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业的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12 19:27:09

会计行业的职业分析

会计行业的职业分析篇1

1学分银行导向

基本思想搭建基于学分银行导向的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衔接路径,高职教育以脱产为主,开放教育以业余学习居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采取不同而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方法。在实际运作中,可以充分运用学分银行的导向方式:存储、积累、兑换的办法,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促进各类教育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

2衔接路径

根据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的阶段性要求,主要先开设高职类的课程,然后开设本科类的课程,学生可以在基本学完高职课程后,获得高职学历,也可以通过学分储存,在一段时间后再继续完成本科学习。而大多数学生在通过高职类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完成本科规定课程的学习,可获得本科学历。使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有机融合。

3建立课程对比表

为了搭建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本科之间“立交桥”,选取高职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和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进行对比分析。

4能力和技能点对比分析

以高职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为例,我们分别从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分三个模块进行逐一对比分析,制定相应的学分认证标准。如下:模块一:财务报表的基础分析。高职课程:①企业资本分析;负债资本的内容及分析。②资产与资本对称结构分析:资产与权益对称结构的目的和内容,资产与权益对称总量分析,资产与权益结构对应关系分析。开放本科课程:①利润表解读:利润表的经常性、非经常性和综合性项目解读,利润表结构和趋势分析。②现金流量表解读:现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解读。模块二:偿债能力分析。高职课程:①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所需的会计报表资料(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计算及相互关系;影响因素。②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计算及相互关系;影响的其他因素。开放本科课程:①短期偿债能力的概念;营运资本、流动及现金比率的概念、计算和使用;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包括趋势、同业、影响因素分析。②长期偿债能力、获利能力比率和利息费用保障倍数的概念;其计算和分析。模块三:财务报表综合分析。高职课程:能够运用经营、财务、综合杠杆对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判断。利润表综合分析包括利润表的横向、利润表的纵向比较、利润表的盈利结构分析。开放本科课程: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特征。杜邦分析法的核心比率指标、基本框架。综合系数分析法的基本程序。财务报表综合案例。

二结论及对策

1结论

(1)“财务报表分析”既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集会计核算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于一体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2)两者在类型要素、规格要素和内容要素等几个方面高度重合,该课程在高职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而在开放教育本科教学目标要求更高一些,除了对中小企业外的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外,还增加了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财务分析的内容。

2对策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需完成以下任务,成绩合格者方可替换开放本科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1)通过互联网搜集分析对象(中国某上市公司)公开的真实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分析对象所处行业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或可比企业值,并合理加工收集的资料。(2)对分析对象的偿债能力、资产运用效率、获利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分析。(3)形成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会计行业的职业分析篇2

关键词:会计课程模块;会计职业层次;会计职能;培养目标;递进关系;衔接

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并且是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会计职业发展是会计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因。本文讨论了会计教育中针对会计实务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设置,认为会计课程应在考虑会计职业层次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设置。

一、会计课程模块化及会计职业层次概念

(一)会计课程模块化概念

模块是具有内在联系又相互补充的要素的集合,且这一集合整体能反映完整的内容或实现固有的目标。会计课程模块化指将各门会计课程按反映内容完整性或目标实现要求进行分层或分类汇集,以产生一组会计课程模块群的方法。不同的会计课程模块及其合理组合能实现针对不同层次会计预从业人员进行会计教育的目标。会计课程模块化应用,基于会计专业岗位目标细化而生成,是目前会计教育领域开展会计课程改革的一种探索。

(二)如何理解会计职业层次

任何拥有专业技术含量的职业都可能形成职业层次,像会计这样具有专门的会计理论、技术方法、需要遵从严格的会计法规、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的职业必然有其职业层次。会计职业层次是指由于会计岗位技能要求水平不同、专业水准不同、判断授权性质、职责范围及会计业务处理主从关系不同而产生的由高到低的层次划分。

二、会计课程模块化与会计职业层次衔接的意义

(一)目前会计教育中突出的几个问题

1 会计教育子目标散乱。对各层次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表述得不够明确具体,因此会计课程的设置不尽如人意,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实践的需要。换言之,由于会计职业层次模糊不清、其所隐含的会计能力与会计岗位的错位、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人才素质要求的脱节等,均严重制约着企业的会计工作水平。

2 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从结果来看,会计毕业生普遍难以就业于会计岗位,或就业后短时间内很难适岗。这说明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高校会计教育“应试教育”特质明显。重理论,轻实践。对于会计实务中的各个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很少加以强调,会计岗位意识灌输不强造成的。毕业生在进入岗位时对要做些什么、如何做等都有个重新学习和认识的过程。绝大多数会计从业者的共同感受是“学校学的和实际做的差别太大”。

3 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现行会计教育中过于重视专业教育,缺少素质教育,有着较重的功利导向,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和会计法规教育课程,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严重缺乏。

(二)会计课程模块化与会计职业层次衔接的意义

现代企业对会计岗位分工层次化、细化及科学化,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同时层次化、细化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有差异。这对会计教育有效输出适岗的专业人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做过系统的分析和调研,也没有真正分析和了解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引致了上述几方面的严重问题。这说明目前会计教育的效率不高,呈现出一种隐性的会计教育资源浪费。

本课题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探讨岗位需求导向的会计课程模块化设置,认为会计课程模块化对于会计人才能力的培养是注重实践性的,加大了操作性和感性认识,避免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状况,能由此提升学习效率,加快会计专业人员岗位适应和胜任速度。同时,由于在学习过程中能加深了解会计岗位肩负的职责和意义,对于会计专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由此看出,会计课程模块化的意义就在于其能够突出会计教育目标及其子目标,使会计教育的结果能较好地与会计岗位的需求相衔接和吻合。从而为提高会计教育效率打下前期基础。

三、会计职业层次的理论分析

既然会计课程模块化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会计教育目标,则分析会计职业层次就是模块化的第一步。本文认为,会计职能的分析是会计职业层次分析的前提。

(一)会计职业层次划分的基础是会计职能即以会计职能框定会计职业总职责。

会计职能是通过会计职业活动实现的。分工合理的会计岗位职业活动有助于体现和发挥全部的会计功能。会计岗位无论怎样设置,会计职业层次无论如何划定,会计岗位整体应履行全部的会计职能。

在本课题前期研究成果中,笔者认为会计具有表象职能和衍生职能。会计职能的科学定位应是表象职能与衍生职能的联结体。其中,表象职能认为,会计是以货币记录、分类、汇总企业的经济业务和财务事项,从而说明其经营成果的一种技术。这其实是最早的一种会计概念,以反映或核算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衍生职能则体现了会计监督、控制、分析、评价等内容。

要说明的是。有一部分工作,其本身和会计岗位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如材料物资保管岗位、销售开票员岗位、劳动工资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内部审计岗位等,有的直接为会计岗位工作服务,是会计工作得以进行的基础。没有这些岗位,会计职能不能实现。有的利用会计资料从事相关活动,如财务管理岗位,必须通过会计生成的信息来进行资金规划和决策。因此,把直接为会计岗位工作服务的工作职能称为“会计前边缘职能”,把利用会计信息或资料来从事相关活动的工作职能称为“会计后边缘职能”,其都不属于会计职能的范畴。因此,这部分工作岗位也不能划归会计岗位。

(二)会计职业层次划分的依据

会计职业判断授权性质、职责范围及会计业务处理主从关系。

职业层次是指在同一种职业或职业类型内部,由于工作活动及其对人员要求的不同而造成的区别。会计职业层次指人为的会计岗位职责层级。以此为分类标准,本文认为,会计职业可以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1 会计项目层次。是会计职业活动的基础层次,以技能性工作为主,简单重复劳动,具备熟练的技能、专门知识和判断力,能完成所分配的工作。

2 会计综合层次。是会计职业活动的中坚层次,以技术性工作为主,享受相对自由和创造性的工作,指要求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或判断力的脑力工作,对他人有低程度的责任。

3 会计管理层次。是会计职业活动的最高层次,通常由企业的总会计师岗位、会计机构负责人岗位和会计主管岗位组成。他们拥有明确的授权,能在其管辖范围内组织和领导其他会计岗位的工作,处于领导的、主导的地位,要求具有高水平的知识、智力和自主性,承担更多的决策和监督他人的责任。

四、与会计职业层次衔接的会计课程模块化方法探讨

会计行业的职业分析篇3

一、高本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的思路

以行业企业岗位群作为研究的起点,从行业企业员工普遍存在的职业生涯途径找到高本衔接逻辑,依托行业协会,以此开展相互衔接的岗位群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分析。通过对职业能力分析分解出相关技能点,继而由技能点分析出知识点,从而形成高本衔接的职业能力标准。参照高本衔接的职业能力标准及两个层次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通过课程体系建构会议,构建高本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依托广东机电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平台,根据企业实践反馈信息对研制的高本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进行调整。

二、模具行业、企业与专业调研

行业、企业与专业调研是标准研制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的调研:模具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模具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专业面向岗位群及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职业资格和行业规范要求情况,高职与本科学校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情况,高职与本科在校生的学习现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方面的调研。调研主要采用了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调研数据统计分析采用了比例饼图分析、频率分析法以及权重分析法等方法[1]。

1.模具行业的发展趋势

本部分的调研对象为国家、省、市三级模具协会负责人以及收集整理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行业发展规划。

智能模具拥有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市场空间大等明显优势,代表模具技术新的发展方向,以智能模具为代表产品将有力支撑中国高端装备零件制造等领域快速发展。未来的模具企业更加关注增强企业质量、标准、品牌意识,从关注产能的增加转变到关注质量效益的提高,以硬实力提升转变到软实力塑造,企业由单纯执行标准转变到参与或牵头制定修订标准,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形象宣传、知名商标、优质品牌。

2.模具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依托广东省模协,调研了广东省64家模具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模具企业在人才需求类型上为四大类:(1)技术层面――数字化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2)管理层面――项目管理、质量管理、品牌管理;(3)贸易与投资――语言、国际贸易规则、投资风险与控制;(4)操作层面――设计软件应用、数控加工、文秘、会计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为针对管理层面、技术层面以及操作层面。

3.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及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及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调研是开展衔接工作的重点内容,是高职与本科两个层次培养的岗位目标指向,也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本部分的调研对象主要为模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技术部门,主要是以企业走访和座谈会的方式完成。

高职与本科面向岗位群的确定,一是通过人才发展路径调研,一般来说通过毕业3年的工作时间,高职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可以达到各自的培养目标。二是通过高职、本科毕业生毕业3~5年岗位分布情况来看,符合上述培养目标[2]。这些目标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基本上是通过高职或本科阶段的学习获得的。通过调研,确定高职培养目标岗位为助理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高级工(含工艺员、编程员)、生产管理员、模具调试员等。本科培养目标岗位为设计工程师、项目管理师、制造工程师(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工程师等。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出职业发展路径表,将一些不同岗位概念统一,并且通过让企业填写各层次发展岗位及发展年限,最后确定高职、本科所对应岗位群。

4.目前高职与本科学校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情况

本部分的调研主要是针对高职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负责人调查及收集近三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比高职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上的重合度不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在高级技能型人才,职业岗位主要定位于助理产品设计师、助理项目管理师、助理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高级工(含工艺员、编程员)、生产管理员等。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则定位在研究开发型人才,职业岗位主要定位于产品设计师、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程师(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师等。因此培养目标实现了分层定位,本科的定位高于高职的定位。

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高职与本科是两种不同的体系。由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使得两种类型的院校形成了具备各自特色的课程体系,较好地保证了各自的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强调高技能,其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时比例较大(60%左右)。而本科强调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利用理论指导实践,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时比例较少(最高的占到30%左右,部分本科学校的实践课时非常少)。因此构造科学、合理的高职-本科院校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衔接的重点工作之一。在课程的重复度上,问题比较突出,由于绝大部分专业都是针对招收的高考生设计,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是从最基本的要求开始,特别是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与热处理、金工实习、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高职和本科重合度非常大。

三、职业能力分析会以及职业能力标准建立

职业能力分析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确定职业能力标准、获取职业能力单元和知识点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的目的是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归纳、整合、提炼行业专家的意见,获取具体的能力要求,并为接下来的职业能力分级、能力单元、知识点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通过比较与借鉴国内外职业能力分析方法,结合深入的实践研究,创立了“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是通过头脑风暴、文献查询、个案分析等多种途径,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通过专业对接职业岗位,职业岗位细化为工作项目,工作项目细化为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细化为职业能力四个步骤,再从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技能、工具、方法、要求、知识五个方面分解分析职业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3]。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会举办了2场,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杜怡萍研究员任主持人,共21位行业技术专家,分别来自富士康科技集团、群达模具(深圳)有限公司、东江模具(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金三维模具有限公司等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达到国际水平的公司和企业,包括一线技术骨干、班组长和车间主任,主要对产品设计、模具设计、项目管理、工艺设计、数控编程、模具制造工、生产管理、管理岗位等岗位进行分析。

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制定出职业能力分析表,项目组得到了模具企业操作类、技术类、管理类等3大类工作领域,8个工作岗位的48个工作项目,192项工作任务共计603条职业能力,此外,还确定了各岗位共同的9项41条关键能力(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能力分析表制定过程还结合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项目团队多年对企业的跟踪、积累,对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了整理完善和规范化的表述,是制定对接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为教学标准研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课程体系建构会与高本衔接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建设

课程体系建构会是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采用“头脑风暴法”和“转换法”,由教育专家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方向、人才规格,专业课程体系等方面充分发表意见,完成课程转换,初步形成课程体系;第二阶段采用“卡片张贴法”,由课程专家对照职业能力分析表,完成职业能力点与课程的对应。

1.高本衔接专业培养目标建构

要清晰定位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要素:就业领域、目标岗位、职业能力。通过就业领域、目标岗位、发展速度、职业能力、职业层级等内容区分高职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形成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

2.高本课程体系建构

在专业培养目标衔接的前提下,实训课程体系的衔接,课程体系建构以“能力核心、系统培养”为指导思想,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及可持续发展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一是要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建立课程与能力的对接关系;二是要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三是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四是考虑高本衔接课程的延续性与衔接性,同类课程的层次性,避免高职、本科课程的重复; 五是要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

以模块化构建课程结构,构建“宽专结合”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特征:一是以岗位群定专业,一般每个专业涵盖4~6个职业岗位;二是以模块类分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专业方向(专业拓展)课程;三是以多形态建功能,包括学科课程,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技能训练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等;四是以任务驱动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编制任务驱动式课程内容[4]。

3.课程标准的编制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包括课程名称、适用专业、课程性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参考学时与学分、课程结构、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教学评价十项内容,课程标准编写难点为课程结构中的“学习任务”设计,参考以下三种方法完成,方法一:按任务完成的过程步骤(环节)分解为学习任务;方法二:设计一组(3个左右)递进式的学习任务;方法三:按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关系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由项目组成立专门课程标准编写小组完成相关课程标准撰写。共计完成高职段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标准11门,本科段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标准5门。

五、关于后续研究的思考

1.继续开展课程评估标准研究,形成职业能力标准、课程标准、评估标准封闭的标准循环链条,保障项目研制的正确方向和不断完善。职业能力标准是课程标准制定基础、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是教学参照、评估标准是职业能力标准在教学效果上的检验,将评估单元作为能力标准模块向课程标准转化的中介,有效形成封闭循环。

2.依托行业企业,建立高职-本科衔接的跟踪反馈机制,在企业层面实现实训项目的衔接和第三方评价的衔接,开展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本科(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衔接专业教学研制”,主持人:戴护民、徐伟、寒剑。]

参考文献:

[1]杜怡萍,李海东.中高职衔接标准建设新视野:从需求到供给[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1.

[3]杜怡萍.“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15(8).

会计行业的职业分析篇4

(1.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2.衢州中等专业学校 浙江 衢州 324000)

摘要: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方面受到重视。工作分析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技术,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安排、课程内容选择和教学组织实施提供重要参考,是职业教育中亟待关注的研究领域。教育行政部门、分析专家、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是工作分析的主体,理应各司其职,确保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科学性。

关键词 :工作分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3-0015-04

作者简介:郭月兰(1989—),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是质量的提升,而课程体系改革是质量提升的关键,其中课程开发又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内核。当前,课程开发的主要技术是基于岗位任务的工作分析方法,它是MES课程、CBE课程、项目课程等普遍采用的技术。通过工作分析,可以获取从业人员职业活动中的任务、行为以及知识、经验和技能等因素,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的安排、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组织的实施提供重要参考。因此,有必要探讨工作分析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价值和实施策略。

一、何谓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方面受到重视。所谓工作分析即分析者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技术,对每个同类岗位工作的结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解、比较与综合,确定该岗位的工作要素特点、性质与要求的过程,是通过搜集某一职业或职业群的工作信息,对岗位进行工作的描述(工作概要、工作职责、工作环境等)和任职资格(身体素质、知识、技能等)的界定。

工作分析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工作分析的对象,可以把工作分析区分为三类,即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针对某个具体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开发及对应于某个岗位群的学校工作任务开发。根据工作分析的描述语言或要素维度,可以把工作分析区分为工作(任务)导向性的工作分析和人员(工作者)导向性的工作分析。工作导向的工作分析以工作本身为出发点,侧重于分析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需要的任务或行为,而人员导向的工作分析以任职者为出发点,强调完成任务或行为所需要的个体工作者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

在职业教育的课程研究领域,工作分析既是针对某个岗位群的学校工作任务开发,又是工作导向工作分析和人员导向工作分析的统一,即工作分析专家通过“头脑风暴”式的会议研讨,分析具体专业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工作后即可胜任的岗位)以及发展岗位(与专业相关的提升性岗位),针对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描述其完成工作所需要的任务或行为,进而分析完成任务或行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要素,从而形成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为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基石。

二、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价值和实施策略

以开发课程为目的的工作分析以从业人员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结合行业、企业和社会因素,对工作岗位中实际存在的任务进行梳理和概括,获得具有逻辑性、层次性和清晰性的工作任务结构,并归纳、整理出任务完成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是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因此,工作分析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一)工作分析是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前提

工作分析的逻辑前提是对工作岗位的清晰认识,即明确专业所对应的具体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因为岗位决定了工作任务的范围和空间,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在分析专家的指导下,企业专家根据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质和层次水平,罗列出各自认为的专业可能面向的岗位;随后分析专家对企业专家罗列的岗位进行汇总,并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尽可能规避岗位过宽、过窄或岗位描述过于笼统等问题,最终确定专业所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另外,岗位定位应该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特点,并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实际状况,如沈阳某高职学院根据地区橡胶工业较为发达的事实,将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的就业岗位定位在橡胶工艺运行控制工(包括配料工、炼胶工、硫化工、半成品成型工、压延工等)、橡胶设备操作工、橡胶设备维护工以及具有发展性质的技术员、质量检查员、安全管理员、工段长等。一方面,该岗位工作分析有利于明确化学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定位的依据和出发点;另一方面,该岗位分析也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有利于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二)工作分析是课程设置的根据

工作分析的重心是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即明确岗位从业人员需要完成的任务,掌握其具体工作内容,简单说来就是分析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包括工作中使用的机器、设备、辅助设施等,是实现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首先,企业专家在分析专家的指导下,撇开学科课程的思维模式,各自书写岗位从业人员实际从事的工作领域(一组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较宏观)和工作任务(单件任务,较具体),且表述任务时一般采取“名词+动词”的形式,如图纸识读、涂层检验、产品运行等。其次,在分析专家的引导下,开展集体讨论,针对每一个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根据工作的实际过程和相应的教育价值,选择不同企业专家之间的“共同要素”和“独特要素”,最终确定完整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如高职化学工艺专业的工作领域可分为橡胶配料、生产检测和炼胶等,其中炼胶可细化为胶料热炼、胶料精炼等具体的工作任务。科学的任务分析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一方面,课程设置的首要参照点是任务而非具体知识点,因为知识的组织方式或知识结构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发育和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相联系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改变过去知识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另一方面,基于任务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专业核心课程,科学搭建专业特色课程。

(三)工作分析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参考

工作分析的关键是职业能力分析,即根据工作任务,逐项分析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能力水平。简单说来,就是明确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以及任职资格,包括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和知识、技能、态度、身体素质等,即综合能力。因此,职业能力是与具体工作任务相结合的,是课程内容确定的重要参考。首先,企业专家在分析专家的引导下,避开对能力的宽泛描述,通过对自我经验的反省,逐条书写出有别于普通能力的具体职业能力。其次,在分析专家的主持下,采取自由研讨的形式,逐条对汇总而来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规范其表述,讨论其在实际课程中的可操作性,增添遗漏部分,删除不必要部分并对能力表述进行合理化排序,最终形成完整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如针对“胶料热炼”这项工作任务,其职业能力可表述为:第一,能识读热炼作业指导书;第二,能根据热炼工艺参数、热炼原理和影响因素,准确判断热炼质量事故,并按要求进行处理;第三,能规范填写热炼作业文件等。完整的职业能力分析有利于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一方面,在后期的课程开发中,专业教师在分析专家的指导下,要参照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依据课程内容的可教性和实用性原则,并根据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学习能力的有限性,把课程内容具体细化为知识内容要求、技能内容要求和素质内容要求;另一方面,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内容有利于真实体现岗位工作任务,便于学生就业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四)工作分析是教学组织设计的保障

工作分析的结果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它是教学组织设计的保障,即实现将职业要素转化成课程要素并进而扩展为学习要素,设计出基于学习分析的、符合学生学习过程和学校具体教学实际的、兼具教学价值的学习项目。在教学组织的设计中,主力是学校专业课教师,核心目标是设计出每门课程要学习的课程项目。首先,专业课教师在分析专家的引导下,围绕工作任务,将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化成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即教师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结果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将具体某门课程划分为符合逻辑线索的项目,并在项目知识选择中体现出知识内容要求,在项目教学目标和具体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技能内容与要求。其次,进行项目设计的下一级即模块的设计,也即对项目的进一步细分,模块的总和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且各模块之间都有相应的逻辑关系,如按照流程、种类等,模块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目标、工作任务、活动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性知识等,模块可根据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进行自由组合。再次,学习单元设计是模块的下一层级,即各教师根据任务分工表,将模块细分成学习单元,其中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学习单元最重要的部分,包括的内容较为丰富,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直接相关,最具实际作用。学习情境主要由学习目标、教学资源、安全及注意事项、工作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工作过程部分要对具体的步骤、操作方法与说明以及质量标准做具体而详细的解释,一并呈现在教学组织设计中。

三、如何确保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科学性

工作分析可以提高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因此,如何确保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顺利开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按照课程开发主体进行分类,可以将工作分析主体细化为教育行政部门、分析专家、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四者之间理应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以保证工作分析在课程开发中的科学性。

(一)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旗帜性作用

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职业技术人员的层次和结构具有不同的要求,而职业技术人员的层次和结构又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兴衰。工作分析通过课程开发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员方面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比较重视工作分析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市场需求调研为工作分析的开展起到了旗帜性的作用。工作分析是基于市场实际岗位需求的,政府每年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调研为工作分析的开展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学校紧扣市场需求,开发相应的职业教育课程。因此,要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在工作分析中的旗帜作用,为后续课程的开发提供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的实证数据。

(二)发挥分析专家的主导性作用

工作分析基于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分析,因此,要将工作分析中的职业要素转化成课程要素,就需要分析专家的智慧性引导,所以,分析专家在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课程开发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在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时,分析专家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使企业专家明确分析会的目的、形式、工作方法和任务安排。其次,组织和协调整个分析会的全过程,主要把握三个方面:关于人,即协调好企业专家、学校教师、记录员的工作;关于物,即在分析会前提前准备好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白纸、笔和订书机等物品,并在分析会进行中有效利用;关于时间,即把握好整个分析会的时间,要非常清楚在什么时间应该开展什么工作。再次,指导企业专家并引导其进行“头脑风暴”式讨论,即企业专家在书写过程中出现思路混乱或不理解任务时,分析专家应给予及时指导,并及时汇总书写结果,引导企业专家讨论分析成果。因此,分析专家要熟悉分析会的基本操作,理解工作分析的质量要求,以便使工作分析朝着有利于课程开发的方向进行。可以说,分析会的成败百分之六十取决于分析专家的水平,因此,在工作分析中,要充分发挥分析专家的主导作用,以利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顺利进行。

(三)体现企业专家的主体性作用

工作分析基于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并要求分析出完成任务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工作分析中,必须充分体现企业专家的主体作用。首先,企业专家的遴选应该有特定要求:数量要求,以10~12人为宜;职务要求:以对岗位任务相当熟悉的一线技术骨干、车间主任等为宜;岗位要求:最好能够覆盖专业所面向的所有工作岗位;能力和经验要求:熟悉岗位职责,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字书写等能力。其次,在分析会进行过程中,企业专家应认真聆听分析专家的引导,清楚自身任务;积极参与会议讨论,针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和岗位任务,建言献策;参与分析会的全过程,以利于整个分析会的开展。再次,在分析会结束后,针对后期的课程要素开发,积极为学校教师答疑解惑。因此,企业专家在整个工作分析过程中具有主体性作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保证工作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四)调动学校教师的核心性作用

工作分析是基于结果导向的,其最终成果要转化成课程设计,并落实到课程层面和教学层面,因此,学校教师应该也必须在工作分析中发挥核心作用,因为分析专家所能提供的只是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以及具体开发中可能采取的方案,最终课程产品只能由学校教师设计完成,只有他们才熟悉专业领域知识以及学生可能的接受程度与学习特点。首先,在工作分析之前,学校教师应主动接近毕业生并深入就业市场,充分做好从业人员的市场需求调研,形成真实可信的调研报告,为工作分析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在工作分析进行中,学校教师一方面要做好分析专家和企业专家的接待和招待工作,另一方面要列席工作分析会,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并根据学校具体实际提出合理化的参考意见,为后期课程的设计做好思想铺垫和行动准备。再次,工作分析会结束后即是教师发挥关键作用之时,学校一线教师应依据工作分析结果,在分析专家的指导下,破除传统学科模式的思想束缚,进行课程结构的分析、课程标准的编制、学习项目的设计及教学资源的开发,最终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因此,理应积极调动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核心作用,以利于其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技术性要求和复杂性要求极高,工作分析是课程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必将成为现在乃至未来职业教育课程研究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萧鸣政.工作分析的方法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付亚和.工作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会计行业的职业分析篇5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会计;职能;理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加速推进,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管理会计是以新兴管理科学为基础,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决策与计划提供信息,协助指导与控制,制定激励目标,计量与评价绩效,对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职能及其分析

管理会计的产生晚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两者在各自的职能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管理与决策,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会计核算与会计记录。之所以出现管理会计,是由于在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践中,传统的财务会计由于受诸多因素的限制,自身的职能不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经济管理的需求,而管理会计恰恰很好地解决了财务会计不能实现企业管理的这个“短板”问题。管理会计的产生与不断完善,就是为了弥补财务会计在财务信息分析以及提供相关决策依据等方面的不足。

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组织职能、规划职能、控制职能、评价职能四部分组成:

第一,组织职能。其职能主要表现为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制订合理的、有效的责任会计制度和各项具体会计工作的处理程序.以便对人力、物力、财力等有限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与使用。

第二,规划职能。其职能主要表现为在企业中管理会计发挥着规划经营目标的职能,其职能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编制各种预算与规划确定的。它应该在最终决策的基础之上,把确定好的有关经济目标分解到每一个相关预算当中。

第三,控制职能。主要表现为在企业中管理会计履行着控制经济过程的作用,具体说,就是把企业经济过程的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进行有机地结合,根据提前确定的科学可行的种种标准,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与最初计划发生偏差的原因分析.可以及时地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四,评价职能。其职能主要表现为评价与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体现在事后根据各责任单位定期编制的业绩报告,将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价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的业绩,以便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正确处理分配关系,保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

二、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

近年来,企业管理环境以及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与传统企业管理会计的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成本管理方面来看,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企业产品更多价值都是建立在这种产品自身所包含的市场层面与技术层面的知识和信息。因此,企业必须在知识层面与信息层面增加各种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的投入,这样企业才能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此时现代企业资金投入的重点应该是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调研而不是生产制造成本。面对这种情形.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应该是产品的研制开发方面而非传统认为的生产制造方面,所以成本管理成了成本计划,不再是成本控制。

为了使会计管理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首先要做的是.对管理会计中传统成本核算方法进行革命性地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改进可增加价值的作业及时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相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其次,为了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可以相应地拓展与调整为以下内容:第一,调整适当的投资规模,借此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第二,定期或者经常性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通过提高产品丰富性来达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的目的。第三,群策群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策略,按照所得大于所费的原则来控制企业的整体成本。第四,通过劳动投入计划的合理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适时调节来降低企业的成本。

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评价与分析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决策,而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为企业领导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在决策的层面上,传统的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会计行业的职业分析篇6

(一)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财务分析了解职校的财务运行能力和财务管理状况,及时发现职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所以预算方法和财务收支计划要用科学的方法制定,针对各个阶段的业务活动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分析,拓宽资金来源,优化财务支出结构,减少不合理开支,杜绝铺张浪费,增强自我发展,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使职校财务管理走向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二)监督学校经济活动。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加强财务监督,了解职校执行财经法律法规的情况,了解职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有效地监督学校的经济活动,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三)掌握职校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通过此项工作对财政、教育局等有关上级管理部门,掌握职校的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有很大帮助,更能准确及时了解职校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的配比情况,使用情况是否合理等,为上级了解宏观信息,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职校财务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其在财务日常核算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给财务人员减少了很多劳动,然而信息技术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和预测,却没有真正开发和利用起来。如开设专业,在研究社会需求、师资的基础上,还要经过财务分析对其投资回收能力进行考核,但职校往往对投资回收率缺乏分析,甚至不考虑。(二)职校财会制度不完善。职业学校属于事业单位,一直以来事业单位是不进行财务分析的,执行的也是收付实现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颁布后,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由于不健全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也就没有系统的行业标准。所以现行职校的财会制度中列举的财务分析指标内容中没有筹资分析、投资分析和反映净资产构成的指标,缺少对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三)项目前后分析不平,大多重视事后总结,事前预测分析忽略。职校的财务分析只是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所做的会计报表后的分析总结,只做变化事项的说明,而事前分析,几乎没有。随着职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职校的竞争和风险加大,传统的事后分析总结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它要求财务分析能为职校提供发展和预测超优的信息,在重大决策前,做财务分析,才能使职校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上有的放矢,不盲目上项目,不盲目投资。(四)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财务人员尤其是做财务分析的人员,不仅应该具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知识,还应该掌握相关联的知识,同时还要熟悉本单位的情况。但是职校的现状是一是缺少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二是即使有财务分析人员,他们的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在职业学校,教师更愿意在教学岗位工作;财务工作岗位工作量大,业务学习时间少,职称晋级很难,待遇普遍不高,缺乏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五)缺乏对职校经济活动的思考、分析。财务人员平时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日常业务上,缺乏对职校经济活动进行思考和分析,勉强作财务分析也只是急于应付,很少对全校全面工作做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财务分析数据不足。

三、加强职校财务分析的措施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有个别财务人员丧失原则,隐瞒真实情况,违背了财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原则。财务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维护财经秩序、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作为自己的任务,要有“红线”意识,从事财务工作关键、最重要的是必须遵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的关于职业道德的六个方面,即“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所以必须重视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建设,纯洁财务人员队伍,使财务工作更好地为教职工服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综合能力。要加强对财务人员尤其是报表分析人员的培训,使他们同时具备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熟练应用现代化的分析工具,树立正确的财务分析理念,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及时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三)加强财务监督控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财务监督是预防和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环节,支持事业发展是财务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只为眼前利益,不顾法规约束,不讲原则,那么,即使事业发展了,财务风险的爆发也会引起财务秩序混乱,最终也会阻碍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内部财务监督机制,注重内部审计,健全在资金的使用上、资产的处置上等方面的监督。通过监督检查,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以及营私舞弊行为,及时处理,避免给教育事业带来损失。(四)确定分析方法,明确分析目标。职校财务分析方法既包括对资产负债表、收入明细表、支出明细表有关数据的分析,还包括往来款情况表、财务异常变动情况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通常使用因素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职校财务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本单位整体财务、业务活动情况的说明;比较详细地说明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说明借款情况、资产处理情况;说明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调整情况;其他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的说明。财务人员在做财务分析时,首先要明确是在什么项目上做财务分析,这个项目所需要的指标都有哪些,是需要横向的还是纵向的分析,然后根据需要查找数据;把需要查找的项目列成序号或表格;在数据统计齐全的情况下,按照相应的公式或计算方法计算出结果;根据得出的结果,具体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分析。这些分析不是财务数据上的简单拼凑和加工,而是要剖析数据产生的原因。

四、结语

财务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业务活动真实、数字来源真实、文字表达真实是财务分析工作的生命,职校在财务分析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财务分析对职校加强财务管理,防范风险,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会计行业的职业分析篇7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对策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对于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在现代人才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人才竞争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它的意义在于发现自我、激发潜能;了解环境、适应社会;明确目标、确立方向;制订计划、科学规划;掌握策略、行动成功。

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多数高等院校比较缺乏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我国的职业指导起步较晚,中小学几乎没有。近几年来,根据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文件),要求高等院校要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但由于认识不足,缺乏专业师资和经费等原因,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仍未能深入开展,没有实现范围全员化、过程全程化、内容系统化、师资专业化和方法多样化。

2.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无疑是大多数人所选择的一条较为稳定的人生之路,虽然人们未必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但在没有更多和更好选择的时代,大家也能比较满足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学校推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但大学生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如下:

(1)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低。调查发现,有21.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较满意,有66.6%的大学生不清楚,有10.0%的大学生比较不满意,有2.4%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非常不满意。对专业不满意的直接表现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严重影响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

(2)对自我认识程度低。调查发现,只有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而52.3%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人格特征、知识和能力持含糊态度,41.0%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自己。这说明较多的大学生未能很好地关注自身特点,发现自身问题,促进自身发展。

(3)缺乏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比较模糊,到毕业找工作时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需要什么、能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导致在校期间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目标和计划地学习和生活。

(4)对社会环境缺乏了解,就业观念不良、过于理想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了解行业情况、职业环境、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没有树立市场意识,缺乏正确的大众化就业观念。

(5)缺乏计划性、行动力和执行力,知行不一。

三、对策与措施

1.积极参加理论学习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活动。大学生学习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是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所以,大学生在一年级就应参加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学习,使自己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职业生涯分析与决策的内容、技巧和方法等。

2.自我分析和职业定位

自我分析和定位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其目的是使大学生能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职业价值观和能力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并根据结果来确定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做到“人职匹配”。

(1)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择己所爱。职业兴趣是一个人力求了解某种职业或进行某种职业活动的心理倾向。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它可以增强个人的职业适应性,影响自己对工作的满意感和稳定性。有人曾对美国成功人士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表明,他们之中94%以上的人都从事着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这充分说明,兴趣对自己的职业和职业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

怎样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呢?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和应用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Holland)的相关职业兴趣理论和相应的测评工具来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然后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群目标和发展方向。该理论的核心是将人的职业兴趣类型分为六大类,即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艺术型,每一种类型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与之适宜的职业群。这一理论在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将详细讲授,这里不再论述。

(2)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择己所适。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人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便具有了一定的稳定性,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一道理,性格特征对自己的事业能否成功具有重大影响,有三本书叫《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一切》《性格决定成败》,都说明性格对人的重要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职业适应性,而不同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性格也有特定的要求,如果不太匹配,那就不可能做到最好,严重影响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

对于性格特征的研究,对我们影响较大的当属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研究理论。荣格认为,他通过研究把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外倾型;第二种是内倾型。大学生可根据荣格的理论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MBTI性格理论或卡特尔的16PFT性格理论来分析和测试自己的性格特征,并根据分析结果来分析和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

(3)分析自己的能力——择己所能。能力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类,一般能力也叫智力,它包括注意能力、观察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其核心是思维能力。一般能力是大多数职业都共同需要具备的能力。特殊能力也叫特长,是指完成某一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机械能力、绘画能力等。不同的职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不同的特殊能力,如绘画能力是美术教师、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师、服装设计师、工艺美术师等必须具备的能力。

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的智力和特殊能力水平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智力水平,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特殊能力的职业。否则容易犯让兔子去游泳,而让乌龟去跑步的严重错误。

一个人的能力具有后天性,能力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培训和在实际工作中获得和发展。因此,大学生要分析和了解自己的目标职业群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在大学学习过程和以后的工作中,就要重点锤炼这些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4)分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择己所需。职业价值观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社会价值、家庭信仰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你面临职业、事业、家庭等选择时,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

自我分析和职业定位最关键和最难的是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和能力等做出准确的分析和总结,大学生可在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专业人员或职业规划师的个案咨询或帮助下来对自己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来进行自己的职业倾向及职业发展方向。

3.社会环境分析

主要包括行业、职业环境、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分析。社会大环境对职业的类别和职业发展前景影响较大,从而也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因此,除了分析自己的主观因素外,大学生还要分析和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科技、政治、文化、行业、产业、职业、就业等方面的因素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达到内在和外在双满意目标。大学生可通人才招聘网站、现场招聘会或利用假期到社会上去进行市场调查或模拟就业等方法来了解社会、了解行业、职业信息和就业形势等,也可通过生涯人物访谈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的详细信息。

4.确定职业生涯目标

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大学生经过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后,下一步就该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确定一个初步的总目标和发展方向。在现实中生活中,我们做事经常会半途而废,原因可能是目标定得不科学。所以,大学生在制定目标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实际,坚持SMART原则,即制定明确的(S)、可衡量的(M)、可实现的(A)、实际的(R)和有时限的(T)的目标;其次要将职业生涯目标分解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为大学四年以内的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工作后五年内的目标;长期目标为10至20年以上的目标;同时要将每个阶段的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职业目标、收入目标、学习培训目标、家庭目标、健康目标等。

5.制定职业生涯策略

职业生涯策略是指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制订的行动计划和采取的措施。没有达成目标的行动计划,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行动计划和措施主要包括教育、学习、培训、实践、工作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在职业素质方面,你计划学习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以及如何做等。内容一定要具体、细致,要有时间期限,措施要有力,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6.行动与总结评估

有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后,大学生就要按预定的计划去实施,从而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当然,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非线性的过程。人和环境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时度势,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及时评估、总结和调整。

参考文献:

[1]王昆来,尹玉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章友达.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3]杜林致.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马亚静,谷世海.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8(2).

[5]周宏岩,苏文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6]邱美华,董华欣.生涯发展与辅导[M].北京:心理出版社,2004.

[7](美) Reardon Lenz,Sampson Peterson. 侯志瑾、伍新春等译.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会计行业的职业分析篇8

[关键词] 多元经济体制;会计职能;会计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3. 005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3- 0006- 0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国营经济、民营经济、外商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经济体制。适应多种经济形式要求,充分发挥会计职能,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 多元经济体制下对会计职能的要求

在传统实务工作中,会计职能以核算为主,工作内容是记账、算账、编制财务报表。多元经济体制下,会计核算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会计管理职能越来越重要。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必须发挥会计管理职能,提高企业预测、决策、控制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1 会计预测的职能

会计预测职能为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经济管理中制定发展规划,管理经营活动,进行重大决策都要首先进行财务预测。会计预测是财务人员对会计核算主体发展的一种预先反映,是财务人员在准确核算过去和现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对未来资金运行的科学推测。

(1)销售预测职能。会计人员需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已有财务资料,科学预测今后一定期间内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及其变化趋势。管理者结合销售预测结果,制订销售方案,改进销售工作,加速资金的周转。

(2)利润预测职能。利润预测是在销售预测的基础上,结合产品定价、成本及资金占用等因素,预测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可以达到的利润水平。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利润预测结果,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组织和筹划,调动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预期利润目标。

(3)成本预测职能。成本预测是会计人员以企业的历史成本数据等相关因素为基础,估计和推断成本变化趋势。通过成本预测,合理预期企业成本的变化,为企业管理奠定基础。企业管理者可以以成本预测结果为依据,明确成本目标,比较本企业与同类型企业产品成本水平之间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

(4)资金预测职能。资金预测是在销售、利润、成本预测的基础上对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进行预测,从而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相应的资金需要量,使企业管理者提前制订资金来源渠道和使用计划,优化资金结构,减少资金耗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1.2 会计分析的职能

分析职能是结合企业财务目标,对企业运行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判断目标完成情况。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方法,计算和比较不同时期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以及企业效绩评价指标,分析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及整体水平,为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1.3 会计决策的职能

会计决策职能是指会计人员与管理人员共同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管理决策需要建立在会计人员对财务信息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决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会计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和成果,会计参与决策,可以对决策的经济性进行分析,降低决策风险。参与决策的职能,是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

1.4 会计信息反映的职能

会计信息是国家经济管理部门、企业及其他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经济活动越复杂,个人经验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小,会计信息的作用越大。会计信息对经济决策的重要性,使得会计信息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会计活动要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收集与加工处理过程,对外传递准确实用的会计信息。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报表使用者都是依据会计人员核算的财务信息进行管理和投资决策。

一方面,企业管理者调动企业资源是在会计人员财务核算基础上进行;另一方面,股份制企业中投资人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而是通过报表了解企业运行情况,企业收入中可用于利润分配的金额也是由会计人员核算得出的,因此会计信息反映职能越来越重要。

2 多元经济体制下发挥会计职能的措施

2.1 规范会计行为

规范的会计行为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权益的必然要求。规范会计行为,会计管理部门应加强会计行为约束,尤其是要推进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在会计行业实行诚信等级评价,让诚信理念树立在会计人员心中,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2 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

我国会计人员中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缺少具备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资金运作多方面技能的人才。会计人员要进行严格的自我要求,通过刻苦钻研,认真学习,提升职业技能。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会计工作,改进会计教育方式,注重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增强会计人员依法理财意识,赋予会计人员应有的权利,支持他们依法核算。同时,要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创造适合会计人员的学习机会,挖掘、培养优秀会计人才。

2.3 完善会计工作的激励机制

会计工作内容繁琐,涉及利益范围广,要求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会计管理部门,要从各个方面努力关心、支持会计人员开展工作,要加强管理和服务,维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对依法办事受到打击报复的会计人员,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做好优秀会计人员评选工作,对优秀会计人员予以表彰。同时各企业也要认真研究,倾听会计人员的意见和要求,从职业发展和生活待遇等各个方面形成激励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人员队伍。

2.4 提高企业会计人员决策参与度

会计人员熟悉本企业资金来源、资金结构和使用状况,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要经总会计师签字通过,由企业财务部门对决策的成本效益和税收影响进行审核。会计人员参与决策有利于企业将经营行为与企业财务目标结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总之,多元化经济体制对会计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要通过学习,提高业务技能以适应新要求。会计管理部门要为会计人员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会计行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雅慧.企业会计职能强化措施的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11(10).

上一篇: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范文 下一篇:员工健康管理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