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范文

时间:2023-10-17 14:15:11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篇1

雅泸高速公路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属川西平原与青藏高原结合部,是交通部规划的八条西部大通道之一的甘肃兰州至云南磨憨口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川省高速公路网的主干线之一,是四川通往云南昆明的重要通道,是连接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的经济大动脉,同时也是四川省内目前在建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项目。本项目全长约243km,设有隧道29座、特大桥14座、大桥164座、互通式立交8处、分离式立交20处。

2资源分析

2.1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

雅泸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丰厚历史文化以多题材、高品味,历史悠久、时空跨度大、分布广,高度文明为特点。民族文化、茶马古道、古南丝绸之路、红色文化、荥经砂器、颛顼故里、严道古城、邓通铸币、三国古文化、富林文化等,它们或贯穿路线始终,或点状分布于公路沿线,给过往游客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憧憬,结合优美的民间传说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丰富的人文历史素材为塑造雅泸路人文景观之路提供了优良的先天条件,通过赋予整条路历史和文化的形象与内涵,有利于本土文化、地方形象的对外宣传,带动相关行业的兴起,从而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2.2气候多变、地貌环境富于变化

雅泸高速公路先后翻越了夹金山尾部的大相岭和贡嘎山尾部的托乌山,地貌以中山为主。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海拔高度变化显著。由于公路路线里程长,地形地貌复杂,导致沿线出现了多个不同的区域气候带,气候分区明显。

2.3植被丰富、自然景色宜人

复杂的气候和植被条件,造就了雅泸高速公路富于变化、景色各异、优美宜人的自然景观,而以山地为主的地貌结构由于地形复杂,更增加了自然景观的阿罗多姿。公路沿线植被覆盖率高,山清水秀,自然生态良好,一路上跳跃变化的自然景色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3景观规划前的设计思考

公路人文景观是一门带有综合性的艺术,它本身既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同时又是容纳地域文化的场所。当今中国的公路人文景观建设正步入迷茫的困境,各种深邃与肤浅共存、精致与粗糙同在,固有的陈旧思维与新兴的时尚前沿理念交织纷争。一方面是因为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共存的世界,新的景观塑造准则、方向和尺度尚未明确;另一方面也是因当今社会已然是市场经济作用下的功利社会,更多的投资者只注重公路本身。要实现公路人文景观的完美展现,就应该使公路景观本身与地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高度和谐,这需要我们处理好三大原则。

3.1景观空间的合理划分

公路景观空间属于线形四维空间,它是连续视觉画面的有序展示,它的布局是一个动态的景观序列布局。从空间的形式和功能来看,可以看作是一种线形空间与串联式空间相互交织的组合特点。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公路景观空间的构成,才能提高公路景观的参与性和可观赏性,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3.2人文景观的恰当定位

公路作为陆路交通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交通功能应是第一位的,它在满足了人们出行便利快捷需求的同时,也是人们重返大自然的重要通道。作为一种人工构筑物,公路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人文景观,脱离不了人文本质。在进行公路景观设计时,应该将交通运输功能放在首位,人文景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主体工程服务,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障交通安全为宗旨,兼具美化环境的作用。

3.3地域文化的提炼与升华

应该如何正确地把握地域文脉,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线索中搜寻并提炼有价值的地方文化精神,实现地域文化的合理表达呢?提炼与升华是把握地域文脉精髓,创新性地继承地方文化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即要了解传统的文化历史,对地域人文特点要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要认清时代的文化浪潮[6],准确把握现代景观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4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利用“景观空间划分、人文景观定位、地域文化提炼”的公路人文景观塑造三大原则,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入手以合理表达雅泸公路的地域文化特色:一是正确把握人文景观在公路景观体系中的从属地位;二是强调景观空间的序列划分,建立张驰有度的景观空间组织结构;三是确立以民族文化作为全线的人文景观主线;四是强调对地方文化、市井文化的挖掘与提炼;五是利用贯穿全线的交通标志、标牌来传递雅泸路人文景观主题思想;六是充分利用环境设施、艺术小品来表达人文历史景观元素,从情趣性和功能性两方面角度对公路附属的环境设施和艺术小品进行精心设计;七是重视地方材料的运用,以材料的地域性差别来强化人文历史景观的地域特性。

5景观规划详述

5.1景观总体布局与构思

根据对雅泸高速公路沿线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及现状的分析,并结合高速公路线性工程特点,对全线的景观布局总体定位为:“两区、六段、两条文化脉络、三结合、九个景观节点”。

5.1.1两段民族文化区

民族文化是贯穿全线的一条文化主线,在众多的历史人文背景中,具有突出的和主导的地位,可将其作为组织全线人文景观的一条主文化脉络。根据项目沿线居民的民族构成,将雅泸路划分为两段民族文化区。雅安雨城区至石棉县城路段公路景观体现汉文化为主;石棉县城至路线止点泸沽镇路段公路景观体现彝族文化特色为主。

5.1.2六个自然景观段

路线所经地区气候差异显著,植被类型变化明显,植物种类丰富。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差异及植被类型情况,将全线划分为六个类型的自然景观段:山岭景观段、森林景观段、果林景观段、河谷景观段、高原景观段、农田景观段。自然景观段内的公路景观塑造应尊重自然,体现段落景观特色。

5.1.3两条文化脉络

项目沿线具有两条经典的历史文化脉络,即以茶马古道、古南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古道文化和以两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两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两条经典历史文化脉络,尤其是古道文化,将作贯穿全线的文化线索,融入到全线的人文景观当中,烘托地域文化特色。

5.1.4三个结合

在人文景观的塑造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文化主题分别与3个不同的公路景观功能空间予以结合,即古道文化与公路线性动态景观空间结合,以激发漫漫古道路的人文情怀;古驿站文化与服务区等静态休憩景观空间结合,以营造驿站文化氛围;地方历史文化与互通、隧道等引景空间结合,从而能诱发游客的好奇探索心理。

5.1.5九个重要景观节点

将沿线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融入到全线的景观设计中,通过重点打造的景观节点对外展示地域文化魅力。重要景观节点的选择主要考虑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地位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这九个景观节点分别为:四个服务区(荥经服务区、石棉服务区、菩萨岗服务区、冕宁服务区)、四个互通(荥经互通、汉源互通、石棉互通、彝海互通)、一个隧道洞门(大相岭隧道进出口)。

5.2节点景观规划

荥经服务区以汉文化为主题,建筑、装饰、服务设施等均依托川西建筑风格精髓,阐述“严道古城文化”、“砂器文化”和“邓通铸币”三大地方文化。石棉服务区总体延续荥经服务区风格,少量融入彝族文化色彩,阐述红军强渡大渡河,体现红色革命文化。菩萨岗服务区以彝族文化为主题,建筑、装饰、服务设施等均依托彝族建筑风格精髓,服务设施及景观小品则以彝族文化的偏好物件、装饰、色彩为主。冕宁服务区总体与菩萨岗服务区相呼应,景观小品适当融入高科技卫星元素,体现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的思想碰撞与交融。荥经互通体现、宣扬“砂锅文化”,绿地内摆置巨型石刻“颛顼故里”,并用彩叶植物组图代表经河与荥河,象征两条母亲河孕育出当地的灿烂古文明。汉源互通内适当摆置仿制石器、石核等,宣传石器文化。石棉互通体现“红军强渡大渡河”这一革命事件,宣扬革命精神。彝海互通体现“彝海结盟”这一革命事件。大相岭隧道在分离式路基中间绿化带内设置4根具有明显蜀汉建筑特征的立柱,立柱正前方摆放一大型巨石,并篆刻“武侯西征孟获故地”字样点题,向过往旅客传达三国文化信息。

5.3建筑景观与服务设施

根据总体景观布局中的两段民族文化区的划分,雅安至石棉段以汉文化为主题,房屋建筑及服务设施均围绕川西建筑风格进行考虑;石棉至冕宁段以彝族文化为主题,房屋建筑及服务设施则参照彝族建筑风格进行设置。川西建筑主体以双坡屋顶为上部结构,其他造型采用现代式,通过这样的方式反映一定的中式效果,更多地体现现代性和高速公路建筑的便捷性,采用白色、灰色等淡雅的颜色,构件干净利落,体现建筑的力感和结构美。服务设施以深褐色木质和汉白玉材质为主,造型方正、棱角分明,给人以庄严、厚重之感。彝族建筑采用大坡屋顶和方形体量的结合,并施以素雅的黑灰色瓦,加上屋脊、窗檐、线脚等富有民族特色的细部,构成了一个地道的反映地方文化的建筑。服务设施(图6)则多为圆润、流畅、轻盈之感,外观装饰主要以彝族人民喜好的色彩和纹饰为主。色彩上以红、黄、黑三色为主色调,多用对比色,色彩明快、浓烈;纹饰上讲究图案对称、线条流畅和富有节奏感、变形的优美性、抽象性。

5.4交通标志与导视系统

交通标志及导视系统在满通安全、信息清晰的前提下,结合两段民族文化区的特点作一些有创造性的特色设计。汉文化主题的标志版面以褐、白二色为主,通过设计简明抽象图案,以达到简单易懂、可视良好的目的;彝文化主题的标志则提炼彝族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纹饰,如彝族十月太阳历彩色图案等,运用于版面设计中,使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

5.5安全护拦

安全护拦景观风格以自然为主,体现与环境的协调性。根据景观段落的划分及不同景观段落的景观特点,从颜色、饰面、材质和位置四个方面对护拦的设置予以考虑。汉文化段可多采用木材质感的钢背木护栏或通透性较好的缆索护栏;彝族文化段则可采用彝族图纹对波形护栏或混凝土护栏予以装饰美化,强调人文气息。

5.6绿化与植被恢复

良好的绿化能够为公路人文景观的表现提供一个优美的绿色背景,从而烘托、提高人文景观美学价值。雅泸高速公路绿化与植被恢复主要包括路基边坡、路基路侧、中央分隔带、互通式立交、隧道进出口、服务区收费站和观景台等绿化与美化。绿化工程是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之下,修复景观环境、大气环境和保持水土,将新建的高速公路景观融入周边自然环境当中。

6结语

人文景观篇2

一、从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中窥探乡土美术文化,以人文景观为线索进行乡土美术教育。

人文景观是人类文明进展中所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可观赏的景物和事物。在其中保留和蕴藏着丰富的民间美术、建筑、雕塑及宗教艺术。我们以人文景观为线索搜寻三水本土的乡土美术文化,在其人文自然景观中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一是传统的名胜古迹;二是现代建设的新人文景观;三是具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

第一类是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其中包括:祠堂、庙宇、文塔、园林庭院,以及古墓。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芦苞祖庙、魁岗文塔、乐平新旗清代建筑群,几乎每自然村都有的古祠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芦苞独树岗的蔡氏大宗祠、白土村的邓氏大宗祠、乐平三江的胡氏大宗祠。在建筑工艺上,祠堂和庙宇都是采用砖木结构,其构造方式基本上是以立柱组成屋架(俗称金钟架),立柱和构架之间采用榫卯和设置斗拱,起到“摇而不侧,晃而不散”的抗震作用,立柱承担着整个屋顶的重量,同时它的长短、粗细、装饰等还直接关系到整座建筑物的美观。柱的截面形状各异,包括有方形、八角形、梅花形,而最具美感的圆形作为主要形式。有些建筑物柱上刻有龙纹图案,有些则雕刻书法对联。柱础也是加工装饰的对象,雕刻的图案纹理各异,精巧细致别具美感,柱头、斗拱、梁曲及雀替、驼峰均附以装饰的因素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美感。建筑物的外形装饰集中于屋顶部分,门廊上的檐板全部雕有浮雕花纹图案,屋顶四角微翘,屋脊上做有两头翘起的“龙船脊”,脊上两边正面有花鸟动物灰塑。两侧山墙上的隔火墙,做成镬耳或镬铲形状(俗称镬耳屋)。镬耳两侧沿瓦翼线下面绘有“草尾”图案,檐内近瓦底处一般都有近60厘米的“艺术裙”绘有花鸟人物、山水壁画。芦苞祖庙三殿6条瓦脊上皆嵌镶整体陶塑,其中中殿脊上有瓷制的双龙戏珠,两廊上有“三国演义”及“水浒人物”。庙前照壁上有宫殿楼台、亭榭池苑、帝王将相、天神仙侣,式式俱工。砖雕“福禄寿三星”和浮雕“孙真人点睛图”,方横数米,人物栩栩如生。陶塑人物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艺术裙”上的壁画绘有人物、花卉、诗书字画等。门前及廊曲梁上有石狮,雕刻手法玲珑精巧、造型深邃威严,全部墙体均用青砖经水磨灰缝细湛的工艺,色彩斑斓,独特的造型体现了岭南传统建筑艺术的特色。芦苞祖庙分三座,中为北帝庙,北为观音庙,南为文昌庙,庙内有北帝铜铸坐像,观音坐像及文昌坐像,有泥塑罗汉金刚及“金童玉女”像共25尊,宏伟辉煌庄严肃穆。祖庙融儒道于一家,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装饰于一体,凡民间节日四周民众接踵而来,盛况非凡。在古迹之中还有许多雕塑、陶器及玉器等工艺美术文化。通过介绍这类传统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认识本地的民间美术,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理解传统文化思想,体会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具有世界性。

第二类是在改革开放中以建设新的生态环境为主题的人文景观。在四面环翠、湖水掩映的三水森林公园里有依山而凿的大卧佛,隔岸观之,线条清晰优美;卧佛枕波而卧,神态端祥。在建筑物中有仿古式的纪元塔及孔圣园,还有佛教美术文化荟萃的大昭寺。在肆江老沙岛上新近建成了大型的仿古建筑物——健力宝观龙楼,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观看龙舟赛的楼台,整座楼台气魄雄伟庄严古雅,在肆江上尤如有华盖的大龙舟。1999年举办的“99健力宝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到此观看的人数多达20万,热闹非凡。建筑观龙楼一方面为开设国际化的赛龙舟提供一流的赛场,另一方面巩固了肆江堤围,为防洪做好了准备。新的人文景观,依山傍水,建筑物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现代注重环保,重视生态平衡的今天,这些建筑物无疑是时代的产物,从侧面反映了美术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新开发的景观还有三水云东海和青岐镇西江上的琴沙岛并将开发成为旅游度假、商贸、文化交流的高级会所。向学生介绍新的人文景观,让学生了解现代人文景观的发展方向和美术文化的作用,使学生认识环境设计要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设计思路。领略新一代领导人规划建设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树立现代环保意识,促进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热爱生活。第三类是一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成为历代文人抒怀写意的名胜。例如:清代陈献章的《沧江夕照》,“白发苍波了岁年,真成东老对回仙,隔江莫是仙源否,吹笛江门月满船。”这是描写县城八景之一的诗句。又如题“浮石春涛”“晨开东牖望扶桑,何处投家弄渺茫。乾坤兀兀中流柱,濯缨干顶破沧浪”.又如清代胡澧题三江八景之一的“紫石榕阴”:“庙貌中天起,旌旗北寒。水光衣带远,山晚雾云残。石路依村衣,林霏湿客冠。登临频送目,蜀道敢辞难?”还有何维柏的《北江别亲友》,黄瑛的《龙坡山鸡藤》等等。在许多自然风光中,留下了历代诗人名人的词句,为这些自然景色增添了不少的人文色彩,在向学生介绍这些自然风光的时候,给他们介绍历代学者文人写下的诗篇,使学生从景色中领略文学描写之美,并为我们本地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引导他们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的环境,加强环保意识,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以人文景观为素材,进行多种形式的乡土美术教学。

1、运用拍摄录像、照片搜集和整理人文景观中的乡土美术,结合乡土美术教材,通过放映录像、图片展示、多媒体电脑图形设计,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乡土美术。

2、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堂移到野外,在游玩中,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要求学生在实地搜集美术资料,写生和记日记,把亲身体会写下来。以培养学生考察研究乡土美术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艺术教育指导思想指出: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开展各种展览活动,如“乡土景观风景写生作品展”,“摄影作品展”,“家乡美书画展”等,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联系共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如与历史地理科结合,实地考察采集资料,然后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使学科横向联系,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

人文景观篇3

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什刹海、圆明园、芦沟桥、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金山岭长城、居庸关长城、箭扣长城、恭王府花园、醇亲王府、北海公园、北京动物园、北京植物园、古观象台、德胜门、正阳门、景山、香山、钟楼、鼓楼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人文景观篇4

所谓人文景观,是指可以作为景观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成就,是以人为事件和人为因素为主的景观。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而又独特的文明成果。在内容非常丰富、门类异常复杂的成就中,可以成为人文景观的大约可分为四类。

1文物古迹

包括古文化遗址、历史遗址和古墓、古建筑、古园林、古窟卉、摩岩石刻、古代文化设施和其它古代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活动遗物、遗址和纪念物。例如,北京的故宫、北海,西安的兵马俑,甘肃莫高窟石刻以及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古长城等等这些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人文景观。

2革命活动地

现代革命家和人民群众从事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战场遗址、遗物、纪念物等。例如,新兴的旅游地井岗山除也具有如画的风景外,“中国革命的发源地、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过的地方”这些人文因素,无疑使其成为特殊的人文景观。而大打“鲁迅牌”的旅游城市绍兴,起主导作用的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纪念堂等旅游点也都是这类人文景观。

3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

例如,高水准的音乐厅、剧院及各种展览馆、博物馆。像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这样把科研、科普、观赏、参与结合为一体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观光地也是此类人文景观的一种。

4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

包括地区特殊风俗习惯、民族风俗,特殊的生产、贸易、文化、艺术、体育和节目活动,民居、村寨、音乐、舞蹈、壁画、雕塑艺术及手工艺成就等丰富多彩的风土民情和地方风情。例如,近几年的旅游“旺地”云南,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还有赖于居住于此的各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劳作习俗、不同的村寨民居形式、服饰、节日活动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服饰上的“风花雪月”、石林和蝴蝶泉壮丽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如画的风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正因为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才使得云南更具魅力。

我们应该清楚,中国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才能使我们在风景规划中取得成功,发挥人文景观资源在旅游业上的作用。

无论是自然的景观,还是人造的景观,好与坏的评判都不能离开人类的审美观。在古代中国,人们强调内在的情感想像与外在的形象塑造的统一。中国古诗词中讲究“托物寓情”,由此丰富引申出更饱满的情感。“情景合一”由此而出。情景合一才能使人产生意境,由此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园林意境的产生也离不开“情”。绍兴沈园是宋代的“越中名园”,而真正使其成为千古名园的却是那首千古绝唱《钗头凤》。重新修复开放后的沈园,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人们畅游在“竹影清幽”、“红梅照水”的美景之中的同时,无不为陆游与唐婉凄美的爱情悲剧而唏嘘不已,“情景合一”的诗意境界由此而生。园林审美的过程就是游客对园林艺术的观感、体味、思索,直至升华为主体意境的过程。这也是园林艺术的生命。而园林景观中最能引起人们情感变化的即为人文景观。故从美学意义上来说,人文景观不仅是风景名胜区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也是人们审美出“情”的主要对象,一个风景区的灵魂之所在。

转贴于

自然景观是园林景观的主体,人文景观是园林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植物造景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人文条件的作用,有目的地把人文景观融汇大自然的环境之中,会使园林景观呈现多彩的现象。如:风景名胜区内的楹联题对既借助景观环境的动人效果,又运用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使观者的情与眼前的景融合起来,使游人的审美感受超越了具体时空的限制。杭州云栖寺“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声共玄机”的楹联,不但生动地描绘了实际的景观,而且表达了一种心灵的感悟,从而使人的感受大大地丰富和增强;摩崖石刻,既是造型艺术,又是文学艺术,能起点景作用;神话传说,虽无形影,却给景物笼罩上神奇的色彩;徐霞客的山水游记散文,流传天下,使自然美景存在于人们想像之中。这些人文因素不仅限于视觉感观,而且还包括景物在季节、气候、时序、音响、光影、馨馥气味以及历史传说、宗教等影响下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和观赏者各种官能的体察、情绪和意识。正是由于引入这种人文因素,才使景观环境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提高。人文因素与景观的有机契合使得人们从自然景观中得到了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景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人文景观在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应用,丰富和发展了自然景观的内容,使景观环境艺术更趋完美。

每一个风景名胜区规划时都应把保持和发扬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规划的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造就的人文景观和潜在景观,适当地应用到规划设计中,使其具有自己独到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是一个风景名胜区经久不衰的秘密所在。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景区一问世,就引起了海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大大超出了建设者的预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它的人文价值。古人谓“文章藉山水而发,山水得文章而传,交相须也。”我国传统园林从构思、布局、兴造、题名,直至游赏的全过程,都与历代文人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这就给予了人文景观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保持和发扬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会使园林景观更具特色,更富有文化内涵。由于人文景观本身往往就很具知名度,所以,选取恰当的人文景观,对于提高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的重要。人们追求自然、回归自然,是为了使身体和精神更多地与自然交融,从而使个人和社会获得更加健康而愉快的生存和发展。在此目的之上的风景旅游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人的一种需要。这就要求园林景观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效用,要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使人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愉悦,这应成为我们进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另一个指导思想。正因如此,在规划中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人文景观,对于风景区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很大作用。杭州西湖风景甲天下,除却丽质天成的自然景观之外,还在于它对人文景观的充分挖掘,合理利用。二者有机地结合,造就出“山色湖光步步随,古今难画亦难诗”的西湖盛景。赏游于西湖的山水之间,仿佛是循着历史的踪迹,寻找历史英雄人物的伟烈丰功,名人志士的萍踪轶事,帝王将相的来去沉浮,优美的神话,动人的传说,构成了西湖独特的人文美。在规划中选取适当的人文景观,便能激起游人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自然景观带给人们心旷神怡的轻松感受,而优秀的人文景观则使人体味到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使人产生健康有益的心灵感受。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适当地选用人文景观,使其与自然景观和谐地融汇,不但使园林景观更具特色,更富有文化内涵,还使其更具吸引力。

人文景观篇5

美在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璀璨的文化对景观设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当代景观设计中,人们对西方现代化的过分追求,导致了当今大部分设计盲目照搬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及发展模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短短十余年间,大江南北、神州大地到处充斥着“欧陆”风格、“美洲”风格的广场和居住区景观。这种现象令人不免为当代的景观设计而担忧。文化的属性到底是什么?

我们认为:民族的地位依托于文化之上,没有文化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根源。对景观设计而言,首先必须承认它的文化属性,而文化必然要有本土的属性,绝非是模仿欧美,剽窃西洋的行为。虽然文化只有在交流和碰撞中才能衍生,但是在模仿的同时,我们当今设计师应再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其实,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者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比如,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对景”、“借景”、“衬景”、“框景”等手法,可更加巧妙地解决“以小见大”的空间扩展问题;“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理念,有着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的鲜明特色,表现出了崇尚山水的审美情趣。

景观设计是一定文化特征的反映,正如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市民在追求什么”。当今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更加注重于设计的内涵,注重于营造设计的文化美,体现出本土性、民族性。用设计的方式使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得以延续,形成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景观设计。

美在和谐

由于景观设计并不是一个在短期间内能见到设计终极效果的项目。因此期间的维护和修整工作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景观设计。设计师必须要考虑到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效果,而不是短时期内的效果。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三位一体。充分考虑资源利用、功能分区、用地划分、项目设施等方面的长期性、环保性和人文性。同时在设计中也要贯彻生态原则,在景区内严禁任何形式的环境污染行为,充分保护自然环境。

景观设计中氛围往往会给人总体印象,不同的功能、性质空间或地域应该有不同的性格内容,即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从景观中的整体到部分再介入到每一个细小的差异都可以形成一定的气氛。景观设计师应从景观的性质、用途等方面去思索定位,以创造出不同感受的环境气氛,使景观在人们观赏中更具内涵。设计师还要学会研究人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的情感和意志,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影响人的情感,使其内涵升华,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例如:利用景物与背景的反差,反差越大,人的感知就越强,自然容易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而产生艺术感染力,构成一组引人注目的风景。

当然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视觉上的感受,还要满足人的心理感受。景观的心理感受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指景观环境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当今设计师在做环境景观设计项目时,应综合考虑与评价,注意相互间的统一与和谐创造出环境景观的整体感受。

美在意境

景观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人是环境存在的主体,人不仅有生理需求,更有心理需求。而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就必须创造出景观中的意境来。景观中的意境美是指“情”、“理”与“形”、“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形与神是创造意境的前提。形指可视的形象,意境的产生依赖于形象,对于形象之外的联想也要依据可视的形象来刺激。神是指艺术精神的更高境界,艺术品的传神之写照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意境之美。景观设计的主题并不是完全从客观实在的物体上体现出来的,有的含义是深藏于景观设计之外,给人们一个可以想象、发挥的空间,引起人无限的、深邃的思索和联想,给人一种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情趣美。将含蓄之美融入意境之中,始终是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艺术的目标,这种艺术境界的追求正是具备了“情”、“景”、“境”、“形”、“神”多方面因素,综合统一的结果。

总之,景观设计中的意境需要当今设计师通过对空间的把握、材料的配置、文化的内涵等诸多方面的考虑,来表现出客观实在的“景”来唤起人们愉悦之情。这个情景交融的过程就是景观设计中意境美的生成过程。

人文景观篇6

关键词:景观建筑城市文化人文关怀

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大量引进和新世纪之初景观设计师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认定为我国的新职业之一,在建筑理论、园林设计和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基于专业视角的对景观美学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而在美学文艺学界,伴随着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后工业时代人类生存问题的热烈讨论,景观美学、环境美学等概念也活跃在人文学术的视野中,成为美学文论界关注的话题。现代景观设计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城乡协调发展和保护自然生态的新的重要环保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深入,景观学科和景观教育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景观建筑点缀我们的生活,它们在协调土地和人的关系,营造和谐诗意的人居空间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对此我们应该将其纳入到人文关怀的视野中悉心研究。

一、景观建筑中人文关怀的核心

如今,景观建筑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从大地的生态规划、流域规划到区域风景规划;从国家的生态保护到国家公园的建设;从城市绿化系统规划到城市广场、步行街规划;从城市公园建设到私家花园的建设;从局部环境建设到街头小品、雕塑设计等都纳入到景观建筑体系。在以上一系列景观建筑的创作中所表现的是一种全新的建筑创作理念。其特点是把景观分析融入建筑的设计之中,通过景观评价来确定建筑在景观体系和自然环境中的角色定位。它要求我们运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和生态技术,建造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更加和谐的建筑。景观建筑是现代景观理念、方法和文化背景相结合而形成的对建筑设计的新的审美方式和创作手段。对于景观建筑中人文价值的追求,是一代又一代景观设计师与规划师的理想与憧憬,从埃克博《为了生活的景观》)、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都始终贯穿了创造可持续的、为人类生活服务的的景观思想。可以说,这是西方景观建筑学一个世纪的追求,也是景观建筑学人文价值的核心所在。这一核心也许并没有涵盖景观建筑学的所有原动力,但它却是构成现代景观建筑实践思索中深层价值取向的基础,体现了现代人景观观念的发展和变化,得到了许多景观建筑学者的认可和坚持。以美学、环境和社会需求中人性价值的高扬为轴心,景观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社会公平的体现,强调对人的精神愉悦的诉求,这些越来越清晰地成为构成其价值体系的基石。从小尺度的庭院和街区花园到巨大尺度的国家公园,其实践中所关怀的价值也许有不同的侧重,但每一个优秀的设计都是美学、社会、环境三个价值评估领域的平衡与综合,而不仅仅是图案化的形式或者功能的简单满足。

工业文明带来的危机正在唤醒越来越多的人,“回归自然”、“敬畏自然”也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环境的美化,生态的平衡是当代景观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成为现代人生存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景观建筑中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景观建筑在扮美人居生活空间的同时,将不仅体现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意识,也承载着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

二、景观建筑中的人文关怀要素

景观建筑的设计应该始终体现功能性、艺术性、生态性和地域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既是从景观设计与规划艺术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的要求,也是适应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传承历史文脉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

(一)功能性要素。毫无疑问,景观设计与规划,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艺术,美学。在充分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指出景观建筑中功能性因素的重要性。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优劣。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是其是否首先解决了功能的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等。景观规划的使用功能存在于各类景观设施自身,它直接向人提供便利、安全、保护、信息等服务。它是景观设计外在的、首先为人感知的因素。因此也是第一功能。有时我们往往过于偏重景观形式的新异怪诞、色彩的眩目夸张和某些象征意义含混的符号构成,而忽略了其技术含量和对功能的合理诠释:人们容易把不无浪漫、理想主义的设计理念寄托在形式之上,而忽略了功能的完美和对人的良好服务才是美的真正源头。事实上,形式也只有和功能密切结合,才具有理性的根基。景观的美学价值,只有在功能与形式的相互协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艺术性要素。卡尔普纳认为,艺术不能提供任何知识层面的意义,艺术只以美为对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景观规划的美学评价。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至于附着在景观之上的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往往蕴涵在我们对形式一观念提出的新的解读之中,而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能用替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权利意志,先入为主的所谓某某文化的特征、风格、功能来束缚甚至窒息了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景观设计。如其不然,往往会导致设计的呆板和思维的僵化,所创造出的景观可能是既流于形式的空洞又缺乏精神蕴涵的败笔。如在有“中国角”之称的武汉南岸嘴地区景观规划的招标方案评审中就体现出这一原则。武汉南岸嘴地区位于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北邻汉口,东望武昌,南枕龟山,西接月湖,作为武汉山轴水系的交点,是武汉特大城市自然景观的中心。为了将南岸嘴地区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滨水特色的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旅游观光中心,塑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标志性景观,武汉市邀请了荷兰、澳大利亚、日本、德国、香港和内地等9家海内外知名的景观设计机构参与规划竞赛,并对提交的11个创意方案进行了两轮评审。在这些方案中,有两个选用了塔的造型,两个用了“白云黄鹤”造型,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在这些古典的塔式、白云黄鹤式、黄鹤展翅式、万众一心式的造型中无一例外地都被贴上了诸如历史、传统、楚文化、时代精神等标签,而这种将传统文化泛化成一种大众文化的做法,直接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作为“卖点”和炫耀的存在中消失了原有的深刻内涵。虽然任何一个景观设计。尤其是城市的文化景观设计,必然要涉及特定城市的历史文脉、地理环境以及人文风俗等要素,但一味固守这些,无疑会扼杀艺术的创意和美学的精神。一个真正优秀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继承传统和尊重文化内涵的品位,而非简单机械套用传统的躯壳那样肤浅。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有机体制本身 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景观设计与规划,各种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都可以作为要素“从属于自己”,而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造、更新、发掘出新的艺术意蕴是景观设计与规划美学走向成熟和深刻的必由之路。

(三)生态性要素。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规划中一个焦点问题。在景观设计中,环保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亲和及绿化等方面。西方的绿色研究(Green Studies)提倡市内的绿色景观与室外的自然融合,内外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而景观,则是对自然的改善和提升。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许多景观都是没有基座的。与地面直接接触,好像建筑物是从地面直接“生长”出来的。这些生态景观设计正如布鲁诺赛维所描叙的那样,景观规划“一方面将取代拥挤的、污染严重的、混乱的、充满凶杀的城市,另一方面也将代替荒凉的、未开化的山林”,它带给人的不是一时的视觉刺激,而是长久的精神愉悦,具有持续不断富于创造性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原则还应该体现在节约上。现代建筑对能源的巨大消耗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所引发的生态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景观建筑中某些富于象征意味的视觉形象,在看似简洁、明快的景观造型背后,往往要付出比传统的繁文缛节式的造型更加昂贵的代价。英国人Hackett曾指出:“在针对景观规划这样大面积地区的规划领域,日益注重对生态学基础的需要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实,但接受生态学原则是一回事,而将其付诸实践又是一回事。”在当今中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的城市扩张和规划的诸多弊端。协调景观建筑的创新与保护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此,俞孔坚博士的“反规划”思想值得重视,他对于国际上曾经风靡一时的“城市美化运动”和中国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小农意识和“暴发户”心理所走入的某些景观设计与规划的歧途都有较为清醒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一整套建立土地与人居相互融洽,努力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景观规划的思路。

(四)地域性要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信息传播的日益便捷,城市景观也出现了逐渐趋同的现象。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往往也催生了一批急功近利、粗糙生硬的城市景观建筑。由此导致了许多城市丧失了自己的个性,面对充斥了这类景观建筑的城市,人们无从分辨自己究竟身处何处。正如俄罗斯一部影片所讽刺的那样:“主人公在醉酒后因乘错车而到了另一个城市的一条名称相同的街道,其中有布局和建筑形式完全相同的住宅,找到了同一门牌号码的住宅,并用自家钥匙打开了构造相同的门锁。”面对这样一些识别性逐渐弱化的城市,人们不禁感到迷茫。难道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现代化的人居环境?可见,重视并提升景观建筑中地域性特征已成为彰显景观建筑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因素。优秀的景观建筑因其自身特征显著,具有明显的可识别性,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地段,一个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地标。而一组景观建筑更能形成一种有序列的标志系列,有助于人们对城市形象的记忆和识别,突出城市的特色。正如凯文・林奇在他的《城市印象》一书中所述;“一个不论远近距离、速度高低、白天夜晚都清晰可见的标志,就是人们感受复杂多变的城市时所依靠的稳定的支柱。”在具体的景观建筑中体现“地域性”,虽然也常常会反映在设计的外在形式上,但更多地并且首先地还应当表现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如江苏省宿迁市红・黄・蓝主题公园就体现了这一原则。所谓“红・黄・蓝”,有它特别的含义,这是项羽和刘邦的故乡,也是一个革命老区。年代还是一个火热的炼造基地。所以红色代表了与这一系列中国历史相关的“红色”文化:黄色则是这个黄土地和黄河流域文明的一个缩影:蓝色则体现了一系列与水文化相关的内容,因为宿迁是黄河、京杭大运河以及骆马湖、洪泽湖同时经过的一个城市。艺术范畴里的三原色“红黄蓝”,构成了这个公园表达的三个主要内容。这个景观设计充分发挥了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人文优势,并使社会、文化、历史、经济、地域等因素达到完美和谐,营造出富有生命力的自然生态景观,全面提升了城市品牌与国际知名度。

人文景观篇7

关键词:当代园林;客家;人文景观;梅州客家公园

客家,一个人口仅次于北方人,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华汉族民系,其独特的客家文化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作为客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外在显示——客家人文景观,在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中独树一帜,有着独特的魅力,它那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等待着人们去研究和探索。

1 地理环境与开发条件分析

选择一个合适的场所,对探索当代客家人文景观而言是极其重要的。而本样地所在——梅州客家公园,就是一个绝佳地点。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汉族客家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而身处客都的梅州客家公园,位于梅城江北东山片周溪河畔,刚好在梅州诸多历史人文古迹“状元桥、东山书院、两院院士广场、千佛塔”的连接段,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优势。

另外,公园内部占地10.88hm2,地理环境形态多变,极为适合环境艺术设计的展开。就目前而言,梅州客家公园是国内规模最大、展示客家文化最全的综合性公园。

2 设计概念的探索与规划构思

在当代,全球文化景观百花齐放,要在其中脱颖而出,必须要突出自身文化印记的特点。

2.1 如何展示客家历史人文的特性

继承发扬客家文化的优秀理念,重在提炼人文艺术元素的精髓。要从客家文化中汲取适合当代的设计精华,就要对客家文化有精深的理解,并用开阔的视野来探索符合现代审美的构图布局、材料选择和文化诉求,有鉴别地使人文艺术元素成为创造新形式、新风格的源泉。

众所周知,客家文化之所以能在全球文化百花齐放的大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很大因素在于其重义轻利、崇文重教、敢为人先等优良人文品性的传承。而这些人文品性能否通过环境设计来展现,则是客家人文景观是否成功的关键。考虑到近年来许多风景园林较为缺乏相关人文含义的体现,客家公园应该怎样避免这种只考虑平面构图,而没有赋予这些空间线条以人文含义的现状呢?

2.2 如何体现客家精神的当代特点

目前全世界2000多万华侨中有超过一半是客家人,而作为世界闻名的客属华侨之乡——梅州,应该如何定位梅州客家公园?梅州客家公园作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展示客家人文精神的综合性公园,又要如何体现当代客家的时代感和文化艺术品位呢?另外,围龙屋“方圆变奏的韵律”的意境作为传统客家人文景观的主要体现,是否在当代就无法延续了呢?

2.3 公园规划的指导思路

基于上述设计概念的思考,考虑到围龙屋作为客家最基本的人文图腾延续了千年,而客家人文景观的精神源于客家人对家乡山水的情感,梅州客家公园在突出场地使用人群的国际化和当代化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客家园林少数人群独居一方而缺乏开放的特性,将围龙形式的新时代建筑与现代园林规划景观结合,用围龙形式建筑加上现代广场的营造手法艺术再现客家人文景观的精髓,再通过各种从简提炼的现代材料来营造新形式艺术氛围,进而展现出稳重、大气和富有现代景观视野的客家人文景观。

3 客家公园人文景区规划与系列设计

3.1 人文景区规划思路

在客家公园的景观营造过程中,人文元素的体现一直是重要的考虑元素。首先是建筑题材与体现形式的选取。在题材上,选取了广东客家博物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黄遵宪纪念馆等代表客家文化内涵的景点建筑;在形式上,除了传统客家围屋形式的现代展厅式改造,更别出心裁地设计出既有客家文化特征又富有时代感的新式类围屋建筑(图1)。

其次,是公园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造园构造。就空间布局而言,黄崇岳先生著作《客家围屋》中指出:“围屋景观布局应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图2)。在具体的景观设置中,公园的空间布局亦遵从此道,而且创造性地代入了类旱山水的设置景观,即在公园东区的主体区域,以客家博物馆为主。加上中西合壁式的客家民居建筑达夫楼为“陆上屋”,突出 “大客家”的意识;而与此相对,以三种形态的半环形水景来表示“屋前水”,由里到外分别是中心层类旱山水的圆弧形沉降广场处的水池景观、利用天然地形高差制作的梯田式跌水景观(图3-4)以及最的周溪河岸环绕水带景观。这一整体布局堪称是目前国内同类公园中规模最大的客家人文景观布局了。

在功能分区方面,该公园对人文景观的表达亦有较深层次的思考。如在基本地形分区上,借助梅州原生态河流——周溪河,将园区分为东西两大功能区。而两者之间,以一个古式江南孔桥相连接。这种做法使整个公园既成一个整体,又有功能区位的清晰划分,充分体现了人文传承与景观构造相和谐统一的设计思想。

3.2 体现当代客家精神特点的景区规划思路

首先,考虑到传统客家文化特征是以围龙屋为主体的风水屋场,所以在本项目的景观设计加强了对客家围屋建筑的演绎:“第一,以优秀围龙屋作为梅州将军、梅州大学校长等客家英才的展览场馆,借助老式围龙屋展示的诸多客属名宿,反映了客家民系人才济济,以及客家对崇文重教、重义尚武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第二,以中西合璧式的达夫楼(图5)为代表的近现代建筑,一方面,是反映历史上客属华侨对家乡的浓浓乡情;另一方面,代表客家人开放的心态与思想;第三,是以新围龙屋形态展示的客家博物馆,用新世纪的建筑方式来表达围龙屋建筑,而内部陈设的都是客家先民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这三种形态的建筑,既有空间形态上的演化,更有历史意义上的传承发展。

人文景观篇8

【关键词】人文意象;山水城市;景观设计;桂林

一、序言

英国皇家建设师学会主席访华时讲了一句让人深思的话:“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在趋于同一模样,这是很遗憾的”。生活在当代的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方盒子”似的雷同建筑中。“方盒子”似的建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一定的贡献,它满足了工业化模式的发展,并以最快得速度满足被战争摧毁家园人们的住宿问题,满足当时城市的发展。但依旧将“方盒子”的建筑运用到当代是与精神、物质需求相违背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水平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吴晓松在2009年出版《城市景观设计》,通过分析影响城市景观的自然和人文等要素,探讨观景人与景观的互动规律,阐述城市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方法与步骤,以及景观的色彩与植物设计方法,通过解析典型的城市景观设计案例,对城市景观设计进行系统研究。

2008年张建涛、卫红提出城市景观包括城市的历史景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个大的方面,而这三方面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的基本骨架,也是设计师进行景观设计工作的重要对象。

三、国外研究现状、水平

真正把意象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是凯文·林奇(K.V.Linch) , 其标志就是1960年林奇的《城市意象》一书的问世, 探索出五要素,通过城市意象图来分析居民对城市特色环境的认识。根据林奇的观点,城市意象是城市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另外,出于城市的人文关怀,还有许多学者从行为学、人类学的视角阐述城市环境和人类的关系,从他们著作的字里行间,可以寻找到与城市意象息息相关的内容。如拉普卜特(Rapoport, A)的《建成环境的意义》、扬·盖尔(Jan Gtehl)的《交结与空间》等等。

四、人文意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城市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逐步发展而成的,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文明的发展。一个城市的历史越悠久,其文化积淀就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味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城市景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是对城市建筑环境形态的公共干预,城市景观设计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条件已逐渐成熟,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政府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对居住环境的质量提出新的要求,这一系列因素催生了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和景观改造的快速发展。缺乏吸引力的城市景观,其根源是忽视了吸引力的主体因素,忽视了使用者的生活需要和心理要求。而城市文化正是这种需要和需求的集中体现,人文意象在整个城市景观设计中常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它给城市居民或游客的印象是特别深刻的。意象是体现一个城市景观设计风格之所在,在现今越来越注重回归自然、人文的环境设计、景观设计中将人文的意象学运用、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是将设计升华到一个更高境界的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该使这种城市的整体意象延续下去。

五、桂林城市现貌

一个城市美与否,从环境形式美学的角度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城市自然环境,城市历史文物环境,街道与建筑群体,园林绿化与小品。这几方面相互渗透,互为影响,彼此制约,缺一不可。作为著名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桂林,其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举世闻名,其文化景观,厉史悠久,为人称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老文明正与桂林山水交相辉映。桂林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整个桂林城中分布着众多的风景点,奇峰秀水,触目皆是。桂林市中心有独秀峰、王城、象鼻山、榕湖、杉湖;北面有叠彩山、伏波山;西面有隐山、西山、桃花江;西北有芦笛岩景区;南面有南溪山;东面则有集花桥、普陀山、一七星岩、骆驼山、月牙山、龙隐洞、桂海碑林等众多景点为一体的七星公园。

六、桂林山水城市中人文意象的表达

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城市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方面。城市应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唯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如重庆的山城特色、平遥的古城特色、婺源的徽派特色等。

如今,如何在保持桂林两千多年以来所形成的“山水城市格局”,保护桂林的历史文化之脉、弘扬桂林的地方文化传统和延续桂林这座城市的内在肌理的同时,去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和新形势下的城市未来发展和展现全新的“城市文化景观”,已经成为桂林这座“山水之中的城市”的首要发展问题。

6.1 桂林山水城市规划布局

桂林市其城市建设必定首先依赖于自然山水风光,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合理利用与构建形成所谓“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天然意境。自然山水既是自成一体的生态系统,同时又是城市的附属品,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遵循“显山、露水”的景观规划原则,借用自然山水造景使山水要素充分显露,使城市的整体空间结构疏散通透,同时加强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能在更多的地方看到山体的轮廓,重塑桂林的诗意画面。桂林的山和水、山和洞的相互联系,相互映衬,构成了特有的自然和谐美,打造成真正的山水城市。

6.2 桂林特色表达

桂林三宝、桂花茶、竹筒酒、绣球、壮锦、画扇、桂花等这些都是桂林的特产,但没有一致的统一,在城市中只是以商品的形式进行出售,城市文化中没有较好的体现壮乡文化。桂林特色可以通过城市建筑、绿化的造型、颜色、声音、气味传达给游客,从视觉、嗅觉、触觉上理解桂林城市。

6.3 桂林建筑的塑造

现如今的建筑以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到处雷同的建筑、道路方向感、安全感的缺失,环境的污染等推动着桂林这一山水城市在建设时应“显山露水”,充分结合自然环境发展,使桂林建筑、城市的发展具有特色,去除模式化房屋建筑造型,建筑应突出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与山水融入一体。打破模式化的“方盒子”建筑,建造具有桂林特色文化的建筑,房屋高度适宜,即达到居住空间的使用性、经济性,又不破坏风景线的整体性。外观造型可选用岭南建筑造型、颜色,去除建筑立面的拼戴型。

今天,由于信息、交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既是人类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它不仅破坏了传统的文化,而且正在对创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源起着销蚀作用”(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当今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存在的拱形问题“特色危机”,几乎所有的城市皆面临着这一前所未有的挑战,城市失去个性,千城一面,造成南北方、大小城、城里城外雷同,原来颇具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城市,正在被着装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桂林城市的发展依附于山水景观,应凸显出城市风貌、体现壮乡文化。通过街区、景观、小品等的设计最终使得居民具有安全感、归属感,游客具有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黄贯群.浅谈桂林山水的美学特征[J],美术论坛,1984(04)

[2]唐凤鸣.山水文化—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J].湘南学院学报.2004(02)

[3]温军鹰.自然景观城市设计理念研究——以桂林为例[D]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11105960813M28)

作者简介:

上一篇:人文科学范文 下一篇:人文主义论文范文