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特性范文

时间:2023-11-22 12:53:09

社交媒体的特性

社交媒体的特性篇1

然而,虽然NGO对于社交媒体趋之若鹜,也不断的希望通过运用社交媒体来有效节约成本,扩大传播效益,但在实际执行时,不免遭遇到因为社交媒体特性所形成的挑战:

挑战一:NGO公益慈善信息容易被在社交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所掩盖

社交媒体的出现大量丰富了人们摄取信息的选择,其多元的传播渠道带来了相对丰富且五花八门的传播内容。海量的传播内容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同时,受众群在遇到强迫信息曝光的情况下,容易排斥和抗拒信息,最简单而直接的表现在对于充斥广告的网站、看电视遇到广告会选择换台回避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NGO传播的信息很容易就被其他的无效信息所覆盖,甚至容易因为别的强迫信息而造成负面的情绪影响,最终造成社交媒体的无效使用。据调查,在国内的大中城市,人们每天面对的广告信息达到了1000余条,面对如此庞杂的广告信息,受众如何从中获得深度或是正确的传播信息呢?公益平台的品牌传播、捐助或公益慈善活动的宣传,如何从信息丛中跳脱出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有效地聚焦主导人群,是NGO使用社交媒体传播所面临的首要挑战。

挑战二:社交平台信息认证机制不足,可信度受到质疑

社交媒体的传播门槛较低,人人都能够利用这个平台进行传播。原本是信息接受者的受众跃上传播平台之后,都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见闻、臆测进行传播。信息来源的信度和信息内容的公正性及平衡报道,都不受控制。传播信息者,非但不需要是新闻专业,更不用是行业或领域专业,人人皆可抒发己见,而其他的受众对于这些信息也容易受到误导。信息的真实性也在不断地再次传播过程中流失或者遭到篡改,造成信息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而传统谨慎的发言模式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推动力度弱。正确有效,能够受到关注且容易传播的信息是传播面临的一大问题。

挑战三:社交媒体受众犬儒性,以放大镜检视所有失误

韩寒曾说过:“我不喜欢使用微博,使用微博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好像人人都是好人,但如果人人都是好人,现在的社会不会是这样。”社交媒体的本质就是网络的分身(Avatar),在生活中无法满足的,便会在网络上寻求补足。因此,对于公理正义的追求、对于道德礼法的规范,乃至于对于所有大小缺失的强烈批评喊打,是社交不可避免的弊病。受众期盼在自由交换信息和意见的平台上发出理性的声音,道德的声音,构建人们向往的理想化却不现实的世界。这种犬儒的特性容易和社交平台的群性产生连接,造成人人都可以是警察、是法官,以“人肉搜索”的方式,对所有不公进行网络私刑,却缺少了程序正义和理性判断。社交媒体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自由交流的渠道,但网络情绪不该越界。人们在社交媒体里正义却在现实社会里懦弱。以“郭美美事件”来说,只要在网络上已成定案,对于现实社会的影响也极大。因此,NGO如何经由媒体管理、危机管理将公理正义的期望转为正面帮助NGO的力量,也是使用社交媒体的一大课题。

挑战四:社交媒体信息讲求快速,传播面临片面性

社交媒体的即时性是一大特点,近年各项大型活动都在流行网络直播,微博直播的形式。各界名人也都利用微博的即时互动性来进行微访谈、微白板等活动。以微博为例,每则140个字节的信息,每天各个受众不断的评论和转发相当容易造成信息的流失。另外,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接收主体人群多为年轻一族,年龄在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由于受网络电子运用知识的限制,对社交媒体的关注与应用不多。年轻群体对于信息的接受要求广度而非深度,社交媒体正好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因此,信息接受的片面性便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如何在可能接受片面信息的群体中,有效、精准、快速的打中人群的关注点,同时避免受众对片面信息的曲解是NGO面临的挑战之一。

面对各项挑战,NGO需要有效的运用策略,才能使社交媒体成为对于公益慈善传播有效的平台。具体来说,NGO使用社交媒体传播,有以下四个策略重点:

1 合作性:互补双赢

NGO与社交媒体的合作应该从单纯的使用平台,提升到特性定制,有目标性的合作。这样一来,除了提升社会影响力和NGO的信息辨识度外,更能使NGO的信息有深度的进行传播。

以开心网为例,目前国内已经有18家公益机构成为其合作伙伴。NGO真正地被开心网重视起来起源于一个“玻璃女孩”小嘉宁的故事。小嘉宁在一岁的时候,就患上了“全身型幼儿类风湿”,她的全身关节被破坏,几乎成了传说中的“玻璃娃娃”,一碰就有可能造成骨折的危险。为了治病,小嘉宁的家已经欠债累累,面临停药的困境。这个帖子在开心网上受到近万人的关注,还引起网友热议在网上捐款资助。开心网从中意识到,借助于这些有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机构,开心网可以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社会公益平台。开心网作为NGO的维护和宣传推广的平台,为公益机构提供了稳定、通畅的网络平台的同时也起到与NGO相互制约和监督的作用。对于NGO和社交媒体来说,共同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社会公益平台将会帮助双方达到公益与舆论的“双赢”的发展态势。然而,NGO在与社交媒体合作加强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同时也需要思考,越来越多的同质性团队加入到社交媒体中,如果不在合作的同时思考如何进行特色传播,成为市场跟随者的后果,就是传播平台未能发挥预期成效,合作依然无法将社交媒体的特性得到体现,造成再一次的媒体浪费。

2 持续性:制造亮点

NGO制造亮点不是简单的噱头,

而是有意义的创意才能让公益信息在社交媒体传播的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并保持长久的被关注。有创意和意义的公益活动才有足够的吸引力让支持者从“声援”到“动员”直至行动起来。NGO作为长久性公益慈善的载体,除了每个活动期间的宣传要有明确的预热一升温一高潮一保温的过程以外,还需要不断地制造话题和焦点让受众群关注和讨论。

NGO多是为广大受众发出声音的,什么样的声音最贴合民意,NGO在这方面要保持灵敏的嗅觉,才能找到真正吸引人的点子,并能够让大家自愿地参与其中。以“科学松鼠会”为例,作为一个普及科学知识的传播公益团体,运用各种社交媒体进行整合,已持续包覆式的线上线下活动,有趣、活跃的科学传播方式(如:阅读沙龙,达文西行走中队,科学嘉年华等),有创意的活动迅速赢得了数十万国内外科学爱好者的口碑。事实上,把科学这样严肃的领域以幽默感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已是足够的亮点了,松鼠会以更多的创新活动让科学流行了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大众参与。

3 互动性:倾听反馈

社交媒体的重要性在于人人都同时为媒体和受众,这样的特色要求互动交流,不同于传统媒体简单的单向传播,社交媒体要求更多点对点,人到人,用户对用户的沟通交流。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交流的特性,社交媒体能够更有“人味儿”,更加直接。NGO与支持者在社交媒体(如人人网,开心网,微博等)平台上的互动,要注意避免信息真实性在反复被传播的过程中的流失外,更要注意保持点对点的倾听和反馈,这种富有“人味儿”的互动,能有效的进行深度的传播。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中转的媒介将NGO与支持者的沟通距离大大缩短,信息直接、快速、真实地在双方交流中被认可,人们的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网络的特性决定了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平等关系,传统媒体不再是受众接收信息的唯一途径,而是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相互交换信息,发出更多的声音,对传播者起到一定的影响力。美国一家服装公司(American AppareI)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回应用户在twitter上的留言,并与顾客在twitter上直接沟通交流。AA服装公司的粉丝会在自己的blog中提到喜欢这家公司或者他们的产品,还会把twitter作为他们文章分享给这家公司的管道。公司在账号中收到一条来自一名自由职业摄影师拍摄他妻子穿AA品牌衣服的孕妇照片,并将其作为AA服装宣传的广告创意,以体珊衣服的舒适可爱的特质,并成为公司在线广告效果最好的宣传之一。信息量不断的增加和支持者及时的反馈,对于NGO来说是一个学习思考和积累信息资本的过程,支持者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在打开眼界的同时也为公益事业积累了更多的激发创意的灵感。当然,对支持者的关心并给予鼓励和支持,能够持续有效地维系NGO与支持者的关系,这样才能把NGO致力于公益慈善的事业经营的更长远。

4 名人效应:借势顺势

近年来,名人使用社交媒体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像是姚晨和王菲使用微博的案例充分的说明名人也在利用社交媒体的特性来吸引不同年龄层的支持者,累积人气。名人微博的粉丝很容易就可以达到几十万人,发送内容经常被一再转载,粉丝的崇拜心理和明星的榜样作用要通过名人的社交平台进行推广传播并不难。很多明星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维护其健康形象的同时也为推动公益事业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以壹基金为例,一般由壹基金账号的信息平均是一两百条的粉丝评论回复,但通过李连杰的308万个人微博的粉丝量就能轻易得到千条以上的评论和转发。名人影响力可见一斑。濮存听的公益形象深入人心,喜欢他的粉丝多为人生阅历丰富的人群,以他的个人力量已经带动他的粉丝和明星好友关注艾滋病、环保、弱势群体等多个领域。明星一个人的宣传力量就已经是单纯NGO传播量的几十倍甚至百倍,名人对于NGO传播的力量不可忽视。不可否认的,在名人,社交媒体和NGO中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三角关系。

社交媒体的特性篇2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媒体特征;媒体功能;沟通管理;适配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3)02-0001-06

1 引言

随着以用户参与为主的Web 2.0时代的到来,具有社交性的沟通技术的不断出现,使IT/IS具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属性、网络属性。以sNs、Wiki、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或社会化沟通技术(Soci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SCT)已被越来越多的个体和组织采纳。诸如Twitter、Facebook、人人网、新浪微博之类的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颇受人们欢迎的一种交流和生活方式,供好友甚至是陌生人一起分享信息和交流互动。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已推出具有聊天、分享、评论等功能的企业社交软件(Enterprise Social Software,ESS)或企业2.0(Enterprise 2.0)。如英特尔公司2008年开始启用Planet Blue系统、IBM公司推出的IBM Connections社交协作工具、Ciseo Quad、Yammer及国内的Tita、金蝶云之家企业微博等,来帮助企业实现快速高效的内部沟通。

社会化媒体正以全新的、灵活的方式为个体和组织提供信息量丰富的交流和共享工具,有益地补充和扩展了传统协作与交流平台。它使得“人机交互”变成“人人交互”,促使企业管理从“以数据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也将会给组织和社会带来新的技术能力,继而到使用模式和工作效率。因此,对于社会化媒体的研究不仅将补充现有的沟通管理研究,更可能提出全新的沟通管理理论,并对沟通实践提供建议与指导。

2 社会化媒体的特征及功能

Mayfield于2008年率先提出社会化媒体概念,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也有学者认为社会化媒体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技术型工具和服务,主要用于用户间交流的信息分享。Kietzmann等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采用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创造的允许用户分享、共同创作、讨论和修改用户生成内容的高交互平台。Kaplan和Haenlein则是将社会化媒体定义为一系列以Web2.0技术及意识形态为基础的网络应用程序,允许用户自己生成内容并进行交流,主要包括协作性项目(Wiki)、博客(Blogs)、内容型社区(Youtube等)、社交网站等。

2.1 社会化媒体的特征

Web 2.0是社会化媒体发展的平台,允许用户生成内容的创造和交换,给予了用户极大的参与空间。因此,社会化媒体最主要的特征无疑是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和传播内容的能力。关系性(Relationship)也是社会化媒体的一个比较重要和突出的特征,社会化媒体相当于一个基于个性化的信息平台上的关系管理系统,除了维系现有关系外,用户还能通过社会化媒体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拓宽社交渠道。Berthon等也指出社会化媒体具有较高的可达性(Accessible)和可扩展性(Scalable),容易获取而且能够用来接触大量的人。此外,社会化媒体通过将图片、视频、文本和传统内容等进行混搭(Mashup)处理并进行互动,从而建立联系并产生有意义的信息传播。因此,有学者提出社会化媒体的特征是其定义的模糊性、快速的创新性和各种技术的融合。

Mayfield对社会化媒体技术特征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总结,提出参与性(Participation)、开放性(Openness)、交流/会话性(Conversation)、社区化(Community)和连通性(Connectedness)5种特性,并受到广泛认可。而从社会网络的中心性角度来分析,传统沟通媒体常常是由组织中某一点传输信息,沟通网络产生一种中心性,而社会化沟通媒体能够突破这种限制,进行人人互动,从而降低了沟通网络的中心性,具有去中心化作用。与之相类似,Chen等也在其研究中提出社会化媒体具有高参与度和高互动性,同时指出在沟通方面,社会化媒体有着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的特征,打破了传统沟通技术的中心性。

因此,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可以得出社会化媒体6个主要特征:参与性、关系性、广播性、连通性、社区性和开放性。参与性,是指社会化媒体能够激发任何感兴趣的用户主动贡献和反馈,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关系性,是指用户可以与他人相联系,除了维系现有关系外,用户还能通过社会化媒体将潜在联系变成实际存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广播性,是指基于关系的信息传播呈网状双向流动,广播式搜索传播增加了意外收获的机会。连通性,是指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可以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资源等融合到一起。社区性,是指社会化媒体中,基于相同兴趣用户可以很快地形成一个社区(自组织),并以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开放性,是指除设置保护的内容外,社会化媒体提供的服务都是公开可见的,从而形成可视化关系网和透明的参与,有效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

2.2 社会化媒体的功能

社会化媒体强调技术的人性化,其在组织应用中“社区”、“标签”功能等使组织内部知识的分类加工由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完成,使得知识的各种隐藏属性、价值都被充分挖掘以实现更深层次的知识共享。Kietzmann等总结了社会化媒体的7种功能:身份(Identity)、沟通交谈(Conversations)、分享(Sharing)、存在(Presence)、关系(Relationships)、名誉(Reputation)、群组(Groups),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化媒体在沟通中的作用。Kietzmann等还指出不同的功能也会带来不同研究问题的启发。例如,身份(Identity)模块中,用户如何采用策略进行自我名片管理(Self-branding)和自我提升(Self-promotion),以及如何对个人隐私数据进行管理等。关系(Relationships)模块中则会涉及到许多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如用户联系网络的形成、密集程度等结构特性以及资源类型转移和交换的流动特性等。

除此之外,Avram指出社会化媒体还具有支持会话式互动,支持社会化反馈和支持社会化网络的功能。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为个体间沟通新方式,支持个人或专业性分享。社会化媒体还具有知识管理功能能促进知识分类共享,显著提高隐性知识的传递效率,有效挖掘潜在隐性知识、最佳实践和相关经验,形成永久的知识沉淀。媒体服务的开放性,使得媒体具有关系可视化功能。用户可观察到其他用户的交往模式,从而提高关系可视化程度。社会化媒体还可促成非组织关系的形成等。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社会化媒体具备功能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如Facebook偏重关系建立功能,Linkedln更关注身份管理功能,而Youtube则更具备分享功能等。因此,针对不同社会性媒体表现出功能的强度不同,也将形成不同的使用策略。

3 社会化媒体的研究现状

3.1 社会化媒体组织层研究

随着社会化媒体在组织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将研究重点转移到社会化媒体在组织内应用的研究上。Baltatzis等研究了社会化媒体中的社会网络工具在组织内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工作时采用社会网络工具的机会和收益以及障碍和风险。Wilson等根据对1100多家公司的研究,总结出四种社会化媒体使用策略——预测性实践者(Predictive Practitioner)、创造性实验者(Creative Experimenter)、社会化倡导者(Social Media Champion)、社会化媒体转变者(Social Media Transformer)。同时,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的实时行为流的信息传输、人人互动,使得组织沟通模式突破以往等级制的限制,更加趋向扁平化、网络化,从而对组织沟通模式产生影响。

社会化媒体在组织中的应用带给知识管理新的挑战,如何促进知识管理和团队协作也成为许多学者研究重点,Seebach分析了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知识交换的知识类型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强度对知识交换质量的影响。还有学者研究了社会化媒体在组织内采纳的影响因素,如Schoendienst等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在工作地点使用微博的驱动因素和抑制因素。Wattal等则在研究中指出网络外部性对组织内的博客使用的影响。最后,社会化媒体基于关系的联系,也将对组织内部社会网络的形成产生影响。组织内部社会网络分析、基于关系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的影响以及社会化沟通媒体对组织创新、组织沟通绩效、组织协作的作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也都可能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3.2 社会化媒体个体层研究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也对个体带来诸多影响。社会化媒体具有的身份管理功能带来的印象管理、资料管理、可见度管理和身份管理等也都是亟待系统研究。例如,Chiu等就研究了个体在应用社会化媒体过程中的自我揭露对于增强个人社会吸引力及个人联系建立的影响。同时,社会化媒体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平台,个体可以通过平台向公司内部和外部展示个人特色。社会化媒体提供的即时信息及直言反馈对个体来说是一种学习机会。因此,个体采纳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化媒体应用对个体知识管理、创新管理的影响也需要更多的研究。例如,Brzozowski等在研究中指出可视化的反馈能够刺激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持续参与,而上级或者同事的使用会促使用户采纳或重新使用社会化媒体。Wattal等也在研究中指出他人的积极反馈对于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具有积极影响。除此之外,Gray等还实证检验了社会书签系统如何提高个人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同时,社会化媒体对个体社会网络影响以及个人人际网络特征对团队、成员绩效影响等都有待进一步验证。

4 社会化媒体与沟通管理研究

4.1 沟通管理研究的发展

社会化媒体的飞速发展,影响了个体之间的沟通方式,也给组织内部沟通带来了新的影响。由此,组织内部沟通也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依赖传统媒体的沟通,到基于计算机媒体的沟通(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再到今天的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沟通(Social Media Communication,SMC)。随着沟通媒体技术的发展,组织和管理结构变得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甚至全球化,如图1所示。

沟通管理研究也经历着从研究“行政沟通”向研究“人际沟通”发展;从以“纵向沟通”研究为主,向以“横向沟通”研究为主,进而向以“网络化沟通”研究为主发展;从“单一的任务沟通”研究向“全方位的知识共享沟通”研究发展。在信息系统领域,针对CMC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如媒体丰富度理论(Media Richness Theory,MRT)、任务一技术适配理论(Task-Technology-Fit,TTF)、媒体同步性理论(Media Synchronicity Theory,MST)等等。

基于Web 2.0平台的社会化媒体具有的特征、功能使其发展速度惊人,对传统媒体的沟通模式带来了挑战,传统沟通媒体理论能否适用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同时,社会化媒体基于关系的社交也带来了新的研究背景,学者们开始用社会网络的结构方法而非属性方法进行研究。Sarker等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研究了跨国虚拟团队中沟通和信任联系,Chiu等也在研究社会化沟通媒体中个体自我揭露的影响时用到社会网络理论。因此,社会网络理论也开始逐步进入IS研究领域,也为社会化媒体的研究奠定基础。而对于社会化媒体的研究是结合以往理论进行分析,还是进一步提出新的理论体系也都是未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2 CMC与SMC的比较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社会化媒体具有一些新的变化,如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结构的变化,用户不仅可以查阅,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并传播信息。为了全面了解社会化媒体对沟通带来的影响,有必要对基于传统计算机媒体的沟通(CMC)和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沟通(SMC)进行一些比较。由于社会化媒体有新的基础技术架构、信息组织逻辑和功能应用,因而与前者相比后者有着很多新特点、新功能。下面从信息逻辑、沟通结构、信息传播方式、用户参与程度、关系可视化程度、生动性、开放性、知识管理能力、集成能力、社区化能力、非正式组织形成等11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显然,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沟通与传统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相比具备了更多优势,强大的Web 2.0平台基础,增强了沟通的灵活性、开放性和高效性。增强的知识管理能力更能促进知识分类共享,隐性知识传递效率有效提高,挖掘最佳实践和相关经验并保留以实现永久的知识沉淀。社会化媒体还可以帮助快速形成社区,形成有价值的社会网络,网络联系人的相互可见,将潜在联系转换为实际存在的联系。同时,社会化媒体的应用还有助于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及可视化。还有一些社会化媒体具有的社会网络分析的功能等,还能帮助挖掘有价值的联系。

4.3 未来研究方向

以MRT、MST为代表的经典沟通管理理论大多遵循适配(Fit)思想,认为沟通管理是一个任务、沟通媒体、成员以及组织环境之间的复杂适配过程;适配的程度决定了沟通有效性(如图2)。现在,由于社会化媒体的导入,必然引起组织、成员、任务等要素的相应变化以重新形成沟通适配,称之为“适配重构”。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也就是解释、预测进而控制这个复杂的适配重构过程,构建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沟通管理理论和模型。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是未来研究的实践基础,也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

(1)媒体角度的沟通“适配重构”研究。现有沟通理论多关注媒体的即时性(Immediacy)、生动性(Vividness)、并行性(Parallelism)、可处理性(Processability)、可达性(Accessibility)等技术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同步性、丰富度等综合指标。这些特性显然无法适应对Social Media的分析。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Social Media的能力和特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组织内社会网络结构、信息传递模式等的变化。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对媒体同步性理论(MST)进行改进,以充分体现Social Media的能力和特征。同时,“技术在文化上不是中性的”,与西方相比,中国人在对Social Media的感知、使用偏好和习惯等方面有很多差异。因此,研究怎样的社会化媒体的能力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情境下的沟通适配,以及中国文化特点如何影响组织成员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都非常有意义。

(2)组织和成员角度的沟通“适配重构”研究。适应性结构理论(Adaptive Structure Theory,AST)认为先进技术将在组织中触发适应性结构变化,反过来组织中的结构和人们对技术的选用行为(Appropriation)又会影响技术的使用效果。因此,沟通适配不仅受技术特征影响,还与技术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中被恰当地使用密切相关。因此,要关注社会化媒体的沟通过程中的人员行为、组织管理等非技术因素,建设恰当的组织环境和人际交互关系、结构关系,进而促进沟通适配的重构。传统的沟通管理理论多是基于态度(Attribute)和行为(Behavior)视角,在社会化媒体的情境下应该更多地考虑结构(Structure)和关系(Relationship)视角的理论创新。

(3)任务角度的沟通“适配重构”研究。任务,技术适配理论(TTF)指出技术要想对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则该技术不但要被使用,而且要与所支持的任务相适配。任务特性是形成沟通适配的主要因素,不同的任务代表着不同人员及组织结构和不同的信息需求。不同任务条件下,社会化媒体所发挥的作用和作用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因此,建立不同任务条件下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沟通适配模型,探讨不同任务类型的沟通管理机制问题也将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5 总结

社交媒体的特性篇3

社交网络属于网络媒体的一种,而我们营销人在社交网络时代迅速来临之际,也不可逃避的要面对社交化媒体给营销带来的深刻变革。

那么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具有哪些突出的优势呢?

首先要讲的是,社会化媒体营销具有传统网络媒体营销的大部分优势,比如传播内容的多媒体特性、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传播信息可沉淀带来的长尾效应等等。讲述网络营销对比传统媒体优势的文章很多了,这里我不在赘述,我要重点讲讲社会化媒体营销与普通网络媒体营销对比的优势。

第一,社会化媒体可以精准定向目标客户。

社交网络掌握了用户大量的信息,抛开侵犯用户隐私的内容不讲,仅仅是用户公开的数据中,就有大量极具价值的信息。不只是是年龄、工作等一些表层的东西,通过对用户发布和分享内容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判断出用户的喜好、消费习惯及购买能力等信息。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比例越来越高,移动互联网基于地理位置的特性也将给营销带来极大的变革。这样通过对目标用户的精准人群定向以及地理位置定向,我们在社交网络投放广告自然能收到比在传统网络媒体更好的效果。

第二,社会化媒体的互动特性可以拉近企业跟用户的距离。

互动性曾经是网络媒体相较传统媒体的一个明显优势,但是直到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我们才真正体验到互动带来的巨大魔力。在传统媒体投放的广告根本无法看到用户的反馈,而在网络上的官方或者博客上的反馈也是单向或者不即时的,互动的持续性差。往往是我们发布了广告或者新闻,然后看到用户的评论和反馈,而继续深入互动却难度很大,企业跟用户持续沟通的渠道是不顺畅的。而社交网络使我们有了企业的官方微博,有了企业的人人网官方主页,在这些平台上,企业和顾客都是用户吗,先天的平等性和社交网络的沟通便利特性使得企业和顾客能更好的互动,打成一片,形成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此外,微博等社交媒体是一个天然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寻找用户对企业品牌或产品的讨论或者埋怨,可以迅速的作出反馈,解决用户的问题。如果企业官方账号能与顾客或者潜在顾客形成良好的关系,让顾客把企业账号作为一个朋友的账号来对待,那企业的获得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第三,社会化媒体的大数据特性可以帮助我们低成本的进行舆论监控和市场调查。

刚才详细描述了社会化媒体在互动性方面的优势,除此之外,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社交网络的大数据特性得到很好地体现。而企业如果能做好社交网络的数据分析与处理,也能从中收到很大的好处。首先,通过社交媒体企业可以低成本的进行舆论监控。在社交网络出现以前,企业想对用户进行舆论监控的难度是很大的。而现在,社交媒体在企业危机公关时发挥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任何一个负面消息都是从小范围开始扩散的,只要企业能随时进行舆论监控,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品牌危机产生和扩散的可能。其次,通过对社交平台大量数据的分析,或者进行市场调查,企业能有效的挖掘出用户的需求,为产品设计开发提供很好的市场依据,比如一个蛋糕供应商如果发现在社交网站上有大量的用户寻找欧式蛋糕的信息,就可以加大这方面的蛋糕设计开发,在社交网络出现以前,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现在,只要拿出些小礼品,在社交媒体做一个活动,就会收到海量的用户反馈。

最后,社会化媒体让企业获得了低成本组织组织的力量

这句话有点拗口,但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确实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最大感触。通过社交网络,企业可以以很低的成本组织起一个庞大的粉丝宣传团队,而粉丝能带给企业多大的价值呢?举一个例子,小米手机现在有着庞大的粉丝团队,数量庞大的米粉成为了小米手机崛起的重要因素,每当小米手机有活动或者出新品,这些粉丝就会奔走相告,做足宣传,而这些,几乎是不需要成本的!如果没有社交网络,雷军想要把米粉们组织起来为小米做宣传,必然要花费极高的成本。此外,社会化媒体的公开信息也可以使我们有效地寻找到意见领袖,通过对意见领袖的宣传攻势,自然可以收获比大面积撒网更好的效果。

社交媒体的特性篇4

P键词:新媒体;社交行为;文化交流;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新媒体社交平台对社交行为的影响及趋势研究”(湘教通:2016-283)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6日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成熟,传统的人际交往正在发生改变,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媒介,而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调查问卷和现阶段国民社交情况,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就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规范人们的价值观培养阵地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衡量的一般标准。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个社会阶段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是社会行为模式。

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体现在金钱或财富的创造上,也要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上;不仅要看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要看他创造的社会效益;不仅要看他对经济的贡献,也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价值观可分为理性价值观、美的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等。

(二)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影响着价值取向。主流文化价值观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受其影响的人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现实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自我实现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受其影响的人注重和谐,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三)新媒体对价值取向的影响。新媒体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网络成为现实的延伸、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不再只是处在虚拟的层面,它已经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社会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产生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理解认知系统,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构建的方式和强度。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能够更便捷地获取社会上的各种信息,思想得到解放,随着视野的扩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身边事物,价值取向也开始发生转变,加上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人们对物欲的需求更加强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往往用过度的物质消费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功利主义观念渗透到精神生产当中。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交流

(一)多元文化与文化认知。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复杂、信息流通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多元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时代下社会的巨大变化。在信息高速流通的当今社会,人们之间交流的距离日渐缩短,这就导致了移民文化的产生,某个国家或民族的新移民的到来往往会对原有存在的社会产生冲击,导致社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原有平衡被打破,经过长期的冲突和融合,新的一轮又形成,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多元文化也相应产生。

人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研究得出体会、感知,记录下来变成了文明,同一思维模式下,文化通常体现出民族的、地域的或特定人群的特点。认知的本质即是人们对来自外在世界的刺激做出选择、评估与组织内在的过程,文化不仅提供了解释认知的基础,而且引导人们选择与归纳认知的对象,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即是对已有文明做出选择的过程。影响文化认知的因素有很多:年龄、社会角色、价值取向、、教育、地域环境等。

(二)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包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各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相互接触会产生相互竞争和对抗状况,这便是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取向冲突、政治文化冲突、冲突。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俞思念的《文化与宽容》一文中指出“文化的本质与源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文化的宽容是文化的跃迁”,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除了冲突,还会相互包容,文化的冲突与包容是相对的,这两个过程均带来了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产生。

(三)新媒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新媒体社交环境下,人类社会开启了全球交往的新篇章,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冲突的范围也被扩大,无论是在空间地域上还是内容上,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交往和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文化的冲突也开始由地方上升到全球,由个别内容扩展到文化的各个领域。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冲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被增加,随着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征明显地凸现出来,激发了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对民族文化特殊性的诉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发生着猛烈的碰撞,由此引起文化上的冲突,而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冲突的发生将更具有经常性和普遍性,在强度上也更加深刻和尖锐。全球化跨越了地域和国界界限,极大地扩展了各国文化交往的空间。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行为

(一)社交心理及行为的具体表现。健全的社交心理可归纳为平等心理、真诚心理和认同心理。平等心理的人注重自身修养、谦虚待人、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待人宽容。真诚心理的人待人真诚,不因权利地位私欲而变得虚伪和残忍。认同心理的人在社交中利用彼此相似之,从而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类人善于消除隔阂、融和气氛。然而,人在后天受诸种社会因素影响,容易铸成畸形的社交心理,称之为“妨碍社交的不健全的社交心理”。比如骄傲嫉妒心理、自卑冷漠心理、自私自利心理等。骄傲嫉妒心理的人非常自负且心胸狭窄,看不起别人,又不许别人超过他,唯我独尊,容不得别人说个不字。自卑冷漠心理的人不追求自身价值,时时看不起自己,对周围人事态度冷漠,他们适应能力差、悲观厌世、遭受挫折不易振作。自私自利心理的特点是一切从我出发,为一己之私可以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这种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会采用各种欺骗手段。

(二)社交行为策略。人们在社交过程中应该时刻本着真诚、善良的心,社交活动是一种互惠,任何交往都不能只为自己不顾他人,我们要坚决摈弃社交中的极端利己主义。在社交生活中,我们应该在朋友孤独时解除他们的寂寞,失志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被误会时给予理解和同情、成功时给予认同和肯定等等。社交双方在交往时应处于同一心态,对某人某事某物有共同的认识和情感倾向,那就很容易靠拢、融洽。如果情绪相互感染,达到比较强烈的程度,就会产生共鸣。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交结果,一定要找到能产生“共鸣”的话题来交谈。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行为特征。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经过高频次的互动交流,原本关系为弱连接型(现实社交中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好友发展成为了强连接型(联络频繁关系密切)的好友。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对象具有易得性,新媒体社交平台可以通过通讯录自主选择好友的添加或者不添加,也可以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和关注点,而结成好友关系。

四、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联动模型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应当考察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过程的知识要素,而新媒体社交平台是人们进行社交的重要渠道,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社交过程中会涉及的两个方面,为如何正确进行社交提供重要思路。本文考虑新媒体环境对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以及社交行为的影响所持的基本假设是:新媒体环境直接影响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同时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这三者之间也在相互影响,进而影响新媒体环境。具体来说,新媒体对三者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同时,三者也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社交行为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一)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机理。新媒体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均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交往的社会媒介系统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人们构建新的社交环境。新媒体利用新的平台把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综合起来,实现复合型且无边界的传播。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群体的多样化以及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社会各方面信息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得以全方面的传播,包括正负面信息的互动性传播,人们的思想心理、价值观念也因此发生改变。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而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价值取向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交思想以及社交行为本身两个方面,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体现人的社交思想,一个人价值取向是否正面决定了他在社交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是否合理,人们将自己的社交思想传递给他人,影响他人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价值的判断,实现价值取向的传递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以社交行为为纽带的价值取向的传递链。

(二)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交流对社交行为的影响脉络。文化交流可以通过直接沟通、间接传递信息等多种方式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比较常见的有通过传统交流方式(如面对面式的交谈沟通、报纸、电视、书本等传统媒体工具)来快速直接地进行文化交流,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文化交流通过社交平台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社交行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大量的亚文化影响,比较显著的便是不假思索的“快餐文化”。“快餐文化”是一种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新媒体与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快餐文化”更是演变成一种时尚并且冲击着传统文化。在现代快节奏社会中,“快餐文化”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快餐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也是新媒体社交与传统社交的碰撞,通俗小说与流行音乐等的风行、正统文学作品的低落,人们的社交行为变得华而不实,归根结底,新媒体社交环境下的文化交流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其社交行为。

(三)社交行为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分析。社交行为、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两两相互影响的,社交行为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在社交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等沟通交流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社交的另一方,其中信息的传达就是人价值观的表达。社交行为深受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由于受各种地域等多种非人力因素和人为因素,如人本身的个性气质等所影响,以多元化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可以通过人可触碰的任何物体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来影响人的认知,人的社交行为很多时候是人对事物认知的一种阐述和内心价值体系的表达,从而文化多元化的特质直接影响社交行为。

五、结论

本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可通过价值衡量一般标准以及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了解新媒体环境对价值取向的影响,通过将多元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在新媒体出现前后的情况对比,得出新媒体环境对文化交流的影响,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社交心理以及行为的变化得出社交行为的特征,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总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

主要参考文献:

[1]肖琳婕.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

社交媒体的特性篇5

社交电视的发展

2009年1月20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通过脸谱(Facebook)社交网络直播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这是社交媒体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社交电视的开端。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观看电视节目。

“近3年来,全球有超过1000家公司在从事与社交电视相关的业务,包括平台建设、运营、数据分析、广告、技术提供等。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20多家初创公司获得了总计超过3亿美元的风险投资,预计在5年内会形成超过12亿美元的收入规模。” ①

国外的社交电视应用正如火如荼地稳步发展着,国内社交电视也开始初现端倪。国内社交电视应用主要有: “新浪看点”、“火花电视剧”、“微看电视”、“卫士通”、 “蜗牛电视”、“电视粉”、“TV-time”、“电视E族”、“Tazai-电视互动”、“Dopool”手机电视等。

社交电视的定义和传播特性

(一)社交电视的定义

何谓社交电视?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所谓社交电视(Social TV),就是将社交媒体(例如Twitter和Facebook等)同电视进行无缝地结合,让电视成为社交媒体的重要终端。

维基百科的定义是:社交电视泛指能够在看电视(或电视内容)情境下支持传播及社交互动的任何技术,并包含能够研究电视相关的社交行为、装置及网络。社交电视系统在电视内容的基础上,直接透过屏幕或其他额外装置,可整合语音传播、文字聊天、情境感知(Context Awareness)、电视推荐、收视率调查或视讯聚会等服务。

根据社交电视的传播特性、发展现状和趋势,笔者认为:首先,在电视和社交两个元素中,社交电视的核心是电视,即以社交工具挖掘和提高电视的媒介价值,从而实现商业价值。其次,社交电视应从电视的娱乐效应出发,解决电视信息的延伸、深度交互及其分享和实现突破时空的个人频道三大问题。

社交电视的传播特性和效果,可以为这一定义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二)社交电视的传播特性和受众需求

根据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热媒介”和“冷媒介”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②

电视节目提供的信息的特点是零碎、模糊、空间大,这些特性使受众可以形成潜在或者实在的互动的话题增多。微博等社交媒体附加的碎片化信息更需要观众填补信息,形成互动,从而使受众获得自我实现。因此,就媒介分类而言,电视和社交媒体同属“冷媒介”范畴,这为社交媒体和电视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就提供的服务功能而言,“娱乐性”则是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共同语言”。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媒体和社交媒体间还有超强的互补性。由于新兴媒体的发展,包括电视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传统媒体时代,受限于技术手段,人往往是适应和改造技术;而进入新媒体时代,人需要以规则设计制造需要的媒体。简而言之,进入新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需要个性化的媒体。这就需要电视媒体解决电视信息的延伸、深度交互及其分享和实现突破时空的个人频道三大问题。

社交媒体或许可以解决这三大问题,并正在“不自觉”地介入。伦敦奥运会即是一个典型案例。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早8小时,多数人不可能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这时社交电视往往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社交网络不仅是公众了解奥运信息的手段,更是公众评论奥运事件的平台。西方媒体质疑中国泳将叶诗文优异表现、亚洲羽毛球运动员“让球事件”、澳大利亚赛艇运动员醉酒等话题,都会有大量的民众通过社交网络来传播、讨论。

伦敦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发言人呼吁,现场观众比赛期间不要发送非紧急短信和Twitter消息,因为这类消息的发送导致通信网络不堪重负,影响电视转播。这一方面是“社交奥运”对通信网络质量提出考验,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社交电视的机遇?

以下调查显示:在日常生活中,社交电视也有着广大的受众或潜在受众。

英国的被访者中:72%的观众在看电视时使用Twitter,56%使用Facebook,34%使用移动应用(Mobile Applications);62%的被访者同时使用三者。③

美国的被访者中:70%的平板电脑用户和68%的智能手机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使用手中的移动设备。④

中国的互联网使用者中:87%的用户会同时使用互联网和电视;77%的用户相信社交媒体会增强品牌吸引力。⑤

问题与展望

(一)我国社交电视遭遇的问题

就发展形势而言,我国社交电视尚处于市场形成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凤凰网推出的“卫士通”社交电视应用并不支持在线播放功能,只能参与节目的互动;手机“电视粉”用户只能收看部分视频内容,完整观看必须在电脑或者电视机上进行;“TV-time”只支持安卓(Android)平台;“Dopool”手机电视虽然频道内容丰富,但存在互动体验差等问题。国内其他社交电视应用可实现的功能也相对单一,大多数社交电视应用提供在线点播电视节目、节目预告提醒、参与节目活动、聊天等。

社交媒体的特性篇6

关键词:传统媒体 社会媒体 突发性新闻事件

手机等社交媒体因其较强的互动性、便利性、时效性和自由性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占据优势,尤其是近年来社交媒体在针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传播中实现了占位逆袭,对传统媒体的发展形成较强冲击。“任何时间至任何地点”的无缝新闻传播环境使社交媒体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新闻的首选媒体。面对媒体环境的巨变及社交媒体的强势冲击,传统媒体应如何应对社交媒体的占位逆袭?

扩大信息源,重构新闻生产流程

针对突发性事件,传统媒体的一般操作方式主要分为如下四个阶段:“采编――――传播――反馈”,记者拿到相关的新闻素材第一步先进行新闻采访与内容信息编辑,然后将采编好的信息内容通过已有的渠道进行,最终在反馈渠道中了解该新闻内容所获得的社会反响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并收尾。而社交媒体将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处理流程彻底颠覆,没有经过证真及证伪的消息直接被投射到受众的视界之内,直接促成受众对“信息内容”的知晓。这就是目前我们所处的信息世界。

传统媒体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就要重构采编新闻生产及构造的排列组合,运用更加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渗透手法为市场服务,使向受众提供的信息更加生动化、本地化,并且更易造成二次或n次传播。首先在渠道上要大力扩大信息源,形成普遍的经过事先认证的海量的普通信息源,掌握并占有海量的信息能够在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提供信息。此后立刻进入边传播边跟进的新闻流程,让新闻与传播同时发生。新闻的概念从“报道已经发生的新闻”向“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进行转变。传统媒体采编播人员共同提升反应速度,缩短传播流程,力争做“行进中的报道”,实时为受众提供最新、最鲜活的信息内容。

《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就是新形势下对新闻流程一次变革,从选题策划到传播实行“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在2015年“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第一次启动“中央厨房”,前方记者负责采访新闻素材,相当于购买食材。编辑如同厨师,根据新闻素材分工加工,制作快消息、权威解读,为不同的载体提供不同形式的内容产品,相当于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菜肴。从去年全国“两会”到年底,“中央厨房”启动了12次,生产各类新闻产品2100多件。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新闻素材利用的最大化,更是探索了一条媒体融合形势下的可行路径。

增强公信力,引领探究事件真相

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型社交媒体占有两个排他性的特点。第一,无缝传播。社交媒体的成长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依托,从固网到移动网络,从延时传播到实时的更新,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任何时间至任何地点”的无缝新闻传播环境,可以做到随时发生随时传播的无缝对接。第二,无筛选。社交媒体的传播多靠“转发”实现,这让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能够通过众多不同的渠道汇总至同一平台并最终到达受众面前,因此有效地避免了受众无法兼顾多种信息平台的弊端。这两个特点虽然是社交媒体的优势所在,却也对受众产生了困扰。近年来社交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表现出的便捷与迅速性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任何一种媒体形态,但是我们不得不关注一个事实,快速并不代表事实。网站曾经做过一项调研,高达49%的人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的及时资讯最终被证实是假消息,显然快速并不代表事实。未经筛选的信息中大量存在虚假信息与矛盾信息的重叠,让受众不堪其扰。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在新闻事件发生之时愿意通过社交媒体了解世界正在发生些什么,但是最终会通过传统媒体知晓到底发生了什么。

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讲究的是要还原事实真相。还原新闻事实不只是一种做法,更是新闻工作者应秉持的一种理念。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社交媒体的记者或是自媒体的者往往依赖某些 “小道线索”或所谓“亲历的某个瞬间”,这些对于事实真相的掌控都是细碎的、片面的,甚至是与事实相悖的。一般情况下,突发性事件发生的现场会比较杂乱,情况复杂,如果要掌握事件的事实情况,采访者不仅要深入到事发现场搜集现场资料,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细节,还要进行调研,了解与事实情况相互关联的存在,最终获得最接近事实真相的新闻素材。也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的者掌控信息的能力及新闻规模化处理能力远不如传统媒体的记者。

在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的传播过程中,也是虚假消息与真实消息混杂在一起,更有甚者,造谣传谣,故意混淆视听。2015年8月15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50家传播涉天津港火灾爆炸事故谣言的网站依法查处,肃清了网络空间。突发性灾难事件都容易伴随着不实消息和谣言,在这种情况下,大众迫切希望从传统媒体中获得真相。

做足深度,以独特、独到取胜

在社交媒体占据速度的今天,想要在新闻事件上做到独家难度很大。既然难以独家,可求首发;如不能首发,可求深度。传统媒体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强项,即独特的角度和独到的思想。内容永远都是新闻媒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社交媒体夺人眼球的“标题主义”之后可能是空洞的报道,而传统媒体的深度好文则更有粘合性。在突发新闻背后,传统媒体可以用独特的角度解构事实,用审慎的逻辑推演过程。这种独特的角度其实就是传统媒体的一种生存角度,传媒世界最先死去的一定不是“会思考的头脑”。传统媒体及新媒体较量的根本是内容的较量,传统媒体的势力范畴更是在对占有内容的整合及解读,做深、做透、做精是传统媒体得以发展及沉淀的精髓。

在对深圳滑坡事故报道中,传统媒体较好地发挥了做足深度的优势。2015年12月21日的《深圳晚报》和《晶报》都对事故详细情况、救援进展等进行全面报道。全国各地媒体纷纷以评论、深度报道的方式对事件进行反思,如《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纸发表了《深圳发生滑坡事故令人难以接受》《城市飞速发展需要妥善处理渣土》等评论,对深圳滑坡事故不仅着眼于事故本身和救援报道,而且提升到城市发展、安全生产等层面进行深入评论,有力地扩大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在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传统媒体首先要站稳脚跟,既不能被以吸引眼球致胜的网络逻辑所引导,又要努力推动事件向更加有理有据的方面发展,还应当尽力规避可能存在的报道风险。议程设置进程的相关观点显示,突发性新闻事件的背后所掩藏的受众诉求、事实推演、相关部门的反馈、评论空间的拓展、后续事件的发声、追责及相关启迪等领域,才应该是传统媒体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并且诠释自己高度及视野的空间。

放眼未来,融合新媒体,打造全媒体平台

目前,大部分传统媒体选择的媒体融合路径多为内容在平台上的置换,比如传统平台的内容平移到新媒体平台,或是在新媒体平台转载一些其他媒体生产的内容。众多传统媒体为了填补新建平台的内容空白,盲目投入到社交媒体的“转发”大潮中。你转我,我转你,看似热闹,其实在内容上没有实质的增减,提升的只不过是内容在平台上的流转速度。一旦新闻平台长久构建的品牌形象因此受到影响,传统媒体失去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实时性,更重要的是多年来建构出的媒体公信力。另一方面,这种通过“平移”及“转发”而成的所谓媒体融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媒体融合,按照传统平台制作思维产生的内容无差异地转接到新平台上。首先内容是否适应新媒体平台的属性存疑,其次两种平台的传播特性及作用机理不可相提并论,受众不会因此产生过多的粘性。因此传统媒体通过平移仍然无法从中找寻到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价值。

近年来,传统媒体从业者时常会感觉到传统媒体在应对社交媒体的冲击时力不从心,从流程上看是由于生产机制冲撞而成,从基础上看则是网络及移动技术革新的必然结果。传统媒体必须从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媒体融合,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打造全媒体平台。这种融合不是表面上的你转我、我点你的赞的问题,而是将二者统合成一个既能够兼顾传统媒体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又能够将新媒体的交互性及“人人即媒体,媒体即人人”的概念融合的新型全媒体平台。这是基于技术架构的媒体革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为依靠,互显特色,各自发挥所长。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

1.黄清源,萍:《社交媒体在突发性中的作用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13(1)。

2.Techfrom?:《社交媒体如何颠覆传统新闻行业》,中国公共关系网。

3.刘小溪:《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媒体联动现象探析――以近几年我国国内抢险救灾新闻报道为例》,《新闻天地》,2011(11)。

4.谢 涛,《新闻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作用》,《柴达木开发研究》,2012(4)。

5.罗智子,王 路,张苡萱:《社会化媒体与新闻网站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传播比较》,人民网研究院,2012年11月7日。

社交媒体的特性篇7

〔关键词〕社交媒体;竞争情报源;企业;应用理论;功能价值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4.008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4-0048-06

Research on the Applied Theories and Functional Values of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ources in Social MediasHu Anqi1Zhou Yi2Ji Shunquan3

(1.Library,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uzhou 215009,China;

2.School of Society,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China;

3.Wenzheng College,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04,China)

〔Abstract〕In the internet age,social media is gathering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ources of social media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This paper completely discovered the intelligence values of the contents,users and relationships in social medias supported by the big data theory,stakeholder theory and the complex network theory from three factors of the intelligence sources of social medias such as contents,users and relationships.Based on the theories,this paper expounded three critical functional values which consist of contents discovery,users discovery and relationships discovery.It specifically included product servi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based on the contents discovery,dependency group mining and competitive opponent tracking based on the users discovery,marketing and public relationships management based on relations discovery.

〔Key words〕social medias;intelligence sources;enterprise;applied theories;functional values

社交媒体的多元化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促使企业开始关注并涉足社交媒体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逐渐放弃传统的网站,开始利用社交媒体专页作为公司的网站,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企业的身份、价值和计划,吸引聚集用户,带动企业成长,同时与客户和同行沟通、互动,发起讨论,提高品牌曝光率,了解市场动态。社交媒体用户数量与日俱增,以及企业对社交媒体的青睐与驻足,使得社交媒体上的海量信息具备极高的情报价值,从而使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备受关注。

1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要素及其应用理论

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具体包含三大要素,分别是内容、用户和关系,三大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如图1所示。内容、用户和关系是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以及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竞争情报源的优势。另外,在大数据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的支撑下,社交媒体企业争情报源的内容要素、用户要素和关系要素正发挥着重要的企业竞争情报价值。

1.1内容要素及其应用理论

1.1.1内容要素

内容要素是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内容要素具体可以分为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内容和行为内容。信息内容一般以用户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形式存在,根据内容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思想型、消遣型、情感型和工具型内容[1]。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社交媒体信息内容同样具备生命周期特征,并且受用户行为的影响[2],从而使得信息内容具备重要的特征情报价值和趋势情报价值。行为内容一般以用户的发文、评论、转发、点赞、关注、沟通、参与活动等行为的形式存在,是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具体动作表现,具备重要的倾向情报价值和关联情报价值。

1.1.2大数据理论:发现社交媒体内容价值

基于内容要素,大数据理论为发现社交媒体内容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大数据之所以能够在学界、商界和政府管理上产生巨大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数据的“价值性”特点,大数据的价值在于通过对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挖掘,揭示数据之间的联系,发现数据潜藏的信息,进而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提升与之关联的效益,或降低与之关联的损失。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内容和行为内容多为非结构数据,数据结构复杂,规模庞大,内在联系隐秘,一般的数据分析难以挖掘有价值的情报。但是,大数据理论和技术的出现,为社交媒体内容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大数据的关联预测在数据分析思维上有着重大变革,主要体现在数据样本分析向全体分析转变、数据精确分析向混杂分析转变、数据因果分析向相关分析转变[3],这些转变分别针对数据的处理对象、处理方法和处理结果提出的不同思维,正是这3种思维变革让社交媒体内容价值得以发现。第一,在数据处理对象上,样本分析向全体分析的转变使得规模巨大的社交媒体内容能够进行充分利用。第二,在数据处理方法上,精确分析向混杂分析的转变使得丰富多样的社交媒体内容能够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第三,在数据处理结果上,因果分析向关联分析转变能够更好地揭示社交媒体内容之间的联系,以挖掘出社交媒体上存在的潜藏P系。

1.2用户要素及其应用理论

1.2.1用户要素

用户要素构成了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另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社交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交媒体用户按主体不同可以分为组织用户和个体用户。组织用户一般包括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组织用户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建立公共主页、开通官方账号等途径活跃在平台与个体用户之间。平台的海量数据以及不断积累的用户为这些活跃的组织提供了实现价值的基础。个体用户数量众多,构成了用户群的主体。为了明确个体用户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分析,大致可以从职业、性别、年龄、地域、教育情况等方面进行划分。社交媒体营销盛行的时代,商业化趋势愈演愈烈,从商业化视角出发,可以将社交媒体用户分为购买用户、辅助用户和潜在用户。购买用户是指活跃于社交媒体上并消费过某企业产品与服务的用户;辅助用户是指在购买用户购买产品和服务过程中起到辅助、推进作用的用户;而潜在用户是指活跃于社交媒体上但目前并未购买过某企业产品的用户。

1.2.2利益相关者理论:发现社交媒体用户价值

基于用户要素,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发现社交媒体用户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了企业的发展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依赖。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社交媒体中的每一用户节点的利益相关者根据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在企业主体利益相关者中,可以分为依赖性利益相关者、竞争性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性利益相关者,不同类别的利益相关者能够提供不同的情报信息。第一,在依赖性利益相关者挖掘分析方面,依赖性利益相关者包含了企业内部人员、供应商和客户3个群体,属于企业的内部群体,他们的用户信息反映了企业近期的发展状况,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第二,在竞争性利益相关者挖掘分析方面,竞争性利益相关者包含了同类产品竞争对手和互补产品竞争对手两个群体,属于企业的中间群体,他们的用户信息反映了行业产品竞争的现状,让企业及时了解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发现评估自身的优劣势,为企业调整发展方向提供参考。第三,在社会性利益相关者分析挖掘方面,社会利益相关者包含了政府机关、媒体等社会主体,属于企业的群体,他们的用户信息影响力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决策支持。

1.3关系要素及其应用理论

1.3.1关系要素

关系要素体现的是社交媒体中用户间的联接,是社交媒体用户之间互动的前提。从传播视角来看,社交媒体中的关系可以分为单向关系和双向关系。单向关系是指不需要获得对方的同意就可以关注某人或某组织,双向关系则是指想要在社交媒体上关注某人或某组织必须得到对方的认可,结为好友关系后才能获取对方的信息。从关系强度来看,社交媒体用户关系可以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一般情况下,强关系的圈子较小,用户加入强关系社区是为了维系感情。弱关系的圈子较大,关系维系成本低,用户加入弱关系社区是为了表现自我。强弱关系圈均蕴藏着重要的情报信息。

1.3.2复杂网络理论:发现社交媒体关系价值

基于关系要素,复杂网络理论为发现社交媒体关系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复杂网络是指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吸引子、小世界、无标度中部分或全部性质的网络[4]。复杂网络一般结构比较复杂多变,连接具有多样性,节点可以代表任何事物,因此,它是一个多重复杂性融合网络。复杂网络最重要的特征是小世界效应和无尺度特性,这两种特征体现了社交媒体的关系价值,对社交媒体作为企业竞争情报源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小世界效应强调了复杂网络中各节点之间的联系性。在复杂网络中,不管网络的规模有多大,网络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都存在最短路径,这与六度分隔理论非常相似,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中,中间联系人的数值正在缩小[5],由此可见,以社交媒体的任意节点用户为情报分析对象,均能挖掘出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情报信息。第二,无尺度特性则强调了复杂网络的中心性。在复杂网络中,大部分节点只和少数节点连接,同时,也只有少数节点与非常多的节点连接,这些处于中心的关键节点则成为了复杂网络的重要枢纽,具有很高的中心性,对其他节点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关键节点还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能够牵动这整个复杂网络的变化。在社交媒体中,同样存在中心性较大的节点,这些节点一般由政府、重要企业、网络媒体或意见领袖扮演,他们领导并影响整个社交媒体的发展。由此可见,社交媒体上中心性较大的节点自然成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这些节点的情报获取和分析,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准确地把握情报信息的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内容要素、用户要素和关系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所以,社交媒体中企业竞争情报的支撑理论也是相互交融、相互支撑。

2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功能价值

基于内容、用户和关系三大要素的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以更多层面、更多维度、更多关联的互联网信息表现出惊人的情报价值,为网络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开启新的时代。在大数据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复杂网络理论等研究支撑下,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功能价值正在逐渐被挖掘,将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功能由理论运用于实践显得格外迫切。

互联网企业竞争情报的功能价值已有不少学者探讨,如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利用有竞争对手跟踪、信息安全保障、技术跟踪、竞争策略制定、竞争环境监视和危机管理[6],以及强调监控、发现和决策为核心,密切结合情报价值链和目标链,让企业随时感知、发现和行动[7]。而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功能价值紧紧围绕内容、用户和关系三大要素展开,通过内容发现、用户发现和关系发现形成3类核心功能,分别为内容情报功能、用户情报功能和关系情报功能,并由此延伸细分为六大具体利用方面,分别是基于内容发现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服务、基于用户发现的依赖性群体挖掘和竞争性对手跟踪以及基于关系发现的市场营销和公关管理,如图2所示。

2.1内容发现:产品服务和技术服务

在大数据理论的支撑下,社交媒体内容价值不断被发现,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业界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将社交媒体内容作为企业竞争情报,是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开展的必然要求。就社交媒体内容的具体情报功能而言,通过对社交媒体内容的挖掘,可以及时发现重要的产品情报信息和专利情报信息,从而服务企业产品、发现重要技术。

2.1.1产品服务

服务企业产品是企业竞争情报开展的首要工作,这直接关系企业发展的商业利益。在网络环境下,基于内容发现的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能够为企业产品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其主要能力表现为掌握用户需求和发现产品评价两个方面。

掌握用户需求是企业研发产品的第一步骤,也是产品能够成功的关键步骤。社交媒体内容信息规模大,内容覆盖范围广泛,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者能够从中发现用户对现有产品的认可和不满,以及对未知产品的需求,从而把握企业产品设计的“痛点”,抓住产品机遇。与传统掌握用户需求的方法相比,从社交媒体掌握用户信息需求有以下优势:第一,基于社交媒体内容的产品服务能够更快捷、更容易获得用户需求。在信息采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支撑下,社交媒体内容可以在短时间内被全部抓取和分析,大幅度提高了掌握用户需求的速度,而且社交媒体内容有很多免费的开放资源,降低了掌握用户需求的资金投入。第二,基于社交媒体内容的产品服务能够更及时地掌握用户需求。在采集技术的支撑下,通过社交媒体内容调研用户需求能够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大大缩短了社交媒体内容产生到收集之间的时间,提高了用户需求的时效性。第三,基于社交媒体内容的产品服务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用户需求。在社交媒体中进行用户需求挖掘时,可以在内容挖掘的基础上,结合用户、关系等要素,对用户需求进行全面、分类地挖掘,从而使得用户需求更加具有全面性、群体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发现产品评价是企业改进产品功能、提高用户体验的基础。社交媒体内容包含了用户对产品使用的感受和评测,尤其是在产品对比类社交媒体上,如电子产品类社交媒体中关村在线,汽车类社交媒体汽车之家、旅游类社交媒体同程等。社交媒体中的产品评论是用户从自我体验或自我感知角度对产品优点、缺点、性能、价值和使用满意度等方面所发表的意见或态度,从用户角度反映产品特征的优劣[8],具有信息丰富、真实性高、时效性高、针对性强、互有郧康忍氐[9],将社交媒体中的产品评价作为企业竞争情报源,能够帮助企业从用户视角发现自己产品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改进产品相关功能,提升产品性能,获得竞争优势[10-11]。同时,企业还能够从社交媒体内容中挖掘出产品的特色功能、生命周期、成本、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服务的优势与劣势等信息,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在文本数据处理技术日趋成熟下,社交媒体中产品评价的情报价值日益显现,作为一种反馈机制,能够帮助企业了解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从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12]。

2.1.2技术服务

在以科技为主导的社会里,技术是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支撑,拥有最新科技并将其运用于产品的企业将是该行业的领军者,因此,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每个企业都在积极发现新技术,促进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做好技术的保护工作,保证企业运营的安全。社交媒体集聚了大量用户和企业,是企业产品竞争的重要战场,各种产品曝光、褒扬、抨击等内容信息在社交媒体中传播,促进了社交媒体成为技术发现和技术保护的重要阵地。

技术发现是推动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关键,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于社交媒体内容的技术发现主要包括发现能够应用于企业的最新技术和发现已运用于同行业的最新技术两个方面。在发现能够应用于企业的最新技术上,社交媒体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产品信息和技术信息,及时发现这些最新技术,并对其进行可用性分析,能够帮助企业紧跟时展,以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发展,成为本行业的领导者。在发现已运用于同行业的最新技术上,社交媒体的产品曝光或预测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同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及时抓住最新技术并对其进行使用,即使本企业不能够领导行业发展,也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而不会因技术落后而淘汰,如苹果的指纹识别技术,国内一些手机企业紧跟这一趋势,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手机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技术保护是通过实时监测社交媒体中的技术内容,发现行业技术的分布和发展趋势,以及发现本企业技术是否泄露或被抄袭,并及时对企业技术泄露提供针对性措施,为企业技术提供保护。技术保护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专利技术保护,从苹果和三星专利大战中可以看出,专利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的利器和护盾,能够帮助企业独占市场、防止他人模仿开发产品、确保自身企业产品运营的安全,而且专利技术可以作为商品出售或转让,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通过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监测企业技术可以更加快捷、准确地发现技术流向,以及技术流向的时间节点,对企业应对技术泄露危机提供了重要保障。

2.2用户发现:依赖性用户挖掘和竞争性用户跟踪

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撑下,社交媒体的用户价值正在被发现,用户信息和用户关系也已成为重要的企业竞争情报,尤其是依赖性利益相关者和竞争性利益相关者,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其具体功能价值主要有依赖性用户挖掘和竞争性对手跟踪两个方面。

2.2.1依赖性群体挖掘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与参与,尤其是依赖性用户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他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群体。及时全面掌握依赖性用户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挖掘,能够直接反应企业发展的内部环境以及市场现状,为企业发展方向调整和战略制定提供用户数据支持。

依赖性用户包括企业内部员工、供应商和客户3个群体,对这3个群体用户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内部文化与环境,掌握供应链信息与状态,获取用户需求与反馈,从而提高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协同能力,吸引更多潜在用户。首先,企业内部员工信息是企业内部情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关注的是员工获取新技能、参与培训、离职跳槽、奖惩以及招聘等信息,忽略了员工个人生活信息,无法及时了解企业在员工管理上的问题。而通过对社交媒体中企业内部员工用户信息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员工的企业评价、生活状况、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反应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而且有利于建设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员工凝聚力,更好地实现企业人才储备战略。其次,供应商信息的监测有利于维持企业正常运营。供应商信息一般包括供应商提供的价格、质量水平、交货效率、技术能力、服务水平、资产管理水平和人员管理水平等信息。通过实时监测社交媒体中供应商用户相关信息,能够分析挖掘出供应商价格差异、质量差异和服务差异,从而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制定合作计划,结成长远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基于社交媒体的供应商用户分析还能够挖掘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和供应商之间的人员流动,从而实时监测供应链的稳定性,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再者,客户信息需要受到企业高度重视,它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命运。通过对社交媒体中客户信息的挖掘,能够发现客户特征、客户满意度、客户建议、客户购买力和客户购买历史等信息,这些信息反应了客户对企业的评价和客户的忠诚度。根据客户信息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改进企业产品功能,能够留住大量客户。而且,通过对社交媒体中的客户关系的挖掘,能够发现客户的人际关系脉络,这有利于企业发现潜在用户,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满足潜在用户需求实现潜在用户向忠实用户的转变。

依性群体挖掘从企业内部员工、供应商和客户3个方面监测企业发展运营状况,为企业营造积极企业文化、完善供应链、发展更多客户提供了用户数据支持。

2.2.2竞争性对手跟踪

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不仅要监测直接和潜在的竞争对手,而且还要对他们所处的供应链进行全面监控,以获得整个产业的发展动向[13],从而更好地为自身企业寻找正确的定位,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社交媒体中竞争对手的用户信息反应了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竞争对手产品宣传、竞争对手产品评价和竞争对手的战略发展等信息,竞争对手的产品宣传信息能够使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定位、推广目标和客户群体,竞争对手的产品评价能够从客户角度了解竞争对手产品的优劣,从而改善企业自身产品的功能与服务,竞争对手的战略发展信息能够使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宏观布局及核心产品信息,从而调整自身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产品研发。

社交媒体中竞争对手的用户关系反应了竞争对手从供应链到客户全面处境,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准确挖掘出竞争对手的员工信息、供应商信息和客户信息,以及员工、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竞争对手员工信息反应了竞争对手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内部发展状况。竞争对手供应商信息反应了竞争对手的运营状况,能够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竞争对手运营趋势以及运营是否稳定。竞争对手客户信息反应了竞争对手客户的喜好,以及对竞争对手的依赖程度,能够帮助企业寻找更多潜在客户,或将竞争对手客户转化为自身客户。

及时跟踪社交媒体中竞争对手的用户信息和用户关系是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全局、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而且为企业制定竞争战略提供支持。

2.3关系发现:市场营销和公关管理

在复杂网络理论的支撑下,社交媒体的关系价值也已被逐渐发现,社交媒体中的关系网络则成为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重要阵地,其中社交媒体关系网络节点的联系性和中心性是开展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基础,为企业进行市场营销和公关管理提供了关系网络支撑。

2.3.1市场营销

在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中,小世界效应强调了用户关系的联系性,拉近了社交媒体中的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距离,甚至是与竞争对手及其供应商和客户的距离,因此,在小世界环境下,社交媒体中的市场营销在时效性、针对性、覆盖面和扩散速度上更具优势。

在小世界效应下,社交媒体的病毒式营销战略够在短时间内将产品信息传播至更多用户。病毒式营销战略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产品,借助于社交媒体中的关系网络,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将有利于企业的营销信息像病毒一样传递给他人,使之在曝光率和影响上产生几何级增长速度的一种营销传播策略[14]。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为信息病毒式传播提供了依赖环境,社交媒体通过话题、兴趣将用户联系在一起,从而以用户为节点,形成巨大的人际关系脉络,通过口碑营销,促使企业营销信息在短时间内覆盖更大范围。

在首因效应、滚雪球效应等理论下,基于社交媒体关系的市场营销面临重要机遇和巨大挑战。首因效应强调了信息传播的优先效应,滚雪球效应强调了信息传播的叠加效应,企业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市场营销时,抢占第一话语权和营销有利的产品形象显得格外重要,将直接决定企业产品的用户评价。若能在第一时间营造良好的企业产品形象,这对企业发展来说是重要机遇,然而社交媒体充满不确定性,若在产品营销初始阶段出现问题,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而且由于网络水军的存在,使得基于社交媒体关系的市场营销充满挑战。

2.3.2公关管理

在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中,无尺度特性强调了用户关系的中心性,处于中心节点的用户具有巨大的辐射效应,能够影响这个社交媒体关系网络的变化,企业需要积极利用中心节点用户资源,尤其是通过中心节点用户开展公关管理工作,能够为企业在社交媒体中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基于社交媒体的公关管理主要包含竞争环境监测和危机管理两个方面,竞争环境监测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措施,危机管理是企业为避免或减轻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害而制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社交媒体中的企业竞争环境监测不仅要对依赖性群体和竞争性对手进行监测,而且要对中心节点用户进行监测,而社交媒体中心节点用户一般是政府用户和媒体用户,他们对企业竞争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政府政策信息是企业抓住机遇、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对社交媒体中政府用户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政府限定政策。政府扶持政策涉及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人才战略政策等信息。对于企业而言,土地优惠政策能够为企业节省资金,税收政策能够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融资政策能够为企业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整顿不合理金融服务收费等,人才战略政策能够为企业吸引更多人才。政府扶持政策为企业带来了便利,需要企业及时洞察,但与此同时,政府的相关限制政策也需要企业具备敏锐的识别力。对政府限制政策的理解与执行,有助于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履行好自身的社会责任。社交媒体中的媒体用户是企业发现和宣传自我形象的重要依靠,也是与其他众多竞争性企业进行博弈的重要场所。社交媒体中的媒体用户是企业的合作者,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提升自身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产品价值,并通过媒体平台搭建企业与用户沟通互动的桥梁,从而获得更多用户的支持,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优势。

社交媒体中的危机管理是依靠中心性较高的用户开展危机管理工作,即通过政府用户和媒体用户进行公关。政府用户和媒体用户在社交媒体关系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能够影响辐射更多的用户节点,因此在企业面临危机时,应加强与政府和媒体的合作,通过沟通、协调共同应对危机,从而实现危机管理的协同效应。

3结语

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呈现出巨大的情报价值,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将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的内容要素、用户要素和关系要素进行整合,不仅能够发挥各要素情报的功能r值,而且能够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各个环节发挥系统作用。但是,社交媒体企业竞争情报源数量庞大、信息分散,如何有效地将内容要素、用户要素和关系要素进行整合,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琨,周静,王一棉,等.个人特征、社交网络信息分享态度和分享行为――一项基于人人网的研究[J].现代情报,2014,(1):159-166.

[2]唐晓波,涂海丽.社会化媒体信息生命周期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8):37-43.

[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68-94.

[4]张春红,于翠波,朱新宇,等.社交网络技术基础与开发案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41.

[5]Daniel Bates.感谢Facebook,向“六度分隔理论”说再见[EB/OL].http:∥/view/Henrish/234464/,2015-12-18.

[6]黄晓斌,钟辉新.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构建[J].情报杂志,2013,(3):37-43.

[7]钟辉新,张兴旺,黄晓斌.面向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动态运行模式MDD:监控、发现、决策的互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6-11,15.

[8]吉顺权,周毅.产品用户评论在企业竞争情报中的应用――基于产品特征的关联规则数据挖掘[J].现代情报,2015,(6):114-121.

[9]施国良,程楠楠.Web环境下产品评论挖掘在企业竞争情报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11,(11):10-14,51.

[10]Hu M,Liu B.Mining and summarizing customer reviews[C]∥Proceedings of the ACM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New York:ACM Press,2004:168-177.

[11]Popescu A M,Etzioni O.Extracting product features and opinions from review[C]∥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Language Technology Conference and the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Stroudsburg,USA:Association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2005:339-346.

[12]周珍妮,黄晓斌.网络用户评论在企业竞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5):15-20.

[13]黄晓斌,钟辉新.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模型构建[J].情报杂志,2013,(3):37-43.

社交媒体的特性篇8

关键词:新媒体 体育院校 高校辅导员 创新性

随着经济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发展,网络、无线技术、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形式不断出现,使得我们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引领者,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形式也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同时不断对高校辅导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和引路人,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变革,利用其高效、快速、方式多变的特点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

一、新媒体的定义及特点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各界人士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准确定论。而笔者认为新媒体是指以现代无线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多种移动智能终端及各类即时性社交软件为具体形态,从而达到信息沟通和交流互动的新型媒体形式。它还具有平等性和开放性、互动性和双向性、广泛性和即时性和自由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二、体育院系大学生特点

体育院校大学生除具有一般青年人的特点外,因其从小与体育结缘.在长期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带有普遍性的个性心理特征。体育类学生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易表露和变换,感情容易冲动,外倾性明显.行为可塑性大。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为精力充沛,活泼好动.不拘小节,好胜心强,容易冲动.自制力差等。正因为如此.体育院校的辅导员老师必须掌握学生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运用新媒体打造沟通平台在体育院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一)新媒体下体育院系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信息传播模式研究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对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开展有着巨大影响,且传统模式下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已经建立了一套固定的工作模式。而体育类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管理不同于其他院系学生,辅导员通过传统媒体与学生组织、党支部、班团干部等媒介结合作用于大学生,是一种由上至下的被动传递模式,虽有其特点,但信息传递时效性差,缺少接受者反馈环节,不能及时有效掌握被接受者的接受程度,不能对传递效果准确评价,可见,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模式已不能很好的满足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需要。

相对传统媒体,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等充分诠释了新媒体的优势,也迎合了当代体育院校大学生鲜明的个性,并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新媒体的应用,不仅拓展了体育院系辅导员工作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量,突显了新媒体在各类信息传递中互动性、时效性、针对性等特点。新媒体参与的学生工作模式中,新媒体发挥其独特性,在线互动交流、即时传递、即时反馈彰显了它的巨大优势。

(二)新媒体下体育院系辅导员学生管理中信息应用模式研究

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正在逐步影响着体育类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智能终端已逐步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辅导员应抓好新媒体这个新型教育工具,在班风、班级建设,心理辅导、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特点,传播正能量,利用各类社交平台做好大学生教育和引导工作。

由图2可知,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体育院系辅导员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及各类移动智能终端、社交平台可以及时有效的传递学生需要的信息,并通过各类社交软件的交互性获取反馈信息;依托新媒体社交软件作为载体利用其平等性、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便于辅导员给予体育院校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建立体育院系辅导员学生工作新媒体应用模型。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广大高校体育院校辅导员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创造性的开创新的工作模式,还需要辅导员更进一步的面对和研究。在体育类院校中,辅导员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逐步建设学生工作新途径,积极的构建以班团干部、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等多位一体的学生工作平台。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游敏惠,张绍荣.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5,(09).

上一篇: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范文 下一篇: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