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业务范文

时间:2023-09-25 04:33:15

农村金融业务

农村金融业务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失地农民;再就业;对策

一、农村金融为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中的不足

(一)信贷供给资金不足,供给主体单一

我国各农村地区都普遍存在着资金从农村流向城市的问题。一方面,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各类商业性银行加快实施市场化改革的步伐,逐步撤并、取消县级以下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缩小农村地区的放贷规模,农村地区的金融分支机构成为了仅仅吸收农村资金的工具,很少用于涉农贷款,资金主要用于了城市地区。而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虽然拥有数量庞大的机构网点,但是由于受体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上一直都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邮政储蓄银行也和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一样,将从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大量地转移到城市地区,使得大量资金流入城市,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本身也存在体制不健全、历史包袱沉重、管理不善等众多的问题,这就使得农村地区信贷的供给主体相对单一,供给资金严重不足。

(二)农村金融产品单一

我国农村金融活动的主体主要为农户、中小企业和基层政府。随着大批失地农民的出现,农村经济各主体对金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多、更新的需求。农村金融的需求一方面表现在资金规模上,既有传统的小额信贷需求,也有大规模的资金借贷需求;另一方面表现在对金融产品多样化的要求上,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形态的多样性迫切需要与其生产经营模式相匹配的金融产品。例如,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物权法》的出台,土地承包权流转、林权、海域使用权等作为农村生产经营的权利得到确认,这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尤其是担保业务产品的创新提供了空间。然而,金融产品创新除金融机构自身参与外,还需要政府相关机构、保险等相关部门的配套政策支持,从而使一种新的金融产品既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同时还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目前,受相关权利担保无法办理社会登记、保险、评估等影响,虽然金融机构有业务创新的冲动,但现实操作却重重困难。同时,受系统建设落后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信用卡、理财服务等金融创新服务都还没有推出,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

(三)针对失地农民贷款的风险控制有待完善

农业极易受到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脆弱。一方面,由于发放的涉农贷款回收的风险很大,有着极强的不确定性,各类商业性金融本着趋利避害的信贷原则,很少向农业发放贷款。而且,现行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要求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提供相应的抵押担保,以确保发放贷款的安全。但是,农户的资产一直都比较稀缺,资产价值都比较低,不适合作抵押担保,而且我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户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并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因此包括建设在土地之上的住宅房产也不能作为抵押担保物,农户缺乏商业性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物。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担保体系还不健全,失地农民的资信状况普遍不佳,信用担保和政策性担保都很缺失,农户的个人信用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难以以失地农民的个人信用作为担保来获得银行贷款。虽然目前一些农村信用社在本地区实行农户联保制度,农户之间可以相互提供担保获得贷款,但是这一体制还处于开始阶段,仍存在着许多尚需完善的地方,而且由于农户诚信意识比较缺乏,法律观念也很淡薄,往往会出现相互之间提供虚假担保的现象。因此,受制于各种条件,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在涉农贷款方面都很谨慎,风险控制条件非常严格。

(四)网点人才缺乏,创新不足

随着金融行业竞争压力的不断显现,各商业银行从分散风险、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的目的出发,纷纷撤并在农村地区的机构,减少分支机构数量,节约成本。同时,农村金融服务中还存在农村金融创新极度缺乏的问题。在国外,金融产品的创新一直是推动金融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发达国家一直将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作为其高端业务对待。但是,在我国,一方面政府对金融产品创新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金融产品创新风险非常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数金融机构支持创新的力度。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创新性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农村金融服务更加全面快速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我国,直接从事农村金融服务的机构人员普遍表现出层次较低、年龄偏大的现象,从业人员多数为年龄较大的专科以下学历人员,缺乏必要的金融理论背景,更不用说对金融创新产品的掌握了,即使有一些金融背景、学历层次也较高的人员从事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开发,但是能够集通晓金融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能力、精通法律财务知识、懂得创新产品风险控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

二、农村金融为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的渠道探索

(一)建立金融服务竞争机制

在服务失地农民的金融机构方面,目前的基本情况是,传统四大行的业务集中在大中城市,县级乡镇机构网点寥寥无几,可以发放贷款的机构更是罕见。两家政策性银行中,中国农业银行贷款重点向优质大型企业倾斜,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了粮、棉、油流通领域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属中小金融机构,但基本是吸收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发展一直比较薄弱。而其他全国性或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出于企业本身的逐利性,对于不产生或产生利润较少的地方根本不会涉足。服务农村市场的主力军是农村信用社,虽然其网点分布广,但由于资金规模受限,总是力不从心。所以,应该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加入到服务失地农民的队伍中来,使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协调发展,通过竞争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为失地农民提供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制定金融政策,促进失地农民创业

失地农民基本上都生活在城市里,也就是城中村,创业机会多。但是,由于大多数失地农民在拆迁安置时都选择了房产而非现金,所以缺乏创业所需的第一笔资金。目前,我国对失地农民尚未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金融支持政策,针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政策只有《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款管理办法》。为此,首先应制定促进失地农民创业的金融政策。农户小额贷款制度的完善是最为首要的,应在失地农民贷款的准入机制和可操作性方面进行探索。具体为在贷款担保方面,从失地农民的土地补偿费中和地方政府土地收益中各按比例提取出一部分,共同作为保证金来源,可以委托担保公司管理保证金,也可以将保证金存入同级财政部门指定的银行,由财政部门与银行签订协议共同管理。其次应实行贷款利息补贴制度,效仿助学贷款与下岗职工小额担保贷款的管理模式,由地方政府负责贴息,以减少贷款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增强金融机构为失地农民创业贷款的意愿。

(三)完善并不断创新业务品种

失地农民在创业成功后想继续扩大再生产仍需要大量资金,否则失地农民创业的成果很难保障。而现实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刚起步的小企业总在夹缝中挣扎,稍不留神就可能倒闭。对此,金融机构应当继续担负起社会责任。第一,为失地农民推出信贷产品。例如,为从事个体经营、家庭作坊和微小企业的失地农民提供中短期贷款,贷款金额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客户个体差异、行业差异等确定,实行优惠于普通商业贷款利率政策,采取等额按月还款的方式降低贷款风险。对于资信非常好和抵押贷款的农户可以实行更优惠的利率。第二,对现有的业务品种进行完善,加快信用建设,扩大信用评定范围,提高授信额度,拓宽农户联保贷款范围。

(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相对于创业的不确定性而言,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细水长流,更好地保证失地农民经济和精神上的需求。失地农民经历了经济和生活上的剧变,收入和权利都不同以往,身份从农户变成了非农,他们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房多的农户可以依靠房租收入,但是人不能无所事事,否则就会无事生非,精神空虚,最终成为社会的隐患。农民依然可以依靠勤劳的双手致富,可以通过出卖劳动力换得精神的充实与生活的富裕。据调查,大多数失地农民的就业意愿强烈。现实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劳动力过剩情况的加剧,城市人口就业压力很大,中小企业也不例外,劳动力市场始终呈现供大于求的不利局面。而中小企业是失地农民择业的首选目标,也是最主要的目标。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发展缓慢,直接导致失地农民就业难和领工资难。所以,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失地农民就近、就地转型创造机会,以增强企业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吸纳力。

参考文献:

[1]景兆辉.应高度关注失地农民金融服务缺位问题[J].西部金融,2007(10).

[2]王猛.民生视角下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林敏.农村信用社对失地农民金融支持的基本思路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4]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课题组.对金融支持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金融,2004(16).

[5]黄爱芳,林俊岚.浅析失地农民就业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

[6]王慧博.失地农民市民化社会融入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06).

农村金融业务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业务;思考

因为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银行在推出金融产品时,应该结合的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以及农村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新产品。对于我国农村来说,金融发展明显落后,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一些产业的发展,所以就目前的形势来看,银行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很有必要,银行应该抓住机遇,做好大量的市场调查,推出有个性化的产品。

一、开拓农村金融业务的重要性

经济学家都认可国家金融是国家经济的中心这一理念,换言之,农村金融应该是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中心,前者对后者起着支撑作用。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经济越来越繁荣,这推动了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当前农村信贷需求非常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农民拥有了更多流动资金,需要储备,而且有些农户做生意,继续需要资金,其信贷需求必然增加;其次,我国农户信贷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农户因为经济水平不高,都不愿意信贷,认为其风险性高;最后,农村目前正迈向产业化阶段,很多企业兴起,而这些企业需要进行大量的银行信贷,以满足正常的运转。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农村域地区在农产品交易方面的传统优势日益凸显。许多具有一定规模和交易优势的农产品专业市场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一批有胆识、善经营农副产品经销商活跃在广大城乡之间,发挥着沟通农户与市场的积极作用。县域机构应当抓住商机,在这一领域有很好的作为。

二、开拓农村金融业务的对策

虽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快,但是我国的农村人口依然占绝大多数,因此银行在开展城市金融业务时,也应该开拓农村金融业务,这既扩宽了银行发展的渠道,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为银行应该在党与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将金融业务逐渐的向农村转移。其具体的实施的策略如下:

1.预先做好市场调查

开拓农村金融业务,银行应该做好预先的市场调查,不能盲目的设立的支行,要依据市场需求合理有序的开设,而且支行成立的位置也所调查,相对繁荣一些的区域,可以设立一个支行,做好统筹规划。银行只有全面的掌握农村市场行情,才能有针对性的去开展各项有任务,进而促进业务顺利开展。在做市场调查时,既要做到考虑到宏观方面,结合国家下发的政策规定等,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微观方面,处理好细节问题,结合当地农村区域的发展状况制定策略。

2.开发的金融产品应该具备很个性化

因为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的金融市场相比,略显单一,形式也不丰富,因此银行在开发金融产品时,不能完全的照抄照搬城市金融市场,这样会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之所以要做好预先的市场调查也是基于此。银行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农村服务对象所要的金融产品,个性化越强的产品,才能够受到普遍欢迎,再加之,农村区域对金融业务的认知有限,有些新的产品推出之后,未必会受到认可,因此银行应该依据农村发展情况来开发业务。

3.正确选择风险担保模式

农村金融业务的担保模式,国内外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哈尔滨银行在开展这项业务时,可以进行适当的参考,但是需要考虑到银行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整个金融业发展的情况等。国外某个银行学家创造了小组联保以及强制储蓄相结合的模式,我国比较知名的金融机构,也操作了基金担保等模式,上述模式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当然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为了迎合农村市场受众,哈尔滨银行可以对客户的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调查,然后参考上述模式,选择一种最为保险的,银行与客户双方都能够获得效益的模式。

4.注重金融产品服务质量

因为金融产品自身具备的特征,因此当某一个银行推出某种金融产品时,其他银行也会纷纷模仿,推出同类的金融产品,如何能够在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产品自身的质量不容忽视,但是产品的质量还体现在服务方面,在同类金融产品中,其产品本身几乎相同,唯一不同的就是服务,为了提高自身的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哈尔滨银行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特点,适时的调整贷款期限,使用符合农户认可度的担保模式,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第二,实时创新服务模式,服务的方式要灵活,流程要尽可能的简单,服务的效率要高,要站在客户的角度上去服务,提高金融客户的满足程度。

三、结语

农村金融业务篇3

关键词:农合金融机构;农村客户;理财业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47-2

0 引言

随着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农民已不再满足一般的储蓄业务,而对于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提出了期望。在这一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农合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开发和销售上也呈现出可喜态势。然而与城市经济体系不同的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为此,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及探讨也就十分必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合金融机构需要增强自身的增值业务创新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机。

1 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农合金融机构在发展农村理财业务中有诸多困境。笔者从工作体会出发,将目前的发展困境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农合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市场中农户的金融知识水平相对低下,在理财观念上更是趋于保守,加上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对金融理财产品缺乏认识,尽管部分农业人口通过自主创业和外出打工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但在农耕文化的作用下难以涉足商业银行的理财增值业务。而且这一传统意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就意味着,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的上述困境,将在长期内持续存在。另外,农村人口对理财风险认识不够,一旦投资出现风险,往往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常常将责任归咎于农合金融机构。

1.2 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可知,银行理财业务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客户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从中可以知晓,良好的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不仅需要理财师专业能力的支撑,还需要具有吸引农民眼球的理财产品。结果,似乎这两点都不十分完美。

2 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就有必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在反思之前还应强调,在未来发展路径的构建上需要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即关于改变广大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具体而言,现状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2.1 针对需求方的现状反思

上文已经指出,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无论在理财师水平,还是在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上都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加上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就进一步限制了对理财产品的需求。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能否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的循环特征出发,来设计出符合农业人口偏好的短期理财产品,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难理解,这里的理财业务须满足区域植根性要求。

2.2 针对供给方的现状反思

上面已经提到了供给方需要着手开展的问题,即设计出满足农业人口偏好的理财业务来。另外,针对农户作为农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还需要通过农合金融机构人员的上门访问,来建立起银行与零散分布农户的联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反思表明,在推动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应主要从供给方面下功夫。而对于需求方,则可以在选择机制下进行针对性的偏好引导。

3 反思引导下的发展路径探讨

发展理财业务是当前农合金融机构加快自身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农合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

3.1 注重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理财团队

理财产品的开发涉及的基础资产较多,如何能有效地分析基础资产的收益性,又能保证客户理财资金的安全性,就需要研发和设计理财产品的人员对投资标的有充分的了解和市场把握,这就对产品开发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们恰恰和商业银行理财开发团队的核心差距就在这里。因此,要从根本抓起,给现有人员创造培训机会,加大培训力度,选拨人才,引进人才,逐步打造一支高综合素质的理财产品研发团队。

3.2 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

本文一直在强调,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因此,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之所以指出这些特征在于,设计变现能力强的理财业务需要认真考虑其中的变现周期。这不仅关系到银行的运营成本,也涉及理财产品的成功与否。从现阶段的诸多文献中,很难找到这一观点。

3.3 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

不难理解,若要实现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就要提高本地农民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扩大广大农业人口的需求拉动。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就要求在理财业务开展中应简化产品的设计内容,并能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下来告知农户有关增值效果。因此,对于城市银行中的诸多理财业务,在农村区域中就需要抛弃。这里笔者建议,可以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这样也有助于农合机构深入了解该农户的经济能力,并为放贷提供原始信息支撑。

3.4 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

在成本控制基础上的人员上门访问,仍需要借助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即需要界定目标客户。一般而言,对于理财有需求的农业人口,往往具有商品经济意识,并积累起了一定相对稳定的资金量。因此,可以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3.5 有效细分客户资源,培育广阔的农村金融理财市场

农合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户的需求发展理财业务,针对本地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和金融知识水平,开发出一套符合本地农民理财需要的金融理财产品,而且这种理财产品一定要符合本地农民的理财心理,操作上力求

简单方便,在农户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做到风险低、收益稳定、能随时赎回,以此提高农户对理财产品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因我国农业人口分布广泛,且各农村区域的自然禀赋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并没有结合特定区域展开讨论,而是结合当前问题从发展趋势层面进行了原理性探讨。但本文的结论,将支撑各地理财业务开展中的思路。最后,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 结语

本文认为,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在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以及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等三个方面下功夫。具体而言,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参 考 文 献

[1] 胡左浩,蒋方明,余伟萍.在个人理财服务中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以及作用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2] 胡维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瓶颈及其突破[J].金融与经济,2004(05).

农村金融业务篇4

山西省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

作为当前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省份之一, 山西省在“十三五”扶贫方案中,重点提出对全省的贫困地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2014年9月15日,山西省正式启动实施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全面深入探索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新道路。2016年7月,山西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要建立健全金融扶贫服务机制,加快落实关于金融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举措,进一步细化金融机构的工作,加快推进金融富民脱贫工程的实施。2017年5月,为解决合作社中农户在造林过程中遇到的流动资金短缺问题,山西省林业厅与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正式就林业方面的精准扶贫工作达成合作,使得邮储银行山西省分行成为全省范围内第一个为贫困农户提供林业扶贫贷款的农村商业化金融机构,同时这也达到了以生态扶贫来带动精准扶贫的目的,使得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实现了有效的结合。2017年6月,山西省正式启动精准扶贫“绿箭”行动,涉及到科技扶贫,新能源项目投资扶贫,金融扶贫以及教育扶贫等八方面的内容。以上涉及到各个领域的精准扶贫工作均离不开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因而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被认为是打赢扶贫攻坚战中的关键策略。

山西省农村金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实施精准扶贫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扶贫资金的投入,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最大难题就是缺少资金支持,但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金融发展的盲区,这就需要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过程中来,创新金融参与精准扶贫的模式。只有探索出有效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农村金融机构业务模式或进行业务流程改M才能拓宽农村金融供给渠道,提高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效率。反过来,贫困地区只有出现了产业效应,才能吸引更多金融资金的投入。虽然山西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精准扶贫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16年3月末,山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扶贫开发贷款余额为882亿元,全省58个贫困县中乡镇金融服务已实现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64%),但在实际落实和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山西农村地区和全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长期以来仍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落后,金融服务普遍存在功能缺失和错位的现象。并且大部分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在市县级,乡镇级金融机构数量较少,且以邮政和农村信用社为主,保险、证券和信托等金融机构严重缺失,因此山西省农村金融体系处于不健全的状况。

广大村民的人口素质较低,大多数贫困户未受过基础教育,缺乏金融服务与理财意识,贫困农户和企业在自身并不富裕的条件下按时还款的意识薄弱,没有动力自觉还款,使得金融扶贫贷款十分容易造成坏账。构建信用体系是增加贫困农户和企业获得扶贫款的有效途径,也是有利于金融机构制约贫困户按时还款的有效方式。但是山西省大部分县镇没有信用担保公司,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机制,使得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开展信贷业务,造成金融扶贫动力不足的局面。

小额贷款难。为了解决山西省贫困地区企业与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早在2014年7月,山西省首先在吕梁山片区的兴县、神池等7个县实行金融富民扶贫工程试点。到2015年,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在山西省的58个贫困县中正式全面启动,参与扶贫合作的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分别针对贫困农户的小额贷款“富民贷”和针对扶贫企业和项目的“强农贷”。“富民贷”要求贷款起点为1000元,最高额度为5万元,期限不超过两年,而“强民贷”则为了适应不同额度的资金需求,针对贫困地区的不同产业,推出个性化贷款产品。例如山西省农信联社专门为贫困农户和企业设计了两款贷款产品,助力贫困农户和企业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尽管很多农村金融机构都就小额贷款难的这个问题进行了很多尝试,也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但由于小额贷款风险较大、成本较高、收益较低以及缺失信用机制等原因,这个问题仍是制约贫困农户脱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至今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现阶段,主要由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一些小型贷款公司对贫困农户提供小额贷款业务,导致贫困农户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且上述农村金融机构对贫困农户小额贷款的管理与运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完善和创新。

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且与生产要素衔接较差。在山西省的大部分农村,农村商业金融机构以银行业为主,面向农村人口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以传统的存取款和信贷业务为主。大部分的农村金融机构均认为除传统金融产品与服务如农村保险外,期货和证券等很难在贫困农户和企业之间推广,导致有相应金融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农户得不到有效满足,加之农村商业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起步较晚、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发放一般在一年以下,资金供给时间与农业生产周期严重不对称,例如山西省林业、养殖业与种植业贷款一般在1~3年或者3~5年,过短的贷款期限限制了农村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也容易产生信贷风险,导致贫困农户无法按期还款,发生恶性循环。

推进山西省农村金融业务模式创新策略

以小额贷款为主导提供多样化金融产品。小额贷款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扶贫方式,根据地区和贫困户的特点,因地制宜并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从贫困农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推广和创新农户小额信贷。信贷投放重点由支持传统粮食种植向支持畜牧业、林业、农业仓储物流服务、农产品加工服务等方向转型。授信对象主要为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农员以及仓储专业大户、农产品加工专业大户等。例如近年来,山西省吉县累计发放“苹果仓单质押贷款”“扶果贷”1077笔,共计9.28亿元,带动18276户农户参与生产;人行山西五台县支行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当地农商行推出了“公司+农户+信贷”“合作社+农户+信贷”的信贷模式,鼓励特困区农户围绕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种养业;人行山西浑源县支行与县人社局、邮储银行合作,推出“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也要大力开展林权抵押、仓单、应收账款质押、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以及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继续深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和承包土地经营权贷款试点工作。

加快推进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建设。首先要完善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布局,鼓励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到贫困乡镇布网,严格限制已有贫困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撤并,加快推进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建设。其次,建立直接面向贫困人口的扶贫主办银行,进一步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扶贫互补优势。最后,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合作社互助组织等,吸引民间资金,对现有农村金融市场进行有效补充,注入新鲜的血液。

继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创建活动,建立与完善农户、合作社和农村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的电子信用档案,加快实现信用等级与小额贷款业务的有效结合。例如,山西省吉县不断优化金融信用环境,向农户和企业宣传金融知识。推进“农户信用档案+金融机构+贫困户”的新型模式,为全县85%以上的农户建立了经档案,对70%以上的农户进行了信用评级,推进了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大力推行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应用。在当前“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科技在金融领域不断普及和应用,实现农村金融的路径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因此,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进一步扩大支付结算网络的利用,增加非现金结算工具的使用频率,使用户享受到便捷的服务;降低村民的金融消费门槛和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更好地适应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农村金融业务篇5

关键词:农村合作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6-0085-02

一、建立灵活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以合理的价格服务小企业

为保持小企业贷款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小企业贷款利率要从贷款风险程度、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等三方面进行定价。一是根据小企业信用等级与贷款风险程度成反比例的原则确定贷款利率;二是通过分析小企业现金归行率、考察存贷积数比率、自营出口企业正常项目收汇归行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等综合回报率成反比例确定贷款利率;三是考虑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同业对产品营销的竞争程度以及金融同业利率的报价水平,适时调整利率浮动幅度;四是根据准入和退出机制、国家产业政策等执行利率差别化管理,使小企业贷款利率更有弹性,通过利率杠杆和风险补偿机制,增加小企业信贷资金的可得性,实现银行与企业的共赢。

二、创新信贷服务机制,提高对小企业的服务层次

1.向客户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在合作银行内部,从客户提出申请,到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整个过程、每个环节,要建立纵向一体化服务意识,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缩短决策链、压缩管理半径。上级行要以下级行为客户,非业务部门要以业务部门为客户,总部要以基层为客户,提高办事效率,做好金融服务工作。

2.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度。客户经理不是简单的名称替换,也不是信贷员和外勤人员的翻版,而是对金融服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客户经理制度,是新形势下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一体化金融服务的客观需要。客户经理直面客户,对外就是合作银行的一个网点,同时也是一个品牌。

3.向客户提供全方位、套餐式金融服务。合作银行在做好现有满足客户单一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还要做到主动营销,交叉向客户介绍其他相关金融服务。了解客户潜在的信息咨询、项目评估、企业理财等外延金融服务需求后,为客户量身设计全方位、套餐式金融服务。

4.加强系统指导服务。合作银行总部要重点抓好对基层的信息引导、风险规避、项目督导和业务辅助的服务,了解基层支行发展的实际需要,建设全面、系统、高效的服务平台,确保各支行业务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形成贷款产品创新机制,以更多的产品满足小企业的需求

合作银行在巩固原有传统金融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小企业金融服务产品,以满足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多层次要求。

1.建立完善的基于小企业风险特征的信用评级体系。小企业的财务信息不充分、信用记录不完整,合作银行需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基于小企业风险特性的信用评级体系,采用适合小企业实际的信用评级办法,在关注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同时,更加侧重分析小企业的发展阶段、行业前景等非财务因素,通过采取打分形式,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小企业的风险状况。

2.积极开发针对小企业实际金融服务需求的信贷业务。如机器设备的融资租赁业务,不仅可以满足小企业机器设备更新的需要,而且为它们提供一种灵活的、节约成本的融资方式;再如设计多功能的、独立的信用卡,帮助小企业节约成本开支等。

3.信息咨询服务。小企业主普遍文化层次不高,对支票、银行汇票、承兑汇票、信用卡等结算工具缺乏全面了解,习惯于原始的“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经常出现拖欠货款、三角债务等现象,甚至出现一些诈骗行为,人为地增加了交易风险。农村合作银行可以尝试增设小企业咨询服务部门,为众多小企业提供金融信息咨询、经济信息咨询、市场信息咨询、经济政策咨询等外延性金融服务,以帮助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避开风险“雷区”。

4.理财服务。目前的小企业,大部分缺乏足够完整的财务信息,财务分析能力、理财意识普遍不强。利用银行资深的企业理财人才,以信息和智力为主要内容,开拓小企业财务咨询、融资安排、资产管理等理财类金融服务,不仅可以规范小企业会计财务制度,解决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问题,提高小企业融资效率,而且可以建立一个银行与小企业长期互动的良性协作关系。企业理财服务的开辟,对银企关系的融洽、农村合作银行的业务拓展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5.提醒服务。一些小企业主因缺乏相关金融知识,致使在经济活动中显得力不从心。有的小企业主因大额定期存款提前支取,而损失不少利息;有的贷款到期因没有及时办理还款或延期手续,而被罚了不少利息。农村合作银行可以就此推出提醒服务,在办理业务前提示顾客,实行提醒预约,即在存、贷款到期的多少天后提醒客户,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融洽银企关系,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形象。

6.小企业外汇风险预警、防范服务。在经济外向型大环境下,小企业对外贸易业务异常活跃。国家汇率制度改革进程的加速,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小企业因为相关人才的匮乏,收汇风险更是不容小觑。农村合作银行可以大力拓展此项业务,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建立小企业汇率风险预警机制,并帮助小企业选择远期结售汇、远期外汇买卖等金融衍生工具降低汇率风险;同时,推出自己的外汇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套期保值、避险工具,使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合理需要,规避汇率风险。

7.小企业管理培训服务。针对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会计财务知识缺乏,农村合作银行可以利用银行的专业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如开展税务知识申报讲座、融资知识讲座、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财务管理培训、发展战略培训等,以管理类的培训服务为切入点,为小企业提供其他相关配套金融服务。

四、建立高效的审批机制,为小企业开辟“绿色通道”

为更好地适合小企业“小、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应当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银行一级法人的优势,建立快速的小企业贷款审批机制。

1.实行分级授权管理。一是确定支行授信授权额度,根据支行经营管理层的管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授权制度执行情况等,确定支行不同的审批权限。在权限内,由支行调查、审批、发放。二是建立超额授信制度,对超过支行授信额度的由总部风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实行综合授信。授信采取年度一次综合授信和年内临时或追加授信,对临时或追加授信,总部每周进行审查确定。三是对新准入的小企业,采取上下互动,缩短调查时间,对符合贷款要求的小企业,在短时间内给予批复,以满足小企业资金需求规律性差、时效性强的特点。

2.降低小企业贷款准入门槛。对经营管理好、有效益、抗风险能力强、产品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小企业,即使无土地、房产等有效资产进行抵押,也要积级探索扩大抵、质押范围,开发新的抵、质押贷款业务品种,如动产抵押、存贷抵押、使用权抵押、应收账款抵押等。

3.扩大小企业保证贷款的发放。鼓励小企业加入地方性担保公司,并与担保公司建立互惠互利、互荐客户的战略伙伴关系,促进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业务发展,全方位解决小企业贷款准入难的问题。

五、完善信贷激励机制,鼓励发放小企业贷款

农村金融业务篇6

关键词: 城市化;城中村;金融服务

一、城中村的定义与分类

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范围以内,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从广义上讲,城中村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一)A类城中村

A类城中村虽然仍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但由于城市的发展已征用村中农民原先生存的基础—土地,因此村中农民已没有土地从事第一产业。这类城中村散布于大中城市的主城区,与城市建设用地相互交错,其中居住的农民也已被城市生活逐渐同化,贴近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年青一代,大多数已接受良好的教育,易于接受城市文明。

A类城中村的建筑景观,大多已通过商业化运作手法改造,以多层与低层为主,与城市相融度较高,但就周边环境而言,土地利用价值利用并不充分,因此面临着二次改造的问题。

(二)B类城中村

B类城中村仍有少量的农用地,多处于城乡结合部或城市近期建设将要影响的地区。由于具有一定数量的农用地,因此少数居民仍从事农业,而多数人尤其是青壮年都外出务工。

这类城中村的建筑景观较差,新旧建筑都有,且多以低矮为主,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建筑布局混乱,市政基础设施严重短缺。

(三)C类城中村

C类城中村主要分布在城市绕城公路之外,其建筑、人口和景观仍保留着浓重的乡村形态。

城中村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有的现象:城市包围了农村但没有及时消化吸收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城市建起了高楼大厦,但其周边却存在着破旧的居民区。这使得城中村逐渐成为城市中的一座座“孤岛”,在建筑景观、人口构成、经济特征、行政管理、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社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二、城中村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特征分析

(一)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就业、创业需要金融支持

首先,城中村聚集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一般属于人口的高密度区,例如深圳城中村人口高达560万,占深圳总人口的一半。这大量的外来人口必定会产生大量的存取款以及汇款等金融服务需求。

其次,A类和B类城中村的村民相对富庶,村民的征地补偿款、房屋租金加上进城务工收入十分可观,因而其理财需求较为迫切。

最后,城中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依托低地租等特殊优势成长起来的集体企业,这些企业在创业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都存在着资金需求。例如典型的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深圳石碑电脑城等,在创业期都是从当地农村信用联社取得融资支持,并与农信系统建立了较密切的关系,当然随着这些集体企业的发展成熟,其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

(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农村金融业务篇7

一、当前云南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现状

随着以“花钱买机制”方式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施的深化试点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云南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业务取得了快速、健康发展,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明显的成效。截至2012年末,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958亿元和2315亿元,人民币存贷款存量、增量稳居全省金融机构首位,列居全国农村信用社前10位,经济效益和社会贡献度大幅增长;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不良率2.2%;抗风险能力逐步加强,拨备覆盖率202%,资本充足率达14%;财务状况逐步改善,盈利能力明显提,全省129家农村合作机构已连续多年实现全面盈利,盈利面达100%;“三农”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70%以上新增贷款用于支农,并围绕园区经济、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信贷需求,不断提升产业金融服务水平。

二、目前云南省农村合作机构开展外汇业务的市场前景

(一)农产品进出口对外贸发展强劲拉动,与农村合作机构间接服务支持密不可分

从国际收支系统数据显示来看,2012年云南省全省农产品进出口跨境收付总额为38.88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跨境收付总额的27.05%,同比增长24.75%。从海关数据显示来看,2012年全省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36.2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17.23%,同比增长27.55%。随着出口产品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建设的扎实推进,农产品进出口成为拉动云南进出口增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强劲动力和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1653亿元人民币,存量占比71.43%,增量占比72.17%,其中,对涉农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达610亿元人民币,对农产品进出口企业的间接涉外支持不可低估,对全省外贸进出口发展的贡献率不可忽视。

(二)具有一定的涉外企业客户资源和客户群体优势

从国际收支系统选取的云南省进出口总量排前20户的涉农企业情况来看,主要出口和进口产品分别为化肥、烟草、蔬菜和棕榈油、水果、橡胶,出口地和进口地分别为印度、香港、马来西亚和香港、泰国、新加坡,20户涉农企业进出口额度占全省农产品进出口额的86.25%。从这20户涉农企业在银行的开户情况来看,基本都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在客户资源和客户群体来看,都具有较好的长期合作和培育优势。

(三)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迅速发展,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办理跨境收付结算业务提出了迫切的市场需求

从云南省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来看,自2010年6月云南启动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至2012年12月,跨境人民币收付快速增长,累计实现94.2亿美元,三年时间内规模扩大七倍,年平均增速212.5%。2012年,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较上年增长79%,在跨境资金结算中的占比从2010年不足5%快速升至24.9%,成为我省继美元之后的第二大对外结算币种。跨境人民币从经常项目扩大至资本项目,跨境人民币流动地域不断拓展,全省跨境人民币流动范围从东南亚国家快速扩大至亚、欧、北美、非、大洋洲等五大洲39个国家,比2010年和2011年分别增加32和21个国家,人民币成为跨境融资的首选货币。同时,云南省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最便捷的陆上通道,是连接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三大市场的交汇点,也是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历史上就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有着广泛的政治经济交往与贸易协作,有29个边境县(市),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较为活跃,与周边国家边境贸易进出口90%以上是以人民币结算。但是,一直以来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对边境小额贸易支持的力度仍显不足,由于结算渠道等方面不畅通,催生了边境地区地摊银行交易活跃,已严重影响到边境地区的金融秩序。

(四)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网点及惠农支付服务建设的不断推进,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辟边境小额贸易结算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声誉

近年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在加大“三农”金融服务方面不断提升水平。一是高度重视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网点建设工作,全省129个县域地区均设有金融服务网点,并在2010年承担了全省129个中的111个乡镇的基础金融服务缺失问题,实现了金融服务全覆盖。二是积极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提升民生金融服务。在15个州市118个县市建立惠农支付服务网点3956个,占全省惠农支付服务网点总量的70%,累计办理刷卡消费、取款、缴费、转账等业务103万笔2亿多元。例如: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农村信用社针对边境口岸辐射面广、惠及面大的特点,积极选点布点,边境口岸地区金融服务缺失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为中缅、中老、中越双方边民之间贸易带来便利。同时,驻守的武警官兵、本地村民、商户利用边境口岸金融服务银行卡这一现代化支付工具,就近实现小额取现、转账、消费、缴电话费、查询银行卡余额等各项业务。此外,由于服务点距离边境线不到200米,服务点的设立还惠及到边境口岸对面的境外居民。边民互市、日常消费、经商、结算乐于使用人民币,他们只需办理入境手续后就可以到惠农支付点办理存取款、转账、查询等金融业务,大大方便了两岸边民贸易往来。

三、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涉外业务方面基础准备情况

(一)加快跨境支付系统及国际收支网上申报系统建设

系统建设是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基础和平台,近年来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科技中心在打造国际结算业务系统上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一是建立了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国际业务系统,并开通人民币跨境汇出汇入结算业务;二是开通了国际收支网上申报系统,在红河州河口县边境口岸开展了国际收支网上申报试点,河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于2013年8月2日启动外汇金宏系统上线工作,正式开展跨境人民币收支申报数据的录入工作。

(二)在全省法人社开展开办外汇业务市场需求调查,研究分析开办外汇业务的可行性

为进一步丰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品种,强化金融服务手段,省联社于2013年4月在全省130家法人合作金融机构范围内开展了外汇业务市场需求问卷调查。通过下发填制《开办外汇业务需具备的条件表》、《外汇业务市场需求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各县级联社自身开办外汇业务所具备的软硬条件以及辖内居民及法人客户外汇业务需求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调查分析。调查共计发出问卷5600余份,调查对象包括居民、内外资企业及合资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开办外汇业务需求类型情况

联社所在地域分布情况

(三)加大与周边国家金融机构建立双边合作对话机制

2013年4月,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与越南农业农村发展银行老街省分行正式签订了跨境人民币结算合作协议,双方就互相开立同业存取款账户等达成协议。同时在与中缅口岸缅甸金融机构双边合作方面也在积极酝酿当中,届时双方在人民币跨境结算合作方面将达成相互合作和共识。

(四)积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2013年8月,省联社在红河州河口县农村信用社(中越边境县)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工作,累计交易量达4600万元人民币,后续将在文山、版纳等边境县市口岸进一步推广,最终实现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全覆盖。下一步,待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运作成熟后再逐步扩大到外币,从而实现“先本币后外币,先柜台外币存取款后融资业务”的发展战略。

(五)着手外汇业务机构设置及人员培训准备工作

为强化金融服务手段,进一步丰富业务品种,填补云南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空白,省联社在会计业务部成立了外汇业务筹备小组,通过与外汇局、银监部门沟通,梳理了开办外汇业务需具备的必要条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开办外汇业务需求摸底,就外汇业务相关基础知识邀请云南分局人员进行了入门培训,开办外汇业务各种前期各种准备工作已陆续在展开。

四、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办外汇业务面临的困难

(一)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缺乏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外向型优质客户群体,影响其开办业务积极性

从调查问卷摸底反馈情况来看,有外汇业务需求的客户主要集中在两类地区,一类是经济发达地区,如:花卉、蔬菜、松茸、野生菌、三七、辣椒等农副产品出口带动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前景较好、外汇结算业务量和需求大从事生产、加工、进出口贸易的外向型企业多集中在昆明及各州府所在地;二类是边境口岸地区,边境贸易特别是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的市场需求。除此之外,其他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客户群体中外商投资企业、外贸企业极少,缺乏有发展潜力的外向型优质客户群体,从而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开办业务的积极性。

(二)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较差,难以适应外汇业务经营的人才需要

办理外汇业务的从业人员必须熟悉外汇管理政策法规,具备一定程度的银行专业英语基础知识,熟知并遵循国际结算惯例和规则,较敏锐的识别风险和控制风险能力,熟练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而目前农村信用社具备上述素质的人才屈指可数。

(三)相关内控制度和管理制度缺乏

从调查问卷来看,暂缓开办外汇业务的信用社认为辖区类企业和居民具有一定的外汇业务需求,但由于自身在内控制度、管理制度方面仍未建立和健全,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弱,自身条件仍存在诸多不足,严重影响其开办业务的“底气”。

(四)部分地区客观经济条件较差,成为制约外汇业务需求不足的主要外因

云南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有130家县市级法人机构,设立在县域的法人社116家,占比达89.23%,其中部级贫困县73家。这些区域客观经济环境较差,外向型经济特征不明显,三资和外贸企业较少,成为制约外汇业务需求不足的主要外因。

(五)资本充足率、资产总额等市场准入指标不达标

从摸底调查情况来看,在30家要求开办外汇业务的农村信用社中,有7家由于资本充足率、资产总额等市场准入条件不达标,不能列入前期试点行列。例如:昆明市联社营业部由于受到银监部门相关股本要求限制,资本充足率不达标;孟连县联社资产总额未达到20亿人民币以上。

五、下一步开展业务的步骤及政策支持

(一)更新思想理念,加快业务创新步伐

本外币一体化是金融机构长远发展的必然和要求。随着云南省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的不断推进,沿边金融综合开放试验区的建立,云南省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涉外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与东盟国家间的对外经济交往更加活跃,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2012年云南省与周边四国贸易额依然实现42.8亿美元,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达20.4%。据云南省统计局数据,2012年,云南进出口总额达210.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1.0%。其中,出口100.2亿美元,增长5.8%;进口109.8亿美元,增长67.6%,增速居全国第一位。其中,与东盟国家双边贸易达66.8亿美元,占外贸总额的三分之一,边境进出口贸易得到平稳增长,占全省对外贸易比重达10%以上。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维护云南边疆繁荣稳定和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加强人才培育及内控体系建设力度

从当前云南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县级联社要开展外汇业务无论在市场准入和外部环境来看都还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开展摸底调研,多数县级联社已清楚地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短板,认识到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和业务拓展的必要性,增强了市场竞争的忧患意识,对自身长远的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的思路。一是有针对性的引进人才,培养一批既懂本币又熟悉外汇业务,既熟悉国内市场,又懂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加快推进培训基地和综合后援基地“两个基地”建设,加大干部队伍和专业人才培训工作力度;二是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落实岗位制约要求,树立管理层业务拓展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对外汇业务合规性和风险性的认识。

(三)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研究多元化发展模式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展结售汇业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强。作为支持“三农”发展的农村金融支柱力量,农村信用社开办外汇业务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信用社应以适应市场发展为前提,立足多条腿走路、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借“桥头堡”和沿边金融综合开放试验区建立以及云南旅游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建设为契机,加强与商务、农业、科技、财政、海关、银行同业等部门的沟通协作,依托省政府牵头推进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外贸公司等模式,加大对蔬菜、野生菌、花卉等云南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的支持,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研究多元化发展模式。

(四)循序渐进,成熟一家申报一家

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当紧扣《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提出的要把云南省建设成为“沿边开放的实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这一战略方针,继续围绕园区经济、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信贷需求,不断出台和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审批流程,全力支持全省产业大发展,积极支持高原特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充分运用特色农业贷款、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小企业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产品,大力支持烟草、花卉、橡胶、畜牧、茶叶、咖啡等12类特色优势产业和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发展,加大对滇中产业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不断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范围,充分利用服务县域金融优势,通过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网点及惠农支付服务平台,加大对边境贸易特别是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的金融支持力度,有效解决云南边境口岸地区跨境金融服务缺失、地摊银行交易活跃所带来的边境地区金融秩序维护、监管难度大的局面,以适应发展为前提,循序渐进拓展外汇业务,以“先本币后外币,先柜台外币存取款后融资业务”的发展思路,成熟一家申报一家。

(五)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展外汇业务注入必要的政策指导和倾斜力度

农村金融业务篇8

一、提高认识,增强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是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我们银行业认真学习中央、区委、区政府的一系列文件和指示,掌握其精神实质与深刻内涵,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新机制,改进方法,全面推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真正造福于全区农民。

二、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在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中,我们银行业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生机与活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为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金融支持。

一是明确自己的任务,增强服务功能,尽一切可能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为此,我们银行业转变经营理念,明确市场定位。从单纯强调“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的市场定位中解脱出来,统筹兼顾,主动调整经营策略,重点支持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理调度资金,最大限度地将吸收的存款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积极争取上级银行扩大授权授信,减少审批环节,提高信贷营销的自主性;科学调整网点布局,推动银行机构网点合理向农村中心城镇、产业基地延伸,切实服务好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改进方式,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农村支付体系建设,推广各类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普遍使用,畅通资金汇划渠道,加速农村资金周转。大力开办诸如代收代付、保险、家庭理财、政策咨询等中间业务,在农村中心城镇加速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和自助银行服务,大力推进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为农民融资、理财提供便利。积极推进外汇业务向农村延伸,为创汇农业提供资金周转和汇率避险服务。

三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助推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首先要有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我们银行业在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自觉地做好应做的工作,要对得起区委、区政府的重托,对得起全区农民的信任,无愧于自己的职责。其次要有大局意识。我们银行业要善于把自身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把握,把出发点放在区委、区政府确立的战略决策上,把着重点放在办实事、创实绩上,实实在在做好我们银行业的工作,让全区农民有目共睹。再次要有积极性,自觉主动地去做好为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金融服务工作。为此,我们银行业要强化责任落实,增进协同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合力推进机制,确保做好各项金融服务工作,助推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三、明确要求,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在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中,为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质量,我们银行业明确工作目标,提出三项具体工作要求。

一是正确把握创新农村金融的原则和方向,突出创新,务求实效。农村金融服务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与农民的重要纽带,创新农村金融的原则和方向就是全面改进和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让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更多的金融服务实惠。要因地制宜,建立农村与农民最急需、最受欢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坚持合规合法,风险可控,重在实效和管用,为农村和农民多干实事、多办好事。

二是统筹推进农村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制度的全面创新。在创新农村金融上,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实现农村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制度的全面创新。通过全面创新农村金融,进一步促进发展富有竞争和活力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银行与民间金融和谐并存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低成本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金融服务保障。

三是注重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不断增强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在激励和政策合力。全面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需要各个部门持续不懈的共同努力,金融管理部门要特别注重积极建立和完善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特别注重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的有机协调配合,特别注重调动和发挥金融机构推进和参与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在积极性,特别注重加强农村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以及金融专业人才培育,不断增强农村金融创新的内在激励、政策合力和发展可持续性。

四、真抓实干,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要满足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商品流通、工业企业发展,农村道路修建以及住房改造,农村水利建设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对农村金融业务进行功能性的分化和组合,丰富农村金融服务内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充分发挥金融支农作用。要着力缓解农村和农民融资困难,让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多、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让更多的农村中低收入人群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全面提升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水平。

一是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培育。积极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村保险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地区,有效配置金融资源。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银行业机构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探索境内外各类出资者共同发起组建专司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境内外的投资者,包括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组建贷款公司;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社区外的自然人和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参与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保险互助合作社的发展。

二是加快业务转型,巩固农村金融主导地位。在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上,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快业务转型,巩固农村金融主导地位。坚持支农支小不动摇,优化信贷结构。强化面向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定位和责任,克服信贷投向大企业、大项目的盲目冲动,集中资源全力支持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促进农业生产,重点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各环节的信贷投入;围绕稳定农民增收,重点扶持农民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创业;围绕推进农村城镇化,重点支持农民住房改造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拓展优质中小企业,特别要加大对现代服务型、科技创新型、低炭环保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是大力开发和推出了一大批金融创新产品。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发展农村微型金融,包括推出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惠农卡”等产品,全面提高这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覆盖面、满足率和服务效率。这些创新产品的大量涌现,有效拓宽了涉农资金的融资渠道,方便了农村和农民贷款,受到全区农牧民的广泛欢迎,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四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推广农村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信贷员包村服务;推广手机银行、联网互保、农民工银行卡等农村金融服务新方式;积极开展农村金融咨询、保险销售和涉农理财业务等。通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流程,再造农村金融服务模式,让广大农村和农民得到更多便捷和优质的现代化金融服务。

五是调动和激发了金融机构的内在积极性,促进了涉农信贷投放的明显增加。截至2010年X月末,全区涉农贷款余额为XX亿元,同比增长XX%,增速比去年同期高XX个百分点,其中农村贷款和农户贷款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高XX个和XX个百分点,高出同期全区各项贷款增速XX个和XX个百分点。全区创新的金融产品直接带动的涉农信贷投放累计达XX亿元,贷款余额XX亿元,同比增长XX%。涉农信贷投放明显增加,有效促进了三农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

六是建立了有效的农村金融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形成了一整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鼓励农村金融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在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积极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中,我们全区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农村金融创新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和扎实安排,在此基础上,普遍建立了有效的农村金融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落实了工作责任和进度要求,加强对农村金融工作的统筹协调。在配套政策支持方面,我们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再贷款、差别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正向激励,大力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和信用环境建设;地方财政对扩大涉农信贷投放达到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给予专项补贴,建立由地方财政出资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奖励基金或专项财政贴补资金;金融监管部门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网点布局调整上给予积极支持;保监部门拓宽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积极增加涉农保险品种,改进保险配套服务。

上一篇:社区调研心得范文 下一篇:网络的可用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