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规工作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2 21:09:54

企业合规工作报告

企业合规工作报告篇1

    一、政策层面:对企业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监管正在进一步加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财政部门负责对各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施监督。财政部相关部门近年来一直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有关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常规检查,并公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和保监会等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也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所管辖的上市公司、保险公司的年度报告编制或者披露要求作出规范,并实施监督。多年来,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一直是敦促企业单位贯彻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质量的重要力量。而在2003年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和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的成立,加强了对国有资产、银行的监督管理,这其中包括对国有企业和银行财务会计报告监管的加强。而执行什么样的会计标准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影响深远,目前对于国有非金融企业和银行企业,财政部已经制定了相应的《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但是在执行时间和范围上尚有差异。正因如此,2003年有关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与所执行的会计制度标准休戚相关。

    按照中央的部署,所有国有企业在《企业会计制度》后,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于2005年完成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工作。为此,国资委在成立后不久,即与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做好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工作的通知》,要求其所管辖的189家大型国有中央企业加强财务会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随后,为了保证《企业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国资委发文要求这些企业做好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工作。具体安排是:(1)对于2002年前已申请执行或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中央企业,按照财政部规定的有关工作要求,只需做好有关资金核实工作,直接向国资委申报资产损失处理,可不再组织清产核资工作。(2)对于申请2003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央企业,清产核资主体工作时间为2003年9一12月,资产清查时间点为2002年12月31日,全部工作于2004年3月底结束。(3)对于申请在2004年或2005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央企业,清产核资主体工作时间为2004年1~6月,资产清查时间点为2003年12月31日,全部工作于2004年10月底结束。

    由于2003年仍然处于向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过渡时期,所以,国资委于年末发出通知,就如何做好2003年度中央企业财务决算的工作作了部署,要求各企业在进行财产清查、债权债务确认和资产质量核实的基础上,组织好企业总部及所属子企业财务决算编制和报表合并工作。按照国资委的部署:(1)各企业要在2003年度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中,结合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认真清理以前年度的潜亏挂账,如实反映历史遗留问题,经审批后合理消化和处理,并认真总结经验和查找原因;(2)企业在2003年度财务决算编制中严禁出现新的潜亏挂账;(3)所有境内外各级子企业(含全资、控股)、分支机构都应纳入年度财务决算编制范围;(4)企业所属经营性事业单位,应按规定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尚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所属事业单位,应将资产和财务数据并入企业财务决算报表中;(5)企业所属基建工程项目要与企业财务并账,尚未并账的应将基建项目的相关财务决算内容一并纳入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中;(6)除特别规定外,年度财务决算应当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毫无疑问,上述举措,一方面表明2003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标准等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将可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财务会计报告正日益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出资者获取企业有关财务信息,籍以评价企业绩效、实施监管的重要手段。除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外,我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亦正在进行中,有关法规对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信息的透明度也正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今年已经生效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即将出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均对民办教育机构、基金会以及其他有关非营利组织要求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作出了严格要求,从而会对相关机构、组织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产生较大影响。

    二、技术层面:提高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质量

    按照我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企业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保证真实、完整。这就意味着任何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至少应当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提供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其中,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提高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编报质量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从基本概念角度,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范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定义来确认和计量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交易事项,并如实反映于会计报表中。比如,对于那些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产”,实际已经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应当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现时义务,或者潜在义务已经转化成现时义务,并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及时确认为负债等。

    (二)从信息披露有用性角度,企业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企业在年末的财务状况、全年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从而一方面可以解脱经营管理者的经管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这个角度讲,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者应当尽量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披露充分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包括会计报表本身的信息,还包括会计报表附注信息,从而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本身的信息。关于企业至少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均作了具体规范,中国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与格式也作了规范。另外,从保证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有用性和完整性角度,对于一些有助于理解会计报表内容的信息,即使其没有在相关准则、制度中明确规范,企业也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予以披露。

    (三)从会计规范角度,应当继续完善我国财务会计报告规范体系。财政部目前正在深入研究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点和类型、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模型等,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来决定企业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的信息,并正在加紧制定《财务报告的列报》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列报的主要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的规范。

    三、使用层面: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

    前已述及,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在会计信息使用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建立起一个信息沟通的桥梁,但是由于双方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双方之间可能的利益驱动的不一致,我国企业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使用和分析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需要予以特别关注。按照2002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有关情况,结合今年的特点,使用者在阅读和分析2003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当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注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和潜在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尽管财政部已经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和《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等规定,对于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损益的情况能够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基于关联方交易有可能存在的不公允性,报表使用者仍然应当特别关注上市公司从事关联方交易的程度、所占的比例以及定价的合理性等。另外,考虑到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规避政策,采用“关联方交易非关联方化”的做法,所以,使用者还应当特别关注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上市公司与潜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交易。

    (二)关注企业资产减值的处理及其影响。随着《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企业需要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这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但是,从最近几年的年报情况来看,一些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随意性较大,尤其是对于部分业绩较差的企业通过“巨额计提或者核销”、以待后期转回的办法来避免退市或者特别处理。比如,某企业在2002年对应收母公司和其他关联方的欠款全额计提了坏账准备,减少当期损益26.90亿元;某企业对应收账款等计提巨额准备,减少当期损益2.67亿元。而另一些企业则因调整计提,冲回前期计提的减值准备,而使业绩大幅上涨。如某ST公司2002年完成净利润278万元,而其中因冲回前期计提的坏账准备调增利润2232万元;某企业在1999年计提某楼盘存货跌价准备9331万元,在2002年又转回部分存货跌价准备3086万元,增加当年利润,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大。所以,在2003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使用者应当对于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继续予以重点关注。

企业合规工作报告篇2

国内外开展的管理会计报告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系统论、反馈控制论开展。管理会计报告针对的主体主要可以分为高层管理层、中层管理层与基层管理层,三个主要需求主体分别掌握企业宏观运营情况、例行性运营情况与日常工作的协调。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主要表现出目的性、实用性、动态发展性、管理服务性、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信息时效性等特点。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应当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价值运动作为中心,借助生产或者交换的方式,使更多具备价值的信息传达至管理层,辅助企业决策和管控工作,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价值增值。因此可以将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归纳为:帮助管理人员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管理会计报告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规划功能。管理会计报告对财务会计历史数据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利用,从而实现科学的预测,使管理人员的决策更准确和全面。二是组织功能。以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管理会计报告可以优化企业管理流程,进而实现人力与财力的最大化利用。三是控制功能。管理会计报告应当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及时地反映各类信息,通过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可以实现事前的管控。四是评价功能。使用管理会计报告可以进行实际数和预算数的精确对比,从而围绕责任单位的业绩进行相应考核活动,完善分配关系。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现状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要远远领先于我国,至今我国会计行业对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视程度依然不足。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会计报告依附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在企业管理者眼中,会计工作中应该围绕财务会计报告展开,极少有人将会计工作拓展到管理会计领域,甚至不少企业简单地认为会计是事后的算账过程。由于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足,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完善,导致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管理会计报告被当作财务会计报告的补充。这造成管理会计报告缺少独立性,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脱节

受限于我国管理会计报告相关研究经验不足,真正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脱节现象严重。目前国内一些企业虽然吸收了大量国外理论经验,而应用过程中却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同国家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差别很大,因此不少理论的应用价值并不高。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性

管理会计是一门结合多学科的新兴学科,目前仍然没有完全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系统性更差。企业财务部门和其他管理者进行的管理会计活动零星而分散,这导致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从而使管理会计报告更加不受企业管理者重视。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

(一)设计原则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必须使管理会计报告能够真正地服务于企业运行过程,因此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与成本效益原则。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必须实现管理人员的会计信息需求,因此应当具备目标导向原则。目前,使用理论解释管理会计的应用基础成为国际学界较为主流的认识。企业内外存在着普遍的关系,因此整理分析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合理确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目标导向。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价值与其相关性直接相关。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性的工作,局部的有效性无法替代全局的有效性。因此,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构建过程中,必须要充分重视系统性和信息的相关性,由企业最高层主持设计,全面统筹、合理规划。管理会计报告绝不是事后的报账工作,它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企业战略决策重要参考,因此系统的构建必须遵循及时性原则。为保证及时性原则,必须尽可能缩减报告长度,使决策时间更充足。管理会计报告比财务会计报告自由度更大,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图表辅助编制,以揭示经济现象本质为最终目的。企业进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是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二)设计思路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当具备较强的系统性,以设计目标为出发点,报告内容主要由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与责任考评报告组成。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内容

1.预算报告

预算报告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决策和控制的重要手段。目前全面预算成为大型企业经营管控的必备工具,财政部也就全面预算出台了一系列准则、规范。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管理的工具,也是企业管理流程再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预算报告体系主要包括营业预算、资本预算与财务预算等。

(1)经营预算。预算报告中的经营预算报告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不同环节,编制采购预算、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等。想要编制好经营预算,首先必须对企业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对企业内部管理职责进行明晰。详细界定采购、销售、生产部门的分工、定位、职责,制定详细、科学的部门职责说明书和岗位职责说明书。其次,引入对标管理的概念,提高预算控制者的管控能力。再次,注重经营预算之间的相关性。预算平衡是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重要程序。因此,在编制过程中,要把不同地域的销售预算进行比对,对预算差异进行分析,并且要发挥信息分析等部门的作用,从多个视角审视销售预算,督促执行者深入思考和把握各种影响销售的潜在因素,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

(2)资本预算。本报告由投资预算报告与筹资预算报告两方面构成,前者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发展,实现更高的资本利用效率,后者反映了企业在预算期内所需要短期筹资与长期筹资数额等信息。投资预算是企业发展的年度蓝图,关乎企业的战略全局,是企业发展的上限所在,因此,投资的风险一般远大于经营风险,做好投资预算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做好投资预算主要在于,首先做好战略规划、制订可行的发展计划和做好项目前期考察。预算是年度工作计划,而对于一项投资来讲,往往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规划。所以投资预算的编制必须要以投资项目的充分论证和企业战略全局的合理定位为基础。其次,投资预算必须要与筹资预算以及经营预算和财务预算相结合,投资必须做到量力而行,不影响生产经营。筹资预算的主要作用是弥补投资、经营预算的资金缺口。因此,其具有保障性的作用,关乎资金链的安全,是企业生存的底线。主要特点是,筹资预算必须具有充分的可行性,筹资预算的编制需要相对保守,必须确保计划能够落实。这需要对国家金融政策、企业自身的信用条件、潜在投资合作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研究和判断。

(3)财务预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由现金收支预算、损益平衡预算与财务状况等信息共同组成。其中现金收支预算可以针对预算期内一切现金收入或支出制定报告,反映客观的现金使用情况。损益平衡预算报告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利润情况,分析利润变化的根本原因,从而为优化企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损益平衡预算以变动成本法为根据,项目主要包括预计营业收入、预计营业成本、预计边际贡献、预计期间费用、预计利润总额等。财务状况预算可以准确评价企业在预算期内的资产规模与分布情况,财务状况预算表中的项目主要由预计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三方面构成。财务预算是对业务预算数据的提取和总结,与业务预算之间具有继承性和指导关系。因此,做好财务预算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析财务预算的编制结果,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进而调整业务预算编制,实现预算整体的优化;二是为预算执行提供便捷的控制点和信息来源,从财务预算入手易于实现预算执行情况的比对分析,为调控预算执行提供合理的依据;三是发挥财务部门的价值创造能力,合理预计财务费用,挖掘资金潜力,实现增效。

2.决策控制报告

决策控制报告则包括投资、筹集、经营等方面的决策。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决策控制报告体系由决策模块与控制模块两个模块构成,主要实现投资、筹资等服务功能。投资决策报告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内部项目投资与外部投资方式的选择,通过确定成本与机会成本,得出对企业价值创造优势最大的投资项目。筹资决策报告主要确定筹资的具体方式与结构,针对资金需要评估并预测最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筹资方式。经营决策报告主要体现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如成本定额分析、作业成本管理、订单和专案管理等。决策控制报告构建要充分考虑系统性、相关性和目标导向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决策控制报告要融入企业管理体系。权责统一、奖罚有据是企业管理的根本特征。建立完善的决策控制报告编报制度,要对数据取得、数据分析、数据提交、数据差错有完善管理机制。避免对决策控制报告滥解读,对责任没有追究机制,造成报告流于形式。

(2)决策控制报告要与其他管理会计手段的融合。决策控制报告有时是对企业某一领域较长期间的分析,有时是对企业整体较短时间的诊断,其涵盖面与预算多有交叉,必须要考虑决策控制报告与其他管理会计手段,特别是预算的相互配合。

(3)要重视决策控制报告的质量。决策控制报告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管理控制提供依据,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一方面要求决策报告的编制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另一方面要求企业要不断总结决策控制报告方面的经验,形成报告模板,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工作质量。

3.责任考评报告

责任考评报告是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经营业绩考评报告、预算执行报告、投资后评价报告等。责任考评报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责任考评报告体系的要点如下。

(1)报告主体要明确,分工配合要清晰。考核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焦点环节,涉及员工切身利益,往往造成较为明显的对立和尖锐的矛盾,加之工作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往往造成推诿扯皮,从而弱化考核力度。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制定考评体系时,对于考评报告的编制主体和多部门之间的配合关系要界定清楚,避免由于责任不清造成的质量下降。

(2)考评报告要与预算报告和决策报告紧密相关,与经营管理和决策管理密切配合,不能脱离经营和决策去开展考评工作。考评报告的编制要以科学合理的评价生产经营和决策行为为目标,以预算计划、可行研究报告、决策支持报告为基础,采取对比分析、汇总分析、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取考评数据,为考评工作提供依据。

(3)考评报告的编制要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和核心驱动力。报告编制要充分考虑企业提高效益的根本目的,在报告的信息筛选、信息披露方式、报告编制周期等方面考虑考评的可行性、有效性和成本效益性,避免造成负面影响。

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A公司的应用分析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适用性。A公司以物流基础设施运营为主要业务,企业处于初创期,主业尚未形成规模,物流相关产业定位仍有待明晰。然而近年来物流行业蓬勃发展,大批管理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企业从外部高度竞争转入内部管理竞争,企业纷纷采取管理会计等管控手段,加强内部挖潜。A公司采用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包括预算报告、决策控制报告、考评报告三个方面,但是A公司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系统性较差,报告之间的相互脱节明显,报告的质量和实用性较差。针对A公司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所暴露的问题,结合本文提出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方法,对系统做出以下改进措施。第一,强化考评报告的作用。首先建立投资后评价报告制度,对投资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对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其次,完善对全面预算的考核报告机制,落实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提高生产经营的可控性。再次,对成本定额控制进行考核分析,建立奖惩机制,减少浪费,降低经营损耗。第二,完善预算编报机制。优化预算编制流程,明确预算编制责任,加强对预算编制的调度,通过采取对标管理、预算横向和纵向比对等方式,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立预算分析和调整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力度,提高预算的有效性。第三,完善决策控制报告机制。对原有的投资可行性报告编制进行规范,建立投资可行性报告编制流程和管理制度,明确报告编制框架和模板,确定投资可行性调查的重点和指标,提高报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基于本文提出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理论对A公司系统进行的改进,使其管理会计报告具备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分析等重要职能,增强了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管理目标导向更加明显,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与企业实际结合更加紧密,管理流程完善程度更高,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经营时出现的各类问题,管理会计应用的效果更加突出。在当今现代企业竞争从纯粹外部商业竞争向全方位竞争转变的大背景下,企业内部管理逐步向科学化、高效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全局性管控的重要工具,可以更加高效地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和保障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将极大地提高企业管理效能,帮助企业赢得全方位的市场竞争。

企业合规工作报告篇3

二、就准则体系的内涵而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强调了会计要素和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同时兼顾了会计记录的要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规范会计记录,而由企业根据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准则自行处理。会计确认解决的是定性问题。比如,什么是资产?判断资产的关键是能否预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不能为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资源就不是资产。什么是负债?负债强调现时义务,也就是说,某项义务形成企业的负债时,表明企业一定承担支付义务。什么是收入或费用?收入或费用突出日常活动,只有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才构成营业收入或成本,非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属于利得或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或支出。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净资产,净资产体现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利润的实质是净资产的增加,亏损表示净资产的减少,等等。会计计量解决的是定量问题,即在确认的基础上确定金额。会计确认和计量构成了会计政策的主要内容。报告是确认、计量的结果,是连接企业和投资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载体和桥梁。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主要是通过充分披露的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判断企业的内在价值,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投资决策等。

财务报告具有特殊作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强调了财务报告的地位。基本准则单独规定了财务报告一章,具体准则大都规定了披露要求。这些披露要求与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金融工具列报、每股收益等报告类准则,共同构成了企业财务报告体系。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从2002年开始,将国际会计准则更名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①,是从投资人等信息使用者决策的立场出发,向投资人等提供反映企业会计要素和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确认、计量结果的财务报告。我国的会计准则虽然没有称为中国财务报告准则,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出发点和理念是一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到应用指南,其核心是围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加以规范的,从而实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内涵上的统一。

会计记录是在确认和计量基础上对经济业务事项运用会计科目进行账务处理的方法,我国以前的会计制度主要是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形式加以规定,其中涵盖了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内容,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融为一体。新会计准则改变了这种传统做法,明确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构成准则体系的正文,从而实现了国际趋同;同时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了156个会计科目及其主要账务处理,作为准则应用指南的附录,附录中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不再涉及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内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涉及会计记录,主要是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科目由企业自行设计并进行账务处理。我国目前乃至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不能缺少对会计记录的规范,这样设计和安排,能够使会计准则更具操作性,便于准则体系全面准确地贯彻实施。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中确认、计量和报告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

三、就中国准则与国际准则项目的对应关系而言,不仅整体架构保持了一致,而且大多数项目做到了相互对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由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解释公告三部分构成,这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整体架构一致。

我国的基本准则类似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在会计准则中起统驭作用,是具体准则的制定依据,主要规范了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内容。

我国的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正文涵盖了目前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部结构相同。具体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和报告类准则,主要规范了各项具体业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和重点难点内容提供的操作性规定。

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就实务中遇到的实施问题,将以财政部规范性文件形式陆续印发解释公告,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中的解释公告相互对应。

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将保持相对稳定,实际工作中如果出现了新业务需要制定新准则项目加以规范时,我们将根据基本准则并遵循既定的程序制定必要的具体准则,同时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趋同

2005年下半年,在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完成之际,我们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多名理事和技术专家就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问题进行了数次全面深入的研讨,双方最终达成了共识。2005年11月8日,中国财政部副部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王军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爵士签署了联合声明,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联合声明主要强调三点:一是中国将趋同作为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目标之一,旨在使企业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相同,趋同的具体方式由中国确定。二是确认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只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②等极少数问题上存在差异,除此之外,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三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确认了中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包括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可以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寻求高质量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决方案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

从全球会计趋同的情况看,大都选择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模式,比如欧盟、澳大利亚、韩国等。我国属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具有特定的法律基础、经济环境和文化特色。这就决定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必须创新模式,贯彻会计国际趋同“四原则”,走立足国情、国际趋同的道路。

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存的极少差异

1.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国际准则将同受国家控制的企业均视为关联方,所发生的交易作为关联方交易,在财务报表中要求充分披露。这一规定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因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及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较多,如按国际准则规定,大部分都是关联企业,实际上这些企业均为独立法人,如果没有投资等纽带关系不构成关联企业。因此,中国准则规定,仅同受国家控制但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企业,不认定为关联企业,从而限定了国家控制企业关联方的范围,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披露成本。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同了中国的做法,并借鉴中国准则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2007年2月22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布了该准则修订后的征求意见稿,计划在年内完成;如果顺利,届时此项差异将随之消除。

2.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

国际准则对企业计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允许转回,计入当期损益。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后认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价值较大的非流动资产发生减值,按照资产减值准则计提减值损失后,价值恢复的可能极小或不存在,发生的资产减值应当视为永久性减值,所以中国在资产减值准则中规定,此类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中国的规定表示理解,希望我们关注国际准则与美国准则的趋同进展,因为美国的资产减值准则对于部分非流动资产确认减值损失后也是不允许转回的。

二、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不同但不构成差异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我国的企业合并准则规定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国际准则只明确了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规范,没有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我国实务中,因特殊的经济环境,有些企业合并实例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如果不对其加以规定,就会出现会计规范的空白,导致会计实务无章可循。所以中国准则结合实际情况,规定了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中国准则在这方面的规定和实践将为国际准则提供有益的参考。

2.公允价值的计量

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是会计中重要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当前的,历史成本是过去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广泛运用公允价值,以充分体现相关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国准则强调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主要是考虑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没有活跃市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固然重要,但应当以可靠性为前提,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有可能会出现人为操纵利润现象。因此,中国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准则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同中国的做法,并将如何在新兴市场经济中应用公允价值问题列入其主要议题加以研究,还表示希望中国在这方面提供帮助。

3.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单独规定了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的会计处理。非流动资产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终止经营是指对企业的车间、分部、子公司等予以处置或将其划分为准备出售对象。根据该准则规定,如果企业管理层准备处置该部分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就应将这部分资产从非流动资产转出作为流动资产,停止计提折旧或者摊销,采用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销售费用孰低计量,账面价值高于公允价值减去销售费用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我国根据实际情况,没有单独制定这一准则项目,而是在固定资产、财务报表列报等相关准则中采用其他方式处理,达到类似效果,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赞同我们的做法。

4.设定受益计划

《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6号——退休福利计划的会计和报告》对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两种类型的离职后福利规范了会计处理。由于中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没有类似设定受益计划方面的规定,会计准则在现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对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等类似于国际准则中设定提存计划的内容进行了规范。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中国的规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趋同的。

5.恶性通货膨胀会计

《国际会计准则第29号——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规定了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要求。我们认为,中国在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预期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没有必要制定这一准则项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完全赞同我国不制定该项准则,但提出在中国准则中,应当明确境外经营所在国家或者地区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会计处理。我们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建议,在外币折算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规定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要求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或地区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应当按照一般物价指数进行重述,再按重述后的报表进行折算。

三、中国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在准则项目上作出了更加合理的安排

中国会计准则在某些项目的安排上作了适当调整:一是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分解为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套期保值、金融资产转移三个准则项目,将复杂的金融工具业务进行细分,以更好地指导实务;二是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4号——保险合同》分为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两个准则项目,对保险合同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作了比国际准则更加详尽、系统的规范;三是将《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联营中的投资》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1号——合营中的权益》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形成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及其应用指南,既符合中国会计实务多年来的习惯,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准则内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我们的上述安排表示赞赏。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等效

等效就是具有同等效力。会计准则等效是我国企业在那些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或地区上市,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再进行调整,即使调整也只对个别项目作出说明或者编制极少项目的调节表,毋须再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全面转换。等效还涉及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按照等效的审计准则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应当是认可的。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但要完成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的等效,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后,财政部就开始研究并启动与那些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等效问题的相关工作,而且进展较为顺利。

一、中国与欧盟的会计合作

中欧会计合作是中欧财金对话框架下的重要合作领域。欧盟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欧经济合作是双赢的。欧盟从2005年开始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国与欧盟实现会计准则等效已有共同的制度基础。2005年以来,双方开展了密切的会计合作。2005年11月,中国与欧盟签署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双边合作联合声明。2006年11月24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欧盟代表就建立中欧会计合作工作机制、欧盟将中国会计准则列为第三国等效准则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会议认为,鉴于中国会计国际趋同所取得的成效,在2009年之前,欧盟将考虑把中国作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国家对待。如果实现等效,中国企业在欧盟上市,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将得到认可。

二、中国与美国的会计合作

中美建立了联合经济委员会和双边对话机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近年来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美国在安然事件以后,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开始对话和趋同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中美双方加强了会计领域的联系和沟通,随着美国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工作的进展,我们将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和解决中美会计准则的合作与等效问题。

三、中国与日本、韩国的会计合作

从2002年开始,中国、日本和韩国在会计领域建立了定期对话机制,每年召开一次三国会计准则会议,沟通三国会计准则的进展,并就会计国际趋同问题进行磋商。2005年,在我国西安召开的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上,三方签署了会计合作备忘录。2007年3月15日,韩国正式宣布了全面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路线图,日本也正在进行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工作。以上进展为中国与日本、韩国会计准则实现等效创造了条件。

四、中国与澳大利亚的会计合作

澳大利亚同样是从2005年开始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与欧盟的情况相同,目前都在研究和总结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施中的问题。中澳在会计准则方面已经建立了联系和沟通,澳大利亚财政部和会计准则理事会非常关注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与实施情况,以及会计国际趋同的进展及所取得的成效,中国将进一步加大与澳大利亚会计合作的力度。

五、中国内地与香港的会计合作

香港从2005年开始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6年5月,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中国香港会计师公会在香港签署两地会计准则趋同的联合声明。双方认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中国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将有助于两地企业及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2007年以来,我们与香港会计师公会就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等效问题举行了多次技术会谈,一致认为,实现等效是两地的共同愿望,应当加快工作进度,尽早完成等效工作。内地与香港加强会计合作并实现会计准则等效,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和会计领域等诸多方面形成合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的话语权,实现两地企业、会计行业和资本市场发展的共赢。

此外,我国还将加强与俄罗斯、非洲等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合作。2005年,财政部派出代表团访问了俄罗斯财政部和会计准则理事会,双方都表示了加强中俄会计合作的愿望。2006年我国成功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加大了中非合作的力度,会计应当积极配合,开展会计合作。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整体框架、内涵和实质上实现了国际趋同,并得到了有效实施,将我国会计提升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从而促进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改进信息系统,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企业形象,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为实现中国会计准则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会计准则等效奠定了基础。趋同只是第一步,等效才是目标。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强做大,有利于贯彻“走出去”战略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作出应有的贡献!

①2001年,在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础上改组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准则称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一总称也涵盖了国际会计准则和解释公告。

企业合规工作报告篇4

一、什么是环境报告制度

环境报告又称环境信息披露,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环境报告是指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其中包括一般环境信息公开和国民经济统计中对环境情况的报告。一般环境信息公开就是国家依法确保公众对政府掌握的环境规划、环境调查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环境资料,特别是关于在其社区内的危险物质和活动的资料的知情权。如欧共体有《关于自由获取环境信息的指令》,美国有《信息自由法》等。我国政府根据《环境法》定期环境公报,37个大城市的环境质量周报、日报,即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宏观的环境报告,是把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政府向社会公布有关环境指标数据。我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实行此种统计核算体系。

微观层面的环境报告是指企业环境报告,即把企业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向外部社会披露。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企业环境报告开始出现,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没有单独列出专项报告。90年代以后,随着“绿色意识”的日益强化,也对企业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于是各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有的还单独编制年度环境报告。据有关国际会计专业服务机构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跨国性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2002年已经达到85%。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竞争的多方位化和加剧,使得包括企业社会效益、公共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等在内的非经济因素已日益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

年来国外企业环境报告方式一般分三类:环境价值信息报告、环境实物信息报告和环境等级信息报告。环境价值信息报告是建立在环境会计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的货币因素来度量。企业环境实物信息报告是对重点污染行业,如电力企业,依据其实物污染情况做出报告。环境行为等级信息报告是将企业按照一定标准区分的等级情况向公众环境报告的模式,指标的级别分别用5种颜色表示,有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和黑色,绿色代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黑色代表环境不达标,其余颜色为过渡等级。

我国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有的企业有了环境报告的萌芽,如排污申报登记,通过新闻媒体传递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信息,在产品包装上标出绿色产品标志或对环境负责的态度等。少数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时涉及到环境情况,但并无统一规定,也无具体标准。个别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已经建立了较正规的环境报告制度。

二、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的国际标准

要进行企业环境报告,首先必须要有环境管理标准和报告标准这些规范体系。一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方面的规定,是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它是英国标准协会(BSI)制订,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的一项标准。BS7750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该标准未包括企业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方面的专业标准。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的文件,对企业的环境报告标准作出了指导性的规范。

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是由欧共体制订的。1993年3月,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达成共识,通过并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于当年7月生效,该计划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策,并确定由外部独立审计师机构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

现在公认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是ISO14000系列。这是由国际标准组织(ISO)于1993年5月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启动,逐步建立起来的若干重要标准,作为指导性原则。ISO14000系列包含六方面内容:(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

联合国有关组织对环境报告标准的制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联合国专门成立了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该工作组经过对跨国公司环境报告的深入考察和研究,从1990年起,将环境会计问题列为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1992年,该工作组出版了《环境会计:当前的问题》一书,书中提出了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会计、环境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等方面的意见。1992年,联合国经济社会发展部下属的“跨国公司和管理”分部,对环境审计进行过调查,并开始了适用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研究。

1993年,联合国印发了《跨国公司的环境管理》的研究报告,介绍了部分跨国公司在其年度报告中公布环境资料情况的调查。

虽然环境管理已经有了较规范的国际标准,但环境报告尚无统一的国际专业标准。

三、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在实践中的特点

企业环境报告制度作为企业管理和经营的一项创新,从个别企业的试行发展到成为多数国际化企业的潮流,仅几年的时间,很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还有待研究。比如企业环境报告与企业形象的关系如何?与企业经营整体战略的关系如何?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目前研究还比较少。综观近几年来发达国家实行企业环境报告制度的实践,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各国政府关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并在建立企业环境报告制度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但是对企业发展中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性问题、关系国家竞争力问题、关系公民人权包括健康权方面的问题,政府就会行使宏观调控权。如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力量编写了《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对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英国政府指导和督促英国标准协会颁布了“环境管理制度”,政府环境部还颁布了“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的文件,推动企业环境报告制度的执行。

二是社会各方面重视对企业环境报告工作进行研究和监督。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到各国民间组织,都建立有专门的机构,研究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5年6月颁布了其环境会计工作组提出专门文件,对环境报告中的会计和审计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并制订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6月颁布了一份关于“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的文件,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的内部控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1997年“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公会1998年“理解和实施国际标准ISO14000”文件。

三是跨国企业积极实施环境报告制度,通过环境报告工作提高企业素质。如国际著名企业ABB公司,早在1992年就建立了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环境报告的制度。1993年,该公司把38个国家的子公司纳入环境评估,并在制造地点进行有关的环境问题评价。1994年该公司第一本环境报告出版。1995年,该公司出版了第一套环境保护目标体系,并建立了国际环境问题交流平台。1996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1公布后,ABB的50余个子公司通过了此标准体系的认证,公司全面推行环境报告制度。目前已有96%,即519个ABB的分支机构通过了ISO14001认证。1997年该公司第二套环境保护目标颁布。1999年,该公司在23个业务区域中完成了核心产品全部有关环境的要素的报告。总公司每年度的环境保护报告被翻译成22种语言在集团内广为传阅,并在互联网上披露。ABB注重从组织上保障环境报告制度的执行,在每个业务区域专设了环境保护控制经理。定期举办环境问题研讨会和有关培训。2000年ABB还投资帮助国际能源组织实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计划。跨国公司通过强化环境报告工作,大大提高了企业整体经营水平。

四是企业环境报告的做法正在向公共组织辐射,并且形成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公共组织也与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国外很多公共组织如学校、医院等也建立了自己的环境报告制度。这样做既强化了员工的环境意识,又向社会宣传了这些公共组织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进展,有的大学还通过环境报告宣传在这一领域里学术研究和教育成果,有的医院通过公布环境情况解除了患者的不必要担忧。公共组织的环境报告使许多企业得到启发和借鉴。

四、几点建议

(1)通过宏观调控,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规范市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好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公共服务之一。政府一方面要通过直接投入,致力于生态建设,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控企业行为,使之有利于环境优化。政府指导企业建立环境报告,可先从特大生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入手,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向面上推广。政府要从四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为企业环境报告划定边界,明确什么性质的问题应该作企业环境管理问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变这些指标。二是对企业环境披露的真实性、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监督。三是对开展环境报告活动的企业要制定扶持和奖励政策,对不实行环境报告制度或环境管理不力的企业,逐步实行惩戒制度。四是改革传统的国民经济统计指标(GNP),试行把生态资源和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要站在高起点上开展中国特色的企业环境报告工作,首先就要立足于全方位创新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报告制度,其中的关键就是引进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建立中国企业的环境报告制度。我国政府在2003年1月颁布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已经把“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列为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ISO14000系列环境国际标准为企业环境管理明确了具体指标。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起步于1996年,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CACEB)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于1997年7月,目前有15家认证机构得到了“环认委”的认可,共认证企业263家,其中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企业认证数量占认证总数的71%,机械行业的企业占7%,其它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品、非金属制品、煤炭、社会福利等行业所占比例均在5%以下。可见,我国企业尚未普遍实行这一标准管理。应该在企业大力推广这一标准管理。我国相关中介组织,要积极致力于推广这一标准,并协助政府部门界定企业环境管理和环境责任问题,同时与其它国家的相关组织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聘请环境专家和技术专家,设计有关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开展企业环境自我评估规划和市场调研,经过民主协商和法定程序,制定出一套在我国行之有效的企业环境管理和报告工作程序和体系。

(3)建立中国的企业环境会计和审计制度。实施企业环境报告工作涉及会计技术处理问题,需要有会计和审计的配合。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环境资产与负债,以及环境污染、防治、开发和利用的成本与费用,分析环境绩效与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个新兴会计专业分支。它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未建立与环保费用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仅在企业“管理费用”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予以披露,前者指企业按规定缴纳的排污费用,后者指企业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这些环境信息的披露远不能满足所有利害关系者的要求。如何全面准确地向公众报告企业环境信息,是环境会计工作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时,要加强企业环境审计工作,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在审核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发挥监督作用。wWw.gWyoO

(4)引导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积极支持企业环境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国外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报道都是作为公益事业来对待的,免受或减收费用。我国的媒体大多是公共部门、事业单位,更应该关注环境公益事业。要对大型企业所作的环境报告作为新闻加以宣传。广告宣传企业环境报告可酌情减收广告费。社会各界都要关心支持企业环境报告制度,形成全社会重视环境保护的氛围。

企业合规工作报告篇5

关键词: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识别方法;防范对策;内部控制

财务会计报告对企业日常运行,经营管理决策等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其作用有效发挥,必须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和有效,但由于受到制度、人员等因素制约,很多企业容易出现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制约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文章将探讨分析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识别方法,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范对策,希望能够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一、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识别方法

为尽快识别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掌握正确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排除虚假成分法。在识别虚假财务会计报表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将虚假成分进行排除,从而保障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常用方法为综合采取有效方法,对不良资产进行识别,用财务质量评估企业利润;对关联交易进行识别,通过运营能力实现对企业利润的评估;识别挂账债务,通过负债水平运营能力评估,进而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和利润状况;还可以对资本公积进行识别,用所有者权益评估企业规模。这些都是通过对企业虚假成分和信息进行识别和排除,然后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基本情况,识别虚假财务会计报表。

(2)分析相互联系法。对不同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效分析和识别,从而掌握财务会计报表基本情况,识别虚假财务会计报表信息。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尽管反映的内容不一样,但他们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为识别其中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常用查找和对比分析法,发现其中异常数据,识别虚假财务会计信息。例如,计算资产总额中各项目比重,如果存在较大比例的待摊费用、固定资产清理、递延资产等现象,可判断存在虚假资产。计算主营业务利润率,判定主营业务盈利水平,当利润超出合理范围时,存在虚假财务会计信息的嫌疑。

二、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成因

导致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问题还是多种因素所致,主要成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的驱使。一些企业为榨取更多利益,在利润驱使下,导致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出现。在财务会计信息和相关数据中作假,难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情况,对企业日常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2)内部控制不完善。忽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缺乏制度约束。或者即使一些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根据实际需要严格执行和落实,对出现的虚假财务会计信息没有及时处理和应对。

(3)工作人员素质偏低。一些企业忽视工作队伍建设,未能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使得一些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从事专业工作岗位。导致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容易出出现弄虚作假的信息,制约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4)监督机制不完善。企业未能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内部监督制度不完善,监督人员配备不足。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未能发挥。难以及时发现企业财务会计虚假信息,影响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提高。

三、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防范对策

为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水平,有效防范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根据问题的成因,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1)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制度。企业要想更好运行和发展,诚信是其中的必备条件。为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有效,避免出现虚假信息,可以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制度,做好相关记录工作,对企业日常经营和生产开展记录,并严格落实每项工作,同时还对该制度进行推广。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企业财务会计基本情况,劣迹越少,企业信誉度越高,其发展前景也越好。另外,通过诚信档案的约束,也会减少企业虚假财务会计信息,有利于掌握真实数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财务会计虚假情况。

(2)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结合企业财务会计管理需要,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合理配备工作人员,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严格落实责任制,执行内部控制各项制度规定和相关措施。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要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促进相关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并加强配合,做好相互协调工作,形成合力,顺利完成企业财务会计内部各项制度。加强财务、税收等部门的巡视和监管,对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和完善措施,从而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保证财务会计各项信息的真实有效。

(3)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引进财务会计基础知识扎实,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不断充实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队伍,为做好各项工作奠定基础。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会计资格证,确保能胜任各项工作,重视对他们的继续教育和管理培训,学习相关政策法规,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做好考核工作。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减少甚至避免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水平。

(4)健全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企业要完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有效规范工作人员各项工作,使他们严格遵循贵定开展财务会计工作。发挥注册会计师、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做好审计工作,全面掌握企业财务会计基本情况,预防虚假财务会计信息。

为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水平,日常工作中应该掌握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识别方法,认识实际工作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有效预防。更好发挥财务会计报表的作用和功能,促进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成晓峰.虚假财务报告的识别与防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46-47

[2]苏立.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识别与防范[J].时代金融,2014(4)中,185

[3]宋新斌.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识别与防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166-168

[4]张改娥.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成因、危害及防范措施探讨[J].经济师,2010(3),109-110

作者简介:

企业合规工作报告篇6

关键词:投资体制改革;核准制;企业投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U651+.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7

1.认识核准制

核准制是指对企业投资建设不使用政府性资金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不再由政府进行审批。政府只是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但要依法办理环境保护、土地使用、资源利用、安全生产、城市规划等许可手续。实行核限制的范围和权限,由《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作出规定。

2.与原审批制的不同之处

2.1适用的范围不同

原审批制适用于所有项目,改革后的审批制只适用于政府投资项目和使用政府性资金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则适用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或限制类项目。

2.2审核的内容不同

改革前,政府既从社会管理者角度又从投资所有者的角度审核企业的投资项目,《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上报的必备材料和审查的对象,以上报告的内容由粗到细,由浅入深,不仅包括港口现状及存在问题、吞吐量发展预测及建设规模、装卸工艺、水工建筑物、配套工程、市场前景、盈利能力等内容,还包括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相关的准入条件等内容;改革后,政府只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审核企业的投资项目,上报和审批的对象是《项目申请报告》,其内容主要是:项目申请单位及项目概况、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行业准入、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节能方案分析、建设用地和相关规划、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环境和社会影响分析等,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政府主要审核“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而不再代替投资者对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进行审核。

2.3审核的程序不同

过去审批制审核的程序一般为:(1)企业进行机会研究。(2)企业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可研),向交通主管部门报批。(3)企业根据预可研审查意见编制项目建议书,向交通主管部门报批。(4)企业依据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立项),开展以下专题研究,进行专项报批:填写申请表,向规划局办理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上报用地预审申请,向国土部门办理建设用地预审意见;委托编制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二维水流数模计算分析、岸坡稳定分析报告以及防洪影响分析报告,向长江水利委员会办理占用岸线水域的批复;委托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环境影响报告书,向环保部门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批复;委托编制劳动安全预评价报告,向交通部人事劳动司办理劳动安全卫生评价批复;委托水运工程监测站对工程节能情况进行评估,并编制节能评估报告;办理银行贷款手续,获得银行贷款承诺函。说明:专题研究的内容视项目需要和研究的性质、目的而异,它主要是研究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为可研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其成果则构成可研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5)企业根据以上专题研究及相关批复意见,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研)。(6)企业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附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岸线、环评等审批文件。(7)企业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向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正式用地手续。

现在核准制的审核程序一般为:(1)企业委托编制可研初稿,向发改委申请办理“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即人们常说的“路条”。(2)企业办理以下支撑文件报批工作:填写申请表,向规划部门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完成区、市级用地预审审批,同时委托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并获批复以及完成压覆矿产资源情况地质调查报鉴定报告后,向省级国土部门办理用地预审意见;委托编制防洪影响报告,向水利主管部门办理涉河建设方案的批复;委托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办理环评批复;(这个环节省去了《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制)委托编制通航安全及通航环境评估报告,向航道主管部门办理工程建设涉及航道有关问题审查意见的函;委托编制通航安全评估报告,向海事主管部门办理通航水域岸线安全使用的行政许可决定;委托编制安全预评价报告,向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办理安全生产监督备案;委托编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向卫生主管部门办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意见;委托编制节能评估报告,向交通主管部门办理节能评估审查批复;上报使用岸线申请,向交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使用岸线的批复;办理其银行贷款承诺函。(3)根据支撑文件批复意见,修改完善可研报告;(4)委托编制项目申请报告,向发改委申请核准;(5)依据项目核准文件向城乡规划部门申请办理规划许可手续,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办理正式用地手续。

在过去审批制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投资项目一般要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申请报告”等审批环节,而在核准制的情况下,政府仅审核企业投资的“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直接省略,一步到工程可行性研究,开工申请报告实行同级备案制,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报批效率。

3.核准制对企业投资项目审核的转变

投资体制改革后,政府审查的角度开始发生变化,对于实行核准制的项目,更多侧重于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市场准入、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对其外部性条件和影响进行审查。具体为:(1)从“内部性”向“外部性”转变:原来关注投资是否可行,现在只关注外部性和公共性问题。(2)从“微观审核为主”向“宏观公共事项审核”转变:从微观企业决策转化到社会公共利益的宏观问题。(3)从“技术经济论证”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综合论证”转变:审核所涉及的层次更高、内容更广,对前期论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项目核准机关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

4.核准制给企业、给政府带来的影响

4.1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拥有了更大限度的投资自。

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的思路,企业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从项目上讲,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从程序上看,核准制只需项目申请报告一个环节。从审核内容上看,政府只在"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把关,企业则具备了更大限度的投资自,从时间上讲,项目核准期为20个工作日,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改革之后的投资体制的确在多个方面比以往的审批制都有了极大进步。

4.2企业在拥有自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投资体制改革后,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改为备案制,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资金来源和产品技术方案等均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这就相当于把企业推向市场,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使企业在享有更大自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

4.3外企、民企跨入垄断领域的“门槛”降低

由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实行,国家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个人依法投资建设、经营港口码头等垄断性行业,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了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民间资本、国外资本跨入垄断领域的“门槛”变低,可便捷地进军水运等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与领域,国有垄断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4.4优化政府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对于外商投资项目,政府还要从市场准入、资本项目管理等方面进行核准,这样一来,就简化了政府的工作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政府可腾出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宏观的监督和管理。

5.存在问题

5.1审核程序并未实现实质性的简化

实行核准制后,政府是只需要核准项目申请报告书一个环节,但在上报核准申请之前,企业所做的工作与核准前的审批制相比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首先,关于“路条”,在任何正式文件中都未提及,但在项目的核准过程中,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也是一个必经的程序,否则,支撑文件无法顺利办理;其次,十一大支撑文件缺一不可,并且几乎每一个支撑文件都要委托编制专题报告,召开专家评审会,这对企业来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5.2国有企业投资效益低下的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

对国有企业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投资效益低下。改革后的投资体制依然没有建立国有投资的责任制度,产权对投资活动仍不能形成根本性约束。依然难以杜绝各单位为了政绩一哄而上拼项目、上投资带来的投资效益低下问题。

6.结语

实行核准制是投资体制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最主要的一点是确立了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更多的享受企业经营的自利和承担市场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充分体现了“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二是营造了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形成,民间资本跨入垄断领域的“门槛”变低,可便捷地进军水运等原来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与领域,在给港口企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简化了项目前期工作报批环节,提高了报批效率,缩短了报批时间。改革使企业投资自大大增强,投资活动可以更及时地适应市场变化,自主决策建设了一批投资项目,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要。同时,企业也感受到自主决策的压力和挑战,自我约束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1]国发[2004]20号文.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

[2]发改投资[2007]1169号文.国家发改委关于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的通知.

企业合规工作报告篇7

一、组织领导

我局成立内资企业网上年检工作领导小组,由刘分田局长任组长,封礼明副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李秀红和曹克强负责,办公室成员由企业注册登记管理科、办公室信息中心人员组成。各分局一定要一把手亲自抓,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将网上年检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落实省局亮点工程工作精神,推动企业注册监管工作改革。

二、年检规定

(一)年检范围

凡年12月31日前在我局登记注册的各类内资企业,包括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上述企业的分支机构,都应申报年企业年度检验。

(二)年检时间

按照《企业年度检验办法》的规定,我市年度企业年度检验时间为年3月1日至6月30日。经批准延期申报的,可延长申报时间至7月30日。

(三)年检流程

年检操作程序按照《企业年度检验办法》执行。年度的企业年检,原则上都要通过“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网”进行网上申报。企业网上申报经预审合格后,还应按要求携带相关书面材料到指定地点办理年检复核,并在营业执照副本上加盖年检戳记。如企业仅在网上申报,但不按要求办理复核的,应及时催办;到年检截止日仍未办理的,视同未参检,并按有关规定予以查处,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年检审查人员必须通过省局门户网进入网检系统,初审人员通过密码登录后进行初审操作;复核人员通过复核操作,并加盖年检戳记和材料归档。

(四)年检的重点

1、重点监管企业或重点行业:对经营范围中涉及前置许可审批经营项目的企业,必须提交合法有效的加盖企业印章的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复印件,并与原件核对。要继续加强对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安全的各类重点行业企业经营资格的审查,把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交通运输、娱乐场所、中介服务、互联网上网服务等行业企业作为审点,着重审查其提交的前置许可文件、证件是否合法有效,被许可主体名称是否与营业执照的企业名称一致,许可文件、证件的期限是否过期失效。对许可文件、证件过期失效的,或前置许可审批手续不全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改正的,责令其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2、审查和监管的重点内容:(1)重点审查企业注册资本到位情况,督促和引导企业规范出资;(2)审查企业执行前置行政许可规定情况,依法规范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3)加强法定代表人任职资格管理,督促企业依法办理变更登记。(4)加强与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中介行业协会的沟通合作,依法加强对中介机构提供虚假报告、公司及股东“两虚一逃”行为的防范。

3、财务审计范围:下列企业在年度企业年检中需要提交年度财务审计报告:股份有限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从事证券、金融、期货、保险、投资、验资、评估、担保、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纪、出入境中介、外派劳务中介、企业登记的公司;年7月1日至年6月30日设立的公司;三年内有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违法行为的公司以及年增加注册资本的公司。上述企业必须提交规范有效的审计报告。

4、加强对企业登记机构的监督检查。对企业登记机构以及从事相关联业务的验资、审计和资产评估机构列为监督检点。对无证无照或超范围从事企业登记业务的行为,为企业出具虚假证明文件或违规提供验资报告、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的行为,以及协助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行为,发现线索,与财政、公安等部门密切协作,依法严肃查处。

(五)工作分工

办公室信息中心负责网络维护和通畅;基层分局负责协助本辖区内企业申报网上年检资料;注册科负责网上年检的知识培训和宣传:在注册大厅设立网上年检服务区,由科长和副科长负责指导企业申报网上年检资料,预审网上申报材料,签署回复意见,并在企业提供的年检书式材料上签署意见;收费员收取年检书式材料后,收费并加盖年检戳记;档案员从收费员处收取年检档案并整理归档。

三、对外宣传

1、利用工商局网站和政府网站公开企业年检须知、网上年检知识、流程和重要意义;

2、在市电视台公告企业年检通知,公开网上年检咨询电话;

3、通过基层工商分局和一站式办公大厅的登记、年检窗口散发年检须知、网上年检知识问答等资料。

四、培训安排

为进一步提高各单位年检审查人员的实务操作能力,及企业能了解并自主上网申报年检,保证网上年检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网上年检率,决定制定如下培训计划。一是工商年检审核员培训,重点培训网上年检实务解答和网上预审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年检服务人员,帮助企业完成网上资料的申报,重点培训企业申报端的操作方法;三是企业网上申报年检人员,重点是使之了解网上年检知识,并能自主上网申报年检。争取集中时间,于年3月15日前,完成相关人员的培训。

对企业网上申报年检人员的培训,应遵循方便企业的原则,培训率100%的原则,采取以下方式:1、对有操作基础的企业电话培训,按指导操作;2、借鉴上门年检经验,到企业集中的城中村、企业集团上门培训,并现场年检;3、基层分局组织辖区企业网上申报年检人员,由注册科负责培训;4、注册大厅和基层工商分局设网上年检服务区,配备一台性能优良的计算机,派专职服务人员对来年检的企业人员网上年检申报咨询、指导、培训、服务;5、开通网上年检咨询热线。

五、质量要求

1、网上年检率要求至少达到85%。

2、书式年检材料与网上申报年检资料要高度一致,网上申报年检资料不得滞后于书式年检材料。

3、年检工作人员提供帮助热情服务,但不得代企业进行网上申报。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知识培训。一是要加大对系统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保证能熟练操作并指导企业;二是对从事年检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鼓励其他人员参加培训。

(二)创新年检服务方式,营造和谐宽松发展环境。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创新年检服务方式,丰富年检服务内容,做好年检服务工作。可以采用预约年检、上门年检、电话催检等方式,运用信用指导,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督促企业按时接受年检,方便企业申报年检。

(三)运用年检成果,重视年检监管数据开发应用。了解掌握区域内经济结构、产业优势及经济规模等综合情况,形成有价值的数据分析报告,为企业投资、调整产业结构等提供参考,并及时向政府报告及向社会公布。要充分利用年检平台和信用监管平台,对重点审查和监管企业、社会关注度高的企业,开展专项调研,及时向政府报告及向社会公布。

(四)结合年检做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年检中书式审查和金信系统流程要同步一致,新发生的数据实时同步录入到企业年检和案件管理系统,并做好历史数据的补录完善和比对核查,切实提高数据质量。

(五)要严格执行廉政建设规定。要严格执行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严禁擅自增设附加条件。要规范年检收费,严禁乱收费、搭车收费、代收代扣其他费用。严禁利用年检索取、收受企业财物。

企业合规工作报告篇8

为了更好的实现各项发展规划目标,现代企业应当根据财务会计报告对公司生产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对公司的财务管理能力予以评价。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确保财务会计报告能够符合要求,即数字真实、编报及时、计算正确、内容完整,并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综合统计分析企业取得的非货币形式或货币形式的收入。

一、现行财务报表的局限性探讨

(一)会计核算范围缺乏全面性

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财务会计报告能更好的反映企业生存状况。当前企业统计工作尚不够完善,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经营活动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此外,会计人员工作中采用不合理的记账方式进行统计,并且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电脑技术手段实现统计,会计核算范围缺乏全面性。

(二)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会计信息指企业收集自身经营状况的数据信息,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然而当前的财务会计统计工作中普遍存在不够及时的现象,企业收集和传递会计信息没有遵循及时性原则,这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未来发展。此外,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缺乏有效性,大大降低了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利于企业决策层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企业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不规范

会计信息统计工作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应当对企业非货币、货币性交易都进行会计核算,以便更好的了解当前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有利于管理者制定正确的决策方针。然而企业财务会计在实际工作中,非货币性交易的管理比较混乱,缺乏规范性,不够详细具体,使决策层不能了解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无法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决策。

二、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限性和改进措施

(一)财务会计报告统计模式的创新

财会统计信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前途,上文分析了由于会计核算范围缺乏全面性,大大降低了会计财务报告的统计率,从而阻碍了企业健康发展,鉴于此,必须打破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创造一种新型的会计信息统计模式。首先,对传统的财务报表模式进行评价和分析,发现现行统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统计模式进行变革,消除会计信息统计带来的弊端。其次,应进一步规范完善会计信息统计方法,传统的统计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在会计财务信息的统计、核算及分析等方面均不够科学合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财务报告的统计率。基于此,需要积极推进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并切实将其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保证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的有效性。此外,在进行统计时应仔细研究分析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和公允价值等,对各项统计数据实现量化管理,使管理者充分了解本企业的发展现状,有利于实现会计信息统计的实效性。

(二)保证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上面已经对现行财务报表的局限性进行了探讨,了解到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及时,不利于制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经营决策,阻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基于此,保证披露信息的及时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为了满足会计信息需求者的要求,应当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报告制度,特别是控制好财务报告的时间周期,以确保及时提供财务报表,缩短现行财务分析报告的时间间隔,保证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但要注意应当从企业的需求出发,避免出现急于求成的心态,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完整性,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应积极发挥计算机技术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报告数据的高效传输,借助公司局域网实现数据传输,满足了使用者对数据实时性的要求,与此同时,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传输数据还可以有效防止财务报告数据的遗漏,及时将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使用者,而且确保了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整性,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保证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完整性

财务会计报告往往主要针对货币性交易进行会计核算,但实际上许多货币性交易也同样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关非货币信息方面的详细统计很缺乏,鉴于此,在进行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统计时必须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以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对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内容、主要业务、内部商品流通进行深入了解,特别是关于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核算,应当详细的在财务报表中呈现出来,以便企业通过财务报表能够充分了解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其次,应当对财务报表进行改进,突破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应当将货币性与非货币性交易统统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全面对企业现状进行剖析,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情况,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四)加强财务监督管理

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对企业加强监管力度。在财务管理中应当充分发挥国家机关监督体系的整体效能,这是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基于此,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强化立法工作,以法律视角进一步明晰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者必须在遵守财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财务管理日常工作;第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确保财务管理者充分了解国家有关的财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其法律意识得到明显增强;第三,使国家监督部门充分发挥其财务监管效能,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监督,若出现违规行为,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从而确保使企业会计监督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三、结束语

上一篇:故宫博物馆的设计范文 下一篇:档案管理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