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范文

时间:2023-10-12 10:58:49

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范文第1篇

1.会计政策的概念

指的是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所遵循的具体处理方法和具体原则。

2.会计政策与一般会计原则的区别。

3.会计政策变更的界定

(1)原则:只有同一业务前后政策的不一致才可以认定为会计政策变更。

(2)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

①与以前有本质区别的全新业务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②初次发生的业务采用新的会计政策

③的确是同一业务前后所用的会计政策不一致,但这一业务不是重要业务,按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可以不视为会计政策变更来处理。

4.会计政策的变更条件

(1)强制更改

即:法律或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更改。

(2)主动更改

即:如果会计政策的变更可以使会计信息变得更相关、更可靠,会计人员可自主地修改会计政策。

5.会计处理方法的分类及选择标准

(1)追溯调整法

该方法的思路是:视同该业务从一开始就是用的新政策,并依此思路将以前政策下的所有会计核算指标进行“翻新”。

(2)未来适用法

该方法的思路是:新的会计政策仅适用于当期及以后各期业务,对以前的业务无需调整至新会计政策口径。

(3)两种方法的选择

①企业依据法律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变更会计政策,分别以下情况处理:

A.国家如果明确规定了政策衔接方法的则照规定去作即可;

B.国家未作明确规定的,按追溯调整法来处理。

②由于经济环境、客观情况的改变而变更会计政策,以提供更相关更可靠会计信息的,按追溯调整法处理。

③如果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无论何种情况都只能用未来适用法。

6.追溯调整法的会计处理程序

(1)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

所谓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是指假设与会计政策变更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在初次发生时即采用新政策,据此得出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金额与现有金额之间的差额,此调整不包括对已分配过的利润或股利的调整。

此数据的取得须经过五个步骤:

①根据新的会计政策重新计算受影响的前期交易或事项

②计算两种会计政策下的差异

③计算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

只有在同时具备如下条件时,才需考虑所得税影响。

第一:所得税核算方法是:纳税影响会计法;

第二:基于会计政策的变更产生了新的时间性差异。

这是因为会计政策的变更是会计行为而不是税务行为,不会影响到应交所得税,这样能影响到“所得税”的就只有“递延税款”了,而“递延税款”的出现需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纳税影响会计法,二是时间性差异。

④确定前期中的每一期的税后差异

⑤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2)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具体处理程序见表12“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比较”。(表略)

(3)调整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

①调整政策变更当年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

②调整政策变更当年利润表的上年数。

(4)会计报表附注说明

「例解1

A公司98年初开始对某销售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该固定资产原价为100万元,无残值,会计上采用4年期直线法折旧,税务上按5年期直线法口径认定折旧费用。2000年1月1日起会计上改用4年期年数总合法计提折旧。该企业按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处理,所得税率为30%,盈余公积的提取比例为15%,其中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10%计提,公益金按净利润的5%提取。

根据以上资料,按追溯调整法作出折旧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

「解析

1.新旧政策下的折旧对比表(见表2)

2.折旧政策更改所造成的影响(见表3)

3.调整分录

(1)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4

递延税款6

贷:累计折旧20

①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前两年少提的营业费用20

贷:累计折旧20

②借:递延税款6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

③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4

(2)借:盈余公积

———法定盈余公积1.4

———法定公益金0.7

贷: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2.1

4.报表修正

7.未来适用法的处理程序

由于未来适用法不对以前的会计处理进行追溯调整,只是在当期和以后各期用新政策,所以并没有账面的会计处理,但要在附注中注明新旧政策下当期净利润的差异额。

8.会计报表的披露

(1)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2)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

①追溯调整法下的累积影响数

②会计政策变更对本期净损益的影响额

③比较会计报表各期净损益的影响额

(3)影响金额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包括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累积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以及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金额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

(二)会计估计变更

1.概念

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而造成的估计,比如:坏账损失的估计、存货跌价损失的估计、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固定资产的净残值等。

2.特点

(1)会计估计的存在是由于经济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2)会计估计应当依据最近可利用的信息或资料为基础;

(3)进行会计估计并不会消弱会计核算的可靠性。这是因为估计是建立在具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而不是随意的。

3.会计估计变更

(1)会计估计变更的概念。同一个估计项目的估计口径发生变化时,即为会计估计变更。如:同一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由5年改为3年。

(2)会计处理方法:未来适用法

(3)未来适用法的处理思路

①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应于当期确认

②如果会计估计的变更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有关估计变更的影响在当期及以后各期确认。

③为了保证一致性,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应计入变更当期与前期相同的项目中。

4.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政策变更无法分清时,应视为会计估计变更来进行处理。

5.会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

(1)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

(2)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对净损益的影响和其他项目的影响;

(3)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理由。

(三)会计差错的更正

1.会计差错的分类

(1)采用法律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

(2)账户分类以及计算错误

(3)会计估计错误

(4)在期末应计项目与递延项目未予调整

(5)漏记已完成的交易

(6)对事实的忽视和误用

(7)提前确认尚未实现的收入或不确认已实现的收入

(8)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划分差错

2.会计差错的更正原则

(1)本期发现本期差错的,应调整本期相关项目

(2)本期发现以前的小错误则视为本期差错处理

(3)重大会计差错的处理

①重大会计差错的确定标准

当此项交易或事项占该类交易或事项的金额在10%及以上时,应将其认定为重大会计差错。

②重大会计差错的处理原则

A.属于本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应当调整本年度的相关项目;

B.属于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应当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及会计报表其他项目的期初数。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各该期间的净损益和其他相关项目,视同该差错在产生的当期已经更正。对于比较会计报表期间以前的重大会计差错,应调整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字也应一并调整。

C.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原则处理。

即:

a.属于报告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期末数或年报发生数

b.属于以前年度的,调整报告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及其他相关项目。

3.相关的账务处理

具体处理程序见表12“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比较”。(表略)

4.会计差错更正的报表附注披露

(1)重大会计差错的内容:包括重大会计差错的事项陈述和原因以及更正方法

(2)重大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包括重大会计差错对净损益的影响金额以及对其他项目的影响金额。

5.对于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处理

(1)表现形式:

A.秘密准备的计提

B.随意变更所选择的会计政策

C.随意调整费用的摊销期限

D.其他

(2)处理原则

只要是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就按重大会计差错原则来处理,而不论其涉及金额的大小。

「例解2

甲公司2000年初开始对某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原价为100万元,摊销期为5年(税务的摊销口径为10年),2000年末该无形资产的可收回价值为72万元,2002年末的可收回价值为42万元,假定2003年发现企业2002年未进行无形资产的分摊和准备计提,企业的所得税率为30%,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处理。

根据以上资料,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解析

会计分录如下:

(1)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8

贷:无形资产18

(2)借:无形资产减值准备6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

[注:2002年末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100-20-8-18-18=36(万元),相比此时的可收回价值42万元,应反冲减值准备6万元。]

(3)借: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3(=10×3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3

(4)借:递延税款0.6[=(8-6)×3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0.6

(5)借: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8.4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8.4

(6)借:盈余公积

———法定盈余公积0.84

———法定公益金0.42

贷: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1.26

(四)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界定

(1)概念: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告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

(2)理解的关键点:

①年度资产负债表日指的是12月31日;

②财务报告批准报告日是由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财务报告报出的日期;

③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涵盖的期间,是指报告年度次年的1月1日至董事会、经理(厂长)会议或类似机构对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日之间的期间;

如果在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日至正式报出之间又发生了需调整或说明的事项,则需重新修正报告内容并再次确定财务报告的批准报出日,此时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期间界限就要延至新确定的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如果再次出现上述情况,又要重新确定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又得依此类推;

④不是卡在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的所有事项都定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而是那些与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有关的事项或对企业财务状况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⑤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既包括不利的事项也包括有利的事项;

⑥中止营业不是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因为它涉及到非持续经营的会计处理方法,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所涉及的事项是持续经营状态下的会计处理。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分类

3.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1)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

①总的原则

视同编制当时就知道此事项,将相关报表项目调整至应有的口径,其本质也是追溯调整。

②具体原则

A.涉及损益的: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来处理。

B.涉及利润分配事项的,直接在“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核算

C.不涉及损益和利润分配的事项,应调整相关项目

D.所需修改的报告项目

a.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

b.当期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

c.经过上述调整后,如果涉及会计报表附注内容的,还应当调整会计报表附注相关项目的数字。

(2)具体会计处理

见表12“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差错更正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比较”。(表略)

[例解3]

甲公司自2000年初开始对管理部门用设备计提折旧,该设备原价60万元,折旧期为5年,假定无残值,税务上采用10年期直线法认定折旧费用。甲公司对固定资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2001年末可收回价值为30万元,2003年末可收回价值为11万元。2003年的年报于2004年4月25日批准报出,所得税的汇算清缴日为2004年3月10日。甲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按5%提取法定公益金。甲公司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核算,所得税率为33%。注册会计师于2004年3月1日发现甲公司因工作疏忽未对此管理部门用设备作相关会计处理,提请企业作出调整。

根据以上资料,作出甲公司的调整处理。

[解析]

会计分录如下:

(1)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

贷:累计折旧10

(2)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

贷:累计折旧4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

[注:2003年末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60-12-12-10-10-6=10(万元),相比此时的可收回价值11万元,可判断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有所恢复,又因为小于不考虑减值准备的折余口径12(=60-12-12-12-12),说明该设备的账面价值并未全部恢复。以可收回价值11与不考虑减值准备的折余口径12相比,认定期末应提足准备为1万元,由于已经提过了6万元,应反冲5万元,在补足了少提折旧4万元后,应反冲营业外支出1万元。]

(3)借:应交税金

———应交所得税1.98(=6×3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98

(4)借:递延税款0.99[=(4-1)×3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0.99

(5)借: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6.0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6.03

(6)借:盈余公积

———法定盈余公积0.603

———法定公益金0.3015

贷:利润分配

———未分配利润0.9045

4.非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

会计政策范文第2篇

一、会计政策的内涵

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是这样定义会计政策的:指企业翟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定义包括了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政府必须制定可以供企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它们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含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和现行的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二是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政府所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中,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原则和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明确地得出的结论是: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企业只能是选择、执行、采用会计政策的主体。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的内容,从会计政策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必须遵守执行、无权变更的,如会计期间、借贷记帐法等的规定;各类资产的划分;会计报告的格式等。一类是给企业留下选择余地的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如对于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在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时,既可以采用按投资总体计提准备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按投资类别计提准备的方法,还可以按单项投资计提准备的方法。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企业一经选定某种方法,也就不得随意变更。下文所述会计政策均指的是后一类会计政策。

二、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

1.利益的共享性。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包括政府、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彼此之间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利益,且利益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更低。政府为了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并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使各利益方早日顺利接受,从而使制定后的执行成本降低,因此政府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定,以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2.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统一性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具体原则、多样的会计处理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也留给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进行职业判断的余地。

3.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主观地期望以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专门方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因此,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掺杂了人的主观判断,这表现为人们可能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不同的会计观点,并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也由此就产生了会计政策。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了企业的自。同时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这些均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环境,使会计政策选择这项工作变得十分必要。

1.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在此之后的再确认和计量,其本身就是对具体会计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

2.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财会人员探索和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经营自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业务种类趋向多样化,使企业与各方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这不仅拓宽了会计活动的范围,而且充实了会计业务的内容,也决定了企业必须在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和选择有利于具体反映企业会计实践,全面满足会计工作要求,且能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经济关系的会计政策。同时,随着技术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的生成速度极大提高,会计人员就可从原繁重的核算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恰当地选择会计政策,便会计信息的揭示更真实与公允。

3.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经营思想的手段。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可能具有不同的目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有时稳健经营,有时锐意开拓。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体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除了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措施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比如企业在采用稳健经营的方针时,往往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希望尽可能地采用谨慎原则的处理方法,使企业的实力得以保护,避免风险的产生。而企业为了便于开拓市场,显示实力,则需要在会计信息中多显示其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必须指出的是,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当是以客观、真实、公允为标准,会计人员不能违背职业道德,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操纵,以误导乃至欺诈与其相关的利益关系方面,这将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由上可知,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企业恰当选择会计政策,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须兼顾方方面面。所以,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应同时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合法性和相对独立性相结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是在准则、制度规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具体处理方法内的取舍,这样才能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真实可靠性。否则是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对于拟选用的会计政策与国家的税收法规不一致时,会计政策应当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遵循会计核算本身固有的规律,而不必拘泥于国家税收法规、政策的规定及变化或调整。

2.一贯性原则。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和连贯,不得随意变更。当然,在理解和执行一贯性原则时,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再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企业就不宜以该会计政策处理相关的经济业务事项,而应从目前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情况出发,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保持稳定和适时调整的关系。当然,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重新选择,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制度要求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把握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出发点和具体影响,以正确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

3.适用性原则。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理所当然地应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行业特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企业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很好发挥的重要保证。会计政策的适用性还意味着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理财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本身要重新作出选择,以确保在新环境下的新的适用性。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与一贯性原则有着相同的辨证关系。

4.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在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在操作成本大致相等时,企业就优先选择能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相关和可靠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范文第3篇

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信息才能发挥作用。按国际会计准则,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四项基本的质量特征,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其中对会计主体会计政策影响最大的是相关性和可靠性。

资料要成为有用,必须具有可靠性。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资料就具备了可靠性。可见,离开了可靠性,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就没有价值可言。

同时,资料还必须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当资料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事件或者通过确证或纠正使用者过去的评价,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资料就具有了相关性。同样,离开了相关性,会计信息对使用者来说也是毫无用处。

会计工作者的目标就是为信息使用者尽可能地提供具有高度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依靠会计信息作出合理的决策。但事实上可靠性与相关性难以达到统一,因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一定质和一定量的会计信息,实际上是可靠性与相关性相互斗争与相互妥协的结果,相关性的加强会导致可靠性的削弱,而可靠性的提高又以牺牲相关性为代价。极为可靠的会计信息如果不相关或极为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可靠,对于决策都毫无意义,所以信息提供者必须既考虑相关性,又要考虑可靠性,同时由于两者之间难以统一,信息提供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只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也只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两者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不同程度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组合就构成了对同一会计事项会计处理的不同会计政策。

二、两者的矛盾对会计政策的影响

会计政策制定者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不同重视程度,导致了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某一会计政策,取决于政策制定者是重信息的相关性还是更重信息的可靠性。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论证:

1.利润的计量

一般有两种利润概念,一是会计利润,依据交易观,通过对报告期内每笔交易进行确认计量而综合得出的利润,由于报告期内的各笔交易已发生,交易事实客观,交易结果是确定或相对确定的,因此对交易进行的确认计量过程是客观并可验证的,据此得出的利润即会计利润也是客观可靠的。但会计利润的相关性却值得探讨,在物价变动情况下,依据交易观确定的会计利润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对资产计价的影响部分,它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为其所有者赚取的真实财富,因而它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的相关性较差。为了提高利润信息的相关性,就应剔除会计利润中包含的物价变动对资产计价影响的因素,但相关性的提高并不是靠会计工作者的努力就能达到,它必须以降低信息可靠性为代价,以可靠性换取相关性,得到具有较低可靠性和较高相关性的另一种利润概念,即经济利润的概念。经济利润以实物资本维持观为基础,是会计主体在其实物资本得到维持后取得的利润,这样的利润概念就剔除了物价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反映会计主体在一定会计期间为所有者赚取的真实财富。这样的利润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无疑是非常相关的,但要确定会计主体的资本维持相对比较困难,要考虑资产的市场价值,而影响资产的市场价值的因素很多,会计人员很难准确确定,因而经济利润的可靠性较差。以上分析可见,无论采用何种利润概念,都不能同时很好地满足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虽然目前会计上普遍采用会计利润,但今后计量手段提高能使经济利润的可靠性得到加强,也可能强调利润信息的相关性而采用经济利润。2.资产的计价

资产计价可分为历史成本计价和现行成本计价两种。这两种资产计价政策也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矛盾斗争的结果,历史成本计价政策是较高可靠性和较低相关性的结合,而现行成本计价政策则相反。历史成本是交易发生当时的实际成本,是客观的、可计量的,也是可验证的,因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过去的成本与决策是不相关的,会计上的历史成本,只因在物价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其偏离现行成本较小而仍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但其相关性远不及现行成本。现行成本由于以资产的现行价值计价,使得成本信息与决策者评估会计主体的财务实力以及将来的现金流量非常相关,故其相关性要强于历史成本。采用现行成本的弊端是可靠性较差,因资产的价值只有在其被购买或被销售的完整交易中才能被准确确定,而在资产负债表日,资产是被会计主体持有的,不能用这种方法确定,而只能用其他替代方法合理确定,因此资产的现行价值被认为是主观的,且易于纵,其可靠性值得怀疑。这里再一次看到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的矛盾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作用。

3.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

或有事项是指这样一种状况或处境,其最终结果是收益或亏损,只有在发生或不发生一个或若干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时才能证实。根据稳健原则,对或有事项引起的或有收益是不在财务报表中列入应计收入的。对或有负债的处理有两种会计政策即披露与不披露。对或有负债进行披露的会计政策,是在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相关性、有用性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况下产生的。在或有负债项目很有可能发生,且金额确定或能合理估计的情况下,才予估计入帐,其结果无疑使负债信息更能满足相关性的要求,但或有负债最终是否发生,其金额又是估计的,因而所提供的负债信息受到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可靠性较差。如追求负债信息的可靠性,未发生的或有负债不加以披露,则信息的相关性会大大降低。可见披露与不披露或有负债这两种会计政策在解决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矛盾有不同的方法,前者强调相关性,降低了可靠性;后者则强调可靠性,降低了相关性。

以上仅从利润计量、资产计价和或有负债处理三方面,分析了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的矛盾对制定会计政策的影响,如果用矛盾的观点重新审视现行会计政策,会发现会计政策的制定过程,无不渗透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一对矛盾的相互对立与斗争。在是否对应收帐款采用计提坏帐准备的会计政策时,在是否对存货和有价证券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会计政策时,甚至在对固定资产是否采用加速折旧政策时,都明显地感到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矛盾对会计政策制定的重要影响。

三、一点启示

会计政策范文第4篇

我国企业会计人员长期以来习惯于按统一会计制度处理会计业务,即使是现在也很少真正理性地选择会计政策。这种状况,肯定难以适应未来企业会计发展的要求。因此,从现在起,我们有必要大力宣传会计政策,以期引起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重视。

一、会计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披露

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企业选用会计政策,主要涉及下列具体内容;①综合性会计政策:合并政策(包括企业合并和合并会计报表)、外币业务(包括外币业务处理及外币报表的折算)、估价政策、租赁、税收。利息、长期工程合同、结帐后事项;②资产项目:应收款项、存货计价、投资、固定资产计价及折旧、无形资产计价及摊销、递延资产的处理;③负债项目:应付项目、或有事项和承诺事项、退休金;④损益项目:收入确认、修理和更新支出、财产处理损益、非常损益;⑤其他。我们认为,研究与开发、衍生金融工具、费用分配方法、成本计算方法等也是构成企业会计政策的重要方面。

当然,以上所列示的并非全部,亦非适用于任何企业。企业很可能仅有几项会计政策与以上项目有关,但如果相关的会计政策并非重大,也可以不予揭示。

关于会计政策的披露,该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采用的全部重大会计政策,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集中说明;特殊行业还应当说明该行业特有业务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也应揭示;会计政策的披露,不得用于纠正会计报表本身的错误。我们认为,企业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披露会计政策,将是更有效的方法,因为它能克服会计报表附注零乱分散、拘于篇幅的缺陷,能够集中、系统、详细地揭示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便于增进对会计报表信息的理解和利用。

二、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影响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法规和经济政策。企业必须在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会计政策,同时要考虑诸如商法、税法、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等经济法规的影响,尤其要考虑因会计政策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也会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如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往往会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这将直接影响到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研究与开发会计政策的选择。

2.经济形势与对外经贸往来。宏观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严重时,选择会计政策应考虑经营安全的需要,谨慎从事,采取各种建立准备金或改变计价方法等抵御风险的会计政策;而经济形势一旦好转,市场趋旺,通货趋于稳定时,选择会计政策就可以相应大胆些,避免过于稳健保守的会计政策。对外经贸往来对会计政策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外币业务会计政策上。

3.企业组织形式与资本结构。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有独资、合伙、公司制三种形式,其中公司制的上市公司对于会计信息要求充分披露;独资、合伙企业的信息公开程度则低得多,从而对选择会计政策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上市公司应该选择那些能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会计政策。企业资本结构不同,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就不同,负债比率高的企业,财务风险大,应更多考虑债权人权益,使会计政策倾向于稳健;而负债比率低的企业,财务风险较小,企业所有者面临的风险大,则应使会计政策倾向于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4.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状况。经营特点具体包括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方式、服务对象、产品结构等。这些情况对企业会计政策的内容和要求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高新技术产业有关研究与开发会计政策与传统产业的就会不同;往来结算业务频繁的企业在坏帐会计政策上可能要更稳妥。一个企业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其会计政策也会不同。如果企业正处于成长扩张期,则将某些递延费用予以资本化的会计政策,就比处于稳定期或衰退期更为可行。

5.通行惯例与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既要考虑会计理论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实务中的可操作性,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借鉴国际惯例和历史经验,并参照会计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比如,财务会计上的两种基本理论——实体论与业益论,反映到会计实务上,就是以损益表为中心的配比模式,与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的计价模式,对两者作出抉择,必然影响到会计政策。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采用的是配比模式,但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计价模式极有可能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进而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

6.教育状况和会计人员素质。企业会计实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掌握有关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包括良好职业道德在内的优秀品质,企业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人员队伍,才能够制定出一套适合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除此之外,社会文化传统、企业文化理念、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会计核算工具的先进程度等等,也是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总之,企业只有在对各影响因素作全面分析与权衡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才能最终制定出合理合法、切实可行的企业会计政策。

三、创立“企业会计政策学”的设想

迄今为止,企业会计人员基本上是依赖国家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从事会计工作,极少真正面临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企业会计自主性的提高,会计人员必须正视这一问题。若不从现在开始加紧这方面的研究与宣传教育,将来势必使会计人员失去应有的理论指导,从而导致广大会计人员面对具体会计准则而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创立“企业会计政策学”的时机已经成熟。初步设想,它应包括以下几项研究内容:

1.会计政策学基础(原理)。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概念,影响会计政策的环境因素,选择会计政策的基本方针(前提与目标)、原则、程序,会计政策与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方法、会计程序、会计估计的关系等。

2.会计政策的披露。主要包括会计政策披露的广度与深度、披露方法与表达形式等。

3.会计政策的设计(选择)。包括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会计程序的比较研究,会计政策目标的设计,会计政策内容的设计,每一项具体会计政策的设计等。

4.会计政策的变更。主要研究会计政策变更的概念及其与会计估计变更的界限,会计政策变更的理由。类型、处理方法及其披露。

会计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政策 选择 原则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117-02

会计政策选择是体现财务信息的前提和基础,它包括会计政策的初始选择,也包括会计政策变更后启用新政策时的选择。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否恰当合理,直接关系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和企业信息使用者据以做出决策的准确程度。同时,在财务报告中对会计政策选择的披露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其的准确理解,企业对于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通常会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加以披露。

一、理论分析

(一)会计政策分析

会计政策指会计处理时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在处理会计业务时,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有多种方法可以进行同类业务,企业应该选择最适合本单位、最能够准确反映业务本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会计政策。这里面包含了许多的职业判断。不同的选择导致会计信息产生差异。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趋势下,一些超前的、特殊的新业务不断涌现出来,导致了会计准则和实际会计工作之间有了一定的时滞性,同时,会计准则也并不是完美的,它随经济发展实时更新、不断完善,每年都可能有变化,因此,这恰好为企业在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中提供了较大空间,这同时也要求会计人员具备适应性和前瞻性,能根据不断变化的自身以及外部环境进行灵活的选择及核算,使得企业的财务经营信息得到更完整更真实的呈现,这也说明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性。

二、会计政策选择错误的原因

(一)会计准则存在滞后性

会计制度相对于实际的会计工作来说,存在相对的时滞性,因为会计准则是之前会计实践过程总结出来的结果,是企业、政府、社会等利益相关方互相博弈的成果,但现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导致会计实践工作中不断有新的经济业务出现,而这时的会计准则往往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节奏,涵盖不了新的会计处理方法,无法对突发的新情况作出准确的规范措施,为企业利用此滞后性粉饰报表、创造利益提供了空间。《会计法》第十八条规定:“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并将变更的原因、情况及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但我国会计准则并没有对“随意变更”作出严格的判断,因此,审计部门及相关监督组织无法作出相关判断,导致审查及监管工作的困难。此外,我国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透明度不高,未能做到充分披露,很多企业都是泛泛而谈,并没有深入解析其选择原因。

(二)会计人员专业理解不到位、公司治理机制不科学

会计人员在会计实际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知识的不断更新,都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工作难度。同时,一些会计人员并没有会计政策选择的意识,并没有真正地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思考,只是简单套用过往的经验,造成会计政策选择太单一、随意,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受到影响。治理机制不科学、管理者的素质不高的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往往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不顾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选择一些不合理但却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破坏其真实性及完整性,损害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同时也不利于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三)企业不能合理有效地选择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的作用不能有效实现

部分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中缺乏选择的意识,没有一个规范且统一的程序及目标,不能将所选择的会计政策与自身的企业目标很好地融合,造成选择政策的不合理,随意性较大,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大打折扣,同时也削弱了会计政策选择的作用。

三、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外部原因很多,例如经济、法律、政治、社会环境因素。当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企业可以采取合理的较为积极的会计政策,顺势发展;而当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企业则应充分考虑到自身经营的安全性,避免采取激进的会计政策,而应选择相对谨慎的、平稳的会计政策来规避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任何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都应遵循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在其规定的范围和约束下进行,因此,会计法律是影响会计政策选择的直接因素。但是,目前我国的相关会计法律仍然不够健全,需要完善,否则,部分企业将会钻法律的空子,因此,健全的会计法律是进行合理会计政策选择的大前提。一些巨额的利润常常会收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并且引起一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限制性政策,因此,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企业管理者会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来减少财务报表上显示的利润。而社会因素的内容非常宽泛,例如:不同地方的文化差异、不同企业职工的价值观等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发展,从而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

(二)内部因素

1.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判断能力。在会计的实际操作工作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及及时更新自己的会计知识,对经济业务作出全面的分析,对各种影响因素作出多方权衡,积极参与决策工作,作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符合现状的预估和判断;同时,会计人员还需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只有不被眼前利益引诱、忠于职守、客观公正的会计人员才能反映出企业最真实、最完整的会计信息。

2.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因素。管理者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会设法增加自身的利益,在这样的动机之下,管理人员会特别关心会提高报告收益的会计政策,甚至利用其职务之便,操纵会计政策的选择,利用提前确认会计收益、减少费用、将费用资本化等会计手段来使企业增大报告收益,从而增大自己的报酬。而投资者往往会使用保全资本的稳当的会计政策,同时,股东们通常不会选择分配现金股利等会稀释股权的会计政策,因此,他们在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上往往偏向于保守。债权人为了降低风险,保证其债权的及时完整收回,往往会特别注重企业的偿债能力,并在契约上增添一些限制型条款来保证自己的利益,因此,有债务契约的企业更可能会采用提高财务比率的会计政策来避免违约。

四、会计政策选择原则建议

(一)合法性原则

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必须在有关法律规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限度内进行取舍,如果企业在选择时超出了法律的范围,就属于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也是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所需遵循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而目前,我国对于会计政策的相关法律包括《会计法》《所得税法》《公司法》等,会计人员都需要对这些相关法律进行学习和了解。但在选择的同时,应该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遵循会计政策与会计核算过程中自身的固有规律,若选用的会计政策与税收法规有不一致时,应充分考虑全局。

(二)合理性原则

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除了要满足合法性原则,还必须保证其合理性,只有建立在合理性基础上的政策方向,才有利于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保障各方的经济利益,会计政策与企业内部的制度是相辅相成的。合理性原则中所包含的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即从企业自身的情况出发,充分考虑企业目标、当前状况、发展前景、在同行业中的地位水平等综合因素,来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调整。只有基于对企业综合情况的全面了解,才能合理恰当地选择会计政策,保证其质量。同时,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或自身改变,当原有的会计政策不能充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时,企业还可能存在需要变更当前所使用的会计政策的情况,这为选择新的会计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在调整会计政策时需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正确处理好各利益相关方间的关系,保持其稳定性及利益均衡性,不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

在出现多种备选的会计政策的方案都合理的情况下,会计人员还需遵循谨慎性原则。在实际会计操作中,很多经济交易或事项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都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损失从而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这时会计人员就应当本着谨慎性原则,慎重地选用备选政策中相对来说偏向于保守稳健的方案,避免高估资产和利润、低估负债和费用,尽可能全面详尽地核算企业有可能产生的费用和损失。

(三)统一性原则

当企业在前述原则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后,那么企业的实际会计操作就要严格按照所选择的会计制度来执行,保证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性和一贯性,不可随意变更。若会计人员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利用职务之便对会计政策进行操纵,随意变更会计政策来牟取自身利益,则此行为将触犯法律,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但需要指出的是,在理解统一性原则时,不能理解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准确的理解是不能随意变更。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随着大环境的变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变更,则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变更,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其变更的情况进行充分披露;第二类,当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已经不符合企业的发展状况及运营制度时,其反映的会计信息也已经不能保证其可靠性及完整性,那么此时,会计人员应在把握新的企业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准确地变更会计政策,使之能最恰当合理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便于信息使用者及时掌握其转变的内涵,作出更有效的决策。

(四)成本与效益相结合原则

为了满足多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应将成本与效益相结合来考虑。首先,会计人员必须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即其基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成本问题。在产生的效益相识时,会计人员要倾向于选择更便于理解和实施,可操作性强的会计政策,以此来降低企业的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因此,此原则需要会计人员在结合权益和成本的基础上作出权衡。

(五)遵守职业道德原则

会计是每日和金钱打交道的职业,因此,会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位会计人员在从业前都学习过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同时这也是会计人员上岗开始工作的必要条件。随着现代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经济利益对会计人员产生的巨大诱惑和恪守职业道德、保持公正坦荡的立场始终是对立的,而会计信息最基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必须靠会计人员的诚信来保证,因此,会计领域的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应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进一步保证上述列举的各项原则。

(六)专业人员素质提高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与会计政策联系最紧密的就是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知识储备、素质水平是影响会计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因此,会计人员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有整体优化的概念、敏锐的职业眼光、专业的判断能力,同时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熟知新的会计准则、法律法规,以便于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会计准则的合理约束下选择合理合法的会计政策。会计工作者的创新意识也非常重要,实际工作有时需要会计人员通过自己过硬的专业素养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作出科学合理的判断,提出可操作的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会计政策。

参考文献:

[1] 陈岚.会计伦理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优化[J].财会通讯,2014(8)

[2]李妮.公司会计政策选择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会计信息化系,2014

[3] 苑莉.会计政策及其选择的思考[N].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4] 李晶波.会计政策选择初探[N].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 万宇洵,孙远.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N].湖南大学学报,2006(5)

[6] 王瑞.论我国企业会计政策的合理选择[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2)

[7] 温琳.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研究回顾与展望[J].财会通讯,2014(7)

(作者单位:上海航天化工应用研究所 浙江湖州 313000)

会计政策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政策选择;会计素质:经济问题

一、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政策选择的概述

会计政策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每一种分类都有其特有的适用性。随着2007年,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出台,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要是指企业在目前已有的会计政策法规、理论方法中进行的有限选择。目前的会计政策按会计主体是否可选择分为:

第一,强制性会计政策,是指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的,企业不允许自己选择的会计政策,如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等;

第二,可选择的会计政策,是指企业主w可以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进行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一定选择的会计政策。

二、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出现的问题

(一)会计规范体系存在漏洞

有了良好的体系才能更好规范企业的行为,我国的会计政策是国家制定的,它是考虑了绝大部分企业的共性而制定的,会计政策是对企业会计行为的约束,会计政策的选择则赋予企业灵活性,如果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存在漏洞,这无疑会导致企业抓住漏洞滥用会计政策去操纵利润。

(二)缺乏会计政策选择意识

虽然我国在2007年颁布了进的会计准则,也修订了新的会计法,在这些会计政策中赋予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很大的灵活性,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缺乏正确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地意识。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

许多企业没有认真对待会计政策的选择,国家赋予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企业如果认真对待会计政策的选择不但会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目标,而且有利于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但如果企业不认真对待会计政策的选择,这就白白损失了优化企业的机会。

三、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规范和优化管理当局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笔者认为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逐步完善体现了会计政策的日渐进步,同时也说明市场资源配置协调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的过程,说明会计政策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完善会计准则:

第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给企业适当的会计选择空间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制定出的会计准则要“接地气”,要适应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尽可能的做到各个会计业务和会计行为都有相应的会计准则约束着。

第三,尽快制定有关会计政策披露的具体规则:对会计政策披露的内容、时间等各个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以此减少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的现象。

(二)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要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让他们对会计政策选择的重要性有清晰和深刻的认识,确保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稳固的会计知识,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会计准则知识,以便在工作中根据企业的实际做出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

(三)注重发挥企业会计政策的整体作用

企业会计政策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各项会计政策虽然内容和重点不同,却有着一致的目标:但各项会计政策发挥的作用却各不相同,由于各个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时处在不同的环境,所以仅从某一目的而进行的政策选择所发挥的效用十分有限。这就要求企业主体必须深刻全面地分析自身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伟霞.会计政策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商界,2010 (9).

[2]唐雪涛.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与对策[J].赤峰学院院报(自然科学版),2013(1).

[3]蒋格格.关于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D].兰州大学商学院,2011.

[4]张洪德.浅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J].当代经济,2012(02).

[5]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6]胡援成.中国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研究[J].金融研究,2002(3).

[7]韩志敏.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现状及启示[J].经济管理论坛,2005(23):41-43.

[8]闰明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贸, 2006(2): 23-24.

[9]李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1).

[10]翁莹.会计政策选择攒在问题及对策[J].企业研究,2011(14).

[11]王国明.我国会计政策的选择探讨[D].拉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田月昕,刘凤.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6(6): 32-34.

会计政策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

一、会计政策的概念

《国际会计准则1――会计政策的揭示》指出:“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管理当局编制财务报表时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对于同一个问题,会计原则和程序可能存在很大差别。具体地说,企业管理当局在确定一项会计政策的实践中,例如可通过计算折旧与确定存货成本方面选择企业的会计原则和程序,人为合法地变更财务报表的数据,影响企业报告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实现企业总体目标。企业会计政策的选定,也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如采用加速折旧法,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能多提折旧,后期则相反。因折旧的多提可使企业前几年少交纳所得税,享受到延缓纳税的利益,而将延缓纳税暂时节省下来的现金流量用于其他急需发展的方面;前期多提折旧,还能使固定资产投资尽早收回,降低投资风险。但是加速折旧法并非总对企业有利。如企业处于成熟阶段,想要股份化和上市,企业为了给其报表使用者一个良好的经营业绩。对于新购置的固定资产,宜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使前期的折旧减少,增加企业利润总额。另外,企业如果处于亏损状态时,也宜采用直线法,因加速折旧会使亏损更大,而以后年度转盈时又会因折旧的少提而加重企业所得税负担。还有,如果企业处于减免税期间,采用直线法可少提折旧增加免税所得。综上可知,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得当,对于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是有益的。

二、会计政策选择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基础

1、会计环境。会计环境是广义的,包括会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影响会计的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由于会计取材于环境,最终又服务于环境,环境的变化、状态和需求决定着会计的现实水平和发展进程,使会计呈现出出差异。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以最恰当地表达企业现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有了客观基础。历史环境的变迁推动着会计政策选择的纵向发展。会计政策也亦步亦趋地在会计技术、会计报告以及指导原则上发生着变革,会计政策选择中产生了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的过渡,会计报告揭示、披露程度的深化,以及会计主体由法律形式向经济实质方面的转变等等。

2、会计行为客体。会计行为客体及其加工处理是会计政策选择具体运作和发挥作用的领域。在会计行为客体及其加工处理中之所以可以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是因为:(1)会计客体的假设前提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背离。一般意义上,经济业务纳入会计系统是以持续经营和币值稳定为前提,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予以确认,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但现实中,企业破产风险危及着持续经营假设,物价变动动摇了币值稳定前提,这时就需运用适应于企业破产和物价变动的相应会计政策。(2)会计处理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纳入会计客体范围的会计事项,大多与未来持续存在的经济事项相关,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人为估计与判断不可避免,涉及主观估计与判断的事项有不同的结果,从而可运用不同的会计政策。(3)会计信息质量间矛盾存在的影响。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决策有用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但二者之间存在矛盾,重视会计信息的不同质量,需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如基于维护可靠性,应采用交易时点确认、历史成本计量;而为了保证相关性,对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合约签订时点确认、公允价值计量等。

3、会计行为主体。会计行为主体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具体执行者,其选择动机和行为能力对会计政策选择产生决定影响。(1)选择动机。会计行为主体的会计政策选择动机受到个体需要、环境制约和管理者意志的综合影响,其出发点是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实施,改变会计数据的分布,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达到增加收入、维护信誉和避免管制等目的。(2)行为能力。会计政策选择不是个别非是整体性的选择。由于不同会计政策的作用点、作用方向和作用程度不同,进行组合性会计政策选择,使其既能最恰当地表达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又能与企业整体目标相协调,实非易事。它需要行为者既要有选择意识,又要掌握可选择空间,还能加以合理运用。其中,前者是会计政策选择的前提,中者设定会计政策选择的限度,后者决定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实际效果。会计行为主体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会计知识、积极的创新意识、敏锐的职业眼光和充分和主观判断能力。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含义及意义

会计政策重在指政策内容(原则、方法或程序)本身,而会计政策选择则侧重指政策的形成、修正及调整的过程,即任何会计政策都是政策选择的结果。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指在既定范围内(一般由各国的会计准则、其他法规等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特点,对可供选用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拟订会计政策的过程。此外,会计政策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意义重大。首先,它保证了会计法规的贯彻执行。会计政策是企业会计法规前提下的一种选择,即会计政策是企业贯彻会计法规,进行会计处理的基本方针,是在会计法规的统一规范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会计法规规定的具体应用。其次,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一般而言,各具体管理职能部门不愿意履行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愿意使用更多的管理权利。要保证这些权利、义务或责任能在管理活动中得到如期贯彻,就必须在分解职能后的管理主体之间,采用一个新的经济管理协调机制,而会计政策就是这种协调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会计政策的规范,约束了各管理主体的具体会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管理主体在会计核算中的弄虚作假和主观臆断。

会计政策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会计政策;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政策与会计政策选择

(一)会计政策。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定义包括了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政府必须制定可以供企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它们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含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和现行的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二是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政府所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中,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原则和方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从会计政策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必须遵守执行、无权变更的,如会计期间、借贷记账法等的规定;各类资产的划分;会计报告的格式等。另一类是给企业留下选择余地的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如对于存货的期末计价在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时,既可以采用总体计提准备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类别计提准备的方法。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企业一经选定某种方法,也就不得随意变更。以下所述会计政策均指的是后一类会计政策。

(二)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政策的选择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经营管理目标,在特定的环境和既定的可选择范围内,对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进行分析,从而拟订具体会计政策的过程。它包括对会计政策的初始选择和变更原会计政策后对会计政策做出新的选择。企业会计政策的适当选择,是目前我国会计改革进程中面临的新问题。随着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不断扩大,企业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会计政策的选择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往往因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会计结果,从而影响各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反映会计处理结果的会计信息是各利益集团进行决策的依据,因而不同的会计政策下产生的会计结果还可能导致各利益集团做出不同的决策。所以相关各方利益集团都很重视和关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选择问题。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了企业的自。同时,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这些均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环境,使会计政策选择这项工作变得十分必要。

(一)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在此之后的再确认和计量,其本身就是对具体会计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

(二)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财会人员探索和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经营自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业务种类趋向多样化,使企业与各方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这不仅拓宽了会计活动的范围,而且充实了会计业务的内容,也决定了企业必须在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和选择有利于具体反映企业会计实践,全面满足会计工作要求,且能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经济关系的会计政策。同时,随着技术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的生成速度极大提高,会计人员就可从原繁重的核算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恰当地选择会计政策,便会计信息的揭示更真实与公允。

(三)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经营思想的手段。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可能具有不同的目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有时稳健经营,有时锐意开拓。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体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除了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措施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如企业在采用稳健经营的方针时,往往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希望尽可能地采用谨慎原则的处理方法,使企业的实力得以保护,避免风险的产生。而企业为了便于开拓市场,显示实力,则需要在会计信息中多显示其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必须指出的是,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当是以客观、真实、公允为标准,会计人员不能违背职业道德,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操纵,以误导乃至欺诈与其相关的利益关系方面,这将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影响因素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是企业,需求者是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包括政府、股东、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顾客以及企业管理当局,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各自有独立的利益要求,且利益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也就是说,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对企业将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

(一)会计政策选择会造成利益的重新分配。以折旧方法为例,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会直接影响期末资产价值的确定和当期成本费用的水平,进而对企业的利润、税收负担、现金流量、财务比率等产生影响。而这些会计信息也会影响到不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得企业由于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在占用社会资源、社会财富分配等方面处于不同的地位。

(二)会计政策选择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企业的会计信息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同时,会计信息也是企业管理当局进行微观决策,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乃至潜在的社会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主体的情况下,如果由于企业所选用的企业会计政策不当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不利于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决策,还可能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规范化的会计政策选择提高了信息的可比性。不同的会计政策产生不同的会计数据,这就使得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因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而出现计算方法和口径上的差异,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比,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带来困难。为此,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规范了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方法,并要求企业在报出财务报表的同时披露会计政策选择的情况,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更清楚、更方便地比较和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

(四)会计政策的选择可以更好地体现行业特色。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同的特殊性,而会计政策的选择为不同行业在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选择特殊会计原则或程序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基本方法。

四、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企业自身情况的千差万别,决定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协调企业相关各方的经济利益,合理分配社会财富,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适时地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给企业在会计处理方面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使得企业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更符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但会计政策的选择必然要涉及企业的利益,不同的会计政策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企业管理当局可能出于提高管理者报酬、便于筹资、避税等原因,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操纵利润。因此,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会计准则又强调了一致性和可比性原则,企业会计政策的变更要建立在可靠性的基础上,这些都从制度上制约了会计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通过减少选择防止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投机。“入世”后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将加快,企业会计工作的空间较以前和现在更大,但我国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也在进一步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在符合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下,使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控制在可允许的范围内。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郭宏,王相君.规范会计政策选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月刊,2004.2.

[3]王运传.会计政策选择研究及其评析(上)[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2.

会计政策范文第9篇

会计政策是根据会计理论制定的直接指导会计工作的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称。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会计人员拥有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的权利(即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采用某种会计程序或方法在表面上属于会计技术,但实际上由于选用的会计程序或方法不同,获得的会计信息不一样,可以起到调节收益、影响税收、利润分配和资本金保全增值等作用。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层单位,是产出效益的源泉,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必然要有利于企业的资本金保全增值和企业的生存发展。本文拟就企业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中的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站在会计主体立场上运用会计政策

会计信息可以用来实现两种不同的目的: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作为报告公司的宣传工具,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着需求差别;投资者希望获得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得到投资分利,国家税收更强调会计信息作为纳税基础的可靠性和严肃性,债权人则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员工最关心提高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由于利益机制的牵动,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着的需求差别,常常对立、形成矛盾,当前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有些会计人员的会计政策观念十分淡薄,为了迎合领导意图,造假利润。他们认为站在领导和职工的立场上,运用会计政策调节利润,根据需要利润最大或最小,躲避税收,躲避投资分利,使领导和职工得到更大实惠,是企业的经营策略,不违法。由于认识上错误,没有站在会计主体立场上运用会计政策,必然使会计信息掺假。目前会计领域“造假”之风日甚一日。我们必须对会计“造假”的危害有清醒认识,对会计“造假”必须进行“严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假定会计核算单位独立于任何经济关系人之外,旨在确定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享有充分的自以满足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企业管理的灵活性。这更充分证明会计核算主体是企业自己,会计核算的出发点是市场,目的是在市场条件下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有站在会计主体立场上进行会计核算,才能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选择最优会计政策,把会计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划分清楚,把企业的财务活动与企业主、债权人和职工的个人财务活动相分离,正确计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收益或损失,计量企业的资产和对外承担的债务,使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偏不倚、客观公正。从而使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得到正确的会计信息,利用会计信息树立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以利于企业筹集到成本较低的资金为企业资本经营服务。

二、站在资本金保全立场上运用会计政策

资本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本钱。运用资本经营的观点,资本金不仅包括原始资本(实收资本或股本),还包括准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资本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它始终高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运动之中,通过市场进行资本流动运作,优化资本组合,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但当今资本金不真实,流失严重的问题严重困扰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资本金不实的原因大致如下:一是假冒资本金,有的企业经营者为了证明自己经营实力雄厚,有利于进入市场参与竞争,采用欺诈性验资或验资后资金不到位等手段假冒资本金。二是注册会计师未能恪守职业道德,认假为真,为假资本金披上合法外衣。三是企业的经营者没有把经营的立足点转移到资本经营上来,使企业的资本迅速增强和最大化,而是利用会计政策的弹性通过虚列递延资产,待摊费用,在产品成本和存货计价方法上挖资本金调节收益,造假利润,使企业“空壳化”,损害了国家利益和企业的长远利益。对资本金不实和流失严重的情况,须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纠正造成资本金不实的错账、假账,堵塞资本金流失的黑洞和暗流。考核企业的资本金是否保值增值,要用清查后的净资产与年初净资产对比。要保证资本金的真实可靠,必须有独立的审计监督。完善注册会计师验资制度,建立验资后的复查和决算审查制度,使清查核资、验资查账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站在资本保全立场上按真实性原则核算资本金,客观反映资本金的动态和静态,明晰企业的产权关系。

三、站在成本补偿立场上运用会计政策

成本费用都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劳动耗费,要维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必须以企业的营业收入对其生产经营中的劳动耗费进行补偿。成本是一个普通的经济范畴,凡是劳动耗费(费用)都必然形成一定的成本,劳动耗费和劳动补偿是等量的,所以说成本是劳动补偿的尺度。按照会计分期的基本假设采用历史成本核算模式,当期收入与成本配比,收入大于成本可能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盈有亏,优胜劣汰,照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反映或结果。我们的问题在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补偿是实物资本的补偿,而现实会计核算中的成本补偿仅仅是货币票面价值的补偿;物价上涨,成本补偿小于实物补偿,必然导致资本金流失为成本补偿,许多企业虚盈实亏,国家资本金被“合法流失”的情况相当严重。

稳健性原则的特殊作用,在于优化成本补偿机制。基于会计实务的可操作性,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采用货币票面价值的成本补偿形式,不改变现行财务会计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但要充分运用稳健性原则核算成本费用,严格控制费用支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资本金保值增值条件的成本补偿,追求企业财富最大化,针对一些企业对稳健性原则认识不足、执行不力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1)改进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会计制度规定大中型企业经财政部门批准,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这种规定是授权性法律规范,企业经批准后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市场经济企业应当拥有充分的财务自,问题是我们一些企业的经营者不是为企业的长期利益考虑,而是考虑短期利益,对机器设备实行掠夺性经营,忽视设备的维修、更新。保证固定资产再生产实物补偿得到实现,保证企业利润的真实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利润,是每位企业经营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企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应充分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对房屋建筑物以外的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抵销物价上涨时对固定资产实物补偿的不利影响。另一点必须明确,实行加速折旧法,不是否定“物尽其用”,从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出发,尽可能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这也是加速折旧法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2)改进存货计价方法。企业对存货发出的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如在物价上涨严重时,则会产生用过去较低的存货成本与现实较高的销售收入相配比,从而导致收益的虚增;采用后进先出法,虽然能弥补上述不足,但它建立于物价不断上涨基础上,是短期稳健行为。必须选用一种最恰当的方法来适用价值规律的需要。而“高价先出法”则适应这种需要。对企业的主要存货采用“高价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可以使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始终显示的是稳健的价值,可以消除存货价格上涨所产生的成本补偿的不足和收益虚增即资本金流失问题。

四、站在资本经营立场上运用会计政策

资产是资本的实物流,资金是资本的价值流,资本经营是要运用多种资本运筹方式使资本向优化方向流动,去凝聚和扩大资本。资本优化流动,不仅不会枯竭,还会增值,越流动越大。

盘活存量资产。一些企业存量资产大量积压,资金沉淀严重,却还要当“守财奴”,宁可饿死,也不变卖家当。资金不流动、沉淀,投放越多只会沉淀越多,浪费越大,并还会引起新的通货膨胀。一个好的企业要不断地盘活存量资产,不断地修正一种有效的机制,尽可能使新的沉淀资金不再发生或极少发生。流动资金是资本价值流中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流动资金中的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产、成品资金、结算资金要合理配置,实现其“空间上相互并存、时间上相互继起”,才能保证生产经营正常进行,而我们现在的大部分亏损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不畅,资金沉淀积压严重,企业有些设备不适用、不需用或因原料供应不足等原因长期闲置,也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沉淀和浪费。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观念,变惜售为快售,要敢于将部分产权转让出去,获得资金,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企业的创建。只要资金流动就有赚回损失的可能。

优化资本结构,企业要尽可能吸收和借用社会力量,通过对别的企业收购、兼并、联合、控股、合作等形式,实现资本优化组合,用少量的自有资本去控制更多的资本。要把企业的形象、信誉、名牌、人才、知识、信息、销售网络、进出口权等优势要素,作为资本来运营,“把死钱变成活钱”。要利用资本时间和空间差异,资本运用中少投入、迟支付,早产出、多产出;付款要力争分期分批,推迟部分投入;在销售中,必须以责任制加快货款回笼,力避企业债权损失:“以更少的钱去赚更多的钱”。资本结构是一种动态组合,现行合理的资本结构由于新筹资金的加入或资本运营的变化可能又需要进行新的资本组合,财务管理的任务之一就在于通过筹资管理调整不合理的资本结构,通过经营和投资管理调整不合理的资产结构,不断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

会计政策范文第10篇

一、会计政策的内涵

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是这样定义会计政策的:指企业翟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这个定义包括了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政府必须制定可以供企业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它们主要是通过会计准则(含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和现行的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二是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政府所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中,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原则和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明确地得出的结论是: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而不是企业;企业只能是选择、执行、采用会计政策的主体。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的内容,从会计政策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企业必须遵守执行、无权变更的,如会计期间、借贷记帐法等的规定;各类资产的划分;会计报告的格式等。一类是给企业留下选择余地的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如对于短期投资的期末计价在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时,既可以采用按投资总体计提准备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按投资类别计提准备的方法,还可以按单项投资计提准备的方法。存货发出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企业一经选定某种方法,也就不得随意变更。下文所述会计政策均指的是后一类会计政策。

二、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

1.利益的共享性。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向其相关的利益各方(包括政府、现有的股东、潜在的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充分披露其会计信息。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与企业彼此之间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利益,且利益不完全一致,尤其是政府与企业的利益相关性更低。政府为了平衡各相关方的利益并使其制定的准则、制度能使各利益方早日顺利接受,从而使制定后的执行成本降低,因此政府就会放宽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限定,以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

2.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统一性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具体原则、多样的会计处理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也留给会计人员越来越多地进行职业判断的余地。

3.会计计量与报告中的主观性。会计计量与报告过程是人们主观地期望以货币计量为手段,采用一些特定的专门方法,对会计对象加以反映以提供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过程。因此,会计核算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掺杂了人的主观判断,这表现为人们可能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会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不同的会计观点,并提出不同的处理意见,也由此就产生了会计政策。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必然性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既包括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初次发生时的初始选择,也包括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更原会计政策,转而选择采用新的会计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改变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了企业的自。同时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这些均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环境,使会计政策选择这项工作变得十分必要。

1.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会计的核心问题是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事项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以及在此之后的再确认和计量,其本身就是对具体会计原则、具体方法和程序的选择和运用,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是企业会计信息揭示的基础。

2.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的财会人员探索和选择适宜的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公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经营自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业务种类趋向多样化,使企业与各方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这不仅拓宽了会计活动的范围,而且充实了会计业务的内容,也决定了企业必须在准则、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寻求和选择有利于具体反映企业会计实践,全面满足会计工作要求,且能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经济关系的会计政策。同时,随着技术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的生成速度极大提高,会计人员就可从原繁重的核算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恰当地选择会计政策,便会计信息的揭示更真实与公允。

3.会计政策的选择是完成企业目标和贯彻经营思想的手段。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目标,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可能具有不同的目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有时稳健经营,有时锐意开拓。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体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除了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措施外,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比如企业在采用稳健经营的方针时,往往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希望尽可能地采用谨慎原则的处理方法,使企业的实力得以保护,避免风险的产生。而企业为了便于开拓市场,显示实力,则需要在会计信息中多显示其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必须指出的是,会计信息的披露应当是以客观、真实、公允为标准,会计人员不能违背职业道德,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操纵,以误导乃至欺诈与其相关的利益关系方面,这将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则

由上可知,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企业恰当选择会计政策,对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不能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必须兼顾方方面面。所以,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应同时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合法性和相对独立性相结合。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当是在准则、制度规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原则、具体处理方法内的取舍,这样才能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和真实可靠性。否则是违法行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对于拟选用的会计政策与国家的税收法规不一致时,会计政策应当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遵循会计核算本身固有的规律,而不必拘泥于国家税收法规、政策的规定及变化或调整。

2.一贯性原则。企业选用的会计政策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和连贯,不得随意变更。当然,在理解和执行一贯性原则时,不能机械地理解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如果已经选用的会计政策使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再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企业就不宜以该会计政策处理相关的经济业务事项,而应从目前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情况出发,重新选择最能恰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政策,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保持稳定和适时调整的关系。当然,企业对于会计政策的重新选择,应当按照会计准则、制度要求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把握企业管理当局选择会计政策的出发点和具体影响,以正确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

3.适用性原则。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理所当然地应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理财环境相结合,即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考虑行业特点、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企业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偿债能力等多种因素。会计政策的适用性是确保会计政策得到很好发挥的重要保证。会计政策的适用性还意味着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理财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本身要重新作出选择,以确保在新环境下的新的适用性。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与一贯性原则有着相同的辨证关系。

4.成本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权衡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在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证的基础上,企业应选择便于理解和实施 的会计政策,并尽可能地降低操作成本。在操作成本大致相等时,企业就优先选择能使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相关和可靠的会计政策。

5.遵守职业道德原则。遵守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上岗执业的必备条件。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利益驱动,通过滥用会计政策进行会计操纵的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会计政策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会计政策领域的道德建设问题十分突出,亟待开展。

上一篇:海外项目管理范文 下一篇:第二课堂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