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30 05:45:07

语文课本的内容

语文课本的内容篇1

[摘 要]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任务是什么,语文课怎么教,语文课教什么,这是必须清楚明确回答的问题。语文课要以“学习语文字运用”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要重视语言积累,包括字、词和句型的积累,这样语文课才能高效,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课 语言文字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01

本次观摩活动的一大亮点是对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三种课型作了全方位的探索研究,在课型研究上是一种创新。我在现场听了8节阅读课,4节习作课,4节口语级课。现就这16节课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我国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任务的重大调整,指明了今后阶段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主要目标定位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上,语文课耗费大量的时间来理解感悟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月光曲》就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这是怎样一首曲子;教学《那天》就引导学生讨论“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怎样解决是道德的,怎样解决是不道德的”;教学《詹天佑》,就研究“人字形”铁路是怎么回事,“中间掘井法”为什么可以提高效率……语文课大量的时间不是花费在学习语言文字如何运用上,而是花费在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系不大的课文内容讨论上,这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现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是总结了60多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后,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新的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将对语文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下语文课程正面临转型期。转型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原来以学习课文思想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语文课要围绕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过程。转型的第二个特点是要从以“教师讲读课文”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态,转变为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以往我们对语文课程“综合性”特点比较关注,而对“实践性”这一特点关注不够,很少进行研究。其实,语文课“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种现象,早在1956年教育部做的调查报告中就已经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它指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字、词教学重视不够。丰富学生语汇是发展学生语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很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二是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养注意不够。三是分析讲读课文有脱离语言的现象,单纯讲故事情节或抽象地讲述思想内容。四是不顾学生接受能力,不恰当地讲些文学上的抽象概念。五是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关系问题。经历了60多年的教学改革,这些问题现在不但没能消除,有些甚至更加严重。上世纪六十年代语文课就强调要“精讲多练”,八九十年代又强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2000年以后又强调“以学生为本”,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矛头直指语文课教师过度讲解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一直没有改变,究竟是何原因?其实,根子不在语文教师,而是在“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上。这些问题是伴随着“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产生的,是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与生俱来的。其实,“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更适用于“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一目标,而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很不适应。这次观摩活动上获得特等奖的《与众不同的麻雀》这堂课,就是抓住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紧紧扣住“识字、写字、朗读”这些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教学、词语理解、课文朗读等低年级重点教学内容上,而不是将理解这只麻雀如何“与众不同”作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这堂课字词教学扎实,朗读训练充分,教学效率很高。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讲读课文教学形态,按照年段目标,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来组织阅读教学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课教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这才是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正确路径。

二、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语文教学

从本次阅读和表达两大系列的观摩课现状分析,我认为问题比较大的还是阅读课。我们一直在研究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高效,但是我们发现本次观摩活动不少的阅读课效率仍然不高: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不清,和上一届观摩活动相比较,阅读教学模式有些改变,但没有突破性的改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不少教师还是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组织教学过程,把理解“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教学内容”,造成本体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教学内容的错位。陈先云老师在大会开幕词上说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就涉及语文教学内容正确选择这一核心问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除了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等教学内容外,还承担着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文化常识等教育任务。我曾经把语文教学内容分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两大类: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这门课程独担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技能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这样分类的最大好处是能够让我们清晰地厘清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本职”任务,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兼职”任务。语文课理所当然地应该以本体性教学内容,即语文课程的“本职”任务为目标组织教学。

这次观摩活动上获得特等奖的四年级《鱼游到了纸上》这堂课,尽管可以研究讨论的问题不少,但是教师很清楚这堂课要“教什么”。教师不是围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组织教学,而是着力想教会学生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在描写人物动作神态时可以加上“作者的联想”,这样能够将人物的思想情感描写得更加具体。教师首先通过课文实例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这种表达方式;再通过其他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效果;最后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写一写,让学生能够将这种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实践中。

当下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会有上成思品课、历史课、科学课之嫌,就是因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过多地将时间放在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上,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误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比如,《理想的风筝》重点体会“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圆明园的毁灭》,重点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番茄太阳》,重点体会“明明美好的童心”;《月光曲》重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等。将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作为语文课的教学重点,语文知识、方法、技能等本体性教学内容就会沦为点缀,变成碎片化地添加。语文教师都认同:阅读教学不能离开课文内容的理解,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应该是渗透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否则必然会造成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异化语文课程性质。因为,思想认识的提高不代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语言积累

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学习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文化价值,比如让学生认识贝多芬,知道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等;二是语文知识、方法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课文实例让学生认识如何遣词造句,学习阅读写作方法;三是语言材料积累,包括生字、词语、句子的积累,通过大量规范的书面语言材料的输入,丰富学生词语搭配、词与句组织等语感经验。这三个方面的学习价值或任务在阅读教学中位置应该如何排列?当前阅读课教师往往重视的是文化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和方法的教学,而忽视课文语言材料的积累,这不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们“记性好,悟性差”,因此将语言材料积累放在首位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就是多读多背,强调在儿童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最大限度地积累语言材料,这一经验之所以能持续两千多年,就是因为它符合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现代语文教学的重心一直偏重于语言的“理解”,严重忽视了小学阶段儿童语言的积累,这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任务的选择上犯了战略性的失误,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几代国民语文素养的下降。从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看,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对小学年龄段的学生而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为他一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其语文能力的发展是呈正比的,是“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的。

小学生积累语言材料,除了识字、学词之外,还应该包括各种句型的积累。目前,汉字积累教师都很重视,因为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们不敢懈怠;词语积累重视不够,特别是中年级以后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有些教师甚至不教学词语;问题最严重的是句型积累。其实,积累大量规范的句型与识字、学词一样,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为词语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句子是语言运用的最小单位。语文能力不仅取决于人的词汇积累量,还包括句型积累的数量。

语文课积累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朗读和背诵。现在阅读课花在感情朗读指导上的时间过度了。本次观摩活动上几乎所有的阅读课上都有感情朗读的指导,而对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不加追求。我认为小学生朗读应该以追求“正确、流利”为重,应该强调熟读课文,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能够脱口而出。正如朱熹所说“读书须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朗读的主要功能不仅在读懂,更在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积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要把课文读熟了,课文内容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无论哪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背诵,把语言材料的积累放在第一位,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

四、关于习作和口语交际课的改进

本次观摩活动上的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都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选择的习作和口语交际内容都很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都重视方法的指导,重视学生的参与,重视学生的实践,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但是也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其实,有些是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几堂习作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书面写作的时间太短。我统计了四堂习作课学生写的时间,用时最多的是20分钟,最少的仅6分钟,平均15分钟左右。我国语文课程设置中习作课时比例本身就偏少,学生严重缺乏动笔写作的练习。如果习作课还不给学生动笔写的机会,而是将非常宝贵的时间过多用于教师的习作指导,就会使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学生动笔写作时间变得更少。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书面表达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书面表达实践才能提高,习作课必须保证学生动笔写作的时间。每次习课的方法指导严格说应该放在阅读课上,而不是放在作文课上。习作课应该是复习和迁移运用阅读课上学过的方法,方法指导的时间尽可能缩短,留出充裕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动笔写作,用于学生习作后的评讲和修改。

口语交际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想教的方法过多,针对这些方法设计的教学环节也过多。比如,《我是小小推销员》,教师的设计是很有特点的,先让学生推销自己带来“商品”;再引导学生推销“矿泉水”;然后让学生针对不同对象推销矿泉水,让学生明白应该针对不同对象用打比方、列数字等不同的方法来推销商品;最后再让学生写一段广告词。整堂课设计层次很清楚,说写结合。但是,各环节介绍不能体现学生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特别是学生表达、师生点评后没有留给学生反思、修改的机会,因此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长进不明显。其实教学环节设计不应过分追求形式变化,教师更应在乎的是学生口语交际言语质量的提高。比如,一位学生介绍了自己的毽子,接下来可以让其他学生分小组研究这一商品还可以如何介绍,请各小组分享介绍;然后让学生比较哪一小组介绍更有利于商品的推销;最后让学生根据交流中获得的体会,修改自己的介绍,或者再让学生介绍一样其他的商品。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可以让学生对如何推销一样商品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更大的提高?

小学其他学科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有限,比如,数学课“十以内的加法”可以教一堂课,教师就围绕着这一知识让学生去认识,去计算练习。语文课教学的一项知识其容量和难度远远超越数学课,因此语文教师要严格控制一堂课所教的知识、方法的数量,要研究怎么找准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要更加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

最后,还要感谢全国小语会给我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真切地了解全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程,并且和与会代表分享我的学习收获。

语文课本的内容篇2

论文摘要:针对当下语文教学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内容的除旧纳新的现状。本文从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意义、原则、方法三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学只有形式、内容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健康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了许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诸多原因,存在许多误区。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误区更多且不为人注意。主要表现在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转型而轻教学内容的改进。许多专家曾批评公开课热热闹闹,缺乏教学内涵,实际上这是批评语文教学只注重教学形式而轻视教学内容。一堂好课评价的标准既要有好的形式也要有好的内容,只有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才能真正达成语文课程目标。形式方面如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开展已经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了共识,但语文教学内容方面除少数专家高声呼吁外,能够在此方面形成共识的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重点探讨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意义、原则与方法,以便与大家分享。

一、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意义

1.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第一个意义,在于它能帮助我们语文教师厘清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错误理念,破除旧框条、旧传统。要弄清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意义,首先要弄清楚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的区别。王荣生认为,困扰我们语文教学实践运作的,“反映在术语上,是不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文(选文)内容,诸种含义紧紧纠缠在一起,乃至张冠李戴。”因此,“‘语文教学就是教教材’这种说法甚为流行,语文教材(语文教科书),成了‘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的代名词。一方面,这种混乱乃至错误的说法,强化了‘教教材’的传统理念,使教师习惯于、安心于灌输式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堵塞了语文教材的革新、繁荣之路。”语文课程内容规定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这一问题,是课程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语文教材内容规定的是“用什么去教”的问题,是“课程内容的教材化”,是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而“语文教学内容又是教材内容的教学化”,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是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指教师在教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它既包括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我们要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首先就要承认三者的区别基础。

2.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第二个意义,在于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是贯彻新课改基本理念、基本方法的基础。新理念、新方法属于教学的形式方面,新的形式总与新的内容相适应。因此,新课改要想取得新成果,不至于半途而废,落实到最后就是要找到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语文教学内容。新课改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平等、对话的教学范式,这是教学形式的变革,如果没有从内容上配合,教学就会僵化,甚至会走入死胡同。大凡名师的经典课堂,除了形式的新颖外,无不在教学内容上高人一筹。“好马配好鞍”,只有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精彩配合,才能创造出好的课堂。比如探究性学习,如果教师不能开发出与之匹配的好的教学内容,就会流于形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没有思维深度、广度、难度的东西不适合探究,不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的东西不适合探究,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东西不适合探究。

3.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第三个意义,在于能体现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强语文教师的责任感,使语文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我国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大都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价值而轻视语文的人文性价值,教材是选文式形式,课程内容笼统抽象,教材编写者把课程内容的开发权让步给广大语文教师,也就是说,无论从课程层面还是教材层面都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语文教学内容,因此,对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完善程度就成了语文教师素养的体现。我们提出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命题,也在于赋予语文教师以历史使命,当广大媒体抨击语文教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来做出回应,而不是因循守旧的沿袭传统的灌输式,当社会注意人的综合素养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还拿着“一张旧船票”登“新课改大船”,讲授与生活相去甚远的旧知识。语文教师必须学习,必须从专业发展的角度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参与到新课改的建设上来,成为语文教学、语文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必须与时俱进,成为新课改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和拙劣的剽窃者。

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

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要遵循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遵循学习的规律和认知的规律。学习要循序渐进,这是学习的规律,也是认知规律作用的结果。

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要紧跟时代需要,与时俱进。要除去陈腐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要除去陈腐的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内容,摒弃像鲁迅先生《孔乙己》中描述的“茴”字的四种写法这样的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与时代相适应。我们语文教师要引进新的语文教育知识,要继续“寻找承认其课堂日益增强的学生成分的多样性的方法”,要“关注的是文本的文学分析、文学鉴赏以及对文学传统的理解”。要有开阔的视野,站在新世纪的高度以世界文化的视角选择语文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恰当评价”的识见和能力。

以上说的是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一般原则,对语文教学内容开发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它属于较高层次的原则,具有抽象性和非操作性。除了一般原则外,对于指导语文教师开发语文教学内容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是微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原则,这些具体原则主要有:

1.求趣。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要遵循求趣的原则。这里的趣,主要是指“知趣”。所谓知趣,是指能引起学生求知愉悦感的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具有急切性,孙国成同志在1989年曾提出:“深化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是关键,我们必须纠正理论研究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失误,认真研究改革对象,已具有较强科学性的教学内容推动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今后语文教改的出路应在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由于新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学生课堂以外获得信息量不断增加,如果语文教学教授的不过是学生感到厌倦的无聊的知识或技能,语文课堂将成为一潭死水。因此,“知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一项具体原则。

2.求新。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要遵循求新的原则。这里的“新”,不是“标新立异”的“新”,而是引进新的科研成果,除旧纳新的“新”。语文教学内容需要除旧纳新,上世纪九十年代语法教学的遭遇,形象地说明了语文教学内容更新的必要性。可是现在的状况是,一些不合时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被不断地踢出语文课堂,而新的语文教学内容又没有形成,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的许多真空得不到弥补,而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却不能及时的补充到语文课堂中去,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内容开发时就必须吸纳新的学科研究成果进入语文课堂。这一时期,语文教学内容正处在转型时期,正是广大语文教师施展才华、开发创生和建设语文教学内容的时候。

3.求精。这里的“精”,是指语文教学内容“精当合理”。语文教学内容要“精简、雅致,要去除臃肿的材料、环节,多余的话语、拖沓的习惯,删繁就简,在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在对学习和教学本身的超越中,营造自由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给人以灵活和干练的形式感觉,富有实效和艺术的神韵。”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学内容要做到少而精,让学生在语文课堂知识的引导和暗示下对课堂的超越,即语文教学内容要有引导性、启发性,使语文教学内容成为一种“召唤结构”,不断引导学生突破自己的局限。转贴于

三、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方法

根据语文教学面对的具体材料,语文教学内容开发就要有不同的方法。王荣生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中,从语文知识教学、文学作品教学、文章教学、古诗文教学、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方面谈到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魏国良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文本类型教学设计》中,从现代诗歌类文本教学、现代散文类文本教学、现代小说类文本教学、现代或古代戏剧类文本教学、现代评论类文本教学、古代经传类文本教学、古代诗词类文本教学、古代史传类文本教学、古代议论类文本教学方面谈到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从文体入手开发语文教学内容,这是我们值得借鉴的。这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提供了范例和样本,对我们有筚路蓝缕之功。在这里,我想以他们的贡献为前提,从贯彻语文教学内容开发具体原则的基础上谈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即对我提出的原则进行实例的证明。

1.贯彻“求趣”的方法。贯彻“求趣”方法实际上就是利用学生对新知或未知的“期待视野”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通过求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利用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得实际。求取新知的“期待视野”是学习的动力之一,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更可以利用知识来吸引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比如,在教学《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时为了探究其艺术感染力,我从修辞角度来设计开发语文教学内容。在这首诗中,像排比、比喻、对比、呼告这些显性的修辞手法学生不成问题,但是学生在探究时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学生就对这些未知的现象有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我从隐性修辞的角度引导学生步步探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贯彻“求新”的方法。引入学科前沿知识,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在新课改中推行知识的除旧纳新,能推动语文教改的更好发展。在这里,有必要对语文的基础学科作必要的说明。其他学科都有固定的学科基础,但对语文的学科基础却没有语文学,一般认为,语文的学科基础是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等。可是,这些学科的前沿知识却没有进入语文教学的视野。比如,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可是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却没有进入语文教学的视野。现在语文学科基础研究的新成果越来越多,但很少进入语文教学内容的视野。因此,向语文基础学科汲取营养,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是推进语文教学内容除旧纳新,更好的推进语文教改的基础。比如,现代文学主题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对深化语文教学内容除旧纳新有一定的帮助。我在教学《想北平》时,就引进主题学的思想,把它跟《故都的秋》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对两篇文章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因此也获得了新的体验。

3.贯彻“求精”的方法。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也应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者。教师应出离教材本位,不唯教材是从,有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或创造性地解读,精当合理地使用教材。江苏版的教材内容丰富,篇目和老教材相比有所增加。很多教师抱怨内容太多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其实我们可以用“求精”的方法对教材进行处理。比如,在教必修三的“拿来与接纳”板块时,我们要善于整合,教学以《拿来主义》为主,《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为辅。《拿来主义》是经典文本,值得咀嚼的地方很多,教学时要善于取舍,简化头绪。文章前半部分可以简略一些,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它是为下文正面阐明“拿来主义”作铺垫就可以了,教学的重点放在后半部分。而《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则可以成为《拿来主义》教学的一个有效的延伸和拓展。略作点拨,浅尝辄止,留给学生一片思绪飞扬的空间。

语文教学内容开发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领会它的意义及掌握的原则,运用合适的方法,才能使语文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真正达到语文课程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健康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3.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4.魏国良.高中语文教材主要文本类型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

二、语文教学内容开发的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开发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达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从五个方面使学生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高中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开发上就必须围绕并遵循

语文课本的内容篇3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

语文的本质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或者是语文学科设科的基本出发点。因此,课文的语言形式应当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课文或文章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语文教学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与社会上一般人读文章时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不一样的。一般人读文章,重在文章的内容。比如地方日报上一则停水的通知,人们关心的是什么时候开始停水,什么时候恢复供水,而不太在意文章的形式。甚至读一部小说,一般人关心的是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而不太在意小说的文学特色或语言形式,但在语文教学中情况发生了变化。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重视课文的语言形式,课文的语言形式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语文课程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法。正如书法:一首唐诗,可以用柳体写,也可以用欧体写,唐诗是内容,柳体或欧体是形式;但当我们研究书法艺术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当我们研究柳体书法艺术时,柳体书法艺术就成了研究的内容,柳体书法艺术既可以通过一首唐诗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一首宋词来表现,而唐诗或宋词成了柳体书法艺术赖以存在的形式。语文课程中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也正如此。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语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的语言形式,在课文的语言形式中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读出课文的思想内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什么是假语文。游离了课文的语言形式,没完没了讨论文本内容或文化内涵的语文课背离了语文课程的本质,那样的语文课其实已经不是语文课,而是科技常识课、政治思想课或泛文化课。一名语文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不教说明文的知识,不培养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而是讲二十八道拱圈的力学原理,留的作业是“为家乡设计一座石拱桥”。这哪里是语文课?这就是科技常识课,简直是桥梁建筑的专业课。一名语文教师教学邹韬奋《我的母亲》,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亲情的,而是不厌其烦地进行母爱教育,课前还不辞辛苦地写了《我的父亲》印发给学生,因为他觉得,不如此亲情教育就不充分。一名教师教学《武松打虎》,让学生讨论老虎该不该打,有的学生说不该打,因为老虎是国家保护动物,有的学生说该打,因为它会吃人。这名教师不知道,《武松打虎》的价值至少在于让学生懂得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学会把事情写得曲折,有波澜。

当我们强调课文语言形式的时候,有人会问:那还要不要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回答是:当然要。任何课文都有思想内容,任何课文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语文课程必然具有并且必须重视其伦理功能或思想教育功能。人才学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智商的作用约占30%,而情商的作用约占70%。重视情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育的进步,是当代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也是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素养建构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于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一个思想贫乏的人不可能有丰富的语言,一个情感淡漠的人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一个不够诚挚的人不可能说出可信度高的俗语,一个价值观念浅薄的人不可能有深刻的表达。正因为如此,我们同样反对离开课文的语境,孤立地讲授语言知识和贴标签式的机械练习。阅读教学必须在明白“写了什么”的基础上思考“怎样写的”也是这个道理,因为离开了一定的思想内容,文章语言形式的成败得失和高雅俚俗也就说不清。语文教学有两个主要的错误倾向:一是游离文本进行泛文化讨论,一是孤立地讲授语言知识。前者的错误在于忘记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在于建构学生的语言世界;后者的错误在于不明白语言世界必须通过语言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才能建构起来,离开了语言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即使表面上建构起来的语言世界也必然是苍白的、空洞的。

我们肯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意义,是建立在以下几项内容基础之上的。第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最本质的东西。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附着于工具性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说语文是表情达意的人文工具。第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与知识能力相并列的内容。正如课标所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个维度,三者构成了一个立体。教学设计中将情感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分立的做法是不恰当的。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当是潜移默化的,应当渗透到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中去。第四,游离课文的语言形式而讨论文化内涵,是喧宾夺主,是当下阻碍语文课程改革健康发展的主要弊端。第五,课文的思想内容必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来,而不应当由教师告诉学生,这是语文教学的底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是近十年来中国语文教育最了不起的进步。

既然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既然课文的语言形式应当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语文教材就应当坚持文体组元的优良传统。课程改革语文实验教材多采用文化主题组元的体例,这是一个误区。主题组元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和弊端:第一,选择哪些主题?文化主题是非常丰富的,而一册教材六七个单元,一套教材三四十个单元,要哪些主题,不要哪些主题,理由何在,谁说得清?第二,主题之间的序列如何安排,理由何在,谁说得清?之所以说不清,就是因为文化主题并非出于语文的本质,不能体现语文的本质。第三,表面上是重视了文化主题,其实却局限了文化主题,因为一个单元四五篇课文只能是一个主题。放开这种局限,每篇课文有不同的文化主题,岂不更加丰富多彩?第四,一个单元中的几篇选文,原本不是为这个主题写的,各有其特定的思想情感,现在笼统地确定一个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使其养成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坏习惯。第五,与自主学习的理念背道而驰。按照自主学习的理念,课文的主题,课文的思想情感,应当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形式中读出来。可主题组元的教材,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就已经把主题告诉他们了,这是以编者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香港教材研究专家何文胜先生曾批评大陆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在单元教学的组元上,没有承传20世纪八九十年代比较合理的以能力组元的经验”。

文体组元的合理性就在于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本质,遵循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把握了课文语言形式这一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因为,文体正是文章最大的语言形式或曰语篇样式。文体正是课文语言形式的主导因素。课文语言形式的其他因素都受到文体这一主导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句式的长短,记叙文多短句,议论文多长句,因为记叙文要呈现事情的进展,要有鲜明的节奏和生动的状态,句子不宜太拖沓;而议论文要表达严密的思想,就要有许多定语、状语,甚至以句子形式作为句子成分,要用复句,甚至多重复句。再如修辞格,记叙文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这是出于生动形象的需要;议论文多用对比、排比、设问、反问等,这是出于思想鲜明、深刻、流畅的需要。把握了文体,就把握了课文语言形式的主导因素,其他因素就可以迎刃而解。文体组元正可以以简驭繁,因而也就便于教学。在课程改革之初,那些在开发许多体现时代精神和先进价值观念的优秀选文的同时能够坚持文体组元的语文教材,表现了难能可贵的学术信念和学术勇气。

既然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既然课文的语言形式应当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字里行间的妙处,善于把握文本的语文教育价值。语文教师只有自己会读书,才能教会学生读书;只有自己会写文章,才能教会学生写文章。遗憾的是,时下,文本解读能力低下正在成为语文课程改革健康发展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我们曾经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作为骨干教师的国培班学员,近半数不能恰如其分地分析文本的立意,对于文本的语言表达,更是缺少应有的专业敏感,多数不能丝丝入扣地具体分析,而只能干巴巴地概括几个所谓的写作特点。对《列子・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他们说不清两小儿的争辩胜负如何;对朱自清的《春》,他们看不出第2自然段的妙处;对《吕氏春秋・察传》第1自然段,他们说不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把语文课上成泛文化课,既有语文教学思想的误区,也有文本解读能力薄弱的制约,且两者很可能互为因果。重思想内容轻语言形式的语文教学误区遮蔽了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性,而文本解读能力的薄弱也使得许多语文教师更喜欢讨论课文的文化内涵。

语文课本的内容篇4

语文独立设科始于1904年,然而用白话文编写语文教材却是1922年,当时是国语国文,后来变成国语。白话文到底应该怎么教?白话文教学开始采用的是文言文的教法――解词解句。按照这个方法上语文课,一定很枯燥乏味。因此,苏联专家听了中国的语文课后提出意见,要在全国开始推广“红领巾教学法”(其基本要素有: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初读或范读课文,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即教师串讲,一般是分析结构、段落层次、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课堂练习或布置作业),由此出现了讲读课这种课型。

讲读课的源头有两个:一是我国的读经教育。读经教育就是以内容学习为主,学习“四书五经”,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观点。这种模式,本质上不是语文教育,而是道德伦理教育,理所当然地以内容分析、思想灌输为主。二是苏联的文学课,在讲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添加了文学分析的方式,讲课文里的知识和语言,语文课变成了文学语言课、人物形象分析课、主题思想总结课。

讲读这种模式并不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法。我国传统的语文教法,就是多读多背,小学阶段把该读的全部背下来,然后再来写。这种教法延续了两千多年,自有它的道理,可惜现在被我们丢掉了。

发达国家的语文课也不是讲读课。我到美国去听课,发现他们的老师其实不讲课,即使阅读课也是学生自己读书。讲读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其他国家为什么不采用呢?我的理解是,其实它不是教语文的最佳方式。讲读课是以课文内容分析为主要目标,而分析课文内容对语文来说就是教教材,是非本体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文里包括的社会常识、科学常识都是语文教学内容,但都是非本体教学内容。语文课若以课文内容分析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组织教学,就会上成唐诗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语文的本体教学内容是什么呢?是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听说读写,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的教学内容。讲读这种模式其实造成非本体教学内容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强调两个“来回”,即先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然后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语文课是否有语文含量,就是看第二个回合语文教师教得怎样。讨论课文的写作方法,对学生来说,效果其实并不理想。每篇课文教师都要研究写作方法,课堂的语文含量取决于这一块内容做得怎么样,问题是即使搞好这一块内容,也不符合儿童学习写作的特点。为什么这样说?作家的写作方法、文章的写作方法,对孩子来说都是“高大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学习文章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学会,对他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帮助。我们教学生分析文章写作方法,其实是在教学生这个年龄段学不会的本领。

因此,按照这两个“来回”教语文的最大问题就是,语文课变成以教师讲为主的讲读课,分析课文思想内容,讲解文章写作方法,但语文应当是在实践中学会的、用会的,并不是教师讲会的。课堂讲解分析占用了学生宝贵的语文实践时间。这样一种教师过度强势、过度讲解的现象,亟须改变。

这个问题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来了。上世纪60年代强调精讲多练,80年代提出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也都是针对这一问题;现在我们常说语文课要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也是对教师讲得太多这一现象而言的。大家都认识到了,可为什么始终想改却改变不了呢?问题就出在讲读课这种教学模式上。语文教学改革,我觉得最好的途径或者说最容易走得通的一条路,就是改变讲读的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首先要从改革课型开始,因此我思考了如下几种课型:

第一种是朗读课。这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多读多背、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东西。字、词语、句型,都是积累的对象。语言学习关键在于积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朗读课应该是语文课的基本课型,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语言组织到自己的语言仓库里。

第二种是表达课。表达课在如今的语文课里只占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的时间用于老师讲读,这样很不合理。从国际上看,母语学习中阅读和表达所占比是1∶1,这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因为检验语文能力的标志是表达。文章读得再多,读得再透,不进行表达训练,语文能力也是无法提高的。表达是一种技能,而技能必须通过练习获得。现在的作文课是表达课,但除了作文课之外,我还有一个设想,就是练习基于阅读的表达,用课文设计情境,让学生进行表达。这种表达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学生把课文里的语言读熟并且尝试运用,把课文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这些语言去表述。这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第三种是读书课。这里的读书不是教师讲书,而是学生自己读书。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大量阅读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丰富学生的智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随之加深。因此,从根本上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靠他们自己多读,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语文课本的内容篇5

关键词:小学应用性阅读教学;单元整体设计;整体性;应用性

一、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是工具类的基础学科,兼具知识性、工具性、实践性和人文性。英语新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究、形成能力、体验情感、感受文化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和课程的创造者。新课程是师生间心灵的对话和生命的对话。

小学英语阅读分为理解性阅读和应用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是指通过阅读,理解语言的表达和运用,关注语言本身。而应用性阅读则是通过阅读,获得文本信息,从而习得语言能力。理解性阅读是以词、句为基础带动语篇、语境的学习;应用性阅读是以语段、语境为主体带动词句学习。以往,教师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唯一材料。因此,学生从教材中只学习到语言知识,仅仅只达到“懂”的层面。而如今已经步入了新课程时代,它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书本上的“文本课程”走向学生体验的课程,从理解性阅读教学步入应用性阅读教学。应用性阅读教学注重文本内容、文本语言与文本情感三位一体,实现了语言、内容与情感的有机整合。它以语篇、语境带动语言学习,赋予了语言以真实的情感,从而达到学生语用提升与情感体验的目的,也是学生从“懂”到“能”的唯一出路,构建了学与用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程背景下,应用性阅读教学要运用单元整体设计。教师在教学目标,以及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一个单元整体组织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教学方法,整体安排教学时间,整体设计单元主题作业。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增加语量、创设语境、增强语用能力,关注文章的意思而不是单独的句子,始终把阅读内容视为整体。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单元整体设计,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实现知识的有效性;有利于整合时间资源,使有限的课时产生乘方的效益;有利于学生合理认知组块的建构,促进学生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实践

(一)根据单元整体设计,确定课时目标和语用任务

目标设计首先要基于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要明确学段的总体目标,学年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整体设计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每个分课时的教学目标。即:学段目标―学年目标―单元目标―单课(课时)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置的最近发展区,而课时目标是在该区域内搭建的脚手架。课与课之间相互连接、互为支撑,为学生逐步认识、掌握学科内容架起逐级上升的“阶梯”。

牛津英语教材采用模块建构式编写,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要求,同一模块主题的学习呈现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上的复现叠加式积累与增长。同一年级中,学习内容和技能发展随着模块主题、单元课题的变化与丰富而循序渐进。目标再构时,在纵向上要以同一模块主题各年级教学目标的递进呈现,明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在横向上要以本年级模块、单元、课时的目标分解与定位,明确语用任务的构建和目标达成评价。目标设计应以教材内容为语量基础,以文本内容为语境基础,以主题内容为语用基础。目标设计的语言表述应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检测的行为形式表述。明确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该发生的能力变化。同时,目标设计时要摒弃过去习惯以词、句为基础带动语篇、语境的学习,倡导有效的,以语段、语境为基础带动词、句的学习。

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确定英语语言学习的明晰度,是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依据,是衡量与评价教学过程的标准。

(二)根据教学内容,再构教学文本

基于教材文本内容,教师需要对原有文本进行再构,结合语用功能指向,呈现本课时的语篇文本和语言形式。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话语,没有文本,就没有语言知识输入的源泉;没有文本,就没有可能获得语感的基础;没有文本,就没有巩固语言知识的依据。文本再构,就是把教材本来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和构建,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这种建构是基于教材、基于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的再度开发,从而形成新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基于教材,基于学生,对原文本进行大胆的再构。教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与标准,通过灵活运用教材,整合补充相关教学内容,有效整合新旧知识,合理、适度拓展新知识等方法,使新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实、具体、生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语境和语量,有效地增加了学生语言运用的机会。

基于单元设计的文本内容再构就是要突出单元之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充分挖掘单元主题与单课话题之间的深层关系。在设计之前要分析教材,确定教材地位,本单元中的新单词句型整理归类,确定每一课时要完成什么内容,设计课时要注意几课时之间的联系,课时之间要注意知识的推进、能力的推进、语境的推进和情感的推进。在单元整体设计时,要做到主题与话题之间的统一,不仅要按照教材表面设定的主从关系,更要挖掘教材内部单元与单课之间隐含的内在联系,从而为更好地设计主题与话题提供更多的素材。教学的内容要基于教材的文本,但并不局限于教材呈现的文本,更多的内容是隐藏在教材文本之下,具有内在的隐性联系。教师需要深层次地研读教材,充分挖掘和选择与教材文本相关的教学内容。在挖掘符合单元主题的教学内容后,教师要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文本再构,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单元教学内容。再构的文本要尽量体现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因为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呈现的可能比较散,而教师挖掘出来的内容显得更为零乱,这样直接让学生去学习是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人对于语言的学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与情境性。教师要通过文本再构,在单元整体与单课教学的体系内合理安排好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将分散的知识点按照语境、话题、层次等逻辑顺序重整排列。在整个文本呈现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输入和输出。单个独立文本语段先是以听为主,注重听力上的细节理解,再配以文字的描述,加深学生对语段的记忆和认知。在整体感悟认知之后,让全体学生看图进行语段输出,让学生真正做到可言可语、能言能语,实实在在达到语用性目的。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从易到难、从学到用、从旧到新的螺旋式上升,既学习新内容,又联系旧知识,既学习教材文本,又整合文化内涵与生活实际。在进行“主题―话题”式的设计时,教师可以借鉴组织结构学的相关知识。在设计时,用话题人物或是故事串联成并列式的设计;用“问题―子问题”的结构串联成总分式的设计;用认识过程或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串联成递进式的设计等。这些方式都能够有效丰富课堂学习的内涵与深度,使课程多元、饱满。

(三)根据再构文本,确定学习方法和体验过程

英语新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形成能力、体验情感、感受文化的过程。英语课程应该是一个体验的课程。在体验课程中,教师应关注英语的语量、语境和语用,在三者作用下,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也就是应用性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要让学生从“懂”过渡到“能”。

“应用性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根据主体文本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凸显语义内涵、体验情感变化和实现语用功能。在教学中,以语段、语篇的整体阅读理解带动词、句等语言结构的学习。忽略无关细节,单词教授和语法知识点不是单一呈现的,而是把目标设置为学生整体理解句义,知道句子使用的语境,更加凸显语言的语义功能。学生在具体语境中,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整体理解,产生真实的体验过程。教师结合语言材料与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内化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英语应用性阅读教学的设计要特别关注文本内容、文本语言和文本情感。关注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关注文本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关注文本情感,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将影响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课堂教学的效益。它还会对学生能否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否具有真正的语用体验,能否萌生对于学习的情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切实地走进教材、研究教材、用好教材,用心去体会和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学习内容进行提炼。

参考文献:

[1]张小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情感的体验.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4).

[2]肖克义.英语教材整合之我见.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11).

语文课本的内容篇6

The Impact of Textbooks to Course Execution in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CHEN Deyan

(Renhe Chnping Primary School, Bijie, Guizhou 551700)

Abstract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curriculum execution of primary language teachers continue to be mentioned, continue to be concerned about. The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curriculum policy as a major carrier, has a very big impact on the course of execution of teachers,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is paper, with som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extbooks, for example, to resolve these issues affect the execution of enhancing teachers' courses, as well as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work experience.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course execution; textbooks

1 课程执行力教科书之间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建立在相关教科政策的执行条件和相关课程政策目标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靠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努力来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政策目标的能力。课程执行力是衡量课程政策目标能否顺利高效达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杆标尺。

语文的课程改革政策,主要通过小学语文教科书来体现。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就是小学语文课程政策是实现过程。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依据和媒介。所以小学语文教科书必然会制约和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执行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我们都懂,想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过程中课程的执行力是必然的,同时,由于教科书承载着课程政策,是教师执行课程政策的重要武器,所以,提升教材的编写与课程建设能力,发现并解决其中问题,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对课程政策的认知能力、对课程政策的设计推动力以及对课程政策反思能力。所谓认知能力就是指对于课程的计划标准等课程政策内容的理解能力;所谓设计推动力指的是将课程政策转化为教学的过程,从而达到课程目标的能力;所谓反思提高里指的是通过反思能力来提升对课程的认知能力和对课程的设计推动力两项能力的能力。这三个方面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

上述三种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均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关系。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着教科书的内容开展,将总目标分为若干个小的阶段性目标。教学过程中通过逐步实现每课时的教学目标,然后达到阶段性目标,最终才能实现总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过程中,是否科学合理地将目标划分,也将影响到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2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对小学语文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升的影响

(1)教科书内容信息不准确,不充分。课文内容信息的不准确不充分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在了解课程政策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思想冲突。这将会影响小学语文教师课程政策认知方面的能力提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提高对课程政策的认知。而教科书中某些篇章有写逻辑上的混乱,由此造成信息不准确不充分,这就让教师在与文体对话中出现疑惑。出现与阅读教学中的信息处理、发展思维包括审美体验这一课程政策的冲突,使教师对于课程政策的认知内化力低下。(2)课文选文、删减不当。课文内容删减不当会对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造成极大困难,严重影响教学设计推进,造成课程推进力难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教学工作是以教科书为主,以课文为主体,完成教学目标。如果课文选文、删减出现问题,那么在教学设计的执行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问题。(3)教科书内容成人性。教科书的内容成人性就是指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文本的选择。教科书的成人性使得任课教师无法进行合理的反思和提升,使得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反思能力无法施展。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名家名作,这些经典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有着各自的价值,但基本上选择都是以成人的角度来选择,这样的选择方式给教师以文本为基础而进行的与学生对话有一定的障碍。成人性的优秀作品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反思与提高时束手无策,很难让他们根据目前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去反思如何利用教科书来满足目前学生的实际需求,完成课程目标的要求。

3 针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建议

(1)重视教科书中信息的准确与充分,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师课程认知能力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主要依据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承载了小学语文课程目标。首先要保证教科书的内容文本信息的充分与准确。针对这一点,就要求教科书编写过程中对文本的内容要进行更加充分的梳理与论证。文化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这就给教材内容的选择提供了足够的空间。(2)尊重文本的原创完整性。保证和尊重文本的原创完整性,可以减少小学语文教师课程设计推进力的难度。小学语文教师只有与文本有了对话,才能够设计和推进教学过程,保证了文本的原创完整,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推进课程时有正确的完整的关系与逻辑,在课程进行中能够顺利地完成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的推进。在给学生提供合理接受的学历过程的同时,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也得以水到渠成的完成。(3)尊重文本的原创完整性。做不到原创的完整性,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设计推进力提升。教师只有跟教材文本完成对话,才能更好地设计和推进教学过程。(4)提升教材内容的儿童性。小学语文教学针对的是幼年小学生,小学教师的教学思维应该也是充满儿童特性的,小学语文的课程政策也应该以教学受众的这一特点设置和制定,所以教材文本也应该体现更多的儿童性,这样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的反思提升能力有更好的提升,让教学过程更为顺畅。

想要高效达到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就必须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这是我们现在所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在研究这一课题时,我们一定要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予以足够的关注。我们多次强调过,教科书是真正能够体现课程政策一个面,教科书直面学生和教师,只有更加科学地编写教科书,才能让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好的依据,有更有效的教学指导,才能更好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的认知能力、设计推进力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好的循环,最终达成小学语文课程政策目标。

语文课本的内容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价值;探索

长期的教学模式沉淀下,语文教学一直都是效果提升不明显的课程,在高中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更是匮乏,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高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任务完成式态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课本内容的死板理解和强制教学,导致学生对语文缺乏热情,教学内容缺乏自主和个性,更缺乏创新,让语文教学成了强制灌输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让语文教学从实际出发,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品质。

一、语文教学内涵品质的新课改出发点

高中语文教师是对高中生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教师,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掌握,对教学技巧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让

学生从教师身上学懂读懂,从而达到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首先要深入熟悉高中语文的课本内容,从课本内容出发加入自身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联系生活,思考现实。高中语文教师还要在教学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好正确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想提升语文教学品质,必须让学生抛弃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站在新的立场新的角度与教师对话学习,让教师从课本内容带领学生走进更大的世界。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正确的理解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自觉主动。教师也要用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和能力,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这就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内涵品质提高的出发点。

二、语文教学品质内涵提高的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教学态度,在面对教学任务时要设计好完整有效的课堂内容,要注意教学过程是否完善合理,还要注意教学内容是否能牢牢把握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让学生热爱对语文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有巨大的提高和改变,不能一味地强调知识灌输和整理,在教学中要具有多样化教学方式,设计合理的情景探索和课堂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不仅仅是语言参与,是学生的主观感受参与到整个语文课堂中来,让学生经过学习正确的知识和理念融入语文课堂,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课堂内容的丰富和有效性,不让语文教学陷入枯燥循环中,让学生产生对语文的抵触心理。教师的教学要从多方面考虑,真正理解了语文的教学品质内涵,然后对语文课本的融合渗入,通过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提高。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反思,通过语文教学的学习。正确地理解语文教学的价值,通过实践检验语文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正确理解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教学的内涵价值是由学生来体现的,教师在新课改条件背景下要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让语文教学品质内涵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线。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整个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教育工作者要不懈努力,追求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承栋.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实施途径[J].文学教育:下,2007(12).

[2]晏艳琴.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12).

语文课本的内容篇8

一、拓展延伸要立足课本

课堂拓展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和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艳。我们要始终记住,只有文字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二、拓展延伸要把握学情

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而且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三、拓展延伸要适度

语文课堂里的延伸必须适度,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课文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学一学见好就收,拓展切不可不着边际,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以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让人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到头来却让语文课只落得个为她人做嫁衣。

四、拓展延伸要把握拓展形式

拓展延伸有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有文本与网络资源的链接,有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但有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忘了语文姓什么?本想借助网络来丰富教学的资源,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有些老师上成了如何上网查资料的电脑课;本想通过音乐来感染学生,通过形象体验文本的情感,结果却成了音乐欣赏课。史绍典先生说过:“语文就是语文。”我们要牢记语文的“姓氏”,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的什么课。同样,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不是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什么课的拓展延伸。

在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善于抓住课本拓展的契机,把握课本拓展的火候,用好课本拓展这根“魔棒”,既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更是对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考验。

上一篇: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范文 下一篇:德育途径和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