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调研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08 09:23:21

企业管理调研问题

企业管理调研问题篇1

(项目编号:2016SJD630119)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22-0095-02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经济往来日趋频繁,信用信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使用,逐渐成为各个企业办事审批的前提条件。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征信信息需要不断完善,把不同领域的信息都包含在内。文章旨在通过调研情况总结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做准备。

关键词:涉农 信用管理 问题

近年来,农业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涉农企业尤其是涉农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普遍存在信息不全、滞后等问题,涉农信用体系不完善,极易引发信贷风险。涉农信用主要包括农户、涉农企业、与农村业务紧密联系的金融机构。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经重的地位,涉农企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甚大,因此,对涉农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开展调研极具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江苏省涉农企业开展信用调研,发现涉农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涉农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助力。

一、加强涉农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涉农企业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户中有很多都创办企业、建设厂房,进行与农业紧密联系的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业牧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农村生态度假等。但研究发现,这些涉农企业由于自身管理水平较低,很少开展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信用问题,经济风险偏高。因此,加强涉农企业信用管理是提高企业自我约束能力,从根本上改善涉农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

(二)提高涉农企业融资能力

据课题组调研显示:涉农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向亲戚朋友挪借,申请贷款非常难。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信用信息掌握不全面,涉农企业信息游离于正规金融机构之外,贷款给涉农企业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风险,基于此,一些金融机构选择放弃贷款利益而规避风险。可见,大力开展涉农信用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意识,促成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氛围;有助于金融机构掌握可靠的农户信用信息,提高涉农企业融资能力。

(三)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的互动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支柱,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涉农企业诚信经营是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大力开展涉农信用管理工作,通过建立涉农信用管理平台,实现涉农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涉农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的互动发展。

二、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课题组前期调查:涉农企业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问题,金融需求难以实现是这类企业的典型特征。涉农企业具有固定资产比重较小、财务信息不对外公开、信用基础不足等特点,主要原因是农户为投资主体,缺乏相应的公司管理知识,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模糊,职能不明确,自身信用管理水平低,更是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金融需求难以实现。

为了确保调研数据能够体现江苏省涉农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课题组首先了解到江苏省涉农企业的分布比例,并对照该比例进行选取样本,采取问卷调查与电子邮件往来的形式进行调研,问卷在设计上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对涉农企业金融需求的调研;二是企业自身信用管理表现的评价;三是对涉农企业信用缺失原因的分析;四是涉农企业希望得到的改善。课题组以苏南、苏中、苏北的涉农企业为调研对象,共发放调研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9份,有效问卷率94.83%。对被调研企业大多采用上门访问、沟通,调研结论是可靠的,有参考依据的。

三、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现状

(一)涉农企业信用现状

涉农企业的特殊性导致了涉农信用的不稳定性,这个不稳定主要是指非人为因素造成的信用波动。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涉农企业以农业生产为主业,而农业的高风险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频繁且难以预防,涉农企业的收入因此时好时坏,农户信用也极具不稳定性。此外,农业产品的产量、收成质量、销售收入也会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调研显示:有些企业的果实由于受某些因素影响,导致客户反馈不好,信用风险增加。可见,构建涉农信用管理体系时需要把非人为因素对信用造成的影响单独进行分析。

(二)涉农企业金融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涉农企业金融需求有较大的代表性。课题组调研的569家涉农企业中,所有的企业都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企业需要发展,必然会产生资金需求,但是由于涉农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缺乏信任,以至于出现涉农企业存在强烈的金融需求但贷款难的局面。

调研显示金融信贷市场对涉农企业信息的不对称,使涉农金融机构难以掌握涉农信贷主体真实的信用信息,从而使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加大、信用成本增加,贷款门槛增高。涉农企业通过正规途径获贷存在难度,因此当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常常会选择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是以超高利率作为放贷条件,这使得本来就处在经济困难期的涉农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三)涉农企业信用管理意识现状

涉农企业经营者缺乏信用管理意识,被调研的企业中有90%尚未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调研显示489家企业认为扩大业务才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信用管理就是诚信,太讲究诚信反而会影响企业利益。对这一调研结果,课题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涉农企业产生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对信用管理缺乏了解,]有认识到信用管理在约束企业经营行为的同时,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正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意识,信用信息不健全,才造成贷款难,造成企业发展缓慢。

企业信用意识缺乏造成的另一后果便是假货遍布。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涉农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在没有达到国家绿色、环保等相应的标准时,为了眼前利益,选择了造假方式,而造假行为一旦被识破,将面临处罚或付出更高的代价。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者具备信用管理意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四)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在被调研的涉农企业中,89%的企业存在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情况。涉农企业为了开展业务过多采用赊销手段,以至于被客户拖欠货款情况严重。赊销产生大量的风险,不赊销又无法提高业务量,很多涉农企业处于两难的境地。出F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涉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开展信用管理中的征信、授信工作。征信是指收集客户资料,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授信是指企业根据评价结果选择合适的销售手段应用于该客户。开展了征信、授信工作的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赊销造成的风险。

应收账款是企业非常关心的内容,也是信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开展信用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涉农企业解决一系列的财务、业务问题,为企业创造丰厚的潜在收益。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很多企业对于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束手无策,随意搁置。这种做法只会造成企业坏账的无限增加,阻碍企业健康发展。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涉农企业没有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开展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

四、涉农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针对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现状,需要我们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涉农企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为提高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是管理事务的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信用管理作为涉农企业构建时的必要条件之一,那么涉农企业在后续发展中也许会少走弯路,发展更顺利。因此,制订与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迫在眉睫,是江苏省信用建设的一项根本举措,通过制度约束,快速地帮助涉农企业认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信用管理相关工作并将其付诸实施。

(二)涉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缺乏

目前江苏省虽然有很多信用服务中介公司,但是还缺少专门为涉农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已有的这些中介机构对涉农企业普遍缺乏深入的了解,不知道涉农企业的需求与存在的问题,当然也谈不上为涉农企业深入的服务。信用中介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认识信用、开展信用建设、对企业进行评估并出具企业信用报告,信用中介机构只有开展具有指向性的服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涉农企业信用发展提供帮助。涉农信用中介机构的缺失,增大了银行交易成本,同时也增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课题组建议:政府对于涉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使更多的新设信用管理公司专门开展涉农信用业务,为涉农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助力。

(三)涉农信用管理体系尚未构建

目前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明显滞后的原因主要是信用管理工作尚未形成体系,体系是对信用管理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详细规划、设计。涉农信用管理体系的事前体系需要建立涉农信用中介体系、涉农市场信息体系、涉农企业征信体系等;事中需要建立涉农信用担保体系、涉农信用授信体系、涉农金融机构体系等;事后需要建立评价体系、涉农信息服务体系等。只有建立涉农信用体系并在该体系中系统地实施信用管理,才能保障涉农信用管理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从而为涉农企业信用贷款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完善的涉农信用体系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以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课题组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体系,把信用管理应用在不同领域,真正达到全民、全社会信用。J

参考文献:

[1]张军.基于效益理念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J].商业经济,2015,(03).

企业管理调研问题篇2

【关键词】管理学;本科生;实践调研

1.管理学本科生进行实践调研的意义

适应现代与时展的管理学教学要注重素质教育,在管理学本科生教育教学中应当力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教育教学与培养过程中,适应和体现管理学的应用型特点,引导管理学本科生进行实践调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助于通过管理实践提升管理学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管理学学生对所接触与观察的经济管理活动有扎实的调查研究、深刻的实践感受和透彻的理论认知,能够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取得实效;二是有助于以管理学学生的实践调研过程及取得的成果,检验管理学教育教学的水平和效果;三是有助于通过提高管理学学生的实践调研能力,发现和培养具有出色潜质的拔尖人才和卓越人才;四是有助于密切产学研的协调关系,一方面使专业教师在管理实践中加强理论思考、推进理论研究;另一方面,管理学学生将所学理论投入实践,能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加快学术理论的科研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和应用于管理实践,并在实践中深化、升华和完善学科理论,从而形成理论、实践、成果、生产、经营、实效的良性循环和不断跃升。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6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其中[1]:关于青年英才开发计划,要求加大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重点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关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要求到2020年,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培养1万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随即,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7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一纲要指出[2]: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水平,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及科学研究水平,体现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并强调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及其成果转化,即力求使之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笔者认为,这都需要从学科建设的学生教育抓起,以夯实学生素质基础和人才培养根基。

关于提高管理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探索,本文作者曾组织进行了教改立项的专题调研。该教改立项课题进行了问卷设计与分析[3],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收回410份,有效问卷390份。其中,收回的有效问卷中,学生版占50.5%,教师版占9.5%,企事业单位版占40%。在调研结果中,与管理学本科生进行实践调研及能力培养关系比较紧密,意见和建议较为集中的几个方面主要是:

在关于管理学课堂教学加强案例教学的调查中,总体超过半数的被调查主体认为应当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案例教学,比例为55.6%。而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案例教学的支持率分别为61.4%和78.4%。加强实践环节及案例教学,特别是在实践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案例分析,运用来自于管理实践的背景资料和相关数据,可使课程知识与内容更加贴近经济管理现实,让学生学得懂、记得牢、用得活;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整体精神和互补整合意识,更好地发挥集体和团队的智慧与力量。

在关于管理学本科生实习环节的调查中,总体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学生应当重视实习,比例为65.9%,学生、教师和企事业单位各群体对该项的支持率分别为77.2%、56.8%和53.8%。组织好管理学本科生的实习活动,会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关于管理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调查中,将该项要求排在前三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为57.9%。学生、教师、企事业单位三个群体分别有51.8%、51.4%、67.3%的被调查者将该项排列在管理学本科论文应满足的要求的前三位,均超过半数,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对此更加注重,表示希望学生在论文的调研与写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关于管理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思维的调查中,将该项要求排在前三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为48%。学生、教师、企事业单位三个群体分别有48.2%、32.4%、52.6%的被调查者将该项排列在管理学本科论文应满足的要求的前三位。相对于学生和教师,企事业单位认为创新思维在论文写作中更为重要。

2.管理学本科生进行实践调研的过程

2.1 实践调研的主要环节及作用

所谓实践调研,是指以某一领域、某一系统、某一机构、某一单位、某一组织或某一部门为主要对象,进行系统深入的专题性、针对性的实地调查和研究,进而探寻经济管理活动(或其主要节点)及其现象特征,据以发现存在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提出解决方案,形成有益经验,总结示范模式,提升理论认识,促进推广应用的整体性、系统性、专项性、实践性的调查研究探索的过程。管理学本科生开展实践调研的主要环节及作用是:实地调研、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研究剖析、采取措施、讲求实效、总结经验、推广应用、深化拓展等。

现以企业调研为例,主要环节及作用可如下图(图1)所示:

(1)实地调研:要选择典型性、具有代表性的实践企业作为调研目标,深入目标企业或实习企业和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实践企业)。

(2)收集信息:要根据实践企业的行业特点和市场经营状况,重点围绕论题的方向,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和数据。

(3)发现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和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资料及数据,发现并客观描述实践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应当深入研究的专题,包括管理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和示范模式等。

(4)研究剖析:系统深入地考察实践企业在发展进程及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薄弱环节、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揭示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内在的问题成因;以及有益经验和示范模式的导向价值。

(5)采取措施:可根据调查研究及其相关信息、资料和数据,以及实践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该企业所面临的现实与发展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已采取的措施与对策(或拟采取的措施与对策);指出在哪些环节或哪些方面仍需不断改进与完善,以及应当给予的必要保障和支持。

(6)讲求实效:分析论述所采取的管理措施或解决方案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或预期效果),可以从定性预期效果与定量预期效果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以期使得企业及其管理层更加注重方案及举措可能产生的实效。

(7)总结经验:通过实践调研及其报告或论文的写作,要能够在管理实践的同时深化理论思考与探索,总结提炼有益经验和示范模式,指出应当汲取的警示和教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概括升华出实践调研所得到的借鉴与启示。

(8)推广应用:探寻实践企业的管理思路、经验、方式和模式的应用与推广,以及应用推广的适用范围、所需环境和保障条件等,从而使实践调研的成果得到进一步推广运用。

(9)深化拓展:综合前述步骤的各项实践调研工作,结合实践企业及行业的现实与发展,提出实践调研有待深化的路径方向或趋势展望等。

2.2 实践调研成果——调研报告或论文的形成过程

实践调研的成果通常是调研报告或论文等,应当摸索和遵循实践调研及写作的基本流程及步骤。仍以企业调研为例,要深入实践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料整理、背景分析和理论思考,深化实践调研工作。

实践调研成果——调研报告或论文形成的主要流程可如下图(图2)所示:

第一步:选择调研目标并开展对实践企业基本情况的调研。可在调研方向确定后(或经有关方面审批后),通过到企业的实地考察和多方访谈,广泛收集获取信息资料,从总体上了解该企业的历史发展、产业布局、机构设置、产权关系、内外环境、竞争格局、行业位势、改革进程、经营规模、业务构成、主营方向、人员结构、经营水平和财务状况等相关信息(或侧重其中某些重点方面)。

第二步:在开展对实践企业基本情况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发现和指出存在问题、薄弱环节、主要矛盾及其成因;或观察提炼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管理创新的思想理念和运作模式,以及组织实施的实际情况和产生的具体效果,分析探讨尚待深化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并形成进一步的调研思路及写作提纲。

第三步,针对第二步发现和指出的问题、薄弱环节主要矛盾及其成因分析,或总结提炼的管理创新经验和运作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提出解决方案、政策建议及预期效果,撰写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初稿。

第四步:在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初稿的基础上,遵循管理学教学与科研,以及有关方面的要求,撰写具有特色新意、反映企业特点、不断深化改革、体现管理创新经验和运作模式的,且行文规范的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修改稿。

第五步:根据指导教师及有关专家和部门的初审修改意见及建议,再次深入实践调研企业调研,进一步多方听取意见和建议,在管理理论上和改革发展的高度上概括、凝练和提升,形成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的再改稿。

第六步:送审再经修改后的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的征求意见稿,多层面、多方面征询意见和建议,不断修改、充实和完善,最终完成和提交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定稿。

3.指导管理学本科生进行实践调研的实例

我在对本科生的课程教学和实习、论文的指导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实践调研活动,进而不断提高实践调研的能力和水平。

为了扩展和充实管理学本科生的理论体系结构及专业知识面,我争取和创造条件为本科生安排参加高层次的管理研究与实践论坛,如安排学生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举办的春季和秋季的中国经济运行现状与发展态势的预测分析高层研讨会,以及由中国企业联合会组织召开的部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的与专家论坛等,要求学生赴会后归纳整理出参会心得报告,结合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调研的体验,向全班同学进行宣讲,并开展互动式的学习交流与专题讨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指导管理学本科生设计和申报了我校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现状、趋势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多次组织课题组同学讨论切磋和修改完善课题的逻辑思路、框架体系与调研提纲。该项目从对北京市大学生群体特征的调查和对北京市大学生消费化妆品现状的观察入手,揭示影响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的因素,着重探析年龄结构、收入来源、知识结构,消费心理特征及消费潜力,偏好的品牌、价位、风格,获取信息渠道及购买模式,所受环境影响,性别消费差异,消费支出水平等主要方面,并结合对北京大学生化妆品的消费现状、趋势的分析和判断,对化妆品企业和产业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

该项课题的研究表明,北京市大学生是一个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消费群体,其化妆品消费的主要特点是:既考虑产品价格又注重产品品牌;既强调产品功效又需要专业的美容、化妆指导;既追求时尚个性又较理性消费;既受口碑流传的影响又受广告传媒的促导;既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又听从家长的指导。同时,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呈现以下几个趋势:大学生用于“面子”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例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中会呈现上升趋势;对实际购买某类化妆产品起着主导影响作用的几大因素是价格、功用和口碑等;北京大学生购买化妆品的主要渠道分别为:品牌门店、网络和促销活动等;彩妆消费在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增加。

为了适应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的消费现状和趋势,我带领课题组再作深入思考,并向意在成功开拓大学生化妆品市场的企业提出建议:在化妆品的产品和服务营销方面,要以多种方式适应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消费特征和取向;可运用价格或其他适当的促销手段刺激消费;扩展宣传活动,借助网络渠道,运用电子商务,扩大销售广度;在注重化妆品的功效、价格的同时,还应针对多数大学生的需要,运用包装设计融入更多时尚元素,迎合市场潮流;提升品牌形象,建立在消费群体中良好的口碑,从而提高消费者的长期产品忠诚度。

接着,我又引导和启发课题组学生,根据以上对北京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状况的调研以及国内外成功化妆品企业的实践启示,结合目前我国化妆品产业存在的问题,对化妆品产业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举措:化妆品企业应当走科技创新道路,坚持以强大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作为企业强有力的后盾;化妆品企业应当不断将产品推陈出新,吸引追求时尚的大学生,开发专门适合大学生使用的化妆品;化妆品企业应当准确定位自身产品特色,既要迎合国际主流化妆品理念又要保留民族特色;化妆品企业应该建立新型营销模式,进行有效的品牌形象塑造和宣传,使得品牌形成稳固的销售力;化妆品企业应当实施多品牌战略,开发多元化产品结构。经审核鉴定,这一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现状、趋势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获得了优秀成果奖。

我指导管理学本科生力求通过实践调研和报告或论文的编写过程,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专业能力。如有的学生将经济学、战略管理学、市场营销学、项目管理学、技术经济学、财务学、金融学和数学的理论知识及方法运用于投资项目评价中,并结合实践调研,认识到投资项目的市场调查和预测是可行性分析的论证前提和重要依据;物质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是投资项目可行性的技术基础;对经济效果的综合评价,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则是决定投资项目能否立项的关键因素及核心论据;要充分重视和深入分析投资项目可能面临的各类潜在风险。我指导这位学生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毕业论文《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实践应用》(该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指导一名本科生将毕业论文的选题经反复研究和调整,确定为《金融危机下的财务对策及在XX公司的实践探索》。这一选题紧扣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当时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尤有现实意义,该项调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体现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引导学生在收集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围绕金融危机下企业应当运用的财务对策,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考察;论文阐析了财务对策的理论内涵和主要作用;紧密联系管理实践展开调研;论述了该公司生产经营的特点,通过对管理活动的实地分析及对实践过程的深入研究,分述了该公司在成本管理、投资管理和筹资管理等方面的应对举措;探索了该公司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财务对策。公司通过预算控制、平衡记分卡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库存管理以及其他成本管理方式,有效地控制了成本;公司通过采取与经营战略相适应的投资对策,在金融危机中及时抓住机遇,开拓市场,增收节支;公司通过稳健的融资对策,合理地调度资金,有效地保证了现金流的稳定性,为公司的生产经营提供了充足的血液。论文所探讨的该公司在应对金融危机时所体现的管理理念和所运用的财务对策,为企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对于企业在金融危机下选择实施财务对策有一定参考和实用价值;体现出该同学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该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

又如我指导一名本科生(学院推荐读研)结合理论课程学习和现实思考,以《ZY企业财务战略分析》为题撰写了本科毕业论文。该文综合运用管理学原理、战略管理学、公司理财知识和财务战略理论,调研分析了ZY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揭示ZY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多角度、分层次,且有针对性地和可操作性地在企业财务战略方面提出了财务战略方案及其政策建议。

以上实例(北京市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现状、趋势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实践应用,金融危机下的财务对策及在XX公司的实践探索和ZY企业财务战略分析),分别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较好地提升和体现了管理学学生的实践调研和实际动手能力。

我在指导管理学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始终特别强调在学风与治学方面:要端正学风,勤于思考,严谨治学,要尊重知识产权,讲求科学道德与研究规范;要关注现实、深入实践、联系实际,做到学科理论密切联系管理实践。

在实践调研方向及选题方面:我要求并指导学生调研选题应具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密切联系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为政府宏观决策或企业经营发展提出可行和有效的政策建议;能够反映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管理现实及发展动态,总结归纳、概括提炼。

在研究创新探索方面:倡导调研选题应具有新意或探索性,及时观察和追踪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中有价值的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新模式和新规律等;调研本学科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并达到或接近较先进水平;运用新观念、新视角进行探索、研究具有独到见解,并在相应领域取得成果。

在研究方法及分析论证方面:能够运用先进技术、方法、信息等开展实践调研;所提交的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要体系清晰、结构完整、方法得当、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数据准确、文字流畅、图表规范;报告及论文要有一定难度和深度,观点明确、研究深入,体现出管理学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管理实践的调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R]: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7-29.

[3]张梦霞.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研究第一辑[M].//吴少平主持课题《在课程教学中提高管理学科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探索》,课题组主要成员有:吴少平,赵慧军,肖霞,李云鹏,周永强,徐冉,张涵萌,柴宁,安卉,周琳,胡双蕾等,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企业管理调研问题篇3

[关键词]物业企业;发展现状;产学研;发展对策

一、物业企业发展的现状

(一)企业内部现状分析

通过对长沙市600多家物业企业分类型所开展的调查,向100家企业和700名业主发放市场调查问卷,分析物业企业的布局和现状,经过数据统计,发现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已形成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企业发展不均衡,小型企业居多,经营实力整体偏低。从长沙市的现状看,物业企业管理面积达到5426万平方米,物业管理覆盖面达38%,行业从业人员4.4万人。形成了包括住宅小区、写字楼、专业市场、办公区域、大型商场、医院等多类型物业管理并举的新格局。但是,在长沙市现有的604家物业企业中,具有一级资质的有3家,二级资质的有35家,二级资质以上的企业仅占6.3%。由此看来,物业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发展不均衡,优质企业数量少,规模普遍小,经营实力偏低,抗风险能力差,多数企业难以取得规模效益,整个行业仍处于发展培育初期。

2.企业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缺乏专业化和稳定性。根据调查,将长沙市物业从业人员结构与全国其他省市的状况对比发现,物业企业的人员结构欠合理,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1)物业企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企业经营成本大幅提升,而物业服务的收费又相对固定,从经济效益上来看,处于微利经营状态。

(2)管理层结构不合理,素质偏低。企业的管理人员比例偏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低,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微利服务行业,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不高。

(3)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使得企业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性。由于行业特点,从业人员学历低,低级技能人员偏多。而物业管理是个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的互相配合,但若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就意味着大量涉及技术水平的设施、设备维护工作,需要通过外包专业公司来完成,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4)员工薪酬偏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从业人员队伍缺乏稳定性。物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年收入不高,基层操作人员的年均收入更是大大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低廉的工资标准,难以保证行业的社会竞争力和公众形象,也难以吸引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和管理团队,从事保安、保洁等一线工作人员,也由于收入低,难以实现人员的相对稳定。

(二)物业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业主与物业企业的矛盾是问题的焦点

(1)物业企业无法按时收取物业管理费和业主不按时缴纳管理费是双方的主要矛盾。即使《物业管理条例》已颁布5年多。收费难依然是困扰物业行业的首要问题。由于管理费无法按时收取,物业公司往往采取消极态度,降低物业服务标准。同时,因经费不足,无法正常地开展经营活动,加之企业员工收入无法保证,更加缺乏服务热情。另外,业主因得不到满意的服务,也就不愿意按时缴纳物业管理费,导致恶性循环。

(2)业主对物业管理的概念不清,服务要求超出了物业管理的合理范围。由于人们对物业管理理解的偏差,认为物业企业无所不能,无所不管,遇到问题,不分部门,就找物业公司,使企业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职能,既消耗了管理人员的大量精力,又未得到社会的认同。

(3)开发商和物业企业的遗留问题引发矛盾。不少物业企业是从房地产开发公司派生出来的,建管不分的体制造成了很多应由开发公司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推给了物业企业。这些问题物业公司又往往无力解决,这必然带来对业主投诉的相互推诿。

2.企业没有处理好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

(1)政府对企业和业主的需求了解不够,对企业的指导缺乏有效性。由于物业行业发展迅速,企业数量急剧增长,业主范围不断扩展,又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先进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政府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的状况和业主的需求。政府管理部门指导和实时监管的周期过长,无法及时地制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也无法及时满足企业和业主的要求,使得企业的发展处于盲目和无序的发展状态。

(2)物业企业缺乏与政府和业主有效沟通的途径。由于企业发展迅速,遇到问题无法及时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与业主之间的纠缠也是无可奈何,矛盾也日益激化,有些物业公司只好无奈地退出在管项目。

(3)企业各项开支有增无减,物管收费标准没有得到相应调整,不涨反降,物业企业艰难维持,未引起广泛关注。劳动合同法强制实施后,企业人力成本投入加大,一批小公司受到的冲击更大,物业企业普遍经营艰难,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

3.物业企业对高校的作用认识不够

(1)对高校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够。没有寻求高校等合作伙伴的支持和理解。如果企业和高校的联系脱节,高校的人才培养失去意义,企业也难以选择自身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高校人才培养优势,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实现专业化,加强稳定性。

(2)物业企业始终没有充分利用高校培养人才的优势,与高校的合作也只局限在一些知名企业和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却往往没有建立相应的校企合作项目和实习实训基地,缺乏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的直接对接。

(3)物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作战略上的选择。由于长期缺乏市场分析和理论研究,在战略选择上一片茫然,却没有意识到要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和科学研究队伍,为企业开展战略和管理方略研究。

二、物业企业发展的对策

(一)依托高校,推进物业管理研究所工作,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1.成立物业管理研究所。物业企业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政府决策部门对企业发展现状不了解,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开展调查研究,即便了解,也不可能对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研究和分析,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长沙市物业企业主管部门为行业的发展作了有效尝试,他们和高校联合成立了物业管理研究所,由政府管理部门组织,高校具体实施,企业积极参与,开展了一系列促进行业发展的工作。利用高校的优势资源,全面深入地开展关于长沙市物业企业的现状分析,通过理论研究,提出了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对策和今后的发展战略,对物业行业的发展,无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管理创新。

2.物业管理研究所是一个有效连接的桥梁。物业所的成立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业主、政府与业主之间架起了一道最直接、最有效地沟通桥梁。通过物业所深入细致的工作,不但能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也能加强沟通,成为化解企业内外部矛盾的柔化剂,减少物业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3.借助高校的优势。做好物业管理仅仅依靠物业企业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引导企业和业主创建和谐社区、改善物业从业环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利用学校资源,让大学生进入社区,开展有意义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物业企业可围绕社区建设的大方向,通过构建和谐社区,增强业主对居住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

(二)诠释产学研结合的物业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内涵

1.赋予产学研结合新的内涵。创新原有的以高校为导向的产学研模式,尝试以物业管理研究所为导向的产学研模式,以研究所为桥梁,实施产学研相结合。“产”:以企业和行业为中心;“学”:以高校为中心;“研”:以研究所为中心。研究所可以更多地了解企业的需求,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第一时间转化为生产力,迅速运用到企业当中,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政府管理部门再也不是空中楼阁,可为企业需求及时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保证。

2.物业企业必须通过多方的协调,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矛盾,谋求共同发展。通过物业管理研究所这样一个研究机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落脚点,通过物业所开展的种种调查研究,企业不但摆脱了以往“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短浅企业行为,找到了自身的问题所在,而且也能科学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3.采取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能适应企业需求,节省了企业员工培训的成本,对解决物业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成本问题找到了一剂良药。

(三)通过理论研究,提高管理部门决策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1.加强理论研究,增强政策引导力度和提高领导决策能力。借助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科研团队,对企业开展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专家论证、理论研究、科学决策、及时反馈等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探索应对新形势下物业企业的发展途径,提出一些创新的理念和方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2.规范行业标准,形成示范效应。由于物业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在不断地探索。借助物业管理研究所的理论研究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决策,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合作,通过信息资源共享,整合企业资源,强强合作,促使企业走上集团化发展的道路,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逐步规范行业管理,以期在行业内形成示范效应。

(四)推进高校产学研结合,促进物业企业专业化发展

1.将高校的产学研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实行产学研结合,有利于集聚各方面的优势,使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内在价值得到市场检验,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进而实现产业化。管理部门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鼓励扶持,积极牵线搭桥,促进高校以市场为导向,实行以产定研,以研促产,有效地整合技术创新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物业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2.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推进科学化管理。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方面的支持,使管理向着现代化、技术型的物业管理过渡。物业企业及行业管理者通过学习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利用网络技术及时统计和更新数据,传递信息,开展交流,解决问题,提高服务效率。

3.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企业专业化发展,实现校企双赢。针对目前物业企业人员结构不合理,学历水平偏低的现象,高校已成为为企业提供大量专业化人才的主要队伍。为了满足企业需要,高校还可以量身订做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企业也可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和高校学生将来的就业基地。

(1)成立由双方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环节编制和审定,研究解决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做到协调配合,分工合作。由高校负责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实训。这样,既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又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系统建设专业实践教学场地,形成具有示范性的专业实训中心。依托高校,充分利用高校长期开设管理类和工程类专业的专业优势和主管部门所带来的行业优势,对物业管理专业实施以“适应行业实际需求”为中心内容的整体教学改革。重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行业用人实际和毕业生的社会定位,明确专业岗位群,提出“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并重”的专业改革方向,分解岗位能力,整合实践教学项目,设置以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情景教学、毕业实践等多个实践项目为主的专业实训项目。

企业管理调研问题篇4

关键词:母子公司; 多元化; 管控程度; 管控方式;调节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8-0049-06

一、引言

多元化经营能为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实现协同效应[1],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但是已有研究的发现却与此判断大相径庭[2]。除了少数研究发现了多元化与企业绩效间的正向关系外,更多的研究结果证实多元化与企业绩效不存在因果关系或存在负向关系[3-5]。这些研究均是在发达国家企业样本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有学者认为,发达国家外部市场成熟且效率高,企业很难在多个领域都取得成功,但是在外部市场条件不成熟或者效率较低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采取多元化战略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企业掌握某些稀缺的资源,如现金、管理人才和信息,所以新兴市场国家企业采取多元化战略可以导致更好的经济效益[6]。但是,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些中国学者利用国内的经验数据研究多元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正向关联[7-14]。

从研究内容上看,上述研究在考察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时,主要着眼于多元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直接关系,较少地关注外部或内部因素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委托理论认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是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通过多元化可以稳固人在企业中的地位,甚至可提升其报酬、能力和声望[15]。首先,多元化投资可以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16],这将稳固人在企业的地位;其次,企业多元化经营进入的新业务领域大多是人具有特殊技能和经验的业务,这可以提升其在企业中的地位[17]。但是有的时候企业并不具有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外部条件,或者多元化战略无法在企业内部得到很好的实施。因此,从委托理论的视角来看,多元化导致低劣的企业绩效,原因可能来自于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条件和执行方式(杨林和陈传明,2005[18])。邓新明(2011)[19]认为企业多元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关联基础才能取得好的绩效。Leontiades(1986)[20]则认为,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企业之间的绩效差异可归因于这些企业的管理系统(如报酬和控制系统)和领导才能。如果多元化企业对各业务单元进行了良好的管控和领导,企业的绩效表现会怎么样呢?

我国企业(集团)实行多元化战略时,一般采用母子公司结构,通过不同的子公司经营不同的业务。当公司多元化经营时,如果母公司能够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管控,是否会提升经营绩效呢?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回顾相关的研究文献并提出研究假设,其次进行研究方法设计,然后进行实证检验和讨论,最后提出研究结论并展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如前所述,从研究结果来看,探讨企业多元化与绩效间关系的众多研究,难以明确多元化与绩效间的关系。余鹏翼、李善民和张晓斌(2005)[21]选择沪深证券交易所399家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考察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表明,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与短期绩效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多元化发展战略程度越高绩效就越好,但是公司中期绩效显著性低于短期绩效显著性。邹昊、杨锡怀和才金正(2007)[11]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研究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发现不同的多元化战略类型会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多元化企业不同业务间的关联程度越高,企业绩效越好。陈昀、贺远琼和陈向军(2011)[22]以2004—2006年我国227家制造业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高管团队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特征与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交互效应,发现高管团队凝聚力是多元化战略提升企业绩效的重要条件,相关多元化战略下,市场社会资本发挥正向调节效应;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下,非市场社会资本发挥正向调节作用。邓新明(2011)[19]利用我国民营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政治关联与多元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发现无政治关联的企业,其多元化与公司的绩效呈“倒U”型关系;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其多元化与公司绩效呈“逆L型”关系。他还发现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比其它企业更可能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上述这些研究都探讨了多元化战略实施的条件,但较少涉及多元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管控问题。

管控被认为是一个多维度的构念[23],包括三个维度:管控程度、管控方式和管控范围。管控程度指母公司对于子公司决策的分权程度。管控方式有不同的解释,一般将管控方式分为正式管控和非正式管控。管控范围指母公司对子公司行动管控的多或少。在此前的研究成果中,对管控范围这一维度的研究较少,而且有的学者认为,管控范围可以被整合到管控程度中去[24]。因此,本研究将把管控视为包括管控程度和管控方式两个维度的构念。

从多元化与组织匹配的研究结论来看,多元化企业要采用合理的组织设计与其战略匹配,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二是行为控制与结果/财务控制的关系[25]。前者可以认为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管控程度问题,后者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方式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研究母子公司管控程度、管控方式与多元化战略的匹配,如何影响企业绩效。

多元化经营公司的最高管理层与各分部管理层之间更容易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会导致各分部经理基于自身利益,想方设法从公司内分得更多的资源而不考虑各自行业的发展前景,结果使得公司的资源配置无效率[26]。Mintzberg(1983)[27]认为,相关多元化公司中各分部间的相互依赖需要公司在各分部共同的职责功能上保持一定的控制权以确保这种协调。Child(1984)[28]也认为,一定程度的集权对子公司间的协调是很必要的。Gupta和Govindarajan(1986)[29]进一步指出,SBU间相互依赖程度越高,集权决策能带来更高的绩效,因为某一SBU经理的决策会对其他SBU的绩效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协调并统一解决问题。因此,当公司采取不相关多元化战略时,其多元化程度愈高,母公司应降低对子公司的管控;而企业采取相关多元化战略时,其多元化程度相对较低,母公司应适度提升对子公司的管控。综上,提出研究假设H1:

H1:集团公司多元化程度会调节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程度与子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集团公司多元化程度高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程度与子公司绩效负相关;集团公司多元化程度低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程度与子公司绩效正相关。

当子公司与总部呈现高度的业务相关性时,子公司就会对总部产生依赖性,这时总部需要对子公司强化文化控制手段[30]。Martinez和Jarillo(1991)进一步指出,业务高度相关的母子公司管理,需要母公司同时使用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调机制,但要更注重非正式机制的使用,如总部和子公司之间的非正式沟通。Gupta和Govindarajan(1991)认为,高业务相关性的母子公司应该加强沟通,这样才能提高子公司绩效。

采用专业化战略的企业集团,其各个子公司之间的业务相同,母公司往往实施集中经营和统一管理。实施主导型多元化战略的企业集团看似已实施多元化战略,但生产经营重心仍是原主业,其它产品是从属性的,生产分散性小,因此其管理控制手段与采用专业化战略的集团差别不大。而在关联多元化战略下,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业务联系密切,为实现集团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母公司一方面需加强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也需充分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实施关联多元化战略的企业集团宜重视集团文化建设和对子公司的文化控制。实施非关联型多元化战略的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经营业务上存在着很大差别,母公司对子公司的业务可能缺乏了解。为了防止子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母公司要加强文化控制,使子公司能自觉维护集团利益。而在子公司制度规范方面,可以保持其自主性,提高其积极性[31]。因此,提出研究假设H2:

H2:集团公司多元化程度会调节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方式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H2.a:集团公司多元化程度会负向调节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正式控制方式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H2.b:集团公司多元化程度会正向调节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非正式控制方式与子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

本研究的数据获取通过两次问卷调查——预调研和正式调研。在大量发放调查问卷之前,市场预调研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本研究的预调研数据获取通过向山东大学MBA班学员集中发放问卷并当堂回收,发放对象为在集团公司子公司工作的管理者,共发放问卷217份,回收189份,剔除无效问卷84份,得到有效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5.6%。根据预调研数据情况修正了问卷部分内容及格式。正式调研于2011年3月到10月份展开,通过向海尔集团、九阳集团、许继集团、武钢集团、中国电信山东公司等企业的子公司高层管理者,以及山东大学EMBA班学员和深圳MBA班学员中在集团公司子公司层面工作的管理者发放问卷297份,共收回问卷110份,回收率为37%。对收到问卷中重要信息缺失及随机性较强的无效问卷进行选择剔除。最终得到有效问卷87份,有效率为29.3%。

从行业分布来看(表1),5家来自第一产业(农林牧渔),占全部样本的5.7%;大部分受调查子公司来自制造业,有52家,占全部样本的59.8%;其余30家子公司来自服务业,占总数的34.5%。

从子公司的性质来看(表2),绝大多数受调查的子公司属于全资或绝对控股子公司,共计74.7%,其中全资子公司37家,绝对控股子公司28家。相对控股的子公司13家,占全部样本的14.9%。参股和挂靠子公司不到10家,分别占全部样本的5.7%和4.6%。

(二)变量测量

1. 多元化程度。多元化战略研究中有关多元化战略测量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类,一种是基于“标准行业分类(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SIC)”编码的连续测量方法,另一种是定性地进行战略归类的分类法。连续测量方法主要以SIC编码即美国标准行业分类为企业划分业务所属行业的依据,再定义企业多元化程度的指标和其公式,从而以数量化的形式反映企业多元化程度。定性的战略分类法使用了专业化率和相关度比率来进行多元化战略分类,其中专业化比率衡量一个公司多元化的程度,其值愈大表示多元化程度愈低。除了运用基于二手数据的测量方法外,学者们还借助调查的方式通过管理者判断来测量多元化。这种方法常常通过管理者自我归类或者自我打分的方式来测量多元化战略的类型,多元化程度或者相关性程度[32]。本文即采用被调查者自我打分的方式测量公司的多元化程度。在题目设计上分别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公司经营涉及的行业多少来测量企业的多元化程度。

2. 子公司管控。从两个方面考察:

(1)管控程度。Levett等人(2009)[24]对管控程度的测量仅设计一个五级量表问题,直接询问子公司的自。本文在其基础上进行扩展,从子公司人才招聘选拔、产品价格制定、成本开支、投资支出、年度目标、营销宣传、市场选择、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修改、生产流程修改员工公司和日常管理等多个方面测量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程度。所有题项均采用五级量表,选项包括:1-完全由子公司决定;2-子公司决定,母公司提供建议;3-母公司和子公司共同决定;4-母公司决定,子公司提供建议;5-完全由母公司决定。根据正式调查数据分析,本构念Cronbach α为0.881。

(2)管控方式。控制方式可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1)正式控制通过集团公司是否制定了详细的制度流程来管理子公司,对执行情况的监督,以及子公司向集团公司汇报经营情况的周期。所有题项均采用五级量表,询问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同意程度,选项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根据正式调查数据分析,本构念Cronbach α为0.817。(2)非正式控制通过调查子公司高管、中层、普通员工和新员工参加集团召开的会议情况,以及集团领导是否经常视察子公司来测量。所有题项均采用五级量表,询问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同意程度,选项1表示非常不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根据正式调查数据分析,本构念Cronbach α为0.683。

3. 公司绩效。采用Richards和Hu(2003)[33]的方法,利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测度被调查者对集团公司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回报率的满意程度,1代表非常差,2代表比较差,3代表一般,4代表比较好,5代表非常好。根据正式调查数据分析,本构念Cronbach α为0.719。

(三)模型检验

为了检验本文中外部环境和企业战略对子公司管控与子公司绩效间关系影响的假设,采用三个模型进行层次回归。在模型1中,放入控制变量,来检验其与子公司绩效的关系;在模型2中,放入多元化战略和母子公司管控变量,检验主效应是否显著;在模型3中,放入各个调节变量与自变量的交互项(在计算交互项时,先对自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分别检验交互项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及放入交互项前后R2的变化(R2)。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给出了本研究中各变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及标准差。

(二)假设检验与讨论

表4给出了本研究各变量的相关系数。从表中数据可见,子公司规模与集团公司规模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与现实情况相符。集团规模与集团公司的多元化程度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较高,达到3.22。这正说明我国大多数的集团公司规模扩张是通过多元化实现的。下面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更为准确的验证。

表5给出了本研究实证检验的回归结果。从表中数据来看,管控程度与集团公司绩效不存在相关关系,但是管控方式与集团绩效存在相关关系,非正式管控与集团绩效负相关,正式管控与集团绩效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绩效好的集团公司会更加注重正式管控,而绩效不好的集团公司可能正处于发展初期,多采用非正式的管控方式。

假设1认为多元化战略与管控程度的匹配会影响集团绩效,从检验结果来看,这两个假设均没有得到验证。Palich、Cardinal和Miller(2000)的研究认为,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呈曲线关系——在多元化水平较低时,多元化水平越高,企业绩效也越好;一旦超过某一合理水平之后,多元化程度的提高将带来企业绩效的下降。我国学者黄山、宗其俊和蓝海林(2008)[10]也认为,适度的多元化(相关多元化和低度非相关多元化)会提升企业绩效,高度多元化会降低企业绩效,即多元化与企业绩效间成曲线关系。因此,在探讨多元化与管控程度的交互效应时,可能需要一个合理管控程度与公司的多元化程度匹配,也可能这个合理的管控程度会因为各集团公司而有差异,这都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假设2.a、2.b认为多元化战略与管控方式的匹配会影响集团绩效,从检验结果来看,正式管控与多元化战略的交互作用得到验证,即当公司多元化程度高时,母公司对子公司越多采用正式管控,子公司绩效越差。这一结果验证了Leontiades(1986)的观点,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其绩效差异可归因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

非正式管控与多元化战略的交互作用没有得到验证,本文认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首先如前文所述,如果公司多元化是经理人为谋求私利而实施,可能非正式管控的效果不足以产生较大的改变;其次,我国集团公司的发展时间较短,总体上非正式控制的水平还有待提升。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述实证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研究结论:集团公司多元化水平与母公司对子公司正式管控的交互作用,会负向影响集团整体绩效。因此,集团公司的多元化水平较高时,减少对子公司正式化的管控,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程度与多元化经营的交互效应不显著,这说明,当采取多元化战略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管控程度的高低不会影响企业绩效,但管控的方式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这一结果能进一步解释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即多元化经营能提升企业绩效,但这需要企业对其子公司进行合理的管控才能实现。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因为集团公司管控子公司的经验数据无法通过二手资料获取,所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本研究的访谈对象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问卷设计多数采用量表形式,以主观测评为主,可能存在主观性的评估偏见。如果填答者不能够正确感知企业的网络中心性和关系强度等问题,可能会弱化研究结论。另外,研究是在截面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解释因果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考虑到集团公司管控的效果会存在一定的时滞,未来的研究应多采用纵向研究数据,以期获得更加科学清楚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Datta D K,N Rajagopalan and Rasheed A M A.Diversification and performance:critical review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1,(28):529-558.

[2]袁淳,刘思淼,陈玥.大股东控制、多元化经营与现金持有价值[J].中国工业经济,2010,(4):141-150.

[3]Amit R and Livnat J.Diversification strategies,business cycles,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0,9(2):99-110.

[4]Lang,L.H.P.,Stulz R.M..Tobin`s Q,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102):1248-1280.

[5]Berger P.G.,Ofek E..Bustup Takeovers of Value-Destroying Diversified Firm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6,51(4):1175-1200.

[6]Berger P.G.,Ofek E..Diversification’s effect on firm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7):39-65.

[7]Khanna T.,Palepu K..Why focused strategies may be wrong for emerging marke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75(4):41-51.

[8]朱江.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经营业绩[J].经济研究,1999,(11):54-61.

[9]马洪伟,蓝海林.我国工业企业多元化程度与绩效研究[J].南方经济,2001,(9):25-28.

[10]黄山,宗其俊,蓝海林.中国企业集团行业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对DP关系模型的修正[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130-136.

[11]邹昊,杨锡怀,才金正.多元化战略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J].经济管理,2007,29(11):12-16.

[12]姚俊,吕源,蓝海林.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经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11):119-135.

[13]洪道麟,熊德华.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分析——基于内生性的考察[J].金融研究,2006,(11):33-43.

[14]艾健明,柯大钢.公司综合绩效与多元化程度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7):80-84.

[15]Jensen,M.C..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and takeover[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323-329.

[16]Amihud Y.,Lev B..Risk reduction as a managerial motive for conglomerate mergers[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12):605-617.

[17]Shleifer A.,Vishny R.W..Management entrenchment:The case of manager specific investme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5):123-139.

[18]杨林,陈传明.多元化发展战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7):34-43.

[19]邓新明.我国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11,(4):4-15,68.

[20]Leontiades,M..The Rewards of diversifying into unrelated businesses[J].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1986,6 (4):81-87.

[21]余鹏翼,李善民,张晓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绩效问题研究[J].管理科学,2005,18(1):79-83.

[22]陈昀,贺远琼,陈向军.TMT特征对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J].预测,2011,(1):10-17.

[23]Geringer,J.M.,Hebert,L.Control and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9,22(2):235-254.

[24]Lovett S R ,Perez-Nordtvedt L,Rasheed A A. Parental control:a study of U.S.subsidiaries in Mexico[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9,(18):481-493.

[25] 宋旭琴,蓝海林.产业链整合战略与组织结构变革研究[J].商业研究,2012,(7):46-50.

[26]Harris,M.,Kriebel,C.H.,Raviv,R..Asymmetric Information,Incentives and Intrafirm Resource Alloc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1982,(28):604-620.

[27]Mintzberg,H..Power In and Around Organization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83.

[28]Child,anization:a guide to problems and practice[M].London:SAGE,1984.

[29]Gupta A.K.,Govindarajan,V.Decentralization,Strategy,and Effectiveness of Strategic Business Units in Multibusiness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6,11,(4):844-856.

[30]Ghoshal S.,Nohria,N.Internal Differentiation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323-337.

[31]陈志军,王宁.母子公司文化控制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1):99-105.

[32]孙俊华,刘海建.多元化战略测量方法论及其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35-43.

企业管理调研问题篇5

【题目】企业退休员工社保管理模式优化探析

【绪论】 【第一章】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概述

【第二章】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现状

【第三章】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退休人员社保社会化管理不足的原因

【第五章】完善企业退休社保管理社会化的措施

【结论/参考文献】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控方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保管理社会化的工作是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因此以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保管理社会化工作作为研究对象,能客观了解当前苏州企业退休人员保障体系的难点和着眼点,为苏州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与实施提供依据。

一、选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龄人口逐渐增多,家庭结构日渐小型化,传统意义上的以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将发生变化,以社区为主、专业机构为辅的养老格局已经慢慢浮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成为大势所趋,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工作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但苏州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根据苏州市民政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苏州市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 25.2%,老龄化程度首次超过了 25%。随着独生子女父母成为老年人群主体,纯老家庭现象愈加明显。人口快速老龄化不但会大幅增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开支,同时也突出了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虽然目前全社会的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但还存在着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社会化保障项目不够全面等突出问题,因此推进和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刻不容缓。

苏州市在 2005 年 1 月 1 日正式启动企业退休人员实施社会化管理,首批退休人员以档案移交为标志,率先纳入社会化管理,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从原单位剥离出来,改由所在社区承担,其社会保险关系同步从原单位转入居住地所在街道和社区,实行属地管理。

二、研究意义。

首先,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的社会化是保障退休人员退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退休人员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后,企业退休人员退休生活有了退休待遇,即有了物质上的保障,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可以让他们的退休生活得到社区全面的社会化服务保障,从而更好地享受退休生活。

其次,这是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这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可以更好地保障好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生活,同时也让社会保障体系向着更加公平、更加全面、也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其三,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发展趋势。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发展机遇变大,但随之而来的风险也逐渐增大,企业更替速度也在加快。当一些企业面临危机时,这些企业的退休人员也失去原单位的依靠,这时就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来为他们保障退休后应该享受的权益,这也可以让企业不再承担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的日常工作的职责,从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第二节 文献综述。

搜索时间 2017 年 11 月 6 日。通过在百度上搜索社会化,共找到相关网页约 89,100,000 篇,搜索社保管理社会化,约 94,200 篇;搜索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约 52,000 篇。在中国知网中搜索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找到相关的条目约 612 条,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搜索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找到相关的条目约 255 条,期刊论文 204篇,学位论文 48 篇,会议论文 3 篇。更多的是对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问题的的理论研究成果,而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少有专门性的研究成果。

一、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历史发展回顾。

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是建立独立、完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为了让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进而在经济发展中取得更有优势的竞争力,所以将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工作慢慢实行社会化,脱离企业,转由街道、社区的相关机构来进行社会化管理。

1(郭永霞,2016)可见,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发展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趋势。

二、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福利事业改革的深入,社区服务得到较快的发展,总的来说,我国依托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刚刚发展,没有现成的理论、经验可以依靠和参照,在进行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社区一线的社会化管理工作人员常身兼几个条线的工作,且人员流动性较高,业务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其次,社区企业退休人员在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工作中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全面覆盖的信息平台,这也会导致社区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不能有的放矢,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可能导致工作出现疏忽和错漏。

2(郭永霞,2016)这些情况都说明在现阶段中,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工作还是有一定的问题。

三、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

社会化的趋向预测和建议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是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目前,在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过程中,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政府为主、社会为辅,其在未来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政府和社会齐头并重,以政府和社会分工合作的发展方式来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积极发展非营利性服务机构,整合社会资源,强化社区民间组织的力量。

3(高灵芝,2004)为了更好地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一是要深化认识,用心营造服务氛围。二是用心创新服务方式。三是政府引导,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养老服务社会化。四是争取财政部门支持,加大投入,用心优化好服务环境。

4(王玉军,2016)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项问题研究的前期,众研究者对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看到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这一必然趋势,同时也看到了在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过程中存存有一些不足:一是多以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为重点,少有以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更加社会化作为研究点;二是多从理论角度研究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问题,少有提出实际的、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措施。

目前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研究的成果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同时,在以往研究中的那些未深层次探讨的地方也给本论文提供了一定的阔展、创新的空间。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从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的课题出发,通过多方途径搜集与本课题相关的各类资料,在论文写作中,通过图书馆、网上文库资源等方式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相关文献、着作等资料,同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综合的整理和分析,从而能够全面地、正确地了解和掌握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历史和现状,从中抽取出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以及各种理论为我所用,并在已有的资料基础上,做更层次的调查和分析,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做好材料和理论准备。

二、访谈调查法。

对苏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调查,通过面对面访谈、电话访谈、网上访谈等形式进行各种的信息数据分析,从而反映出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问题,进一步对本论文的论点进行验证,并为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如何提出更好的对策去应对提供更详尽的真实资料。

三、问卷调查法。

除了访谈调查之外,对部分苏州市企业退休人员和专业社保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让笔者对苏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四、实地分析法。

实地研究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一种既古老又新颖的方法,实地分析法是一种参与式的观察法,参与到苏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各种活动中去,从正在进行的社保管理社会化过程中发现有意义的事情,并进行反复、深入的观察和实地调查后形成一定的观点,进而为解决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研究内容。

对苏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问题的研究,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分析论述:第一部分是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概述,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与传统企业化管理的进行比较分析,并阐述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是对苏州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现状进行阐述,介绍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基本体系,以及苏州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正试行的做法;第三部分是分析苏州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各类调查和实地走访,同时对获得的信息材料进行详尽的整理和分析;第四部分是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考察;第五部分是探究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以便真正有效地推动和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

第五节 创新之处。

根据国内学者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研究的现状,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创新。

一、研究角度创新。

就目前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研究来看,较多以企业退休人员的管理为重点,单单以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作为研究对象的情况较少。

本论文以苏州企业退休人员作为社会化管理中的研究对象,以老龄化进程中的社保管理社会化为研究内容,这也是本论文与现有研究成果相比较而言具有的不一样的地方。

二、研究主体创新。

就目前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的主体研究来看,较多关注养老金发放、医疗服务等传统社保管理主体的社会化,本文追加研究了心理疏导、家政服务等新颖社保管理主体的社会化。

第六节 研究工作具备的条件

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现实条件,才能够保证相关研究工作的顺利完成,这也是研究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

一、具备的主观条件。

首先,笔者进行了与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相关的实地调研,拥有了一定的调研经历,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形成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其次,笔者在现实工作中积累的相关专业知识让自己更好地理解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二、有利的客观条件。

首先,导师在行政管理专业上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可以帮助笔者在理论高度完善和丰富论文内涵,进而可以更好地完成论文的写作。

其次,以往的研究及各类资料中所积累的大量数据和成果,为笔者在论文写作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成为本论文研究的基础。

第七节 基本理论。

一、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假设理论大致存在四种理论假设模式:一是经济人假设。经济人

假设忽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出于经济动机。二是社会人假设。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人不单纯是经济人,认为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和周围人的友好相处,满足社会交往和归属的需要。三是自我实现人假设。人的行为动机可归结为多种动机所构成的一个层次系统,马斯洛提出来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不是单一的、静态的,而是多层次、多样性、动态化的。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上一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同时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需要层次主要包括基本生理需要、生存安全需要、情感归属需要、自我满足、受人尊敬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四是复杂人

假设。沙因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提出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性是复杂的,莫尔斯进一步提出对人性的认识要因人而异,人性包含着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

1通过人性假设理论来分析苏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问题,从苏州市企业退休人员对物质待遇的满足到对身心健康的诉求,再到社会归属感、受人尊敬的需求,最终达到自我实现需求,通过人性的不同需求假设来进一步研究企业退休人员不同阶段、不同境遇下的社会化管理问题。

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福利多元主义主张政府不再是社会福利的唯一提供者,也就是转变为福利服务参与者,同时将原社会福利由政府一家负担的局面转变为多家负担,也就是分权。具体到分析苏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问题,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参与到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中来,联合各方力量来为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积极推动社会力量进入苏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的社会化领域。

三、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同时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企业管理调研问题篇6

关键词:权变理论 预算管理 研究 改进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实践已历经近30年。随着国家对企业预算管理规范的加强,绝大多数企业的预算管理实践正在广泛开展。与此相适应,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也伴随着预算实践的发展而出现日益繁荣的局面。据笔者对会计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2006年5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统计,以预算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篇数近300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每年论文数量增加幅度较大(2002年至2006年占比分别为6.45%、8.47%、22.18%、27.02%、35.88%)。这表明,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我国管理及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与西方国家预算管理研究相比较,我国预算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呈现出与预算管理实践相脱节、研究范式严重落后、缺乏理论基础等特点(郑石桥,马新智,2006)。如何改变目前国内预算管理研究现状,有效提高预算管理理论研究水平,是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权变理论及其启示

(一)权变关系的涵义权变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认为,权变关系是一种在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的功能性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被简单化地表述为一种“if―then”的关系。其中,“if”是自变量,而“then”是因变量。具体在Contingencymanagement中,“如果”(if)表示的是组织的内外环境因素,“那么”(then)表示的是管理思想和方法。所谓Contingency relationship就是组织的环境自变量与管理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FredLuthans,1976)。

(二)权变管理理论涵义所谓权变管理理论,是指以组织的系统观为基础,以组织的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所存在着的权变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管理活动应与组织所处的具体环境相适应,旨在提出一定环境条件下,可采取的最适宜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式的一种管理理论。其基本观点包括:一是系统观。权变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与其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的开放系统。所以组织管理活动所构成的管理系统,必须置于整个开放系统中来认识。二是随帆直变原则。不可能存在某种适用于一切情况和一切组织的普遍管理原则和方法,只能依据各种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管理方式,做到随机应变。这是权变方法的基本原则。三是环境因素与管理方式存在着的权变关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的根本前提下,存在着最适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式这一核心观点。并不存在着适用于任何条件下的“普遍性原则”。

(三)权变理论的启示作为管理理论研究方法论,权变理论的启示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系统性。权变理论与系统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系统的观点是权变理论最基本的观点,认为管理的各种因素是共存于一个统一和联系的整体的,在选择管理的方式时,必须加以通盘的考虑。权变理论并不满足于只对组织内部机制或者其中某一具体范畴的了解,而且要分析组织系统与外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二是实证性。企业的管理实践是检验一切理论的最终标准,实践研究能够导致更为有效的现实管理活动。而权变理论正是努力将实践研究的结果变成方法和特定情境下的精神,促进更有效的管理,以达到管理的目标。三是多维性。权变理论认为管理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必须采用多维分析技术以确定不同变量的组合所产生的特定结果。在实践中,完备的多维分析是很难实现的,作为管理研究者,要从现实众多的变量中进行提炼和分析,找出那些最为重要的因素,从而实现有限的多维分析。

三、预算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与权变理论

(一)起源阶段预算(budget)最初是在英国的财政管理中使用的一项管理工具,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财政的收支平衡(苏寿堂,2001)。20世纪19世纪末,为了限制广告费用的支出,美国企业首先将预算引入企业内部费用控制之中(迈克尔・查特费尔德,1989)。这是基于当时管理手段匮乏、没有更好方式进行成本控制的内在要求所致,也是现代企业预算管理的正式发端。随着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企业内部就产生了分层管理。而随着分层管理带来的层级之间利益如何协调,在当时就凸显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企业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也导致了一些企业出现了生产过剩、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所有这些因素,迫使企业寻求对市场进行预测、计划内部生产能力与外部市场需求相协调的方法。于是,杜邦(DuPont)化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Motors)就率先将预算引人企业管理,以此来计划、协调、控制企业的管理行为。与此同时,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也对预算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20世纪初的前30年里,古典管理理论中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及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深刻影响着预算体系的构建、资源配置和行动协凋等职能的发挥,而建立在“科学管理理论”基础上的标准成本制度、差异分析等方法后来则直接成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1922年,麦金西(Mekinsey)出版了《预算控制》(Budgetarycontr01)一书,从控制角度详细介绍了预算管理理论与方法,标志着企业预算管理理论正式形成。所有这些,都进一步促使“预算制度在企业得到了急速的普及”(小林龉,1998)。其他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一些企业开始仿效,也采用预算制度。

(二)发展延伸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预算方法在美国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产生之后,很快就被大型现代工商企业普遍使用。随后的几十年中,企业预算管理先后受到会计理论及其他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在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二次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也导致了生产的日益社会化程度提高。从内部来看,由于资本的进一步集中,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企业规模也日益庞大,生产和经营就日趋复杂,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从外部来看,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更加剧烈。这些新的环境和条件,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企业将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置于首位。为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西方会计学吸收了自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一些专门用于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方法,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预测、决策、组织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这些方法的产生也促进预算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20世纪40年代末期,西方各种新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各种新的管理学派及新的学科不断出现。这些新的管理思想和学科也对预算管理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行为科学,在行为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下,企业预算管理增加了行为管理的内涵。一些实行预算管理

的企业开始提倡和实行分权式的民主参与管理,使预算的编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循环,形成了参与性的预算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预算执行者直接参与了编制,使编制的预算更加贴近实际,同时还提高了预算执行者对预算的认识,使其努力与组织的预算目标相一致,从而促使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余绪缨,1990)。在此期间,预算参与这一重要范畴应运而生。与此同时,预算执行结果与实际经营和管理目标之间的差异,也被认为并使用作为各下层企业和部门业绩评价最常用的依据,并且评价与结果还会与奖惩制度相联系。评价方法和奖惩机制也进一步影响了管理者和雇员以后的行为取向。这样,基于预算目标完成结果评价经营和管理业绩的预算强调范畴,也在这时产生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受企业组织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管理理论发展最新成果的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扩展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预算管理系统本身也可以影响组织绩效。如确定更具激励性的预算目标、更具参与性的预算编制程序,以及预算与薪酬的更直接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二是预算管理奠定了其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位置。David Ofley教授认为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将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DavidOthy,1999)。三是越来越多的人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精髓在于“权责分散基础上的集中控制”(centralizedcontrolwithdecentralized responsibility)。预算管理在这一时期得到完善和扩展之后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如今被称为“传统预算管理”的标准模式。另外,在这一阶段,人们发现了预算松弛(Budgetaryslack)现象。Low&Shaw(1968)发现,销售部门的经理在“以预算的实现程度决定报酬多寡”的报酬系统下,会产生预算松弛行为;Schiff&Lewin(1968)发现,“预算松弛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松弛程度(以经营费用预算为例)可能达到20%~25%。这些发现是预算倡导者Argyris(1952)和Hotede(1967)以及很多研究者始料未及的。此后预算松弛始终是困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一大难题,从20世纪60g代开始40多年来,对预算松弛的问题研究,一直受到西方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三)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预算管理趋于成熟。通讯的发达,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信息的获得、传递和分析处理更加准确可靠,从而为预算管理的发展提供了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的预测决策信息资料,大为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预见性和应变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将企业细化为许多互相协作、互相支持的子系统,形成了面向供应链的预算管理体系。但在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竞争性大为增强,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内部组织结构呈现出模块化组织(ModularOrganmafion)和模块化簇群(ModularCluster)的特征。这种变化动摇了传统预算管理得以运行的基础和前提,预算管理难以适时适地做出与环境变化相对应的调整、预算管理过程产生的较高管理成本,以及预算主体之间的利益不能很好地协调等诸多缺陷越发凸显,传统预算管理就进入了与组织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相冲突的阶段。基于这种情况,预算管理理论形成为对立的两种态度,也据此划分为两大阵营。一个阵营持预算改进态度,另一个阵营持超越预算态度(冯巧根,2005)。预算改进态度,认为应该继续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针对预算管理本身存在的缺陷,有目的地加以改进,使预算能够适应内外部环境条件,焕发新的生命力;而超越预算态度(beyondbudgetery)则认为,预算管理的种种缺陷表明,其无法和现实情况相调和,应当摒弃预算管理手段,以其他预算以外的管理手段取而代之(林峰国,2005)。

四、中预算管理研究与权变理论的中外比较

(一)西方预算管理研究的特点严格来讲,自预算管理实践产生,国外的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就已经开始,但研究规模、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数量步入较高层次,则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张朝宓、卓毅、胡春香,2003)。笔者认为,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较高层次预算管理的研究,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从研究主题来讲,来源于实践,并富有深度,而非学者凭空想象出的问题。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预算功能、预算目标紧度、预算松驰、预算参与、预算强调、预算整合和资本预算等。二是从研究方法来讲,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流方法,这里又可以划分为三种情况:绝大部分研究采用多级量度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部分研究采用现场访问的方式收集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有为数不少的案例研究(郑石桥、马新智,2006)。三是针对预算管理的研究大多数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从一定的理论出发来研究预算问题,而不是就预算论预算(郑石桥,马新智,2006)。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权变理论、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控制理论、博弈理论、行为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正是由于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来研究预算管理,所以这种研究具有系统性,并且能够站在较高层次,将预算管理置于更大的系统中来分析和考察,避免了就预算论预算的窘境。

(二)我国预算管理研究特点与西方国家的研究相比较,我国的预算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主题理论色彩浓厚,许多主题来源于学者的主观想像,而不是来源于实践(李志斌,2006)。国内预算管理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预算管理现状判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预算管理的基本状况;预算起点,研究预算的编制从什么指标开始;预算目标,研究预算指标体系的构成;预算编制,大多数是就预算编制的滚动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作业基础预算、战略导向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或者预算编制程序等方面为讨论对象;预算控制,研究预算管理与内部管理控制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集团预算管理,研究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模式等。二是从研究方法来讲,规范研究是主流方法,有少数的案例介绍,但不是以案例为基础的研究(李志斌,2006)。也有少数问卷调查,但这种调查不是为多元统计分析收集数据的调查,而是为了解现状的描述性统计进行的调查,所以不能作为真正的实证研究方法。三是缺少理论基础,就预算管理问题本身论预算管理。笔者查阅了国内有关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的文献,很少有涉及到以现代管理学理论中的企业组织理论、社会行为理论和管理者心理理论等为基础的分析,绝大多数文献都是就预算论预算。

五、结论殛建议

(一)研究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系统也是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选择合理科学的预算模式,看待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都应当首先根据环境条件,即对这些问题的客观影响因素一来确定,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找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并继续在此基础上寻求对

策,以控制和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以权变观视角来研究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其次,预算管理客观存在于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系统之中,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系统又依存于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又是在对客观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市场等环境因素)的充分分析基础上制定的。所有这些就形成了由一系列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不依个人主观意愿而转移的、客观存在而组成的大小系统。因此,作为预算管理问题的研究,以及作为预算管理研究中最重要的预算松弛问题研究,就必须将研究对象置于这些系统之中来考察。即要在所处的客观环境中,系统认识和发现问题,充分考虑到系统之中的相关影响因素,针对这些问题系统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解决措施后根据系统特点落实。绝对不能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就预算松弛论预算松弛,那样只能陷入形而上学的困境。最后,理论研究的起因是来自于实践的,只有选取来自于管理实践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才是管理学研究符合权变理论的起码前提。而且,这些问题必须是具象的、可操作的、有针对性的,越是满足这种要求的问题,其研究结果的适用性越强,提出的控制及解决措施越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在研究范式的选择上,大量的研究实践也证明,实证研究是研究管理学问题最为有效的研究范式,也是目前国外管理学理论研究的主流范式。所以在进行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特别是对预算松弛这一重要理论范畴的理论研究中,强调其实证性尤为具有现实意义。

企业管理调研问题篇7

关键词 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14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Internship Standards Research Program

LUO Dayong

(Chongqi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2260)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safety technology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ost practice of existing problems, improve the safety technology management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professional post effect, the formulation of standards imminent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safety technolog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ost. In this paper, for the study and formulation of safety technology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ost practice standard provides program guidance, has certain theory and practic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internship; work integrated learn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1 方案制定的意义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实施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符合顶岗实习岗位要求的岗位数量较少;(2)老师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与协调不足;(3)老师对实习生的管理不到位;(4)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自我约束不够。这些问题导致学生顶岗实习达不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因此,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效果,必须制定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标准。本文为制定高等职业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标准提供了方案指导,本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和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切实有效地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体系。

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了解国内外在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现状,发现顶岗实习的普遍规律和特殊性。从中找出值得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拓宽研究视野,提供研究思路。归纳总结当前国内外在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上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访谈交流法。针对理论研究分析出的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和企业现场指导教师进行访谈交流,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并获得解决的办法。(3)问卷调查法。通过理论研究和交流访谈,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拟采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合理设计问卷调查表,在教师中、学生中和企业现场指导教师中开展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总结出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和拟采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制定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标准提供依据。

3 研究内容

3.1 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学校现状调查研究

(1)根据研究目标选择调查样本学校,设计问卷与调查方式及内容。(2)深入分析研究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顶岗实习效果欠佳的原因。主要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有效性,高职院校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安排到位情况,学生本人对顶岗实习生的认识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3.2 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企业现状调查研究

主要就实习的企业对顶岗实习生的态度,顶岗实习企业希望的目标、顶岗实习企业管理的难点企业对顶岗实习的保障措施、校企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的障碍等问题调查。

3.3 校企合作机制建立问题研讨

通过召集教育专家、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对校企合作机制的内涵、建立的方法、保障体系等问题研讨。

3.4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流程分析研究

(1)分析研究顶岗实习前续工作环节。从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基础素质教育、文化浸润等方面分析。(2)分析研究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工作环节。主要从职业认知适应期,技能熟练波动期,心理稳定成熟期,情绪倦怠浮躁期等方面分析研究。(3)分析研究顶岗实习后续管理工作环节。主要从及时总结、奖惩分明,树立榜样、传承优秀,以赛促学、巩固成果等方面分析。(4)分析研究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流程关键节点。从学生实习分配环节关键点,实习过程管理环节关键点,后续管理过程关键点等方面分析。

3.5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特点分析

主要从管理主体,顶岗实习学生身份,实习地点,管理时间,管理内容等方面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特点。

3.6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研究

(1)顶岗实习的实习质量分析。通过对调查样本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析顶岗实习的质量。(2)顶岗实习校方管理现状分析。从实习阶段教学全过程系统性,培训教育及时全面性,校企合作机制有效性,实习基地选择的科学性,师资选派和管理情况,兼职教师管理学生的体制,突发事件处理机制等方面分析研究。(3)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质量评价分析。

3.7 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校内标准体系的构建

(1)顶岗实习标准体系的内涵研究: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2)顶岗实习标准体系的评价方式研究:从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校外评价和校内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对顶岗实习标准体系的评价方式进行研究。

3.8 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标准评价体系的构建

(1)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标准评价指标的内涵研究: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有两种身份。一种是学生,另一种是准职业人。因此,在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时应将两者结合起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研究。(2)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标准评价的实施方法研究:采用学生和校内外指导教师统一在一张评价表中进行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对学生实习实训标准进行评价,构建高职院校企业顶岗实习实训标准评价指标体系考评表。

3.9 研究制定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标准

该标准符合职业教育规律,该标准吸取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该标准应有利于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该标准应符合我国高职院校对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实际条件,该标准应适应我国安全生产企业实际条件,该标准应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4 实施步骤

4.1 项目申报阶段

组织相关人员编写项目申报书,进行项目申报。

4.2 项目研究的准备阶段

充分利用图书、报刊、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尽量多有用的理论文献资料理论学习,集中课题组成员重点学习相关的教学论著,及时掌握最新教研动态和相关资料,为本项目找到理论依据,以及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内外对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和具体做法。

4.3 项目调查、探索阶段

通过问卷、访谈调查全国范围内部分涉及安全技术管理专业的相关高职院校,分析、研究目前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初步制定解决方案。

4.4 项目实践阶段

(1)以本校学生为实验的载体,对初步形成的高职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标准进行实践。(2)运用研究成果指导各班学生顶岗实习,提高顶岗实习教学效果。(3)形成实践结论,形成阶段报告。

4.5 项目完善阶段

(1)将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本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推广,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教学效果。(2)完成最终成果报告,并提交报告。

4.6 项目结题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所有的项目研究资料,做好结题的申请准备工作。(2)申请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的鉴定。

5 预期成果

(1)研究分析找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顶岗实习效果欠佳的原因。(2)研究分析清楚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流程。从顶岗实习前续工作、顶岗实习过程、顶岗实习后续工作等方面研究得出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流程。(3)分析研究得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措施。(4)研究分析得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特点。(5)构建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校内标准体系。研究得出校内实习实训标准体系的内涵,校内实习实训标准体系的评价方式。(6)构建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标准评价体系。研究得出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标准评价指标的内涵,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标准评价的实施方法。(7)研究制定出高职院校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标准。该标准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吸取了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符合我国高职院校对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实际条件,适应我国安全生产企业实际条件,具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

6 结论

本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和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切实有效地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体系提供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 李绍中,王晓敏.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难点透析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10.

[2] 刘晶晶,郎静,刘琳琳,李同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J].高等职业教育,2011.7.

[3] 戴海燕.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9.9.

[4] 秦传江,胡德声,兰成琼.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12.

企业管理调研问题篇8

关键词:精益思想;6S管理;现场改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078-01

XG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是国家和航天科工集团定点生产汽车发动机的专业厂,其注册资金为人民币6000万元,公司的主导产品为系列电喷发动机。为了增强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2014年开始开展精益生产推进工程。

1 调研过程实施

调研项目由XXXX学院的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负责,进行了基本的任务分工。从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这五个方面,对四个车间、九个处室进行了调研。调研通过进入企业生产现场实地观察、观测,得到生产环节的相关数据,通过设置科学的问题内容,对生产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完成了项目研究的基础数据搜集工作。通过对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评估,客观得出企业在生产管理现场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调查流程包括三方面,第一方面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第二方面是深层次的与企业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第三方面是小组成员到生产现场亲身观察与实地观测。

2 调研结果

通过小组成员实地调研得到的数据,并结合回收、整理和统计的有效问卷50份,得出表1所示的数据。

3 调研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调研小组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对于“整理”方面问题的主要做法是分析物品的必需性,没有必要的物品不能留存在生产现场。对于“整顿”方面问题的主要做法是分析物品的相应位置,要按照设计好的标识来摆放物品。对于“清扫”方面问题的主要做法是清理生产现场,严禁污染物的存留。对于“素养”方面问题的主要做法是规定行事准则,依规进行工作。对于“办公室”方面问题的主要做法是设定办公用品的标识,按要求整齐摆放和管理。对于“安全”方面问题的主要做法是提前做好预警和防范,具备一定的防患于未然的能力。

4 对公司的建议

本次调研活动如期完成,在调研过程中向公司提的许多建议得到认可并用于实践。为了使精益生产改善工作落实到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在思想上加强企业员工对精益生产过程的重视程度。可对员工进行精益思想的培训,不定期举办精益生产的讲座,学习关于最新精益思想的知识,在思想上强化对精益生产理念的重视程度。

(2)在制度上完善管理制度,对精益思想改善工作要建立长效机制,成立检查小组(小组成员可由各部门优秀员工组成),不定期对现场进行抽查。

(3)鼓励员工在平时运用精益生产的思想多提出关于改善企业生产管理的方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设立精益生产改造专项基金,每月评选“精益生产改造之星”,同时企业也要对员工提出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潘林岭.新现场管理实战[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2]刘树华.精益生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上一篇:科研工作会议范文 下一篇:建筑企业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