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特征范文

时间:2023-09-28 06:05:58

网络文化特征

网络文化特征篇1

关键词:网络文化;价值论;特征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6-0037-03

网络文化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联姻、应用所催生出的一种新型的文化实践形态,从“广义上来说,网络文化是网络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经新型整合之后构成的亚文化复合体。从狭义上说,网络文化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场域中所发生的关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教育、宣传、工作学习、休闲娱乐、交往沟通、文学艺术等侧重人文精神性和娱乐性的生活方式和存在形态及其所映射的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总和。[1]”工具性和技术性特征是网络文化最基本的属性,而网络文化的价值性特征对其工具性和技术性有着重要的价值引导和实践规约效能。从价值论维度来看网络文化,主要存在开放创新、平等互融、自由发展和多元共享等显著特征。

一、开放创新

1.文化形式的开放创新。网络文化形式在网络全球联通的基础上具有了超地域和跨文化的特征,网络是开放的结构,能够无限扩展,只要能在网络中分享相同的沟通符码,就能整合入新的节点,“一个以网络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是具有高度活力的开放系统。[2]”网络文化在其存在状态上是一种融开放性与有序性于一体的文化性状,表现为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并存、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共生、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互融等性状的结构松散的文化体系。网络为建立“环球文化”和“地球村”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和特质载体,它模糊了人类地域文化和时空间概念,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中心主义,冲击更新着人们的思维模式,赋予其思维以更大的开放性和视野。

2.信息资源的开放创新。就网络文化的信息和资源的使用来说,网络空间是一个“海纳百川”任意存取的环境,网络空间中不同主题的网站、博客、BBS网络论坛和聊天室等,对网络主体都是开放的。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民族文化都能在此栖身,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自由表达其思想观点,突破了时空和地域局限。世界在信息资源丰富的网络空间中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全球各地的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聚散信息和交流文化,信息资源的高度开放与有序成为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3.内容体系的开放创新。在内容体系上,网络文化是一个内容庞杂、多元和谐有序,且外延较宽泛的文化体系,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网络文化根本载体的网络,其全球化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影响和规约着网络用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在网络空间中,持多元思想观念的网络创建者在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之时,也将代表其精神信仰和文化素养的思想信息融入其中,这使网络创建者的社会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在网络中通过他人的点击浏览和链接访问而无限制地被传播和扩散。网页点击率多少主要取决于网站资源和信息内容的质量,这又使网络内容体系可以在自由和公平竞争环境中形成一个高度开放、平等和有序的文化世界。

二、平等互融

1.文化主置的平等互融。网络身份的匿名性使网络主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属性具有平等性,这种平等性使得网络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具有互融性。以往文化的话语权形态都为社会精英群体所掌控,而互联网技术的发生发展、普及应用,以及网络文化的催生、成形使传统的由社会精英群体掌控的话语权发生改变和动摇,也促使这种由少数人掌控、垄断的中心化和精英化的话语权形态逐渐走向终结。网络文化的低门槛、弱限制的文化参与、交流等特质优势可以实现全民参与和互动。网络文化的主要生产者、参与者和消费者是广大民众,这使整个网络文化的生成环境呈现出一种相对自由宽松和任意自发的发展状态。因为网络交流的匿名性、身份的虚拟性等特征使网络主体之间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一个没有上下等级和身份障碍关系的平台和自由空间。在此环境下,传统的文化观中的中心性、权威性和主流性等固有的文化强势被弱化甚至消解,显示出信息时代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平衡张力。

2.主体参与的平等互融。网络文化是网民皆可平等参与和互相融合的开放型文化,具有极强的平等性与互融性。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使人们可以几乎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实现平等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存储的超容性和传递的快捷性,有力地降低了广大民众参与网络文化和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由于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中的实践活动具有隐匿性特征,使得网络主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的平等成为可能,构成了民众广泛参与的前提性条件。在网络社会里,民众不再缺乏网络信息资源,而是要着力提升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正确辨识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3.主体交流的平等互融。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和平等性使网络交往主体之间的交流具有平等性与互融性。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将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编织入平行扩张的网络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能够满足网络主体不同层次和不同种类的交往需求,在有力地拓展了网络主体视野的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和使用网络的积极性,他们既相互交流沟通,又相互共存感染和互融。这种平等和互融的网络交流方式拉近了网络主体人际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更自由开放地呈现和表达其内心世界和真实思想,网络主体在此平等的交流过程中实现了相互理解信任和彼此交融。

三、自由发展

1.文化交流的自由发展。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等特征为网络用户提供了一个畅通无阻的对话平台和活动领域,突破和变革了以往各种文化形态之间交流沟通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在扁平的网络世界中,任何思想观点、任何民族文化都能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得以传播和扩散。网络在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与互动的同时,也弥补了受自然条件、物理条件和网络行为主体自身条件等局限而不能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主体进行接触交流和互动的短板,使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中保证其引领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也使其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地融合外来文化和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以维护自身的多层次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网络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交流的主体也是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网民可以突破时空间限制进行任意主题的、多媒体形态的而且是低成本的文化交流互动,此种不拘地域时空、高度自由开放和宽容度、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交流互动是以往任何存在文化不曾有过的,这种全球性文化交流为散落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进行全球大合唱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2.网络行为的自由发展。开放的扁平化的网络空间中赋予网络主体以更大的自由度,网络主体可以自由地参与活动、表达观点和发表言论,自由地决定价值取向和选择网络行为方式。虽然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很多即兴而发的不尽客观全面的言论,但却展示了一个言论较宽松、行为较自由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单向思维和单一论调相异,网络社会展示的是一个观点纷呈、复杂多面和求同存异的包容度极大的中国社会。

3.网络交往的自由发展。网络拓展和延伸了网络主体的交往方式,主要的网络交往方式有:公共网络交流平台、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和文件传输等。如同生产工具的革新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标志一样,不同的轮子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决定了人们所能拥有的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疆域,赋予了人们不同的接受和支配信息的能力。因此,相较于传统文化下的各种交往方式,网络文化拓宽了人们的交往空间和延伸了人们交往时间的自由度。

四、多元共享

1.文化资源的多元共享。网络世界的“无中心化”模式使得不同民族、国家、肤色和地域的民众可以自由地参与到网络生活中。网络文化资源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又引申出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和存在特点所具有的趋同性,将原本只属于一定范围和区域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了所有文化区域和范围内的共同资源。同时,在网络空间中,抛弃和弱化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种种偏见和歧视,不同文化在平等的地位上,不存在优劣之分,可以平等地无障碍的交流互惠。在网络世界里,国家的和民族的、政府的和民间的、各阶级各阶层各行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组成了一个多元的复杂的人文景观,不同观念、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众多文化群落,都可共处一网、聚散信息,形成各种文化共居共荣的多元、共享和交融的和谐局面。

2.网络信息的多元共享。网络信息来源的多元性与共享性使其优于报纸、电台和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蒂姆・伯纳斯-李说他发明万维网的初衷就是缘于他对于万维网的信息共享价值的不懈追求, “这种理想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自由,并使我们能比在束缚我们自己的等级制体系下得到更快的发展。[3]”在网络上的信息都需要经过专门的数字化处理,信息存储的容量巨大又易扩展,这种优势使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既多元化又便捷。互联网的并行优势允许网络主体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信息源进行同主题的多用户访问,它的异步传输与交互式沟通,使主体能够更自由从容地择取和吸纳信息。同时,网络使不同区域和民族的文化完全冲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使其得以相互了解和交往沟通,基本实现了网络信息供给与用户需求的一致性,促进了不同文化主体之间以及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共享和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元等.网络道德异化与和谐网络文化建设[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4).

[2] (美)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网络文化特征篇2

关键词:网络;语言;新词汇;文化元素;翻译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99-02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人进行交流沟通。网络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影响语言的变化和发展。语言是人们上网获得和传播信息的工具。由于网络交流的特性,网络语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语体,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现象。大量新的词汇也应运而生。

一、网络新词语产生的时代背景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是一个社会变化发展的产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是新词新语产生的源泉,新词新语反过来映射着时代的变迁。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许多词都冠以“网”字。如:netizen网民,net bar网吧,net potato/netbug网虫。其次,网络新词新语是流行文化的“晴雨表”和“温度计”。在特定的时期出现的文化潮流不仅反映在人们的生活中,更会促使很多新词产生。如:大片blockbustern.,韩流South Korean fad,新新人类X-generation,watercooler mom噱头。再次,新词的产生源于社会发展,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相关的能反映新观念、新事物的词语随之产生。它们的产生使语言语汇系统更加丰富活跃。如:几年前社会上一批没有社会背景,来自于社会底层的人引起人们的注意,他们被称为“草根”。草根的英文直译为“grassroot”。还有一个词“Price gouging价格欺诈”是指一些商家为了牟取暴利,销售过程中在商品标价上采取标低价、结高价的手段欺骗消费者行为。

二、网络新词语的构成及表现特点

简约是当代网络新词语的一大特色。当代新词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技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信息的速度和网上聊天的效率选择使用简单语言词汇来沟通交流,时间一长就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语言特征。网络词汇的简约性体现在网络上涌现出大量缩略语,如:英语中的“ASAP(as soon as possible)尽快,B4(before)之前,brb(be right back)马上回来,BTW(By the way)顺便说说,cu(see you)再见,88(bye-bye)再见,3X3(thanks)谢谢”,汉语里的“拜”、“亲”等都是非常简单明了的。网络新词非常具有形象性。在早期的网络交流过程中,由于网民无法看清对方的表情,为了真实表情达意,他们往往通过一种形象化的词语和语言符号来表达他们的意思。在汉语中出现的“囧”(confused),这个字原意为“光明的”,但其字形像一张无奈的脸,人们就把它引申为“伤心”和“无奈”。“兲”(cuckold),这个词上面一个“王”,下面一个“八”,原意为“天”,现在成了骂人的话“王八”。这些词充分体现了汉语词汇具有的形象化特点。通俗性是网络新词汇的另一主要特点。上网者通过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或词缀搭配构成简单明了的派生词和合成词。新词汇使用者只要了解合成词根和词缀的意思就可以推断这些词的意思,大大提高了词汇的使用频率和使用范围。如:“cyber”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舵手,可以理解为“电脑、网络”或音译为“赛博”,由“cyber”派生出来的词有:cyber addict网迷,cyber attack网络攻击,cyber cop网络警察,cyber brain电脑族,cyber worm网虫,cyberculture网络文化,cybershopping网络购物。还有”e-”开头的词意思为“电子化的”,如:e-business电子商务,e-form电子表格,e-mail电子邮件,e-service电子服务,e-cruiting网上招聘,e-game网上游戏,e-life受互联网影响的生活方式等。汉语中的一个否定性类词前缀,“零X”的使用呈现日益增长的趋势,汉语词汇中涌现出像“零风险”、“零缺陷”、“零距离”、“零突破”、“零储蓄”一批新兴的复合词。

三、新词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

语言新词语的产生与应用与该语言的时代背景及文化元素离不开。因此,在新词汇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到新词汇的字面意思,更要注意新词汇蕴含的文化因素,有字面词义简单解释新词语常常会产生误解。现在中国社会正处在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的国家制度、文化传统、民族自信心等文化因素对新词新语的产生及其特点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新词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如“做秀”一词,是一个典型的中西文化融合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西方文化的不带偏见的“展示”意味,也充分显示出汉语固有的构词方式及传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秀”源自英语词“show”,有“展示、炫耀”之义,但“秀”又是一个极富民族韵味的词语,“秀”本身有“突出,鹤立鸡群”的意思。现在的“秀”明显蕴含着“显现”之义或“做作”、“做样子”等。“秀”原本不是一个贬义词,但在现在的语言环境下,产生了贬义的含义在里面。汉语的文化环境一直是比较稳定的。而英语则属于开放式的语言。在改革开放和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汉语词语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引进的外来词数量有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反映着社会文化各种潮流的新词、外来词不断涌现,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使汉语语言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更加贴近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微博Microblog/Tweets,裸婚naked wedding,人肉搜索flesh search,山寨copycat,时尚达人fashion icon,哈证族certificate maniac,偶像派idol type,住房公积金housing funds,熟女cougar(源自电影Cougar Club),团购group buying,亚健康sub-health,北漂North Drift等都是这些年出现的新词。其中“北漂”一词正是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产物。它特指大学毕业生认为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有着一般城市所没有的更多的就业发展机会,所以就留在北京寻找机会,但因为其生活不能固定,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动荡,一个“漂”字带给人不安定感,体现出大学毕业生对未来不确定,摇摆于现实与梦想之间漂泊的状态。这个词的翻译是“North Drift”,字面意思不错,但词语的文化含义却不能体现出来。汉语新词汇对传统汉语词汇的突破还体现在汉语词汇中出现了拼音缩写文字。众所周知,汉字是象形文化的产物,汉语不是拼音文字,不能通过读音表示词汇的意思,词汇意义是通过汉字的形传达意义的。现在为了交流的更加便捷,由英语拼音组成的词汇如:GG哥哥,MM妹妹,DD弟弟,JJ姐姐应运而生。另外,部分来自直接音译的词汇对汉语言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如:披萨、汉堡、雅思、拷贝等。音译词一般是由于其表达的内容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所以容易引起误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才能逐渐被大众接纳为新词语。

在新词不断出现的今天,掌握和使用新词语,准确地把新词语翻译出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网络新词语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和文化寓意。因此,要准确掌握和翻译新词语就要从新词产生的大环境入手,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德彰.热词新语翻译谈[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2]潘洞庭.英语名词的文化蕴含及其应用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徐昌和.英语新词新语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4]张维友.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网络文化特征篇3

[关键词] 网络文化消费 大学生 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游戏

网络文化消费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数字化传媒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消费类型。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是指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和个性发展而利用网络来消费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行为。网络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类型,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思想和心理。

一、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现状及特征

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最积极最活跃的人群,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用户,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天、网络游戏、网恋、查阅相关的资料或浏览新闻报道是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诉求多样化,但以娱乐消遣为主

根据“使用与满足”学说,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需求有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舒解压力的需要等。在大学生中,网络文化消费的诉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通过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文学等实现休闲娱乐诉求;通过从事博客、播客等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思想;通过在网络中参与讨论、聊天等实现情绪宣泄和自我调节;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实现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通过博客等实现个人信息诉求,塑造自我形象;使用搜索引擎、远程教育等学习与管理平台实现个人知识更新等。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诉求多样化,但总体来看以娱乐消遣为主。根据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青少年学生网民对互联网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应用程度排序为:娱乐工具>沟通工具>信息渠道>生活助手。他们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超过对任何一种其他功能,就连信息渠道功能也在其之后。青少年学生对网络音乐的使用率为91.4%,高出总体网民使用率22.9%;对网络影视的使用率为79.6%,高出总体网民使用率18.8%;对网络游戏的使用率为67.1%,高出总体网民使用率11.1%。在网络新闻使用、搜索引擎使用上却低于总体网民使用率。

2.凸显个性化,但存在庸俗化倾向

网络文化作为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文化,具有传播迅速、影响广泛、渗透性强、能控率低、服务个性化等鲜明的特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开始追求一种文化含量更高的具有个性化的生活和消费。在网络文化消费的个性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建立个性化的个人主页,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资料通过超时空的、双向的、多向交流的网络传媒让网友或其他的网络受众认识和了解;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个性化的虚拟社区享受自我释放的快乐;建立个性化的博客空间,发表自己的独创的意见和观点;选择个性化的QQ头像和表情;使用个性化的网络词语。这些反映了大学生对新事物、新知识的迅速反应能力,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个性化,体现了大学生的交流欲望、归属需求和自我意识,但这种个性化也存在庸俗化倾向。如为使自己在网上受到别人的重视故意表现出另类性格和反调言论,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存在明显冲突;把博客作为个人宣泄的场所,披露别人隐私,进行人身攻击,虚假信息,违反网络传播伦理;QQ头像“恶搞”等。

3.目的性明确,但少选择性不够理性

大学生普遍存在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矛盾、交往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成就感与挫折感的矛盾、自尊心与自卑感的矛盾,而网络的虚拟性正好从心理上满足了大学生寻求依赖的心理,他们借此来确立自己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社会角色,使自己从现实的社会中解脱出来。他们上网聊天游戏缓解现实生活压力,追求广泛、多样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经济不独立,求知欲强,而网络提供了品种繁多的、丰盛的、无价值差别的文化消费品,借助下载,大学生花费极少代价甚至免费便可获得很多东西,如软件、音乐、电子读物、游戏,也可以是图象、电影、动画、IP电话,甚至电子商务。他们上网查资料或者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以满足自己的多元化求知的需求。这些表明,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目的性明确,通常都是出于学习和娱乐的需要,体现了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网络数字化功能的不断开发和扩张,越来越展示着虚拟世界的精彩,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聊天、网上游戏、网上家园、网上社区等等,已经使“上网”成为当今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面对网络虚拟世界的海量信息时,由于生活阅历及思想修养等方面的不足,往往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而容易凭一时冲动和个人好恶的直观判断,去选择文化消费对象,表现出了对信息服务和网络文化产品的少选择性,热情追求而理智不足,显得不够理性和成熟。如在网络上加入无意识大众狂欢宣泄行列,充当不良文化的助纣为虐者;沉迷一些色情游戏或类色情游戏,寻求感官的刺激,越陷越深;对信息垃圾缺少选择判断能力错误地将一些文化糟粕当作消费对象甚至制造信息垃圾等。

二、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引导的必要性

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主流是好的,但由于网络上商业诱导和大众文化的渗透,加之大学生自身理性的不足、情感的冲动和趋同心理也导致产生了一些不良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如迷恋被称为电子海洛因的暴力色情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问题增多便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种种因素告诉我们,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势在必行。

第一,网络特点使舆论多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海量化

在网络空间,个人能凭借大规模信息交流系统建立多向的相互联系,个人既可以是新闻和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新闻和信息的传递者。网络传播的特性使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都可借助隐匿的网民身份和虚拟的名字畅所欲言。如BBS,使用者可以相当自由地将自己的意见贴上去,与他人进行网上交流,这种自由和交互性使各种议题纷呈,消解了舆论的整合性,造成了网上舆论的分散性和多元化。这些舆论中,既有理性的、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也有一些非理智的个人情感宣泄甚至不负责任有意制造混乱的言论。这种自由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把关人”的概念,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容易使大学生受众摆脱现实社会诸多人伦、道德等约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大学生如何对这些舆论进行整合,如何选择海量的信息,如何去粗取精,如何加强自律,这些都需要引导。

网络的全球化使网络文化呈现开放性、非主流性特征。在网络世界,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分野和界限模糊,多元文化共存,既有优秀文化,也有落后腐朽甚至反动的文化。网络上有用信息和虚假信息同时并存,社会理想和颓废情绪同时传播,时尚生活与、色情、、欺诈等行为一起显现,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心理、思维方式、社会行为带来道德考量。大学生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判断力去认识复杂多元的网络文化,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侵蚀,抵制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抵制庸俗落后的文化诱惑,需要加强引导。

2.网络管理不健全,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互联网建设起步较晚,发展迅猛,由此带来了管理上的混乱。如一些网络游戏产品中存在、色情、、暴力、愚昧、迷信以及危害国家安全等不健康内容;一些商业网站打着交友、性教育的幌子散布色情信息,网络色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一些网络媒体基于提高点击率等目的,不惜传播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等。为加强规范和引导,我国于1994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涉及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对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存在诸多弊端。由于网络立法还处在初级阶段,造成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法律问题有些无法可依,有些立法模糊,界定不清,缺乏可操作性。在执法上, 虽然曾组织多次的严厉打击和专项治理, 仍然屡禁不止。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法制建设滞后,外部因素的乏力要求内部因素高度自觉,因而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就显得更为迫切。

3.媒介素养教育缺失

媒介素养教育与研究在国外已兴起了七、八十年,英、美等国家和港台地区已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列入大、中、小学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制定了传媒教育计划。与国际及港台等地的传媒教育相比,我国大陆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较晚,始于1997年。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青少年学生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大多在13~16岁,这部分网民占总体学生网民的几乎一半(47.5%)。这一时期正是大部分学生的初中阶段和高中早期阶段,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启蒙时期关键时期。我国大陆小学生和中学生乃至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在接触网络的同时没有学会建立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接受模式,没有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不能客观认识网络,网络信息中的落后腐朽文化,消极颓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色情、凶杀等,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如何如何理性地、辩证地、批判地认识和使用网络,健康地进行网络文化消费,需要补课,需要引导。

三、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的引导措施

根据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特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文化消费服务,作好网络文化消费的引导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1.政府要加强引导力度和监管责任

要加强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积极运用网络新技术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努力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要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去占领思想文化的网络空间,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要大力开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数字化网络产品,切实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网络空间中的占有率,打破西语对互联网的文化垄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网络文化的需求。要要本着依法、科学、有效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机制, 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督,以正确的消费舆论引导大众,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风尚。

2.行业要自律自强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落实行业自律是对互联网实施有效管理的关键环节。业界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积极的态度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必须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始终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要立足长远坚持依法办网、依法经营,自觉接受公众监督,以高品味、高格调的服务赢得民众的信赖。同时,行业要积极开发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科技含量高、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形成一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彰显民族文化魅力、体现传统美德及价值观念、凝聚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感的民族网络文化精品。

3.学校和家庭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大力普及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通过学校授课和家庭辅助的方式,在孩子们接触网络的同时,就具备较好的网络素养,包括对网络的认识、利用和参与方面的素养,即对网络积极作用的开发、利用能力,对网络消极作用的防范、排除能力,对网络内容的分析判断和辨别抵制能力以及使用网络的能力。学校和家庭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帮助他们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的文化产品作为文化消费对象,自觉的抵制精神鸦片的毒害,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增强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省略/

[2]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光明日报,2007年6月5日第9版

[3]张欣项国雄:《当代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对其成长的负面影响探讨》.《新闻界》,2005年第6期

网络文化特征篇4

摘要:本文研究了3G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分析了3G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丰富罔上教育资源,教育工作者进网络及加强网络管理等加强青年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2009年7月,CNN工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达到1.55亿,约占我国网民总数的45.9%。大学校园是网络用户最密集的区域。高校青年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手机上网,在网络平台中获取知识、交流信息、交友及娱乐已成为校园学习生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随着手机3G的发展和运用,学生使用3G移动上网,已使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一种新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又将在校园流行。这种基于3G的校园网络文化传播,对青年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对3G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特点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展青年大学生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3G时代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是指第三代手机通信技术,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笔者所研究的3G网络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内流行的基干3G技术发展起来的与互联网紧密联系的一种文化形态或时尚。

3G网络文化传播的主要特点:(1)载体新,功能强大。基于3G技术运用而发展的校园网络文化的载体是手机、电脑与全球互联网。这个载体改变了传统的电脑和互联网结合模式,形成了手机、电脑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促进了通讯技术、手机及计算机技术和视听传媒技术融合,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它进一步促进了通信与广播电视融合,使一些电视台开始在网上传播其节目,让人们能通过电脑或手机观看,丰富人们的网上娱乐生话。它也促进了通信与金融融合。电子钱包的IC芯片非接触式与3G移动通信网络互联互通后,就提供r电子货币、会员证、票务等多种服务。随着3G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开始享受手机视频电话、电子邮件、音乐、高速互联网接人以及图文传输等业务带给我们的更为便捷的服务。这在带给人们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滋生社会享乐文化流行。

(2)信息量大,时效快捷。“欲知古今,借问网络”已成为时尚。网络让人们纵横古今,跨跃国界。在以谷歌为代表的强大收索引帮助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图像、声音及文字一体的新型媒介,正给人以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官冲击,在传授知识和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强大竞争环境中,各种网络煤介,为保持竞争优势,正以分钟乃至秒钟计算,把最新的信息及时的传播到互联网上,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3G时代,移动网络又让人们随时都在关注着这些信息,确实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时时在线。新的网络技术会使先进与落后文化并存,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激荡加剧。

(3)虚拟性、互动性强。在3G时代,人们把现实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平台进一步向网络世界延伸,甚至转移到网络卜的“赛博空间”。许多人开始以“双重身份”生活,即使用现实世界的真实的人和网络世界的虚拟的身份生活。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发生着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友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人们用虚拟身份的网名通过QQ等煤介进行个人及群体交流。人们在虚拟的网络游戏里网游。人们用网名在网上发表个人意见,表达思想。在现实和虚拟之间,现代信息技术把网络与个人以及群体和个人、人与人之间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这种虚拟与互动性,形成了超强的吸引力,使虚拟文化在网络更加盛行。

二、3G时代校园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校园网络文化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文化效应,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3G网络文化对青年的主要影响如下。

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向。3G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空间,使青年大学生主动或被动的受到来自国内外不同文化的冲出。西方大国宣扬的人权理念、民族宗教思想等价值观念会对青年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会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传播虚假照片及视频,制造社会舆论,误导青年的思想和行为。一些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会通过网络及时的曝光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影响青年的身心发展。如已经发生的湖北巴东县邓玉娇案引发的“仇官情绪”爆发;浙江杭州市帆车案引发的质疑和嘲弄政府公信力的事件爆发就是例证。在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大环境下,以及“快餐文化”、“享乐文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社会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将发生擅变。受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政治价值、人生价值、道德价值、职业价值等方面目标的确立,追求目标的手段,以及对实现目标手段的评价上都将发生变化。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绝大部分青年大学生爱党爱国,努力为社会作贡献并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国内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网络中心,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会进一步呈现多元化趋向。

部分青年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3G会使“虚拟文化”更加盛行,网民常以虚拟身份在网上浏览白己感兴趣的信息,或以虚拟身份通过QQ群等网上群体组织或参与各种活动,通过各种论坛发表自已的言论。网上行为主体的相对隐蔽性,网上空间相对现实社会较大的自由度,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如传播计算机病毒,采取“黑客”行为,散布虚假信息,产生畸形的“网恋”等等。有些行为会给社会造成较大的危害。由于相关的法规不够健全以及监管不力,再加之一些技术管理方面的原因,使网络安全管理、道德法纪规范难度较大,这使少数青年大学生常以网上道德意识实践现实社会行为,部分青年大学生道德意识会明显弱化。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现实社会中既有道德的种种法律手段在网络社会中就失去了作用,集体主义道德作为我们社会的本位道德,在现实世界里至今仍保持着绝对的主导优势,但在虚拟世界里,其主导地位会受到威胁。

少数青年大学生人性异化。人性的异化就是当人性的某一方面得到了片面的发展和膨胀,从而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时,人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受到了扭曲和抑制,甚至有的目标可能被而停滞,成为畸形的人性。“现在的青年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他们相当多的从高技术电子游戏中吸取营养,容易导致孤独症和网络上瘾症,从而错失了在实践生活中完善人格的大好机会”。网上丰富的信息、虚拟时空、参与性的游戏节目,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有具大的吸引力,让少数青年大学生似乎获得了知识,感受了快乐,收获了物质,但却失去了精神,迷失了自我。一些人由此患_上网络迷恋症。《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大约每6个网民里有1个具有上网成瘾的倾向。网龄在一年以下的网民对网络成瘾的倾向性最强烈。网上一些人常感到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常发生时空错乱、角色混淆,甚至发生愚蠢疯狂失掉理智乃至犯罪的行为。在这种不良网络文化的异化下,高校校园里同性恋人群会增多,心理疾病患者人数会增加,伤害他人及自杀的人数会上升。

三、3G时代加强青年学生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3.1充分利用3G网络优势资源,创建全新的网上学习娱乐空间

3G技术已使网络无处不在,这为学生网上学习娱乐创造有利的条件。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知识和文化传播功能,创造一个网上学习生活娱乐空间,打造好主阵地,增强先进知识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

优质的课程体系进网络,为学生创造多时空的学习机会。当前,课堂教学方式仍是高校知识传播的基本方式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应把相关课程的音像资料、教学辅导及考核方式等相关信息收集成为一个学习系统,让学生可以选择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建立一个自主的网上学习实践空间。优质的服务系统进网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事关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信息,如加强教学服务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图书馆服务管理系统、就业服务管理系统等网上服务管理系统的建立,让学生随时了解学校课程教学、学术及文体活动,就业考研信息,甚至能够随时获取自习教室安排、车船票务、图书馆资源等信息,从而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空间,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造绿色校园网上娱乐空间。青年大学生在网上主要以游览信息、观看影视节目、交友聊天、网络游戏等方式娱乐。学校可组织相关部门,通过网络手段,将时政、科技、娱乐等信息通过网上直播、手机短信、BBS贴子等及时传播到学生中间,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传播先进文化和科技知识,引导社会舆论,创建和谐校园。以学生社团、科研室、党群组织等为单位,建立QQ群众,领导与专家广泛参与的校园网交友聊天,使不同学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交友聊天活动,让网络成为同学间、师生间心灵交流的平台。创建校园网上高雅艺术及爱国影视专题,让学生在观看爱国主义主题的经典影视和听唱红色歌曲中,了解中国的当代历史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在娱乐活动中增强伟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爱党爱国的新人。

3.2教育工作者进网络,在现实与虚拟社会间以双重身份做好教育工作

3G将改变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方式。青年大学生将知识获得和娱乐资源的获取重点逐渐转移到网上。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传播知识方式将向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如不改革高校传统以来形成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知识传播方式,就势必加大当前已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育主体与客体的脱离等现实问题。要改变这些问题的一个前提和关键是教育工作者要进人网络。在现实的社会里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在虚拟社会里教师仍然要引领解惑授业。在网络世界里,教师要以虚拟身份参与甚至组织诸如QQ群体活动,通过网上发贴、博客、聊天等方式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播自己的理想信念,人生追求与价值观念,以网友的平等身份讨论社会问题尤其是当前广大青年学生十分关注的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引导青年的爱国热情,创造和谐社会舆论。这样才能把显性教育与隐性的教育结合,使教育的内容及方式手段符合新的网络革命及青年身心特点发展的需要,使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

3.3管理进网络,创造健康和谐文明的虚拟空间

在东西方文化以及多元网络文化的相互激荡下,青年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教育是先导,管理是根本。要通过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网上人员的行为管理等措施,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文明的虚拟空间。

网络文化特征篇5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是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它通过其自身的优越性,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网络文化的技术特征、后现代性主义文化特征和前现代性特征,有助于克服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和一元性。本文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扬长避短,借鉴网络文化的先进方面,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网络文化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多台计算机互通互联的方式,使计算机网络共享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了,随着这一技术的逐步推广,互联网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化兴起,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和内在精神世界,而且中国传统文化也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发生着重大变化。网络文化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可以从网络文化的特征方面进行研究。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通过对现实社会文化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使人们在这一新型的生存空间便捷快速的发送和接受信息,使信息量大幅增加,是一种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是在现实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虚拟文化,即是现实的社会文化的反映,同时又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文化的新特点。

(一)网络文化的技术特征

网络文化的技术特征是由网络文化的技术基础而产生的,是从形式上对网络文化进行的描述。Www.133229.coM

1.网络文化的虚拟性

网络文化具有高度的虚拟性,是网络行为主体通过网络符号营造出来的存在形态,它以现实社会为参照,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复制、模仿,按照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需要创造出来的虚拟的社会。在这一虚拟的世界中人们进行着各式各样的活动,在这些虚拟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诞生了,这就是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依靠符号和代码而产生的,网络上的任何行为都要首先符号化,然后通过符号传播的方式才能进行。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为人们的网络行为提供了条件,人们在网络社会中利用各种各样的网络交往形成了网络舆论、网络群体、网络监督、网络经济,这些都会对现实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能起到干预社会的目的。

2.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

网络将信息传播的方式发展为比特流,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以从未有过的力量和速度呈现给遍布全球的受众。使信息的传播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为人们进行实时交流提供了技术保障。

3.网络文化的交互性

网络行为主体在参与信息传播过程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它行为主体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交互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信息不仅得到了传播而且得到了丰富。同时,网络文化的交互性体现了代表主体的符号是具有生命力的。网络是一个信息任意存取的环境,是思想自由交流的场所,那么网络行为人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加工、丰富、分类、处理,同时将信息传播出去,实现网络信息的交互处理。

4.网络文化的丰富性

网络文化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网络将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文明成果都呈现出来,促进了人们对这些文明成果的了解。同时网络文化能够瞬间生成,快速传播,其信息总量处在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扩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信息被不断地传播、共享,同时不断的被新的信息覆盖,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交替。网络文化的这种不断自我丰富自我更新的机制,使其在动态中保持总量的无止境的增加。

(二)网络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1.网络文化的无中心性

网络文化是“去中心”的双向交流的平等文化。网络行为主体只要拥有入网电脑,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获取、传播、加工、处理信息,改变了以往信息的单向传播,实现了信息的再加工再传播,使信息传播方式从少数信息中心的单向传播转变为无所谓传送中心的多向传播。因此,任何网络行为主体都可以处在世界的中心,网络行为主体都以自己为中心独立的信息,网络因为多中心而呈现出无中心性。这样不同的文化得以在网络这一平台上共生共存,没有一种文化能够通过压制其他各种文化而取得统治地位,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取得各种所需的信息。

2.网络文化的反权威性

网络文化的无中心化的直接后果是权威的消解,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文化。无论什么形态的文化一旦要进入网络必须经过网络文化的重新编码,都会被网络以特定的方式收容。网络文化无中心化实现了一切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网络空间中共存,没有哪一方能取得绝对的优势。“人类在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后,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步入了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天地。;,:

3.网络文化的反理性性

网络文化是在现实文化基础上的虚拟文化,在这一虚拟文化中人们可以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和追求,满足人的愿望。在虚拟的网络中人们可以通过人们自身的理性力量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但这种实现是虚拟的,并且会影响人们在现实中的理想追求。

虚拟网络中的社会成员,可以利用互联网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交换意见,形成舆论,但是“网络权威的缺乏和无限制的网络自由,导致非理性政治参与在网络政治空间中非常普遍”气影响了社会成员对网络政治空间的认可。因此,网络文化在这一方面不能说不是反理性的。

(三)网络文化的前现代性特征

1.网络文化的物质依赖性

网络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受相应的资金、技术的制约和影响,它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不是单纯的依靠网络行为主体的思想和智慧。一方面,网络文化是建立在网络传播技术完善的基础上的,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网络文化是无从建立的。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存在也必须有资金支持,无论是设备的维护还是网络技术人员的培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

2.网络文化的现实依附性

网络文化是建立在现实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单纯的网络互联技术是不能构成网络文化的,网络文化要受到现实中的各种因素的制约。网络只是人们互相交流的平台,人们通过在这一空间中的交流产生了网络文化,这种交流隶属于更加广泛的现实生存空间。这种隶属关系使网络文化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例如,现行的制度规制着网络文化的内容、形式和意识形态。

二、网络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生存环境中,会产生各不相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孕育、积淀成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又往往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性格特征等形式存在和延续,最终形成极具特色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造就了它的博大精深,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述有很多种。笔者认为,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明经过几千年丰富和发展,在极具中国地域特色的自然环境,经济政治背景下所形成内涵博大精深,文化传统优良的文化形态,是当今中国文化的主体。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优良的传统,在很长一段时期是优秀文化的代表,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糟粕。网络文化做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通过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实现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一)网络文化的技术特性,有助于克服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

从地域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在黄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和有利的水利条件下产生了先进的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时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人们无需与外界交流和交往就能满足自身的需要,人们没有与外界进行交往的内在需要。同时,黄河流域内陆型地理环境,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与世界上的其他先进文化进行交流的外在可能。因此,中华民族形成了安土重迁、重稳求实、为我独尊、世界中心的民族意识。在这种民族意识的主导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稳定性和封闭性。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内陆型地理环境造就了封闭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而网络文化的技术特性模糊了时间和地域的概念,消除了文化中心和文化壁垒,使各种各样的文化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实现了完全的开放和自由交流。这种典型的开放性与传统文化的封闭性正好互补,因此发挥网络文化的技术特性可以弥补传统文化的封闭性。

(二)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主义文化特征,有助于克服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成果,代表着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形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后发的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后现代性特征,能够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首先,网络文化的无中心性,有助于克服传统文化的循规蹈矩。受观念、地域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强调承继性,祖宗之法、圣人之言,成为恒久不变的道德约束—“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出于这种安于现状的习惯思维,中国人的个性泯灭于传统文化的压制之下,严重制约了人的创新思维的发展。网络文化的无中心性,使网络社会里没有最终的管理者,每一个网络行为主体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任何人都可以独立的信息,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其次,网络文化的反权威性,有助于克服传统文化的奴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显示出极强的人身依附性。“在家庭内,他们不具人格,他们在里面生活的那个团结单位,乃是血统关系和天然义务。在国家之内,他们一样缺少独立的人格,因为国家内大家长的关系最为显著。皇帝犹如严父,为政府的基础,治理国家的一切部门。’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是不能独立的,也不能有独立见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带有奴性的文化。网络文化的反权威性,具有反对清规戒律和人身依附的特征,能够克服传统文化的奴性,消除人与人的尊卑等级差别,真正实现人与人的平等。

再次,网络文化的反理性性,有助于克服传统文化的纲常名教。作为一种礼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纲常名教,“三纲五常”的繁文褥节随处可见。封建统治者正是通过运用手中的这些理性工具来达到压迫人的目的。网络文化的反理性性,使人们可以摆脱理性传统的束缚,追求个性,完善个体的发展。

(三)网络文化的前现代性特征,有助于克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元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形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尊尊君为首”等文化权威。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威文化,封建统治者通过儒学强化了君权,形成了圣王一体的社会权威。网络文化的前现代性特征,使网络文化具有广泛的现实文化基础,使网络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共存。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可以克服中国传统文化一元化的文化权威,改变思想僵化的经学传统。

三、结语

网络文化特征篇6

【关键词】网络文学 题材内容 文字语言 风格特征

网络文学是文学创作与网络媒体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和文学现象,呈现出技术科学与文艺风格的双重特征,由此塑造出与传统文学的鲜明差异,奠定了其在整个文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基于此,加强对网络文学内容特征的研究和分析,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此种文学艺术形式风格特征与艺术价值的认识;而且还能够明确其潜在的问题和局限性,由此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

网络文学的题材内容特征

目前,网络文学主要是以青春言情、武侠奇幻、悬疑推理、军事历史四类题材为主,从而打破了传统经典文学厚重、大气的题材特征,表现出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风格特点。

1.青春言情

情爱是普世大众生命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俗文学永恒的创作主题。在网络空间中引起轩然大波的第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第一次亲密接触》便是一部典型的青春言情作品,随后又产生了一系列诸如纪瑗瑗《翻译官》、何员外的《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黄湘子的《大四了,我可以牵你的手吗?》、孙睿的《草样年华》以及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二三事》《蔷薇岛屿》《莲花》等。这些作品或者是秉承传统通俗文学的创作方式,首先预设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架构,随后穿插一角或者是多角的情感纠葛关系,在一波三折之后,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者是描写一群自甘放逐的都市边缘人的爱情故事,散发出浓厚的自恋情结和小资情调。

2.武侠奇幻

与传统武侠文学所注重的历史故事、时代背景、厚重思想所不同的是,网络武侠文学将侠士枭雄、神仙妖魔、超人畸人设置在一个虚拟的江湖、宫闱、天界、冥府、战地、异域等情境中,进行斗法、伏魔、历险、征战、复仇活动,从而使整个文学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奇幻或者是玄幻的特征。比如林千羽的《逍遥・圣战传说》杂糅了电子游戏的画面,营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神奇瑰丽的场景,另外,郭敬明的《幻城》、韩寒的《长安乱》、萧鼎的《诛仙》以及沧月的《赋》和《剑歌》等,也都呈现出类似的题材特征和故事风格。

3.悬疑推理

侦探类的文学作品一直不被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很难登上世界文学体系的“经典榜”。但网络文学的兴起,使传统的侦探文学逐渐演变成为悬疑推理文学,从而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比如天涯社区的“蓬莱鬼话”中拥有七根胡、鬼古女、白饭如霜、小汗等一大批网络作家。他们凭结着自身的灵气和创造性思维,创作出诸如《荒村公寓》《地狱的第19层》《猎人者》《碎脸》《暗算》《天眼》《超级女声死亡PK》《菩提美人》之类的悬疑推理文学作品,不仅吸引了一大批网络读者,甚至还进行了出版,由此使原创悬疑文学作品开始登堂入室,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军事历史

网络空间中以军事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浪漫性、自由化、随意性的风格特征,也即是不拘泥于特定的军事事件、军事人物,而是以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感官刺激为核心,由此呈现出一部部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热些沸腾的网络军事文学作品,比如《雪亮军刀》通过一个个小人物呈现出具有热血和灵魂的血性男儿形象,极大地唤醒了当前社会中的小人物的英雄梦;《情系契丹王》通过大宋公主和契丹王的一段传奇的生死恋情,让广大读者穿行在一波三折的青春迷梦之中。

网络文学的文字语言特征

与传统文学规范、严整的文字语言特征相比,网络文学的文字语言则更加简约、灵活和独特,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叙述简约直白

网民往往以“扫描”的方式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也即是不求细节,但求掌握作品大意,因此,网络在创作的时候,常常以短句为主的行数众多的小段落取代大段落,甚至为了节省时间,还采用一些特殊符号、特殊数字取代语言内容,比如用“:?”表示“别跟我玩那一套”;用MM和GG表示女孩和男孩;用“7456”和“8174”表示“气死我了”和“不要生气”等。这既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语言特征,营造出一种幽默、诙谐的语境氛围,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

2.采用大量的对白语充当叙述语

网络文学,尤其是反映网络情事之类的网络文学使用了大量的对白语,由此来表现主人公上网聊天过程中的情感经历。这些对白语或者是直接“转移”聊天记录;或者是变相应用聊天记录等,由此成为网络文学的一大特色。比如李寻欢的《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中,人物对白以及对白性叙述语言占到了70%以上的篇幅,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其他诸多网络文学作品也呈现出相似的风格特征。

3.引入了大量的外来词汇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语言表达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来词汇,尤其是以英语词汇居多,由此成为当前社会语言的一大特色。而网络文学作为通俗化的文学艺术,也呈现出相似的语言文字特征,比如宁财神的《爱的进行式》中一开头便出现了“raveparty”“TECHNO”“will you marry”“Catherine”“No,notyet”之类的词汇,展现出一种现代化、时尚化的语言风格。

4.对部分词汇的变异使用

为了传达出特定的情感思想,网络作家往往不受汉语语法规则的约束,甚至突破汉语词汇约定俗成内涵意义的束缚,从而对部分词汇进行变异使用,比如“霉女”指的是“美女”,“东东”指的是“东西”,“恐龙”指的是“网上的丑女”,“青蛙”指的是“网上的丑男”,而“菌男”则指的是“俊男”等。这些词汇突破原有内涵意义的束缚,表现出新的意思,充分展现了网络作家标新立异的特征。

网络文学的内容风格

网络文学内容在独特的故事题材、语言文字背后也呈现出个性化的风格特征,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俗化的风格

网络文学主要面对的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庞大的网民群体,为了提高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和点击率,在内容方面不自觉地呈现出通俗化的风格特征。比如故事题材方面既有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狭义”,满足人们的英雄情结,又有柔肠寸断、缠绵悱恻的“恋情”,表达人们的爱情需求;而语言表达方面更是呈现出简短化、口语化的特征。这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网络文学内容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2.商品化的倾向

当前,网络文学内容的商品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网络作家创作出的网络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有偿交易的方式,向广大读者进行开放;二是伴随着网络作品点击率的不断飙升,网络作家则纷纷走下“网络”,与线下出版社进行合作,出版网络文学作品,由此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比如安妮宝贝的《莲花》从作家出版社获得200万的版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则获得了450万的版税等。商业利益的驱使让网络文学内容表现出以迎合受众、创造消费为主的商业化的特征。

3.趣味性的内容特征

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其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消遣娱乐活动,因此,在网络文学阅读过程中也就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学严肃、规整、厚重风格的需求,转而对网络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比如《正道学园》《朱雀记》《西游》《宝贝,这不是个游戏》等,都呈现出浓厚的趣味性与娱乐化的特征。

总体来说,网络文学作为数字传媒时代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艺术形式,在内容方面既具有文学性的主体内容特征;同时又具有网络受众快捷性、娱乐性、趣味性的内容消费特点,由此塑造出网络文学作为快餐文学、消费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一次过”的特点。这既是网络文学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竞争优势;同时也为其可持续性发展构成了潜在危险,需要广大学者对这一主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由此才能保障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周百义:《出版集团开展网络文学出版刍议》,《编辑之友》2013年第5期。

[3]金振邦:《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的裂变》,《东北师大学报》2011年第1期。

网络文化特征篇7

关键词: 网络大数据平台; 特征数据分类系统; 分类服务; 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 TN711?34;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08?0025?0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eature data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network big data platform

ZHANG Kexing

(Taiyuan University, Taiyuan 030012, China)

Abstract: Effectiv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data of the network big data platform is to improve the Internet query experience of netizens,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 new applications. Therefore, a characteristic data classification system with good stability and low resource utilization was designed for the network large data platform. The system′s display terminal is the direct application client of netizens, which is used to acquire the network big data, and display the data acquisition result and feature classification result. The server utilizes SOA architecture to provide the classification servi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data for network big data platform.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characteristic data is brought into network large data, and passed to the logic layer processing side, which extra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twork big data se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data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cloud computing and strategy design. The feature extraction algorithm is given in the third paragraph of this paper. Feature data classification end classifies the characteristics data automatically by using the feature vector machine (SVM) according to the big data characteristics extracted by logic layer processing sid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ed system has high stability, low resource utilization.

Keywords: network big data platform; characteristic data classification system; classification service; cloud computing

0 引 言

S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大数据时代悄然来临,为了各国网民提供了更为高效、便捷的服务。网络大数据平台中的特征数据的有效分类,是提高网民查询体验、开发新型应用的有效途径[1?3]。以往设计出的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未能合理分析大数据的固有特征趋势,稳定性不高并造成了系统运行资源的浪费。故能否设计出一种稳定性好、资源占用率低的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是特征分类领域关注的重点内容[4?6]。

曾设计出的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如文献[7]设计基于信息互动的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此系统以信息互动这一学习方式,对网络大数据平台中的特征数据进行对比互动分析,并利用软件设计出迭代算法,对特征数据进行“再教育”,进而将其准确分类。此系统的准确性高、资源占用率低,但稳定性欠佳。文献[8]设计基于语义的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此系统根据语义方式对网络大数据进行相似搜索,并在网络大数据平台的资源库中构建语义特征向量,通过计算特征向量的角度对特征数据进行分类。整个系统利用分布式设计,拥有较高的稳定性,但其资源占用率较高。文献[9]设计基于地图缩放模型的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此系统将AVM算法引入网络大数据平台中,并构建地图缩放模型,将特征数据准确提取并分类。但此系统只能用于数据量较少的网络大数据平台中,数据量过多时,系统的稳定性较低。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设计稳定性好、资源占用率低的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实验结果证明,所设计的系统能够较好地实现设计初衷,为特征分类领域指引了新的方向。

1 W络大数据平台中的特征数据分类系统设计

所设计的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是基于SOA体系结构和云计算设计的。SOA体系结构能够根据网民需求,将网络大数据进行分布式配置,其应用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将云计算凌驾于SOA体系结构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则大大增强了云计算的兼容性和稳定性,使稳定性好、资源占用率低的特征数据分类工作得以实现。

1.1 显示端设计

显示端是网民的直接应用端,其主要进行网络大数据的获取、大数据获取结果的显示和特征分类结果的显示。对于不同的网络大数据平台,显示端所进行的工作流程并不相同,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显示端为网民提供了非常简单易懂的交互页面,便于网民的操作以及系统的自管理。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对网络大数据的特征数据分类结果,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并显示的,显示方法主要是文字、图形和视频。网络大数据的获取工作一部分是根据网民个性化定制的,但大部分的网络大数据还是基于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的预设参数进行的。显示端所获取到大数据将传输到服务端。

1.2 服务端设计

服务端是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的基础,其能够接受软件的直接调用,为特征数据的准确分类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端利用SOA体系结构为网络大数据平台提供特征数据的分类服务,并将特征数据的分类标准纳入到网络大数据中。图1是SOA对外接口示意图。由图1可知,SOA的接口是中立的,并与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的硬件设施和编程软件独立开来,使进入服务端的网络大数据均通过相同的流程进行交互,以缩减系统资源利用率、增强系统稳定性。基于SOA的服务端的大数据传输接口分为两种,一种是同显示端的输入接口,另一种是同逻辑层处理端的输出接口,如图2所示。

图2中,服务端上部是其与显示端的输入接口,下部是与逻辑层处理端的输出接口。输入接口的输入数据主要作为服务端设定标准的借鉴参数,包括接口参数和后台分类参数。服务端根据以上两种参数设定自身的处理参数,包括软件调用参数和后台运行参数,这两种参数主要进行大数据目标层后台操作和网民返还的标准制定。同时,显示端获取到的网络大数据将以集合形式无差别地传输到服务端处理并存储。

输出接口能够将服务端所制定的特征数据分类标准传输到逻辑层处理端,包括网民的个性化分类标准和系统的后台操作标准,网络大数据仍将以集合的形式无差别传输。

1.3 逻辑层处理端设计

逻辑层处理端能够实现服务端所制定的特征数据分类标准,并利用云计算对网络大数据集合进行特征提取。逻辑层处理端根据特征数据分类标准,首先对网络大数据集合开始定性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管理。

为了提高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的稳定性,逻辑层处理端的定性分析工作主要通过云计算和策略设计进行,云计算先将网络大数据集合从传输接口中调出,再经由大数据坐标系构建、大数据更正和限制等计算操作,给出网络大数据特征类型,为策略设计的特征提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图3是策略设计原理图。

由图3可知,策略设计由网络环境、策略和策略实施三步骤组成,这三个步骤虽然是相互封装进行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策略设计首先检测网络环境,再给出特征数据的提取策略。特征数据提取策略的实施是双向进行的,通常给出A,B两种通道同时开始实施工作。逻辑层处理端将网络大数据的特征提取出来后,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将进入最终处理流程,这项工作是经由特征数据分类端完成的。

1.4 特征数据分类端设计

特征数据分类端能够实现人工操作的完全解放,其根据逻辑层处理端所提取出的大数据特征,利用分类器进行特征数据的自动分类工作。图4是特征数据分类端给出的特征数据最优分类原理图。

由图4可知,特征数据分类端所设计的特征数据最优分类原理,是基于特征向量机这一分类器实现的。特征向量机是一种将统计学应用于特征数据分类工作的设备,其运算精准,有很高的工作效率,且对网络大数据类型的分类限制较少,有效简化了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的工作流程,缩减了系统的资源占用率。

特征向量机根据逻辑层处理端提取出的网络大数据特征,将网络大数据分解成向量形式,其中的支持向量将被分配到两端,一端用于接收与特征数据无关的向量,另一端则经由最优超平面进行分类。特征向量机的分类间隔由特征数据分类端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2 特征数据分类系统软件设计

所设计的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需要对网络大数据的特征提取,才能进行特征数据的分类工作。由于网络大数据类型过多,无法一一列出,故以其中的多媒体大数据为例,给出特征提取算法。多媒体大数据的时域特征虽在特征分类中很少应用,但对于特定的多媒体大数据来讲却是不可缺少的;频域则应用较多。因此,系统对多媒体大数据的时域和频域分别进行了特征提取。

2.1 时域特征提取算法

时域特征主要包括瞬时能量及其均方值、过零率以及高过零帧比。

瞬时能量的单位通常是帧,对网络大数据中的多媒体大数据来讲,一般是将每帧的参照点幅值的平方和作为时间同多媒体大数据增减的参照能量值,其表达式如下:

多媒体大数据中语音信号的不同音色往往交替出现,这将造成过零率波动趋势的增大,高过零帧比较大;而视频信号的音色波动却不明显,高过零帧比较小。根据以上原理能够准确进行多媒体大数据的特征分类。

2.2 频域特征提取算法

时域特征主要进行多媒体大数据中梅尔频率倒谱系数和线性预测系数的特征提取,其对频谱以及子带能量等的特征提取均为辅助提取。

梅尔频率倒谱系数是一种对梅尔尺度等距划分频带的特征,其拥有较高的抵抗噪音能力,且与频率具有线性关系。因此,常将梅尔频率倒谱系数作为多媒体大数据频率特征的替代特征。若想获取梅尔频率倒谱系数,软件需对多媒体大数据进行语音加重、帧分类、添窗等处理,此时将获取到帧的时域信号用表示。对帧的时域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后将获取到离散频谱,用表示,则离散频谱的表达式为:

3 实验验证

实验对本文所设计的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的稳定性和资源占用率进行了验证。实验选取两种类型不同的网络大数据平台(分别编号为平台1和平台2),验证本文系统的稳定性和资源占用率。实验结果如表1~表3所示。

由表1和表2可知,召回率和F1值代表着本文系统对特征数据分类水平的预测值。本文系统在平台1和平台2中,均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率,且平台的分类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结果相差不大,验证了本文的稳定性较好。由表3可知,本文系统的CPU占用率实验结果范围为[48%,58%],内存占用率实验结果范围为[20%,33%]。而以往研究出的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的CPU占用率和内存占用率大致在70%和40%,验证了本文系统资源占用率低。

4 结 论

本文设计稳定性好、资源占用率低的网络大数据平台特征数据分类系统。系y的显示端是网民的直接应用端,其主要进行网络大数据的获取、大数据获取结果的显示和特征分类结果的显示工作。服务端利用SOA体系结构为网络大数据平台提供特征数据的分类服务,其将特征数据的分类标准纳入到网络大数据中,并传递给逻辑层处理端。逻辑层处理端利用云计算对网络大数据集合进行特征提取,其特征提取算法于软件中给出。特征数据分类端根据逻辑层处理端所提取出的大数据特征,利用特征向量机进行特征数据的自动分类工作。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稳定性好、资源占用率低。

参考文献

[1] 尹晓华,胡楠,刘为,等.OpenFlow在电力大数据平台中的应用[J].电力建设,2015,36(3):43?48.

[2] 李维乾,李莉,张晓滨,等.Hadoop平台下突发水污染应急预案并行化处置[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5,29(6):733?739.

[3] 朴雪,张立,俞啸,等.面向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异构网络网关的设计[J].自动化仪表,2015,36(9):42?44.

[4] 王昌辉.云计算设备中的大数据特征高效分类挖掘方法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5,38(22):55?58.

[5] 林海.基于SO平台的4G网络大数据优化分析手段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5,1(9):18?19.

[6] 关培源,陈志刚,王云华,等.基于移动医疗大数据平台下降低能量消耗机会网络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5,32(12):3790?3793.

[7] 吴纯青,任沛阁,王小峰.基于语义的网络大数据组织与搜索[J].计算机学报,2015,38(1):1?17.

[8] 张建,孙铭,段娟.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精准广告系统研究与设计[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5,23(4):47?50.

网络文化特征篇8

摘要:

选取CAIDA机构数量级为107的互联网拓扑数据,对IPv4,IPv6与AS级互联网网络规模、标准网络结构熵、网络平均路径长度和网络度分布幂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具有可扩展性与鲁棒性;互联网拓扑结构具有弹性网络特征,且随互联网的拓扑演化,弹性网络特征愈发明显.互联网弹性网络特征的发现,使借鉴生物学思想指导互联网宏观拓扑研究成为可能.

关键词:

互联网拓扑;互联网弹性网络特征;可扩散性;鲁棒性;生命特征

互联网诞生至今,其网络宏观拓扑结构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随着需求的提高,其演化速度变得更快,网络结构的复杂性也变得更明显[1-2].这意味着,互联网的复杂拓扑结构不再是一个工业化的机械结构,人们不得不放弃对互联网的绝对控制.有物理学家曾预言,“凡有生命,有进化的地方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无标度之幂律现象”,互联网逐步向互操作的方向发展,并最终会进化出生命特征,其进化过程甚至会在“自我监督”下完成[3].国内外学者尝试从互联网宏观拓扑中寻找特征规律,以期从中提取生命特征[4],进而证明互联网络的生命属性,但业界尚未认同这些猜测[2].在该研究背景下,本文定义了弹性网络及其特征,以互联网常规特征量(网络规模、标准网络结构熵、网络平均路径长度和网络度分布幂指数)描述弹性网络特征的可扩展性与鲁棒性,以期从互联网宏观拓扑中发现弹性网络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探索、观察互联网的生命迹象,通过直接建立在碳世界(以碳为基本元素的生物界)与硅世界(以硅为基本元素的计算机互联网领域)间微妙而明确的关系,为从互联网宏观拓扑中提取生命特征提供理论依据,使借鉴生物学思想指导互联网宏观拓扑研究成为可能.

1实验基础:数据来源与相关定义

本文所涉及数据取自CAIDA(thecooperativeassociationforinternetdataanalysis)Ark探测项目,抽样2009~2013年共60个月IPv4,IPv6与AS级互联网全网宏观拓扑数据,数据量级大于107,以月为探测单元,分别探究3种互联网络的弹性特征.根据Barabasi的研究证实了测量较少目的源点(抽样数据)便足以获取互联网全网拓扑本质特性[5].分析之前,给出如下定义.定义1弹性网络:本文将弹性网络描述为一种兼具扩展性和鲁棒性的网络,网络拓扑既可在不受外界控制的情况下进行扩展、发生变化,也可容纳因外界干扰引起的变化,甚至对外界的攻击表现出自愈性和恢复性.其中,可扩展性指在常态下,网络规模等基本网络拓扑特征不受外界控制不断发展壮大的能力.鲁棒性指对于微小扰动,网络仍保持其拓扑结构或性能完好无损不变或几乎不变的能力[6].定义2网络规模包括网络中的节点数N和连边数E,是互联网最基本的拓扑特征.随时间增长,网络中节点与边的演化情况简洁直观地体现了网络不断扩大、发展的趋势.定义3网络结构熵[7]: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状态稳定程度,结构状态越不稳定,可扩展性越大,熵越大,反之越小;从微观层面,它是系统微观状态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大小,亦是系统组成单元混乱程度的度量,系统愈是存在变化的动力,系统内部愈混乱,熵愈大,反之愈小[8-9].定理1当网络拓扑结构呈完全均匀状态时,网络被认为是最混乱、均匀且无序的.该极端情况下的网络拓扑,由于自身的不稳定性而具有最强的演化潜力,即最强的可扩展性,此时网络结构熵最大,即Hmax=lnN.定理2当网络为星形结构时,结构最不均匀,是一种极端“专制”的集权式网络,此时网络秩序性最优,网络由于极强的秩序性使得网络拓扑极其稳定,因此,星形网络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不具演化潜力或可扩展性.

2互联网拓扑可扩展性演化分析

由定义1可知,弹性网络特征的可扩展性为网络在不受外界控制情况下,网络拓扑不断发展、演化的能力,整个过程由网络拓扑自组织完成.网络拓扑演化由网络内部微观扰动引起[10,12],并借由外部拓扑表现为基本属性的变化,如网络规模(节点与边)演化及标准网络结构熵的动态演化情况.故借由上述二者的演化规律,对IPv4,IPv6与AS级网络的弹性网络特征的可扩展性进行了分析.

2.1网络规模演化以2009~2013年(以月为探测时间单元)探测数据为基础,根据定义2,对IPv4,IPv6与AS级网络规模(节点数N与连边数E)时序演化进行观察与分析.图1为N与E的时序演化,即随时间的增加网络中节点与边的变化情况.由图1a和1b可知,IP级网络中节点与边的增长情况存在明显伴随关系.在图1a中IPv4网络节点与边的数量级已突破105,伴随着IPv4地址分配殆尽,可供扩展的空间逐渐萎缩,整个探测期间IPv4网络规模在小涨落中呈缓慢增长趋势.在图1b中IPv6节点与边的数量级仅为104,但IPv6节点与边数增长趋势极明显,在5年的探测范围内,节点数从5545增长至58510,连边数从5765增长至65678,涨幅均在10倍以上.在图1c中AS级网络节点与边增长趋势并未像IP级呈现一致性,其节点数量级为104,在探测期间其节点数增长平缓,连边数量级从104升至105.可见,3种网络规模在不断扩大,网络拓扑扩展演化趋势明显.

2.2互联网宏观拓扑标准网络结构熵演化由定义3可知,网络结构熵描述网络拓扑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即拓扑变化的内在动力,是网络拓扑的扩展潜力.对IPv4,IPv6与AS级互联网2009~2013年内所有探测时间单元(共60个月)标准网络结构熵进行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IPv4,IPv6与AS级互联网标准网络结构熵均在时序上不断增大,只是增大程度不同.网络结构熵作为一个描述系统状态的函数,其变化可直接反映系统状态的演化方向.将此3种网络结构熵演化情况进行对比,不同协议及不同探测尺度下的互联网的标准网络结构熵存在差异,比较结果为AS级>IPv4>IPv6.说明互联网IP级宏观拓扑较AS级拓扑更具确定性,AS级网络拓扑具有更强的演化扩展潜力.比较IP级网络结构熵发现,IPv4网络拓扑较IPv6具有更强的拓扑可变性.可见,从上层宏观角度观察到的互联网拓扑虽不及微观尺度的IP级互联网表现得稳定,却具有相对较强的可扩展性.根据定理1,标准网络结构熵最大值为1,即便是标准网络结构熵值最大的AS级网络,其量级也仅为10-1,远非均匀网络,因此,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互联网仍是宏观有序的拓扑结构,所观察到的熵值增大的趋势只是网络拓扑演化自组织过程中的一个微观特征表象.IPv6平稳未见明显涨势的熵值也可看作此过程中一次相变之后暂时的稳态,可以说,互联网拓扑结构的扩展是在一次次的自组织过程中完成的.

3互联网拓扑鲁棒性演化分析

根据定义1,网络拓扑鲁棒性指对于外界的微小扰动,网络仍保持其拓扑(或者功能)完好无损(维持不变或几乎不变)的能力,对于外界的攻击具有自愈能力和自适应性[13].前人多以网络连通性来衡量网络鲁棒性,如Albert等[14]便以平均路径长度、网络聚集系数和度分布幂指数衡量网络拓扑鲁棒性.本节以此为理论根据,从网络结构性出发,通过观察描述上述特征量的动态演化,对IPv4,IPv6与AS级网络的弹性网络特征鲁棒性进行分析.

3.1互联网平均路径长度演化Albert等分别在其研究中指出,平均路径长度是衡量网络鲁棒性的重要拓扑特征量,网络平均路径长度越短,网络数据传输效率越高,网络中个别节点失效等微小扰动对网络通信造成致命打击的可能性越小,即网络鲁棒性越好.根据式(3)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计算,3种拓扑形态下互联网数据传输效率演化如图3所示.在图3a中IPv4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始终保持在15.5上下,整体演化趋势较为平稳,但存在明显波动,2013年后期呈现小幅下降趋势,至15左右;在图3b中IPv6网络平均路径长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探测前期基本保持在11~12之间,在探测的后半段时间IPv6网络平均路径长度出现较大波动,在2013年的后5个月,网络平均路径长度升至15,并在这个水平上保持平稳态势;在图3c中AS级网络平均路径长度演变相对平缓,通过放大其涨落,发现AS级网络平均路径长度上升趋势缓慢,在整个探测期未见明显波动.3种网络平均路径长度比较结果为IPv4>IPv6>AS级,AS级网络在宏观拓扑上表现出较IP级网络更强的鲁棒性.AS级网络平均路径长度之所以小,是因为数据包在网络中由起始点到目的节点的转发过程中,可能经过多个自治域,而在自治域内部,数据的转发需多个边界路由器.对于IP级互联网来说,IPv6网络数据转发能力优于IPv4网络,可见IPv6网络鲁棒性更强.

3.2互联网网络度分布幂指数演化对于幂律分布有p(k)~k-α,p(k)是度值为k的节点出现的概率,α为幂指数.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学者以α量化网络均匀程度,度分布越幂律(幂指数α介于2~3之间),网络越呈现无标度网络的特性,其网络拓扑所表现出的鲁棒性就越强[14].以2009~2013年的探测数据为基础,每年选取1月与7月2个探测单元,计算IPv4,IPv6与AS级网络度分布幂指数统计α,见表1.可见IPv4网络幂指数在探测期间始终大于2,演化趋势平缓,说明IPv4网络的无标度特征十分明显,网络中度值很高的“中心节点”(HUB)只占节点总数很少一部分,而小度值节点大量存在,且度值接近;IPv6与AS网络幂指数均在1.8左右,说明网络中HUB节点偏多,HUB节点与小度值节点在网络中均占一定比例.但对于技术类网络(如互联网),实现并维持这样的网络,意味着要持续注入大量的资金及技术成本,这增大了实际实现过程的难度.但是,IPv6与AS级网络度分布幂指数均呈缓慢增长趋势,说明这2种网络正逐渐向着度分布更幂律、鲁棒性更强的无标度网络演化.互联网的无标度特性不仅进一步地证实物理学家关于无标度网络具有生命特征的预言,也展示了真实互联网兼具集权结构的秩序与均权扁平的无序两种属性.一方面,为保证通信效率,必须存在HUBs;另一方面,受成本制约HUBs又不能太多,因此互联网幂指数会倾向处于2~3之间[14],演化出无标度网络的鲁棒性.可见,互联网宏观拓扑秩序既不会由于大量HUBs而导致极端专制,也不会存在所有节点度值相近而导致均权和无序.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人类只得放弃对互联网的精确控制,将互联网作为一个宏大智慧生命体,尝试引入生物学思想,使其更好地实现生命的自适应能力.

4结论

1)网络规模从外观上描述了互联网具有扩展潜力;标准网络结构熵则从网络拓扑演化内在动力入手,两者共同描述了弹性网络特征的可扩展性.并且,IPv4与AS级网络熵值逐渐增大,而IPv6熵值演化趋势平缓,说明互联网拓扑结构是不断由混沌向稳态发展,再向混沌演化的,每一次稳态中秩序的产生都是通过系统自组织推动的.2)IPv4,IPv6与AS级互联网均表现出无标度网络特性,且网络连通性不断增强,数据传输效率不断优化,宏观自适应性不断增强,3种网络鲁棒性增强,即网络面对微扰更易恢复原有或形成更稳定的拓扑状态.这也印证了互联网跨层级间的连接越来越多(尤其是国家骨干网、区域网络和国际骨干网之间,各城域网也直接与骨干网互连),从而降低路由跳数、减少网络瓶颈、缩短网络时延.

上一篇:仓库管理的想法和建议范文 下一篇: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