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经济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04 15:45:18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1块状经济的内涵

“块状经济”首先表现为一种同行业或产业链密切相关的若干厂商的“扎堆”现象,这些企业密集,地理位置相距较近。手工业时代“块状经济”就已出现,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块状经济”一种含义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中国的浙江以及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地方(顺德古镇灯饰、东莞厚街家具、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另一种含义是描述“城市边缘的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北爱尔兰、中国大陆的东莞、苏州、中国台湾新竹等。

2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必要性

目前笔者认为推动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型势在必行。原因如下:

①产业集聚度较低,规模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由于杭州中小企业众多,分布广泛,而园区规划滞后,块状内企业未能充分集聚,规模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不能充分利用,污染物处理也不能集中,因此提升块状经济产业集聚度是发挥块状经济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的重要手段。

②块状经济产业体系需进一步深化。多数块状经济产业链过短,上下游联系不紧密,块状内组织松散,竞争大于合作。所以进一步拓展上下游的产业链接,更大范围实施产业整合,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效率,并相应地拓展价值链,加强增值环节,成为杭州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方向。

③低成本竞争难以为继,创新成为决胜未来的重要武器。杭州多数块状经济走低成本、低价格的扩张路线,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种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工人福利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并非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资源的紧张、成本的增长、政策的限制,这种优势将越来越弱。而未来的竞争是以创新为主导,走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污染的发展之路。所以培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支撑。

3建德化工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技术创新模式

根据以上分析,建德化工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块状经济,本文主要考虑从技术这个方面研究其转型模式。根据经济增长的技术理论,较高的R&D对企业(整个块状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建德化工块状经济通过高达销售总额5%的研发投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块状经济中的新安化工、大洋化工、IFF、建业有机、格林香化、大洋化工、友邦香料、福斯特等龙头企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产品有机硅、草甘膦、有机的低碳脂肪胺系列产品、异丙胺、格林酮系列、碳酸钾等众多产品的在全球市场颇具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也很高。但要推动整个块状经济的发展,除了龙头企业需要持续引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保证技术上的领先,生产更多的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外,加快技术在块状经济内部的溢出扩散,提高块状经济内其他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缺乏足够的实力搞技术研发,但模仿加创新可以降低其成本。龙头企业可将次要的技术及要到期的知识产权以较低的价格优先出售给块状内的中小企业,减小其研发成本和周期,或选择优质的企业对其进行技术输出,使之成为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

4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价值链升级模式

余杭家纺块状经济6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外贸依存度非常高,而且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中东、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可见该块状已融入了全球市场。目前余杭家纺块状经济只是全球家纺行业的生产基地,而研发基地和销售基地却两头在外,整个块状经济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对研发设计环节:围绕发展潮流化、功能化、个性化家纺的主题,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国外知名企业和研发设计中心进行合作,发挥余杭质检分局国家家纺布艺实验室作用,创新运用大豆纤维、竹纤维、彩棉等生态健康新材质面料,不断提高产品设计和加工水平,加快发展中高档家纺,在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现代时尚、个性风格、色彩花型、流行主题等方面与世界家纺行业同步。全球家纺行业高端设计机构和人员大都集中在意大利,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意大利家纺行业受到重创,大批研发设计人员失业,余杭家纺企业可以用较少的成本雇佣或委托意大利的研发设计人员或机构进行研发设计工作。同时为建立独立的设计团队,可邀请国外人员到余杭讲授或组团到国外学习。这样可进一步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从研发设计环节提升家纺行业的水平。

对营销环节:坚持国内国外市场“两轮驱动”,构建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营销网络,控制销售的自。因为金融危机,国外市场大幅萎缩,不少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做国内市场,就难免要走独立的品牌之路。而要创建品牌就必须控制终端,建立独立自主的营销网络。

所以,余杭家纺可从品牌推广和网络建设两方面加强营销环节的控制,同时依托“中国家纺网”,展示“余杭家纺”品牌形象和龙头企业的形象。规划建设家纺行业营销展示中心,鼓励企业重视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余杭家纺”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附加值。对家纺企业来说,要看重国内市场,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国外市场。经济回暖后,余杭家纺企业要抓紧时机,夺回失掉的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全球市场的份额。在向营销环节转型中,余杭家纺块状经济可采用“品牌带动”模式,发挥区域品牌、集体品牌和龙头企业知名品牌的联合效用,占领全球市场,抢占全球家纺行业价值链的较高端,使整个块状经济不断朝着全球家纺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不断攀升。在此过程中,剩余产能不断向更具成本优势的地区转移,将部分低价值环节从块状经济中分离出去。最终,完成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

5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OEM带动模式

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在18个被调研的块状经济中,知名品牌总量是最多的,共9个,其中全国性生产基地称号1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驰名商标2个“钱潮”和“万向WANXIANG”和6个中国名牌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均具备,品牌绝对优势明显。但该块状经济中小企业众多,发展良莠不齐。众多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弱,生产无牌同质且价廉的产品,相互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这极不利于块状经济整体的发展。借鉴万向集团收购UAI并为其进行贴牌生产,同时利用UAI的销售网络、品牌和信誉带动企业进行海外市场拓展,并利用UAI的知名度提升万向的知名度,在国际市场培育自身品牌的成功经验。恒星集团、亚太机电等龙头企业同样可以借鉴该种模式进行海外市场的拓展。龙头企业获得海外市场,打响自主品牌,获得更多订单后,产能可以逐步往国内转移,充分发挥国内的比较优势,生产更高质量、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在国内,这些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协议、合作等方式选取块状内优质的中小企业为其进行贴牌生产,将产能扩展至整个块状。龙头企业在国际市场获得订单、在国内下订单、制定标准、检验把关,同时进行管理输出、技术输出和品牌输出,然后在国际市场上进行销售。通过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利用OEM模式联通国内外市场,占据价值链的更高端,从而带动整个块状经济往价值链的高端升级。

6三种转型模式的推广应用

①建德化工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技术创新模式的推广。该种模式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新技术的推广扩散则是促进块状经济内其他企业提升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建立动态有效的创新系统和创新机制是保证以上两个过程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这期间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创新必不可少。实现了以上的几个条件,该模式可较为有效地适用于任何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获得转型的块状经济,更适合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块状经济,如生物医药块状经济、通信电子块状经济、光线块状经济、新型材料块状经济、造纸块状经济等等。

②余杭家纺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价值链升级模式。该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外贸依存度较高,以国外市场为主导的传统块状经济,尤其是OEM型块状经济。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价值链升级四个升级环节是个阶梯式的递进过程,目前大部分块状经济处于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这个环节,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快向营销和设计两个价值高端的延伸仍是地方块状经济转型的主要内容,也是比较可行的方式,如服装块状经济、羽绒块状经济、化纤块状经济、五金工具块状经济、制笔块状经济、卫浴块状经济等等均可采用。

③萧山机械汽配块状经济的转型模式—OEM带动模式。该模式可普遍适用于龙头企业较大、知名品牌较多的块状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以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OEM带动模式是块状经济内龙头企业在全球占领高端市场、获取优质订单后,再将业务外包给块状内的优质的中小企业,从而带动块状经济整体升级的方式。机械制造块状经济、服装块状经济、软件块状经济、电子产品块状经济、汽车块状经济等等可采用该种模式。

7结语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篇2

摘要:作为市场化改革的先行区域之一,浙江省慈溪市以块状经济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发展获得了一定的先机。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剧和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慈溪块状经济遇到了重大挑战。因此,在把握慈溪块状经济发展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摸底,揭示了慈溪块状经济的特征以及新形势下的重要制约因素,并有重点地提出了优化升级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慈溪;块状经济;现状;优化对策 慈溪位于东海之滨,隶属浙江宁波,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的一个新型工业化城市。慈溪是市场化改革相对较早的区域,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慈溪以块状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全国1/8 000的土地,创造了1/600的财政收入,1/500的生产总值,1/400的进出口总额,在2008年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7,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并列)第3位。伴随着2007—2008年国家宏观调控加剧以及世界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加深,慈溪工业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块状经济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一、发展现状与特征 块状经济是指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产业相对集中、专业化极强,同时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的经济组织形式。到2008年底,慈溪各镇(街道)共形成3亿元以上规模的块状经济3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近7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量40%,实现就业28万人,约占全市工业就业人数的44%,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乃至“一镇多品”的格局,块状经济成为慈溪工业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正因为典型的块状经济特色,慈溪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微小型轴承生产基地、塑壳打火机生产基地、欧式插座生产基地、再生涤纶短纤生产基地和毛绒生产基地,最近又被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授予“中国家电基地”称号。 慈溪块状经济萌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规模于90年代,进入新世纪规模快速扩张,其形成的动力机制一是靠慈溪企业家的创业创新,二是靠开明开放的地方政府。如今形成了以下鲜明特征: (一)以传统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初期,慈溪紧紧抓住了“短缺经济”的机遇,虽然硬要素相对宽裕,但办企业的经验、知识等软要素相对缺乏,只能在传统产业上获得长足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比较优势。虽然经过多年发展,慈溪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新产品、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但新兴产业包括高新技术产业都未能形成块状经济的规模。 (二)以个私经济为主 80年代中后期,随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权不清晰的体制缺陷逐渐暴露。政府及时提出了“四轮驱动”的发展路子,大力推动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的同时,积极鼓励个私企业发展,并按照“先开放、后疏导;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管理”的方针,个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并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在慈溪的块状经济当中,没有一家是国有(控股)企业,真正的三资企业也是凤毛麟角。 (三)以中小企业为主 慈溪块状经济当中一家企业往往只做某个产品的一道环节,与周边企业配套,专业化的分工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展形成了一定的限制;慈溪的第一代企业家多是农民出身,经验管理使企业家难以驾驭大企业大集团的经营与运作;块状经济内部企业同质化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市场中具有绝对优势的行业龙头的诞生。慈溪块状经济体中包含了上万家工业企业,占全市企业总数的1/3以上,但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企业屈指可数,产业组织扁平化特征十分明显。 (四)以外向经济为主 90年代中后期,政府基于国内“卖方经济”向“买方经济”转变的形式判断,积极推进“外贸带动”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融入国际产业垂直分工体系,并迅速形成了国际竞争力,经济发展步入外向拉动的增长阶段。据统计,慈溪块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70%,全年的出口总额相当于中国西北四省的总量,并形成了以欧美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国际市场体系,连续多年拉动慈溪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五)产业关联度较高 与自上而下形成的块状经济不同,慈溪的块状经济是基于市场机制发展和壮大的,因此块状经济之间相互联系密切。模具、塑料加工、有色金属等产业基本是为家电产业配套的,化纤、轻纺、毛绒、服装服饰等基本形成上下游关系,以轴承核心的产业链条也同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横向或纵向联系。慈溪块状经济之间(包括内部)形成了一个基于专业化 分工合作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二、存在问题与制约 慈溪块状经济使得慈溪工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慈溪块状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慈溪块状经济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日益暴露。 (一)产品附加值低 慈溪块状经济虽然形成了强大的制造能力,但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设计、研发和营销、品牌环节相对缺失。块状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低成本竞争优势上,尽管有的产业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但技术水平不高,特别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大多是通过模仿引进的,并且缺少强势品牌的支撑。据统计,慈溪块状经济整体百元销售利润不到3元,基本上是在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 (二)经营管理粗放 慈溪块状经济内部的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决策权的落实到位为慈溪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中小企业管理层文化素质较低,经验管理占据主导地位,一些企业管理者开拓创新动力不足,容易满足现状,风险意识差,决策水平低,重权术应用轻制度建设,企业小的时候尚能应付,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便难以驾驭,不太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新需要。 (三)产业组织松散 慈溪块状经济之间联系密切,但产业组织结构松散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微观机制上的优势。块状经济内部企业各自为战,竞相压价、假冒伪劣、互相拆台、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等种种问题亟须规范管理,行业协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不甚规范以及“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地域文化又造成企业联合兼并重组的困难,行业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四)空间布局混乱 全市缺乏统一的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各镇以自身利益为导向追求“小而全”的发展模式,相互之间在产业布置、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统筹协调,造成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与相对之后并存,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影响了产业集群潜在的竞争优势发挥。各级政府在工业园区建设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园区建设数量轻园区建设质量、重硬设施建设轻软环境建设、重投入产出轻生态环境保护现象等。 三、优化对策与建议 面临新的形势,慈溪块状经济应扬长补短,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构筑新时期的新优势,实现慈溪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重点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一)大力培育行业龙头 龙头企业是产业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的主导力量。结合慈溪实际,综合考虑规模、效益、市场前景、社会责任等方面,制定行业龙头企业标准,对入围企业进行动态调整和重点扶持,专门出台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与财政扶持政策,并优先考虑龙头企业的要素保障,推动“丛林经济”向“大榕树经济”发展。制定相关标准,选择有一定规模、发展速度快的“成长型”企业50家和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苗子型”企业50家加以重点培育,不断充实大企业大集团的后备军力量。 (二)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做强做大基础在于企业制度创新,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是其根本。一是引导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重点是引导企业建立开放式的股权结构,通过股权扩散来淡化家族经营的色彩。二是引导企业治理制度创新,引导企业在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董事会,提高决策质量,鼓励企业进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大力宣传和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充分调动外来优秀人才的积极性。 (三)加快联合兼并重组 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横向或纵向的方式,兼并、收购重组行业内中小企业,给予土地、税收、固定资产处理、劳资关系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培育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充分发挥规模企业、品牌企业和技术领先企业等骨干龙头企业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发展外包、协作、配套等多种经营方式,促进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项目合作和兼并重组实现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互动发展。 (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单个企业难以筹建和运作,但对块状经济的提升至关重要。在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促进创业创新的服务平台体系。要以产业集聚为平台,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切入点,加快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 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变。推动块状经济建设,解决科技人员从事高新技术的创业空间问题,吸引一批科技成果在慈溪进行孵化。围绕重点产业,积极构建产品检测展示平台、培训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等。 (五)创建强势区域品牌 在政府的引导下,探索实行块状经济区域品牌共建共享机制。注重区域品牌的培育与保护,完善区域品牌使用规则,加大对区域品牌的维护和宣传。支持龙头企业加大品牌经营力度,积极探索品牌经营有效机制,充分利用行业存量资源,加快做强做大步伐,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地区知名度。整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三方资源,围绕龙头企业品牌推进块状经济的区域性品牌建设,形成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郇军.宁波块状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策略选择[J].宁波经济,2003,(3). 杨丹萍.宁波块状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J].商业时代(理论),2005,(15).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J].浙江经济,2006,(12). 谢芳.从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看政府作为[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2). 黄彩花.提升区域块状经济的四条路径[J].浙江经济,2008,(2). 汤黎路,周必健.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J].政策瞭望,2008,(10).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GDP,绿色GDP,经济发展观

一、GDP与绿色GDP的比较

GDP是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核心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是当前世界各国衡量总产出的最主要指标。GDP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因为它不仅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然而GDP也存在很多缺陷:其一,不能完全体现经济总量的所有指标;其二,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的福利和公平状况,主要是收入以外的其他福利和公平指标;其三,GDP只考虑当代人的收益最大化,没有考虑长远的收益最大化(代际均衡),即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因此,绿色GDP应该是剔除了自然资产损失之后创造的真正国民财富的总量指标。总公式应为:绿色GDP=GDP-资源成本(资源损耗、恢复费用)-环境成本(环境退化损失、恢复费用)-社会综合成本(环境损害预防费用、因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核算的部分)。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相比传统GDP,绿色GDP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经济增长水平,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程度,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首先,绿色GDP能更加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如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生态维持、就业保障、居民住房等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再者,绿色GDP将经济增长导致的资源消耗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从GDP中扣除,相比单纯的GDP计算其结果更为真实可信;最后,绿色GDP能更全面地反映国民生活的净福利,如将环境污染对人们生活状况的影响纳入考虑。

二、绿色GDP与我国经济发展

虽然GDP常被认为是衡量一国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但绿色G D P 能够全面科学地评价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绿色GDP下仅关注当前经济增量, 而且综合衡量了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生存状况、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 可以全面反映当前的发展水平。

实施绿色GDP是我国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必然选择。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牺牲环境和生态换取GDP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实施绿色GDP,将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纳入到GDP的核算体系中,能够促进各地政府及企业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带动我国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

绿色GDP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途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环境、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从2O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便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发达国家也将发展绿色GDP视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创建一个绿色资源环保型社会经济发展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选择。

三、实施绿色GDP面临的困境

虽然绿色GDP能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带来各方面益处,并且我国的确一直在探索实施绿色GDP的相关工作,但至今成效较低,综合看来,有以下各方面原因。首先,绿色GDP的核算存在许多技术性难题,主要是在两方面:一是对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界定以及社会定价存在问题,比如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在不同的时期会波动,对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其储量的变化及替代资源的出现也会对其货币价值产生影响;二是环境成本的计量难度较大,例如对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害的度量,由于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众多,包括个体差异、饮食和生活习惯等,难以得到空气质量与健康的确定关系,大大增加了其成本的度量难度。这也是为何至今国际上都没有一个公认核算方法的原因。

其次,我国实施绿色GDP还面临其他一些困境,比如对绿色GDP观念的接受问题,GDP这一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已经深入人心,在中国也是各地政府政绩考核最为重要的指标。绿色GDP的实施意味着各地以及中国整体的经济增长数据都将大幅下降,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改变,这些因素都可能会成为绿色GDP进入常规统计的阻碍。

四、结语

GDP作为公认的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然而GDP也存在很多缺陷,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在全球各国的不断深入,绿色GDP的概念应运而生,走绿色经济之路,实施绿色GDP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选择。对我国而言,绿色G D P 的测算,可以有助于整体科学地了解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综合衡量人民生存状况、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其次,我国实施绿色GDP核算能有效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者,绿色GDP能创新我国干部政绩考核标准,,促使政府转变政绩观,有利于压制一味追求高经济数据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质”;相比传统GDP,绿色GDP的广泛推崇能带动公众整体参与环境保护,促进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前,我国绿色GDP的实施仍面临众多技术、观念上的挑战,没有形成完整的核算体系、相关理论依然不成熟,因此,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还需要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荣刚.GDP与绿色GDP比较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09.

[2]彭诗懿.绿色GDP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J].企业导报,2013.

[3]谢芹. 从雾霭天气谈我国绿色GDP的实施[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3.06.

[4]郭丽萍.论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J].中国西部科技,2013.03.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经济法理念;完善

要完善科学发展与经济法理念,就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全面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要将科学发展和经济法理念要不断进行适应和完善,贯彻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因此,文章中笔者针对科学发展与经济法的相关理念,对其如何完善进行详细论述。

一、现阶段我国经济法现状

(一)在计划立法方面缺少一定的筹划

现阶段,在经济法立法方面还缺乏相关的整体筹划,因此会造成经济法立法的总体架构失去平衡。在经济法立法的过程中,立法过程中要遵循的相关法律、具体制定哪些法律以及法律之间的种种关系,都缺少相应的法律规划,在立法的长期过程中,会欠缺对经济法立法的食粮,给经济法立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在经济法立法方面缺乏一定的完整性

现阶段,尤其是经济方面在法律方面仍然存在法律缺失的现象,导致在经济发展中的相关行为缺少一定的约束,由此可见,在经济法方面还存在需要完善之处,例如相关的票据法等等。即便有些经济行为存在相关法律约束,但是在法律操作方面还存在需要完善之处,有些法律对其对应的经济行为还不是完全适应,在真正运用的过程中欠缺灵活性,因此,在相关的经济立法方面,还欠缺一定的完整性。

(三)在经济立法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经验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呈现的状态是开放型的经济,在整体状态中存在一定的国际性质。但是在经济法立法的过程中,既要结合我国基本经济状态与国情,同时还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从这两方面中进行有机结合。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法中,这种现象比较少见。因此,在经济立法过程中,仍然缺乏相关的立法经验。

二、促进科学发展与经济法理念共同发展

(一)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促进科学发展与经济法理念的持续发展,其重点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共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念,全面促进人们经济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今后的发展谋求利益。

(二)持续推进“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到“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其主要是指促进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全面发展,将经济、政治、精神文明进行全面推进,全面体现现代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促进科学发展与经济法理念的共同发展,除了持续推进“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之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其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采取相关法律对其进行认证解决,从中发现“五个统筹”之中包含的种种关系,从而实现科学发展与经济法理念的共同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全面促进经济的发展

促进我国科学发展与经济法理念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大力推行“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然而从其内容来看,仍然与经济发展相关联。所以,在推进“五个统筹”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要全面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也就是国家在行使相关权利的同时,能够与客观规律相符,以免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执法人员出现主观意识,以客观角度进行执法。

三、以科学发展为基础,全面改善经济法理念

(一)在经济立法的基础上与国际进行结合

我国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经济法理念的改善,其发展的重点是要在立法的相关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国际性质。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水平,在国际中仍然需要对其进行加强,尤其是在经济立法的思想以及公开透明程度上。进行经济立法理念的改善,采纳国外经验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要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国外优秀经验进行结合,从而整理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法理念。

(二)在经济立法的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方法

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要将能够发生的状况进行全面考虑,避免今后在执法的过程中出现无法可依的状况。但是在立法的同时,不要对此进行固执的突出强调,因为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是十分成熟,因此,在经济立法的相关制定政策上还是应该敢于创新。尤其是一些涉外立法方面的法律,通常是在总结自己的经验进行建立的。所以,在经济立法的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制定法律的同时滞后并不等同于落后,在立法时善于为今后总结经验,才是立法的基础所在。

结束语

由此可见,在发展经济法的基础上,必然要与科学发展相结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立法的基本目标,是制定经济法的起始点。在制定经济法的同时,与科学发展相结合,能够实现更加长远、更加全面以及科学的经济法理念,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大旗,邱潮斌.经济法理念下的科学发展观[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1:117-123.

[2]田荣.论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法的完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8:161-162+181.

[3]吕志祥,张馨予.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法理念的新发展[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14,05:50-54.

作者简介: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尽管国际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的增长,但是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有些复杂多变。各个国家经济的不平衡增长和投资环境的动荡不安是当前国际经济局势的主要特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的债务危机,给国际紧急局势的稳定蒙上了阴影。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经济必须依赖于稳定的经济形势。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经济都受到了明显的冲击,中国的经济同样如此,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已是大势所趋。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成员,经济局势的变化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走势。因此,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国经济形势的变化,明确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以便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国策。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浅析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密切,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稳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必须对国经济形势有准确的把握,获得国际金融、货币、各国政策等经济信息的第一手资料,认清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金融危机的爆发,任何一个国家能不能独善其身,它对全球经济的打击和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经济增速放缓是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必须面临的问题。随着全球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经济复苏的迹象很明显。分析国际经济形势主要看经济影响力较强的美国、欧洲地区和日本。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且美元是世界最主要的流通货币,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关系到的不单单是本国的稳定与繁荣,更关系到乃至全球各国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危机的后期,美国经济止住了经济下滑的趋势,经济开始有缓慢的增长。房地产的萧条状况得到扭转、国民的就业情况得到改善,种种利好的经济现象,为改善国际经济严峻的形势打下了一支强心剂。与美国经济形势不同的是,欧洲的经济发展却是另一番景象。欧洲各国经济状况十分严峻,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走低、欧元表现状况不佳、人民的失业率节节攀升、许多企业都申请国家的财政救济,经济发展水平的降低延缓了国际经济复苏的进程。日本经济也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目前日元持续贬值,但是日本政府积极地货币政策,降低了货币贬值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尽管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状况悲喜交加,但是总体而言全球经济处于复苏的阶段,经济形势日趋稳定。

二、国际经济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的经济比较坚挺,虽然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总体上在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稳步前进。国家制定了完备的经济发展战略,保就业、促内需等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经济在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下运行。我国的就业率稳步提升,房价得到有效的遏制,但是这不能说明我国经济是完全健康的,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明显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问题

宏观调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导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过于迅猛、CPI指数依旧保持过快的增长势头,不仅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也让政府宏观调控工作压力重重。尽管领导人审时度势,制订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这问题得到了缓解,但是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还是出现了显著的下滑,经济发展的质量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贸易出口问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出口的产品价格低、质量好,受到了国外消费者的青睐。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出口商品的增多,这给国外的当地企业形成明显的冲击。出于对本国企业的保护,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要国家,以各种借口给中国的企业设置了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在国际市场盛行,我国企业和外国市场的贸易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导致许多国内的公司很难进入国外的市场,这对公司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货币问题

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稳定的运行,我国一直实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外资、技术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加以全球汇率的波动使得我国面临着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我国是美国国债最大持有国,近些年来美元的贬值也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国债损失。

三、结语

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闭关锁国的道路,必须与世界各国保持密切的联系。中国经济的稳步前进需要稳定的国际经济形势,当今的国际经济局势处于稳步复苏的阶段,这对我国来说是利好的消息。认清国际经济形势、找到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是制定发展国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马建堂.关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几个问题[J].统计研究,2013(01).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水资源污染;环境保护;经济发展

水资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虽然江河、湖泊等众多,水资源丰富,但是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水污染问题的现状

(一)淡水环境污染。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通过对中国十大水系、26个国控重点湖泊、重点水利工程、地下水等水质经行分析,得出结论:2011年,全国地表水总体为轻度污染,其中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突出。根据《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1年,长江水系、珠江水系、浙闽片河流水质总体良好,与往年相比水质没有明显变化;黄河水系、松花江水系、淮河水系、辽河水系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其中化学污染居多;海河水系总体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只有西南诸河和内陆诸河水质总体为优。监测的26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42.3%、50.0%和7.7%;中营养状态、轻度富营养状态和中度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46.2%、46.1%和7.7%。全国共200个城市共设了4727个监测点,开展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优良-良好-较好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45.0%,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55.0%。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52.1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比上年下降2.04%;氨氮排放总量为260.4万吨,比上年下降1.52%。

(二)海洋环境污染。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对我国管辖海域海洋环境监测的工作,通过对8000个站位的检测,更好的掌握了我国管辖海域的环境状况。根据《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1年,中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但是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一般,其中部分大中型河口、海湾和大中城市近岸海域等地区污染状况比较严重。

二、造成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造成水资源污染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外,还有很多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而造成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水资源状况不了解,环保意识淡薄。我国水资源状况形势严峻,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问题已经成为威胁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人对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紧缺状况并不了解,甚至还有人认为水资源保护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严重缺乏参与水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故意向水里乱扔废弃物等现象屡见不鲜。

(二)重视经济发展,以环境污染为代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用水量需求不断加大,与此同时产生的污水也随之增多。由于考虑到工业废水和工业垃圾处理所需要的技术和成本等因素,企业污水治理工作难以开展,有些工厂甚至直接将污水和垃圾排放到河流之中,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污染。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现象,不仅资源消耗较高,经济效益较低,而且注重眼前经济利益,不惜以环境污染和破坏为代价,使生态恶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许多地方政府只重视地区经济发展,没有及时开展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工作,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对水污染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考虑不够全面。

(三)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但针对水资源污染的法律法规还需要继续完善。随着越来越多新型污染物的出现,一些法律法规显得有些滞后,对新型污染物的相关规定不够全面细致,甚至没有得到体现。目前环境行政执法水平还有待提高,仍然存在执法力度不够、以罚代管、疏于监管等现象,执法职责范围不明确,问题出现后,各部门相互推卸责任,不能及时对水资源污染趋势经行有效遏制,严重影响了执法部门的形象和办事效率。

三、解决水资源污染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环保意识。我们要更加坚定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为子孙后代留一下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还必须加大水资源现状和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开展有利于促进人们环保行为的公众宣传活动,倡导生态文明,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调动人们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报道,在全社会进一步普及水资源保护知识,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对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为保护水资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水资源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对污水的治理。我国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节能减排,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绿色经济,推广生态产业,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污水治理工作,切实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污水处理厂,确保治污设施稳定运行;加强监督管理,及时对污水处理厂的水质和水量进行抽测检查;建立应急处理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推动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国家为保护水资源,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针对实施过程当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该认真研究,及时补充完善,必要时可以制定出台一些新的管理规定。除了完善和制定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外,目前存在的问题还需要通过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和普法教育等手段来解决。防治水资源污染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对企业排污状况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农药等对水资源的污染,特别是对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入江海湖泊的企业和个人必须及时采取强制措施。

四、总结

总之,防治水资源污染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来抓,不能有懈怠。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只有保护水资源才能建成“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部.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2-06-06] http:///hjzl/zkgb/2011zkgb/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现状;问题;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现如今我国道路运输市场行业已经步入了稳健的发展之中,道路运输行业在综合性运输体系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缓解了过去运输行业的紧张状态。但与发达国家道路运输市场相比,国内的道路运输市场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取其长处来壮大道路运输市场行业的发展。加大改革创新,采取有效切实可行的政策,以实现道路运输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的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道路运输设施的需求增大,因而道路运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了较快的发展。道路里程的持续增长,农村道路所占比例明显加大。截止2013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就超过400万千米。道路密度的不断提高,畅通水平显著提升都为提高运输效益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条件,又为运输行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基础设施。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的需求带动了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无论是从车辆的规模上还是运营的能力上都有了逐步的提高。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重型车辆一直不占主导地位,生产数量非常少,从而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推动作用。在发展过程中对运输质量和安全的提升加大了对这种运输工具的需求量,增加了重型汽车的生产总量,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生产。在这种需求与被需求增加的过程中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链的发展形式,促进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增长。随着这种道路运输能力的显著提高,需求的总量增加,经济的收入就随之增加,近而形成正比。这种强大的运输行业也带来了新型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的兴起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内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稳步上升。道路运输市场体制的建立形成,不仅带动了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市场人员的大幅度扩张,提升了国内的就业率,人员的高度需求也保障了国内失业人口的减少。增长了国民经济收入,为建立和谐社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二、道路运输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虽然道路运输业发展速度很快,成果也很明显,国内道路运输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发展的前景也很可观。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和困难。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城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体制的改革需要、国内综合素质与公共服务能力的加强等。这些存在的问题都可导致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前景恶劣化。由于国内道路运输区域行政许可制的限制,道路运输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化分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道路运输行业的不统一和地方的限制,加大了对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局限性。这种现象使得国内道路运输市场长期处在残缺不全、被分解的状态下。没能发挥出全国道路网的方便、快捷等优势。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基础发展上没能起到推动的作用。

(一)参建企业规模小。占主体地位的大型企业很少,国内道路运输市场的主体多为小型企业,规模小、分布多、聚集散、经济能力弱。市场中缺少大规模的具有市场力量的主导企业,导致企业之间竞争力的加大。在经济的驱动下经营数量不断增加,企业数量过多的现象就会导致道路基础设施的负荷。加大了国家对道路的支出。也可能出现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力增加,出现恶性循环现象进而无法解决。导致道路运输市场走下坡路线,国民经济下滑。

(二)安全隐患存在。随着道路运输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交通工具上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大规模的交通建设需求也紧随而来。不仅在数量上明显的增长,对于道路安全设施方面要求不断提高。道路运输安全形势与构建和谐平安交通理念的要求不相适应,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除此之外,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加快了全球变暖的节奏。

(三)结构不合理。道路运输在发展的同时,存在着不少结构性不合理安排的问题,如企业之间的组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经营模式结构、动力组成结构等一系列问题。具体内容突出表现为经营企业多、规模小、运输散、竞争强、运输秩序混乱。以上的问题可能会导致道路运输市场发展的停滞不钱。国民经济的缓慢增长。

三、完善道路运输市场的解决办法

根据国内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现状来分析,国家管制部门需要针对道路运输市场进行调整完善,促进道路运输市场有序的良性竞争力,积极引导市场竞争有效的进行,促进道路运输市场竞争结构的完善升级。其次,要提高就业人员素质,以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为目标加强对运营人员的培训,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道德、技能、法律、安全方面的知识。加大对行业的整体体系的高度提升。提升运输工具的科技含量,加大对安全防护措施的提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维护好个人和国家安全。消除被地方行政的分割的体制现象,突破区域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规模效益的发展前景。有利于道路运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经济发展市场。还应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差异减少。进而推动全国经济的稳步统一有序的发展前景。加大对全国道路设施基础体系的分布,使其构建贯穿的道路交通体系网。趋使道路运输市场快速、稳健、安全、高效的发展。

虽然国内道路运输市场存在一些问题,但从道路运输行业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结构方面来看,国内的道路运输市场还是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优势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这段期间内,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受到国家和人们的高度重视和认可,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状况起到了全面的适应与改善。21 世纪以来至今,国家对道路运输业的发展更加的重视和看好,采取了完善可行的政策方针,加大了对道路基础建设的投资。有效地引导道路运输市场向更健康和科学的方向发展,更加充分地发挥道路运输行业在综合运输体系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 以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宿帆,吴燕,皇甫军红. 我国道路运输市场的发展及政策变革研究[J]. 交通标准化,2010,07:27-29.

[2]赵慧慧,张伟. 交通运输部对道路运输市场干预分析[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04:89-92.

[3]郑小芳. 道路运输市场有效竞争路径探究[J]. 现代商业,2012,14:31-32.

[4]王玉磊. 道路运输存在的问题以及治理的对策[J]. 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3,06:259-260.

[5]刘英全. 浅析道路运输管理中的常见问题[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5:219.

全国经济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波士顿矩阵 经济政策 社会政策 协调安排

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了奋斗方向。为满足这一总布局要求,顺利实现奋斗目标,在政策安排上必然要求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政策进行统筹协调,实现同步发展。

经济社会政策的不同视角

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而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

从性质上看,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增进经济福利,也就是人们的各种欲望或需要所获得的满足和由此感受到的生理幸福或快乐。从个人角度看,经济福利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的高低,个人收入高,个人福利的数量就多,个人收入低个人福利也就少;从公共角度看,经济福利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政府投资的多少,政府投资多,由公众共同无偿消费的公共产品多,公共福利就多,投资少公共福利也就少。而社会政策的目的在于增进社会福利,也就是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保障。

由于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性质侧重点不同,其目标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通常认为,经济政策的目标在于效率,经济政策主要就是为了加速经济发展,为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和增加政府公共积累从而加大政府投资服务。而社会政策的目标在于平等,社会政策主要就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公民平等地享有一定生活水平服务。

因此,虽然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但在侧重点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在政策安排上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必然也有其各自的侧重,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安排组合。

经济社会政策的平衡

从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安排实践过程看,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改革开放,由于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由政府统一配置社会资源,经济的发展、社会福利的实施都由国家一手包办,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效率与公平的对立,即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分野还不是那么突出,或者说没有太多引起人们的关注。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政策的实施上,包括少数民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较多地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理念,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安排在相互对立的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平衡,造成社会政策处于次要、从属地位的认识和现实。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人们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加之随着社会的转型,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促进社会公平的意义日益显现,人们对体现公平的社会政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政策安排上,社会政策的认识、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2002年党的十六大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了进一步解释,提出了“初次分配效率优先、再次分配注重公平”,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虽然仍然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但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已经提出,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没有出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7年党的十七大,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并且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强调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012年党的十,科学发展观正式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报告中也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所以从政策实践看,改变社会政策次要、从属地位的思想,促进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二者的平衡和协调是现实的选择和发展的必然,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从实践结果看,不同的政策安排组合有不同的利弊,经济政策优先模式,即首先考虑效率,公平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或经济发展后再解决公平的模式有其局限性,结果就是经济取得了发展但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给社会政策造成压力。而社会政策优先模式,即首先体现公平,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或解决公平后再发展经济的模式也有其不足,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公平的物质基础,这种公平也是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公平。所以,在政策安排组合上,需要结合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具体运作,最佳的组合安排应该就是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同等的组合安排,协调作用,效率与公平同时兼顾,二者共同发展,没有偏废。

基于波士顿矩阵的经济社会政策安排

(一)经济社会政策现状指标选择

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分析指标很多,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衡量指标,从综合角度看,比较可行的是国家统计局2008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这些指标能够很好地体现经济、社会政策的现状,因为:第一,指标涵盖面广。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共23个具体指标。就社会政策的范畴而言,广义的社会政策包括国民福利、就业、住房、健康、文化、教育、人口、婚姻与家庭生活、社区及社会公共环境以及宗教等。所以这些指标涵盖面非常广,基本上涵盖了经济与社会的主要方面,能较好地体现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现状。第二,指标依据与政策目标一致。国家统计局制定统计监测指标主要的依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也是经济社会政策协调安排、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最终目标。第三,指标选取协调性强。指标选取全面、客观,可操作性、逻辑性强,指标选取考虑了经济、社会各方面,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考虑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概念明确、内容清晰,能够实际计量或测算,且整个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统一整体,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制约、协调一致,符合经济社会政策协调安排的要求。第四,数据来源权威。其统计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和政府依法公布的官方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地方监测数据也来源于各地方政府正式的官方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得到公认,符合经济社会政策安排的权威性要求。第五,指标数据容易获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后,国家统计局和地方各级统计机关每年都会对全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统计监测,并正式统计监测结果,指标数据获取渠道正规、固定且比较容易。

(二)经济社会政策现状指标计算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考虑到六个方面23个指标权重因素,按照经济、社会政策平衡协调的要求,将指标体系重新划分为经济、社会两大类(见表1)。将指标体系中经济发展5个指标(权重29)、社会和谐5个指标(权重15)分别作为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现状指标不变。将生活质量方面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权重6)及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权重5)、文化教育方面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权重6)和资源环境方面的单位GDP能耗(权重4)等四个指标归入经济政策现状指标,其余指标归入社会政策现状指标。调整后的指标为反映经济政策现状类共9个,权重50,反映社会政策现状类共14个,权重50。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设定的标准值和各地区实际值,按照监测指标指数(实现程度)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别计算23个经济、社会政策具体指标的实现程度,并依此可计算出经济政策实现程度和社会政策实现程度,也就是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现状。

经济政策实现程度=,社会政策实现程度=,其中:Zi为xi的无量纲化值,xi为第i个指标的实际值,wi为指标xi的权重。

(三)基于波士顿矩阵的经济社会政策安排方法

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四象限分析法等,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1970年首创,是一种用来分析和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波士顿矩阵一般以销售量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四种不同性质的产品组合类型,形成不同的产品发展前景并采用不同的战略对策,核心在于解决如何使企业的产品品种及其结构即产品组合类型适合市场需求的变化,使企业的生产有意义。经济社会政策的安排可以借助这一分析原理,把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当作波士顿矩阵的产品,以经济政策实现程度和社会政策实现程度两个因素作为衡量依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形成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不同的政策组合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经济、社会政策决策,来使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数量及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波士顿矩阵的修正。将某一地区经济政策实现程度和社会政策实现程度进行组合,在坐标图上,以横轴表示经济政策实现程度,纵轴表示社会政策实现程度,各以80%作为区分实现程度高、低的中点,将坐标图划分为四个象限,依次为“问题”、“明星”、“金牛”、“瘦狗”。在使用中,各地区按经济、社会政策实现程度归入不同象限,使各地经济、社会政策现状一目了然,同时可以通过政策现状所处不同象限的划分,使各地政府对处于不同象限的政策现状作出不同的政策决策,以保证其不断改善政策安排,保持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协调组合,实现效率与公平兼顾。

在经济、社会政策实现程度高、低的中点确定上,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纳入监测的六大方面实现程度都在60%以上,最低的文化教育方面实现程度为68%,高的已经达到90%以上,民主法制方面的实现程度已经达到93.6%,而各地的实现程度也大多在60%以上,所以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在波士顿矩阵修正中可以将经济、社会政策实现程度高、低点确定为100%和60%,相应的实现程度中点确定在80%。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在以后的运用中,可以修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提高标准值的目标要求,同时也可以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调整,相应的经济、社会政策实现程度高点、低点和中点的衡量标准也就随之调整。

2.四象限政策组合安排决策。按照修正的波士顿矩阵,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经济、社会政策组合安排矩阵图,图1中分为明星政策、金牛政策、问题政策和瘦狗政策四个象限。通过各地计算的经济、社会政策实现程度的数值,根据横坐标上经济政策实现程度数值和纵坐标上社会政策实现程度数值相互交叉的点就可以在矩阵图上确定相应的象限,并可以依据不同象限采取不同的政策组合安排对策。

明星政策:它是指经济、社会政策指标实现程度都高的象限内的政策安排。这一组合表明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二者协调、平衡安排,符合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后续政策安排上需要采取保持策略,继续实行经济、社会政策协调安排的对策,不断加大和协调经济社会政策安排,让经济社会取得更大发展。

金牛政策:它是指处于社会政策指标实现程度高而经济政策指标实现程度低的象限内的政策安排。这一组合表明该地区实行社会政策优先的政策安排,虽然能够体现公平,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但经济发展程度不够,缺乏强有力的物质支撑,无法在社会公平上发挥较大作用。在后续政策安排上需要采取经济政策优先策略,在保持社会政策发展的同时,优先加强经济政策的安排,让经济快速发展,为社会公平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问题政策:它是指处于经济政策指标实现程度高、社会政策指标实现程度低的象限内的政策安排。这一组合表明该地区实行经济政策优先的政策安排,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物质积累较多,但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公平的水平较低,社会保障程度不够,社会公平得不到保障。在后续政策安排上需要采取社会政策优先策略,在保持经济政策发展的同时,优先加强社会政策的安排,建立健全体现社会公平的保障制度,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社会公众。

瘦狗政策:它是指经济、社会政策指标实现程度都不高的象限内的政策安排。这一组合表明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二者发展都存在不足,一是发展程度不高,在指标上都达不到80%的实现程度,二是发展不协调,经济与社会没有同步发展。在后续政策安排上需要采取刺激经济、社会政策快速协调安排的策略,一方面要花大力气,加大经济社会政策安排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协调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安排,让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单项政策的安排决策。虽然在政策决策中需要考虑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组合决策,但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受具体指标的影响,因此,除了对经济、社会政策进行组合安排决策外,还需要通过对23个具体指标实现程度的计算,对各指标进行具体研判,按照各指标标准值的要求,找出实现程度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进而采取相应的政策决策,实现程度低的指标需要在政策安排上加大力度,作出政策上的倾斜和照顾,加快指标所反映的经济或社会快速发展,直至达到标准值的要求,最终符合经济社会政策协调安排,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四)基于波士顿矩阵的经济社会政策安排的作用

借助修正的波士顿矩阵四象限分析,对科学研判各地经济政策安排现状,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政策安排组合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明确经济社会政策现状衡量指标。利用新划分的国家统计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可以对各地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现状进行定量评价和衡量,改善以往经济社会政策衡量指标定量性不足的问题,为各地对政策安排和决策进行定量分析打下基础。可以提供经济社会政策安排评价方法。通过波士顿矩阵四象限分析,可以对各地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安排现状进行研究和评价判断,弄清楚各地在政策安排中属于明星政策、金牛政策、问题政策还是瘦狗政策安排,进而分析政策安排优点及不足,从而使各地对经济社会政策现状有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为后续政策安排决策提供依据,提高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可以提供经济社会政策安排决策策略。在不同的政策安排现状分析基础上,可以结合各地实际,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安排策略,明星政策需要采取保持策略,金牛政策需要采取经济政策优先策略,问题政策需要采取社会政策优先策略,而瘦狗政策需要采取刺激经济、社会政策快速协调安排的策略。

可以改善经济社会政策安排现状。尽管中央一再强调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但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各地区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在传统政策架构和具体政策安排实践中各地都以效率优先和经济发展为导向,普遍存在政策安排中经济政策多而社会政策少的问题。通过政策组合安排的科学分析,可以改善当前各地政策安排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促进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协调安排。

总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要求,在政策安排上需要科学统筹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少之,刘文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历史实践与现实路径—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察与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2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范文 下一篇:护士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