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试题范文

时间:2023-11-28 12:24:01

会计学原理试题

会计学原理试题篇1

[关键词] 机械设计;毕业设计;TRIZ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1)06-0071-03

0 引言

Pahl和Beitz指出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大约70%属于变形设计[1]。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题目基本属于变形设计范畴,完全可以与创新教育即TRIZ结合起来[2],实施毕业设计的大学期间全程训练计划、校外毕业设计与所学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毕业设计全程监督管理的新方法。学生的毕业设计应与科技训练、创新活动结合,是学生在校期间科技活动的延续和总结,这样既可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又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1 强化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 重要性

1.1 毕业设计是建立知识联系的有效途径

毕业设计过程可以把学生大学期间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以及专业知识有效的融合,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使学生的基本知识在设计过程中形成有序的知识体系,在毕业设计的实践中,通过设计指导教师的引导,掌握知识的运用过程和如何合理的利用所学。

1.2 毕业设计是进行专业综合训练的有效方式

机械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是机械设计专业教学必要的集中实践性环节,是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的综合性课程,同时也是衡量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该过程培养和考察学生应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与解决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毕业设计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一次职业培训,其成绩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

1.3 毕业设计是适应工作环境,建立学生与企业 之间的联系的有效途径

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本专业学生能否在毕业后短时间内适应社会要求,并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地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有关设计、制造和控制方面的问题。通过实践和实习,了解企业技术人员工作现状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使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1.4 毕业设计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毕业设计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等实践环节中去,在实习、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材料信息,通过实习和设计,将学过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培养自身的科学研究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独立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2 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具备TRIZ 理论应用和创新实践的基础和条件

2.1 TRIZ理论的起源具有鲜明的工程技术特色

TRIZ理论是前苏联阿奇舒勒及其领导的一批研究人员,自1946年开始,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分析研究了世界各国250万件专利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2]。阿奇舒勒开始就坚信发明问题的基本原理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原理不仅能被确认也能被整理而形成一种理论,掌握该理论的人不仅能提高发明的成功率、缩短发明的周期,也可使发明问题具有可预见性。

TRIZ属于前苏联的国家机密,在军事、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均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创新的“点金术”。如今TRIZ正成为许多现代企业创新的独门暗器,TRIZ可以轻易解决那些“看似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并形成专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从“跟随者”快速成长为行业技术的“领跑者”。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核心是技术进化原理。根据这一原理,技术系统一直处于进化之中,解决矛盾是其进化的推动力[3]。进化速度随技术系统一般矛盾的解决而降低,使其产生突变的唯一方法是解决阻碍其进化的深层次矛盾。阿奇舒勒依据世界上著名的发明,研究了消除矛盾的方法,他建立了一系列基于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发明创造模型。这些模型包括发明原理(Inventive Principles)、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Algorithm for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及标准解等。在利用TRIZ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者首先将待设计的产品表达成为TRIZ问题,然后利用TRIZ中的工具,如发明原理、标准解等,求出该TRIZ问题的普适解或称模拟解,最后设计者再把该解转化为该领域的解或特解。

2.2 毕业设计的过程具备TRIZ理论应用的土壤

机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从选题、开题、结构设计方面具备TRIZ理论应用的土壤。从概念设计到详细设计再到工艺设计、从变形产品设计到系列产品设计再到创新产品设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进行毕业设计流程,指导学生掌握TRIZ理论的创新技法,了解Pro/I和专利查询。

1)毕业设计选题。选题是学生提早进入毕业设计环节的前提,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体现先进性、市场需求性,结合学生兴趣、生产实际及教师科研课题进行选题与命题。指导学生根据今后的工作单位或拟就业方向的性质,通过图书馆、期刊论文数据库、专利库获得毕业设计课题资料。引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中的技术成熟度预测方法对课题进行技术成熟度预测,培养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所需的科学决策能力。

2)毕业设计开题。开题是毕业设计前期环节的主要工作,开题过程着重于方案设计过程,应当使学生掌握在开题阶段应着重做什么及如何去做。在方案的提出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应用TRIZ理论中发明的5个级别分类方法,明确毕业设计课题属于发明的哪个级别[4]。同时,可以运用TRIZ创新设计的40个创新原理[3,4]提出可行的毕业设计课题方案。

3)毕业设计的原理设计和结构设计过程。毕业设计的原理设计和结构设计是毕业设计的主要工作环节。教师应在毕业设计选题和开题工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原理设计和机械结构设计,从创新问题解决模式和流程图及解题工具的具体应用出发,定义设计所遇到的各种技术冲突和物理冲突,应用冲突矩阵或分离原理、发明理论解决冲突,得出TRIZ通用解,确定领域解;然后根据课题需要进行技术具体化,即进行详计。

3 实例

以“水射流喷丸强化测试件装卡装置设计”为例[4],说明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应用TRIZ理论的有效性。

3.1 选题

目前,公知的所有的机床装卡夹具不管通用夹具和专用夹具都是通过六点定位和卡紧机构实现对工件的准确定位和卡紧。在对工件加工时,加工工具对工件有力的作用属于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作用,然而传动系统在传递转动或平动时会对工件有附加的作用力,这会影响到对工件的处理质量。尤其是在试验单一因素对测试件性能的影响时,现有的夹具不能避免夹具传动系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本设计涉及一种装卡测试件的专用夹具,尤其是水射流喷丸强化测试材料性能或测试机床刀具切削力等单一因素影响时,测试件除了单一因素外,避免再受到其他力干扰的测试件装卡装置。

3.2 开题

为了克服夹具传动系统对测试件的单一因素性能试验的影响,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测试件装卡装置,在试验单一因素对测试件性能影响时,避免夹具传动系统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本设计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传统的弹性夹头座和弹性夹头装卡工件,实现测试件的定位和夹紧。弹性夹头座的内锥面与弹性夹头的外锥面使用不能自锁的锥角锥面,调节螺栓的拧紧和松开可以使测试件夹紧和拆卸。为了避免测试件转动过程中受到传动系统作用力的干扰,采用驱动作用力与转动相分离的方法,把止口轴承架安装于箱体上支撑传动系统的作用力,由驱动连接盘通过渐开线花键连接驱动弹性夹头座转动,弹性夹头座的转动通过摩擦力驱动弹性夹头转动,由于弹性夹头夹紧测试件,所以测试件也会随着一起转动。测试件非夹紧侧是靠轴承和通用套支撑,并处于自由状态,测试件不同的尺寸可对应更换不同的通用套,增加专用夹具的通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使测试件转动,且不会受到传动系统在传动过程中的作用力影响,是理想的试验装置,而且结构简单。

3.3 原理及结构设计

应用的创新原理为物理冲突的空间分离原理。在如图1所示实例装配关系中,箱体(8)可以安装于机床的工作台上,轴用挡圈(7、12、15、22、23)和孔用弹性挡圈(9、10、18、19、20、21)用于对轴承(4、6、11)的定位,同时还可以定位弹性夹头座(16)和通用套(13)。调节螺栓(1)的外螺纹与弹性夹头座(16)的内螺纹用于调整弹性夹头(17)对测试件(14)的夹紧程度,测试件(14)的右侧是靠轴承(11)和通用套(13)支撑,并处于自由状态,测试件(14)不同的尺寸可对应更换不同的通用套(13),增加专用夹具的通用性。弹性夹头座(16)左端的花键轴段与驱动联接盘(2)上的花键孔配合,当皮带轮(3)转动时,通过驱动联接盘(2)带动弹性夹头座(16)转动,弹性夹头(17)与弹性夹头座(16)之间的摩擦力带动弹性夹头(17)转动,测试件(14)也随之转动。转动过程中,由于止口轴承架(5)安装于箱体(8)上支撑轴承(4)和皮带轮(3)之间,来自于动力传动径向力只通过轴承(4)和皮带轮(3)作用于止口轴承架(5),不会作用于弹性夹头座(16)上。这样,本装置实现了驱动测试件(14)转动与动力传动过程中的径向力分离。

4 结束语

机械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大多数设计题目属于实际工程应用类型,在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把TRIZ理论的创新原理和创新过程应用在毕业设计的方案设计、原理设计或结构设计上,不但可以实现符合实际要求的变形设计产品设计,而且可以借助于创新工具实现原创性设计产品设计。这样的过程对于机械设计专业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无疑是有效的。同时,学生毕业后面对企业的管理、技术和研发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其设计创新能力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G Pahl,W Beitz.Engineering Design[M].London:the design council,1984:186-188.

[2]马苏常,王健民,王宪成.应用TRIZ理论提升职技高师学生毕业设计创新能力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5):78-81.

[3]檀润华.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解决问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76-125.

会计学原理试题篇2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考核体系 效果

考核的基本任务是诊断教学问题,检测学生成绩,督促学生学习。科学合理的考核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和促进作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财经类专业的统帅课程,西方经济学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则这一目标的实现无异于空中楼阁。但在旧考核体系下,本课程考核方法的落后、考核过程的简化、考核理念的陈旧使考核目的并未实现。我们急需探索一种新的考核体系,将学生的学习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笔者从事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已有多年,一直在努力做出这方面的探索。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积累的正反经验,就西方经济学课程新考核体系设计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旧考核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过程太集中化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上,许多高校普遍存在考核过程太集中化的缺陷。以期末笔试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虽然大多数学校或多或少加入了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一般都只体现为将出勤简单纳入进去。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终结性考核为核心的体系,忽视了形成性考核的重大作用,容易造成学生投机取巧、评定不客观等弊端。由于是一次性考试定成绩,所以,很多学生平时根本不学,等到考试前突击几个晚上,保准过。更有甚者,有些任课老师考试前明示或暗示考试范围,这为平时偷懒的学生提供了一道坚实的屏障。而有些平时爱学习的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很到位,但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对考核重点内容的认识偏差,那他们的考试成绩可能会很不理想。再加上运气太差,如:考试时出现生病等突况,则考试成绩可能会一败涂地。这种重终结性考核、轻形成性考核的集中化考试必将引发学生的投机行为,而投机行为势必造成考核结果的不公平。

2、考试内容唯书本化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固然应该以书本内容为基础,但如果考试的都是书本内容,那必定会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入歧途。以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历次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全是教材上原封不动可以找到的知识点。名词解释、填空题都可以在书本上某个具置找到,甚至计算题、论述题都是课后练习题。狭隘的考核内容将学生引入到死记硬背概念和原理的轨道上来。这是一种“复述型考核”,考试内容大都是教材知识或课堂教学知识的复述,学生为了考核过关,任由教师牵着鼻子走,按标准答案背书、背笔记,而轻视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往往事倍功半。显然,这种书本化、复述型考试模式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真正的“经济学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学课本的水平”。考的是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瞬间记忆能力,而不是考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经济问题的能力。

3、考试方式唯笔试化

考试主要包括笔试和口试两种方式。笔试主要检测学生的认知领域,如记忆、想象、思维;口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心理素质等。由于两种考试方式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为了全面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应将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这一点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多数高校来看,该课程的考试方式存在鲜明的唯笔试化特征。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长期以来,本课程唯笔试化现象相当严重。笔试的具体操作是,期末由任课老师根据学期教学完成情况,随意命两套试题。“好心”的老师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考试前给学生划出考核重点,学生根据所划出的内容,突击几天,轻松迎接笔试。至于其他形式的课程考试,如小论文、案例分析、辩论、口头测试等,根本没有得到推广。这种唯笔试化考核方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现象。许多学生笔试成绩一流,概念记得一字不漏,原理诠释得滴水不漏。按照笔试的评判标准,这些学生是优等生。但一旦和他们交流西方经济学中某些原理的运用、经济学流派的评判等问题时,这些优等生中很大一部分不是缄默无语,就是语无伦次,思想很贫瘠,思路很混乱,“高分低能”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现象给我们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纯笔试化考试模式敲响了警钟。它时刻提醒我们,唯笔试化的考核模式并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水平。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新考核体系的设计

针对旧考核体系存在的弊端,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新考核体系。

1、考试组织由集中考试变为分散考试

要彻底抛弃过去那种“一考定成绩”的集中考试制度,尽量减少终结性考核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分量,弱化它在考核学生成绩中的地位。应充分肯定形成性考核的作用,强化它的地位。笔者的做法是:明确规定本课程的考试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个部分,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前者占60%,后者占40%。形成性考核一般有6次,每次占总评成绩的10%,基本上每2到3周进行一次。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多样化,包括口试、小论文、课程辩论赛、案例分析等。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也为了突出本课程考试的公开程度,笔者每进行完毕一次形成性考核后,便将每个学生的成绩公布出来。6次形成性考核中,有一次设定为出勤。为了保证出勤率,笔者规定,每学期点名5次,有2次未到者,直接补考。终结性考核在期末进行,采取笔试的方式组织进行。

2、考试内容由书本化变为运用化

学经济学不是仅仅学经济学教材,考试也不应该仅仅是考教材。学经济学固然要从最根本的层面上学习书本知识,考试固然不能脱离这些知识,但也绝不能囿于这些知识。老师上课不能照本宣科,学生考试也不能“照本抄科”。为了形成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正确引导,一定要改变考试内容书本化的现有模式,努力探索能检验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能力大小的考核模式。以笔者为例,在我任教西方经济学的前几年,每次考试都会设计几个名词解释,如机会成本、需求弹性等等。从我当时的认知层次看,并没有感觉出它有什么不妥之处。但通过观察往届考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后,我隐约感觉这种形式的题型完全是在考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是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歧途上去。为什么?因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虽然许多学生在答卷上对“机会成本”的概念复述得完美无缺,但考试过后就会将它抛到九霄云外。回过头来问他们:什么是机会成本呢?他们会非常认真的告诉你:这个是什么玩艺,我没有听说过!如此差的效果,能不说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认识到这种危害性以后,笔者改变了考试的方式。2011年上半年,本课程的考试就完全取消了名词解释的题型。对于“机会成本”这个知识点的考核,我调整了问题的设计方向和方式。笔者出题:请你举三个事例说明机会成本的内涵,并诠释机会成本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大意义。笔者的这种转变不是形式的转变,而是理念的提升。它已经完成了从考试内容书本化向书本内容运用化的过渡。笔者强烈建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命题者应该放弃名词解释和填空题之类的题型,考试的知识点应尽量突出知识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外阅读和钻研精神引进学生们的学习和考核中,让学生真正领会经济知识和原理,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3、考试形式由唯笔试化变为多元化

我们并不想否定笔试在西方经济学中应有的地位,不想一棍子将它打死。但对于像西方经济学这样的应用性相当强的课程而言,如果采取唯笔试化的考试形式,那它就根本不是西方经济学学习和考试的任何意义上的福音。因此,我们应该尽快改变考试形式唯笔试化的局面,走一条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多元化道路。笔者正在做出这方面的尝试。例如,在刚刚结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试中,我针对教材牵涉到的知识点,设计了30道开放性很大的讨论题,组成讨论题题库。现列举几个:请你谈谈对经济学假设的看法;你认为政府应不应该对垄断行业进行价格管制,请举例说明;请你用经济学原理谈谈腐败产生的原因。这些讨论题都没有脱离课程内容体系,但又不能从书本上轻易找到。每个问题都可以发挥出讨论者的想象力、思辨力,可以考核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设计出来后,我将问题随机分成三组,同时将班级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学生由任课老师指定一组问题。每个学生必须对自己所在小组选择的十个问题全面收集主题资料,每个问题准备3到5分钟的发言稿。发言之前,由任课老师从任务小组的十个问题中指定一个,要求学生就指定的问题做3到5分钟的发言。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如深度、广度、表达的清晰度、层次性、逻辑性、声音洪亮程度、是否脱稿等进行打分。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新考核体系的实施效果

笔者从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工作八年,前五年采取的是传统的考核体系,后三年采取的是新考核体系。经过三年的实践应用,新考核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核心课程,许多概念和原理枯涩难懂,尤其是它包含很多的数学推理和图像说明。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兴味索然,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科学的考核体系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那许多学生会不堪重负,最后不得不放弃本课程的学习。笔者前五年的教学中就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后三年中,我设计了新的考核体系,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新考核体系规定,形成性考核有六次,每次占总成绩的10%。由于每次形成性考核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每个同学都不能忽视每次的形成性考核。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配合老师开展的形成性考核,学生的参与意识、兴趣、动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加强。除了形成性考核的设计外,在笔试的过程中,笔者出的试题的内容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东西。对于这样的设计,学生非常欢迎,认为这样的题目才能考出他们的水平。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产生了,积极性的提高也水到渠成。

2、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考试内容的去纯书本化设计,新考核体系使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的现象明显减少,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升。在新考核体系中,我们放弃了名词解释和填空题的设计,设定的基本上都是需要考生联系书本上某个知识点来分析某种现象的主观题。如在2011年上半年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试中,笔者设计了三个主观题:列举三个事例说明机会成本的含义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大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有关价格歧视的事例?假如你是某企业的销售经理,你会如何运用价格歧视的原理;每逢大学新生开学时期,移动和联通都会开展激烈的竞争活动,两公司或者相互降价,或者推出存100送1000甚至送2000的预存优惠,请你用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和评判两公司之间的竞争行为。三个主观题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都旨在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学生作答的具体结果来看,许多学生虽然并不能一字不漏地回答什么是机会成本、价格歧视、恶性竞争等概念,但他们已经可以运用这些并没有“熟练掌握”的概念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说得有一定的深度,许多学生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表明,学生已经学会了运用这些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这正是我们的考核目的,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效果。

3、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的锻炼和提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老师传授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或许根本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能力。一个考核体系的成功并不在于它考核了什么高深的、前言的知识体系,而是在于,通过良好的设计思路,将学生引入到“如何学”这些知识的轨道上去,把学习能力的锻炼作为考核设计的根本出发点。笔者设计的新考核体系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如笔者设计的一系列的讨论题,就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需要知道到哪里去找资料,如何摘录出有价值的资料,如何将有价值的资料整理成一个发言稿,如何将整理好的发言稿注入自己的大脑深处,再最终如何将它用清晰的思路和顺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些过程都是在锻炼学生“如何学”的能力。在旧考核体系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感太强,习惯于老师讲、学生抄、考试记,学习能力很虚弱,遇到问题不知从哪里下手。新的考核体系通过讨论题的设计和口试等形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的锻炼和提升。

4、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改善

时代需要能顺利表达自己思想的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考试纯笔试化的旧考核体系下,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笔者设计的新考核体系无非为学生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和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笔者设计的课程辩论赛。辩论赛中,作为辩手的学生必须能准确地将自己准备的相关资料的内容,自己所坚持的观点陈述出来,并且要捕捉对方的漏洞,进行有力的反击。这肯定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辩论赛如果紧张,就会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本来明明自己有道理,但就是落入对方的圈套。明明对方是诡辩,但自己就是无法攻破,因为自己太紧张,心理素质差。在前两次的辩论赛中,学生辩手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存在明显的欠缺,但经过数次的锻炼以后,学生一方面对辩论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度认识,另一方面有了成功与失败的正反经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改善。

参考文献:

[1]张双娜.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田安国.关于《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翟仁祥,赵平.“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改革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会计学原理试题篇3

关键词: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试题库建设 教考分离 教学质量

1.引言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学位课,通常有多个班同时开设这门课,分别由不同老师上课。以前,任课教师只负责出自己班的试卷,由于考教不分,考试结果不能客观反映教学实际的情况是存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考试对教学的指导作用。采用试题库,能够保证客观、准确、全面地测量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风和教风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率。因此,实行标准化统一考试势在必行,我校要求学位课首先开展试题库建设。作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主讲人和试题库建设负责人,已经完成了两次试题库的编制工作,在题库建设方面获得了一些经验。我们建设的试题库已多次在期末考试中使用,达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试题库建设的指导思想

通过考试正确引导学生认真、全面地学习课程内容,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特点是软件、硬件相结合,要求学生学会通过编程控制硬件,因此,考试试题以考查学生接口电路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为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以后就业打好基础。

3.命题的原则

命题是建立试题库的基础,也是考试的中心环节[1],考试的指导思想也主要体现在命题上,命题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教学大纲要求范围和教材包括的知识范围。严格以考试课程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要求作为命题的依据,因此结合教学实际反复研究教学大纲就成为试题编制的首要工作。以所学的教学内容为命题范围,根据使用的教材,并把大纲内容分解为知识点,按每章的教学目标作为试题库编写的提纲。考核深度适中,试题不仅考核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着重考核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章节内容特点、所需课时、知识点的多少,拟定每章的试题量。本试题库确定80个知识点,800多道试题。

(2)统一考试标准。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分析课程应考核的重点、难点及全部教学内容覆盖面,制定含有考核内容、能力层次、题型难度系数、题量分析及题型的标准化考试课程命题细目表,分别编号并按编号编制课程试题。在试题的题量、覆盖面、难易程度、重复率等方面,正确处理好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及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的关系。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可以进一步把认知层次分解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等。

①识记:能正确回忆所学过的微机结构术语、基本概念、基本常识等知识,它反映记忆与简单的模仿能力,是最低的认知层次。

②理解:能初步领会所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对单片机的结构、指令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工作方式与特点能解释其意义,判断其属性,它反映较低层次的思维能力。

③应用:能直接应用所学的单片机知识解决一般性应用问题。

④分析:能区别有关联而性质不同的基础知识,了解某些知识的内部结构,处理有难度的问题,它要求有较高的思维能力,

⑤综合:综合各种知识,解决难度较大的实际应用问题,它要求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课程试卷的难度定为0.75,试题考查能力层次比例一般为:记忆占20%,理解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和创新占20%。

(3)兼顾题量和覆盖面。为了全面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力,使考试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课程试题库有足够的题量和覆盖面,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

本试题库中每套试卷由5道大题,40道小题组成。注意每份试卷的内容应涵盖基本章节,并避免同一问题在同一试卷的不同类型题中重复出现,避免在同一试卷出现不同题项互为提示或答案。

4.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试内容覆盖所有知识点,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1)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掌握数制与编码的基础知识;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概念;了解逻辑运算的特点;了解微机与单片机的区别与联系。

(2)基于8086/8088的微型计算机组成。要求了解8086/8088微处理器的功能结构及与系统配置;掌握内存储器的分类与特点;掌握存储器与CPU的接口技术;了解I/O接口的功能及其与CPU的数据传送方式。

(3)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要求掌握MCS-51单片机的功能结构、了解通用寄存器的功能;掌握数据存储器和程序存储器的地址空间分配;掌握单片机的4个并行口的结构及其功能;掌握外部存储器和简单I/O口的扩展技术;掌握MCS-51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结构了解CMOS型单片机的低功耗方式。

(4)MCS-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了解掌握汇编语言指令的格式、掌握不同寻址方式的特点、掌握指令系统中每条指令的功能。

(5)MCS-51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要求理解常用伪指令的功能、掌握MCS-51汇编语言源程序的一般结构、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6)中断系统。要求理解中断的概念及优点,掌握MCS-51单片机中断系统的组成,掌握中断服务程序的设计方法。

(7)定时器/计数器。要求了解定时器/计数器的结构,掌握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方式,掌握定时器/计数器的初始化编程方法,掌握定时器/计数器的应用程序设计方法。

(8)串行通信接口及扩展技术。要求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掌握MCS-51串行通信口的结构,掌握MCS-51串行通信口的工作方式,掌握串行口初始化编程的一般格式。了解单总线、I2C总线、SPI总线的技术特点,了解串行口的扩展技术。

(9)键盘接口技术。要求了解键盘的工作原理,掌握独立式键盘接口和矩阵式键盘接口的硬件/软件设计方法。

(10)显示接口技术。要求了解LED数码管显示器的原理,掌握静态、动态显示的硬件接口方法,掌握LED显示器的编程方法。了解液晶显示器LCD的工作原理,掌握LCD与单片机的接口技术。

(11)模拟接口技术。要求理解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了解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ADC0809的结构特点,掌握ADC0809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方法。了解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了解D/A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DAC0832的结构特点,掌握DAC0832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方法。

5.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题类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程序分析与设计题和电路分析与设计题五种,答案要求写在试题页指定的位置。

五种题型中,单项选择题20题20分、填空题10题(每题2空)20分,简答题5题20分,程序分析与设计题3题20分,电路分析与设计题2题20分。

每套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的比例为:极易占5%,较易占25%,中等难度占35%,较难占30%,极难占5%。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包含各种难度试题;简答题中包含较易题2题、中等难度2题、较难1题;程序分析与设计题主要包含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电路分析与设计题中主要包含较易、中等难度和较难题,在大题中安排一个极难的小问题。

按章节内容划分,其比例如下:微型计算机基础5分;基于8086的微型计算机组成5分;MCS-51单片机结构25分;指令系统与程序设计20分;中断系统10分;定时器计数器10分;串行通信接口5分;键盘与显示器10分;模拟接口技术10分。

6.实施组卷

组卷工作由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师实施,再由院(系)部命题小组审定、筛选。试题库的建立是以教育统计理论为依据的,根据教育统计理论,测试的分数是一种随机变量,应该服从正态分布,即成绩优秀及不及格者各占10%,60分至89分者为80%。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测试的平均分应在75分左右,标准差应为11分左右。因此,每次考试后,由任课教师填写成绩分析表,画出成绩统计分布图,以便指导试题库的修正工作。

7.结语

通过编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试题库,我们体会到这是比较大的一项工程,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认真细致地工作。即使试题库通过了多次使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更新,还必须不断对题库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真正符合课程教学的需要。试题库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建立高标准的专业课程试题库,做到专业课程公正、公平地考核测试,有利于提高本科的教学质量,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对促进课程的全面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明明,孙庆巍.通信电子类专业试题库建设的探讨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8).

[2]黄成玉,张波,赵立永.“高频电子电路”试题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0(27).

[3]王晓宇,孟繁疆,贾银江.高等学校试题库建设实践与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

[4]罗小兵,等.高校理科专业课程的题库建设和标准化考试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32).

会计学原理试题篇4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第四,卷面还清楚地反映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教学差距。这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指导教 学的有力根据,也为当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出明确的课题。

可以认为,从会考的角度看,高中地理会考命题是成功的,是值得分析、研究并加以总结的。至于从卷面 上反映出来的诸多教学问题,形成因素较为复杂,需要从许多方面进行工作。

会计学原理试题篇5

1.试题结构分析:(1)从实验考题的结构上看,卷Ⅱ中主要是以一个实验题目为主进行发散考核,少数实验考试题会出现基本理论或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点的考核。(2)从命题形式上看,传统实验题和新型实验题并存,不局限于课本中的实验,注重对学生实验思维和实验能力的考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究性实验与开放性试题相结合,特别注重探究性实验的考核。(3)从试题的内容上看,主要是考查高中化学实验的双基知识,试题的难度系数相对较低,突出体现低碳、环保知识。通常考查三大原理,即反应、装置、操作,这三个原理是基础。评价设计是重点,实验设计要求原理最科学、方法最简单、操作最方便、现象最明显、误差要最小、结果最理想、成本要经济、安全加环保。

2.命题角度与特点:(1)考操作、考细节、考表述。考查学生对专用术语、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现象和理论相互推断是一个趋势。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3)试题涉及完成实验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复习时,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实验报告制度。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应该包括: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相关计算、问题讨论。考查考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能力。

3.高考对化学实验题目的要求:(1)对开放性的实验进行自主设计或改进。包括实验原理的设计、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等。(2)掌握化学实验所要控制的条件以及控制的具体方法。(3)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和科学处理。(4)能够画出实验操作的装置图和特殊仪器的使用方法简图等。

二、新课改下化学实验复习的几点建议及应对策略

(一)在高中化学实验的复习过程中,加强对化学实验的双基的复习,通过双基进行发散训练,提高应用技能

按照学科考试说明的要求,化学实验复习时应加强对化学实验双基的复习,加强对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复习,加强成分鉴定、实验的基本操作、设备的选择、组装、调试、生成物质的鉴定、实验现象的处理、数据的计算等一系列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信息,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二)重视发挥教材中典型化学实验的引领作用,突出学科特色,注重化学实验知识的迁移与方法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实验题目主要以典型实验为考核对象,但高考试卷基本不会出现原版的试题,都是经过对试题的拓展、知识的迁移或者深化,用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发散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落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在化学实验专题复习时应做到:

1.掌握经典实验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仪器的安装、实验的步骤、记录实验现象和采集数据;

2.要注意做到边做边思,为什么这样操作?操作步骤的顺序怎样?否则会出现什么后果?除了这样操作还可以怎样做?

3.掌握经典实验中的方程式和实验计算题的题型,能够对经典题型进行拓展延伸,进行思维发散等。

4.在进行高中化学实验复习时还应该注意做到:某一实验器材的多种用法,一类装置的多样用途,多类装置的同一用法,出现实验结果的多种原因,处理数据的方法等。在这一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实现化学思维的迁移,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复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对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控制变量与方法多样性原则,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解题训练时要有针对性的训练数据处理和绘图能力,精题细做,将题做活,提高复习效率。

会计学原理试题篇6

关键词: 会考改革 教学改革 启示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革新求变的重要时期,全面推进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强会计管理改革,已成了增强经济发展内驱力的必然要求。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自2013年7月1日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实行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题库由财政部统一组织建设。这一改革措施应势而生,必将显著提升我国当前会计从业人员执业水平。2013年江苏省按照财政部的要求进行会计考试改革,首次采用新考试大纲和题库,由于在认识、准备、教学、培训等方面的不足,实施结果是考生通过率迅速下降。客观分析会考改革的目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变化及影响,对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学改革有着诸多启示。

一、会计证考试改革的目的分析

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会计发展紧密相连,会计理论水平和会计执业能力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非常重视会计从业的准入管理,推行从业资格考试准入制度,但长期以来,会计从业证的考试是以各省为单位自行组织,由于教育水平、考试内容与标准、考试方式等方面存在地区差异,加上考试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各地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本着统一标准,规范从业考试管理,提高会计执业水平的目的,自201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全面推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

二、江苏省执行会考新标准对会计从业考试的影响分析

(一)会考新标准带来的变化。

按照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2013年江苏会考改革可概括为“三个统一”,即“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试题库、统一合格标准”。与过去相比,变化较大。

1.统一考试大纲,即财政部的2013版新大纲。新大纲中各科考试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科中,《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初级会计电算化》内容变化最大,首先是考试中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改变。原江苏省初级会计电算化软件使用的是新中大,现改为用友T3软件。在T3系统中主要考核系统管理模块、总账模块、财务报表模块、工资模块、固定资产模块和应收应付账款模块。其次是考试评分制度的改变。原《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分为计算机基础和会计电算化两部分,分制为各占100分,120分及格,但必须两部分均不得低于60分。现在全国统一题库改为客观题90分,实务操作题10分,且实行统一计分制,即总分达60分即可。

2.统一考试题库,即由财政部组织编写,每科题量约两千五百多道试题,但试题会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出题范围进行了拓展,试题难度趋于初级职称考试,考试方式、题型上变化更大。江苏采用了升级后的考试系统,3科连考,考试时间由原来的90分钟、120分钟统一改为每科60分钟,考试题量除电算化为92题外,基本保持在150题。《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题型在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不定项基础上增加了计算分析题和案例分析题新题型。

3.统一合格标准,三科都要达到60分。

(二)考试结果统计及原因分析。

截至2013年11月月底,江苏各市县相继完成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组织,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的通过率总体上呈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不少地区平均通过率低于20%。其原因主要如下:

1.江苏会考改革配套文件、考试新大纲和考试要求公布较迟,加上新考试辅导教材推出较晚,考生等待考试改革信息时间较长,客观上造成考生的备考时间不充分。

2.第一次使用全国统一题库,对考试难度、考试范围及考点分布把握不准。更新后的考试题库三科考试难度都增大,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并重,有少量的初级考试难度下放,有些试题的考点,现行配套教材匆忙推出尚未解读到,指导不够。

3.考试题量大,时间短,特别是《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两科,60分钟内完成150题,每题答题时间仅24秒,加剧考生紧张心理,因用时不合理造成能做会做的题目来不及做而失去不应失的分。

4.新增题型计算分析题与案例分析题考点多、知识活、实务性强,新的题型要求考生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更要做到融会贯通,能用基本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友T3实务操作题,因缺乏系统训练、不熟练而失分较多。

5.考核标准要求三科一次性通过方可拿证,成绩不累计、不能补考。

三、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对职业院校会计教学的启示

(一)与时倶进,转变思想,树立全新的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

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的革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实务中已经广泛应用。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会计信息化能力、实用技能和素质,已成为用人单位衡量财务人才的重要标准,也成为会计从业考试题库改革的重要参照。目前,职业院校会计教学指导思想普遍落后,仍然推行基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讲授会计理论实务并开展会计实验的专业教学计划,因此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会计岗位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会计教学要转换教学理念,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摆脱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思维模式局限,并运用会计信息化理念及工具处理会计实务和解决会计问题,为学生的学习、从业资格考试和实习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快推进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整合。

会计教学目标要与会计实践要求协调一致,会计核算理论与方法要能反映会计业务的发展需求。从本次会计从业考试改革不难看出,考试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且新,完全顺应会计实践会计需求的改革。当前,职业院校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反映新的会计理论、新的会计方法等,对企业会计实务中新的要求不能同步。这就要求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加快课改步伐,关注会计专业发展动态,善于吸收和传递新的知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要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要着力研究会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研究,打破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会计教学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应对各种考试的基础上,真正学以致用。二要加强信息化教学建设,加大对企业会计信息化教学系统建设的投入,让学生熟悉电算化业务流程,熟练掌握电算化操作技能。三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电算化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技能培养与企业会计信息化实践要求的融合,夯实基础,注重培养综合能力。

会计工作专业性比较强,无论哪种单位,其会计工作的基础都必须扎实过硬,尤其是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经济管理工作对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信息反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来看,从业人员不仅要能熟练完成一般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化过程,还要对固定资产、工资管理和购、产、销等与企业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会计信息化业务处理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各项会计工作要求。从考题设置来看,增加计算分析或案例分析题题型传递出了会计从业人员需有扎实牢固的会计基础和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一信号。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题量增加和考试时间缩短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应变能力、考试能力、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会计教学要求实、求新、求变,必须及时针对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采取相应措施,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在不弱化基本理论与业务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识记、计算、实践操作和分析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出与我国经济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盛.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J].财会月刊,2012(6下):95-97.

[2]陈冬英.论会计从业资格证无纸化考试模式下的会计专业教学,2013.11.

[3]王盛.魏丹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对高校会计教学的启示.电子技术,2012(10).

会计学原理试题篇7

一、了解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特点,强化复习与训练的针对性

1.强化学习真实的化学,试题背景注重与社会、生活、科技的密切联系。如近两年福建高考化学试题中出现的:温室气体、清洁能源、酸雨、低碳经济、可燃冰、维生素C、牙膏中摩擦剂、PX、增塑剂、工业上制硫酸铜、白磷、硫酸锌等等。

2.重视三大反应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热化学反应)、三大化学理论(平衡理论、结构理论和电离理论)的考查。这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在福建高考化学试卷中占很大的比重(约占30%)。

3.重视常见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质的考查。元素化合物内容是化学理论知识、化学实验与探究等的载体,在试题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福建高考化学试题直接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约占20%,包括间接考查约占35%)。

4.重视化学实验及探究能力的考查。利用学生可理解的并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实验性问题为情景,设置平实而又密切联系化学原理的问题,从物质的定性检验、样品成分的定量测定、实验方案的评价诸方面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实验探究情境平凡,问题层次多元,由浅入深,发挥了实验题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考查功能。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手段,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福建高考化学试题直接考查实验约占24%。

5.注重化学用语考查。新课程高考福建化学卷,每份试题均要求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分数达15分左右,还要求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结构简式、电子排布式等化学用语,直接考查化学用语有25分左右。

6.重视化学计算技能的考查。化学计算是从定量角度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能力体现,新课程高考虽然没有独立的一题Ⅱ卷的大计算题,但将化学计算与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反应、化学实验等结合起来,体现化学计算在化学学科中的认识和应用功能的试题如:①反应热的相关计算;②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③以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为核心的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④以元素化合物性质为基础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⑤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计算;⑥溶液pH、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等方面的计算题每年均会涉及,全卷直接考查计算因素的试题达15分左右,而涉及计算因素的考题分数达35分左右或者更高。

7.注重对新课程新增内容的考查。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常数、新型电池均是近几年新课程高考化学的必考题,电离能、核外电子排布、分子空间构型和杂化轨道理论也是选考题的热点。

第二轮复习的内容及练习、测试题均要根据上述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来选择,强化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明确新课程高考化学复习的专题,确定二轮复习的重点与突破口

第二轮总复习是以专题复习为主,专题的设置一般有两类:

1.按知识块设置。

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分类

化学计量及其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

弱电解质的电离与溶液酸碱性

盐类水解与沉淀溶解平衡

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及其应用

热化学(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盖斯定律)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限度(化学平衡)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金属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STSE)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2.按试题考点与类型设置。

化学科学特点、化学研究基本方法与化学观念

阿伏伽德罗常数

离子共存与离子推断

离子方程式:书写与正误判断

必考有机化学

化学基础理论选择题

无机元素推断:原子结构推断、转化关系推断

探究实验:实验设计、评价、条件控制

化学工业流程题

图表专题

化学小计算

选考

根据以上专题及学生的第一轮复习后知识及能力的实际,确定二轮复习的重点及突破口。

三、认真解读高考化学能力要求,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能力要求的变化。

新课程高考化学《考试说明》别强调的能力是“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作出解释的能力”,删除的能力要求是“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结合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新课程高考化学将突出强调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多样化的表达和解析的能力,以及科学方法和实验探究的能力,等等。

2.《考试说明》中要求的化学学科能力要求解读。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①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解读】对于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即主干知识必须做到全面熟练掌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及文字准确表达。如《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例1和例2。

②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像、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③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解读】新课程高考化学试题的背景材料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社会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内容呈现中含有大量的图像、图表及过程的文字描述,要求学生能认真审读、剖析图像、图表及过程的文字描述,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能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并从中找出规律,以便解答相关的问题,并能用恰当的文字、化学用语或图表表达出相关的解答。如《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例4、例6、例7和参考试卷25、30(3)、(4)题。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①能够将实际问题进行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②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解读】能够独立地对试题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找出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相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应答的关键,能选择和调用自己贮存的知识块,将它们加以分解、迁移、转换(联想、类比、模仿和改造)、重组,形成解题思路,使得问题得到解决,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对有关见解、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如《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例6和例7。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①了解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②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如《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例5和参考试卷24题。

【解读】其一是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材料用具,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其二是实验探究分析设计能力,要求根据实验目的、要求,设计或评价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它包括实验操作程序设计、混合物组分确认及分离、验证化学原理、纯度及定性、定量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敏锐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是高考化学考查的热点,在高中新课程高考化学中,探究型试题将成为高考试题的最大亮点。如《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5。

四、二轮复习重点策略与备考建议

二轮复了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相关考点的每一个细节和要求,逐点过关,不留盲点,重视新增内容的复习,切实让学生构建好各部分知识网络,重视化学实验与化学基本计算外,还应着重关注:

1.重要知识的结合点的复习与题型训练。如物质性质与各类平衡、平衡与能量变化、重要物质的工业制备与化学原理、实验与物质性质、仪器功能与操作等。

2.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应用的复习与题型训练。如氮、硫与平衡、盐与水解、金属与电化学、燃料与热能;树立工业生产典型物质的基本流程:氯碱,二酸、合成氨、冶铝和海水制镁等。

3.加强规范训练,增强学科语言表达能力。化学用语的使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贯穿在整套化学试题中,直接考查占15%左右,间接考查在35%以上,可以看出其重要所在。但是据统计,得分率并不高。所以在二轮的复习中,要时刻强调规范,要从化学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电极反应式、水解(电解)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下功夫,从简答题的规范答法上下功夫;在计算题的格式、步骤、量纲和有效数字方面也要强调规范。不仅我们随时要给学生做出表率,还要时刻让学生口述,板练,抽查学生书写,让学生有机会暴露自己的弱点,以便让学生知错、纠错,并在纠错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让学生会做的题能做对且得满分,绝不再在卷面上失分。

4.注重训练(试题、练习)的有效性、层次性。不凭经验选材料(依据考试说明、教学要求、学情);尽量不使用现成材料;尽量不翻印成套试题。练习与试题内容要体现探究性、层次性、开放性,把要达到的各项能力目标,重、难点及学生易混、易错的问题融化到具体的题目中,并渗透高考命题意图、题型结构、呈现方式、答题思路、解题技巧等,知识与能力并重,逐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要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完善知识结构,让知识升华为能力。

5.优化考试心理,提高学生素质。解题需要的一是知识,二是策略,三是心态。这三者中任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导致失分。因知识和策略造成的失误可以认为是知识性失误,而一些笔误、计算失误及某些习惯性错误可以归结为心理失误。要解决“高考化学得高分难”的问题,优化考试心理是高考化学复习不可忽略的一环。面对一套题,应该有稳定的心态,在按题号顺序作答的前提下,可适当采用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同后异(同学科、同类型)的策略,以最佳状态去克服慌乱急躁和紧张焦虑的情绪;对会做的题,要特别注意表述准确,考虑周全,书写规范,切实解决“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问题。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一定要体现“平时是高考,高考是平时”的训练思维,把学生置于一种仿真的环境,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做出严格要求,时间长了,就自然达到“平时训练当大考,大考自然当小考”的境界,高考时心态自然就会平和了。

6.注重两种课型的有效性及工业流程题的研究。教学要求必须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讲授的内容是科学的,但全是学生已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听不懂和无法接受的内容,这就叫做“正确而无效的知识”。教学效果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1)复习课。

①根据第一轮复习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状况及高考化学要求(如何考、考什么、考多难)来确定复习目标,依据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与策略,设计问题和练习;

②重视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提高,使分散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知识“树”,构建知识体系;

③重视知识的拓展与应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做到讲练结合,形式可以边讲边练,也可以先讲后练;

⑤要注意查漏补缺,充分备学生,针对学生薄弱环节;

⑥做到“五研究”。研究教材,明确教学三维目标;研究重点难点考点,确定教学切入点和突破口;研究近年高考化学试题,掌握命题规律和复习方法;研究学生心智,做到因材施教;研究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容易丢分的细节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力求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

如,化学实验的复习,要着重做好以下五方面:

A.关注实验原理与实验装置的设计的整合,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

B.强化实验设计训练,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装置、仪器、试剂、步骤、现象、结论等实验的各个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把所掌握的实验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C.注重对实验异常现象和误差分析或实验评价的训练;

D.重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表格)的能力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或得出结论的能力;

E.重视培养实验问题的准确规范表达能力。

(2)讲评课。

①查漏补缺,在充分备学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薄弱环节设计讲评内容;

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让学生来讲或评,让学生自主探索和相互协商、相互交流,在合作互动中产生顿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教师注意加强引导和补充;

③重视方法指导和规律总结,突出审题、解题思路分析和答题能力培养;

④变式讲评、变式训练,从多角度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以一通百,融会贯通;

⑤补偿练习,二次过关,甚至三次过关。针对学生存在的重点问题,讲评后要有补偿练习,来检查落实。

(3)强化工业流程题的解法探索。

化学工业流程题已成为新课程实验区各省市高考化学的主流题型,它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生产阶段即生产流程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及相关知识来解决工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题型结构】

A.题头:简单介绍工艺生产的原材料和目的;

B.题干:主要用框图形式将原料到产品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表示出来;

C.题尾:根据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设置成问题,构成一道完整的化学试题。

【工业流程题的特点】

A.试题源于生产实际,以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为思路进行设问,使问题情境真实,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观;

B.试题内容丰富,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方方面面,能考查学生化学双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双基知识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问题的迁移推理能力;

C.试题新颖,一般较长,阅读量大,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接受、吸收、初步加工信息的能力。

【工业流程题的类型】

从生产过程中主要工序可分为除杂提纯工艺流程题(如海水纯化工艺流程题)、原材料化学转化工艺流程题、电解工艺流程题、有机合成题和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工艺生产流程题等;按资源的不同,可将工艺流程题分为利用空气资源生产的工艺流程题(如合成氨工艺流程题)、利用水资源生产的工艺流程题(如海水制盐、氯碱工业、海水提取溴碘、海水制镁等)、利用矿产资源生产的工艺流程题(工业制硫酸、冶铁炼钢等)、利用化石燃料生产的工艺流程题(如有机合成工艺题)等。

【解答工业流程图题必备的基础知识】

A.重视重要代表物的用途及工业制法原理的掌握;

B.整理一些典型材料给学生研读,指导学生如何看懂流程图,形成解题思路;

C.帮助学生提高应用化学反应原理、物质制备和分离的知识、绿色化学的观点、经济的视角分析实际生产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D.简介水的处理、煤的加工、新材料的制备、金属冶炼、绿色工艺等有关知识;

E.重视书写不熟悉反应方程式的训练。

【解题思路】

A.解决将原料转化为产品的化学原理;

B.除去杂质并分离提纯产品方法;

C.提高产量与产率的措施;

D.减少污染,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E.原料的来源既要丰富,又要考虑成本;

F.生产设备简单,生产工艺简便可行。

【解题步骤】

A.从题头中获取有用信息,了解流程的目的(生产的产品);

B.对比分析生产流程图中的原料与产品,找出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弄清生产流程过程中原料转化为产品的基本原理和除杂分离提纯产品的化工工艺:反应物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反应;该反应或操作工艺对制取产品有什么作用;

C.从问题中获取信息,帮助解题;

D.整合问题与获取的信息,联系“双基”知识,形成答案;

E.用规范的文字及化学用语将获取的信息转化为答案。

会计学原理试题篇8

编者按:cpa考试牵动着数万会计人的心。不论是正在积极备战的考生,还是在6cpa战线中执业十余年的老兵,对cpa考试制度改革都颇为关注。随着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颁布实施,2009年的cpa考试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合金量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2009年是cpa新考试制度实施第一年,面对层级多、期限长的注会新制度。安排好学习计划和调整好学习方法对于参加考试的考生来说至关重要。2009年的cpa考试即将开始,为了便于考生更好地报名、复习、应试,帮助广大考生熟悉新政策,清晰解题思路,摸清命题规律,在复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刊特约从事多年注会考试辅导的相关专家,对教材的重要变化、难点问题条分缕析,释疑解惑,以供考生作为参考。

一、《会计》科目教材新增、修改内容

(一)章节体系的调整 删掉了第二章货币资金,其余章节的编号依次前提,总章节改为二十六章。

(二)内容的调整 一是增值税的会计处理调整。(1)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中不再包括增值税,购入的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等目的的固定资产购入成本仍包括增值税;(2)增值税的视同销售行为中取消了“以自产产品用于生产经营用工程建设”的情况,不予抵扣项目中也取消了“将购买的物资或应税劳务用于生产经营用工程建设”的情况;(3)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改为3%。二是剔除了受托加工或翻新改制金银首饰的规定。三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补价的计算不再考虑增值税;在多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如果涉及增值税应先在换入资产总的待分配价值计算中先行剔除,再按各项资产公允价值所占比例进行分配。四是增加了自营工程中待摊支出分摊率的计算处理。五是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作了原则性调整:(1)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eta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2)大修理如果符合资本化条件应列入固定资产成本。六是持有待售无形资产不进行摊销按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净额孰低进行计量。七是对企业持有以备经营出租的空置建筑物,董事会或类似机构作出书面说明,将其用于经营目的且持有意图短期内不再发生变化的,即使尚未签订租赁协议,也应视为投资性房地产。八是企业购入的房地产部分用于出租(或资本增值)、部分自用,用于出租(或资本增值)的应当予以单独确认,按不同部分的公允价值占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将成本在不同部分之间分配。九是投资性房地产在建期间由“在建工程”改为“投资性房地产——厂房(在建)”。十是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按照规定在税后利润中提取的一般风险准备也构成所有者权益。十一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汇兑差额取代了原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汇兑差额列入“资本公积”。十二是销售退回的“其他应付款”改为“预计负债”。十三是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销售退回如果发生在汇算清缴日后则不调整“应交所得税”。

二、《会计》新大纲对测试内容的能力分级

新大纲就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了详细分级,级次越高,其

三、《会计》题型结构及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共21题,由20个单选题和1个计算题本质的串连单选题构成,20个传统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最后的串连单选题有4个小题,每题1分,共计4分,该题型合计分值为24分。’与2008年试题相比,难度略有降低,主要体现在组题方式上修正了2008年的激进式出题思路,很大程度上回归了传统单选模式,体现了测试的广度和一定的深度。

(二)多项选择题共9个题,由8个传统多选题和1个计算题本质的串连多选题构成,8个传统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最后的串连多选题有4个小题,每题2分,共计8分,该题型合计分值为24分。与2008年试题相比,难度略有下降,主要体现在组题方式上的修正,很大程度上回归了传统多选模式,体现了测试的广度和一定的深度。

(三)计算及会计处理题共4题,每小题8分,本题型共32分,与往年相比,增加了一道计算题,题量略有增加,但其关注的考点与传统的计算题知识点相同,无题型及内容的本质的变化。

(四)综合题只有1个题,共20分。其样题选材的是最为传统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系列调整,除了题量作了一半删减外,无题型及内容的本质变化,相比stag题的题量变化,只是将综合题的题量转移给了计算题,当然一个综合题换成了计算题,难度必会消减,这也是中注协强调多次强调的“难度下降”的表现。

四、新大纲对考试的影响

(一)客观题回归传统,难度下降测试的重点及难点无本质变化相比2008年,大纲无本质调整,只在详细内容上根据新税法作了微调,重点及难点依然保持传统。2008年难度大、题量多的测试题型没有在2009年延续,即使在单选题和多选题各自保留了一个2008版客观题,但大趋势是回归了传统。

(二)主观题强调基础性实务操作减少了一个综合题,增加了一个计算题,由高难度向低难度调整,体现了基础性实务操作的重要性,综合题更是体现注册会计师难度的一个点缀。

本文由收集整理

(三)客观题与主观题持平 样题中客观题48分,主观题52分,几乎是五五开,与往年的四六开有不少的调整,这也进一步体现了中注协降低考试难度的初衷。

五、考试命题预测

(一)客观题的命题方向一是可比性、谨慎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的实务应用,资产的确认,即辨认是否够格确认为资产,收入的确认,即辨认是否够格确认为收人;二是交易性金融资产最终出售时投资收益的金额计算及累计投资收益额的计算,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入账成本、每期投资收益、转化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资本公积”、最终出售时投资收益等指标的stag,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中资产减值损失额及最终出售时投资收益额的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原则;三是商业企业购入方式、委托加工方式、债务重组方式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下的入账成本的计算,存货减值准备计提额的计算;四是同一控制下与非同一控制下长期股权投资入账成本的计算,同一控制下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付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的冲抵顷序,同一控制下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时资本公积的计算,非同一控制下购买日的确认标准,非同一控制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原则,成本法下收到现金股利时冲减投资成本额及投资收益额的计算,权益法下股权投资差额的会计处理,被投资方盈余或亏损时投资方的会计处理,尤其是在被投资方资产账面口径与公允口径不一致时、被投资方的亏损使得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不足以抵补其承担部分时以及被投资方先亏损后盈余时的会计处理,被投资方所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现公允价值增值时投资方“资本公积”额的计算,成本法转权益法时投资方的会计处理;五是固

定资产在分期付款方式下入账成本的计算、每期财务费用的计算及每期期初长期应付款的现值计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及债务重组方式下固定资产入账成本的计算,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会计处理原则,尤其是盘盈时按前期差额更正的会计处理原则,固定资产弃置费的会计处理原则,固定资产减值计提额及后续折旧额的计算,常以所得税的结合作为题目设计的深化方式,固定资产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及折旧方法的复核所产生的指标修正属于会计估计变更,固定资产改扩建后价值的计算及后续折旧额的计算,固定资产出售时损益额的计算;六是无形资产在分期付款方式下入账成本的计算、每期财务费用的计算及每期期初长期应付款现值的计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及债务重组方式下无形资产入账成本的计算,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原则,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原则,开发阶段有关支出资本化条件的确认,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确认原则,无形资产减值的提取和后续摊销额的计算。无形资产出售时损益额的计算;七是投资性房地产的界定,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原则,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量模式转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处理原则及关键核算指标的计算,公允价值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转化为自用房地产或存货时的会计处理原则,以及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以公允价值计价的投资性房地产时的会计处理原则,投资性房地产在处置时的损益额的计算;八是资产减值准则的适用范围,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每年需进行减值测试的资产认定,,资产可收回价值的确认原则、公允处置净额的计算中公允价值的选择标准、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中现金流量的确认原则及折现率的选择标准以及外币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计算原理,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提取与后续折旧或摊销额的计算,资产组的界定,资产组减值的计算;九是短期借款及应付票据计提利息的分录、无法偿付的应付账款的会计处理原则、非货币性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以及辞退福利的费用归属,增值税的抵扣凭证、视同销售与不予抵扣的业务区分及会计分录、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时消费税与加工物资成本的关系确认,应付债券中每期利息费用的计算、每期期初债券本金的计算及可转换公司债券中负债与权益的划分、转股前利息费用的推算以及转股时资本公积的计算;十是资本公积的组成内容及会计处理;十一是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条件、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条件以及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条件的比较,现金折扣、商业折扣、销货折让及销售退回的会计处理对比,代销方式、预收款方式、分期收款方式、附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方式、售后回购方式、售后回租方式以及以旧换新方式下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及关键指标的计算无法可靠估计相关要素时劳务收入的确认方法及账务处理,同时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时收入的确认原则及账务处理,特殊劳务收入的确认条件对比,建造合同收入在完工百分比法下各项收入、支出指标的计算,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的业务范围界定;十二是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应收款”、“长期待摊费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商誉”、“递延所得税资产”、“递本文由收集整理延所得税负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及“库存股”的编制方法;现金流量表中关键项目的填写,具体操作方法有:采用公式推导方法认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及“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现金”两个项目。采用对号入座的认定方法填列经营活动中“其他收入”项、“支付给职工的现金支出”项、“支付的各项税费”项和“其他支出”项;投资活动中“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项、“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项、“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到的现金净额”项和“投资支付的现金”项;筹资活动中“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项、“借款收到的现金”项、“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项、“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出的现金”项;关联方关系的界定及披露,以多项选择题方式测试。十三是或有事项的确认条件,预计负债金额的确认及费用的归属方向,或有负债及或有资产的披露原则,待执行合同的会计处理;十四是换人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成本计算,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易损益的计算,非现金资产抵债方式下债务人的重组收益及非现金资产转让损益的计算,非现金资产抵债方式下债权人的重组损失及换入非现金资产入账成本的计算,修改偿债条件方式下(包括不存在或有条件和存在或有条件两种情况)债务人重组收益及新的应付账款入账额的计算;十五是各项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界定,开始资本化日、停止资本化日及暂停资本化的认定原则,专门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的计算,一般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的计算,既有专门借款又有一般借款方式下利息费用资本化的计算;十六是“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及“所得税费用”等三个关键指标的计算,某时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推算,尤其是在改变税率的情况下;十七是记账本位币的确认原则,期末汇兑损益的计算,外币报表折算中汇率的选择,融资租赁的确认原则,经营租赁时租赁双方损益的计算方法,融资租赁下承租方租入固定资产入账成本的计算,融资租赁下承租方未确认融资费用的分摊方法,融资租赁下出租方未实现融资收益的计算,售后回租时递延收益的分摊方法;十八是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界定,追溯调整法下会计政策变更及前期差错更正时盈余公积及未分配利润指标的推算,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及前期差错更正的报表附注披露,调整事项与非调整事项的辨认,调整事项中所得税费用、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推算;十九是合并范围的确认,合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及会计调整分录,抵销分录编制中相关指标的推算,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

(二)计算题的命题方向一是应付债券专题,以可转换公司债券为主要选材方面;二是资产减值专题,以资产组的辨认、资产组的减值计提及总部资产减值的认定为主要测试内容;三是金融资产专题,以持有至到期投资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主要测试角度;四是长期股权投资专题,以成本法、权益法的会计核算及成本法转权益法的会计核算为主要测试内容;五是借款费用专题,以专门借款、一般借款混合在一起计算利息费用资本化为主要测试角度;六是所得税专题;以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及所得税费用的计算为主要测试角度,另外对税率改变时上述三指标的变动也要重点留意;七是财务报表专题,针对某一期间的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并编制出相关利润表为主要测试方式;八是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专题,以诸多调整事项的修正分录及报表项目的调整为主要测试方式;九是合并报表专题。主要测试抵销分录的编制。

(三)综合题的命题方向一是以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为平

台,以多种业务为对象展开会计调整及报表修正的会计处理。此类题目年年必测,已成惯例。从近年的试卷来看,这些纳入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的业务主要集中于会计差错更正、或有事项、收入、投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合并会计报表等业务。二是以长期股权投资为题目设计起点,通过成本法转权益法来完成控股合并,进而引发合并会计报表问题;再通过内部交易的设计提供抵销分录的编制选材;最终以填制表格方式完成合并报表相关项目的数额认定。三是将计算较为复杂的知识单元加大信息量使其由一般类计算题升格为综合题,如2007年试卷中的第一个综合题就是一个较为单纯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题目,只不过在调整事项的数量上作了加大,使得题目难度有所提高。

六、复习方法

(一)对照大纲,明确重点注册会计实务考试大纲由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精心编制,是编写注册会计实务教材的直接依据。大纲的每一章内容之前,一般都应列明本章应当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希望大家收到大纲和教材之后,能够仔细对照大纲将应当掌握的每一个问题在教材的相关页码或标题上做出明显的标记,以便反复多次地加强对这些重点内容的学习。对于大纲要求熟悉的内容,则应做出另一种标记,以便进行比较重要性的学习;至于大纲要求了解的内容则无需做标记,一般进行泛泛学习即可,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

(二)紧扣教材,认真复习注册会计实务教材由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委托有关专家和权威人士严格根据考试大纲而认真编写,不仅阐述条理,文字清晰,质量可靠,而且内容丰富,强调基础,重点突出,难点清楚,例题经典,包含了所有的考点。只有教材才是考生复习应考的最根本、最具体的依据。理在教材,题在教辅,通一理则能解百题。因此,考生购买到注册会计实务教材之后,应当以教材为主,并将会计准则作为主要的参考资料。每位考生都应当对教材内容至少进行一边全面认真的复习(包括课文、例题、甚至是标点符号)。在此基础上,应当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三四次或五六次的反复学习。学习过程中,既要注意关键的字、词、旬、段、题,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又要特别注意将不同章节之间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对照性的学习,从原理到例题、再从例题回到所包含的原理,反复学习与理解,不断巩固和提高运用所学原理解答习题的能力。

(三)参加辅导,做好笔记 在初步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先听辅导课,后看相应的书面课件。每次听课前均应准备好教材、即时贴、草稿纸、钢笔、计算器等学习用具。在听课过程中,应当对有关重点、难点和新点直接在教材上做标注,或者是做成活页笔记并粘贴在教材的相关页码中,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方便携带、随时复习。

上一篇:音乐心情范文 下一篇:带千万的成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