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17 05:39:4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社会化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研究现状

伴随着农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普遍化,中国农村传统稳定的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数以千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求生存,他们囿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据推测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二千多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改善了其子女生活的农村大环境,但更多的是破坏了留守儿童固有的社区、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留守儿童能否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是关系到未来农村人口素质的大事。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

1) 农民家庭负担过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以及我国对农村劳动力外出政策的导向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直接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不少家庭子女数量偏多,家庭负担较重。农村传统重男轻女理念造成农村儿童数量多、性别比例失调。过重的家庭经济负担逼迫以及中央和地方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引导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但受以户籍制度为主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绝大部分打工父母无法将留守在农村的孩子带入城市上学。

2) 农村依靠读书跳出“农门”的传统观念被打破,“读书无用论”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失学、辍学现象加重。

农村留守儿童小学阶段在校状况较好,但初中阶段问题较明显,表现为在校生人数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据接受笔者调查的学校教师反映,在辍学学生中有近70%属留守儿童,这些辍学的留守儿童大多是跟随父母外出务工。这与当前我国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普遍偏低有很大的关系。

3) 农村基层政府部门不重视、城乡发展不协调。

目前农村社区和地方政府更关注的是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并把它视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伴随而生的留守儿童问题,既缺乏认识,更谈不上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自发状态。

2.2学校因素

1) 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

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农村学校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2) 农村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教学负担重,对留守儿童和一般学生的教育管理未加区别。

农村教师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力,是导致留守儿童辍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外出而得到教师额外的关照,老师由于本身课业负担比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2.3家庭因素

1) 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质量不高。

大部分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消极部分家长确实无能力对孩子学习进行辅导,父母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被“家庭边缘化”。留守儿童父母与子女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消极变化。

2) 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父母外出打工改善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增加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支付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维持等,形成了一些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正确态度,提高了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

3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内容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具体对策将围绕“从留守到进城”、“从失衡到平衡”、“从监护到教育”、“从家庭到学校”四个层面提出。

3.1从留守到进城

留守儿童问题的症结在于儿童与外出父母的时空分隔,因此,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首要办法就是保障更多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一起进城,保障儿童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在短期内,建议实行如下对策:

1) 适当拓展城镇的义务教育规模。

2) 切实执行《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有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

3) 针对农民进城儿童予以少量非户籍所在地的高考和升学名额。

3.2从失衡到平衡

父母外出改变了留守儿童所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为保障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平衡,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1) 为留守儿童寻找合法、合适的监护人。

2) 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日常联系。

3.3从监护到教育

完全留守儿童因父母的双外出由监护人代为监管。针对监护人“重监护轻教育”的现状,提出如下对策:

1) 建议完全留守儿童密集地区建立切实有效的“留守儿童监护家长教育学校”。

2) 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监护人法律责任的相关规定。

3.4从家庭到学校

学校内加强针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成立专人负责的留守儿童管理和教学、心理辅导机构,在完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区开办寄宿制学校。

4总结

最近两年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在提出上述对策的同时,也必须指出两点:

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依赖于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和农村教育的整体提高;

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很长时间,不是一朝一夕的工程。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2

关键词:安顺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近年来安顺市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务工增收的同时,开扩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也带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也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这一群体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缺少正确的引导、在生活和心理方面缺少必要的关爱、在课程学习方面缺少充分的辅导,严重制约了这一群体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安顺市山地特色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组在2015年9月至12月间,到全市6个县(区)、12个乡(镇)和22个村进行了专题调研,选择的调查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年龄段为7~14岁,调查显示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相关研究概述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做了大量研究,其中以教育心理和社会心理领域的成果居多。如:江琴[1]提出了心理弹性的概念,这一概念早已被心理学界所应用,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研时,认定这一群体的心理弹性与其家庭状况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特别是父母在家及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在留守儿童在心理弹性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越长,儿童的心理弹性越低。此外,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的频率、不同的照看群体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心理弹性。当然,学校对这一群体的额外关注以及有效的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资源。张文诺[2]指出: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就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制度性孤儿”,在心理、生活和教育方面的问题直接制约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现行农村基础教育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他们的帮助十分有限。邹先云[3]、张国洋[4]提出:乡村教育资源匮乏,社会支持缺乏力度和可持续性;政策机制缺乏激励和效果,这导致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成为弱势群体,事实上对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不应该仅仅是农村留守儿童,整个农村儿童群体教育问题都需要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引导多方利益群体来改善。季彩君[5]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是教育问题,缺乏良好的教育软硬件环境和基本心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农村最大、最无辜的弱势群体,也是谈到社会公平问题时必须面对的一个短板,按照教育公平的思想,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留守儿童”多中心教育支持体系,是有效的解决思路。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通过与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访谈获悉,农村学校各种教育资源较为匮乏,而留守儿童由于处在“留守”状态,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缺少父母的关爱,其教育出现了滞后现象。虽然在留守儿童中还是有一极小部分成绩优秀,且不受父母外出的影响的学生,但这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中的特例。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儿童成绩较落后,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据紫云自治县火花乡的调查显示,由于从小疏于父母的管理教育,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50%的“留守儿童”不能完成作业,有74%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明显下滑,80%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中下等水平,其中40%以上的是差生,成绩较好的仅占2%。西秀区旧州镇某完小有“留守儿童”206名,其学习成绩差的182名,其余24名成绩一般。平坝县夏云小学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好的不到20%,80%以上的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主要学科成绩仅在30~40分。2、缺少心理沟通、性格存在缺陷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关注,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亲情需求得不到满足,缺少与老师、家长之间的心理沟通,对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有心事时,他们通常首先选择同伴,其次是教师,再次才是临时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学习压力、社会交往等方面常常从自身角度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常会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此时,他们需要一个可信赖的、能给予其关爱和帮助的对象来进行倾诉和正确的引导。但是因为和父母分离,不能与父母及时良好的交流,而临时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的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一旦这些心理疾病形成,要矫正就比较困难。普定县马场镇、化处镇普遍反映: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与亲人交流,但父母难以顾及,造成了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自卑、有的表现为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等。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差,自信心明显不足。性格呈现病态或畸形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一是自我封闭,遇事不与人说。一些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却不告诉监护人或老师。二是自卑感增强,总觉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儿童说,他最怕学校召开家长会,最怕在外面遇见自己的同学和父母亲热,为了躲避这一切,他从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家玩。三是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平坝县某学校调研显示,在一些留守学生眼里,同学分为两种,一种是“惹得起的”,一种是“惹不起的”。对惹得起的,他们就欺负人,对惹不起的他们就被欺负。由于缺乏爱心,他们对人往往显得冷漠,不肯融入集体生活,不善关心和帮助他人。3、行为道德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少年儿童的自制力一般很弱,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家庭关爱,导致产生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他们总有一种被别人欺负的感觉,与人交流,相处的时候总是保持警惕,对别人充满敌意,小事也会计较当真,容易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和批评产生逆反心理。正是由于留守儿童和临时监护人之间这种特殊关系,导致出现这样一种错误的教育思想:只要他们不致于发展到触犯法律,不惹出“大麻烦”,其他无论大错小错监护人都懒得去纠正。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教育,有些留守儿童不听劝导,分不清事物的好坏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的出现。例如:组织纪律性差,经常迟到、早退、缺旷,违犯校规校纪的情况比较严重。生活习惯差,说脏话、粗话,抽烟喝酒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上网成隐或沉溺于网吧,钱花光了就偷,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据平坝县一些学校反映:留守儿童早恋现象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孩子。由于监管不严,一些留守儿童接触了一些不良书刊或网络图片、视频、音像制品等,因年龄太小无法抵御诱惑,致使心灵受到了严重伤害,行为上走上岐途,甚至违法犯罪。普定县某小学生,从原来的“三好生”变成了差生,行为上从优秀学生变成了后进生,他时常拉帮结伙,夜晚到处东游西荡,甚至放火烧教室门等,还经常邀集一些学生看光蝶以及经常逃学等。紫云县火花乡的留守儿童中,有30%的有打架斗殴经历,有15%的有破坏公共财物和偷人财物等不良行为。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些行为和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三、原因分析

1、父母教育缺位由于家庭主体———父母教育缺位,致使多数“留守儿童”变成了无拘无束的“野马”。因为儿童时期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辨别是非的意识,所以,此时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与管教,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不令人满意。对正处在成长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力并抵制诱惑的中小学生来说,没有父母的监督是一个影响学习意愿的关键问题。没有了父母的监督,学生的学习动力减弱,家庭学习奖惩机制基本废弃,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即使有的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意愿,但长期在家庭教育弱反馈环境下,学习热情的衰减是无法避免的。2、隔代老人监护隔代老人(通常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由于思想认识和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这一群体远不能起到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的作用,在留守儿童学习辅导中起到的作用更加微弱。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如果担负起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职责,由于年龄偏大,其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教育手段和行动能力远不及留守儿童的父母。祖父母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从而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中重养轻教现象的出现。另外由于年龄相隔较大(一般在40岁—50岁之间),老人与留守儿童的思想认识有差异,导致沟通交流不畅。老年人对于现阶段的农村教育政策和学校教学规律基本不了解,也很难对此投入足够的精力,这些都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被动的学习方式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厌学的心理,长此以往导致他们不学无术。3、学校和社会力量缺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仍然处在教育部门主导的状况下,工作的力度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部门主要领导人(通常是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重视程度,而缺乏应有的机制。第一,缺乏以农村留守儿童需求为导向的机制。教育部门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行动中,通常采取在上而下的方式整合资源,开展行动,农村留守儿童只是单方面的受益者,对这些行动只能被动接受。政府部门在对农村人口的关注上,存在着重视农村青年劳动力而忽视农村老年人、农村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对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缺乏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大多控制在政府教育部门手中,农村社区村级组织,包括村民委员会、村党支部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缺乏相应的资源,而政府资源基本不能直接分配给社区组织,导致他们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第三,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行动中,缺乏表达他们自身需要的相应机会,这便决定了他们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而在现行的农村基层组织的架构中,农村社区组织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而对政府部门资源上的依赖性则决定了他们更多地采取“等、靠、要”的策略。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他们不能自发地、主动地将农村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力所能及的教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的实施效果也未能纳入到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范围中,致使绝大多数政府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行动中缺乏实质性的参与。

四、对策建议

一是建立服务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资源共享机制。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将零散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资源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首先,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行动中,加强资源共享,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减少重复建设,减少资金投入,减少浪费,以最低的成本,产生最大的效果;有利于部门间优势互补,提高办事效率,形成合力,不断壮大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队伍。其次是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的需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基础教育、身心健康、农村科普、法律服务等方方面面,在整合各部门资源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为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提供了新的载体,为部门转变作风、树好形象提供了新的途径,为部门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水平提供了新的平台。资源共享也是在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中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第三、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动员的激励机制。首先,政府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留守儿童”工作的认识,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切实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组建由党政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留守儿童”工作机构,建立“留守儿童”工作制度,把“留守儿童”工作落实到基层村、支两委。切实明确每个“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并督促其认真履行监护职责。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之类的托管中心,对处于无监护状态或监护不力的“留守儿童”进行集中管理教育。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加强宣传力度,使公众树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对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行动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优惠和奖励。其次,要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我国农民相对分散,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的工作,不可能单独面对每一个农村家庭和每一个留守儿童,需要一个中间媒介进行沟通和协调,而农村基层组织能够把广大农户组织起来,使社会动员机制在留守儿童与社会力量之间得到有效的连接。要组织动员农村各种组织共同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农村的妇女组织、民兵组织、文化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及农民合作社等要积极配合社会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活动,积极落实具体工作,做好规划和协调,使社会的投入能取得最大效益,还要通过民主监督,使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以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

作者:马微微 单位: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江琴.儿童发展的心理弹性理论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78-181.

[2]张文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4):21-23.

[3]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10):47-50.

[4]张国洋.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比较研究———来自一个部级贫困县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6(8):41-4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3

关键词: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前言

农村许多成人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父母抚养。特别是在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大。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这些儿童只能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其思想观念的发展与在正常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相比,具有明显的落后性。正常的家庭结构,可以为儿童提供正确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儿童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其教育方面的缺失。因此,笔者选择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是有较大的社会意义的。

1、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从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模式来看,其监护模式的稳定性不强,临时性较大。留守儿童的的父母与其实际的抚养人之间具有较大的文化水平差异,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性格方面都存在许多不同。这些不同都会使留守儿童在性格形成以及心理发展情况方面造成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几点分析:

1.1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问题

父母与孩子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而留守儿童不能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家庭环境对于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更会对儿童的个人观念形成、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儿童的人格、智力与心理发展,都会因为亲子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在其成长的过程上,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与疼爱,很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降低,造成留守儿童悲观个性的形成。而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因为生计问题不能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沟通,留守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解决,会造成幼儿人格开发力度不足。

1.2儿童的基本生活安全无法保障

一般来讲,西部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抚养人为其祖辈或者是其它的亲戚,父母没有办法在身边对其生活起居中进行照顾。所以,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留守儿童与其它普通儿童具有较大的差别。留守儿童的行为容易失控,这对于留守儿童个人的生活安全具有不利影响。特别是对于女孩子来讲,很容易被他人非法侵害。留守儿童的行为容易过激,自杀的机率比其它儿童的自杀的机率要高。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一般不好,为了家庭的生计,他们的抚养人没有办法时刻守在孩子身边。这些留守儿童要自己照顾自己,吃饭没有规范,很容易影响到其自身身体素质的发展。

1.3儿童的学习成绩问题

留守儿童的抚养人一般为祖辈,其年龄较大。这些抚养人对于儿童的学习成绩关注度不足,他们认为督促儿童学习的人应当是教师或者是学校。教师不可能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学习上,而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受到学习能力与精力的影响,无心关心留守儿童的成绩问题。留守儿童抚养人的文化水平不足,没有办法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加以辅导,更不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激发。在农村,留守儿童回家之后,很少有时间进行课外学习,一般会帮助家里的大人干一些农活,课后作业根本不能及时完成。

2、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分析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关系着祖国下一代建设者的素质,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个人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来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进行几点分析:

2.1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加强留守儿童抚养水平的提高,对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认识到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从孩子前途与家庭发展的角度出发,尽量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父母应当选择一方留在家中照顾老小,陪伴孩子,发现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儿童解决问题。如果条件允许,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与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果条件不允许,那么家长需要利用通讯设备,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

2.2加强学校教育力度

学校教育对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具有弥补的作用,学校教育的加强会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足问题得到解决。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特别关注,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家。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在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方面更好地照顾学生的生活,辅导儿童的学习。学校与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加强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照。教师要利用日常交流来了解留守儿童内心的渴望,利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儿童想到得到什么样的关怀,让家长适当为孩子制造一个惊喜。学校教学力度的加强,会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足得到弥补。

2.3加强户籍政策的改革

父母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是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无法解决,受到户籍的限制。因此,政府需要认识到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现状,利用户籍改革,来带动社会其它各方面的改革。利用户籍政策的改革,消除农村留守儿童在受教育方面的阻碍,为农民工子女减免一些借读费用。当外在条件允许时,大多数父母都愿意将孩子带来身边,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3、结语

综上所述,受到监护模式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思想与价值观念与正常儿童会有所不同。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笔者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几点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希望社会多多关注西部农村的留守儿童,利用有效的对策为西部农村的留守儿童创造更多的受教育环境,给留守儿童一个积极向上的童年。

参考文献:

[1] 胡国雄,肖亚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11(2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9-77 -03

近期,我国正式了2016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这些都说明了留守儿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真正实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安康。

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打破了城乡间人口移动的限制,打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到90年代初,“民工潮”开始出现,于此同时,“留守儿童”这一词汇开始有专家和学者提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由上官子木所撰写的《父母必读》(月刊)1993年第十一期《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一文中,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出国留学而留守在国内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朋好友照顾的少年儿童。2000年以前,我仅仅查阅到六篇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和报道。1998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蒋忠、柏跃斌所撰写的《“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一文中,该文通过问卷和访谈逐项统计反应的现实情况,子女由于受父母职业背景、谋生手段和谋生形式,尤其是父母双双外出的影响,“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缺乏正确引导”“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等一系列教育问题持续出现,针对青年的外出,提出许多可行性建议的建议。这一研究在上官子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父母双双外出”的概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起了引领作用。

2000~2004年期间,留守儿童教育理论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谢永华(2000)、李庆丰(2002)、王艳波(2003)和林宏(2003)等。此外《光明日报》(2002年四月)、《楚天都市报》(2002年12月)、《人民日报》(2003年3月)和《都市青年报》(2004年5月)先后报道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有关问题。经过这些研究和报道,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开始呈现,很快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4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专题座谈会。教育部部长陈小娅亲自出席会议并表示,教育部将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2005年5 月21~22日,全国妇联和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研讨会”也专门研讨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2006年全国留守儿童电话会议的召开,建立了“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国内的研究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规模研究

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专家座谈会会议新闻稿指出农村留守儿童(16周岁以下)有近1000万。国家城调总队、河南省城调队对河南鲁山、叶县4个乡镇4所学校调查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李庆丰、孙宏艳在《“留守儿童”发展状况专题》中指出有6755万或7918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但是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段成荣、周福林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0.95‰抽样数据,计算出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2000年人口普查计算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为1981.24万。

2008一个数据得出14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为4000多万,这是官方的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规模的权威数据。2016年3月底,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对农村留守儿童弄摸底排查工作。教育部曾透露,目前全国有6000过万留守儿童,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就有2400多万,再加上3600多万的流动儿童,总数在1亿左右。这些数据大多是通过人口普查得来,不是很精准,这样都会留守儿童教育、心理、生活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做到精准扶贫。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分类研究

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就业,把留守儿童托付给留守的父母一方或值得信赖的他人,这些被委托照顾孩子日常生活并负责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人,即留守儿童监护人。根据实际监护人的类型,可以分为单亲监护型(父亲或母亲)、隔代监护型(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上代监护型(亲戚邻居)、同辈监护型(哥哥姐姐姐或自我)四种类型。

2002年,李庆丰等人选择了农村外出务较多的湖南、河南、山西三省根据孩子被监护的角度、监护者年龄层次进行了调查,可将监护类型分为三类: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自我监护型。这种划分遗漏了单亲监护的类型。

2005年,段成荣、周福林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将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分为如下类型:“1.儿童单独留守,该类留守儿童家庭在全部留守儿童家庭中所占4.41%。2.父亲外出流动后,儿童与母亲单独留守,占到7.37%的比重。3.母亲外出流动后,儿童与父亲单独留守,所占比重为2.46%.4.父母双方均外出流动,儿童留下来与其他亲属共同生活,占有最高比重,为51.76%。5.隔代留守家庭,即儿童与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共同生活而没有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这样一种特殊的类型占有20.60%。”

2006年,叶敬忠、王伊欢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对陕西、宁夏、河北和北京地区的10个村子(农村地区)中的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监护特点进行了研究,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1.隔代(祖辈)监护,占16.9%。2.单亲(父亲或母亲)监护,这在研究社区中占到了79.2%的比重。3.上代(亲戚或邻居)监护,所占较小比重,约为1.3%。4.同辈(哥哥姐姐或自我)监护,约占2.6%。监护类型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为主,研究社区中的上代监护和同辈监护出现的数量较少。

2008年,高亚兵、彭文波从浙江省的农村的中小学抽取67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母亲监护型占儿童监护类型的27.9%,父亲监护型占8.2%,隔代监护型最多,占51.8%,上代监护型占6.1%,同辈监护型的比例最低,只占有5.8%。这篇文章还指出,这些监护类型中监护人的受教育程度很低,尤其是隔代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最低,大部分是农民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

2010年,党云皓、姚梅玲对河南省某县1027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结论,母亲监护人占21.7%,父亲监护人占2.3%,隔代监护人占67.9%,上代监护人占2.3%。

从上述来看,我国对留守儿童的分类研究,已有了成效,但是对留守儿童具体情况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农村留守经历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影响研究

(一)监护问题研究

留守儿童的祖辈监护人文化程度低,与儿童缺乏有效的思想沟通,对儿童放任管教、监护不力现象较为突出。2002年,李庆丰认为,由于祖辈与孙辈“代差”明显,作为祖辈的一代人教育程度不高,大多是文盲,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都无法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也就是往往因祖辈年龄、知识、经历局限, 无法与留守儿童进行深入的沟通,导致了他们的任性与放纵,难以对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留守儿童的单亲监护人劳动负荷重,思想压力大,对儿童教育缺乏耐心、严厉惩罚见多。

(二)安全教育问题研究

众多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存在隐患。2005年,郭三玲调查得出,留守儿童安全保护意识不强,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尤其是留守女童屡被猥亵的情形令人揪心。2005年,周宗奎等人认为,留守儿童易受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也有学者认为,留守儿童无人监管,公路上飞车、网吧中沉迷、荷塘中游泳、抽烟酗酒、涉黄涉毒,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干什么,身体精神受到伤害的时间屡屡发生。据报道,四川泸县2010年发生的刑事案件中,60%的青少年犯罪分子是留守儿童,55%的被害者是“留守群体”中的未成年人(《监察日报》,2011年5月1日)。

(三)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经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2005年,范先佐认为,由于留守儿童不能得到父母的亲情、关照和教育,他们在行为习惯上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无自控力、我行我素、违反校规校纪,打架斗殴,抽烟、酗酒、抢劫、等。2006年,罗希新认为,“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两方面都出现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甚至会有严重的倾向”。2006年,孙志飞认为,“留守儿童缺乏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奉献精神,对社会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缺乏认同,在理想信念上认识模糊,他们厌学,逃学,弃学、侮辱老师现象时有发生”。

(四)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学界展开广泛的讨论。2003年,林宏在福建省泉州市、福清市、沙县三个调查点的研究发现,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使他们变得自卑、沉默、悲观、孤僻。2004年,吴霓在对江苏省沭阳县、宿豫县、甘肃省秦安县、榆中县,河北省丰宁县五个县的调查分析,由于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家人交流的机会,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不愿与人交往,这也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2013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黄教珍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特征是“性格倔强、逆反心理突出”,儿童对父母有强烈的“依恋”倾向,长期以往会抑郁成疾,产生自卑倾向,还有些留守儿童内心不服“隔代”长辈看管,在自我放任中越走越远,意志薄弱,消沉度日。

(五)学业问题研究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缺乏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也引起关注。2005年,郭三玲对四川、湖南、湖北、河南等中西部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2005年,范先佐对湖北三个县市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了留守儿童的学业状况,父母进城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学习心理问题,即学习消沉,作业完成情况不好。二是学习成绩不高,即不少学生的学习成绩均有所下降。调查显示,78.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后,孩子成绩差了”。

此外,很多研究也都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多呈负面影响,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确实存在上述部分类似的问题,但是农村留守儿童有改善和提高的可能,因此,留守儿童的经历除了负面影响外,还有一些积极的影响。

2002年,李庆丰通过对湖南、河南、江西三省的调查,更加全面的了解了父母外出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他指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虽然外出务工的家庭缺位对子女的行为习惯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但从正面来看,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对子女在教育教育方面的支付能力增强。2005年,李卫华指出,留守儿童有着良好的品质,他们艰苦朴素,不攀比,独立能力强,自我保护能力强。2008年,段成荣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58万人,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女童的教育状况好于农村其他女童,原因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在经济上有更好的条件接收教育。

总之,对留守儿童教育影响的研究应该辩证的分析,不能只看到负面影响,还应该看到积极的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找到研究的参照群体,然后把留守儿童的留守经历与农村教育本身产生的影响相结合,这样才不至于夸大留守儿童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研究和理解留守儿童教育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J].父母必读,1993,(11):16.

[2]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1998,(03):59.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01).

[4]叶敬忠,王伊欢.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J].人口学刊,2006,(03).

[5]高亚兵,彭文波.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04).

[6]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7]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01).

[8]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132-134.

[9]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9.

[10]黄教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11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5

摘要: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由此衍生出特殊的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家庭结构,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低,安全无保障,心理健康程度低,等等问题愈来愈凸显,逐渐引发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尤其在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本文拟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现状及对策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希望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关键词:西部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在我国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本人被留在家乡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我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约2000万人。这是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要,人口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流动,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户籍限制的结果。中国西部由于其历史原因,外出打工的中青年父母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而其留守儿童所表现的问题也更为突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阶段性,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及现状

尽管农村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好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总体而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首先是父母缺位导致的亲情缺失,孩子无法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而依恋是孩子发展对他人和环境的信任感,培养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孩子从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习到人际交往的方法。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生活,导致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不能发展良好的信任感,也不能很好的从父母那里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很多孩子与父母之间长期的疏离,甚至会对父母产生陌生和怨恨的感觉,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幸福感的培养和形成,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长远健康发展。

其次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严重,学习不良。从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论而言,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管,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需要引起我们极大地重视,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课堂违纪,较少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比较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

最后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增多,身心健康不容乐观。由于留守儿童年纪尚幼,缺乏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父母缺位使其更加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因为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再加上孩子特有的自卑心理作祟,留守儿童慢慢发展出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得特点。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支持和解决,力争为留守儿童创造出好的环境。

首先,从家庭方面而言,强调其教育功能,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行为规范、个人价值观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要转变态度,正确处理家庭收入与孩子教育之间的矛盾,为孩子长远的利益着想,争取为孩子创造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并使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要学会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及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情况。学会掌握正确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模式,掌握更适合青少年健康的教育方法。对于实在是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链接,情感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喜爱,让孩子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其次,从农村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对特殊的孩子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同时,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让孩子们感到友情、亲情,感觉父母就在他们身边。寄宿学校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通过改善食宿条件、完善配套设施,使学校成为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更加的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心理教育,适当配置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等,力争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为孩子提供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强调社会责任。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均衡城乡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在农民工流入地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并建设好农民工子女学校,,逐步消除对进城农民子女读书的限制。各地城市要根据推进城镇化需要,超前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并逐步撤消农民工子女读书的限制,增加“绿色通道”容度和流速,让接受义务的农村孩子也享受城市文明。切实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共享蓝天”这三大重点工程。同时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的程度,调动各方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苏婷.呼唤心灵的家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掠影[N].中国教育报,2006-11-29

[2]民盟涪陵区委课题组调研报告.关于我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N].

[3]蒋笃运.以科学发展观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8.07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65-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培养与教育问题凸显出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下降。农村儿童生活质量本身就偏低,与其他孩子相比,农村留守儿童更是缺少父母的照顾,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父母给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年龄稍大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心理上缺少“呵护”。孩子的饮食质量也不容乐观.

2.留守儿童学习整体水平低。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据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都处于中等偏下。

3.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使得他们形成了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自我封闭和是非感模糊等,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尤其是父母一方在家或者孩子一个人留在家时,情况更是如此,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无能力辅导儿童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环境较差的局面。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以及监护人教育。家庭背景是造成学生学业、品德差异的重要因素,而父母则是家庭中影响孩子的直接因素。加强监护人教育成为解决留守儿童监护问题的重要环节。有些地区已经尝试建立“家长学校”、“爷爷奶奶学校”等,以期通过对监护人的教育,使其更加重视儿童的监护问题,更加理智地行使监护权,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加强父母和留守儿童的联系。父母和孩子经常性地沟通往往会让孩子感到有所信任和依赖,从而增加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

3.学校要扎实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确定“帮扶”队伍。建立“代管家长”队伍。选择部分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留守孩子的代管家长,既能增加师生情谊,又能让孩子感到亲情般的师爱,使孤独的心灵得到亲情的呵护,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4.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道德及人格教育。学校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与人格养成的场所。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往往更容易产生道德和人格危机,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成为社会代表者的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作为影响者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具备爱智统一的教育品格,用爱去温暖留守儿童的心灵,用智去化解留守儿童的困惑,促使留守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有些学校专门开设了相关德育课程以及“心理咨询室”,为解决留守儿童道德和人格教育问题作了有益的尝试。

5.逐渐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加强媒体宣传,引起全社会关注,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关注三农,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我们必须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一问题整体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真正做到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印度有句格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积极地关注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郭三玲.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6):86-8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7

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一、__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存在问题

__是经济大省,但__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相对于经济发达的苏南而言,苏北苏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苏北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苏北苏中农村劳动力输出历史长、规模大。由此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也较突出。截至20__年底,__省8市共有留守儿童570578人,其中苏北5市有400402人。留守儿童中有初中生233536人,占40.93%;小学生336936人,占59.05%;未入学的106人,占0.02%。留守儿童总数中由祖辈监护的347820人,占60.96%;寄宿学校的143749人,占25.19%;托其他亲友的67865人,占11.89%;“社会妈妈”监护的11034人,占1.93%;无人监护的110人,占0.02% 。从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看,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女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5岁,男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1.3岁。

总体来説,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但是,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生活、行为、学习及心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生活上缺少照顾。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二是部分留守儿童更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

2、行为上缺少监管。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监护能力不足导致监护质量下降,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管吃管住不管教,使孩子放任自流,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习上缺少辅导。监护人一般只对留守儿童的吃住和安全负责,关注学习情况的甚少,留守儿童在课后缺乏督促辅导,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成绩下降。

4、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内心有说不出的苦闷,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

5、安全上缺少保护。由于留守儿童处于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对社会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是肤浅的,再加上儿童处于青春发育期,体格没有健全,这样使得儿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目前教育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

因为家庭、监护人、学校及社会教育的不到位,给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

1、过早的自理自立压力,体现不成熟的心理障碍。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人格的成长非常不利;不少留守儿童感觉孤单,甚至有的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已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2、过快的求学求钱速度,显现不明确的学习目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特别是由于委托监管的不到位,父母的物质补偿心理,更易使孩子们形成重物质、讲享乐、不节俭等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过窄的生活生存空间,呈现不和谐的人生人格。近几年,一些打工回乡的人通过种种言行举止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们,这些错误思想混淆了孩子们的是非标准,影响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确立。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而伴生出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协力推进。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教育监护网络,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存和成长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一)政府层面

政府的责任主要是在政策层面上采取措施,确保教育的公平、和谐发展,这是政府的使命所在。具体来说: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议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让各级政府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增加教育财政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实施建设,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从受教育机会上确保留守儿童都要有学上。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充分协作,政府要发挥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逐步建立起齐抓共管的体系。横向上,各部门应协调一致以尽本部门应尽责任;纵向上,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

2、推进政策的配套完善。要进一步落实、建全有关法律、法规,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落实政府应担负的责任。要积极推进与农民工相关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促进 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加快户籍的制度改革。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我国要逐渐改善现有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配套措施,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在现阶段,可以借鉴上海的方式,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实施流动儿童的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只要是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居住达到一定年限就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同样的入学受教育机会。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接收流动儿童学校的督导,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有条件接受流动儿童入学,但对他们入学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流动儿童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实施。

4、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和食堂,让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5、发挥文化的传播功能。 县区政府继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有效为农民送知识、送技术、送教育,有效发展规模农业和特色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使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以父母的稳定收入,促进子女的长期教育。加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一方面,政府加大投资,建设相应文化设施。比如村文化室、村图书馆等。另一方面,鼓励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破除迷信,扫除不良习俗,实现农村观念革新和善风良俗的重建。使农村形成较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明风气,对留守儿童成长产生促进性的影响。

6、拓展网络的积极作用。建议在政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要发展各类家长学校,全面建设农村家庭教育网络,拓展城乡家庭教育渠道,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强对监护人特别是祖父母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二)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的一代。

1、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转变教育的责任观念。家庭的教育不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还会间接影响学校和社会给孩子的教育。缺少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是走向失败的,是对社会和对家庭有危害的,所以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父母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2、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做好言传身教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在难得的相处时间里,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举止印象是十分深刻的。爱国爱民、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等等这些优良传统不是口头上说的,是要亲身示范的。

3、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学会心灵的沟通。关心留守孩子,要从“心”开始。父母要走进孩子的“心”去,去了解他们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什么,还有他们的道德行为表现如何等等。父母不但要当好父母,还要当好孩子的朋友、知心的好朋友。

现达的通信给我们带来沟通的便利。长期在外的父母应充分利用电话定期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其进行教育。此外,还要多和家里的监护人、学校电话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孩子的各种情况,有利于对孩子及时教育与帮助。

4、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活到老,学到老”。孩子要学习,父母更要学习。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作之余有机会的还是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们要跟上时代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掌握现代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三)学校层面

培育新一代__人,教育是关键。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因为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学校扮演的角色很重要,原来由家长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了学校,因此学校要承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责任,学校要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上来,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留恋的场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学校要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典型宣传,引导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课外活动,加强励志教育,大力宣传留守儿童先进典型,让典型教育人,让典型感染人,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向上,自强自立,奋发有为。

3、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建议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或对老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老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的烦恼。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特别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孤僻、胆怯、冷淡等心理,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教缺失。

4、健全完善的留守儿童档案。通过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一方面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联系和沟通,通报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督促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长让在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5、架起家校畅通的桥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一是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深入学生家庭,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 孩子。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形成家长联系制度。除此,学校还可以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合力效应。

(四)社会层面

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具体的做法:

1、构建监护体系。由村委会牵头,联合妇联、团委、工会、学校和派出所,充分利用党政机关富余人员、中小学退休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和适当外聘一些专职人员,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2、加强调查研究。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级妇联、团委等群团组织,要深入基层,深入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实际需求,反映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意愿和呼声,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决策服务。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的研究,我们要充分整合、转化研究成果,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3、扩大社会宣传。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优势,利用多种宣传渠道,精心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社会宣传。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优秀典型,引起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4、发展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鼓励帮助农民返乡创业,使父母双方或一方能留在家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好出路和长久之计。

5、建立帮助机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应该提倡:要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要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助。各级妇联组织 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结合“春蕾计划”,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关爱留守儿童、争当爱心妈妈”或“妈妈”活动,组织动员各界妇女如女干部、女党员、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户,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基层共青团组织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开展青年志愿者、城乡少先队员“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篇8

(一)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留守儿童的本质是父母外出打工而无法将其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照顾,是亲子分离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学业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影响,导致一些极端的事例的发生。 

2015年3月21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会。在会上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 

《报告》是将2012年全国1%人口作为调查对象,从《报告》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已超过6000万人,在未成年不满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 尤其是在2006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增长呈直线上升。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3019%。由以上的数据显而易见,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之高,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家庭教育逐渐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教育方式。(2)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监护。(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云龙县东山村概况 

东山村位于云龙县南部,距县城1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东山村是宝丰乡的一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16户,共有乡村人口169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322人。现今,东山村全村土地面积为6576平方公里 ,海拔1988千米,年平均气温为17度,年降水量为940毫米,适合种植核桃等农作物。 东山村属于贫困村,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 

本文的调研对象为东山村,目前常住人口共包括101户家庭,共有440人,其中有170人超过55岁,该村的人知识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是文盲不识字和小学学历,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且仅一人,初中文化水平为6人。30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知识文化程度也并不理想,总人数共有166人,其中大多数为小学学历,只有一人为中专学历,初中水平的人共有9人。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东山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父辈受教育的情况稍好于祖辈。因此,东山村祖辈教育和父辈教育所存在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东山村的留守儿童身上。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东山村全村儿童共有68人,非留守儿童有22人,留守儿童有46人。根据调研,东山村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人数0-5岁学龄前儿童:12人;6-11岁小学:16人;12-14岁初中10人;15-17岁大龄8人。监护类型及比重:隔代教育32人比例占70%;叔叔和婶婶教育4人占90%;姑姑和姑父教育3人占65%;姨和姨夫教育2人 占4%;自我监护教育2人占4%;单亲监护的3人占65%。 

全村留守儿童共有46户,笔者从中选择了20户留守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查中可以看出,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是隔代教育,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其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知识文化程度大多都是文盲不识字,只有极少数的知识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由此可以得知留守儿童教育是一大问题。爷爷、奶奶思想和观念都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1. 家庭教育结构呈现多样化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可以分为5种:①隔代监护;②单亲监护;③上一代的亲戚监护;④自我监护或同辈监护;⑤非亲属监护,留守儿童寄养在非亲属家中。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类型呈现多元化。从调研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调研的20个家庭中,直系亲属监护的有16个,近亲亲属监护的为3个,自我监护的仅一个。祖辈对父辈采取的教育方式同样会运用到孙辈的身上,无法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 

2. “隔代教育”成为主流 

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家庭教育方式是隔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城市中的户籍制度、高昂的生活费和学费,导致务工人员无法将其未成年的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只能留在家中,那么“留守儿童”就这样形成了。 

三、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关爱的缺失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在父母外出务工之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照顾,会感觉家庭气氛冷清。 

(2)隔代教育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东山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务工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及江浙等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平时很难回家,更别说沟通交流,无法在子女需要时及时给予关心照顾,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 

(3)教育主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影响教育方式。隔代监护教育型的家庭,爷爷、奶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日常的生活花销上。匮乏的物质生活再加之贫瘠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其不利。 

(4)隔代监护不力,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父母打工在外,而负有监护责任的爷爷、奶奶等人又无力照看,致使留守儿童受人欺负、被侵害、意外受伤甚至丧失生命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抚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祖辈的身上,但是祖辈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上,对孩子的关爱表现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养轻教的教育方式,在很大限度上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2.学校方面的原因 

农村学校缺乏基础设施,缺乏优良的师资团队。所以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是目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长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加强父母责任心。(2)选择正确的监护人。(3)注重教育方法。 

(二)學校担负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1)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3)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政府履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责 

(1)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2)开展家长培训,重构良好家庭文化氛围。(3)让城乡儿童获得同等教育。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对儿童今后的成才道路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大多数受到的是隔代教育,而祖辈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甚至有些观念想法缺乏科学性,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不利。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求助身边的家人而得不到解决,甚至是得到错误的引导时,还会带来许多连带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个综合的问题,不仅需要更好的家庭教育,更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承担这份责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校园,构建一个良好而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包福存,赵秀文.从失调到整合:留守儿童社会化与农村家庭功能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09 (3). 

[2]陈文龙.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创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上一篇:周星驰的经典台词范文 下一篇:元好问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