人群向量,X={x1, x2, ……xn}为相应的教育经费投入,按城乡或区域将人群N分为m个组,每组相应的教育投入为Xk,`X与`Xk为相应的教育经费均值,nk为每组的人口数;每组再按区域或城乡再次分为p个组,nki为k组下细分的第i组人口数,`Xki为对应的教育投入均值。

2.数据指标

教育均等化一般我们常从教育机会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方面进行衡量,其中查尔斯・赫梅尔、指出教育机会均等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最关心的”。因此,本文将对教育机会均等进行分析,并且采用多数学者常用的教育经费投入均等指标来衡量。

义务教育包括初中和小学两个阶段,因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在小学阶段存在的问题更为显著,故研究中仅对小学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收入进行分析,研究集中在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的10个省、直辖市,时间跨度为2006―2011年,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7―2012年)。

三、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双变量泰尔指数及分解

1.城乡维度优先的双变量分析

按城乡维度对东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收入进行分组,其不均等分为城乡之间不均等(即组间不均等)、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不均等(即组内不均等),将对应年份数据代入上述计算模型,得到2006―2011年东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的泰尔及其构成数据,具体如表1所示,为使分析更为直观,将城市泰尔指数、农村泰尔指数及总泰尔指数绘制图一。

由图一可清楚的看到,东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总泰尔指数逐年下降,表明东部地区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收入的总差距缩小了,且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每年都较前一年有所改善,均等化程度呈现出向越来越好方向发展的趋势,其中2006年到2008年总T值下降明显,说明此期间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取得卓有成效的效果。

再从城市和农村的泰尔指数来看,农村T值一直高于城市T值,说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城市的差异要远远低于农村,由这一现象可推测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教育教育均等化的程度越高,差距也就越小,并且这也正好验证了现实的实际情况;其次,城市泰尔指数与农村泰尔指数这些年来,两者出现了相反的发展趋势,即农村T值在逐年下降,城市T值逐年上升,并且两者间的差值越来越小,说明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大力推动,此前被城乡二元结构分隔的这种差距正在缩小,证明了城乡一体化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实际效益。再从表1的组间贡献率和组内贡献率来看,八成以上的贡献率来自组内差异,即城市内部、农村内部的差异,城乡间的差异较低,说明东部地区义务教育均等化的主要问题不是在于城乡间这种差异,而是在于城市、农村在各省之间差异较大。

2.区域维度优先的双变量分析

通过城乡维度优先的双变量分析,我们得到了东部地区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与农村内部的不均等情况,但无法进一步了解东部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在各省市之间及省市之内的不均等情况,故对东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收入采取区域优先的双变量分析,得到表2所示数据,并以此数据绘制了图二、图三,以便更清晰的了解发展趋势。

由表1和图二可知,东部地区城乡义务教育的总泰尔的趋势与此前分析一样,此次就不再说明。组内T值一直低于组间T值,且组间贡献率占到6成以上,并且占比还逐年增长,说明东部地区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各省在城市、农村间的差距,反而东部整体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相较不太显著,这个结论也验证了此前按城乡维度优先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再进一步来看,从2006年开始,组内T值一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区域,并且数据也越来越接近0,说明东部各省份内部在城市、农村间的差距在缩小,而且均等化水平越来越高。组间T值的表现分成了2截,先是从2006―2008年表现为逐年下降,即各省市之间的差距也在缩小,但到2009年,组间T值又回到最开始的状况,再次拉开了各省市之间的差距,并在此后3年基本维持不变的状态,这可能与各省市出台的义务教育政策有关,使得省市差距表现显著。

上述分析均表明东部地区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各省市间差异不同,并且从图3中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到这一现象。由图3可知,东部地区各省市的泰尔指数总体趋势都呈下降状态,其中海南、浙江、山东、天津地区的泰尔指数接近于0,表明此4省市的义务教育均等化程度相对较高。但是,上海、江苏地区的泰尔指数相对较高,且与其他省市也差距较大,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一现象解释了此前推断东部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差异来自省市间差异的结论。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对东部地区2006―2011年的教育经费数据利用双变量泰尔指数研究东部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差异,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收入的总差距已大大缩小,并且每年都在进一步缩小,说明从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较好推动了中国城乡基础教育的均等化发展。城乡维度优先的双变量研究表明东部地区城乡间的义务教育差异较低,但东部地区在城市内部、农村内部的差异较为显著。此外,从区域维度优先的双变量分析也表明,东部地区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各省在城市、农村间的差距,反而东部整体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相较不太显著。

2.建议

缩小地区间和城乡间义务教务均等化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对于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⑥。在中央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的推动下,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城乡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已大大缩小,但各省份间的差距仍较为显著,未来需进一步缩小地区间的差异。

(1)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由义务教育均等化泰尔指数的测算和分析发现,我国东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等的构成上,城乡间的差异不到二成,八成以上的差异主要来自各省间在城镇和农村内部的不均等引起。因此,缩小各省在城乡义务教务的不均等现状,应为落后省份给予相应的政策保障,通过相应的财政、经济发展等政策扶持,使教育经费更多地向教育薄弱地区和学校倾斜,加强薄弱地区的教育和学校建设,缩小省份间的差距。实施以上这一系列具有战略性的政策,将带来多重的均等化功效,受益的并不局限在义务教育这一领域,而是有益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整体实现。

(2)加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制度建设。从上述研究可知,东部地区在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配置上这些年来所制定的标准的确缩小了城乡差距,但整体而言,农村的不均等程度仍落后于城镇,说明此前的一些资源配置仍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建议应树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制定城乡无差别、区域统一的教育资源配置标准,从教育经费到学校设施、教学设备、班级编制、师资配备等方面都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以统一的规格保证区域内各省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从而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行区域、城乡的义务教育均等化。

(3)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城乡差距首先体现为经济上的差距,所以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应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实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从而为城乡教育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和资源储备。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首先需要将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统一的规划发展,使城乡协调发展。其次,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带动农村的发展,促使城乡结合共同发展经济。第三,完善户籍制度改革, 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从管理体制上破除二元结构,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引文注释

①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②石绍宾.城乡基础教育均等化供给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③陈冲.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制度保障[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3).

④冯海波,陈旭佳.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财政均等化水平的实证考察[J].财贸经济,2009(11).

⑤查尔斯・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⑥姜鑫,罗佳.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论坛,2012(5).

【基金项目】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125392)。

上一篇:礼仪相关知识范文 下一篇:企业文化走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