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22 21:13:20

农村基层工作计划

农村基层工作计划篇1

一、以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为抓手,深化“三级联创”工作

一是完善制度。针对合并乡镇运转一年后干部间配合、工作上磨合较好,和苏木乡镇党委、政府换届新选拔的一批政策理论水平高、年富力强、思想解放、创新能力强、发展意识强的干部走上领导岗位等实际,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制度。重点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议事、民主监督等工作制度,用完善的制度规范苏木乡镇班子依法办事。二是转变职能。把各苏木乡镇的职能定位在促进发展、优化环境和保持稳定上,围绕发展搞服务。三是配强干部。第六次嘎查村委会换届全面完成,新当选的嘎查村委会班子成员素质高、年纪轻,带头致富能力强。在抓好素质能力建设的同时,通过“两推一选”等办法,抓好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和其它配套组织人员选配工作,让那些热情高、受拥护、双带能力强的干部进入嘎查村级班子,使嘎查村“两委”班子形成强强联合的新格局。四是抓好“五个好”示范嘎查村创建工作。完善“五个好”创建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细化量化创建目标,每个苏木乡镇至少抓2至5个示范典型,打造一批高标准“五个好”嘎查村党组织。

二、实施农牧民“富脑”工程,抓好干部、党员、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农牧民培训学校、各级党校和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活化教育载体,整合培训场地、培训师资、培训内容等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培训农牧民党员和群众,各苏木乡镇每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努力把广大农牧民培育成有知识的文化人、讲道德的文明人、懂技术的内行人、会经营的明白人,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二是发挥党员队伍作用。通过深化设岗定责和党员创业、党员培带、党员成才三项工程,为党员发挥先进性搭建平台,树立起更多的奉献型党员。三是壮大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通过制定和落实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与农牧民素质培训工程相对接,培养出更多的农村牧区技能型、实用型、专业型人才。四是提升干部队伍素质。通过经常性的监督、管理和大力培训,提高干部队伍整体水平,锻造出更多的多能型干部。

三、创新载体,为乡村党组织搭建利民便民服务平台

一是深化服务型苏木乡镇政府和服务型嘎查村级组织创建工作,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深入落实领办制、代办制、承诺制、办结告知制等各项制度。采取划区服务、分理服务、流动服务、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满足群众需求。二是完善支部加扶贫协会、产业协会、支部加联户牧场运行机制,巩固和发展支部加扶贫协会、支部加产业协会、支部加联户牧场建设成果,丰富助农增收载体。在牧区抓好“家庭农场”试点建设,根据牧户居住分散街道不规整等实际,采取围宅造田,环田植树,“建一退二”即建设一亩宅田退二亩沙化耕地种植牧草等办法,建设“生态经济庄园”型“家庭农场”,改善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三是对已具雏形的产业协会要引导其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把握好契约管理和支部参与这两个关键环节,坚持支部牵头、规范管理、加大扶持、注重引导的原则,发挥支部在协会建立和运行过程中的纽带和保障作用。

四、抓好常规工作,全面提升基层组建设工作水平

(一)继续抓好嘎查村综合活动阵地建设。认真落实上级下达给我旗新建24处活动场所建设任务。各苏木乡镇按照有办公场所、有活动室、有电教设备、有学习资料、有标志牌匾、有村务公开栏、有党报党刊、有管理制度的要求,确保每个嘎查村都建有一处高标准综合活动室。

(二)以财务管理为重点,不断推进村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化运转。要严格做好《阿鲁科尔沁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办法》的执行工作。各苏木乡镇要进一步完善嘎查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中心,在农经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嘎查村级财务的记账、算账、报账及财务核算的其它各项工作,实行计划管理、先审后记、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实现嘎查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要全力抓实嘎查村级党务、村务公开工作。要从事关农村牧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出发,以“八公开、一监督”为标准,以“六规范”为工作目标,切实解决部分嘎查村公开项目不全、内容不实、方式不规范的问题。把化解乡村债务,壮大集体经济纳入苏木乡镇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目标,有计划、有措施、见实效,坚决杜绝新债发生。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建立完善党员议事会制度,嘎查村重大事项决策前,先向党员征求意见、建议,保障党员充分行使权利;采取“双联双推”方式,各苏木乡镇成立流动党员管理中心,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即由中心联系常驻党员,常驻党员联系外出流动党员,实现流动党员管理规范化;建立党员信息库,实现微机管理;对个别不交纳党费,长期不过组织生活,不发挥作用,纪律涣散、思想消极等不合格党员,各级党组织要坚决予以清除,纯洁党员队伍。

(四)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扎实做好新形式下发展党员工作。一是推行发展党员“两推两制一审核”制度,由支部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参加的民主推荐会,由党员、群众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在发展过程中实行“票决制”、“公示制”,以

无记名投票方式对拟发展对象逐个进行表决;对拟接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对其工作、学习单位和其居住地进行公示。最后由苏木乡镇党委审批,切实提高纳新党员质量。二是拓宽视野,把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高中毕业生、外出经商务工返乡青年等纳入培养目标,实行嘎查村党组织、苏木乡镇党委、旗委组织部三级备案管理制度,乡村两级党组织逐人建档立卡,实行党员联系帮带制度,责任到人,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力度。三是转变观念,变坐等上门、自然成熟为主动联系,对优秀分子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教育,不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使其尽快成熟。五、落实责任,完善“三级联创”工作运行机制

农村基层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治理;“潜功能”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大学扩招、经济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又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控制力度的“三全之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精英大量外流,出现了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位和断层。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农村出现了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现象,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常留的主要人群。农村社会人才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年龄老化等问题,广大农村在诸如基层党建、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顺畅,农民与乡村的联系变得日益松散;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力、影响力逐渐减小,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和控制,实际上处于建国以来最为松散的时期,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应对。而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潜在地加强着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的控制和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界的新农村建设者。首先,大学生“村官”,填充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还需要大量思想先进、知识丰富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结构、经营模式、文化品位等全面提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弥补了农村人才的缺乏,促进了农村软实力提升,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手段;其次,大学生“村官”,丰盈了后备干部的“蓄水池”。培养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第三,大学生“村官”,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

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聘2万名,连续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200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2009年5月,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待遇等做了一定的界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对于这一计划,人们多从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角度加以评价,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锻炼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同时对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该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功能”,即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力度,提高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社会的领导与治理。

三、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潜功能”

首先,从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及职责来看,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充实了基层工作队伍,提升了基层人员素质,为长期以来陷入僵局的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做了如下界定: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以下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协助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办事、科技推广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务重大事项;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成员职务的,按照所担任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从文件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机构,就是农村“两委”,而且相关文件强调“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这对于改变“两委”人员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英缺位、基层工作陷于停滞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胆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精英而言,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向往城市成为农民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我省农村中大多数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而农村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回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出现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已成为必要之举。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给农村带来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引进新的农业产品, 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寻找到最新最快的农业行情, 指导农民的种植;另外大学生们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 长期受到市场氛围的熏陶, 加上在学校中学到的经营知识, 能指导农民对农产品的营销,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当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带动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和拥戴,也改变了农民对基层工作机构的认识,提升了认同感。

再次,大学生“村官”宣传科学,有利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意识。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教育方面。基于多种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大大影响着教育,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界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都拨大笔经费发展农村教育,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利用农闲时间办各种学习班,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但这些措施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宣传科学,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让他们真实的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也自愿去学习、创造。知识促进经济,只有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另外,大学生“村官”聘任到期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失等情况,但也有些进入公务员队伍,尤其是今年国家和各地方公务员招录中专门为大学生“村官”群体及其他为基层服务的大学毕业生留出了一部分岗位,大学生“村官”在公务员队伍中会逐渐占据一定比例,特别是县乡两级基层政权。这些在农村基层工作过的公务员熟悉农村情况,深知农村需求和困难,这对于基层政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民服务,改变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在农村的公信力和领导力,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广大农民是质朴的,谁能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谁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他们就支持谁,拥戴谁。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农村基层工作输入了新鲜血液,加强了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与治理。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推进的“显功能”和“潜功能”作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为探索顺利有效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新途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

[2]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

[3]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

[4]谭浩.提高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努力形成长效机制―中组部负责人就制定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答记者问[D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5.

[5]林墨.“大学生村官”现象追踪[J].公民导刊,2009,2:46-47.

[6]张一强.大学生村官托起新农村的未来[J].农民科技培训,2009,2:15-16.

[7]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1:21-24.

[8]何伟娟,卢国栋.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研究[J].管理观察,2009,7:131-132.

[9]王柱国.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农村基层工作计划篇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治理;潜功能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大学扩招、经济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又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控制力度的“三全之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精英大量外流,出现了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位和断层。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农村出现了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现象,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常留的主要人群。农村社会人才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年龄老化等问题,广大农村在诸如基层党建、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顺畅,农民与乡村的联系变得日益松散;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力、影响力逐渐减小,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和控制。实际上处于建国以来最为松散的时期,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应对。而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潜在地加强着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的控制和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界的新农村建设者。首先,大学生“村官”,填充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还需要大量思想先进、知识丰富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结构、经营模式、文化品位等全面提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弥补了农村人才的缺乏,促进了农村软实力提升,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手段:其次,大学生“村官”,丰盈了后备干部的“蓄水池”。培养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第三,大学生“村官”,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

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聘2万名,连续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200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2009年5月,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这~系列文件,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待遇等做了一定的界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扭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对于这一计划,人们多从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角度加以评价,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锻炼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同时对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该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功能”,即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力度,提高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社会的领导与治理。

三、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潜功能”

首先,从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及职责来看,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充实了基层工作队伍,提升了基层人员素质,为长期以来陷入僵局的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做了如下界定: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以下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协助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办事、科技推广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务重大事项;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成员职务的,按照所担任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从文件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机构,就是农村“两委”,而且相关文件强调“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这对于改变“两委”人员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英缺位、基层工作陷于停滞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心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精英而言,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向往城市成为农民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我省农村中大多数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而农村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回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出现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已成为必要之举。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给农村带来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引进新的农业产品,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寻找到最新最快的农业行情,指导农民的种植;另外大学生们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长期受到市场氛围的熏陶,加上在学校中学到的经营知识,能指导农民对农产品的营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当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带动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和拥戴,也改变了农民对基层工作机构的认识,提升了认同感。

再次,大学生“村官”宣传科学,有利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意识。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教育方面。基于多种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大大影响着教育,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界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都拨大笔经费发展农村教育,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利用农闲时间办各种学习班,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但这些措施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宣传科学,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让他们真实的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也自愿去学习、创造。知识促进经济,只有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另外,大学生“村官”聘任到期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失等情况,但也有些进入公务员队伍,尤其是今年国家和各地方公务员招录中专门为大学生“村官”群体及其他为基层服务的大学毕业生留出了一部分岗位,大学生“村官”在公务员队伍中会逐渐占据一定比例,特别是县乡两级基层政权。这些在农村基层工作过的公务员熟悉农村情况,深知农村需求和困难,这对于基层政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为民服务,改变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在农村的公信力和领导力,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农村基层工作计划篇4

1 农村公路规划及设计理念

农村公路线长面广,分散在各个角落,针对不同地形、地质状况的农村道路,设计时除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交通量、人口密度、资源分布状况外,还应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我省大力倡导的“三万”活动和新农村建设,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等各方面因素,本着“统筹规划、保护耕地、因地制宜”的原则,保证在超重车辆通过时,不致对路面结构造成破坏,从而提高农村公路的交通服务功能。交通部要求农村通畅工程一村一路且放射状,本人大胆采用一村一路成网状,最终得到交通部采纳,有的村民说的好,“过去修通村公路是修通到村书记和村主任家的路”,我说修路要修全村人享受的路,本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1 合理选择设计荷载

我市农村大多处于山高路险,不仅是地方材料采集的料源困难,外运材料更困难,在修建时难度可想而知,同时修建的很多农村公路就必然成为地材的重要运输通道;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型重载车辆也越来越多,在干线公路中,因为超限检查站和收费站较多,一些大型重载车辆为逃避收费和检查也会绕行农村公路,对农村公路造成不可避免的破坏。有的人说,重车设卡堵,以我个人观点,堵得了初一,堵不过十五,所以,选择农村公路设计的荷载标准一定要准确,高了没这么多资金,低了今天修路明天补路。利用现有的资金,应以观察或了解到的最大汽车荷载轴载为基础,结合技术标准,合理选择设计荷载等级。

1.2 合理选择设计速度

农村公路主要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服务,农村交通法制观念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在农村公路的设计理念上,应考虑:一是符合农村公路交通的实际,二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农村公路在设计速度上也应合理选择,由于我是山岭重丘,有时挖一个停车视距,都得挖掉半边山,不利于环保,更不经济,选择科学合理的时速由为重要。

1.3 合理选择路线

我以上谈到,农村公路是为民修的,要考虑到大众的期盼,既要考虑投资的困难,更要科学利用交通部一村一路的原则,避免重复投资,选择合理的路线非常重要,其原则有:

(1)结合县、乡、村建设规划,同当地景观相协调,发挥公路总体综合效益,充分带动新农村建设、小学及村卫生室,尽量构成网状。

(2)充分利用旧路,减少占用耕地,保护生态环境;

(3)便于施工,可采用的施工工艺能够满足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1.4 合理设计安全设施

以人为本,使用功能优先,是当前工程设计的一大主题。按照“保障安全、提供服务、利于管理”的原则,结合交通量的增长与技术状况,完善补充安全设施设计:如标志、出口分流三角端的防撞设施、结构物与高路堤等路段设置路侧护栏,在陡岩、急弯、沿河路段应当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提高行车安全性。

2 农村公路的设计等级及技术参数

农村公路的设计等级及技术参数总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即以改建公路为主,根据公路的不同地形、不同位置、不同作用可分段确定设计等级及技术参数:以保证畅通的交通量,满足车辆错车基本要求,确定路面的宽度;以保护路面不受破坏,确定路基宽度;以适应最不利交通荷载需要确定路面结构;以设计速度确定农村公路的线形标准。

2.1 我市农村公路的线形技术参数

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经计算,农村公路主要线形技术参数一般取值为:三级路山岭重丘设计速度3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7.5m,路面宽度6m;单车道四级路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4.5m这一变化值,路面宽度3.5m,并在适当位置设错车道。

2.2 我市农村公路典型路面结构设计指标

结合重载交通对路面承载要求,在分别对三、四级农村公路给予1.8、1.5的交通荷载系数后,采用的路面结构为:

三级路沥青路面面层厚度不低于4cm.;

四级路沥青路面面层厚度不低于3cm.;

水泥砼路面面层厚度不低于18cm;

水泥稳定碎石(砂砾)基层厚度不低于16cm;

石灰土底基层厚度不低于15cm。

3 规划及设计中注意的事项

设计方案以切实可行为原则, 重点放在农村公路的改造工程项目上。因此,利用旧路、局部加宽的地段所占比例达80%以上,这也是发生工程质量病害较多的地方,设计方案如果不到位,很容易发生质量问题,为此,为保证工程质量,设计中应注意与质量验收标准接轨:

(1)平面线形以适合原线形的流线为基础,保证顺畅为可行;对于工程艰巨、地质复杂路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平纵指标可适当降低,路基宽度可适当减窄。

(2)新旧路基的接茬方式、填料的技术要求;

(3)为达到压实质量标准,应考虑可采用的夯实机具型式;

(4)加宽宽度,结合工程量大小,应考虑错台方式、压实作业和错轮有效宽度;

(5)采用矮挡墙加宽路堤,应验算施工压实机械压实时产生的倾覆推力;

(6)加长涵洞,参照旧涵结构顺接;

(7)原有路基较好的地段,如多年稳定的砂砾路面,可直接进行底基层或基层施工;

(8)石质路基上直接做水泥稳定基层;

(9)综合排水的完善。公路质量由水侵害引起的问题达50%以上,农村公路在养护方面经费严重不足,因此,完善综合排水设施,减少水侵害,十分重要。安全设施的完善,可提高公路抗灾能力,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4 农村公路设计变更控制

农村公路设计变更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资金影响,产生对技术标准的变更;二是地方拆迁的影响,设计方案的变更。因此,要想控制好农村公路设计变更,控制好技术经济指标,必须作好以下工作:

(1)现场踏勘,充分了解当地的水文、地质、材料情况,核实当地提供的测设基础资料;

(2)了解当地民俗、民规,设计方案适合当地乡村建设规划;

(3)对采用的材料进行试验,对旧路进行弯沉质量检测,通过数据分析,确保提供的设计方案切实可行;

(4)设计方案应与现行施工技术规范保持一致。

5 结语

农村基层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三支一扶;本土化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中国的历史性任务。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社会文明整体的进步。而农村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输入,政府“三支一扶”计划的开展有效的为基层建设吸引了大批高等教育人才。三支一扶计划开展10年来,不断的有毕业生走进基层。但是在具体工作层面,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提高此类人才的地方贡献?本文结合作者在东营市亲身参与“三支一扶”的工作经验,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一、三支一扶计划背景分析

为了给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2006年颁布关于“三支一扶”的通知,鼓励毕业学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持医疗事业,以及参与扶贫工作。每年招募大约2万名毕业生,进入基层开展为期两年的服务,政府提供生活补贴以及就业手续。在服务期满后,参与的毕业生自主择业,并享受相关的就业优惠政策。

多年的实践工作已经证明,开展“三支一扶”计划,能够通过人才输入促进农村发展从缩短城乡差距;更可以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培养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但是“三支一扶”计划开展10多年来,也具体政策落实层面也出现了新的挑战。例如参与毕业生目的功利化,自身文化和能力多元化,而三支一扶在执行中重招募轻培训等问题,都影响着每一名毕业生在基层的作用发挥。

(一)毕业生在基层社区工作的作用

结合作者,作为国家“三支一扶”计划的参与者,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工作经验,分析毕业生在基层社区如何发挥作用,贡献于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

首先,毕业生能够较快的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的补充了基层工作中的信息化任务。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工作效率,但是基层的本地工作人员,往往因为年龄和工作习惯等原因,而对计算机使用不熟悉,例如做表、报告、以及制作PPT。但是这几项工作确实基层社区在管理计划生育、党建、民政救助等日常工作中必须使用的。这时,高校毕业生可以很快的上手工作,比如熟练的制作报表,编辑报告、通知、海报,制作PPT等,从而提高基层社区工作效率,减轻领导和同事的工作负担。

其次,高校毕业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参与精神,能够活跃基层工作氛围。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向一张白纸一样,对社会充满好奇和新鲜感,愿意学习和参与。因此,基层社区可以通过引入“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利用大学生的活力与工作参与热情,调动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活跃办公室氛围。

第三,高校毕业生在信息收集处理上,更具能发挥工作优势。90后的大学毕业生,从小生活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能够熟练的进行网络检索和信息分享。这些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助于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例如农村品信息的汇总,市场需求信息的整理,以及发现先进农业技术等。与外界信息的高度接轨,有助于毕业生在公共事务讨论中发挥出更多贡献,例如提供新鲜的思路或其他地方的做法等。

以上是“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给基层新农村建设的积极贡献。当然,身为毕业生,难免稚嫩和缺乏经验。这是需要毕业生自己主动学习以及时间的积累。

(二)影响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

如上文所说,虽然“三支一扶”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整体上值得肯定,但是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仍然面临挑战。结合作者在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工作经验,尝试分析出以下影响毕业生发挥作用的因素。

首先是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后的快速本土化问题。“三支一扶”的毕业生很多都不是本地人,即使是本地人,也因为一直在校园而不了解基层工作,更不了解农村工作。当毕业生不了解农村工作时,难免会出现工作使不上劲,或者工作中感到落差,既影响大学生工作积极性,也妨碍了起才能的发挥。对此,毕业生本人和接收单位应该一起努力,让毕业生在到岗的半年内迅速本土化。

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跟踪工作应该落到实处。作为人才引进,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效果如何,遇到哪些困难,对这些信息的持续跟踪才有利于支持毕业生高质量的完成两年的服务期。因此,本文建议,首先应该加大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培训包括基层工作内容、国家政策认知以及工作和沟通技能,帮助毕业生迅速摆脱学生气,建立职业素养。第二,应该由专门的部门对“三支一扶”的毕业生进行定期的跟踪评估,例如每年度的评估,评估来自其主要领导和群众代表。评估的目的不仅仅是监督和鞭策,更多的是促进毕业生思考和改善工作。而评估记录,也可以作为“三支一扶”结束后,享受相关就业优惠的凭证之一。有了培训和评估体系,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毕业生,还可以给与名誉以及就业优惠方面的奖励。

二、结论

“三支一扶”计划执行10年来,数十万的大学生进入基层,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该计划通过引进人才,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起积极贡献值得肯定。然而在具体工作层面,本文认为应该毕业生和接受单位应该共同促进引进人才本土化,并建立针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和评估体系,才能更有效的发挥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骆文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个体障碍因素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4)

[2]杨广明.充分发挥“三支一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场经济管理.2008(04)

农村基层工作计划篇6

近几年来,为解决大学生人才资源的闲置与农村基层组织对人才需求的矛盾,全国许多省市都尝试着推行“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一批批青年学子纷纷走向农村基层,希望用知识、青春和热情去改变农民、农村、农业的现状。但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效果如何?大学生在当地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如何?……种种问题值得关注。

由中国农业大学和河南大学两所高校的学生组成了“大学生村干部计划”调查组。调查的目的是客观了解广大大学生村干部在农村基层的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和真实想法,加深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国情和农村社会基层状况的认识。同时为国家进一步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并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我国农村基层建设中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调查组以河南汝州为调查对象。

汝州市隶属平顶山市,辖临汝镇、小屯、寄料、温泉4镇,王寨、夏店、焦村、蟒川、杨楼、庙下、陵头、骑岭、尚庄、大峪、纸坊11个乡,446个行政村(街)。共有76.3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70.2万多人。

汝州市20****年10月份开始招募大学生村干部,截止目前共有445名大学生村干部,其中大专生430名,本科生15名;男275名,女170名。

二、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考察、乡镇干部口头询问、大学生村干部问卷调查、大学生村干部访谈、村民问卷调查以及村民访谈等调查方法。

从20****年7月5日至7月12日,8天的时间里调查组走访了骑岭乡、纸坊乡、温泉镇、临汝镇、庙下乡、小屯乡等6个乡镇,进入28个村进行村民访谈和实地考察。调查获得大学生村干部问卷115份,村民问卷128份。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村干部的基本情况

年龄在30岁以下的达到了79%。其中,30%的比例是近两、三年毕业的学生。

91%的大学生村干部为河南省内院校培养。其中,15%的毕业于河南省属的重点高校,49%的是省属一般学校,其他为地、市属学校。

大专生占96.6%的比例。其中,具有农学背景知识的,仅仅4%。医学占2%,工学6%,法学3%,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占22%。

其他,主要是指哲学、历史学以及说不清楚的达到18%。理学、文学、教育学三者占全部的45%。专业知识结构上,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的知识背景。

2.来源和动机

96%的调查者,是汝州当地人。其中17%的,在读书前属于城市户口。

调查者的来源是:

其他,有下岗职工和另外方式就业的人员。事业单位主要指汝州当地的教育部门。

报名村干部的动机中,想为农民做事情、体现自我价值、丰富人生和献身家乡的想法占了多数。把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结合到一起,“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给了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舞台。

3.工作情况

在村干部岗位上工作一年半的有55人,是调查总人数的48%。

88%的人能经常住在工作的村子里。其中,57%的人住在村委会的房子,15%是亲戚朋友那。

明确表示5天以上的出勤仅占68%,显示着村干部们的出满勤状况一般。

4.收入低,村里矛盾多,工作不好做是大学生村干部提到的主要困难。

对于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人来讲,这些困难是早就存在的,老村干部对这有着深刻的体会,带着工资的大学生村干部在上岗前也该了解到的。看到将其列为主要困难,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这些困难中,反映工作压力大的占24%。同意识到自己的专业和学识给自己带来困难的比例是一致的,反映着还是有部分人能意识到工作压力和学识的重要。

大学生村干部感觉于村干部难以沟通以及村民不认同比例很低,分别是5%、6%。

5.对“大学生村官办”等上级管理机构的工作满意程度达到83%。对“大学生村官计划”,25%的人认为这实际在解决困扰我们国家发展的三农问题,50%的认为是给大学生创造接近农村的机会,解决大学生就业。

在出现困难时,82%的人想到和自己村里的村干部沟通来解决。其次是村官办、上级组织、其他大学生村官以及父母、亲戚和朋友。33%的人,有了自我解决问题的想法。

6.调查显示,群众和同村领导不是这些村干部工作的主要障碍。

74%的村干部提出缺乏资金是他们发展的最大障碍。47%的人提到缺少适合农村发展的实用技术。有23%的人提到信息不畅通。

谈话中发现,一是许多村子没有发展经济的基础。同时,一些人的市场意识不强烈,存在等、要政策的情况。还发现,许多大学生村干部表示连计算机、互联网都未接触过。

7.生存状况

1)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烦恼和说不清楚的占17%;16%的人表示满意,40%的已经习惯,27%的人在适应。

2)对于工作,46%的人认为自己的工作有很大作用,一般的占42%,一点作用和没什么作用的分别是7%和5%。

对自己选择这份工作的感觉:5%的人后悔了当初的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了88%,其他是没感觉。

显示着,这份工作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

3)目前的工资待遇是大专生474元,本科生499元。在本县市的有100元交通补助,跨县市的150元。这些钱,政府从财政拨款或者原单位足额及时发放。

调查中,大学生村干部提到的最大困难是工资低,他们期望的工资水平在800元以上的,达到了52%。如果算上交通补助,也就是近一半的人期望900元以上。

8.前途和打算

44%的人有向上摸求发展的考虑。当地也存在着对在基层工作优秀的,在未来选拔公务员时,优先考虑的政策。

37%的愿意扎根农村,留在村里做事情。有少部分将选择回原单位和考研。

9.村民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45%的村民很支持大学生做村干部,明确反对的比例仅仅是2%。应该说大学生做村干部,有着良好的民意基础。

对“大学村干部计划”的理解方面,17%的村民认为是走过场、形式主义,更多村民期望这个计划能给农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村干部已经被村民熟悉和了解。其中,35%的村民反映知道并且熟悉,一般了解的占44%。

调查的村民中,20%的村民找大学生村干部办过事情,其中17%的村民反映事情办的很顺利。35%的村民虽然没找过,但都听说大学生村干部的口碑不错。能为村民做事情,村民是欢迎和感谢的。

调查中,24%的村民也反映所在村的大学生村干部很一般,挂闲职。请村民为大学生村干部打分时,13%的村民给了优秀,11%的村民评价很坏。大部分的村干部已经被村民接受。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从大学生村干部的背景、工作情况、民意反映等方面描述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选拔、管理和这些村干部的实际工作情况。同时,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困难、农村工作的障碍以及发展前途等进行了调查。

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结果、意见和建议是:

(1)汝州“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做法,是当地学校、机关、国营单位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转岗和城里下岗、社会富余人员的再就业。

客观上,起到了把城镇里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员吸引到基层农村的作用,改变了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低的状况,为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以及稳定农村、发展农业带来了变化。

但是,“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从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角度看,比例还很低。

(2)多数大学生村干部有着社会工作经历,目前已经是村中“两委”委员。他们能同村干部沟通协作,满意这份工作和目前的生活状态,希望为家乡、百姓做些事情,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谋求政治上的进步和发展。

能认识到这是稳定和发展我国农业、农村,具有扎根基层、改变农村贫困状态、促进农业发展的比例并不高。对“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认识,多数是以为提供了大学生做村干部来服务农村的途径,改变农村贫困状况的使命感不强烈。

(3)大学生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办”这个组织部下属的专门管理机构的工作满意程度很高。

他们大多数人能经常住在村里,出满勤状况一般。能根据要求写调研报告和工作计划、总结。对点名这种考勤方式,有一些人存在异议。

对个别优秀村干部所在村的村民访谈和实际调查发现,存在言过其实。

(4)大学生村干部的最大个人困难是工资低,其次是村里之间的矛盾。主要工作障碍是缺乏资金和技术。能感受到自身知识不足和工作压力大的比例不高。

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上传下达,完成乡里布置的任务,参与村中事务的处理。他们的工作能被村干部配合和村民认同。

(5)多数村民熟悉、知道大学生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干部计划”是支持的和抱有期望的。

农民迫切需要的改变自己的贫困,渴望实用技术到农村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通过广播和电视等,对先进的技术有了解,盼望有技术、有想法、有能力,能给他们带来实际收益的村干部。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学生在农村是受欢迎,被尊重的。

(6)一村一名大学生,过于强调数量忽视质量,同时也忽视了年轻村干部成材的环境。

应该看到汝州选拔的村干部们,大部分人员的学历是大专,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远离农业、农民的需要。许多人不能象有知识和技能的人那样,很快和农民沟通和建立感情。

同时,也应想到将年轻的学生放到农村基层,其发挥作用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调查表明,条件好的村,大学生村干部更有机会参与到经济管理中。应该说农村的主要问题,还是农民的富裕问题。大学生到基层的主要任务,是要积极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改进。

选拔自身条件好的大学生放到有利于成长的环境中锻炼,待积累一定农村工作方法和经验后,向条件差的村子流动,既让年轻人锻炼成材,又给贫、富村的联系以至于共同致富增加了机会。这种做法,希望政府考虑和采纳。

(7)有必要加强年轻大学生村干部的培训、学习,通过农业知识讲座、管理方法和经验交流等方式,来提高村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建立科学的考核方法,建立淘汰制度。不只是不想干这份工作的人的自动退出,也要把挂闲职、不谋发展的人员及时清理掉,不滋养新的闲人。

(8)有必要在全国高校,特别是农科高校中加大“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的宣传力度。让学有所长、愿意献身基层的大学生了解到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到基层就业。基层需要有技术、乐于奉献的专业人员。

(9)对于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愿意到农村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

农村基层工作计划篇7

一、思想认识上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一种是患建设的“急性病”,层层压指标、搞考核,不切实际盲目攀比。另一种是一些基层组织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体现广大农民的意志,影响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要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工作合力,加快建设进程,就必须做到“两个坚持”。

第一,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其进程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农村人口众多、农民整体素质较低等问题,需要较长的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妥善处理好当前重点与长远目标的关系。一方面,要审时度势,全面谋划好建设新农村的长远目标、阶段性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和对策,有规划、有组织、有重点地稳妥推进。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建设新农村具有长期性,就放弃今日的努力,错失时机。当前特别要注意从建设新农村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从广大农民最关注的事情做起,一步步向新农村目标迈进。

第二,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明确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分清其使命、责任、作用。一是确立和维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势必导致干部包办一切,不尊重农民意愿,最终损害农民的利益。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农民自主、勤勉、合作的精神,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在策划、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支持农民的全面发展。二是确立和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承担着许多重要职责,包括规划组织、财政资助和政策服务等方面。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关键是切实搞好“三个统筹”:从工作部署上统筹。真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一安排,把农民增收放到富民的大局中统筹考虑。从政策措施上统筹。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建立新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从资源上统筹。有效利用城市资金、教育等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援助。

二、规划上要把握的三个关键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编制好建设发展规划,发挥好规划的导向作用,是关系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第一,突出抓好产业发展规划。“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则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发展蓝图。要集思广益,组织乡镇、村社和农民群众立足实际,认真研究分析区位优势、自然禀赋和产业特色,因乡制宜,因村制宜,共同研究拟定产业发展策划意见;要搞好与委托设计单位的对接,使其在充分考虑基层和农民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合理稳妥地提出产业发展规划意见,进行测算和设计;要切实发挥政府对规划的指导和审批职能,确保规划能够科学制定、有效实施,指导和支持基层组织及农民群众搞好项目前期工作,以优势项目争取资金和对外招商引资。

第二,因地制宜抓好村容村貌规划。“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形象,更是生活条件改善后广大农民的热切期盼。一是做到突出特色。要注重从各村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和班子状况出发,突出乡村特色和民族特色,做好村容村貌近期、中期、长期的建设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分步实施,尽快使农村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二是实事求是。要根据必要性和可行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逐步改造,不能搞负债发展、劳民伤财,以致影响农民的积极性。要厉行节约,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尤其要避免强行集中建房的形象工程。三是重点突破。即突破资源循环利用的瓶颈,目前较为现实的途径是以沼气发展带动改厕、改圈、改厨工程以及种养业发展,完善绿色生态链条,发展立体生态农业,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第三,扎实抓好农民培训规划。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把农民培训工作作为农村长足持续发展的智力渠道和动力源泉,做好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一是立足于焕发农民精神制定好培训规划。人才、资金、技术缺乏都可以引进,但农民的勤勉、诚信、自主、合作意识和精神,是无法用金钱引进和获取的。农民精神一旦焕发,就可以成为满怀信心和干劲倍增的新型农民。二是立足于农民需求制定好培训规划。要重点加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规划,实施骨干农民培训计划,大力、大量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村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要制定好科技推广规划,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生产一线,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三、组织保障上要抓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对于新农村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实行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上下齐抓,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其中,基层党组织的保障作用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和关键。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保障作用。基层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者和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保障作用,为建设新农村打牢基础,是关乎新农村建设成败与否的重要环节。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能仅靠行政手段。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在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方面有着特殊的优势。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紧紧依靠包括党组织、村委会在内的各种村社组织,实行民主管理,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把农民组织起来,管好自己的事,办好自己的事。

发挥基层党组织重要保障作用,要抓好两个重点。一是抓好队伍建设。努力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一个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坚强战斗堡垒,不断增强基层组织自身“造血”功能,培养和选任优秀的村党组织、村委会负责人,把那些有文化、有能力、有技术的骨干分子选拔到村领导班子中来,使广大基层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提高处理新农村建设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农民党员素质,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二是抓好机制建设。健全村民自治运行、监督、社会参与、激励保障等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

农村基层工作计划篇8

一、工作任务

根据市规划主管部门关于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要求和《市市区村镇体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我区中心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224个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各镇(街道)统筹规划、统筹协调、统筹资源,区直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工作指导和技术把关,确保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二)公开透明,规范运作。开放规划设计市场,公开择优选定规划、测绘单位,降低规划编制成本,提高规划编制水平。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类型村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特色保护。

(四)群众参与,阳光规划。坚持阳光规划,公开展示村庄建设规划,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群众意愿落实到规划中。

三、工作分工

(一)各镇(街道)负责制定辖区内农村住房建设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组织协调有关村居按计划完成农村住房建设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负责向规划编制单位提供相关基础资料,配合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单位的现场调研及规划方案的方案审查、征求意见及现场公示等工作。

(二)区住建委和规划直属四分局组织指导各镇(街道)进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三)区国土分局负责从基本农田保护、地质灾害预防及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等方面进行审查,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范围等工作。

(四)区公安分局负责审查规划消防布局、消防设施配置等内容,负责认定村庄常驻人口数量等工作。

(五)区环保局负责审查环境保护、生态敏感区保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六)区文广新局负责结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建设,重点审查文化设施建设、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七)区教育体育局负责结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审查教育设施配套、中小学校布局等方面内容。

(八)区卫生局负责结合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审查乡村卫生所(室)、镇卫生院等卫生资源配置方面的内容。

(九)区交通运输局负责结合交通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审查农村公路规划、交通基础设施配置等方面内容。

(十)区发改、建设、农业、水利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要求,负责从区域生产力布局、农村产业发展、村庄重点建设项目、村庄防洪减灾、水利设施管理维护、水域及其岸线的保护管理、村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等方面对规划进行审查。

四、工作安排

(一)主要内容。村庄建设规划包括村域和村庄两个层面的规划。村域层面应合理布局村庄建设用地、道路交通用地、产业发展用地等各类用地,积极引导村庄产业发展;村庄层面规划应确定村庄建设发展模式、规划区范围,村庄的规划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的各项建设用地布局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

(二)进度安排。年9月至10月。区农村住房与危房改造指挥部采取政府采购竞争性谈判方式,公开选定规划编制单位,并签订三方合同。为便于操作,将39个基层村划分为三个标段,每个标段分别择优选定一家规划编制单位。

年11月至12月。签订合同后,各镇(街道)衔接土地管理部门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范围,由公安部门认定村庄常驻户籍人口数量,按照《市城市规划区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审批规定》,以镇(街道)为单位到市规划局申请基层村村庄规划编制要求;规划编制单位开展现场调研,结合各镇(街道)和村委会的规划编制意向,编制完成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方案。

年1月前,按照《市城市规划区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审批规定》要求,完成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方案技术审查、社会公示等阶段工作后,报市政府审批。

各镇(街道)参照以上进度安排,组织完成辖区内基层村建设规划编制及审批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要加强对基层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领导,制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建立任务明确,安排合理,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部门协调。农村住房建设与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各负其责,加强沟通,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保障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

上一篇:诉讼法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中学生夏季安全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