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22 07:24:31

农村发展研究

农村发展研究篇1

关键词:物流网络;资源整合;农村物流

1我国农村物流网络发展现状

从我国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来看,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村村通工程”的日趋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已十分完善,全国乡村硬化路面率高达96.64%,建制村通公路率达99.39%.在东部发达地区,部分农村已经实现铁路通达,极大的丰富了农村地区的物流方式.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农村地区公路密度远不足以有满足日益发展的农村经济需求,而且物流链上的其他基础设施环节薄弱,造成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率较高.在农村现有物流组织模式方面,农户、加工型企业、物流企业、商业企业是主要物流组织,通常包括农户自组织、批发商+个体经营者+农户、农户+加工型企业、加工型企业+商业企业等几种常见物流组织模式.农村物流信息化水平虽然呈现逐年提升的趋势,但总体上来看其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有其表现在乡、村一级别上特别容易出现断层,农户的物流信息网络覆盖率不足1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从整个物流链来看,农村物流网络化程度不高,这一方面受限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物流人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尚未普及和完善,尤其是农产品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造成物流链中的仓储、加工、运输、配送等环节“断层、分散”现象严重.

2物流网络资源整合下的农村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1)农村物流发展的PEST分析农村物流发展受到我国宏观环境的影响,因此对宏观环境因素进行PEST分析有助于为我国农村物流网络资源整合中发展模式的创新指明方向.在政治环境方面,我国政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出台了大量的支持政策,特别是加快推进农村物流网络建设步伐上,相继出台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以及近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涉及大量农村物流网络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快了农村物流网络建设的步伐;经济环境方面,国家“三农”政策以及诸多拉动内需政策的实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农产品产量、基层政府财政收入、农民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获得大幅提升,给农村物流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以及前所未有的机遇.从社会文化环境来看,农村社会庞大的人口规模与不断提升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决定了农村物流规模应该不断扩大,而且不但改善的交通水平、信息水平等都为农村物流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从技术环境上来看,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给农村物流发展和物流网络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农村传统物流模式不断向现代物流模式转变.(2)农村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在经济领域,SWOT分析是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在物流网络资源整合的大环境下,对当前我国农村物流发展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能够在既定条件下充分发挥优势和机遇,最大限度降低威胁和劣势的影响.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既给物流网络建设带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又带来一定的威胁,在物流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就需要进行必要的SWOT分析.

3农村物流发展模式的选择

(1)大型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在市场体制下,大型物流企业获得了较多的物流资源,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有物流网络,具备丰富的经营经验与品牌信誉.农村社会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大型物流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机遇,能够更容易将业务触角延伸到农村社会.农村物流发展模式中的大型物流企业主导模式通常是在居住聚集区建立物流中转站来辐射周边地区,为农户提供专业物流服务.大型物流企业借助自身物流优势开展集中双向物流活动,针对农村市场较为实用,而且物流效率较高,其中典型案例为中国邮政物流的农村物流模式.(2)大型连锁商业企业与农户主导模式农村物流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物流的主要对象是农户、农村企业或其他农村经济组织,物流商品则主要是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民日用消费品,其中农产品占据主要比例.针对农村市场而言,农户与大型连锁商业企业是物流链的两端,大型连锁商业企业与农户主导模式一方面为企业解决了农产品来源问题,增加了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解决了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来源问题,保证了质量,并且与大型连锁商业企业组成的物流模式也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空间,拓宽了农业生产范围,能够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3)商业联盟与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在该种模式下,农村物流网络构建是由双方共同完成的,资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这种模式下,物流网络被分为了城市物流网络与农村物流网络两个部分,物流企业依托自身先进的物流运作联通商业企业联盟与农村市场,进而构建完善的生产网络、物流网络与销售网络.在这个模式下,商业企业联盟负责分析市场信息与未来农村市场物流需求趋势,而物流企业则负责构建高效的农村物流网络.在物流企业的两端,农村能够充分利用物流信息网络进行生产活动,而商业企业联盟则可以借助物流信息网络向市场及农户精准推出产品.(4)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是以政府宏观政策干预为主,以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为辅,政府牵头规划和建设农村物流网络,再由商业企业、农户、物流企业共同运作,在这种模式下,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农户、供应商是以物流信息网络为纽带平衡的处于物流网络框架之内.政府主导模式的农村物流呈现多样化与区域化特征,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是其主要内容.政府主导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作用,从战略高度出发综合考虑用地与交通条件,能够高效的配置农村物流资源,建立农村多功能物流运输体系,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物流园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政府主导模式会涉及政绩问题而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其中典型案例为“万村千乡”工程.综合以上描述,不同物流发展模式针对不同农村市场能够以发展规模与组织化程度为两个维度建立模型,进而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4农村物流网络资源整合路径

(1)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整合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包括物流节点整合与物流线路整合两个方面.物流节点整合可以以政府引导为主,结合地区特征合理设置物流节点,灵活区分加工、仓储、采购、供应、配送等节点.从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每个节点作为农村物流网络的子网络进行建设,以乡镇为依托,分为农产品贸易中心与日用消费品、农用生产资料批发配送中心两个部分,形成多层次的物流节点网络.因此农村物流节点整合方案可依照以下划分进行:第一层次为县级城市物流中心,第二层次为乡镇物流中心,第三层次为农村物流中心,三个层次形成空间立体结构.农村物流线路整合则分为交通运输网络资源整合与综合通信网络整合两个部分.对农村地区公路、铁路、水路进行整合,并联合城市物流建立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综合运输网络,突出公路在农村物流网络资源整合中的突出地位.加快城乡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发展多式联运,针对不同类型的农产品能够采用不同运输方式.此外,还应加快农村信息网络与计算机网络基础建设,依托互联网构建完善的农村物流信息平台,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2)物流组织网络整合在农村物流网络中,物流组织通常涉及三个主要物流要素,即物流任务、物流资源与物流技能.以物流节点为基本单位,任务、资源与技能是三大要素,相互之间能够建立六种关系与作用.在以上六中关系中:①组织与资源控制关系:农村物流资源通常被掌握在物流组织手中,这使得其具有对资源的使用权、所有权与控制权;②组织与任务的分配关系:在农村物流网络中,一个物流任务通常是由多个物流组织协调合作完成的,物流组织对物流任务具有直接的分配权;③组织与技能的链接关系:从农户到消费者之间是通过物流链来链接的,而这个链接的质量与稳定性则是通过物流组织发挥物流技能来实现的,包括仓储、运输、信息处理、资源管理等;④任务与资源的配置关系:针对不同产品需要与之对应的物流方式,这使得物流任务与物流资源之间形成了对应关系,即资源配置任务,任务选择资源;⑤资源与技能的匹配关系:物流资源对物流技能具有较高的要求,不同物流资源需要与之匹配的物流技能,比如冷藏车具备冷冻、储运功能等;⑥任务与技能的需求关系:物流网络是由多个节点组成的,其中运输与仓储是两个重要的环节,物流任务不同,对运输与仓储的侧重不同,进而对物流技术的需求亦不相同.(3)物流信息网络整合农村物流信息网络要借助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综合信息网络,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信息服务.在现代信息社会,物流资源整合的主要技术支撑是信息网络平台,物流信息收集、处理与运算能力直接影响物流作业的质量与效率,因此对物流信息网络进行整合直观重要.在发展农村物流网络时,可结合农村物流市场的特征构建交互式实时性数据交换网络平台,由用户层、平台层、功能层、基础层构成.用户层主要是指物流组织,比如政府部门、农户、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农产品相关企业等;平台层则是指依托农村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供应、资料需求特征,建立农村物流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提供信息、收集、处理、查询、展示等功能;功能层是为了完成物流作业所提供功能而构成的,主要包括网络公共服务、系统管理服务、物流管理服务;基础层是农村物流信息网络体系的最底层,是该系统运行的基础支撑,包括计算机网络、数据库、通信网络等,要求对各种软件具有较高的兼容性。

参考文献:

〔1〕孔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物流体系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6.

〔2〕冯佳.基于C2C电子商务模式的农村物流发展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5(3).

〔3〕余鹏.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6.

〔4〕肖寒.资源协同下农村物流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2.1.

〔5〕曾之明,张琦.试论农村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的整合创新[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3).

〔6〕胡愈,许红莲.农村物流金融“地融仓”模式运行的博弈分析[J].系统工程,2013(5).

农村发展研究篇2

【关键词】城乡统筹;农村金融

一、前言

2008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近几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城乡金融发展不协调,农村金融相对薄弱。从发展趋势上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活力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一)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缺口大。国家统计局测算到2020年,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总量为5万亿元左右,未来15年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1700元至4900元,按8亿农民计算,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大约在13600~39200亿元之间。(二)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市场在农村组织不够完善,城乡金融机构的建设失衡。正规的金融机构种类单一,中国农业银行已经由农业转向城市,由农业性质转向商业性质,农村信用社是现存的唯一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其他形式的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并不受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因此农村金融机构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1]。(三)贷款渠道不健全。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分布比较少,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地区分散化规模的贷款成本较高,农村大部分有价值的生产资料的性质决定了得不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导致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向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贷款。

三、统筹城乡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思想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所做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我国继续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提出六项农村制度建设任务:“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党中央在部署工作时第一项就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提出了关于农村金融制度的目标。以城乡发展为视角深入分析农村金融的瓶颈,并提出相关对策,努力实现农村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为原则进行改革。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站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高度加快农村金融发展。加大国家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相关政策推进农村金融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调整资金在城乡的配置,满足农村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2]。(二)改革农村商业银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商业银行,解决农民贷款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是以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农民存款、贷款、汇兑等金融需求为目标,是打击农村高利贷的关键。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储存能力,深入农村吸收存款,增强农村商业银行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农村服务银行。发挥农村商业银行功能,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三)加强有关农村金融法制建设。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农户和中小企业,治理逃脱金融债务行为。建立健全存款保险制度,形成成熟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有效扶持农村金融机制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成本调节商业银行向农村倾向。鼓励农民以家庭小组形式担保贷款;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农业规模的形成。将土地作为一种资本投入的方式,使农户或小企业能得到应有的股权和收益。并要为当地的龙头企业或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并对农村地区的金融风险进行调控,通过国家相应出台的保证措施,来化解风险危机。特别是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应充分发挥监管者的监管责任和义务,革新面对城镇金融监管观念,不断优化监管技术,实现监管力度和效率的“双提升”。初次之外,在金融秩序的维护上,要做足基础工作的调研,对农村地区的金融贷款流向进行把控和监督。(四)完善农村发金融建设的有关政策。首先,要对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进行完善和补充。其一,可通过政策鼓励,使相关的银行主动投身于对农村以及农业发展的金融业务服务中去,进一步提升信贷投入。其二,应对农民低压难、贷款难的相关问题,针对地区特性对银行的贷款机制加以改进。其三,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并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硬性要求相关银行为本地区的农村商户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确保金融资金风险有效降低的前提下,将该地区的收支存款投放于本地区的信贷放款上。(五)城乡统筹银行的建设。当前在我国尚未建立明确的城乡服务专属银行机构,在城乡统筹领域中依然存在很大的金融空缺,尤其是在基于解决城乡土地流转的资金问题、农村个体创业资金问题、创新企业的金融扶持问题、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等多个问题上,由于多数商业银行以服务于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或政府管控的商企等原因,在上述问题的解决上,无法支撑我国成效统筹金融的发展[3]。其次,在金融统筹的立场上看,需加速建设市场与政府相联结的资金统筹体系,让制度的革新成为当前城乡综合配套革新的关键和亮点,通过学习国外现金的资金统筹观念,将本土的金融统筹进行优化,从根源上解决我国城乡统筹中的弊端和缺陷。同时,也要结合当地自身的情况,设计并制定出符合地区发展的金融统筹规划,实现本地区的金融统筹的发展。再次,针对城乡统筹计划中,要进一步拉近城乡发展差距的愿景,应设立咱们的统筹实验基地,设立“存款、放款、汇兑”等多个业务。作为城乡金融机构,应肩负起“三农”金融服务的基本责任,同时要为城乡土地流转资金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建立其真正为农民服务的金融统筹体系,并严格的执行下去。

四、结语

农村金融发展中,城乡统筹的作用不可忽视。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进行监督。金融机构应积极履行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做好城乡金融统筹计划的实施工作。同时我国也应建立健全的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城乡统筹的发展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真正让农民感受到农村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将“三农”问题真正落实到实处。

作者:李杨 单位:天津市宝坻区郝各庄镇政府

参考文献

[1]叶艳楠.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下农村金融创新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06):21.

农村发展研究篇3

关键词 新农村 农村体育 制约因素 发展

一、前言

农村体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村体育,不仅能够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身心素质,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文化、娱乐需求,也是努力贯彻、实施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

近几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指导纲要》及众多的体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农村的逐步实施,农村的体育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来总体分析,我国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还是不尽如人意,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不能真正的满足广大农民体育健身的实际需要。为此,当前必须要认真思考和研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如何才能加快和改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有着重要战略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农村体育的发展历程

1.农村体育的初步发展

建国初期,在“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新体育指导思想下,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的特点,制定了“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普遍提高,重点扶持,以点带面,逐步发展”的农村体育方针。

2.农村体育的探索式发展

1958年,受到、左倾的影响,我国的农村体育事业出现了虚假繁荣的现象。盲目要求 “两场”、“一馆”、推行“劳务制”以及“千人表演”的形式主义。直到1976年,十年的结束,农村体育一直在摸索中前进。

3.农村体育快速发展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农村体育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为农村体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强了对农村体育骨干队伍的培养力度,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参加体育健身的热情。时至今日,农村体育建设方面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农村体育问题受到空前的重视。

(二)关于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研究

1.体育意识落后

长期以来,农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导致人们体育锻炼的思想不够健全,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不足,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学者金诚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出[1],由于农村体育基础较弱,虽有所提高,但相比之下人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调查过程中也了解到,农村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多种问题,首要问题是,农民的健身观念、及科学锻炼的能力还比较低,体育意识还比较薄弱。黄静珊等人的研究发现,竟有42.7%的农民认为求神拜佛能保佑身体健康[2]。由于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养成了对事物的态度着重于实际和眼前,缺乏长远的目光。他们普遍认为:下地劳动能代替体育,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虽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实施很多年,但是不可置否的,有很多农民对《纲要》的了解非常少,甚至不知道。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农民对体育意识的淡薄。

2.农村经济实力薄弱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王杰、秦纪强、徐家林等在《皖北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3],群众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不发达,个人不富裕,就没多余的钱来参与体育,外加体育设施的缺乏,导致更多的人不想参与体育锻炼,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经济的制约因素也显得格外重要。2005年12月,税费改革在给农民带来众多实惠的同时,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农业税收返还,县乡村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使公共事业经费来源出现新的较大缺口,使本来就不多的体育事业经费就更显得岌岌可危。

3.体育设施的严重匮乏

体育设施是方便人们参与体育锻炼,而设立的场所或者器材。李永刚、时昌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浙中地区农村体育发展研究》中[4],指出磐安县有350多个行政村,现阶段有标准篮球场的行政村仅为100个,有乒乓球室、健身场所的村更是屈指可数,农村可使用的体育设施、器材等,还是相当缺乏。极大的限制了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近70万个,其中城镇占总比重的79.38%,而广大农村地区只占20.2%的体育馆资源[5]。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对农村体育投人不够,县、乡(镇)、村等基层无钱办体育,导致城乡体育资源配置失衡。因此,解决体育设施问题亦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4.管理体系不完善

张钦在《探析新农村体育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中提到[6],由于目前各个乡镇缺乏专管人员,再加上他们缺乏与农民的广泛沟通,导致农村体育事业方针政策落实不到位,不少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仍停留在口头和文字上,农村体育工作缺乏科学管理,体育服务不完善的问题已经日渐突出。杨发亮、邹银平在《浅析农村体育的发展问题》中提到[7],农村体育方面的组织管理几乎是一项空白。第一,农村体育是一项公共事业,缺乏重视和科学引导;其次,由于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组织相对困难;再者在农村体育专业人才缺乏,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难以制定实施。

5.闲暇时间不足

农村发展研究篇4

关键词:农村;发展;转变;创新

1阿恰乡现状概括

我国绿洲经济主要分布在天山南北,昆仑山和祁连山北麓及黄河流经的河套平原地区,根据地貌,水系格局及开发历史,可将我国绿洲分为五个地区,北疆绿洲区,南疆绿洲区,河西走廊绿洲区,河套平原绿洲区,柴达木盆地绿洲区[1],阿恰乡位于新疆阿克苏市柯坪县东部内的一个小乡镇,距离县城34公里,总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包括:辖吐拉、喀拉马、库木洛克、盖子里克、库勒、团结、齐兰7个行政村,23个居民小组,全乡总人口6500余人,全乡共有组织9个,其中党委1个,党支部8个,党员259名(农牧民193民);全乡共有“三老”人员48名(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等)全乡共有清真寺15座,宗教人士21名[2]。“阿恰”用维吾尔语称为“阿恰勒”,翻译成汉语是河道的岔路的意思,该乡境内有一条河流克孜勒库木河到了阿恰乡便分成两条支流,一条流向荒草湖;一条流向古老的齐兰亚依德地区,所以形成自然的岔道口,阿恰乡为自然的冲积平原,乡内地势较为平坦,农业发展较为先进,主要运用大型农机工具进行农业生产,这里光热、日照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盐碱地较多,水资源在这里蒸发量大,成为发展农业最大的阻碍,该乡内的北部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硫铁矿‘硫磺矿和水晶矿,柯坪县县内的交通并不发达,它主要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平原地区,县域管辖下的一镇四乡中柯坪镇、盖孜力乡和玉尔其乡交通更为不便,而启浪乡和阿恰乡均位于314国道上,并且贯穿于整个乡区,交通十分便利。

2阿恰乡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在20世纪90年代该乡境内的经济作物主要以种植杏树,养殖业和畜牧为主,但形势较为散漫,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畜牧业以绵羊,山羊,骆驼放养型为主,农作物单一,土地利用率极低,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为该乡境内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聚集效应在县城全境内发展起来,据统计至2014年底,全县各类信用社18家,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阿恰乡图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县经济发展模式中成为典型,该社团的主要形式是农民以会员加入,将土地,牛羊等资源如股或者承包给社团人员统一管理,并发给农民工资福利的一种集约经济管理模式。在农业的多样化发展的今天,该乡棉花,红枣,蔬菜等经济作物逐步兴起,2013年柯坪恰玛古地理标志申请保护区域,建立以阿恰吐拉村,喀拉村等7个村落种植面积为13482公顷,年产量9000吨以上的恰玛古种植保护区[3],通过这项申请,能够有效的保护优质特色产品促进特色行业经济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探索出属于自己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较为便利的阿恰不仅发展农业、恰玛古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矿业开发力度,资源利用率提升,棉花纺织产业的升级,在该乡境内创建石油冶炼工厂做强以现代石化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打造光伏发电产业稳步发展,加强自主造血功能产业的创新,工厂主要分布在314国道的两侧,国家大型工程关于阿克苏百亿太阳能光伏电项目坐落于温宿县和柯坪县区域境内,在该县境内主要建立在启浪乡至阿恰乡之间,在此成立新疆阿克苏光电城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计划投,资58亿元,分期建设500兆瓦,全部建成后可利用戈壁滩面积2.7万亩以乡村经济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4]。此次启动以点带面,对县乡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3新形势下阿恰乡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土地过度开垦严重,土地运用不合理

在当代土地资源已成为新的能源问题,土地问题不仅在城市中出现,也同样出现在现代农村,阿恰灌溉区5.1万亩,在此基础上的耕种面积已远远不够,到今年为止已将保护铁路运输防沙护栏的土地开垦成为棉花种植地,在乡内境界土地本生盐碱化严重,杂草容易生长的情况下,加之降水的不稳定,霜打干旱等问题的突出,有机肥施用不足,土壤肥力下降,重视灌溉轻视排出,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不仅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也给种植户带来了经济的损失,同时现代农药对于土地自身发展规律来说也是一种新的威胁,过度使用农药将有害、由有毒物质加入土地,使土地使用恶化,耗费了人力物力资源,年终颗粒无收,不管是否科学,只要可以开垦的地都进行开垦,改变土地的使用类型,不能权衡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土地耕作目标较为单一,只强调扩充土地的数量而不重土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自然因素主要是侵蚀,它主要是通过自然力作用于生态系统,[5]但是人类活动已成为土地生态问题发生的重要因素。

3.2经济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随着现代信息化程度的迅速发展,观看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民族地区农村经济产业发展还是较为落后,在阿恰乡人口总比例中维吾尔族98.8%汉族人口和其他民族人口占有很少的比例,从历史的因素来看,新疆的少数民族重要是以畜牧业为主,绿洲农业是近代大力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中部农业发展地区,它落后了几个世纪。现在农业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来看还是较为滞后,并且发展经济的模式单一,该乡农作物大多是棉花,红枣、恰玛古、并且只是种植,收购,棉花加工产业整个乡镇只有一个,有名的产业“只有名而没有产业”在有名恰玛古,驼绒,薄皮囊等一些民族特色的农作物,并没有打出它应有的价值,没有好的战略发展规划,思想素质较为保守,不愿创新,只是依靠国家的扶持力度,不干实业,对市场经济发展意识较为浅薄,一味发展传统粮棉产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欠缺,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宜,对外界经济发展信息处于一个麻木的阶段,即使知道,也不愿去思考创新,寻找自己经济发展的有利模式,在乡内有很多的传统的手工业,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来说,也是一个好的发展前景,但这些非物质资源慢慢的被遗弃,特色产业不明显,这些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3.3人才流失,制约乡镇经济的发展

在阿恰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重要问题就是人才的流失,由于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加之现在年轻有一定素质的人员,都不愿留在农村,这种现象在民族地区更为普遍,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高低的重要标志,在阿恰乡内,应学生全部为少数民族,长期留校教师主要是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不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民族人员大多也不愿留在农村,这边使得民族地区教育出现很多的问题,在阿恰很多干部文化素质偏低,不善于农村经济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认识不足,国家有人才培养计划,但是有些部门并不重视,倚老卖老,不重视人才,在阿恰乡炼油厂中的工作人员85%为大中专毕业生,工资水平很低,管理很死板,使得该厂的人员不停的更换,部分村干部待遇偏低,使得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安全问题在这里也很突出,众多的因素都使得人才在这些边远的农村大量流失,这些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4对阿恰乡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的对策

4.1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战略

土地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只有科学合理的利用才能使土地资源持续发展该乡镇也可以借鉴先进土地管理制度,将乡镇的土地根据肥力的多少,做出科学的等级划分,再根据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做出正确的评估,进行合理的种植,按照等级折算补充耕地的质量与数量,确实保证补充耕地的质量。严格控制占有和改变农田的行为,着实保护耕地,规划种植土地面积的范围,兼顾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依法收取耕地开垦费,新增土地有偿使用费[6]同时需要注重土地生态建设,科学地规划保护生态用地,防风固沙的草地是用来保护铁路正常运行的措施,退耕还草提高土壤的生态能力。对于阿恰乡来说7个村庄的土地管理要统一管理村庄建设、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非农业建设都要严格规范。该乡除了农业用地还包括畜牧业的养殖,在该乡农民不仅仅有农耕地还包括畜牧经济,两者要合理相协调,保证土壤的肥力,减少农药、肥料的运用,可以与高校合作沟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牲畜的粪便,培养新型绿色有机肥,提升土壤的肥力,提高耕读的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强化耕地基础。有关部门还需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土地审批、供应、使用等制度,健全全乡监管制度,遏制土地违法行为,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高效可持续利用。

4.2开拓思维,创建多元化产业结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阿恰乡的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养殖,而不注重加工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合作社应开阔思想,创造属于自己农业经济合作社,创造本身支柱产业的多样化,不应该长年依靠政府的支持来生存,应灵活多变,不应保守发展,在乡镇的农村合作社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不同的加工、营销模式、不断根据市场导向调节产品开发策略,在阿恰乡有很多资源,交通便利,小小的乡镇又有火车站,314国道贯穿全乡,产业就该多元化,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把这里的马、牛、羊、骆驼等牧业和红枣、杏仁、恰玛古等果类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去。同时每年会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长途旅行者,骑单车从这条路上经过,这条路也是通往圣地拉萨的必经之路,这些都应该注重起来,加大地域文化的传播力量,在阿恰乡有很多古老的产业,手工艺的传承对于多元的社会来说更应重视,打铁、手工铜壶、民族乐器、羊毛地毯等等都应该放在市场中发扬光大,政府也应该发掘这些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包括一些古代遗址,在阿恰乡的齐兰古城遗址也应该好好保护起来,而不是任其经历年代的残噬,从历史保留下来的“巴扎”市场在恰乡的中间地段,位于314国道旁,这些市场文化也可以打造起来,做好宣传。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趋势是要顺应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4.3注重人才的培养,健全人才运用制度的完善

培养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需建立相关的制度,比如健全人才培养、管理、服务、使用和奖励等各项制度措施,从制度上创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重要平台,[7]一定要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给予优惠,人才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阿恰乡中,行政单位由乡到村,由村到各大支队,需要有才的人员进行管理,他们需要积极的为农村经济建设提出建议和思考,有很大的责任,所以在政治上应优先考虑这些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员,积极推取各级人大代表。在经济上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比如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信息、和销售方面的问题。鼓励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与种植能手,建立人才档案,以及农村人才交流工作站,对于外部引进人才更应重视,近年来,阿恰乡人才引进的主要包括教师、基层科员等,但是这些人员在岗时间往往不长,在学校的教师大多是各个高校实习生,实习一年或半年,这样不利于教学,引进的科员都是如此,以至于每年引进每年还在流失,在此的关键就是应减少怀才不遇的现象,打破论资排辈,形成重知识、重人才的社会气氛,给与较为公平的待遇,鼓励实用人才开发的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营造有利于实用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5总结

阿恰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扶持,最主要发展自身支柱产业,不能以环境作为代价,大力发展重工,化工产业,阿恰乡的空气污染与几年前相比明显严重,路面的灰尘,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成分已经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应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国家实行“新都”战略的同时,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阿恰更需要把握这个机会,将阿恰精神,阿恰文化推广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经济,“独一无二的红柳烤肉”“美丽驼绒”等产业发扬光大,打造自己特色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条,同时应适当注重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特色的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传承应有的特色“巴扎”市场,注重人文教育的发展,为柯坪四乡一镇注入新的活力,开启历史新篇章。

作者:谢古越 朱香 单位: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 大理州委政策研究室

参考文献:

[1]金云辉.新疆经济与社会发展概述[C].

[2]杨俊.阿恰乡[R].

[3]柯坪县恰玛古地理标志[R].

[4]新疆阿克苏百亿太阳能光伏电项目[Z].网2014.

[5]新疆土地生态问题与对策[J].

[6]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J].国土资源局,2014.08.

农村发展研究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 城镇化 向量自回归模型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历史时期,城镇化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并且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1.27%,首度超过农村人口。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资金筹集、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方面,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城市经济的发展,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更需要农村自身经济的发展,改变原有的生活模式,从而通过发展把原有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注到金融发展能够满足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大量资金需求。Stopher(1993)认为城镇化进程中,金融发展能促进土地的使用。Kyung Hwan Kim(1997)指出城镇化需要良好的金融环境。国内学者重点研究了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理论研究一方面着眼于金融对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范川(2003)探讨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矛盾。陈爱莉(2004)城镇化对于巨额资金的需求,能够为商业银行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倪凤 (2007)认为只有通过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才能满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调整等方面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这将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无限机会。范立夫(2010)论述了金融在支持城镇化进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并且指出金融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另一方面,部分学者指出了金融在支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如匡国建(2007)通过对珠三角地区金融状况的研究,认为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验证了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的因果关系。郑长德(2005)的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是影响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同时,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国金融中介的发展。许丽英(2007)通过实证检验认为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对城市化的作用在不同地区显现了不同的作用程度。刘芳(2008)实证结果证明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在长期内呈正相关,并且指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金融深化程度会逐渐加深。

以往学者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以下问题:金融为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和目前金融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实证分析基本验证了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因果关系。但是忽略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城镇化,也较少关注到农村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村城镇化的作用及程度,这是本文着重解决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城镇建设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拟采用两组指标。一组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一组反映农村城镇化水平。综合作用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因素,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包括:

农村金融规模指标。结合我国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居于垄断地位的机构依然是银行,金融活动主要是存款和贷款。一般都用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扩展衡量金融发展水平,借鉴戈尔史密斯的金融相关率,通过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之和与农村GDP的比率作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该指标简记为RF。

农村金融结构指标。金融结构是反映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也是作用于城镇化的重要因素,贷款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农村金融结构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贷款结构。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本文设计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衡量农村金融结构。该指标简记为RL。

农村金融效率指标。反映金融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投资转化率。投资转化率是指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本文采用农村存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表示,该指标简记为RD。

农村城镇化即是城镇化过程很重要的部分,本文选用城镇化率来衡量农村城镇化的程度。即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简记为UR。

农村存款余额为农户储蓄存款余额和农业存款余额之和,农村贷款余额为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与农业贷款余额之和,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统计年鉴》1986-2011。由于各类统计数据中缺少对农村GDP的直接数据,因此,本文中农村GDP为我国GDP乘以农村GDP占我国GDP的比重,其中,我国名义GDP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1985-1992年农村GDP取值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包括第一产业及农村二三产业产值, 1993-2008年农村GDP占GDP比重来自《中国农村经济绿皮书》。城镇化率指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2011。

本文选取的数据都是农村金融发展和城镇化的时间序列数据,但是由于时间序列对数据长度有严格的要求,并且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取1985至2010年26年的数据。为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将各指标序列取对数。新序列分别记为LUR、LRF、LRL、LRD。

(二)序列平稳性检验

通过Eviews5.1软件,运用ADF 法检验各变量对数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整理如表1所示。

在表1中,所选指标的对数序列LUR、LRL的ADF 统计值均小于置信度为95%的临界值,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序列在置信度95%的水平上是平稳的。对数序列LRF和LRD的ADF 统计值均大于置信度为99%、95%、90%的临界值,故而不能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序列都是非平稳的。对一阶差分后的序列DLRF和DLRD再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看出ADF 统计值可以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对数序列LRF、LRD为一阶单整。

(三)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构建

由以上分析可知,LUR、DLRF、LRL、DLRD均为平稳时间序列,符合VAR模型建立对数据平稳性的要求。因此,运用序列LUR、DLRF、LRL、DLRD的数据建立VAR模型,DLRF、DLRD解释为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的增长率。经过初步判断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按照LR、FPE、AIC、HQ准则值均选择3为滞后阶数,并且在充分考虑方程及其变量的显著性水平的基础上反复试验,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为3,建立VAR(3)模型。

回归方程如下:

(1)

方程(1)各系数下方括号内为T统计量检验值,个别T值不显著,按照VAR模型的构建原则,参数是否显著并不是模型最关注的,只要VAR模型是稳定的即可。方程(1)总体的显著性水平和拟合程度也是能够解释问题的。接下来检验VAR(3)模型系统结构的平稳性。模型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根据稳定性检验结果,AR根图显示模型的全部根均落在单位圆以内,因此,可以说明VAR(3)模型是稳定的,根据其得出的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是稳健和可靠的。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确认

对序列LUR、DLRF、LRL、DLRD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验证变量间是否为Granger因果关系,置信水平为95%,最佳滞后期为5,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中的P值可以看出,农村金融规模、效率的增长率是农村城镇化的Granger原因,即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说明我国农村金融规模、效率的增长能引起农村城镇化率的变动。农村金融结构因素不是农村城镇化的Granger原因,但后者是前者的Granger原因,说明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农村金融结构的变化,但金融结构的变化不能显著引起城镇化率的反应。

(五)脉冲响应函数模拟

对于VAR模型,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系统的动态特征,即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或者冲击对它自己以及所有其他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作用,这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加以刻画。为了分析农村城镇化进程LUR对农村金融规模增长率DLRF、农村金融结构LRL和农村金融效率增长率DLRD一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反应,本文在上述已经建立的VAR(3) 模型的基础上,模拟脉冲响应函数。为了更充分的观察响应程度和趋势,本文将脉冲响应时间设定为100期,用Cholesky分解法来模拟VEC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图1为基于VAR(3)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其中,横轴代表响应函数追踪期数,纵轴代表LUR对DLRF、LRL、DLRD一个标准差信息的响应。

如图1所示,城镇化率对来自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因素的标准差信息在第一期都没有反应,在第2期开始有明显响应。首先,本文考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增长的响应程度和趋势。由图1(1)显示,响应在第4期达到峰值,随后响应程度逐步缩小,并且一直呈现了微弱的负向响应。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对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并不具有预期的正向拉动效应。其次,考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结构的响应程度和趋势。由图1(2)显示,响应在第10期达到峰值,随后响应曲线逐步收缩,呈现了微弱的正向响应,并且响应程度最小。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对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并没有起到大幅度的拉动效应。再次,考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提高的响应程度和趋势。由图1(3)显示,对金融发展效率提高的响应程度最大,呈现了显著的正向响应,在第10期达到峰值,随后逐步减弱。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效率提高对农村城镇化建设起到了正向拉动效应。

(六)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通过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从而了解到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为了更好地描述来自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的一个标准差结构冲击在城镇化的动态变化中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对城镇化率(LUR)进行方差分解,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城镇化率的波动在第一期只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因素的波动在第二期才对城镇化率的波动产生效果,并且冲击程度较为微弱,只有2.86%、0.06%、5.16%。随后,在城镇化率的波动中,农村金融规模因素波动的冲击程度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第4期贡献度达到10%,第10期又缩小至5.34%;农村金融结构因素波动的冲击程度呈现小幅平缓上升趋势,第10期升至2.37%,冲击程度较小;农村金融效率因素波动的贡献率逐步迅速增大,到第10期,贡献度达到41.23%。说明从效应大小分析,农村金融效率的波动冲击对城镇化率的波动影响较大,而规模和结构因素的扰动效用较小。

(七)基本结论

本文通过对农村城镇化率和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指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确认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考察我国1985年到2010年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扩大、结构调整、效率提升的响应程度及三种因素对这种响应的贡献度。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影响较小,并且呈现了负向效应,说明目前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无法有效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依然多集中在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严格监管农村民间金融市场,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由于缺乏抵押品,正规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信贷业务的风险增大,提高利率可以降低风险,但监管机构严格的信贷利率政策使正规金融机构丧失了开展农村信贷业务的积极性,迫使城镇化建设的大量资金需求转向高风险的民间金融市场,而目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市场一直处于非法化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国家政策的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一致居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缺乏竞争机制导致了金融供给不足。我国农村金融规模扩大的模式不能满足农村城镇化建设需求,甚至起到了阻碍作用。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变化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最小,呈现了微弱的正向效应,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微弱。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仍然不能充分发挥金融资源在不同产业的配置调节作用,促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不显著。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提升对农村城镇化建设发挥着主要作用。

相关对策建议

首先,建立健全农村地区信贷业务的抵押担保机制,放松对农村信贷利率的管制。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制约,严重缺乏抵押担保物。农民最大的财富住房和土地,均因无产权证明或属于集体所有而无法用于担保,应该完善土地金融制度,比如可以允许农民用合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做抵押。金融监管机构采取相关手段,激发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业务的兴趣。

其次,逐步放宽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管制,通过有效的管理,将民间金融纳入到正规金融市场中,降低民间金融风险,引入多样化的金融组织,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通过相对自由的市场,把金融资源引导向有需求的农村部门。

再次,政府要积极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同时注意运用政策性金融手段,保护农村金融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适时适当的调控,保证国家的大量开发投入流入真正有需求的领域。

参考文献:

1.Stopher, Peter R; Intercity Passenger Forecasting: the Use of Current Travel Forecasting Procedures [M];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Forum; 1993

2.Kyung-Hwan Kim; Improving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M]; Habitat International,1997

3.范川.金融创新是解决城市化发展资金瓶颈的关键[J].商业研究,2003(21)

4.陈爱莉.论城市化建设与商业银行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7)

5.倪凤 .浅析金融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J].华北金融,2007(10)

6.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7)

7.匡国建.发达地区要率先建立普惠型金融服务体系—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中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7 (1)

8.郑长德.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7(3)

9.许丽英.中国金融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0.刘芳.我国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 EViews 应用及实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唐树伶(1967-),男,天津人,经济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金融学。

农村发展研究篇6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当前,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热点仍然集中在城市,农村的旅游业仍然处在较低迷的状态,但是,农村旅游有着巨大的潜能,这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在新农村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不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并且,随着农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城市人们走进农村,还能让大众认识自然、走进自然、感受自然,这样也能增进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在新农村背景下,积极的发展农业旅游业,使得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可持续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发展农村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模式单一

当前,自我国开始有农旅游业以来,农村旅游业的形式就主要集中在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农村文化民俗、农业生产环境四个方面[2],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在发展模式上较为单一,地方特色不明显,大多数的农村旅游都流于形式,并未做到因地制宜的根据地方特色利用当地资源开发适合当地的旅游产品,所以,这样的农村旅游持久度都不长。

(二)当地村民参与少

由于当前农村旅游业大多是属于承包形式,承包方在经营农村旅游项目时,很少从当地的村民中招聘人员来参与旅游业的经营,再加之受到意识及素质的限制,农民的参与度很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设立在农村的旅游业并没有惠及当地的老百姓,这样也严重影响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三)环境保护意识差

由于大多数的的农村旅游都是由开发商以收购或租用耕地、林地的方式,并且在开发过程中,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不会估计环境的破坏,致使耕地、林地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甚至,有些村政府为获取利益,没有计划的招商引资,使得土地被过度开发,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及破坏。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并没有获得实际的经济效益,这样使农民更加失去了投生农村旅游业的信心。

二、新农村背景下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策略

(一)统筹规划、政策引导

新农村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但是,这并不是说,任何农村都需要发展旅游业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村政府要立足于新农村背景下,对当地的旅游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并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职能,确保农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部门承担两个角色,一是政策的制定者,二是新闻媒体的传播者。例如可以通过网络、电波等不同形式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做宣传。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确保旅游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对管辖范围内的旅游项目的发展进行合理的编制,并对此进行有效的引导,避免在农村旅游的发展中出现“冒进”现象[1]。

(二)资源整合、优势发挥

旅游行为的动机是对文化差异现象进行寻求及感悟的过程。在旅行者中,都是保持着对于异地文化探索及感悟的追求,这一点也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肯定。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随着人们对旅游的不断追捧,使农村旅游的开发也进入了恶性循环,开发商的目的就只是追逐利益,将旅游项目大多设立在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区的特点是进入条件差,开发程度低。而农村旅游业开发的初衷则是吸引周边地区的居民。这就需要在开发前对旅游客源进行分析、客观评价。如果农村旅游项目希望吸引的是当地居民,在开发及设计过程中就要注意旅游产品的主题性及创新性;如果农村旅游项目希望吸引的是外地居民,则在其开发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将当地的民俗文化及特色设计在内。在农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还要重视旅游项目相关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合理开发及综合设计,从而凸显出农村地区的安静、和谐及生态的自然环境氛围。

(三)强化宣传、优化营销

由于农村在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与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造成农村旅游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发现,这种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主要来源于资金短缺、信息匮乏、技术落后等方面。而城市地区的发展并不能有效的辐射到农村地区,使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仍然缓慢。为此,针对自发或分散特性体现显著的农村旅游发展做良好的宣传是促进农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做到对农村旅游的积极宣传,这样才能使农村旅游得到大众的了解及参与。在宣传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形象设计问题,这就要求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对农村旅游项目进行设计及包装,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其中;第二是宣传手段多样化,在旅游项目设计时就要注重吸引更多人群来参与,这样就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手段,使不同人群都能参与进来;第三是要有一定的促销政策来增加人群的参与积极性。

三、结语

在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经济也呈现出快速的发展形势,加强旅游业的发展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针对在新农村背景下,指出了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即发展模式单一、当地村民参与少、环境保护意识差。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统筹规划、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优势发挥;强化宣传、优化营销。希望对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进及优化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白惠芳李朝阳,路艳杰.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3(3):23-30.

[2]陈如霞.乡村旅游与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6-108.

[3]舒莎.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6):490.

农村发展研究篇7

关键词:海峡西岸;乡村旅游;农村建设;耦合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旅游产品,能够在旅游市场上争得一席地位,主要是因为经济的繁荣,带给了人类丰富的物资享受,但也同时产生了渴望有个体验乡村生活的经验。这样的现象在越是城市化的地区其需求越大,由于紧张劳累的都市生活,使城市居民得不到一点宁静和安逸,因此,以乡村为背景的产品就顺应而生了。而在这个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海峡西岸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对于拥有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海峡西岸来说,随着“绿色环保”新观念的普及,人类渴望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心态更是锐不可挡,这样的想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而加剧了旅游者向往乡村生活的愿望,乡村由于有着大都市所没有的淳朴和宁静,自然便成为主要焦点进而被开发成乡村旅游产品了。在中国,近年“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高峰期。它的兴起确实提供了城市居民一个良好的休闲生活。可见,海峡西岸的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

一、耦合发展

旅游业作为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通过实施“以旅助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1]。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旅游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以农村风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为旅游内容的农村旅游,使很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加速了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邵琪伟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明确指出,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旅游业不仅可辐射周边农民致富,还可以拉动较远距离的农民从事旅游运输、种植养殖和商品生产。例如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近年涌现的271家“农家乐”,直接从业农民1184人,带动从业和从事原材料供应的农户达3000多户。另据跟踪调查,旅游业不仅为农民创造了长效增收机制,而且通过旅游脱贫的农民返贫概率很低。乡村旅游业作为大容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载体,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方式既减轻城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又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2]。当前,海峡西岸农村旅游发展很快,但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为了更好地发挥海峡西岸的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发展作用,需完善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提升。加强部门联动,实现对农村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引导开发确已具备条件的旅游资源,更好地建设海峡西岸新农村工程。同时,必须强调的是要先规划后开发,要强调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避免造成旅游资源破坏。对于各种方式的“农家乐”,要倡导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营造高尚文明的休闲氛围,突出经营的特色化、服务的规范化;对于高科技、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要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防止产品同质化和雷同化;对于现代新农村、古老村镇、生态村庄、民族村寨等,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为目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重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对于近年来新兴的乡村旅游,要瞄准国际同类产品,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的原则,开发与国际水准接轨的高档优质旅游产品。只有按照上述的部署和安排去做,才能真正发挥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关系,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更好地进行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

二、政策措施

(一)技术支持

发挥海峡西岸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作用,需要提高技术含量,而技术又集中体现在人才、管理和信息方面。

1.制订和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的系统培训计划

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乡村旅游服务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通过定期举办旅游培训和教育,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3]。通过参加培训班,强化农民服务意识,逐步完成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

2.引进先进管理技术,逐步推行规范化管理

通过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评定考核,具备条件的颁发“旅游接待许可证”。对接待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推行上岗证制度,并定期检查。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对参与乡村旅游的村寨分级评定。注重法规体系建设,包括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自然与人文遗产资源保护草案、乡村游憩地利用规划实施细则、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开发申请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

3.利用互联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以信息平台

打造我国乡村旅游与传统媒体和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具有廉价、速度快、影响面宽、服务功能强、易形成个性特色等优势,更适宜乡村旅游的营销。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可以在网上为游客提供旅游景区的门票信息与订购、酒店信息与订房、交通信息与订票等等。同时建议建设全国和全省乡村旅游网,集营销、预订为一体。网站的建设与运行,可以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化运作。

(二)市场定位

从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角度看,选择一批旅游资源富集、交通好的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需求。这样才可以发挥海峡西岸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政府负责组织专人搞好规划,派出专人加以指导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大量的投入是通过农村居民互换劳动去解决。为使互换劳动在大范围内发展,并有利于农村行业分工专门化,政府可印制“劳动交换凭证”,并建立劳动储蓄银行,用存贷方式交换劳动或积累劳动,按照现代的建筑和生活环境要求,从更新改造住房、美化环境入手,推进规模化经营。由于受乡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制约,当前乡村旅游存在分散、规模小、个体经营占主体,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产品深层次开发不够,产业经济结构不健全,经济贡献小等问题。因此,以土地联合经营为核心,形成合作经营组织,综合利用乡村的景观资源和农业景观,建设乡村旅游基地,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推动乡村旅游的规模发展。从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角度看,以劳动力资本化创新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供给,丰富乡村旅游市场。这种方式具备了非常好的条件: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大量过剩劳动力。只要政府出面组织或倡导,从“营造新居”、改善住房和居住环境入手,互换劳动不成问题。二是,建设使用的石、沙、灰、砖、瓦、木材等均可就地取材,成本费用低,并可以换工方式取用。三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向民族贫困地区投入的扶贫资金、民族发展资金、民政救济资金、以工代赈款、农田基金款、城乡建设款等,加上有世界银行、联合国有关组织和各种国际慈善机构、民间社团的贷款和捐赠款等,只要相对集中使用,包括政府财政专列补贴基金供农民新居建设贴息贷款,用于农户购买水泥、钢材和装饰材料等,“新村建设”的展开不成问题。四是,可选择一部分有专长的、有干劲的干部,经专门培训后充实城乡建设局组成新村建设指挥机构,具体实施“新村建设”的规划设计、资金筹措和现场组织指挥、技术把关等,使“新村建设”运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科学扎实,不流于形式。五是,利用开展“新村建设运动”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刺激乡(镇)村干部“为官一任、造富一方”,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积极性。不仅政府支出成本低,而且有利于把农村的官与民都纳入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六是,农村有大量能工巧匠和知识青年,只要加强组织和训练,可以成为“新村建设运动”中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三、结论

乡村旅游是近几年在海峡西岸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它以丰富的风土人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乡村旅游在让游客休闲体验的同时,也给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因为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表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业的亮点,而且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把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而且可以极大地助推海峡西岸的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刘爽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立民.基于耦合理论的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1(11):29-32.

[2]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J].乡村旅游与农业信息,2007(3):28.

农村发展研究篇8

(一)对于政府而言,政府网站是便民服务的窗口,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政府的各项服务,在网上实现政府职能,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二)对于农村而言,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支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加强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电子政务的发展,有利于农民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积极参与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来,从而有利于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随着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农村的使用,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二、目前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政务实施中,不以农民的切实需求为导向

以顾客为导向,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是发展电子政务的指导原则。缺少了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基层领导的正确认识,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便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也很难做到服务于农民。除了农民本身信息化意识薄弱之外,一些县乡(镇)主要领导及公务员队伍对电子政务的理解也不完全,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当中认为电子政务就是买几台电脑、建几个网页的大有人在,根本没有明确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

(二)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长期存在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包括电信网络、广电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在内的信息网络以及各种信息化设备。虽然,随着“村村通”工程的推进,农村的电话普及率和广播电视覆盖率都达到90%以上,但农村的互联网络普及率还非常低,特别是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还存在互联网络盲区。此外,很大一部分农民目前还只是维持在温饱状态,不具备购买计算机等人网设备的能力。据CNNIC的统计数据显示,上网人群当中,农民只占0.4%,而因不具备上网条件(没有上网设备、当地不能连接互联网)而不能上网的非网民占非网民总数的31.4%。电子政务的目标是借助信息网络打破时空限制为公众提供不间断的“一站式”公共服务,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于完善的信息网络和方便快捷的信息终端。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削弱了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数字鸿沟被拉距,导致了“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长期存在。

(三)电子政务服务主体之间不能有效配合造成效率低下

到2005年底,我国95%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75%以上的地方政府拥有门户网站。涉及“三农”信息服务的部位就有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7个部委,然而这些部委大都各自运行自己的一套系统,没有实现统一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使信息的利用率降低,造成资源浪费。

三、农村电子政务在中国的发展思路

(一)要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农村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是公共服务,以需求为导向是公共服务的原则,因此,农村电子政务应该在研究农民、农村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对症下药,才能解决新农村过程中农村信息化和提高政务效率所存在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较普遍的错误倾向之一是技术决定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把技术看作是万能的,认为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也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于技术上的障碍。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并非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如上所述。发展农村电子政务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电子政务的实施应充分认识农民的需求和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并找到克服制约因素的对策。

从总体上看,电子政务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就不能发展电子政务。农村电子政务不能照搬城市电子政务的模式,应采取“务实”的态度,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切入点,针对不同的需求,选择优先发展的项目。

(二)整合社会资源,发展农村电子政务

从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的提供方式来看,服务“三农”问题的应用模式亟待创新,接人手段应当加以调整。当前我国电子政务比较重视借助互联网络开展应用服务,这符合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但是,根据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农、林、牧、渔等农口行业的网络用户数仅占用户总数的2.3%,这表明当前我国的农口电子政务服务过度依赖互联网络难以取得满意的普遍性。因此,电子政务在解决我国农业和广大农村,特别是落后地区具体问题时,信息化的接人手段应当加以调整,必须注重应用模式的创新,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实际效益。所以,发展农村电子政务应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化模式。

电子政务建设的社会化模式是指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在政府的主导下,调动和利用社会多方力量(如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等),综合多方实力(理念、管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共同来推进和完成电子政务建设。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电信运营集团和IT企业等工商企业纷纷看好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事业,采取多种模式多种形式进人其中,开展信息服务,拓展市场空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电信等四大电信运营商和联想集团即将与农业部签订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所以,电子政务建设的社会化模式是一种基于政府主导下的集合社会多方力量的协同建设模式。

电子政务工程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它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中枢机构来协调各种矛盾,理顺各种关系,也需要有政府中枢机构进行统一部署,做出整体安排。因此,这种社会化模式必须是在政府机关主导下进行的协作模式,政府的主导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中,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要提供多方面的支持,以弥补政府部门建设电子政务系统实力的不足,同时。功能完善的农村电子政务系统又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众提供行政审批、信息公开、信息反馈和监督商情信息等综合服务,促进农村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

(三)农村电子政务系统总体架构

根据我国农村电子政务的现状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特提出以下的县一乡一村电子政务系统架构。如图1:

1经济富裕地区农村电子政务系统架构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必须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县乡电子政务系统通过专线或VPN方式将村民委员会和乡(镇)政府以及县政府联接起来。以县为中心。建立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交换中心和管理中心,县、乡、村网络互连互通,在同一个政务平台上采用不同的级别和权限的系统,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的实时处理与共享。县级电子政务系统再通过专线或VFN网络与市级政府相联。实现政务外网互联。

县级政府通过集中的外网服务中心,对村民和公众提供村务信息和政策公开、县乡级行政审批、在线投诉等各种服务,村民的接入方式可采用村民直接接人或通过信息站的方式访问外网门户系统。这样就形成了县-乡-村办公网络。

在乡村电子政务系统运行的是与乡村相关的业务,通过县-乡-村这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实现县一乡一村业务的集成与整合。在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建设电子政务管理中心、政务信息交换中心、政务数据中心和内网应用服务中心,以此来联结、管理县-乡-村这一电子政务三级体系。

2在较落后的农村实施电子政务的方法

公共信息服务站模式。在乡镇设立信息站,设置几名专业的服务员,配有几台电脑,在每一个行政村都设立信息员、信息点,基本的运作模式是提供计算机信息服务的开放性站台,为农民提供政府、企业、家庭以及个人的各类信息服务。这一模式中,要注意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要重视在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中发展农村信息员。

“农户+基地+公司”的大户带动模式,也就是通过大户或协会等来带动农民实践电子政务。利用“电子农务”把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农民的专业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在农民之间形成统分结合的生产联合,从而实现政府所不能做的或者效率比较低的一些事情。通过这些组织,使农民获得信息的速度和办事的效率更高。

借助一些声讯、短信等其他手段实现信息咨询。开展手机短信发送农业信息试点工作。近年来。农村的手机用户增长速度快,利用手机发送农业信息是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一个有效途径。

总之,与其他任何新的技术和组织理念的出现一样,电子政务的出现与发展也同样会伴随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我国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因素当中难免存在与电子政务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并制约着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此,发展农村电子政务要充分认识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环境及制约因素,并找到克服制约因素的对策,让农村电子政务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上一篇: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范文 下一篇:消防施工技术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