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0 06:55:08

说课教案范文第1篇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同化作用的主要方面,是整个生物界最基本的有机物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经了科学家们二百多年的探索,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光合作用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环境等问题关系十分密切.(二)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任何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首先必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对品德,知识,能力,审美等内在教育的需求.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及科学家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学会通过实验验证真理;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习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懂得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1,知识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探究,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

(3)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4)掌握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其原理的应用;

(5)通过验证实验学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2)运用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3,德育目标

(1)结合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及实验设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2)通过生物结构与功能统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联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

(3)明确光合作用意义,增强爱护植被,关心农林业发展的意识,充分体验生命科学的价值.

(三)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1)光合作用过程,因为这是理解光合作用反应式和意义的基础.

(2)光合作用的意义,因为它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难点:(1)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因为科学研究能力是一种较高的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光合作用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因为光合作用是植物体内一系列理化反应组成的复杂过程,而学生所学的理化知识是有限的,因此高中内容只是过程梗概,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二,教材处理:

光合作用这节课分三课时学习

学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参与科学研究,不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围绕"目的"设计实验是一种科研能力,是培养创fg造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需要.所以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在处理上主要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时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又刚刚学完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这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在处理上注重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将教学内容组合为:(1)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础;(2)光合作用的全过程;(3)光合作用的意义;(4)光合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使知识系统化层次化.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实验验证光合作用色素种类和颜色.

三,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1)教法:第一课时的"设计实验"采用发现式教学方法(问题假设预期实验结果结论).第二课时采用自学讨论结合的方法,直观法.设计科学直观的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图解,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理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设计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的比较表,帮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三课时采用实验法.(2)学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简史,学习探究研究实验的基本思路:"问题假设实验结论";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学习,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两阶段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体会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光合作用与世界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密切关系;通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色素吸收光谱等基本知识.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将设计实验以图,文两种形式再现出来.

多媒体课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谱.

多媒体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以突出重点,强化记忆,弥补了图解静止不动的缺陷

五,教学程序: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思路

导言

通过上节课光合作用有关实验的设计引导学生总结光合作用反应式

CO2 H2O——(CH2O)n O2

叶绿体

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分析此反应特点,启疑问题:氧气是怎样产生的CO2是是怎样被还原的还原剂是什么光能是怎样转变的

学生思考

导言是一堂课的开始,应具有激发性和启发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明确学习内容,同时有利于导入本节内容.

内容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

础物质基础

(1)叶绿体色素:

介绍色素种类颜色分布

课件展示色素吸收光谱

(2)酶:介绍酶的分布

结构基础:叶绿体

2,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课件展示光合作用动态过程

课件展示 图表:光反应,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3,光合作用的意义

4,光合作用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2)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学生读书讨论归纳

学生观看

学生归纳

学生读书

学生讨论

学生总结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读书自学,讨论归纳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读书结合观察课件,然后对光反应,暗反应进行区别与联系使学生通过比较法的学习方式掌握巩固知识;

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进行归纳总结.

反馈

练习

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1,书后习题

例2,在进行植物实验的暗室内,为了尽可能降低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好安装

A.红光灯B.绿光灯

C.白炽灯D.蓝光灯

例3,将单细胞绿藻置于250C,适宜光照和充足CO2条件下培养,经过一段时间后,突然停止光照,发现绿藻体内C3的含量突然上升,原因是-------------.

学生解答

选择例1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光合作用反应过程;

选择例2有助于掌握色素吸收光谱的应用;

选择例3使学生更加明确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

归纳

总结

1,引导学生分析光合作用反应式中反应前后原子关系.

2,强调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学生与教师一起归纳

把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迁移到整个生物界.

板书

设计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物质和结构基3,光合作用的意义

础物质基础4,在实践中的应用

(1)叶绿体色素:(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2)酶:介绍酶的分布(2)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结构基础:叶绿体

2,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1)光反应

说课教案范文第2篇

1.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力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实际应用,教材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中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教学目标的确定

1.2.1知识与技能

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数学方法”等方法。

1.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的意义和方法。

2 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3 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3.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3.2教具

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4 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4.1创设情境,实验引入

讲桌上放着两个酒瓶,现在要请一个力气大点、一个力气小点的同学上来进行比赛,看看谁的本领大。

力气大的同学手粘肥皂水,力气小的同学手粘粉笔灰,分别抓酒瓶的瓶颈,结果力气小的同学很容易抓起酒瓶,而力气大的同学怎么抓也抓不起酒瓶,提出问题:力气大的同学为什么抓不起酒瓶?——学生讨论回答。

大家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4.2新课学习

4.2.1认识什么叫摩擦力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引入下一个环节。

4.2.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与假设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四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有关?是否与表面积的大小有关?并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2)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3)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转换法);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

4.3引导学生学习科学世界

讨论学习后,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4.4知识小节 略。

4.5巩固练习 略。

4.6课后作业

(1)以“假如没有摩擦”为题,写一篇科幻小文章。

(2)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

5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还引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现实生活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说课教案范文第3篇

《小小商店》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节实践活动课。课程标准把数学内容分为四大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小小商店》属于第四领域――综合与实践。小小商店这课是以学生的购物经验和已经学习的关于加、减法计算和人民币的有关知识为基础,学生进行模拟购物,经历购物过程,积累丰富的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民币换算和100以内加减法运算的能力,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加减法计算和高品质地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的呈现分两个层次。第一层:通过购物情境呈现3个在购物时经常遇到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提取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搜集解题策略。第二层:在教室里临时办一个小小商店,让学生模拟购物,经历购物过程,积累丰富的经验。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操作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购物过程,积累丰富的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数学”的情感,并受到勤俭节约的教育。

本课的重点是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难点是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说教法和学法

分析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我确定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在生活中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室里临时办一个小小商店,学生通过模拟购物,经历购物的过程,积累购物的体验,在“模拟现实”中学习“现实的数学”。学生既懂得了如何购物、如何推销,更学会了精打细算,快乐生活。“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2.在问题中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在购物实践中,我不仅关注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应对与解答,更关注学生不断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发现其中的可贵之处,看到学生不断地成熟与精明。学生也在取钱、换钱、找钱的实践中解决了诸多问题,学会了购物的策略。

3.在实践中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人人参与购物,充分体验了如何取钱及换钱、找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4.在合作中学习

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语)”。购物前合作探讨购物策略,购物中互相帮助,共同面对一系列问题并通过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购得自己称心的物品。购物后交流心得,介绍经验。学生学习着并快乐着。

5.在数学活动中育人

我抓住一些契机自然地教育学生在借钱、用钱中树立正确思想。学生在购物中学会了合理购物、勤俭节约以及诚信的品质,在购物心得交流中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减少资源浪费,如何统筹考虑购买自己喜欢的有用的物品。

三、说教学程序

在具体的教学程序上我力求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思维活动中展开学习。

1.调查咨询,丰富体验

每位学生自带物品充实商店,并制作价格标签。学生可到商店调查、查阅有关资料或向家长咨询获取价格常识,使他们主动接触生活、了解社会,锻炼社会实践能力。

2.分类整理,创办商店

学生自主布置小小商店的三个特色柜台:“玩具总动员”“我爱文具”“家家乐翻天”。名称富有童趣,吸引孩子踊跃参与。

3.提纲挈领,热心导购

全体学生报价,明确物品的价钱。接着课件出示几个问题,学生搜集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接下来的购物领路导航。问题的设计逐层深入,从钱的够不够到需要带多少钱再到可自选物品,考虑一定数额的钱如何最优地发挥作用。这正好符合生活中人们购物时的逻辑考虑,从用钱到预算到省钱,教会学生生活是需要统筹考虑的,先预算,再消费,做到用之有道。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的考虑中领悟了一定数额的钱,要想买到更多的东西,应该选择质优且价廉的物品,受到了勤俭节约的教育。

4.示范购物,感性领悟

学生观察课件出示的两位小朋友示范购物的过程,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购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体会到购物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根据自己所需,物品价格和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物品。售货员要根据商品的价钱和顾客付的钱数计算出需要找给顾客多少钱。

5.自主购物,交流心得

说课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说课;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说课首先是要围绕基本要素。说课要求的三要素是:开什么课、为什么开这门课、怎么开好这门课。围绕这三个要素,说课可按照以下的基本程序展开:(1)设置课程的必要性以及本课程对应的岗位技能情况的调研分析;(2)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思路;(3)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建构;(4)学情分析;(5)依据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分析教材;(6)说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策略;(7)说明优化教学过程的设想;(8)说明教学效果的预测。在基本要素具备的前提下,说课重点应突出课程的特点,而针对学情说课则是关键。由此,形成了我的应用写作课说课教案。

一、课程性质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我院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应用写作课是我院各系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一门职业素质课,目的在于培养我院学生具备基本的应用文写作技能以适应就业市场的基本人才需求。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技能性、实用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知识:通过应用文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应用文的基础知识;

技能:能够掌握应用文的格式和写作方法,会写、能写日常生活工作中常用的应用文;(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和写作训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质: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等。

应用文尤其是行政公文其格式(如从用纸到用字到标点)要求相当规范,在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与我院培养学生具有体育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的目标也是相一致的。至于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待下面“教学思路”部分分析。

三、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情况分析

(一)学情分析

体育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应用文写作技能更是欠缺;学习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同学目标不明确,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有畏难情绪。

(二)教材及课程内容的选择

选用陈子典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应用写作》。该教材是21世纪高职高专通用教材。

本课程安排36学时,2学分。结合学时安排、学生的实际,选择常用的公文(通知、通报、请示、报告)、常用的机关事务文书(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及常用的日常应用文进行教学。

(三)课程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的写作。

难点:13种公文的应用及通知、请示等常用公文的写作。

四、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思路(结合“计划”的教学谈)

(一)既教书又育人(针对课程的实用性特点和学情)

1、加强课程学习重要性认识的教育:

针对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实际,把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及作

用(特别是在就业岗位中)的教育从一开始至学期结束,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第一堂课,我先让学生收集自己知道的、见过的和用过的应用文并说出其作用。最简单的如请假条、新生入学须知等,如“计划”一课,讲计划的作用时,用中国的一句古话引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说的计划。引导学生认识大至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到亚运会的举办,小至班的春游活动,再到个人的职业生涯都离不开计划的制订,藉此机会告诉学生从进大学校门的那天开始,就要对这三年规划好,先确定好目标,再好好想想如何实现该目标,如该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要考取哪些证书等等,不要因为未做好规划蹉跎岁月而后悔。让学生体会到计划制订得合理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事情的成败、影响个人一生的发展,从而引导学生重视对计划的应用,进而认识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2、注意选取与体育及学生实际有关的范例进行教学和训练,让学生切实感到能写、有用。如代系写学生违反纪律的批评通报、写亚运志愿工作总结、体育俱乐部运营情况的调查报告等。

(二)教给学生应用文学习和写作的方法(针对学情)

本课程的教学,从文书的内容到格式,都需注重足量的循序渐进的系列实训;注重课堂讨论、范文借鉴、病文析改,在培养、训练乃至强化学生写作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对常用公文,利用公文内容模块及结构模式实行套写。

2、注重应用文书段落展开方式的运用,激活学生写作的思维、提高成文能力。

再以“计划”为例。计划由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可让学生依顺序分为三部分进行练习,先写前言,再到主体。计划的主体包括目标、措施、步骤(或要求),目标、措施、步骤(或要求)也称计划的三要素。让学生按三个要素构思,然后口述自己英语A/B级复习应考的计划提纲。

3、注重例文“点评”,引导学生体味例文的写作运思。冲击学生的思维习惯,促使写作思维的养成,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以学生的计划习作为例进行分析。从习作中看到,学生虽理论上知晓计划的三要素,但真正写成计划时,仍有缺乏目标或措施不够具体的情况存在。在此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它们之间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课程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点)

根据高职教育以及课程自身的特点,坚持“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根据课时安排,循序渐进地学习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常用文体知识;同时,经过范文的学习,经过多练多写,逐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写作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有情景模拟写作、案例写作、病文分析与修改,一个题材多种写法的写作和写成若干个文种的写作,整理课堂讨论结果的写作,课外社会实践的写作,等等。

(四)注重课堂内、外教学的结合(针对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1、以系(部)日常工作为载体,进行写作训练。如让学生代系(部)制订“新生杯篮球赛方案”、“书法比赛活动方案”等。

2、以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进行写作训练。结合课程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公文写作比赛、“党在我心中”、“我为亚运添光彩”等征文比赛,并指导推荐学生参加全省的决赛。

通过实践,扩大应用写作训练领域,增加应用写作经验,达到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课程,提高应用写作能力的目的。

3、利用网络教学。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师生通过网络互动交流,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试形式:笔试、闭卷。测试学生对应用写作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文书写作水平。

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勤和课堂表现占学期总成绩的20%,作业完成及质量占30%,期末考试占50%。

说课教案范文第5篇

一、课文题目:《家庭会议》

二、课型:中级视听课(新课)

三、课时:45分钟

四、教学目的:

1.学习生词和常用的汉语俗语

2.训练学生听日常生活汉语使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

对中国文化点的理解

六、教学重点:

1.学习生词:民主、陪、磨练、培养、表决、甭、模拟、作弊

2.学习句式:如果……就,要不……

3.学习俗语:吃饱了撑的、神经病、打退堂鼓

4.理解视频内容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家有儿女》3分钟视频选段、卡片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提问:

1、问学生有谁去过动物园,喜欢哪种动物;

2、有没有人喜欢猴子(没有学过“猴子”这个词语的话拿一张猴子的图片);

3、有没有人想过去陪猴子生活;

4、大家谁有野外生存的经历?

5、你们家里会开家庭会议吗?

导入:

大家看一下在中国家庭里关于“刘星是否能去陪猴”的家庭会议。

(二)讲授新课(40分钟)

1、播放视频

要求学生在看视频前看问题,看完视频尽量用视频中的句子回答:

(1)刘星召开家庭会议要做什么?

(2)妈妈觉得刘星的想法怎么样?(用一句俗语回答)

(3)家里人最后是怎样决定刘星能否去的?

(4)刘星要接受什么考验?

(5)爸爸让小雪做什么?(用一个词回答)

播完后从学生的表情判断学生是否看懂了视频,“随着剧情大笑”则表示比较理解。“表情没有变化”证明没有看懂,考虑再放一遍,在关键的地方老师可控制适当的停顿。

注意:播放前检查多媒体、音响设备,并提醒学生可以做简单的记录。

2、语言点精讲

导入本课的教学重点,即本课的生词、俗语(18分钟)

生词:

1)民主:指人民享有参与政治生活和国家事务并对其自由发表意见等的权力。文中“民主”是指刘星要求公平地对待他去动物园陪猴这件事。“民主选举”

Ppt中放映一群人开会决定一件事的图片

2)陪:陪伴。“我陪你去买衣服。”赔:赔偿。“你打碎了我的杯子,要赔给我。”

3)磨炼:在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任务。“我们的意志力需要磨炼”

Ppt放映相应图片

4)培养:按照一定得目的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5)表决:参与者表达自己的看法,使会议根据多数人的一件做出决定。“举手表决”

6)甭:相当于不用,不要。“你甭管了”

7)模拟:比照着正式的样子做。“模拟训练”

ppt放映军事演习的图片,主要展现出不是真正的战争。

8)作弊:采取欺骗的手段做不符合法律或者纪律规范的事。“他在考试中作弊。”

ppt放映在考试中有学生看小纸条的图片。

注意:1、在生词讲解中主要靠举例、图片和身体语言进行,避免过多的专业解释和专业词语。

2、与学生互动,从跟上老师讲解举例的学生提问,让其试着造句,从而判断学生掌握的情况。

习惯表达:

1)“···如果我坚持下来了,你们就得同意····”

“如果···就”:

“如果你明天要走,我就去送你。”

“如果这件衣服便宜一点,我就买它了。”

“如果不下雨,他就去踢球。”

2)“要不咱们来个举手表决。”

“要不”

“下这么大的雨,你要不今晚住在我这里吧。”

“要不我们去散步吧。”

“要不你明天再去试试,说不定他会原谅你的。”

注意:在讲解句子的同时,要继续播放视频中此句的对应所在

俗语:

1)“吃饱了撑的”

形容人把(多余的)精力没有用到正地方或者用到了不该用的地方,也可用于相熟朋友间的玩笑。没事找事,自寻烦恼”的代名词

1、人家给你多钱啊,你吃饱了撑的天天上网玩游戏。

2、真是吃饱了撑的!那是人家的私生活,你管那么多干嘛。

2)“神经病”

开玩笑或者骂人的时候用。

“大街上大喊大叫的跟神经病一样。”

3)“打退堂鼓”

跟人共同做事中途退缩。

“要做好一件事,开始了就不要打退堂鼓。”

注意:讲解俗语的时候尽量声情并茂,夸张地展示

3、对视频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

1)再放一遍视频

2)选词填空:要求学生看完第3遍视频后填空

放剧本,将已经教过的字,词,句等空出来,再将要填的词语放到剧本下面,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一起来选词填空

4、练习和运用:

分角色扮演复述剧本

1)在教室前面,讲台那里摆几把椅子,由学生自愿报名,扮演爸爸、妈妈、刘星

2)由于台词比较长,学生可以照着剧本念下来,在学生复述的同时,老师记录学生的发音问题,

(三)、作业布置(2分钟)

1)用词语造句:陪、磨练、培养、作弊、打退堂鼓、神经病

2)写一段短文,要求用到下列表达:表决、要不、模拟、如果……就、甭、心血来潮

十、教学后记

通过这节课在课堂上尽量了解到每位学生是否能完全掌握所学内容,如有学生有明显的错误可单独解决。

《家有儿女》视听课剧本

话题:《家有儿女与猴共舞》节选(刘星是否能够去后山陪猴)

人物:爸爸、妈妈、刘星

时长:3分钟20秒(参考视频)

级别:中级汉语

故事梗概:刘星要参加去后山陪动物的野外体验,并且说明了自己对这种体验的想法。可是妈妈很不赞成,不同意他去,妈妈以要挟小雨、爸爸都不能同意。最后他们决定,让刘星晚上在小区院子里体验野外生存,如果刘星能通过测试,家人就同意他去猴山陪动物。

妈妈、爸爸、小雨正在看电视,刘星走过来坐在他们旁边的沙发上。)

刘星:我现在要召开一个重要的家庭会议,要民主地讨论一下我是否能够去动物园陪猴的问题。

妈妈:吃饱了撑的,神经病。

刘星:嘿,吃只是最低层次的物质要求,而独特的野外生存计划能够磨练我的意志,培养我的爱心。我追求的是最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妈妈:我看你是神经。要不咱们来个举手表决,要是大多数人同意,我就同意你去。

(妈妈狠狠盯着爸爸和小雨,并以不同的理由威胁他俩,没人敢举手。)

妈妈:看吧,没人举手。

刘星:妈,就你这样,谁还敢举手呀。(表现出无奈状)

爸爸:我觉得就让他去吧,我觉得这事听着还挺好的,再说了,像他这样绝对属于心血来潮,稍微碰上些困难,甭拦着他,自己就先打退堂鼓了。

刘星:爸,你别这么说,我绝对不会打退堂鼓。你要不信,今天晚上,今天晚上咱们就到小区花园举行一次模拟的野外生存。如果我打退堂鼓了,我就不去猴山陪猴了,如果我坚持下来了,你们就得同意,支持我。

妈妈:不行,我不同意。

说课教案范文第6篇

1,本课题的教学背景

(1)本节教材在本节和本章中及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前后关系

本课题内容是在学习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本课题内容重在指导学生利用化学平衡理论知识,了解什么是盐类水解及其利用盐类水解的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对本节知识学习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本课题在教材内容的主要知识点:盐类水解及其分类,盐类水解的规律,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双水解,及其盐类水解在生活,生产中应用。

(3)本课题教材内容的能力点,利用平衡理论的知识解决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利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本课题教材内容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利用。

(4)在教学大纲中,本节教材是C类要求。

学好本节教材,不但加深巩固化学平衡的知识理论也可利用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通过条件改变,克服盐类水解的不利影响,解决生产中的不利影响,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生产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思想。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编排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盐类水解的实质,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学会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

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素质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实质

教学难点: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

二,说方法

(一)说教法:

1: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盐类水解,包括的知识点主要有:强弱电解质,强酸,弱酸,强碱(此知识已经在第一节中电离平衡已有所了解)盐类水解部分是在上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证明含有弱离子的盐类能水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盐类水解的规律,利用平衡移动的知识,解决水解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利用,因此在教材中通过复习提问,实验,讨论,分析,归纳,讲解逐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得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等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化学平衡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在盐类水解知识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知识断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复习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强弱电解质的知识,酸碱中和反应的知识,提炼出对盐类水解有用的知识点,达到学生能尽快掌握盐类水解的知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不断设疑,析疑,解疑。

对涉及原理的解释,力求实验的教学手段加以解决,即遵守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且能使他们的认识过程遵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能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二):学法

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温故知新的角度开展学习活动,层层导入最终让学生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的知识原理,解决盐类水解的利用,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的多层次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化难为易。

三,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从原理到理论的知识,而且思维活跃,通过掌握平衡,电离及其PH计算的知识,在教学中变探究为验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式引出正题

复习水的电离平衡和溶液的PH值,导入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H+]和[OH—]的关系。

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温故知新,从熟悉的溶液的酸碱性是由酸或碱电离出的H+或OH-引起进而提出溶液的酸碱性是由溶液中[H+]和[OH-]相对大小决定,酸溶液中存在的平衡:

强酸:

弱酸:

因为酸电离出的H+增大溶液中的[H+]根据平衡移动理论,H2O=H++OH-朝左移动,[OH-]的减小,而温度不变,因此KW不变。KW=[H+]。[OH-],所以[H+]增大,即[H+]>[OH-]溶液显酸性。同理,碱性溶液中显碱性。结论:加入的物质破坏水的电离平衡,造成溶液中[H+]不等于[OH-],即溶液呈现一定的酸碱性。

提问:盐溶液呈酸性,碱性还是中性?

2,实验探索(学生动手)实验用品:AL2(SO4)3KNO3Na2CO3蒸馏水酚酞石蕊PH试纸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得出结论

(这样做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激情并融于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时学生提出将三种盐分别配成溶液并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性,得出结论,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

(这样处理实验,启发了学生思维,锻炼了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补充对比实验:

(1):干燥的盐的酸碱性

(2):水的PH值测定

然后讨论得出结论。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方法)

3,抓住机会深刻讨论,分析实验,深化知识。

提问:为什么盐的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中性?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教师可提示:H2O=H++OH-电离平衡因外加的酸,碱而引起[H+]不等于[OH-]的思考

(学生会朝着盐类放入水中,打破了水的电离平衡从而引起[H+]不等于[OH-]分别从Na2CO3,AL2(SO4)3溶液着手引导学生分析弱酸电离,弱碱电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盐电离出的某些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从而减少水电离的生成物:[H+]或[OH-]。进一步分析能与水电离的H+或OH-反应的是弱酸电离的阴离子或弱碱电离出的阳离子)。进一步推导出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实质——盐类水解。

(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4,引导学生分析盐类水解规律

从Na2CO3AL2(SO4)3水解实例指导学生分析得出: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越稀越水解谁强显谁性

的盐类水解的规律。

5,通过复习离子方程式书写原则,强调盐类水解的特殊性指导学生完成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

6、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盐类水解之后,要联系实际,给出反馈题,启发学生思考。并由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答案,以加深对盐类水解的理解和认识。

(让学生做反馈练习的目的,用于检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弥补的措施,在辅导时进一步完善教学活动)。

7,课后作业

五:说板书

1:主板书:盐类水解的定义,实质,规律及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书写

说课教案范文第7篇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综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再用这些方法去对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行判定.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抽象的定理,并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判别方法的灵活运用.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并了解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别方法,能根据判别方法进行有关的应用.

能力目标:

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德育目标: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和性质之后创设教学情景.(例如装潢店要招聘店员,老板出了这样一道考题:“一位顾客要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玻璃,你能否利用手头的工具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并说明这张玻璃符合顾客要求的道理.”你能为招聘人员设计一个方案吗?)此问题可先提示学生用定义,但用定义不好测量时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说除了用定义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2.判别方法的探索

提出问题后我安排了如下三组探索题:

探索一,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并与同伴交流.

探索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CD平行放置,再用木条AD,BC加固,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探索三,用两根长40cm的木条和两根长30cm的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四条边,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3.挑战自我

在四边形ABCD中,若分别给出四个条件: AB∥CD;AD=BC;∠A=∠C;AD∥ BC.现在,以其中的两个为一组,能识别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________.(只填序号.)

[设计意图:此题为条件型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力求使学生不停留在重复与模仿的阶段.]

4.实际应用

生物实验室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在做生物实验时,小华一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谁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A,B,C为三顶点,即找出第4个顶点D.)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同时又应用于实际,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92习题4.4:1、2.

2.体会本堂课你所获得成功的经验,写好数学日记,同学间交流.

说课教案范文第8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本节内容定语从句是基础语法,基础语法是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知识是为了培养语言技能服务的;通过定语从句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克服高考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题型中长句的理解困难,可以帮助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写对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帮助你高考英语作文得高分,完成高中新课改的能力考查目标。

从初二到高中三共五年的时间里,学生在练习、课本和考试中经常会遇到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它是英语语法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掌握了它你就能克服学习中的诸多障碍,在各种各样的英语考试中助你得高分。因为定语从句的学习可以帮助学习者减少或防止语言知识运用即在实践中应用语言知识的错误,可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少走弯路,助他们用较少的时间较好地掌握英语,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标,实施交际功能。

(2)思维能力目标:定语从句这一语法教学目标强调的是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和有效应用,本节课通过学生用定语从句的语法知识来描绘神农架强调语言知识在实际交际中的运用能力的培养。高考定语从句的考查也正是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立意的。本节课让学生接触大量含有定语从句的语言材料,通过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去观察、发现、提取和加工,进而从中总结归纳出语法规则,这种方法能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观察、分析、推测、理解、联想、对比、判断、演绎和总结等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3)素质教育目标:①“爱家乡”意识:本节课通过对我的家乡美景这一情景教学设置,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并为家乡及祖国的建设而努力的动机和思想;②“竞争”意识:通过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及小组讨论和计分制培养学生抢抓机遇发展自我的能力意识、竞争意识和落后的危机感;③创新意识和能力:本节课以创新立意,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相关的创新活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认识到创新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④综合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策略能力、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展示自我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

重难点与学习者: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把句子翻译成汉语和完成句子练习,是把学生已经学到的定语从句知识应用到完成教学任务中来,是一个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语言技能的过程。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及高考能力考查即交际功能立意的要求,它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这一重点教学内容语言技能的培养过程占据了本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重点。

汉译英。完成句子和短文写作是高考英语得高分经常做的练习,完成句子和短文写作是学生高考中得分最低的题型,大学生感到困难,故本节课的完成句子和翻译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学生接触定语从句多年,经过小组讨论再通过课后练习的巩固,学生一定能越过难关。

很多同学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就在一个简单句的主语后面加上who或which,他们认为这就是含有定语从句的复合句,为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抓主干和双句加关系词的结构意识和习惯。

三、教学方法手段

1、演绎法的弊端

传统的语法教学过分地强调语法的讲解与传授,削弱了学生语言实践的现象,这种忽视技能训练,只重视语言结构的教学方法形式呆板,气氛沉闷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传统的语法教学法采用的演绎法即先讲清概念,再呈现语法规则后举例说明主要用法,再进行练习和扩展,这种方法由理论到实践直接明了,简便快捷省时但很容易导致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

2、语法归纳法的好处

本节课定语从句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创设情景,再通过小组讨论和全体教师参与以及顺口溜和歌唱创新方法的使用,使教学从兴趣到有趣,将传统的语法静态讲述式教学变为师生、生生一起活动的动态运用式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激发兴趣,发现探究,实践应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活动等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通过学生翻译句子完成句子,然后总结出语法现象,走的是一条从实践到理论的路子,它是通过先让学生接触大量含有定语从句的语言材料,再通过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提取、加工,进而从中总结归纳出语法规则,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发现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就是语法归纳法,它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方法的实用性和创新性,符合新课程标准。

本节课采用演绎法与归纳法结合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其它教学法的使用

本节课通过问句Do you love your hometown等句的导入和关于神农架美景的完成句子题和翻译题的情景设置,这一“情景教学法”的使用就是教师根据定语从句这个语法项目的交际功能去创设运用这个语法项目的情景,将教学与听说读写的活动结合起来,将语法知识的学习与综合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采用两项或多项技能综合运用某个语法结构的“语言知识+技能培养+语言运用”的交融式教学法,在这个教法的指导下教师围绕描绘神农架的美景这一教学任务和学生感兴趣的这一话题去创设使用该语法项目定语从句的语境,去设计该语言形式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依据创设的语境,通过听说读写活动去熟悉巩固掌握该语法知识,这就是任务型教学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4、通过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降低了学生作为被动学习者焦虑感,真正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思维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5、其它技巧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小组讨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节奏朗读和歌唱方法的尝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小组积分竞争和鼓励学生的评价方式的使用体现了和谐、尊重和鼓励的理念,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继而培养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教学程序(过程)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由完成句子到翻译句子到造句,再到短文写作(homework)练习的难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有的练习都以描绘神农架为主线,这一主线有趣地将定语从句的语法知识融入其中,符合新课改的练习设计理念,练习具有层次性、系统性、联系性和针对性。定语从句以描绘神农架这一教学任务为载体,后者以前者为工具。

说课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开关电源;工作原理;稳压过程

一、教材分析

1.开关型稳压电源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开关型稳压电源与教材中前几节介绍的线性稳压电源不同,它在直流电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以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促使电源的轻薄小和高效率为发展方向的产物。

(2)作用:目前空间技术计算机通信,及家用电器中的电源已逐渐被开关电源所取代。

2.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线性稳压电源与开关型稳压电源的联系与区别及其特点,能对开关型稳压电源进行正确的分类,熟练掌握它们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变革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能促使学习能力迁移,技能的提高。

3.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并联型开关稳压电源的类型及其基本结构;并联型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及其稳压工程分析。

(2)教学难点:并联型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及其稳压工程分析。

二、基本教法及教学原则

1.教法:以讲授法为基本教法,辅以演示法和比较法。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幻灯形式依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展示教材所示的相关挂图和实物展示。

3.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巩固性、直观性、循序渐进等原则相结合。4.教具:线性稳压电源和开关型稳压电源实物、挂图若干。

5.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幻灯。

6.课时:2课时。

三、学法分析

通过分组讨论,亲自动手等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使学生的技能有所提高,同时学生自主、合作、探研的精神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思路(见表1)

五、课后追记

说课教案范文第10篇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在了解全等图形和全等三角形以后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苏科版教材将“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五个基本事实之一,说明本节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边角边”这一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初步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事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掌握“边角边”这一三角形全等的识别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材重难点

由于本节课是第一次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故我确立了以“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必要条件的个数及探究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将其发现过程以及边边角的辨析作为教学的难点。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以及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具准备,教具:相关多媒体课件;学具:剪刀、纸片、直尺。画有相关图片的作业纸。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是“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的发现,故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遵循“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首先,我出示一个实际问题:

问题:皮皮公司接到一批三角形架的加工任务,客户的要求是所有的三角形必须全等。质检部门为了使产品顺利过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逐一检查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是不是都相等。技术科的毛毛提出了质疑:分别检查三条边、三个角这6个数据固然可以。但为了提高我们的效率,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个更优化的方法,只量一个数据可以吗?两个呢?……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毛毛已提出了这么一个设想,同学们是否可以和毛毛一起来攻克这个难题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主要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引导活动,揭示知识产生过程

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揭示“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画图或者举例说明,只量一个数据,即一条边或一个角不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活动二:让学生就测量两个数据展开讨论。先让学生分析有几种情况:即边边、边角、角角。再由各小组自行探索。同样可以让学生举反例说明,也可以通过画图说明。

活动三:在两个条件不能判定的基础上,只能再添加一个条件。先让学生讨论分几种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有序思考,避免漏解。如:

1

2

3

3

2

1

教师提出3个角不能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实质我们已经讨论过了。明确今天的任务:讨论两条边一个角是否可以判定两三角形全等。师生再共同探讨两边一角又分为两边一夹角与两边一对角两种情况。

活动四:讨论第一种情况:各小组每人用一张长方形纸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只用直尺和剪刀),怎样才能使各小组内部剪下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呢?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先从特殊情况考虑,再延伸到一般情况。

活动五:出示课本上的3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再测量或剪下来验证。并说说全等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活动六:小组竞赛: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30°,有两条边分别是7cm、5cm,看哪组先完成,并且小组内是全等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便于发现边角边的识别方法。

最后教师再用几何画板演示,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出“边角边”这一识别方法。

若有小组画成边边角的形式,则顺势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否则提出:若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活动七:在给出的画有的图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另一条边为5cm),看画出的三角形是否一定全等。让学生在给出的图上研究是为了减小探索的麻木性。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在辨析中再次认识边角边。同时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三)例题教学,发挥示范功能

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充分地发挥好例题的教学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将充分利用好这道例题,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理能力,同时,通过对例题的变式与引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我将出示课本例1,并设计下列系列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获得与应用”的理想彼岸。

问题1:请说说本例已知了哪些条件,还差一个什么条件,怎么办?(让学生学会找隐含条件)。

问题2:你能用“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形式说说本题的说理过程吗?

问题3:ADC可以看成是由ABC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

在探索完上述3个问题的基础上,对例题作如下的变式与引伸:

ABC与ADC全等了,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连接BD交AC于O,你能说明BOC与DOC全等吗?若全等,你又能得到哪些结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这一思想。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为了及时的反馈教学效果,也为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我设计了如下两个练习:

(1)基础知识应用。完成教材P139练一练2。

(2)已知如图:,请你添加一些适当的条件,再根据SAS的识别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发现对顶角这一隐含条件。

(四)课堂小结,建立知识体系。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重点是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对边角边的识别方法进行一次回顾。

(2)你还有哪些疑问?

附板书设计:

三角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两角一边

探究活动一: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要几个条件

一角两边

一个条件行不通两个条件行不通三个条件

三边

探究活动二: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

特殊------一般

观察------猜想------验证------结论------应用

上一篇:班会教案范文 下一篇:山行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