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29 14:12:29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问题;对策

一、引言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的新生体系,在经营上既秉承着农村信用社支农的作用又体现出现代商业银行具有的营业特点,为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全新的,适合农村需要的商业金融机构,为农村发展和金融需求注入新的水源。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对货币体系影响的深入,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几乎吸纳所有城乡资本源。而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支农发展的主力,对农村金融的完善与发展有更多的支撑作用,同时在利用资金支持,规模发展所需的农村资本源上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现代金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农村商业银行

我国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概念并没有标准和规范的定义,衡量农村商业银行的标准尚不统一,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认识比较宽泛,但其基本的共识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既是农村金融组织又是农村商业银行,他们的资金结构不够完善,金融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二是多集中于县域经济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城镇地区,资产规模逐渐壮大,市场环境比较稳定。三是入股方式上是一种新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辖区内的乡镇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入股,但股权结构单一,运行机制需要制衡。四是存贷款上定位于农村市场,并根据自身的业务特色,主要面向乡镇企业的融资提供贷款服务,兼顾为农民提供小额贷款,支农的作用更具有规模性。

金融界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地域的特殊性,将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组织划分为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较大的农村信用社组建)。二是以资产规模来划分,除去五大型商业银行外,规模在1500亿元及以下的农村商业银行。三是根据股权结构来进行界定,在这样的结构下将农村商业银行划分为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是进行商业化经营并且资本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金融机构,其主要聚集在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地区),农村合作银行(主要集中于人口密集的产粮产棉乡镇),农村信用社三种股权结构模式。

三、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股权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股权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方政府“一股独大”。股权单一,行政色彩浓厚。农村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带有为地方经济发展融资的目的,加之银监会对外商投资者参股中资的金融机构制定了严格的参股条件,这样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地方政府控股比例过高的现象。国有股权占较大比重处于控股地位时,管理者的选择就必然遵循的是行政程序而不是市场规则,政府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农村商业银行的控制权。

外资股东参股比例偏低。当前,不少境外金融机构对中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兴趣浓厚,因其投入资本不大,且比较容易对这些银行进行改造,而获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从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看,外资参股农村商业银行能带来三方面的好处:首先是资本金的重组水平提高;其次是外资入股能够改变农村商业银行较单一的股权结构,改善治理环境;再次,能够引入外资银行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支持。但是,目前在农村商业银行中,不管是基于安全的考量,还是政策法规的严格限制,导致外资股东的参股比例相对较小。

(二)金融服务覆盖面有待拓宽

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网点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基本还是空白。随着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调整步伐的加快,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机构将从这些地方退出,必将影响到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如何满足这些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足

国有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差异决定了两者在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的差异。就激励机制而言,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具有“四自”特征的市场主体,始终贯彻投入与回报相匹配的原则,使其成为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从约束机制看,农村商业银行处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一般都有较强的约束力。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下的多层委托关系的存在,为“寻租”活动提供了空间,这直接导致其约束效率的低下。

(四)网点分布不足

在机构布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的原则是争取以较少的网点做更多的业务,辐射面广。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延伸到县域,现在出现收缩,而农村商业银行却在拼命扩张网点。网点的不足使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开展受到一定的局限。要发展又要赢利,要市场也要质量,这些都不可偏废,市场份额较小的农村商业银行不得不在夹缝中生存。

(五)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

股东个数过多,股权过于分散。根据人民银行规定,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单个自然人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自然人股东所认购的股份总额不得低于股本总额的50%,单个法人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0%。股权上的这一制度安排,明显是受到“合作制”的影响,似乎意欲体现“互助合作原则”,让自愿人股、希望获得金融服务的农民尽可能地成为银行股东。因此,这种制度安排必然就带有合作制的固有弊端,导致股东数量过多,股权过于分散,同时导致股东的“搭便车”行为,多数股东,特别是自然人股东因为其所持股份很少,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大,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由此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

内部管理架构不健全。董事长与行长没有制度化的分权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并不十分清晰,这就很难形成内部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董事长与行长的经营责任不能清晰界定和分割,可能导致经营失败时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实施惩罚机制。此外,因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管理人员少,目前普遍没有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要求,在董事会中设立关联交易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辅法人治理结构欠缺。这会影响到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能力。

(六)金融产品缺乏特色,经营范围较为狭窄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如:素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美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的范围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他们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及资本市场业务。相比之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以及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等因素,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类业务,而层次较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而从中收取手续费为主的业务很少,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盈利能力低且缺乏专业经验。

四、完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机制的建议

(一)准确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银行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不同的银行应针对自己的细分市场去投入,做自己擅长的事。商业银行应针对现有的资本实力和服务方式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考虑到现有客户的需求特点,开发出能代表银行形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向客户展示银行的鲜明个性,从而在目标市场上确立自己的适当位置。大银行以规模见长,中小银行以经营见长。因此,商业银行要准确市场定位,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通过兼并和重组是扩大自身的规模的有效办法。

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对地方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信用社进行兼并联合。通过这种同级之间的兼并和重组,农村商业银行既可以扩大自己的规模,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还可以减少不良资产的比例。另外,对农村商业银行机构进行规范和完善。例如,适当扩大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网络,建立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工作中使用统一的标准和业务凭证,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社会信誉度。

(三)中小银行引进人才不能贪大求全,根据行业发展趋势,重新厘定发展思路

放弃部分传统的、低产出的业务,尤其是高度依赖物理网店铺设的业务。其次,资源集中配置,紧盯本行的战略发展方向,紧盯特定的市场片、特定客户群开发,坐出同业进入的壁垒,同时坚决围绕这样的突破上或方向引进人才,建队伍,实现配套化、系统化地引进人才。最后努力在银行内部一个方向上或一个业务上,快速形成与自身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差无几的小环境,形成促进人才共生、相长的小环境,使孤立的人才发挥作用的点,快速形成团队作战的面,进而形成强大的自我造血能力,这样人才引进才容易步入良性循环的轨点。

参考文献:

[1]张宇虹.浅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4,01:114

[2]毛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10:9293

[3]张利平.当前农村专业化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3,05:1819

[4]刘龙.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3,27:96

作者简介: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2

1 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1 活动经费缺乏

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办公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或自筹,与开展经营活动中需要大量资金差距过大。限于地方财力,政府对其扶持力度显弱。合作社普遍未收取会费,经费筹措渠道不畅,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的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信贷资金匮乏,也从客观上削弱了合作社的服务职能,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1.2 组织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一般的合作社入股社员仅10多户,比例偏小,形不成合力,中介服务组织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在与农民的关系上,基本上处于松散状态,对产业的带动辐射能力还不强。

1.3 内部制度不完善

专业合作社虽然都制订了章程,但不能完全按章程办事,但制度不健全,开展活动不够正常。合作社成员的素质不高,对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的意识淡薄,随意毁约的情况时有发生,又难以制裁,增加了合作社运作的难度。

1.4 品牌效果不明显

品牌是产品的无形标识,有形价值。我县130多个专业合作社,涉及到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等多个领域,但只有四类七个品牌,能走出澄城的也就是善化的苹果、刘家洼富源生猪和交道镇的三友土布,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优势没有放大出来。

2 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2.1 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良好格局

“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素质问题,必须形成宣传教育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气候和氛围,同步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服务。抓好宣传教育。政府要创新工作思路,作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帮助引导农民打消各种不应有的顾虑,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中来。抓好培训和管理。

2.2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事关农民富裕社会稳定的大事,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业发展。项目资金扶持。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合作社的融资问题,尤其是金融部门应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探索小额贷款捆绑使用,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积极发放贷款,简化贷款手续,实行优惠利率。财政、工商、税务、计划、国土、交通、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出台扶持政策,制定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为合作社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3 加快推进市场品牌建设,促进专业合作社提档升级

把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和促进“一村一品”的重要抓手,大力促进合作社的品牌化建设。规范运作提档次。政府要引导合作社根据有关规定设立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大会等法人治理机构,形成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成员共同出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实体型经济组织。政府要转变职能,创造条件,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行政壁垒,突破区域限制,按市场要求进行扩张性发展;引导和鼓励相同产业的专业合作社,在产权清晰、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跨区域的协作与重组,注册和使用同一产品品牌,做大品牌规模。象澄城果业和生猪就可以整合资源,同类品牌合并,打造核心竞争力。

2.4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制度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3

作者简介:高文化(1964-),男,经济师,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博士研究生。

“十二五”规划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将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纳入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范围,该区集“老、少、边、穷、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四省市边界地区、贫困地区、西部大开发覆盖区)特性为一体,涉及四省市近1800万人。加快农村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对促进武陵山区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富民兴区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湘西自治州八县市是该区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本文拟以湘西自治州古丈县为例,对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解析,探讨该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对策。

一、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009年5―6月,由古丈县政府办、统计局、人事局、科技局组织专题调查组深入到5个乡镇40个样本村组,对该县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现综合如下:

(一)“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束缚了农业科技发展

民族山区,地理条件差,耕地稻田分散,地块狭小,交通滞后,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机械化作业难以普及,农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不能全面替代。据统计,该县8万亩稻田共有22万多个丘块,每块稻田0.3亩左右。

(二)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影响农业生产综合收益

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已广泛应用现代生产技术,而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是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传统农业。特别是民族贫困山区农民大多数都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种养业,费时费力。如茶叶是古丈特色优势产业,有一定科技含量,但该县茶农全靠全员全力满负荷劳作而获利,收益是茶农血汗钱、辛苦钱和劳务费。农民通过勤劳和科技获得的报酬与非农行业形成强烈反差。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农村农业科技进步

1.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查显示,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仅占0.4%,比城市居民的3.1%低了2.7个百分点。同时民族山区农民素质与发达地区差距悬殊,根据本次对该县5个乡镇40个村民小组1 464个农村劳动力的抽样调查,文盲占7.7%、小学学历的占31.1%、初中43.6%、高中15.6%、中专1.7%、大专以上0.3%。

由于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数量与质量。据本次调查,5个乡镇40个村组1 464个劳动力,参加岗位培训仅占33.3%,其中掌握茶叶生产技术的占16.8%、养殖5.7%、运输4.4%、柑桔5.1%、木工2.3%、其他占8.3%。

2.农村劳动力健康素质每况愈下。由于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劳动强度大,风湿等地方病发病率高,再加上收入水平不高和医疗卫生条件滞后,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据有关资料显示[1]:1998年―2002年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仅占全国人均费用的60%,不到城市人口的37%,2003年中国农民身体素质指数仅为0.37。自2007年古丈县实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以来,农民看病难问题才有所缓解,2006年全县住院发病率为2.3%,2008年农民住院发病率为6.7%,老人小孩健康状况有所改观。

3.知识型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目前,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中,青壮年且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常年在外务工,除少数村组干部、专业户、经纪人之外,在家从事劳动生产的劳动力素质较为低下。据湘西自治州2008年末统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全州外出务工51.8万人,占全州劳动力总数128.9万人的40.4%,近几年来,全州劳务输出一直在50万左右。在家留守的老人、儿童、学生及伤残病人成为农村常住人口,其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明显下降,且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外出务工现象时有发生,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常住农村的劳动力处于下滑之势。

(四)农业科技投入长期“欠账”

县乡两级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基本上是“吃饭财政”,面临着民生诸多方面支出压力,地方财政难以突出对农业科技发展投入,主要是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州、县两级农业科技投入差不多都是农技人员人头经费,科研专项、推广工作等经费有名无实。

(五)农业科技人才资源“短缺”

1.农业科技队伍人员严重不足。从古丈县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种子、农机等6个涉农部门来看[2],共有涉农技术人员157人,占全县乡村人口12.2万的1‰,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49人,初级104人,乡镇技术服务站所64个,村级农业协会或合作社18个,农业科技示范户105个,农民技术人员253人,占全县乡村人口12.2万的2‰。

2.结构不合理。涉农专业技术人员65%以上集中在县直涉农部门二级事业单位,乡镇仅占35%,一线技术人员少,且年龄结构偏大,乡镇农技人员80%以上都上了40岁,知识结构趋于老化,高级职称仅占2.5%,中级占31.2%。

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滞后成因主要有:

(一)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终身教育保障制度不健全

首先,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根据对古丈县5个乡镇40个村组1464个劳动力的抽样调查,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48年。然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与致富能力呈正相关关系的。如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种养大户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劳动力平均水平,茶叶专业户受教育年限为7.51年,烟叶专业户7.88年,养羊户专业户7.75年,运输专业户7.65年。另外,文化素质高低与收入水平高低也是呈正相关的。高中文化的农户2008年人均收入达2 351元,初中文化2 141元,小学文化2 000元。

其次,农民终身教育尚未制度化。农民培训“缺失”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据调查,古丈县2000年以前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均在10%以下,2005年以来也仅达到15%以上。

(二)农业科技投入缺乏保障

科技投入,尤其是科技三项经费投入国家有明文规定:“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以及“科技三项经费占上年财政总支出的1%”。但在县级财政中,由于刚性支出太多,难以落实到位。从理论上来讲,农业科技与农村教育同样重要,都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都属“三农”问题中应优先重点解决的问题,都要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只有农业科技进步投入有了保障,才能促进“三农”发展。目前政府对于农业科技投入显得“杯水车薪”,需要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方能促进农业科技生产力转化。

(三)农村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滞后

1.农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主体不突出。农村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主体是县乡两级,县级推广组织作为主体,有利于技术、资源、人力等得到有效整合,而乡镇推广组织则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关键环节。目前部分乡镇农技站“四不像”―― 不像行政、事业单位,也不像企业和个体户。还有不少农技站成了“养老院”、“福利院”。

2.乡镇农业科技人员服务能力弱化。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工作条件差,福利待遇不到位,经费难保障,再加上子女上学就业等影响农技人员工作热情和责任心,影响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等在农村广泛推广。另一方面,县乡农技人员整体形象“淡化”。常言道“有为才有位”,农技人员只有强化指导服务,才会有良好形象。

二、武陵山区农村农业科技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的行政管理和法制建设

2007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平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科技发展是一个线长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发展的行政领导,制定规划纲要,分年实施,并将其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和绩效考核,形成政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另一方面,要从法规政策及制度入手,完善以《农业推广法》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发展法规体系,确保农民依法享受农业科技发展成果,从而使农业科技发展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二)科学构建农村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体系

1.制定出台农业科技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优惠政策。允许农业科技人员以资金、技术等形式参股与专业户、龙头企业联手联合发展产业,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充分调动农民、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创建科技人员与农民双向认同的科技综合服务一体化模式。运用激励机制提倡实行有偿服务和无偿奉献相结合,对一定区域内农业推广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整合,将示范、培训、咨询、合作、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服务、产品储藏、加工销售等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化,实行绩效考核,让农民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评价有话语权,从而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在科技推广应用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真正学会使用实用技术,增加农业生产收益。

3.建立公益性为主体的多元推广服务体系。立足农村农业主导产品、主推技术、主要设施及主题培训[3],多元推广组织联动聚结农村农业推广服务网络,推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到场,良种良法直接到田到片,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到时,机械设施直接到村到产业的责任机制,提高科技入户率和覆盖率。

(三)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建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正如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所强调的,“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基础教育事关农民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素质提高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基础性工作,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位入手统筹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农民继续教育事关农民科技素质和技能提高,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必要补充。如湘西“退人还山”计划中推行“9+2”教育模式(即9年义务教育+2年职业教育或培训),使农民获得了专业技能和科技知识,加大了扶智力度。

2.注重职业技能培训。首先,要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产业主导、项目培训、农民自愿”的农民培训机制。第二,要围绕本土特色进行主推技术及品种的现场培训,如古丈县就要围绕茶叶产业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施的系列专题培训,让茶农全面系统掌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第三,要围绕剩余劳动力转岗就业创业培训。针对今后所选择从事的职业,通过“阳光工程”等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如建筑、装修、汽修、木工、电工、焊工、家政服务、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

3.积极探索 “农民科技致富”激励机制。一方面,引导和培养农村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让其率先在参与中受益,成为农村科技致富领头雁,发挥“标杆”效应。另一方面,加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农民夜校及农业广播学校、农民科技书屋及农民科技广播电视专栏等载体和阵地建设。针对一定区域农民产业群体进行“菜单式”培训,农民需要或缺乏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不断强化农民科技意识。

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善于“抓小”。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需要人力人才支持,培养新一代新型农民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农村基础教育中全面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真正让农村中小学生从小了解“三农”,热爱“三农”,对“三农”工作充满希望。

(四)全方位纵深拓展“科技示范”工程

政府要组织涉农技术部门和农业技术人员按产业、品种等分类进行科技示范,办点做样、现身说法。将一些农户培养成为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和专业大户,要通过科技专业大户示范带动,让更多农民成为科技户,逐步发展成为专业村或专业乡。另一方面,围绕“一县一品”的特色产业或支柱产业,引进科研院校和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参与,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示范基地或园区”,凸现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的辐射效应。再者,要将事关农民生产生活的“公益性”和“基础性”新技术新产品纳入农业科技推广范畴。通过试点试验,让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造福农村千家万户。如农村沼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风能互补照明等技术产品。

(五)依托农民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推广应用科技成果

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科技、市场、服务、管理等信息交流反馈的枢纽和平台,是农民自发组织进行专业技术和生产经营合作的经济共同体,是农业科技推广生力军和急先锋。要通过优惠政策、信息服务、资金扶持、行业管理来促其科学发展,积极探索农业基层服务组织与专业协会“二位一体”有效方式,确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与农业产业化升级有效对接或链接。

(六)借力借智壮大农村农业科技队伍

1.将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作为制度坚持下来。湖南省自2005年以来在湘西州选派科技特派员。古丈县到2008年底,共选派49名省州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几年来共举办科技培训426次,培训人数29 760人次,分发培训资料31 760份,推广新技术32项,引进新品种29个,建立示范基地33个,创建专业协会8个,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7个,并形成了科技推广新模式,即以科技特派员派驻乡镇为中心,广泛连接周边农户的农业科技推广传播机制和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其技术专长和信息人脉资源,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让农民或农技人员直接受益。选派科技特派员工作是一项对农民进行科技扶贫和科技推广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需从选派机制、职责、待遇、权益及管理协调等方面进行完善,武陵山区作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应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2.广泛借智增强农村农业科技服务推广能力。要立足“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主动与科研院校、老年科协等组织进行结对帮扶,借助“科技下乡”、“博士服务团”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技人力资源团队优势,借智扶智,借力发力为本土农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古丈县与湖南农业大学建立校县合作关系以来,湖南农业大学为古丈茶叶产业化建设及水产养殖等提供了多项无偿服务和支持,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才,为该县农业科技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近年来,湘西州开展州校、县校科技合作,与省内外10余所高校联姻结盟,优势互补,解决了产业发展中许多难题,尤其是农村农业实现了“多赢”。

3.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从生活待遇入手,逐步改善基层生活工作条件,用事业、感情和待遇稳心留人。另一方面,要健全科技创新推广激励机制,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科普、推广等奖项,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人员进行重奖,对长期坚持在生产一线和乡镇站所的农业科技人员从政治和经济待遇上进行照顾倾斜。

4.注重乡土人才和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培养。乡土人才和农民技术人员是农业科技队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专业户、能工巧匠、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是我们培养乡土科技人员的首选,让其安心在农村履行科技指导、管理和科技致富的多重责任。此外,要在农村经常开展“创业明星”、“工艺大师”、“领富致富能手”评选活动,适当放宽农民技术职称评定条件,不断激发农民进行技术创新和推广的热情和活力,营造崇尚科学、尊重能力的良好氛围。

(七)夯实农村农业科技多元快速增长投入机制

首先,地方财政将科技三项等专项资金打足打实,确保专款专用。其二,省州县三级政府要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经费单列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县乡两级农业推广工作正常开展,尽可能将农业科技项目资金纳入到农业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支农惠农专项资金计划中进行安排。其三,要拓展农业科技发展的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逐步形成政府、企业、金融、社会及农民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其四,通过转移支付或国债加大对改善县乡农技推广服务站所基础设施投入。其五,加强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其六,要建立农民终身教育长效经费保障机制,对参加职业教育的农村中学生要从学费、生活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减免,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可通过“培训券”、“培训卡”等进行财政补贴。

(八)积极探索非农科技与农业科技“嫁接、杂交”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4

[论文摘要] 在农村地区发展连锁零售业态,对改善农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等具有积极的作用。连锁零售企业在农村地区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传统购买习惯、商品结构、经营成本等制约因素。要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连锁零售企业应该从引导农民消费习惯入手,在经营管理中,建立适合农村市场的二元连锁模式;并且经营范围、加盟商的选择管理都要从农村市场的实际出发。

在农村发展连锁零售业态是关系政府、企业和农民的重大项目,它不但有助于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也为广大零售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使其既能避开大中型城市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也可以发掘农村这个巨大的长尾市场;同时,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民的消费质量也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发展连锁零售业态的的理论分析和现实基础

1.理论分析

连锁经营是当今国际零售业的主流经营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商品销售额一般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在美国己达到70%左右。首先,连锁经营的本质是将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原理应用于零售业,通过联合,形成较大的企业规模,从而实现了专业化分工,进而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统一配送,降低物流成本;分散销售,降低销售费用;集中决策,降低管理费用。其次,连锁商店总部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和经营战略,培训人员,筹措资金,从而实现了市场、信息、技术、人才、管理、商誉等多种资源的共享和有效配置。另外,连锁的各分店具有高度同一性,从商品、价格、服务到店面装潢、店堂布置,到销售策略、服务水平、经营理念都如出一辙,容易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建立商誉,积累无形资产。

连锁零售业态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但目前连锁零售企业集中于大中城市,已经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格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不断的提高,为连锁零售企业提供了向农村地区发展的机遇。农村零售业走连锁经营的道路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创建和谐社会;有助于提高农村零售业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农村零售业态的竞争力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兴业富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必经之路。

2.现实基础

1995年3月25日,在上海全国连锁经营发展现场座谈会上,李岚清副总理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指示把发展超级市场和连锁经营方式作为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此次会议以后,超级市场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国外几十年发展的道路。随着我国零售业市场的全面开放, 一线城市甚至二、三线城市零售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各零售企业面临着全新的生存考验,向农村地区发展成为零售业的重要方向。

随着城市消费市场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要想再扩大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必须进行产业地点转移,寻找新的消费群体,才能拓展消费市场。我国13亿人口,农村人口有9.5亿多,占总人口的73%,农村社会消费零售额占整个零售总额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购买潜力很大的潜在市场。特别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消费者已初步具备与现代零售业相匹配的购买力和消费观念。从以大连为例,2006年大连村人均收入为8434.28元,比上年增加1604.79元,增长24%左右,2006大连农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3756.11元,比上年增加311.85元,增长10%左右。从上述数据可知, 近年来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手中资金积蓄增加, 消费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 为零售业进军农村市场提供了经济调节。

二、农村连锁零售业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国内的情况看, 一些大中型连锁经营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发展态势良好。江苏苏果超市是近年来涌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江苏苏果早在1998年4月就开始进军农村市场,注重开拓农村市场,是苏果始终坚持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到2005年苏果60%的网点布局在县及县以下乡镇, 在整个销售规模中, 50%多的市场份额在农村实现。

在大连地区,目前已有金玛、旺客隆等几家连锁零售企业在农村市场发展特许加盟连锁超市,全市农村地区的连锁店铺已达到110多个,经营范围涵盖食品、日用品、化妆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但在连锁经营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传统购买习惯、商品结构、经营成本等问题的制约:

1.传统购买习惯的制约

在农村地区,连锁超市作为新生事物很吸引当地居民,这种吸引力但还不足以使其改变对传统购买渠道的依赖,加上经营者对这种习惯的影响认识不足,没有相应的对策,致使杂货店、代销店、农贸大集等传统的零售业态仍处于主导地位。根据调查农民在农贸大集的消费额占家庭消费50%左右,购买商品主要有蔬菜、肉类、服装、鞋帽等;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用品主要在附近的杂货店购买。连锁超市只是走亲访友时购买礼品首选场所,因为没有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连锁超市的销售额一直比较低迷,无法实现连锁的规模效应。

2.商品结构的制约

根据调查农村连锁超市的商品结构非常不合理,脱离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也没有解决农民买东西难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为超市商品基本以日用百货为主,品牌众多,但很多商品从来就没有被顾客动过,例如咖啡产品包装盒上经常覆盖着一层灰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出现一些新需求如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以及服装、床上用品、通讯产品等。这些需求的满足途径还是要到城市大中型零售店中选购,没有实现就近购买。这样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购买成本,而且连锁超市也失去了与杂货店和农贸大集差异化经营的机会。

3.诚信问题的制约

农村地区市场体系建设非常不健全,而且农民辨别真伪的能力相对较缺乏,给一些不法经营者进行假、冒、伪、劣的商品交易有了可乘之机,坑农害农的事件时有发生。但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其质量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商品质量有保证是农村顾客选择连锁超市消费的最主要原因。但由于客流量少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总部集中化管理不力等因素,一些农村连锁超市在经营中也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如销售过期的产品甚至经营假货。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使超市丧失了降低购买风险的优势,结果使一些顾客流失。流失的顾客一部分重回杂货店消费,另外一部分质量意识强的则转向进城购买。这就使得农村连锁超市处境较为尴尬。

4.经营成本的制约

从表面上看,在农村市场开店成本较低,例如农村地区店铺的建设或门面租金都很低;农村的劳动力成本也大大的低于城市。但由于地理位置和长期经济发展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现有条件下发展连锁超市,就必须在物流、渠道建设等方面需要投入大笔的资金,这都造成在农村市场的经营成本实际上要高于城市市场。另外,农村连锁超市的销售额一直较低,无法实现规模配送,使经营成本提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超市商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其所属县城。因此关心价格的农村居民更加不愿意进入超市消费,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连锁超市在农村地区的成长。

5.人脉资源的制约

由于特殊文化因素以及农村居住特点使农村邻里之间、亲朋之间往来比较频繁,在农村地区有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这也影响着居民的购买行为。例如你一定要去xxx商店买东西,因为那是舅妈的弟弟经营的;另外在农村也存在强烈的外乡人情结,消除对外来人的不信任感需要很长时间。根据调查大连农村现有的连锁超市的加盟者90%为外地人,80%是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城里人。所以经营者在当地没有丰富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很快融入当地人的社会圈,对当地的习惯和生活水平等相关的信息了解不多,也没有条件利用已有的网络等资源,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超市的经营。

三、农村连锁零售业态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连锁经营是农村零售业态发展的必经之路。农村市场既存在许多制约的因素, 但更充满机遇。连锁零售企业应该积极整合资源,抓住机遇, 完善在农村市场的销售体系。

1.引导农民改变消费习惯

引导农民改变消费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普及商品的质量和安全知识,增强农村居民的质量意识,引导他们选择产品质量有充分保证的超市消费。同时连锁超市要提高产品(服务)品质,并做到持之以恒,杜绝假冒伪劣。

其次,还可以通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促销活动,如赠送礼品等,吸引农村居民尝试进入超市消费 ,逐步改变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

最后,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超市和农户”的双赢。通过 “超市+农户”模式,使当地的农副产品进入连锁供应体系,带动农业基地、农户与超市同步发展壮大。一方面降低了超市采购成本;另一方面,解决农民卖农产品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既培养了超市的核心竞争力,又能够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支持,成为农民自己的超市。

2.错位竞争,开展差别化经营

在农村发展连锁超市不能完全把城市货架 “复制”到农村。首先,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在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水平的基础上,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商品。例如与讲究包装和选择多样性的城市消费者不同,农村消费者更喜欢简单、经济实用型的产品。其次,针对目前电视等耐用消费品,服装等选购品农民一般要进城购买的现状,超市可以适当扩大经营范围,如在设立电器卖区、服装专卖区,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经营范围。这样既可以满足农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又可以实现连锁超市与农贸大集的差异化经营,减小竞争压力。

3.加强对加盟商的培训与监督管理

连锁总部在实施连锁经营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对加盟商进行相应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以经营加盟店的基本能力,公司的经营理念等为主。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安排加盟商在其他店铺实习,或者是规定辅导期,这期间由公司派出团队在加盟店里指导经营。另外,连锁总部还应该加强对农村店的监督管理。一是不断加强加盟店供应链管理; 二是加强对加盟店的检查和督促,除要求加盟店实行质量承诺外,总部还成立专门机构,对加盟店实施分区域管理和监督;三是建立质量追究制度,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加盟店,坚决取消其加盟资格,并进行经济处罚。

4.构建二元农村连锁体系

与城市市场不同,农村地区零售业的零散度非常高,而且顾客群体分布范围也十分分散, 农民难形成集中、强劲的购买力。针对这些特点,在农村发展连锁应该构建二元连锁体系。

(1)在人口流动性较大、交通便利的集镇发展特许连锁, 设立连锁加盟店。加盟店可以获得连锁总部输出的经营管理技术、统一配送的优质价廉的商品和资金支持,从而更好地发展;连锁总部又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销售渠道和经营设施, 减少投资, 降低风险,实现低成本扩张。

(2)对周边村庄分散的杂货店以采购联盟的形式辐射.,以连锁企业为主导,搭建采购平台。连锁企业利用市场信息、规模经营和批量订购、成本低廉的优势,为杂货店、夫妻店提供统一配送服务;采购联盟的各成员企业,仍保持自己的资产所有权并进行独立财务核算,可以自由退出。通过采购联盟整合小规模、网点分散的农村零售商,使配送规模化,降低连锁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利于连锁经营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5.充分利用原有商圈

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要有效利用原有商圈,其中利用农村原有的供销社系统是最现实的方式。首先,供销社曾经是农村地区最有影响力的零售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供销社基层社本身就具有连锁性质,具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某些特征。

参考文献:

[1]李芬儒陈蓉华:农村批零业态发展连锁经营应关注的问题[j].农业经济 2006 (6):36~37

[2]李刚: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初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8):45~48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农村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农业产业化

农村产业结构,就是在一定地域内,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内部质的联系和量的比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将农村各产业内部重庆进行选择,优化,提高农村经济运行的效益。农村产业包括三大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二产业为农村工业;第三产业为农村服务业。从我国目前的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看,我们应该将调整农村工业结构、调整农村服务业结构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通过农村工业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农副产品加工的问题;通过农村服务业的调整和发展,解决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解决农产品相对过身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并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化经营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以农村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调整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及其要求

(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解决了长期困绕国人的吃饭问题,农民收入也实现了相应增长。但随着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总量供大于求、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农业连年增产而农民增收缓慢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这些矛盾最基本的原因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只有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才能使问题等到根本解决。我国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保障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

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地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够保证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项目之间的物质能量相互转化,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能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必须以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为导向,科学统筹,逐步推进。

二、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途径

(一)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不足

农村第一产业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农村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指农村大农业内部农(种植业)、林、牧、渔之间的比例关系。

1、种植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途径

(1)种植业存在的问题。我国近年来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生产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无法生产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经济作物具有经济价值高商品率,经济作物的种植对于增加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目前经济作物占的比重小,经济作物的种植不明显是我国种植业存在的一个硬伤。发展农业要既优且专,“优”指的是发展地区特色农业,“专”指的是将地区特色农业推广发展为主导产业,但我国农村种植业发展缺少地方特色,即使有特色农业,也不能进行产业化经营,难以形成地区主导产业。

(2)种植业的调整途径。保障主要粮食产品的供给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前提,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时,发展优势、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重点,逐步使经济作物在粮食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发展地区地区特色农业与主导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地区主导产业,这样才能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

2、林业、畜牧业、渔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途径

(1)林业、畜牧业、渔业存在的问题。当前林业发展的三重问题:一是重伐轻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农业生产结构原则中资源合理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二是生产规模化程度低,不能够有效地形成产业链,导致了产品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不能够塑造产业品牌;三是林业生产中的林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推广程度不够,零散的经营不利于优秀科技成果的转化。

畜牧业存在的问题为:畜牧疫病较多是养殖业的重要风险,多种疫病的频繁发生使畜牧养殖业的风险大大增加,与此同时,个别养殖户由于养殖或防疫技术不过关,栏内畜牧大量死亡甚至空栏。在畜牧在饲养期间,饲料价格和出售价格等存在不少变数,这些因素的变动都会对经营户的经济效益产生影响,这使得生产经营者不愿意发展畜牧业。

渔业存在的问题为:重捕轻养是渔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这不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新型的鱼类病害频频发生,给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鱼类病害已日益成为渔业养殖生产持续发展的瓶颈;另外,由于大量药物、饲料的无序使用,致使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降,渔业养殖投入品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制约了渔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2)林业、畜牧业、渔业的调整途径。在林业、畜牧业、渔业调整过程中,有三个基本的调整途径:一是改变生产方式,改变重伐轻植、重捕轻养的生产方式;二是普及农业生产新技术,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这是应对植物疾病和动物疫情的根本措施;三是注重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程度低,这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也不利于应对市场风险,注重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发展农业的必走之路。

(二)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对策

1、农村第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第二产业是指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但是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一是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很低,不能使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二是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重复率高,农村特色工业少,不能充分发挥农村工业的特色优势;三是农村工业科技含量低,产业化链条短;四是我国城乡市场分割的现实使得农村工业并不能与城市工业进行分工合作。

2、农村第二产业发展的调整对策

发展农村工业,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立足于农村实际,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此可以加深农业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使农产品快速增值;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工业,以“稀有独特”取胜;调整农村工业布局,防止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重复生产,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加强与城市工业的分工与合作,以此促进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调整对策

1、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服务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农村生产的过程中,主要重视农业产业和农村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在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又紧紧重视农村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不重视农产品市场信息的,不重视农村金融、农村法律等服务内容。

2、农村第三产业的调整对策

农村现代服务业必须发展农村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旅游服务等行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从长远看,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等服务业对于保障农村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外,建立农业服务专门机构是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途径,这是优化农村服务业结构、提高农村产业运行质量的必要选择。

三、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化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能够与现阶段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新的经营方式和运作机制,它能够有效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系列问题,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具大推动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围绕农业产业化进行。

(二)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

1、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

由一大批承包农户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式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基地农户应达到一定数量,并能达到一定批量的商品产量和商品产值。如果不能带动一大批农户并生产一定批量的商品,表明生产基地还没达到一定规模,就形不成农业产业化经营。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四、结束语

“农民很苦,农村很穷,农业很危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应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有效利用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农民增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能够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质量,也能使得农村三大产业规模化发展,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石.试论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

2、周向平,高顺全.立足本土,大力发展林业产业[J].中国林业,2010(10).

3、绥滨农场畜牧水产科.当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EB/OL].省略/ArticleList.aspx?id=24061&CategoryID=414&ColumnID=412,2010-02-18.

4、韦开华.巴南区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cqagri.省略/detail.asp?pubID=67205,2004-04-06.

5、陈柳钦.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特点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6、林木西,王慧.工业化的“二元结构”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DB/OL].中国乡村发现网,2010-08-09.

7、赵邦宏,邸文祥.论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J].农业科技开发,2000(5).

8、杜青林.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大战略[N].农民日报,2003-09-26.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现代 农村经济管理 现状 对策

改革开放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既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又使农村经济获得了最大的效益。可以说农村经济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家对农村经济的重视,一系列的政策出台,扶持农村发展经济建设,这些都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是我国农业的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无法保持可持续发展,又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的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需要对现代农村经济加强管理工作,对农村经济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对策,保证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保证我国社会的稳定。

一、农村经济管理现状概述

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大多负责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土地承包、流转;二是农村财务管理;三是农村合作社;四是农民的监督管理责任。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要以增加农村各户经济收入为前提,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农村的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在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的道路。

现阶段,我国在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前提下,要不断的创新和探索,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之路。

二、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或者经济发展不稳定。只有及时提出制约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保持农村经济朝着稳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

农村经济管理现阶段大致有以下三个问题:

1.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

我国农村经济已逐步发展起来,但随之而来的却没有建立符合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也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而现阶段的管理方式与当前经济的发展,农村结构的调整变化已完全不适应。当农民利益无法得到正常的维护,农民的要求不能得到解答,矛盾双方越来越激烈,这都是由于农村经济管理制度的缺乏造成的。

2.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管理人员大多文化水平较低,素质较差,对于文明执政,文明执法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于现阶段的农村经济来说,市场化的需求,这样的管理人员根本不能为农民进行更好的服务工作,直接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形同虚设。

3.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现在已进入市场经济的时代,农村的产业结构直接影响了农业的融资,融资困难,很难产生经济效益,使农业部门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困难重重。农村的基础建设大多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这对市场经济来说,不具备融资的吸引力,而农业的投资方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分散经营的各农户由于资金缺乏是不可能实现这种基础设施投资的。农业投资的收益又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农产品价格下跌,气候原因导致的减产,这都使农业的投资收益受到波动。

农村的经济发展都是基于土地为中心点,对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的建设的投入十分微薄,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农业投资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使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难以开展,无法得到进步发展的原因。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的农村经济水平得到提高,更好的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为我国农业的稳定做出努力。

三、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对策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要寻求发展的道路,就要在了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同时,掌握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现这些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对策。针对以上内容,可以提出以下三点对策,仅供参考。

1.对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要寻求发展解决的对策,首先就要从农村集体资金的管理工作开始改革。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农村财务经济状况,清算资金总数,加强审计工作,保证集体资金的合理应用,防止贪腐问题发生,防止集体资金的大量损失。农村经济管理需要把集体资金盘活,只有盘活的资金,才是可利用的资金,利用现有的资金,现行农村的基础建设、教育建设或者专项扶持投资,农村经济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具有可持续性的长期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取得效益。

2.科学建立农村管理机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行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而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一直存在着问题。一定要搭建科学化的农村管理机构,在我国政策的保证下,努力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更好的为农民服务,对农村工作进行更好的管理,带领农民在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开展农业工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需要对农村经济的基础建设开始,对农村的教育工作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农村经济管理的专业化团队,并且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努力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使我国农村经济得到稳定的提高和发展,为建设社会新农村,发展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努力。

参考文献:

[1]任艳.抓好农村经济管理,加速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进程[J].现代商业,2013(9).

[2]汝信,陆学艺.《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邵云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点分析[J].新农村(黑龙江),2013(12).

[4]武卫敬.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23(2).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城乡统筹 农村金融

一、前言

2008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近几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城乡金融发展不协调,农村金融相对薄弱。从发展趋势上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活力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缺口大

国家统计局测算到2020年,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5万亿元左右,未来15年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1700元至4900元,按8亿农民计算,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大约在13600~39200亿元之间。

(二)金融结构不合理

金融市场在农村组织不够完善,城乡金融机构的建设失衡。正规的金融机构种类单一,中国农业银行已经由农业转向城市,由农业性质转向商业性质,农村信用社是现存的唯一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其他形式的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并不受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因此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1]。

(三)贷款渠道不健全

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分布比较少,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地区分散化规模的贷款成本较高,农村大部分有价值的生产资料的性质决定了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导致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向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

三、统筹城乡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思想推进农村金融发展

十七届三中全会所做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我国继续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提出六项农村制度建设任务:“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党中央在部署工作时第一项就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提出了关于农村金融制度的目标。以城乡发展为视角深入分析农村金融的瓶i,并提出相关对策,努力实现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为原则进行改革。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站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加快农村金融发展。加大国家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相关政策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整资金在城乡的配置,满足农村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2]。

(二)改革农村商业银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商业银行,解决农民贷款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是以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农民存款、贷款、汇兑等金融需求为目标,是打击农村高利贷的关键。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储存能力,深入农村吸收存款,增强农村商业银行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农村服务银行。发挥农村商业银行功能,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三)加强有关农村金融法制建设

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农户和中小企业,治理逃脱金融债务行为。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形成成熟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有效扶持农村金融机制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成本调节商业银行向农村倾向。鼓励农民以家庭小组形式担保贷款;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农业规模的形成。将土地作为一种资本投入的方式,使农户或小企业能得到应有的股权和收益。并要为当地的龙头企业或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并对农村地区的金融风险进行调控,通过国家相应出台的保证措施,来化解风险危机。特别是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应充分发挥监管者的监管责任和义务,革新面对城镇金融监管观念,不断优化监管技术,实现监管力度和效率的“双提升”。初次之外,在金融秩序的维护上,要做足基础工作的调研,对农村地区的金融贷款流向进行把控和监督。

(四)完善农村发金融建设的有关政策

首先,要对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进行完善和补充。其一,可通过政策鼓励,使相关的银行主动投身于对农村以及农业发展的金融业务服务中去,进一步提升信贷投入。其二,应对农民低压难、贷款难的相关问题,针对地区特性对银行的贷款机制加以改进。其三,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硬性要求相关银行为本地区的农村商户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确保金融资金风险有效降低的前提下,将该地区的收支存款投放于本地区的信贷放款上。

(五)城乡统筹银行的建设

当前在我国尚未建立明确的城乡服务专属银行机构,在城乡统筹领域中依然存在很大的金融空缺,尤其是在基于解决城乡土地流转的资金问题、农村个体创业资金问题、创新企业的金融扶持问题、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等多个问题上,由于多数商业银行以服务于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或政府管控的商企等原因,在上述问题的解决上,无法支撑我国成效统筹金融的发展[3]。

其次,在金融统筹的立场上看,需加速建设市场与政府相联结的资金统筹体系,让制度的革新成为当前城乡综合配套革新的关键和亮点,通过学习国外现金的资金统筹观念,将本土的金融统筹进行优化,从根源上解决我国城乡统筹中的弊端和缺陷。同时,也要结合当地自身的情况,设计并制定出符合地区发展的金融统筹规划,实现本地区的金融统筹的发展。

再次,针对城乡统筹计划中,要进一步拉近城乡发展差距的愿景,应设立咱们的统筹实验基地,设立“存款、放款、汇兑”等多个业务。作为城乡金融机构,应肩负起“三农”金融服务的基本责任,同时要为城乡土地流转资金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建立其真正为农民服务的金融统筹体系,并严格的执行下去。

四、结语

农村金融发展中,城乡统筹的作用不可忽视。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进行监督。金融机构应积极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城乡金融统筹计划的实施工作。同时我国也应建立健全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城乡统筹的发展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真正让农民感受到农村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将“三农”问题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叶艳楠.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下农村金融创新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06):21.

[2]邱暖冬,邵迪.城乡统筹视角下云南农村金融发展路径创新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39-41.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存在问题 改革 对策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与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农村信用社体系也是我国农村地区最庞大的和最完备的正规的金融体系。然而,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遇到很多自身体系难以克服的问题与矛盾。本文中笔者将围绕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和矛盾提出笔者自身的见解。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个农村信用社的整体业务发展很不平衡

在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受山区环境和当地经济状况的影响,各个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各项业务并不是很平衡,有的业务效益好、业务量大,而有的业务效益低下、业务量也小。这也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在人员配置上形成了很大了困难,使得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效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二)筹资工作环境仍需改善

在很多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中存在着组织存款难度较大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市场竞争力和支农的后劲的发展。同时在很多的地方存在着不正当的行业之间的竞争以及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扶植力度得不到见效的落实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很多的部门对信用社仍然存在着歧视的看法等,导致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信用社的存款及不稳定。再者就是农村信用社在农民中的信用不高,总认为农村信用社归政府管理以后就没有国家银行那么保障,再加上信用社经营效益不明显,使得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态度存在着偏差。

(三)农村信用社整体员工的素质低下,竞争意识不强,行业技术水平低

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其他的金融体系相比较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层面上。高技术、复合型、法律综合型等人才更是匮乏,并且少数员工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上进心、创造性和主动性,这样就致使本行业业务开展缓慢,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全面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逐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植力度

信用社的发展要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并且逐步加大对金融扶植农村的力度。在对农村信用社的扶植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产业模式,通过何种组织结构形式,我们都要始终坚持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的经营方向。对于农村信用社中的信贷资金我们要大部分用来支持本地区的农民和农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根据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的状况,分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健全和完善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体系,逐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全面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社金融发展环境,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

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中要实施积极稳健的农村信用社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策略,加大对农村的扶植力度,逐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预测,保障各金融实体的稳定。同时,对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信用社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比方说发达地区的信用社要鼓励他们开展多种业务,为他们提供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央行要给予他们低息的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向更多的农民发放贷款,发展当地的经济。

(三)加强信用社员工的培训,逐步实施人才兴社和科技兴社的行业战略

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信用社电子化的程度都非常低,成为影响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重要的因素。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中、高层专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培训,逐步树立以人为本和人才兴社的经营理念,逐渐确立人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结束语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国家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所在。因此,对于在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矛盾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不断克服种种困难,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找到强大的支持,从而不断促进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当然,这样也会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全面发展,在众多的银行金融业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快速稳定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使金融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杜西庆.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6(02).

[2]许志忠,崔晓初.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革建议[J].华北金融,2001(07).

[3]杨德彬.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困境及策略选择[J].黑龙江金融,2002(01).

[4]赵磊,魏硕.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05(06).

上一篇:采购管理自动化范文 下一篇: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