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单位考核推荐意见范文

时间:2023-09-23 07:09:43

基层单位考核推荐意见

基层单位考核推荐意见篇1

一、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迫切需要。县级机构在国家组织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县委管理的干部,是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上一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并且身处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城乡基层的重要职责,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干部队伍建设的水平。县委书记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作用,县委书记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直接关系到一个县的用人风气和质量,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对于选拔使用好党政领导人才,巩固好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的政权基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是进一步规范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迫切需要。《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是我们党关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规章,也是选好人的制度保证。近年来,一些地方在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面采取了一些具体举措,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关制度贯彻不平衡、执行不到位等情况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影响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顺利开展。着力解决好对县委书记用人行为的规范和制约问题,对于县委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进而对于健全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的科学机制,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3、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是遏制用人上不正之风和关心爱护干部的迫切需要。据资料显示,近年来县委书记在用人上的总体状况是好的,绝大多数都能带头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办事,但是,也有少数人不能正确行使用人权,甚至把手中的用人权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通过深化调研试点工作,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的用人行为,既可以防止滥用用人权力,避免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害,又能够为县委书记们排除干扰和抵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供武器,进而规范和制约县委主要负责人的用人行为,全面推进新形势下的干部监督工作,为选贤任能和促进干部健康成长探索途径、积累经验。这实质上也是对县委书记最大的关心,最好的爱护,最真诚的帮助。

二、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县委书记自身政治素质问题。县委书记的用人权贯穿于用人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县委书记在思想政治修养、党性纪律观念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正确的用人观念,不能正确行使用人权,习惯于个人说了算,没有站在政治高度去考虑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而是将制度束之高阁;有的县委书记党性修养和原则性不强,在干部问题上掺杂感情因素、关系因素,因而不能很好地把握选拔干部的标准;还有的县委书记由于放松世界观的改造,经受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私欲膨胀,把权力商品化,从而导致用人上权钱交易现象的发生。

2、县委书记用人行为不够规范。据资料显示,2002年至*年,全国共查处县(市)委书记284人,其中多数涉及“卖官”问题。由此可见,少数县委书记在用人问题上个人说了算,表现在行使用人权过程中利用在班子中的“强势”地位,把个人目的变成组织决定。比如:在推荐环节,以自己心目中的人选为标本,设置附加条件,暗中授意,指示在指定范围内进行推荐;在考察环节,亲自指派考察组长,划定谈话人员和范围;在讨论决定环节,在常委会上抢先发言和表态,提出倾向性意见,堵塞他人言路,在意见发生重大分歧时,仍然强行付诸表决。同样,对于自己不认可的人选,就在各环节和程序上行使“否决权”,使其难以得到提拔和任用。

3、初始提名制度不够健全。在深化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工作的实践中,各地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尝试,但从总体上看,一方面,制度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如:如何提名、怎样提名、提名范围如何界定,在操作层面上还没有制度可循,在操作过程中不好掌握等。另一方面,提名衡量标准还不够明确。《干部任用条例》规定:要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要防止简单的依票取人。这就说明不能把“得票数”作为提名的唯一依据,必须结合多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但问题在于,取消了标准的唯一性,往往就取消了标准的确定性,导致了提名的弹性和随意性,使领导干部履行提名权时有了较大的伸缩余地和弹性空间。

4、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一是考核指标不够完善。绩效考核首先要考绩和效,其次要考政治品格、道德素养和能力素质,因此考核指标上必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行的考核评价指标主要是“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定性评价的多,定量评价的少;要素过于综合笼统,难以体现对不同职位、不同层级领导干部的不同要求,影响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二是考核方法不够科学。目前干部考核通常是年底一次性的集中考核,缺乏对平时绩效完成情况的监督、考核,使得年终考核缺乏依据;考核方法偏重于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等,考核主体对考核对象的了解缺乏深度和立体感;对工作计划以外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如何,考核缺乏有效的办法。三是缺乏有效的考核结果使用机制。在实际操作中,对考核结果的分析、使用与个人绩效的改进相脱节,特别是与干部的选拔任用相脱节,考核成为无关痛痒的形式。

5、监督和约束仍停留在浅层次。主要体现在:一是监督和约束缺乏可操作性。《干部任用条例》颁布后,使选拔任用干部工作有了一套比较明确的党内法规。但《干部任用条例》本身在有些方面还只能做一些比较原则的规定,特别是对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用人问题,还缺少约束力很强的具体制度,有些制度还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对领导干部个人进行追究和处分,客观上还没有对县委书记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二是监督和约束难以完全到位。对县委书记行使用人权的监督主要体现在群众监督、同级监督和上级监督三个方面,但目前这三方面的监督存在“三不”现象。群众监督知情不多。特别是一些基层群众对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对干部的真实情况了解比较少,很难掌握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实施有效监督。同级的监督勇气不够。对县委书记用人权存在的问题,班子成员碍于情面,怕影响班子团结、怕影响与县委书记的关系不便说也不愿说。上级监督不及时,一般都是反映出问题才去调查解决,有的既成事实难以纠正,有的即使纠正,但已经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我县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1、积极探索规范和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新机制。一方面通过抓住“四个重点”,严格规范县委书记用人行为。一是以“三提、三不提”规范县委书记动议行为。即规定县委书记在动议干部时必须做到只提方向原则,不指定具体职位;只提选任标准,不提具体人选;只提选拔要求,不限定选拔范围。二是以“三个必须、三个不准”规范县委书记提名行为。即规定县委书记个人推荐干部人选,必须负责地写出署名推荐材料,必须经过民主推荐并得票排名靠前才能列为考察对象,必须是本级或上级党委组织部门确定的后备干部。不准采取授意、暗示的方法推荐干部,不准把个人的意志强加于党委或组织部门,不准直接或间接推荐本人的配偶、子女、直系亲属。三是以“两要、一不提”规范酝酿行为。即规定县、乡级领导班子成员的调整,要视具体情况与县有关领导沟通酝酿,要征求纪检监察、政法、计生等部门意见。对拟任人选意见分歧较大的特别是人大、政府、政协、纪委主要领导明确提出不同意见的,不提交常委会或全委会讨论。四是以“两项票决”规范县委书记决定行为。规定干部的任免全部要经过常委会或全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另一方面通过拓展“四条渠道”,完善监督县委书记用人网络。一是深化县班子内部监督。县委召开民主生活会把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县委书记述职述廉时,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接受同级党委和干部群众的监督。二是接受上级的监督。县委在每次干部调整前与市委组织部进行事先沟通,开常委会研究干部任免事宜时,市委组织部可视情况派人列席会议。三是加强群众监督。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度、任前公示制以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员制度,强化群众的监督作用。四是延伸事后监督。实行领导干部试用期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意调查制度,让干部选任结果接受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2、积极探索选拔任用干部的初始提名二次推荐新机制。在试点工作中,我县着力对初始提名环节进行了规范化、民主化改革,制定出台了科级领导选任初始提名二次推荐制度,有效规范了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增强了民主推荐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年9、11月份,我县两次采取这种方式选拔了6名乡镇党政正职、县直机关重要单位主要领导、7名乡镇副职领导,在全县上下反响强烈,干部群众给予了高度认可。一是确定推荐人选条件。主要通过“一定三符合”的办法对提名推荐对象的条件作了规定,“一定”就是干部初始提名人选的资格、条件、标准由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三符合”就是初始提名人选必须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基本任职资格、符合县委确定的基本条件要求、符合空缺职位的具体标准。根据确定的条件,再结合单位民主推荐、基层党组织推荐、领导署名推荐、个人自荐和后备干部情况,确定推荐对象的具体范围和名单。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着重做好具体的引导工作,保证推荐结果的相对集中和科学合理性。二是进行二次民主推荐。为了保证推荐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对不同层次干部采取了不同的推荐方式,乡镇党政正职、县直机关重要单位主要领导的二次推荐,一次推荐参加人员为县委委员、不是县委委员的其他县级领导干部、县纪委常委、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一级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在符合推荐条件的人选中,对提名岗位进行无记名等额推荐。组织部根据一次推荐结果,结合民主推荐、年度考核、平时了解、班子结构、拟任职位要求等情况,按照1:4的比例确定二次推荐入围人员名单;二次推荐参加人员为县四套班子领导,在二次推荐入围人员名单中,进行第二次等额推荐。其它科级岗位的二次推荐,一次推荐参加人员为所在单位(乡镇、街道)全体干部、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等,在本单位符合条件的人选中进行等额推荐。单位(乡镇、街道)党组织根据推荐结果研究确定建议人选呈报县委,经理论知识测试后组织部按1:5的比例确定二次推荐入围人员名单;二次推荐参加人员为县委常委、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在推荐对象竞岗演讲后,进行等额推荐。三是差额确定考察人选。在两次推荐的基础上,县委组织部对提名人选进行综合比较,按照每个职位1:2的比例提出提名人选(考察对象)建议名单。凡推荐得票率不高的不能列入提名人选(考察对象)。

3、积极探索县委常委会和全委会讨论票决干部新机制。为了扩大干部任用决策的民主,探索发挥党内民主的新机制,今年以来,我县全面推行了干部任免由县委全委会、常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制度。一是明确票决范围。规定任免县委管理的乡镇、街道和县直机关一级单位党政正职由县委全委会无记名票决;任免不属于全委会票决范围的正科级职务及任免所有副科级领导职务由县委常委会无记名票决。二是规范票决程序。具体包括三个步骤:一是介绍情况。由县委组织部负责人逐一介绍拟任免人选和推荐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二是进行审议。在审议讨论的过程中,确保与会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发表意见。对意见分歧较大或者有重大问题不清楚的,由县委常委会决定是否暂缓票决;三是无记名投票表决。投票表决设监票人1名,计票人2名,其中监票人须经会议通过。票决结果当场计算,当场宣布。三是科学运用结果。拟任免人选和推荐人选得同意票超过与会人员半数的为通过,未过半数(含等于半数)的缓议。投票表决未获通过的拟任人选或推荐人选,如确需再次提名为同一职位人选的,必须提交另一次会议票决,如两次会议票决均未获通过的,不再提名为同一职位人选。推行干部任免无记名票决制,增强了县委集体决策能力,有效地防止和克服了少数人甚至个别人说了算的现象,增强了县委决策的公信力。*年我县先后调整任免干部4批118名,全部采取了全委会或常委会票决,其中常委会票决干部81名,全委会票决干部37名,没有出现未过半数的情况。

4、积极探索科学考核评价干部和考核结果运用新机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县按照着眼于提高考核评价干部的科学性,建立了一套以绩效考核为主的干部考核新机制,为注重实绩用干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考核内容。一要体现加快发展的要求。在乡镇把开放型经济、财政税收、民营经济等列为了重要考核内容;在机关把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开放型经济、服务重点工程、机关效能建设等列入考核内容。二要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在乡镇既考核了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又考核了财政运转、负债情况等,防止脱离实际、过度举债,畸形发展。三要体现和谐发展的要求。将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党建工作等列入了乡镇(街道)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将职能工作、行风、政风、机关作风建设等列入了机关领导班子考核内容。二是以量化对比、综合排名为手段改进考核方法。一方面对领导班子进行量化对比、综合排名。对乡镇(街道)十三项、机关七项主要工作分别进行考核和排名,最后量化对比、形成综合排名结果,领导班子综合排名在前四分之一的,为好的领导班子;排在倒数四分之一的,为一般的领导班子;其它为较好的领导班子。另一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量化对比、综合排名。主要是区分不同的职务层次,如党委书记、乡镇长、副书记、常务副乡镇长、党委委员、副乡镇长等,按照其完成分管工作、组织考察、民主评议三大块,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综合排名。三是以严格奖惩机制为保障科学运用考核结果。一方面,建立了考核激励机制。县委对年度绩效考核排名情况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公布,并在全县干部大会上通报。同时,实行干部考核结果与选拔任用紧密挂钩。比如,在*年9月份通过初始提名方式选拔部分县直机关和乡镇正职领导时,县委在确定两次推荐入围人选时,就将去年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排名情况作为了一项重要依据,真正实现干好干坏不一样,出政绩和出干部相一致。另一方面,建立了考核鞭策机制。对年度综合排名靠后且为较差等次的班子给予通报批评或黄牌警告,同时,对班子“一把手”和其他主要责任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对考核结果为不胜任或在同岗位人员考核排名列倒数的班子成员,视情况予以诫勉谈话、书面通报或组织处理。

四、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的主要对策与思考

(一)明确“八权五责”,推进县委书记用人行为的明朗化

“八权”即县委书记用人上的八种权力。一是定向把关权。按照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掌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方向,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和各类干部的选拔标准把好干部的选任关。二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知情权。通过调查研究、工作接触、个别谈话、听取组织部门和班子成员汇报等方式,了解掌握所管辖范围内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三是调整干部动议权。根据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提出干部整体性调整意向和原则。平时针对某些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在责成组织部及相关部门考察、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提出调整建议。根据县本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需要,也可以向上级党委及组织部门提出班子成员的调整建议。四是举荐干部权。可以根据岗位需求和对干部了解掌握的情况,向本级党委或上级党委及组织部门提名推荐拟提拔使用的干部人选。五是干部任免方案审查权。对组织部门提出的选拔调整干部方案,在提交常委会讨论之前,可以听取情况进行初步审查,对拟提拔人选的任职资格、条件和标准等进行把关,把握提拔和调整干部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准确性。六是会议主持权。召集和主持常委会讨论干部任免事项,引导常委会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当个别班子成员在认识上有偏颇时,可以进行正面疏导。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任免决定。七是特殊情况的临机处置权。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过程中,班子成员意见分歧较大的,可做出暂缓任免的决定。对需要复议的干部任免事项,可由本人或责成组织部门在征得一半以上常委同意的基础上,做出复议决定。八是干部管理教育权。根据管辖范围内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提出加强管理教育的总体要求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干部提出表扬或奖励;发现干部的缺点和不足,进行谈话教育,批评指正。

“五责”即县委书记在用人上的五种责任。一是把握用人导向和标准的责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严格把握选拔任用干部标准,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维护干部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实施正确用人决策的责任。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条例》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实行集体决策,避免用人失察失误。三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责任。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干部的培养、教育、管理和监督,促使他们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四是带头遵守干部选任工作纪律的责任。对于《条例》中关于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十条纪律规定,县委书记必须自觉执行,带头遵守,做出表率,自觉克服和抵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五是加强干部选任工作监督的责任。对组织部门、班子成员及其他相关人员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失误,应及时纠正。加强对下级部门、单位领导班子用人行为的约束、监督。

(二)把握“四个环节”,推进县委书记用人行为的规范化

1、建立和推行“沟通报告”制,把握好动议干部环节。在动议干部环节实行沟通报告制度,目的在于积极争取上级组织部和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与支持,将监督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关口前移。一是规范动议干部的情形。应明确规定县委书记在下列情况下才能行使干部动议权:①在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后,依据考核结果和考核建议提出干部动议;②根据组织部门班子配备的建议提出动议;③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工作、作风、廉政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时可以提出动议;④成立新机构或科级领导班子中出现空缺职位需要补充领导干部时可以提出动议。二是规定沟通报告的事项。干部动议的原因、原则、幅度、实施的时间、选拔干部采用的方式方法及其他需要报告的情况。三是把握沟通报告实施办法。由县委向市委组织部进行沟通报告;涉及双重管理干部的,应同时向市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报告。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市委组织部进行报告:一次提拔干部超过30人或在两个月内提拔干部超过50人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及市委组织部管理的干部变动的;因特殊原因或工作需要,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提拔任用县处级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兄弟姐妹的;提拔有争议干部的。动议干部沟通报告之后,及时完善干部调整工作方案,并按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做好相关工作,确保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序进行。

2、建立和推行“三次推荐”制,把握好初始提名环节。一是党政正职的“三次推荐”。(1)一次推荐为县委组织部推荐。县委组织部根据县委书记提出的用人方向、原则要求、选拔范围、选任标准等,结合正科级后备干部情况,经部委会研究提出推荐人选;(2)二次推荐为召开全县领导干部大会推荐。县委组织部确定的推荐人选向县委书记汇报并征得同意后,由县委召开全县领导干部大会,对每个拟任岗位推荐出3-5名人选。(3)三次推荐为县委全委会成员署名推荐。县委组织部根据领导干部大会推荐情况,结合干部日常考察情况,在注重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基础上,每个拟任岗位确定3-5名人选送县委书记审定把关后,提供给县委全委会成员,由全委会成员对每个拟任岗位署名推荐出1-2名人选。二是其他科级干部的“三次推荐”。(1)一次推荐为拉网式推荐。县委组织部结合年度考核,在各单位召开民主测评推荐会议,必要时也可组织专门推荐,对近期可提拔担任副科级干部人选和交流人选进行民主测评推荐、汇总(推荐结果一年内有效)。(2)二次推荐为县委组织部推荐。县委组织部根据各单位民主测评推荐情况,结合干部日常考核情况,按照重德才、凭实绩、讲公认的原则,每个岗位经部委会研究推荐出3-5名人选。(3)三次推荐为县委常委、人大政协主要领导署名推荐。在推荐对象竞岗演讲后,由县委常委、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对每个拟任岗位署名推荐出1-2名人选。

3、建立和推行“两委票决”制,把握好讨论决定环节。一是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凡是涉及干部任免事宜,必须经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常委到会不足三分之二的,不得研究干部任免事项。讨论干部任免时,要让每位班子成员充分发表意见,书记不得提前表态。意见分歧较大的干部,应当暂缓表决,不得强行通过任免决定。二是实行任用干部“两委票决”。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对党政正职的拟任人选,由常委会根据“三次推荐”结果提名,全委会审议,全体委员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对其他科级干部的任免由县委组织部根据“三次推荐”情况,提交常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式形成决议。票决要根据实际需要,实行差额票决。票决干部的结果,要以全委会或常委会应到会成员超过半数同意形成决定。要努力实行干部任免电子票决制。每个县委常委一人一票,以按电子表决器(无记名)的方式对任免人选逐一作出“赞成”、“反对”或“弃权”的选择,电子表决器当场计票,当场公布结果。对党政正职的任免票决,实行全委会电子票决制,并保证所有县委委员一人一票,使决策行为民主化、规范化。

4、建立和推行“全程公告”制,把握好有效监督环节。为了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提高透明度,更好地实现广大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对干部选拔任用实行全程公告制度。一是动议上实行干部调整公告制。在县委书记提出干部动议之后,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公告空缺的岗位,变动干部的基本原则,选拔任用的方式方法、时间安排等,并书面告知县干部监督信息员。二是提名上实行提名结果反馈制。在“三次推荐”确定考察人选之后,以书面形式向县委全委会成员反馈经“三次推荐”确定的考察人选。三是考察上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考察组到所在单位实施考察前,通过在考察人选所在单位张榜形式预告考察对象的姓名、现任职务、拟任职级、考察方法程序、访谈范围、时间安排、考察组成员及其联系电话等。四是决定上实行干部调整方案预告制。在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之前,书面形式向县委常委预告干部调整方案及拟提拔干部考察材料。五是任用上实行干部任前公示制。在县委讨论决定后、下发任职通知前,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示拟提拔任用干部的姓名、现任职务、拟任职级等,时间7-15天。

(三)推行“双百考核”,推进县委书记用人行为的科学化

1、百分制量化考核领导班子。主要从领导班子情况、队伍建设情况、工作机制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群众反映情况等五个方面制定分类评分标准,按百分制计分,最后得分80分(含80分)以上的为一类领导班子,80分以下、60分(含60分)以上的为二类领导班子,60分以下的为三类领导班子。同时,对重新分类的领导班子建立相应的基础台帐,制定分类考核管理办法和分类考核细则,并着力对考核一般的领导班子进行诫免教育,并限期整改。

2、百分制量化考核领导干部。主要对全县任职科级干部的考核,按照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分主要工作业绩考核80分、组织考察10分、民主评议10分三大块,实行百分制量化。主要工作业绩考核项目有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以及完成招商引资、财政收入、计划生育、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农业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项主要工作任务情况,具体任务由县委、县政府及县直综合职能部门在年初统一核定。组织考察分日常考察和年终考察,日常考察是指县委组织部平时掌握并核实的情况;县执纪、执法部门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立案查处情况;县人大、政协对行业和部门的依法监督与民主监督情况;县直综合职能部门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日常考核等。年终考察是指县委组织部年终考察掌握的情况。民主评议分年度考察测评、县级领导测评、乡镇党政正职与县直单位“一把手”相互测评。主要工作业绩考核、组织考察、民主评议后,由县干部动态管理领导小组汇总得分。最后得分90分(含90分)以上的为胜任现职,90-60分(含60分)的为比较胜任现职,60分以下的为不胜任现职。通过动态管理,对不胜任现职对象调整的主要措施有降(免)职和离岗学习等。被降(免)职的,正科级作为副科级使用,保留正科级待遇一年;副科级作为一般干部使用,保留副科级待遇一年。一年后,经考核表现突出的仍可按原职级安排,表现一般的正科级降为副科级安置,副科级作为一般干部安置,取消原职务工资。离岗学习的,离岗招商引资一年,一年后根据考核情况,决定是否恢复原岗位职务或予以降(免)职。

(四)实行“5+1”评议,推进县委书记用人行为的民意化

“5”即细化五项调查内容:一是对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基本程序的评议。包括:民主推荐结果的应用、干部考察的质量、酝酿是否到位、讨论决定是否合规、任职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情况,是否有跑官要官现象等,是否存在以常委办公会、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是否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等。二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纪律执行情况的评议。包括:是否超职数配备干部;是否存在机构变动或主要领导工作调动时突击提拔干部;是否存在选举或民主推荐中进行违的纪律、法律法规和有关章程的活动;是否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泄露酝酿、讨论干部任免的情况;是否在干部任用工作中任人唯亲、关亲顾友、封官许愿、营私舞弊,搞团团伙伙或打击报复等。三是对新提拔干部满意度的评议。包括:对新提拔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综合表现、干部任职资格和条件以及提拔该干部时是否履行了规定程序等。四是对党委主要负责人履行选人用人职责的评议。内容包括:是否不按标准选人用人、搞任人唯亲;是否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搞个人说了算;是否违反规定,随意调整提拔干部;是否滥用权力,卖官谋私,关亲顾友等。五是对落实干部群众对干部任用工作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的评议。包括:是否坚持民主推荐制度,参与推荐的干部群众是否是《条例》规定的范围;是否坚持干部考察预告制度,考察预告的内容和时间是否规范;是否坚持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公示的范围和时间是否符合规定;对干部试用期间群众的举报是否能够认真调查核实,对群众的意见建议是否认真听取和采纳。

基层单位考核推荐意见篇2

××县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县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切入点,坚持从扩大民主、提高公开程度入手,把民意调查工作引入干部工作的全过程,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干部民意调查网络,推动了干部评价工作的科学化、透明化、制度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将民意调查引入干部选拔全过程,让群众选干部

选谁不选谁,民意作依据。××县在干部选拔工作中,不断扩大民主,充分体现民意。

扩大民主推荐后备干部的参与范围,以民意为基础确定后备干部。在民主推荐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推荐参与人员的范围和人数,并注意吸收一些了解真实情况并能充分反映群众意见的人员参加。除县级及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外,县直单位还扩大到机关全体人员、下属单位的党政正职和一般群众代表,各镇还扩大到离退休老干部,部分镇党代表、人大代表,退下来的村干部和企业法人代表等。同时,采取“四荐双考一公开”的形式,面向社会公开推荐后备干部,建立后备干部库。“四荐”即组织推荐、群众推荐、他人推荐和自荐;“双考”即统一组织考试和组织考察;“一公开”即后备干部人选初步确定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改变干部考察方式方法,以群众公认为基础确文秘杂烩网定选拔对象。在干部考察中,坚持组织考察与群众考评相结合,注重群众公认,对干部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立体式的考察、了解。一是实行考察预告制度。在考察干部前,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情况,将考察对象、时间、征求意见和个别座谈的范围、考察组成员及联系方式、考察纪律、监督电话等,通过发放《考察预告通知书》等形式进行预告,并在单位醒目位置进行张贴。二是实行差额考察制度。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调整时,考察对象都不少于候选人的1.5倍;个别提拔任用领导干部时,在民主推荐与组织推荐的基础上,一般每个职位提出2名或2名以上考察对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时,每个职位的考察对象都不少于3名。三是对拟提拔干部实行双重公示制度。县委对拟提拔的后备干部分别在确定为后备干部和被提拔任用前实行两次公示。公示期间,对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由县委组织部组成调查组,到执法、执纪部门、公示对象所在单位等了解情况,并向干部本人了解询问,认真进行调查核实。

民主推荐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人选,以公推为基础确定新一届镇班子初步人选。在今年初镇党委换届期间,××县县委按照上级要求,组织开展了民主推荐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活动。各镇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站所负责人,镇机关全体人员,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部分离退休干部、退下来的村干部及群众代表,对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了无记名民主推荐。

二、将民意调查引入干部考评全过程,让群众评干部

干部好不好,群众有一票。经过在干部考核工作中充分了解民意,干部的实绩让群众来评价,对于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政绩观,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供了保障。

在年度考核评价中扩大群众参与范围。20__年以来,××县在年度考核中扩大测评和座谈的范围,县直单位增加了下属单位县级及县级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镇增加了村委会主任、县级及县级以上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部分镇人大代表、离退休老干部代表、老党员代表、离岗村干部代表、民营业主代表(外商代表)。测评、座谈人数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

在目标综合评定中扩大群众评定权重。县委组织部自20__年牵头开展目标综合考核工作以来,在考核结果的评定中逐步引入了民意调查机制。今年年初,××县各镇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在“迎新年、话发展、大家谈”电视演讲活动中,公开进行目标承诺,同时向全县进行电视现场直播。在演讲现场,县领导和全县正科级以上干部及1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部分群众代表集中听取演讲,并进行了现场打分,当场宣布评分结果,存入目标综合评定档案。年终再以同样的形式展示所承诺目标的完成情况,让现场人员打分,群众进行评说,其评分结果同样存入目标综合评定档案。同时,坚持每月对照承诺目标,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评比,每季度组织一次观摩评比,由县领导对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半年组织一次综合考核,年底进行目标综合总体评价。对每个阶段的考核结果都要以公开栏、通报、会议、电视等形式,向全县通报,征寻接受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发现 的问题随时督查,随时通报,及时整改。

在群众“说事”中了解干部真实情况。今年初,在全县14个镇推行了村民“说事”制度。制度规定,镇干部定期到联系点现场办公,让有想法、有困难、有矛盾的村民到村委会“说事”,重大问题到镇政府“说事”,并建立“说事”备案制度,对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安排专人负责落实,把“说事日”变成“办事日”,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通过群众“说事”,干部“理事”,村民反映的什么问题,有谁负责组织,谁负责落实,落实情况如何,以及群众的满意度均记录在案。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村共调处化解矛盾2800余起,帮助近4000户村民解决了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群众满意率达96%。

三、将民意调查引入干部监督全过程,让群众管干部

干部正不正,群众看得清。××县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将民意调查引入干部监督工作的全过程,增强了干部监督工作的民主性。

开展民主评议机关活动,全面了解民意。自20__年以来,××县已连续三年开展民主评议机关活动,评议的单位为党政群机关有关部门和部分与发展环境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单位,共计85家。评议的内容主要六个方面,履行职责、职能转变、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组织领导和贯彻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情况。参评对象主要是县处级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和部分县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镇、各单位位党政正职、纪委书记及各镇分管工业的副书记、副镇长,企业管理人员,县党风政风监督员、县政府特邀监察员,群众代表和部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每年参评总人数为1000人左右。评议结束后,排名靠前的单位予以表彰,后三名的部门和单位作为机关作风建设重点整改单位,取消年终考核兑现奖和综合奖项评先资格,并结合年终考核对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诫勉谈话。对垂直管理部门,由县委、县政府向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评议情况。各单位评议结果列入年终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综合考核。通过评议,群众对机关作风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8%,满意率比前年提高9个百分点。

建立“三支队伍”,广泛了解民意。为扩大干部监督渠道,广泛了解干部信息,建立了收集干部信息的三支队伍,一是干部工作监督员队伍。聘请从县处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20名同志担任干部工作监督信息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了解基层党委执行干部工作条例情况,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和八小时以外的表现。二是干部工作信息员队伍。聘请20名组工干部担任干部工作的信息员,收集掌握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对发现的问题,研究干部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干部工作联络员队伍。从组织部抽调14名中层干部联系14个镇和县直7个系统,不定期到单位、农村、企业全面了解干部的工作情况和现实表现。

开通“三个信箱”,畅通民意渠道。开通了县委书记信箱、组织部长信箱和干部监督信箱,并在网上开展评议机关活动。三个信箱受理的范围为各类反映、举报干部的问题,如干部在工作中吃、拿、卡、要,遇事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等影响发展的问题。为及时了解信箱来信情况,三个信箱分别安排了管理人员,每天对来信进行登记整理,并根据反映内容,分别呈送相关领导批阅,审批后的信件,及时转交到有关部门或单位,承办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反馈处理结果。

引入民意调查机制的思考和建议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组织部门本文来源:文秘站 来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不断提高做好干部工作的水平。《试行办法》引入了民意调查的方法和手段,让组织干部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开放民主的体系内,用人上的组织意愿与群众意愿、干部意愿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扩大了干部工作的公信度。

一、突出“人大民主”,科学确定调查对象

当今中国的民主政治,主要可以归纳为三大民主:由人大制度展开的、事关行使国家权力的“人大民主”;执政党的“党内民主”;以政协、多党合作以及基层群众自治等为主要内容的、非行使国家权力的“社会民主”。

从理论上讲,“民主”或“民主政治”,首要的是指国家权力意义上的“人民的权力”、“多数人的权力”。人大制度被视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原因也在于它是中国人民通过人大行使国家权力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民主政治制度。从现实看,转型与发展中的当今中国,各种利益诉求,需要经过整合,上升为公共政策;大量异常复杂的新问题、新难题,需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予以应对。由于人大是中国唯一经过普选获得人民权力委托的民意机关、立法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因此,人大在反映民意、整合民意方面发挥着特有的功能。转型与发展中的当今中国,权力监控是一大薄弱环节,已引起举国上下的高度关注。按宪法规定与制度设计,人大是代表人民监督政府等的权力的最高权威性机关。现实急切地呼唤着人大监督。

《试行办法》将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换届考察和拟提拔人选考察对象是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正职的民意调查参加人员范围,基本界定为“来自基层的、未参加民主测评的”“两代表一委员”。这些人员能否代表民意,通过调查发现,37%的群众认为“完全能够代表”,60%的群众认为“基本能够代表”,3%的群众认为“根本不能代表”,8%的群众提出突出人大代表所占比例,5%的群众提出适度增加基层其他人员,可见这种界定是基本科学合理的。在具体操作中,根据“两代表一委员”的产生渠道不同,为充分体现民主政治,反映人民意志,探求最广泛、最基层的对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社会评价,宜确保参加调查人员中人大代表所占比例不低于40%。

二、充分尊重民意,认真落实群众“四权”

为真正实现群众公认,充分尊重民意,提高民意调查的准确性,就必须扩大民主,落实好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在干部推荐中,推行民主推荐预告制,在民主推荐会前几天向群众公开推荐职位、人数、任职条件、推荐范围和有关要求,让群众心中有数,推荐有据。同时,特别要加强对群众的宣传 教育,强化群众的参与意识,增强政治责任感,使其严肃认真对待参与民主推荐工作,把真正优秀的干部推荐给组织。在民主推荐票相对分散,被推荐者得票不足50%时,可以进行第二轮推荐。第二轮推荐时选取第一轮推荐中得票居前几位的人员,再次组织群众和机关干部进行第二次投票推荐。第二轮民主推荐票还低于50%的人员原则上不作为考察对象;民主测验时,优秀票、称职票两项达不到2/3的,原则上不列为考察对象。干部推荐中,尤其要规范干部初始提名制度,从源头上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在干部考察中,建立健全干部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等科学的干部考察机制,扩大预告范围,规范预告内容,××富预告形式,提前将考察职位、任职条件以及考察理由、内容、时间、座谈范围、座谈地点、受访电话等作出详细预告,努力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让群众参与,充分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仅要听取领导干部的意见,还要重视听取基层群众的反映;不仅要考察干部工作圈的情况,还要认真了解其“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不仅要通过干部管理部门了解干部,而且要向执纪、执法和部门了解情况,提高考察工作的透明度。

在干部任用中,加大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对群众反映和举报的足以影响干部任用的问题,要认真调查处理。对新提拔干部实行“试用期”制,试用期满后,要重点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以及群众的公认程度,考核别要注意听取群众意见,考核不合格的,要免去试任职务,增加任用干部的准确性。

三、注重结果分析,防止民意调查失真

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领导干部考察考核工作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一系列成功的经验,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然而在调查中,群众认为领导干部考察考核中符合民意的只占31%,认为基本符合民意的占66%,还有3%的群众认为不符合民意。由此可见,我们在领导干部考察考核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健全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准确掌握民意。一要具体化,按照德、能、勤、绩、廉的总体框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进行逐项分解,逐项细化量化;二要立体化,立足全方位,着眼多视角,充分运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透过表象看干部的实质和主流;三要个性化,制定不同类型领导干部的考察考核方法和标准,减少人为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增强干部评价的客观性。

增强考察考核民主化程度,充分了解民意。民主测评、民意测验要尽量扩大范围,防止拉帮结伙,“民意”变为“派意”;防止视民意为儿戏,“民意”变为“随意”;防止感情用事,“民意”变为“情意”;防止泄私愤拉反对票,“民意”变为“恶意”;防止少数领导的暗示、授意,“民意”变为“官意”。另一方面,听取群众意见要注意多层次、多渠道。根据不同要求,确定需接触群众的层面,不能由领导干部圈定参与人员名单。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把经常性了解与集中性考察相结合,群众评议与组织评价相结合,组织部门掌握的情况与执纪执法部门的意见相结合。扩大考察范围,实行考察考核事前预告制,事后结果适当公开,并及时反馈。同时,不断完善任前公示制。

开拓考察考核视野,完整体现民意。建立过失考核体系,加大过失考核力度。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较差并且没有正当理由;执纪执法工作存在问题或受到处理;群众公认情况差、差票率高;主管机关、人大、政协评议或视察工作时发现问题;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班子不团结;在选人用人方面存在违反政策或原则的行为;思想、工作作风和其他方面有比较严重或影响较大的问题等,都要进行认真的专题考察。领导干部调离,除了要进行离任审计外,还要考察其“原地”,进行“追溯考察”,历史地、全面地了解其德、能、勤、绩、廉的状况,弥补任前考察的不足,避免失误。

提高考察考核人员素质,高度尊重民意。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的考察考核队伍,要选派政治坚定、理论扎实、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业务精通、文字过硬的同志,同时通过业务培训,使其进一步熟悉干部路线、干部政策,全面掌握干部考察工作必须坚持的原则、标准、程序和方法,提高理论和知识水平,提高综合分析、判断及概括能力,提高考察技巧,加强党性锻炼,增强责任意识。建立和完善考察考核责任追究制,签订责任书,明确干部考察主体的责任,谁考察,谁负责,一旦发现问题,要严肃追究责任,视情节轻重作出严肃处理。

基层单位考核推荐意见篇3

今年以来,新一届__县委以县直领导班子换届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围绕建立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这一重大课题,大胆进行改革创新,在科学推荐、扩大民主、实绩考核、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极大地推进了干部选拔任用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程,促进了__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广开言路,在干部推荐环节上创新

干部推荐是正确选人用人的第一环,是能否将优秀人才纳入选拔视野的关键所在。以前,我们在干部推荐的方式方法上比较单一,民主程度不够,选人用人的视野不够开阔,渠道不够畅通,领导确定考察对象的问题比较突出,领导身边的人、领导熟悉的人往往比较容易列为考察对象,并最终得到提拔重用,而部分优秀的干部游离于干部考察的视野之外,导致选拔任用干部的整体素质不够高,影响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针对干部推荐方面存在的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问题,我们从建立自下而上的干部实名推荐机制、严格干部推荐程序、强化干部推荐责任入手,进一步在民主推荐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完善和创新。

一是完善干部推荐方法。以前,干部推荐主要采取“下级推上级”的形式,这种形式所推荐的干部大多局限于本单位内部,推荐面比较窄,不利于对全县干部进行科学配置。为了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最优秀的人用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在完善“下级推上级”这种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创新了“上级推下级”、“本级推本级”这两种干部推荐形式。如在今年县直单位换届时,我们组织考察组在各单位实行了“下级推上级”这种民主推荐形式,同时,我们还组织县“四大家”领导对县直单位负责人进行民主推荐,实行了“上级推下级”;组织县直单位负责人、乡镇党政“一把手”对县直单位负责人进行民主推荐,实行了“本级推本级”,三种推荐方式相结合,达到了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客观准确了解干部的效果。在最终确定的人事方案中,与县“四大家”领导推荐结果一致的占73,与县直单位“一把手”推荐结果一致的占57。

二是强化干部推荐责任。建立了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制度,以制度形式规定了领导干部推荐干部的程序。领导干部推荐干部必须署实名,并负责任地填写推荐材料,提出推荐理由和使用建议,声明与被推荐人的关系。对个人推荐的干部,党组织要进行复查,集体决定考察对象。对领导干部个人推荐的人选未经民主推荐,或虽经民主推荐,但不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列为考察对象。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把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制度与实行严格的领导干部连带责任追究制度有机结合起来。领导职权范围内管辖的干部和署名推荐的干部出了问题,都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连带责任。实行连带责任追究,一方面有效地增强了推荐者的责任心,促使领导干部向组织推荐干部慎之又慎,严肃认真,从而保证了干部推荐的质量。另一方面,切实加大了对被推荐干部的监督力度。推荐者因为要负连带责任,必定会加强对被推荐者的全程监督,被推荐者上任后,除了要向群众、向组织负责外,还要向推荐者负责,必定会更加严格自律、努力工作。实践证明,这是加强对干部的严格监督、着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行之有效的手段。我县强化干部推荐责任实施以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这次县直单位领导班子换届过程中,公示的干部经受住了群众的考验,这些干部上任后,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干得非常出色。

三是辩证分析和科学运用民主推荐结果。将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划分为领导班子成员、下一级领导成员和相关人员三个层次。考察组对三个不同层次人员民主推荐情况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出不同层次的推荐票数,以此了解被推荐对象在不同群体中的认同度。

二、拓宽渠道,在干部考察环节上创新

干部考察失真失实一直是正确评价、使用干部的“拦路虎”,也是干部群众反映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干部考察失真失实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五项措施:

一是推行干部考察员制度。扎实开展干部考察员资格认证,通过单位申报、资格审查、考试考核、择优聘任等程序,在全县老干部、党务、综合经济部门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聘请了25名干部考察员,开展干部考察业务知识的专题培训,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训练有素的干部考察员队伍。

二是建立干部考察预告制度。对纳入干部考察范围的所有人选,提前预告,接受监督,让群众关注支持干部考察工作。

三是建立实绩考核制度。对干部工作实绩的评价认定,是干部考察中非常重要而又相当复杂的环节。过去,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实绩评价标准和方法,在考察工作中时常会造成识人不全、不真、不准,考察主体先入为主、“一双眼睛识人”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县委把完善干部考评体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制定了《__县乡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办法(试行)》,准备在全县推行以岗位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实绩考核制度。考核办法规定,实绩考核年终由县委考评办牵头,抽调相关目标考核单位的领导干部组成实绩目标考核组进行考核,考核的范围为全县党务、综合经济管理、专业经济管理、执法监察、行政业务、综合协调和群团、乡镇类67个单位和部门。该办法还细化了具体的考核项目和内容,实行量化评分,切实增强了实绩认可的可操作性、科学性、规范性,较好地防范了随意性和暗箱操作,使干部实绩认定有据可查、有规可依,为科学考察、使用干部奠定了基础。

四是推行问题核查制度。对干部考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县委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干部负责的态度,明确要求县纪委、县委组织部组成核实小组进一步认真调查核实,查清事实真相,给群众一个明白交待,干部一个公正评价。20__年县直单位领导班子换届考察后,对考察中发现的23个苗头性问题,县委专门安排县纪委、县委组织部逐一进行调查核实。经调查核实,属实的问题5个,涉及9人;核查销号的问题16个,涉及17人;一时无法查实的问题2个,涉及2人。

五是探索实行干部差额考察制度。在确定考察对象时,做到考察对象至少多于拟任用岗位人选1名以上,扩大干部考察范围,有效防止了选人失误。

三、扩大民主,在干部任免环节上创新

干部任免一直是广大干部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在这个环节上,我们始终突出群众在干部选任中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切实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

一是严格实行任前公示制度。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信箱和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室,明确专人负责。对群众反映的每个问题,逐件认真核查,核查率达到了100。尊重公示结果,对于群众有反映但问题短时间内无法查清的干部,暂缓任命;对于群众反映意见较大且经核查确实存在问题 的干部,撤销拟任决定;对于群众反映强烈且问题严重的干部,移交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处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布以来,我们对拟提拔任职的干部全部实行了任前公示,公示期间,收到件3件,县委组织部安排专人进行了调查处理。

二是全面推行县委常委会讨论干部“票决制”。县委常委会研究干部任免时,按照“于法周严、于事简便”的原则,严格把握组织部门介绍情况、常委充分讨论、无记名投票、形成决议四个基本程序。参加会议人员根据干部推荐、考察、征求意见情况,结合自己平时掌握的情况,认真讨论,充分发表意见,独立填票定取舍。投票工作完成后,在分管领导监督下,由列席会议的组织、纪检干部当场计票,当场宣布结果。拟调整对象得“同意”票超过应到会成员半数的,形成任免决议;对没有通过“票决”的干部,其空出职位由组织部门按程序另定人选,重新推荐考察,提交下次进行“票决”。

四、完善机制,在干部监督环节上创新

加强干部监督,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有效保障,也是个永恒的主题。为了确保选拔任用的干部“打得赢”、“不变质”,我们加大干部监督力度,前移干部监督关口,坚持教育防范、责任追究、引入竞争三条主线并行,努力构建教育为主、失职问责、竞争择优的干部监督新机制。

一是建立鼓励、提醒、诫勉谈话制度。为切实加强对县管干部的教育管理,县委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县管领导干部鼓励、提醒和诫勉谈话制度的意见》,鼓励、提醒、诫勉谈话的范围为各镇领导班子成员、县直党政群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双管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工作实绩突出或受到市以上表彰奖励的干部、对年轻干部和新提拔的干部,进行鼓励谈话;对存在不重视理论学习、政绩平庸、工作责任心不强、弄虚作假、组织纪律性差、不廉洁等11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良苗头或倾向的对象,视情况进行提醒、诫勉谈话。提醒谈话对象,由县委分管干部工作的副书记或县委组织部领导谈话,诫勉谈话对象,属乡镇、县直单位党政正职的,由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和县委组织部部长谈话,其他人员,分别由县委分管或联系的“四大家”领导和县委组织部部长谈话。对实绩突出或受表彰的干部进行鼓励谈话,充分肯定成绩,勉励他们戒骄戒躁、不断进取;对年轻干部和新提拔干部进行鼓励谈话,不仅肯定其成绩,更重要的是和他们交流工作,传授工作方法,鞭策他们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对有问题干部进行提醒或诫勉谈话,严肃指出其问题,帮他们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激励他们改正错误,力求上进,防范于未然,切实加强对提醒、诫勉谈话对象的跟踪管理。对提醒谈话对象,半年内不能改正错误的,实行诫勉谈话。诫勉谈话对象,在诫勉期满后(一般为一年),要向县委组织部写出诫勉问题改正情况及思想、工作情况汇报材料,县委组织部对其进行全面考核,确认已改正和表现好的,由县委组织部提出是否解除诫勉的意见,报县委常委会决定,下达《解除诫勉通知书》。对仍不能改正错误的,视情况延长诫勉期三个月,仍无明显改进或又出现新的问题的,予以降职降级、劝其辞职或免职处理。今年上半年县直单位领导班子换届和乡镇班子年度考核后,县委立即对全县287名履新的干部进行了集体鼓励谈话,对27名领导干部进行了提醒谈话。

二是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制度。为了有效解决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激励干部不断进取、用心做事、敢于负责,我们把“治庸”作为加强干部监督管理的重中之重来抓,严格实行了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制度。通过建立领导干部“问责”和末位淘汰制度,对实绩考核中工作能力不强、实绩不突出、不胜任现职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整,对工作造成严重失误、顶风违纪的,实行撤职、降免职处理,并且级随职走,在干部“下”的问题上敢于动真格,对全县干部震动很大,有效激发了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今年2月以来,全县共调整不称职和不胜任现职的科级领导干部11名,其中,对不用心做事,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事业心和进取精神,工作敷衍塞责的2名领导干部分别给予降职、降级处理;对在领导班子中闹不团结,不按廉洁自律规定办事,自身形象不佳,群众反映较大,以及经考察和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票较多的9名领导干部进行了免职处理。如县直某单位3名领导班子成员,因为长期不理政事,工作平庸,或在机关吵吵闹闹、搞内耗,均被免去职务,真正做到了“一窝端”,从组织上进行严肃处理。

基层单位考核推荐意见篇4

为了认真落实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有关整改措施,积极推进委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紧密结合建委干部工作实际,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要求,现就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委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及《干部任用条例》为指导,以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委管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为目标,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各项要求,加强规范运作,促进委管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委管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更好地为建设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二、方法程序

委管干部是指由党工委或建委任免的委机关中层干部、委机关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和委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

(一)委机关中层干部选拔任用

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和中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下发的《关于*市市直单位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市组通[20*]65号)、《关于*市市直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实施细则》(市组通[20*]66号)文件精神。

1、选拔条件:必须具备《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和资格条件。破格提拔的按市组通[20*]65号文件规定的条件。

2、实行聘任制。根据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组织实施,聘任前组织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结合年度工作考核,对民主测评中不称职票占1/3(含1/3)以上,经组织考核认为不称职的,按《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市组通[20*]83号)文件精神进行调整。

3、中层干部聘期内因工作变动职位出现空缺时,一般应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及时进行选拔任用。聘期内个别调整,岗位形不成竞争又有合适人选的可以通过直接选拔产生,也可转任或调任。竞争上岗、直接选拔、转任或调任,按如下程序组织实施:

竞争上岗:

(1)制订方案(2)公布职位(3)组织报名(4)资格审查(5)组织演讲、民主推荐、民主测评(6)确定考察对象并公告(7)组织考察组进行考察(8)党工委听取考察汇报并讨论决定任用人选(9)任前公示(5—7天)(10)无特殊情况和有反映经查不影响任职的,任职谈话、发文,办理任用手续。有反映一时查不清的暂缓,待查清再议,不影响任职的进入下一程序。有反映经查确不宜任职的,在本次推荐考察的人选中另选合适人选。

直接选拔:

(1)民主推荐、民主测评(2)确定考察对象并公告(3)组织考察组进行考察(4)以下程序与竞争上岗中的8—10项相同。

调任或转任:

(1)处室之间同级转任的由组织人事处提出建议人选,经党工委讨论决定公示后,分管领导和组织人事处派员一起任职谈话;

(2)机关与事业单位同级调任由组织人事处提出建议人选,经党工委讨论决定公示后,分管领导和组织人事处派员一起任职谈话;

(3)市直机关之间同级转任的,组织人事处根据组织要求派员到调出单位了解情况后向党工委汇报,由党工委决定任命并公示,分管领导和组织人事处派员一起任职谈话;

(4)从县市区机关转任的,经双方党组织协商,组织人事处了解基本情况向党工委汇报同意后,由市人事局审核无异议的,在机关内部公示,进入竞争上岗中的第10个程序;

(5)外单位转入或调入新提任机关中层干部,由调出或转出单位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要求,具有全部新提任职所需材料,经党工委审核符合新提任条件的进入下一个程序,材料不符或有异议的暂不讨论转入或调入,待材料齐全或无异议再提交党工委讨论决定是否任命。

(二)委机关公务员晋升非领导职务

机关非领导职务设置必须符合国家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要求,非领导职务的任职条件按国家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置办法执行。

1、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按规定年限和要求正常晋升,由组织人事处提名,党工委讨论同意后发文。

2、助理调研员、调研员非领导职务职数出现空缺时,及时组织在符合晋升条件的机关人员中进行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党工委讨论决定任命。

(三)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选拔任用

委属事业单位、国有控股企业行政班子成员参照委机关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的程序和方法。事业单位、国有控股企业党组织根据规定,及时换届选举。

1、委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在调整或换届前应由组织人事处进行考核。党工委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情况,可以作调整、交流。

2、班子成员在任期内因工作变动领导职数出现空缺时,应及时补充。人选产生参照委机关中层干部程序组织实施。

3、委机关干部到基层单位任班子成员的,属处级低配或同级调任的,由组织人事处提出建议人选党工委讨论决定后任命。属新提任的按机关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竞争上岗或直接选拔程序组织实施。

(四)委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1、建立和完善公开推荐委管后备干部制度。后备干部采取组织推荐、领导干部推荐、干部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等多种形式,对相对集中的人选,经组织考察,党工委讨论后列入委管后备干部队伍。

2、实行动态管理。对连续三年年度考核优秀或被评为市级以上劳动模范、优秀党员、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的年龄等条件符合要求人选列入委管后备干部队伍。对年度考核群众公认度一般,业绩又不突出的,基本称职票占一定比例,或有违纪违规行为的人员退出委管后备干部队伍。

3、组织交流、挂职等活动。基层单位选派到委机关帮助工作,机关或基层选派到市级有关部门挂职锻炼,下派到县市区或企事业单位任各类工作组成员等人选,一般在委管后备干部队伍中选拔。

三、几点要求

1、党工委和委属各单位党组织要认真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要坚持党性原则,公道正派,任人唯贤;要坚持民主集中制,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用;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2、坚决执行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对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干部任用,一律实行“一票否决”。

3、建立定期研究干部工作制度。建立每半年一次专题研究干部工作制度,研究分析干部思想动态和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有关问题,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

基层单位考核推荐意见篇5

一、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领导干部在对扩大民主把握上存在一定的不准确性。

一是有的领导干部缺乏民主意识,担心扩大民主会影响自己的领导权威,削弱自己手中的用人权,因而态度上不热心,行动上不积极;有的领导干部把党管干部原则与领导者个人推荐选用干部对立起来。二是有的领导干部不相信群众,对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顾虑重重,怕泄秘密、怕出漏子,以致应当让群众了解的情况不敢公开,应当让群众参与的事情不敢放开。比如在召开民主生活会时,有些单位没有深入广泛地征求干部群众的呼声和意见,使民主生活会形不成一个突出的主题,把民主生活会开成一般的工作会、研究会、总结会。三是有的领导干部缺乏群众观念,认为群众意见无足轻重,往往在形式上听取了群众意见,实际上还是个人说了算。四是个别地方和少数同志,用极端民主化的观点看待在干部工作中进一步扩大民主。有的认为,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就是“还权于民”;有的提出“要讲民主,就应当一切由群众说了算”;有的地方把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搞成“竞选”,当场投票打分,当场汇总,当场按得票宣布当选人。

(二)部分干部群众在行使民力上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

一是有的干部群众对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的目的、意见、要求缺乏了解和认识,认为选用、考核干部“与己无关”,是领导的事、上边的事、组织部门的事。比如我市近二年在干部实绩考核中,组织个别谈话时,一些干部群众民主意识不强,没有很好配合组织部门共同做好干部考核工作,对考核组成员的提问随便应付几句,有的只简单回答几声“可以”。二是有的干部群众民主心理不健全,不是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问题,而是喜欢搞自由主义,反映的问题真假参半,个别人甚至借助写匿名信搞人身攻击。比如从我市实行新提拔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后群众举报情况来看,干部群众在反映举报问题时多是匿名举报,而且反映问题准确率不高。三是有的干部群众在参与民主的过程中,习惯于揣摩上级和个别领导人的意图,不珍惜自身意志的表达;有的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害得失出发,对干部的评价存在着浓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四是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在一些地方受不正之风的干扰。近几年出现的“跑官”、“要官”等不良现象,也有一定表现。极少数干部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或民主选举时,为了制造虚假的“群众公认”,不惜利用各种手段和关系四处拉票。有的请客送礼,拉关系,托人情,请推荐人对自己“多多关照”;有的打电话,套近乎,嘱托推荐人勿忘老同学、老同事、老乡亲、老部下。

(三)部分领导干部在工作方法上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干部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工作要求简单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表现尤为突出。有的履行程序例行公事,不求深入细致,只求速战速决。在民主推荐和民意测验中,大都采取投票或打分的方式进行,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量化标准,才算群众公认,也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在民主评议中召开座谈会效果较差,有些参评人员面对面不愿讲真话,怕得罪人,反映不出问题和不足。在任前公示中,明确规定举报要求使用真实的姓名、身份、单位和联系地址,致使一些有思想顾虑的人放弃了举报。在公开选拔上,简单以分数高低进行录取,难免出现到岗不到位的现象。在调查中,有些干部群众反映当前公开选拔一定要重视挑选评委的公正性和技巧性,本地评委太多、评委通知太早、担任报考本单位的评委等等现象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影响了公开选拔的公平与公正性。

(四)部分群众在工作参与上存在一定的不积极性。

一是群众参与结果缺乏及时反馈。目前,多数地方对群众参与结果只向本人或班子成员反馈,不向其他干部、群众反馈,群众对此意见较大。二是群众参与结果的运用存在实用主义的倾向,从外地情况看,有的地方在运用群众参与结果时,符合领导意图的就采用,不符合领导意图的就弃置不用。有的则实用主义地对待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走群众路线,在群众意见与个别领导意见不一致时,就强调党管干部;还有的在党委意见不够统一、人事方案难定夺时,简单地把群众推荐测评意见作为调解方案、平衡关系的工具。三是对群众参与结果的运用缺乏有效约束。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用人权缺乏制约机制和有效监督,在推荐提名和研究决策中划圈子、定调子、变相个人说了算的现象仍然存在,导致群众参与成为搞形式、装门面的“摆设”。由于群众参与结果得不到充分而有效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对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群众参与热情减退。

(五)群众在参与范围上存在一定的不广泛性。

在具体实践中,选拔任用一个干部,究竟应由哪些群众参与?多少群众参与才算合适?群众公认的标准和公认度该怎样把握?特别是由于不同部门行业的不同工作性质内容所形成的干部岗位职责、岗位要求的差异性,使群众参与的形式、评价的内容、量化的标准也都各有不同。但由于目前尚缺乏一整套细化系统、可供操作的群众参与的形式规范、群众评价的指标体系,使群众从不同角度的不同评价很难被科学合理、“对号入座”地纳入可供鉴别、比较、分析、综合的定性定量评价体系之中。对于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或民主评议、个别谈话的范围和对象,《条例》虽有规定,但对“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其他有关人员”等没有明确规定,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常常把这类人员视为可有可无。由于没有明确规定群众参与的人数,掌握起来随意性较大。在具体对象的确定上,大多局限于本部门内部、本单位直接上下左右,缺少上级有关部门、横向有业务往来关系单位代表的参与,且指定对象多,随机抽样少,群众参与缺乏广泛性和代表性。同时,参与推荐或测评人员大多是被推荐或测评人员的同级或下级,存在较紧密的利益关联或利害关系,投“感情”票、“关系”票、“利益”票的情况较多,影响了群众参与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二、干部工作中扩大民主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广泛的群众荐才机制,促使群众公认的人才脱颖而出。

一是大力营造“人人负责”的选人环境。除了组织系统自上而下的动员部署外,还要更多地借助于新闻媒体的力量,增加透明度,凡宜公布的事项都应及时向社会公布,将选拔干部的对象、范围、条件、方式、程序等公诸于众,发动和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干部工作。二是积极疏通选人渠道。凡宜体现民意的荐才方式,都要大胆采用。为此我们出台了《关于实施组织推荐和个人推荐乡局级领导干部人选的有关规定》,明确提出了以民主推荐、组织推荐、个人推荐和干部自荐为主的推荐形式,自下而上精挑细选,推荐人才,发现人才。三是努力扩大选人范围。凡能延伸到的领域尽力触及,选人范围可以上至党政机关,下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乡镇,尽可能覆盖所有行业和各个层次。特别要注意把那些蕴藏于群众之中,受群众拥戴但长期默默无闻工作的干部及时纳入组织的视野。四是坚持民主推荐程序。《条例》所规定的民主推荐程序,是总结多年来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走群众路线实践经验的结果。无论是组织推荐的干部,还是群众推荐的干部,特别是领导推荐的干部,都要经过民主推荐程序。民主推荐可采取无记名投票推荐、署名投票推荐、召开座谈会推荐、个别谈论推荐等多种形式。在实践中,目前比较易于操作和经常使用的是无记名投票推荐。在推荐的人员范围内,参加推荐的人数要不少于应参加人数的80%,其中一般干部和基层群众的代表不得少于推荐人数的30%-40%。凡在第一次推荐中得票不太集中、比较平均的,应在普推的基础上,取得票率居前列的干部人选进行第二轮推荐。民主推荐的结果,应适时适度地公开,以保护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可选择适当时机,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得票比例较高,或者得票相对集中的若干人选,但不宜公开具体得票数和名次。

为进一步保证推荐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完善了两项制度,一是《关于调整乡局级领导干部初始推荐提名责任追究制度》。这个制度,除了规定推荐提名的原则、方式,推荐者应承担的责任外,还明确了领导班子集体推荐干部时,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为第一责任人;个人向党组织推荐干部时,必须署名填写《推荐干部登记表》,并对自己推荐的干部人选承担主要责任,并明确规定:在提名推荐领导干部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要视其性质、情节和后果,给予推荐者回复组织函询、组织谈话、通报批评、诫勉、调整工作岗位等组织处理,对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①不如实向组织介绍情况,夸大推荐对象的德才表现或弄虚作假、有意欺骗组织的;②在推荐过程中收受推荐对象的财物或借推荐提名之机进行利益交换、谋取个人私利的;③故意隐瞒彼此间的回避关系、重大利益关系,推荐干部后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④明知推荐对象有严重问题,仍坚持推荐而造成用人失察失误的;⑤推荐对象在被提拔任用或重用后,被发现使用前有足以影响任职问题的;⑥其它需要追究责任的。二是《关于选拔乡局级正职领导干部市委委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这个制度,主要是在市委需要选配比较重要岗位的干部时,由市委组织部根据岗位要求,从近期干部考察中比较优秀的干部和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中,按多于拟任职务提出备选人员名单,交给每位市委委员,市委委员根据组织部门提供的拟任职务、任职条件和拟任职务备选人员名单进行署名推荐,也可以另外推荐他人。组织部根据市委委员推荐提名结果,经部长办公会集体研究确定初步推荐提名人选。对市委委员推荐提名的票数达不到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一的,不列入初步推荐提名人选名单。

(二)建立深入群众识才机制,努力提高干部考察工作质量。

具体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考察对象确定要体现民意。根据实践,我们认为:(1)一般情况下,民主推荐中得票率必须在50%以上,才能被确定为考察对象;(2)在年度考核的民主测评中,优秀票和称职票必须超过60%的,才能被确定为考察对象;(3)在人数比较多、推荐票不易集中的单位和部门,在第一轮推荐中没有超过50%,但因名列前茅在第二轮提名推荐中得票超过50%的,方可被确定为考察对象;(4)如果两个或三个推荐票数比较接近,可以同时确定两个和三个考察对象,然后根据考察结果再确定最后人选。二是考察程序制定要尊重民意。首先,纵向深入到基层单位,在接触干部本人的同时,与其上级、同级、下级和周围群众直接见面,组织民主测评、座谈评议和个别谈话,动员群众对其评头论足;其次,横向扩展到有关界别,多方听取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以及派和无党派成员等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第三,上下联系到业务部门,以各种方式,获取相关部门群众的意见和信息。三是干部考察制度建立要反映民意。在规范干部考察程序的基础上,要继续推行和完善反映民意的干部考察新制度。实行干部差额考察制,同一职位准备两个以上的人选听取群众意见,写出有比较意见的考察材料。实行干部考察预告制,提前一天将考察的对象、要求、考察组成员及联系方式向被考察对象所在单位的干部群众进行预告,同时在考察中分发书面征求意见表,广泛地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充分体现走群众路线的原则。同时,完善干部任前公示制,规范公示做法,扩大公示内容,认真调查举报情况,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还借鉴外地经验,研究制定了《关于党政领导干部离任公示和正职领导干部审计制度》,有效地防止了带病上岗现象的发生。

(三)建立严格的民主决策用人机制,确保优秀人才走上领导岗位。

一是要充分听取民意。要认真听取考察人员的考察意见,客观全面的评价干部。认真听取组织部门的使用意见,真正发挥干部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认真听取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意见,保证监督到位。二是要严格决策条件。我市常委会在讨论研究问题时,历来是坚持做到“四个不研究”,即未按规定程序办理的人事方案不予研究,未经充分酝酿搞临时动议的不予研究,没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委会成员到会不予研究,有群众反映未经纪检组织查明结果前不予研究。在“四个不研究”的基础上,要坚持“三个不允许”。不允许民意材料不齐的人选上会讨论,不允许多数群众不赞成、不符合民意条件人选上会讨论,不允许临时人选未经群众民主推荐上会讨论。三是要民主作出决策。在讨论商量干部时,要坚持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决不能搞“一言堂”和“家长制”。党管干部是领导班子集体管干部,是党组织管干部,不是“一把手”管干部。要坚持“第一优先”的原则,对群众民主推荐、组织全面考察第一名的人选要优先使用。要坚持实行“任一选二”或“任一选三”,全面比较,反复权衡,在尊重班子多数成员意见的基础上民主决策,使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形成共同取向。我们借鉴成熟经验,引入了“票决制”,出台了《关于选拔任用乡局级领导干部市委常委(全委会)票决制度》,在党委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时在发扬民主、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以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建立了用人失职追究制度,对领导干部个人说了算或不坚持原则,不按程序办事,故意隐瞒事实真相而造成用人失误的,要追究责任。

(四)建立新型的群众参管机制,切实增强监督力度。

要广泛地宣传党的干部政策和干部工作程序,让群众更多地了解选人用人的方法原则和运作过程,发动群众进行监督。要在各级组织部门普遍建立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或举报信箱,受理群众对干部工作中违纪问题的申诉和检举。要不断探索发挥群众监督作用的新途径,我市干部管理工作特邀监督员制度,在延伸干部管理监督手臂,让群众帮助组织部门加强了解掌握干部平时情况,尤其是8小时之外情况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要丰富交流形式,拓宽交流渠道,加大反映情况调查力度,进一步发挥干部监督员对干部工作的民主监督作用。

(五)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强化对选人用人工作的内部监督。

基层单位考核推荐意见篇6

一、明确职权,界定乡局一把手在用人问题上的权力范围与责任

乡局党政一把手的用人权,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上一级党组织,他有所在单位领导班子人事调整的建议权和推荐权;二是在本乡镇或本部门,他有中层及以下干部选拔任用的推荐权和决策主导权、集中权。这些权力是由其在领导班子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有职无权,难以发挥一把手应有的作用。有权无责,权力就会缺乏约束,为此我们分别建立了相应的责任制度。

一是推荐责任制。乡局一把手向上级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必须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条件和资格要求,写出书面署名推荐材料,并说明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建议使用方向和推荐理由。如被推荐人政治或经济等方面有不良反映,不如实、准确地向组织介绍干部的有关情况等,都要视责任大小、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近年,结合乡镇党委、人大换届,都要求党委、政府、人大主要负责人填写人事推荐责任书,署名全额推荐领导班子成员建议人选。某乡党委书记推荐了1 名组织委员人选。考察组在考察时发现,该同志在经济问题上议论较多,及时给予提醒并讲清了推荐的政治责任和工作纪律。作为组织推荐的,要履行规定的工作程序,推荐本单位的优秀人才,并由一把手承担主要责任。

二是决策责任制。讨论干部任免,应充分听取考察组的意见,会前进行充分酝酿,并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形成决定。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在调动前突击提拔干部的,不按规定程序选拔任用干部的,明知干部存在问题、迁就照顾提拔任用的,或分歧较大、有争议,未经充分讨论急于决策、造成用人失误的,都要追究一把手的纪律责任。

二、规范掌权,确保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按规定程序运行

没有程序,就没有秩序。程序是规范选人用人行为的基本依据。只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运作,才能减少用人的随意性。《干部任用条例》对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推荐、考察、讨论决定等基本环节都作了具体规定,使干部工作有章可循。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意把好“四关”:

一是坚持群众公认,把好推荐关。把民主推荐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必经程序。自1989年开始,每次换届、干部个别调整必先进行群众推荐,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并坚持群众举荐与定向推荐相结合,会议投票推荐与个别谈话相结合,对推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没有一定民意的不得列为后备干部,不得列为考察对象。

二是坚持客观公正,把好考察关。干部任用必须建立在深入考察、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对没有经过考察,虽经考察、但考察不认真,或有些问题还未完全弄清的,一律不得提交党委会讨论。建立考察工作责任制,考察要全面深入,既要看工作实绩,也要看品德作风,既要了解其在本单位的表现,也要了解在社会生活方面的情况,使考察真正起到把关的作用。

三是坚持集体研究,把好决定关。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积极试行票决制,努力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不得临时动议,不搞“一言堂”。做到未经组织部门考察不讨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组织人事部门负责人缺席不讨论,没有充分时间听取介绍和研究不讨论,进一步健全党委讨论干部任用的集体决策制度。

四是坚持按章办事,把好材料关。干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原始档案资料,具有执行依据、文件基础、日后查考等作用。对于乡镇和部门呈报干部任免材料不完整、程序不规范的,一律不予受理或要求重新办理。同时对民主推荐、考察材料、任免行文、会议记录等都统一格式要求,并经常进行检查,确保调整、任用干部的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痕迹、有依据。

三、合理制权,加强对乡局中层干部的宏观管理

在加大上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对乡局中层及以下干部宏观管理力度的同时,努力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程度,使一把手的权力运作与制约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强有力的制衡关系。

1、实行中层干部任职预审制度。在任命前,乡镇和部门党委(党组)要把单位人员编制、职位设置、职数情况和拟任人员考察、推荐、研究等产生过程,向上级组织人事部门预报,经审核同意后正式任命。未履行预审程序的,经查核属实,一律宣布无效。这便于全面和及时掌握乡镇和部门的干部任用情况。对二级局单位副职干部由市委组织部集中管理,打破干部部门所有,逐步实现重点岗位中层干部的交流和轮岗。

2、积极推进干部任用制度改革。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形式,让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走向阳光操作。从1997年开始,我市在乡局党政机关全面推行了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公开竞争职位、任职条件,公开工作程序、公开测评推荐结果和考试成绩。通过个人自荐、 文化考试、演讲答辩、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等程序,择优聘用机关中层干部。积极试行村委会成员“公推直选”,让群众广泛参与,由群众直接选择,改变了过去”上面定人头,下面举拳头”的现象。

3、加大乡局党政一把手的交流力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新的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对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也有利于他们放开手脚,开展工作。目前,全市乡镇党政一把手有64.1%实现了易地任职。

四、监督用权,把干部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

1、把干部监督寓于日常管理教育之中,增强乡局级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今年,我们在乡局党政一把手中先后集中开展了“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思想笔谈和谈心活动,教育他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自控能力。带头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办事。

2、坚持把《干部任用条例》执行情况的检查作为常规性工作。通过检查,不断总结好的做法,进行交流推广,以此规范乡局党组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对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行为,严肃查处。1999年,一企业负责人的任用程序不够规范,素质把关不严,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我们及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批评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基层单位考核推荐意见篇7

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和优秀妇女作党的发展对象(以下简称“双推荐”)是新时期党赋予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是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发挥联系团员青年、妇女桥梁作用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做好此项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双推荐”工作在党员队伍建设及共青团、妇联建设中的地位

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和优秀妇女作党的发展对象,是拓宽视野,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实党的新生力量和后备力量的需要,发展优秀团员青年和妇女入党,逐步增加党员队伍中年轻党员和妇女的比重,有利于建设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员队伍。通过深入有效地开展“双推荐”工作,可以激发广大团员青年和妇女的政治热情、强化成才意识,可以进一步激励他们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建功立业,可以有效增强共青团、妇联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全市各级党团妇组织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双推荐”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性,采取有力措施,制订明确计划,努力使这项工作层层落实。在今后的党员发展过程中,力争做到:28周岁以下青年入党,一般应从团员中发展;发展团员入党,一般应经过团组织推荐;在三年内妇代会主任全部加入党组织,消灭女党员空白村;女党员发展比例达到30%。

二、把“双推荐”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对团员青年、妇女的教育和培养上

加强对团员青年、妇女的培养、教育,提高团员青年、妇女的思想政治和技术业务素质,是“双推荐”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双推荐”工作的主要目的,各级党团妇组织要对团员青年、妇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要组织团员青年、妇女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教育和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妇女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去,通过思想教育和实践锻炼,使他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要求入党的团员青年和妇女,各级党团妇组织应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教育,分层、分类、分级进行专门培训。特别要通过各级党校和青年干部培训等各类培训班,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各类经济管理知识的教育。各乡(镇、街道)每年至少举办一期优秀团员青年、妇女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培训。

三、“双推荐”工作要坚持标准,明确步骤,确保质量

团妇组织向党组织推荐发展对象时要坚持规定的党员基本条件,方法上可以通过党团妇组织签订《推优责任书》等形式,把团妇建设纳入党的建设范畴,运用党建促团、妇建,坚持党建带团、妇建,自觉做到党团妇联动、党团妇衔接,形成合力。具体要做到:一是计划衔接。各级党组织和团妇组织每年要制定各自的发展计划和推荐计划。二是重点衔接。各级党组织要把工作、生产第一线的优秀团员青年和妇女作为培养考察发展的重点之一;各级团妇组织也要把政治思想素质好、积极要求入党的青年标兵和妇女作为重点对象予以培养、推荐。

“双推荐”工作的具体步骤是:确定对象、教育培训、跟踪考察、推荐。即团支部和妇代会在积极分子培养的基础上,对推荐对象进行全面考察,经支部和妇代会讨论通过,形成决议。由团支部和妇代会填写《优秀团员(妇女)入党推荐表》并说明推荐理由,报上级团妇组织审定,上一级团妇组织进一步考核审定后,签署意见向其所在的党组织推荐。团支部书记和妇代会主任的推荐工作由上级团妇组织负责,上级团妇组织在认真听取团员青年、妇女意见的同时,根据推荐对象的政治素质和工作实绩,综合评定后,直接向其所在单位党组织推荐。《推荐表》一般每年结合年中和年终总结评比填报二次,或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填报推荐。党组织要重视团妇组织的推荐意见,对政治素质好、有潜力、政绩突出、能开创新局面的优秀团员青年和妇女要及时列入考察对象,早日吸收其加入中国共产党。

团的基层委员会和妇联要经常检查和指导下级团妇组织推荐工作的落实,认真审核团支部和妇代会的推荐意见。必要时可以就团员青年、妇女入党问题直接向团员青年、妇女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提出建议。

四、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对“双推荐”工作的领导

推荐优秀团员青年、妇女入党工作,必须在各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必须和党的组织建设相互协调。在“双推荐”过程中,团妇组织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情况,听取意见;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各乡镇街道党(工)委,要支持帮助团妇组织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同时要在部署发展党员工作时,对团妇组织开展“双推荐”工作提出要求;在制定年度发展党员工作计划时,要征询团妇组织的意见,在每年听取共青团、妇联工作汇报的同时,认真听取“双推荐”工作汇报,及时帮助解决“双推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基层单位考核推荐意见篇8

[关键词]发展对象;考核机制;学生党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034 ― 02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报告指出:“党的基础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高校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学生党建工作是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随着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的重要指示精神的进一步落实,如何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确保发展学生党员的质量,细化和规范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完善发展对象的培养考核机制,提高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 将政治素质强、综合素质高的发展对象吸收到党组织,提升学生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摆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完善发展对象考核机制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主要步骤是递交入党申请书――推优――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培养发展成熟为党的发展对象――党课培训结业转为预备党员,在这过程中,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发展为党的发展对象经考察推荐入党是发展党员的关键,是对学生全方面考察后认为其是否符合党员标准推荐其入党的重要一环。将发展对象的考核通过机制设置综合考核学生的党的理论知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学业成绩与群众基础等方面素质,在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就显得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选拔、吸收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也增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科学性与公信度,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发展对象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入党积极分子档案建立不重视,可考核材料单薄,资料不及时归档整理,不利于后续考察工作开展。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党员材料的归档整理是由基层支部完成的,学校对于党员的档案材料是有要求的,基层支部对应要求各入党积极分子在各环节提交有关材料,到最后发展为预备党员时才会按个人归档整理为一个档案,这样不利于组织或考察人及时综合反映入党积极分子情况,缺乏掌握跟踪培养进展情况。

(二)支部考察不到位,重视“硬性条件”考核,忽视了“软性条件”考核。基层学生党支部以学生党员为主体,支部书记大多是由辅导员兼任,学生党员发展面广申请人数多,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繁忙,学生党员又有自身学业,在发展对象确定中往往是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纪律情况、担任学生干部情况、获奖情况等客观的“硬性条件”筛选,而往往忽略或者没有做到对其思想政治素质、群众基础等“软性条件”的考察,恰恰这是考察发展对象的重要因素。

(三)民意表达不充分,发展对象的确定过程主要是征集党内意见,党外意见没有充分表达。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日常表现情况,通过班内同学、班主任、辅导员等是可以综合考察的,基层支部虽想到征求党外意见,但缺乏制度与流程设计在确定发展对象工作中就忽略了。

(四)缺乏公开沟通、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发展对象考察过程中,更多的是联系培养人与发展对象个人沟通、交流,而公开沟通、交流、思辨的过程是欠缺的,也使得发展对象少了一个思考、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习、完善自我的机会。

三、完善发展对象考核机制,提升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档案建立制度,做好资料的归档整理,为发展对象考核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对于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记录着学生党员的培养过程,见证了学生党员的成长过程,是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管理工作中最具价值的原始证明材料,因此从入党申请人被支部委员会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就应为之建立个人考察档案,将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申请书》《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放入档案,做好档案的建立工作,并建立建档明细表和汇总表,做到信息化管理与纸质化管理同步。届发展对象环节,个人档案应包含《入党申请书》《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中国共产党入党培养登记表》、自传、思想汇报材料(至少4份)、政审材料(含政审综合材料)、《党校学员登记表》等必备材料,还应有记录入党积极分子动态发展的纪律作风、成绩测评、志愿服务、获奖信息等方面的材料。在发展党员的各环节根据支委职责分工专人负责档案的归档和管理工作,档案移交时做好整理交接工作,也有利于检查监督各环节的档案归档,避免错漏,杜绝建档工作中事前不办、事后补办、信息填写前后不一致、材料缺失或不规范的现象,将档案管理工作做实做细,为党员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联系培养人的培养教育制度,保证发展党员的思想建设。

在发展党员培养中联系培养人其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往往由于联系培养人是高年级学生党员,由于自身的学业繁重,面临考证或考研压力,工作不够重视,很多时候这变成了一个流程形式,真正发挥作用不大。从确立入党积极分子起,党支部应给每个入党积极分子确立两个入党联系培养人,入党联系培养人必须是正式党员,同时为了规范入党联系培养人的培养工作,制定《入党联系培养工作要点》,召开入党联系培养人和入党积极分子联系培养大会,让双方意识到联系培养在党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联系培养人要本着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联系培养工作,入党积极分子要积极主动向培养联系人汇报自己的思想状况。在联系培养考察过程中,形式不要局限于双方的谈话谈心,联系培养人每半年填写《中国共产党入党培养登记表》考察意见时,还应从入党积极分子所在班的班长、团支书以及宿舍舍友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日常表现,力求全面、真实、客观对入党积极分子作出评价,并对其不足给予提醒,帮助改进。

(三)设立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联系培养人推荐、支委推荐、班主任推荐、辅导员推荐的“五位一体”的发展对象推荐机制,全面考察发展对象的日常表现。

发展对象的确定,应是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和考察、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党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支部委员会讨论同意,经公示无异议并报上级党委(党总支)备案后,可列为发展对象。进一步规定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的主要方式及要求有:(一)听取党员意见,可采取座谈会、个别谈话或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二)听取群众意见,可采取民意测评、群众座谈会、个别谈话或书面征求意见等方式。确定学生发展对象,应当采取民意测评方式,参会人数应当不少于班级总人数的4/5,同时还要通过个别谈话或书面方式征求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代表、研究生导师等熟悉该生的有关老师意见。基层学生支部在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时设立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联系培养人推荐、支委推荐、班主任推荐、辅导员推荐的“五位一体”的发展对象推荐机制,召开班级会议进行民意测评,并建立相应的推荐表格,将推荐意见真实记录入档。这样建立起来的发展对象全方位考察推荐机制,可使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民主氛围更加浓厚,全面考察发展对象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为人处事表现。

(四)建设发展对象答辩机制,务求选出思想素质好、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优秀的同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发展党员工作应当严格执行“三投票五公示一答辩三备案”制度,做到公开透明。为了进一步加强发展对象的环节,不但在预备党员转正环节设置答辩,在发展对象转为预备党员环节也设立答辩机制,务求选出思想素质好、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优秀的同学加入党组织。基层学生支部制定相应的答辩机制,建立《党支部发展对象答辩评分表》,总分为100,评分项目包括:自我总结(20)、入党动机(20)、评委提问中设置时事热点(20)理论知识(20)、临场表现设置语言表达(10)应变能力(10),所得分数纳入发展对象的考察因素。答辩内容及评分细则如下:(1)自我介绍;(2)阐述自己的入党动机(考察入党动机是否正确);(3)抽签题作答(党的理论知识:考察是否正确完善;时事政治:考察对相关时事是否了解,时事热点的关注度);(4)个人情况提问:(由评委提问1-2个问题);(5)个人总结(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自我思考是否全面,优、缺点是否总结到位)。围绕以“为什么入党”为主题,就个人思想、工作、作风、时政热点等情况,逐一登台答辩,为发展党员提供了一个公开交流的平台,也给与会人员一个思考、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习、完善自我的机会。

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是一项需细化谨慎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设成一支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注入新鲜的活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社.就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 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刘长平.大学生党员发展对象民主推荐机制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2011,(05):72-74.

〔3〕白杨.以“党员发展答辩制”为载体创新大学生党员发展方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9):132.

上一篇:网格化管理的意见范文 下一篇:评价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