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11 00:54:25

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篇1

一、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35年来,我省农村的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上,总体上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在农村利用科学种田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田,使我省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在国家对农村政策的支持下,我省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的提高,有利于实现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农村经济要获得更大的发展,还要继续努力,要在如下的工作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加强。

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省农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由于我省农村地域广泛,沿海农村和东西部地区的农村,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一些贫困农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还较低,因此,导致这些农民思想滞后,科技意识也不强,尤其是在商品意识上表现的淡薄,也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认识上缺乏不足的认识。二是,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农村的管理体制和职责也不明确。尤其是农村的乡级服务站的管理模式,由于人、财、物“三权”一并下放到乡镇管理,而业务主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业务指导,其他的工作不介入,这不便于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对农业产业的长期性投入不足,再加上基础的水利化工程规模低,使农村的农业生产的情况主要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四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龙头营销和加工企业的组织带动,农产品市场以家庭经营和民间体私营为主,难以向外地市场拓展,处于自产自销的状况。我省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特色化产业发展程度较低。五是我省整体耕地面积在逐渐缩小,而且农业所需的物资的价格也在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不明显。

三、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为了改变我省农村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变我省农村经济的现状,使我省农村经济尽快得到提高。具体的措施建议如下。

1、加强地方政府领导与服务体制建设

在我省农村,要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提高农村的服务体制建设。要发挥县三级干部的积极性,要求县委县政府和县直各相关部门积极深入到村级部门,帮助各乡、镇、党委政府的三农服务中心和村委会签订农村经济发展责任状,要明确每个部门的经济发展主要任务。同时,要将农村经济发展的指标任务落实到人头上,要与承包干部的年终考核奖惩联系起来,实行每个技术干部都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且实行个人责任制,对干部的考核也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挂钩。

2、 提高农民的科技思想和加大培训力度

农民的科技素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迫在眉睫。利用一切资源充分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提高其科技素质,从而为新农村的建设打好基础。经常开展科技培训,着力将农民科技培训始终贯穿在整个农村工作中去,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生产技能和水平,形成一批新型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队伍,从而有效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3、我省农村经济发展要加快信息建设

改善服务条件,就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光盘、多媒体软件、文字材料等远程传播手段和媒体,及时有效地向广大农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农村基层干部提供技术、信息、培训和咨询服务,促使农民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

4、制定产业发展思路与加速产业建设

要制定产业发展思路与加速产业建设,在确定区域化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思路时,要按照建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占市场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大力培植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农村经济实体,引导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筑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使资源优势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5、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与优惠政策

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就需要制定优惠政策,这有利于加大对农业产业投入力度。县、乡两级政府也应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发动群众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搞好治水改土,为广大农民创造优异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努力争取省市各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各级部门要抓好农业产业,做好建设项目资金落实情况。对项目实施措施,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篇2

一、新平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1.发展现状:

(1)资产负债情况

从2009年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看(共列入121个村委会,1458个村民小组),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45046万元,与2008年的30640万元相比,增长14406万元,增长的原因一是由于2009年新农村建设项目多,向上级争取资金大幅上升;二是三江公路征地补偿费;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负债4001万元,其中义务教育负债50 万元,道路建设负债380万元,兴修水电设施115万元,卫生文化设施1012万元。

(2)收入支出情况

据2009年度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年报资料显示,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6451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997万元,占总收入的15%。在121个村委会中,当年无经营性收入的村70个,占总体的58%,当年有经营性收入的村51个,占总体的42%,其中有经营性收入在在5万元以下有49个。2009年全县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535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682万元,其余都要由村集体经济自行解决。

从以上数据结合实际调查情况看,新平县有不少的 “空壳村”、“负债村”存在,村级集体经济状况非常薄弱,村集体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大大削弱。

二、存在问题

新平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大部分没有经营性收入,其收入来源主要依赖财政转移支付,收入及其有限,有的连正常的工作经费都难以保证。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两极分化”明显。 区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业园区,以镇带村、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办法,多渠道获得稳定的收入,如桂山的克租克小组,依靠良好的区域优势,多方引进资金,建成了电子城,既盘活了资产也增加了集体和农户收入,而偏远的山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难度大,增收后劲严重不足。

3.人才短缺也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发展集体经济既需要管理人才也需要技术人才,而这两方面恰恰是目前农村中最缺乏的人才。加之部分村干部缺乏市场营销知识,所以许多村干部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信心不足、办法有限,即使是已经实施了以镇带村项目的村集体的发展也受制于管理人才短缺。

4.项目效益不明显,缺乏带动示范效应。由于市场、技术、人才、时间、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已经实施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经济效益不明显,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5.部分村级债务沉重,2009年村集体经济共负债4001万元,平均每个村委会负债33万元,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6.农经队伍力量薄弱,与工作量不相适应。目前,新平县各乡镇仅有1至3名专职(兼职)农经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大、任务重、强度大,哪里需要哪里跑,时常处在被动应付面上工作的状态,根本顾不上指导村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

1.要提高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作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群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3.加大激励扶持力度,优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环境。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入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规划,镇村要制定好本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各级财政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周转金,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应安排一定的贷款扶持发展集体经济,在税收、工商管理上,对村级兴办的集体企业和各种经营项目政策从优。对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干部制定奖励政策,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和事迹要加强宣传,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良好氛围。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必须首先着眼于农村党支部班子的加强和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强烈意识、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秉公办事、廉洁自律的人选进班子。二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用好的典型、经验激发他们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5.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一是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尽管有些村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大部分村组来说仍然还有许多资源有待开发利用,二是积极清收村级债权。应回收的欠款一定要想办法回收,加快资金流转,把死钱变成活钱,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6.加强农经队伍建设。一要补足乡镇农经人员,每个乡镇至少要有3人才能保证农经工作的正常运转;二要提高基层农经人员的待遇,提高工作积极性;三要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保证能下得去指导村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因为新平县大部分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距离乡镇政府所在地路途遥远,靠双脚是难以到达的,更何况他们根本没有时

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篇3

前段时间,我们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理思路、解难题、转作风、促发展”为目的,到祝家庄村进行蹲点调研。通过分类座谈、实地考察、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掌握了村情民意,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该村块状工业经济的发展,给了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一、祝家庄村块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祝家庄村是著名的英台故里,位于上虞丰惠镇西北部,由原蔡岙、后龚、前龚、兴隆4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7.9平方公里,山林面积6500亩,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共有人口2584人,农户877户,党员103人,村民代表116人。2006年全村实现工农业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1164元,是上虞市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祝家庄村的块状经济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产业优势明显。全村现有劳保企业110家,手套机2500台、袜机1200台,从业人员近5000人,2006年实现销售12亿元,出口6230万美元,是上虞的劳保用品生产基地,在区域内有较大知名度。经营格局合理。劳保块状现有产值3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5000万元左右的6家,带动了100多家中小企业和家庭加工户,形成了“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主体、家庭作坊相配套”的发展格局。发展势头迅猛。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3年都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据调查,目前该村有15家劳保企业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有8户农户希望发展新企业,发展后劲很足。

二、块状工业经济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祝家庄村劳保块状经济对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祝家庄村的产业结构中二产占绝对地位,近3年对GDP的贡献均在98%以上;一产基本保持在0.3%左右;三产份额虽然很小,但产值和占比近3年呈倍数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快提高农民收入。祝家庄村劳保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更多的村民从一产中转移出来,而且极大地带动了老百姓致富。据调查,祝家庄村共有劳动力1600人,其中从事块状经济1438人,占劳动力人数的89.9%,纯务农只有75人。同时,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二产收入的比重连续3年达98%左右,说明村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块状经济。

3.促进农村面貌改善,加快农村社区形成。祝家庄村共有从业人员5000人,其中外来人员3400人,占68%。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不仅推动了块状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加快了人口的集聚,促进了农村新社区的形成。另据统计,2006年祝家庄村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70万元,其中村里经营业主捐助达80万元,占29.6%,体现了块状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反哺作用。

4.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加快乡风文明进程。由于劳保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进入的门槛不高,从业人员中甚至有不少老人,全村形成了全民创业的动人景象。多数农民“洗脚上岸”,从纯务农中转移出来,进行有组织的工业化生产,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提升自身的学习意识、集体意识、纪律意识,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组织化程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祝家庄村劳保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现阶段发展块状经济遇到了土地、劳动力要素制约,对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不够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不够好,农村社会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产生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研究农村块状经济的带动作用及制约因素,从更高的层次上谋划和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发展块状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破解农村块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要素制约,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的路子,是统筹“生产和生活”的必然要求。从祝家庄村块状经济的情况看,企业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有着规模扩张的用地需求;而且大多数企业“厂居合一”,影响安全生产和生活质量,有着环境转移的用地需求。但在现阶段,土地供给显然难以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的新路。我们认为目前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腾笼挖潜”,把块状产业链中那些便于手工加工的生产环节进行转移扩散,充分利用欠发达山区的剩余劳动力,积极发展千家万户的家庭经济,达到既腾出生产空间,又促进脱贫致富的目标。二是“旧笼盘新”,充分盘活村内闲置场地、空关房屋,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废弃地整理,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为块状经济提供发展空间。三是“建笼引企”,由村级集体推动,以村级集聚点或工业小区的形式,搭建发展平台,进行集中生产;或引入社会资金建设标准厂房,实行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现集约集群发展,提升块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启示二:依托农村块状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物质基础,走项目反哺、优势转化的路子,是促进“民富和村强”的现实途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像祝家庄村,这些年块状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具有了丰富的民间资本,但“个体富集体穷”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村年收入仅15万元,连正常运作都难以保障,建设新农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把经济发展的优势转化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优势,建立合作双赢的造血机制,可构建这样三种模式:一是“反哺式”。就是要想方设法通过竞争机制、项目冠名、荣誉激励等形式,充分调动和唤起本村企业主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直接投资村级公共事业,参与村庄建设。二是“合作式”。就是要充分依托企业的资金、人才、科技,对村级集体握有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资产进行经营性开发,以股份制等形式,联合建立项目实体,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三是“配套式”。块状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有整个产业链方面的配套,同时还需要有人员、劳务等后勤服务方面的配套。在这方面,村级要充分发挥其在组织、人缘、地缘、信息上的优势,通过集体出面,开展劳务、业务等中介服务,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启示三:顺应农村块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走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的路子,是满足“和谐和保障”的内在需要。从祝家庄村的情况看,中产阶层正在壮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已经构成了一批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群体;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已超过本村人口总数;村与外界的联系大量增加,有的甚至跨出国门。可以说,块状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农村社会形态,带来了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要在加强村级就医、就学、治安、保洁、文体、流通等方面便民利民服务功能的同时,重点围绕“四个提升”,更好地发挥农村工业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一是以企业文化提升农村文化。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村庄文化建设有相结合起来,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和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二是以企业管理提升农村管理。要积极把村级党建、工青妇、社会综合治理网络以及外来人口管理等各类组织向企业延伸,让企业更多地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从而提升整个农村社会的管理能力。三是以企业保障提升农村保障。积极引导企业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企业社会福利等形式,加大对企业职工以及本村村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农村社会的保障力。四是以企业事业提升农村事业。企业作为一个“小社会”,通过其内部的各类公共服务事业,如医疗站、文体健身场地等的建设,努力与整个农村的公共服务相对接、相补充,全面优化农村社会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区环境质量。

启示四:发挥农村块状经济发展所形成的转移功能,走产业融合、辐射拉动的路子,是推动“集聚和扩散”的强大动力。块状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从一产的转出,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人口的集聚,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商贸服务业创造了条件。我们认为,今后要注重发挥好农村块状经济所形成的辐射功能,把一产、三产做优做强,努力形成三大产业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具体来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要把握块状经济的转移效应,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运用返租倒包、土地入股等模式,把农民手中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出来,承包给经营能手或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让不务农的人有收入,让务农的人有更多的收入。在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业上,要把握块状经济的集聚效应,加快发展农贸市场、放心店、农家乐、物流(运输)、餐饮、住宿(民工公寓)、邮政、储蓄等相关产业,为产业农民、外来民工生活提供方便,为企业生产提供方便。

启示五:强化农村块状经济发展所造就的育才效应,走能人领队、人才开发的路子,是实现“带头和带动”的有效载体。祝家庄村第一家劳保企业是由现任村总支书记龚志庆同志创办的,通过10多年的发展,孵化出大大小小上百家企业,产生一大批企业经营能人。祝家庄村的干部大多数都有一份产业,大到几亿,小到几十万,组成了一个以经营能手为主、带动作用明显、群众放心满意的班子,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在调研中,我们深深感到,农村块状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改造农民、培育能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能人经济”。而这些能人,正是目前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所急需的人才资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走能人领队、人才开发的路子,更好地发挥“带头和带动”效应。一是建立农村人才选拔机制。要注重把更多的能人吸引到村级班子中来,选拔一批素质好、有产业的能人,增强村级班子的谋划能力、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建立农村人才开发机制。要充分发挥企业的育才作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培育更多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并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形成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三是建立农村人才参与机制。积极拓展能人参与村级事务的渠道,通过村企结对、村事联议、决策咨询等多种形式,重视在新农村建设各个环节发挥能人的推动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带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骨干力量。

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迅猛发展,而同时,涌现的各类社会问题也较多。例如,较为典型的城乡差距问题,就显得非常突出。为了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我国推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这一经济政策[1]。加快新农村建设,能够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区域发展指的是,基于地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基础上,通过将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协调起来,而产生了综合体,它不仅仅是项地理概念,同时还能真实反映区域发展的现状。当前,我国大力建设农村,通过发展农村区域经济,能够显著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域辽阔。农村的发展问题,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国民素质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则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都会有所上升,农村人口素质有所提升,则整个国民素质一定会大幅度提升。

(二)发展农村,搞好农村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让农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才能够让全体公民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才能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的人口占据了世界人口的20%左右,然而耕地面积却占据了世界总耕地面积的8%,这当中巨大的悬殊,已经成为压在每个中国人心上一颗沉甸甸的石头[2]。当前,我国整个社会的粮食需求,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大多的粮食都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才能保证全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因而,加快农村发展,能够缓解我国的粮食危机,保证粮食安全。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广大农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

当前,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而国家也高度重视农村发展问题,然而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着相关问题:

(一)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是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地域辽阔,资源条件有着千差万别,加上相关政策的限制,当前我国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为,东部沿海区域发展的速度快,而内陆农村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3]。

(二)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各异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有着该区域的特征,加上本土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等要素的影响,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征,都是不相同的。例如,有的农村地域属于传统经济发展型,有些地域属于现代经济发展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要注重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

(三)人口素质限制、资金投入力度受限制

当前,农村地区的整体人口素质有待提升,农民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较为欠乏,也无法及时的掌握相应的农业科技,这不利于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另外,当前国家对农村区域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这为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区域发展。

(四)环境问题也较为突出

在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时候,要注重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避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破坏问题,这不仅对影响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农村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总体而言,这不利于整个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针对农村区域发展现状的解决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特点。本文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来解决农村区域发展现状问题:

(一)国家加大财政的扶持力度

“新农村建设”是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国家要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积极为农村区域的发展,完善相关的基础设置建设。例如,公路桥梁建设、水利建设、电力建设等,为发展农村经济,奠定良好发展的基础。同时,国家要注重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城市投资,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各乡镇企业,要注重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积极推行必要的政策,为整个农村区域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并注重加大农村区域经济建设任务,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有资金、有精力购买先进的生产工具,加快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

(二)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在国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带动整个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切实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3]。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可以首先在农村区域设置城中村、设置城乡结合部等试点,利用城市极为先进的经济条件,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于一些原本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可以先发展部分单位,然后利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促进整个农村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相关部门还利用将散居迁居到乡镇或者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的地方,逐一推进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不断提高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加大技术扶贫

我国的农村地区,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特征,基于这种特点,政府部门在开展农村建设工作时,要注重加大技术扶贫力度,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已经具备的产业机构,例如农、林、牧、渔等产业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整个产业结构得到较大程度上的优化。比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原有的畜牧业,细化为养牛业、养猪业、家禽饲养业等,同时对于家禽饲养业,可以将其分为家禽、农副产品等产业。通过将产业结构细化,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以促进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国家要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注重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养的提升,注重积极在乡镇上发展职业教育,利用上夜校、职业教育等措施,向农村地区传授农业科技文化知识,让农民切实掌握相应的农业技术,进而土壤农民将各项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4];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加强对科研单位的支持,注重聘请高技能的人才走入农村,开展农业生产工作,将先进的技术设备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带动农民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让农民掌握先进的科技,提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在加快农村区域建设的工作时,相关部门必须要意识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特色各异、人口素质有待提升、资金投入欠乏等现状,要注重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始终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加大技术扶贫等,解决农村区域发展的现状问题,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均衡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洪亮.现阶段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7):331,333.

[2] 许秀川.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定量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1):220-224.

[3] 郑宇翔.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农技服务,2014,31(9):9.

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篇5

所谓农村经济管理就是针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市场发展环境以及国家经济政策、方针策略为基础进行有组织、自觉性的宏观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以国家经济发展建设总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建设现状,通过市场经济建设来确定长远的经济发展建设战略目标。除此之外,针对经济建设再生产过程中的分配、交换、信息等生产要素要进行及时准确的规划、组织协调及管理,进而促进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

2农村经济管理现存的三大问题

第一,就目前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现状而言,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发展,传统旧的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村经济结构、快速发展的利益结构及多元化需求都需要建立完善,新的管理体系与之发展保持一致。第二,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民利益的有效维护、关系利益的相互协调、农民诉求等方面存在的矛盾纠纷及问题,现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并不能进行很好的处理与解决,从而导致这些问题矛盾积累逐渐严重,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第三,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农村经济基层管理人员专业管理技能及领导水平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适应我国农村产业化的发展需求。从整体上来讲,我国农村经济管理集中反映在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持续等问题,农村经济管理基础物质比较薄弱,管理人员思想知识结构相对比较落后,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将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

3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对策

3.1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

要对新农村的建设进行加强工作,其基础是规划、首要的任务是发展,关键点在于增收,而其保障就是体制的完善。正因如此,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应紧紧地为经济发展的大局,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着力于深化体制的改革及制度的创新,建立与市场竞争机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及管理理念,不断地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新方法进行探索。乡镇的领导层要贯彻党中央提出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大战略,也就是“转变、拓展、提升”。第一要转变农业的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改变农业资源利用的模式,加快农村所富余的劳动力转移速度,以此来促进农业的症状方式的转变及农业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第二就是要对农业的功能、农业产业的链条机农产品的市场进行相应的拓展工作,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陛。最后,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及转化能力,大幅度提升农业的安全保障能力和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此来不断地增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

3.2政府主导维护群众利益机制的完善

各级乡政府要建立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协调监督管理机制、诉求表达机制、权益保障及矛盾处理机制等,以此来协调相互比较之间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避免各种利害关系在乡政府之间的蔓延,从而不利于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乡政府管理职能的发挥对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乡政府应该站在农民利益的角度对他们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中的某些误区给予一定的指导,并大力支持他们积极参与到实际农村经济建设中去,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建设管理中的基础作用。为了确保民主关村,必须对村务的公开制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及重大问题讨论制度等系列的自治制度进行完善,把民主监督作用落实到位。领导级干部要深人地展开调查研究,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到密切地与群众联系。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就是建立服务胜的政府,着对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来说也是一个迫切的需求。

3.3加强建设农村经济管理人员队伍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是现代农村经济管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首先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干部水平进行综合管理与培训,建立一支完善的专业管理队伍,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与敢于创新管理的意识。对于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而言,他们必须起到强有力的指导以及表率带头作用,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丰富自身管理经验。尤其是对农村经济管理而言,更需要建立乡镇农经队伍,并与此同时完善农村经济管理问责制度,以便更好的促进其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

4结束语

总之,时代在发展,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也会随之而相应的变化。因而在日常经管工作中应始终做到审时度势,紧跟时展的需要,始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经管工作中,并对农村经管内容进行不断的充实和完善,深入实践,认真剖析问题本质的所在,结合实际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农村经管工作的升级与转型,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高效优质的经管服务。

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 农业;农村经济;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00-01

1 发展现状

1.1 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逐年增加,农民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增加良种、地膜玉米、粮食、家电下乡等补贴;实行农村合疗、养老保险、危房补助;推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学生免息贷款、贫困生补贴等。从各层面、各角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生活,使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1.2 农业机械化及生活电器化程度提高,农民劳动强度下降

如今,多数群众住上了楼房,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几乎家家具备,煤气灶、电磁炉、电饭锅、电饼铛等也逐渐进入农村的厨房;小麦、玉米播种和收获都达到了农业机械化,农民群众已从整日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

1.3 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转变

由于农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年提高,而农业机械化、生活电器化的普及使其富余时间更多,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农民就业提供了广阔平台,许多农村的青壮劳力大量涌向城市,在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使得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呈现以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1]。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部分村组种植业结构单一

部分村组以大田作物(小麦、玉米)种植为主,虽然近年来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粮食的价格在国家保护性政策的支持下始终趋于平稳,加之人工、化肥、农药、农机械使用费等的上涨幅度均高于粮价,农民种粮的收益甚微。

2.2 村庄缺乏统一规划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涌现出一批规划一致、布局合理的新村,但是示范性的新村毕竟屈指可数,大量的村组由于历史及居住习惯的原因,存在居住分散、宅基地占用面积大、荒废的空宅得不到合理利用等现象,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也给人居生活环境和人文生活的改善带来难度[2]。

2.3 农村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及健全

目前农村家家户户通了电,大多数农户吃上了自来水,主干道路大多实现了水泥化,新农村建设有了休闲活动广场。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存在需要改善和关注的地方,有些村组存在电压不稳、供水困难、水泥路普及率低的问题,尤其是农田灌溉还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村基础设施的管护还有待健全和完善,让宏观引领,微观受益。

2.4 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有待解决

现在农村留守人员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解决留守妇女及其他劳动力的邻近再就业问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好农村工作的关键问题。

3 建议

3.1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农业信息入村工程、一村一品工程、高产创建工程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的实施,结合村域经济发展实际,针对各村村情,提出产业结构调整意见及实施方案,同时落实科技人员包镇驻村的办法,引领群众做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争将粗放农业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的集约高效农业经营模式,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优质高效农业及现代农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3]。

3.2 整合各项资源,进行村域经济发展统一规划

农村的发展要依靠财政、农发、水利、环保、交通、土地等部门相互协作,在政策、技术、财力、物力及人力方面进行各项资源整合,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有计划的进行新村、社区建设,要从感观上做到布局合理、村容整洁,从实质上做到乡风文明、富裕和谐,从长远上做到经济发展、活力生态[4]。

3.3 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村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要以点带面,更要做好日常管护和永续利用。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村组通上柏油路,让每一户群众用上自来水,让每一块田地有足够的水源去灌溉。

3.4 探索农村管理队伍建设工作

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扎根农村的乡镇工作人员,离不开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一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更离不开群众的典型代表和最基层的管理者――村组干部,如何能让村组干部有能力、有精力、有动力去做好农业及农村工作,如何能让村组干部自愿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做好农业及农村工作的着重点,也是做好村组干部培养及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 参考文献

[1] 杨军瑞.西吉县农村经济工作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300,302.

[2] 韦敏.水富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云南农业,2010(9):44-45.

[3] 于武盛,杨培奇,崔焕颖.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5):69-70,74.

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篇7

 

从概念来看,农业经济发展具体是指由农业所创造的经济收益从一种状态提升或转变到另一种状态,前一种状态是指农业经济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少,而后一种状态是农业从这种落后的局面中跳出来,通过接收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及新的体制,从而摒弃这种落后状况,让农业经济创造持续增长的经济效益,最终带动农业经济及农村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我们在看到发展成效的同时,更应该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关注,并采取合理措施加以改善,才能真正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快乡镇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制度不完善

 

就针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建设以发展而言,其是一项极具系统性与长期性特征的工程,必须要依据制度才能够保障顺利开展与实施。我国以往的计划经济一直长期影响着乡镇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其约束力度还较强,在管理体制上也较为落后,从而严重的制约了乡镇农村经济的持续、长效发展。其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第一,政府制度上的约束缺乏全面性;第二,制度上管理缺乏权威性,最终导致农产品销售渠道、销售方式等缺乏法律支持;第三,相关制度上缺乏一致性,某些制度与制度之间有冲突,例如乡镇农村发展与退耕还林两个策略之间的冲突;第四,制度实施力度不够,以往政策对乡镇农村资源的保护力度严重不够,导致其无法真正长效的发展。

 

(二)经济条件不够高

 

经济条件的约束对于我国的乡镇农村经济而言,一直以来都因为经济体制的约束,严重缺少应用在技术改善上的资金,并且外部资金、融资量也非常少。由此可见,我国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体投资非常少,其严重影响正常的乡镇农村技术、乡镇农村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乡镇农村市场的经济体系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终将阻碍乡镇农村市场的资源利用问题。我国省市的多个等级政府对乡镇农村产业扶持投入资金的安排与预计有限,这一现象也必然会导致乡镇农村的非正常成长。

 

(三)市场环境较落后

 

虽然我国是一个乡镇农村大国,许多城市乡镇农村产业经济的占比也相对较高。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道路多样化,其中并没有将乡镇农村产业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发展水平、发展效率一直处于较慢的情况中,最终导致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个行业缺乏规范性,主体参差不齐,乡镇农村经济的理念、形象等不合实际。例如,重庆的耕地非常多,但是重庆的发展更多的集中在工业产业中,这一现象也导致当地许多居民也参与到工业发展中,导致乡镇农村行业的参与者非常少,这也是导致重庆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受重视。

 

二、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创新技术与能力的转换

 

首先,需要提升乡镇农村技术体系的创新,并深化改造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提高区域性的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以及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速度,逐渐完善我国的乡镇农村体系的人员招聘以及投资建设等乡镇农村运行机制。其次,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大力宣传乡镇农村经济,并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给予乡镇农村科技创新基地以及乡镇农村研发中心,主要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给予扶持;最后,需要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改善乡镇农村技术的投资环境,发展我国乡镇农村经济体系的创新投资方式。

 

(二)提高乡镇农村经济条件

 

在乡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需要逐渐的提升科研技术力量的投入,使乡镇农村科研技术在完善的基础建设设施的条件之下得以更好的发展。乡镇农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对此,必须做好乡镇农村知识的产权保护。以往我国许多行业并不重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乡镇农村上,许多人并没有产权这一观念,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尽可能的保护今后所研发出的各项乡镇农村产业知识产权。除此之外,乡镇农村不仅与科技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农民有着“母子”关系。只有农民的素质足够,才能够使乡镇农村经济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对此,提升农民素质是必然的。当前,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农民的素质上,在各个组织、各个部门中,尽可能的推广乡镇农村技术,给予地方农民定期举行相关知识培训活动,让农民自主、积极的参与到这些技术、知识培训活动当中。此外,政府可以联动某些高校或企业,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的方式促使大学生、相关专业专家将精力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为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知识、技术的支持,从而更有效地推进乡镇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合理推动产业化运行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传统的独立产业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对此,乡镇农村产业化运行也是推动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按照地方的实际情况,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找寻外招商,从而更好的丰富乡镇农村产品、乡镇农村副产品的销售渠道。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快乡镇农村原料基地的建设工作,给予乡镇农村经济的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料,满足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对于乡镇农村产业结构而言,则需要依靠政府政策进行整改、调配。在调配乡镇农村结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地方乡镇农村发展现状,结合其他产业,通过互补互进的方式推动乡镇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环境之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种类等方面都需要持续创新,才能进一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从而促进其农业经济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因此,乡镇农村经济研究者需要充分理解乡镇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现状,并针对乡镇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的制约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养老保险 欠发达地区 政府作用 

 

一、贵阳市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社会保险制度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经济水平和社会传统的不同造成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地区差异化,但就各地的社会保险制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贵阳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现状如何?现从三个方面来做一个简要分析。 

1.贵阳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贵阳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是人均耕地少,地貌复杂,第一产业从业人口下降速度慢,人均产值低。贵阳市2004年年末总人口350.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5.78万人,占全市人口数的53%。全市土地总面积804667公顷,其中耕地2889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91%,全市每个农业人口占有土地6.9亩,不足全国平均值的一半,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55亩,为全国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且多属高原丘陵,不利机械化操作。据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1.77亿元,占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即GDP)443.63亿元的7.2%,不难看出农村的人均产值不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差。 

2.贵阳市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现状 

贵阳市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总的来说是收入偏低,保障水平偏低,城乡差距大。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509元,仅占城市居民可支配人均收入的31.25%,不足三分之一,可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大。全市农村居民用于日常生活消费的恩格尔系数达0.44。2008年贵阳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200元/人月,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最高的两城区为140元/人月由此可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异。 

3.贵阳市农村养老现状 

贵阳市农村居民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辅之以少数集体养老、储蓄养老、征地补偿养老、房屋出租养老、困难救助和低保养老。贵阳市农村目前社会养老模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占63.1%以上;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绝大多数边远地区的农民根本谈不上存钱,当农民进入老年,靠储蓄积累养老的为16.2%;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乡镇企业为数不多,这一人群属于养老无保障之列。随着农村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农民养老问题逐步凸现,已到了必须研究解决、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贵阳市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结合贵阳市农村的现状,要建立贵阳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面对和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根源。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工业的思路决定了城乡发展的差异,贵阳市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大体各占一半,但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还不到第二产、第三产增加值的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3.2倍,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200元/月,是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人均70元/月的2.8倍。

2.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 

解决“三农”问题的落脚点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关键在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以农为主,多种经营。尽管近几年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但农、林、牧、渔、服务业的结构不均衡,贵阳市的地形地貌又不适合大型机械的使用,就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而言不能形成规模,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很难得到大幅度提高;二是种植面结构不合理,围绕省会中心城市服务的多种经济农业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不同区域的差异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由于贵阳市城市规划、地理等方面的因素,贵阳市不同区域的农村各方面差异都较大。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候,对处于不同区域农村应该区别对待。不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贵阳市经济目前呈放射状,由城市中心向边远农村逐渐减弱,经济区域差异十分明显。 

4.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按照目前国家制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导性政策框架,基金主要依靠参保农民的缴费,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化、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考虑到今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后进入老年期时的经济、社会背景,现在交纳的数额很少的养老保险金,就会出现养老保险养不了老,保不了险的情况。如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不进行补助,其差异性和不公平性是显而异见的,直接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如果要让绝大部分农民参与到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的财政补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财政支出的加大,会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农村这一块。 

三、解决贵阳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矛盾的建议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笔者认为,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主线。政府应结合贵阳市农村的实际情况,让城镇带动农村发展,从政策、经济、财政上全面扶持,即使暂时减缓城镇的经济发展,也要千方百计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特别是偏远、困难地区的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缴费承受能力才能提高,农民退休后的养老待遇才能增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才能持续。反过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的份额逐渐减少,又能有力的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使城镇能全面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2.完善农村社会保险的地方性法律体系 

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保证农村社会稳定,根据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社会公平的原则,对农村老年群体实施的社会保障,是作为调节社会分配手段而建立的。其次,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步伐,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项措施都有法可依,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稳定性。最后,应建立健全养老保险法律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运营的规范性,防范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并通过合理运作使其不断增值,以更好的满足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需要。 

上一篇:家庭劳动教育实践范文 下一篇:社交媒体的特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