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6 11:20:25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人才需求;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前言

伴随社会对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教育部对各种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使得高校教育发展获得了大力的支持,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做出改革和调整。会计专业作为受益者之一,开始意识到人才培养需要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所以基于企业人才需求对会计专业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创新是高校做出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鉴于中小企业在我国占据较大一部分比例,且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逐年上升,并为社会提供了约五分之三的就业岗位,其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市场生命力是顽强的。所以以中小企业为对象,分析其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要求与需求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合理性[1]。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人才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企业内部培养、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渠道,其中高校毕业生是企业会计人才的主要来源。而财务会计相关岗位职员技能等级较之其他岗位职员技能相对较高,且大部分持有会计资格证。

当前,企业人才招聘开始将求职者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作为考察的重点对象。在职业操守方面,多数中小企业都会优先考虑应聘者的思想道德、工作经验、学历、专业与个人素质等因素[2]。财务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支撑,重视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对中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只有会计职员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较强的专业技能,将会计业务细致准确的完成,企业才会稳定的向前发展。

二、基于企业人才需求下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创新策略

(一)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沟通能力

根据对2011年及之后毕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反映,大多数毕业生都就职于中小企业,且都表示对自己当前的工作较为满意,有些优秀的毕业生已经升到了管理层或领导岗位。他们根据自身总结的工作经验指出,专业知识与交际能力是对工作与自身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交际沟通能力,可以帮助自己在工作中做出优秀表现,可以帮助自己与大家和谐相处,而这些都有利于工作岗位的提升[3]。从这些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考虑,高校应在会计专业课程改革设计中,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强化实践教学,多设置一些能够锻炼学生沟通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以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与适应能力。从企业角度考虑,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提前感受工作氛围,积累工作经验,加深对社会、对企业的认识与了解,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二)依据企业需求,构建会计专业课程框架

根据行动导向学习理论、整合能力理论、终身学习理论等多种理论分析,都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中构建课程框架。课程框架的构建可以提高会计教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有利于会计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全面、清晰的树立各章节知识点。基于企业人才需求,对会计专业课程设计进行创新改革,要求会计专业课程框架的构建必须依据企业实际需求来进行[4]。即从企业需求出发,根据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与需求建立会计专业课程框架。可以模仿国外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方法,如将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与会计教学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考试学历就可以得到会计协会的认可;引入研究型教学,即案例探讨,加强师生互动;发展双元制教学模式,将学校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和企业职业技能实践融合为一体,根据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对学生的会计技能进行培养。这些先进教学方式方法能够为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与课程框架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持与丰富经验。

(三)开设双证书相关课程

基于企业人才需求下的会计专业课程创新实践设计,之所以需要开设双证书相关课程,不但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的通过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更是为了提高会计专业人才职业技能与道德素养,提高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最终达到人才培养切实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目的[5]。如开设《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增加会计规章制度相关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会计结算与票据制度相关内容,了解会计审核流程。此外,增加一些会计实务方面的内容教学,如企业财产、债务、收益等报表的编制,财务纠纷的解决等相关理论知识,将现金流量表作为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知识重点考察对象。

三、总结

目前,我国教育机制正处于转折的重要时期,各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方法被应用到教学之中,学校与教师依据企业实际需求对人才进行培养意识逐渐增强。这一系列的转变既为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提高了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更有效提高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因此,高校应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全面分析。

参考文献:

[1]蔺婷.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2]姜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3]邹勇燕.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大学,2010.

[4]杨雨杉.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 校企合作

一、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课程是以我院的办学理念及教学改革总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学院办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设计目标必须服务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所以它是课程设计的灵魂;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的教改目标既是人才培养的途径也是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具体的体现。课程为专业服务、专业为就业服务、就业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

2.课程设计的导向、原则和路线。《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课程设计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近年来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多次走访人才市场进行调研;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专业、课程论证;并深入不同类型企业进行调研,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电算化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电算化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企业需要的不再是能简单使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的人员而是能使用ERP软件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人才。

基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为中小企业培养财务、业务信息化处理人员的专业定位,本专业对应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业务核算、财务核算岗及ERP项目实施岗。不同于《会计电算化》课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对应的就业岗位主要包括采购、销售、库存等相关业务部门核算岗位及存货会计岗位。

这就是我们课程设计的导向,课程设计要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基于采购、销售、库存、存货核算岗位的工作过程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构成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

3.课程定位。作为会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利用ERP软件进行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它开设在第四学期,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为了更好的满足就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我们采用嵌入式合作模式,与用友公司、银河人才网合作共同开发了《ERP供应链管理系统》教材、实训指导书及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项目,同时整合了一系列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习题库、多媒体实训室、沙盘模拟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基于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以用友公司22年与全国80万客户成功合作经验,我们直接选取用友培训教育学院的《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课程标准作为我们这门课的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具体体现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为满足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要求,由用友公司负责教学内容的制定,我们编写讲义并随时补充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开发性和动态性。

《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引入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帮助同学们了解行业、企业现状,对企业在使用软件过程中出现的常见性问题进行分析,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日后从事相关业务、财务核算岗位及ERP项目实施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组织与实施

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灵活采用项目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互动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

下面选取具体一个单元-赊销业务的处理为例来介绍具体的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

首先进行任务告知,本单元的任务就是赊销业务处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同学们明确赊销业务处理流程,了解前期的参数设置和业务处理的关联;培养熟练使用软件处理赊销业务的能力。

然后进行任务准备,教师进行实训案例讲解并发放相关原始单据和凭证,包括出库单、销售专用发票、各种凭证等。

最后进入任务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调研成果展示,第二阶段:业务演练,第三阶段:师生互动,第四阶段:要点总结、教师点评,第五阶段:流程修订,第六阶段:学生总结,自评

在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可针对知识型项目、技能型项目、综合型项目的不同灵活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并有效利用FTP网络平台、网络学习平台、各种网站等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料的共享。

评价并检验教学成果好坏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考核,本门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期末考核引入了行业标准-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平时考核突出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的特点。

四、教学成果与社会评价

通过对《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的设计我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教学成果,同时,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毕业时可以保证100%的取得由信息产业部颁发的“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近年来,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同学还多次代表学院参加相关比赛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包括第二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大赛河北区总决赛团体一等奖、“用友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河北总决赛二等奖等。

此外,我们的大部分毕业生在毕业单位都表现良好,获得所在单位领导较高的评价。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都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五、课程特色

《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这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是由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师与用友软件公司、银河人才网等企业、行业的专家合作完成的;并且深度合作对教学的软硬件资源进行了开发,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引入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引入行业标准“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进行期末考核。所以说,本门课程最大的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面对实业界人才匮乏和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现状,我们不得不对学校教学进行反思。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课程设计应该是最基本的。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直接影响高职会计专业的最终教学效果。本文根据目前课程设计及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对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课程浅尝一种新的设计方案。

一、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设置现状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政府的推动下,以评促教,建设精品课程,高职系列专门教材相继出版,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课程,试图突破“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道路,但课程设计仍未突破学科型课程模式,其缺点和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理论课程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点教授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实践课程只是实验性模拟实习,主要练习编制记账凭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占用时间段较长,一般每门课程持续近一学期;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之后集中一到三周之内完成,占用时间段较短,教学实施的结果偏重于理论教学。

(二)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课程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为战,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结构上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前后衔接和融合,不能使专业知识直接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借鉴研究不深入,课程模式运用表面化

目前对高职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借鉴国外高职课程模式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上,其次就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原则、方法和途径、高职课程的特点等理论层面上,很少有针对专业或某些具体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出合适的专业课程模式的。对课程模式的开发主要集中体现在原有基础上的借鉴和修补,模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模式,在学科型课程基础上削减一些基础课程,增加一些实习内容,形成遗留有学科痕迹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即理论课)+实践课程(即实习课)”,而未在课程内涵上进一步研究开发。

(四)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活动较少,缺乏智能培养课程

要使学生具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多提供锻炼机会。但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社会调查研讨及与实业界专业人士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专题讨论、专题讲座等活动几乎没有,教材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样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提高毕业生的技术应用水平。

高职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实质上并未突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模拟实习内容。要达到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目的,必须从实践界聘用经验丰富的教师,并打破旧有的课程模式,重新进行课程设计,进行仿真模拟教学。

二、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新方案

为了深化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除了改善教学方法还要设计合适的课程方案,由课程设计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一)总体设计方案――按工作岗位设置模块化课程

财务会计课程按会计实践工作岗位设置如下教学模块:出纳模块、各种会计核算模块、主管会计模块、税务会计模块、综合分析模块、会计档案管理模块、综合模拟实习模块、综合活动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以实际案例作为教材,以实践操作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根据具体操作的需要安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中同步传授给学生。教学活动安排在实习场地或模拟实习教室进行,内容讲授与操作练习同步进行。

(二)课程结构内容

1.出纳模块

主要讲授并练习收款收据的开具;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的签发及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的办理;印章的使用和管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和核对方法;介绍出纳员的职责、权利、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及对工作的要求;现金、银行存款及有关票据的管理制度。

2.各种会计核算模块

这些模块仍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方法。作为基本模块,主要包括材料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往来结算核算、收入利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本及其他业务等日常的财务会计核算内容。也可以将商品购、销核算的模块也作为一个基本模块。此外,从发展的角度考虑,还可以在这些基本模块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市场的需求状况设置备选模块,如建筑、房地产开发、广告、旅游、娱乐、饮食服务等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分别设置一个模块。但根据各个模块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具体安排,例如,一个教学时间段内可以安排两个或三个模块的教学。

在这些模块中,主要讲授并练习各种日常业务的处理方法,即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各种明细账的设置、登记和结账方法、凭证的传递程序,介绍有关会计准则和制度在材料、工资、成本、往来结算、收入利润、固定资产、资本及其他业务核算中的应用。这时,可以将复式记账、账户结构等理论内容融入进来。

3.主管会计模块

主要讲授并练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稽核一般由主管会计担任,所以可在会计凭证的编制方法教学中进行介绍。在这里对账户进行分类、对账户的结构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账户有一个系统的总体认识,同时总账和明细账之间的关系及作用也均在这里进行阐述。为了便于安排课程内容,该模块也可以分为总账模块和会计报表模块。

4.税务会计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讲授和练习各种税收的计算方法、税务办理的程序和手续、纳税筹划等内容。纳税筹划需要税法知识的支持,所以在进行税务会计模块教学之前应先学习税法课程。

5.综合分析模块

主要讲授和练习利用财务报表和成本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成本分析的方法、会计报表的解读方法和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让学员学会向管理当局和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6.会计档案管理模块

介绍会计档案的整理和保管方法以及相应手续的办理。如,凭证、账簿的装订及封面等有关信息资料的填写;磁盘介质存储会计资料的归档。

7.综合模拟实习模块

这是组织学生进行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撰写分析报告整个会计循环过程的综合性模拟实习。

8.综合活动模块

根据教学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邀请实务界专业人士与学生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组织或要求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写出报告或总结,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三)新课程设计方案的特点

以实践中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1.打破学科界限,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教学主体的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按实践中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整合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内容。在这种课程模式中,以实践能力作为教学主体,将理论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使专业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都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服务。

2.学习目的具有针对性

学习内容直接针对某一岗位的工作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即可进行操作训练,训练到一定程度就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

3.学习内容具有融合性

按实践中工作岗位的内容设计教学内容,针对某一个工作岗位建立独立的教学模块,将某一模块涉及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服务,实践教学可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4.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手、脑、耳并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理论学习的抽象性和被动性给学生带来的疲倦感,降低单独开设实践课的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5.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于一体作为课程内容,教师可直接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或解释实践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活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实务界的了解和认识,弥补了仅仅在技能操作方面与实务界合作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新课程设计方案的局限性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创新; 会计学专业; 课程体系; 实践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5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97- 02

课程体系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知识框架结构,它反映了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在大学教育中对于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和审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等实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高校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认真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1 创新型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树立的几个理念

1.1 通才与专才的结合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并存的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任何社会发展阶段都存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二者并不是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并存且可以兼顾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应树立通专结合的理念。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其中专才教育使学生具备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而通才教育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可或缺应把握的两个方面,偏重一方或忽视一方都有失偏颇,两者结合才是更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会计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要通过实验课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去发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去进行解释、检验和总结,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验教学不仅从属于理论教学,而且要用于验证理论知识或经验,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3 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中要设置素质教育课程,比如文化、音乐、哲学、理财、美学、礼仪、旅游等个性发展与人文素质课程,学生可以修读其中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通过素质教育,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强理解、表达、应变、组织和社会活动能力。而且可以促进毕业生就业,凭借素质教育搭起的校企合作桥梁,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及时构建和调整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进入社会的“软实力”。

1.4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协调

在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中,通识教育课程要占到全部会计学专业总学分数的1/3左右。通识课程一般包括“两课”、计算机相关课程、外语、体育、经济数学等,这些课程是为专业课程打基础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与身体素质的,要保证课时与学分,妥善处理好通识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协调,做到扎实基础,互相促进,同时基于会计学专业的专业特点,在教学课程设计中增加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

1.5 讲究知识的逻辑与融合

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体现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注意学科的交叉与连续,有效地提高课时利用率,完成从基本知识与技能训练到跨学科综合性实验,再到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索设计实验,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多学科的知识系统性和完备性方面设计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在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方面进行设计,重视学科交叉,有效地使学生将分散于各学科的知识转化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 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课程建设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身心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身心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对于推动高校身心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校应构建科学的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体系、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有效的课程实施体系和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使得毕业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

2 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研究

2.1 总体优化课程设置

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中要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作为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进行整体优化。专业课程设计中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要整合、更新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基础与发展、共性和个性、理论与应用、重点内容与知识面等关系,使基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更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通融性,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具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选择性,突出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气息,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实验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实施创新教育,重视实验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使之成为引导学生从实践来获取和应用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的各科实验内容,大多是对理论教学的简单验证和基础实验的技能训练,内容老化,手段单一。所以,要构建创新型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将实验技术相接近的学科的实验教学资源加以集中,对密切相关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初步整合,形成部分形式上的独立课程。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共享性、多功能性、灵活性等特点,建立一个满足各种需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会计模拟实验系统。采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主流开发和运行平台,开发和运行会计信息系统。打破传统的课程和学科界限,构建以企业经营为导向的立体式会计学实验教学大平台课程体系。在建立立体式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同时,建立会计学实验技术大平台,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在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教学队伍的跨建制组织和实验教学资源、经费的调配。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全面提高会计学教育质量。

2.3 实践环节要重视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的结合

会计学科是理论性和实务性并重的经济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的重要方式,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是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 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可以促进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同时, 通过会计模拟实验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实验可分为专项会计实验和毕业前的综合会计实验。前者主要是针对会计教学中的某门理论课程的整体或局部所开设的实验。后者是在学生学完专业课程之后所开设的实验课。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弱的特点,实践环节要重视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的结合,不要刻意强调手工实验被淘汰的意识,使得学生通过手工实验进一步理解理论课的基本知识与业务处理流程,通过计算机实验再进一步强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

2.4 课程设计中的技术支持的完善与利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实施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进行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会计模拟实验系统的设计与管理成为目前会计实验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可以建立课程网站、教师博客与微博,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所有课程无论精品课程与否,都统一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学资料。通过网站等先进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师全部教学内容的相关资料、参考文献、网络实验内容,为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课后总结和作业评阅创造条件。学生还可以在网上进行虚拟实验解决实验室空间和时间有限的问题,将课堂进行有效的延伸。

2.5 设置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课程

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重,进行实验技术的创新,使高年级的学生能够利用专业课获得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展现综合性的专业高素质高水平。对在学有余力、各科成绩平均学分绩点达到一定成绩且未受过记过及以上处分的优秀学生,在主修会计学专业的同时,可以按规定程序申请修读其他科类专业,修满双学士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并达到相关授予双学士学位规定要求的,授予双学士学位。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晓芳,翟长洪,崔伟. 中外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 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5).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融资业务核算;设计理念;教学模式

一、《融资业务核算》课程性质、设计理念及设计思路

1.课程性质

《融资业务核算》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是会计专业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基于企业融资业务领域及岗位所涉及的经济事项,经过行业专家及专业骨干教师整理并提炼而成,主要培养学生融资业务处理及核算的能力。

2.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通过对会计职业岗位的分析,确定融资岗位有关的工作内容,并与行业专家一起将有关工作内容转化为教学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相关知识、操作指南与拓展知识有机联系在一起,做到“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设计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3.课程设计思路

《融资业务核算》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在分析会计职业岗位和会计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以融资业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分析企业融资的渠道与形式,并以培养学生融资业务核算能力为出发点,分析融资业务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所应包含的知识与技能,设计课程内容,并对每一个教学情境分别从“工作任务”、“相关知识”、“操作指南”、“知识拓展”四个方面展开设计,力求课程内容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体系工作任务过程化,课程设计教学做一体化。

二、《融资业务核算》课程目标

通过专业调研和实践专家座谈会,我们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为:知识目标有:掌握吸收现金投资和发行股票投资有关知识及业务处理,掌握借款核算的知识与业务处理,掌握发行债券的业务处理及了解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业务处理;能力目标为:会核算吸收投资业务、会核算借入款项业务、会核算发行债券业务、会核算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业务;素质目标是: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树立成本效益观、时间价值观意识,并善于沟通和合作。

三、《融资业务核算》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融资业务核算》课程是针对企业融资业务岗位工作项目进行分析,据此设计教材内容,做到工作过程课程化,教学做一体化,以培养学生的融资业务操作处理能力。在教学内容选取上,设计了企业典型的四个融资业务内容,即吸收投资的核算、借入款项的核算、发行债券的核算、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见表1)

四、《融资业务核算》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

1.教学模式

该课程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具体实施方案是:一、构建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制订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二、布置任务。本课程在教学项目下安排10个工作任务,并将每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教师根据个人的表现记录平时成绩。三、小组讨论。教师利用课堂内外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讨论完成任务时所需知识,同时给学生的讲授提供指导。四、师生评价。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应控制好课堂的气氛,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由每组选出1名代表进行发言,来说明自己处理的方法或指出其他小组的不足。五、教师总结。在学生展开激烈讨论之后,教师再对发言的学生和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处理意见。

2.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创设工作情境,提出工作要求。介绍与本课程设计有关的虚拟公司情况,并就要解决的任务进行说明,提出需要完成的目标要求。第二步:就所介绍的工作任务来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找出解决办法。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边讲边操作或先讨论后提示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知识的方式进行。第三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围绕任务要求,采取分组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对问题的理解、核算与操作方法、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和最终结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老师可采取提示、解答提问、小组或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操作。第四步:及时归纳总结,强调工作重点。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完成工作情况,对通过实际工作中得出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醒,对本次课的核心知识、操作技能进行强调。总结的方式可由教师进行,也可采取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方式进行。第五步:布置课外任务,进行知识拓展。在完成本次课的经济业务处理任务后,让学生解决同类性质的问题,以巩固本次课所学的知识点、更加熟练操作技能。围绕本次课学习的内容,完成独立操作中的训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及时批阅、检查,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同时据本次课学习内容布置与下次课有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先预习下次课的相关内容,并指导学生课后学习相关的拓展知识。

3.教学手段

本课程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出反映与本课程有关的会计职业岗位的视频资料,或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得到的有关资料,进行形象生动地再现本岗位有关工作情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课程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学结合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理论[R].2009.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6篇

一、高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设置现状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政府的推动下,以评促教,建设精品课程,高职系列专门教材相继出版,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课程,试图突破“压缩型本科”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道路,但课程设计仍未突破学科型课程模式,其缺点和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

理论课程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重点教授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实践课程只是实验性模拟实习,主要练习编制记账凭证。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理论教学占用时间段较长,一般每门课程持续近一学期;实践教学一般在理论课结束之后集中一到三周之内完成,占用时间段较短,教学实施的结果偏重于理论教学。

(二)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课程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为战,人为地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结构上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不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前后衔接和融合,不能使专业知识直接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借鉴研究不深入,课程模式运用表面化

目前对高职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借鉴国外高职课程模式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上,其次就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原则、方法和途径、高职课程的特点等理论层面上,很少有针对专业或某些具体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开发出合适的专业课程模式的。对课程模式的开发主要集中体现在原有基础上的借鉴和修补,模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模式,在学科型课程基础上削减一些基础课程,增加一些实习内容,形成遗留有学科痕迹的课程体系——“学科课程(即理论课)+实践课程(即实习课)”,而未在课程内涵上进一步研究开发。

(四)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活动较少,缺乏智能培养课程

要使学生具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多提供锻炼机会。但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社会调查研讨及与实业界专业人士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专题讨论、专题讲座等活动几乎没有,教材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这样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提高毕业生的技术应用水平。

高职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课程实质上并未突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模拟实习内容。要达到会计专业高职教育的目的,必须从实践界聘用经验丰富的教师,并打破旧有的课程模式,重新进行课程设计,进行仿真模拟教学。

二、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新方案

为了深化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除了改善教学方法还要设计合适的课程方案,由课程设计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一)总体设计方案——按工作岗位设置模块化课程

财务会计课程按会计实践工作岗位设置如下教学模块:出纳模块、各种会计核算模块、主管会计模块、税务会计模块、综合分析模块、会计档案管理模块、综合模拟实习模块、综合活动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以实际案例作为教材,以实践操作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根据具体操作的需要安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中同步传授给学生。教学活动安排在实习场地或模拟实习教室进行,内容讲授与操作练习同步进行。

(二)课程结构内容

1.出纳模块

主要讲授并练习收款收据的开具;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的签发及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托收承付等结算方式的办理;印章的使用和管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和核对方法;介绍出纳员的职责、权利、工作的内容和重要性及对工作的要求;现金、银行存款及有关票据的管理制度。

2.各种会计核算模块

这些模块仍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方法。作为基本模块,主要包括材料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往来结算核算、收入利润核算、固定资产核算、资本及其他业务等日常的财务会计核算内容。也可以将商品购、销核算的模块也作为一个基本模块。此外,从发展的角度考虑,还可以在这些基本模块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市场的需求状况设置备选模块,如建筑、房地产开发、广告、旅游、娱乐、饮食服务等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分别设置一个模块。但根据各个模块内容的多少和难易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具体安排,例如,一个教学时间段内可以安排两个或三个模块的教学。

在这些模块中,主要讲授并练习各种日常业务的处理方法,即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各种明细账的设置、登记和结账方法、凭证的传递程序,介绍有关会计准则和制度在材料、工资、成本、往来结算、收入利润、固定资产、资本及其他业务核算中的应用。这时,可以将复式记账、账户结构等理论内容融入进来。

3.主管会计模块

主要讲授并练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稽核一般由主管会计担任,所以可在会计凭证的编制方法教学中进行介绍。在这里对账户进行分类、对账户的结构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账户有一个系统的总体认识,同时总账和明细账之间的关系及作用也均在这里进行阐述。为了便于安排课程内容,该模块也可以分为总账模块和会计报表模块。

4.税务会计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讲授和练习各种税收的计算方法、税务办理的程序和手续、纳税筹划等内容。纳税筹划需要税法知识的支持,所以在进行税务会计模块教学之前应先学习税法课程。

5.综合分析模块

主要讲授和练习利用财务报表和成本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成本分析的方法、会计报表的解读方法和分析报告的撰写方法,让学员学会向管理当局和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6.会计档案管理模块

介绍会计档案的整理和保管方法以及相应手续的办理。如,凭证、账簿的装订及封面等有关信息资料的填写;磁盘介质存储会计资料的归档。

7.综合模拟实习模块

这是组织学生进行从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撰写分析报告整个会计循环过程的综合性模拟实习。

8.综合活动模块

根据教学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与财务会计课程相关的专题讲座、专题讨论,邀请实务界专业人士与学生一起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组织或要求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写出报告或总结,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三)新课程设计方案的特点

以实践中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教学内容有以下特点和作用:

1.打破学科界限,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教学主体的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按实践中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设计课程,整合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内容。在这种课程模式中,以实践能力作为教学主体,将理论内容有机地渗透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使专业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都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服务。

2.学习目的具有针对性

学习内容直接针对某一岗位的工作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即可进行操作训练,训练到一定程度就能胜任该岗位的工作。

3.学习内容具有融合性

按实践中工作岗位的内容设计教学内容,针对某一个工作岗位建立独立的教学模块,将某一模块涉及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教学,使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理论知识为实践活动服务,实践教学可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4.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手、脑、耳并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理论学习的抽象性和被动性给学生带来的疲倦感,降低单独开设实践课的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5.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融合于一体作为课程内容,教师可直接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或解释实践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活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实务界的了解和认识,弥补了仅仅在技能操作方面与实务界合作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新课程设计方案的局限性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106-03

一、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现状

《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熟练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完成会计电算化工作。本课程在课程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围绕专业联系企业,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体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课程开发与设计采用校企双方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会计电算化》课程团队与校企合作单位―用友软件有限公司双方合作,共同开发《会计电算化》课程。《会计电算化》团队由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对多年以来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熟悉,了解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爱好,能够很好的领会与贯彻教育部、教育厅、学校对本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研究和了解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课程团队的教师可以根据这几项要点对课程开发与设计进行资料准备;同时聘请校企合作单位―用友软件公司的多位行业专家指导,校企双方的教师、学者和专家召开会议研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发、设计和建设总体框架,共同参与课程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确定教材的项目和内容,完成教材的编写;共同设计教学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各个功能模块的实训项目。校企双方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的亮点,这一开发模式不仅能够将教学单位―课程团队的优势资源和企业的优势资源相结合,还能够将理论教学,会计电算化软件操作教学案例更贴近实务,很好的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为今后进一步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基于学生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根据中小企业会计工作岗位所要具备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和会计电算化职业技能为目标,运用了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以会计工作过程为教学主线,将工作项目为载体引入到会计电算化各功能模块的教学内容之中,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会计电算化领域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在实习单位实习、就业和就业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计分为五个模块、十三个项目完成会计工作任务。项目按照由相对单一到综合应用的逻辑关系排序。使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了“项目化、模块化、实战化、任务化”。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课程总体设计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过程考核”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中体现了“做、学、教、考一体化”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1.课程设计基于会计岗位工作过程,重点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会计电算化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确定本课程重点培养出纳岗位的收付核算能力、日记账处理能力;会计岗位的凭证处理能力、账簿处理能力、报表编制和分析能力;审计岗位的证、账、表审核能力等(见下表)。

2.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目前当前就业形势及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要求,课程设计突出了职业化的特点,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教学使用的软件用友ERP-U8.72也是目前较多企业实际账务处理所使用的商品化财务软件,教室的课桌椅设计也与企业财务室的布局相同,构建了与企业完全相同的会计工作环境,课程教学中真实模拟企业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将课程的职业性特点具体的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了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会计信息化课程发展非常迅速,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知识的更新,力求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到会计信息化的前沿动态、拓展更多与会计信息化相关的专业知识。为此,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现场学习,到财务软件公司短期学习,参观;聘请校外的专家给学生讲授专业方面的前沿动态;聘请用友公司的讲师给学生讲授一个或两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助学习,丰富专业学习的内容,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3.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组织实践教学内容。本课程使用真实的企业会计数据,与企业同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完全仿真会计工作环境,根据出纳、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课程组织与实际工作过程完全相同,课程组织设计原则为:

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为:实际业务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任务驱动―示范引导―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经验。各环节内容组织如下:课堂设计――将岗位分工、工作任务、职业行为设计为相应的课堂学习行为,确定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兼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案。任务驱动――布置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完成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去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示范引导――主讲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在此过程中结合录像、课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模仿操做――学生在观看老师演示后开始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错误。复杂的角色分工操作需要进行小组成员协同。纠错重做――及时纠正个别错误,集体讲评一般错误,之后让学生重做容易出错的步骤。总结经验――最后老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总结整堂课技能要点、方法要点和社会因素要点。

三、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手段

1.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融学校、企业和社区为一体,以技术服务能力培养为主线,共同开展实践能力的培育工作,形成校企社“三方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外基地以用友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争取与5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建立2~3家“校中厂”或“厂中校”。建设财会综合校外实习基地群,校外实习基地95%以上分布在广州市内,从学校到实习单位车程不超过1小时,实习基地布点合理,能为会计、财务管理专业提供真实的顶岗实习环境,学生在实习单位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达到工学结合的实习要求。

2.建立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室。建立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团队,解决会计电算化等财经类课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成立虚拟教研室――ERP教研室,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设计会计电算化及ERP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各种资料的格式,设计每节课任课教师的人数及授课内容,明确教师之间协调、衔接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及检查、考核学生办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财会类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标准,优化现有实验教学资源,扩大会计电算化和ERP实验等财会类课程的专业应用范围。

3.创新教学内容,完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会计电算化及ERP等财会类实践教学中各模块的主要内容,按企业会计工作过程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使用与企业同步的财务软件,实践教学案例来源于企业,按企业会计工作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轮岗实训,仿真财务和业务部门布局、岗位,模拟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达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实践教学与会计核算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具体如下:

(1)创新教学方法。课程教学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模块分解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导演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教学法、网络教学延伸法、互动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2)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教、学、做”的教学模式,由多个教师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过程活动化:参观、个人、分组、角色扮演,进度合理化,每个教师教授和指导自己的专业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法。

(3)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采用模块化教学设计,详细设计每节课的内容,达到课程小型化即小课题、小讲座;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可以动用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参与过程。

(4)实行专业知识+实践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学生财会类专业课程自主学习平台。

4.学校与企业结成职业教育联盟,共同改革实践教学项目。企业为财会金融系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实践项目,派技术骨干来学院做兼职教师,定期到学院开设专题讲座,制定并实施合作双方人员的互聘制度、兼职教师准入制度、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考核办法、兼职教师奖励办法等制度,建立10人兼职教师资源库。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主要开发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ERP认证考试、初级电算化认证考试、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课程。企业参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新模式;采用仿真企业或部门的真实教学案例(企业提供);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

5.改革案例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按照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功能子系统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将各个子系统作为一个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各个模块的学习,不仅学习和了解了会计电算化各个功能模块,而且还掌握了各个功能模块在用友U8中的具体操作步骤,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训资料的操作,逐步掌握了全盘账的操作,最后能够将会计理论和会计电算化理论融入到具体的财务软件账务处理过程中,并做到灵活应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6.建立会计电算化精品视频公开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精品视频资源库。建设《会计电算化》省级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录像,使学生通过网络即可在线上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极大推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建设会计技能测试题库、数字化教材、多元化教材、基本案例、电子教案、网络课程。强化互动式和实践教学,教师在办公室或以线上网络的形式就可指导学生,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就专业学习的交流更加灵活多样。同时建立了网络论坛,提供了一个学生之间自由交流的网络学习园地,学生可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在网络论坛里,方便教师做线上解答或在课堂上讲解。

参考文献:

[1]王剑胜.会计电算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瑞君.会计电算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何日胜.会计电算化系统应用操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专业建设 实践教学 能力培养

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一个发展成熟、教学模式固定的专业,该专业的建设往往在照搬、模仿、重复进行,能否对这种传统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创新专业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设急需探讨的问题。国家教育部出台的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够用”为度,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理念开展会计专业建设,有效实施以创新课程设计环节、创新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探索出一条开展会计专业建设的新途径。

一、会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通过教育的实践,增强和培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高校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想,通过实践取得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性成果。实践教学对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体系的定位和科学构建直接影响着学生各种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现代社会对会计学相关专业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准确定位会计实践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会计及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现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明显的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也得到较高的提高,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还没有完全达到高要求,现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硬件配置、轻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经费投入基本是用于购买实验设备和器材,实验桌椅等,但是对于实践教学模式、实验课程项目开发和设计投入研究经费太少。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依然是沿用十几年前的模式。

(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落后

在实践教学目标上各专业主导思想落后于实际需求,没有形成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机制。对学生的培养仍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导向,没有将专业教育、技能培养与创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合在一起。

(三)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综合性

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分别立足于本专业,没有从学科建设和发展高度进行合理整合和优化。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验项目的设计更多地从各专业出发,缺乏从整个会计学科高度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进行合理整合。

三、会计学科创新实践教学策略

创新实践教学,职高专院校可以通过建立以专业实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科学编制职业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提高教师能力和素质教师的实践能力、引进“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教学等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创新课程设计、创新校内实践教学、创新校外实践教学这三个方面的环节。

(一)创新课程设计环节,重视会计核算能力培养

专业的主体是由若干门专业课程构成的,专业课程是专业的细胞。由于每门专业课程都有其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求每门专业课程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课程设计是不科学和不现实的,是机械的指导思想。创新课程设计环节的核心设计理念就是将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按照工作岗位需要对教学知识点进行重构。在这一总体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每门专业课程可以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

《基础会计实务》课程设计中,可采用层次结构设计思路。按照学生初学会计知识的认识规律,将课程知识内容分为四个层次组织教学,即:会计工作认知、建立会计记账程序框架、借贷记账法运用、会计实操技能,通过四个层次之间知识叠加、层层递进,将学生逐步引入到会计工作情境中,建立起对会计工作的总体认识。

《财务会计实务》课程设计中,可采用岗位模块结构设计思路。按照企业设置的不同会计工作岗位,将课程内容分为六个岗位模块组织教学,即:现金出纳及会计核算岗、采购核算岗、销售核算岗、成本核算岗、总账核算岗、税金核算岗,讲授每个工作岗位所涉及到的会计业务核算内容和要求,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操作各工作岗位的主要业务。

《纳税实务》课程设计中,重点加强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首先专业能力。让学生能完成中小企业与基层单位的税款的计算、申报、缴纳、会开发票,能熟练操作纳税申报系统,会帮助企业进行纳税筹划。其次社会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能与工商、银行、中介服务、客户等单位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纳税要实务,能进行自我批评的检查,具有工作责任感。

在教学中,突出示范教学,要让学生参与进来,跟随着教师的示范模拟,以掌握技能。在会计学科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和技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如在参与性实践中对记账凭证的填写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记账凭证的登记工作,教师应该为学生搭建自主实践的平台,让其开展自主实践,培养会计核算能力。

(二)创新校内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在我国现有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仍然是学校内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开发校内虚拟工作实训室,深入挖掘校内实训资源。积极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开展专项集中实践教学。会计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会计专业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分别建设以会计核算能力实训为重点的会计岗位模拟实训室、以会计管理能力实训为重点的ERP实训室,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监督能力实训为重点的会计实训展示室,以会计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和竞赛为重点的会计技能比拼实训室。通过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丰富了校内实训资源,为本专业每学期开展的两周专项集中实训教学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切实落实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创新各种传统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动脑筋思考,承担案例中决策人的责任,识别问题,提出目标和决策标准,找出各种可行性方案,并作出判断、决策和制订实施方案,从而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财务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情景进行问题质疑。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创设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过程中的情境原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调动参与问题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运用反思消化提升。反思这一过程在案例这一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它能帮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豁然开朗”,少走弯路;在案例分析结束后总结反思,能提高学生财务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创新校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运用项目能力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应积极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地观摩、专题讲座、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创新校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培训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及早走出校园,接触社会,较快较好的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创新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好满足市场对操作性人才需求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专家请进校园,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邀请具有丰富会计实务工作经验的专业工作人员进入课堂,可采用专题讲座、参与课程设计、指导学生操作、点评作业成果等互动环节,一方面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为师生创造了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行业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师生树立奋斗标杆和努力方向。

学生走出校园,体验实践教学环节。在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途径,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学生实地观摩、座谈交流、优秀学生假期顶岗实习等互动环节,为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创造机会。特别是优秀学生假期顶岗实习制度,可在学生中建立起有效的学习激励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中,重视促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财务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应用案例采编策略,鼓励学生根据相关知识背景采集和整合案例。以竞赛项目为媒介,参与商业计划项目的开发策略。财务会计学科可以以创业计划竞赛为媒介,为学生提供若干个“创业项目”,让其通过项目分析,解决如何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利润分配等财务问题的袂策活动来提高其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概括为:以创新课程设计环节为基础,紧密结合工作岗位、认知规律、学情特点等进行多元化课程设计,使工作岗位要求、理论知识点、学生学习状况相结合;以创新校内实践环节为基础,综合利用校内各种资源,有效开展专项集中实践和课内分散实践教学;以创新校外实践环节为基础,通过观摩学习、专题讲座等实现专业感性认识,通过顶岗实习实现专业实地操作,通过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实现专业就业保证。会计专业中推行“三位一体”的创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探索的新课题。

课题项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税收实务实践教学研究,四川省教育厅项目,(课题号:14SB0403),项目负责人唐冬。

参考文献

[1]徐永凡.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2]刘强巩,雪茹.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以金融会计为例[J].教育,2014.4.

[3]陆勇.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1.

[4]李勤.对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11.

[5]徐晓俊.完善自学考试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析[J].魅力中国,2013.20.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9篇

Abstract: Taking the example of Guangdong Ling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 polytechnic accounting major study project, the paper explored the idea and result of course system reform based on accounting work process. Learning from the typic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ethods home and abroad and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 ability and the position work task analysis as the proof, selecting teaching content to create specific learning context, working process as the guidance and cultivation of accountant position ability as the focus and at last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professionalism of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system.

关键词: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

Key words: position professional ability; vocational ability cultivation; work process guidance; course syste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52-01

0引言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能力定位不准,使得学生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不能迅速顶岗;知识定位混乱,使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了解,不知何谓“适度、够用”;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迅速适应岗位;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要对会计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为此,我们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开发理念,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规划会计职业生涯为目标组织课程体系内容,达到了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适应会计职业的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本质是知识的系统化问题,通俗地讲是课程顺序和课程内容的编排。目前的课程体系是学科体系色彩浓厚,培养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我们借鉴了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体系”,打破职业教育中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从认知的心理顺序到职业能力形成顺序实现了融合。经过“三个阶段”的开发,形成了“一条主线”,“三大模块”和“五个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2“三个阶段”即调研分析阶段、课程方案开发阶段、课程设计阶段的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高职教育以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为基本特征,职业的内涵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因此要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培养主线,就要进行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确认的会计职业岗位依次为收银员、出纳员、会计、会计主管、财务经理。对这些岗位的职业行动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等进行总结。

在课程方案开发阶段我们进行了会计专业标准的制订即: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课程体系重构等工作。为进一步确定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和行动领域的课程体系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课程设计阶段我们制订了课程标准:学习情境设计、单元课程设计等内容。课程标准的制订使我们从教学大纲到整体课程设计再到课程标准进行了转化,使我们从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进行了彻底的转变。因此在各学习情境的设计过程中,结合会计工作的各个岗位来设计,使学生能在职业过程中体会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单元课程设计使老师能更好地组织课堂,并提出教学目标,对重点、难点及关键点进行有效的确认并能提出落实的办法,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由职业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根据定位的会计职业岗位群,我们确定了对应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和特定的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之和。现总结如下表。

4形成“三大模块”和“五个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确定了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三大模块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五个结合”是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常规课程与微型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在五个结合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结合CBE理论下的弹性学分制的建立,实施了学生学分的奖励办法,落实了学院的培优工程,使专业的教学计划更具有灵活性。

5课题研究对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及价值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之探索与实践》课题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专业标准的确定使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明确化了;师资水平在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提高,使教师真正理解了职业教育的理念,缩短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要求之间的偏差,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会计课程体系的实践课程更具有系统性,目前,配合新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新建立了会计岗位实操实验室两间,ERP手工和电子沙盘实验室及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多间和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实践基地。事实证明学生能力定位准确,知识定位清楚,在实践实习的过程中能迅速的胜任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若干重要问题解读[C].职教工作会议的讲话,2009.

[2]钟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R].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汇报,2010.

[3]孙素梅,张志平.建立高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0).

会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财务报告分析

引言

对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是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以产学研联合办学为特色的西部高校。1993年学校创建了被李岚清同志誉为“西南工学院模式”的特色办学模式,并成立了第一届校董事会。自2000年正式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学,学校至今已经更换了两届董事会,董事单位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提升。作为会计专业本科职业能力培养重要课程的《财务报告分析》,其课程设计如何贯彻纲要的要求,促进产学研结合,是西南大学财务报告分析教学组近年来持续探索的课题。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初步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课程设计思路,本文将对其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一、西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现状

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的综合型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学校地处西部,因历史沿革,其特色专业为非金属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开发、先进建筑材料、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机器人技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方面。以应用技术合作为主,工学理学已经与董事单位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对这些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也较高。但是,作为综合型大学重要院系的经济管理学院,在与董事单位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方面却不具优势。突出表现在:第一,各系教师多以自己的人脉资源为依托与企业开展合作,没有针对性;第二,少数系领导对合作不够重视,以完成任务为主,合作单位质量较低;第三,院系教学改革尚未明确提出在课程设计时应考虑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强调与董事单位的深度合作。在问卷星上实施的西南科技大学产学研人才培养走访董事单位调查结果显示,董事单位对联合培养人才很感兴趣,但是对现有人才的基础能力满意度较低[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党的十提出调整经济结构,保持高速发展的目标,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校教育改革面临挑战。地方高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如何服务地方企业?李国志在《高校办学特色与特色化的辩证思考》中分析了办学特色与本色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指出特色化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自我完善与卓越发展的过程[3]。饶文军在《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微观思考》中归纳了影响教学质量的五种力量模型,特别分析了教师在课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力量因素[4]。由上文分析,特色是人才供给与需求对接的端口,而质量是人才供给满足需求的内涵。

无论是特色还是质量都必须依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实现,而具体的课程设计则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针对会计专业的《财务报告分析》这一门课程的设计,黄芝花[5]、夏雪花[6]等提出了案例教学方法。陶功浩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并提出了学生分组完成教学实践的方案[7]。周艳、张流柱、董文秀进一步设计了以“课程建设+竞赛推广+公司实体实践平台”为核心的高职特色会计专业课程建设[8]。

以上研究成果,有些只是讨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宏观层面,具体的课程设计研究在实施上缺乏特色,层次以高职高校为主,不适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因此,本文对我校原有《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深入思考,提出了有特色、保质量、育人才的创新课程设计方案。

三、课程设计的路径思考

与管理路径相似,高校教学改革的路径也可以分为两种。从上到下的路径,优势在于上层支持,立意高远,资源丰富,能够快速形成书面文件进行大范围推广。但由于脱离实际教学过程,常常出现教师学生不适应、见效缓慢或不了了之的情况。模式成形快,但效果较差。而从下到上的路径,由基层自发在实践中摸索,资源匮乏,通常依据教师本身对课程的热情,反复实验形成一套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劣势是与教师长期的坚持投入高度相关,少有成功案例,模式难以复制。模式成形慢,但效果较好。而且通过课程教学组成员的传承,能够形成长期效应。本文在对课程进行创新设计时,结合了两种路径。先从下到上,由任课教学组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特色课程设计,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加深对董事单位的认知。学生素质通过就业过程传递,同时申请学校和董事单位的支持,从上到下,固化和完善现有模式,向其他课程推广成功经验,再建成名副其实的特色专业。以上是我校保持和发扬办学特色的有效路径。

四、《财务报告分析》课程设计意义与内容

(一)课程设计意义

财务报告分析职能在现代会计职能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商业分析的基础,应用广泛[9]。《财务报告分析》课程是我校会计专业2009年出台新专业培养方案后,由原《财务报表分析》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分析》两门课程合并而成。前者针对企业会计方向学生开设,后者针对公共会计方向学生开设。新培养方案在企业会计方向更加强调行业会计业务能力的培养,在公共会计方向更加强调应对注册会计师考试改革,提高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可以首先通过重点分析董事单位下属优秀企业,加深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感情,逐步形成从评价企业价值到发现企业价值,再到创造企业价值的就业价值观。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创新

1.课程设计内容

目前,课程的教学改革仍处于从下到上路径阶段,以授课教师为核心组织教学工作。按照《财务报告分析》课程创新设计方案,课程设计包括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环节、实践环节、考核方案、课程总结等部分。课程目的和内容在此不再累述。

课程的教学环节以财务报告分析理论、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的讲授为主,占课程总授课时间的40%。课程的实践环节从董事单位的简介开始,初步介绍我校董事单位的名称、所处行业及历史沿革。之后发放学生意向问卷调查,按调查结果与学生讨论选定财务报告分析对象,分组并展开案例分析。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确分析目标,依据教学环节所学分析框架进行分析。授课教师则在不同分析环节穿插相关理论知识的重复讲授,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分析工具的运用能力。

至从上到下路径阶段,我校可实施专业课程、特色专业外聘企业导师制度。课程教学组可选择适当的时机,邀请董事单位财务及相关管理人员担任课程外聘企业导师,亲临授课现场:介绍行业企业背景资料,弥补公开网络资料不足;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促进产学研结合。

课程考核包括60%的过程分和40%期末考核分。其中过程分值由分组组长评价30%,授课教师评价30%及财务分析报告成绩40%组成。期末考核分以闭卷考试成绩计算,以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课程主要创新

在课程设计的分组案例讨论阶段,以我校国防军工、建材、高精制造业、生态农学等优势专业为选择标准,在我校董事单位及相关行业、相邻地域、学生生源地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特色上市公司为财务报告分析对象,通过分析过程形成较为完整的企业财务分析报告,作为学生实践成果。后期可进一步扩大分析范围,整合形成区域产业分析报告。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加深学生对我校办学特色、优势专业、董事单位的认知,在更明确的产业范围内落实了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的联系,部分解决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种种问题。

3.课程成果与拓展

课程设计实施初期,学生实践环节成果可集结成册,完成企业财务分析报告合集印刷品一份。课程设计实施后期,完整的课程成果设想包括三部分,即:形成董事单位下属企业分析报告合集一份,评价企业价值;选择区域同行业代表企业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企业价值;争取企业实地调研机会,结合分析结果讨论对策,创造企业价值。

五、结束语

本文以我校的特色办学模式—产学研结合为基础,以满足我校董事单位及相关行业、相邻地域企业人才需求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为专业质量保证,阐述了对《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创新设计。一门特色课程的创立和发展离不开授课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来自学校、学生、企业、社会的支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并非一蹴而就,本文的不足之处尚需各位同行补充指正。■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 年)[N].人民日报,2010-7-30.

[2]西南科技大学产学研人才培养走访董事单位调查问卷.问卷星[EB/OL].http:///wjx/user.aspx?username=265348

[3]李国志.高校办学特色与特色化的辩证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0):9-11.

[4]饶文军.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的微观思考[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12):650-657.

[5]黄芝花.浅谈案例教学法在财务报表分析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意义[J].企业家天地,2011(3):122-123.

[6]夏雪花.《财务报表分析》案例教学法之我见[J].新会计,2011(3):62-63.

[7]陶功浩.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整体设计及教学实践[J].职业,2011(2):168-169.

[8]周艳,张流柱,董文秀.以“课程建设+竞赛推广+公司实体实践平台”为核心的高职特色会计专业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72-73.

[9]朱莲美,丁日佳.“管理型”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财会通讯 , 2010(5):33-35

作者简介:

上一篇:机电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下一篇:软件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