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浮躁范文

时间:2023-10-22 21:35:10

社会浮躁

社会浮躁篇1

【关键词】社会浮躁 制度建设 公共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2.6 【文献标识码】A

社会浮躁:对不确定性的社会反应

“中国人太浮躁了”、“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十多年来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贾平凹的小说《浮躁》就展示了随着国家政策的重大变动而骤然加速的社会流动和分配方式变化带来的社会浮躁。此后,从下海热、选美热、炒股热、学位热、公考热、开发热等各种“热”,到老人倒地扶不扶的辩论、中国式过马路的争论,再到各种炫富和“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调侃,无不显示出浮躁已经超越了各行各业的藩篱,成为社会流行心理和行为,甚至也成为解释不少行为的理由。在发生学意义上,浮躁作为心理状态的产生与个体有关,但个体从来都是群体中的个体,而群体往往与结构、规则、价值有关。有关社会网络的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强连接引发行为,弱连接传递信息①,其中的明线在于人的群体性、社会性所形成的交往环境,暗线就在于人彼此之间的心理联系或传染。明线与暗线交织在一起,即交往环境的变化投射到人们心中,通过行为予以心理确认,进而再通过社会交往结构和网络形成心理传染,从而形成社会浮躁心理的蔓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浮躁从点到线再到面的种种表现,其解释逻辑已广为人知,即由1978年国家基本发展战略重大调整启动的经济、社会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加速度发展,居住环境变化快、社会变化快、人口流动快,打破了曾经熟悉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旧有的解释世界、适应世界、改变世界的范式再难适用于各领域的快速变化。几乎与此同步,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从此社会交往乃至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技术的进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情绪的社会传染更为容易,于是,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焦虑抑郁、社会评价简单化、安全感缺乏等不一而足,整个社会层面上都展示出一定的浮躁,而这种浮躁又引发整个社会的焦虑,陷入一种似乎无解的“浮躁―焦虑”恶性循环。

个体的浮躁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社会的浮躁。整个社会的阶段性浮躁不可怕,可怕的是浮躁彻底失去约束。对社会浮躁进行冷静分析,并不是要找出替罪羊,而是要分析其机理,使产生社会浮躁的泡沫减少。将浮躁归咎于快速发展,有失妥当,毋宁说,浮躁和恐慌一样,都是对不确定性的社会反应。快速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的增加,既有的价值和制度体系可预期性不足,人们的言行在增加的不确定性面前就容易失去坐标,在具体行为和社会比较心理作用下,就会陷入重新定位坐标的过程中,而这个过程必然有社会核心价值波动、规则张弛失度带来的社会浮躁。既然社会浮躁是对不确定性的社会反应,那么,化解社会浮躁之道就在于在不确定性中探究确定性,或者说,在社会中发现制约不确定性的规律或“定数”,用“定数”来稳民心。古今中外的治理智慧显示,这个“定数”,就在于一定价值共识基础上的制度建设和责任共担的治理,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制度建设稳定社会浮躁

既然浮躁是一种社会心理,外化为某些行为,那么就需要对这种心理予以稳定,约束相关行为。既然浮躁是对不确定性的社会反应,那么就需要以可确定性和可预期性来对冲不确定性。换言之,既有的社会快速变迁所造就的社会浮躁以一种非政治的方式发生,但却要以政治的方式来寻求解决之道。正如《论语・为政》所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不管是约束行为还是对冲不确定性,从人类历史的实践看,无外乎两个选择:道德和制度,而道德是无形的制度。制度是底线约束,道德是高线倡导,道德高线倡导知易行难,制度底线约束相对来说知行落差较小,因此,要形成一定的道德氛围,首先需要把底线约束建设好。不论是道德还是制度,要落到实处,又都需要一定的社会共识,而社会共识则是一个社会得以凝聚的核心价值。当前不少社会问题都归咎于制度的滞后性,实则是制度滞后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反映社会公众需求的社会共识变化。为此,制度建设直接表现是回应社会公众的利益关切和权利要求,更深层次是通过制度安排给社会共识变化设置一个合理的震荡区间。

首先,制度建设需要承载社会的基准共识。这是制度建设的根本所在。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尽管当前中国仍然是权力主导型社会,但民智已开,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受教育程度已经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人们对于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体的行为预期已经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律靠拢,换言之,制度建设应当承载的社会基准共识之一是权利共识,既要确认每个个体的权利平等地位,又要确认每个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行为边界和行为方式。制度建设应当承载的社会基准共识之二是权力共识,即人民基础上的代议制政府无特权,与之相适应,除因公共职位需要,任何居于公职的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或者因掌握公职而带来的超越同胞公民的特权。

其次,制度建设需要围绕权力的正当行使这一核心展开。社会浮躁的稳定进而弱化直接受制于权力是否正当行使这个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由政府居于主导地位来推动,由此形成了权力万能的社会认知和“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公务员热,助长社会浮躁。因此,抚平社会浮躁,在具体的制度建设上需要拿权力开刀,使其与承载的基准共识相适应。第一,制度建设需要规范公权力的边界。权力不经当事人申请不得介入,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方式尽管也以法律的形式如民事法律、商事法律体现出来,但如果平等主体之间无涉纠纷,则公权力干预程序不得启动,如果平等主体之间因交易纠纷而诉诸公权力仲裁或审判,则公权力予以秉公干预。否则,公权力对市场行为、隐私兴起横加干涉且树立起不当得利的典范,则必然使一些人趋之若鹜,造成社会风气恶化,社会浮躁蔓延。第二,制度建设需要规范权力本身的正当运行。政府的权力内容以“法无明文规定不得为”为原则,政府的权力运行则需要以正当程序为原则。这一方面要求在现有的较为完整的制度框架下对行政程序予以细化完善,本着程序正义原则加强制度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求权力环节的闭环运行,即加强权力制衡和监督,如在权力结构上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适度分离,不能只决策不执行,只执行不监督,而是要精化决策,做实执行,做强监督。在权力实施上加大公共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加强行之有效的制度化激励机制,把政府的权力运行放在玻璃缸中,提高政府自由裁量权行使过程的可见度,减少权力黑箱运行的领域,逐渐熔化权钱之间的厉害关联链条,进而在权和钱之间设立有效的防火墙。

最后,制度建设过程本身还需要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制度建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制度建设过程本身一方面需要具有开放性,开放能够阻断谣言,增进宽容,这就需要创设公民平等参与的途径、渠道和程序,使公民的知情权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制度建设过程需要共享性,共享能够阻止垄断,增进凝聚,这就要求设立制度端口用于及时发现和修正制度缺陷。制度建设过程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实则是对公民日益增长的参政权利要求的回应,也是对当今时代权力本身所具有的分散性的适应。权力过程的开放和共享,在形式上要求政府与公民之间更多的意见协商、更多的信息沟通、更多的观点互动,为此,作为疏导社会浮躁的必要手段,疏通既有的参与渠道、吸引和加强公民参与的程序建设等就成为必要且迫切的事情。

立足社会基准共识,约束权力,保护权利,才能够使社会心理趋于稳定,政府才能够通过具体政策形成对社会公众心理预期的管理。但仅停步于此,只能使社会浮躁止住蔓延趋势,还不足以使其沉淀消解。

以公共治理沉淀社会浮躁

社会浮躁篇2

编者引言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不愿孤独地埋头做事,怀有侥幸心理;盼着买张,就能撞上天上掉馅饼的美事;盼着参加选美、选秀,一夜之间“成为名人”;盼着上了互联网,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盼着嫁个有钱人,少走些弯路,得到个“现货”。官员浮躁为政绩、百姓浮躁为成功,专家浮躁为名利……浮躁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西方国家有没有经历过浮躁的历史阶段?中国式浮躁又有何特殊性?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浮躁一词已与众多其他热门词汇一样,成为了人们用以描绘社会状态、反映社会问题、表达公众情绪、解释社会运行机制的流行概念。当民众抱怨自己的收入水平太低、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太慢、大国崛起的时间太长时,我们批评说当今的中国人太浮躁;当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时,我们谴责时下的中国商人因浮躁而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当官场爆出种种贪腐丑闻时,我们同样归因于当今的官员们太浮躁;更有甚者,当过去被视为洁净象牙塔、神圣思想殿堂的学术界频出各种弄虚作假现象时,我们还是用现在的中国学人太浮躁来进行解释。一句话,今天的中国社会,浮躁似乎无处不在。

浮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我们不禁要问,浮躁真的能够描述和解释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中国人的行为吗?如果答案是能够的话,那浮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简单来说,那是因为社会发展到了容易使人产生浮躁的阶段或程度。在西方,社会科学家有一项非常著名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社会中人心开始浮躁,这一过程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直到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社会中的浮躁现象才开始逐渐减少,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慢慢回归沉稳和理性。在这里,GDP只是一项代表性的指标,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体特性和运行状态,如市场的发育水平、政治的清明程度、法制及其他各种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与否、社会中人的观念与思想的活跃状况等等。正是这些因素影响着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GDP的提高,必然导致社会整体特性和运行机制的变化,而1000美元和3000美元则成为这种变化发生的临界点。

我们不清楚西方社会科学家建立的理论,对我国社会的实际具有多大程度的解释力,我们自己还没有人在国内做过类似的研究。与西方相比,我们中国的国情实在具有太大的特殊性。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不曾间断的历史,这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但具有如此伟大文明的国家,却在近代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受尽了世界列强的欺负和蹂躏。在此情势下,中国人接受了马列主义并按照这种理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建立了新的国家。在进行了三十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探索后,中国又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了令全世界都惊叹不已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大转型。这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加上中国的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差别以及东西南北地域差别巨大等现实国情,使得我们在运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现实时必须谨慎从事。比如说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后社会的浮躁会开始下降,我们现在的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但我们似乎感觉不到社会浮躁情绪的好转。当然,是否感觉到和实际情况到底如何是两回事,也许中国社会的浮躁已经开始下降,只是我们感觉不出来而已。另一种可能是,中国的特殊国情使得我们社会浮躁的下降拐点不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而是4000美元甚至更高。实际上到底是怎样的情形,只有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才能找到答案。

但是,无论怎么说,这种用GDP的发展水平来说明社会浮躁变化的理论,的确给我们解释今天中国社会的浮躁现象以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1000美元临界点在中国的表现

当国家的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的时候,那时的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虽然我国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的时代才刚刚过去不久,但不是过来人,很难体悟甚至想象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心态。

1987年夏天,我带领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去革命老区湖北省大悟县实习,期间我们去一个叫做白果树湾的村子做调查。1987年,虽然改革开发在中国大地上已经进行了将近十年,但在处于大别山深处的白果树村,人们仍然在的体制下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生活。户籍制度和拮据的经济条件把他们固缚在那块狭窄的土地上,农民们的生活目标就是解决基本的温饱,除此之外的其他欲求似乎都不存在,连梦想都没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想象力已经枯竭。因为现实告诉他们,当时的农村社会不可能为他们提供任何实现梦想的机会,他们所熟知的同伴中也没有任何实现梦想的成功案例令他们心动和眼红。处在这样社会条件下的人们,你想办法诱导他们浮躁起来都办不到。

国家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表示的是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其一、经济起飞的发动机已经发动,各种市场开始形成,社会为人们实现经济目标提供的机会不断增加;其二、此时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其他各种制度还很不完善;其三、人们倾向于将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这些因素便成为滋生浮躁的肥沃土壤。

经济发展是浮躁产生的本源和推动力,但经济发展只是浮躁产生的必要条件,制度的不完善才是浮躁产生的充分条件。经济发展了并不必然产生社会浮躁,只有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规范和制度不够完善,甚至很多制度还来不及建立,此时人们在逐利本能的驱动下,不顾一切追求利益。其中一部分胆子大、敢作敢为的人,率先突破传统观念和规章制度的束缚,或者通过有意利用某些制度空白的机会,甚至通过钻制度不完善的空子,获得了意外的成功,成为众人羡慕的英雄。榜样的力量引起全社会的躁动和仿效,人们之间的情绪感染使得浮躁的社会氛围很快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金钱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时期,人们刚刚从传统封闭、物资匮乏、货币奇缺的社会中走出来,开放社会的一切难免使得人们头昏目眩,导致认知和判断上的偏差乃至扭曲。基于过去“贫穷与经济拮据”的恐惧性集体记忆,导致人们以为金钱就是一切,有钱就有了一切,便是其中的典型表现。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社会浮躁的产生的确存在某种普遍性的联系。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会浮躁现象,经济起飞以后,人们的逐利行为既是被经济发展所激发的结果又是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所在。问题的核心在于,一方面,社会中人们炽热的逐利行为必须在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其他制度与规范的约束下才不至于走火入魔;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或起飞阶段,制度不可能完善,而且制度与规范出现空白地带也不可避免。任何国家与社会都不可能是设计好了各项制度后才来发展经济的。

社会浮躁篇3

浮躁。浮躁即轻浮急躁、心浮气躁、飘浮躁动。这种浮躁心理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感情泡沫,以致娱乐化、“娱乐至死”成为时尚,到处充满廉价的笑声。人们不愿意深入思考到底为什么发笑,值得不值得发笑。放弃了价值判断、放弃了思考本身甚至放弃了基本的感情冲动,这种笑到底有多少价值颇值得怀疑。一些电影、电视栏目,以媚俗为能事,追求感觉层次的沟通,热衷于搞那些“笑的绑架”节目,一些电视台让人觉得它不是政府的教育机构,而是被市场买断了的笑的批发部。

喧嚣。声音大而杂乱称“喧”,说话大而无当称“嚣”。喧嚣是浮躁的发酵物,是浮躁心态的行为表现。如果说浮躁心态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变得干瘪,缺乏思想内涵的话,那么喧嚣倾向则使之更加疯狂。喧嚣倾向,是对人极不友好的野蛮之道。

忽悠。忽悠在古文献中为形容词,用“忽忽悠悠”或“忽悠然”、“忽悠悠”来表现一种事物状态或人物心情。《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忽悠”为方言,意指“晃动”。在当前中国文化娱乐生活中,“忽悠”似乎变成了动词,指用云山雾罩、貌似有理的话把人侃晕,从而达到使人受骗上当目的的一种骗术。可悲的是,忽悠心态已从娱乐舞台转向现实生活,毒化了社会风气和心理文化氛围。

炒作。炒作原本是中医的一种制药方法,在今日的娱乐舞台上,它变成了“宣传”、“包装”和“推销”行为的总和。炒作是“忽悠”的高级发展,虽然炒作中包含着忽悠,但是炒作比忽悠带有更强烈的行为意向性和行为导向性。“炒作”和“忽悠”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忽悠”的对象是别人,而“炒作”的对象则是自己。炒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社会的注意。有人以自毁形象的方式炒作,就是为了抗议社会的忽略,即使引起社会否定性的注意也在所不辞。

炫富。炫富即炫耀、夸耀财富或富有,比如用百十辆豪华车队迎接一只百万元级别的动物,这种花不当值的行为以及与此相类似的活动都是炫富表现。炫富是浮躁、喧嚣、忽悠、炒作心态的必然结果,是一种非理性的飘浮躁动,是一种用行动表达出来的喧嚣,是大写的忽悠和疯狂的炒作。

装穷。装穷是炫富的反面,是否定形式的炫富。装穷的人分两类,一类人不一定在物质上真穷,只是在心态上有些穷而已;另一类人怕别人向他借钱,因此见到什么人都哭穷。要之,装穷是富人的一种相对弱势心态。这种富人之间的相对弱势心态一旦被认定和强化,它就会变成一种真正弱势心态。

暴戾。暴戾即粗暴乖张。暴戾心理形成于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的社会环境。它和炫富是孪生兄弟:一个炫耀财富,一个炫耀武力,都是缺乏人文素质的表现。暴戾心态可以为社会上日益增多的他杀、甚至灭门案件提供说明。市场化所导致的金钱拜物教把社会人际关系变成裸的动物关系,把本来存在于动物之间的“生存斗争、弱肉强食”法则变成人类社会的公理,把人类文明行为退化为野蛮的刺激――反应模式,这是人类的退化和疯狂,注定要受到天人戒律的惩罚。

冷漠。冷漠是当前最可怕的社会心态,其结果就是麻木,麻木是冷漠的孪生兄弟,麻木就是对他人痛苦失去敏感性的反应能力,就是无动于衷,当人们需要正义行动却无动于衷的时候,冷漠就变成了麻木。冷漠是21世纪中国社会最大的悲哀。

社会浮躁篇4

浮躁的反义词及造句

一、【反义词】

塌实,持重,沉着,沉静,活泼,活跃,温和,稳重,踏实

二、【词语注音】

fú zào

三、【基本词意】

浮躁,指急躁,不沉稳。

四、【英文翻译】

1.flippancy

五、【详细解释】

指轻浮急躁。《晋书·应詹传》:“ 玫 浮躁有才辩, 临漳 人士无不诣之。”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 李文靖公 沆 为相,专以方严重厚镇服浮躁。”《明史·李腾芳传》:“三十九年京察,复以浮躁谪 江西 都司理问。”郭沫若 《孔雀胆》第四幕:“ 矢拉 那家伙浮躁得很。”

六、【拓展延伸】

一、如果无知是种罪过,主原谅我过去的浮躁。

二、人生要成沉淀,要有定力,一个人定力不够会浮躁。

三、安静营造环境,心静战胜浮躁。

四、浮躁的人容易问:我到底该怎么学;别问,学就对了。

五、人生淡如茶,如茶一般去除了可乐的浮躁,去除了咖啡的华丽,留下了纯而淡的茶水;同时,人生如茶,如茶一般多了些苦涩,多了些甘甜,留下了让我们意犹未尽的感觉。

六、一个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在寻求一种简单,一个越来越浮躁的心灵在寻求一种宁静,一个越来越淡漠的人群在寻求一种感动,一个越来越奢华的社会在寻求一种质朴……不经意间,找回童年似乎成了每一个人的梦想。

七、深沉的心灵虽然有时浮躁,而浮躁的心灵永远不会深沉。

八、浮躁的人容易问:上课到底把老师的板书记下来好还是跟着老师的思维不记笔记好?告诉你吧,都好只要你学就行。

九、我想我还是不够成熟,没办法为自己那颗浮躁的心,波澜不惊地掌舵。

十、浮躁导致失败,沉稳引向成功。

十一、我想学会这种洒脱,把浮躁与罪恶埋在土下沉寂,无言语的洒脱,虽然我只是个凡人。

十二、静心,才不浮躁;尽力,才不后悔。

十三、他在黑暗中摸索着,跌倒这,彷徨着,浮躁着,只有洋娃娃哪美丽的样子还在他的心里。

十四、微笑是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不用翻译,就能打动人们的心弦;微笑是一种艺术,具有穿透和征服一切的自信魅力;微笑是一缕春风,它会吹散郁积在心头的阴霾;微笑是一种乐观,它能将浮躁沉沦的人心静好。

社会浮躁篇5

1,心神不宁。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风云,信息的瞬息万变,知识的激增,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丰富和广阔的知识面,追求创新的劲头,学校管理中的竞争机制,青年教师常常不知所为,心里无底、慌里慌张,甚至表现出“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他日喝凉水”的心态。

2,焦躁不安。教师成长一般有四个阶段。即起(入行阶段)、承(表现阶段)、转(中年职业阶段)、合(交棒阶段)。青年教师的焦躁不安的情绪主要表露于“起”与“承”这两个阶段,常常表现为急躁冒进,急功近利,贪大求全。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与他人盲目攀比,追求不切合实际的专业发展目标。面对重重困难,显现出一种无所适从的焦虑心态。

3,盲动、冒险。由于青年教师焦躁不安,情绪取智,使得行动常常带有盲目性,行动之前没有必要的计划筹措,只要出人头地,对自己有利的事便不惜一切地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教师队伍年青人违纪违法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观原因。

(二)青年教师产生浮躁心理的原因

1,青年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或岗前培训中缺乏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理性教育。由于自己缺乏对教师职业起、承、转、合的起码认识,进而动机浅显,目标不高,热情不足,行动不利。这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理性方面的因素。

2,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教师职业正成为职业压力来源多、压力强度大的职业。根据朱从书、申继亮教授研究表明:当代中小学教师面临工作量大的压力,管理学生的压力,考试的压力,进修科研和评定职称的压力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再如学生安全问题、家长认识偏差,等等,都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职业方面的因素。

3,由于教师在工作压力重压下,以及对教师角色认知有错位。青年教师在成长中无法对职业角色进行正确定位,故而产生了职业倦怠,出现自我贬损、人格异化、效能降低等现象,进一步激化与深化了青年教师的浮躁心理,这是造成其浮躁心理的心因性方面的因素。

4,职业高原期,是每个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由于青年教师抑或个人原因、家庭和社会因素、组织原因,造成了职业高原期。如果从教师管理角度,没有一套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评价机制,加上学校没有成为学习型学校,那么青年教师就容易受职业高原期影响而加剧浮躁心理的发生、发展,甚至会动摇青年教师的职业信念,这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管理性方面的因素。

5,社会上“三尊”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风气还未真正形成。教师职业目前仍然是一个要求高,而待遇偏低的职业。加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一些地方落实得不尽如人意,法律法规方面对教师及其工作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大,不够全,加上社会上执法难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以及教育投入不足,学校与学校发展的不均衡等,致使满腔热情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在心理上出现失落,出现不安心教学,跳槽,行为怪异,师生冲突,与学校领导关系紧张,职业角色冲突,甚至离经叛道干一些与教师身份不相符的事情。这是青年教师浮躁心理形成的社会性方面的因素。

6,青年教师自身在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加上人格的不完满,视野的不开阔。自身在思想道德、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方面修养的欠缺,加上社会上由来已久的浮躁风气,使一些青年教师形成了从众心理,这是造成青年教师浮躁心理的自我性方面的因素。

(三)青年教师产生浮躁心理的对策

青年教师要克服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但同样需要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为其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具体做法如下:

1,设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进修。通过“三沟通”、函授、自考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学历,通过办研究生班、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专题讲座、聘请外地名师传艺等形式充实教师的知识,规范教师继续教育,努力使教师在教育思想上由“考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知识能力上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教学方法上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继续教育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从而克服浮躁心理。

2,引路子。即给教师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及时向其指出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如教学方法的成型分时间要求,教学艺术的形成定阶段目标,教学风格的发展提参考方向等。教师根据自己确立目标。刚上讲台的新教师应重点攻略教材教法,通过钻研,明确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的内在联系与网络结构。同时进修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使自己的教学工作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工作5年以上的教师,在熟悉了教材教法以后,重点应阅读教学艺术的书籍,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尽早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通过确立目标,以目标管理的理念和教育训练来增强教师的职业技能,从而克服浮躁心理。

3,压担子。即给教师委以教学上的重任。并不时向教师提出教育教学研究任务。要充分信任和使用教师,让他们到教学第一线,担任重要的教学任务,努力成为教学骨干,同时要求教师定期拿出教学成果来,主持教研课题,开办专题讲座,上公开示范课,举办教学艺术周等。让教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实践中提高能力,让教师在压力中奋进。教师要根据自己承担的教育教学研究任务,重点读一些教科研方面的书籍,使自己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探索。另外,要注重教师教学心理的积累和提炼。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他们的教学成果大多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差不多可以说是他的“教学日记”。因此,要倡导教师重视教学心得撰写这一环节,定期让教师拿出有一定质量的教育论文来。

4,架梯子。为教师的成长架设台阶,帮助其不断向上攀登,促进其专业成长,在教育园地里脱颖而出。在健全学校、乡镇、学区、市各级教研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拜师学艺、外出取经,开展“说上评”、教学论文评比和教学大比武等活动。逐级选拔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教师,逐级推优举能、帮助其站稳脚跟,打响教师牌子,拾级而上。通过这样有激励作用的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成就感,从而克服浮躁心理。

社会浮躁篇6

娱乐化:浮躁文化兴起的大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广大民众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的审美风尚的变异呈现出由统一向分化,由教化模式向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向个人娱乐,由自发向自觉的转换,从而形成了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大改变,于是娱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审美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娱乐化从本质上看,拒绝深度,拒绝责任和义务,追求直观感受、浅层次的情感体验,这些和浮躁文化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所以在有娱乐的地方总能发现浮躁文化的影子。

目前,娱乐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电视成为娱乐的重镇,不仅娱乐节目数量增多,连传统的严肃新闻节目也呈现出娱乐化的倾向。电视娱乐节目成为当代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娱乐欣赏水准的不断提高,观众对于电视娱乐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想让观众陪你“玩”,那你就得挖空心思不断出新、出奇、出噱头。于是海选、“凤姐”、“伪娘”等都粉墨登场,以刺激观众越来越麻木的神经。英国社会心理学家玛罗理・沃伯认为:“越不用花脑筋、越刺激的内容, 越容易为观众欣赏和接受。这几乎是收视行为的一项铁律。”这种规律必将导致节目内容日益走向粗俗和肤浅。浮躁文化也在过度开采的娱乐资源中一路高歌猛进。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不对称:浮躁文化存在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我们骄傲地说我们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几百年才走完的路,然而,这句话只是对物质文明而言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一方面在强调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却忽视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再加上精神文明建设本来就是一个需要时间慢慢积累的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这样就造成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远远落在了物质文明的后面,两者处于一种极度不对称的状态下。因此,我国社会目前的状况,就如同一个暴发户,有钱却没有文化。可是怎样来掩盖没有文化的事实呢?暴发户的一般做法就是在办公室摆上一大排精装图书,装有文化。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如何弥补两者间的不对称呢?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用浮躁的文化来营造出一种表面的繁荣。

于是我们看到了充斥在各个行业的浮躁文化: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内提高知名度,热衷于举办各种各样的桃花节、螃蟹节、裤子节;旅游城市绞尽脑汁设计各种响亮的口号,于是就出现了“两个胖胖欢迎你”,“一座叫春的城市”。

新旧媒体合谋:浮躁文化泛滥的助推器

浮躁文化之所以大行其道,自然少不了媒介的传播。大众媒体和网络等新兴媒体,对各种热点事件、低俗话题不遗余力的炒作,为浮躁文化的泛滥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的放大功能,在全媒体时代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一个普通人可以因为随口的一句话而一夜成名,一个原本很小的事情可以滚雪球般越闹越大,而一个原本严肃的新闻事件经过媒体的演绎也可以变成一出闹剧。每一个热点事件的背后都是一场媒体的盛宴。

就拿《非诚勿扰》的马诺来说,“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言论广为大家所知,就在于她是面对着电视说了这段话,随着节目播出展现在观众面前,并在观众中形成一定反响,进而引起网民的讨论和纸媒的关注,网民的评论进一步成为报纸和电视报道的素材,在电视、报纸和网络三者的合力下,拜金言论以极快的速度和广度传播开来,最终为广大民众所熟知。马诺的言论原本只是代表着她本人的价值取向,但是经过媒体的层层传播和放大,一个个案就升级为一个群体,甚至掩盖了原本正确的世界观。网上将她的走红称为“马诺现象”,而“马诺现象”的制造者正是媒体。

学者的喇叭:浮躁文化前进路上的拉拉队

时下还有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就是,一些学者早已按捺不住寂寞,抛弃了学者应有的独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一些低俗节目大唱赞歌,无疑进一步助长浮躁文化的气焰。

在众人的心中,学者应该是一个社会良知的守护者,是有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一群人。他们的话至少可信。但现实告诉我们,不可信。如对《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一类节目学者评论为,“寓情于乐”,“朝着幸福的感觉努力”,“娱乐而不低俗”,“坚持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平民电视化的体现”等等。而对于该节目中嘉宾出位的言论、拜金主义的世界观等连普通观众都能看出来的问题,很多学者却一笔带过,甚至认为是一种“真情的流露”,这不能不让人对这些“社会良知”的独立精神有所怀疑。

其实 ,中国社会许多方面除了直接的行政管理之外,并没有一个第三方的监督机制,即在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缺少一个缓冲调和的第三方。以电视产业来说,除了和广电总局的行政领导之外,并没有一个像“联邦通讯委员会”那样一个中立的机构,对双方进行监督。在这种情况下拥有独立地位的专家完全可以扮演这个角色,他可以站在学术的立场发言,对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进行客观的审视,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批判行政力量的过失,为社会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预警。可是现实情况却是,一些学者被现实的眼前利益所遮蔽,沦为利益相关者的传声筒。

整个社会皆浮躁

社会浮躁篇7

南京,晚上锻炼身体的中年妇女们,为争夺活动地盘,竟然大打出手,有人受伤送进医院。这是暴躁的表现不?

比赛场上,篮球也好,足球也罢,动不动两队队员就想干仗,场上队员是这样的,场下球迷们也是这样,这是浮躁+暴躁的表现。

北京地铁几个年轻人为了争座位,大打出手,让我对在北京生活的人的综合素质一下子大打了折扣。这应该是急躁+暴躁+浮躁吧?

温州动车跑得快,一个雷电就把动车击瘫痪了,造成两车相撞,损失惨重。铁道部长说:今后铁路建设,不允许缩短工期。你说是急躁还是浮躁呢?

在家上网,网页打开得稍微有点慢了,你肯定会嘴里唠叨着,不停地点击“刷新”;本来并不重要的包裹或信件,早点到晚点到并不影响你的生活,但你还是选择了“特快专递”。类似以上的例子多了去了。

由此,本人想到这么一句话:这日子怎么就过得这么快呢,一晃一年。这年头,谁活着都不易,有人玩期货,有人炒股,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夜倾家荡产。这年头,谁有钱谁是大爷;这年头,谁有资本就要发挥资本的优势,小姐的资本就在于年轻漂亮,凭着貌美年轻,就应该投到市场中去,靠身体赚钱。也就因为这样,左一个什么“艳照门”,右一个什么“兽兽门”也正是因为这样,左一个官员贪污,右一个官员受贿,层出不穷。由此看来,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急”和“躁”字。

急也好,快也罢,反正都是一种效率,当今社会高调倡导“市场经济不等人,错过机会是罪人”。这表明我们珍惜时间,这话没有错。因为快,我们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赚取了更多的金钱,当年的“深圳速度”,现今的“天津速度”几乎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问题是,我们时时处处赶时间,抢机会,其目的为了什么?换句话说,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什么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越来越幸福,反而觉得心浮气躁,心事重重呢?

面对现实,思前想后,出现以上情况,还是一个心态问题。朋友们!调整心态你才觉得活得轻松自如。心态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心态好,病魔扰你少;心焦躁,损体丧命病魔找。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摆脱现实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生活的快车道,不会随你的主观意志而改变,你只有紧跟生活的节奏,才不会摔跤。

心态不好的人,对社会是这儿看不惯,那儿不顺眼,总觉得社会与自己过不去,自己折磨自己,滋生“三躁”,看谁都不顺眼,有的人最终得了抑郁症,甚至以自杀过早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有的人远离喧嚣的人群藏身密林深处,有的人皈依佛门过起清规戒律淡泊生活。

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达,贫富差别也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许多生活不如意的人也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然而社会不会由于你一个人而停止发展,那么这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要过分地苛求自己,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久了你就会心理失衡。

社会浮躁篇8

心浮气躁 哗众取宠

浮躁病的明显特征是轻浮急躁,华而不实,“临床”症状为:

不学无术。平时不阅文件,不读书不看报,整天东游游,西荡荡。或者一知半解,夸夸其谈,傲视下级。

求官心切。专谋个人进退,不问事业兴衰、百姓冷暖,一心想“动一动”,挪一挪位子。有的毛遂自荐,向组织上伸手,毫不汗颜。有的频频私谒领导,有事无事在领导面前晃悠,早请示晚汇报,极尽巴结逢迎之能事,为的是给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图日后升迁。

工作上短期行为。对出风头的事情,亲自指挥,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一有动作,则经验成篇,一鸣惊人,追求轰动效应。

作风上飘浮圆滑。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即使下乡,也是警车开道,层层陪同,前呼后拥。检查则走马观花,调研则浮光掠影;平时穿梭于首发式、表彰会、庆典、剪彩活动之间,要求广播里有音,报刊上有名,电视里有影;报喜藏忧,欺上瞒下;不谋事,专谋人,精于官场权术,上拍下哄,处世圆滑。

生活上贪吃好玩。每遇吃请,捷足先登,酒席桌上呼风唤雨,纵横捭阖。兴之所至,进小包厢玩乐,一点不避瓜田李下之嫌。

红尘喧器 急功近利

官场浮躁病因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点:

名缰利锁的狂躁。领导干部的浮躁病主要是为功名利禄所累,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积“劳”成疾,心境浮躁不安,有的甚至丧失理智,铤而走险。据《南方周末》披露,某县长想做县委书记,急不可待,唆使手下人投寄匿名信,并在社会上大造舆论,散布流言蜚语,要把现任县委书记搞垮挤走。最后发展到雇用杀手,对县委书记大打出手,必欲置之于死地,扫清仕途上的障碍。

脱离实际的迷惘。中青年领导干部在思维的开拓性和知识结构的多元性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作风飘浮、实践经验匮乏。特别是县乡领导干部年轻气盛,文化层次较高,他们在经济大潮中起步,在改革洪流中擢升,可谓春风得意,但深入实际的底气不足,身在基层却浮在机关,跟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缺乏沟通,加之适逢太平盛世,官场上风平浪静,中青年干部由于缺乏艰苦环境和大风大浪的磨练,知识分子清高、狂妄的劣根性便无所顾忌地显露出来,浮躁也就伴随其中。

市场经济的诱惑。市场经济的大潮惊涛拍岸,富起来、发起来的红尘喧嚣引逗一些领导干部怦然心动,他们慨叹“外面的世界真精彩,里面的世界很无奈”,身在官场不安分,渴望到市场经济大潮中闯荡人生,但又怕“海水”呛人,做赔本买卖。立足官场,又嫌升迁太慢,名利姗姗来迟,有悖于勃勃雄心。正是这种患得患失的矛盾心理演绎成浮躁心态,既不安心做官,又无决心下海,彷徨徘徊,心烦意乱。

用人失察的误导。有道是“刁圆滑,快提拔”,流传甚广的这一顺口溜发人深省。现在有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老老实实、勤政廉洁的人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而作风飘浮、才能平庸的人却飞黄腾达。刁圆滑的人很有心机,一是会“做人”,善于接近领导;二是会“处世”,左右逢源;三是会“造势”,经常通过新闻媒体炒作“政绩”,从而得到领导的青睐赏识。这样就形成一种误导:干事不如混事,虚浮者加官晋级,弹冠相庆;务实者提拔无门,顾影自怜。

崇尚务实 力戒浮躁

浮躁病跟我们党求真务实的作风背道而驰,唯有崇尚务实,才能克服浮躁。

牢记宗旨,淡泊名利。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泊名利,就能从名缰利锁中解脱出来。名利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唯有人民心中的丰碑才是永垂不朽的。追名逐利者,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偏离宗旨,心绪迷乱,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误入歧途。只有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定准人生的坐标,当好人民的公仆。

投身实践,加强锻炼。实践锻炼是加强思想修养,克服浮躁心态的必由之路。要敢于到基层、到困难多的地方摔打锻炼。通过实践,打掉骄娇二气,克服浮躁心理,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对于年轻干部来说,通过实践锻炼,更可摒弃浮华,耐得寂寞,善于慎独,立下务实的根基。

把握自己,抵制诱惑。党政干部要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自觉抵制金钱、美女的诱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站稳立场,把握自己。如果胡思乱想,躁动不安,一念之差,必将酿成终生悔恨。

上一篇:描写儿童的诗句有哪些范文 下一篇:墨子的主要思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