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范文

时间:2023-10-11 22:35:36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篇1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下简称合作组织)是在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前提下,以农民为主,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的原则,依据共同章程建立的对外参与竞争、对内提供服务的,以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及其行业协会(联合会、联合社)为主要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组织是联结农户、企业和市场的有效组织载体和纽带。加快发展合作组织,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实施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之有利于促进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把发展合作组织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尽快抓出成效。

二、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发(20*)1号文件精神为指针,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重点,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遵循经济规律,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牢固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改变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不改变成员的财产所有权,确保产权关系明晰。

2、坚持群众自愿和民主管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民办、民有、民受益”的原则。合作组织成员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3、坚持积极发展和规范运作。在大力发展的同时,按照合作制的要求规范运作,在章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

4、坚持因地制宜和形式多样。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讲求实效。兴办主体可以是农村重专大户、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或专业技术干部;也可是龙头企业或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或村级社区性合作组织、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和供销社。其参加成员一般不得少于30户。可以在村、也可跨村和乡镇兴办。可以兴办生产合作型、销售合作型,也可以兴办中介服务型、科技服务型,或以技术、信息等服务为主的非实体型。

5、坚持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要紧紧围绕全区十大农业产业化的实施,通过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轨道,使产业化链条更加完整、更加紧密。

三、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点

(一)加快发展生产经营型合作组织。结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十大农业产业化项目,重点兴办、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急需的贡桃、柑桔(水果)、蔬菜、花卉、药材、香料、生猪、牛羊、兔等专业化生产程度较高、产品在村或乡镇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型合作组织。以城镇、农村中的农产品购销(贩运)大户和农民经纪人为依托,联结产地农户,建立一批农产品流通型的合作组织,逐步成为农产品营销主体,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组织应积极争取农产品加工或营销企业的原料订单,与城区农产品配送中心、超市、宾馆、学校等单位建立直销关系,健全销售网络,开拓区内外市场。

(三)积极发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合作组织》在区域特色产业明显、产品有一定规模、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引导农民出钱、出物、出技术,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酌合作组织。支持有能力的合作组织直接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分户生产、合作加工、统一销售,延长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提高综合收益。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以土地、资产等相互参股,组成规模较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

(四)各级供销合作社要按照*府发正20*)100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有效利用其资产、场所、设施、购销网络等,大力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和综合服务社。

四、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

所有合作组织都享受《*市*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依托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两社两化的通知》(*府发(20*)100号)出台的扶持政策。同时采取以下政策措施,扶持合作组织的发展。

(一)合作组织建立所需资金,可以通过成员入股、收会费、接受捐赠、政府资助、经营服务收入、利息及其它合法收入取得。参与合作的成员一般以现金入股,也可以土地、技术、设备等经营要素折股或以自行商定的方式筹集经费。

(二)各级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门资金扶持合作组织的发展。按照中发(20*)1号“从20*年起,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文件要求,从20*年起我区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安排专门资金,大力支持合作组织的发展及开展服务。

(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凡国家、*市、*区对农民个人生产、经营农牧渔产品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合作组织同样享受并落实;*府发[20*]100号中“两社两化”的税收优惠政策适用于所有合作组织。

(四)开通农畜渔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按照中发[20*]1号“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在全国建立高效率的绿色通道,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改善农产品的流通环境”文件要求,对合作组织及其成员运销自产的农畜渔产品,享受*府[20*]186号文件为柑桔运销出台的8条优惠政策。对整车装运农产品的运输车辆,在全区范围内免收包括高速公路通行费在内的路桥费。严肃查处对农产品流通设置障碍和乱收费的行为。

(五)加强资金信贷扶持。有关金融机构要按照中发(20*)1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财政可适当给予贴息”文件要求,做好信贷资金扶持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扶贫低贴息贷款。

(六)依法取得从业地位。鼓励合作组织办成实体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的实体型合作组织原则上按照出资规模、社员人数、经济责任方式、

利润分配方式的不同自主选择所有制实现形式,向工商管理部门登记,名称叫XX专业合作社或XX农村综合服务社;以技术、信息等中介服务型、科技服务型的合作组织原则上在民政部门登记,名称叫XX专业协会。注册资本金或活动经费数额执行低限,由当地人民政府出具资金证明。放宽生产、经营范围限制,凡国家没有明文禁止或限制生产和经营的品种项目均允许各类合作组织生产、加工、经营。为降低生产成本,允许合作组织在内部为社(会)员开展化肥、农药、农膜、种子、饲料等农用生产资料的统一代购服务,免办有关证照;未经工商登记,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工商、民政、质监等部门要简化手续,放宽条件,及时办理合作组织登记,登记费减半收取,工商注册验资收费执行最低限且减半收取,免收公告费,年检只收取工本费。经登记注册的合作组织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七)乡、村、社集体经济组织要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对合作组织给予积极支持。做到“支持而不包办,监督而不干预”,但不得将合作组织作为乡、村的经济实体。

(八)合作组织因生产、加工、销售农副产品需要用电、用地、用水的,电力、国土、水利等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

(九)任何单位、部门和个人不得向合作组织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

五、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导

(一)强化工作职责。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强对合作组织工作的宏观指导、统一协调;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工作,制订政策措施,并进行审核和监督检查;区供销社依照其职能职责,指导合作组织搞好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的制度建设、调查统计汇总等规范化建设,并及时向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农行、农村信用社、工商、民政、科委、质监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为合作组织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抓好促进发展的基础工作。

1、抓好示范引导。兴办合作组织,不能一哄而上,要在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区、开发区财政力所能及地挤出专款用于扶持示范点建设。各地要因地制宜抓好3—5个示范点,努力建设成为运作比较规范、组织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机制比较灵活的示范组织。

2、加大宣传力度。宣传部、广电局、报社、电视台、电台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宣传报道合作组织,大力予以舆论支持。

3、加强培训工作。各级农业、供销社要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培训工作,消除各种疑虑,提高运作技能,促进健康发展。

4、明确目标责任,落实工作办事人员和必要的工作经费。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篇2

我国农村合作组织不断普及,并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转型。在本文中,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并阐述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经济转型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

农民;合作组织;经济转型

随着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要不断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中相关政策以及方案实现创新,农民对土地具有一定的支配权利,能够促进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提高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实现经济转型发展能够为我国经济基础以及物质基础发展提供较大的便利条件。

一、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形成的制度特点

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主要是改变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及传统的经营体制。在分散小农体制下,不仅要使农民对农业中存在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支配,还要提高农民对生产要素的积极投入。但在小农体制发展下,我国农民组织程度不断降低,不仅农业生产以及其中的相关要素配置规模呈现下降趋势,农村经济与城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农村治理结构的分散现象,导致农民组织形式以及农村的经营方式都需要改变。针对该条件,对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优势与劣势进行阐述,并在新时期改革发展下,利用新方法对其优化,不仅促进了我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形成,也实现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

(一)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制度的优点与缺点

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在积极建设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改善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运行模式,还能我国的经营体制进行积极改进,并通过分散的小农体制,使我国农民获得农业生产中的一些使用权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农民对生产要素的积极投入。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大劣势,随着小农体制的不断改革,农民形成的组织化也不断降低,从而使农业生产要素以及其中经济规模发展不断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经济产量不仅出现逐年降低的现象,还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进步。而且,还加大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特别是农村治理结构出现严重的不协调现象。所以,针对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优势与劣势的阐述可以发现,我国目前的农村合作组织以及经营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改革方法

在目前发展形式下,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本文中需要利用相关措施有效改革。首先,在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与建设中,要解决小农户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并在自身形成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在这种执行条件下,不仅增强了农村的生产能力,还使自身在发展下形成较高的自我保护能力,以保证自身能力得到积极提高,从而降低其中存在的风险。然后,在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中,还要提高农民的边际收入。因为在现有的农业发展中,其中的边际效应以及农产品不断减少。其次,在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中,还要提高农村合作组织的核心价值,其中,不仅要提高农村的生产规模,还要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再次,在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中,还要使农业在生产中形成有效的发展环境,并使农民能够适合当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后,要促进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更要促进农村生产的整合效应与流动效应,以使农村生产要素得到积极提升。

二、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经济转型的要素

(一)新型与旧式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比较

近几年,我国农村在发展中,特别是土地制度管理发生较大变化,因为我国经济组织已经加入到世界贸易组织,激烈的市场格局变化形成了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根据产权以及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进行分析,农村合作组织存在较大差异。如:在启动结构以及产权结构上进行分析,通过政策启动,在合作社与发展趋势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中,农民所有权以及与其形成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但实际上,其中的权利并没有改变,一些土地被纳入到合作社中去,土地所有权还是一种合作关系。所以,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并没有改变农村的产权制度,而是改变了最基本的生产方式,特别是土地的产权分属问题。如今,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的实施与农业转型发展存在一些相同,它不仅促进了组织的多元化参与,还为农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制约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因素

在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不断发展过程中,要思考在发展中存在的阻碍要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农民参与的新型合作社比例还比较低,在农村合作组织进行土地调查期间,虽然在表面上是农民进行登记申请形成的合作组织,但实际上,一些在背后形成的大多都是一些企业、供销社等。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农民中登记创建的农村合作组织并没有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企业,从而使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出现严重的解散现象。在现如今市场激烈竞争下,要促进我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可持续建设,不仅要维持自身的生产能力,还要提升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三、结束语

在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中,相关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使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组织符合当前市场中的竞争趋势。

作者:王乐锋 单位:蓬莱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参考文献:

[1]安鑫.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村经济转型[N].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5):19-20

[2]迟明婉,盛尚华.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村经济转型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7):2

[3]马家峰.统筹城乡发展视角下乡村社区经济合作经济转型发展研究——以福建省为例[D].福建农林大学,2011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篇3

为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大力提高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化程度和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就加快发展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等)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了维护和实现共同利益,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近年来,我市涌现出8000多个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组织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支柱特色产业,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存在数量较少、规模偏小、实力较弱、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制约着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农业经营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农业技术和信息交流,促进农户与龙头企业联结,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落实国家扶农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高度,充分认识我市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心,切实把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围绕主导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思路,依托龙头企业和经营实体,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形成纵向相通、横向相联、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实现农村生产经营的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

(二)基本原则

1.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原则。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以农民为主体,坚持入社(会)自愿、退社(会)自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规范运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切活动都要把维护社员权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地实现组织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3.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的原则。各地要立足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根据农民的合作要求和市场需求,结合实际确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和运作模式。

4.按合作制进行利益分配的原则。经营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积极吸引民间资金的进入,建立共同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在分配盈余时应留存一定比例的公积金,用于自身发展壮大和应对市场风险,其余应按照成员投资额和交易额比例返还给组织成员。

5.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又要积极给予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做到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能一哄而上,要在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要结合我市已经实施的部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示范项目和“两社两化”建设项目,围绕优势产业,抓好一批示范项目,扶持一批示范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6.依法保护的原则。要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保护力度,进一步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坚决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切实保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发展目标

围绕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区域布局规划,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普遍建立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在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超过30%,4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

三、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

(一)鼓励和引导多主体创办、多形式发展。要根据农民的需要和自身实力,引导农户组建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要发展松散、半松散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又要鼓励发展利益联结紧密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要支持发展生产合作型、加工合作型、销售合作型、科技服务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又要鼓励发展产加销结合和贸工农一体的合作经济组织;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打破行政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具体可采用以下形式:一是农民合作创办。鼓励有销售渠道、生产技术、加工实体、资金实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大户牵头,联合农民创办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大户+基地+农户”的模式。二是企业创办。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三是基层农业服务机构和供销社组织领办,发挥其在科技、信息、加工、流通、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四是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市场需求,建立特色鲜明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五是发展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联合组织或行业协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开展合作服务。

(二)完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各地要积极指导和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内部积累和利益分配机制,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生存、发展和竞争能力。具备条件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努力发展对外经营,不断提高参与国内、国际合作贸易的能力。

(三)认真做好登记管理与服务工作。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审核认定和登记管理工作。根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营利和非营利的不同性质,分别由区县(自治县、市)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民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农村合作经济的业务主管部门及工商、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本着既有利管理,又有利发展,既注重规范,又体现支持的原则,主动服务,低限收费,简便快捷,认真做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审核登记和服务工作,使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规范的指导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规范。

四、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继续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社(会)员培训、市场营销等工作。各区县(自治县、市)也要根据自身财力状况适当安排扶持资金。有关金融机构要重点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兴办仓储设施和加工企业。各级农业,林业、水利、农机部门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机社会化服务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引进等专项资金使用中,要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予以重点扶持。其他相关部门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也要对运作规范、制度健全、管理严格、前景较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予以重点倾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推广项目,经过论证和筛选,符合条件的,科技部门要列入科技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予以扶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要设立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字[*]001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的通知》(财税字[*]052号)的有关规定,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从事农业机耕、农机维修服务、排灌、病虫害防治、农牧保险以及有关农业技术培训业务和家禽、畜牧、水生动物配种和疾病防治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销售的农产品,符合税法规定范围的,按13%的税率计征增值税。

(三)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各级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大贷款支持力度,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对具备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在各种贴息贷款项目的小额贷款上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倾斜。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建立信用联保中介机构,设立担保基金,解决生产资金贷款难的问题。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涉农部门要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适当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倾斜。水利部门要积极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配套建设供水、饮水等基础设施;交通部门加快改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在地区的交通条件,畅通农副产品运输渠道;电力部门要加大农村电网的投入和改造力度;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在农村的覆盖网络,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外界信息创造良好条件。

(五)给予用地、用电政策优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展花卉苗木和从事农产品收购等需要临时用地的,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租赁、入股等形式予以解决。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需的建设用地指标,可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优先安排。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的用电,由电力、物价部门核准,可以执行非普通工业用电电价。

(六)在项目申报、进出口经营权办理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取得法人资格、具备申报相应项目基本条件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争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技术转让和技术改造等项目时,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一视同仁。对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和出口实力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贸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为其办理进出口经营权,促进其拓展国外市场。鼓励各类人才参加、创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经批准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任职、兼职或担任技术顾问,或从事农业技术开发、技术承包、技术服务的,允许其按贡献大小取得相应报酬;以资金或技术入股的,允许其按所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章程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有关规定取得收益。

五、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部门协作,形成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力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篇4

关键词:农村经营体制;专业合作经济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1-0042-04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和广大农户为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依据“民办、民营、民受益”和“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原则,坚持对外以获得利润为目标,对内以增加会员收入为宗旨,创建的一种新型专业经济组织。从对巴彦淖尔市调查情况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在蓬勃发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成为农村金融支农的新途径。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特征及作用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特征

1.发展状况。目前,巴彦淖尔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13类共720家,拥有会员15万户,占全市农牧业总户数的55%,其中,专业协会300个,基层供销合作社54个,专业合作社32个,农村牧区综合服务社168个,农畜产品交易市场166个。据调查,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管理,工商部门对符合经济实体条件的予以注册,民政部门实行注册与备案相结合,条件暂不具备,列入备案管理。截止2006年末,工商部门注册45家,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307家,备案368家。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专业协会262家,会员8.4万户。其中市级协会7家,旗县(区)级协会20家,乡镇苏木104家,嘎查村级131户。涉及产业主要集中在乳、肉、绒、粮(油)、蔬菜、饲草料六大主导和炒货、酿造等四大特产业的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和技术服务,辐射全市80%以上的乡镇苏木,带动85%的农户,实现年销售额20亿元以上。

2.组织形式。主要分为募集型和发起型两种。募集型是由企业与公司之间、农户之间以交会费和入股方式自愿组织而形成的,共管理方式分为经营型和非经营型,以经营型为主。发起型是由政府推动,企业或能人带头组织起来的,管理方式均属非经营型,会员多数是个人会员,有少量集体会员。据统计,全市募集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占5%,发起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占95%。其中,发起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基层党组织领办的占23%,由党员或农民能人牵头的占10%,依托企业组建的占24%,农技部门协调组建的占43%。

3.运行机制。募集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重在协会与会员利益连接上,如协会按交易量向会员返利或略高于市场价收购会员的农产品;协会免费统一提供籽种并包收农产品,统一免费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发起型专业经济组织运作主要靠牵头部门和基层党组织来发挥职能作用,重在为会员提供服务。一是无偿为会员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鸦二是充当会员对外洽谈事宜、签订合作的中介,协调解决会员经营的问题?鸦三是培养农民市场意识。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对联合企业(公司)、农户和市场,促进农村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加快了农村经济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了上联企业、下联农户优势,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在不改变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引导农户围绕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生产,以“企业+协会+农户”的方式扩大“订单农业”、“合同农业”,逐渐实现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

二是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是以种植能手、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户为主体,他们说什么农民听,他们种什么农民跟。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借助能人效应和示范效应,通过采取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等方式,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迅速有效地传授给会员农户,形成了遍布乡村科技普及队伍,缩短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后,变过去一家一户分散小生产经营方式为现在“抱团闯天下”的格局,不仅增强了农户规避市场风险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规模经营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品一协会的产业组织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缓减了农民贷款融资难问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解决会员贷款难问题上主要采取协会与银行和集团公司沟通,会员承贷了承借方式进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调功能得到提升。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经济组织与金融机构合作上主要表现在供求信息不对称,形成“贷款难”与“难贷款”的问题

信贷供求双方能否顺利实现交易取决于供求双方的信息对称程度,较高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加大信贷交易成本。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数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对会员的生产经营等基本信息掌握不够全面,彼此间利益联接多数不够紧密。因此,在对外融资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形成会员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的及重窘困局面。从农村金融机构总体资金营运与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看,问题表现的更加明显。2006年末,巴彦淖尔市县域金融机构存差26.51亿元,剔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因素,资金闲置16.61亿元,而辖区“三农”发展资金需求总额为40亿元,银行信贷资金满足率仅为68.9%。

(二)金融支持方面突出集中在农村金融市场制度约束不力,导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退出农村市场,形成农村金融资源供给“马太效应”

从机构覆盖面上讲,1999年-2005年辖区金融机构减少137个,减少率为29%,其中农业银行减少65个,减少率为52.8%。从信贷资金供给上看,以农业银行为例,自1996年全面实行商业化经营,农业贷款大幅减少,到2004年农业贷款中的农户贷款停止发放,农村小额企业贷款基本不予发放,出现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供给的“马太效应”。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分别为4.14%、3.14%、2.77%和1.59%。

(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缺陷

一是机制不健全,运行不规范,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认知程度较低。巴彦淖尔市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20家,有95%以上是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引领,基层党组织牵头组建起来的,真正由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建仅占5%,大多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没有紧密的利益联系,广大农民对于新型专业合作组织的价值、作用以及建立与运行方式了解的很少,有的专业合作组织连最起码的协会章程都没有,仅仅是开了个会议,挂个牌子,有名无实。有的专业合作组织发起人由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和能力,仅凭工作热情,与会员没有建立任何利益机制,形不成合力,事与愿违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松散联盟时常处于“崩盘”的状态。

二是法律地位不明确,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依据我国现有的法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无法获得法人资格。据对工商部门调查,一些专业经济协会注册,只能挂靠集团公司注册。按照法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属于社团法人,不能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样极大的限制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发挥。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宁愿与不具备对外独立行使职能的政府职能部门签订合同,也不愿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签订合同,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举步维艰。据调查,农民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签订合同集中在募集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起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与农民签订很少量合同,但基本是形同虚设。如某地区番茄协会与企业和农民签订的番茄种植购销合同,由于产量大大超出企业加工能力,形成番茄卖难。协会、农民都束手无策,上升到法律,属无效合同,因协会不具备法人资格,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三、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

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和2007年金融工作会议“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的精神,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两个方面。

(一)创新适应农村经济特征的农村金融新体制和机制

1.扩大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和专营贷款业务的子公司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从经济学原理讲,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必然需要金融多元化来支撑。为适应农村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发展,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挂牌开业,随后在吉林省梨树县闰家村成立了全国首家全部由农民自愿入股组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子公司在贵州等五省进行试点,这些新型农村银行业机构的诞生,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激活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促进农村金融服务发生质的变化,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奔小康提供实实在在的金融支持。鉴于巴彦淖尔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资金需求供给矛盾突出特征,组建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贷款子公司显得非常迫切和重要。因此,人民银行、银监机构应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做好调查研究,争取尽早列入试点范围。

2.创新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首先,农村信用社要从服务理念。金融创新、客户培植、市场预测、信息的搜集与反馈等方面介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全过程,为其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货币推力。其次,农村信用社要充分运用金融杠杆积极探索农民以土地、鱼塘、森林等不动产入股方式,帮助建立具有法人地位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实体,使之成为农村金融支农新的途径。

3.完善利率机制,激活资金供求动脉。利率不仅是调节市场资金需求的尺码,而且也是激发经营者内在动力的一剂良药。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成功关键在于推行市场化利率,并非发放给家人利率就低。扶贫性低息贷款往往导致低效、人的惰性增强等弊端。对农户来说,偿还高利率的小额贷款能力具备,积极性也高。因为他们自食其力,很多生产活动无须记入劳动成本,且生产周期较短,产品交易频繁,偿还贷款周期也短,因此,“农村地区要想真正提高贷款覆盖面,并不需要低息贷款”(吴敬琏)。对商业银行来讲,引导资金投向,除国家政策规定之外,利率市场化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为商业银行经营将为自己的利益而博弈,只要有利于就会投入。荷兰合作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之所以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首次引进的外资银行,是因为他们看好我国农村市场发展潜力。外国银行看好中国农村市场,国内银行就不看好?芽问题的根源在于利率市场化机制不够完善。因此,要允许商业银行根据农村经济结构特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提高商业银行资金投向农村的积极性。

4.完善农业保险补偿机制,降低农贷和农户经营风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就是为了降低农村企业和农户经营风险,实现增产增收。但由于受经济实力、社会地位、文化素质的制约,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可能独自承担高昂的经营风险,必须建立民间组织与国家职能部门共同分担的风险机制。在农村保险制度创新上,要借鉴美国的做法,美国政府为所有参加保险的农作物提供30%的保险费补贴,投保农民当年农作物收成减产25%以上时,可以取得联邦作物保险公司的最高赔偿金额。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创新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经营体制的新型模式,从建立发展和有效运行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今后的实践中,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扶持和规范。

首先,完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制度建设。政府部门按照即将出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对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规范。一是规范内部利益连接机制。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建立,建立内部利益连接机制应放在重要首位,做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入会农民在利益与风险上应对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二是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强化农民在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发展中主体作用。工商、民政部门要进一步规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运行机制,对一些机制健全。运作规范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以奖代补。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人才,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整体发展水平。三是建立会员之间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会员生产经营经济档案,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内对外信息对称度,真正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

其次,加大宣传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会认知度。一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宣传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要借助能人效应和模范效应对农民进行引导,扩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和覆盖面。二要积极开展产销信息和种植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技术指导,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产品科技推广中介主力军。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篇5

关键词: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现阶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传统分散式农业发展模式已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如何利用现代化经营模式推动农业发展,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承接农业投资的重要载体之一,能够直接推动农业的全面进步,进而健全我国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

(一)有利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就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状况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由于其资源集中度低、投资力度小,因此无法适应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同时也带了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在不变更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通过多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形式实现土地的有序流转,一方面可以将农村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高效的资源配置,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总体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升整体经济效益。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还可以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实现农产品经济中各个环节,例如种植、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一条龙业务,进而降低了农业产业链总体成本。

(二)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实践证明,增加对农业生产当中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开拓新的市场[2]。在当前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格局当中,同一类型的农产品竞争力的高低与其所包含的科技含量呈正相关。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并非所有的农业生产者都可以很轻松地使用先进的技术来进行生产,新技术能否顺利实施以及实施效果如何要受到技术使用方人员素质和硬件设备的影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因其具有规模化经营的能力,一方面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的集中培训,使其具备熟练运用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对基础硬件设备的投资而使得技术运用有可以施用的载体。因此,农业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给予其转化和应用的平台。目前,贵州省已有16家专业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省内的农业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建立了稳固合作关系,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得以成功转化应用[3]。

(三)有利于农民的直接增收

当前在广大农村,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仍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分散式经营模式。在此种模式下,个体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缺乏对农产品市场信息进行及时把握和决策的能力,很容易出现“丰产而不丰收”的局面。同时,因个体农户无法直面消费市场,其所生产的农产品很大一部分利润被经营农产品销售的大型贸易公司所赚取,从而在市场分配格局中明显处于劣势。相比之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具有明显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等优势。一方面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能够将个体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有效地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从而提高整体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4]。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优购有效延伸农产品整体产业链,做到产供销一体化,从而破除市场分配格局中的渠道壁垒,真正获取较高份额的利润,达到使参与的农户直接增收的目的。

二、贵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及发展特点

近年来,贵州省转变农业发展思路,把加大农户的专业化组织力度、多途径建设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并通过出台支持服务“三农”发展与改革的文件及配套政策措施来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构筑政策氛围。目前,贵州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贵州省共登记注册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5134个,会员人数达541326个,带动农户2120076户,覆盖全省农村总户数的9%。目前,贵州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结合其所在地区的发展目标,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行形成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组织主体多元化

由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各自经济组织发起方式有很大不同,以发起主体为依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农业经营大户为主体,这也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主要经营主体,发起人一般在早年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积累了原始资本和经营经验,依靠个人的威信和能力吸引本村的农户参与或者与其进行合作。二是以农产品生产企业为主体,通过与当地的农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获得更加优质和稳固的农产品原材料供货渠道或基础性生产基地。三是以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主要由分布于农村的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进行牵头,通过宣传、培训农民来使其获得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理念或新技术水平,或者直接同农民进行生产合作,同农民构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二)组织模式多样化

由于各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所经营的内容和方向多种多样,因此其组织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农业专业协会,此种模式主要是针对特定的农业产业或者农产品开展原材料或者设备采购信息服务、最新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农产品销售渠道信息等多类型服务,其性质是非营利性的公益社团组织。二是农户专业合作社,此种模式主要是以合作制或股份所有制为设立原则,通过资金入股或土地等资产入股的方式,将资产聚于一体而开展经营,入股的农户按照一定的分配方式取得分红,具有典型的商业化性质。三是行业协会,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构建政府和农业生产者之间的沟通纽带,主要通过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农产品参考价格等具体业务内容而开展工作,一方面协助政府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为协会会员建立公平竞争渠道,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

(三)承载内容不断丰富

对比以往的农业合作形式,现阶段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经营内容、运作方式以及合作的环节和领域方面都有了创新性的发展[5]。在加强原有的技术服务与支持、产供销一体化联合等传统合作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土地流转入股、劳动力联合等新型合作方式,更加紧扣农业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满足了多方的需求。结合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一些以农业为背景的众创空间也逐渐发展起来,将政策导向、资金、人力资源、科学技术等各种创业元素汇集于一体,支持返乡农民工或大学生回归农村进行创业。同时,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合作的内容也从单一的农产品基础原材料生产逐渐向高附加值的新型绿色农产品推介、农产品流通等环节进行拓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仅仅将经营着力于生产、加工、营销的全过程,更致力于打造跨区域的资源配置网络,甚至形成了跨国经营网络。

(四)运作方式规范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在经历了探索、转变、创新的历程之后,逐步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实干精神和丰富经验的组织人才,以及组织结构合理和运作规范化的成熟组织个体。这也意味着,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基本结束了运作随意、管理混乱、分配不透明不合理的局面。从运作和管理层面来看,大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已构建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制定了合理的规章制度,面对新形势已有了较强的适应能力;从分配层面来看,更加兼顾效率与公平,特别是随着法制环境的不断完善,参与者的利益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稳固的保障[6]。总体而言,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尽管在组织主体、组织模式、经营内容等方面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但都有着成熟规范化的个体典型。

三、贵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参与率不够高

我国在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曾一度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创造了较强的生产力,但在这种经营理念之下,小农意识也开始在农民中逐渐蔓延开来。这也使得农民在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时,当被要求公开自身经营内容或者参与土地流转时,一些农民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认为会损害自身利益而拒绝同他人或者集体进行合作。目前,虽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贵州地区数量上逐渐增多,但质量较高的却很少,很多新成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由于刚刚起步,经济效益一时难以提高,一些农民希望退出时却被强硬劝阻,从而严重挫伤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其他农民望而却步。

(二)资源与产业链整合力度有限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作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实现农村中现有资源的高效整合配置以及农业产业发展的相关产业链的延伸[7]。然而,贵州地区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受到各地方农村特殊情况的影响,一些村经济合作组织在资源与产业链整合方面遭遇了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贵州地区多山区,许多农村分布在大山深处或峡谷当中,交通极为不便利,其农业资源的整合受到了地理空间位置的极大限制。二是贵州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设施与设备硬件建设不足,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然而本身当地农村群众生活就比较困苦,基本无可以汇集的闲置资金,融资的困难使得部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法获得资源整合的启动资金或者发展资金,从而发展困难甚至夭折。三是农村地区因其生活条件艰苦,很难吸引到高级人才到农村进行创业或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人力资源整合的先天缺陷,往往使一些发展较好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法实现向更高层次的资源与产业链汇集方向实现突破。

(三)法律与政策环境不健全

虽然现阶段,贵州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也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提供环境氛围和实质支持,但总体而言这些扶持的政策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影响力也不够广阔,主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治保障不到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外衣,从事非法集资活动造成农民血本无归,还有一些犯罪团伙假借新型农产品推介,引诱农民走上了非法传销的道路,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民的自身利益,也使得农民对一些正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生了不信任,从而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正常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8]。二是法制宣传过于滞后,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交易行为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文规定才能予以开展,然而一些农民甚至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因其法律知识匮乏,再加上农村地区缺少法律宣传的途径和力度,往往在从事农业相关商业活动的过程中明显触犯法律而不自知,不仅要面临经济上的法律惩处而且可能面临刑法的处罚[9]。三是政策环境渲染力不足,一些地方政府缺乏简政放权的意识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造成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立与业务发展过程中行政审批环节过于复杂,从而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遭遇审批壁垒和时间延误成本。另一方面一些政策执行部门由于没有及时形成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面对基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面临的实际困难充耳不闻,只是循规蹈矩地开展正常工作,从而使一些长期困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困难无法进行解决。

(四)利益分配体系不完善

参考国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和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对利益分配体系及细则的重视程度。然而,就贵州乃至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现状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经济效益建设,长期忽视甚至回避利益分配问题。在其成立初期,由于没有在章程或规范性协议中明确分配的原则和分配的具体条款,从而使面临分配问题时无章可循,一方面可能会使组织中的会员蒙受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也会动摇会员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信任程度。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会员之间的纠纷很大一部分是关于产权问题,具体来讲主要是经济产权与管理权限。例如,入会时缴纳的费用究竟哪些属于成本,哪些属于股权?经营决策时,究竟是按照会员人数进行表决还是按照股本贡献进行表决?这些问题都属于亟待解决的产权纠纷问题。

四、推动贵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引导机制建设,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

首先,政府尤其是基层政权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引导,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对正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和可信度进行大力宣传,破除农民的思想误区,提高农民对其的信任度;另一方面以来源于农民身边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优秀领导者为典范,通过现实实例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要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民之间的良好沟通渠道,可以通过现场进行技术服务、赠送新型农产品、设立长期大讲堂等生动的形式,缩短农民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促进其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最后,引导机制是否能够畅通关键在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否能够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发挥,只有让已入会的农民切实获得到利益的甜头,才能够形成口碑效应,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二)加强资源与产业链整合力度,突出整合的方向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资源与产业链整合的关键并不在于其涉及范围有多广,而在于是否能够实现具体某一方向上的有效整合。就整合的内容而言,主要是资金、资源和人才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要想办法拓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资金来源渠道,使其能够充分的利用各类资金实现其经营的周转和业务的新发展。第二,要鼓励资源相对丰富的农村地区,加快土地流转、公共设施利益共享等资源集中化进程,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程度。第三,可以通过培训返乡农民工、吸纳城市未就业大学生、招引农业管理人才等具体途径,进一步补充农村人力资源力量,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奠定人才基石[10]。

(三)健全法律与政策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良好的法律与政策保障是实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断进步的前提保障。就贵州省目前法律与政策环境而言,要想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大对利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背景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通过强有力的出击,从根本上破除违法犯罪行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危害;二是要深入农民群众当中,广泛宣传农业经济相关法律知识,使农民能够形成遵循农业经济相关法律进行贸易活动的基本意识,并在进行具体贸易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自觉进行自我约束;三是地方政府要切实将简政放权和服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落实到位,通过简化减免行政审批程序、深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实际困难等具体行动,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构建良好政策生态环境。

(四)完善利益分配体系,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首先,要从完善规章制度入手,通过采取政府管理、行业协会监督等具体方式,进一步明确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和可具体操作的流程规范,从而使广大入会农民清楚了解自己究竟有哪些应得的利益和如何取得该项利益。其次,要在规章制度的框架下,切实实现农民的基本权益,对于出现的经济产权与管理权限纠纷,可以通过申请相关部门仲裁、政府出面调解、会员集中听证等多种途径,将已出现的纠纷化解,可能出现的纠纷防范于未然。最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当加强自身组织体系和监督体系的构建,以带有自我约束力的制度为切入点,通过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执行力度,取信于入会农民。

参考文献

[1]向林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快普通县域经济体发展的推进器[J].农业科技与经济.2013(11):45-47.

[2]杜秀林.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5(6):21-22.

[3]张明超.中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3:20-21.

[4]唐黎标.发达国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和启示[J].上海农村经济,2013(2):57-59.

[5]宋申猛.服务型政府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33-35.

[6]张毅.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3(7):14-16.

[7]敬待黎.健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5(2):8-10.

[8]甘建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对农地利用的影响路径及其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5(22):16-18.

[9]陈小京.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24-25.

[10]孙雪萍,韩帅.农超对接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经济研究,2014(22):39-41.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篇6

关键词: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内部管理

1 充分认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1)推进农村合作经济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客观要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的大背景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我国下大力气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迫在眉睫。

(2)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是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迫切需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滞缓,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甚至有所下降,要尽快实现农村的小康,广大农民群众迫切的需要就是尽快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但由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制约,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很难找到增收致富的路子。实践证明,只有联合与合作才有出路,谁早联合谁早增收,谁早联合谁早发展。

(3)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是农民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的需要。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大环境,在生产经营中除了运用先进科技改进生产技术,增加生产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形式,改革管理方法,走联合与合作的路子,逐步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农业合作组织是农民利益的代表者,是农业生产者的自我服务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4)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实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真心实意地为农民提供服务来提高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综上所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人们必须正确认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 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

2.1 必须明确指导思想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致富能人为主体,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利益调节机制为纽带,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本着“加人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积极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2.2 必须把握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就是要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出发,从广大农民的客观实际需要出发,循序渐进地进行。既要积极引导,行政推动,又不能贪大求全,拔苗助长。既要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不能撒手不管,盲目发展。

(2)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农民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主体,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无论是对农民的眼前利益还是各项规定利益,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应该放心大胆地积极进行。但还必须看到,由于一部分农民的认识水平还不高,解放思想的程度不够,对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心存疑,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要多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的原则,把自主权交给农民。

(3)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原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的目的是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以,在开展这项工作时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做到有的放矢,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决不能好大喜功,追求形式。

(4)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至少应该具备以下条件:一要有组织机构;二要有章程和议事规则;三要有工作场所;四要经常开展活动。不具备这些条件要逐渐完善。

2.3 必须不断完善运行机制

完善运行机制,关系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运行机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长盛不衰。要循序渐进,按照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增强和提高其组织功能和水平。要制定章程和议事规则,健全组织机构,形成自我规范、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管理,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实行利润返还,理顺利益分配关系。每会计年度必须依章程规定提取公积金,以扩大组织实力,提高对外信用度。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加强与国外合作社的交流、合作,逐步按国际通行的合作原则规范和管理,尽快与国际接轨。

2.4 必须建章健制,加强内部管理

针对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业务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内部管理力度,及时补办登记注册手续,完善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抓内部管理上,要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对章程规范、内部管理有序、各项制度健全、工作开展的扎实有效,经济效益好,吸引力和凝聚力强的合作经济组织,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推广他们的作法,以点带面,推动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促进其健康发展。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管理,不断总结和积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为国家制定和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提供依据。

2.5 必须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扶持和帮助广大农民,就是扶持和帮助解决“三农”问题,就是扶持和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在原有扶持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登记、税收主、贷款、生产流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2.6 必须强化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业务主管部门要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一些组织者素质较低的问题开展好业务培训,采取办班讲课、外出参观、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组织者的素质,保证合作经济组织能够健康发展。

3 精心组织,确保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工作取得实效

3.1 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领导机构

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工作,广大农民群众并不十分熟悉,有的甚至对此还很陌生。各级组织部门要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工作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沿着健康轨道发展,不走或者少走弯路。

3.2 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建设

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依托资源和特色优势,选择发展模式,帮助长春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大对其成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整体素质;做好试点推广工作,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自发组合、简单服务的初级阶段,向系统服务、全面互动和股份制、产业化经营的高级模式发展。

3.3 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和对外开放力度

政府应通过媒体、现代化信息平台,以及专题论坛和多种形式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宣传。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根据市场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进行品牌组织、品牌产业和品牌企业的建设。要在政府指导下,鼓励其吸纳国内外、港澳台的技术和资本,努力做好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经营,加强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交流、互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与交流合作。

3.4 要搞好服务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篇7

1.目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情况

当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十分迅速,但从中可以看到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一些地方,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无序状态,一些其他形式的经济组织也借此机会冠以合作社的名目建立起来,以致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因此,我们应该依法对现存的农民合作组织加以规范,使之不断地走向成熟化。目前从我省已建立的各类行业协会的状况看,其性质多数为在民政部门登记并注册为非营利的社团组织。主要是以支部加协会的模式进行运行,基本上不存在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

并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残缺不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起会员所有的产权制度,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二是没有形成会员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基本上“内部人员”控制协会运作,而普通会员的实际参与能力和参与效率明显很低。三是政府干预较多,许多协会经营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有问题就找政府,创新能力和自决能力太差。尤其我们的乡镇领导以及协会中会员对协会的认识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支部和村委会更是对协会中的分工和性质不能做到客观地认识。

2.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几点建议

2.1充分认识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性

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新时期农村经营体制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它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为农户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维护成员利益、增加成员收人为目的,由农民围绕某个专业或产品自愿联合成立,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是农民进行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包括农民专业协会、农村专业联合社或综合社、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技术协会、研究会等多种形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直接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

2.2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

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

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3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2.4多元合作,灵活方式参与创建

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等矛盾,利用农村现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

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成立技术推广股份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入股创办实体,自建或联建当地有优势的农产品示范基地,集聚科技力量,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群体扩张,促其真正成为推进一方经济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

二是能人带头创办。多措并举激励大户快速成长,引导大户成立行业协会、同行公会、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技术、生产、市场、信息联盟。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农户投入专业生产。

三是集体农户联办。积极倡导村组与农户联合兴办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建立和发展产业协会、经济实体及农产品购销网络为重点,鼓励农民打破地域、行业限制,积极向宽领域、多层次拓展,努力构建“联手闯市场、合作兴家园”的发展格局。

四是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实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紧密结合,提升入住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扩张订单农业规模,创办企业与农户互利合作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产的链条作用,尽快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多次增值,并使农民分享产业各个链条的利润,促进农民长效增收致富。

2.5创新服务,积极完善组织领导

切实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

一是坚持“尊重民意”原则。明确农民在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财产所有权,做到引导不包办、参与不干预,保证农民入退自由,互助合作,为会员提供所需经济技术服务,积极实行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

二是切实加强指导。实行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挂钩经济实体制度,切实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搞好典型示范。扶持现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向其它行业延伸,在总结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培树一批管理规范、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合作组织典型,辐射带动更多农民联合致富。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篇8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110-02

1、国内发展概述

20世纪80年代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民协会等经济组织,国内学者们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逐步开始深入探讨。彭军(1999)、牛若峰(2000)、黄祖辉(2008)李觐(2009)从农业、农民及政府三大视角论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其基本结论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适应农业基本生产特点,维护农民利益的必然产物。胡振华(2009)分别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三个层面论述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性、合理性。牛若峰、程同顺(2003)等将其划分为社区合作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罗必良(2001年)提出市场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张晓山(2005)根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功能,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生产型、采购型、销售型、加工型、(技术)服务型综合型等六种基本类型。孙小燕(2012)根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办者的身份,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为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衣服部门兴办型、政府发起型等类型。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必要性、类型等方面,大多数都是一个宏观层面的研究,对区域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也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研究不足,芷江县尚属欠发达地区,本文以此为例,意在丰富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

2、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

2.1增强了社会化眼务功能

成立合作经济组织的目的在于实现统一生产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弊端。由于合作经济组织坚持“内联外销”原则,形成市场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的链条,有效地解决了单个种植农民与产品市场的对接问题,提高了商品率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农户实行统一价格,按质论价,根据客商车辆,为每户衣户统一安排每次的销售量,并由客商直接与衣户结算。这样,既能保证客商的货源需求,又能使农户产品有稳定的价格和销售渠道,而且在价格上略高出市场零售价。

2.2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状况,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以市场为导向,变被动调整为主动调整,变分散生产为规模生产。规模化生产促使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有农业产业延伸出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打破以前的产业格局,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2.3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自身的规模和资金优势,进行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改良,以期提高农业生产、加工效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推广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建立常年培训机制,组织科技培训,培养了一批科技能人,使不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掌握了一定科学生产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也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创新。

2.4推动了土地经营权流转

随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农业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大规模的土地,这也使得农村实行土地流转经营成为可能。企业可利用衣户流转的土地进行大规模承包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使农村间置的土地充分发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使有地无劳力耕种的衣户增加了收入。

3、芷江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

3.1芷江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1)、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初具规模

芷江县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2年为止,芷江侗族自治县已登记注册备案的专业合作社95个,其中种植业45个,养殖业23个,林业11个,药业7个,专业服务型5个,加工型3个,综合型(产加销一条龙)1个,基地面积12.97万亩,办公场地860m2,专职管理人员405人,已建帐的23户,其中开户13户。

(2)、促进农民增收

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获得上级各部门累计投入资金508.7万元,自投资金4498.5万元,专业合作社成员3864人,带动农户29671户,技术指导培训63期,人员6434人,农户增收每户平均2000元,盈利分红5家共计分红42.3万元,年总收入26327.3万元,纯利9214.6万元。截止2012年在注册登记的95家专业合作社中运行较好,有发展前景,能带动农户增收的有25家。农民依靠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得到土地流转的收入,另一方面,获得农产品的消费者剩余。

(3)、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我县已形成了粮油、水果、蔬菜、畜禽、烤烟五大支柱产业格局,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43.6万亩,其中优质粮油基地26万亩、优质水果基地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5万亩、优质淡水鱼养殖基地2.6万亩。2009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28元。

3.2芷江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户对合作经济组织实际定义不甚了解

.户由于受自身教育程度的限制,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以及运作不甚了解。一些牵头农户或其他形式的经营组织,为享受政府政策倾斜,跟风登记合作社,实际上并没有以合作社名义开展经营活动和经营只想以合作社的名义个人获利,坐等上级部门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有的专业合作社既无经营场地和办公场地,从未开展经营,每年套取上面资金数万元。

(2)、组织化程度不高

现有的合作组织中,大多数系营销为主,而且销售的绝大多为原始的初级农产品,没有真正把产、供、销、加、储、运人部组织起来,合作组织还只停留在简单的叠加以增大规模,没有真正呈现有机结合质的提升。组织内部的分工欠缺,尤共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合作组织共同体与衣户生产的联系欠紧密,难以真正做到生产销售上的统筹安排和协调,没统一标准的技术规程,生产技术难以统一规范,造成产品质量难以一致。

(3)、对农户的带动力弱

目前,从总体而言,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全县农村经济的辐射作用很低,带动农户能力不强。专业协会组织32个,中介组织52个,有成员20085人,辐射农户近12万余人,对全县农户的带动率不到30%,难以适应目前带动农民增收创业的需要。

(4)、缺乏法律支持

尽管农业法明确要求合作组织要“依法成立、依法登记”,但是依什么法很不明确。我国目前还没有—部“合作经济组织法”,造成农民合作组织工作中的三难,登记难、贷款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难,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我且的许多合作组织均未按照政策、法律、法规进行登记,以致在对外的业务往来难以理直气牡以合作组织开展工作。个别合作组织还系乡(镇)政府组织牵头,这与服务型政府的职能有悖。更重要的是造成成员对政府的依赖,办好了万事大吉,若出现问题则不得了,怨天尤人怪政府。

(5)、运作不规范

由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合作社发展存在不少隐患,特别是内部产权设置不清晰,带来诸如经营决策不民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隐患不加以解决,将有可能导致合作社走偏方向,一些合作组织没有章程和相关制度,有的即使有也形同虚设,不能按照章程行事,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没有必要的经费开支,以致内部易出现矛盾纠纷,工作运行困难。

4、发展芷江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措施

4.1部门牵头,共同发展

涉衣服务部门(县直单位及其基层站所)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同时又具有技术力量强,信息灵,网络广的优势。在所辖区域内本行业牵头组织、支持合作组织,既可以发展产业,同时这些部门也可以通过合作组织得到自己应得的经济利益,发展壮大本部门。

4.2因地制宜,多种形式

农民专业合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组建形式上,可以农民自办,或者由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事业单位牵头办,也可以是农民与其它涉农企业、公司联办。在服务内容上,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多项的,只要能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能帮助农民办实事,都应大胆地尝试和发展。在发展模式上,可以是合作社办企业,也可以企业办合作社,或者是采了“公司+专业合作+农户”等多种模式。

4.3宣传推介,正确引导

紧紧围绕各县(区)特色资源的开发和优势产业的培养,制定鼓励扶持发展的政策,提业发展的规划,强化组织引导,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明确发展方向,搞好发展定位,确定其生产经营的主导产品和服务范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必须坚持“自愿、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各级政府要摆正位置。既不能由政府来领办创办,不能对合作组织施以行政干预,也不能对合作组织的发展漠不关心,听之任之。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积极引导的办法,加速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对办得好的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总结,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召开专门的会议进和地表彰奖励,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总结推广先进合作组织的做法和经验,带动更多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4.4优化环境,培育扶持

建立小额信贷扶持制度、会员资金融通制度和财政补助支持制度,认真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别是起步价的资金短缺问题。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完善的投资融资机制,对外吸纳资本金,对内开展资金合作,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挖掘各种社会资源潜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对扶持资金的支持,应重点优先考虑有规模、有场地,按专业合作社要求运行,能真正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的项目上,在资金分配时应有目的的了解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状况,对不合格的没有按专业合作社运行的,应不予以资金支持,对以获得资金支持的专业合作社,主管部门应了解资金的使用和运作情况,确保资金用于发展专业合作社。民政、工商等部门要简化登记手续;税务部门尽可能给予税收减、免、缓;涉农部门在引进新技术,提供新信息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4.5总结经验,加强引导

这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当前的工作任务。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凡是群众创造的就有生命力,例如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就是如此。同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总结工作中经验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相反,事先设计再好的想法,如生硬地照搬照套,也会走弯路。当前,我们一个最重要的任务要尊重实践,从实际出发,把群众的实践经验总结起来,进行归类,分成不同地方、不同条件的不同模式,让群众去选择,让群众自觉地接受这个事物,让群众自主管理好这个组织。也就是我们通过总结,将若干模式推荐给群众,老百姓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用这个方法比较好,他就会对号入座。总结经验让群众自己去选择,并不是不加强引导和规范,在发展中引导,先发展后规范。要吸了过去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教训,理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机制。同时要本着“立足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的原则,开展合作社企业经营。

参考文献

[1]彭军.办好农民专业协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调研世界,1999.4:11-13

[2]牛若峰.也论合作制(上)[J]调研世界,2000,8:3-7

上一篇:新人国庆办婚礼范文 下一篇:水仙妹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