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范例范文

时间:2023-10-30 07:54:32

说课稿范例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教学技能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范畴

一般教学技能从语文教学的过程看,包括备、说、讲、评;从一节课的课堂结构看,包括导入、提问、讲解、板书、结课等;从语文教学目标的构成看,包括阅读课教学技能、作文课教学技能、口语交际课教学技能、综合课教学技能等;从语文教材文本存在形态看,又可分为文章课教学技能、文学课教学技能等。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一)一般教学技能提升策略

1.备课训练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为了提升师范生的备课教学技能,要对各项备课技能进行专项训练,在掌握了基本功之后再进行备课能力的综合训练。第一,课标研读是备课之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如果对课标没有明确的认识,教学这艘巨轮就失去了航向。为了满足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的教学课程改革在频繁进行,所以师范生需要及时了解当下的新课程标准。第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载体是文章,所以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以便于在课堂上能够言之有物。第三,因材施教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所以要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循序渐进地增加教学任务,适当调整教学目标。第四,基于教学目标和基本学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与重点。第五,将教学实施过程的细节用文字表述出来,准备多媒体和板书等等。此外,还要对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进行预想,并且想出解决学生课堂突发问题的方法。在备课过程中准备的越详细,课堂教学就越游刃有余。

2.说课训练

说课是对老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综合考察。在说课过程中,教师能够理性教学思路和教学目标,同时反思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部作品,那么说课就是对作品的介绍。为了提高师范生的说课能力,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撰写说课讲稿的能力。一般情况下,说课讲稿包括对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多方面的陈述。这几项内容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好的说课能够将其阐述清楚。第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需要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既要表达清楚,又要被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在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强的能力。第三,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当下教学创新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经成为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这就要求老师不能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在说课训练中,同行和专家要对说课进行点评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会进一步解释和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提升说课质量。

3.自讲与合作训练

自讲是师范生真正上讲台前的预演,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够找到课堂的教学节奏,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并且在自讲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空教室自讲,想象教室中坐的都是学生,能够在反复练习中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修整。自讲过程也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梳理,在自讲过程中不断理清优化和完善。师范生要共同合作来完成集体备课,基体备课可以各抒己见,将自己对教学的观点和想法呈现出来,然后博采众长,最终形成一个出色的教学方案。自讲和合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自讲能够增强师范生对教学各个方面的体会,从而在合作交流中提出有实践价值的建议;合作交流能够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从而引发学生在自讲过程中反思。

4.先写评课稿、后评课

评课是对他人的课例进行分析,找出其不足,分析其优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好的评课对讲课教师和评课教师都非常有益,既可以为讲课教师提供改进意见,又可以拓宽评课教师的教学思路。为了提升师范生的评课能力,建议采用先写后平的训练方式。评课是一个思想态度的输出过程,写评课稿则是一个输入过程。评课稿写得越详细,越知道评课时需要关注哪些问题。这样就能够避免评课流于形式,能够针对教学技能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鉴于评课项目中教师的仪表、语言、教学流程等占有较大比重,创新教学视域下,要增加灵活评课的比重,即评课教师可以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审视课例。这样就丰富了评课的内容,同时也有利全面改善和优化评课机制。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1.听课例讲座

古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时器”,观看课例讲座能够吸纳别人的教学优点,从而为自己日后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听课例讲座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组织师范生听课例讲座之前,要对课例教学内容和课例老师进行简要的介绍。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学生可以对比自己和课例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然后由针对性地听课例内容。例如,如果老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自己的教学风格相似,则课例就可以成为自己的教学参照。如果两者教学风格相差较多,则可以作为创新点和拓宽授课技能来学习。第二,要把握与课例老师的交流机会。当下大学生的自主意识都非常强,过于关注自己则容易降低对他人表达的理解程度。所以,中职汉语言专业教师要在组织学生听课例讲座之前,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归零”,关闭自己内心的声音,聆听他人的想法。然后在课例讲座之后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2.备课讲课训练

说课就是将自己备课的文字稿转变成为语言表达,在说课中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同行和教师对自己说课提出的所有建议都值得反思,要采用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建议来进行改进。说课是备课的一部分,备课还应该包括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中职学生在年纪上与中学生相近,但是毕业之后要走向工作岗位。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对其既有基础知识层面的教育,又要有语言工具学科的实践教学。所以,备课过程中要反复推敲自己的教学方案,在真正上讲台之前一直处于修改和优化的过程中。

3.读教育名著、写教研论文

语文教师应该担得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形容,师范生阅读的教育名著越多,就越能理解教学的真谛,从而在教学技能上体现出来。师范生的教育学和专业课储备越丰富,就能够撰写出高质量的教学论文。这样就提升了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具有卓越教研能力的青年教师,其语文课堂必然会熠熠生辉。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进行全面提升。上述对提升学生教学技能进行了细致论述,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掌握这些职业能力,中职学校相关的授课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和教育能力进行提升,进而培养出优秀的教师预备役。因此,中职教学教研工作人员要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进行研究,从而加速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说课稿范例篇2

关键词:说课;困惑;说课案;说课稿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3-0024-04

说课者在说课活动中有的表现较为优秀,有的一般,还有的效果明显较差,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究其原因,除了说课能力有别,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说课者对说课产生的困惑各有区分,困惑越多且长期未解,就越难在说课活动中有良好的表现。那么都有哪些困惑会困扰着说课者或阻碍其能力提升呢?下面从说课准备中、说课实施中、说课结束后三个维度展开讨论。

一、说课准备中的困惑

在说课活动中能否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与说课准备是否充分有关,也与对准备工作重点把握的准确与否关系密切。具体而言,包括态度是否认真,是否足以引起了高度重视,以前对说课理论与方法的积累是否丰富,准备工作的关键点把握等诸多方面。那么,在说课准备阶段,说课者常有哪些困惑呢?

1.关于说课文稿撰写的困惑

在以往的区域性说课比赛中,组织者都要求参赛教师每人提交一份说课文稿。有的事先规定了说课文稿的结构要素,有的是让说课者自主确定文稿的撰写内容。说课前撰写一份完整的说课文稿就如同我们上课前要撰写一份教学设计一样,不仅要认真对待,而且还要在要素齐全的情况下把握关键点。通过与部分说课者的交流发现,有一些说课者对如何撰写好说课文稿存在疑惑,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知道哪些要素是说课文稿必须要呈现的内容;二是在诸多要素中如何做到详略得当;三是说课文稿上呈现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说课时的讲述内容。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困惑,说明当前说课文稿尚未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可以效仿,也说明困惑者对说课这一衡量和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教研活动,未能把握住关键。所以,在准备说课文稿的时候会不知所措,结果就会写出自己不够满意的说课文稿。基于这类困惑,我们需要理清有关联但又不完全一一对应的两项内容,一个是为说课现场准备的可参考的稿件,可简称说课稿,就如同我们登台演讲时的演讲稿一样,所写内容可以与所讲内容一致;另一个要准备的是一份说课设计稿,是一份较为详细的文本,它与说课时要表述的内容有关联但不完全一致。为了与说课稿区分开来,可以将完整的说课设计稿称作说课案。具体而言,说课案是需要提交给组织者的文本文件,而说课稿是可以拿到说课现场用于提醒自己说课的稿件,二者的内容是有区别的。这样一来,说课者的困惑就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如何撰写说课案,一个是如何撰写说课稿。提交给组织者的说课案相似度较大,因为组织者大都会有统一的格式规定,但是,说课稿就不见得人人都统一了,最好能够体现出自主性,既要讲清楚合理和新颖的设计,还要体现出语言表达的技巧。

2.关于说课幻灯制作的困惑

说课比赛或一般的教研活动中,有的要求制作说课幻灯,以PPT的形式呈现。但也有只要求口头表达的活动,如职称评审、体育教师招聘考试等活动中,往往采取口头表达方式。参加不同活动有着不同的要求,要能够做好相应的准备。制作幻灯的时候,部分说课者就对此有一定的困惑,提出的问题有“可否在PPT制作时穿插视频材料?”“可否把要说的内容全部呈现在PPT上?”实际上,这既牵涉到PPT制作的内容问题,也是技巧问题。说课比赛中,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不同的说课者幻灯制作形式和内容有所区分,有的文字内容多,有的图文并茂,还有的几乎都是图片、表格,很少见到文字。除此之外,在视频的处理上,有的穿插有视频资料,有的只是静态的图、表和文字,既没有音频也没有视频材料插入其中,那么,应如何消除说课幻灯制作的困惑呢?首先,我们要把握好视频材料需不需要的问题,这根据个人说课设计而定,如有的说课者在其中插入了自己事先做的示范视频,有的在说课过程中插入了几十秒的学生练习的视频等。但要把握住视频长度,一般以几十秒或不超过一分钟为宜,视频不能过长,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因为说课毕竟要以说为主。其次,PPT上呈现的内容原则上是越简单越好,上面所呈现的内容不是提供给说课者阅读的,而仅仅是提示作用,最好是提纲挈领的,文字不可过多,标题和关键词出现即可。当然,图和表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呈现。总之,PPT是辅助于说课者的可有可无的形式,“有”就要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无”也不会对说课效果有太大影响。因此,要合理把握其内容、形式和呈现方式。

3.关于说课创新体现的困惑

体育课上有无创新,往往在评优课上被看作是较为重要的评价点。在说课准备过程中,或许也有人会问:“说课案文本的设计是否需要考虑创新”,这与上课是否需要创新是同样的道理。对于上课而言,假如是常态课,设计合理能够顺利上下来就基本上算OK。但是,假如是要参加观摩或评优比赛,最好能够在设计合理的基础上,在某环节尽可能地体现出创新性。因为创新的课,一般都是比较有想法的课,能够给他人带来一定启发。从课的设计中就能够看到任课教师的创新思路和方法,尤其是创新设计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课,其创新设计更值得提倡。基于此,说课准备过程中,对课的设计如果能够考虑到方法、手段上有所创新是比较好的选择。当然,创新体现在课的什么阶段更好呢,建议放在基本部分的主教材学习期间,尤其是要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手段选择时考虑创新更为适宜。因为,这个时候的创新能够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学习一节课上最重要和最难掌握的内容,教学目标自然能够顺利达成。所以,说课案文本的准备过程中考虑创新是很有必要的。

4.关于背诵说课稿件的困惑

在说课现场,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说课者在说课时,让人感觉是在背诵说课稿,而有的在说课时不停的低头看说课稿,还有的完全在说,既没有背诵的迹象,也不是在断断续续念稿子。这样一来,有人就会问,说课准备阶段是否需要将说课稿事先背诵下来,是不是背诵的越熟练说课的时候表现越好呢?这样的疑惑并不为怪,因为,有诸多说课者在说课的时候会反应出紧张的状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说课前把说课稿背诵下来也未免不可。但是,如果是想达到比较好的说课效果,就不太主张背诵说课稿了,因为,凡是靠背诵说课稿说课的,比较容易在说课现场忘记部分内容,出现卡壳或间断现象,轻者做短暂思考后能回忆起下面的内容,重者会忘得一塌糊涂,不得不终止说课。因此,说课水平高低不是靠背出来的,而是要在设计环节下功夫,不仅要吃透教材,熟悉学情,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确定好重点和难点,根据目标要求和重难点突破需要,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手段等等。这些如果在设计的时候了如指掌的话,最起码从课的角度无需背诵这些内容。然而,尽管主张准备阶段不背诵说课稿,但是需要牢记要说课的内容顺序,即把说课的内容架构在大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要明确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除此之外,还要能够把握各部分要说的关键点,而不是把逐字逐句的内容都事先背下来。记住关键点以后,能够在说课的时候体现两个“活”字,一是“灵活说”,二是“说活”,而不至于把课说死,死记硬背很容易把课说死。当然,对于新手来说,可能刚开始不敢尝试不背说课稿的做法,以后能多参加几次,比对一下背与不背的效果有何不同,就能够自然做出最适宜的选择。

二、说课实施中的困惑

对说课实施过程的把握是有技巧可言的,但有些说课者不仅没有及时把握技巧,反而有一个个未解的困惑,诸如不知道说课过程中能否看说课稿,不知道可否在说的过程中穿插动作示范,也想了解说课时间该如何合理分配,更想把握哪些地方需要细说深说,哪些环节可以略说浅说,甚至还有说课的语速语调等语言节奏如何把握的困惑等。

1.关于说课时可否做动作示范的困惑

过去我们在参与说课比赛的时候,无论是听众还是评委,都会发现有的说课者在说课过程中做了一次或多次动作示范,而有的说课者自始至终都没有做一次示范。那么,有人就提出:“说课的时候是否需要做动作示范?”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困惑,一方面确实看到了说课时有的做示范有的不做示范;另一方面也确实没有看到哪里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一定要做示范或不做示范。因此,有这类困惑也就不足为奇了。实际上,要想消除该困惑,我们需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说课的时候该不该做示范;二是做示范效果如何。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说课的过程中需不需要做示范,这一点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当然,做与不做示范都不为过,关键是要看做示范是否能带来更好的效果,如果不能带来更好的说课效果,那不做也罢。所以,就说课过程中的示范问题无须做更多的讨论,前提是尽量根据效果来确定。当然,对于不便做示范的动作不要强求示范,否则不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还很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说课内容是体操技巧类的话,假如在说课的时候突然伏在垫子上做起了头手倒立,或者是仰卧在垫子上做肩肘倒立或仰卧推起成桥,说课过程中说课者穿插这样的示范就显得不妥,一是会占用较多的时间,二是不一定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尤其是示范不完全成功的情况下,负面影响就更可想而知了。为此,假如能够在说课的时候表达清楚,在有限的说课时间内,不做动作示范可能会更紧凑些。

2.关于说课时间如何合理分配的困惑

无论是专门的说课比赛,还是职称评审中要求说课,或是应聘教师职业时的说课面试,说课时间一般都会有明确的规定,少则10分钟以内,多则15分钟左右,无论规定的说课总时间是长还是短,都会牵涉到所说各部分内容的时间分配问题。不免就会有人提出“如何合理分配说课时间?”那么,如何在确保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分配各部分时间呢?通过对过去说课活动的观察了解发现,有的说课者各部分说课内容的时间几乎是平均分配,内容上都是在详细阐述,固然时间上也就没有特别的倾向性。而有的说课者却不然,不仅内容呈现详略得当,而且时间分配上也体现出了重点和关键部分占用的时间明显较多,需要简单介绍的内容时间上也没有更多的浪费。那么,如何分配时间更为合理呢?在此提几点建议:一是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讲述本节课是“如何设计的以及将如何实施”这方面的内容上。二是要注意合理把控时间,意思是说,有的说课者,说着说着时间到了,但内容还没有说完,这说明各部分时间尽管在准备的时候做到了合理的布局,但由于现场说课的时候未把控好节奏,结果出现了时间不够用现象。这一点在说课准备阶段就需要反复操练,以确保准确无误地完成说课内容。

3.关于说课语言形式如何把握的困惑

有人或许会问“说课语言形式如何把握?”诸如,说课是否需要开场白?需要什么样的开场白?说课对象是评委还是学生?(即是对着评委或听众,还是模拟对着学生讲)等等。说课比赛往往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如果开场白太长会浪费自己有限的说课时间,如果没有开场白又会觉得太突然。基于这种考虑,建议开场的时候直接说“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把要说的标题说出了即可,无需大段的寒暄或自我介绍。简单的介绍既是礼节,也是引入说课的有效方法。具体到主要表达的内容要说给谁听的问题,当然是评委和听众,而不是学生,因为,说课不是在上课,面对的对象和主要目的,都是要让听课者听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他们会根据你的表达做出判断。因此,说课语言是面对评委和听众,是一种介绍性的,而不是讲课似的语言风格。可是在说课活动中,经常会听到有的说课者并非如此,而是一开始就好像是在模拟上课,给人的感觉不是在说课。还有的是边说边上,或边解释边上,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说课。除此之外,说课结束的时候,或许有人会问,是否需要说结束语,这一点,要根据情况而定,如果没有超时,就可以比较从容地说上一句,“感谢大家的聆听,欢迎批评指正!”简单大方又礼貌。大家知道你完成了说课。假如时间不允许,紧紧张张刚好把要说的内容说完时间即到,或者已经超时了,那么,后面的结束语不说会更好些。但值得说明的是,整个说课过程中要少用第一人称“我”字,例如有人总爱说“我设计了……”、“我让学生做了……”等,这些语言表达形式都不提倡。

4.关于说课突发事件如何处理的困惑

上课过程中有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说课过程中也不免同样会有突发事件,这就面临着突发事件如何巧妙处理的问题。过去在参与说课活动的时候看到,有的老师遇到说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束手无策,而有的无论遇到什么突况都能从容应对,还有的无论发生什么都继续淡定自如地说着该说的内容。这就表现出,不同的人对说课突发事件的认识不同,处理方式和能力不同,达到的效果就会各异。有人曾问:“如何巧妙处理说课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区分突发事件的类型,从严重程度上来看,有影响性较大的严重事件,有一般性的,也有影响性不明显的小事件。从突发事件引发对象来看,有说课者自身引发的突发事件,也有外界环节或他人引发的。从突发事件发生的时机来看,有说课一开始就出现的,也有说课中间,或说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的突发事件等。无论什么情况下出现突发事件,对于一个正在说课者而言,都会做出反应,也有可能都会想到如何应对。然而,该如何应对才最适宜呢?其关键的是要把握如何才能对说课不产生负面影响,至少影响性应控制在最小范围。比如,带有说课稿的说课者,假如说课过程中突然遗忘,最快速的反应就是低头看一眼随身携带的稿子,有幻灯的话,回看一下PPT上的内容。尽可能让听众或评委感觉不到你出现了遗忘现象。另外,假如是在示范的时候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或尚未顺利完成示范,这个时候不能再继续做一次示范来弥补,因为假如第二次示范再不成功的话,影响就会更大。因此,错就错了,弥补的方式是要尽可能地讲对。

三、说课结束后的困惑

说课活动有的在现场除了要打分数,紧接着还有专家提问环节,说课者就要根据专家的问题进行回答。还有的说课比赛后要求说课者写出反思或小结,或者要求说课者进行自评。无论何种形式或要求,说课者都有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困惑。诸如,有的说课者对如何答疑存有困惑,有的搞不清楚该从哪些方面写反思等。

1.关于说课后应对专家提问的困惑

有的说课者在说课结束回答专家提问时,表现出十分谦虚的态度,甚至谦虚到不知道用何种语言来回答问题的地步;有的紧张得语无伦次,本来能够顺利回答的问题,却出现了颠三倒四的语言表达;还有的因紧张而像口吃一样吞吞吐吐,不知道是会还是不会、知还是不知。尤其是遇到“爱挑毛病”的评委,心理素质不够强或准备不够充分的说课者,听到问题大脑会一片空白,无言以对。那么,该如何机智应对评委专家或听众的提问呢?说课结束以后,针对专家们的提问,一般情况下,我们无需紧张,用语要谦虚,但谦虚不能过度。回答问题要充分考虑到提问者所提问题的关键,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或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与专家们平等交流。假如面对专家们提出的问题真的难以回答,最好能够谦虚地说“抱歉,老师,这一点我考虑的不是很周全,希望得到您更多的指导。”因此,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的问题,用交流学习的态度应对,就不会出现尴尬或失态现象。

2.关于说课后全面深刻反思的困惑

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在课后需要写课后反思,反思越深入全面,就越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说课也是如此,尽管说课活动不要求说课者在说课结束以后撰写说课反思文本,但是,就说课者个人而言,要不断地提高说课能力,把握说课技巧,不仅需要说课后进行深入的反思,还最好能够付诸于行动,把反思的内容记录下来。或许有人会问:“说课后该如何全面深刻反思呢?”若有这样的困惑,一方面是因为过去或许不常反思,另一方面或许做过但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基于这一困惑,首先要认识到说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要重视说课后反思,并坚信它对个人专业技能的发展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再次,要能够行动起来,每次说课后都能够静下心来想一想,本次说课成功与否,对于说课前、中、后的表现自己是否满意,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以及还要反思专家提出了哪些问题,当时是如何应对的,还有哪些进一步学习的地方,整个说课过程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启发是什么等等。如果每次说课结束以后都能做出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发展的步子将会远远超过不愿或从不反思的人。

3.关于评说课具体标准确定的困惑

只要是比赛,无论是上课还是说课,都会有具体的评判标准,说课是从哪些角度评价的呢?这一问题也经常让不少人对此产生困惑。如有说课者曾问:“说课好坏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说课主要评说的能力还是课的设计水平?”等。说课比赛、体育教师资格考试、新任教师面试等,不同场合下的说课,其评判标准各有不同,有的是看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手段选择等等,还有的是按照提交的说课文稿材料和现场说课两个方面来组织评判工作。但无论如何,对于评说课而言,实际上我们要把握两大方面,一个是课的设计水平,另一个是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设计水平一方面通过说课案文本可以了解大约20%左右,另一方面通过说课者现场对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实施措施的描述把握设计水平,通过说课者的语言表达还能够大约了解40%左右,剩余的40%左右的比例可以用于评判说课者说的水平,包括语言的精炼程度、对设计内容的熟悉程度、达到详略得当效果的时间控制、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等。为此,作为一个说课者,既要注重说课前的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还要能够通过语言把设计的课表达清楚,只有这样,才能在说课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束语

说课稿范例篇3

一、明确新课标中运动技能的教学地位

经过十年的课改后,当我们回头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眼光审视这十年的课改实施进程时,会发现自己走了一段不同寻常的路。技能教学也是如此,一度也产生了“极左”或“极右”的现象,使技能教学的地位产生了动摇。这些问题的出现,或者是因为课标制定者的解读使一线体育教师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或者是因为一线教师对课标精神的理解并没有落实到位。当修订稿的课标产生后,在对于课标第二大块“课程目标”中的“运动技能”的内容进行阐述时,由实验稿的“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到修订稿的“运动技能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通过对课标的研读,我们不难看出运动技能教学的核心地位与价值。要坚持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线,使运动技能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切不可弱化技能教学。当然,我们在明确运动技能教学核心地位与价值同时,也需要防止一种错误倾向的产生,就是唯运动技能教学论,自始至终地把课堂教学变成纯粹的运动技能传授,忽视通过运动技能传授使学生学习其他技能的目标达成。因此,在明确运动技能教学的地位后,我们需要认清运动技能教学的潜在功能,并发挥其最大的功用。

二、把握新课标中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

与实验稿相比,2011修订版的课标中,对于各种学习水平段的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以案例的形式阐述如何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进行评价,这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修订稿首次明确了“水平一”运动技能学习目标

修订稿依照总的运动技能目标对水平一(1-2年级)的技能教学进行了界定,也对此水平段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基本的活动能力要求与日常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为这个学习领域设定了相应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评价要点,包括相对应的评价方法的举例,以此来指导课程实施者依照标准实施教学。因此,在进行课程实施时,体育教师一定要依照修订稿中的目标技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贯彻执行,使“水平一”的学生技能水平能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

2.修订稿中强调增加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

新课标重视在小学阶段与在初中阶段,有选择地将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纳入体育教学内容中。如在水平四的“运动技能”中明确指出,“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其他较复杂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竹竿舞、花样跳绳、抖空竹、踢花毽等项目的基本技术”。目的主要还是让课程体系更加合理,使地方、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丰富我们的课程设置,使其更符合实际的课程教学需求。这使得一线体育教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大胆的进行教学改革,使之为达成目标而服务。这也和修订稿中第四部分实施意见中第四小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相对应。

3.重视与开发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其他功能的呈现

实验稿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定位为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修订稿将运动技能定位为“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两者在表述上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都重点强调了运动技能学习的核心地位,重视与开发运动技能的其他功能的呈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以技能学习为载体,注重学生在教学中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目标。如修订稿要求在进行水平四“原地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时,要使学生学习到一定的篮球基本技术的同时,通过技能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能,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使学生学会同伴间相互协作,共同参与,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这也就是说,技能学习是主线,依托技能使其他目标得以实现。

4.修订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安全的进行活动”提升为“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新旧课标虽从文字表达上简单的将“安全的进行活动”变为“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但其核心的内容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验稿中的“安全的进行活动”更大程度是从事体育相关的活动安全,其局限性一目了然。而修订稿的“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含义更为广泛:一是提高一切体育活动的安全意识,使得学生掌握一定自我保护与他人保护的方法策略。另外,就是将体育活动贯穿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以人为本,将运动技能目标学习进一步延伸,开发其最大的功能。这其中包括常见运动损伤(如扭伤、挫伤、擦伤等)及轻微烫烧伤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溺水的应急处理方法等;还包括一些交通法规意识的养成,等等。这些知识都可以通过体育室内课进行传授。此外,还需要提高学生应对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自我救护能力,这些自我救护的技能也可以通过我们的日常体育技能学习获得。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在课堂技能教学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授,如进行障碍跑、变速跑、前滚翻等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模拟如何逃避一些自然灾害;或者教师可以单独设计体育单元与模块教授学生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

三、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

在实施运动技能教学时,应以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为宗旨,并严格的执行下去,将新课标真正落实到位。根据对修订稿的研读,笔者认为新课标下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两条原则”与把握“两个规律”

运动技能教学应该是科学掌握其基本的规律,并在一定的原则下实施的。即便这样,在课改进行的这十年中,部分一线教师在实践中还是不能完全有效掌握,导致运动技能教学的低效与无效。

在新课标下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首先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要循“序”,其实就是顺乎学科教学规律,顺乎人的本性发展,就是遵循自求自得的求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行为成为有效的行为。二是巩固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学生通过反复操练得以形成动力定性,以此来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的过程。

其次是把握两个规律:即注意的规律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无意注意有利于创设学生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和谐环境,合理恰当地安排课堂教学过程。有意注意可以培养学生兴趣,确立合理的常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在以技能教学为主线的今天,在新课标确定技能教学核心地位的时期下,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者一定要抓住这些基本的原则与规律,才能真正使新课标的运动技能教学实施在高效中进行。

2.构建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配套评价要点与标准

对于教学评价,修订稿较实验稿最大的区别在于,修订稿对于每个水平段的运动技能的学习都跟进例举了评价要点与评价方法,一线教师可根据举例拟定其技能教学的评价模式。教学评价的功能之一是反馈教学效果,又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在新课标下,我们更需要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依照标准构建合理的运动技能评价要点与标准,更好地促进教学发展,真正落实新课标。

如在水平一的发展跳跃能力的教学中,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只是很简单的跳的动作,但对于刚刚接触这一动作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此,可设定一定教学情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跳跃能力,并能提高其运动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组合“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策略来设计教学过程,且进行分级评价,掌握合理的评价要点,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体育教师是新课标执行的主力军,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主导者。落实是否到位与质量如何,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适应新课标,真正有效的落实新课标,体育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增加自身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1.掌握传统项目与新开发项目的运动技能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师一直倡导“一专多能”的技能储备。随着三级课程体系的不断深入,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不断充实在体育教学中,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回归与新型体育项目的加入。除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培训机构定期的培训外,体育教师也需要主动学习,自觉储备这些运动技能与知识,以此来应对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比如滚铁环、舞龙、地方武术、踩高跷、陀螺等,这些传统项目运动技能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掌握。

修订稿的目标三“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要求体育教师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与防范要点,只要是存在安全风险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都应掌握其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的要点与知识。对于防范意识的培养,如在前滚翻、各种障碍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如何防范地震、泥石流灾害的逃生,等等。对于安全防范能力与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技能,教师首先要自己掌握了才能教授学生去掌握,否则一切均是空谈。

2.形成制定可行性运动评价标准的能力

说课稿范例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效率;原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58-02

解题效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数量尽可能多的题目,并保证解答的正确率。笔者经过多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发现在低年级阶段,大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概念,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掌握得相对较好的基础上,仍然有近一半的学生在解题方面存在速度慢和丢三落四出错的现象。即可归结于解题效率低。针对存在的这一问题,我经过多年的观察,分析了导致学生解题效率低的原因及因对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解读题目获取信息能力

现行教材为了解决学生在低年级识字量不大,难以理解题目意思的困难,在课本的设计上采用大量彩版的情景和插图。这样的设计在降低了学生理解题意门槛的同时,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图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习的疲劳感。但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学生在读题目,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眼花聊乱的图文混淆了视听,出现了漏落信息或误解信息的现象。造成解题效率低的结果。

现行教材例题及练习设计采用图文结合,色彩鲜明,内容丰富。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着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如何又快又准确解读题意,获取信息,根据低年级教材题目呈现的的方式,可以将题目进行分类,再指导学生解读。便于学生又快又准地在题目中找出解题所需的相关信息,并准确进行解答。避免“盲人摸象”似解读题意。

1、按题目展现形式分,现行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题目信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图画信息、文字信息、图文信息、表格信息、图表信息。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96页练十二第2题

这是一道图表信息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表格,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了解这类题目的特点和读题办法。否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只能莫名其妙胡乱猜测,影响解题效率。

2、按题目的表述形式分,可分为直接信息,间接信息。

例1.成人票每人16元,儿童票每人8元,爸爸带着明明兄弟两去游乐园玩,买门票一共要花多少元?

例2、二(1)班男女生各有18人,如果平均分成六个组,每个组多少人?

多数孩子在解题的过程中,容易忽略哪些不以数字形式表示的数学信息。我们暂且称为间接信息。例如,第一题爸爸的票漏算,第二题参加分组人数按18人算。

3、按照信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将信息分为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22页第2题

“我们已经走了15分钟”与问题无关联,这一信息在解题过程中没起到任何作用,属于无用信息。类似题目在一二年级教材和练习中多次出现,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解读题意,甄别信息的方法。

二、提升学生的计算速度

现行教材对应的小学数学试题,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一份试卷中均占85%以上。低年级所占比例更大。同一份试题,计算速度快的学生大概在30――40分钟之内完成,而大部分学生则学要60分钟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计算速度的快慢,对于解题效率有有着重要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口算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新课改提出淡化复杂的笔算教学,重视口算预估算,因此口算显得尤为重要。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解题效率,首先要重视口算训练。

实际教学情况表明,一个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是成正比例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着力培养学生较强的口算能力。二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表内除法”等,在课外时间,都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扑克牌,进行计算的训练。例如“100以内加减法”训练:

方法一:用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和J、Q、K,剩下1―10,共40张。打乱次序,相邻两张加起来。如:4张4、7、8、2,这样读:4+7=11,7+8=15,8+2=10,也可以直接说得数。这样就练习了20以内的加法。40张牌等于练习了39道口算,既不觉得时间长,练起来又很方便。

方法二:用其中的两种花色,如:方块和红桃,去掉J、Q、K各两张,再去掉一张10,这样就剩下1―9各两张,还有一张10,共19张,打乱顺序,连加,最后的结果是100。也可以玩抽老鳖游戏,抽掉一张藏起来,用100减去加的总数,看算的对不对。在游戏中练习还能提高兴趣。

方法三:还可以用100减去19张扑克牌,练习100以内的退位减法,最后的结果是0。练习方法也可以根据加法那样抽一张,看剩下的数与抽的那一张对不对。

表内乘法除法计算可以一副牌,去掉大小鬼和各种花色的10、J、Q、K。打乱顺序后拿出相邻的两张牌。说出口诀,或是相应的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样的口算可以单独算,也可以多人比赛形式练习。

三、养成使用草稿辅助解题的习惯

低年级,由于知识难度不大,往往用心算就能解决问题。但是到二年级,逐渐出现需两步或两部以上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还是依照之前的心算习惯,照成大批量的顾此失彼,丢三落四的现象。

解决策略:活用草稿,巧用草稿,提升解题效率

说课稿范例篇5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教材建设策略 校本教材开发

教材是教师教学最主要、也是最实用媒介,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它根据学习任务编选和组织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知识与技能,为教师教学提供“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范例”。它是师生教学互动基础材料的浓缩。

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改变教材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理论化、系统化的现状。应考虑教材内容与岗位技能对接,精选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教学模式创新、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1 中职教材建设的基本策略

中职教材建设必须考虑规范性、实用性、对接性和补充性,以工作为导向,保证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

1.1 实施认定规划教材策略,开展教材规范化建设。遵照国家和省厅文件要求,按照教材征订目录征订指定出版社教材,保证学生用书的规范。尤其是2009年教育部连续出台文化课、德育课、部分专业基础课3个教学大纲、连续下发“德育文化课立项教材目录”“中职国规新教材使用管理通知”“严禁盗版盗印国规德育课教材的通知”等3个文件,促使我们更应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推荐教材。这应成为今后中职学校多年一直严格执行的政策。

1.2 实施选定精品教材策略,进行教材优质化建设。对于专业课教材,实施“一纲多本”,比对不同版本的规划教材,选择最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实际,难易适中,有吸引力的教材,这样会更好发挥教材功效。选定精品教材应成为认定规定教材必要补充,凸显中职文化课的“工具性、职业性”,突出教材“必须、够用、有用、实用”特点。

1.3 实施对接行业教材策略,推进教材岗位化建设。为践行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和执业证书对接,为学生就业奠基,可以纳入行业认证、职业资格鉴定等教材,使学历教学与就业需要有机结合。实行校企共同开发企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体系标准和考核标准,把企业岗位群需要能力的课程和教材,提前对接到学校的课程中,使校企真正双向互通。通过企业岗位能力标准进学校、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进企业,发挥校企两个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零距离。

1.4 实施开发校本教材策略,践行教材补充化建设。以编写专业技能实训教材和与新兴支柱产业新课程教材为主,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和系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课件,完成骨干专业教材相配套的实训教材,配齐与能力体系相适应的教辅用书,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实现教材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2 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

校本教材的编写应当符合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符合各地教改实际。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指导并开发校本教材的经历,认为当前中职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2.1 人员组成校企化。①编写人员必须有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完成。(坚决取缔有校无企、有企无校情况。)②主编、副主编1~3人,排序事先固定,不可调整,其中主编必须由校内在编教师担任。(主审由学校指定。)③编写人员要事先固定人员、固定分工(每人都要有编写内容,包括主编)、固定统一体例、固定编写统一要求、固定编写统一达到的标准。

2.2 设计理念联动化。①教材的内容、形式、书序等设计,均要有利于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视频教学等教学新理念的实施。②还要有利于学生看书自学、分组互学,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做”。

2.3 内容编排任务化。①取消“章节”提法,改为生活化的实际“任务”、“项目”、“单元”等提法,在完成每个“任务”、“项目”、“单元”中涵盖需要教会学生的技能点、路径、知识点。②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工作岗位的案例”,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案例”。③鲜明体现地方、行业、职业特色,符合中职学生认知和技能学习规律。

2.4 版面设计图表化。①图文并茂,形式新颖,精简文字,丰富图片,路径指示清晰。不要大篇幅、高深、抽象的文字叙述,力推图片、图表、照片、程序图、步骤指导等直观演示和情景体现。②在每个任务中的小板块设计时,尽量活泼些,比如“问题快车”、“体验大本营”、“成长工作坊”、“延伸阅读”、“知识链接”、“小知识”、“小技巧”、“小提示”等,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5 难度标准适度化。①注重“必须、够用、实用、有用”原则。讲究教材的基本与实用,不追求教材的深奥,考虑岗位需求的完整,不强调知识的专业、系统。②不强调理论,主要以动手实操为主。③以工作为导向,贴近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鳞选内容,营造学习“场”。④校内应用,并有一定推广价值。

2.6 内容含量可控化。①按“1次课1个任务(或项目、或案例、或情境)”进行单元规划。②每个任务涵盖一定的技能点、知识点,不同任务的技能点、知识点、路径不能重复。③每个任务以“面向全体”为基调设计宽度、深度,同时设计“强化巩固”、“拓展延伸”、“变式训练”的梯度内容。④交给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路径,不要简单的重复。⑤每学期按16周计算,确定全书单元基本数量。可以按不超基本数量总数的125%最终确定全书单元。即学期周一次课16~20个任务;学期周两次课32~40个任务;学期周三次课48~60个任务。两学期教学,在此基础上“乘2”;三学期教学,在此基础上“乘3”;四学期教学,在此基础上“乘4”;周学时、教学学期均以示范校“四位一体”课程体系规划为准。⑥教材纲目、内容文字、图片要原创。⑦每个任务5000~8000字(包括图片,以出版社认定为准);字体、字号、版面设计,可以由包括出版社在内的学校教材编审专家组审定。

2.7 书稿图片清晰化。①分辨率要高,确保插图的质量,保证景物清晰、层次分明,不要使用有破损、污渍或变黄、褪色的照片,尽量提供原版照片。②做好图片的“组合”,防止散乱。③要求图、表、文内容严格一致。图、表均要求清晰、准确,排放位置合理。图的大小比例应全书协调,图中文字一般用小五号或六号字体,图的线宽不要过粗或过细,屏幕图形可适当控制大小,不要过大。表格要紧凑,表头一般采用居中方式,表中具体内容采用左对齐方式。表的类型要统一。④应有与图(表)有关的内容时要相互对应的“图(表)辅助文字说明”,能用图中文字表达的尽量用图中原文。

2.8 内容描述规范化。①书稿内容不得有政治性错误,应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得泄露国家机密。教材要按有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内容深浅适度,符合教学规律。②书稿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所采用的资料数据须准确可靠,使用的国家标准应是最新标准。③书稿内容应作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文字通顺、简明精炼,与同类书相比,应具有一定特色。④两人以上的合作作品,必须有专人负责全稿的整理校订(主编负责制),以便使全书的内容前后连贯,名词术语、计量单位、体例格式统一。⑤书稿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引用他人的图表、资料时,应注明出处,并列入参考文献。⑥上交的书稿应作到齐、清、定。齐——书稿(包括内封、内容提要、前言、目录、文稿、图稿)齐全;清——字迹清楚、易认易辨;定——交稿定稿,不遗留问题。⑦为方便编辑加工,上交书稿的稿面必须打印文稿;文稿采用A4纸,5号字,宋体,单面打印,上下左右2页边距,行间距18;书稿的内封、内容简介、前言、目录、附录、参考文献等均另页(单起一页)写,正文的每一章也要另页写;书稿的“篇、章、节”标题居中写,正文按“一 (一)1. (1)①”层次列明各级小标题并加粗,各级小标题和每个自然段的开头一律空两格写,回行顶格。(序号不能是自动格式)

说课稿范例篇6

一、更新观念,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广州市第六十六中学一方面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了解和明确开展课堂改革的意义,以理论指导课改,以理论贯穿实践,使课改能够有序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聘请专家指导的方式,汲取优秀的课改经验,让教师教学能力获得更大的提升,以此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对课改的认识,确保课改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尽可能减少“盲目课改”和仅凭经验进行课改所产生的风险。

二、实践三元整合导学模式,推进课堂改革

1.边学习边实践,课改促课堂增效率

经过几个月的理论学习与培训,2011年10月,学校全面实施“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在校内营造课改宣传气氛,各班教室出课改墙报,学校宣传栏登有课改意义、要求的文章,同时由教师根据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理论要求编写和修改导学稿。导学稿由备课组讨论定稿,有执笔人、审稿人,表达务必要求规范,作为资料以备今后各年级使用。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师生学习了各种相关的理论知识,完成了课堂实践,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后来师生、家长都一致认同课堂改革的必要性,取得了可喜的效果。课堂改革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课堂上,学生们普遍都能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认识,课堂气氛宽松、愉快,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教学效率大为提高;课堂以外,学生们充分利用教室前后的黑板展示自己的思维,表达个人见解;回到家里以后,学生们主动学习,积极完成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2.改革管理机制,促进课改有效落实

为了保障课改顺利实施,学校专门成立课改小组,校长任组长,每天上、下午由行政值日检查上课情况。每级、每班成立“课改管理小组”,教务处、德育处两位主任每周负责检查汇总,并在教师会上作点评;每周每级规定有一节示范课,让教师观摩研讨;每个学期用七周时间开展“课改课比武大赛”,鼓励教师通过竞赛的方式,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通过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课改工作的落实。

3.规范过程管理,保证课改有序推进

从一开始实施课改,学校就明确规范导学稿编写要求,对集体备课人选、撰稿人、审稿人、字体、编号、课型、教学目标、例题、选做题等作出具体要求。课堂上严格按照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导学课的“两段六步”教学流程实施;自主课教师少讲多辅导、巡堂多指导,教师下到学生之中,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做,不要求学生都做完导学稿,但要求学生务必读完,做到心中有数;探究课多鼓励学生展示、质疑,教师精讲重点内容、巧讲难点内容,通过归纳总结,发挥才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讲四点:一是讲难点,讲知识结构,总结本课知识,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图;二是讲方法,结合精心选择的例题,介绍一种学生不知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解题步骤,让学生掌握方法;三是讲思想,教师要说明知识中蕴含哪些思想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提升学生的精神气质;四是讲规律,教师应该将规律性、经验性的东西传授给学生。在备好个人课以后,教师还要参加集体备课,通过汲取不同教师的思路、方法,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拓宽视野,并在课前、课中、课后关注导学稿的落实、纠正以及反思等。

4.创新德育模式,促进课改稳步推进

学校在推行课改时,还对德育模式进行了改革,由过去的制度管理过渡到学生自主管理,以此发展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所谓的德育模式改革,主要是指由团委、学生会干部组织对学生进行课堂礼仪、宿舍管理、值日卫生、文明礼仪等多项扣分、加分管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小节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改革德育的模式中,身教重于言行,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在生活中体会德育的重要性。如参观大学城科学馆、到民营企业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个人素质对集体的重要意义;再如在校园进行“十佳学生评选”、“高三毕业班百日宣誓及拓展活动”等,让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在进行德育时,可以用特殊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可以用别开生面的活动作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提高个人素质,从而为课改工作打下思想基础。

5.课题引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通过课堂改革,学校的教学走出了困境,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在完成课程大纲要求的必修课以外,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参与备课组正常的教研活动外,学校还组织了课改课“比武大赛”,要求教师写课后反思,让他们对开展课堂改革后遇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专门的小课题研究。如怎样解决自主学习课中“兵”教“兵”的问题?如何落实导学稿中的教学目标才真正符合学情?在学校的热情支持下,教师们投身教研的热情非常高,相继写出质量较高的教科研论文,有30多篇论文交到市区校进行评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三、开展三元整合导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全面深入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学校应该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而全部课程主要指的是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社团活动三大板块。课改不但要大面积提升高考成绩,而且要成为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新动力。

二是将教学的有效性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心理学理论和三元整合导学思想设计、实施及评价教学活动。学校要切实减轻师生负担,避免教改在经验型中徘徊,避免增加师生的压力。

三是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轻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观,通过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组织和科学的教学流程,整合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教学的参与度,杜绝教师包办教学的弊端,落实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是根据生源实际,重组教材,最大限度地提升导学稿的导学功能。导学稿是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中师生实施教与学的文稿和依据,它不同于学案和讲学稿,更不同于传统的教案或练习卷。导学稿充分渗透了现代学习理论和三元导学思想,对教学目标、学科课型、教学策略等都进行了科学设计,使教师的教学紧扣学习心理学原理和学生认知规律,重视不同学情的学习策略指导,突出导教、导学、导测评功能。

经过大半年的三元整合导学模式课堂改革试验,第六十六中学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绩。一方面,多位教师在异地教学,受到教研员和同行的热烈好评;另一方面,学生的总体成绩显著提高,尤其是高三学生的升学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同时,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探索也获得颇多赞誉。作为唯一一所普通高中,第六十六中学成为广州市白云区首批课改试点学校,未来将在基础教育领域创造更大的辉煌。

说课稿范例篇7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214112)

讲学稿被认为是新的备课模式,笔者在2005年去南京东庐中学考察学习时了解到,东庐中学从1999年起就尝试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活、学生负担轻、教学质量高的教育改革之路。笔者尝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运用讲学稿,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讲学稿设计的一般原则

(一)承前启后

和传统学科教学一样,每节技术课都围绕某个技术知识点展开,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或技能。教师在设计讲学稿中的问题时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学生感兴趣的、比较了解的技术案例为学生建构技术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探索领域。

(二)循序渐进

讲学稿的环节设计和问题处理可以因材、因人而变化,但必须注意循序渐进。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与人们爬山是一个道理,必须渐人高处,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能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所以,在设计讲学稿时,特别在设计自学引导中的问题上更应该遵循这个原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由简到繁,有一定梯度,层层深入,从而减少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障碍。

(三)容量适度

“讲学稿”的内容应以一节课的时间为限,不能贪多,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巧妙设计每一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按照教学阶段设置教学深度,难度不宜过大。对初学的新知识点,要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做文章,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的知识形成链状和网状结构。技术教育的一个亮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在设计讲学稿时,应围绕学生发现和探究的能力上下工夫。

(四)理论联系实际

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往往会出现理论课和操作课之分,而新课程注重学生手脑并用,要求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创新意识。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就要有全新的转变,在内容目标上要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统一,将操作训练和技术探索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提前编写

讲学稿的编写要有提前量,教研组长要在新学期开始就与备课组长一起根据组内成员的特点和教材做好分工,确定各个讲学稿的主写人。主写人应该在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前一个星期设计好草案,由备课组长召集全体成员研讨,再由主写人完善后印刷。上课前一天分发给所有学生,让学生按要求预习。

(六)灵活多变

讲学稿的模式不应固定,技术新知课、技术探究课、技术试验课、技术操作课和技术设计课的讲学稿应有所区别。教师应按照不同类型的课、学生背景和教学资源等巧妙地编写讲学稿,让学生在轻松、畅快的心情中学习。例如,笔者在教学“技术的道德性”时,引用“地沟油”、“大头娃娃”等新闻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得出必须在道德规范下使用技术,才能造福人类的结论。

二、讲学稿设计的一般要求

编写讲学稿时,要根据学习目标创设情境或设置台阶,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独立看书、思考、探究,使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对教材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并发现问题,完成第一次教学;带着问题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完成第二次教学;当堂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进行知识内化,完成第三次教学。这种设计,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次数、思考深度得到了加强。

编写讲学稿首先应从学生和教材两个方面着手:一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和家庭背景,学生的关注热点和学习能力,这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指导对策。二要关注教材,吃透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深挖教材的育人潜能。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时代特征的、切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学习技术;在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框架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符合他们实际学习情况的案例,如在教学“方案构思及技术言语”时,对于一般学生只要求他们知道文本、草图、三视图、效果图等在方案构思中的应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和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实体设计和快速成型等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要求。一般说来,讲学稿编写应该包含如下内容:(1)明确学习目标。(2)帮助学生梳理已经具备的知识和已经了解的技术及这些技术已知的应用领域。(3)提供建构技术学习情境的案例资料或图片,并设置引入探究的问题。(4)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提供可以参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5)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6)注意教学合一和学生有效学习。

三、讲学稿教学的基本环节

说课稿范例篇8

一、课程标准中各部分内容的变化特点

(一)总体结构: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更加简洁清晰

2011年版总体框架保持稳定,内容结构体系比实验稿简洁,逻辑体系更为清晰。从2011年版的“前言”文字具体表述来看,新课标明确了初中物理的课程性质,删去了与课程目标重叠的内容。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调整为“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前言”中的“课程标准设计”调整为“课程设计思路”,将“课程设计思路”用简化语言进行表述,突出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表述课程目标,对全体学生应掌握的科学内容提出要求,并具体阐述了科学探究包含的七个要素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课程目标:陈述框架保持不变而具体条目有所精减

从“课程目标”部分看,陈述框架没有变化,依然是“总目标+三维目标”的陈述模式,2011年版中将原实验稿中5条课程总目标简化为4条目标。三维目标的表述总体体现了条目减少,语言叙述简洁,要求进一步明确。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由实验稿的6条变为5条。将其中知识内容标准要求“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的层次分别调整为“认识”、“了解”层次,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教学要求;同时,将原知识技能目标中的第5条与第6条合并为一条,这样对实验技能的叙述更为集中明确。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由实验稿的6条调整为5条。2011年版主要强调“初步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的培养,主要变化体现在将原目标中第1条与第2条合并,集中表述为“具有观察能力与提出问题能力”。在原实验稿第3条目标(现第2条)中增加了“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2011年版第3条中增加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另外将原实验稿第6条与第5条整合,增加新的第5条表述,突出强调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变化看,主要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实验稿的7条调整简化为5条。主要变化在:第2条中增加了“有团队精神”;第3条增加“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原第4、5条合并,增加了“勇于创新”;原第6条、7条合并,将原来“初步认识”的目标要求改为“关注”要求。

(三)课程内容:科学探究保持稳定而内容要求变化明显

1.科学探究各个要素的教学要求水平层次有所微调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简化为“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两个方面,删掉了原实验稿中科学内容三个一级主题的目录。2011年版的“科学探究”部分突出的变化主要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素”,其修订具体表现在:每个探究要素的教学要求变化基本不大,只是个别条目的顺序的调整,部分条目语言的精练。其中各探究要素教学要求共性的变化是:对七个探究要素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统一由“认识”层次变为“了解”层次。比如:将“猜想与假设”要素中原来要求“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降低为“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原有第7个要点简化合并为5个,表达更为简洁,其中“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的要求调整为“了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删掉了“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要点。本次修订将实验稿中“科学探究实例”部分调整到“附录”部分,把原有“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两个实例调整增加为“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比较材料的保温性能”三个探究实例。三个探究实例既有完整的探究过程,也有部分探究要素的强调;既有按教材设计的探究内容,也有可以课外自选课题的探究内容。并且在每一个案例后增写了一段“评析”,对该科学探究案例的设计、实施进行解读,旨在分析本案例的特点,解释探究实施体现的侧重点以及所实现的具体目标。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标准为了强调科学探究活动,在“附录”部分特意列出了必做的20个学生实验,这样既有利于实验教学,又有利于实验评估。

2.科学内容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删减、整合、移动与拆解2011年版的科学内容保持“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从修订的变化看,一级、二级主题内容保持稳定,主要是针对三级主题内容进行了调整、细化和修改。从具体条目上看,实验稿的三级主题内容条目有68条,修订后的三级主题内容条目减少到63条,其中“物质”主题内容条目由原来的18条减少为14条,“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内容条目由原来的22条增加到25条,“能量”主题内容条目由原来的28条减少到24条。三大主题中内容条目变化有具体内容条目的增加、删减,也有部分条目位置的移动(比如从“能量”主题移动到“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以下就科学内容的具体修订变化进行论述:(1)进一步规范了科学内容目标行为动词的陈述,有利于内容目标的评价与测量从2011年版的修订看,“科学内容”的三级主题内容条目着重规范了行为动词的表述,这样便于一线教师理解内容条目,有利于基于内容标准进行命题与教学评价。2011年版中“附录”行为动词说明更为清晰和简明,便于教师把握科学内容的教学水平要求。具体表现在:本次修订删去了原课标中的“初步”等行为动词,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调整原有表述科学内容的行为动词分类,修订为“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和“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三个类别。具体说:“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中的“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由原来的“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修订增加了“列举、举例说明、说明”3个新行为动词;“认识”水平保持不变,行为动词仍是“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由原来的“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计算”7个修订调整变为“解释、理解、计算”3个。从行为动词的修订变化看,“说明”由原来的“理解”水平调整到“了解”水平中。而对行为动词“区别”“估计”、“分类”进行了删减。“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内容水平保持“独立操作”不变,但是行为动词的举例由原来的“测量、会、学会”3个修订增加为“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6个。“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的内容水平由原来的“经历、反应、领悟”三个层次修订调整为“经历、认同、内化”三个层次。并且,三个水平层次的行为动词举例与修订前相比,更加简化。“经历”水平的行为动词删减了“感知、调查、学习、体验”4个,增加了“尝试、能”2个。修订后的“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把实验稿中“反应”调整为“认同”水平,其行为动词包括“关心、关注、有……意识”;把实验稿中“领悟”调整为“内化”水平,其行为动词包括“养成”。(2)进一步细化了科学内容的条目,确保一线教师能够明确和把握教学要求“实验稿”中有些内容条目的表述相对比较原则和含糊,不便于进行命题评价。2011年版在修订中对有些主题的三级主题的内容条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便于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教学要求,也有利于命题评价。(3)进一步整合、删减部分科学内容的条目,保证科学内容的逻辑体系更为清晰“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条目,如“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合并、整合为“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原来3个内容条目相比,表述更为简洁、明了,增强了整体性,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更多空间。再比如:“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和“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上两个条目,2011年版已整合为1个内容条目“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实施建议:总体框架有所调整而表述更为具体、有操作性和指导性

2011年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的内容结构作了微调,由原来的“教学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建议、学生学习评价建议”修订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教学建议”基本保留原有结构,对标题略做修改,并微调了小标题。首先,重新拟定标题,保留了“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修订和增加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科学内容教学中注重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三个标题。其次,对教学建议的文字进行了修改。围绕以上四个标题进行教学建议时,为便于一线物理教师掌握和领会,皆注重内容结构的逻辑性,关注参考建议的可操作性,同时渗透和强调了最新的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理论的指导与落实。“评价建议”的文本结构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内容标题由原来“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形式”调整为“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评价方法与使用、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增加了建议的“指导思想”以及“评价应注意的问题”。应当说,评价建议由以往较为原则性的建议调整和修订为更具有操作性、针对性的建议,尤其是“评价内容”部分围绕“三维目标”分别结合具体的实例展开陈述,比实验稿更加具体,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另外,评价建议中还进一步介绍了评价“作业评价、测验、作品评价、成长记录”等多种方法,对操作方式中容易忽视的问题也提出了具体建议,提醒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有效的评价反馈”。

二、课标修订对当前物理课程教学的启示

(一)进一步加强了课程标准的落实力度

重视和加强课程标准培训的力度。围绕课程标准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采取集中培训、分散研讨等多种形式,通过主题沙龙、网上教研等多样化的特色活动,加强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再讨论和再认识;通过学习和培训进一步学习和领会修订的课程标准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并以此指导当前的物理课程教学,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展开大胆的教学实践。同时,加强结合课例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围绕内容目标进行达标教学、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评价研讨等。

(二)进一步清晰了教学要求的把握深度

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科学内容”的部分三级主题条目的行为动词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教学要求的水平层次,这样有利于一线教师更为准确地把握科学内容的教学要求,避免了教学的随意性,也合理控制和避免加重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

(三)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内容的涉及广度

2011年版课程标准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需要,对一些科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删减,尤其是增加了不少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知识条目,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物理课程的学习,更有利于教师清晰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广度。结合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看,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教材,更要放眼更为广阔的领域和视野,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物理教学内容更为充实,更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需要。

(四)进一步领会了科学探究的落实程度

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科学探究能力基本要求进行了调整、细化与整合,让科学探究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内容标准”中,突出了通过实验来探究或经历探究过程,而且还将“科学探究”中一些学生实验单独列在附录中,这样更有利于科学探究的落实,保障学校开足、开好物理实验,让学生充分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此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也进一步强调了如何利用相关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这些都为老师更好地落实科学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奠定了基础。

(五)进一步突显了学科评价的考查精度

2011年版课程标准适当调整了“科学内容”的行为动词并明确了一些行为动词的举例,让教师更容易领会和把握科学内容掌握的程度,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在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也再次提出要“实现有效的评价反馈”,因此,2011年版课程标准,不仅有利于教师日常教学学习评价、各地中考学业评价精度的提高,也有利于推进物理教学评价方法的进一步落实。

(六)进一步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

上一篇:欧美幼儿童交在线范文 下一篇:推敲的故事阅读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