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广播范文

时间:2023-10-02 11:09:36

音乐广播

音乐广播篇1

【关键词】音乐广播;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

一、音乐广播的发展梳理

1.萌芽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大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广播文化娱乐的作用被高度重视,成为广播宣传的三项任务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届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把“播送优秀的文艺作品”作为广播电台的五项任务之一;其后连续几年召开全国广播工作会议都对广播文艺工作作出部署。199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建立了广播文艺节目资料库,到1958年中央电台文艺节目库存磁带8万盘。

2.恢复和发展期 在六七十年代,由于文化革命,中国的音乐广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七十年代末文化革命结束,使得人们重新审视音乐广播。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到了八十年代,音乐广播开始了脱胎换骨,力求能偶打破传统的播报模式,调频立体声出现了。以上海台为例,《上录音乐万花筒》以及《立体声之友》一播放港台欧美音乐为主。这样特色的播出,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成熟期 在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期,中国的各地电台大多都开始创办系列台,就像音乐台等。一些非音乐台,如交通台、经济台大都开办了音乐节目。1993年创办的北京音乐广播,开播的第二年广告收入就达到了1000多万,在1997年更是达到 了4000多万。此后,各地方电台纷纷创办音乐台,并取得了成功。这一时期的音乐广播大都以听众为根本,以科学技术为动力,不断的进行改革,以原中央三套文艺广播频道改版的音乐之声为例,它的成功为其它个电台的音乐广播树立了典范。

二、音乐广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音乐广播与新媒体的激烈竞争 由于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对于国内的电子信息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互联网为中心的网络化格局逐渐形成,网络媒体出现,信息飞速传播。人们的目光被多功能的网络媒体所吸引,传统媒体所固有的优势被新媒体带给人们的新鲜感所覆盖,使得传统媒体一度举步维艰。传统的传播媒体纷纷融入新鲜的科学技术,开始了与网络媒体的激烈竞争。

2.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音乐广播发展迅速,成本低收益好,做音乐广播的人就多了起来。良莠不齐。做同一行业的增加了并不代表着这个行业就会发展的更好,往往产生的是更激烈的竞争。而这样的竞争带来的往往不是进步。一些实力不强的电台就会模仿大电台的广播节目,没有了自己的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如出一辙的节目让人们感到了乏味,失去了对广播的信任。例如,一些小的地方广播模仿大台的节目,没有自己的内容,缺少了市场竞争力。美利坚大学的杜利托尔教授说道:“现在听美国的收音机广播,在各地听到的往往是同样的音乐节目,还有同样的一批人谈论同样的问题。”

3.广告过多影响节目质量 在听众静心听歌的时候,最厌烦的就是插播广告,更让人反感的是一条接一条,每条还都很长,一首五分钟的歌曲插播十分钟的广告,这是无法让人忍受的。一些电台为了收益,不顾听众的感受了。在这个时候,大部分的听众会直接调频换台。虽然说广告收入是一个电台的主要收入,但是不能不说,过多乃至泛滥的广告都会让这个广播失去一部分听众。

三、音乐广播的发展策略

1.及时了解听众的需求 市场调查是一切广播节目创办或者是改版的前提,通过一定的有规律的市场调查,可以了解到受众内心的真正的需要,以及他们的喜好,这样在制作的时候,可以根据调查结果展开讨论。创办出具有创新性、多元化的符合听众需要的节目。“音乐之声”实施改革,在对市场进行了理性的定位之后,他们把适听人群锁定为15岁至45岁年龄段喜欢音乐、文化素养高的听众,而这批人又是现代社会最具消费能力,最为商家青睐的“朝阳人群”。只有理性的去了解受众的心理,才能做出好的节目,才能吸引到受众,才能扩大影响力。

2.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的形成,大多是长期以来听众的感受和评价的积累。另一方面,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品牌的形成是广播媒体的创建者有意的进行传播的结果。品牌广播包括品牌频率、品牌节目、品牌主持人。比如说,济南音乐广播,Music88.7,它开始的第一句为“享受音乐,享受生活,Music88.7”,脍炙人口。还有就像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FM101.7被成为动感101,FM103.7和FM94.7也分别被成为魅力103和经典947等等。品牌广播创建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要选择好适合自己广播的目标人群,这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通过自己的广播特色,与该人群产生共鸣,使之围绕自己。还要不断的创新自己的节目,创新是进步的动力。

3.采用名人广播模式 音乐广播的主要内容就是广播音乐,主持人与听众的互动。听众们大多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曲和歌手,通过市场调查,去了解听众们心里喜欢的歌手是谁,然后挑选出最受欢迎的歌手,邀请到电台,同主持人一起谈论音乐,并且与正在收听广播的听众们互动。在邀请之前,把要请某一位歌手的消息播放出去,在与听众互动的时候,可以询问一些关于这个歌手的一些生平简历之类的问题,答对有奖;还可以是提出问题后,听众们以抢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答对有奖。

4.与交通广播建立合作关系 音乐广播与交通广播建立合作关系,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音乐广播可以提供给交通广播高品质的音乐资源;交通广播可以提供给音乐广播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获得更多的听众。音乐广播可以获取更多的除音乐资讯之外的,如交通路况资讯等;交通广播可以通过高品质的音乐提供给听众(司机)更好的听觉享受。

四、结语

有一句话,存在即合理。音乐广播的存在,就是有它所存在的道理。它并不会因为新兴媒体的冲击而灭亡。音乐广播所播出的主要内容是音乐,音乐能够带给人们以听觉上的享受,心灵上的寄托。对于一些忠实的音乐爱好者、出租车主、私家车主等都是它粉丝。音乐广播它凭借自身的优势,在诸多的压力下,不断的扩展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不断的出现新问题,不断的解决问题,不断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邵军.张勤.北京音乐广播节目理念的发展变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

[3]邵培仁.论人类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J].广播电视学刊,1996.

[4]李强.音乐广播主持的理论与实践—DJ论道[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5]刘小寅,邢晓丽.简述我国音乐广播的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2006.

[6]沈小榆.美国的广播[EB/OL].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编室内网.2007.

音乐广播篇2

在人类文明社会漫长的形成和发展中,信息传播是人的社会交往、社会互动和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前提。人类学家爱德华・皮萨尔认为:“每一种文化形式和每一种社会行为的表现都或则明晰或则含糊地涉及传播。”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出现,为传播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与研究手段。传播学者们把信息、控制、反馈、系统等概念引入传播研究,提出了描述和解释传播现象和行为的一系列新的理论模式,从而使传播学形成初步体系。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社会生活中任何音乐现象离不开音乐传播,“在这些现象中或现象背后,音乐信息(音响形态的或乐谱形态的)所运载的传播者的音乐艺术意图、音乐思想在为人们‘分享’(部分地理解)或‘共享’(较完整地理解),因此,可以认为,音乐传播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一种社会行为。”

二、音乐大众传播载体的释义

“载体”本是化学术语,是指能载带微量物质共同参与与某种化学或物理过程的常量物质。

音乐传播是特殊的信息传播,音乐符号有着与其他信息符号明显的差异性。其一,音乐的专有符号――乐谱,其书写、识别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乐谱的印刷出版也非一般出版社能所为,因此,对传播者和受传播者的文化素质、专业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二,作为听觉符号,其表现形式是音乐音响,一般语言符号有明确的寓意和严密的情态声音,追求的是清晰可懂度、而音乐在广义上没有明确的语义,受众根据自己的体验来理解音乐信息,可以说,“语言以表意为主,音乐以表情为主,音响以表真为主。”音乐的受众在音乐音响方面的求真求美使音乐的传播在技术上要求远高于一般语言符号。其三,音乐符号中的文字,应指歌词,一般与音乐的旋律合为一体,歌词应精炼而富有韵律美,而不似一般文字符号的逻辑性、严密性。其四,音乐中的影像符号,是指音乐表演者与音响融为一体的表情、身体语言和场景,受众当然希望能收看到较高分辨率的影像信息。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音乐传播中的符号载体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并且成功的音乐传播应综合运用多种符号形式,不可偏废。因此对音乐传播的媒介载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载体和符号、媒介之间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譬如,音乐家的音乐构思为信息时,那么表达音乐信息的乐谱就是符号形式的载体,抄写或印刷乐谱的纸张或书籍就为媒介形式的载体;录制的音乐音响为信息时,调制成的波形信号或数据信号为它的符号载体,记录信号的磁带或磁盘即为媒介形式的载体;无线电播出的音乐音响信息时,电波为符号形式的载体……而总地来说,乐谱、纸张、信号数据、磁带、磁盘、出版社、广播电台、互联网络都属于传播载体的范畴。”“因此,传播媒介与传播载体在概念上是一种种属关系,传播载体是包括符号和媒介在内的大概念,传播媒介是隶属于传播媒介的一个小概念。”

三、音乐大众传播媒介的评价

1.音像出版媒介。由于人耳可闻声达到20HZ-2000HZ,对音乐音像符号的再现要求很高,并且渴望能在细选择、欣赏自由度等方面得到满足,而长期以来音乐传播大众媒介一直无法满足这种需求,这些因素加上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音像出版媒介的兴起。它有关的产品有磁带、录像带、CD、HDCD、VCD、DVD、MP3等。

音像出版媒介的用户层使能因素是:利用数字技术推出的高保真、大容量、低价格的音乐音响符号媒介产品,传播质量优于公共广播电视传媒,能长期保存、交流方便,受众自由度高、受众面基本不受限制。

2.公共广播媒介。自本世纪20年代无线电广播开始普及以来,无线电广播对音乐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直至今天调幅(AM)和调频(FM)的无线电广播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娱乐的一种最为广泛的大众传播媒介。

公共广播媒介用户层的使能因素是:广播生产的流程比较简单,因此传播信息迅速及时;传播范围广,不需大功率的电台即可将信息传往全球;用户接受信息不需要费用,接受信息所需费用价格低廉;对受众的知识水平几乎没有要求,因而受众面相当广。

公共广播媒介技术层的极限因素是:不能拨出音乐乐谱符号,不能传播音乐影像信息,现有的音响频带太窄,不能满足受众的听觉需求;信息传播呈瞬时态,缺乏交互性,难以长期保存。

公共广播媒介技术层的动机因素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无线电数字化广播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数字音频广播与现行的广播相比具有音质好,有较强的抗干扰和在恶劣环境下接受的能力,它可明显地提高投资效率,发展无线电数字化广播室公共广播媒介的必然趋势。

公共广播媒介组织基础层的使能因素是:直接受政府控制,行业历史悠久,组织较为严密,媒体威望较高。

公共广播媒介社会体系层的阻碍因素是:受公共电视媒介的挤压,传播影响日益缩小。

3.公共电视(电影)媒介。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电视传播媒介发展才不过60多年,我国的电视传播媒介诞生不到50年,由于它技术先进,传播效果好,受众面广阔,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传播界的强烈关注,因此获得的投资也最多,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现代公共电视传播媒介包括无线电视及有线电视。

公共电视媒介社会体系层的阻碍因素是:公共电视传媒投资巨大,技术复杂,同户接受设备昂贵,使用期长,任何新技术的采用,必须考虑到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

四、音乐大众传播载体的发展趋势

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过程中,各类传播载体的产生、消亡与用户的需求、传媒技术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态密切相关。我们正生活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有的传播媒介及其信息,如文字(乐谱)、音响、图像、影像和数据等都能够而且都将被数字化,数字化是传媒载体交互和融合的必要条件。由于受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各种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爱好的人,他们所需要的文化、娱乐节目和信息是不同的。对所有音乐大众传播媒介而言,21世纪将是满足不同层次受众不同要求的时代。

传媒载体实现数据化合提高交互性的战略发展方向,是促进过去互不相关的印刷出版媒介、音像出版媒介、公共广播媒介、公共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络媒介的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音乐信息传播网络和产业,这将是传播学理想中的音乐大众传播载体。

音乐广播篇3

――音乐广播实施大型系列节目的思考与探索蔡梅 李筠 王汉斌

在广播传播的惯性思维中,音乐广播与重大社会关切之间横着一条鸿沟:音乐广播提供的是精神愉悦范畴的内容,在相对偏硬的重大社会关切面前,其可作为的空间十分有限。然而,置身于多元的传播环境里,任何一种将媒体属性与传播内容进行绝对分割的认识和实践,都是片面的。面对重大社会关切,音乐广播作为媒体,首先不是看客,其次,就其功能而言,完全可以发挥温暖人心、凝聚力量、彰显美好的独特作用。

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组建不到三年,先后成功组织了两个重大主题系列音乐广播节目,一是体现“美丽中国”主题的《蓝色音乐札记》,二是展示“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实施进程的《丝路欢歌――从丝绸之路发来的音乐札记》。音乐广播用鲜活的实践证明:在重大主题宣传中,音乐广播完全可以用其传播的音乐发出独特而有价值的声音。音乐广播实施大型系列节目的思考与探索,对丰富广播大型系列报道的实践而言,将是一个可以研究的标本。

一、在大型系列节目的探索中,彰显音乐广播的传播价值

音乐广播部是湖北广播电视台整合湖北经典音乐广播和楚天音乐广播频率的改革成果。整合前,两套频率对音乐广播如何在重大社会关切中发挥自身作用,就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在音乐广播看来,任何重大社会关切如果缺少了音乐,这些关切本身是不完整的;而音乐向来都与重大社会关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岁月,音乐始终是所有重大社会关切的参与者。在这种参与中,诞生过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更是成为一个时代和民族的集体记忆。音乐广播作为媒体,产生传播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要跟时代和人民同频共振。如果在社会重大关切面前失声,且不说鞑ゼ壑担单就媒体的社会担当来说,就意味着主动放弃,这显然有违作为媒体人的职业理想。

然而,必须看到,尽管音乐广播完全应该在社会重大关切面前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如何发声,则大有讲究。其一,音乐广播的频率属性要求其所传播的内容必须与自身定位产生共鸣。为了发声而发声,既伤社会重大关切的内容传播,更与音乐广播频率自身的传播规律相悖。其二,任何社会重大关切的表达呈现,与其说是一种传播行为,不如说是传播艺术。生硬的嫁接,生涩的展示,生造的模式,只会让传播行为最终为受众诟病。这在一些重大社会关切传播事件中是有着深刻教训的。其三,音乐广播完全可以建立一整套有别于新闻综合类广播媒体的重大社会关切传播体系,具体说来,就是要用音乐的视角、音乐的手法、音乐的立场来观察重大社会关切,并在对这些重大社会关切的传播中体现出音乐的意义、音乐的态度和音乐的价值。只有这样,音乐广播在社会重大关切面前才能从容以对,并生产出社会认可、受众欢迎、市场追捧的优秀传播作品来。

正是基于上述思考,两套音乐广播频率在整合前就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宣传,既体现了对重大社会关切的媒体使命,又彰显了音乐广播的独特优势,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00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楚天音乐广播推出10集系列专题音乐节目《香港十年回旋曲》,派出十多名编辑、记者、主持人前往香港进行深度采访。该系列专题音乐节目以音乐人、音乐作品、音乐现象为线索,对香港回归十年来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景展现,用轻盈、舒展的节奏,时尚、个性的形态,悦耳、律动的音乐,对“一国两制,港人治港”这一重大主题进行了生动呈现。楚天音乐广播在重大主题表达上的这一成功实践,为进一步展开系列节目和主题宣传上的探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2008年,两套音乐广播分别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发声。经典音乐广播推出了22集大型系列广播《荆楚乐坛30年》,以改革开放30年湖北省音乐界的成就为主线,通过系列广播专题形式,将话筒伸向30年来湖北音乐界的主要人物、事件、团体,并对音乐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歌曲、器乐曲、歌剧、合唱表演、团体、研究等方面的突出代表人物作全面、系统的采访、回顾,从音乐的角度全面展示了湖北省构建和谐文化、推动文化强省的光荣历程。楚天音乐广播推出了20集大型系列广播《和青春有关的旋律――中国内地流行音乐30年记录》,用音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标注。这组系列节目纵向梳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从发轫到兴起,再到全面开花的基本脉络。节目以专业音乐电台的视角,剖析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对社会生活、文化形态和民众心理带来的深刻影响,整个节目既有理论的切片,又有作品的赏析,更有丰富的声音元素,再现30年中国内地流行音乐不寻常的发展轨迹。

2009年起,经典音乐广播连续三年推出系列节目《音乐绽放》,分别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80周年等重大主题策划系列广播节目,在这一系列中,推出了《红歌60年,我们一起唱》《转手遇到爱》《银屏颂歌大家唱》等优秀作品。楚天音乐广播则在2009年推出了7集系列广播节目《共和国之恋》,用综艺剧的形式,通过音乐、文学、影视作品的贯穿,全面展现建国60年来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在这个系列节目中,楚天音乐广播大胆尝试运用了娱乐的表现手法,使得“共和国60年”这个重大主题在广播中的呈现更加轻巧、更具可听性。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楚天音乐广播紧紧围绕建党9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以饱满的热情,提前谋划、密切跟踪、及时反应,精心采编制作9集大型专题音乐广播《红色音乐札记》,先后派出6路11名记者,奔赴上海、北京、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以反映党的奋斗历程的优秀音乐作品为线索,进行深入的采访,汇集了30篇风格各异的音乐札记,贯穿在该专题音乐广播中,又打了一场主题宣传战役。整档节目以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为基本脉络,按照一个年代一组札记、一个年代一组音乐的方式,用音乐的语言、散文的笔触描绘中国共产党90年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中华民族新纪元的壮丽画卷。该专题音乐广播在楚天音乐广播早晚黄金时间播出的同时,还通过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进行全球网络同步播出,依托全国卫星音乐广播协作网,在全国二十余家音乐电台落地播出。节目播出后,还根据节目的文字、采访时留下的影像以及制作后的成品推出了同名电子书通过网络发行,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2012年,为迎接党的十,湖北经典音乐广播采编播人员深入湖北十多个市州县,采制推出了28集大型系列广播《荆楚踏歌行》。该节目以音乐为语言,生动展现了湖北“十二五”以来在音乐文化与旅游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了扩大影响,这个系列广播节目还在全国14家省级电台、200家市级以上电台每周六联播的《环球旅行家》节目中播出,为宣传湖北“中部崛起、唱响全国”战略发挥了积极作用。节目播出后,作品文字经编辑成册,作为《武汉一周》增刊出版发行。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音乐广播在重大社会关切面前运用系列节目的方式进行表达是富有成效的,对提升音乐广播的传播价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整个系列节目的实施过程中也颇具音乐广播的特色。有别于新闻综合类广播媒体在系列节目中表现出来的庄重、沉稳、醇厚特色,音乐广播在系列节目实施方面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1.主动而为,轻巧发力。就音乐广播的传播特性而言,对重大社会关切的表达,主动而为往往赢得更大的空间,而轻巧发力,则是对音乐广播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握,这些大型系列节目都是找准了一个适合音乐广播表现的“点”后,轻举轻放,在“巧”字上做文章,从而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2.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音乐广播在组织大型系列节目方面因其传播内容的缘故,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更加多样,既有举重兵采制的成果,也有集纳式编辑制作的作品。而内容上更因为音乐与社会生活的高度黏合,显得丰富多彩。有对音乐现象的透析,也有对社会生活的描摹。

3.可听性强,易于传播。好听、悦耳,这是音乐广播在大型系列节目生产上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这里既有音乐与好听悦耳天然结缘的因素,也有系列节目追求制作效果的原因,这些也使得音乐广播的大型系列节目更易于传播,甚至可以不受地域属性的影响,实现全国、全球的传播。

二、把创新刻在大型系列节目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没有创新,就没有价值。2013年,音乐广播部组建后,把创新作为两套音乐广播频率实现整体全面升级的核心。在创新思维主导下,主题宣传,尤其是大型系列节目的生产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态:首先,大型系列节目将从过去的单频率操作转变为双频率集团式出击的模式,这对大型系列节目的组织、统筹、协调、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唯有创新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机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模式转换;其次,两套音乐广播定位不同、受众不一,大型系列节目的内容确立和表现形式也从过去只强调单频率定位,转变为双频率兼顾,要做到大型系列节目的运作与两个频率定位的协调,也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解决问题;再次,在全媒体传播的背景下,大型系列节目在呈现、展示、推送等方面要想实现新的突破,必须紧紧依靠创新,处处追求创新。

于是,音乐广播部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系列节目《蓝色音乐札记》就随着这样的思考应运而生。而在大型系列节目《蓝色音乐札记》诞生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也都体现出创新的思维。

《蓝色音乐札记》以生态文明为主旨,以湖泊故事为线索,以音乐作品为主体,以札记形式为载体,通过编辑、记者、主持人实地寻访,亲身体验,深度感悟,展现湖泊与湖泊文化的生态之美、人文之思、风情之韵。这个选题策划在创新上实现了多重要素的组合:一是音乐与湖泊的结合,讲究有湖的地方要有音乐,突出了音乐广播的媒体属性。这样,无论是经典也好,流行也罢,对湖泊音乐的容纳都可以做到零距离对接。二是生态文明与音乐文化的结合,把音乐文化与生态文明放在同一个坐标体系下来观察,并通过音乐广播独特的话语方式,将湖泊的生态之美与音乐的文化之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三是音乐作品与记者体验的结合,强调了前往实地采访的记者要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度体验,并将这种体验充分地展现在系列节目中。这个大型系列节目历时10个月,音乐广播部调动40名编辑记者主持人,走遍17个省份、21面湖泊,采访了数以百计的人物、采集了超过1万分钟音乐素材。沿途发回连线报道50余组,新媒体图文报道100余篇次,报刊联动报道数十篇,制作了22集总计550分钟的精品音乐节目《蓝色音乐札记》。整个《蓝色音乐札记》是音乐广播部发挥音乐广播的独特优势,展示湖泊文化丰富内涵、探寻美丽中国建设轨迹的创新之作、创优之作。

――内容上,它将新闻性、文学性、故事性、音乐性做了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在音乐的采撷上,突破了流行和经典的界限,视野非常宽广,既有传统民歌,又有流行金曲,更有散发着浓郁水草芬芳的原生态湖泊音乐。比如,鄱阳湖的渔歌、喀纳斯的楚吾尔、呼伦湖的呼麦与长调、日月潭的杵音和吟唱、大九湖的民谣和传奇……一听,就能把人带到那个特定的场景中,仿佛走进了这些地方一样。

――形式上,散文化的遣词行文和精细化的广播制作,让《蓝色音乐札记》实现了可听性和可读性的协调,加之所有的采编播人员都是自己采写、自己播音主持制作,整组节目显得形态丰富、风格多样、个性突出。如,有一组节目中,主持人跟当地音乐家一边聊,一边学唱当地民歌;还有一组节目,主持人让当地姑娘以湖水为背景给听众演唱湖区民歌,歌声背后就是湖水拍岸的声音,非常生动,听得人恨不得马上就亲身前往那里一探究竟。

――呈现上,实现了广播、书报刊、新媒体、体验展、全方位互动等多层次、多维度、多途径、多种类的融合式传播,体现了媒体融合时代的传播创新。尤其是体验展和图书出版,既体现了广播特色,又彰显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鲜明特征,创新感十足。如体验展,以图文声像作为主要形式,来表现悠远深沉的湖泊音乐主题,为观众提供一个全面体验湖泊文化和广播节目的独特空间,是广播媒体跨界创新的成功探索。再如图书出版。以《蓝色音乐札记》为蓝本的图书《倾听湖泊的声音》,把广播节目进入阅读领域后的体验作为创新点。版式设计上,大胆留白,给听众以回味感;在功能搭建上,引入互网二维码技术,将互联网二维码信息与图文设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扫一扫,听音频”的功能,读者拿起智能手机只需对着二维码一扫,对应的篇目就会呈现在耳边。同时,在图书设计中,还加入了气味元素,当读者翻开图书时,清新的荷叶香便会扑面而来。这些环节上的创新,大大延伸了大型系列广播节目的传播触角,除了让人耳目一新,更提升了音乐广播在不同领域的传播价值。

2015年,音乐广播部在成功推出大型系列节目《蓝色音乐札记》的基础上,继续延续创新思维,策划实施了大型主题宣传《丝路欢歌――从丝绸之路上发来的音乐札记》。如果说《蓝色音乐札记》是音乐广播组织实施大型系列节目的开山之作,那么,《丝路欢歌》则是音乐广播在大型系列节目创新实践上的升级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音乐广播记者的足迹首次延伸到了海外。《丝路欢歌》以音乐为主线,以自然人文和社会文化为延伸,深度探访丝绸之路,发现和展示丝绸之路沿线的音乐美、自然风、人文情、社会景、文化潮,用音乐广播特有的角为听众讲述丝绸之路经济带独具韵味的音乐传奇、独具况味的古今风情、独具意味的文化变迁。按照这样的策划设计,《丝路欢歌》的采制如果仅仅停留在国内,显然是有失片面的。赴国外采访,与丝绸之路零距离、零时差接触,这无疑对整个系列节目的组织、协调和实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促使着音乐广播将大型系列节目的创新继续往前推进。

第二,实现了选题与采编团队遴选机制的升级。组织《蓝色音乐札记》时,音乐广播部采取的是集中策划选题、集中确定人选的办法。但是,经过实践的考验,这种集中有大包大揽之嫌,对采编播人员个性的充分发挥和才能的全面展示,多多少少有些抑制。为了优化大型系列节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在启动《丝路欢歌》时,音乐广播部进一步创新,编委会只确定实施方案和主题框架,具体选题和采编团队则由采编播人员投标产生。投标竞标打破职级、岗位、部门甚至员工用工身份的限制,整个过程向全体员工公开,借助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评委当场打分、当场亮分并公布结果。中标人中有的是普通的主持人,但其领导的团队成员却有部室的高级主管;团队成员中,有的才刚刚进入音乐广播工作,有的还只是客座主持人。公平、公开的竞争大大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各个采编团队反复研讨选题,运用各自的资源跑签证、找线索、定行程。音乐广播大型系列节目的生产由原来以编委会为中心的创新模式,转变为以若干个采编团队为主体的创新模式。

第三,推送形式朝多元、实时、密集方向升级。在历次大型系列节目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音乐广播基本按照一路采访、一路连线、集中呈现的方式对大型系列节目进行推送。《丝路欢歌》的采访点多线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按照采访实施计划,《丝路欢歌》从启动到最终播出要经历七八个月的时间,如果还是按照过去的推送方式,很可能出现长时间的间隔,不利于大型系列节目整体品牌的打造。同时,仅仅只进行广播推送,在媒体融合时代显然已经落伍。在《丝路欢歌》实施中,音乐广播提出了全程推送、多元推送、实时推送、密集推送的创新思路,为此,专门建立了推送团队,前后方实现无缝对接,《丝路欢歌》现场连线由以往类似情况下的不定期播出变为日播的常态节目,天天跟听众见面。大型系列节目不再是 “一时爆发”的集中形态,而是一个逐渐推进的全面推送。尤其是大力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视频推送,实现了大型系列广播节目的立体式传播,常常是前方还在采访,后方的视频推送已经上线,鼓舞了前方的士气,提升了推送的质量。

第四,对大型系列节目进行品牌化运作,变节目形态为资源形态。大型系列节目的生产制作是大投入、高成本的工程,如果将大型系列节目简单理解为节目生产,那么,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时代,要么是短视之举,要么是对资源的无谓浪费。早在《丝路欢歌》还处在策划阶段时,音乐广播部就把这个主题宣传项目作为招商资源,放在了年度广告客户会上进行品牌推介。经过多方努力,《丝路欢歌》成为赢得了客户的充分认可,成为音乐广播历史上第一个被冠名和特约的大型系列节目。随着《丝路欢歌》的逐步推进,地产商、展览商、影视拍摄机构也纷纷加入到与《丝路欢歌》的合作中,或通过赞助,或通过资源置换,使《丝路欢歌》的后期呈现成为一个品牌展示的平台,实现了由节目形态向资源形态的跨越。

三、突破,是组织实施大型系列节目的永恒主题

毫无疑问,音乐广播以其不懈的创新力,已经成为大型系列广播节目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的实践表明,音乐广播部早已把组织实施大型系列主题宣传活动作为锻造品牌、锻炼队伍的常态之举和重中之重,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成为音乐广播部价值提升、人才培养的重要源泉。但是,也必须看到,音乐广播在组织实施大型系列节目方面,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去突破,换言之,不断突破自己,不断突破既有的高度,将是音乐广播在实施大型系列节目上永恒的主题。

一是,期待评价体系的突破。尽管音乐广播推出的一批大型系列节目在质量提升上仍有文章可做,但是,就其整体水平而言,还是可圈可点的。而回到现实来看,对音乐广播推出的大型系列节目在综合评价上仍处于长期被低估的状态。在各级各类的评奖评比活动中,由于音乐广播推出的大型系列节目介乎音乐、新闻、文化之间,往往找不到对应的类别,从而导致了节目送评任何一个类别都必然“吃亏”的局面。当然,组织实施大型系列节目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评奖,然而,从建立健全广播节目评价体系的角度看,如果没有与音乐广播在大型系列节目上的实际作为相对应的机制,显然有失公允,也不利于广播节目的创新发展。

二是,传播行为到传播现象的突破。客观地说,音乐广播实施的大型系列节目还处在传播行为的层面上,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为了体现某一重大主题而进行的有目的采编播行动,其实质还是一种传播行为。长此以往,很难产生长尾效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节目也就进入到了历史的档案馆。这里就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让大型系列节目的生产从传播行为突破到传播现象?如,系列节目品牌链的建立、系列节目版权的运作甚至围绕系列节目的产业开发,都是值得探索的领域。

三是,努力实现系列节目在视野上的突破。对音乐广播而言,系列节目的生产当然离不开,也不应该离开音乐这个范畴,但是,抓住音乐与社会生活高度关联的特性,把音乐广播实施大型系列节目的视野进一步打开,进而实现突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如,大型系列节目与社会文化活动的结合、围绕热门热点事件有机融入音乐元素、选题由“面的铺开”到“点的深入”等等,完全可以进行充分的论证和大胆的探索。

实践、创新、突破。沿着这一脉络,音乐广播在大型系列广播节目的组织实施上不断思索、不断探索。一路走来,收获了一件件值得骄傲的声音作品,也收获了音乐广播在节目生产、品牌运作、资源整合方面的珍贵经验,更收获了一支能征善战、勇于创新的高质量采编运作队伍。所有这些,其实不是大型系列广播节目思考和探索的终点,恰恰相反,它意味着“用音乐发出独特而有价值声音”的历程才刚刚开始。音乐广播在路上,关于大型系列节目的思考和探索就在路上。

音乐广播篇4

(通辽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028000)

【摘要】背景音乐是广播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有效调节节目的气氛,给听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还可以对节目进行渲染,增强节目的效果。因此,背景音乐在广播节目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背景音乐在广播节目中应用的重要性、广播节目中背景音乐的种类,以及背景音乐在广播节目中的具体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 广播节目;背景音乐;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电视等新通讯媒介的出现,让广播节目生存越来越艰难。因此,广播节目也要随时代的发展,对节目进行调整,通过背景音乐的加入等,增强广播节目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广播节目的长远发展。

一、背景音乐在广播节目中的重要性

广播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背景音乐。在广播节目中应用背景音乐,可以有效的将节目的中心思想与音乐的旋律结合在一起,撞击人们的心灵,升华节目主旨。由此可见,对背景音乐的有效把握,不仅有助于渲染节目,升华节目主题,还有助于节目节奏的调整,对节目的组成进行变动。不仅如此,背景音乐的正确使用还有助于听众增加对节目的想象,以及对情感的抒发。广播节目与其他节目不同,主持人不能借用肢体等无声语言进行表述,只能用语言表达情感。但有时口头语言的表达不能有效的抒发情感,这时将背景音乐添加进去,就可以有效表达主持人的情感。并且,当听众在节目中如果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时,也可以通过增加背景音乐帮助其舒缓情绪,对自己的状态进行调整。

二、广播节目中背景音乐的种类

(一)气势型的背景音乐

这类型的背景音乐,多应用于比较严谨的节目中,如新闻类的节目。近些年来,很多的广播电台都开设了新闻类的广播,在新闻节目的播放过程中,使用这种气场较为强大的背景效果,增强其震撼力①。像在新闻广播中播放《珍珠港》主题曲类的主题曲等,让听众通过节目内容与背景音乐的结合,增强其感受力,进而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二)轻快型的背景音乐

轻快型的背景音乐多被应用于一些娱乐性比较强的节目中,一些服务类或者访谈类的节目中也会有所应用,他们通常是借助这些轻快的音乐对节目的框架进行调整,让听众在听取节目中时可以将身心放松。例如像《坐在巷口的那对男女》这种轻快的音乐会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呈现欢快、轻松的氛围,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获得听众的喜爱。

(三)舒缓型的背景音乐

舒缓型的音乐多受情感类和文学类的节目所喜爱,这种节目多在夜间播放,如果播放轻快的音乐会给人聒噪感,气势型的音乐会让人产生压抑感,因此这类节目中舒缓型的音乐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像《天空之城》等这类音乐非常柔和,又不失特色,将节目的主题与音乐结合,非常容易让听众产生共鸣,达到烘托气氛、渲染效果的作用,并且通过这类音乐的播放,观众诉说自己的故事,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三、背景音乐在广播节目中的应用

(一)节目开始背景音乐的设置

1.明确节目主题

在节目开始前设置背景音乐可以提升节目的效果,是一种类似于标题性的音乐。广播节目如果想吸引更多的听众,必须要有个非常具有吸引力,或者非常具有震撼性的开头吸引听众。选取适合的背景音乐常常可以明显的突出节目的主题。例如嘉兴的《行风热线》这个节目,它是一档与纪委合办的民生节目,主题明确且非常具有严肃性。节目在设置片头音乐时,如果不能选取适合的音乐就会影响节目的效果。所以其选择了一段庄重与时尚并存的片头音乐,既不失庄重,又契合节目的主题,所以节目效果也非常好。

2.节目的标志

具有特色的音乐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节目在进行片头背景音乐的设置时是非常重要的。要努力做到让听众一听到开头,就知道是哪一档节目,让主持人还没有开口,听众就迫不及待的听到他的声音的地步。有一档名叫《交通快活人》的节目,它在片头设置的曲目是《鸡叫进行曲》④。名字虽然听上去有些俗,但这首音乐却是非常有特色,非常欢快而且节奏感非常强,公鸡的叫法也非常有特色,可以说是过耳难忘,也正因为这个开头音乐让人们一听到鸡叫声就想到了这个节目,其效果自然也可想而知。

(二)背景音乐在节目中的应用

1.避免节目的单调性

当前的广播节目中,为避免节目的枯燥,常常会选择一男一女两位主持人,通过对播或者与嘉宾对话等形式,增强节目的效果,避免节目的单调性。这种方法可以有效丰富节目内容,通过声音效果带给听众不同的感受。但也有一些节目中,只有主持人一人,听众只能听到一个人在那侃侃而谈,时间一长就会产生疲劳感,但如果在此时加入背景音乐,就会产生另外一番效果⑤。背景音乐的加入,就好像给主持人配了一个搭档一样,让单一的声音有了起伏、变化,不再让听众觉得无聊、乏味,可以有效抓住听众的听觉,提升节目的效果。

2.能起到过渡的作用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这对当代的广播节目也造成了直接的影响。现在的很多广播节目会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节奏,将节目进行调整,分成大板块或者小栏目,增加板块的内容,将其分设成多个小模块,使得广播节目更加灵活,将大板块的内容固定,小栏目的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可以使节目更加丰富、多样@。但每天小栏目之间的变化是需要进行连接的,这时背景音乐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将小栏目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过渡。但在进行背景音乐选择的时候需要注意选择,因为背景音乐的选择会直接影响过渡的效果。

3.有效升华主题思想

在广播节目中,一旦主持人需要阅读的内容非常多,或者内容较为枯燥的时候,听众就会缺少听下去的耐心。但如果在主持人进行阅读时,加入一些比较适合的背景音乐时,效果就会明显不同。例如,当主持人在讲解吃零食的危害时,播放一段《瘦身男女》的音乐,或者是一些有声搞怪的音乐,就会让听众在欢笑的过程中学到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增加节目收听率,一举两得。

(三)节目结束背景音乐的使用

在节目结束后播放背景音乐,通常都是主持人在对节目进行最后的总结时,这时的背景音乐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升华节目主题.二是给听众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让观众对下~期的节目有所期待。因此,节目组在这时播放的背景音乐通常都是较为让人留恋的。例如,有的广播节目在结束时会播放费玉清的《晚安曲》,既是对听众的祝福,又是让听众期待明天的节目。并且歌词也非常有意蕴,犹如主持人要对听众说的话一样,让人非常温暖。因此,广播节目在结尾时,也要选好背景音乐,做好节目的完美结束。

结语:

音乐广播篇5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广播 音乐节目 内容转型

音乐节目作为广播的最初节目形态,自广播诞生之日起,便成为其 发展 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播作为听觉媒介,与作为听觉 艺术 的音乐,在特征属性上不谋而合。也正是由于这一属性特征的契合,使得广播在音乐传播中如鱼得水,广播音乐节目占据了广播文艺节目的“半壁江山”。

但自上世纪90年代始,新媒体纷至沓来, 网络 、手机、mp3、mp4等新媒体的诞生发展给在传统媒体大战中本已处于劣势地位的广播又笼罩上一层阴霾。新媒体所能提供给受众的海量的信息、自由选择权、零损失的收听音质都是传统广播音乐节目所不能提供或者不能完全提供的。在新媒体所具备的传播音乐的巨大潜力下,原先作为音乐传播的最佳载体之一的广播音乐节目相形见拙,广播音乐节目面临着新媒体的强劲冲击。

尤其是新媒体的核心用户群和广播音乐节目的主流听众群几近相同,更是加剧了两者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广播、音乐的主流听众群体:从年龄来看大致是15~24岁的学生听众和24—35岁的青年听众。新媒体用户中最具代表性的“网民”,就目前而言,恰恰也正是这部分群体。据2010年1月15日公布的第25次

音乐广播篇6

广播音乐节目应该是数量众多的广播节目类型之一,各种类型的电台,几乎或多或少都会有一档或多档音乐节目。一方面这类节目制作相对简单,受众广泛;另一方面,在语言类节目之间穿插,有利于梳理收听节奏。但目前大多数音乐节目存在套路化和节目受众低龄化问题。如何让节目常听常新,既有形,又有神,既保证陪伴性,又能提升受众的年龄层以扩大市场份额,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挖掘新题材,选择新视角

音乐融入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纯音乐节目是需要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把音乐看成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怎样将音乐和人们的生活较好地结合起来,是我们思考的课题。一般的音乐节目,往往局限于一段介绍性的语言,一段示范式的音乐,或者干脆“语言不够音乐来凑”,这样的节目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不可能获得较好的收听率和占有率了。笔者认为,音乐节目要想获得突破,必须在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上做文章。鹤岗电台的 “午后乐飞扬” 就是一档从生活细节和人文角度着眼,内容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类节目。节目由话题展开,吸引听众参与互动讨论。话题选择内容宽泛,贴近听众生活和群体定位,事儿是身边事儿,人是身边人,轻松、随意,整个基调由两位主持人驾驭把握,以即兴脱口秀的主持方式与听众一起感受音乐以及娱乐生活中的人和事。播出两年来以真实、真诚、趣味、轻松、智慧和时尚的个性,吸引了一大批午后家族。电台的另一档晚间节目《心灵港湾》是一档情感类的音乐节目,以情感话题为主,围绕心情和音乐展开。在音乐的温馨氛围中为心情紊乱、难以入眠的听众排解烦恼,缓解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因此说,音乐不仅仅是单纯的音符的组合,更应该成为传递丰富内涵的载体,使听者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现代生活中细枝末节的东西,从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二、采用个性化主持方式,提供有观点的音乐

现代社会,随着媒介的发展和信息渠道的增多,一方面,受众所能接触的信息终端日益多元,获取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受众当中很多人会通过网络接收音乐信息,通过网络下载各式各样的音乐,还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跨地域点击全国电台的音乐节目。而基于移动数据通讯技术的手机音乐业务,也能将大量的音乐产品存贮在数据库中,用户通过移动通讯、网络在线聆听或下载,甚至还能建立独具个性的无线手机音乐播放的数据库,真正成为“我的电台”。另一方面,在媒介迅猛发展情形下,逐渐成熟的受众已不再单纯满足于传播性的信息,传统的罗列歌曲、报歌名、介绍歌曲背景的简单串联方式都难以满足他们更高的审美要求。基于此,提供有观点的音乐节目就成为广播音乐节目在新媒体时代,面对海量音乐信息冲击的有力回击,广播音乐节目不仅要将各类音乐展现给社会公众,同时更要将自身对音乐的观点传递给它的听众。在有观点的音乐节目的提供过程中,广播音乐节目的主持人就成为其实现的关键。广播音乐节目的实质,其实即是主持人对音乐信息进行解读理解之后,再结合自己的想法制作成节目,而后面向受众进行传播。这一整个过程就是主持人实现其从解码者到编码者的身份转换的过程,也是音乐从被解释到再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音乐节目主持人对音乐独特的解读方式就成为节目脱颖而出的关键,只有具备了独特的解读方式才能保证音乐节目的特行品质,才能使节目不被湮没于众多音乐信息之中。

三、利用新媒体资源,拓宽参与渠道

音乐广播篇7

音乐在现代视频广告传播中可谓如影随形。与一般音乐不同,广告传播中的广告音乐是一种实用性的音乐语言,它是为传达广告信息服务的,是一个以音乐为形式的信息载体。笔者认为,音乐在广告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品牌个性的塑造

音乐在情绪、风格以及个性的表现上往往很鲜明。例如班得瑞的音乐总是带给我们空灵飘渺、自然脱俗、纯净清新的感觉,而英国古典辣妹(Bond)演奏组合带给我们的则是现代感十足、活力四射、热情洋溢的音乐。因此风格鲜明的音乐在广告中的运用往往有利于塑造品牌鲜明的个性。若干年前一则农药产品“来福灵”的广告④,按常理来说这是个不好表现的广告,但它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卡通形象用幽默的口吻进行诉求,在进行曲的旋律背景下为滑稽的歌词配上重叠的乐句,将卡通形象刻画得可亲可爱,将一个毫无个性色彩的品牌表达得完美无缺。这首广告歌曲在当时特别是在孩子当中广为传唱,简直就是一首当红的儿童游戏歌曲。

2、有利于增加品牌的文化附加值

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文化与传播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着很大程度的重合性,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说文化就是传播,传播就是文化。广告传播不仅借助既有文化来推销产品,而且往往在推销产品的同时,推销某种文化、某种价值观念。音乐能轻而易举地走进人的精神世界,揭示人的情感,拉近人的心灵,因此音乐成为品牌传播中增加品牌文化附加价值的手段之一,与品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音乐在广告中,不仅能传达产品信息,引导消费者感知品牌情感,也能让消费者感受品牌文化所带给他们的精神享受。如比利时乐队Hoover-phonic专门为芝华士谱写的广告歌《Wheny-ouknow》,使芝华士多年来一直以其独有的文化和品味征服着消费者。

3、有利于品牌建立“听觉LOGO”

LOGO是商品、品牌、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一般用图形或者文字表示,但只要运用得好,音乐或者声音也能构建成“听觉LOGO”。音乐由于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和艺术魅力,其作为突破视觉手段、强化品牌记忆、掀起感情波澜的工具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日渐成为构建广告听觉LOGO的重要手段。这方面不乏成功的典范,如美国的intel公司独具的“听觉LOGO”⑤,从1996年至今,几乎在其投放的每一则广告(其中包括采用intel处理器的联想、惠普等各大电脑公司的广告)的结尾处都会播放一段简短而富有意味的音乐———“蹬,蹬蹬蹬蹬”。它陪伴intel走过了风风雨雨的17年,也在整整一代人的耳边回响了17年,经过17年的积淀,这串简短的音乐已经成为消费者认识和铭记intel公司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接触过intel广告的受众和intel客户的脑海中,让每一个人聆听这段音乐时都能联想到in-tel公司。由此,tntel公司除了拥有图形和文字商标之外,还拥有了无形的“听觉LOGO”,其无形资产则更显雄厚。

4、有利于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很多广告歌曲一般是用一段言简意赅的歌词将品牌的诉求点鲜明、简洁地呈现出来,再在此基础上创作一段旋律优美、个性鲜明、节奏简单明快的曲调,以引起目标受众的亲切感,通过旋律帮助受众进行品牌识别,增强对广告的记忆效果。音乐凭借自身特点和传播优势对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娃哈哈”果奶的广告片就是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例子⑥,曲调简单而又上口。其中的歌词:“甜甜的,酸酸的,有营养,味道好,天夭喝,真快乐,娃哈哈,果奶。”以三个字为一组,节奏鲜明、轻快,针对儿童的特点,强调产品的口味及营养功能,表现方式以儿歌的形式出现,播出后人们很快就学会了,达到了广告预期的效果。

二、广告音乐的特性

作为一种公共传播行为,广告无论是在政治目的、公益目的还是商业目的方面的成功,都无一例外地是以其传播学上的成功为前提的。而作为辅助手段的广告音乐,无疑也是以此为大前提。正是基于这个大前提,受广告用时短、信息多、传达有效信息的特点的影响,广告音乐具有以下两大特性:

1、“短小”且“精干”。广告音乐在其结构形式上非常短小,因为一般广告作品的长度为几秒或数十秒,因此广告音乐要以“短、平、快”的方式对受众的听觉进行强有力的冲击,常仅有一两个乐音,较长的也只有几个乐句。精干是指广告音乐在这有限的时间之内,也有自己的“起、承、转、合”,要有自己的思想及神韵,无论是在旋律、节奏或和声方面的设计还是体裁的选择等都要准确、细致、精炼,都要符合广告的创意精神和广告的宣传内容。⑦

2、鲜明的指向性。这个特性是广告音乐为广告传播服务的根本属性所决定的。这里的指向性,既指广告音乐是紧紧围绕广告商品的特点、广告的创意构思以及品牌的文化内涵而创作的,也指广告音乐往往是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而策划制作的。如中国移动公司在推出“动感地带”这一年轻时尚的品牌时,就成功提炼了现代年轻人崇尚自我的文化氛围⑧。为了得到这群目标受众的青睐,启用年轻人的偶像周杰伦为代言人。并且强势推出《我的地盘听我的》这首量身定做的歌曲,富有hip&hop特色的广告音乐立即引起年轻人的传唱,为广告中的产品赚足噱头。广告音乐的目标受众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如根据年龄可以分为儿童、青年、中老年消费群体,根据性别则可以分为男性或女性消费群体,根据产品的定位可以分为高端、中端、低端等消费群体,而根据广告投放的区域,又可以分为欧洲、亚洲等不同的民族区域消费群体。不同的目标受众对于音乐类型、风格、色彩、形式等的接受是有区别的,广告音乐在创作过程中都会有所指向。

三、广告传播中音乐的运用策略

广告的传播就其实现的操作层面而言,必然是以效果论好坏、以成败论英雄的。所谓传播效果,是指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所产生的反应及影响。在广告传播中,广告音乐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起到深化创意思想、塑造环境氛围以及配合广告表达广告内容等功效。但如运用不当,不仅会影响广告信息的有效传达,还可能损害品牌业已建立起来的良好形象。因此,在实践创作中,广告音乐的运用是有一定策略的:

1、考虑产品类别和产品特点

广告中涵盖的产品可谓种类繁多,按照苏夏(2008)《影视广告教程》中,共将其划分为28个种类:酒类、美容化妆品类、汽车类、银行类、投资/保险/房地产类、运动用品类等。⑨每一类产品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笔者认为广告音乐运用时应当加以考虑,以吻合产品的类别和特点。例如银行类和投资/保险/房地产类广告,选用具有优雅、高贵气息的音乐,如交响乐、艺术歌曲等,更能与产品带有财富、理财等象征意义相一致,体现产品的气质和特点。而运动用品因具有运动的品质和特点,可以选择用打击乐器演奏的音乐。打击乐器具有节奏性强、声音干净利落等特点,正好与运动的品质合拍,所以在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等品牌的广告中,我们都可以找到打击乐器音乐的身影。

2、考虑品牌定位

所谓品牌定位就是为企业品牌在市场上树立一个明确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形象,其目的是为了在消费者心中占领一个有利的位置。⑩品牌定位为何种层次、或者定位为何种个性,都将影响音乐在广告中的运用。例如一些定位比较高端的手表、汽车等品牌,都偏爱古典音乐家作为其形象代言人,并用古典音乐作为广告的背景音乐,而极少用通俗音乐。从劳力士、万宝龙、奥迪等多个世界顶级品牌邀请国际著名钢琴家郎朗作代言人这一事件,我们就可以窥探古典音乐与高端品牌之间存在的天然联系:二者之间的气质、品位是非常吻合的。

3、考虑受众群体

如果产品针对的消费群体是少年儿童,那么广告音乐适合采用儿歌;产品针对的消费群体是青少年,广告音乐则可以采用青少年们喜闻乐见的通俗音乐;而如果产品针对的消费群体是老年人,广告音乐就该相应地采用老年人乐于接受的中国传统音乐形式:戏曲、民歌等。例如,宝宝金水“洗澡篇”电视广告中,广告音乐采用由童声演唱的儿歌———改编版的《找朋友》,因选曲得当,广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宝宝金水”占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80%,成为行业的冠军和龙头,成功登上了儿童驱蚊产品市场的巅峰輯訛輥。

4、考虑受众的情感需求

现代广告受到播出时间限制,时长上很短,往往只有几十秒、甚至几秒钟。虽然广告片的情节都是高度浓缩,但也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情感、营造出一定的情绪气氛,特别是在一些以情感作为诉求方式的广告片中。輰訛輥这些情绪气氛有喜庆的、凄凉的、浪漫的、欢快的、怀旧的、抒情的等等,广告音乐在创作编配时应当有所讲究,使音乐的情绪与整则广告片的情绪气氛吻合,才能取得良好的广告效果。如央视曾推出关注5.12大地震的公益广告《心电图篇》,并没有任何旁白,只配以简单的文案和调子,在低缓的哀乐下,讲述这次伟大的救援行动,文字和音乐就深深饱含了对死难者的哀思,对人们的心灵更有冲击力。

5、根据广告情节设计的时空定位

广告片的剧情设计总是体现出一定的时空性,例如剧情发生地点是在西北高原、陕北农村、江南水乡或是新疆大草原;时间是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解放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年代等,不同的画面时空定位往往影响着广告音乐的创作运用。而运用得当的广告音乐也往往可以帮助设定或者渲染强调广告的画面时空定位,当象征着特定时空的音乐形态与画面相结合时,特殊风格的音乐“发言”就会使画面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得以凸现。例如,一只埙的呜咽鸣唱,即可将画面框定在世界东方的远古洪荒;一曲辽远悠长的“信天游”,即可将故事的发生设定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輱訛輥因此,根据广告情节的时空定位进行广告音乐的设计创作,也是广告音乐的运用策略之一。

音乐广播篇8

【关键词】广播 融媒体时代 湘江音乐节 声音价值

面对“互联网+”的历史性变革浪潮,湖南电台尝试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活动在创新互动上的流程再造,强化互动与体验感的活动模式,生动演绎了“互联网+音乐节”的新发展生态,颇具时代特色。

一、首开广播“互联网+音乐节”跨界合作模式

作为长沙2015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事件之一,“湘江音乐节”将“互联网+”国家战略和传统的音乐节紧密结合,跨界融合多种艺术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生态即“互联网+音乐节”。2015湘江音乐节有别于传统意义音乐节之处在于湖南电台利用广播声音的宣传优势,充分融合互联网跨界成果,使广播走出了单向接收模式,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娱乐化的样态。

随着音频直播与移动互联网的高度结合,湖南电台强化声音的交互式体验,让声音能够真正与听众互动起来,增强了广播的互动式体验感,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出广播的价值所在,全面提升了活动的有效影响力和覆盖面。

二、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宣传矩阵

为凸显资源整合优势,湖南电台各频率携手多元媒体为听众带来全方位感受,构建“传统媒体+新媒体”宣传矩阵,即网络广告、网络电视、电台、电视、影院贴片、电梯框架、楼宇广告屏、户外大屏、公交车身、地铁车站等,将音乐节塑造为湖南2015最具影响力的市民活动及文化事件。

同时,全程开辟摩登音乐广播的高保真直播节目,打造湖南电台“湘江音乐节”活动名片,并在全国广播媒体中推广和分享。除此之外,还搭建音乐节明星粉丝群,大量泛娱乐化的原生内容通过声音的表现形式,黏聚批量化的粉丝群体,展现出强大的创作能量和粉丝经济下的链接价值。

三、打造“Live在线直播+电台声音直播+粉丝实时互动”的直播模式

湖南电合互联网音乐平台酷狗音乐旗下的“酷狗Live”直播平台、酷我音乐及电视音乐服务平台彩虹音乐,打造“Live在线直播+电台声音直播+粉丝实时互动”的直播模式,进行全程跨平台同步直播,包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全网通等,覆盖中国上亿人群。

2015湘江音乐节全媒体直播创下2517万总在线观众和收听人数,5000万弹幕参与现场实时互动,抢座、飞屏等新形式玩转音乐节,真正实现了让“互动飞起来”,赢得了歌迷认可。

新浪、腾讯微博“湘江音乐节”话题阅读数量超过3200万,微博话题“湘江音乐节”和“直播湘江音乐节”阅读量均超过3000万人。与湘江音乐节相关的微博话题阅读总数达到 1.2亿人次。这一组数据展现的是:在当下移动互联网的社群新时代,广播听众存在大量的社交需求及多样化的内容消费需求,因此,湖南电台尝试创新湘江音乐节“互联网+直播”的跨界融合,以大数据支持音频内容消费形态,强化音乐节受众黏度,也再一次印证了互联网时代广播声音的价值。

四、打造系列线上线下以“声音”“互动”两大元素为主题的互动节目与活动,增强广播的互动式体验

作为音频内容的生产平台,湖南电台希望更为直观地将音频直播内容创作覆盖、延伸到更广的领域中,实现在移动时代音频社交的功能和需求。

2015国美湘江音乐节充分整合、利用了合作伙伴的渠道资源,联合全国1700多家国美电器门店进行现场直播,让每一个门店在每一场音乐节活动当天都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引发无数的观众驻足观看,实现了一次活动人群的全面覆盖。

通过“全城摇一摇”,让音乐节和长沙各繁华地段市民进行了非常充分的互动。我们通过和腾讯公司的合作,基于微信平台,在音乐节现场、国美电器门店、公交车站台以及公交车内都进行了布置。只需打开手机蓝牙,通过微信摇一摇“周边”功能,就可以参与买门票送惊喜等互动活动。微信“摇一摇”活动还持续至音乐节现场,通过微信平台为现场明星点赞送花、抽奖,让场内的明星、观众与场外的网友、人群产生有机的链接。

除了常规艺术表现形态之外,我们还增添了红色歌曲元素。10月1日,在韶山的铜像广场设置了分会场,邀请北京101中学金帆交响乐团进行了红色快闪演出,用交响乐的形式演绎了《红旗颂》《东方红》等红色歌曲,奏响陪伴了整整几代中国人的红色旋律,大胆打破以往单一的演奏形式,将情景再现与实景结合,让现场观众以及收音机前的听众和网友感受到视觉与听觉的“火花碰撞”,完成文化艺术与民族经典的历史传承。

湘江音乐节期间,我们还开启异业联盟,与滴滴打车等网络打车服务提供商无缝链接,开展派发优惠乘车券、定制接客点等活动,为观众提供出行便利。

五、挖掘粉丝经济潜力,创意至上,转嫁活动运营成本

湖南电台筹备2015湘江音乐节长达半年时间。然而,举办一届音乐节,广播电台的利润指标又有多少呢?在此,我们和大家分享一个数据,2015年湖南电台举办湘江音乐节获得纯利是400万元,其中的主体是音乐节策划费和新闻中心的运营成本,以及湖南电台广播频率的线上宣传费用。其余整个音乐节的运营费用、艺人邀请等费用均由客户买单。通过合作模式的改变,我们将举办音乐节的成本风险转嫁给了合作客户,实现了音乐节的运营盈利。从营收的层面来讲,真正提升了广播媒体做活动的价值,这是这次音乐节跟其他音乐节运作不同的地方。

六、围绕内容创作、消费和商业变现等链条搭建起一套完善的内容生产的生态系统

作为以年轻人及音乐爱好者为主要消费群的音乐节,如何与目标群体顺畅沟通、紧密连接成为活动的关键。湘江音乐节整合线上线下多方资源,多类形式全面发力,在拉近了与消费者情感距离的同时,准确凸显了音乐节的独特性。

2016年8月18日,由中国报业协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杂志社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传媒年会上,2015湘江音乐节入选“2014~2016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创新案例20佳”。

2016年湘江音乐节,我们设想引入用户关注的二次元音乐,举办国内真正意义上的二次元音乐节。今年的湘江音乐节还会在“声音”定制、个性体验、“声音网红”等方面进行“互联网+”的融合和尝试,来挖掘声音的更多可能。

上一篇:复制成功范文 下一篇:蜂蜜柠檬水的功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