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时间:2023-09-18 16:56:53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1

困惑一:

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网络普及,语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反映了时展的需要,与时代紧密结合。但在农村中学,信息还是相对落后,虽然现在学校配 有电教设备,但拥有率及普及率还比较低,再加上图书资源和相

应的教学参考书籍的缺乏,造成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层面无法适应时代需求。这使得很多教师发出感叹,我们何时拥有跟城市中学相匹配的教学资源。

困惑二:

教师的期许值与学生的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但在农村的小学教育阶段中,一些学校或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也产生了偏颇,比如:成绩不好的学生就让他去打球、绘画、跳舞等等,还美其名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从而忽视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一些学生升入初中后,甚至不知道声韵母、声调是怎么回事。

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把原来对小学的压力转向了初中,而初中语文的教学由于受中考的影响而受到了限制。教师不由得感慨,我们何时能有城市中学这样的生源。

困惑三:

农村语文教材相对单一和受限制。我认为农村的语文教学要和城市里的学生的语文教学有所区别,要体现农村的特定环境。因此,语文教学的创新要体现在教材的创新上。教材的内容要让农村学生所喜闻乐见,更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而当前我们农村中学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自己本省的情况从中选定的版本。这套教材成了命题的唯一依据,因而没有人敢越雷池一一步。事实上,单一的教材无法与农村这种特定的环境相融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而,它需要一套与之相配套的乡土教材,可何时才会有这样的教材呢?

困惑四:

新课改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定位。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角色,建立高效、和谐、民主和创新的教学模式。这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短,农村中学的信息又相对比较闭塞,使得大多数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的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新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就要匆忙上阵,以至于有慌不择路无所适从之感。许多教师感叹说,我们培训的机会太少了。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2

一、加强义务教育新课程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我校英语组开展了对《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系统学习。使英语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正确的认识,我校领导还派送英语教师到杭州、北京等地进行新课改培训,更新了教育和教学理念。通过学习,使英语教师了解到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以当代世界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根据外语学习的规律和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力求从英语教学的目的、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使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通过学习。英语教师认识到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行为中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了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成为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意味着人人参与英语交流和平等对话,互相合作。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三、通过学习,我校的英语教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校多次在市级英语竞赛获得好成绩。我所带的班级在初一时获得全市英语统考第四名,初二获得全市英语统考第二名,初三毕业获得全市英语第一的好成绩。

四、通过几年的教科研活动和竞赛活动。教师更好学了;师生关系密切了;学生思维更活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得到越来越多的普及和推广,尤其是我市教育局带领广大教师学习洋思、杜郎口教学模式。素质教学得到推广和提高。

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学,广大参与课改的农村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特别多,如:拔尖的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比同级的学生高出许多,但差生所占的比例也比以往高,洋思、杜郎口教学模式很难推广等等。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困难重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人在参加英语教研活动中和其他英语老师的交谈中发现有些问题与困惑颇具代表性,现将其列出,并提出解决对策。

问题与困惑一:小学与中学的英语教学严重脱节

我校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但我校下属四个分校无英语教师,我校为了照顾到这一情况,也就只好在五、六年级才开设了英语课程。这样小学生进入初中之前就已经学了两年的英语,初中英语老师往往对他们有较高的期望值,认为他们已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能顺利地适应初中英语学习,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没了新鲜感,有的甚至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如:书写不规范、发音不准确、用汉语注音等,这一切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经了解得知:在小学,英语没有得到学校和家长乃至学生足够的重视,小学的英语课开设流于形式,每周只有两节,而且经常被语文、数学占用,时间上没有保证;师资严重不足,可以说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对策:

1.条件不成熟不开课。

2.严把教师关,引进英语科班出身的大专毕业生。

3.市教研室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进行业务指导和开展教学观摩和教研活动。

4.保证英语课时,小学每周三节,初中每周五节。

问题与困惑二:教材的内容多,语法较零碎,操作难度大

我市选择的初中英语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发现这套教材对农村中学来讲,起点较高,学生上七年级后,仅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抱有畏难情绪,而且语法较零碎,不成系统,教学中难度较大。再加上不少单词太长、拼写太难,对于刚上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这无形之中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压力。由于学生单词记不住,老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教单词和复习巩固单词,老师就只能在赶进度中上完课程,两极分化提前发生,落后面越来越大。

对策:

1.认真研究英语教学大纲,对大纲不要求的词汇,不当作考试内容。

2.学校应适当增加英语课的节数。

问题与困惑三: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更主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看学生笔头考试成绩,只重考试结果,甚至把这作为教师评选先进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学生的笔头考试成绩,这样一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了。上面评价教师的尺度又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因此,不少教师都感叹:新课改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与以往相比,换汤不换药。

对策:

1.根据不同年级,听、说、读、写,采取不同的分数比例。

2.统考应有口试题目

新课改的实施应听听下面基层教师的心声。新课改如果不多站在教师与学生实际情况这一角度看问题,不多站在贫穷、落后、偏远地区的角度看问题,不解决诸多表面的或潜在的问题与矛盾,要想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确非易事。稍有不慎,也许就会使一批教师和学生成为新课改的牺牲品。英语新课改要取得全面的成功,要真正获得全体英语教师的积极参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努力培养学生自学、爱学、好学的兴趣

(1)尽可能多地使用直观教具,声光资料。在课堂上,直观教具、声光教具是一种“新异刺激物”,它的出现形成了一个令人神往、饶有趣味的教学场景,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当然直观教具的使用必须恰如其分,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恰当运用语言策略和非语言策略,对外语教学者们来说,语言是进行教学的武器,也是组织学生注意的工具。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语音要准确、语调要标准、语速要适中,使学生置身于较地道的英语气氛中,这样才会激发并使学生保持兴趣。与此同时,辅之以身体语言,如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3)为学生创造大量参加语言实践的机会。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加大教学密度、深度和广度,强化和巩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当然,操练一定要精心组织,形式要多变。操练形式中采用:the whole class work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group work ,team work ,row work ,open pair work 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注意会自始至终指向和集中于他们的学习活动。

(4)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一个成功的学习者要具备下面六个要素。一是自信心,二是决心,三是毅力,四是自我管理,五是自我约束,六是求知的童心。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困惑;兴趣

一、学生兴趣不浓,动力不大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老师、领导都追求成绩,但由于语文试卷评分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比其他科更好的成绩,如作文,只要学生的作文字数符合要求、中心观点明确、审题准确,那么作文分数一般都在40-49之间,如果再加上语言优美,布局合理,那分数更是在50分以上了,所以语文试卷上只要作答了就无零分,因此许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与不学都可以拿到好成绩。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放在数理化上面,缺乏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动力。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只做到了上课翻书,下课合书,其余时间决不翻动书。像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周围的文化氛围并不浓厚,家长也不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学语文就是识几个字,没有进行有计划的培养。而我所带的班级,属于学校的普通班,这种不重视语文学习的现象更是严重,更何况全班40人,每次考试成绩在90-99分之间的人数占全班的三分之二,相比其他理科十几分、二三十分的成绩来说,真是高出很多。努力学习的学生与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之间相差也不过是1-8分。这样的情况发生几次之后,好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不到成就感,学困学觉得,我不学习也可以得到不错的成绩,那平时还费什么劲。时间久了,大部分学生都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动力。

二、阅读面过窄

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都知道阅读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理想很美好,现实又如何呢?高中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对语文学科又缺乏足够的重视,所以不管老师如何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就是不买你的账,依旧我行我素。这样就导致许多本应该在课余时间完成的任务,而教师只得从课堂上那宝贵的四十或四十五分钟中分出时间来讲解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主流思想等内容。如果教师不讲解这些内容只顾上课,又会发生许多哭笑不得的事情。如我在为学生讲读《林黛玉进贾府》时有一个学生问我曹雪芹是男是女,我当时不知该说什么。可是用了课内时间教学任务又无法完成,只能占用下一节课的时间,周而复始这个问题让你永远不知该怎么解决。

三、教学内容与考试卷联系不大

现在,许多语文老师都发现了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大部分学生早读时宁可背单词背数理化公式也不愿意读语文。为什么呢?有一次,在学校考试工作结束以后,我把成绩特别差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他们满脸无辜地告诉我:“英语我把书背完了保证能得高分,数理化公式我背了能做题,语文我就算把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又能得几分?最多在名句默写上得六分,上高中后,父母都希望我们能考上大学,我也想上大学,可语文课堂上的课文,考试又用不着。”期末复习语文老师更是尴尬,英语老师忙着检查学生的单词默写,数理化老师忙着印模拟考试卷,而语文老师该带着学生复习什么内容?让学生把一学期的课文再读一遍?更何况许多学校周考、月考、期中考、期终考形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有几个学生愿意把时间花在努力一年也可能没有提高几分的语文学科上呢?

四、尴尬的语法教学

现在初中、高中语文教学都在淡化语法,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教还是不教,这个问题总会在脑中纠结,难以选择。不教,考试时文言文的翻译题经常会用到语法;教,就要从头讲起,又没有时间。而文言文中的介词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是常考句式。语法的枯燥更是让学生避之如虎。据有些资料显示:有95%以上的学生对教师的语法教学不感兴趣,有65%和88%的学生认为语法教学作用不大。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理解并翻译句子。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同时也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特殊用法等多种文言文知识。文言文翻译题型固定、分值高。所以教还是不教,该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这些只会让你越来越迷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还存在着许多困惑,但这些困惑正是需要我下功夫研究的地方,只有解决了这些困惑,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这更是我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4

钟健平

          (会昌实验学校,江西  赣州  342600)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像一缕缕春风吹进了老师们的心田,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迷茫、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看似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发言人更多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可是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部分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让人既忧虑又困惑。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困惑与思考

在课改实施的近几年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曾参加了不少新课改活动,听了一系列的比赛课、观摩课、示范课,再观察身边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冷静地思考,发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困惑,令人深思。?

一、语文课堂成了学生的表演秀

新课程改革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课堂活动。但假设应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有些语文课堂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表演脱离语文本身。有部分语文课堂,老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热衷于学生游戏、学生表演,硬生生的将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游戏课或表演课。这些活动使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真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二是双基很受冷落。在部分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老师总是生硬的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使得了学生的视觉疲劳。老师一味的追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忽略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合作学习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小组的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它的初衷是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可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却往往不当:?

一是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教师成了旁观者,学生各自为政,不知道怎么样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学生的沟通合作无从谈起。

二是气氛好了,惰性却有了。小组合作中,权威发言者的表演酣畅淋漓,但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由于学困生知道只要一讨论,优生总会畅所欲言,他们只需稍稍附和,认真做好笔记,教师要的气氛就有了,小组讨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长此以往,后进生不但“进不了”,反而更加懒惰。?

三、学生成了上帝

在一堂看似活跃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就若干难题你说我讲,纷纷攘攘,畅所欲言;老师只是点名者、赞赏者的角色,打着“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光辉旗帜”,“一言堂”一下子变为了“大放羊”。其实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滥用表扬。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老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有些老师,只要是学生的回答,都表扬。既然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比较强,很多难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过多的表扬只会使得学生随意应付,懒得思考。?

二是老师的评价语言单一,苍白。学生回答后,老师口中经常是你答得“太对了”、“你真棒” “真了不起”“你真的很不错”。学生的答案究竟对多少,错多少,教师模糊,学生迷惑。

四、多媒体课件“一枝独秀”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人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成败时,往往喜欢看上课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其实,我们始终要明白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辅助工具,假设它起不到辅助的作用,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我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教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实现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带领下,依次将课件展现。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老师失去了练习粉笔字这个基本功的机会。?

二是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满足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学生体会不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老师和学生也失去了展现语言表达的机会。

   三是录音代替教师的朗读。语文课堂中,再也听不到教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语文课即语言课,有些时候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

总之,语文课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重道远,如何努力做到真正贯彻新理念,切实可行地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获得全面发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相信我们只要真正领会新课标精神,不追求形式,不走极端,就一定能步进语文新课改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孙建军.对当前几种语文教学法的剖析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1999,(10).

[2]卓巧文.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1998,(12).

[3]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5

时间虽短,感受良多!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和“一点困惑”说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点体会:语文是什么?

山西省教研室李老师在教材培训中这样谈道,对于“语文”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语文所训练的是人对一切文明符号的理解力和创新力……

我作为一位在初级中学教育一线从事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十多年的教师,对语文是什么的问题还真的没有认真想过,听了李老师的讲座,感慨良多,教学之余,我又查阅了很多书籍文章,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多种多样,有的人指出:语文是语言文化,即“用语言表述出来的文化”。还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

最近,研读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这样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这样表述: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通过了解学习,我对语文的认识和理解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二点体会: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当前,分数和升学率摆放在了第一位,语文教育的目的也被解读为学知识、考高分。但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得知识,更不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语文教育最重要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学生的语文素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理解语言(阅读:听、读)的能力;二是运用语言(作文:说、写)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训练,努力提高学生这几项基本能力。课堂上我采用问答式、启发式教学,注重互动,通过训练学生使学生养成会听、能想、爱说、善于表达的好习惯。阅读训练有助于说话能力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学习语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作文是人们综合性、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操作技能,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获取各种真、善、美,积累作文材料。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第三点体会:语文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韩语《师说》中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职业就是培养人的职业!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在写字、读书、表达、交流中陶冶性情,活跃思维,增长智慧,丰富情感,学会做人。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底蕴,从知识、技能、道德、情操等诸多方面影响学生。综合所述,我认为要当好一名语文教师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高为师

教师的职能是传递人类的精神文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就必须具备较渊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是自来水。终身学习,以进取的生活态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身正为范

教师的人生哲学、治学态度和生活方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言表风度早已被认为是一种强而有力的教育因素,文明的语言,标准规范的语音,朴实整洁的衣着,稳重端庄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态度是社会公认的教育形象。教书是手段,目的是育人。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次培训学习也有一点困惑!

世界上最困难的事,莫过于正确认识自己!真――“真实、真情”的“真”字对于我们而言是不是已有点陌生?

对于这三节公开课的点评,李老师在充分肯定三位授课教师的亮点之余,毫不客气的指出其中一位教师的“不真实”!一切都按“程序”进行,看起来相当顺利,实际上很做作、很假,为了教学的“完美”让学生成为表演的道具,这样的教育难道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吗?教书还应育人!现在的中学生中时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的“影响”是否也是因素之一。学校教育在以“学知识”为重点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思想、人格和情感的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6

【关键词】课内与课外 深度与广度 方法和结果 语文和其它学科

要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应该协调好各种方法和手段以及结果。有些不协调造成了笔者在教学中的困惑。对此,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矛盾是否可以协调?对这些矛盾的协调到底有无实际意义?笔者观察整理一些身边的案例做了一番思考。

一、协调好课内与课外,二者相互促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太纲》(试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形式”,“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要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其基本原则是:课内指导课外,课外发展课内;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法,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课外活动的原则和规范;益,指应用和实践,是课内教学的继续和延伸。要得法于课内,必须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得益于课外,必须作到课外活动的广泛性。课堂教学指导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拓展课堂教学。

案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校一老师都信奉:“不管语文怎么改,我就靠作业和书本”。她班学生语文的基础一如既往的扎实,但是近几年,她遇到新问题:学生在阅读写作上翻跟斗,每次期末考试卷面分析,她的班级在阅读和作文上失分最严重,把她辛苦在抓基础中得到的优势丧失殆尽。这让她困惑了。

案例二:我校一位新老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特别重视,每周都带学生到阅览室读书,写阅读笔记,学生非常喜欢他这样上课,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也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这位老师也积极准备着每一节课读的环节,读的同时也注重读写的练习。但是,这个班的学生每次在反馈练习中基础知识失分严重,特别低分每次都最多。该老师为此很是困惑,有放弃这种教学方式的念头。

思考:语文是一门基础科学,特别重视读写能力,中考对读写的考察更为重视。几年的中考反馈告诉我们:忽视语文的读写的教学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初三语文课时相对少,内容又非常紧凑,很多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往往前学后忘,繁忙的课务不容他们对学过的知识迸行归纳和总结。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好像成了打好基础的唯一手段。

殊不知,课本上的知识和课外阅读一个有机统一体,扎实的课本基础知识更加促进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领会。而阅读又可以将课本的知识化为实践,行动记忆和理解虽掌握慢,但这种知识的掌握更具稳定性。现在语文教学成功的老师往往将课本知识与课外阅读形成有机整体,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巩同。

二、协调好深度和广度,有利于语文的整体提高。

案例三:张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的时候,喜欢挑战有难度的题目,他对其他学校和过去中考中出现的文学作品阅读题特别感兴趣,他的想法:“难度取胜,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到了最后阶段,语文课就是找难题,解难题和破难题。沈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的时候,就死抓基础,到了最后阶段,语文就是背背背和默默默。几年下来,一个奇特的规律出现了:中考语文简单,沈老师的班级强一些;中考语文难点,张老师的班级强一些。

思考:语文复习时,一味挑战阅读难题,虽然满足了优秀的学生,但无形中把中下层次的学生给放弃了。一味的背和默,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一般一个班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是呈正态橄榄形分布的,取张老师和沈老师的长处,协调好深度和广度,无疑会兼顾两头,受益中间,赴于临界的学生也会受益良多。

三、协调好方法和结果,有利于师的立足与学生的提高。

案例四:我一位同学刚踏上教师岗位时,踌躇满志。他把精力放在提高课堂的质量上:他除了上好自己的每一堂课还积极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并且对所听的内容在课后作总结,第一次期中考试,由于经验不足与其他老教师存在很大的差距,校长叫他转行去教“副课”,几年后好不容易又回到语文教学前沿,他倍感珍惜,放弃掉自己原有的特点,在成绩上取得巨大“成功”,但是他在与我交流的时候也充满疑惑:难道靠死记硬背和加大学生作业量来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是自己想耍的?

思考:还有很多学校把“成绩”当作学校的唯一生命线。积极去尝试和改革在某些学校中很难立足,成绩差就没有机会来完成一个长远的学习,急功近利成了套在教师颈上的枷锁。久而久之,教师也就没有完善自己教学方法的动力了,为了立足,不得不采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最后,学生永远在一个模式中成长,教师也一代一代的重复前人。

好多好的语文老师在坚守成绩这块阵地的时候,反思总结,循序渐进的完善自我。在尝试各种好的有效的方法和理念的时候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他们就是协调好了方法和结果。

四、协调好语文与其他学料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案例五:有个问题一直困扰学生和教师:主课和副课如何分配?语文课上涉及到的其他科目上的知识,学生是一副茫茫然的样子。很多学生在上其他副科的时候总是感觉浪费时间,上课也不听而是奔波于语数外的书山题海之中,结果写出的作文思路狭窄,内容没有深度,在这一个小坎上栽跟斗,小小的不统一可真的害苦了学生。往往副科老师强势的班级学的认真,往往副课老师不强势的班级那副科就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教学效果了。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7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初中英语 教学

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源于问题,尤其是自主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探索有效方法与途径,唤醒、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并学会质疑问难,改变依赖惰性,学会独立思考,主动学习。

1. 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敢于提问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师生沟通互动的载体,包括教师提问、学生质疑问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和谐民主课堂,给学生予以精神鼓舞与心理安全感,使其敢于说话,勇于提问。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英语教师应微笑待人、平易近人,让学生喜欢亲近教师,有心理安全感,敢于提问。其次,赏识学生,善待提问行为。如有的学生喜欢提各种问题,可能打乱教学秩序,教师不能指责,应该以宽容、接纳的态度对待,以赞赏的话语、赏识的表情肯定学生的提问精神,捕捉其中的智慧火花,形成和谐心理氛围,学生自然敢问、乐问。如教学牛津版初中英语预备课程Unit 7 Colors,教师板书几个表示颜色的英语词汇时,blue与yellow刚好并列。此时,一位学生突然提问:教师,黄色加上蓝色会得到什么颜色呢?有位学生非常肯定的回答:绿色。这时,课堂一片哗然,学生议论着“yellow+blue”、“blue+red ”...对此,教师先赞扬了这位学生喜欢开动脑筋想问题,再顺势生成课后探究活动:用不同颜色调调,记录自己的发现,下节课一起交流分享。这就保护了学生提问积极性,增强学生自我价值,使其敢问、乐问。

2. 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

在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未认真研读教材与学情,没有精心设计适宜的问题情境,无法激活学生思维,制约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问题情境的优化设计,围绕教学目标与内容,利用多种形式来呈现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探索,在思考与解题的过程中形成认知矛盾与冲突,出现好奇、疑惑等反应,产生急于提问的强烈心理趋势,愿意主动向教师询问,促进师生交流与互动。这样,英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把握程度,便于有针对性地再次启发与引导,拨动学生思维心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提问能力的提升。

如紧扣教学重点、易错点、难点等内容,通过游戏、故事、图片、图表、习题等方式,呈现开放性、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发问与讨论,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或者把握新知与旧知的内在联系,适当拓展延伸,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充满困惑,感到有问题要问。如牛津版8B Unit 1 Past and present,本单元的语法知识涉及了现在完成时态,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的动作均发生在过去,那这两种时态有何区别?让学生学会将新知与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质疑提问,对比分析。另外,还可以沟通生活实际,使知识生活化,唤醒学生经验,引发认知冲突,使其急于提问。

3. 突显学生主体,让学生学会提问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剥夺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没有思考质疑、交流讨论的空间,又怎会形成问题意识,自主质疑与提问。所以,若要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课堂提问能力,需要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学生预留充足的自我思索空间、自我发展余地。如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出疑惑,或自主设计问题,相互提问;鼓励学生围绕不同观点展开辩论,碰撞思维,形成新的想法与问题等。这样,教师走下讲台,由“权威者、评判者、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方法指导者、思路引导者、学习参与者与促进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等活动中培养主体意识,把握提问策略与方法,爱问、善问。

如教学牛津版7A Unit 4 Amazing things的阅读教学,首先引导学生们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再要求他们尝试自主设计一些能够在课文中直接探寻答案的简单问题,由其他学生回答。比如学生根据本文中故事人物、时间、地点等设计若干WH-的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有关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用不同色彩的粉笔填上涉及的人物及其所做、所听与所感。师生一起检查答案的正确性,改进结果。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化理解故事情节,也训练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怎样提问。细读文本后,鼓励学生们紧扣文章主旨与思想来提出自己的疑惑或问题,说出个人想法与感受。同时,对因个体差异等因素而产生的矛盾与问题,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辩论,产生思维碰撞,异中求同,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向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所感所想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篇8

关键词: 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教学衔接

一、 问题形成的背景

高一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显然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提升,而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数学新领域就先遇到了集合、映射等近世代数知识,紧接着就是诸多种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等较为抽象的知识,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迷茫感、困难感和厌学情绪。我把形成学生以上这些不良情绪的原因总结如下。

1.学生对思维方式的困惑。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养成了总是跟着老师转的思维习惯,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碰到较难的问题,寄希望于老师,学习上有依赖性(实际上是学习的惰性)。而到了高中,很多学生还会延续初中的思维定势,这样再去面对高中数学教学要求起点高,大量知识要点需灵活理解的现实,固然会困难重重,造成了听课效率下降。

2.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困惑。

初中新教材叙述方法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和掌握。相对而言,高中新教材中的很多概念很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都明显提高,同时知识难度加大,习题类型增多,解题方法灵活多变。这样的现实,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

3.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困惑。

初中数学内容少,知识难度小,教学要求偏低,因而教学进度可以放缓,对于教学重、难点的讲解可以有充足时间讲解,并且可以通过多次演练,巩固新课学习中的不足,并且在初中阶段部分老师会给学生建立固定的解题思维模式。但是到了高中,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教学难度加大,教学进度也相应加快,从而造成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远远大于初中,换言之,高中一堂课的学习任务远多于初中,而高中的课外辅助练习和消化反复巩固知识的时间却相对减少,这使得刚进入高中的部分学生不适应教法,听课存在思维障碍,最终出现了学习障碍。

二、重视双基,立足新课标,寻求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良好契合点

1.做好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教育工作。

高中入学以后,第一堂数学课既要给学生讲清楚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又要帮助学生在学数学的同时及时总结优秀的学习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后通过复习,落实内容再做习题,及时总结。入学后要进行一次摸底考试,及时掌握每一位学生大体的数学基础情况,这样可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2.立足新课标,寻求初高中数学的衔接点和差异点,规划数学教学。

首先,教师应该对新课程标准做认真的解读,尤其是在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观察、探究、阅读与思考等栏目。所以,在高中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摆脱学习的依赖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新旧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使每一位学生寻求到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再次,调整数学教学的进度,循序渐进。针对初高中数学教材、教法和学法的特点,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应该对初中知识进行简要回顾,增加过渡性教学内容,使初高中数学知识系列化。

最后,注重初高中数学教材编排上的差异点。我在开学初调查发现全班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不会用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于是,我就及时给学生补充了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等内容,这就极大地方便了必修一的教学,使学生在后续其他章节的教学中获益匪浅。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力,是初高中数学衔接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有:

(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在高一年级开始,可选择适当内容在课内自学,例如“统计”、“概率”等章节,学生自学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予自学方法的指导,以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拟提纲自学,并向学生提出预习及章节小结的要求。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后,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高一开始,应该要求学生把每个定理,每个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特别是通过对典例的讲解分析,最后抽象出解决该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做好书面的解题后的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推广和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巧设悬疑点,巧架问题桥梁,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多提问题,帮助学生在答疑解惑中自然地提升对新教材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重视初高中学生心理变化,寻求最佳的教与学的状态

在初中学习时期,学生基本上是听命于老师,心理上还不成熟,对社会认识程度较为浅薄,同时,学习上总是围着老师转,自主能力比较弱。而经过中考后,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比较明显,对于心理学而言,这个时期是孩子极其重要的转型期,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一个敏感期和高危期,甚至于很多学生有强烈的厌学情绪和逆反心情,若教师只顾讲课而忽略了与学生情感沟通,则势必造成课堂气氛过于干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甚至在课堂上会产生其他不良的违纪行为,这样也给自己的教学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亲切幽默,营造和谐学习气氛。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很有帮助。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将师生关系准确定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师生人格的平等,能使学生享有探究的自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善待差异,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感受学习的快乐和价值,满足他们精神的需要,产生学习的成就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另外,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如亲切的笑容,幽默风趣的语言,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宽容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的成长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绝不能单从哪一方面入手,而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重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高中数学内容有了很大的飞跃,高中数学思维有了很大的飞跃,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有了很大的飞跃,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更加高效、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发展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19-30.

上一篇: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范文 下一篇: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