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范文

时间:2023-10-11 09:57:35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1

关键词:苏格拉底;厌辩症;无知之知;灵魂;论证

一、 厌辩症提出的背景

《斐多》的57a-59c部分是开篇部分。通过阐述斐多和伊齐的对话交代了对话发生的地点和在场的几个人物。从59d-69e主要讲哲人与死亡。通过苏格拉底和齐贝,西米等人的对话,表明了苏格拉底对待死亡的态度,充分说明作为普通人对死亡的恐惧。展现了人性中脆弱的一面。在这一部分还充分说明苏格拉底是一个政治哲人,他不离弃城邦,和洞穴中的人打交道。第三部分之一是从70a-72e部分主要讲灵魂不死的论证。通过论证从前到生前的巨大鸿沟,说明认识方式和对象的变化。第三部分之二从72e-77d接着论证灵魂不死。再次证明苏格拉底是政治哲人,城邦对他哲学活动的意义。还表明他绝对不轻视感觉,他对地下的东西同样很重视。第三部分之三进一步论证灵魂不死。这部分引出苏格拉底对年轻人教育的问题;教育的作用是排除虚妄的想像,使内心更加坚强。厌辩症是第三部分之四的“灵魂和谐论和天鹅之歌”中的88c-91c部分提出的。厌辩症提出的背景是西米和齐贝关于灵魂死与不死的论辩有疑惑。西米质疑灵魂和谐论。西米的灵魂观是灵魂依赖身体,灵魂是一个思想的实体。西米说“我们的身体是有热、冷、湿、燥等等成份组成的。灵魂就是这些成份调和得当而产生的和谐。如果灵魂是和谐,那么,身体一旦有病,太松懈或太紧张了,灵魂无论多么神圣,它就像声调里的和谐,或是一切艺术作品里的和谐,必定就消失了。”①而齐贝认为灵魂有死,齐贝认为说不定哪一次的肉体死亡也把灵魂摧毁了。伊齐认为“觉得过去的论证靠不住,以后的任何论证都不敢相信”②这个观点就是陷入厌辩症中。

二、 什么是厌辩症

厌辩症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用一件事情的经历或结果,来定性一系列类似的事情。苏格拉底将厌恶辩证和厌恶人类进行了相关阐述。苏格拉底说,假设一个人不识人性,和其他人结交,受到欺骗,就觉得人类都不好,这种结论是荒唐的,也是片面的。假设他知道了人的性情,再和人打交道,就会发现好人和坏人都不多,多的是在好人和坏人之间的人。相同的道理,如果有人相信了某些忽真忽假的论证,等知道真相时,不怪自己头脑不清,反而厌恶辩证,唾弃辩证,把错误都归咎于论辩也是不明智的选择。

三、 厌辩症的危害

杨绛译的《斐多》描述的是苏格拉底因信念而选择死亡,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和行动。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后世称为“接生法”。“接生法”的诞生与他母亲的职业有很大关联。因为他母亲是一位助产婆,所以他称自己教学生的方法是助产术:即不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但是可以告诉别人如何获得知识;他并不直接宣布答案,而是通过辩论和谈话把对方引向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就是所谓的苏格拉底并不作长篇大论,而是提出问题,往返之间,令对手渐渐自缚于矛盾,而从困境中获得新见地。从柏拉图另一个对话录《辩护》中,我们得知他的罪名是误导青年,颠倒是非黑白,以及否定希腊传统神袛的存在。事实上,恐怕嫉妒和毁谤,才是他被控的主因。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在的“灵袛”指引他正直的途径。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囿于个人,而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

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阐述有关“厌辩症”的理论。文中说“因为瞧他的气度,听他的说话,他是毫无畏惧而且心情高尚地在等死,我觉得他是快乐的。所以我想他即使是到亡灵居住的那边去,一路上也会有天神呵护;假如那种地方也有谁会觉得好,那么他到了那里,他的境遇一定是好的。”③这里作者阐述的就是只要谁觉得那个地方好,那么由此推知他的境遇也好,作者无形中就划分了两类人,一类是觉得那个地方好的,一类是觉得那个地方不好的两类人。

四、 结合《申辩》论证重新起航

(一) 、结合《申辩》阐述哲人的无知之知,说明哲人不断探索的精神。

厌辩症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使我们不能对具体事务进行具体分析,容易以偏盖全。文中对灵魂生死问题的论证有许多疑问:因为苏格拉底的论证是令人信服的,现在也被驳倒了,由此他们认为不能再相信什么论证了。从这开始,论证重新起航,又开始重新论证。

苏格拉底认为哲人应该有不断面对挑战的精神,哲人应该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探究未知。青年人和苏格拉底的对话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例如文中年轻人对苏格拉底的观点表现出疑惑或怀疑时,苏格拉底反而没有生气,而是表现出谦和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了他的勇气和对智慧不厌其烦的追求。第二点是表现了苏格拉底爱智慧的本质,而且他认为自己的职责也是去鼓励和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智慧,重点不是结果,而是注重追求的过程。“苏格拉底的重要哲学命题是:“自知己之无知”,”④苏格拉底的辨证方法是归纳论证和普遍性定义。他不断提出假设,不断论证,有时候还有循环论证的方法。厌恶辩证充分说明没有对事物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个人要是厌恶辩证,那就是槽糕透顶的事。因为这个充分说明我们对本质缺乏深刻把握,也反衬出苏格拉底稳健的理智。体现了哲人不断面对挑战的精神,而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会对一件事物或是人物轻易地下结论。结合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篇》里,讲到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一位朋友凯勒丰曾经到德尔菲神庙去问神,有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然而传来的神谕回答说没有。苏格拉底却认为自己并没有智慧,他对政治家和诗人的智慧感到非常困惑,于是走访了很多著名的政治家诗人等等,试图发现他们比自己有智慧。然而让人失望的是,他们不仅没有真正的智慧,还自作聪明,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苏格拉底因此明白了神说他是最有智慧的人,是因为只有他“自知其无知”。苏格拉底由此得出结论说“我确实比这个人聪明,很可能我们谁都没有值得自夸的知识,但他对无知之物认为有知,而我则非常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无论如何,在这点上我比他聪明,起码不以我所不知的为知”。⑤所以人要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有限和“无知”,才能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向“爱智慧”(“爱智慧”也就是“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在希腊语里的原意)靠拢。所以,明白自己一无所知的人是最智慧的人。因为一个人的境界越高,他的眼界也就越广,他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反而会越多。

苏格拉底很谦虚,他说“在我看来,神并不是认为苏格拉底最聪明,而只是以我的名字为例告诫我们:‘你们当中像苏格拉底那样最聪明的人,他也意识到自己的智慧是微不足道的’”。⑥针对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苏格拉底又引伸出另一个命题:“美德即知识”。⑦“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有意作恶”的结论。”后来柏拉图又将其发展,统治者,军人,农民和工匠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美德,即智慧、勇敢、节制。智慧是治国的才能,是统治者必备的品质;勇敢是军人必备的品质;节制是农民和工匠必备的品质。

(二)、两种人容易陷入厌辩症中。

“两种人容易陷入厌辩症中,第一就是有成见的人,第二就是不理会是非,自以为是的人。这两种人对人性都缺乏深刻的把握。”⑧这里突出了苏格拉底教育的重要性。第一种人是有成见的人,这种人认为论证都没个准,认为自己的理论都是正确的。苏格拉底认为他们需要谦虚的提高自己的见识,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勇于探索未知领域。苏格拉底通过无知之知的检验,鼓励人们追求灵魂和德行。苏格拉底的无知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知道”是有区别的。而且这种人对他人的意见不会进行深入的辨析和思考。第二种人就是不理会是非的人。这种人自以为是,他们与哲人的区别是哲人首先不会在意别人是否与自己的意见相同。相反这种人不但不会而且也没有能力去分辨是非,别人还不能对他们的观点批评指正。他们宁愿生活在错误与无知中。“厌辩症”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政治原因,权利原因,短期利益的原因等等,我们往往会同意或认同先有的存在的或是某些人的观点,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们会发现也许我们一直信奉的东西有些是不正确的。

五、“纠察论证,重新起航”

哲人的思维有着深刻的严密性,首先在论证前有哲学的假设,从假设出发 ,其次论证过程具有严密性,论证受理性的支配。再次寻求真理的过程,就像是沿着梯子向前走的过程。结合本文中,论证灵魂不死也是假设,需要作出选择。苏格拉底本人就是谦虚的,知道自己的无知之知,一直沿着这个思路进行论证,而且要注重论证的过程,而不是仅仅看论证的结果。结合对《苏格拉底的申辩》的拜读,苏格拉底认真的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他没有庸庸碌碌地混日子,放弃了别人关心的一切,而是私下走到雅典人中,劝他们关心最重要的事情,在此,苏格拉底再次为他的“无知之知”的哲学使命和对话活动给出了解释:“关心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关心城邦,而不是城邦的。”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把省察人们的智慧,刺激人们关心德行和灵魂,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人们只有正确的认识了自己的灵魂后,才能理解政治对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意义,才能抛开罩在政治上的暴力迷雾。投入以美好生活为目的的政治活动中,这才是“城邦自身”。紧接着我们看到论证的第二次起航。充分说明哲人能够承受失败,承受反复的失败。不会轻易陷入厌辩症中。(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注解

①《斐多》,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0页。

②《斐多》,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3页。

③《斐多》,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页。

④《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马潇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6页。

⑤《苏格拉底的最后的日子》,柏拉图,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5页。

⑥《苏格拉底的最后的日子》,柏拉图,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8页。

⑦《西方哲学史》,张志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20-26页。

⑧《斐多》,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⑨《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马潇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7页。

参考文献

[1]《斐多》,杨绛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2]《西方政治思想史纲》,马潇原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3]《苏格拉底的最后的日子》,柏拉图,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2

一、哲学课堂中的“不哲学”

(一)工具性的知识:课堂内容“不哲学”

案例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新授课,教师以蚌埠一中挂出“祝贺我校女婿获诺贝尔化学奖”引网民吐槽为情境开展教学。其中,探究活动“联系的特性知多少”设置了以下几个探究问题来分析联系的特性:“1.‘联系’有哪些特性?2.……蚌埠一中火了?请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分析‘火’的原因。3.……有网友认为:一中在借机宣传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请用联系的客观性评价这种说法。4.……有人为他抱不平说太冤了,有人说他该得。请结合联系多样性谈谈自己的看法。5.……为避免类似宣传问题发生,请从联系条件性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1]

案例1中,教师首先直接提问“‘联系’有哪些特性”。学生并无相应哲学基础,他们只能从教材中寻找现成的哲学结论,知道联系的特性有哪些。之后的探究活动则是要求学生运用“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等哲学知识,分析蚌埠一中“标语”事件。整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接受教材关于联系特性的知识内容,将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于情境问题分析;教师的教学活动集中在指导联系特性的识记和理解运用。师生未探究为什么要研究联系的特性、为什么说联系必定具有这些特性、联系是否还有其他特性等反思性问题。教师的教学设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成了无须证明的公理,只关注具体哲学结论的理解运用,把哲学狭隘成了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等具体学科同类的工具性知识。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追求。冯友兰先生曾说:“哲学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让人生发智慧,提高心灵的境界。”[2]当哲学课堂略去了对哲学智慧的追求,只探究如何将既定的哲学知识理解运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解决,向哲学进行功利化询问、求助,哲学在工具理性的思维中就容易被异化为僵死的信条。无论教学设计如何贴近生活、课堂如何活跃,依然是一种变相的教条式教学。学生掌握了哲学知识却不能从课堂求索的内容里感受到哲学课堂的哲学境界,领会哲学的精髓。

(二)“形而下”的思考:课堂探究“不哲学”

案例2 教师以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后年轻人遗憾当初就业未选择电商作为教学情境开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教学。“……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他们是否有勇气加入那些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腾讯、百度、新东方……?他们为什么会后悔?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电商公司作为新生事物,在当时还很弱小不被看好;但是作为顺应社会发展的新事物,其本身符合社会进步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最后归结到没有长远眼光,害怕风险和挑战。教师归纳:……结论: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3]

案例2中,教师意图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掌握关于新事物的哲学知识,但追问的对象仅是具体生活现象,缺乏对学生探究结论的追根究底的层层深入。学生的回答明显是现成地把教材中的新事物内涵直接套用在了电商现象上。他们事实上只在常识层面探究思考电商现象,并没有逐步深入到哲学维度求索发现新事物的哲学内涵。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哲学源于生活,不能脱离“形而下”的基础,但它并不是直接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哲学的追问,是对人类思想本身的再思想。因此,哲学探究问题应在追问中逐步从对现象的思考上升为对认识的反思,给学生以“形而上”的启示。如果哲学课堂的追问反思始终以具体生活现象为对象,学生只会“形而下”地思考,无法自觉地达到哲学思考的层面,感悟生活中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他们自然不能在课堂求索的维度上感受“形而上”思考的境界。

(三)简单实证的推论:课堂路径“不哲学”

案例3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讲授,教师选择《生活与哲学》第67页中的漫画《悬挂在山崖上两个人》设计教学情境。

片段1

师 A和B处于绳子的两端,……这其实表明了他们两者在状态上是对立的。他们两个人处在同一根绳子上面,……这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所以,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

片段2

师 A和B有没有可能处于绳子的同一端?

生 (略)

师 这表明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漫画中的A敢不敢去烧B那头的绳子?

生 (略)

师 可见A的存在要以B的存在为前提,这表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4]

案例3中,教师通过分析漫画中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从他的课堂表述如“这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所以,矛盾就是……”“这表明矛盾双方……”“这说明矛盾双方……”可以看出教师仅通过分析一幅漫画就直接推导和论证了关于矛盾双方关系的哲学观点。探究论证过程是最能体现哲学境界的环节,教师却“不哲学”地用一个案例随意地论证矛盾观点,抹杀了哲学论证的严谨性和精妙性,使得课堂的哲学味明显弱化了。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人们需要运用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在前提正确的条件下演绎论证或在样本数量足够的基础上归纳论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得出对整个世界的某种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实现从“特殊”到“普遍”的飞跃。生活中一个个的典型案例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哲学观点,但不足以直接推论和证明哲学观点。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就指出,不能把“实例”当作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实例的总和“本身只是个别加个别,并不等于一般,并不能揭示规律的普遍性”[5]。用一个或几个生活案例粗浅地推论证明哲学观点的教学路径,不仅违背了哲学的本质内涵,而且把哲学探究庸俗化,降低了哲学学习的理性要求,致使学生不能在课堂求索的过程中感受到哲学课堂的哲学境界。

二、让哲学成为哲学

哲学智慧是创新的、反思的、批判的智慧。哲学课堂应引导学生进行打破常规的、批判性的求索和反思,让哲学成为哲学,真正凸显哲学境界,启迪学生智慧。

(一)在惊奇讶异中突破常规

哲学思辨起于对问题的“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惊异是对人们固有认识的一种打破,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看似普通实则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冲突,甚至相反的教学案例激发其惊异之心。当学生从习惯的思维状态中“惊醒”过来,发现原来自己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完全有另一种可能,对问题的认识不再是盲目被动地理解和掌握。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打破常识思维的局限,深入哲学境界求索发现,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收获哲学思考带来的不同寻常的思维果实。

例如,在“矛盾同一性”的教学时,笔者提问“世界上是否存在只有一面的事物”。学生找遍身边的物品,搜索遍自己的生活经验都没有找出“只有一面的事物”。此时,笔者让学生准备一张长条的纸,将一端翻转180度粘到另一端,做成莫比乌斯环。学生惊奇地发现,这个环的确可以讲只有一面而不是正反两面。在这种“惊讶”下,他们仔细地观察莫比乌斯环,研究它为什么会只有一面。最后发现,莫比乌斯环的正反两面实际上相互贯通的,不管哪一面都既是正面又是反面,角度变化后反面就成了正面。笔者在引导他们思考矛盾双方关系时,他们脱离了高中生常见的非此即彼的习惯思维,像看莫比乌斯环那样去审视其他各种事物。在讨论验证中,“统一体”“相互转化”等哲学层面的探究结论逐渐深入学生的思想。

(二)在辩证反思中走近真理

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和追问。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以对话的方式不断地请教别人并在这种请教中诘难对方,使对方陷入矛盾,从而使对方逐渐修正意见,走近真理。教师在高中哲学课堂中可以借鉴苏格拉底的方法,一方面在学生回答中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在层层启发追问中推动他们的思考逐渐深入到哲学层面;另一方面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蕴含不合理因素的,促使他们不断辩证反思,得出更深刻准确的观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讲授,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战国时期公孙龙的著名观点“白马非马”,提问“公孙龙的说法错了吗?”他们从生活经验出发很容易地就指出“白马非马”观点的错误即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笔者继续向学生追问:“既然‘白马非马’这个观点是错的,白马是马,那么我们能不能说白马等同于马?公孙龙的观点完全是无稽之谈?”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他们开始反思自己之前对这一观点的判断,思考公孙龙的认识进步之处。最后讨论认为,公孙龙意识到了马与白马这两个概念的差别、共性与个性的差别即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通过哲学追问,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辩证地反思了自己的结论,更加全面地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更可贵的是,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对立的知识内容,他们真正深入哲学维度,经历了追求智慧的求索之旅。

(三)在历史批判中感悟智慧

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则是问题史。让学生把哲学家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去思考是指导学生感受哲学境界的有效方法。哲学问题具有持久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全面认识哲学史上各个流派哲学家的不同思考和论证,领略哲学家们的智慧,学习借鉴他们的思维与方法。引发学生对哲学问题的积极反思,不盲目被动地接受正确的哲学观点,不简单肤浅地批判有争议和错误的哲学观点。这样,他们既能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渊源,体会它较之前哲学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又能在学习过程中秉持革命批判精神辩证地认识不同哲学家的立论与论证,与哲学家心灵对话共同探讨,亲自参与哲学思想的创造,充分锻炼哲学思维,感悟哲学智慧。

以世界本原问题为例,哲学史上各流派的回答不尽相同,但很多思考都具有深刻的哲学维度和严密的哲学论证,正体现出哲学精妙和独特的境界。如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思索“如何证明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当我对一切知识都怀疑时,我唯一能够肯定的,就是我的怀疑。既然怀疑是确定无疑的存在的,那么怀疑的主体――我自然是确定无疑的存在的,这就是“我思故我在”。虽然他属于唯心主义,但其哲学思维的深度和论证的严密性都值得学习与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同样带着“如何认识证明世界”的问题辩证地认识判断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思想,这比直接简单地告知学生唯心、唯物的区别以及各派别的典型表现等哲学知识更有利于指导他们以哲学的视野看待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促进哲学思维的发展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生活与哲学》是高中生的哲学启蒙课程,是打开学生智慧之窗。我们的哲学课堂应规避“不哲学”的教学现象,在传授哲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同时,始终不忘启迪学生的智慧,追寻哲学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吴徐汉.“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12):56-59.

[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0.

[3] 徐其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1):61-62.

[4] 韩梅.感悟:中学难点突破的应然――以“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12):17-19.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3

一场圆满的辩论赛激烈而精彩,在这样美妙的辩论之中,我们怎能在闭幕的时候草草了事?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辩论赛闭幕式主持词范文,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辩论赛闭幕式主持词范文1尊敬的各位来宾,同志们:

激情碰撞,跌宕成长,我们在双方辩手的精彩辩论中共同见证了榆阳农村商业银行“无功就是错”辩论赛的圆满收官。回顾预赛、半决赛及决赛中的每一场比赛,我很欣慰也很激动,我为我们青年员工的精彩表现和辩论赛的成功举办而喝彩!我为我们拥有众多有才有智有为的年青员工而感到自豪!在此,我代表行党委向获得今天辩论赛获奖的选手和代表队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组织、辅导这次辩论赛的所有工作人员和全体参赛的选手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此我也谈点个人的感受,同时也提出几点要求:关于辩论赛这种形式方面,可以说在我们行业中是开创了先河,通过观看每一场辩论赛,我觉得这是一项很好的企业文化活动。辩论的过程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它可以锻炼我们的文字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使员工的知识更加丰富、广博,思维变得更为敏捷、更富有逻辑性,对提高大家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我认为,创建魅力农商行就应该有朗朗的学习声和探求真理的辩论声,我们全体员工都应该努力去营造一种思辨学习的氛围,让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增长我们的才干;让真理填充精神世界,用探求真理

的思想境界去服务客户,服务社会。因此,我们今后要多组织一些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让青年员工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同时,也可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组织的指导下自主开展一些社团活动,在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的同时更进一步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关于对于辩论本身方面,并不是为了比赛而存在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的认识有正确、错误,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有真理、缪误,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有利害得失等等,这时就需要用智慧之力,语言之利,批驳假的、恶的、丑的,维护真的、善的、美的东西,这就叫辩论!故辩论的要义在道,不在输赢。所以,辩论赛不仅是形式,辩论赛后更要继续引导我们每个人的思考。这次辩论的辩题本身也与我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无功就是错”这个辩题对于提高对本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工作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辩则明,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辩论,能够让我们厘清更好如何干事创业指明了方向。一个人,在本职岗位如果不想干事、混混糊糊、得过且过,便是平庸;如果光喊口号,无行动落实,就干不成事,便是无功。平庸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工作效率不高,有愧于自己的岗位,有愧于组织的培养;无功者,贻误事业,贻误发展。所以,我们要对干部员工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和考核,切实解决“不干事,不想干事和不会干事”的问题,从制度上培养和激励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干部,做到赏罚分明,使那些混日子的人无处容身,从根本上保证良好的工作作风。

通过辩论赛,我认为这是增强员工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应长期坚持下去。本次活动受到了全行广大员工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普遍认为辩论赛对于丰富我行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有着较高的水平。辩论双方能够紧紧把握住辩题,据理力争,逻辑缜密,事例丰富,感觉很过瘾,能让大家振奋精神。而对于参加辩论的辩手,这项活动则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从辩词的准备到陈述到自由辩论,精心的准备和激烈论辩使他们懂得了很多、成熟了很多。这种进步,不仅表现在言语更加流畅,更具有说服力,而且从中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敏捷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参加比赛员工的自信心更强了。这一切都为他们更好的面向单位,面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期望把辩论赛继续办成我们企业文化的精品。

辩论是一项历史悠远,具有启迪智慧作用的活动。人类探求真理的冲动和享受思维激荡的乐趣,使人类自有文明史以来,就深陷辩论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因此,我希望我们的.辩论赛能越办越好,办出质量、办出水平,成为我行的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辩论赛闭幕式主持词范文2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英姿勃发的辩手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经过多轮激烈的唇枪舌战__文学社首届辩论赛已经圆满结束,我谨代表__文学社全体成员感谢给予本次辩论赛大力支持的学校领导、各位评委老感谢十三支参赛团队。

作为学生我们的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价值取向,而辩论赛恰好给我们一个学习的舞台,赛场上的辩手们有的谈吐机智,举止幽雅、大方,有的沉着稳定,颇有大将风范,这些无有彰显了国防学子的风度,智慧和满腔热情。每当双方观点相对时,我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辩明真理,寻求正确的价值取向。

回顾整个辩论赛历程,首先,各参赛队进行各自的内部模拟演练,这一主面提高了各参赛队的辩论水平,另一方面各辩队也借此机会选拔出了各自的优秀辩手,才有了这一场精美绝伦的对决。12月8日晚上,我们迎来了首场比赛,场上的选手都表现得思维敏捷,辩材丰富,这为后面的比赛奠定了基础,在后面的.比赛中那激烈的智力对抗,富有灵性的思想碰撞,让我们欣赏到了充满智慧之美的火花。

本届比赛采用淘汰赛制,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各队之间展开了龙争虎斗。从几周前的预赛、半决赛到今晚的决赛,我和大家一样都无时无刻在关注,在比赛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稍微欠缺的地方。部分辩手的仪态,场上的坐姿、站姿还有待学习,有些语言使用不规范。逻辑性不强,还有一些辩队的团体意识不强,个别辩手准备不足等,不过,我们相信辩手们通过这次的磨练能更好地去完善自我。

一次辩论不仅仅是结果,而是尽情地去体会其中的奥妙,“真正的辩论不是谁胜谁,在真理面前,我们只是挑战,而非终结胜利者,只是前进而非终点到达者,辩论是两条腿同时走路,谁都是领先者,谁又都是落后者,而我们的智慧则在前进。

辩论赛是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这届辩论赛中,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普遍认为辩论赛对丰富我校的校园文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会继续把辩论赛举办下去,努力把辩论赛办成我校校园文化的精品,成为校园一道貌岸然美丽的知识文化长廊。

本届辩论赛在今晚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此,我代表__文学社再次感谢给予本届辩论赛大力支持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感谢13支参赛团队,最后衷心感谢为本次辩论赛付出辛勤工作的所有社员们!谢谢你们!

现在让我宣布,__文学社首届辩论赛举办成功!

谢谢!

辩论赛闭幕式主持词范文31、请各班进场(播放运动员进行曲,直至运动员进场完毕)。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经过两天的奋力拼搏,在全体裁判员、工作人员以及运动员的共同努力下,庙垭九年制学校2014年冬季运动会,已经圆满完成各项预定的比赛日程,即将落下帷幕。

本届运动会开安全,开得顺利,开得圆满,开得快乐,开得幸福,相信一定会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让我们以热烈掌声对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下面举行闭幕式.第一项:

1、请全体师生肃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国歌奏毕):请主席台领导坐下。

第二项 颁奖

2.请裁判长宣布本届运动会竞赛成绩

3、请校领导为获奖同学、集体颁奖,请获奖同学及获奖班级代表上台领奖(奏乐)

(颁奖结束):让我们以热烈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今天只能表扬部分集体和个人,但更多的集体和个人为运动会做出了许多默默无闻的奉献,鲜花和掌声同样也送给他们。

第三项:

4、请何校长致闭幕词。

(何校长致闭幕词——————)

在闭幕式即将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为本届运动会做出积极贡献的集体及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希望全体师生把校运会上团结奋斗、顽强拼搏、乐观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发扬光大,把体育运动中的坚强意志、冲天干劲和竞争意识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争取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闭幕式到此结束。现在,我宣布,某九年制学校2014年冬季运动会胜利闭幕。请各班有序退场。

注.上下楼道不得拥挤,行人靠右行。

辩论赛闭幕式主持词范文4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

昨日如火的激情还未褪去,今日热情的火焰继续燃烧,伴着广大民警的期待,在监狱局党委及各相关部门领导的关注、支持下,在各监所的积极配合下,在全体参赛选手、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评判团各位成员公正、公平的裁判和见证下,由我们喀什监狱承办的南疆赛区辩论赛预选赛圆满完成了所有赛程,即将落下帷幕。

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喀什监狱,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感谢各监所的配合,感谢评委们的辛勤劳动,感谢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并以非常激动的心情向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代表队,以及获得“优秀辩手”“最佳组织奖”等奖项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次比赛进行得很成功,辨友们才思敏捷,语言驾驭能力好,充分展示了广大民警的聪明睿智,实力雄厚,展现了广大民警的精神风貌、时代风采。让我们看到了我参赛民警之间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极大地丰富民警的文化生活,加强了各监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成了预期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应该说这是一场友谊的赛会,是一次成功的盛会。

本次辩论赛共进行了 6场比赛,比赛进程都进行得井然有序,赛场气氛紧凑热烈。辩论赛期间,8 支队伍的辩手们在辩论场上妙语连珠,挥洒才智,充分展现了各自的聪明才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作为监狱民警队伍的一员,我们为有你们这样的后继人才感到欣慰!作为承办方,我们为你们搭建起这个交流平台和展示的舞台而感到高兴!从你们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你们是我们监狱系统的骄傲。在此,我也代表喀什监狱全体民警衷心地希望各位领导、同事们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建议,共同把监狱的事业做得更好,为广大民警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本次辩论赛结束了,我们在回顾的同时,更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们期待在以后的工作中,广大民警能够发扬在此次辩论赛中的精神,以更饱满的道德修养,更全面的知识结构,更突出的心理素质,更默契的整体配合,去迎接每一天的工作,去身体力行的实现我们忠诚为民的誓言,去躬身践履我们公正廉洁的价值观念,在风云变幻的机遇与挑战之中,实现我系统的跨越式发展!

领导、同事们,让我们下一届辩论赛再相会!

辩论赛闭幕式主持词范文5各位领导,各位观众朋友们,经过十余天的紧张比赛,我们各个代表队和各位辩手历经初赛、半决赛和今天的决赛。比赛中各位辩手辩出了水平,辩出了会计人的风采,从中产生了一批优秀辩手,今天的决赛中也产生了我们本届辩论赛的冠军代表队,辩论赛已到此结束,下面进行发奖:

1、获得本届辩论赛的优秀辩手和最佳辩手是:卫生系统代表队:陈文、田苗,财政局机关代表队:韩方真;

镇财政代表队:刘彬;委派会计代表队:赵厚峰、孙惠娟。获得本届辩论赛的最佳辩手是:财政局机关代表的代晓曼。 下面有请财政局段炼书记、市财政局会计处副处长颜浩同志给优秀辩手和最佳辩手发奖。

2、获得本届辩论赛优胜奖的代表队是:信用联社代表队、供销社代表队、商业系统代表队、委派会计二队。

下面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悦同志、县财政局局长段玉兰同志、共青团丰县委员会书记朱兵同志、广播电视局书记孙岱丽同志给获得优胜奖的代表队颁奖,大家欢迎。

3、获得本届辩论赛三等奖的代表队是:县卫生系统代表队、委派会计一队。

下面请县人大副主任孙裔成同志、县政协副主席刘祖斌同志给他们颁奖。

4、获得本届辩论赛二等奖的代表队是:镇财政代表队。

下面请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邱成同志、徐州市财政局会计处处长、徐州市财政会计学会秘书长冯云同志颁奖。大家欢迎。

5、获得本届辩论赛一等奖的代表队是:财政局机关代表队。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教学

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初中语文课堂素质教育。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记得我在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时,就文章的论点学生分歧很大,但考试的参考答案及长年的看法都认为论点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学生当时提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且说的也很有道理。为这个问题我亲自上网查了相关的不少资料,我们教研组也进行了讨论,最后确认这两个观点皆有根据,只要能言之有理都可以。就此我在班上开了一次辩论会,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十分激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的诱发了出来。中考成绩下来后,那个爱辩论的班级语文成绩没有一个不及格,平均分超过了区平均成绩。这个奇迹的出现,是因为我们改变了教学观念,采用了高素质的教育行为的缘故。不仅仅是这一次,教学中讨论的教学法是我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但是,为了防止学生在讨论辩论中漫无目的地胡说,为了更好地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因此,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①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功夫。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②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③无论是单项训练还是综合训练,都应注意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及其文学因素,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变苦学为乐学。例如教学《春》一文,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课前我先让学生广泛收集美丽的春景图,并且叫爱好美术的学生画出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配上轻松快乐的乐曲,展示春的图面,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再引入《春》的全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不仅尽情的朗诵美文,还通过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自己喜爱的季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有效的强化与提高。

其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为了避免学生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看问题,语文教学要配合政治课教学,教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我一直坚持这样做:

1.结合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课本所选课文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体现了作者高层次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世界观。通过对这些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挖掘,逐步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维意识,使学生树立一分为二的观点。

2.结合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要开展阅读教学,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例如指导学生阅读《羚羊木雕》一文,在学生不同方的朗读课文后明确文章的主旨,学生分角色朗读中,读出了父母的坚决,女儿的无奈,朋友的宽容,深刻体会了文中人的内心感受。父母强迫女儿要回送出去的礼物,虽然孩子将家中珍贵的物品未征得家长的同意送出,但也不该这样生硬的对待孩子。在这次家庭矛盾中令我们思考的问题很多,但是,如果用辩证的思维就不难看出:不管是成长中的孩子,还是教育孩子成长的父母都应更多的考虑教育方法和处事之道,谁对与谁错都要辩证的看,只有这样才会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避免矛盾的产生,家长才会在和谐轻松的环境里引导孩子走好人生的路。

3.结合作文训练,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有了辩证的思维意识还不够,还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可以结合作文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布置题为《“开卷有益”之我见》的作文,大多数学生都抓住了“益”字,谈读书对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作用。也可以启发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即“开卷未必有益”,改革开放几十年后中国已是物欲横流,不少人精神极度空虚沉迷于黄色书刊,沉浸在物质生活享受中,忘记了广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国家经济的发展匹夫有责,因此“开卷未必有益”。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5

【辩论赛策划书一】

活动背景:

随着企业发展的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成为提升企业高度、夯实企业基础和增强企业底蕴的必要步骤。为此,XX企业工会、企业党支部将加入共建企业文化的工作中来。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江西中再生的企业文化建设将在传统的文化宣传方式的基础上,首次大胆采用辩论赛的方式推进文化建设。通过以辩明理、以论布道,让员工在言辞和智慧的交锋中深刻体会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 活动目的

本次辩论赛主要为丰富员工业余生活,活跃工作气氛,活跃思想,体现江西中再生员工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培养发掘思维清晰,沟通能力强的人才,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员工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组织能力。 此次辩论赛的评判标准根据企业辩论赛的特点进行调整,更侧重于专业性,而非辩论技巧;更侧重于团队合理分工、有效配合,而非突出个人表现;更侧重于运用理论思考企业实际问题,分析企业自身案例,而非泛泛地罗列一般性的数据和事例。

二. 活动宗旨

促进员工交流,拓展员工思维,提升员工语言组织逻辑性,追求进步,锻炼口才,发展自我。

三. 主办单位:XXX公司党支部

四. 承办部门:XXX办公室

五、活动主持:XX

六. 活动时间:

20xx.03.15-20xx.03.17(待定)

七. 活动安排:

八、参赛要求:

1、参赛分组:总计8组,每组4人。 

2、参与方式:报名筛选分组比赛

3、参赛队于比赛前二十分钟到场准备,遵守比赛纪律及比赛规则,服从工 作人员安排,尊重评委评判,在每场比赛前做好准备工作,熟悉有关赛 程安排。

九、 比赛主题:(赛前抽签决定)

①、正方:企业选人观:德重于才 反方:企业选人观才重于德 ②、正方:全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反方:专才更适应社会竞争 ③、正方: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应遵守道德和法律原则 反方: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应该顺应潜规则

④、正方:企业必须先规范再求发展 反方:企业可以先发展后规范 十、 赛制:1.正方一辩陈词 2.反方一辩陈词

3.由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4.由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5.由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6.由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7.由正方一辩作攻辩小结 8.由反方一辩作攻辩小结 9.自由辩论

10.反方四辩总结陈词 11.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12.点评 13.宣布结果

十一、评委:邀请园区工委会领导3人,企业分管副总:6人

十二、摄影摄像、宣传布置:企划部

十四、奖项设置:冠军一队,亚军一队,最佳辩手4名,参与奖20人 十五、活动地点:管委会7楼办公室 十六、活动经费:(单位:元)

【辩论赛策划书二】

第一部分 参赛须知

一. 请参赛正反双方仔细阅读策划书,熟悉本次辩论赛的安排及比赛规则。

二. 参赛双方遵守各项时间安排,如有特殊问题,请及时与团总支负责人联系,以便协调安排,保证辩论赛顺利进行。

三. 参赛双方在辩论会开始前20分钟到达比赛现场,以利于对赛事的统筹安排及比赛准备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 参赛双方须严格遵守各项纪律以及辩论规则,请在赛前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以利于辩手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 五. 在提问阶段,所提问题要与辩题相关,不得故意刁难辩手。

第二部分 辩论赛整体情况

辩题:1、短期待遇和长期发展哪个更重要

2、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哪个是前提

3、合作和竞争哪个更能促进企业发展

4、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哪个更能促进企业发展 活动目的:通过此项活动,使员工正确认识个人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作出明智的选择。 活动时间:20xx年5月上旬 地点:88大酒店

第三部分 比赛细则

一、 辩论赛具体流程:

1、 辩论赛开始

2、 主持致开场词,介绍亲临比赛的领导

3、 宣布辩题并介绍正反双方所持立场及辩手,阐述比赛规则(详见辩论赛比赛规则)

二、 辩判标准依据

1、 辩论时立论的时代感、新颖的角度、宽广的视野、理论深度

2、 实例证据的真实、充分、细腻。 3、 策略、技巧、逻辑性。

4、 语言的幽默能力和亲和、包容的辩论风度。

三、评分标准

5、 辩论时立论的时代感、新颖的角度、宽广的视野、理论深度 35分

6、 实例证据的真实、充分、细腻。30分 7、 策略、技巧、逻辑性。20分

8、 语言的幽默能力和亲和、包容的辩论风度。15分

四、胜负判断:

1、评出获胜的一方(共4组)

2、辩论会的胜负判断由评委的综合评定决定。

第四部分 奖项设置

一、共评出四支辩论队获胜,获胜队:荣誉证书、奖品

二、开支预算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6

[关键词] 恽代英 认识论 理性自由 怀疑思维

恽代英(1895~1931),祖籍江苏武进,生于武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理论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建树之一是在新文化运动前期便在吸取西方的自然科学与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作出贡献。本文拟就恽代英前期哲学思想中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论问题作些探索。

恽代英的认识论主要反映在《怀疑论》(1915年发表)和《经验与智识》(1917年发表)两篇文章中,涉及的内容主要有:

一、关于理性的自由

新文化运动前期是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了给当时人们的认识扫清障碍,恽代英提倡人们发挥理性,以反对传统的蒙昧的封建意识形态。为此,恽代英详细地考察了认识的能力,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过程、认识的主体局限性问题。

关于认识的能力,恽代英认为人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是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他说:“这灵活敏捷,断乎不是天生的。你用心,脑筋还是一样灵活;你做事,手腕还是一样敏捷。你能比他还肯用心,恐怕脑筋还要比他灵活,你能比他还肯做事,恐怕手腕还要比他敏捷。”[1][p77]他在肯定能力来自实践的同时,他不否认人们的天赋存在差别。他说:“天分盖指遗传的可能性。人固不同,然苛非父母有病或已身有病,大抵皆有中等以上之天分,故天才教育,盖可能事也。又天分者,似指其人能于无意识中自选一合当方法,求一简捷之成功,此等方法大抵有天分人及他人均不能觉察。故叹为神助。如此则知研究注意有天分人所用方法而仿效之,虽无天分亦成分有天分矣。”[2][p440]

上述观点体现了恽代英不相信有天生圣人,认为大部分人的天赋都差别不大的民主主义精神;同时也体现他认为能力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

关于认识的来源,恽代英认为:人的认识,知识都来自于经验,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是以经验为根据的,“智识未有不从经验中得来者也。凡可名为智识者,或由吾人简单之经验而认识之,或由吾人复杂之经验而推知之。”[3][p48]列宁曾认为;“在经验这个字眼下,无疑地可以隐藏着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4][p153]恽代英肯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并在此基础上承认经验是感官所得的知识,“凡吾人对于物之知识皆由感官接触,或曾经接触所得来者也(今日直觉派之言,不能符合科学)”“不由感官所得,关于物之知识必为虚妄知识。”[5][p269]所以,恽代英所说的经验是以客观物质为基础,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路线。他一再说明,他之所以强调知识来源于经验,目的在于打击把知识说成是“天启”的反科学的观点,并揭示“天启说”产生的唯心主义基础。恽代英把天启知识分为二种:一种是不正确的妄执偏见,另一种是由于不自觉的经验或推理而得的知识。他认为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天启论”,其本质都是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都是否定人们的认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

恽代英坚持用唯物主义经验论来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并提到哲学路线斗争的高度,这是他认识论思想的深刻之处。

恽代英因受康德不可知论的影响,曾认为人们只能认识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物的本质。他说:“吾人感官只能见物相……物质绝对非人智能知者也。”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恽代英没有正确理解某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他说:“吾人所研究理化之现象,虽为外界之物,然谓物理、化学所研究者,必足以证明物质之真实实体似未然也。如言物重,物本无重,依引力而有重。如言物色,物本无色,依日光而有色。是物质本体,只有受引力,受日光不同的疏密度,无物重物色也(此可证物相与物质不必一致。吾人不能但由物相决定物质)……物理、化学的所研究之一切现象,不必为物质之本体,亦可知矣。”[6][p268]人们对光和重的本质的认识,本来有力地证明了事物本质是可以认识的。但是,由于他不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反而夸大它们的对立,割裂二者联系,从而得出了物质本体不可知的错误结论。

然而,恽代英对科学的坚定信念,又使他逐步从这个错误中摆脱出来。他后来在《怀疑论》中直接批评康德的不可知论“限制人智的范围”,“康德以为人的智识,必定限于感官摄取的映象,这便是他立论的根据;然而人智并不限于感官,科学的进步,已经为我们证明了许多超感官的事理。”[7][p156]恽代英是承认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官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这里所说的“超感官的事理”指的是经过加工的理性知识。虽然他没有全面阐述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实际上他已意识到透过感官所得的片面现象,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样,恽代英就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并进一步考察了人类认识的范围。他指出:“据以往之事推测之人智范围,决非一定而不变。盖随文明之进化以渐次扩张者也。故今人智力之范围,较古人为大。”“然则吾人非不知,特不全知耳。彼以为不全知,即为不知,妄也。”[8][p14]恽代英坚持唯物主义世界可知论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一个进步青年不懈地追求真理的自信精神,对于鼓励人们思想解放,研究和接受新事物起了重要的作用。至于对不可知论的批判,由于当时的恽代英还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还不能把人的认识活动放到人类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中去考察,不能理解“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而使所有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臆说失去理论阵地上的立足之地的,唯有实践。这样,恽代英对不可知论的批判就显得不够彻底。恽代英还对认识过程进行考察,在他看来,人的认识可分为经验和智识两个阶段。在经验与智识》一文中,他对二者的关系有一段概括性的论述:“谓智识不由经验来者非,谓经验即智识者非,谓学问与经验无关系者非,谓学问不及经验之可恃者非,谓经验最可恃或学问最可恃者皆非。”[9][p53]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有如下思想:

首先,经验与智识是有区别的。他说:“智识虽未有不从经验来者,然以为智识(指正确智识言)即经验之又一名词,则不大可也。”[10][p49]作为认识第一阶段的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渊泉。但是,它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具有很大的片面性:“类同因果之理,皆不知;”“单纯之经验,每不正确”。[11][p50]故不能让自己的认识停留在这一阶段。

其次,经验和智识是互为联系的。恽代英认为,智识必须依赖于经验,同时经验必须上升为智识,智识是认识的更高阶段,因为它更深刻地阐释了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从而更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在。

恽代英还认为:“经验如原料,智识如制品,中间又经过一种制造之手续,则研究是也。”[12][p378]知识来源于经验,又高于经验,经验经过人的认识“制造”工夫,加以研究推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了知识的“制品”,即理性认识。恽代英认为经验向智识转化须经过一番功夫,模糊地认识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法。曾在《实践论》中指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改造制作工夫”,才能造成理论系统。我们将恽代英和的论述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正是基于这一点,从认识论的角度鼓舞当时的恽代英努力探索,研究改造世界,特别是改造社会的秘密。

恽代英详细分析了认识主体的局限性。他在,《怀疑论》中集中分析了主体不能正确认识事物之“蔽”。他指出有“四蔽”。一是“习俗之蔽”,人们现在认为正确的东西,难免受世俗习惯主张的影响。二是“信仰之蔽”。他把信仰分为两种,一种是宗教徒对于上帝天神的信仰,一种是学者之信圣贤。宗教徒不自用心,信仰过笃,不敢怀疑,就必定堕入错误,去相信全知全能的神。学者们以圣贤是非为是非,而圣贤既非全知全能之人,“安知其为圣人之意而无谬误乎。”因此不能把圣人的是非作为我们进行认识的标准。[13][p18]三是“耳目之蔽”,依赖耳目感官的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的一部分、一方面局部的认识,它不能认识事物的整体;它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因此,不能拘泥于耳目感官的感性认识。四是“感情之蔽”。认识事物不能以强烈的恩怨掺杂其中,用感情去代替理智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只有以冷静客观的理智态度,运用思维加以“研究”,才能得到真理。恽代英关于认识主体困于“四蔽”的思想,是对认识论的一大贡献。他运用辩证观点详细地考察了认识的主体性问题,分析了主体对获得正确认识的影响,提出为取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就必须修养生体,摒弃主体常见的局限性,克服认识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以反映不断变化着的客观世界。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它揭示了人们犯错误或认识停滞不前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特别是表示了对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盲目崇拜圣贤以及旧的传统习俗的反对态度,对当时的思想解放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怀疑的思维方式

恽代英非常重视怀疑的思维方式。在挥代英的认识论中,怀疑不仅从主观要求来说,提倡一种理性的自由精神,而且从客体化效果来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旨在于推动知识的进步和对封建意识形态的批判。在恽代英看来:“我的意见,是以为对于一切事理,都要存一个怀疑的态度;然而对于怀疑的事理,应该研求;研求出来的结果,我们仍要用怀疑的态度去看待它。”[14][p156]他主张对于任何一个学说、事理,都要用怀疑的方式进行反省和研求,怀疑的态度应贯穿于研究事物的始终,成为人们追求真理的手段和途径。这种怀疑的态度与那种对复杂的矛盾的事理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加以固定化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方面,怀疑的目的在于推动知识的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化。恽代英指出:“世界各方面的进化,都起源于怀疑”[15][p154]他认为,真理说到底无非是暂时的假设,随着认识的扩大和深化,真理还是孕育着不断被修正被的可能性,但不因此而否定真理的存在,从而停止其探究。恽代英认为教科学进步的是怀疑,如何说呢?他以为科学的假设,有两种情形可以失他假设的价值:一种是发现了一件事与假设相矛盾,证明那假设的不正确。一种是发现了些事不在那假设所包括范围之内,知道那假设的不尽正确。”[16][p153]从此论述中,我们惊异地发现恽代英对科学方法论“证伪原则”的高度概括,这种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它为理论的更迭提供一种否证,从而提供新的思路,新的契机,以实现理论层次的跹跃。恽代英的“怀疑的态度”正是保证认识不断深化的思考方法,可以说它是“促进世界进化的唯一工具。”[17][p158]由此也看出恽代英对西方自然科学的理解,比同时代人要深刻得多。

另一方面,怀疑的态度是打破权威主义的思考方法,促进独立的自由的思考方法。恽代英最深恶痛绝的是人们回避思考以及现实中不断紧张的事实,以求“心灵上的苟安”。他指出,在人类过去的历史中,一种新型的学说要对偶像化的陈旧的学说进行挑战,要付出很大代价。因为“人类的心理,他总想依附一种偶像。他以为没有偶像依附,便如丧家之狗,茫然不知怎样了。”[18][p158]因此,旧偶像一倒,它自身又成为一种新偶像并成为进化的桎梏。恽代英指出,要打破“出这种迷信,便入那种迷信”的这种总想依靠一种偶像的守旧思想,恢复自由、独立、生机勃勃的新思想。而且,只有采取“怀疑的态度”,才能保证这种做法的实行。

从恽代英的“怀疑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古今中西之争对传统思维方式发生的变革的影响,在恽代英身上的充分体现。他运用的“怀疑”的方法把近代严复开始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大大向前推进了。这主要表现在:1.倡导由西方兴起的近代的科学实证、分析和逻辑的思维,批判传统的整体直观思维和教条主义的经学方法;2.用源于西方的科学进化论,取代传统的循环变易、中庸的和谐方法;3.主张创造性精神、反对传统的因循守旧的思想。恽代英以近代科学方法批判和取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我国近代思维方式的变革发展到了一个更深入的层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准备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最后,对“怀疑的态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它给现实和思考之间不断创造紧张气氛,不断地从认识论角度去探索本体论,诸如一般形而上学,伦理学和自然科学原理之所以存在的前提,以推动认识的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为启蒙运动服务。

马克思在评价法国思想家比埃尔、培尔时指出:“使十七世纪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的人是比埃尔・培尔。他用的武器是用形而上学本身的符咒锻炼成的怀疑论。”又说:“比埃尔・培尔不仅用怀疑论摧毁了形而上学,从而为在法国掌握唯物主义和健全理智的哲学打下基础。”[19][p160]恽代英的怀疑论思想和欧洲启蒙时代怀疑论思想具有相同的特点,这也是五四时期民主主义思想在哲学思想上的一个共同特点,他不仅在政治上具有反封建意义,而且也是人类认识真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恽代英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就形成的认识论很有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水平。当时,只有李大制等少数几个先进知识分子创造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其主要思想是进化论哲学,关于认识论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难以与恽代英相提并论。而与恽代英同样重视用认识论方法论来武装中国人头脑的,在他之前和同时代的人中,应数严复。严复用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来反对封建主义的“先验论”,可是由于他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轻视理性思辨,认为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物质不过是感觉的“持久可能性”,从而最终走入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恽代英在继承唯物主义经验论基础上,肯定世界可知性,辩证地考察了经验与智识关系,包含了一定的辩证法思想,虽然他当时的认识论还未完全达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还未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以实现认识史上的伟大飞跃,但恽代英的认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某些思想,为他后来较快接受马克思主义打下了坚实基础。

注 释:

[1][3][7][8][9][10][11][13][14][15][16][17][18]恽代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5][6][12]恽代英日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参考书目:

1、恽代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恽代英日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3、中国近代哲学史[M].冯契主编,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恽代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7

□ 交换维护中心 供稿

交换维护中心是一个思想活跃、积极向上、能打硬仗的团队。为了结合生产实践,深入贯彻梁广扣总经理“唯市场必夺,唯市场必争”的市场理念,他们就“市场与维护孰重孰轻”这一话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辩论中,长途班和市话班分别做为正反方,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场上辩手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妙语连珠,赢得“观众们”笑声阵阵,掌声片片……还是让我们进入辩论现场,一起来感受辩论的精彩……

辨题正方:长途班 观点:市场比维护更重要

辨题反方:市话班 观点:维护比市场更重要

时间:8月8日

地点:交换维护中心监控机房

评委:张杰、张金华、郝海平、刘占启、赵亚平

观众:交换维护中心全体人员

序幕拉开

各位辩手闪亮登场,首先由正方、反方一辩各自陈述本方观点,接着正反方二、三、四辩分别开始攻辩,最后正反方五辩总结陈词。

舌战开始

反方:我想今天正方也是迫于无奈,才站在了我方的对面。(笑声)但是,古语曰‘相煎何太急’,让我们沿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上溯到原始社会,那时没有市场,大家不是照样生存,社会一样发展。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一家面粉厂,依靠自家生产的优质面粉,对买家待以淳朴的真诚,没有到处去做市场,照样引来十里八乡的百姓,我们做维护的就是生产,真正保证质量,主要靠的是后台技术支撑,因此维护比市场更重要。

正方:在市场经济的当今社会,只有适应市场的需要,一个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任何不适应市场的,都最终被淘汰,只有市场是检验企业的唯一标准。小灵通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快速发展;格林耐特公司的ADSL CPE实现用户端的端口配置,支持即插即用,相当于用户无须配置数据,接通就可使用,迎合了广大用户对操作简便的需求。因此说,市场比维护重要。

反方:市场再重要,但必须以质量为依托,没有维护,何谈市场,试想如果没有可靠的质量保证,怎样赢得市场,即便赢得市场,又怎能保住市场?请对方辨友就此为我们做出解释。

正方:在此,首先纠正反方的一个错误认识,我们要说的不是市场和维护谁重要,而是谁更重要,可见对方辨友很善于偷梁换柱。刚才我方的一辨已阐明了!市场与维护对企业的发展都重要,但市场比维护更重要。用事实说话,摩拖罗拉公司铱星计划要建造一个由十几颗卫星覆盖全球的移动通讯网,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实现无盲区的通讯。这是一个使无数科学家心动的计划,为此,摩拖罗拉公司耗资几个亿资金。但是,因为其高额的费用,同时由于现有移动通讯可以提供低价服务,使铱星计划几乎丧失市场,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考虑市场的需求,盲目追求高技术,以技术引导市场的做法,终究是要失败的。事实胜于雄辨,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我方观点:市场比维护更重要的正确性。(掌声)

反方:但是铱星计划的失败不仅仅是技术的失败,而是这个建立在跨国家、组织、技术和多个管理层面的、巨型的、复杂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失败。科技创新经营本身就有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十分巨大,更何况是斥巨金赌注。我方认为维护比市场重要,并不否认市场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也举出一个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事情。新建住宅小区,即使被铁通抢先布线的小区,客户也愿意选择我们网通;在市场上联通的手机费用比移动便宜,但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客户选择移动的手机,这不就说明质量是最重要的吗?而优质是由维护来保证的。

正方:不错,在大多数客户的眼中,移动的通信质量确实比联通要好,但这是因为移动通信发展的比联通要早,而联通公司以价格低廉等策略抢占市场,为公司赢得利润,同时努力完善其网络质量。公司要发展,靠的是利润,一个不赚钱的公司,又何谈发展,何谈服务?(掌声)

反方:我方有两点质疑,一是根据对方的说法,“联通公司以其价格低廉等策略抢占市场”,是一个赚钱的公司,移动未以价格低廉抢占市场,是一个不赚钱的公司。对此,我方不敢苟同。众所周知,移动公司是目前国内通信行业中最赚钱、最令人眼热的公司;二是对方称移动通信质量比联通的要好,是因为移动比联通发展的早,不错,这是原因之一。但是请对方回想一下,移动建设初期及其发展中通信质量不断改善,不是因为大力的扩展市场,而是因为其不断地优化网络,甚至到现在仍在优化网络,并没有因为其质量好而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曾涌现多少昙花一现的大企业,例如彩电业,当初北京牌、熊猫牌曾风靡全国,占领了很大的市场,到如今由于种种原因丧失了市场,如果后台支撑能够跟上,又能保障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好不容易打响的品牌不会说砸就砸了的。海尔品牌众人交口称赞,根本原因就是视质量为生命,紧抓服务。

主任点评

张杰主任:举办这次辩论赛的初衷是通过活动,为大家提供一个锻炼口才、提升能力的机会,并从维护角度阐明如何提供对前台的支撑,强化“维护就是经营、维护就是服务”的理念。这次辩论赛给大家提供了进行充分换位思考的机会,让大家认识到,维护人员不仅要学习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更要关心客户,树立市场意识,这样,在工作中,才会更有主动性。作为维护部门,仅仅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没有胜任工作,任何问题在我们这里应该得到及时解决或转达,而不能让问题在这里积聚。就这次辩论赛的形式本身来说,应该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大家积极准备,踊跃参加,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帮、比、学”的氛围,以后我们将尝试走出去,与其他部门之间进行类似的沟通与交流,使“大经营、大服务”的理念更加深入到员工心中。

评委点评

刘占启:辩论赛组织得不错,营造的气氛也很好,看得出双方辩手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我听了以后很受启发,让我们搞市场的亲身体会到了维护的重要性,我觉得类似的活动很有意义,也值得推广。就我本人来说,我觉得市场与维护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二者都重要,都离不开对方,只不过市场是导向,站在前台,维护站在后台,起支撑作用。

赵亚平:作为评委参加这次辩论会感到很荣幸,也很振奋,对大家充满激情与睿智的辩论,感到受益匪浅。其实大家都清楚市场与维护间相互依存但又职责不同的辩证关系,但是站在维护的角度看,就“应该”强调维护的重要,因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有着深深投入的人,才能感觉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价值时,才可能做出卓越的成绩。当然,从全局角度来看,维护工作必须以支撑好市场工作的开展为己任,市场工作必须以强调维护的重要地位为前提,而不能搞“唯一论”、“唯我论”,碰到问题时要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考虑。分公司已完成了流程认证工作,为部门间协作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只要大家都严格按流程去开展工作,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步调一致,公司就会象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一样,不断前进。

旁观者语

贾学忠:辩论这种形式很好,让大家在唇枪舌剑中充分进行思想的沟通,相互间会多一分理解,少一点隔阂。我本人搞了近10年的维护,现在又站在市场的前沿,我觉得如果把我们企业比做一张桌子,那市场与维护间的关系就象桌面与桌腿的关系一样,市场是桌面,维护是桌腿,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通过这次辩论赛我倒有个想法,让维护人员站在正方即“市场比维护更重要”,而让市场人员站在反方即“维护比市场更重要”,那样辩论可能会更精彩,双方的感触可能会更深。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8

一、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是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如果说,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那么,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地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针对经济常识中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与社会保障的教学,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王的爸爸在其化肥厂工作 ,每天上班8小时,月薪700元。过了一年化肥厂被私人承包了,每天常常劳动10小时以上,双休日也常得上班 ,而又未能及时领到工资,最终因经营不善,化肥厂倒闭,小王的爸爸下岗。但小王的爸爸掌握一技之长,会修理自行车,便去街道摆设了一个自行车修理铺,恰巧此时,该镇在争创全国卫生城,当地城管会同志与小王爸爸发生了争执…… 请问:(1)这一则材料从过程上来看可分解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你是如何看待小王爸爸、化肥厂领导、城管领导三者关系的?(2)你阅读了上述材料有何启示?教师放开让大家争论,各抒己见,使大部分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将学生作出的各种解答方案让全班同学评议、争辩,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一些学生看到了教材中叙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看法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脸上充满成功的笑容。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二是要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适当地暴露、产生、激化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

二、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 一个质的飞跃。

三、在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一般能力培养紧密相连,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具体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一)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但由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习惯、情感以及流行的观念与见解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认识与活动,人们通常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性问题,而忽视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能否发现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有关的信息,完全取决于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来发现问题。

(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政治课教学内容中直接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总的要求是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首先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从单一侧面绝对看问题的思维倾向。

(三)实践能力培养。所谓实践能力就是指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对问题的解决或对自身实践活动的指导的能力。政治课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调查能力、政治参与能力等。这里的培养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具体的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思想支配行动。实践上的创新,首先是思想上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与思维方法的训练相结合,尤其要重视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如突破定势思考法、发散求异思考法、大胆猜测思考法、标新立异思考法、追奇创新思考法等的训练,只有充分发挥各种思考方法的威力,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到奇思妙计,犹如泉涌,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并最终在实践活动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上一篇:网络文化特征范文 下一篇:网络经济的核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